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二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12-06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环保总局首份督查通知:环保督查直指地方保护 

                  2、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会召开 温家宝作重要批示

                  3、“西线调水暂缓”值得赞赏 民间力量不容忽视

                  4、联合国派出志愿者参与中国湿地保护项目

                  5、“鱼米之乡”的饮水困局

                  6、专家指出:污染加剧洞庭湖生态体系受到破坏 

                  7、藏西北生态堪忧 三方面原因导致近4成草地退化

                  8、江苏取缔208个不合格饮用水源地

                  9、宁夏08年底前关闭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所有排污口 

                  10、长江时评:迈向新台阶 ——贺锦屏一级水电站大江截流成功

                  11、2005年长江流域水资源公报发布

                  12、珠三角电厂排污交易试验计划本月内公布

                  13、二滩的启示

                  14、虎跳峡的期盼

                  15、一位“的哥”的华北干旱问题解决之道

 

1、环保总局首份督查通知:环保督查直指地方保护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2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130246.html

  12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揭牌。记者从该中心获悉,11月15日发生在四川电厂燃油泄漏污染长江事件,已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并要求尽快查明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中心发出成立后的第一份“督查通知”。通知要求四川省有关部门迅速查明事故原因,查清事故责任,依法从严从快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责成有关部门对事故查处过程进行跟踪督办。

  形势堪忧

  督查中心陆续挂牌

  今年7月,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五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作为环保总局派出的执法监督机构。

  按照中编办批复的环保督查中心组建方案,西南环保督查中心人员编制40人,是五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中最多的,监管区域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国土面积占全国1/4,人口占1/6。原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马宁出任主任。

  在各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陆续挂牌成立的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这样一组让人担忧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20.4亿吨,同比增长2.4%;化学需氧量排放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

  半月之前的11月中旬,四川投资公司泸州电厂输油管线出现柴油泄漏,造成长江水体污染。现场指挥的马宁发现事件中存在瞒报行为,实际柴油泄漏量为16.94吨,与最初报上来的380公斤几乎相差50倍。国家环保总局把这一事件定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主要督查

  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

  据介绍,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地方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标准执行情况;承办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办工作;承办跨省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参与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理的督查工作等。

  在现行体制下,地方环保局长由当地政府任命,往往出现环保局长“立得住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立不住”的现象。一些基层环保工作人员说,他们有三个“不敢查”:开发区不敢查,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认为,在我国,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达到空前高度,明确而坚定的加强环境保护的政治基础已经基本形成。但在我国已实施30多年的环保管理体制,一直存在一些难题。一是国家意志在层层传递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衰减,有时甚至出现“链条”中断、国家意志难以落实的情况。法律规定的环保政策和约束措施在一些地方打了折扣。二是在这个体系中流转的信息出现失真,国家难以获得反映真实环境状况和环保状态的信息,使决策失去必要基础。

  一位地方环保局长对记者说,“不少地方追求的只是GDP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大上快上,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

  环保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建设项目投产同比增加,配套治理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县级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只有30%―40%,一些工业园区项目环评执行率不足50%。不少地方重经济轻环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出台限制环境执法的土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甚至入股污染企业,为污染企业和项目撑起地方“保护伞”。     

  治理模式

  “强政府、大社会”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最近完成的“中国环境执政能力研究”课题认为,与中国的面积、人口和环境问题相比,国家环保系统人力薄弱。

  这一研究显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环保部门规模都非常庞大。美国环境保护局在华盛顿特区总部、10个地区办公室和十几个实验室共雇用了1.8万名员工;德国联邦环境部在其位于波恩的总部有830名雇员,其3个直属机构联邦环境署、联邦自然保护署和联邦核辐射保护办公室有1880名雇员。另外,德国16个州都有环境管理机构,德国基本法规定由州承担政策执行的责任;日本环境省总部有1100多名员工,另外直属研究中心和机构中还有几百名员工。

  夏光介绍,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强调“强政府、大社会”的环境治理模式,增加环保人力、资源是必要的。简单以“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套在环境保护这样公益性非常明显的公共管理事务上,所导致的公共利益损失可能远远超过由于增加这些机构而增加的财政支出数额。

  按照环保督查中心组建方案,五大区域督查中心人员编制达160人,其支出都由中央财政承担。江苏省明年底之前将分别建立苏南、苏中、苏北三个环保督查中心,广东省等地也将成立区域环保督查机构……

在各大区域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挂牌成立的同时,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几成定局,重经济轻环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痼疾难除,环保督查任重而道远。

2、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会召开 温家宝作重要批示

来源:中国政府网2006年12月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2450

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会议召开

温家宝作重要批示 曾培炎出席并讲话

会议强调 加大对口支援力度 提高移民安置质量

坚持方针不动摇、政策不改变、措施不减弱

12月4日,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重要批示。他指出,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对于加快三峡库区发展,实现移民稳定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要很好地总结、表彰和发扬。要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开拓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移民安置质量,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15年来,各有关地方、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团结一致、密切协作,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组织实施了一批援助项目,有力地推进了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带动了库区特色优势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会议强调,必须充分认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广大移民群众稳定致富的长期性和必要性,坚持方针不动摇、政策不改变、措施不减弱,切实把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增强库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社会参与,把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援助方式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长期援助机制,努力开创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新局面。

会议要求,“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继续支持库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增加移民就业。继续支持库区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支持库区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事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曾培炎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切实把对口支援库区移民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做到思想不松、组织不散、责任更实,力度更大,深入持久地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有关省市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对口支援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扩大援助范围,发掘援助项目,努力提高对口支援效益。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立稳定的支援资金和开发资金渠道,严格资金监管,逐步形成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

会上,表彰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90个先进集体和85名先进个人。有关对口支援单位举行了经济合作项目签字仪式,共涉及38个项目,协议总投资283亿元。

3、“西线调水暂缓”值得赞赏 民间力量不容忽视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2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32595.html

  四川社科院一位默默无闻的离休研究员,两度上书温家宝总理,引发了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民间集体论证。这个将耗资3040亿元、关系到长江黄河流域几亿人生存发展的水利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存在环境影响、地质风险等问题。之前在地方政府的决策下匆匆上阵,现在计划正在调整延迟,工程前景扑朔迷离。(12月5日《南方都市报》)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即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游河源地区形成水库群,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形,将这些河源之水汇为一体,穿过巴颜喀拉分水岭,进入黄河流域。

  据称,以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鲁家果给温家宝总理的上书为起点,围绕这个水利工程起了纷争,并逐渐演化成以四川60多位学者为主体对工程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地质风险的自发民间论证过程。

  论证打乱了工程原定计划。2006年11月初,水利部有关负责人称,原定于2004年完成的西线项目建议书将推后到今年完成,也有可能还要往后推,之后还要通过可行性研究,才能最终确定西线能否开工。他承认,四川专家提出的意见,是西线方案调整和延迟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从不缺乏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决策的效率,倒是围绕此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而应当建立起来的公开、透明、科学的决策程序显得有些贫弱。正因为如此,西线调水工程暂缓背后透露出来的意义值得赞赏。

  不能、也不必简单地说这是民间力量的胜利从而扭转了决策,而应当将民间力量的参与看成决策的有机组成,是对决策程序的完善和发展。

  以2006年3月18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为标志,重大工程决策越来越注意更广泛地倾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经由制度化、法制化手段,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决策体系和决策程序的一部分。

  在这个办法实施前后,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类似公众参与从而影响和改变了项目决策的例子,比如:

  位于四川岷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附近的杨柳湖反调节水库,因为媒体和当地世界遗产保护部门的强烈质疑而罢休;四川甘孜州康定县的木格错水库,因为当地百姓的反对并得到州政府的支持而中止;金沙江上的虎跳峡电站,因为其上游沿岸百姓的意见反弹而暂缓;怒江的十三级水电开发规划,因为国内环保人士以及其他有关组织的呼吁而要做重大调整……

  在这几个案例中,有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博弈,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博弈,有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有当地力量与外部力量的博弈。

  我们不必就此下结论,认为反对者都是正确的,因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原本就有主观成分。但我们要为各方力量得以更多和更深入地参与到决策当中,从而发生作用感到高兴。决策就应当是不同利益代表者博弈和妥协的产物。如果程序不公正,结果也公正不到哪里去;如果程序公正,结果即使不尽如人意,也是各方可以接受的。

  就在本周一,中国又一巨型水电站锦屏一级水电站成功截流。有关专家对笔者感叹,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对该库区生物多样性的权威和详细的研究,而一切已将就电站截流而改变,留下的只有遗憾。

  由此反观西线调水工程暂缓一事,则更感欣慰。

4、联合国派出志愿者参与中国湿地保护项目

来源:新华社2006年12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28252.html

  新华社黑龙江抚远12月5日电(记者呼涛)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为支持中国政府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工作,联合国派出9名志愿者在中国的四个项目区执行“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据联合国志愿者项目官员张衡毅介绍,为强化中国政府各级部门湿地多样性保护机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政府开展了合作,总投资1170万美元。共有9名联合国志愿者参与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项目”,其中5名来自中国、4名来自国外。

  这些经过联合国志愿者组织精心筛选出的专家型志愿者,将在湖南省的洞庭湖、江苏的盐城湿地、黑龙江省的三江自然保护区以及四川、甘肃交界处的高原泥炭湿地保护区等地开展工作。在实地工作的一年期间,这些志愿者将直接地将他们的经验、知识和专家意见提供给地方。

  来自尼泊尔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野生生物专家桑德博士将在中国东北部的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他在这里和将曾在当地工作过的专家朱宝光一起工作。在这个由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形成的亚洲最大的湿地上,他们将与当地政府合作进行湿地生态系统实地调研、湿地保护规划制定、公众教育等项目。

  据介绍,现在联合国有来自超过140个国家的志愿者。截止到2005年,来自168个国家的超过8100名志愿者工作在全球144个国家,其中78%来自发展中国家。

5、“鱼米之乡”的饮水困局

来源 : 长江商报2006-12-1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show.aspx?id=15278

核心提示

  ■荆州市水利部门调研显示,江汉平原地表水除长江和几条主要的支流水质较好外,其内河沟渠湖泊水质恶化严重,大部分是Ⅳ、Ⅴ类水,达不到饮用水源标准。

  ■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市的516万农村人口中,有360.18万人还是直接以河渠塘堰和浅层地下水为饮水水源。经微生物检测,这360万人所用水源均未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约占农村总人口的70%,涉及到全市所有的地区。

  ■与此同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水改工程”,并未彻底解决居民的吃水之忧,当时兴建的4000多座水厂如今纷纷倒闭,仅剩下500余座还在运转。

  ■荆州市水利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要解决“吃水”难题,先要解决整体规划、行业标准和保护水源三个问题,“荆州至少要投入5.8亿元,而政府没有这么多钱投入进来。”

  ■以水多著称的江汉平原,由长江、汉江冲积而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饮水喝茶,对于生活在水资源富余地的刘学武,此前并不怎么放在心上。而近几年来,他越来越在乎“饮用水”这几个字了。

  住在洪湖市二洪村的刘学武,一家4人,如今几乎都靠买桶装纯净水度日。“平均三天一桶水,每桶五块钱,一年要近七百块。而我们家有八亩水田,除去开支,每年纯收入三千多块钱。”

  “就是说,我们一个家庭要花四分之一的收入,用来解决喝水问题。”坐在记者对面的刘学武一脸无奈——村里水井的水早已不能饮用了。

  以水多著称的江汉平原,由长江、汉江冲积而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近十年来,数以万计的农村人开始“恨”水,并为“饮用水”犯愁——沟渠塘堰和浅层井水,均处于“不干净”状态,他们需要钻井80米取浅层地下水来饮用,甚至购买桶装纯净水饮用。

  “冬天喝泥巴水,夏秋喝农药水,想放心就买桶装水。”这句话,近些年在江汉平原部分农村地区流传。

  饮水,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负担。

近水却不敢吃水

  刘爱英婆婆家门前,有水沟、水塘,还有请人钻的压水井,但洗菜后,还不得不用纯净水将所有的菜再清洗一次。

  “水多也是白多了,这些水都不干净,有虫子(血吸虫),全被污染了,就连牛也不喝沟里的水。”刘婆婆说,他们家几年前都开始花钱买桶装水了。

  荆州市农村范围内,不安全用水人群有360.18万人,约占农村总人口的70%,涉及全市所有地区。

  11月22日晌午,江汉平原上空,乌云密布。

  监利县陈赵村4组,69岁的刘爱英忙得不可开交,两个儿子快要回家吃饭了,她得抢在下雨前把饭做好。中午的菜是菜薹和莴苣炖鸡,“还要洗些白菜下火锅”。

  对刘爱英而言,做饭是家常便饭,但洗菜却有些烦琐——她得将菜薹和白菜去掉残叶,拎到家右边的水沟清洗一遍,再转回到家左边的压水井取水接着冲洗。

  “为什么会漂着油呢?”压水井的水,呈淡黄色,还漂着一层油,刘唠叨着返回厨房。

  还是不放心,老人拿起一个塑料盆走进卧室,从桶装纯净水中倒出半盆,将所有的菜再清洗一次。“沟里和井里的水都不干净,不得不这么麻烦。”刘爱英说。

  刘爱英家门前的马路边,有一条长满水草的深沟;右侧则是10多年前县里为解决农田灌溉,新筑的水沟;左侧还有一个自家花钱请人钻的压水井和小水塘。

  “水多也是白多了,这些水都不干净,有虫子(血吸虫),全被污染了,就连牛也不喝沟里的水。”刘爱英说,他们家几年前都开始花钱买桶装水了。

  陈赵村党支部书记陈敦兵说,村里共有2000多人,像刘爱英一样,几乎每家都不会取河沟的水直接饮用,经济条件好的全喝桶装水,条件差的就钻井取浅层地下水喝。

  监利县水改办公室主任陈绪平出示给记者的今年3月的一份饮水安全报告显示,目前全县124.13万农村人口中,有82.29万人仍饮用污染严重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所占比例高达66.3%。

  记者在江汉平原调查得知,不仅监利,洪湖市、江陵县等地也是如此。

  洪湖市峰口镇二洪村5组,境内有三条主干渠,但是近10年来,河水再也不能饮用了。

  71岁的涂国平两年前花钱钻了一个压水井,井有30米深,但他听说“要80米才能有干净水”,只得又买来细沙过滤井水,等杂质沉淀后,再烧开后饮用。不过,他和老伴为了“后代的安全”,从不让6岁的孙女喝井水,专门买“5块钱一桶的纯净水”喝。

  “我们家条件稍微好些,还能喝桶装水。”45岁的刘学武说,在他们村里,能喝桶装水的只占50%,对于用桶装水洗菜,从来不敢“奢望”。

  荆州市水利局农水科科长刘振帮介绍,目前,荆州市所辖8个县市区和1个开发区,总人口约640万,其中农村人口516万。去年5月,经全市范围内的农村用水调查,通过专家评审和认定,在全市农村范围内,不安全用水人群竟然有360.18万人,约占农村总人口的70%,涉及到全市所有的地区。

  刘振帮告诉记者,360万农村人饮水不安全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为高氟水区,集中在松滋市等山丘地区,因山体土质的原因,水中氟的含量超标;二是沿长江两岸1公里范围的老百姓,因不允许打井而缺水;三是49万亩的血吸虫疫水区;四是大部分的Ⅳ、Ⅴ类水质的河沟区。

污染源脏了饮用水

  据介绍,江汉平原地表水除长江和几条主要的支流水质较好外,其内河沟渠湖泊水质恶化严重,大部分是Ⅳ、Ⅴ类水,达不到饮用水源标准,主要表现为耗氧量超标,夏季细菌、大肠杆菌含量超标。而污染主要是农村生活垃圾和农药污染,以及城市工业污染所致。

  “10个农村人,就有7个人没有安全水喝,这说明境内水源遭受巨大污染。”刘振帮说:“最先看到这个数据时,我吓了一跳。”

  为调查江汉平原饮用水现状,记者从监利县城到洪湖市城区,走访了毛市镇、瞿家湾镇、沙口镇、峰口镇、汊河镇。

  在监利县毛市镇卸市村,村民说,如今大河淤成小沟,流水成了死水。在众多的河沟中,水草和垃圾共处,耕牛也成了河沟中的常客。“常常是几米开外就能闻到臭味。”

  监利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对几个乡镇饮用水的化验报告显示,四湖河周沟镇水域水样浑浊度为30,超标10倍;耗氧量为20.9毫克/升,超标4倍;菌落总群为1100个/升,超标11倍;大肠菌群为130个/升(标准为0)。

  记者驱车沿着公路到洪湖境内后,放眼所及,只见湖泊密布,一条条河沟贯通,但水中的水箱养着泥鳅、鳝鱼、螃蟹,一簇簇网箱犹如星星点缀于水面。峰口镇的峰白河,成了鸭、鹅的乐园,水面黝黑,还有一条接一条的废弃木船。“现在没有鱼可以捞了,船和鱼网全都废弃了。”

  荆州市水利部门介绍,江汉平原地表水除长江和几条主要的支流水质较好外,其内河沟渠湖泊水质恶化严重,大部分是Ⅳ、Ⅴ类水,达不到饮用水源标准,主要表现为耗氧量超标,夏季细菌、大肠杆菌含量超标。

  多年从事水利工作的刘振帮,对整个江汉平原的水系非常熟悉。他说:“江汉平原湖网密布,江河水系贯通,整个平原的水网都是连通的,只要上游一处受污染,过不了多久,就会影响到下流。”

  究竟是什么污染了江汉平原水质?

  荆州市水利局、监利县水改办、洪湖市水利局等单位受访官员都认为,主要是农村生活垃圾和农药污染,以及城市工业污染所致。此外,以前农村经常泡红、黄麻(一种植物),也是造成河沟污染的成因。而目前,农村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垃圾处理厂,村民将垃圾沿河沟堆放,一遇大雨就会流入沟中。江汉平原还是我国主要粮食产地,无论是水稻还是棉花,都需要喷洒农药。

  另据环保部门统计,荆州市约七成的工业废水没有达标排放。

  “地表水污染,也导致地下水遭受污染。”洪湖市水利局农水科科长郑文锦说,江汉平原以前是沼泽地,经多年的沉积,水生植物腐烂后分解,产生一种有毒物质,加之地表污染水的渗透,所以地下80米以上的地下水是不够安全的。

水污染引发连锁效应

  水源遭受污染,带来的是一个连锁效应,不仅对人体带来健康危害,还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水污染,我们只能依靠桶装水,这无疑增加了经济负担。”村民刘学武说:“要是光靠种地,一年四分之一的收入都要用来解决喝水问题,所以村子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今年9、10月份,洪湖市疾病控制中心信息科的3名工作人员,花费了一个月,对全市农村饮用水进行了一次抽检,主要检测砷含量,共取了1000份水样(多数是压水井水),结果显示有229份超过国家标准。

  工作人员介绍,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去年仙桃一对夫妇因常年饮用砷含量超标的井水而中毒。“长期饮用砷含量超标的井水,会慢性中毒,可能引发人体消化、生殖系统感染,最严重可导致皮肤癌。”

  工作人员说,这次监测,“让我们有关部门不得不绷紧神经,一旦砷中毒,连诊断都很难,更不用说治疗了。”

  一名工作人员担忧地说,洪湖市大同村几年间,被查出癌症患者30多人,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人。

  洪湖市疾病控制中心检验科王科长分析,结石病人增加主要是因为饮用水源硬度偏高。他说,目前江汉平原大多数农民的饮用水源是10米左右的浅层地下水,这类水硬度较高,钙、锰离子含量大。

  “因为水污染,我们只能依靠桶装水,这无疑增加了经济负担。”刘学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普通家庭4人,平均3天一桶水,当地每桶的市价在5元,一年需要700元;而一个家庭一般有8亩水田,除去农业投资,一家一年的纯收入有3000多元。“要是光靠种地,一年四分之一的收入都要用来解决喝水问题,所以村子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刘学武说,他家在二洪村算是比较宽裕了,虽然买了饮水机,但一般不开电源,“能常年喝上桶装水就不错了,能节约一点电费算是一点吧。”

  在监利县毛市镇集市,记者看到几家小卖部都售卖桶装水,且牌子众多,价格在3元到5元不等,“价格太高农民承担不起”。

  记者多处打听发现,江汉平原农村桶装水市场也极其混乱,有的一桶纯净水竟然只卖2元钱,最高不过5元钱,生产厂家一直蔓延到乡村。一位疾控工作人员说,根据生产纯净水的流程,如果说一桶水只有2元,那就是一桶自来水,根本没有按照标准进行加工处理。

水改工程濒临绝境

  上世纪70年代末,荆州水改工程建成4000多座水厂,但目前仅剩500多座还在运转,村一级水厂几乎全部倒闭。

  多位专家分析,倒闭的大多是村级水厂。建设之初,受当时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村级水厂的规模都不大,净化、消毒设施也不到位,在实际运作中,加之覆盖的人群有限,自然会经费周转不灵,管理又是由村级负责,有的技术标准也很难跟上,最后必然倒闭。

  上世纪70年代末,荆州曾经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水改工程——饮水改困,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水改办”。最多时,全市有4000多座水厂,大小水厂星罗棋布。

  到2003年,农村水改工程交由荆州市水利局管理。但目前,3000多座水厂已倒闭,目前仅剩500多座还在运转,村一级水厂几乎全部倒闭。

  在监利陈赵村,村民告诉记者,以前也是有自来水厂的,但是现在早就关门了。

  毛市镇政府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陈赵村的水厂1998年花费20万元建成,去年却因为农民整体搬迁完全废弃。“建水厂时还不知道有一条公路规划从村边通过。等公路修好后,农民都搬到公路边上居住了,自来水厂只好关闭,村民只能又靠打井吃水。”

  在洪湖潭洲村,村里多方筹资打了三口深井取水,小型水厂仅在每晚送水1个多小时,每家都备有大缸,定时接水。“遇上出门回家,就要找邻居去借水。”

  “洪湖以前也有290座水厂,覆盖人口曾达到36.4万人,现在基本上全部都倒闭了。”洪湖市水利局农水科科长郑文锦说。

  据介绍,江汉平原水资源丰富,但现在除了长江和几条河外,其余的水质并不能达到饮用水的标准,除沿江的城镇不缺水,直接取水净化、消毒外,其他的乡镇一般都依靠地下水。

  刘振帮介绍,一个村级水厂要投资30-40万元,仅能供500人饮水,一天的供水还不够100吨,收上来的钱根本不够发工资,更谈不上日常维护。

  “监利的自来水覆盖面积在30%以上。” 监利县水改办公室主任陈绪平介绍,在监利一吨自来水的成本为6角钱,加上电费涨价,从城镇送到农村后自然就会随着涨价,农户接受不了,都用不起自来水。

  3000多座水厂为何一夜之间纷纷倒闭?

  多位专家分析,倒闭的大多是村级水厂。这些村级水厂在建设之初,受当时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村级水厂的规模都不大,净化、消毒设施也不到位,加之覆盖的人群有限,在实际运作中,经费周转自然会不灵,管理又是由村级负责,有的技术标准也很难跟上,最后必然倒闭。

  此外,没有好好保护水厂水源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水厂取不到水,要水厂还有何用?”刘振帮说,这3000多座水厂中,也有因水源遭受污染而关闭的。

解决饮水难地方临困境

  “要彻底解决江汉平原的吃水难题,目前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建设水厂,但依靠国家和省里的拨款远远不够。” 刘振帮说,按中央和地方投资比例计算,解决360多万吃水难题,荆州至少要建360座水厂,地方财政至少将投入5.8亿元。

  地方政府没有这些钱,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进企业的投资,而这又面临两大难题。

  在江汉平原农村,不安全用水人群高达360.18万,而根据国家及省里的规划和配套资金,未来5年,却只能解决175万人的饮用水。这给荆州留下又一个难题。

  “我们需要吃到干净、廉价的自来水。”村民刘学武很激动,他希望农村水价只是成本价,不能说涨就涨,“如果每吨水价超过1.5元,很多人肯定会‘勒紧裤腰带’的。”

  在洪湖,有52.61万农民面临吃水难的困境。“我们想先解决27万人的饮水问题。”郑文锦说,总投资2亿元中,就有40%要向农户收取,平均一户至少要交500元,对农户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负担。同时,偏离城镇且人口稀少的村落,还是只能饮用井水。

  沙市区水利局办公室邢主任说,全区有10.83万人饮用水不安全,占农村总人口的77.6%。据区政府的规划,到2010年前,先解决全区80%的饮水解困任务,另20%只能留待“十二五”期间解决。

  “要彻底解决江汉平原的吃水难题,目前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建设水厂,扩宽城镇的水网,增加覆盖面。”刘振帮说,“但这都需要资金投入,依靠国家和省里的拨款是远远不够的。”

  根据几十年的“水改”经验教训,刘振帮总结说,要解决吃水难题,先要解决整体规划、行业标准和保护水源三个问题。

  事实证明,村级水厂因规模太小而倒闭,这意味着将来再新建需要整体规划,“我们的标准是,至少要建‘万人千吨水厂’,否则绝不批准。”他说,针对一个规模水厂,就需要专门的行业标准、企业管理和部门监管。

  据荆州市水利部门的核算,建设一座“万人千吨水厂”和管道扩建,人均需要430元-450元,也就是说这座水厂的投资要450万元,而这样的水厂,国家的标准是人均390元。

  今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基本解决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这个1.6亿人中,国家和省配套资金只能解决荆州的175万人。

  刘振帮显得很无奈,建设一个规模水厂,国家资金占45%,省资金占17.5%,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要占到37.5%。按此计算,如解决360多万吃水难题,荆州至少要建设360座水厂,地方财政至少将投入5.8亿元。

  “地方政府没有这些钱,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进企业的投资。”刘振帮说,引进企业投资又有两大难题要解决——

  小农思想:对老百姓而言,一辈子都是吃的“不要钱的水”,现在突然要出钱买水吃,当然不愿意了,“要提高水的商品意识,用水就要出钱。”他说,另一方面,农民要吃干净水的愿望又非常强烈。

  准工业化:他说:“以前,排污该城建部门管,环境该环保管……多部门的协调导致谁也不管,污染随之加剧。”对水厂建成后的管理问题,他建议启动“水务一体化”,进行综合开发管理。此外,投资是国家和企业所有,对于企业而言,他们的投入是要有回报的,在成本价供给农民时,政府还要拿钱对企业进行经济补贴。

█链接

江汉平原

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的北部。由长江、汉江冲积而成,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降,成群的湖沼洼地多集中在平原东南部。长江在这里蜿蜒曲折,向称九曲回肠之处。汉江出钟祥后,即分汊成放射状三角洲水系,形成以长江为边缘的汉江三角洲平原,是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专家指出:污染加剧洞庭湖生态体系受到破坏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0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2/06/content_5441652.htm

    新华网长沙12月5日专电(记者 丁文杰、苏晓洲)一些专家近日在湖南岳阳举行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警告说,日益严重的污染加剧了洞庭湖湿地功能的退化,造成鸟类和鱼类资源日益减少,生态体系受到破坏。

    “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湿地项目(GEF)、湖南省林业厅和岳阳市政府共同举办。

    湖南省洞庭湖管理局原总工程师、水利专家聂芳容说:“水质污染已成为洞庭湖当前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近几年调查显示,在东洞庭湖越冬的水鸟,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一鸟种都明显下降。聂芳容介绍,许多岸边工业排污口直排入湖,其中以造纸、化工排污为主,严重污染了湖滨局部水域,造成的岸边污染带有的绵延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

    据现场调查发现,目前洞庭湖区的湖南汉寿县蒋家咀区域有长约4.84公里,宽50米至150米的岸边黑色造纸废液污染带,沅江市茅草街镇有长约数公里、宽30米至100米岸边黑色污染带,其他城镇排污口处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带,水质污染状况非常严重。

    专家指出,目前洞庭湖水体总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是很高的,冬季总磷含量已经超过了严重富营养化的太湖。其中,制浆造纸企业散布湖区,数量多且规模小,污染物排放量大,是造成洞庭湖水质严重污染的主要工业企业。

    同时,湖泊大规模以直接投化肥的方式养鱼,其危害和影响也很严重,如大通湖每年向湖泊中直接投放化肥8000吨至1万吨,目前已造成严重污染。

    湖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站长廖伏初指出,今年3月至8月,受三峡截流影响,原本成带状下流的纸厂排污水,漫成片缓慢下移,多次造成南洞庭湖沅江渔港码头的鱼类大量死亡。

    而在两年前的2004年3月20日,造纸厂污染洞庭湖致使大量鱼虾死亡,给一些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污染还造成沿湖一些居民饮水困难。

7、藏西北生态堪忧 三方面原因导致近4成草地退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2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130441.html

  西藏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退化机理》11月17日通过验收。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这项持续两年半的研究表明,由于全球变暖、过度放牧、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原因,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场退化面积正以每年3%至5%的速度扩大,1988年至2005年间退化了39.64%。

  据项目主持人、高级工程师边多介绍,这次研究的范围包括那曲地区以及阿里、拉萨、日喀则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达88399.5万亩,是西藏最主要的纯牧场。从卫星遥感资料看,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的覆盖度等级呈正态分布,草地覆盖度等级为中等偏下水平,表明纯牧区地表的植被总体上比较稀疏。至2005年,区域内的草地退化总面积为21291.27万亩,占区域天然草地总面积的39.64%。其中,轻度退化面积占退化总面积65.96%,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分别占25.20%和8.84%。

  导致草地退化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藏西北高寒牧区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那曲牧区的变化趋势是暖湿型,阿里牧区则朝着暖干型发展。在气候呈暖干化的变化趋势下,风蚀、水蚀和冻蚀、鼠害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草地沙化的直接原因。

  ――过度放牧,2004年的超载率达到59.18%,牲畜的大量增加对局部草场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草地退化和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区域内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频繁,车辆碾轧、挖沙采石、滥挖药材、不合理的矿产开发等行为给草原生态带来严重的破坏,造成草地退化。(徐锦庚)

8、江苏取缔208个不合格饮用水源地

来源:南京日报 2006年12月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2493

经过一年多努力,江苏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取缔、关闭了208个不合格、不规范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昨天通报:截至目前,全省已查处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省级挂牌督办企业76家、危及饮用水源地安全的排污企业1191家,否决了涉嫌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拟建项目262个。

为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去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将其列为省环保系统“一号工程”。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坚持合理规划饮用水源地布局,规范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志,狠抓饮用水源地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全省共取缔、关闭了208个不合格、不规范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经过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码头从369个下降为174个,畜禽养殖场数量从32个下降为5个,垃圾堆放场数量从37个下降为4个。江苏省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得到国家环保总局充分肯定,前不久,专门在南京市召开了全国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执法现场会,推广江苏做法。

省环委会在通报中指出,目前,全省119个日供水量1万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还有1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存在的污染问题未整治到位。省环委会要求,今年年底前,14个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污染问题必须整治到位。如期完成整治任务的,将采取“以奖代补”措施,由省环保厅组织验收后给予资金补助。据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成果,将作为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实绩的考核内容。

9、宁夏08年底前关闭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所有排污口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2月0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2/06/content_5441670.htm

    新华网银川12月5日电(记者刘晓莉)记者5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局获悉,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宁夏将于2008年底前关闭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所有污染源排污口。

    据宁夏环保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各级政府制定并实施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和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依法划定和科学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健全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2007年底前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排污口,2008年底前关闭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所有污染源排污口。

    目前,宁夏地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已经全部关闭,所有的污染隐患将于今年的年底以前清除,并已责令保护区内企业一律搬迁。与此同时,宁夏还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

10、长江时评:迈向新台阶 ——贺锦屏一级水电站大江截流成功

来源:长江水利网2006-12-06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612050012.htm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如火如荼,捷报频传。2006年12月4日,位于雅砻江下游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大江截流成功,锦屏二级水电站2006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核准,也相继将于12月15日开工,这标志着长江上游最大支流雅砻江水能资源梯级开发的全面展开。

  长江上游是水电开发的主战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绿色能源”,开发前景极为广阔。诱人的资源伴随着世界级难题,锦屏一级水电站工程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考验着参建各方的实力。受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长江委监理队伍历经天生桥、隔河岩、三峡等大型水电站的磨砺,挺进锦屏,开始书写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新篇章。

  困难是试金石。陡峻的锦屏山,形成复杂地质结构、并列洞室开挖和高达500米的罕见高边坡作业场地。这里有最险的山路、最陡的边坡、最长的锚索、最多的地下工程。承担主体工程监理重任的长江委监理人员以大无畏的精神,顶住惊人的巨型塌方地质灾害压力,大智大勇,化解难题,充分显示出过硬的技术实力和高度负责、主动监理的公信力,因而,获得业主的信赖、施工单位的赞誉,为全面推进合同目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挑战是发展的机遇。长江委监理专业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控制体系,提炼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长江委锦屏工程监理部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熟经验,面对新课题,不断完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加紧培训,提高监理人员业务水平,推行“优胜劣汰”用人机制,迎难而上,挑战极限,向新的高度冲刺。

  “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是长江委锦屏监理人的心声。在与锦屏相邻的凉山自治州冕宁县曾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能参加高难度世界级水电站建设是他们的光荣与自豪,也是激励他们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新实践。他们以苦为乐,以险为荣,忍受自然条件带来的干燥、灰尘,负载爬坡、钻洞超强作业的劳累,克服生活简陋、不便的困难,宽容工作磨合中的误解,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党员干部带头上阵,一步一个脚印,再度经历血与泪的洗礼,抛洒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在锦屏山下、雅砻江畔,绽放出长江委精神的奇葩。真可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陡峭连绵的锦屏峡谷,奔腾不息的雅砻江水,汇集着水电建设英豪,“双洞过流”、大江截流初战告捷,长江委监理之旅功不可没,可敬可叹!在未来主体工程全面推进的鏖战中,预祝他们再接再厉,再创新绩,迈向新台阶!

11、2005年长江流域水资源公报发布

来源:人民长江报2006年12月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2464

水资源总量与常年持平 污水排放量比上年增加

人民长江报讯(记者 杨亚非) 长江水利委员会日前向社会发布了《2005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与常年基本持平;污水排放量比上年增加8.3亿吨。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大中型水库蓄水量和总用水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水资源总量与常年基本持平

《公报》显示,2005年长江流域降水总量为19107.5亿立方米,与常年持平,比上年偏多3.0%。水资源总量为9889.1亿立方米,与常年基本持平。西南诸河降水总量为8859.6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3.6%。西南诸河年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藏南部分地区高达6000毫米,藏西诸河只有100~200毫米。

总用水量比上年增加

《公报》显示,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2005年总用水量分别为1840.2亿立方米、101.6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35.4亿立方米、4.7亿立方米。

2005年长江流域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20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立方米,西南诸河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90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立方米;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分别为301立方米、874立方米,均比上年有所减少。

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2005年末大中型水库蓄水量分别为891.4亿立方米、30.0亿立方米,分别比年初增加39.4亿立方米、0.28亿立方米。

排污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公报》还显示,2005年长江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296.4亿吨,比上年增加8.3亿吨,增幅为2.9%。排污主要集中在太湖水系、洞庭湖水系、湖口以下干流、宜昌至湖口、鄱阳湖水系、岷沱江、汉江,占长江废污水排放量的81.1%。长江流域优于III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2.6%,劣于III类的水体主要集中在城市江段和部分支流。西南诸河2005年废污水排放量为4.7亿吨,比上年增加0.24亿吨,废污水主要集中在澜沧江、怒江及伊洛瓦底江、红河,占西南诸河污水排放量的92.7%。

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2005年湖泊水质改善不大,在评价的太湖、西湖、鄱阳湖等11个湖泊中,仅有泸沽湖和洱海整体水质达到III类或优于III类水,其他湖泊均出现部分水体劣于III类水质的情况。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中,太湖仅有6.7%的面积为III类水,比上年降低9.8%,富营养面积达到86.8%;云南滇池水质为劣V类,处于富营养状态;巢湖东半湖水质为IV~V类,西半湖水质为劣V类。

三峡水库全年期均达到III类水标准;丹江口水库全年期均达到II类水标准。

2005年长江流域监测评价的58个省界断面中,26个断面水质为I~III类,其余均劣于III类,劣于III类断面比上年增加了5个,超标断面数占评价断面数的55.2%。

6省市地下水降落漏斗总面积比上年减少

《公报》表明,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6省(市)对部分平原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17个,漏斗总面积为14081.89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714.13平方公里。

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过量开采,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对水资源的正常循环产生影响。2005年末与年初相比,13个深层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8个,上升的有5个。漏斗面积减少的有11个,其中江苏省太湖平原苏锡常第II承压层深层漏斗面积减少最多,为484.1平方公里。漏斗面积增加的有1个,浙江杭嘉湖平原III层漏斗面积增加186.99平方公里。

12、珠三角电厂排污交易试验计划本月内公布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6年12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06/140611716471.shtml

  中新网12月6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珠三角电厂排污交易试验计划,将于本月内公布。消息人士表示,珠三角大约有十间电厂参与计划,香港两家电力公司会否参与,则须留待正式公布,但特区政府强调原则上不会强逼两电参与。

  珠三角区内约有一百多间不同规模的电厂,发电量达一千二百五十兆瓦以上的约有十六间。排污交易的机制,是让有多余排污额,或准备关闭的电厂,将排污额向没有足够排

污额,或减排成本相对高的电厂售卖,使区内整体减排的成本效益提升。

  粤港政府在九月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上,已正式确认两地进行排污交易试验假话,但具体细节需留在今年底公布。香港特区政府会透过设在电厂的实时监察网络,监管排污权卖方是否履行减排合约。

  香港两家电力公司不管是否参与,都必须达到二○一○年的减排目标。有分析指,中电仍未符合目标或需要透过交易机制,向其它电厂购买排污权。由于港灯将可符合减排目标,故未必需要参与计划。

  不过,另有消息人士称,香港特区政府仍保留审批财务计划的尚方宝剑,若两电自行投资脱硫装置成本太高,特区政府在审批时会作把关,一旦发现两电自行减排比购买排污权的成本高,或会要求两电参与排污交易。中电发言人表示正积极与特区政府磋商,港灯至昨晚则未有回复。

13、二滩的启示

■     “西部江河行”漫记(五)■陈宏伟

 

    11月24日,在攀枝花市环保局副局长宋刚的推荐和带领下,我们到二滩水库边上一家漂亮的酒店采访。

    老板叫张宗洲,农民出身,修二滩电站时承包了电站一部分土建工程,掘得第一桶金。后来,头脑灵活的张宗洲又开过矿。酒店是张宗洲花150万元钱建起来的,建成后生意一直不错。

    张宗洲同时也是二滩水库的移民。因此,他的成功常常被作为移民工程的典范向外界推介。

    二滩电站于1998年8月18日正式投入运营,是雅砻江21级梯级水能开发的倒数第二级。其水坝高240米,发电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库容61亿立方米。在三峡电站之前,是中国最高、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

    “相对而言,二滩水电站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同行的环保人士汪永晨和马军表示。

    攀枝花市副市长赵辉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概括说,二滩成功之处在于其诞生于先进的国际化模式。电站建设利用了部分国际贷款,由国际承包商负责施工。建成之前经过了慎重和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建成之后发电能力迅速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四川、重庆和华东电力供应起到重要作用,电站经济效益良好。

    电站对于攀枝花地区也做出相应贡献,比如二滩水库建成,加上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水库周边的植被得以恢复。接受采访的当地专家、官员和市民均表示,攀枝花最近几年来的气候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干热气候变得比较湿润,夏季最高气温有明显下降。

    但是,也并非没有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比如,建水电站之初,考虑到上游木材运输,专门投资5亿元左右,修了一条过木机道。然而,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出台,上游不再砍伐天然林,过木机道形同虚设,5亿元投资打了水漂。马军有些遗憾地说,早知如此,倒不如花点钱修一个鱼道。现在因没有鱼道,对鱼类生存构成威胁,这是二滩电站一个问题。

    虽然通过了环评,修建方对于电站修建可能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也有所考虑,但几乎没有人否认电站对鱼类生物的负面影响。赵辉说,修电站前,有关方面曾对库区附近河段的生物多样性做过专门研究,留下资料,以便电站建成后做对比研究。可惜8年以来,并没有人做过这项研究。

    再比如电站修建方与地方政府关系问题。按照当时情况和有关设想,二滩电站项目公司注册在成都,建成后所有电力全部供应攀枝花以外地区,水库实行现代化管理,也不需要当地劳动力。这意味着就业、税收、用电等方面,地方享受不到任何好处。

    赵辉认为:“应当充分考虑和照顾当地利益需求,否则,就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去满足另一部分人利益,不符合和谐社会的精神。”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二滩电站给攀枝花带来的好处,一是每年给该市3000万千瓦时的免费用电;二是从国家每度电5厘钱“抽成”中,划拨出一部分钱,补贴水库移民,眼下执行的金额是每人每年600元。

    攀枝花目前感到最棘手的还是移民后期帮扶问题。赵辉说,移民就是要让被迁移的人们“移得走,住得下,富得起”。前两个问题应当说不难解决,但如何让移民富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专家与攀枝花市官员认为,重要的是如何在电站建设之初,建立一种让地方百姓受惠的政策和机制。“让地方分享到电站建设利益,最值得探讨的办法是地方入股项目。”赵辉说。

    汪永晨和马军则认为,建立和完善便于公众参与、科学的评估和决策机制,是解决水能开发问题的重要基础条件。

14、虎跳峡的期盼

■“西部江河行”漫记(六)■陈宏伟

 

    不到现场,很难想象长江第一湾的壮观。

    25日上午,我们站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政府办公楼上俯瞰长江,一江碧水由北而南,在老君山前,轻轻一转身,向东奔流而去。

    正因为这神奇的一转,长江才没有流向境外,而成为滋养其中下游近4亿人口的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第一湾沿岸,水土丰美,气候宜人。“一年只要耕作两个月,种一年地可以吃三年。”村民李家珍说。李家珍还会养兰花,听他说有一种兰花只能在这里生长,换个地方就活不成。依靠养花,他每年可以增加收入1万多元。在他的花房里,有着总价值10多万元的兰花。

    汪永晨说,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长江孕育和传承了源远流长的纳西文明。

    在石鼓镇,我们从一群年龄从50多岁到80多岁不等的老人那里,听到了天籁般的纳西古乐——《山坡羊》和《水调歌头》,听到一个农民老人动情地讲述纳西族的悠久历史和典故。

    在我们的请求下,李家珍11岁的孙子李晓孝为我们清唱了一首纳西歌曲,唱了一半,已经感动得我们泪流满面。

    这里的每一个村民都小看不得,一不小心你就能遇着农民书法家,或者纳西古乐表演者、兰花养植专家、果树栽培专家。甚至,从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名字里,也能读出文化味道:木光之、木森青、李晓孝……

    采访过数位村民,能很容易感受到这里富足、安逸、祥和的气氛。

    然而,虎跳峡水库建成后,这一切将沉没在库底。水问题专家马军说,虎跳峡水坝建成,回水将上溯200公里,石鼓镇便成为历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虎跳峡水坝一直成为李家珍们心里的一份担忧。常常与李家珍一起演唱纳西古乐的几位老人的家族在这片土地上均已生活了四五辈。故土难离,多数人不愿意迁移。

    萧亮中的故乡香格里拉县车轴村也在长江第一湾,这位为保住长江第一湾殚精竭虑,并于32岁英年早逝的人,被当地百姓称为“金沙江之子”。百姓们自发凑钱为萧亮中立了一块碑,那块略显单薄而饱含深意的碑和萧的墓地一样背山面水,望着金沙江。

    “如果能保住长江第一湾,萧亮中就算没有白辛苦一场。”萧的邻居、一位姓张的老人说,“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不能叫和谐社会。”

    “按照规划,虎跳峡水坝涉及10万移民,面广量大,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偏偏虎跳峡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马军说,“虎跳峡一侧是丽江境内的玉龙雪山,另一侧是香格里拉境内的哈巴雪山。山高谷深,可以建成260米左右高的大坝。而且,虎跳峡建坝,对于长江中下游各级水电开发都将带来利益,使它们的单位发电成本大幅降低。所以,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无论如何,一切必须十分慎重。”

    事实上,我们在虎跳峡看到,曾经开始的勘探施工已经停了下来。青绿色山体上裸露出褐色或白色的岩石,还有几个探洞;江心堆着大量乱石,几乎占据半边河床。

    眼下,在当地,关于虎跳峡,既没有继续建设的迹象和说法,也没有停止建设的迹象和说法。传言则是满天飞舞……

    据可信的说法,虎跳峡摄人心魄的壮观,曾经几次令来此游玩的外国游客激动得下泪,他们说,一些发达国家可能有比虎跳峡地区更先进的物质文明,但却永远不可能拥有这里的自然美景。

15、一位“的哥”的华北干旱问题解决之道

本报记者 陈宏伟

 

    今年47岁的刘振祥是个标准的北京“的哥”。可是,他长期以来最关心的既不是油价、“份儿钱”,也不是交通状况或乘客多少,而是华北的干旱问题。

    至今,刘振祥保持着一些特殊的“拉活”习惯:不管路程多么远、交通和道路状况多么差,只要有助于顺便考察水情,他都特别乐意跑这样的活;如果去远郊区县有山有水、有考察价值的地方,他尽可能走不同的路线回来,为的是多看一些情况;遇有大雨,他常常下车,蹲在田间地头,观察雨水流量和走势;碰上爱聊天的乘客,聊起来,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话题往华北水问题上扯……

    更令人有些称奇的是,总共读过8年书的刘振祥,居然在两年内用业余时间写成一篇洋洋13000多字、题为《解密华北地区及中国干旱之原因》的“论文”。

    “诗曰: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观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解密华北地区及中国干旱之原因》是这样开头的。刘振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传子孙李约观看农民求雨的一个场面。反映农民与达官贵人关于水的矛盾。

    相对而言,文章的初稿开头比这“狠”多了。刘振祥用的是:“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刘振祥说,“70年前是日本人打到华北,形势危急;现在是华北地区旱情越来越严重,形势同样危急。”

    最近一段日子,刘振祥正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传播他的有关观点。

    刘振祥究竟发现了什么?

     对华北干旱原因的判断

    “这10年来,北京地区的水越来越少。”刘振祥说。

    刘振祥老家在北京密云,就住在密云水库边上。这个北京“水盆”修建的第二年,刘振祥出生。他记得他们家离水库很近:水多年份,离水1公里;水少年份,离水20公里。水量5年一涨,5年一落,10年一周期,很有规律。

    “1996年到现在的10年,规律没了,眼瞅着水量越来越少。虽然不同年份也有波动,但水量再没超过历史上最多的年份。”刘振祥说。

    刘振祥觉得,华北干旱的直接原因,就是雨水越来越少。他看到资料上说,原先华北平原年降雨量有的地区可达700-800毫米,而从1997年至2005年,北京年均降雨量只有466毫米。他想知道,那233毫米的雨水究竟哪里去了。

    这个问题萦绕在刘振祥脑子里许多年,终于,2003年,在青藏高原上,他“顿悟”了:

    那期间,刘振祥停了一段出租车工作,去青海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给人家帮忙,为当地群众搞引水工程。就是在山里找泉眼,然后通过管子将泉水引到山下蓄水池,再通到居民家里。那是个极度干旱的高原地区。刘振祥记得有个顺口溜形容当地的情况——山上不长草,房上能赛跑,女人不洗澡。

    “有一天,看着从山上一路接下来的引水管,我突然想到:地下没有水是因为天上不下雨;反过来,天上不下雨又是因为地下没有水,不能提供足够的、供蒸发用的水面和水量。这是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正如古语所说,‘将欲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