2006-12-28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十一五"环保形势严峻 污染排放为何不降反升
2、人大常委委员:破除地方保护实行环保垂直管理
3、中国土壤现状调查:“看不见的污染”难以逆转
4、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热议“水”问题 治理水污染不能只问责基层领导
5、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水污染将成为城市终结者?
6、环保 致富矛盾重重 汉江水土流失威胁南水北调
7、兰州市连续遭受重度污染 官方分析燃煤等6原因
8、河北临西:饮用水被污染40余村民中毒
9、陕西:西安治水 十年投资四十四亿
10、西安铁腕关闭21家造纸企业 节约水资源9100万吨
11、缺水大省山西谋划水资源匮乏治本之策
12、四川暂停泸州市新建项目环评审批
13、白洋淀屡次干淀之谜得破解
14、“万人治污秀”唯有学生独醒?
15、水电开发必须环保与发展并重
1、"十一五"环保形势严峻 污染排放为何不降反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6年12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22620.html
“十一五”规划提出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但开局之年,环保形势依然严峻――
编者按:临近岁末,回想2006年中国环保走过的道路,我们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环保工作面临三个历史性转变,人们从中看到了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面对今年主要污染物下降2%的约束性指标,有的地方却踩踏了红线,主要污染物不降反升。而环境事故依然居高不下,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应急中心共处置环境事件159起,是去年的两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保护正在步入一个艰苦的徘徊期、拉锯期。要让经济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完成约束性指标,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
“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已成定局。”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一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被称为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今年,国家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2%的目标。然而,“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这意味着,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重经济、轻环保”痼疾难除
结构性污染依然严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比较普遍
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有关负责人认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降反升,首先反映了在GDP增速很快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污染非常严重的形势尚未得到改变。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加较大的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5个行业,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率为67%;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较大的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个行业,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率为84.4%。这些行业对今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很高。
环保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违法出台土政策阻挠环保执法、政府官员入股污染企业等现象。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防控污染的“闸门”。但一些县级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只有30%―40%,一些工业园区项目环评执行率不足50%。
中国首任环保局局长、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说,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和关心。但一些部门、地方决策者嘴上说环保重要,一碰到具体问题就变样了,仍然是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约束性指标,这个指标不是下降而是上升;GDP并不是约束性指标,在很多地方却上升很快。
环境保护机遇大于挑战
明年全力攻坚,总量控制、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措施将更严格
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有关负责人强调:“应当客观看待今年污染物排放量不降反升现象。目前,环境保护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去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今年4月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三个转变”,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环保的政策措施。截至11月,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决定的政策措施,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环保工作的体制、机制、能力、投入等问题。
然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污染严重等问题,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主要污染物控制政策措施作用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与之配套的环保工程见效不会立竿见影,这也拖了污染物减排的后腿。
“当然,今年的任务没有完成,对‘十一五’今后4年约束性指标的实现产生了更大的压力。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明确思路,明年全力攻坚。”这位负责人表示,国家环保总局将采取更为严格的总量控制、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措施。今年参与主要污染物目标分解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目标的分解工作很多还停留在地市一级及一些重点排污大户,明年目标分解必须落实到县级和重点企业。同时,县一级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必须加强,在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必须依据总量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
据介绍,国家环保总局明年将深入开展“加强地方环保工作年”活动,加强地方的环保能力建设,杜绝“文山会海”,使基层能够集中精力完成重点工作任务,解决环境问题。目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在市、县两级执行情况还比较差,明年将着力让环评真正起到防控污染“闸门”的作用。
环境数据不实需警惕
国家环保总局将进一步核实各地数据真伪
约束性指标确定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曾指出,在巨大的目标考核压力下,要警惕出现环保数据造假的现象。
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记者了解到,按照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数字,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2%的目标基本能够完成。不过,国家环保总局测算并核实后认为,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增长预计均在2%左右。据分析,一方面是监测能力不足导致数据不准;另一方面,人为造假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国家环保总局即将派出工作组,进一步核实各地数据的真伪。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今年污染物排放情况将向社会公布。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说:“排污总量数据大幅度下降,实际环境状况却持续恶化。这种状况绝不能出现,必须实事求是。”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十一五’规划还可能重复以前几个五年计划的情况,经济指标全面完成,而环保目标落空。”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表示。作为课题组外方组长,他与10余名中外专家完成了“中国环境执政能力研究”。课题组提出把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等多项建议最近广受关注。
2、人大常委委员:破除地方保护实行环保垂直管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23035.html
“我到农村去看,包括经济发达地区,河塘里很脏,堆满了垃圾,而且还有农药化肥残留,也流入河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说起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忧心忡忡。
“我国13亿人口当中有3亿人还喝不上清洁水。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喝不上清洁水怎么说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朱丽兰委员把有些老百姓喝不上干净饮用水看作一件大事。
今天,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次分组审议水环境形势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等3个报告,百姓饮用水安全这一牵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成了常委会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
26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提供的水污染情况令委员们揪心:
当前我国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老的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人民群众对水污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诉越来越多;
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据调查,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
邢世忠委员今年下半年去基层参加调研,沿着高速公路向北走了3个多小时,看到的十多条河都是干的,有的河床都种了树、盖了房子。当地人给邢委员解释说,是过度开发导致地表水沉降造成的。
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不客气地指出,环境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是造成水环境形势严峻的原因之一。
魏复盛委员表示赞同说,目前环境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关键是环保局要治理环境,可又不掌握资源,特别是经费。对企业技术升级、技术改造、关停并转等问题,都管不了。
“现在的情况是,地方环保局不敢讲环保。如果讲环保,说污染环境需要关闭、停业、整顿企业,企业领导马上给县长打电话,县长马上给环保局局长打电话,说你还想不想当局长?不想当,立刻走人。”魏复盛委员说,很多地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都不能真正监管到位。
魏复盛委员建议,政府应该考虑建立环保体系垂直领导关系。
邢世忠委员提议,国务院关于水污染整治等三个报告,措施都提得很好,关键是落实的问题,希望国务院各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抓落实的力度。
3、中国土壤现状调查:“看不见的污染”难以逆转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6年12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26062.html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本是老百姓最朴素、最根本的需求。但曾几何时,餐桌却成了最不安分的地方,毒大米、毒蔬菜的惊呼不绝于耳。随着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的正式启动,土壤污染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后,受到社会关注最多的污染问题之一。
“看不见的污染”难以逆转
土壤污染被称作“看不见的污染”,其他污染形式可以通过污水横流、黑烟滚滚、臭气熏天等外在表现形式向人们敲响警钟,而土壤污染却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这种危害极大的污染就在这样的“温床”上趁机蔓延开来。
事实是,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已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一是土壤污染程度加剧。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二是土壤污染危害巨大。据估算,全国每年遭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将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不清,导致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还存在空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也未形成。资金投入有限,土壤科学研究难以深入进行。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和企业界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认识,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更令人忧心的是,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本高且很难彻底根除。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专家刘晓端告诉记者,土壤中的重金属天然分布十分广泛,多具有不可逆性,不能降解,但可能转化为金属有机物或在有些生物中高倍富集,经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蓄积毒性。
地质工作为环保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地质工作的目标早已不再仅限于挖土找矿,正在向多目标转变。”随着农业安全问题逐步从保证粮食数量向保障食品安全转变,土地管理从量的管理转变为质的管理,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勘查地球化学这一学科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勘查地球化学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是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基础,上至大气圈、水圈,下连生命圈和岩石圈,我国对各类型土壤进行大规模联动、高密度、高精度测试等,是迄今为止世界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它不但可使勘查地球化学在环境、农业、土地质量、海洋、矿产勘查等领域中做出成绩,而且还为学科思路理论、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鲁安怀表示,通过调查,已发现我国一大批城市、农村甚至对我国整个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调查组提出了一批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议,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21个省(市、区)的调查,发现各种局部生态地球化学问题,如地方病高发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和工矿企业环境问题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评价研究工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地图”值得期待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分别于上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开展了两次全国性土壤普查。这两次土壤普查的目的都是针对农业生产而进行的,主要是了解土壤肥力,而对土壤污染“说不清”。而此次由国家拨款10亿元开展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总体目标是:全面、系统、准确掌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查明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原因,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筛选并试点示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调查将于2008年结束,重点调查区域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重点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平原、渭河平原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拟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
而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消息是,我国将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平原、沿海经济带、西部地区等六大区域近300万平方公里国土进行土壤普查,“十一五”期间将在106万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再调查100万平方公里,而全部工作预计将于“十二五”期间完成,届时将把各区域情况汇总,拼接为“全国多目标地球化学图”,届时,我们才会对全国的土壤污染状况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4、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热议“水”问题 治理水污染不能只问责基层领导
来源:检察日报2006年12月28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212
水污染根源在水里更在岸上,治污在技术更在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认为——治理水污染不能只问责基层领导。
本报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王丽丽 庄永廉) 今天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