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7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十一五"期间水价将普涨 污水处理费达0.8元/吨
2、人大环资委主任称将在条件成熟时征环境税
3、兰州造纸企业向黄河支流排污致河流“泛红”
4、甘肃境内长城破坏十分严重 抢救长城已刻不容缓
5、最新探测表明:西藏纳木错湖水深度达125米左右
6、南水北调丹江口施工大桥6日竣工通车
7、寻找白鱀豚科考行程过半尚未发现白鱀豚
8、山东自动监控装置将全天候在线监控近千污染源
9、苏州河12年整治进入攻坚阶段 08年要养鱼
10、河北:天然湿地剧减威胁资源永续利用
11、长江岸线——不能再生资源 应惜土如金
12、“虚拟水”缓解水资源匮乏新途径
13、小湾还需要什么
14、怒江将等来什么
15、督查机构能破地方保护吗?
16、满天飞的“钦差”是迫不得已的制度补丁
1、"十一五"期间水价将普涨 污水处理费达0.8元/吨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6年12月0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07/content_5448248.htm
6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了2005年各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指标:全国平均为169立方米/万元。
这是我国首次把万元GDP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作为一种新的衡量体系。往年,国家水利部仅仅公布一个水资源公报,公报里面并没有万元GDP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只在“供用水量”当中提到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数据。
据记者了解到,与往年数据相比,部分省份,如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地,虽然全年降水量较少,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却明显偏高,像青海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超过307万/立方米,接近全国两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位居第6位。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列世界第88位,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广大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中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包括京、津、冀、晋、鲁、豫北和辽中南等。
针对水资源紧张这一现状,中国环境规划院水环境部主任李云生表示,为更好地节约用水,十一五期间,水价体系将会有大动作,即普遍性提高用水价格。
“首先应该启动价格杠杆。”水利部一位官员向记者透露,“十一五”要深化水价改革,建立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体系,其中包括合理提高水资源费与水价水平,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工农业生产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等等。另外,要改革水费计收方式,逐步实行计量收费和水费公示制。
李云生认为,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管网设施过旧;水价过于便宜;公众节水意识不到位,都是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李云生透露,现在许多地方污水处理费未收或只收0.1元/吨,在十一五期间,污水处理费将提到至少0.8元/吨。
水利部长汪恕诚:南水北调后北京水价肯定上涨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向记者表示,南水北调引水入京后,北京的水价肯定会上涨,“到颐和园的水大约为每立方米2.7元至2.8元”,而居民用水价格,则由自来水公司定价。
2、人大环资委主任称将在条件成熟时征环境税
来源:南方日报2006年12月0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05/091111703219.shtml
本报讯 (记者曾妮) 昨日上午,2006年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座谈会在深圳举行。会议主题是讨论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立法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丽满,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等出席会议。
为公众参与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形成初步框架,正在广泛征求意见。热地指出,《循环经济法(草案)》所要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法的主要法律制度和政策,涵括生产建设、流通消费中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等方面。
热地认为,循环经济立法要综合发挥市场激励和行政约束的作用,要通过立法鼓励和推进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和推广作用,要为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还要明确法律责任,强化法律监督,以及完善循环经济法的配套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
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透露,此次会议的召开,就是为了让各地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循环经济法》将力争在明年上半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推广循环经济需配套政策
记者从昨天的会议还获悉一个重要信息:我国将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开征环境税。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利用环境税来防止污染、治理环境,目前环境税收收入已成为一些国家筹措环保资金的主要来源。
随意丢弃一件物品也会对环境造成损害,“但对其所造成的环境损害所需的修复治理成本根本没有考虑,结果造成低价资源大家共享、环境治理无人‘埋单’的窘况。”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表示,目前一些资源型产品都由政府提供,政府定价。过去在资源定价时,政府只考虑资源的生产成本,有时也兼顾到资源的稀缺程度,但常常忽视了资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成本。
毛如柏指出,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来说至关重要。条件成熟时,逐步开征环境税。
名词解释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环境税
即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
部分发达国家的环境税,都是依据“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设置的,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其课征范围极为广泛。并且都把环境税收取得的收入专项用于环境保护。目前在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
3、兰州造纸企业向黄河支流排污致河流“泛红”
来源:【兰州晨报】 2006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36605.html
支流“泛红” 黄河又遭污
“百美纸业”每日排污2000吨 COD含量平均值超标 兰州市环保局将着手调查
■ 已经干涸的宛川河裸露的河床上,一条红褐色“溪流”泛着白色的泡沫蜿蜒数十公里,缓缓注入黄河,接到居民反映后,经过记者不懈追踪,终于发现了红褐色“溪流”的源头――兰州百美纸业有限公司。
■ 该企业于2006年2月曾因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而被国家环保总局与监察部列入挂牌督办案件“黑名录”。
■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企业每天排放污水2000吨,却未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而且排放的污水不时超标,但该企业负责排污的工作人员认为他们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因此偶尔超标排放污水是可以理解的。
群众反映污水破坏环境
12月5日,本报客服热线96555接到读者反映称,甘肃省宛川河榆钢段有泛着白色泡沫的红褐色污水不断流过,疑为上游企业排放的污水。当天下午4时40分,记者一行驱车赶到宛川河榆钢段时看到,裸露的河床上,一条一米宽的红褐色“溪流”泛着白色泡沫蜿蜒而下,走近后能闻到淡淡的刺鼻气味。
四十公里外方见源头
记者一行逆流而上,在陆家崖一造纸厂毗邻的河道旁看到,造纸厂排污口处,红褐色“溪水”奔流而下,发出“哗哗”声,白色的泡沫则大量积聚。为了寻找红褐色“溪流”的源头,记者一行走走停停,驱车28公里仍未找到源头,由于天黑能见度太低,不得不暂时放弃寻找。
12月6日上午,记者一行继续寻找红褐色“溪流”的源头,在榆中三角城贡马水泥厂向西的公路边,一大团白色泡沫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下车后记者发现,白色泡沫下的沟渠里正奔流着红褐色的水流,顺着沟渠记者一直追寻到了兰州百美纸业有限公司。红褐色的水流自该厂排入公路旁的水泥沟渠里,向东奔流近5公里后转向北侧荒地上一条人工挖成的水渠里。这些污水被排入宛川河后,蜿蜒40多公里又流入了黄河。
污染源头泡沫纷飞
记者在兰州百美纸业有限公司厂区外东侧5米远处看到,几个盛有红褐色水的大池子上堆积着厚厚的泡沫,风一大,泡沫纷飞。水池内的水是红褐色的,经过该厂价值上千万的“污水处理”装置净化后,排入水渠的水仍旧是红褐色的。据路过的村民讲,由于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百美纸业公司2006年2月曾被国家环保总局与监察部列入挂牌督办案件的“黑名录”。
试生产等于允许排污?
当日上午兰州百美纸业有限公司负责污水处理的技术工程师强锋征告诉记者,环保部门对造纸企业排放的污水主要监测COD的含量,而对污水的色度与悬浮物没有要求,造纸厂排放的红褐色污水属于正常现象。而自从2006年2月27日国家环保局和监察部联合宣布兰州百美纸业有限公司成为今年全国挂牌督办的污染治理企业之后,他们在污染治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中段废水生化、物化沉淀池和黑液浓缩池,并且安装了COD自动监控仪以及黑液碱回收炉,目前他们造纸厂的污水排放完全达标。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他带领记者观看了污染源COD(化学需氧量)自动监控仪。国家对造纸企业污水排放的要求是450mg/l,但记者发现,COD监测仪上显示的数据表明,从10月1日至12月1日造纸厂的污水排放COD含量绝大多数时间超标,最高时达到1365.51mg/l。对此工程师的解释是,虽然他们的环保设施以及污水排放还没有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但造纸厂目前处于为期3个月的试生产阶段,而这也是环保部门批准的,因此污染物超标是难免的,目前每天的污水排放量在2000吨左右。
COD排放量仍然超标
当日下午记者在榆中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采访时一位姓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兰州百美纸业有限公司目前确实处于试生产阶段,是由省、市环保部门批准的,他只负责每周抄一次COD监测仪上的数据并上报上级环保部门。从数据上来看,造纸厂排放的污水中COD的含量时而达标,时而超标。记者从监测站抄录的百美纸业10月1日至12月1日污水中COD含量的监测数据发现,两个月内造纸厂的污水总排放量为150407.61立方米,COD总含量为87688.61千克,其污水中COD含量平均值达到583mg/l,远高于450mg/l的国家标准。
市环保局将着手调查
12月6日下午兰州市环保局科技法规处的康副处长告诉记者,兰州百美纸业有限公司的排污问题是国家环保局督办的案件,目前百美纸业还未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但是造纸企业属于一级污染企业,环保部门对其排放污水的色度以及悬浮物等都有要求,并不仅仅监测COD一项。由于对具体情况尚不了解,因此目前对于百美纸业是否违规排放还不能下定论,但他们将立即着手调查此事。( 邢剑扬 张馨玉)
4、甘肃境内长城破坏十分严重 抢救长城已刻不容缓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2月0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2/07/content_5447983.htm
甘肃省武威市长城乡境内一处竖有“明代长城遗址”碑的长城墙体(11月30日摄)。一旁耕地里漫灌的水正在侵蚀城墙。在甘肃境内,目前现存六段以上古长城,足有千里之长。据了解,除了少数经过旅游开发的长城段外,目前绝大部分长城段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这些以夯土材质为主的长城大多地处偏远山区,长年受风沙侵袭和雨水冲刷,墙体断断续续,断处长的达到几十公里,短的也有几十米,很多地方如果没有专家指点,已经看不出长城的痕迹。 甘肃省文物局专家建议,为使长城免遭人为破坏,长城沿线应退耕,把长城遗迹划到特定的保护区域内。文物保护部门也希望更多的人自觉加入保护长城的行列。新华社记者 张锰 摄
新华网兰州12月7日电(记者张锰)今年6月份开始,甘肃省投入1000万元开展为期3年的长城资源调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甘肃省境内长城破坏十分严重,抢救长城已刻不容缓。
甘肃境内现存6条以上古长城,有千里之长。千百年的自然侵蚀,这些长城逐渐破损。
武威市黄羊镇境内有一段蜿蜒数公里的明长城,竟然坍塌分解成大大小小的几十段,远远望去,仿佛一把破旧的锯齿。记者走进观察,发现这些城墙墙体早已风化空鼓,形成脆弱的土壳,用手轻轻一拨,整片的墙体就剥落下来。
武威市长城乡岸门村有一处长约4公里的明长城。虽然在长城脚下树立着一块“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长城遗址”的石碑,但一条柏油公路将长城截断,成了完全不相干的两段。
据长城资源调查甘肃试点调查组韩翀飞组长介绍,调查组通过对甘肃省山丹县境内长城遗迹实地考察、测量,发现山丹县城以西的许多长城主体位于民居区或耕地内,当地农民取土盖房,或削城开发耕地,导致墙体逐年缩小或坍塌,墙体可见部分已经很少。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十几年,这段长城将荡然无存。
专家指出,长城的绝大部分墙体都已经不同程度受损,并且破损的地方基本上都得不到及时修复,目前还没有办法将长城这样大体量的文物完全保护起来。
目前,中国除了少数经过旅游开发的长城段外,绝大部分长城段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河北、北京、天津,穿行在山岭间的砖石长城历经千百年风雨,坍塌状况越来越严重;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西部地区,占整个长城70%以上的夯土长城大多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区,常年受风沙侵袭及雨水冲刷,墙体断断续续,断处长的达到几十公里,短的也有几十米,很多地方如果没有专家指点,已经看不出长城的痕迹。
甘肃省嘉峪关市文化局副局长杜思平说,从总体来看,由于长城线太长给管理和保护带来诸多不便,加之人为和自然的破坏,目前对长城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中国文物主管部门正在采取一项新的措施——发动长城沿线的群众充当“长城卫士”。
分布有4400多公里长城的甘肃省也建立了省、县、乡、村四级长城保护体系,特别是在长城沿线的村庄,成立了由当地村民组成的“长城保护小组”,实行村主任负责制。
“仅靠人数有限的文物专业人员根本无法对绵延万里的长城进行有效保护,必须发动民间力量。”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
目前,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完善管理保护机构,保证充足的保护经费,强化民众保护长城的意识。同时,在日常的保护中,管理人员定期检测、观察、做好记录,加大巡逻力度,对老化坍塌的长城进行保护、修补。
资料图片:甘肃省山丹县老军乡夯土长城由于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已经大面积坍塌,成为长短高低不等的一个个土墩(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吴晶晶摄)
5、最新探测表明:西藏纳木错湖水深度达125米左右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36152.html
在目前大多数资料的记载上,西藏“神湖”纳木错的最深处为37米左右。最近科研人员一项最新探测表明,纳木错湖水最深处达到125米左右,远远超出过去的数字。
这一数据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德国耶那大学在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中获得的结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整个纳木错的深度、沉积物厚度、水体物理化学指标的调查,获得现代沉积过程的有关参数,从而开展对整个湖区环境演变历史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纳木错位于西藏当雄和班戈两县交界地带,海拔471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之一。最新调查发现,湖水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的194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981平方公里。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平介绍,根据他们已有的调查资料,整个湖泊50%以上水域深度都超过90米,而湖区南部最深处达到125米。
朱立平说,对于近2000平方公里的纳木错湖泊,如果湖水具有数十米到数百米的深度,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比如东北亚的贝加尔湖,湖泊面积315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30米,具有上千万年的发育历史。“但是,纳木错的演化情形则有很大不同。”朱立平说,从目前得到的湖底沉积物堆积速率看,纳木错接受沉积的历史仅有数十万年,因此其形成发育只有数十万年的历史。 (颜园园、张家伟)
6、南水北调丹江口施工大桥6日竣工通车
来源:中国水利网2006年12月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2524
本站12月7日讯 12月6日,丹江口市新城区,大坝之下、汉江之滨,鼓乐欢腾、彩旗招展、人声鼎沸,歌舞连连,南水北调丹江口施工大桥竣工通车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一道靓丽彩虹横空出世,将该市主城区面积扩大为原来的两倍。
国家发改委、省直相关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十堰市四大家主要领导,丹江口市四大家在家领导,国家驻丹的汉江集团、水源公司有关领导,新华社、湖北日报社、湖北电视台、湖北电台等众多新闻媒体的记者,以及当地数万群众参加通车仪式,共同见证了竣工通车盛况。
通车仪式上,丹江口市委书记郭新明致欢迎辞,表示全市将进一步加大服务南水北调工程的力度,进一步加快右岸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步伐,为构建繁荣丹江口、生态丹江口、和谐丹江口而努力奋斗!省水利厅、建设厅、调水办等上级部门,以及丹江口市前市委书记任世茂、邹学勤、彭承波等发来贺电。中港二航局、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水源公司等单位的负责同志讲话。十堰市四大家领导关小兰、蓝官衡、陈家义、罗金昌、罗正保、胡仲军、王喜华剪彩。十堰市委书记赵斌宣布南水北调丹江口施工大桥通车。数十辆轿车、摩托车组成的车队由西向东徐徐开过大桥,全市数万居民也纷纷走上大桥体验新桥带来的便利。
该桥2004年9月28日动工建设,全长1120米,主桥长为730米,桥面宽19米,为城市主干道二级、双向四车道,设计荷载公路I级,总投资近1亿元。
7、寻找白鱀豚科考行程过半尚未发现白鱀豚
来源: 新华网 2006-12-07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6-12/07/content_7472311.htm
经历近1个月的航行观测,寻找白鱀豚科考行动行程过半。5日,科考队称,半程结果令人忧心,目前从宜昌到上海1700公里江段还没有发现一头白鱀豚,江豚数量也在急剧下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介绍,本次科考集中了一批世界一流专家,并采用了最先进的观测方法,包括截线抽样法和声学观测法,遗憾的是目前虽然行程过半,在白鱀豚的历史分布区长江中下游还没有发现一头白鱀豚,观测到的江豚数量与10年前比已经大幅度减少。
记者了解到,造成“水中活化石”白鱀豚和江豚数量锐减的原因包括水质污染、渔业过度发展、水上交通太过频繁以及水利工程越建越多。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这些古老的生物难以找到一片安宁安全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王丁解释,按照计划,两艘科考船从武汉出发,先到宜昌,再到上海,再返回武汉。两艘船一艘负责南岸,一艘负责北岸,在达到宜昌与上海时分别转向对岸,以确保每艘科考船都能独立地覆盖整个考察区域。
目前科考队经过短暂休整,已离沪掉转向武汉方向航行,返回起点武汉后将结束行程。王丁说,科学家们都盼望接下来的行程能有好运气,能够寻找到白鱀豚。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白鱀豚被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为我国长江流域所独有。上世纪80年代初,长江中约有400头白鱀豚;目前专家估计它的数量已不到50头。(沈翀)
8、山东自动监控装置将全天候在线监控近千污染源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37303.html
山东省环保局日前表示,将在今后5年内为近千个污染源安装自动监控装置,以实现对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和对企业排污状况全天候、全时制的监控。
山东省环保局在日前召开的全省环境自动监控工作会议上表示,目前山东重点水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安装率仅为33.6%,重点电力企业自动监控系统的安装率仅为48%,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系统的安装率为75%,距离环境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山东省环保局表示,今后5年,山东将为588家废水重点污染源企业和3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自动监控装置,并将为348家现役电力企业和现有全部水泥生产线安装烟气自动监控装置。同时,还将在全省各地新建46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和10个农村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并在36个重点流域河流断面和23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对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和对企业排污状况全天候、全时制的监控。
据了解,从2001年起,山东省就在重点流域和跨省、市河流断面安装水质自动监测站,对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初步建设了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网、水质自动监测网、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和省市两级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山东省环保局表示,通过扩大自动监测范围,山东将加强对自动监控数据的分析和评价,力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污总量的现状和变化规律及成因,同时,实现省、市、县三级的自动监控数据共享并向社会统一发布。(刘宝森)
9、苏州河12年整治进入攻坚阶段 08年要养鱼
来源:新闻晨报2006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38041.html
■主要水质将达到5类水标准
自1996年开始的苏州河12年环境综合整治将进入最后的三期工程,到2008年整治结束时,苏州河将出现大鱼游动的身影。昨天,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石清表示,虽不敢保证三期工程让苏州河水质全面达到5类水标准,但主要水质将达到5类水标准。
据了解,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以治水为中心,进一步采取截污治污、码头搬迁等措施。
朱石清说,经过从1998年开始的一期工程和2003年开始的二期工程,苏州河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小鱼。而从今年起至2008年,三期工程要让“苏州河能养活大鱼”。根据规划目标,到2008年苏州河整治基本画上句号时,除了河水更加清澈外,苏州河里还能看到更多鱼类和水生植物,两岸有更多绿地。
为达到整治目的,苏州河将实施市区段底泥疏浚和防汛墙改建等5大工程,总投资31.4亿元。 (记者郁文艳)
10、河北:天然湿地剧减威胁资源永续利用
来源:河北日报2006年12月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2573
因人类开发活动频繁,滦河口湿地芦苇群落、芦苇—盐碱地蓬群落、盐碱地蓬群落等典型湿地植被,被人工水面或人工植被取代,曾将此作为栖息、繁殖地的世界珍禽——黑嘴鸥数量显著减少。河北省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河北省滨海天然湿地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功能衰退,湿地生态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天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威胁着滨海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河流、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盐沼等天然湿地在全省沿海地区广泛分布,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滨海湿地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大,大面积的天然湿地被稻田、盐田、养殖池塘和库塘等人工湿地取代。据调查统计,河北省滨海地区人工湿地面积达161227.35公顷,占陆域湿地总面积的86.88%,而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湿地——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仅占5.62%。
天然湿地的大量开发,造成湿地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导致植物多样性受损或减少,生态系统趋向简化。同时,受陆源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湿地污染日益加剧。全省52条入海河流中,除戴河和汤河湿地水质尚能满足规划功能外,其他河流湿地水质均劣于Ⅴ类。平原型水库、潟湖以及河口附近海域等湿地水质普遍较差。湿地本应具有的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河北省已将湿地保护列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先后将北戴河沿海湿地、昌黎黄金海岸湿地、滦河口湿地、石臼坨月坨湿地、唐海(南堡)湿地、南大港沼泽湿地、海兴沼泽湿地等7处湿地列入“河北省重要湿地名录”,并在除滦河口湿地外的6处湿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但是有关专家认为,河北省的湿地保护机构尚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各类管护设施匮乏,管护能力较低,使湿地的有效保护、恢复和治理难以实施。鉴于目前湿地生态状况,还应进一步加大滨海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治理力度。
11、长江岸线——不能再生资源 应惜土如金
来源:长江水利网2006-12-07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612060025.htm
12月4日,记者在长江委江务局采访了长江委江务局局长、长江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史光前。刚从重庆参加“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3次会议”回汉的史光前在会上提出,要始终把防洪安全放在第一位、长江岸线利用要惜土如金等6条建议,已经引起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的市长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史光前提出的这6条建议是,第一,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发展要始终把防洪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人民生命财产攸关的天大的事,马虎不得。特别对于长江中下游城市,防洪安全事故发生,人民的生命财产都会蒙受巨大损失,多年的经济成果也会毁于一旦。
第二是在长江岸线利用上,要惜土如金。一些城市为招商引资,引进不少项目,业主修建了不少码头,但没有做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造成岸线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很大。长江沿岸可利用岸线长度有限,也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搞规划的同志一定要把好关。
三是码头建设应规模化,以共用为主,少建专用码头。一些项目业主码头利用率相对较低,造成不必要的闲置浪费。
四是航道整治应紧密结合三峡工程成库后水沙变化的实际,适时适当。
五是江滩利用应以有利行洪、有利生态环境为主,不断绿化美化,而不是仅仅为了经济利益而兴建阻水建筑,更不能盲目移堤,围滩开发。
六是更加注重污水排放控制。长江目前总体水质尚可,但城市岸边污染趋势加剧。每个城市都应担起这个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健康长江,让这条美丽富饶、人水和谐的健康长江万古长流。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长江委提出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治江理念,并确立了“确保防洪安全,维系优良生态,合理开发利用,稳定河势河床”的新时期治江战略目标。几十年来认真履行水行政职能,为长江流域沿岸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全面服务和强力保障。
长江委江务局作为长江委水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之一,多年来,在长江流域的防汛抗旱、河道管理和整治、病险库防治、分蓄洪区建设及防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史光前表示,长江委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紧紧围绕新时期的治江战略目标,开展治江服务工作,一如既往为长江流域及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2、“虚拟水”缓解水资源匮乏新途径
来源: 中国水势 2006-12-06
http://www.waterinfo.com.cn/ssyj-1/shuiliyuxiaokang/200612050004.htm
“虚拟水”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托尼·阿兰教授提出,该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嵌入水”指特定的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水,而“外生水”则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
在生产1吨小麦的过程中,我们大约需要耗费1000吨水资源;生产1吨玉米,需要耗费将近1200吨水资源;生产1吨稻米,通常需要2000吨水;生产一个2克重的计算机芯片,则需要32公斤水资源。那么,我们买进1吨小麦就等于买进了1000吨水,买进1吨玉米则等于买进了1200吨水,买进1吨稻米意味着买进了2000吨水,买进一个2克芯片则等于买进了32公斤水……
这就是虚拟水概念。当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全球性问题时,水利专家们通过测算生产过程中的平均耗水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虚拟水概念。而近年来,我国的不少专家学者更是结合国情指出:虚拟水提供了一条解决干旱地区缺水问题的最终途径。
虚拟水贸易成为世界水资源调剂新办法
如果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出口高水分的产品,那么实际上是在以虚拟的形式出口水。通过高水分产品的贸易——即虚拟水贸易,实现了水资源的调配。
虚拟水贸易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贸易上、特别是粮食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虚拟水的形式在进口或出口水资源。
以往,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易和服务时,没有意识到商品背后存在的虚拟水及其重要性。随着人口的增长,干旱半干旱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危机,且水安全问题造成粮食安全并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为了解决水安全问题,现在一些缺水国家已清楚地认识到水资源压力问题,有意识地进行以农产品贸易形式存在的虚拟水贸易,如摩洛哥、约旦、以色列和埃及。据有关专家估算,中东地区每年靠粮食贸易购买的虚拟水数量相当于整个尼罗河的年径流量。
业内专家认为:通过粮食贸易,水资源丰沛地区帮助缺水地区改善了水资源匮乏状况,也使得缺水国家或地区避免去寻找水源,而是进行大量的、虚拟水含量高的粮食贸易。这对于促进干旱国家或地区节水,提高全球或区域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意义。
虚拟水成为国内解决干旱问题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认为:开辟新水源、大规模远距离调水等办法,由于成本高昂,通常是不现实的。而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商品中,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虚拟水新思维将对国家的西部开发,乃至国家新时期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数据显示:我国水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在世界上名列第110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的城市缺水;而农村则有7000万人口饮水困难。尤其让人担忧的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枯竭。这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些专家认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当然,实行虚拟水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应当加强对虚拟水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据悉,自虚拟水概念提出以来,虚拟水理论已经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约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制定了规划政策,减少高水分产品、特别是农作物的出口。实际上,这些国家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通过增加虚拟水,平衡了区域水资源,缓解了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短缺。
虚拟水进口需要解决失业与投资问题
世界水理事会的保罗·范·霍夫维根先生指出:虚拟水进口特别要注意因进口所产生的失业问题。就局部地区而言,如果不能提供其他一些可选择的作物给农民种植或者提供其他节水的就业方式,虚拟水贸易会剥夺农民的生计。
国际基础设施、水力和环境工程研究所的阿让·霍克斯特拉博士则指出:减少虚拟水出口只是第一步;有意识地进口更多的虚拟水,而达到水资源自足才是第二步。因此,需要进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特别需要解决好的是:制造出含水量少的产品,用于出口,以交换虚拟水进口。这确实是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与投资的领域。
业内专家指出:上述两位国际专家的见解不仅会对我国的西部开发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如何“因地制宜”用好“虚拟水”,也是摆在我国众多水资源匮乏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
13、小湾还需要什么
■“西部江河行”漫记(七)■陈宏伟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的朱刘昌,是个木讷的人,倒是他女儿刘玉花说话还利索一些。因为澜沧江上小湾水电工程的进展需要,迁移问题摆到了朱刘昌父女及他们的邻居面前。
11月26日,笔者在朱刘昌家院子里听到村民的说法五花八门。朱刘昌开始对于搬家大体上表示满意,理由是在以后的20年里,每人每年可以得到600元补偿。些许担心是,搬去的地方是以种果树为主,与现在种粮食不同,他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
刘玉花则担心交不出新房子与旧房子的差价。眼下新房子价格她还不知道,旧房子折价大致标准是土坯房每平方米100多元,砖房每平方米200元,如果院子地面铺了水泥,每平方米还可以加20元。
村民王桂菊说,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什么人正式通知她搬家一事;而村民王春香则肯定地说,2008年前就要搬,她的家人已经去看了新房,比较满意。
大家说的事情不同,同样的事情说法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向什么人表达他们的意见。
“政府让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政府会为我们着想的,我们自己操心也没用。”朱刘昌说。
小湾水电工程是国家“十五”重点工程,于2002年1月20日开工,是澜沧江中下游梯级电站的“龙头水库”。电站总装机容量为420万千瓦,工程总投资277.32亿元,工程预计2010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2012年全部建成投产。
有关方面称,小湾电站将建设一座292米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将形成总库容149.14亿立方米的特大型调节水库,对下游电站具有多年调节功能,使下游漫湾、大朝山、景洪三座电站增加发电量41.4亿千瓦时,相当于不投资一分钱新建一座百万千瓦级的调峰电厂,将极大地改善云南水电站群的联合调节性能,彻底扭转云南电力系统长期存在的“丰弃、枯紧”的被动局面。
“村民所说的2008年,大概是正式蓄水的时间。”水问题专家马军对笔者说。距离这个期限如此之近,村民们对搬家事宜的认识还那么粗浅和充满分歧,多少显得有些不太好理解。“越早通知,越早商量,就越有利于达成共识,以避免以后可能出现更大的困难和问题。”
但马军相信,小湾和漫湾不是一回事。漫湾电站在小湾电站下游,由于移民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造成一些移民依靠捡拾垃圾为生,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金沙江边的张大妈就因为虎跳峡水库移民问题对笔者表示:不愿意像漫湾移民那样成为捡垃圾的。
接照常理,小湾移民的条件应当比漫湾要好一些。
汪永晨则联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了环境影响评价办法,注意并重视了水电站与环境的关系。但像水电站这样的工程,还需要考虑它的社会影响评价。换句话说,水电站的成本不仅应当包括直接的建设投资和环境代价,还应当包括移民安置及后期长远生活问题,考虑移民迁移后带来不便或者经济水平降低的成本。“现在有些政策体现了对移民的尊重和重视,但基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变得五花八门了。”汪永晨说。
关于小湾和澜沧江,还有一个相关的悬念,在澜沧江的14级水电开发方案中,有5座电站位于三江并流地区。这些电站建成后,对于三江并流地区的世界自然遗产属性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目前尚不得而知。
14、怒江将等来什么
■“西部江河行”漫记(八)■陈宏伟
11月26日,第一次见到怒江。
从六库到丙中洛这一江段,我们看到了与长江第一湾附近的金沙江风格完全不同的怒江。
如果说金沙江两岸的富庶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江河对人类的眷顾,那么我们在这一段怒江看到的,则是江河的一种自在的状态,她不需要为任何目的而存在——当然,这丝毫没有减少甚至更增加了她带给我们的震撼。
自在的存在只是怒江的理想,而在人类眼中,她只是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而已。
围绕怒江的水能开发,已经有过太多的争议。
因为掺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因素,争议变得更加复杂。
到目前为止,最权威的公开信息仍然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6月5日的一次关于怒江水电开发方案将“大调整”的说法。
至于怎么调整,什么时候调整,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个谜。
其后不久,业内盛传,大调整就是从十三级开发改为四级开发,即马吉、六库、亚碧罗和赛格四级。
还有传言称,地方政府在“要世界自然遗产还是要水电站”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面前做出选择,决定不修电站了。
现在看来,与其说这是一种传言,毋宁说是某些人士的理想或期盼。
11月28日,六库附近的小沙坝村村民何学文参加了一个由县土地局和镇人大召集的会议,主题还是那个老话题——与修水库有关的搬迁。
“恐怕搬不成。”何学文接受采访时一直重复着这一说法。
搬迁意味着用老房子和田地换得新房子。何学文家七口人,得到的田地一次性赔偿是6万元多一点;关于房子,除了旧房折价外,每人还有1万元补偿。
何学文担心旧房折价加上每人1万元钱,仍不够买那新房子的。
新房子有三种:一是价格在5万元左右的平房;二是价格在8万元左右的两层楼房;三是价格在12万元左右的两层楼房。
笔者在价格为12万元左右的那种最高档的户型里看到,这种房子底层是两间铺面和一厨一卫,二楼则是两间卧室。
“这房子给城里有钱人做别墅还差不多,农民根本没法住。而且,这里的铺面根本不会有什么生意可做。”工地上一位工人说。
“底层不能住人,二楼两间也住不了几个人。更重要的是牲口没地方住。”何学文说。
按照何学文预计,他们家需要两套房子才够住——当然,牲口还是没法养。但何学文告诉我们,能住到什么样的户型并不由他们说了算。搬不搬得成,似乎也不是由农民说了算。
越搬越穷是村民们最担心的事情。
如果补偿条件合适,农民搬迁应当不是问题。只是不知,面对这一切时,原本自在的怒江将等来什么,又会有何感想。
15、督查机构能破地方保护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36112.html
●打破地方保护,成立跨区域的管理协调机构固然必要,不过,在强调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查处违规项目,首要还在于严格执法
●只有每一名干部都懂得依法行政的重要,懂得破坏环境就是违法甚至犯罪,那样,督查机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12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揭牌。据悉,中心已经发出了成立后的第一份“督查通知”。
今年7月,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五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作为环保总局派出的执法监督机构。
成立区域环保督查中心,无疑是一个创举,也是一记重拳,彰显了国家加强环保工作的坚定决心。这些年,环境保护的“雷声”不可谓不大,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重大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在履行自身职责方面显得有心无力。在此背景下,由国家牵头,成立跨区域的环保督查机构,正是时候。
无独有偶。今年7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全国将设9个国家土地督察局。有消息说,国土督察上海局筹备小组已于最近成立,4名小组成员都是国土资源部从外地抽调的。这一模式与成立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如出一辙,原因也很清楚。
环保和国土这样的管理模式创新,说到底是消除地方保护的不利影响,它折射出的是“条”与“块”之间的矛盾。问题是,这种模式能否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以环保为例。在现行体制下,地方环保局局长是当地政府任命的。那么,地方政府领导要做的事,尤其是发展工业经济这样听起来理直气壮的大事,即使会破坏环境,一个环保局局长想拦,就能拦得了吗?据说,一些基层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三个“不敢查”:开发区不敢查,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最微妙的,其实都在最后一个“不敢查”。
新模式的威慑力在于,这些“超省级”机构的人员是国家有关部门指派,经费、人事又不受地方制约,自然也就不要看有的地方干部的脸色行事。相对超脱的执法身份,有助于在发现和处理违规问题时全无掣肘。
但细细一想,情况未必尽然。仍以环保为例。督查中心督查违规项目,靠有限的人力,决计不能满世界跑。除群众举报外,主要恐怕还要依靠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提供信息。但是,如果地方环保部门慑于一些地方干部的脸色,不能及时通报信息,甚至还相帮隐瞒,那么,督查中心运作的效果恐怕也要打折扣。
再者,督查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并非就是“对着干”,在多数情况下,环保事件的妥善处理,都有赖于地方的积极配合。这样,督查机构的工作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地方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其实,区域环保督查中心也好,地方各级环保部门也罢,查处违规项目,依据的是同一部法律。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成立垂直的、跨省级的管理机构固然非常必要,有助于打破地方保护。不过,在强调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查处违规项目,首先还在于严格执法。
如果每一名干部懂得依法行政的重要,懂得破坏环境就是违法甚至犯罪,那样,督查机构这样的行政力量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16、满天飞的“钦差”是迫不得已的制度补丁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36418.html
国家土地督察局上海筹备小组已经于日前悄然成立,并开展筹备工作。据悉,这是首个进入筹备阶段的国家土地督察局派出机构。(《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4日)记得前不久,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国土资源部向地方派出北京、沈阳、上海等9个国家土地督察局。与此同时,中编办已批准国家环保总局组建11个地方环保派出执法机构。这些新闻显示同一制度路向,即将有大量“钦差”监督地方工作。
本来,国土、环保等部门从上至下已形成一条线,中央地方各有权力范围,为何还要不惜人力物力地派出一大批“钦差”督办?个中原因众所周知。就土地问题而言,近几年来,国家一直严把土地闸门,而且从2003年起不断有新的“禁令”政策出台,可各地执行禁令情况不容乐观。一份权威资料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国国土资源部门立案的土地违法案件涉及的土地面积,同比上升了近20%,地方政府是违法的主体。
至于全国环境保护的隐忧更是明显: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非氧化问题;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每年沿海赤潮发生次数超过上世纪80年代3倍;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温总理在今年3月“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出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十五计划大多数指标基本完成了,坦率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
这一切源于地方GDP亢奋下的权力迷失。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发出要调控经济增长的明确信号,然而,上半年许多地方政府刺激GDP快速增长冲动,依然按不住。更有甚者,某省有地方官员甚至公开说,低于17%的增长率,政府“可能拿不出手”。前不久媒体透露,山东省下辖17个地级市,有14个已经公布数据,城市GDP增长无不在17%以上。正是在这种亢奋下,不少地方都忽视了对耕地及环境的保护,大片土地被套进所谓工业园;一些高污染项目改头换面上马,继续污染江河,污染城乡。现实状况表明,仅靠下达红头文件贯彻不了科学发展观,仅靠地方政府也难以治理滥占耕地及环境污染问题。
实施“钦差”制度,多少有些迫不得已。“钦差”之所以有威力,在于他们只对中央政府负责,没有地方关系;“钦差”又操“生杀大权”,敢于正视也敢于处理问题,对某些无视中央政策、无视法律的问题,可以绕开地方径直呈报中央政府。
当然,监督充分制度化的社会是不需要“钦差”的,“钦差”是上下监督断裂的产物,但在监督充分制度化之前,满天飞的“钦差”是一种必要的制度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