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一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11-13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中外专家驳“环境威胁论” 称中国也是受害者

                  2、环保总局将出台七项政策抬高市场投资准入门槛

                  3、周生贤:中外携手共同推进中国环保的历史性转变

                  4、我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亟待形成

                  5、《人民日报》:我国将面临八大环境挑战

                  6、长江三源民间科考结果显示源区荒漠化严重

                  7、组图:湖北化工污水直排长江

                  8、年均500万节干电池被弃东海造成重金属污染

                  9、为缓解干旱引起的供水紧张 黄河向青岛紧急供水 

                  10、大兴安岭嫩江源森林被纳入国家生态监测网

                  11“天沟地缝”贵州省马岭河峡谷该不该建电站?

                  12、力促民众与地方官达成环保共识 

                  13、北京的河,何时能重新载舟 

                  14、治理农村污染需动员公众参与 

                  15、“南水北调”工程经营模式值得反思

 

1、中外专家驳“环境威胁论” 称中国也是受害者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11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28831.html

  人民网北京11月13日讯  记者扎西报道:针对日前海外所谓“中国环境威胁论”说法,中外学者官员在11日闭幕的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给予正面回应。

  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发表报告称:“所谓‘中国环境威胁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也缺乏国际法依据。”

  《报告》认为,从国际法层面分析,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外部环境影响并不违反WTO各项要求。而从参与国际环境协定和履行相应义务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态度是负责任和有效的。相对于中国发展对其他国家带来的经济效益,中国对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被片面夸大了,而中国对全球环境带来的正面环境效益则完全被忽略了。

  《报告》指出,中国的发展既有外部的环境影响,同时又被外部环境所影响。由于中国以货物为主的贸易结构,输出了产品而保留了污染物,因此中国受到的负面环境影响更大些,而中国对其他国家带来的正面环境效益几乎被完全忽略了。

  与会的50名中外知名专家和高层官员包括: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署长格林希尔、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斯泰纳、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以及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等。

  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原署长拉贝尔称,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外部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政府正在认真地对待,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但有些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了中国对全球的环境影响,甚至在西方还出现了“中国环境威胁论”的论调,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他国的环境、对全球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有关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说法也常常出现于西方主流媒体上。

  拉贝尔认为,在现有国际经济贸易分工中,中国是资源消耗和污染的主要场所及主要受害者。

  拉贝尔还指出,加强全球环境管理、克服全球层次的市场失灵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这些问题。过分强调中国的外部负面环境影响,将会限制中国的发展权。

  原中国国务委员宋健说,被西方某些人指责的破坏环境的中国贸易行为,例如石油贸易、矿物质贸易、合法的木材贸易等,在WTO的法律体系内都属于合法的自由贸易的范畴,在多边环境协议里或者没有涉及或者属于法律的空白与灰色地带。中国与其贸易伙伴都是本着自由贸易的原则进行贸易,并没有违反任何国际法。

  宋健认为,即便是中国与其贸易伙伴进行贸易时造成了某些环境影响,也不应当由中国来单独承担,而应当由产品链的各个生产者、消费者与贸易方来共同承担,随着产品链的延伸,西方国家甚至是最终用户。象牙非法进口到中国的确造成了外部环境影响,然而,中国也同样可能是受害方,国际市场上非法走私藏羚羊绒,导致了中国的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大幅度减少。

最后宋健和拉贝尔共同表示,“中国环境威胁论”主要是基于一种双重标准下的道德判断,而非基于国际法的基础。当前,国际法存在许多灰色地带,需要通过全球环境合作来不断完善国际环境法体系。 

2、环保总局将出台七项政策抬高市场投资准入门槛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30011.html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近日透露,环保总局将出台七项政策抬高市场投资准入门槛。

  潘岳在第四届中国投资环境论坛上说,第一条政策是环保总局将从整个行业来进行环境规划。潘岳说,今年上马的项目虽然单个来讲环评都达到标准,但是这么多项目挤在一起,地方的生态和资源肯定承载不了。环保总局认为必须按行业来进行环境规划,打破现在的行政区划,对不同地区根据不同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总量和容量,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

  潘岳说,环保总局下一步环境规划的范围是,土地、流域、海域开发的规划,还有工业、农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建旅游、自然资源等开发的规划范围。

另外六条措施是:建立一整套的基础数据库,比如环境评价指标新体系;大的总体规划中都要考虑环境保护的一些要素,进行环境保护的审核;由环保部门来负责,召集专家对评审项目提意见;增加公众参与的内容,在大的规划和大的环境问题上,充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审批以后,环保部门要跟踪大建设项目落实的情况;要严格责任追究。(章苒)

3、周生贤:中外携手共同推进中国环保的历史性转变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27999.html

  1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中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正面临着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机遇,需要从更高的视角、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应中外携手共同推进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周生贤是在此间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上作上述表示的。

  周生贤表示实现中国环保的历史性转变,要做好四项工作。

  ——建立全方位污染防控体系。将环境保护由生产领域向流通、分配、消费领域延伸,由投资领域向外贸领域拓展。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流通方式,治理铁路、水运等运输污染,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储存安全,限制高污染产品贸易,建立清洁、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绿色采购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建立绿色、节约的消费体系。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国土功能定位,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准入门槛”,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严格环境法治。修订水和空气污染防治法,制定自然保护区法;运用司法手段,坚决打击环境犯罪行为。为了提高环境监管能力,积极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逐步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立矿区环境和生态恢复的新机制;积极探索排污权有偿取得。

——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环境。加强对地方政府决策者、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者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顾瑞珍、张泽远)

4、我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亟待形成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28455.html

  在12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亟待形成。

  据了解,污染的减排和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关键之一,尽管污水防治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在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增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面源污染控制困难以及GDP在近年内持续高增长等背景下,我国水环境污染在未来的十五年中依然很严峻。

  据介绍,我国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据建设部统计,全国尚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2%,但在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运行不正常。城市排水管网不完善,一方面使得部分污水得不到处理而直接排入江河,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污水处理厂的能力闲置,或因管网雨污合流影响污水处理正常运行。

此外,城市污水处理运营管理体制不顺。目前超过半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仍然是事业型单位,市场机制的调节非常有限,企业对成本和收益的控制能力较差,政府的监督管理也难以到位。污水处理费征收机制仍不完善,多数城市污水处理费开征面小、标准低、收缴率不高,所征收的污水处理费难以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营。(顾瑞珍、刘晓莉)

5、《人民日报》:我国将面临八大环境挑战

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0788

本报北京11月12日讯 记者武卫政报道:“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在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环境与发展回顾与展望课题组出具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趋势外推,到2020年中国的资源环境将面临巨大挑战。”

报告认为,这些挑战体现在八个方面:能源安全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日益严峻,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巨大;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污染突出,水资源过度开发与生态系统退化,水危机深化加剧;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危险废物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受威胁物种比例仍然在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室内环境污染、地面臭氧污染、大气汞污染以及环境引发的各种健康疾病,都是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全球环境继续恶化,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政治、经贸、社会等关系愈加紧密;快速发展的中国的外部环境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挑战。

报告指出,要想迎接挑战,中国必须严格执行“十一五”规划,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6、长江三源民间科考结果显示源区荒漠化严重

来源:新京报 2006年11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1/024410467146s.shtml

  本报讯 (记者姜妍) 历时100天,漂流500公里,行程18000多公里,由户外探险家、地质生态学家杨勇率领的“长江三源科学考察队”一行8人昨日在京发布了他们此次科考的最新发现。除了发现一处大型泉华台景观外,他们对青藏高原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也有了重要发现。

  为给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提供参考,自今年7月5日起,在《华夏地理》等单位赞助下,杨勇一行人分别前往长江的三个源头:当曲、沱沱河、楚玛尔河,完成了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长江之源调水区及通天河、金沙江等江河的独立考察研究。本次科考是一次纯民间的考察,队员包括具有丰富经验的户外探险家、记者和大学生志愿者。

  发现一大型泉华台景观

  考察队漂流的第七天,来到了当曲下游的巴茸狼纳峡谷,意外看到一幅从未见到的美景———垂高150余米的泉华台,这种规模及观赏性在国内已发现的泉华台景观中均属罕见。据了解,这座泉华台还经历了三次以上的地震位移作用,出水通道也相应发生了移位,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新老泉台,老的泉华台由于地震崩塌作用而遭到严重破坏,泉华表面已经风化塌落,而新的泉华台正处于发育形成中。

  源区荒漠化侵袭严重

  考察队发现源区荒漠化现象很严重,杨勇以12天当曲漂流为例,本以为会看到在地图上显示的沼泽湿地和支流水系,结果看到的却是失去了水涵养的沼泽湿地,已全面退化成稀疏草地。高原鼠兔、旱獭等全面占领这些稀疏草地后,大片草场被它们蚕食,变成一块块斑秃的草甸和一片片沙地。更严重的是,当曲河口已经出现沙漠条带,河两岸已经被失去水利联系、脱离了长江水系的盐湖所包围。杨勇认为,不久的将来,楚玛尔河等地也可能会像罗布泊一样,消失在沙漠之中。

7、组图:湖北化工污水直排长江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6年11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6-11-11/205611487699.shtml

一个人工涵洞不停地“吐”着墨汁般的化工污水直扑长江

一个人工涵洞不停地“吐”着墨汁般的化工污水直扑长江

11月11日,湖北宜昌市宜万铁路长江大桥北岸桥墩上游约50米处,一个人工涵洞不停地“吐”着墨汁般的化工污水直扑长江,在江面上泛起白色泡沫犹如一条“白龙”游江,这个排污口已向长江排放化工污水多年。据悉,长江流域已有500多个主要城市取水口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8、年均500万节干电池被弃东海造成重金属污染

来源:上海青年报2006年11月1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3/091011497947.shtml

  本报讯(记者 朱文娟)平均每年约有500万节渔用干电池被废弃在海里,这些电池浸泡在海中所溶出的重金属,可导致鱼、虾、贝类个体死亡。而这些体内重金属超标的水产被人食用后,人类也会中毒。这是日前结束的“废电池对海洋渔业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显示的最新结果。

  据介绍,目前东海区部分使用帆式张网作业渔船将用过的电池随手丢进了海洋中,

这些干电池被海水不断侵蚀,腐蚀,其中的金属逐渐溶出,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委托东海水产研究所开展了“废电池对海洋渔业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将贝类、虾以及鱼类分别投入浸泡了废旧电池的海水中,鱼和虾出现明显游速加快、浮躁不安等状态;而贝类则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死亡个体越来越多。实验表明,1节废电池全部溶出的金属足以使该水体内50%的生物达到急性死亡。在随后的解剖实验里,在3种生物体内都发现程度不同的重金属超标。而这种生物如果被人类食用,也会引发中毒,出现如剧烈腹绞痛、贫血、中毒性肝病等症状。

  目前,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已开始开展“海洋渔用电池回收”试点工作,通过成立海洋渔用废电池回收小组,制定海洋渔用废电池回收规定,以旧电池换新电池,发放电池回收监督登记卡等措施,控制将废电池抛弃入海的行为。

9、为缓解干旱引起的供水紧张 黄河向青岛紧急供水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13/content_5323095.htm

    新华网郑州11月13日电(记者林嵬)记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为了缓解干旱引起的青岛市供水紧张局面,11月6日起,黄河向青岛紧急供水,较往年提前一个多月。

    青岛濒临黄海,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耗资9.61亿元的“引黄济青”工程,就是为有效解决青岛市用水困难而兴建的一项大型跨流域、远距离调水工程。

    今年以来,青岛遭遇严重旱情。青岛市今年头10个月共降水480.9毫米,比去年同期少308.1毫米,且旱情继续发展。截至10月底,青岛棘洪滩水库只有7000万立方米存水,要完成今年的供水任务和做好明年汛前的供水储备,急需补水入库1.2亿立方米。

    据了解,此次“引黄济青”将在两个月内向青岛市以及沿线广大区域输水1.8亿立方米,其中0.8亿立方米用于补充青岛城市供水储备,可保证青岛市明年汛期前的生活用水正常供应。

据统计,“引黄济青”工程建成17年来,为青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在青岛市每年1.8亿立方米的用水量中,黄河用水就达1亿立方米以上,黄河水成为青岛市的“当家水”。

10、大兴安岭嫩江源森林被纳入国家生态监测网

来源:黑龙江日报2006年11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2/111410476193s.shtml

  本报讯大兴安岭嫩江源森林—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建设项目近日得到国家林业局批复,并被纳入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网络,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生态定位研究站东、西部互补,构成全国最大国有林区完整监测体系。

  大兴安岭林区是全球变暖最敏感的地区,是黑龙江和嫩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在这建设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将会为大兴安岭地区乃至我省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省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该站位于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南瓮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寒温带与温带的过渡带。以森林、湿地、冻土、岛状林为主要监测对象,研究内容广泛。森林、湿地生态观测两者兼顾的站点目前全国仅此一家。

  早在2005年,大兴安岭地区把这个站建设列入了重点科研项目,投入科研经费80万元。承担此项科研任务的大兴安岭地区林科所,现已选定南瓮河保护区具有代表性的落叶松林、白桦林、湿地岛状林、湿地4个类型作为综合观测场,完成了各种林型固定样地的设置工作,对50多项因子进行了调查。在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站网络管理中心的帮助下,从国外选购的首批先进仪器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进行了数据库建设。该核定项目总投资363万元,全额由国家投资。

11“天沟地缝”贵州省马岭河峡谷该不该建电站?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6年11月13日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65/5028392.html

马岭河峡谷,全长74.8公里,从谷底往上看,天像一条沟,从谷顶往下看,地像一条缝,素有“天沟地缝”之称,又有“天下第一缝”、“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的美誉。

贵州马岭河峡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筹建水电站,引来一片反对声

  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马岭河峡谷——万峰湖风景名胜区,拥有“国家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等三大称号。

  不久前,这里举行了赵家渡水电站奠基仪式。但工程还未开工,就遭到当地一些干部群众的反对。

  11月9日,马岭河大峡谷水电开发建设调查会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常务副州长张定书表示:“赵家渡水电站还未经建设部正式批准,目前并没有开工建设,只是做些前期工作。”

  担 忧

  电站建成后,核心景区将被淹十多公里

  11月10日,记者来到有“天沟地缝”之称的马岭河,只见一道道瀑布秀美绝伦,千姿百态;悬崖峭壁的钙化岩石形状奇特,谷中景色美不胜收。

  “马岭河是大自然对黔西南人的一种恩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它,并把它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黔西南州政协常委、民进黔西南州委副主委彭殿基激动地说。

  按照规划,准备建设的电站位于马岭河龙头岛以下河段,大坝在赵家渡大桥下游500米处,高83米,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3.55亿千瓦时。总投资6.5亿元,年发电销售收入8108万元。

  景区一位负责人介绍,电站一旦建起来,其尾水回水位将达龙头岛,平水潭、堆石坝、赵家渡三个核心景区都在被淹范围之内,而这一段也是号称“西部第一漂”的马岭河漂流中最惊险、最精彩的一段。水电站建成后,“景区规划的从赵家渡到坡洋口的漂流将随之泡汤”。

  赞 成

  把电站建成新景点,添财又添景

  “坝址是经过严格论证并经贵州省建设厅批准的,大坝将设计为双曲拱坝,坝的外形和形成的湖面可以成为一个人造景点。”11月9日,在赵家渡坝址选址处,黔西南州赵家渡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劲松说。

  “对马岭河水能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划早就有了,建电站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仅税收每年就有1400多万元。”黔西南州州政府助理巡视员陈湘麟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可以让本地人和来自外省的游客泛舟湖上,欣赏湖光山色。”

  目前,赵家渡电站已经通过了地质灾害、水土保持、矿产压覆、环境影响等项目评估,获得6个支持性文件。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要以保护为主,但法律并没有否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张定书说:“为了减少电站建起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州里关闭了在峡谷附近的兴义造纸厂,上游工厂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反 对

  自然景观不可再生,应保证其完整性

  近年来,贵州已累计投入5600万元来打造马岭河峡谷——万峰湖风景名胜区。据统计,截至目前,风景区游客人数已达80万人次,预计今年将为兴义市带来旅游总收入3亿多元。

  “从长远看,旅游带来的效益远远超过建水电站,建电站实在得不偿失,是一种短视行为。”一位景区管理人员说。

  据介绍,马岭河峡谷地貌景观的独特性、地质演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开发利用首先应重在保护。同时,马岭河峡谷是研究喀斯特地貌最重要的依据。一旦建电站,就改变了它的原真性,破坏了完整性。而且,景观遭破坏后便不可再生。

  2005年3月,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两会”期间,彭殿基联合15位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取消在赵家渡修建水电站》的提案,但提案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提案指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毁掉一个国家级风景区实在不可取,马岭河峡谷不光属于黔西南,它还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马岭河峡谷筹建电站,引起社会很大关注。在当地一个网站上,很多网友跟帖表示反对。

  专 家

  经济账和环境账要一起算

  在2003年通过的《马岭河峡谷——万峰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记者并没有看到建赵家渡水电站的规划。

  法律专家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开发应以国务院批准的该风景区总体规划为准,而当地政府部门仅依靠水能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就在风景区筹建水电站,用规划否定规划,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

  新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也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活动”。

  对此,张定书在9日召开的调查上表示,“我们要进行重新论证,州政府将严格按审批程序报建设部审批。”

  有长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专家指出,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水电站要慎之又慎,经济账和环境账应一起算。

采访时,记者碰到一位上海游客,他听说要在峡谷一段建电站,感到很遗憾:这么好的原始自然景观,应该原汁原味地保持下去,造个湖泊,好些自然的东西再也看不到了,“太可惜了”!

12、力促民众与地方官达成环保共识 

来源: 新京报  2006-11-13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28/2006/11-13/021@002818.htm

  新华社11月12日报道,山西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3.31%的受调查民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但接受调查的91.95%的市长(厅局长)则担心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那么,如何让民众的意愿能够主导政府的决策,满足民众对环境的“偏好”?

  恐怕没有人能够否认,今日国内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山西省的这个“百县千企万名公民环保意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1.38%的民众认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已影响到山西“和谐社会”的发展;86.89%的民众认为环境污染已影响社会公平,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市(厅局)长、县(处)长们更进一步,接受调查的79.73%的人认为,环境污染已经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但是,面对这样的结果,不同群体的反应却大不相同。

  该调查问卷设想了一种情形:“某市财政收入全省领先,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您愿意让现任市长继续留任吗?”接受调查的普通民众中有71.01%选择了“不愿意”,但市长(厅局长)中有90.8%选择“愿意”。这清晰揭示了民众与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的偏好差异:普通民众更偏爱环境,希望增长不至于严重损害环境;但地方政府官员却更看重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为此牺牲生态环境亦可接受。

  不能不承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肯定会存在一定冲突,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阶段,单独强调其中任何一个价值都不可取,合理的做法是在两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具体来说,就是在主张不同价值的人群之间保持平衡。有些民众可能更看重优美环境和健全生态的价值,有些民众更看重经济增长与物质财富的价值。一个优良的治理模式,会为这两组民众提供平等的博弈平台,从而令社会在环境与发展、生态与财富之间确定平衡点。

  然而,现有的政绩评价制度安排,让民众对生态环境的偏好,无法与地方政府官员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偏好展开平等博弈。理性来看,民众如此强烈的生态偏好未必完全合理,但政府官员对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强烈偏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假如两者能够中和,则两个价值或可同样得到一定满足。

  现实的困境却是,地方政府官员的偏好绝对压倒了民众的偏好。仍以山西为例,省环保局近日专项检查全省工业园区内293家焦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发现其中有109家属未经环保审批就违法建设的项目;有202个项目违反“三同时”制度,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或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污。检查中发现,当地政府对这些违法问题是知情的,但就是迟迟没有制止和查处。因为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实现GDP的快速增长,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和吸引投资,其中一项政策就是对环境违法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管,管而不严。

  或许环境污染是大规模工业化不可避免的代价,但严重的污染却是政府监管失灵的产物。就像本次调查所揭示的,69.08%的人认为在保护环境方面政府负有较大的责任。

  而对地方政府这种放纵企业制造污染的做法,民众往往无能为力。

如今,民众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环境、生态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地方政府有义务回应民众的这种偏好的变化。问题在于,目前民众的这种偏好和诉求还不能被有效导入政府立法与决策过程。相反,官员对政绩、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偏好,主导了决策与行政管理过程。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保持平等的最佳机制,应改变目前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让民众有能力、有渠道以自己的偏好平衡官员的偏好。简单地就是,就是增加民众参与的机会与渠道。

13、北京的河,何时能重新载舟 

来源: 新京报2006-11-12 汪永晨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2/2006/11-12/021@014614.htm

  正视自己的过去与今天,从中获取养育明天的营养,对都市人来说,是挑战也是考验。

  2001年春天,北京的民间环保组织曾就昆玉河河底是否能硬衬问题,和有关部门领导展开了一次对话会。因为当时中国的环评法还没正式颁布,这次对话会讨论的话题不但没得到有关部门重视,连媒体也都没能报道。这和2005年春天圆明园也是因湖底是否能硬衬的激烈争论,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年昆玉河的硬衬,除了是因有些专家认为防止河水下渗,保护饮用水,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昆玉河中能有游船。记得那时也看到一些报道,说是请来一些江南水乡的船娘在昆玉河上荡舟,游览沿昆玉河两岸的风光、民情。可是,我问过周围一些朋友和到北京来旅游的外地朋友,他们也都反问:北京有这个旅游项目吗?

  一个城市的河流,承载着城市太多的记忆,或许也自然而然弘扬着城市的文化。巴黎赛纳河两岸的景色,罗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游客都可以坐在船中尽情饱览。而船上看到的夜景,更让人领略到法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这几乎是所有到巴黎的游人必选的旅游项目。前不久,我在那里坐船时,河边有好几个上船的码头,每个码头的船半小时发一艘。荷兰阿姆斯特丹城内的水系和昆玉河一样,也是人工挖的运河。如今,那水的灵性,为城市带去的繁荣与多情,使得你在那里问路时,当地人都是以河为坐标为你指引,多聊几句则会感觉到河让他们流露出来的自豪与骄傲。持票上船后,一个小时里,两岸百年建筑让你看得是目不暇接,感叹不止。

  城市的江河除了展示她的魅力,承载记忆的方式还有多样。在台湾,有一条河叫二仁溪。这条河,曾有飞翔于空中的水鸟和游戏于水中的鱼,为城里人展示着一幅人与自然相处的画面。可上世纪60年代,从进口的洋垃圾里提炼黄金和各种金属的企业遍布河边,把河水染黑后,一车车的电子板、废胶带就埋在了河两岸。

  台南社区大学的师生联合当地居民,十年来不断租船带人们泛舟河上,寻找早年间的野趣,感受近年来鸟去鱼死的河荒。一船一船的人见证了河水的演变后,当地的环保部门终于坐不住了,开始把埋在河边的垃圾装袋运走重新处理。如今,那里河边又能见到一行行的白鹭觅食在水边,展翅于青天。

  北京的河,不能不说有着自己骄傲的过去,沿河展现着老城的文化与传统,也延伸着京城与全国的密不可分。但也更不能不说,她有着令人担忧的今天和明天:她的干涸,她的污染……昆玉河被硬衬后,原来已经为半自然状态的运河与地下的沟通被水泥阻隔了,河边的大树换成了草坪,可又有多少人能乘船一览沿河京城当年的文明?更有多少人知道,今天北京的水源已面临枯竭威胁,污染也正在扼杀河流的生命。

  文明与灾难从来都共同书写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正视自己的过去与今天,从中获取养育明天的营养,对都市人来说,是挑战也是考验。巴黎人、荷兰人用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弘扬着自己的文明,也赚取着填入今人口袋中的欧元。台湾人用教训警醒同胞从错误中找回自然。那么,我们北京城里的河,何时能重新载舟,让游人泛舟于水上,边欣赏先人创造的文明,边感慨今人释放的智慧。

  当然,这是等不来的,要靠每一位北京人的努力。想一想,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14、治理农村污染需动员公众参与 

来源: 新京报2006-11-13  □汪永晨(北京记者)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6/11-13/021@003526.htm

  最近不少媒体在关注我国农村污染事故频频发生谁来管。其中的数字令人堪忧,也让人无奈———2005年全国各级环保系统实有工作人员160246人,其中,各级环境监察人员不足5万人,而全国产生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已超过百万家。

  其实,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数字也不容忽视。据天津电视台报道:中国每年有500万人死于因水污染而导致的疾病,而且这个数字仍将不断提高。

  目前,有3亿农民喝不到安全饮用水。前不久由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绿色GDP估算结果表明,由于饮用水污染,造成的农村居民癌症死亡人数为11.8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67.8亿元。11.8万人,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震惊世界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导致癌症死亡人数是9.3万;而60多年前的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当场死亡人数是8万人。

  从癌症村的有增无减看,也不能不说:目前的管理措施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而环境监察人员的不足,更是一个老问题,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怎么办?

  2000年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环保热线》节目。一位从河北蠡县过路的听众,发现当地小皮革作坊里流出来的是水五颜六色,严重地污染了当地的农田,于是打电话给《环保热线》反映情况。

  我把听众反映的情况做在了我主持的节目中。让我自己也没想到的是,饱受污染很多年的村民听到了这个节目,当地的老村长立刻打来电话。他在向我表述那里的农田多年来严重污染,已经影响到年轻妈妈们的生育,并把希望寄托在《环保热线》节目上。后来我们连续报道了这件事,把电话打到河北省环保局,打到保定地区环保局。最终,在他们的过问下,蠡县县长批示,小制革作坊属于国家规定关停并转的“15小”,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关闭。结果,困扰当地农民多年的问题很快得以解决。这件事让我知道媒体在关注环境问题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绿色汉江,是湖北襄樊的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近年来他们一直关注着湖北和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叫翟湾的村子。

  2000年以来,村里先后因患上各种疾病(主要是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癌症)的人已经死了130多个,其中最年幼的人只有18岁。2006年初,我和绿色汉江的运建立一起走进翟湾村时,村委会主任已经等在卫生室。见到我们后,他拿出了村民们刚刚写好的“我们全体村民呼唤干净水”的呼吁书,恳请社会各界能帮他们打一眼深井。这一张新闻纸大小的纸上,除了写着一村人的渴望外,还印着村里368个村民留下的一个个鲜红鲜红的手印。

  我知道,近年来绿色汉江的志愿者们一方面深入调查水污染是怎么造成的,连小学生都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给省长写信;同时,志愿者们向地方政府与当地的环保部门反映监测所得的数据,希望能引起重视和帮助解决问题;他们向国际组织申请资金,帮助当地老乡打深井,改变饮用水的现状。

  就是经过他们这样的努力,世界银行的小额赠款项目和当地政府的配套资金,目前为翟湾村打的深井已帮助当地村民改变了饮水状况。如今,几十家国内外媒体报道了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汉江,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引来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很不健全,有人呼吁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我想,媒体发挥自己的舆论监督作用,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们推动治理农村污染的公众参与,二者结合起来,也只是解决目前威胁农民兄弟健康问题的可行的举措之一,政府有关部门更要拿出有效的办法。

15、“南水北调”工程经营模式值得反思

来源:中国水网  2006-11-13   

http://www.lonwin.com.cn/display.asp?ID=23033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三条线路最终实现调水总规模为约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建设工期约为40—50年,目前东、中线工程正在建设中。(中国财经报11月8日)

      正在建设中的中、东线南水北调工程,采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建设方式呢?根据官方的报道,大体是在工程的性质上,定位于“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在筹资方式上,由中央拨款、南水北调基金、银行贷款三部分构成;工程完工后,用提高的水价和征收基金的方式还贷。

      “南水北调”这样规模如此宏大的工程,在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20多年的背景下,现在看来,其现行的建设方式非常值得反思。

      反思之一,工程定位双重性质,其“公益性”如何体现?从现实情况看,南水北调的“业主”职责,大多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委员会”来行使。没有公司制建制。从这一点来看,其“公益性”的一面比较突出。但是,从投资构成、招投标建设到完工后的运营等环节以及相关部门披露的信息中显示,其经营性的特点又是必须的。

      从逻辑上讲,国家的“公益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在建设目的、资金来源、税收政策、征地拆迁、补贴赔偿以及完工后的运行方式等都是不同的,最显著的区别是:“公益”是“为公众服务”为主,体现的是社会功能;“经营”则是以“赢利”为目的,体现的是效益功能。像南水北调工程的“公益”与“经营”的双重性质定位,很难让公众明了其工程的“公益”和“经营”的具体体现形式,而从官方舆论的引导来看,更多的是“经营”属性。既然如此,其“公益性”又表现在那里呢?

      反思之二,靠涨价筹资不应当成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政策取向。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张基尧2005年9月27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称:南水被调工程总投资约人民币5000亿元,结构为:中央财政拨款30%,银行贷款45%,通过提高受水6省市城市的水价、建立南水北调基金,占工程总投资的25%。

      我认为,正是该工程的“公益”、“经营”的双重定位,使投资结构出现了这样既有国家投入、又有银行贷款、还有靠老百姓拿钱的现状。但是,无论该项工程是什么样的性质,这其中以政府的名义,通过提高水价的方式,来让老百姓掏总投资的25%(共计1250亿)的做法,应属于下下之策,怎么说也没有太充足的理由。

      如果说,南水北调工程是“公益”的,可以由国家投资。该工程计划中的“通过提高水价”、建立“基金”的方式,共需筹集1250亿元。这个数字,对当今的中国来说,完全能够负担。我国的2005年的税收已经超过3万亿元,主要安排是行政和公共支出,仅公款接待、公车消费、公费出国的支出,有报道称每年高达7000—9000亿元,节约潜力很大。如果国家不予承担,也可以通过“捐助”的方式解决,以国家的名义号召垄断行业、明星、大款为南水北调做贡献,也是名正言顺。《世界经纪人》杂志最近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06年3月,中国私人财产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有27310人,超过1亿元以上的有3220人。超过一亿元以上者,共拥有资产20450亿元。中国社会的贫富悬殊从来没有这样突出。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大型公益性工程的筹资方式,应当从以国家的名义让老百姓掏钱转变到“以国家的名义”引导富人出资,这样才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我们的国情。

      如果属于“经营”性质,就应当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解决资金问题,即使让老百姓掏钱,也还可以从今后的经营中得到回报。而目前的现实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经营”色彩十分浓厚,但做为用水提价后以基金名义让老百姓拿的钱,却是“无偿”的,无论最后经营的收益属于政府还是供水企业,都没有老百姓的份儿。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南水北调”基金,没有人知道要交到什么时候,因为官方已有安排,即使工程通水了、完工了,这基金还要交下去,要用基金去还银行贷款。

     反思之三,如果几种涨价因素叠加,有多少人能用的起调过来的长江水?城市水资源涨价,可以说已成定势。对于南水北调受水区域的城市来讲,主要因素来自这样四个方面:

      一是污水处理费要在水价中体现,原来的水价中没有包含或者基本没有包含。这一涨价原则,在今年8月建设部已经向社会公布,各地也正在落实。

      二是水资源费在综合水价中比重过低。《第一财经日报》11月7日报道,根据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费征收情况的普查,不少省市水资源费在综合水价中所占的比重低于10%,而有关部门的要求为20%以上。水利部的官员表示:对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市来说,增加征收水资源费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不提高水资源费的比例,使用地下水的成本就会低于南水北调的水,因此要通过这一手段,提高自采水的价格,从经济利益上引导人们使用南水北调的水;

      三是南水北调的基金,每吨水涨价幅度约在0,3—0,5元之间。这一涨价政策,已经开工的东、中线受水区的不少城市已经开始执行。

      四是南水北调的综合成本。如果再加上完工后维护和工程沿途防污治污的费用,将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当这四种城市用水的涨价因素叠加出现时,南水北调的水价预计是多少呢?据有关部门预测,2007年南水北调的水到京时,北京的居民生活用水水价,约每吨由目前的3。7元会提高到7元,涨价近一倍。这样的水价,还没有包括供水体制改革的因素,如果考虑的话,水价将会更高。在此之前,曾有媒体报道,中国城市的一些老百姓将遭遇继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以后的第4个魔影,即“用不起水”。难道人们这样的担心真的要变成现实吗?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方式,我认为应当改变“公益”、“经营”的双重属性,撤除提高水价的基金部分,改为以“保本、微利”为目的的国有公司,直接由国家注资或由企业贷款,公司的职责就是负责南水北调的工程建设、以及完工后的维护,向受水城市的水务部门有尝输送符合国家标准的长江水。这样做的好处是责任明确,产权清晰,值得有关部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