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6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专家共议开发与保护
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管利剑在手:打破等级"终身制"
3、2006杜邦环境新闻人物排行榜 在京启动
4、长江流域“十五”水政凸显四大亮点
5、从1亿到1.6亿 国务院调高十一五饮水指标
6、长江泸州河段发生柴油泄漏污染事故 供水暂停
7、淮河江苏段水位连降 船舶上下岸出现困难
8、上游工业排污下游养殖遭殃 生态灾难压垮亿元村
9、山东将投资1000万元防治京杭运河山东段污染
10、河南斥资14.97亿元确保南水北调水质
11、河海大学成立国际河流研究所
12、缅甸将失去在泰国的能源产业优势
13、邮政涨价缺了“听证”这一环
14、搜索华南虎,保护华南虎的家园
15、自然保护区为何难保护
1、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专家共议开发与保护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11-16
http://www.chinawater.com.cn/newscenter/slyw/t20061115_193836.htm
“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已经成为新时期水电开发的主旋律。然而,具体怎样开发水电?怎样保护环境?怎样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广大水电工作者需要积极研究探讨的问题。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和大自然保护协会主办,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承办的“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组织国际、国内水电专家,讲述水电开发的成功案例和失败的教训,真正把水电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工程。
研讨会在平和的氛围中拉开序幕。与会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在目前能源资源和技术水平下,水能资源在中国能源资源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是满足能源需求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水电建设、施工、管理以及设备制造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自主建设任何技术和任何规模的水电工程。中国水电建设已没有技术障碍和资金障碍,但如何在水电开发中更好地保护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摆在中国广大水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研讨会请来的一些外国水电专家介绍了各自水电开发中的经验和教训,给中国与会者予以启迪。美国得克萨斯州河道流量国家科学委员会成员Brian Richter先生作了“美国东部河流——洛诺克河和萨凡那河”的报告;美国水资源和环境咨询委员会高级顾问Daniel F•Luecke先生作了“科罗拉多河上游的河流系统修复行动:调整弗兰明峡大坝的调度运行”的报告;加拿大、巴西等国的水电专家也先后发言。
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开发与环保双赢”的报告中,还具体介绍了三峡工程的一些做法。他说,三峡工程早在勘测、设计、论证阶段就已经把环境保护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项目进行研究。在勘测、规划阶段,对环境影响能够避免的尽量避免;在设计和建设阶段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对不可避免影响的负面作用;在运行、管理阶段;有一个非常详尽的从水库的上游一直到河口的监测计划。现在,每年也发一本《环境公报》。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中有专门环境保护片、施工区环境保护有实施规划、移民安置区有以县级为单位的生态区保护规划。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工程,上游一直到库尾,下游一直到河口也有规划等等。
2006年二滩水电站荣获中国建设项目的最高奖项——环境友好工程。中国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云华从施工区的环境保护、渣场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护林的修造、鱼类资源恢复、库区疾病防治、文物古迹挖掘与保护等方面,对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与环境管理情况作了介绍。谈到今后的工作,陈云华说,环境保护将贯穿水电开发的全过程。一是进行流域性环境保护规划。二是严格执行环境保护 “三同时”制度,做到规范管理。三是结合锦屏高坝建设,积极开展分水工作,保护鱼类资源。四是结合项目的筹建,做好绿化与植被恢复,保护生物和生态。五是积极开展地处藏区的两河口生态保护。六是在环境保护中推进科技创新等。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彭程报告了中国水电环境保护技术政策与实践。在谈到前期工作时,他说,中国水电项目的前期工作程序包括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的研究、核准等阶段。 就环境保护而言,在河流开发规划阶段,要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规划环评之后,进入项目的设计阶段,对单个项目进行项目环评。在可行性研究中,针对批复意见开展项目环境影响保护的设计。进入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期以后,还有水电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和监测制度等。
为期一天的研讨会平和而热烈。来自国外的专家及国内水利部水电局、部分省区发改委、各大发电集团公司、各流域水电开发公司、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公司及其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等单位的100余名代表,进行了交流探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一位负责人在会议闭幕时说,从会议的情况看,国内对于水电环保理念、评价的理论、评价的方法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的概念性的东西多,实实在在方法少,通过这次会议,我们所有水电工作者,都要进一步增强水电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跟踪和学习国际先进的水电保护技术和经验,真正把水电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工程,重塑山川秀美。
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管利剑在手:打破等级"终身制"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6年11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16/content_5338021.htm
近日,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布之际,记者就《办法》出台的背景以及读者关心的主要内容采访了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
建好管好自然保护区意义重大
谈及《办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这位负责人指出,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5个,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0%以上,占陆地国土面积的9%左右。然而,长期以来,在抢救性保护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了严重威胁。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制定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并将于2006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加强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防止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的影响和破坏,促进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定期评估、执法检查意在促进管理
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状况的定期评估和执法检查,是《办法》的主要内容。对于其内容和目的,这位负责人作出了详细解释。管理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管护设施状况,保护区面积和功能分区,管理规章、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资源本底、保护及利用情况,科研、监测、档案和标本情况,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管理情况,旅游和其他人类活动情况,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管理经费情况等。评估结果将分为优、良、中和差4个等级,并在媒体上予以公布。这位负责人指出,评估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帮助和督促保护区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使得保护区的各项功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
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区的设立、范围和功能区的调整以及名称的更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存在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是否存在违法的建设项目,是否存在超标排污情况;是否存在破坏、侵占、非法转让保护区土地或者其他自然资源的行为;旅游方案是否经过批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规划;管理机构是否依法履行职责;建设和管理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等。打破自然保护区等级“终身制”
对于记者关心的自然保护区等级问题,这位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的是晋升制度,省级自然保护区可以申请晋升国家级,经评审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后,才能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讲,如果执法不严,管理不到位,就有可能对保护对象造成破坏,达不到保护目的,使得“国家级”的称号名不符实。对于保护对象受到严重破坏、不再符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件的予以降级。降级的目的是要打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终身制”,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是一劳永逸,要真正体现“国家级”的价值和管理水平,确保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实现和保护区功能的发挥。
另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环保总局没有权力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降级,但可以提出建议,经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才能给予降级处理。为防止有些地方故意使保护区降级,以开发利用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目的,《办法》除规定了严格的降级程序之外,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降级还要实行问责,对因有关行政机关或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导致保护区被降级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国家环保总局将向其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提出行政处分建议。
给生态旅游、影视拍摄立规矩
对于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解释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可以开展科学的旅游活动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旅游活动是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特别是优美景观的一种可持续的利用。但是,由于当前对于生态旅游缺乏相应的标准,一些无序的旅游开发活动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了不利影响甚至很大破坏,因此,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参观活动,必须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开展旅游活动,实验区内可以开展旅游活动,其方案必须经过相关的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的批准,并符合保护区的建设规划。对于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没有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和不符合规划的旅游活动,将被严格制止。
此外,鉴于当前此类活动对保护区造成影响和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办法》首次将其纳入检查范围。进入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影视拍摄活动的,可以比照参观、旅游活动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禁止从事影视拍摄活动,在实验区内开展的影视拍摄活动,应当提交活动方案,报有关部门批准。影视拍摄活动不得破坏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活动方案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拍摄过程中建设影响环境的项目或者严重影响景观的设施,应遵守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李海英)
3、2006杜邦环境新闻人物排行榜 在京启动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11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51236.html
人民网北京11月16日讯 记者扎西报道: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2006年度‘杜邦杯’环境新闻人物排行榜”活动,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今日在北京启动。
据了解“‘杜邦杯’环境新闻人物排行榜”是从杜邦杯环境好新闻评选活动发展过来的。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国正介绍,该奖项于其它的评选奖项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没有“奖”。该项奖将表彰在环境事件中起到积极影响的人物,从而宣传他们在改善和推进本地或者某一领域的环境形势方面做出的突出业绩,从而让其环境行动产生更大的榜样力量和社会影响,推动全社会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据悉,“2006年度杜邦环境新闻人物排行榜”将接受社会推荐和自荐。有关事宜可咨询评选办公室。办公室电话:010-66503559 或登陆中国环境新闻网(http://www.cfej.net/)查询。
4、长江流域“十五”水政凸显四大亮点
来源:长江水利网2006-11-16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611150028.htm
“十五”期间,国家陆续修订了新《水法》,颁布实施了《行政许可法》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几年来,长江委在流域水政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10月26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长江流域及澜沧江以西区域水政工作经验交流会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流域水法规体系日臻健全
制定《长江法》是贯彻实施《水法》和规范治江行为的重大举措,目前,《长江法》首期立法研究形成一批重要成果:长江委内单位开展的12项专题研究相继取得成效,与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合作的6个《长江法》立法专题研究均已完成,与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长江法》立法必要性研究”项目通过验收,这标志着《长江法》立法第一阶段前期工作基本结束。2006年4月,长江委将已有研究成果修订完善,正式报送了《长江法》立法建议。
与此同时,长江委起草并配合国家出台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有效促进了长江河道采砂实现依法、科学、有序管理的目标,被水利部领导称为全国水政工作的一大“亮点”,并代部完成了全国《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另外,《三峡水库管理办法》、《丹江口水库管理办法》近期已完成报部成果,《长江河口管理办法》立法调研也取得积极进展,流域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切实维护了省际边界的水事秩序
协调解决流域内省际水事矛盾和纠纷是长江委水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五”期间,长江委针对鄂渝两省丹江荆紫关、鄂赣边界长江河道采砂、川黔两省同民河、湘鄂两省淋溪河、云川两省云川堰等多起水事纠纷或矛盾,深入现场调查协调,矛盾均得缓解或化解。
特别是鄂豫两省丹江荆紫关河段水事纠纷,长江委经过大量艰苦工作和反复协调,最终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防洪工程措施,解决了近半个世纪的矛盾,成为通过工程措施成功化解省际水事纠纷的典范。
为有效预防流域内省际边界水事纠纷,长江委还自主开发了“长江流域省际边界河流地理信息系统”,取得了长江流域典型河流初始水权分配研究的初步成果,并起草了长江流域省际边界水事纠纷应急处理制度,从制度上探索预防省际水事纠纷的方法。
初步构建起执法网络体系
构建水政监察网络体系是长江委强化流域水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五”期间,长江委组建了一支由水政监察总队及其办公室、2支直属总队、14支支队和24支大队组成的强大队伍,初步形成了遍布大江上下,点、线、面结合的水行政执法网络体系。
同时,首次对国有大型企业——安康水力发电厂无证取水实施行政处罚,重拳打击了三峡库区重点违章涉水项目,并对流域水电开发、长江源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以及干流取用水安全等进行执法检查,有效地促进了流域水行政管理工作,树立流域机构水行政执法权威形象。
行政许可管理迈入规范化轨道
2004年《行政许可法》颁布前后,长江委出台了《长江委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意见》,提出了9项措施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并全面完成了对现有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清理。为进一步贯彻执行该法,长江委在全国水利系统率先出台了《长江委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并印发了行政许可的法律文书格式,公开了行政许可的办事指南,还出台了《长江委水行政听政制度》,以进一步规范长江委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切实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另外,从2005年7月1日起,长江委正式实行水行政许可“一个窗口”办公,成立了行政许可服务处,直接对外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工作,并负责督办和送达行政许可决定,标志着水行政许可的实施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十五”期间,长江委水政水资源管理部门,共成功办理了流域内91个建设项目取水许可预申请,36个建设项目取水许可申请,为流域内20家取水户发放了取水许可证,38家取水户换发了取水许可证,切实履行了流域水行政管理的职责。
5、从1亿到1.6亿 国务院调高十一五饮水指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6-11-16
http://env.people.com.cn/GB/5050864.html
“北京已经没有可供游泳的河流,即使南水北调,也不能保证水干净能用。”
11月14日,在联合国2006人类发展报告发布会上,北京市环保专家马世豪的话语,印证了中国水资源的尴尬。
在当日举行的“透视贫水:权力、贫穷与全球水危机”为主题的会议上,联合国发布警告说,尽管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的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中国国内人均水的可用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中国在确保水的持续性供给上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据悉,鉴于中国水资源面临污染,以及用水紧张的问题加重,国务院甚至在今年8月30日举行的常务会议上,将原来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居民”饮用水质不达标水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指标,上调为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用水问题。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李远华透露,由于上述指标调高,到2015年即下一个五年计划末为止,全部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将全部解决,此意味着中国在饮用水安全领域将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联合国也认为过去中国在居民用水等卫生、教育等领域取得进步。该报告显示,仅在过去三年中,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上升了25位,于2004年达到0.768,在175个发展中国家里名列第81。
不过,联合国报告指出,中国仍不可掉以轻心。联合国在当日警告说,在为全国将近一半人口提供用水的海河、淮河、黄河水系中,有超过70%的水由于受到污染而不能为人类使用。同时,气候变化可能加剧中国的水资源供给压力,这将直接影响到生活在水资源稀缺的华北地区5.38亿人的生活。
据悉,中国水资源尽管总量和人均量并不少,但是由于季节性和区域性因素,中国华北地区的问题要更加严重些。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坤民指出,问题在于由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第一位的因素没有变化,一些环保的努力会功亏一篑。"淮河不管投入多少治理,只要一个厂的污水一排就前功尽弃。"
今年前三个季度,单位GDP能耗指标已经开始下降,但是污染物的排放还在增加,其中水污染的形势不容乐观。而南水北调,尽管华北水资源总量紧张会缓解,但是水质量仍是个问题。记者获悉,全国有关环保以及居民用水的投入预备将会大幅增加。
有国家环保总局的人士此前指出,"十一五"期间的环保投入有望再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20%。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李远华则指出,全国每个农村居民的饮水投入将达到402元,而最终用水价格将不会上升。
6、长江泸州河段发生柴油泄漏污染事故 供水暂停
来源:新华社2006年11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48493.html
新华社成都11月16日电(记者刘海、田刚)15日下午6点左右,长江四川泸州河段发生柴油泄漏事故,柴油流入长江造成水体污染,泸州市部分城区供水暂停。泸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了此事,他在15日晚11点半左右告诉记者说,泸州两个水厂之一的南郊水厂已经恢复取水,目前监测点还没有发现下游河段柴油含量超标,对下游重庆等城市不会造成污染。
据泸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唐杰介绍,15日下午,位于长江边的四川泸州电厂在进行管道安装时,输油管线出现柴油泄漏。泄漏事件发生后,当地环保部门用土包、稻草截断电厂排放沟,以阻断污染源,同时对泄漏的柴油进行阻拦吸附,防止柴油向下游漂移。监测人员加强了对长江沿岸各饮用水取水点的水质监控,取地表水和水厂的原水进行分析。
家住泸州市堰塘湾小区的市民李波15日晚11点50分左右在电话中向记者介绍说:“15日下午5点发现长江河段上漂浮有大量的白色油污物质,晚上六七点钟,城区停止了供应自来水,直到现在还没恢复供水。”对此唐杰称,自来水厂从恢复取水到供水还需要一段时间。
四川省环保局副局长隋川成介绍说:“大约有380公斤柴油流入长江。”当地一些市民则认为,如果只有几百公斤柴油不至于造成这么大面积的污染。泸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称,对于泄漏到下游的具体柴油数量,需要进一步核实。
7、淮河江苏段水位连降 船舶上下岸出现困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年11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47444.html
本报讯 近两个月来,淮河流域地区没有降雨,持续干旱,上游也无水源下泄,加之农村抗旱大量用水,使淮河江苏段水位连降0.9米,日前水位12.6米,接近最低水位。
据航道管理部门介绍,今年初以来,淮河江苏段水位一直持续在13.4米以上的高水位,在7月初洪峰期间,水位高达14.4米,直到9月15日前淮河水位还均在13.5米左右。9月中旬以来,淮河水位一降再降,出现今年最低水位,坡岸逐渐现出,水面宽度变窄,沿淮码头渐渐拉长。盱眙地区73个码头就有50%远离河岸,造成港口无法装卸,另外5个船厂远离河边,给船舶上下岸带来困难。目前,尽管淮河船舶航行正常,但如果水位继续下降,就将形成枯水航道。
8、上游工业排污下游养殖遭殃 生态灾难压垮亿元村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6年11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16/content_5338006.htm
一个曾经的亿元村——福建省石狮市蚶江镇水头村,由于多年遭受上游水污染,每年损失都在3000万~4000万元。记者近日随中华环保世纪行(福建)采访在泉州市了解到的情况令人震惊。村干部黄明慰告诉记者,整个村经济都垮掉了。
位于晋江入海口的水头村曾是全国最大的蛏苗生产基地,所产蛏苗远销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村里1万多亩滩涂,其中有4000多亩用于养殖蛏苗和缢蛏。全村人口5900多人,从事水产养殖的占80%以上。正常的年份全村养蛏收入都在4000万~5000万元以上,是石狮市最早通电、通路、拥有存款最多的亿元村。
然而从1997年之后,来自上游源源不断的污水顺着溪流从这个村庄穿过,上万亩浅海滩涂、2000多亩水稻良田几乎全被污染。养殖面积逐年下降。村干部黄明慰告诉记者,1996年,整个村的收入主要靠滩涂和水产养殖,产值曾达到5000多万元,现在养殖收入连100万元都到不了。不仅村里的生产没法搞,就连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目前全村多数村民没有固定的收入,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一些企业也外迁他乡。
黄明慰说,污水主要来自上游晋江市的西滨工业区。
采访组一行来到晋江入海口的十一孔桥闸,看到桥闸上方河流里流着乌黑发臭的污水,河面上漂着垃圾,道路两旁农田的水面上漂着油污,几千亩滩涂被污水长期浸泡后全部荒芜。而位于桥闸边上的,就是石狮市蚶江镇水头村。
在紧靠晋江的一家电镀污水处理厂厂区边上的安东渠,记者看到水渠已成了一条大排污沟,渠水五颜六色,当地有关负责人承认这确实是工业污染造成的。晋江市环保局副局长曾远钧告诉记者,现在晋江市环保部门只要求大型企业污水要处理,而污水排放量100吨以下的企业都是直接排到周边沟渠中,整个晋江工业企业近万家,排放的工业污水1年有3000多万吨,环保局人力物力有限,只能抓138家重点排污大户。
福建省有关部门对晋江出海口污染成因进行监测,结论表明,造成晋江入海口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受海水中高浓度铜的影响,其他超标污染物如铅、锌、挥发酚、多氯联苯等也起了协同作用,造成水产培育区内水质逐年恶化;而十一孔桥闸处的污水,硫化物、化学需氧量、总铜、总铅等污染物含量超标。
华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对晋江全市22条溪流的水污染监测结果表明,晋江全市溪流几乎都丧失了地表水功能。目前晋江市境内地表水达到Ⅲ类标准点位的有7个,仅占监测点数的6.7%;达到Ⅳ类标准的12个,占11.65%,其余都为Ⅴ类以下水质。晋江口、深沪湾、安海湾海水无机氮含量超过Ⅳ类水质。
随同采访的福建省人大城建环境委主任洪长平指出,泉州市在抓上游水源地保护的同时,要抓好下游污染整治;在抓近海水域污染防治的同时,更要重视源头治理,抓陆源污染的防治;环境污染整治既要还旧账,更不能欠新账;既要抓好城市城区的环境建设,也要抓农村地区的环境整治;有关部门既要抓好环境整治建设规划,也要抓执法监管。(李良 吴涛)
9、山东将投资1000万元防治京杭运河山东段污染
来源:新华社2006年11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48585.html
新华社济南11月15日电(记者 刘宝森)山东省交通厅15日透露,2006年山东省将筹措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今后京杭运河山东段水污染防治。
山东省交通厅有关负责人在15日召开的山东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表示,这1000万元资金将重点用于在京杭运河济宁、枣庄段沿线建设5处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大型船舶垃圾回收处理、污油(水)回收转运站和购置回收处理设备及运输工具。
这位负责人说,所有转运站预计到明年5月全部建成并投入试运营。
山东省交通厅要求,为配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顺利实施,今年年底前,京杭运河山东段营运船舶必须全面配齐防污染方面的设备和文书,严禁船舶在内河使用焚烧炉和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同时,交通厅还将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山东省内河水域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管理细则》,便于有关机构和人员执行。
10、河南斥资14.97亿元确保南水北调水质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2006年11月1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1070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15日讯 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记者孔凡生)河南省将在近期投资14.97亿元,用于南水北调中线沿线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
河南省在水质保护区积极推行无公害生产,推广使用有机肥、绿肥,禁止和限制使用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大力发展沼气工程。目前,库区沼气池总量达5000多处,年处理粪便10万吨以上。水质保护区范围内的南阳、洛阳、三门峡等城市严把项目审批和验收关,严禁新建造纸、化工、制药、酿造、电镀等重污染、高耗水企业,严禁无序开采各种矿产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11、河海大学成立国际河流研究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2006-11-15
http://www.mwr.gov.cn/xwpd/dfss/20061115083309f24bb3.aspx
本站讯 河海大学国际河流研究所日前在河海大学成立。11月15日,该所举办学术报告会,夏自强教授和李琼芳教授分别作题为《中亚及哈萨克斯坦的水资源及生态问题》和《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的学术报告。
水资源在21世纪已成为战略性资源。随着能源危机的发展,水能资源也将成为宝贵的战略性资源。由于国际河流的特殊性,随着对河流的开发,上下游国家间的争议不可避免,因此国际河流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也被世界银行列入安全保障政策之一。
河海大学作为我国唯一以水利为特色的重点高校,为充分发挥学校所拥有的水文、水资源、环境、地理、社会、经济、法律、国际关系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加强对国际河流问题及水文地理方面的研究,决定成立国际河流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有:国际河流流域自然地理与水文地理特征;国际河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变化;国际河流开发利用现状及生态问题;国际河流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河流水冲突危机及危机管理、国际水域保护的国家间协议及共同法规研究等。
河海大学国际河流研究所隶属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科研人员专兼职结合,由首席科学家聘任并实行合约管理。
12、缅甸将失去在泰国的能源产业优势
来源:The Irrawaddy. November 10, 2006 By William Boot/Bangkok
http://www.irrawaddy.org/aviewer.asp?a=6372&z=1=4
泰国的新能源部长Piyasvati Amranand周五在曼谷说,在未来十年,泰国将不再依赖缅甸的天然气供应,以及依靠有争议的水坝发电来作为国家的能源的需要。
目前,泰国三分之一的天然气来自于缅甸安达曼海岸的油井。
部长说他计划开办自己国家的电力工业来公平竞争,并鼓励私人投资。
泰国将较少地依赖天然气,现在天然气是发电的主要燃料。部长说该计划旨在对天然气的使用从70%降到40%,并且液体的天然气将从海外购买。
液态天然气省去了现在使用的昂贵的管道费用。
能源部长在由五个新的军事部长参加的会议上说,在电力供应上,我们利用天然气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也不得不依赖进口。
他说,但是,要从哪里进口,这要在未来的12月里作出决定,可能是伊朗,也可能是印尼或澳大利亚。
能源部长说他想在泰国的电力工业方面,推进比以前更公平的竞争,以及更多的私人投资。
尽管泰国需要进行更多的可更新能的投资,但其也不愿意过分依靠在缅甸的水电项目的投资。现在,泰国坚持要在克伦邦的萨尔温江上,投资10亿美元,与中国的水电公司和缅甸当局政府一起进行水坝项目。
13、邮政涨价缺了“听证”这一环
来源: 新京报 2006-11-16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6/11-16/011@014950.htm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邮政局的联合通知,自11月15日起,信函、明信片业务资费将幅度提高,涨幅在30%甚至50%.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理顺邮政资费结构,缓解邮政行业经营困难,促进邮政行业发展和邮政体制改革的深化。
有关资料显示,邮政亏损相当严重。1998年邮电分营之初,中国邮政亏损高达179亿元,亏损额列全国各行业之首。邮政方面把巨亏归因于其承担的普遍服务,国家邮政局的一份调查报告称,中国邮政每年承担的普遍服务亏损额达41.7亿元。其中,以农村为主的普遍服务网点亏损达27.67亿元,政策性业务亏损达14.03亿元。目前每件信函寄往外地的资费标准是0.8元,而根据测算,信函运递的全国平均成本为1.62元,边远地区更是高达17元。
尤其是,按照邮政政企分开、业务分拆的改革思路,中国邮政集团刚刚宣布成立,作为一家商业化公司,将承担从原来邮政局分拆出来的邮政业务。似乎确实没有理由让这样一家商业化运营的公司,在投入市场之初,就面临巨额亏损的前景。
不过,即使是必要的资费调整,似乎也应当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1年公布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规定,实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的项目是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中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据此,是理应包括邮政资费的。
但遗憾的是,这次似乎并没有进行这样的价格听证,就直接向社会公布了资费调整通知。
政府定价与私人企业定价在性质上是不同的。私人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是竞争性的,因而,从理论上说,价格是市场供需双方在竞争机制下通过讨价还价达成的,企业不可能将自己单方面的意志强加于消费者,只要觉得价格不合理,消费者完全可以扭头走人。而政府对邮政之类垄断企业供应的服务定价,则带有一定的单方面强加性质,消费者无法用脚投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需要通过听证等程序,听取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各方的意见,并将其反映在最终作出的价格决定中。这样的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政府定价以正当性。
举行听证会的好处还在于,至少听证代表能够看到政府及相关垄断企业要求涨价的详尽理由,相关部门有必要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材料,来说服听证代表。现在相关部门省略了听证程序,那么,我建议一个替代性办法,就是由这两家机构在公布涨价通知之后,能尽快列举调整资费标准的详尽理由,比如说明,目前的资费结构究竟在哪些方面不够合理,邮政行业的困难究竟在哪里,其亏损来自何处,本轮涨价是否足以让邮政集团收回成本,以后是不是还要涨价。
法治社会的要义在于人人守法,既然已经有了价格听证制度,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法规,那就该尊重法规的要求,在涉及民众广泛利益的价格之决策过程中举行听证。至少也要通过各种形式告诉公众相关的理由。
14、搜索华南虎,保护华南虎的家园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06-11-16 作者:汪永晨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shiping/200611160398.asp
这次粤北野生华南虎大搜索行动再次警醒我们,华南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在搜索华南虎时,有没有想过也要保护它们的家园?
有这样一个场面,说来让人有点不信,就是老虎让鸡追着跑。老虎是兽中之王,怎么可能被鸡追着跑呢?可这样的场面,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福建梅花山虎园里。2002年春节我们绿家园志愿者到梅花山看望华南虎时,饲养员正在给老虎准备的午饭是精瘦的牛肉,上面还撒了几勺维生素。
1999年10月我在福建武夷山采访时,听说那年8月四个民工亲眼见到了老虎。我问当时保护区的李荣禄书记,民工们在保护区里见到了老虎可信吗?李书记说:武夷山只有华南虎,不可能有别的虎种。为什么比较可信?一是目击者不是一个人,又距离得这么近。再者,这些人都看到过老虎的标本。他们见到老虎的地方海拔1500米,是比较适合华南虎生存的地方。一般老虎喜欢栖息在长茅草的地方,而他们看到的地方主要是石壁。
老虎被鸡追着跑的场面被电视记者拍到了,再不可思议也是真的。可武夷山人见到的野生老虎,因为没有拍下来,使得见证无法得到证实。本该有野生华南虎的梅花山,却要靠喂精饲料加维生素养着连鸡都敢追的笼中虎;能见到真的野生虎却无法证明的武夷山,实在让人感慨。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处于南亚热带向东亚热带过渡的地方,物种非常丰富,基本上囊括了亚热带的植物、动物种类,也囊括了南亚热带的物种。和华南虎生活在一起的植物,光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18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15种,还有兰科植物6属20多种,重点保护的动物有4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7种……应该说,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不知是不是还可以这样说,如果物种不是如此丰富,兽中之王老虎还不一定喜欢住在那里呢。遗憾的是,目前我们人类已经把这么丰富的自然变成了自己的良田,可是老虎的良田呢?我在给中学生们讲环保课时问过他们:你们知道老虎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林子里吗?虽然下面坐着的学生有人称自己去过100次动物园,可他还是说不出老虎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林子里。
我早就听说过,谁能拍到华南虎的照片,有国外基金愿以10万美元作为奖赏。可是至今未果。这次粤北野生华南虎大搜索行动再次警醒我们,华南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在搜索华南虎时,有没有想过也要保护它们的家园?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曾这样对我说:“就好像一块饼一样,不能一下子全吃了,要留着慢慢地吃。年年富,年年有,子孙后代都有。保护区不来,我们一起烧光了,就没有了。苦的苦死了,好的好死了。”另一位山民说得更直接:“保护动物好呀,不然我们和子孙讲从前这里有老虎,有熊。他们要么会说:你太夸张,没有的;要么会说,你们怎么不留下一些让我们也能看到呀?”
在这里,我还想把所采访的自然保护区的一些科学工作者的观点表述一下:华南虎之所以濒临灭绝,不仅仅是人类对动物的大肆猎杀,使残存的华南虎能猎到的食物越来越少;也不仅仅是人类无止境的开发活动干扰了华南虎的生活,使华南虎及其它动物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种群被隔离开来;华南虎的濒危,还有它们自身的重要原因。华南虎虽号称百兽之王,外表威猛,但实际上捕食能力很低,通常只有10%。虎鞭虽然曾经被人视为壮阳精品,事实上华南虎的繁殖力并不高。它喜欢独居,一山难容二虎,只有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这就大大降低了雌雄虎正常交配后的受孕率。
华南虎是不是真的再也见不到了,我想也许并不能只靠搜索来证明,还需要我们真的关爱它们以及它们的家园。(作者系知名环保人士)
15、自然保护区为何难保护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11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51044.html
今年是我国保护区事业的五十大寿。五十知天命,但作为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体和保护生态安全的主力军,保护区的天命似乎与生俱来——自然保护区自然只能做保护事。不过,现实中也的确出现了诸多保护区不保护之事——这一是指其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指其自身难保并因此存心不保。
最大的难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用政策术语表达叫做“事权不足”,具体又表现为机构隶属约束、土地权属约束和机构能力约束三方面。首先,我国的保护区管理机构绝大多数是由地方政府出资在特定区域行使特定权力、承担公益事务的事业单位。这样的单位当然要听命于地方政府,必须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大框架下统一行动,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其实施保护行为时也只能“必须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了。
目前,全国资源良好的自然保护区多集中于财力不够但各种生存压力(或者说破坏保护区动力)“富足”的落后地区。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旅游消费升温和特色经济产业(各种山珍加工业、木材加工业及矿业、养殖业等)开发升温,资源丰富、地域广阔的保护区自然就成了许多人等着要吃蛋甚至要喝汤的母鸡。许多保护区面临的当地政府和群众施加的“开发”压力空前巨大,无论是地方领导还是百姓,都盯住了保护区的资源。轻者认为保护区山清水秀,应大搞旅游,重者已经直接动用了“机械化部队”,给保护区“开肠破肚”,造成生境破碎,严重危及生态安全;其次,由于我国保护区建设中采取的“先划后建”方式,许多保护区管理机构只有部分甚至根本没有其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权(湿地保护区尤为明显)。且按现行法规,即便在核心区,保护区管理部门也不一定有土地权或林权(有关法规在这方面没有强制规定,许多后建立的保护区因而解决不了权属问题。目前,我国超过80%的保护区存在土地权属问题)。这样,保护区内不同的资源,都有相应的地方主管部门按照其部门管理法规管理,保护区管理机构无权对其干涉。例如林业部门主管的保护区内的矿产资源,管辖权属于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如果地方国土资源部门滥批采矿权,造成保护区生态系统劣化,保护区管理机构难以控制这种行为;第三,保护区管理机构自身因为管理设施、人员的问题而保护能力薄弱。例如西部超过50%的保护区的管理却只能维持在简单的看护水平,还有超过40%的自然保护区未配备管理人员,未能开展野外巡护。有此三约束,保护区难免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还可能因为自身难保演变为存心不保,这用政策术语表达是“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事权、财权不对称”。保护区管理机构事权有限,但其财权更有限。作为事业单位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理论上可以获得一定的财政拨款。但由于各级政府认识不够,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未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加之保护区内资源大多具有显著的直接经济价值,所以绝大多数保护区管理局被划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甚至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日常保护、管理和运行维护费用难以落实,有的保护区甚至连人员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入不敷出之处需要靠保护区自行创收(一般通过开展旅游、技术服务及种植养殖生产及执法罚款等)解决,保护区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收自养上,弱化了保护管理职能。而且,我国在鼓励保护区开展经营活动时,存在明显的“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的现象,导致保护区的经济效益取向与社会效益取向存在偏差,保护区的公益目标受到侵害,有的甚至监守自盗——显然,这是由自身难保引发的存心不保。这种现象在财力匮乏、政府治理不足的西部尤其显著。2000年的一个调查表明,西部已有超过90%的保护区走上以自养补不足之路,其中,超过40%的参与林业、农业、矿业等开发,超过50%的保护区自行开展旅游经营。其中,有23%的自然保护区违规开放核心区接待游客,44%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旅游管理规章制度。这类自养经营活动不仅缺少规划,而且保护区本身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因此保护区对自然资源“监守自盗”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已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造成保护目标劣化。
如果不解决“事权不足”和“财权、事权不对称”,保护区看来要想保护还真不容易。幸运的是,目前的政策倾向对保护区履行天职越来越有利了。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自然保护区法》(未定名)立法工作的初步成果(讨论稿)已从多个方面明晰了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事权,对最棘手的土地权属问题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说法,保护区力不从心的三方面约束都有望“放松”;又如,在我国未来五年工作的基本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已经明文:“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按照公共财政配置的重点要转到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向,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重点支持的区域是: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等。这就已经将保护区明确为公共财政倾斜的重点了。如果以此为依据,对保护区管理这样主要提供全国性范围公共物品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形成“分级所有、分级出资;纳入预算、中央为主”的保护区财政投入政策,保护区的财权问题也能基本解决。
保护区不保护,这个中国环保事业中显著的“不和谐”似乎要成为历史了,保护区事业的美好前景终于在五十“高龄”时有望铺展开来。这也许就是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规律——五十始得天命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 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