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二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12-11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年终报道:2006年中国生态环境喜忧交加 

                  2、环保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不力降级

                  3、中国亟需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4、发改委称将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

                  5、六国联合考察队在长江铜陵江段未发现白鳍豚 

                  6、"黄河之肾"通过评审 甘南生态恶化有望得遏制

                  7、新华网:黄河首次为白洋淀补水1亿立方米

                  8、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9、山东茌平县河水遭严重污染 居民从邻县买水3

                  10、水乡为何缺水

                  11、新华网:河南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12、湖北14个市县政府就保护汉江水将接受环保考核

                  13、北京未来5年人口超载300面临水资源短缺危机

                  14、绿色GDP遭遇阻力如何化解 

                  15、“马拉松式治污”当休矣

 

1、年终报道:2006年中国生态环境喜忧交加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1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2/11/content_5468667.htm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丘昭 周雷 董学清)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件。

    回望2006年,仍然不乏重大的水污染事件:9月的洞庭湖附近水域,砷超标10倍;11月,四川泸州市的川南电厂燃油泄露,污染长江。

    长江水利委员会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长江水质在过去10年中不断恶化,仅在去年便有大约300亿吨的工业废水排入长江,与1998年相比增加了50%。目前,大约27.5%的长江水体已经遭到严重污染,水质低于三类标准。

    其他环境事件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今年9月,甘肃徽县的铅污染事件致使900多名儿童血液中铅含量超标,其中62名儿童被确诊重度铅中毒。

    对此,国家环保总局的报告称,GDP增速过快导致了中国污染排放总量的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中国没有完成既定的环保目标,主要污染物(COD、二氧化硫等)的排放量不降反

    从今年上半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看,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20.4亿吨,同比增长2.4%;COD(化学需氧量)排放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为10.9%。

    事实上,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是“十五”期间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完成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而中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领域问题的严重性并已经着手改善这种局面。

    今年7月,中国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五大区域环境保护督察中心,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强化国家环境监察能力、加强区域环境执法监察。

    10月份,国务院成立了“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这将是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彻底的污染源清查行动,目的是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这一目标而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同时,中组部规定“环保问责”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没有完成环保指标的主要责任官员,在晋级、升迁等方面将受到限制,责任重大者还将被问责免职。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郭怀成说,当今中国公众尤其是媒体在环境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积极和敏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许多事例都已经证明“公众审判”效应有时比政府法令更具威慑力。

2、环保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不力降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148756.html

采访人:本报记者  刘 毅  解读人: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

  严防“美景一秒狼藉一片”

  核心区缓冲区禁止影视拍摄

  许多电视剧电影热衷于到自然保护区拍摄,给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被人们称为“‘梦工厂’推开‘垃圾门’,美景一秒狼藉一片”。如何防止此类事件继续上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给影视拍摄立了“规矩”。

  《办法》明确规定,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禁止从事影视拍摄活动;在实验区内开展的影视拍摄活动,应当提交活动方案,报有关部门批准。影视拍摄活动不得破坏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活动方案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拍摄过程中建设影响环境的项目或者严重影响景观的设施,应当遵守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

  生态旅游需科学管理保驾护航

  无序过度开发将被制止

  一些旅游开发商不顾自然保护区的承受能力,肆意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对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如何遏制这种不良势头?《办法》对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规范性限制。

  环保总局负责人表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参观活动,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必须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开展旅游活动,实验区内可以开展旅游活动,但其方案必须经过相关的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并符合保护区的建设规划。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没有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和不符合规划的旅游活动,将被严格制止。

  每5年至少进行1次环保评估

  保护不力将被降级问责

  部分自然保护区为了某些利益,存在纵容违法砍伐、狩猎、开垦、开矿、影视拍摄等活动的现象,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办法》规定对保护不力的自然保护区降级问责。

  《办法》规定,要组织专门的评估委员会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状况开展评估,每5年至少要进行1次,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将在媒体上统一公布。评估后,对于保护不力,保护对象受到严重破坏,不再符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件的,由环保总局提出降级建议,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后,给予降级处理。被降级的自然保护区,5年之内不得再次申报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此外,对有关行政机关或管理机构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导致保护区被降级的,环保总局将向其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提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链接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一般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3、中国亟需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49305.html

  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日前表示,中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他强调,一些重大污染、高风险、位于敏感地区的行业,以及生产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该实行强制保险。别涛在出席“‘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产业的机遇与挑战——2006中荷可持续发展论坛年会”时说,从近年来一系列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来看中国需要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需要建立稳定的污染损害补偿保障机制,从而改变每次环境事故处理中涉及的巨额费用都由政府承担的局面。

他建议,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开始阶段可将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在一些使用危险物质作为生产原料的企业,特别是排放的废弃物是特别危险的物质的企业,以及企业所处位置是敏感区的排污企业,或者从事危险废物处置和产品本身就是特别危险的物质的企业,必须实行强制保险。( 郭小兰、罗博)

4、发改委称将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12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11/040911752723.shtml

  明年,中国将全面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2007年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要迈出新的步伐。”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昨日在“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上表示,当前中国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资源环境成本未得到体现,资源环境价格偏低,既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亦没有

反映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

  因此,明年中国价格主管部门将加快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煤炭成本构成;积极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加大水价改革力度;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改革;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毕井泉强调,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要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要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持社会稳定。

  “资源价格改革将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李连济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中国企业、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经历这个痛苦煎熬的过程。事实上,高成本将迫使企业彻底改变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促进其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研发核心技术并最终提升竞争力。与此相应的就是资源节约力度加强,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国家逐渐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不过,他也指出,资源价格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考虑民众承受能力、社会承受能力。侯利红

5、六国联合考察队在长江铜陵江段未发现白鳍豚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1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2/11/content_5466583.htm

    新华网合肥12月10日电(记者程士华)记者从安徽省铜陵县获悉,中、美、日等六国联合考察队近日在对长江铜陵段考察结束后未发现白鳍豚,连搜寻到的长江江豚也不到10头。

    11月24日,联合考察队抵达铜陵,对铜陵江段水质、地理环境进行了认真考察,并在铜陵江段进行了仔细搜寻。通过考察、搜寻,专家们认为,铜陵保护区是白鳍豚最理想的栖息水域,但令人遗憾的是铜陵江段未能发现白鳍豚,只发现不到10头的长江江豚。据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郑邦友介绍,铜陵江段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较好,最适合白鳍豚栖息,也是长江江豚数量较为集中的江段,科学家希望在此有突破性发现。

    为拯救白鳍豚和长江江豚、保护长江生物资源多样性。中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六国专家在11月6日成立了长江白鳍豚国际联合考察队,开展“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其中中国专家13人、外方专家12人。这是1999年以来对白鳍豚最全面的一次考察活动。

    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被称为“长江女神”,为中国长江流域独有。据考察,上世纪80年代初长江中曾生活着约400头白鳍豚,1999年减少到不足百头。科学家估计目前长江流域白鳍豚数量已不足50头。

6、"黄河之肾"通过评审 甘南生态恶化有望得遏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49155.html

  本报兰州12月10日电 记者曾华锋报道:有“黄河之肾”之称的甘肃省甘南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近日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评审,其生态恶化势头有望得到遏制。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对黄河水源起着重要的涵养作用。但是,由于气候变暖、降雨减少、人口增加、超载放牧、过度伐木等因素,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详见今年2月8日本报二版《甘肃急救“黄河之肾”》)。

为加强生态保护,甘肃省政府向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建立甘南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碌曲、夏河、临潭、卓尼5县和合作市,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68%。在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召开的评审会议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甘南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十分重要,建立甘南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将使甘南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纳入地位明确、政策配套、项目跟进的法制轨道。

7、新华网:黄河首次为白洋淀补水1亿立方米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1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2731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 姚润丰) 记者9日从国家防总办公室获悉,为缓解白洋淀“干淀”影响,河北省从黄河引水北上补济白洋淀。11月24日16时山东黄河位山闸开闸放水,26日3时水流进入河北境内,12月9日进入白洋淀。这是历史上黄河首次为白洋淀补水。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介绍,这次引黄济淀拟从黄河引水2.4亿立方米,进入河北境内2亿立方米左右,入白洋淀1亿立方米。引水时间预计需90天左右,由于受封冻的影响,需按今冬和明春两个阶段进行。截至12月8日,黄河位山闸已引水1.12 亿立方米,入河北境内7815万立方米。

“华北明珠”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淡水湖泊和重要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在调节地区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为鸟类提供迁徙和栖息地、补充周边地下水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白洋淀还承担着保定、沧州两市淀区23万人生活、生产用水。1997年以来,河北省累计14次从上游水库调水补淀6.76亿立方米,其中2004年从漳河岳城水库引水济淀1.58亿立方米。

据悉,今年海河流域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24%,流域干旱严重,白洋淀11月5日水位已降到干淀水位,并呈下降趋势。多次为白洋淀补水的上游水库蓄水严重不足,且考虑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储备必要的水源,不能再从上游水库调水补淀。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协调河北、山东两省紧急组织实施了引黄济淀应急调水。

张志彤说,这次引黄济淀应急调水是对引黄济津、引黄入冀、引岳济淀等原有河渠进行连接、扩挖、清淤后实现的。具体由位于山东聊城东阿县的黄河位山闸引水进入三干渠,通过位于冀鲁两省交界的刘口闸,入河北省清凉江、江河干渠、滏东排河,进入白洋淀,全长396.6公里。

8、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来源:新华网2006-12-11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612110008.htm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下简称“长治”工程)自1989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目前长江流域仍有近5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治理。

 这是记者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正在成都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了解到的。据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省长张中伟介绍,“长治”工程实施17年来,经过连续治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5%,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实现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

  然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观,“长治”工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张中伟说,目前,全流域还有近5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和近1.5亿亩坡耕地未得到治理,有一半以上的水土流失严重县(市、区)尚未列入重点防治区实施范围。长江上游地区还有4000多条泥石流沟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退化、石漠化的面积仍高达近百万亩。长江中游红壤丘陵区还有数十万个号称“生态溃疡”的崩岗,仍在淤塞江河、水库塘堰,压埋农田。开发建设等生产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另外,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地区绝大多数是贫困地区,贫困与生态恶化相互交织的恶性循环,使广大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的边缘。近几年来,“长治”工程的投入一直没有明显增加。在农村义务工制度取消和单位治理面积投资增加的情况下,“长治”工程年治理进度已由工程实施之初的6000平方公里减少了近一半,治理进度还相当缓慢,与规划目标相去甚远。

9、山东茌平县河水遭严重污染 居民从邻县买水3

来源:法制日报 2006年12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11/083011755100.shtml

  一条鱼翔虾游、清澈见底的河流,经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竟然变成一条“脏河”、“毒河”。这就是有鲁西人民母亲河之称的徒骇河。

  用徒骇河水浇过的庄稼,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曾牛欢马叫的两岸村庄,大牲畜急剧

减少,在有的村庄几近绝迹;胃癌、肝癌、食道癌接连夺去生活在两岸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河流中游的一座县城,无奈之下,用专用管线到异地引水作自来水水源。

  所有这些是怎么造成的?负有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为什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近日,记者深入到徒骇河两岸一些城市乡村,进行了详细调查。

  浇黑水庄稼绝收 患癌症村民遭殃

  高唐县地处徒骇河中游,东街村是徒骇河进入高唐的第一站。这里的污染颇为“典型”。

  隆冬季节,记者来到了东街村。走近河边,黑黑的河水正夹杂着白色的油沫由南向北缓缓流去,泛起阵阵令人作呕的恶臭。村支部书记尹之强告诉记者:“这还是徒骇河污染最轻的时候。如果赶上上游泄污,那简直没法形容,异味呛得人脑瓜子痛。”

  另一位村民接过话茬:“这污水怪着哩,好像有人控制。每年黄河水大时,他们就都乘机排污,让污水和黄河水掺着‘走’。正是浇地的时候,明知道这水不行,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庄稼旱死。可用这水浇的麦子、棒子,减产、绝产的都有。今年村里的棒子,头天浇了水,第二天就‘歪’了,到秋天一亩地才产二三百斤。”

  在东街村下游的殷楼村,一位殷姓村民告诉记者,“这几年,浇地死庄稼的事年年发生。有一年,在棒子抽穗前浇了水。之后,棒子‘外袄’一天天发红,扒开一看,才长了十来厘米就再也不长了。”更让村民们无奈的是,知道内情的人,都不要这种粮食。

  地表水不敢用,地下水也被污染了。

  尹之强告诉记者,2004年,东街村打了一眼几百米深的机井,通上了自来水。去年8月开始,那眼机井不能用了,自来水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茌平县刘寨村,地处徒骇河的支流茌中河边。老孔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用电机从井里抽上来的水。水呈黄绿色,并伴有阵阵臭气。“井是俺家今年8月才打的,40多米深,没想到打出的是这种水。”老孔告诉记者,“距村子15里地,有个排污口,臭水整天往茌中河排。现在,周围连牲口都养不住,牛羊根本不抱窝。”

  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以前很少听说的癌症,频频“缠”上沿河两岸的村里人。

  记者来到茌中河边的大高村,老村医高庭云在家里插着胃管,他不停地咳着,断断续续地说:“去年查出了食道癌,没几天光景了。这两年,村里得癌症的有十几个,今年就死了3个。”

  记者调查了其中的4个村庄自2003年以来死于癌症的人数:东街村13人,北街村19人,南街村21人,西街村也超过20人。这些村民,90%以上死于食道癌、胃癌和肝癌。而这4个村庄,总人口才2252人。

  沿河建厂污染水源 茌平县城买水三年

  徒骇河属于海河流域,干流自聊城地区莘县起,流经聊城市区、茌平县城西北部、高唐县城东南部、德州市等13个县(市),在滨州市沾化县入渤海。

  记者发现,高唐境内的徒骇河流域,竟然没有一家工厂。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总与上游扯皮,所以,高唐县不批准在沿河两岸建设企业。

  那么,如此严重的污染源头又在哪里呢?

  高唐县的几位村支书为记者揭开了谜底。“徒骇河的污染来自茌中河。十几年前,茌平县建设造纸厂、味精厂,企业排污导致河水变红,并越来越脏。之后,茌平县建设了多家铝厂。之后,河水不是变白,就是变黑,上面还有一层油。”

  记者来到茌平县,政府某部门办公室工作人员为记者倒水时说:“这是东阿县的泉水,他们做阿胶用的就是这种水。”茌平县为何喝起东阿水?这位工作人员解释说,“我们这里的水污染太严重,所以,3年前县里就从东阿通了专门的管道,买东阿的水吃。”

  从这一番话中可以听出,有关部门对如此严重的污染及其损害了如指掌。

  测污职能谁来行使 两个部门相互推责

  按照聊城市环保部门的规定,对地表水每月检测一次。南镇地处茌中河汇入徒骇河交叉口,按聊城市水质监测公报中的数据,徒骇河流入高唐县时,一年四季水质均为劣V类的,其最好的月份,COD(化学需氧量)浓度78mg/L,比V类水高出了近一倍;而最差的月份,相当于V类水的7倍还多!另一个重要指标氨氮浓度,低则11.8mg/L,高则30.4mg/L。而依照国家规定的地面水环境标准,水质最差的V类水质氨氮标准为2.0mg/L。

  环保人士告诉记者,污染的地表水会导致周边地下水的污染。那些喝不上东阿县泉水、而只能自己打井取水的老百姓,其饮用水质量如何呢?

  对此,环保部门和卫生局却踢起了皮球。在聊城市环保部门的水质监测公报上,记者只能看到地表水的监测报告,那么对地下水的监测谁来做?

  位于徒骇河下游的德州市禹城县环保局提供了这样的数据———在徒骇河由高唐进入禹城的前油坊桥段,2006年7月5日、6日的河水COD浓度分别为782mg/L和426mg/L,比最差的Ⅴ类水还“脏”十几倍。那么,禹城的地下水被污染的情况如何?该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只做地表水的污染监测,而且根据要求我们只做COD和氨氮,地下水则归卫生局防疫站做。”而当地防疫站表示,他们只对地下水做饮用水质量检测,其标准有21项,但这21项中并不包括对水污染情况的检测。也就是说,即使水被污染,但只要符合饮用水标准也是可饮用的。

  对这种监管漏洞,该环保局有关人士作了这样的解释:“我们都知道有污染,可是我们也没办法,我们没有检测村民井水污染情况的职能;而防疫站检测村民井水,但又不承担测污职能。”

  村民们告诉记者,至今,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对井水做过污染检测。

  记者手记

  明知水污染如此严重,明知污染会危害公共安全,然而,却无人对此负责。虽然各地均设置了重重叠叠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徒骇河污染中,却连检测村民井水污染的部门都没有。“缺位”的既是责任意识,也是对百姓的感情。因为,污染大户们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财政收入,城区能够喝其他水源地的洁净泉水,只有沿河的村民眼睁睁看着污染在自己的家乡肆虐,危害着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而束手无策。

10、水乡为何缺水

来源:光明日报 2006-12-11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612110003.htm

    为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宣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会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于近日联合启动“节水中国行”活动。记者近日随团在浙、沪、苏地区采访时了解到:雨量充沛、河网纵横的长三角地区也有缺水隐患。

  好水少 污水多

  “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177亿

立方米,而流域用水量已达316亿立方米,供需缺口很大。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总量还将要进一步增加,水乡势必需要从外大量调水。”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叶寿仁十分担忧。

  水乡为何缺水?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陆桂华对记者说,江苏的水资源量只为全国人均的六分之一,而70%以上的河道湖泊污染严重,南京、无锡、徐州、南通等地的城市河流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在苏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使80%的内河水质恶化,成为全省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地区。

  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章国方表示,河网与部分河流水污染正在加剧。杭州水域地表水常年供应量的85%取自钱塘江,市域内83.7%的土地面积和80.5%的人口位于其流域内。然而,前年流域内连续发生了蓝藻、三江口水乡为何缺水

    为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宣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会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于近日联合启动“节水中国行”活动。记者近日随团在浙、沪、苏地区采访时了解到:雨量充沛、河网纵横的长三角地区也有缺水隐患。

  好水少 污水多

  “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177亿

立方米,而流域用水量已达316亿立方米,供需缺口很大。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总量还将要进一步增加,水乡势必需要从外大量调水。”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叶寿仁十分担忧。

  水乡为何缺水?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陆桂华对记者说,江苏的水资源量只为全国人均的六分之一,而70%以上的河道湖泊污染严重,南京、无锡、徐州、南通等地的城市河流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在苏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使80%的内河水质恶化,成为全省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地区。

  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章国方表示,河网与部分河流水污染正在加剧。杭州水域地表水常年供应量的85%取自钱塘江,市域内83.7%的土地面积和80.5%的人口位于其流域内。然而,前年流域内连续发生了蓝藻、三江口死鱼、水葫芦疯长等污染事件,加上富春江大坝4万吨垃圾污染以及下游咸潮影响,严重影响了杭州市居民饮用水源的安全。“我们的内河水质太差,长江来水偏少,东海咸潮频发,四面环水的上海可饮用的水源实在太少了!”坐拥长江、黄浦江两条大河,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沈依云却发出这样的感慨。

水乡节水要先治污

  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浙、沪、苏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水质型缺水”状况。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高而坤说,工业用水量的70%和农业用水的80%都将转化成污水,成为新的污染源。据测算,每使用1吨生活和工业用水,就要排出0.7至0.8吨的污水,每排放1吨污水,不但会污染7到8吨净水,还需要10到20吨的净水来稀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量的增大,加强节水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防污治污就是最大的节水。

  浙江省义乌市水务局局长王碧荣说,义乌算是丰水区,水资源总量达8.2亿立方米。可把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加在一起,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就只有857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3左右。加上水体污染较严重,义乌市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水乡如何节水

  高而坤说,首先,城市要加快提高污水处理率及其资源化程度。要让其中的一半都成为再生用水,用于绿化、洗车、降尘、回灌地下水、灌溉农田等。其次,加大水污染防治的投资力度。上海正在展开“万河整治”的新三年环保计划,从2006年至2008年,全市将投入200多亿元进行水环境整治,计划2008年完成对上万条乡村河道的整治,把黑臭淤积变成清波荡漾。再次,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节水问题,实行阶梯水价。要研究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水价政策。目前水价偏低是造成城市用水浪费的一个关键原因。目前,多个城市已经率先实行了阶梯式水价,节水成绩显著。

日前,浙、沪、苏地区水务部门纷纷向市民倡议:在坐便器水箱里放一个装满水的可乐瓶,一座城市每月至少能节水10万吨!

11、新华网:河南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1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2841

新华网郑州12月11日电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日前得到河南省专家评审组的一致通过,保护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据《河南日报》报道,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郑州市北部,长158.5公里,跨度50公里,总面积3.8万公顷,建设期为2007年到2012年。

据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王恒瑞介绍,目前,新成立的保护区管理中心已经开始对湿地进行勘界立碑,划定保护区域。在建设保护区的同时,还将针对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以加强保护防止破坏。

河南省林业厅湿地保护专家冯松说:“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将被建成为国内一流的自然保护区。”

郑州黄河湿地紧临郑州,是典型的河流性湿地,对郑州的水源、气候、生态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2、湖北14个市县政府就保护汉江水将接受环保考核

来源:【楚天都市报】2006年12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50509.html

  爱不爱护身边流淌的汉江水?记者了解到,省政府年底将对14个汉江沿线的市县政府进行“环保考核”。

  这14个市县是:十堰、丹江口、襄樊、老河口、谷城、宜城、荆门、钟祥、沙洋、天门、仙桃、潜江、汉川和武汉。

  考核细则主要包括:不制定与环保法律法规相悖的“土政策”;不袒护、包庇环境违法行为;不干预环保正常执法;保证环保基础设施正常建设和运行;严格关停“十五小”企业;环保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率均大于95%;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大于80%,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大于40%。

  据悉,考核结果将报送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不履行职责,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主要领导人责任。

  近年来,汉江这条长江最大的支流,污染不断恶化——每年排入的工业和生活废水达6.89亿吨,其中总磷量为1.7万吨,COD(化学需氧量)为25.32万吨,整体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王成琛 李飞)

13、北京未来5年人口超载300面临水资源短缺危机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12月11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5148731.html

  人口超载已经成为北京的重大现实难题。

  环境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系统所可能支撑的人口数量。一个区域环境人口承载力取决于这个区域环境系统的瓶颈因素。北京位于全国严重缺水地区,按照联合国标准,属于极度缺水地区。水资源是北京环境系统最主要的瓶颈因素。因此,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北京区域环境人口承载力。

  我们据此测算,2005年北京人口承载力应为1436.3万人,但实际常住人口超载101.7万人;到2010年,估计超载300万人左右,首都可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和环境质量的巨大压力。

  北京人口严重超载

  北京2005年水资源总量为32.7亿立方米。在上游来水和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有可靠保障条件下,到2010年北京水资源总量能够达到37.3亿立方米。扣除维持北京特定生态环境所需用水4.7亿立方米/年后,2005年和2010年的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分别减少为28亿和32.6亿立方米。这一水资源量能够承载多少人口还要看人民生活水平及单位GDP所消耗的水资源量。

  2005年北京人均GDP为5547.6美元,万元GDP水耗为50.1立方米。按此计算,2005年人口承载力应为1436.3万人,与这一能力相比,实际常住人口超载101.7万人。超载的代价是地下水位继续下降、环境质量仍然较低。

  到2010年,根据 “十一五”规划,北京市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8500美元以上,万元GDP水耗比2005年降低20%,为40.08立方米。按此计算,到2010年北京环境最多能承载1336.56~1420.09万人。然而,即使考虑到2008年奥运因素的消退以及北京周边地区发展,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的发展,北京人口增长态势明显减缓的可能性依然不大。估计到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将突破1650万人而达到1713万人以上。届时,相比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提出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左右的目标,只有不到100万人之差,与2010年人口承载力相比,超载292.91~376.44万人。

  “双管齐下”治理人口超载

  治理人口超载问题,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人口增长规模,二是大力提升首都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在控制人口增长规模方面,国内外正反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一个地区既要发展又要控制人口规模,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依赖,转而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如果用人口系数(一个国家和地区单位GDP所占有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依赖程度的话,则目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依赖程度是香港的4.6倍,仅相当于其20世纪80年代末期水平;是上海的1.13倍,大致相当于现在全世界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通过降低对人口的依赖程度来控制北京人口规模膨胀大有可为。事实上,若2005年对人口依赖程度下降到上海同年水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就可以减少169.7万人的常住人口需求。

  而要努力降低北京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依赖程度,力争到2010年下降到香港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以上,关键就在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从相对依赖劳动力投入转向更加依赖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轨道上来。因为在现阶段,社会劳动生产率低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依赖程度高的关键决定因素。北京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仅只有英、德、日、法、美等发达国家的1/7~1/8及韩国的1/3左右,而且较明显地低于上海。因此,要把多层次、全方位提升劳动生产率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重点之一,鼓励和支持全社会从结构升级、区位优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方面,花大力气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另外,必须着力构建“有进有出”的人口双向大循环,努力控制人口规模增长。对于调控人口迁入,一方面,要尊重和利用市场机制,调整水、土地、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使之适度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以阻止人口过度迁入;另一方面,要逐步推进北京与周围地区的一体化,在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争取通过增量调整尽快建立“京津冀统一高考招生圈”,削弱人口直接迁入北京的动因。

  对于人口迁出,要改变目前基本上只有迁入而很少迁出的状况,采取多种方式大力推进人口迁出。首先,在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机遇,采取政府间协议以及经济、社会保障、行政等手段,积极鼓励退休党政机关干部、科学家、教师、医生和文艺工作者等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走出北京,服务外地,扎根外地;其次,抓住国家规划和建设京津冀都市圈的战略机遇,通过产业、技术、人才输出,积极诱导北京人口向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以河北曹妃甸、黄华港为两翼的沿海产业带转移,并以廊坊、香河、三河、燕郊、涿州、固安等为重点,积极促进以“住在界外、工作界内”为特色的沿边界人口经济带形成和发展。

  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国集中型高速城市化和首都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控制人口规模增长的效果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为了避免人口失控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必须大力提升首都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在提升环境人口承载力方面,在充分考虑上游来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条件下,提升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关键在于降低GDP水耗,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建立国际先进的节水型社会。

  根据我们的计算,到2010年,在保证人均GDP分别达到8000美元~8500美元前提下,北京人口承载力要提升到1713万人,万元GDP水耗必须分别降低到33.23~31.27立方米,相对2005年下降35%~38%,降低到接近法国1995年水平。

  因此,为了提高环境人口承载力,避免和克服水资源短缺危机,应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高度出发,调整现行规划,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管理改进,政策法制完善、意识提高等方面,全方位加大降低水耗的步伐。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降低水耗,必须抓住我国水资源市场化改革机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北京市情,加快水务市场化改革。首先,根据用水性质和目的,划分用水类型,定义水权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其次,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研究提出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水权初次分配方案;第三,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从而实现水资源向节水、高效用途进行配置;第四,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通过改革,尽快建立健全以水资源所有权和水权分离为基础,水权市场转让交易为中心,政府调控、民众参与的水资源市场配置体制机制,形成可持续节水体制机制。文/杨开忠

14、绿色GDP遭遇阻力如何化解 

来源: 新京报 2006-12-11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28/2006/12-11/015@013418.htm

  “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12月9日揭晓,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的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获得了特别奖。不过课题组表示,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获奖本身表明,民众对绿色GDP寄予厚望,一些地方政府不支持则显示绿色GDP测算还面临较大困难。两者同时出现,反映了绿色GDP的两难困境,惟有放宽视野,方能解决这一困境。

  今天,民众、学者、舆论固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对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

  但是,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合作测算绿色GDP起,就遇到反对意见。

  现行的GDP指标确实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

  绿色GDP核算是在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后的最终结果。假如能够计算出这样的结果,确实可以使GDP指标大为完善。但要测算绿色GDP十分困难,因为,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很难找到合适的价格。

  当然,推测起来,一些地方政府提出退出绿色GDP核算试点,可能另有原因。比如,列入该试点就意味着本地的GDP要被减去生态环境损耗部分,而未列入试点的省份却不扣减。地方政府以绿色GDP测算的技术问题要求取消试点,环保部门除了要表达坚持下去的决心外,还要对测算绿色GDP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有足够的应对准备。

  话说回来,绿色GDP面临难题,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办法衡量地方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比如,某地建立某类工厂之后,造成严重污染,其结果表现为本地人口肺癌发病率上升,或者畸形儿出生率增加,这些都可以方便地统计出来,也可以直观地反映增长的负面效应。

  因此,要反映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绿色GDP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如果要下决心改变目前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重要的就是打破对GDP的崇拜本身。恰恰是GDP指标支配了地方官员的考核体系,才导致目前不少地方官员拼命追求GDP快速增长、不惜为此牺牲生态环境乃至民众权利与利益的行为模式。在GDP的基础上扣减某些因素,固然用心良苦,但地方官员很可能将其理解为,GDP指标仍然最重要,只要GDP做到足够大,即使扣减生态环境损失,也仍然可以使本地GDP保持在较高水平。而这必然会引发更严重的投资热及环境损害。

  要改变地方官员的这种行为模式,最重要的是改变依据一个客观的量化指标考核官员的思维方式和制度。北京有若干区县未来将不以GDP作为官员的考核指标,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实际上,按照和谐社会的纲领,对各级政府都不应当以GDP作为基本考核指标。

  因为,社会的和谐才是各级政府所要追求的目的,而社会和谐的丰富内容,显然不是用客观的数字可以统计出来的。

  保护生态环境,其实可做的事情很多。虽然一些地方政府要求退出绿色GDP核算试点,但是建设绿色GDP的理念不可动摇,只要通过建立合理的环境保护制度,也仍然能有效遏制地方政府纵容、默许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倾向,引导其成为保护生态、制止环境污染的主体。这种制度,一方面靠自上而下的监督,但更重要的,还是靠本地民众的监督。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肯定会损害部分民众权利与利益,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给他们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救济,是监督企业及地方政府最有效的渠道。

15、“马拉松式治污”当休矣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12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50171.html

  据近日《中国环境报》载,被要求必须于“十五”期间完成烟气脱硫治理任务的中石化扬子石化公司,烟气脱硫工程最终因“十五”期间没有开工,再次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治理项目,要求今年底前必须开工。但根据江苏省环保厅掌握的情况,目前公司的烟气脱硫工程仍未开工建设。 近日,江苏省环保厅专门向国家环保总局呈报报告,针对扬子石化公司一再拖“十五”治污工程后腿的情况,请求责令扬子石化公司的上级部门——中石化总公司尽快督促烟气脱硫工程开工建设。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排污企业一拖再拖造成政府“十五”期间限期治理项目落空的“马拉松式治污工程”。“马拉松式治污”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有污染物排放的生产工艺已经论证有成熟的技术能够治理,只要资金到位,设施投入到位,立马就能实现达标排放,而此时的企业拖着不办。二是治污工程和配套的治污资金确实需要分期到位,分步实施,而此时企业开了个头,对下一道工序的治理拖着不办,环保部门来督查时,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搪塞过去,或口头答应继续治理,这样治污工程就成了“胡子工程”。三是本身的生产项目属于落后淘汰的工艺,而企业却采取欺骗的手段,向政府承诺能够治理达标,而一直“带病生产”,治污工程只不过是“画饼充饥”的那块饼而已。

  由此可见,“马拉松式治污”主要责任在于企业自身环境意识不强,对环保法律法规缺乏起码的敬畏,导致项目一拖再拖,影响非常恶劣。比较起一些排污企业习惯的有设施不运转,为了节省费用采取检查不检查“两副面孔”,甚至偷排放等手段非法排放污染来,“马拉松式治污”的危害尤甚。因为隐瞒排污毕竟有设施在,企业只是利用监管漏洞而“见缝插针”,而“马拉松式治污”连设施都不上,直接排放,一般被政府列入区域治理计划、责令限期治理的企业都是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重污染企业,限而不治,不仅影响周围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甚至是健康安全,而且使政府的环保指令成为一张废纸,严重损害一级政府的法治权威。

  记得北方几家著名的钢铁企业曾经有过一个承担环保责任的倡议书,有一段话记忆犹新:“有财富没有责任,有资本没有道德,有地位没有良知,不可能成为一种全面而健康的社会力量。 只有把财富与责任相结合,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的力量和尊重,才能塑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精神。”治污是排污企业的法律责任,尽管企业可能已经履行了其他法律义务,或者因非法排污被环保部门处罚过,但这都不能免除企业治理污染的法定责任。任何企业不是生存在真空里,都是社会一分子。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精神的核心要素,环保属于公共事务,关系着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最应该达成社会共识和共赢,是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最好切入点。如果每个企业都象扬子石化公司那样对政府限期治理工程悬而不决,一拖再拖,能够由此着手,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何谈起?!

  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政府和环保执法部门应该给屡教不改、依旧环保欠帐的企业一个“下马威”,除了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外,要问责到企业、问责到法定代表人,坚决遏制“马拉松式治污”的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