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二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12-27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胡锦涛: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

                  22006年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

                  3、环保总局组建5个区域督查中心加强监督地方工作 

                  4、环保总局要求所有城镇征污水处理费 每吨0.8

                  5、周生贤披露水污染防治工作严峻形势: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

                  6、气候评估报告预测: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加剧 

                  7、泰国媒体:国际媒体误读中国环境问题 

                  8、长江流域污染仍在加剧 需实施综合管理

                  9、新华网:鄱阳湖每天补充长江水量1.6亿多吨

                  10、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水质达到三类 江苏打造清水廊道

                  11、福建省将投资339亿元加强生态建设

                  12、中国水污染防治:污染事故要靠鼻子去闻?

                  13、“污染大户”怎成中国名牌产品?

                  14、评论:环保部门为什么打不赢“游击战”

                  15、也谈《中国水危机》与水坝 

 

1、胡锦涛: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17642.html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25日下午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关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胡锦涛强调,“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

  胡锦涛指出,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大循环经济试点力度,努力提高生产活动的循环化、生态化水平。要提高全民族的节约意识,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要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培育节能服务体系。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监测体系,依法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堵塞能源资源浪费漏洞。

胡锦涛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关键是要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重要内容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各类企业都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快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充分发挥节约能源资源的主力军作用。各地区和重点企业要抓好落实,确保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各级党政机关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发挥带头作用。要深入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让节约能源资源深入人心,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2006年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

来源:新华社 2006年1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18513.html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田雨、周婷玉)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26日说,虽然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人民群众对水污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诉越来越多。

  周生贤是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报告当前水环境形势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时作上述表示的。

  “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7%。第三季度以来,虽然增幅明显回落,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继续增加。”周生贤说,全国大、中城市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约一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城镇周围区,以及排污河道两侧、引污灌溉区污染尤为严重。河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区域,浅层地下水已呈现面状污染态势。

  周生贤介绍,2005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断面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规划的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象接连发生。

  同时,周生贤还指出,全国不少地区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据调查,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河流型地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湖库型地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超标组份主要有铁、锰、硝酸盐等,部分检测出微量有机污染物。

此外,我国不少化工、石化等重污染行业布局在江河沿岸,有的甚至建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和人口密集区,很多企业建厂早、设备陈旧、管理落后、治污设施不健全;再加上化学品储运过程中存在不少漏洞,防范措施跟不上。这些都极易造成水污染事故,严重威胁水体安全。

3、环保总局组建5个区域督查中心加强监督地方工作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2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2/26/content_5535389.htm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田雨、周婷玉)环保总局正在组建5个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和6个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环保工作的监督检查,协调解决区域、流域环境纠纷,增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这是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26日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水环境形势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时透露的。

    周生贤介绍,今年,国务院七部委以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和查处工业园区违法案件为重点,联合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截至10月底,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48万人次,检查企业近50万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约1.9万家。有关部门分三批对16起严重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了挂牌督办,涉及违法企业133家,严肃追究了33名责任人,其中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有关部门还对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批准的化工石化类建设项目进行了环境风险排查,对各地贯彻落实新开工项目清理自查情况进行了督查。目前,各有关地方正在抓紧整改。

4、环保总局要求所有城镇征污水处理费 每吨0.8

来源:《经济日报》 2006年1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18107.html

收费标准逐步提高为每吨0.8

  在今天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关于当前水环境形势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报告”中谈道:“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将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环境准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加快水污染治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周生贤说,要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切实提高污染防治能力。

所有城镇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原则上达到每吨污水收费0.8元。2008年年底前,所有自备水源用户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营成本给予补助。落实国家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给予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单位改制转企,实行特许经营,并强化监管。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许跃芝)

5、周生贤披露水污染防治工作严峻形势: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

来源: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168

本报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袁祥)目前,全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不少地区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呈缩减趋势。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今天披露的。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水环境形势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周生贤指出,虽然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老的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人民群众对水污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诉越来越多。

全国大、中城市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约一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城镇周围区,以及排污河道两侧、引污灌溉区污染尤为严重。河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区域,浅层地下水已呈现面状污染态势。

我国不少化工、石化等重污染行业布局在江河沿岸,有的甚至建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和人口密集区,很多企业建厂早、设备陈旧、管理落后、治污设施不健全;此外,化学品储运过程中也存在不少漏洞,加上防范措施跟不上,极易造成水污染事故,严重威胁水体安全。

周生贤认为,造成水环境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地方“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还很严重,“先温饱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认识依然存在。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三是环保机制尚不健全,治污投入不足。四是环境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地方政府领导甚至用“挪位子”、“摘帽子”、“打板子”等手段,直接干扰环境执法;个别的环境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甚至贪赃枉法。五是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十分薄弱。(记者袁祥)

6、气候评估报告预测: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加剧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19481.html

  据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26日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从总体上来看,未来数年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

  由科技部等部门历时4年完成的这部气候评估报告,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除对我国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外,这部评估报告还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评估了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

  评估报告指出,21世纪我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其中北方增温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温大于夏秋季。与2000年比较,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3℃至2.1℃,2030年增加1.5℃至2.8℃,2050年增加2.3℃至3.3℃。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将增加2%至3%,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降水区域差异更加明显。由于平均气温增加,蒸发增强,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

此外,评估报告还预测,未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呈增加趋势。(卫敏丽)

7、泰国媒体:国际媒体误读中国环境问题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2006年1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19360.html

  称应公平地看待中国

  国际媒体关于中国对世界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中国对全球自然资源需求的报道连篇累牍。尽管有些报道真实地反映了情况,但是其分析和解读却容易误导读者。

  据外电报道,中国的污染物和灰尘在风力作用下已散播到周边国家。同时中国还是长江、湄公河等亚洲重要河流的发源地。这些河流流经地区居住着世界上47%的人口。当中国的工业和家庭废水未经处理便注入这些河流时,人们普遍感到忧虑。

  但是,这些可怕的现象后面也隐藏着一个复杂的背景。首先,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很低,每人只有1.5公顷,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2公顷,美国更高达9.7公顷。人们应公平地看待中国。经济增长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它有发展的权利。

  其次,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国处在全球商品链的中心,其出口贸易导致污染增强和资源需求上升。中国生产了世界上一半的纺织品,80%的复印机,50%-80%的移动电话、数码相机和电脑。这些商品导致了严重的污染,也消耗了大量资源。据统计,中国能源有40%用于出口产品。各国消费者以低廉的价格买到了好商品,而中国却吸收了大部分“害处”。很明显,责任需要共同分担。

  最后,我们应认识到中国领导人对外界压力的反应速度很快。他们对成为国际体系中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渴望与外国政府和企业接触以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在2006至2010年宏观经济计划中,中国政府集中论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优先任务。当有国际组织报告说从缅甸流入云南的木材有90%是非法时,中国很快切断了这项贸易。最新发布的环保白皮书也重申中国致力于签署有关国际义务协定。

这意味着中国有潜力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主要的积极影响力。其他国家将从与中国的建设性接触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中国渴求获得技术和投资来补救其经济增长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负责任的政府和聪明的企业应该看到这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摘自12月23日泰国《曼谷邮报》,原题:要正确地看待中国在世界上留下的足迹,作者利奥·霍恩-帕特诺泰,陈一译)

8、长江流域污染仍在加剧 需实施综合管理

来源:新华网   2006-12-27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612260015.htm

(记者徐旭忠 陈春园 詹国强)记者近日在重庆、湖北、江西等长江流域省份调研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以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长江流域污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白色污染”有增无减,转嫁污染层出不穷,致使长江水质进一步恶化,已影响到沿江城市饮水安全。环保专家忧虑地指出,国家如果不抓紧规划治理水污染,加强水资源保护,10年后的长江很可能重蹈黄河和淮河覆辙,难以满足流域人口、经济日益增长的要求,严重制约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保护好长江水资源将对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我国应从现在起,采取有力措施实施全流域综合规划治理,全方位维护健康长江。

  --整体水域污染仍在加剧,长江水质进一步恶化

  长期从事长江水资源保护和研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环保专家翁立达对长江流域水质状况的评价是:“过去一直认为长江水质总体尚好,局部污染严重。现在的形势是局部污染得到控制,整体水域污染仍在加剧。”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长江的水量巨大,稀释容量大、能力强,忽略了长江流域接受的排污量也大。他说,尽管长江水资源污染已亮起了“红灯”,但长江污染仍在加剧,废污水的排放量仍在逐年增加。这些水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业、农业固体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山林地区径流污染;航运量激增带来大量船舶污染包括因海损事故造成的油品、化学品污染等。虽然近年来国家在长江的污染治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长江水污染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表明,上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95亿吨,到本世纪初增加到近270亿吨,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1989年约为150亿吨,十余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增加了80%。

  而流域内的污水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在上世纪70年代末污水处理率在15%以下,90年代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48%。据统计,整个长江流域的污水处理率在7%-8%,中小城市的处理比率则更低。两岸不加处理的生活工业污水通过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涌向长江,直接导致了长江水质的恶化。据调查,长江干流394个主要排污口中,半数以上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这些排污口每天都在向长江喷吐“黑水”,干流岸边污染带已接近600公里。其中,长江干流沿线的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5大城市的污水排放量为每年46亿吨,占干流主要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70%以上,可是各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却不足15%。而且,污水处理深度不够,二级处理总量每天仅为100吨,绝大部分污水直接入江,在干流近岸水域形成约400公里的污染带,不仅影响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物生境形成威胁。

  记者在武汉沌口开发区看到,在距离开发区取水站的上游不到1公里的地方,就是武汉晨鸣汉阳纸业的排污口,经常大量排放污水,致使取水管不得不向江中心多伸进300米,增加300万元的造价。类似现象在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都能见到。江西省九江市一个县的化工园区,化工厂产生的污水没有达标处理就直排长江,有的暗设管道偷排,致使附近水域鱼虾死亡。

  据记者调查了解,在长江干流污染不断加剧的同时,长江各支流以及流域内湖泊污染也日趋严重,间接影响了长江水质。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支流2万多公里评价河长中,超标河长达7000公里。其中主要污染支流水质状况为:嘉陵江干流部分江段水质达四、五类,引起部分城市饮用水困难;岷(沱)江全江水质较差,劣于三类,成都、宜宾、乐山、内江、自贡等城市江段水质更差,饮用水源水质难以得到保证;湘江水污染日趋严重,主要河段枯水期水质超标,重金属污染长期存在;汉江中下游已多次发生“水华”;黄浦江常年污染,水质劣于三类。长江流域内的10个重点湖泊中,1999年有6个湖泊水质劣于五类。鄱阳湖、洞庭湖水体维持在中营养水平,氮磷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过渡的阶段。

  “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水质至今仍无明显好转,2000年监测结果表明仍为五类或劣五类。滇池富营养化严重,藻类爆发,水葫芦疯长,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巢湖每年7~10月出现“水华”,湖中藻类大量繁殖,从水面下0.5米发展到1.5米,腥臭难闻;太湖中营养化面积占全湖70%以上,富营养及重营养化面积占10%,每年夏秋季均有“水华”暴发,藻类的数量在十年间增加了五倍。

9、新华网:鄱阳湖每天补充长江水量1.6亿多吨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107

新华网南昌12月26日电(记者郭远明)目前长江江西段再次出现罕见低水位。作为长江重要水源补充地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正以每天输出1.6亿多吨的水量为长江“解渴”。

据江西省水文部门介绍,12月26日鄱阳湖周边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条河流入湖流量为739立方米/秒,而目前鄱阳湖出湖流量为1960立方米/秒。这意味着鄱阳湖自身水量正在以每天约1亿吨的速度减少。

据鄱阳湖水文局介绍,鄱阳湖星子站12月26日水位为8.23米,比历史同期的多年均值偏低1.61米。目前鄱阳湖星子站水位正以每天0.10-0.15米的速度下降。但鄱阳湖低水位还未对周边城乡居民饮水产生影响。

据介绍,受长江上游来水和周边降水减少影响,12月26日14时九江站水位为8.53米,比历史同期的多年均值偏低1.87米。目前,长江江西段水位正以每天0.05-0.10米的速度下降。

10、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水质达到三类 江苏打造清水廊道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6年12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166

本报讯 江苏省在京杭大运河打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10月底,江苏省已投入2800多万元,在“清水廊道”上建设17座船舶垃圾回收站和43座含油废水回收处理站,已全部移交给相关部门投入使用。

为有效治理水上交通污染“痼疾”,确保2007年南水北调东线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从2006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实施了苏北京杭大运河船舶污染综合整治项目,以打造出一条北上“清水廊道”。省交通、省环保、省海事等部门通力合作,结合水上流动污染源的特点,确定了“定点收集、集中处理”的治污方案。

江苏省在京杭运河苏北段沿线的主要港口、码头等地相继建成了17座船舶垃圾回收站和43座含油废水回收处理站,使船舶固体垃圾日集中收集的能力达到112吨,船舶废弃油污废水日处理能力超过了200吨。目前,苏北大运河上全流域的43个含油废水回收站已开始启用,经过定点收集,集中处理,实现了达标排放。17座垃圾集中处理站收集的船舶固体废弃物,则全部移交给沿线的环卫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置。

江苏省交通、海事部门还在苏北大运河全线利用广播等各种形式向来往的船民进行环保宣传,让他们自觉做好船舶垃圾和含油废水的送交工作。同时,全面加强了水上环境监督检查工作。除了对违反规定排污船舶依法进行经济处罚外,还积极尝试建立了回收奖励制度,以引导广大船民养成良好的习惯。 

11、福建省将投资339亿元加强生态建设

来源:中国广播网2006年12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6/173410866890s.shtml

  中广网福州12月26日消息(记者章恒 彭建军)日前,福建省确定了《福建省“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规划》明确了福建省“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确定了“十一五”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到2010年,福建省生态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

前列。工业污染防治水平继续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控制。城市污染扰民问题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有效整治,城乡饮水安全得到保障。重点流域水质基本达到功能分区标准,近岸海域水质明显改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基本稳定。生态环境统一监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化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建成,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初步建成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支撑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划》确定了七项重点任务,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保护饮用水源安全;二是强化工业污染防治,确保实现总量削减目标;三是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四是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五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优化增长;六是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七是强化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执法监督水平。

  《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将着重实施重点水源保护项目、重点企业污染治理项目、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项目、生态功能保障项目、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等7个重点领域共234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339亿元。

12、中国水污染防治:污染事故要靠鼻子去闻?

来源:新华社2006年1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18456.html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田雨、周婷玉) “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老的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人民群众对水污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诉越来越多。”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26日下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水环境形势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时表示。

  “水污染状况相当严重”“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周生贤所作的这份报告传递出一个紧迫的信号: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当前水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水环境形势严峻: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工作部署,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周生贤说。他指出:“结构性污染有所减轻”“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有序推进”“水污染防治能力有所增强”“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趋于完善”。

  相对于“有所”“趋于”等审慎的表述,当谈到当前水环境形势的严峻情形时,周生贤在报告中使用的词语别有一番分量:

  ——“水污染状况相当严重”。周生贤说,2005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断面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规划的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象接连发生。

  城市的情况更为严重。周生贤说:“全国大、中城市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约一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城镇周围区,以及排污河道两侧、引污灌溉区污染尤为严重。”

  此外,河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区域,浅层地下水已呈现面状污染态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7%。第三季度以来,虽然增幅明显回落,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继续增加。

  ——“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周生贤说:“目前,全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他指出,不少地区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有的大城市没有备用水源。

  来自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

  ——“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周生贤介绍,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明显超出合理利用水平,减弱了水体自净能力,致使枯水期基本上没有生态流量,加剧了污染恶化的趋势。

  ——“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周生贤说,我国不少化工、石化等重污染行业布局在江河沿岸,有的甚至建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和人口密集区,很多企业建厂早、设备陈旧、管理落后、治污设施不健全。

  “此外,化学品储运过程中也存在不少漏洞,加上防范措施跟不上,极易造成水污染事故,严重威胁水体安全。”周生贤表示。

【1】    【2】 【3】

13、“污染大户”怎成中国名牌产品?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6年1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19700.html

  由中国名牌产品战略推进委员会组织的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评选及表彰日前落下大幕,湖北楚源精细化工集团公司生产的楚源牌活性染料“光荣”入选91类“中国名牌产品”,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家公司前不久刚刚被湖北省环保局、省监察厅列入联合督办的全省七家环境污染严重企业名单。(见12月14日《新京报》)

  当地环保部门抽取这家企业周边29个水稻样本检验,其中9个样本受重度污染,10个受中度污染,9个受轻度污染。由于大量排放有害气体、粉尘和污水,工厂周边的树木枝枯叶落,农作物像被火烤过一样,皮肤病、呼吸道疾病和癌症高发,群众苦不堪言。

  令人匪夷所思,一个挂牌督办的污染大户缘何“荣登”中国名牌?我想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这家企业弄虚作假“忽悠”了评委会,相关评比、认证部门审查马虎,把关不严。二是中国名牌的考核评比标准不科学不健全,忽视了环保指标。第三,姑妄猜测,荣誉与金钱“结缘”,花钱买个名牌。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污染大户成了“中国名牌”,都是对中国名牌最大的损害。

  中国名牌决不能与污染“结缘”。一个严重缺乏甚至丧失社会责任感、置环保于不顾的企业,即使产品质量再好,也无资格身披中国名牌的“黄金盔甲”。被当地百姓千夫所指的污染大户入选“中国名牌产品”,无疑使中国名牌蒙受耻辱。杜绝这种“污染名牌”,除了对名牌产品的评选程序实施从严把关,防止暗箱操作外,还要严格评审标准。

据报道,有关部门制订的“中国名牌产品”评比、考核的主要指标是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企业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很显然,这个指标考核体系存在着致命的漏洞,即漏忘了环境保护,只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不能不说是个天大的遗憾。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环保对“中国名牌产品”评选理应具有一票否决权,中国名牌首先必须是环保产品,入选厂家必须是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环保企业,否则就无资格参与中国名牌的角逐。

14、评论:环保部门为什么打不赢“游击战”

来源:东方网2006年12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7/092911896739.shtml

  12月23日,黄河兰州段出现白色污染物的次日,兰州市环保局认定是兰州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将污染物排入黄河,这一消息迅速见诸于各大媒体。然而,“兰维公司”却否认排放白色污染物。环保局认为这是因为没有抓住排放现场的证据。据称,部分排污企业为了逃过环保监测,往往或开挖隐蔽排污口,或白天关闭晚上才集中排污,和环保局上演“游击战”。(12月26日《新闻晨报》)

  在这场“游击战”中,环保部门显然是处于下风。而环保部门也把“游击战”作为自己难以执法的理由,并成为自己执法不到位的遁词。然而,“游击战”一说,本身不能成立。因为,企业并不是可以四处游走的,无论是厂房机器,还是排污口,都处于固定位置,能够“游击”的,无非是排污时间而已。因此,只要加强监测,于环保部门,其实是优势十分明显的“阵地战”。

  当然,环保部门要抱怨自己人手紧,工作量大,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对所有的企业实行监控。然而,建立一个企业不敢打“游击战”的机制,并非就是人海战术,关键在于监控手段能对企业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譬如,既明查又暗访,不分白天黑夜,实施突然袭击式的检查,让企业防不胜防,又譬如,发动周边群众,通过有奖举报等措施,让企业感觉到随时有无数的眼睛盯着自己,凡此种种,企业又怎敢轻易地打“游击战”?

  企业敢于与环保部门打“游击战”,还因为即使偶尔被查获而打“败”,所付出的代价也让企业无所谓,譬如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第48条及其《实施细则》第41条的规定,不管超排偷排量有多少,企业受到的经济罚款不能超过10万元。这与污水全部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成本相比,显然微不足道,于企业远远起不到惩戒的作用。而且,按照如今执法部门的“潜规则”,一次处罚后,很长一段时间就不会再来找企业的“麻烦”,且还不说被抓住的概率本来就很小。既然如此,于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当然是与其花钱治污,还不如偷排了事。

显然,这场“游击战”原本就是环保部门自己一手造成的,正是环保部门缺乏责任意识,执法软弱无力,放弃了阵地和进攻,才让排污企业有机可乘,掌握了与环保部门灵活周旋的主动权,反而让环保部门防不胜防。同时,因为环保法的滞后,导致违法成本太低,让排污企业更加胆大妄为。显然,打赢“游击战”,一方面需要在立法上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和刑事处罚力度,形成法律威慑力,另一方面,更需要环保部门加强执法意识,加大执法力度,让排污企业无法、也不敢再打“游击战”。

15、也谈《中国水危机》与水坝 

来源:人民网科技 2006-12-27

http://www.h2o-china.com/news/44824.html

  今年的绿色人物揭晓后,偶然在三峡探索网站上看到外滩画报记者李琴的一篇《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马军专访》文章,使我有些茫然。对于马军这种绿色人物的出现,我真不知道,我们是否还应该高兴?

  李琴记者的文章说“2006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100 位影响世界的人物’,一位叫马军的中国人名列其中;同年入选的中国人还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美电器负责人黄光裕和台湾导演李安。马军是其中最陌生的一个名字,入选理由是因为他写过一本书—《中国水危机》。 当选2006 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对于马军来说,毫无悬念。3个月前,马军抛出一个‘猛料’—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

  本文记者评价说马军的书,是与《寂静的春天》齐名的巨作。不过,我作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始终对《中国水危机》一书抱有不同看法。下面一段内容是我在马军先生带头撰写了要求公示怒江环评报告的公开信之后,对马军那本书的评价。今天,当马军先生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并当选了年度绿色人物之后,我仍然愿意一字不漏的重复当时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 1998年洪水之后,全国上下痛定思痛,感觉到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对减少洪水的重要性需要得到重视,马军先生不失时机地发表《中国水危机》一书,引用大量的历史资料说明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对防治洪水的重要性,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马军先生也因此一举成名。我看过那本书,马军先生确实花费不少时间收集历史资料,我认为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关于水问题的资料汇编。然而,尽管查阅了大量资料,我觉得受多种因素限制,马军先生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水利专家,可以肯定地说,他那本成名作的主流思想从水利科学的角度来说是存在问题的。然而,出于对各种学术思想探讨的尊重,我还是从该书提供不少资料的角度出发,对该书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但是,成名之后的马军先生立刻对以大坝为代表的水利工程建设的反对态度却很值得商榷。

  马军一书的主要结论是,人类不适当的活动,破坏了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才发生了洪水。并且,马军举出大量的历史记载说明他的论点。说实在的,对历史资料的整理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出现过,整理资料的人想让它出现什么结果,就能整理出什么结果的资料来的情况。所以,我们没时间也很难就某个具体问题的历史资料的真实性进行争论,我个人认为判别这类问题的简单办法就是要看结论的可信度。

  关于该书的结论,我认为水土保持对减少洪水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决不可能是最根本的因素。早在人类出现以前,河流的洪水就已经存在了,否则也不可能造就出,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冲积平原。那时候,因为还没有人类,也不会有人去毁林开荒,但是,洪水还是存在。因此,认为植树造林、恢复原始生态就能够根治水患,同样是一种天真的幻想。如果以此来否定一切人类工程的作用,那就更是可笑了。从这一点上看,我可以肯定地说,马军的结论是有问题的,所提供的资料,也不可能反映真实的历史。

  关于《中国水危机》一书,尽管我也非常赞同该书的许多观点,但是,我还是要指出,这种以偏概全的推论和预见,非常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反对一切工程措施的“唯生态论”偏见。我并不否认森林、草原、水土保持对防洪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认为做好了这些就能根治洪水,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人定胜天”思想。如果再因此还要反对一切其它的防洪工程措施,就更是错上加错。我们在反思过去的不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适当的度,一定要注意实事求是,不能为了抬高自己总是把过去说的一无是处。实际上我们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我们人类从来也没有糊涂到了要对抗、消灭自然的程度。只不过我们当时曾经被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冲昏了头脑,过高的估计了人的能力,表达了一种超出现实可能性的愿望。基于这种愿望,我们所作的事情,除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之外,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其他可指责的。

  在治水的问题上,我们从来也没有否认过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我们从来也没忘记湖泊的滞洪作用。过去所出现的过度砍伐森林、围垦造田种种失误,不过是在巨大的经济和人口压力下,我们做出的一种被迫选择。很多过去不足的情况,并不是我们没有认识,而是在社会现实的压力面前的无奈。而有些学者,总是喜欢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用否定昨天一切的办法来显示自己的高明。更可怕的糊里糊涂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影响社会的发展。-------

  对于以上这些评论,如果现在有专家哪位认为我对该书的评价意见有什么不对之处,我非常愿意洗耳恭听。那些大力炒作马军的《中国水危机》一书的同志恐怕都没有注意到,2006年颁布的《世界水资源报告》与《中国水危机》一书中的宣扬的生态治水的结论完全相反。水资源报告认为世界的淡水资源本来还算充足,而指出现在世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第一大原因就是“设施不足、管理不善”。为什么“设施不足、管理不善”就会造成水资源问题?因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式是极不均匀的,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巨大水资源需要。因此,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来说,建水坝、修水库调蓄水资源就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手段。

  最近几年我国黄河断流问题的解决,恰恰是黄河上的水坝水库发挥出作用的结果。事实与马军先生书中的“唯生态理论”的观点完全相反,对于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只有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当然,黄河上建设了水坝之后,如果出现特大干旱或者我们的管理不善,我们或许不能避免断流的出现。但是,如果没有黄河上的这些水坝,我们根本就无法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任何管理,对于每年枯水季节的黄河断流绝对难以避免,我们只能是束手无策。

  文章还说“12月8日,当选年度绿色中国人物后,马军接受了《外滩画报》采访。他谦称:‘我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文章这段文字很有意思,一本好书首先要尊重科学事实,一个好的环保作者首先要尊重科学常识,牛顿先生当年所依赖的“巨人”,是前辈科学家们,是尊重科学事实和前辈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创新,马军先生所谓的“巨人”不知是些什么样的“巨人”?

  对于马军这次因为“曝光中国水污染”的“猛料”行为,而当选绿色人物的结果,我始终有一些不理解。中国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马军“将来自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海洋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和渔业部门统计的少为人知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并对外公布”,这件事情到底是因为我国政府做不了呢,还是因为我国政府不肯做呢?据我所知主管水污染的政府部门似乎并不想刻意隐瞒什么,我经常要在水利部的网站上获取某个河流的水质数据。对于更具体的污染排放企业,如果确实有必要需要曝光,也应该先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来统一组织实施曝光,而不应该由某一个NGO组织自己来决定行使曝光权。

  一方面NGO的数据来源就不能保证是全面的、公正的,恐怕很难真正反映出全国水污染的总体情况。另外,对于我们的NGO组织,谁也不可能保证都是“清正廉洁”的,把污染曝光权当成敲诈某些企业一种手段、一种权利的事情,在国内外媒体中都是经常存在的。对这种擅自行使全国范围的曝光权行为的大力赞赏,到底是要褒奖他们揭露了水污染的实事呢,还是要支持他们采用非常规手段获取某种权利,或者要是鼓励他们用另外一种方式批评政府工作中的不足呢?总之,我认为曝光中国水污染的行为,不仅不应该盲目吹捧,而应该对其加强监督、规范,防止个别环保组织和某些媒体把环境曝光权作为自己牟利的手段。

  文章最后还说“《中国水危机》和曝光中国水污染为马军赢得声名之时,也将他推向了争议的漩涡。在媒体赠与的环保斗士的美名之外,马军还背负着一个“制造反坝谣言的专家”的头衔。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就曾以水博为笔名撰文公开质疑马军的“水资源专家”身份。关注环保十多年,马军许多的观念也悄悄发生了改变,但在水电开发问题上他的观点始终如一。‘我不反对建坝,但不是任何一个峡谷都是天然的坝址。’”

  看来文章作者似乎对水博以往关于马军的质疑很不满意。其实,水博的质疑并非没有根据。在水博质疑马军的那篇文章里,已经明确地指出来所依据的事实。那就是在“环评风暴”中,关于三峡公司的施工是不是属于违规开工的问题上,马军先生以“水问题专家”自居的一些说法。关于对建水坝的态度, 以及其“我不反对建坝”的表态。对每一个具体的水坝项目,他们都会毫不例外的说:我不反对建水坝,但是,就是要反对你们现在建的这个水坝。

  此外,马军先生表示的“但不是任何一个峡谷都是天然的坝址”,更可以说是一种搪塞理由。别说所有的河流峡谷,就是在我国已经勘测到的水能资源中,我们仅有1/4左右是经济可开发的,而目前我国水电的开发程度仅为经济可开发程度的1/4左右。现在的每一个大型水电站的坝址,几乎都是经过我们几代水利专家,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具有水能资源的数百个可建坝的峡谷中,反复筛选出来的。

  说实话对于马军先生毫无悬念地当选绿色人物,我的忧虑大大多于欢喜。现在我把这些忧虑的理由说出来,希望同大家一起讨论。马军同志的“我欢迎争论,但人身攻击没有任何意义。”说法,我非常同意。但愿我对2006中国绿色人物的担忧,能够引起大家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深层次的关注,让我们在科学、理性的讨论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发展。 (水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