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二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12-20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新华网:亚行5000万美元贷款支持甘肃开发水电

                  2、吴晓青:全国12个省区开展生态省建设成效明显

                  3、刘家峡黄河滩地岛区将投巨资建生态旅游基地

                  4、湘赣边界最大水电枢纽工程截流

                  5、省府华能签署纪要加快澜沧江水电开发 

                  6、洪湖围网明年1月底前拆清 

                  7、不让楼兰悲剧重演 敦煌列入全国节水试点

                  8、加入山西购房团 "污染第一城"临汾不宜人居住

                  9、北京空气亚洲最差 污染是世卫标准五到六倍

                  10、上海今年环境保护投资达300亿元

                  11、山东设立重点实验室保护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 

                  12、新华快评:治污要先治官员头脑中的“污染”

                  13、评论:为何要将绿色GDP进行到底

                  14、探究环境质量恶化的制度根源 

                  15、人与自然和谐:拯救地球母亲的良方

                  16、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马军专访

 

1、新华网:亚行5000万美元贷款支持甘肃开发水电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19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3471

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韩洁)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19日发布消息说,亚行将提供5000万美元的贷款,支持甘肃省张掖市偏远贫困地区的两个中型水电项目。

亚行高级能源专家阿绍克表示,该项目是甘肃省政府以最低成本扩大电力生产计划的一部分,将有助于缓解张掖市和河西走廊地区电力紧张。

这笔贷款将用于资助在二龙山和大孤山分别建设发电能力为5.05万千瓦和6万千瓦的发电站,这是1996年开始建设的黑河水力发电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

亚行官员表示,项目完成之后,每年将节约煤100万吨。项目有望实现清洁发展机制规定的核证减排量。清洁发展机制是一个以市场为依托的金融工具,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协助工业国家达到减排目标。

2、吴晓青:全国12个省区开展生态省建设成效明显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91443.html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在正在海口召开的第四届生态省建设论坛上介绍,自1999年海南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以来,目前全国已有海南、吉林、江苏、浙江、广西、安徽、山东、辽宁等12个省区开展生态省建设,天津、陕西、湖南、云南也将要开展生态省建设,全国目前有150多个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

  吴晓青介绍,目前生态省建设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建立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制,分解和落实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开展定期目标责任考核,有效地推进了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实施。

  生态省建设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发展初见成效。辽宁、江苏实施了《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在全省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浙江确定了125个循环经济项目,重点抓好4个市、10个县(市、区)、20个工业园区和100家企业循环经济试点。浙江、吉林、安徽还建立了生态省建设专项资金,引导和补助生态产业重点项目,推动了生态省建设工作的开展。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山东以淮河、海河流域为重点实施了《“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和农业“两减三保”(减少化肥、农药,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计划。浙江开展了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万里清水河道”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不断夯实,一些“细胞工程”已结出丰硕成果。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阴市,上海市闵行区,浙江省安吉县等地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基础上,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海南建成文明生态村6323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27.5%。(卜云彤)

3、刘家峡黄河滩地岛区将投巨资建生态旅游基地

来源:甘肃日报2006年12月2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3497

甘肃日报兰州讯(记者曹义成)12月18日,刘家峡金龙岛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新闻发布会在兰州召开。这标志着这一项目正式进入建设期。

该项目位于永靖县城西南刘家峡库区大坝5公里处,由兰州龙源春文化艺术公司和甘肃煊宇金龙岛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共同打造。项目将以发展21世纪旅游高新技术为目标,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资源、环境优势,引进国内外旅游项目及高新养殖技术,用2至3年时间建成一个集生态养殖、节水灌溉、科普教育和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总投资约4.16亿元的该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1亿元。

全国政协常委邓成城,省政协副主席李宇鸿,省长助理程正明,杜大仕、韩正卿等参加了当天的新闻发布会。

4、湘赣边界最大水电枢纽工程截流

来源:湖南日报2006年12月2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3507

湖南日报12月19日讯(记者 徐荣 通讯员 陈建元)12月18日上午,省重点工程、目前湘赣边界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茶陵县洮水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成功截流。按施工计划,工程将于2008年12月实现第一台机组发电,2009年底工程全部竣工。

洮水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位于湘江水系的沔水末端,它以防洪、发电为主,兼顾灌溉、养殖、旅游和城市供水等,总投资7.3亿多元。水库总库容5.19亿立方米,建成后将大大提高茶陵、攸县、衡东等县的防洪标准,并改善16.3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电站装机容量6.9万千瓦,年均发电约为1.485亿千瓦时,对茶陵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5、省府华能签署纪要加快澜沧江水电开发 

来源:云南日报  2006-12-19

http://www.yn.chinanews.com.cn/news/news/142/2006-12-19/news-142-15084.shtml

  加快澜沧江水电开发带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省政府与华能集团会谈并签署纪要

  秦光荣李小鹏出席并讲话

  12月18日下午,云南省政府与中国华能集团在昆明举行工作会谈,就推进云南澜沧江水电开发等达成共识并签署会谈纪要。双方明确,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又好又快推进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华能集团积极参与支持云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启动澜沧江“百千万工程”云南行动计划,投入7000多万元支持流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秦光荣,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李小鹏,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华能集团副总经理黄永达、张廷克,云南省政府秘书长丁绍祥及双方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谈及纪要签字仪式,秦光荣、李小鹏分别在纪要上签字。

根据澜沧江“百千万工程”云南行动计划,华能集团将从2007年起,结合项目建设及移民工作开展,总计投入7000多万元,对澜沧江流域梯级电站所涉及的7个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其中包括:帮助100所农村中小学新建或改造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建设100个农村卫生室;资助100个自然村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建设100个农村文化室;资助1000名初高中毕业生就读职业技术学校;资助1000名困难中小学生完成学业;帮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解决1万人饮水困难;资助开展1万个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资助10万人参加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出资部分)。

罗正富主持会谈及签字仪式。(王永刚)

6、洪湖围网明年1月底前拆清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2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2/20/content_5511328.htm

    新华网武汉12月20日电(记者廖君)2007年1月底前,荆州市将拆除洪湖全部渔业养殖围网;2月15日前完成渔民安置工作。

    受围网养殖和长期过度开发影响,洪湖生态恶化加剧。去年6月,湖北省启动洪湖湿地保护工作,努力建设生态洪湖。目前,荆州市已拆除洪湖养殖面积围网25.3万亩,占湖区总面积的67%。荆州市还通过采取人工投放鱼苗、打击猎杀水禽等措施,恢复洪湖生态。

    据介绍,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待拆围网12.4万亩,将在明年1月底前全部拆除。

7、不让楼兰悲剧重演 敦煌列入全国节水试点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90253.html

  本报兰州12月19日电 记者曾华锋今天从甘肃省水利厅获悉:甘肃省敦煌市近日被水利部列入新一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试点期为3年。甘肃省水利厅将在总结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敦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使其尽快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构。

  近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沙漠化问题(详见今年4月7日本报经济版《敦煌不能重演楼兰悲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年均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86毫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8、加入山西购房团 "污染第一城"临汾不宜人居住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12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92273.html

  从2003年被列入国家环保总局重点监测城市以来,临汾已经连续三年(2003―2005)名列中国内地严重城市污染前三名之一。

山西临汾

  “伤城”临汾

  “现代花果城”如何蜕变成“污染第一城”

  “太阳是什么样的?”“圆的。”

  “月亮是什么样的?”“圆的。”

  “星星是什么样的?”“不知道……”

  这是居住在山西省临汾市城区一位郑姓市民与上幼儿园儿子的对话。“可怜孩子从小长这么大,几乎没有看到过临汾城上空的星星。”郑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这里的环境令人感到忧伤”。

  初冬,临汾城一如既往地浓雾弥漫。天空中泛着一个鹅黄色的光晕,那是早上九点多钟的太阳。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矗立在鼓楼北大街上,云山雾罩。出租车司机赵师傅告诉记者说,牌楼上有赵朴初“现代花果城”的题词。

  大街的两旁,柿子树光秃秃的枝桠上,挂着几个泛黑的柿子。空气中,夹杂着一股怪味――其中有硫的味道。街面上,被环卫工人扫过的道路,还留有一层薄薄的灰。

  “以前,一年有一多半时间都这样,不是雾,是烟尘。”赵师傅说,“今年还算好的了”,他闻不出临汾城的空气有什么异味,十几年来,“都习惯了”。

  2006年11月22日,在临汾市政府决定对重点区域开展环境执法大检查的动员大会上,这个城市的副市长赵建民称,“环境污染已经成了临汾的‘顽疾’,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而一个月前的10月18日,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国际环境研究机构布莱克史密斯研究所(Blacksmith Institute,又译铁匠研究所)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2006年世界10大污染地区,临汾作为中国惟一的高污染城市代表进入榜单。

  布莱克史密斯研究所作为一家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污染问题的非赢利性机构,每年都会公布相关的污染城市名单,其排名不分先后。

【1】       【2】 【3】 【4】

9、北京空气亚洲最差 污染是世卫标准五到六倍

来源: 环球时报2006-12-20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6-12/20/content_7533590.htm

12月12日,北京宣武区广安胡同附近的几栋楼房在雾中若隐若现。当日早晨,北京部分地区出现大雾,能见度较差。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台湾《联合报》12月17日文章,原题:北京,全球空气最脏城市

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资料,亚洲高速成长的大都会空气污染严重,其中北京是空气最脏的城市,西安、加德满都、达卡、新德里与加尔各答紧跟在后。

专家说,尽管亚洲各国对空污的关切日深,也已设立较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但要让空污程度降到安全标准以下还需多年的努力。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2月15日报道,原题:亚洲会议聚焦恶化的空气污染

根据从正在印尼城市日惹召开的会议上所获得的数据,亚洲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是巴黎、伦敦和纽约的五倍,是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安全标准的五到六倍。“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仅仅是不使问题恶化。”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的副主任说,“必须在行动上更加积极主动。”

根据每立方米空气中威胁健康的悬浮微粒的含量(以微克计算),大城市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北京,达到了142微克。而巴黎的空气中所含的微尘的重量平均大约有22微克,伦敦是24微克,纽约是27微克。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标准是20微克。

尽管过去10年来,新德里和北京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的进步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该地区这两个正在崛起的庞大的经济体在改善各自空气质量方面仍面临巨大任务。

尽管亚洲城市中的污染灰尘有30%到70%来自于汽车,但由于中印都在培育年轻的汽车产业,两国的汽车拥有量仍将会成倍增长。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的刘(音)经理指出,尽管经过10年的高速增长,但13亿中国人中仍有99%的人没有小汽车。不过,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也就是说每100个中国人中就有77人有小汽车,“连人站的空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所呼吸的空气的质量了。(陈一译)

10、上海今年环境保护投资达300亿元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6年12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0/031011835315.shtml

  中新社上海十二月十九日电 今年上海环境保护投入资金总额达到三百亿元人民币,比二00一年增长了一倍。上海市的环保投资已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左右,上海市政府承诺,今后的环保投入将会继续保持这一比重。

  据上海市环保局介绍,今年上海开始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中的二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在加强环保项目建设的同时相关政府机构加强了环保监督管

理。目前,上海市在引入新的投资项目时首先要考察其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是否有污染物排放指标。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被上海市区县级环保部门否定的建设项目约占审批总数的百分之十。

  环保的高投入、高门槛,为上海留住了碧水蓝天。今年一到十月,上海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一到九月,上海市降尘量也较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七点四。今年第三季度上海市重点整治河道,比第二季度减少百分之二十以上,城市河道明显变清。

近年来,上海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加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力度。按照上海市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到二00八年上海市将完成二氧化硫减排百分之二十六,化学需氧量要减排百分之十五的污染总量控制目标。完

11、山东设立重点实验室保护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2/20/content_5512365.htm

    新华网济南12月20日电(记者 王汝堂)日前,山东省正式立项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为黄河三角洲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保证。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了解,黄河三角洲开发已列入“山东省21世纪工程”“海上山东”建设工程以及国家21世纪议程,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脆弱,大规模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已引起海内外的关注。

    为保持黄河三角洲生态良性循环,山东省根据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提出了“北带开发”“盐碱地生态改造”“油区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保护”和“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大型战略规划,因此,建立“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这一科研平台,为黄河三角洲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保证,已是当务之急。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设立后,对于今后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发挥重要作用。

12、新华快评:治污要先治官员头脑中的“污染”

来源:新华社2006年12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35525/5189765.html

    新华社长沙12月19日电(记者 丁文杰)近日,洞庭湖区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地政府向湖南省政府递交了“造纸企业污染整治责任状”,保证2007年底完成对101家造纸企业污染的集中整治,首批列入整治计划的8家化学制浆造纸厂将被关停整顿。

    有关部门统计,目前环洞庭湖24家具备制浆能力的企业中,22家没有按标准要求配套环保设备,废水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洞庭湖。

    近年来,洞庭湖被大小上百家高污染的造纸企业包围,水质恶化,水鸟飞离,鱼虾锐减,实在令人痛惜!

    湖南省终于“重拳”整治洞庭湖污染了。人们在由衷拍手叫好的同时,也在思考:彻底治理污染、还洞庭湖浩浩荡荡、鸟飞鱼跃的景象,恐怕还不是一纸责任状就能做到的。

    实际上,在洞庭湖高度污染的背后,有一条看不见的利益链条在作祟。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尽快摆脱财政窘境,见钱眼开,盲目招商引资。在对资本近乎饥渴的状态下,哪管污染不污染?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向投资商承诺:“不因环境污染和其他环保问题停产、转产和关闭。”个别官员为了追求“政绩”,甚至以政府公权力去保护污染企业。有的地方对污染严重企业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名,出台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对辖区内企业和工业园区设立“零检查区”,实行“挂牌保护”等。

    一些小造纸企业极力掩饰违法排污事实,大谈企业给地方财政的“贡献”。地方政府一方面以解决失业问题、促进GDP和财税增长搪塞群众,一方面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期冀从中分得“一杯羹”。只有痛下决心,斩断这一利益链条,才可能从根本上治污。否则,肯定又会是雷声大、雨点小。

要想根治对大自然的污染,首先要治理短期利益、非法利益对一些官员头脑的“污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站在维护公众利益、长远利益的立场上行使政府职能,应当是各级政府的唯一选择,贻害社会、祸及子孙的蠢事千万不能再干了!

13、评论:为何要将绿色GDP进行到底

来源:浙江在线2006年12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0/122111842108.shtml

  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日前透露,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强硬地表示,环保总局一定会坚持到底。“就算只剩下一个省,我们也要把它算完。”

  曾经身负重望的绿色GDP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此前并非全无征兆。从技术层面来看,生态成本、环境成本的核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有关核算方法的争论从未停止。

即使是在欧美等国,对于绿色GDP的讨论已有很长时间,但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从制度层面来看,由于地方官员的考核方式尚未出现大的转变,对于一些省份来说,列入试点就意味着本地GDP要被减去生态环境损耗部分,而未列入试点的省份却不扣减,这种情况在“惟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下,很容易因其“不划算”、“不公平”而遭到抵制。

  我们承认,上述两个难题的解决绝非易事,但是,正因如此,我们认为绿色GDP的核算工作才更有坚持和推广的必要。任何重大改革,倘若遇有这样那样执行的困难,就放弃正确大方向而改弦更张,甚至削足适履,那么,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非但不能进步,相反还会因循守旧而不断倒退。

  事实上,细究近期围绕绿色GDP而再次升级的不休争论,其中传达出的殷殷民意与其说是要对粗放式增长“明算账”,毋宁说是反感于地方政府固守短视、本位的发展观。因为稍具常识者都会想到,就像人体健康受损很难计价,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同样极难量化损失。一些省份以此为借口要求退出试点,不过是用并不存在的最优解来试图否定已经存在的较优解,反映出的仍然是对GDP的痴迷以及生态成本的漠视,而这,正是绿色GDP所着意矫正的扭曲。

  推行绿色GDP首先意味着观念的转变,因为它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上。过去地方领导的政绩观,往往以单纯的GDP增长为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会使很多干部想不通,会因此形成诸多阻力。但任何观念的转变都有一个艰难渐进的过程。只有先从内心深处改变对于绿色GDP的态度,从排斥到接受再到欢迎,才能渐次实现发展目标与发展行为的嬗变。

  推行绿色GDP并不只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它还意味着公众参与环保力度的加强。人心本是一杆秤,环保工作做得好或不好,身为受益者或受害者的广大民众最有体会,因此也就最有发言权,最有热情出力。罗伯特·肯尼迪曾说,GDP包含一切,但不包含“我们创造的美丽诗歌,我国人民牢靠的婚姻关系,或是充满智性内涵的公众讨论。”而绿色GDP的推行,就是要把公众对于发展的感受纳入最终成果的评价,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比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现在“好”字排在了“快”字前面。我们认为,这一看似简单的次序调整,实则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而要实现这个深刻的转变,绿色GDP的试点、推广、完善,理当成为硬的约束。

14、探究环境质量恶化的制度根源 

来源:学习时报2006-12-20

http://www.h2o-china.com/news/44663.html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刚刚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攀升,局部地区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从宏观角度看,环境质量总体恶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二是污染排放强度(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但任何宏观现象都有其微观基础,当前我国环境质量总体恶化的微观基础主要在于企业的过度排放,而企业过渡排放行为的根源又在于现行的政策体制缺陷。

  从理论上说,环境是公共产品,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生产者倾向于过度使用环境,使自己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以追求超额利润。因此,环境保护工作尤其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而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源恰在于事实上存在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监管缺失。我国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普遍过松,而且没有引入刑事责任。更重要的是,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下,很多地方环保管理机构普遍存在执法不严,甚至行政不作为的现象,使得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在实际上鼓励了企业的污染行为。比如,国家法律规定,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例如,今年上半年新投产燃煤机组3200多万千瓦,但同步安装脱硫设施的只有一半。

  二是政策偏差。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环保政策,但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污染治理设施有比较苛刻的经济运行规模要求,而大多数单个中小企业的污染排放规模与处理设施的经济运行规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中小企业自身财力不足,筹集污染治理设施所需建设资金困难大、代价大。这就使得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成本相对较高,造成一些企业的污染治理流于形式,有人检查就应付一下,或者交一些罚款,还留下了“寻租”的隐患。另外,在垃圾处理、水处理、能源领域的价格管制和价格补贴政策,实际上也在鼓励企业和居民排放。

  三是战略扭曲。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扭曲为以GDP增长为中心,环境保护在政府工作中的实际地位其实很低。受发展战略扭曲的影响,我国粗放型的工业化、城市化方式并未得到改善,污染排放强度长期居高不下。一些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地区,为了GDP的增长,超环境容量大上工业项目,甚至是污染强度大的重化工业项目,使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事实上的政府失灵还会导致新的市场失灵。以集中治污为例,生产者通过付费的方式将排放物(比如污水)交由专门的治污企业来治理。这时,污染排放量成为治污企业的市场需求容量。如果政府执法不严,就会使生产者直接向社会排放,使治污企业的需求不足,规模不经济。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目前,我国10个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有9家不能正常运转,造成有限环保资金的极大浪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政府失灵(以及由此导致的新市场失灵)使得企业的环保成本大大降低,进而使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低估,产品价格低估,并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诱导投资和出口过快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企业污染行为严重,排放强度增加。因此,政府失灵是目前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制度根源。

  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政府失灵的原因也存在于现行的体制当中。

  首先,地方政府在GDP增长和环境保护目标上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政府环保职能错位是我国政府失灵的体制根源。追求GDP和财政收入增长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一目标,而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创造了GDP和税收,满足了政府的第一目标。这样,地方政府就可能从环境保护的监管者变成不作为者,乃至环境破坏行为的包庇怂恿者,发生职能错位。

  其次,现行的环保监管体制使政府失灵成为可能。在我国,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是一级政府的组成部门,缺乏独立性,地方环境保护工作很大程度上受首长意志的支配。这样,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生产或投资时出现了环境问题,本级环保部门往往不管,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体制限制,上级环保部门也管不了,于是就出现监管真空。

  最后,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和区域竞争是政府失灵的诱因和动力。虽然我国已经有了环境保护的“一票否决”制度,但在干部考核、竞升中仍然是以GDP论“英雄”。在强大的区域竞争压力下,地方政府必然片面追求GDP增长。而且现行的GDP核算体系,根本没有反映出资源和环境消耗情况,进而成为地方政府环保职能失灵的重要诱因。

  总之,我国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却存在于现行的体制当中。要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功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建设节约型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由于国家“十五”规划中的很多环境保护目标没有实现,而“十一五”规划又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约束性目标。因此,加快环保体制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当前,应当将以下四大体系作为改革的重点,即:完善以保障公众环境权益为根本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的财税政策体系,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建立以垂直管理为主的行政监管体系。

15、人与自然和谐:拯救地球母亲的良方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2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3500

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张小军)2006年,环境坏消息频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对环境的破坏升级,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地球母亲的前途被阴云所笼罩。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人类是否足够明智,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地球母亲和谐相处。

地球母亲伤情加重

地球母亲受伤了,并且伤情正在加重。“灾难正在酝酿中”,联合国对此警告说。今年,大自然向我们亮出了黄牌:

——全球变暖

全球闻名的阿尔卑斯山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瑞士科学院说,这反映了全球变暖后的一种长期趋势。世界气象组织说,自18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0个年份中,2006年名列第六位。

——大河断流

联合国今年发表的《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指出,随着人类用水量激增,从尼罗河到黄河的全球500条大河中,目前超过半数严重枯竭,有的大河已经变成涓涓细流。

——空气污染

20世纪末以来,每年冬季亚洲上空都会升起肮脏的棕色云团,它被称为“亚洲毒雾”。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标准报告说,每年全球大约有2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

——物种消亡

全球目前有1.6万多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北极熊、河马和鲨鱼等先前较为常见的动物也在今年被列入濒危动物名单。由6国科学家组成的科考组今年年底宣布,在中国的长江中未发现白鳍豚,比大熊猫数量更为稀少的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旧模式、“不和谐”共同致病

地球母亲受的伤很多,很重,令人心痛的是伤害她的恰恰是她的孩子。自然的沉疴,病因之一是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不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类可以向母亲无限索取。

旧的经济发展模式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种海量消耗能源、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生态掠夺”基础上的,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断增强,这种模式的危害逐渐显露。

过度追求享受的消费观也在伤害着地球母亲。现在,一次性产品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否认,一次性产品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次性产品也不可避免地把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导致地球母亲受伤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人类社会内部的不和谐。

人类社会还存在着不和谐因素,在国家、种族、文化以及个人之间,甚至在个人的思想内部,这样的因素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个人来说,欲望扩张而且缺少必要的自身和社会约束,可以导致无节制地向自然环境索取。

另外就南北差距这种不和谐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资源和财富分配上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在保证发展的同时进行环保,而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却经常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在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拒绝重返《京都议定书》。2001年,布什总统以“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为由,宣布美国退出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而美国正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这是“不可原谅的”,印度尼西亚环境专家阿古斯·普尔诺莫说,“美国不愿放弃其生活方式却牺牲了全球利益”。

治疗创伤路在脚下

要实现对环境的标本兼治,唯一的选择就是倡导新的发展和消费理念,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最新事实表明,可喜的转变开始发生,人类正在寻求治疗地球母亲创伤的办法。

目前,人们逐渐意识到,“财富”定义的外延需扩大,良好的自然环境要被纳入其中,“越环保越赚钱,不环保就亏钱”的思想开始融入现代管理理念。今年,众多跨国企业争打“环保牌”,推出环保战略和环保产品,改善自身环保水平。

今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得到维护。根据上世纪里约地球首脑会议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等方面,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义务。多个国际组织今年重申了这一原则。世界自然基金会说,最贫困国家是发达国家污染的受害者,发达国家要支持贫困国家才公平。

今年,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从自身做起,定下了新目标,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欧盟通过法律,要求成员国力争在未来9年里将本国的能源消耗量减少9%。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今后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

今年,有关国际合作出现了突破。由欧盟、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共同参加的“人造太阳”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项目全面启动,这个项目有望缓解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化石燃料匮乏及污染问题。

“我感觉每一天都像是赛跑,与死亡赛跑,”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会中国清洁能源项目主任费雯莉说。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就要真正地像对待伤情严重的母亲那样,增强忧患意识,尽心尽责。

16、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马军专访

来源:外滩画报 2006年12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0/162811843369.shtml

污染的水源

马军

  我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06 年5 月,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100 位影响世界的人物”,一位叫马军的中国人名列其中;同年入选的中国人还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美电器负责人黄光裕和台湾导演李安。马军是其中最陌生的一个名字,入选理由是因为他写过一本书—《中国水危机》。

  当选2006 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对于马军来说,毫无悬念。3 个月前,马军抛出一个“猛料”—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2800 多家污染企业被马军“曝光”,其中包括33 家跨国公司,甚至有2006 年“世界500 强”的在华企业,如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母公司日本松下电器)、长春百事可乐公司(母公司美国百事)以及上海雀巢饮用水有限公司(母公司瑞士雀巢集团)。“ 编制水污染地图的最主要目的是让污染企业现形,促使排污企业承担起环保责任。”马军在接受媒体采访“中国水污染地图”出炉后,“环境信息公开指数”的栏目里,超过100个城市的得分为零。

  随着越来越多的污染企业现形 媒体也越来越多聚焦到原本陌生的马军身上。《时代周刊》对马军的评语也被翻了出来:“如果把马军的头像和篮球明星姚明以及银幕上的美人章子怡的头像一起放在北京街头的广告牌上,大多数路人肯定都不知道他是谁。但那些知道的人会说,中国需要像马军这样的人,而且对于这一类人的急切需求要远远超过一名体育巨星或一位电影明星。”

  12 月8 日,当选年度绿色中国人物后,马军接受了《外滩画报》采访。他谦称:“我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和《寂静的春天》齐名

  马军,38 岁,北京人。作为一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毕业生,他的职业生涯从记者做起。1993 年,他进入《南华早报》担任研究员和网站首席代表,直到2001 年离开。马军将这段日子称之为“志愿的环保研究工作”。 这种身份“更适合我”。马军回忆说。这段日子使得马军有机会看遍长江、黄河、淮河等各大水域。上世纪90 年代,河流的干涸问题已经是一个热点,黄河断流达到高潮,自1972 年史无前例的断流开始,年最长断流的时间从70 年代的21 天,到80 年代的36 天,到90 年代达226 天, 1997 年一年黄河无滴水入海的时间长达330天。黄河是否该变成季节河、内陆河的讨论沸沸扬扬,令马军感慨的是当时竟有知名专家赞成把黄河变成内陆河,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此外,淮河污染事件频发,几十公里的污染带,鱼虾死亡,水草不生。天津在水危机的打击中,最严重时,水库里的水仅够喝半个月,且含盐量高达每升800毫克。当时政府拟订了紧急方案,准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工业分批停产,疏散城市人口。边看边想边研究,在震惊中,马军写就了《中国水危机》。

  1999 年,马军的《中国水危机》出版,2004 年翻译成英文出版。该书对黄河、长江、西北、东北、华北、东南、西南七大水域问题加以深入分析探讨,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关注。马军也应邀在美国环保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等地演讲。《时代周刊》评述道:“对于中国而言,马军的《中国水危机》的意义也许如同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对于美国的意义。”2006 年11月,在英国环保署评选的有史以来对保护地球作出最大贡献的100 人名单里,《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排名榜首。这本写于1962 年的书因为预言了农药危害人类环境而在当时遭遇猛烈抨击,但一年之后,这一预言就得到证实,美国第一个民间环境组织也在之后诞生,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在此背景下成立。

  马军并不习惯将《中国水危机》与《寂静的春天》相提并论,他说:“卡逊是真正的先行者,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但他也承认:“两本书的相似性在于,都提到了当时还没有被大部分人关注的环境问题,一是农药的危害,一是水危机。”

  “曝光”中国水污染

  马军性格温和,非常好打交道,但就是这个“好打交道”的人在今年夏天让许多人都惊慌失措。

  2006 年6 月,马军组建NGO 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9 月,中心推出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地图”事实上是一个汇总,即将来自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海洋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和渔业部门统计的少为人知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并对外公布。地图中的数据来源大多来自政府,比如中国环境统计公报、各地区环境状况公报和环境质量公报等官方渠道和权威调查数据。

  点击“水污染地图”可以检索到全国31 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 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地图中还列出了2800 多家污染企业,其中包括若干跨国公司。

  “数据库推出时间不长,压力还没有到一定程度,一些被曝光的国外企业找上门了,提出共同解决问题,但更多的是搪塞。”马军表示不理解。10 月中旬,《南方周末》独家拿到他的这份调查名单,10 月22 日《南方周末》发表《跨国公司在华污染调查:环保黑名单查出33 家企业》一文,引起轩然大波。

  令马军纳闷的是,这些都是政府的公开信息,这些被曝光的企业理应知道并有所回应。上海松下电池公司、美标陶瓷公司和上海花王等公司在接受采访时的解释大多使用了“疏忽”、“巧合”和“意外”等字眼,更有企业明确表示“没听说过”。而在马军的印象中,其中一家公司曾连续两年出现在当地环保局公布的“黑名单”里,其中许多企业还以环保著称。以松下为例,2006 年3 月该公司曾与其他66 家会员公司签署了《企业社会责任北京宣言》,承诺将在环保等12 个方面严格自律,并由此广受舆论好评。“他们理应言而有信。”马军说。“ 有些环节出了差错。”他说。也有一些来自民间的数据,比如公众反馈和污染举证,这些信息在地图上都和政府信息严格地区别开。“不能保证所有的政府信息都正确,我们也愿意帮助澄清错误,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不达标企业站出来说被冤枉了。”《中国水危机》和曝光中国水污染为马军赢得声名之时,也将他推向了争议的漩涡。在媒体赠与的环保斗士的美名之外,马军还背负着一个“制造反坝谣言的专家”的头衔。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就曾以水博为笔名撰文公开质疑马军的“水资源专家”身份。关注环保十多年,马军许多的观念也悄悄发生了改变,但在水电开发问题上他的观点始终如一。“我不反对建坝,但不是任何一个峡谷都是天然的坝址。“我希望公众能够参与讨论,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帮助寻找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平衡。而公众参与的前提就是信息公开。”对于争论中的是是非非,马军已不愿多说,“我欢迎争论,但人身攻击没有任何意义。”(记者 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