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3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农业部展开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与生态环境综合调查
2、2006年可可西里科学考察探密行动五大发现
3、深度报道:为母亲河留下“生命水”
4、南水北调:中央财政已投入135亿元
5、水质更应接轨国际
6、国务院严肃处理松花江事件责任人
7、2050鱼类消失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鸟受致命影响
8、“黑水河”边的阴影:河水因何变“祸水”?
9、山西地下水位年均下降2至3米
10、广西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新目标
11、危险废物咋办?沈阳环保局明年拟出台管理条例
12、根除违法者的温床
13、如此漠视环保令人忧
14、惩治“官谎”比“挂牌治污”价值更大
15、江河十年行之四
1、农业部展开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与生态环境综合调查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23/content_5366318.htm
新华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董峻)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工作11月23日全面启动。调查人员将通过2年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查清保护区主要水域水文状况以及主要珍稀鱼类、特有鱼类和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现状等内容。
农业部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对长江上游一些水域进行过调查和研究,但多局限于某一物种或某一水域的专题性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较为有限。由于这些研究已经完成多年,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该区域社会经济状况、水域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水生生物状况发生较大的改变。
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保护区主要水域水环境现状、保护区河道地形及水文动力学、保护区珍稀鱼类资源、保护区特有鱼类资源,以及进行保护区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和其它水生生物资源普查。
这项工作由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统一组织领导,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四川、贵州、云南、重庆三省一市保护区管理机构协助组织实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有关科研院所具体实施。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是,从向家坝下横江口开始至重庆马桑溪,包括赤水河干流和部分支流、岷江下游和越溪河支流,以及南广河、长宁河、沱江和永宁河河口区等河段的近1162.6公里河流江段,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大鲵、水獭等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还包括66种我国特有鱼类及其赖以栖息的生态环境。
2、2006年可可西里科学考察探密行动五大发现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11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79030.html
人民网青海格尔木11月23日电 记者郅振璞、李莎莎报道:历经40天的中国科学院2006年可可西里科学考察探密行动,于11月18日顺利结束并返回格尔木。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学考察探密行动的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陈永红、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学考察探密行动后方报道组组长朱江,向笔者透露了此次科考的五大发现。
近40天来,科考队员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回到格尔木他们趣称回到了人间天堂。科考队一行自10月18日正式开始对可可西里的考察,途经西大滩、库赛湖、卓乃湖、布格达坂峰、月亮湖、涟湖、玛曲乡(属西藏安多县)。据悉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学考察探密行动是人类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无人区进行大规模的科考探密活动,考察活动于2005年开始,持续三年,2008年中国科学院将把所有的科考成果公布于众,揭开可可西里神秘的面纱。2006年的可可西里之行也给科考队带来了不小的收获。
发现之一:藏羚羊迁徙之迷
每年6、7月份有大批的藏羚羊迁徙到卓乃湖产崽,为什么藏羚羊会选择这里作为它们的产崽地呢?朱江告诉笔者是因为卓乃湖原来水草肥美,经过不断的变化现如今气候环境大不如前,然而藏羚羊数年来因为基因的积极效应,已经形成了习惯仍然选择此处产崽,所以形成了每年6、7月份卓乃湖一带出现大批藏羚羊前来产崽的壮观景象。
发现之二:冰川移动
此次科考队在可可西里湖发现了一种奇妙的现象:有着数百万年历史的冰川,现在有的在退缩、有的却在前进。甚至在同一块冰川上也有这样的现象,冰川的一侧在前进,另一侧却在退缩。这一发现对今后研究冰川的形成、变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现之三:两湖具有由分离到连接的趋势
在可可西里附近的月亮湖和涟湖之间曾经有一条细窄的河道,今年再次来到这里却发现河道越来越宽了,说明有相连接的趋势。
发现之四:“鼠鸟同穴”
此次高原动物的协作能力给科考队员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名为鼠兔的动物在树上帮助当地的鸟类打洞,鸟类与鼠兔同住一个洞并为鼠兔“看门把风”,形成了“鼠鸟同穴”的奇观。
发现之五:人类放牧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玛曲乡(属西藏安多县)人类的放牧行为已经对自然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棕熊袭击人类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了解,这是由于人类的放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了生物的食物链,以至于棕熊袭击人类,抢吃牛羊。最多的农牧户家中一年可能遭受棕熊的袭击达十多次。
3、深度报道:为母亲河留下“生命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78071.html
编者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发源地,她以占全国2.2%的河川径流量,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和15%的耕地,既是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屏障。1952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外出就是考察黄河,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今年是人民治黄60周年。60年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实现“岁岁安澜”。但这些年来,黄河流域出现了河道断流、河床萎缩、污染加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已经成为科学治黄、依法治黄、和谐治黄的新目标。
母亲河是有生命的,她的身体健康,需要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一条奔流不息、雄浑壮阔的黄河,才能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11月3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纪念人民治黄60年大会上,当宣读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的重要批示后,会堂里立即激荡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人民治黄60年以来,黄河下游60年伏秋大汛没有决口,创造了岁岁安澜的奇迹。但,这并不意味着黄河的事情已经办好。水荒和日益严重的污染,让母亲河身染重病,她奔腾激射的雄浑不在,她变得孱弱,甚至面临枯萎、命悬一线。
黄河以及世界上许多大河的遭遇发出警示:人类治理江河几千年,目标不是把河“治死”,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主任李国英说,在黄河安澜60年后,给母亲河挤出更多“生命水量”、“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已成为科学治黄、依法治黄、和谐治黄的新目标。
黄河喊“渴”已超过30年
“在庆贺战胜多少次洪水后,我们突然发现黄河自身越来越不健康、生存危机异常突出”
在经历了一个丰水年后,今年7月以来,黄河来水再次偏枯。7月至10月,黄河流域主要来水区来水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42%,其中,黄河中下游偏少56%。据黄委会水量调度局分析预测,今年11月至明年6月,黄河流域主要来水区来水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29%。
记者沿黄河流域采访,看到的是“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兰州,黄河有时只是“半边河”,河心的小沙洲清晰可见。在黄河入海口,每天入海水量仅100多个流量。按照“丰增枯减”原则,黄委会已将2006至2007年度可分配水量由来水正常年份的370亿立方米压缩至310亿立方米。
事实上,这样的局面并非突如其来。从1972年到1999年的28年里,黄河下游有21年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长达226天,河口300多天无水入海。大河上下喊“渴”已超过30年!
造成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连煜认为,黄河流域多年来降水不足,各支流来水普遍减少;上游源区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地表蓄水和产流功能下降。然而,黄河“水荒”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在于对黄河生态用水的大量挤占。
“从源头到河口,黄河是被沿途无数引黄闸生硬地吸干的!”黄河专家们痛心地说。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不应超过40%,但近10年来,黄河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率已接近70%,远远超过这个“警戒线”。黄河支持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已超过极限。
从实现人水和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看,目前挤占的生态用水需要回用于生态。黄河水量调度局有关负责人说,对照1986年以来实测水量,按正常来水年份入海水量(210亿立方米)所占比例测算,河道内生态缺水35亿立方米。与此同时,黄河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用水受缺水制约愈加严重。黄河上中游地区能源富集,工业化进程加快,今后用水需求会有较大增长。
黄河越来越“瘦”,还越变越脏。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排污量由21亿吨/年增至44亿吨/年。目前,黄河污水排放总量跃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海河和辽河。
“在庆贺战胜多少次洪水后,我们突然发现黄河自身越来越不健康、生存危机异常突出!”李国英感慨万千。
由人定胜天转向尊重自然
“确立维持河流生命基本水量,为盲目扩张的人类活动划出一道警戒线,为河流的开发利用限定一个不可逾越的‘保护区’”
李国英认为,一条河如果常年干涸断流,也就意味着这条河生命的终结。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黄河的索取越来越大,但忽视了她生命的存在,大量挤占黄河生态用水,连冲沙的水都用掉了。直到黄河出现断流并造成一系列危害,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黄河“斗水七沙”,多泥沙的特性,使其比任何一条清水河在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后所造成的危害都大。20多年来,由于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大量挤占冲沙用水,下游主河槽淤积、萎缩加剧,“悬河又背上一条悬河”。一旦发生洪水,轻而易举就可越出河槽,使下游两岸大堤防不胜防。
黄河河流输沙及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还导致河流健康和流域生态整体恶化。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萎缩近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黄河刀鱼等珍稀生物纷纷绝迹。在黄河入海口,“河水退、海水进”,构成对生态系统的重大威胁。而且,黄河沉降在河床及滩区的多为粗颗粒泥沙,一旦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黄河长期断流,下游河道滩地就可能变成一条“大沙龙”,给周边生态造成灾难性后果。
“现在是到了建立维持河流生命概念的时候。我们不能把母亲河的乳汁吸干,连冲沙的水都喝尽,那样等于我们抽干母亲河的血啊!”李国英说,苍老的“母亲”需要细心的照料、呵护,必须给“母亲河”留足“生命水量”。黄河的“生命水量”主要包括:一是通过人工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使黄河下游主河槽泥沙达到冲淤平衡的基本水量;二是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系统的水量;三是满足河口地区主体生物繁殖率、生物种群新陈代谢对淡水补给要求的基本水量。
连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确立维持河流生命基本水量意义重大,“这为盲目扩张的人类活动划出一道警戒线,为河流的开发利用限定一个不可逾越的‘保护区’,将人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活动提升到生态伦理的高度,并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有了一个能够量化的技术指标。”
2004年,黄委会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最高目标,要彻底遏制当前黄河整体河情不断恶化的趋势,使之恢复到一条河流应有的健康标准。“健康黄河”的主要标志为: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指出,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治水思路的转变:由过去的人定胜天转向尊重自然;由人和水的抗争转向相互依存;从单一的索取转向在开发利用中更注重保护。
区域经济发展应量水而行
“给母亲河留足‘生命水量’,必须彻底抛弃旧的发展模式,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放在整个流域的层面统筹安排”
由于人类过度开发河流,大量挤占生态用水,造成河流“生命”终结的例子,古今中外屡见不鲜。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黄河外,世界上还有两条著名的河流发生断流,一条是美国的科罗拉多河,另一条是埃及的尼罗河。
从1999年起,黄委会开始对黄河水量进行统一调度。由于加强了水资源管理,给黄河留下了“生命水量”,黄河连续7年不断流;而连续5年的“调水调沙”,冲走黄河下游河道3.8亿吨泥沙,遏制了河道生态系统的恶化。不过,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仍面临种种隐患和阻力――由于“水从门前过,不用白不用”的旧观念,一些地方超耗水现象严重;管理与调度手段单一,对超计划引水省区缺乏处罚措施,等等。
单靠“治水”治不好黄河,黄河的“病”表现在河里,病源却在岸上。一些地方“铺摊子、拼资源、抢速度”的旧有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竭泽而渔,焚林而猎,让黄河积“小病”成“大病”。目前,沿黄地区“关小厂上大厂”,进行重化工“大跃进”;还有地方假借生态建设名义,截引黄河生态用水造景、造林浆纸、进行沙漠开发,大量挤占黄河生态用水,加剧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黄河断流危机。
一些专家建议,在缺水地区不能盲目发展耗水量大的产业,要以供定需,量水而行。当前沿黄各地区要采取打井补源的灌溉方式,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同时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从长远看,在黄河这样资源性缺水的流域,沿黄灌区应将地面灌溉方式改为井渠双灌的方式,黄河来水枯水年多用地下水,待黄河来水丰水年通过地面灌溉使其得到回补平衡。
黄委会副主任廖义伟说,目前,黄河流域对水的需求由工农业扩大到环境用水,这种变化,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课题。鉴于此,需要制定黄河水资源利用规划,通盘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河流健康生命以及生态环境用水。连煜指出,“给母亲河留足‘生命水量’,必须彻底抛弃旧的发展模式,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放在整个流域的层面统筹安排。”
近几年,黄河能留下生态用水,没有断流,主要靠的是行政手段,但这远远不够。黄委会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局副局长刘晓岩认为,优化配置水资源,还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在调整水价的同时,加快水权转换与流转。今年8月1日起,《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专门为一条河流的水量调度管理立法,为黄河不再断流提供了法律保障。
4、南水北调:中央财政已投入135亿元
来源:中国税务报2006-11-22
http://www.waterinfo.com.cn/ssyj-1/nshbd/200611210007.htm
记者日前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获悉,自2002年12月开工建设以来,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累计下达建设资金210.64亿元(含初步设计投资2.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35亿元,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26.5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8.5亿元。其余资金为南水北调工程基金27.1亿元、银行贷款48.54亿元。
按照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将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实现为北京供水的阶段性目标。据有关人士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资金通过中央预算内拨款、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和银行贷款3个渠道筹措。其中,中央预算内拨款占工程总投资的30%;通过提高现行城市水价建立的南水北调基金,约占工程总投资的25%;银行贷款约占工程总投资的45%。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5.07亿元,占在建设计单元项目总投资279亿元的34%,其中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分别完成投资29.31亿元和65.76亿元,分别占东线、中线在建设计单元项目投资的65%和28%。工程项目累计完成土石方8348万立方米,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191万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是经过多年的勘测、设计和研究,在分析比较多种调水方案的基础上,规划了东线、中线、西线3条调水线路,构成了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水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建设,建设时间约需40年~50年。南水北调3条线路最终调水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
有关人士表示,为了合理、高效地使用南水北调工程高达数百亿元的建设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该项工程涉及的所有建设项目全部纳入招投标,部分施工设备实行国际招标采购。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为招投标组建了800多人的专家库,评标小组成员在专家库中随机产生。工程分标均由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核准,以此提高标的的竞争性。同时,南水北调实行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参与投标的设计、监理和代建单位必须取得相应资质。评标结果按专家打分的高低顺序产生,得分第一名者即为中标,行政不得干预。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还打破了行业封锁和地方保护。在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实行的139亿元的招标项目中,来自铁道行业的中标额达25亿元,约占招标总额的1/5。此外,来自石油、电信、电力等行业的建设单位也纷纷中标。同时,在项目所在省的招标工作中,来自省外的单位纷纷中标。正是有了这种规范有序的招投标机制,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据统计,中线一期工程已经评定17126个单元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2.7%;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评定17741个单元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81%。
据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域的招标采购主要立足国内,以国内招标为主,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设备在国外采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技术确需要国际采购时,应严格履行国家有关的批准程序,并严格按照国际招标采购程序实施。在保证使用领先的工程技术和设备的前提下,努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支持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厉征 /文
5、水质更应接轨国际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6-11-23
http://www.waterinfo.com.cn/ssyj-1/chengxiangshuiwu/200611220007.htm
有老外到中国旅行,居然自带饮用水,这不夸张。因为虽然我们是个努力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但在保障饮用水安全上,步伐明显缓慢,措施明显不够,标准也明显不高。我国现今使用的饮用水卫生标准仍是20年前颁布的,虽然近年有关部门进行了修订,但至今并未正式实施。在这20年中,虽然城市的水价节节升高,但面对工业的高速发展及污染物的不断涌现,这种低水平的标准明显不能适应国人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我国饮用水的安全状况令人忧虑。
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一些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全国在清查化工石化企业7555个项目中,发现布设于城市附近或人口稠密区的有2489个,布设于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10公里内项目有280个。企业离我们的水源地如此之近,如果再加上仍在超标排放的各种污染源,我们怎么能对每天都要喝进肚子里的水放心?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修订前,我们惊愕地发现,咱们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已经20年没有修改了。这年头,大家都有国际化的意识,啥都能跟国际接轨,尤其是在一些类似涨价的听证会上,更能听到如此理由:“因为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国际上早就涨了,所以我们也应该接轨。”
并不是所有的接轨我们都是欣然而为之的。生活饮用水标准20年不修订,就很不符合国际化要求。在这点上,我们看到的却是集体失语,谁也不提接轨了。由于饮用水安全与公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国际上对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修订频率越来越快,检测项目不断增多,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我国却能20年坚持不懈使用一个落后的饮用水标准。
有报道称,因国家标准严重滞后,导致管理部门无所适从,供水企业无意改善水质,以至于饮用水安全成为监控和治理的死角。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水涨价一事上,各方都很有热情。有些地方官员抛出这样的涨价理由:“外国城市居民生活水费支出占总支出的3%,但我们城市居民却为1%,所以水价还有提升空间。”
但在对水质的要求上,却很少听到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有尽快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与要求。目前,我们的生活饮用水标准指标有限,标准值低,但就是根据这样一个低水平的标准,目前全国仍有约4亿人饮用受到有机物污染的水,城市供水仍有20%不达标。而且,由于目前的饮用水标准中缺少对一些有害物质的具体检验方法和限量指标,许多有害饮用水不仅符合国家标准,而且很难受到查究,以至于很多地方的饮用水潜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却未被发现,水媒介传染病在人群中也时有发生。
可以说,应该尽快与国际接轨的不只是水价,而更应该是水质。 班健
6、国务院严肃处理松花江事件责任人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6年11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81645.html
本报11月22日讯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严肃处理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及松花江污染事件相关责任人。
会议听取了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及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的汇报。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这是一起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会议同意给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省环保局等单位有关责任人员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会议强调,当前正值冬春事故高发期,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把加强安全生产和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不放过一起事故的处理。
7、2050鱼类消失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鸟受致命影响
来源:《北京科技报》 2006年11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79811.html
50年后人类将没有鱼吃?最近,这则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科学家为什么会有如此推论?如果这是真的,人类是否会因此经历一场灾难?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抛出这一重磅炸弹的国际小组负责人加拿大生态学家鲍里斯·沃姆,了解到他们得出这一结论的究竟。
如不采取措施,到2050年,海洋野生海味将所剩无几
沃姆教授对记者说,经过4年的分析,科学家们首次对所有现存数据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海洋物种和生态系统、综合历史、实验、渔业,观测统计等。
通过对过去50年的数据分析,他们发现,到2003年,29%的海鲜和可食用鱼类已经灭绝,或减少到原有数量的10%以下。而在过去的1000年里,海岸周围水域的海洋生物已经有38%灭绝。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2050年海里所有的野生海味将损耗90%以上,也就是都将减少到原有数量的10%以下。到那时,人类将无法再打捞到海鲜,想吃只能自己去养了。
过度捕捞使鱼类栖息地遭破坏,鱼类消失将威胁人类生存
对于目前出现的这种严峻情况,科学家将原因归纳为人类的过度捕捞、污染,以及鱼类栖息地的破坏。沃姆教授说:“在对12个沿海地区的数据分析发现,人类捕捞活动已经使这些地区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消耗掉了50%,但是海洋自身恢复只有14%。”
这些地区具有繁殖能力的可食用鱼类减少了33%;可供鱼类幼苗生长的栖息地,比如贝壳、海草床、沼泽湿地等都减少了69%;而可以过滤海水、保持海水洁净的浮游植物、海生植物、沼泽也减少了63%。同时,不断出现的却是有害藻类、鱼类捕捞和氧气的减少。
沃姆教授说:“由于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提供食物、保持水质、数量恢复的能力都会被削弱。而事实上,这些都是鸟类和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要素。依靠鱼类生存的鸟类,将因为鱼类的迅速减少而受到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链的损害将直接导致陆地,以及全球生态链的不稳定。这些都最终导致人类的生存。”
研究者呼吁减少过度捕捞,研究结论被认为过于极端
沃姆和他领导的国际小组的这一说法最近遭到相关国际机构及部分国家的质疑。虽然沃姆等人使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进行分析,但是还是被粮农组织的渔业资源部门指为这种说法“靠不住”。他认为,《科学》杂志上这个可怕的预言的统计方法有问题。另一位官员乔治·科尔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样的后果当然是非常危险的,但这也是人们不计后果的行为才能导致。”而韩国海洋水产部表态更加直白:《科学》杂志公布的报告结论“太极端”。
对于这些反对的声音,沃姆教授做出了相应的回应:“我们所做的并不是什么预言,而是对现有数据分析的结果。我想,即使是反对者,也绝对不会反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我们做这样的调查并不是想吓唬人们,而是希望用有力的数据警示人们,控制目前的渔业发展。现在采取措施一切都不晚,海洋有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但我们要给它提供充足的空间。”
8、“黑水河”边的阴影:河水因何变“祸水”?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o/2006-11-23/082810575132s.shtml
走进位于奎河岸边的安徽省宿州市墉桥区杨庄乡张庄村,一座四周零星摆放着几个簇新花圈的坟墓静静的伫立在冬日的小雨中,坟墓的新土在周围背景萧条的对比下显得格外扎眼。一位路过的张庄村村民韩秀枫指着这座新坟告诉记者,这是该村的一名12岁女孩由于患胃癌前几天刚刚下葬,同时他还告诉记者,最近一两年,沿奎河附近的村庄30多岁、40多岁的人同时去世的现象经常不断的发生。对于村里陆续有人得癌症死去的情况,村民们刚开始并没有在意,后来随着死去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开始猜测,是不是和自家井里的水有关系?而被当地人称为“黑水河”的奎河就流经这些村庄附近。
癌症频发 村民生活在恐惧中
“我们这里的村民患肝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比较多。”宿州市墉桥区杨庄乡防疫保健所所长郝丽告诉记者说,“肿瘤病人在我们这里非常普遍。”
在杨庄乡,不少村民生活在病患的阴影和恐惧中。而不少村民的患病死亡,也使得他们的亲人生活过得十分凄苦。刘正美的丈夫在2004年因患肝癌死亡,这使得她的家境迅速败落。为了给丈夫看病,刘正美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13万元的外债。如今为了还债,她只有卖房。刘正美告诉记者,他丈夫之所以患病死亡,与他们的饮用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以来,他们喝的水就有一股怪味。刘正美说,虽然她家的水井深度从12米一直变到30米,但怪味依然存在,用这种水煮出来的稀饭跟污水一样,十分难闻。
记者了解到,在宿州墉桥区,大部分村民现在都还在饮用这种有怪味的地下水,这其中也包括许多正在经受病痛折磨的村民。伊桥村的村民谢春玲,在2002年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如今每天吃药,度日如年,说话喘着粗气,然而却仍然要喝着这里的地下水。她告诉记者,她家的开水碱比较大,而且味道怪。
而在杨庄乡的伊桥村,乡村医生刘洪山这样告诉记者:“居住地离奎河越近的村民,看病的次数越多;最近一两年,癌症的发病率呈现出低龄化、恶性化的趋势,30多岁、40多岁的人同时去世的现象经常不断的在发生,村民们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1] [2] [3]
9、山西地下水位年均下降2至3米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23/content_5366316.htm
新华网太原11月23日电(记者晏国政)在22日举行的“山西水资源管理及灌溉现代化国际论坛”上,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说,这个省的地下水年均抽取量已达到40亿立方米,占年均用水总量的60%,其中7亿立方米为超采量。山西省的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2至3米的速度下降。
潘军峰说,山西省已出现了22处比较大的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都存在大面积的地下水超采。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山西省19个岩溶大泉中已有3个泉完全断流,2个泉接近断流,12个泉流量衰减,全省范围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和矿区的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部分地区的水井深度已达600━1000米。
据介绍,山西省将强化对地下水采用的计量控制,在地表水供应衔接到位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地下水资源价格。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地下水开采量由40亿立方米减少为30亿立方米,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10、广西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新目标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23/content_5364347.htm
新华网南宁11月22日电(记者张晓博、叶建平)记者22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局了解到,到2010年,广西计划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9.9%,化学需氧量减少12.1%。
自治区环保局局长梁斌说,控制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排放量,对于改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至关重要,也是未来几年环保工作的头等大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主要工程措施是加快和强化现役及新扩建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与运行监管;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和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同时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严格监督执法。
“从2006年开始,自治区环保局将每半年向社会公布广西各地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2008年对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2010年进行期末考核。”梁斌说。
据统计,2005年广西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总量102.32万吨,化学需氧量污染物排放总量106.98万吨。
11、危险废物咋办?沈阳环保局明年拟出台管理条例
来源:华商晨报2006年11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78668.html
您随意丢弃的一块钮扣电池就可污染60万升水,如果上万吨医用、工业危险废物随意处置,沈阳会怎样?
昨日,记者从沈阳市环保局了解到,环保部门明年起有望启动《沈阳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7项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制定或修订工作,沈城工业废物处理将有规可循。
危险废物处理将有规定
常见危险废物包括手术残物、废化学试剂、废药品、废药物、沥青渣、焦油渣、废酸焦油等。来自省环保局的资料显示,全省截至2005年底,共有危险废物700余万吨,居全国前列。这些危险废物中,90%以上来自于化工、冶金、采矿、制药、机械5个行业。沈阳作为重工业城市,遗留下来的危险废弃物在全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仅沈阳新城子区的铬渣山,就积累了30万吨化学性质非常不稳定的铬渣,对附近水源地形成严重威胁。
此外,沈阳医院众多,每年产生的医疗垃圾就达2万余吨。
出于这种考虑,沈阳市环保局明年欲制定《沈阳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把危险废弃物的运输、处置、填埋转移、贮存以及危险废物的利用进行细化,制定出一套符合沈阳市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规。
污染场地修复将有依据
也许我们还记得,今年7月,环保部门通过“刮土疗毒”等换土方法消除位于铁西新区的原沈阳冶炼厂厂区污染,因为土地内含有大量的铅、铬等,工厂破产后,污染的厂区很难重新招商引资。那次“刮土疗毒”整个制定计划、治理过程耗时达1年左右时间,沈阳环保部门急需一套治理污染场地的准则。
明年起,沈阳市环保局准备制定《沈阳市污染场地环境治理及修复管理办法》,对污染厂区的监督管理、污染场地的评估与认定、污染场地的治理及修复等制定一整套的办法。这将有效减少重化企业对厂区以及周边地面的污染,还将对已污染的地面进行有效处理。(张毅)
12、根除违法者的温床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6年11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79970.html
在环保领域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地方保护、顶风违法、虚假欺骗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较为普遍。虽然近几年国家更加重视环保,多个部委积极参与,“重典”与“猛药”并用,却仍然制止不了一些地区违法者或明目张胆、或巧设机关的违法甚至抗法行为。以笔者之见,单一的违法者在正常情况下是没有底气、没有能力、没有胆量这么做的,其“底气”、“能力”和“胆量”往往来自于一个或松散、或密切的联盟,而这种联盟才是环境违法行为赖以生存、滋长、泛滥的温床和种子站。
一家造纸企业造纸黑液通过污水管道直排长江,为掩人耳目,将排污口直通江心底部。事情败露后,有关部门极为重视,领导赴现场亲自处理,明令企业停产、搬迁。几年后,在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时,根据群众举报,调查组再次到这家造纸厂时发现,这家企业非但没有搬迁,而且还在生产,仍然通过暗管向长江大肆排污。
仔细想想这个看似平常的案子,笔者不禁生出以下疑问:领导干部亲临现场明令关停搬迁的企业为何七八年都执行不了?违法者为何不顾及下游群众饮用水源胆大包天直排造纸黑液?企业大肆生产和排污,当地政府为何看不见……从这起违法案件中,笔者推断出如下结论:违法者可能用种种手段搞定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给自己找了一把坚强、厚实、严密的保护伞。
要铲除这些关系网、保护伞,说难也易。说难,利益对人的诱惑力太大,对恶势力不施以“重典”,不伤筋动骨,当然不会轻易铲除。说易,国家环境政策方针、法律法规都很明确,一个地方的政府或部门一把手重视,真想解决这样的问题,谈不上棘手。科学发展观中阐明了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堵住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政绩进而升迁的通道,顶风违法的、受贿行方便的、抵制中央大政方针的,要查处起来,其实并不难。笔者希望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痛下决心,彻底铲除违法者赖以滋生的温床,让环境违法者无处遁形,受到应有惩处。
13、如此漠视环保令人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78072.html
山西省最近公布的“百县千企万民公民环保意识”问卷调查显示: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仅有6.51%的市长认为“不会”,还有1.53%的人回答“不清楚”。与此同时,93.31%的民众认为,环保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在电视、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市长、厅局长们大谈“环保优先”、“科学发展”。而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他们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从这一调查可以看出,一些政府领导在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上,认识还有差距。让人更为担忧的是,国家环保总局最近派出15个小组赴各地调研发现,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官员只认GDP这个硬指标,把环保当成软指标。如何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领导的科学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从眼前的情况看,要加快发展,就要上项目,从而带来污染问题;要保护环境,就必然要取缔、淘汰一些重污染项目,可能影响眼前的财政收入,二者似乎是有矛盾的。但是,从长远看,只有加强环境保护,腾出更多环境容量,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
实际上,我们周围不乏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例子。例如,“十五”期间,河南全省取缔关闭3860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水泥等企业,通过关小上大、关旧上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南省造纸企业由“十五”初期的1360家减少到300多家,在污染大幅度降低的同时,全省造纸总产量由290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500万吨以上。
各地发展的经验已经表明:经济越发展,越需要环境保护的同步跟进。环境保护应该、而且可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为什么一些官员在问卷调查中仍然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
“环保影响经济发展”论的背后,是一些地方仍然“经济挂帅”。在这些地方,环保只是不折不扣的软指标,是“不通电的高压线”,对官员的环保政绩考核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国家环保总局最近的调研中,有的地方领导坦言:“只听说经济搞好了升官,谁听说环保搞好了也能升官?谁又听说环保搞砸了会丢官?”如果环保指标和GDP指标一样硬,地方官员们才会从骨子里重视环境保护,真正做到科学发展。
此外,这其中恐怕也有不少官员的“候鸟心态”在作怪。在现行体制下,官员在一个地方的任期往往较短,几年后就可能离任。加强环境保护,牺牲短期利益,发展绿色GDP是“我种大树,后人乘凉”,不如搞短、平、快的“黑色GDP”,成绩我拿着,黑锅环保局背着,没什么风险,何乐而不为?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我们绝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这段讲话,我们应当深思之,践行之。
14、惩治“官谎”比“挂牌治污”价值更大
来源:《大众日报》2006年11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77439.html
今年9月下旬,国务院督查组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督查时,该市副市长叶大川表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常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为贵州省9地市最好”;“在六盘水境内没有任何煤化工企业”;“水源保护区也没有任何工业企业”。然而,在督查组随后的查访中发现,叶大川的这些说法并不属实。日前,由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今年6起挂牌督办的环境案件中,就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副市长当众撒谎欺骗督查组”的案件。(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对环境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已非首次,但环境污染事件仍在屡屡发生,甚至有的企业在督办结束后又蹈污染覆辙。原因何在?据我看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的阳奉阴违,一边暗中默许甚至纵容污染企业我行我素,一边又用天花乱坠的谎言欺骗监督部门。这样一来,不仅使监督部门在信息失真的情况下错失监督整治污染行为的良机,而且使污染企业在获得“官谎”庇护之后,更加肆无忌惮地违规排污。
“官谎”被追究行政责任,其警示意义将远超过“治污”本身。就治理环境污染而言,只要地方官员摆正了态度,就没有遏制不了的污染现象。我想,国家首开了这次“追责官谎”的先河之后,其它地区官员欺上瞒下的伎俩,也就会因慑于被追究责任而偃旗息鼓。
惩治“官谎”还有更广泛的意义。如今,“官谎”不仅仅表现在“治污”问题上,而是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各个工作领域,比如谎报工作政绩,比如数字注水造假,比如夸大民生质量,又比如隐瞒事件真相等。正是在诸如此类的“官谎”遮掩下,很多几乎一触即发的矛盾与问题,始终得不到上级的关注和解决;也正因为“官谎”在基层大行其道而未受到惩治,才使愈来愈多的官员胆敢“一直骗到国务院”。
可以断言,“官谎”也属官场腐败的一种形式。因为通过“官谎”可掩盖官员身上的问题甚至罪过,更可为官员骗得虚假的政绩、虚假的晋升资本,反过来这又必将对国家和民众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而就我看,首次依法惩治涉及环保领域的“官谎”,对于遏制泛滥的“官谎”现象,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警钟价值。
“官谎”之害堪比虎。我们有理由期待:在这次对六盘水的“官谎”动刀之后,应使惩治“官谎”的治吏行动常态化。也就是说,对环保领域的“官谎”要追责,对其它领域的“官谎”也要追责;对大“官谎”要追责,对小“官谎”也要追责。如此这般,让危害国家和民众的官场谎言永远失去表演的舞台——这也不啻为严肃党风政纪的有力手段。 (马樵)
15、江河十年行之四
汪永晨
昨天早上,我们窗外的景色是大山和大山上的树都银装素裹。今天,就在我写江河信息时,窗外雅砻江的流水声,声声入耳。
我们今天从四川石棉县出发后,一路上大渡河的几个支流都以干涸的河床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的卫星定位仪在20公里的路程里就定位到了大大小小5个电站。栗子坪电站坝址、治勒水电站欢迎你,这样的牌子和干河床里的大砾石不时的闯入我们的眼帘。
栗子坪电站更是已经完全被砾石淤死。两岸山上的树那么郁郁葱葱,河里却没水,河床堆满了足足有几个蓝球般大小的石头。
南桠河水电开发的规模让同行的一位年轻记者感叹:要不是和你们一起出来,我一直以为水电是清洁能源。可是这几天眼看着一段段,一条条的干河,我可知道了河流是怎么死的。
路上我们遇到几位赶集去的彝族老乡,随便和他们聊聊,他们都知道这河干是因为修了水电站。
告别大渡河及其支流,翻过一座不高的山,我们就看到了奔腾而流的雅砻江。看了大半天的干河后,沿着雅砻江走时,让我们一车人都兴奋起来,举着相机、摄像机,把镜头对准了那跳出白色浪花的江水。前些年我见到的大渡河,河里的水也是跳着雪花流的。几年的时间,水电建设就把一条那么大的大江弄成了今天这般模样。
水电站让河流干了的生态问题,是我们“江河十年行”要关注的话题,但今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在锦屏电站一个工地旁拍雅砻江的峡谷峭壁时,一群老乡围过来。一位当地自称是人大主任的老乡对我们说,这里要修那么大的大坝(坝高有300米,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大坝)他们向工程方提出了:修电站我们知道是要截水的,只是希望不要把江里水都给了发电,也给我们当地的人,给我们生存的大山留点水。
我们中有记者问他,水电站的修建对你们的生活会带来什么改变吗?一位老乡说:路修了,有了手机。
可是,当我问那位乡人大主任,修电站你们能多些就业机会吗?他却苦笑了。他说:我们找工程建设方的人提出过。可人家说我们的技能不够,不能用我们。他们的工人都是从外面带进来的。
在我们的江河十年行中,现在能知道变化最大的,恐怕就是雅砻江锦屏水电站这片大山和这条大江了。今天山的伟岸,江的激流我们都拍了下来,明年当我们再走近它时,真的不知道我们的镜头中将会是什么样的雅砻江。
今天,我们将会找到江边的一户人家,明天我们还要驱车赶往攀技花,都说二滩电站是我们中国水电开发的典范,我们要去看一看。
老乡在城里
大凉山
修了电站后的河川与大山
水被引进山里再流出发电后的河床
今日锦屏电站工地旁
今日雅砻江上工地
今日雅砻江的激流
今日雅砻江岸边
今日雅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