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4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要走环保问责之路
2、频繁遭遇环保风暴 石化业面临资源环保双重压力
3、研究显示近50年来中国西部冰川82%处在退缩状态
4、铜仁污染纠纷事件背后:地方“土政策”现形
5、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江 违法企业为何不停产
6、曝光:湖南建材纸厂废水长年排放 农民深受其害
7、白洋淀水位持续下降24天 可能加重北京地区浮尘
8、专家:黄河源区的气候仍在向干旱化方向发展
9、三江源湿地生态环保治理工程招标成功
10、长江白鳍豚极度濒危 保护难题亟待破解
11、北京推出首个"网上空气质量地图" 污染等级
12、长江淡水生物濒临险境 淡水鱼40年内将消失
13、北京:密云水库蓄水超11亿立方米 市民节水意识需加强
14、达成环保共识要落实两种机制
15、姜文来:警惕和应对“中国水威胁论”
16、“环保影响经济论”为何大有市场
1、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要走环保问责之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1月1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4/105411509951.shtml
“在我眼里,没有垃圾,没有废弃物。”11月11日下午,在本报记者面前,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冯之浚用力摆动着右手,“我们要重新认识‘废’字,走出环保治理的老路。”
就在一个小时之前,他在杭州举行的“2006(第四届)中国投资环境论坛”上,针对环保问题作了演讲。
在国务院清理督察新开工项目工作刚刚结束的关键时刻,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等联合主办的这次论坛集结了全国各地发改委系统、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尤为引人注目。
作为循环经济立法起草小组组长,正在全国各地进行调研的冯之浚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区域投资导向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抓紧解决好区域投资导向问题”
《21世纪》:现在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可谓空前高涨,国家也提出要注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你觉得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问题?
冯之浚: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在这个问题谈得也比较多了,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很多地方还是盲目追求GDP,盲目追求政绩。我们应该抓紧解决好区域投资导向问题。
如果经济增长方式再不及时转变的话,我们就会面临四个难题:国家能源、资源难以支撑;生态环境难以承受;整个国家的竞争力难以提升;国家安全难以保障。
这四个“难以”说明,我们非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条路不可。
《21世纪》:你经常下去调研,总结来看地方的环保情况如何?
冯之浚:前一阵子我先后调查了9个省,污染问题都非常严重。其中,有两个省把污水直接排到河里,这个做法是“少数人致富,多数人致癌”;GDP升高了,少数人升官,多数人招灾。
不注意环保问题,绝对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迟早会出问题的。我是学铁路桥梁的,火车跑得快还是慢,关键是在制动力上,制动力是决定速度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环保问题不解决好,我们就没了制动力。
“不能再搞末端治理”
《21世纪》:对于我国来说,环保问题已经不是个新问题了,最近几年,国家也下了很大的力气,但一直没有真正治理好,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冯之浚: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经济模式。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愈发突出。
第二个阶段就是现在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前面怎么生产我不管,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采取这种治理方式,通俗讲叫“尿不湿”。
这种办法在遏制污染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治理的技术难度也增大,不但治理成本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所以说,这种治理模式无法从本质上来解决环保问题,必须加快转变治理思路,走循环经济模式。也就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环保要‘刑上大夫’”
《21世纪》:在治理环境问题过程中,人大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冯之浚:很多地方平时根本就不管污染,一是因为成本问题,治理污染要花去大量的成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环境污染不上刑法,污染再多,无法真正问责地方政府。这就叫“环境不上刑法,环境不上‘大夫’”。所以,我们今后要走“刑上大夫”的环保问责路子。
《21世纪》:那么人大的环保立法工作是不是应该加强?
冯之浚:经济、生态、环境要上升,刑法就要加强惩治,让他不敢污染。
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律;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200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启动立法程序,责成我们环资委组织起草循环经济法草案。
中央决定让我做这个事情,就是想走出“刑不上大夫”这个框框。
《21世纪》:《循环经济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冯之浚:主要有评价考核制度、循环经济规划制度、产业政策上的规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等。
不仅如此,国家还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比如,激励政策除税收优惠外,还包括专项资金、投资倾斜和表彰奖励等等。
2、频繁遭遇环保风暴 石化业面临资源环保双重压力
来源:《上海证券报》2006年11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34769.html
当初我国代表进行入世谈判时,恐怕很难预料到5年后中国石化业拥有的资源会如此紧张,背负的环保压力也空前沉重。
按照加入WTO时的承诺,我国将在5年保护期结束后全面放开石化业。今天,石化业距离保护期结束的大限已不到30天。
外资将大规模进入
今年12月11日,我国成品油批发领域将对外开放,这也将标志着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和国内石油石化市场的全面开放。
近几年来,由于全球石化市场总体上呈现供大于求局面,市场已经成为比技术、资金更为重要的要素,经济发展快、人口众多、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亚洲更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地区。
因此在此前5年里,外资石油石化公司凭借其技术、规模优势及丰富的营销经验,利用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采取逐步渗透、以点带面、合资独资与收购相结合等灵活多变的策略,在华投资发展已取得相当进展。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下称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和介绍说,目前外资的投资重点主要放在中下游业务、成品油销售终端领域和高附加值石油石化品及其衍生物深加工生产等领域,中东、东南亚的一些大石油石化公司也先后进入中国市场。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市场的全面开放、入世关税减让承诺的全部到位,外资将掀起新一轮的在华投资热潮,并向常态化、本地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对我国民族石油石化工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朱和认为,在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背景下,市场开放后,外资将更大规模地进入市场,国内众多民营企业也加快进入石油石化领域的步伐,我国石油石化业呈现出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的新局面。
面临“无米”困局
随着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资源已越来越难以支撑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根据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得到的数据,从2003年至今,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这在推动石化业发展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成本大幅增加,迫使产品提价;另一方面提价使市场需求减弱,价格提升空间缩小,行业盈利下滑。
今年一季度,全国化工市场持续低迷,价格不断走低,不少行业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例如化肥制造业下降4.7%,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下降10.9%,合成材料制造业下降49.8%。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工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3%,同比下降0.46个百分点,除农药等个别子行业外,几乎所有化工子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低于去年同期。
而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利用廉价原料的优势以及欧美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建大装置,大力发展石化工业。由于中东地区的市场需求量较小,因此目前中东地区大部分石化产品和衍生物绝大多数出口到亚洲各地。
根据中石化某专家的测算,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为例,其生产一吨乙烯的成本只相当于中石化的一半。毫无疑问,一旦中东石化业大举进入中国,将会对我国本土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冲击。
频繁遭遇环保风暴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王曦认为,环保压力加大,也是石化业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据统计,去年全行业排放工业废水30多亿吨、工业废气1.4万亿立方米,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840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工业“三废”排放总量的16%、7%和5%。目前,合成氨、烧碱、纯碱、电石及农药、染料、铬盐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在不少地区盲目扩建的势头,已经引起了环保部门的注意。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起步较早,制度也比较完善。以OECD国家为例,在控制污染方面,他们一方面征收涉及面广、税率高、差别税率设计详细的环境税,不仅对一般的燃油、运输工具的使用征税,而且还对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磷化合物、噪音、废水等普遍征税,几乎涉及到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严格的产品规格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欧洲、美国和加拿大颁布了非常严格的成品油质量标准,正在朝着超洁净燃料发展,欧洲已提前实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划。
王曦认为,由于环境保护的影响,不同质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发生变化。以柴油为例,含硫量高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将逐渐下降。为达到严格的环保要求,石油石化公司必须要增加环保方面的投资,改造现有装置,研究新技术,开发“环境友好工艺和产品”。
我国5大合成树脂需求量及预测
单位:万吨
名称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10年
PE 880 919 948 1479
PP 699 765 840 1176
PVC 625 701 750 978
PS 367 398 425 530
ABS 254 265 293 329
合计 2826 3046 3256 4492
中国正在成为诱人的石化产品市场,跨国巨头纷纷布局中国
三管齐下破除石化瓶颈
消除制约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瓶颈,首先要将节能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能耗数据,全行业单位GDP能耗实际增长了3%。因此,今年全行业能耗要完成下降4%的任务十分困难。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伟才认为,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降耗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重点抓好合成氨、炼油、乙烯、氯碱、纯碱、电石、黄磷等高能耗行业的节能工作。二是要配合国家抓好1000家重点企业中涉及石油和化工行业的340家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三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推出十大节能工程,其中涉及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主要有“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和“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工程”四项,要在行业内认真组织和推广。
其次,石油和化工行业搞好环保已经迫在眉睫。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主要污染物要减排10%,对石油和化工行业来说这一任务十分艰巨。做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环境保护,就必须尽快整改有重大环境风险隐患的项目,补充完善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应急预案、应急监测体系和风险防范措施不完善的内容,对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布局不合理的园区、企业,要通过以新带老、搬迁、关闭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进行整改。
第三,要大力推进石化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石油和化工各行业、企业在制定规划时应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指导,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向生产大型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
3、研究显示近50年来中国西部冰川82%处在退缩状态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1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14/content_5328805.htm
新华网兰州11月14日电(记者朱国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近50年来,中国西部约8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
中国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这一区域有冰川46377条。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变暖显著,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2℃。气温升高带来了更多的降水,但同时也使冰川消融加速。
为研究气温升高对西部冰川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时银等专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选取西部地区5000多条具有代表性的冰川,对其近50年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这5000条冰川面积约占西部地区冰川总面积的1/4。
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中,只有少部分处于前进状态,而约8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冰川面积减少了4.5%。不同区域冰川对气温升高的反应差异较大,青藏高原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冰川相对稳定,而高原周边山区的冰川物质损失严重,处于加速退缩状态。
刘时银介绍,祁连山西段西北坡170条冰川中,95%的冰川以每年4.9米的速度退缩,只有10条冰川在1956-2000年间处于前进状态。天山北坡的冰川几乎都处于退缩状态,南坡约69%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东帕米尔高原的冰川总体处于冰量减少状态,冰川面积减少了10%。昆仑山冰川和喜马拉雅山北坡的冰川也处于退缩状态。
冰川是中国西北干旱区河流补给的重要来源。刘时银说,监测数据显示,中国西北干旱区绝大多数河流来水目前还呈增加趋势,这可能是冰川加速消融,补给河流的冰川融水径流增大所致。但如果一些地区冰川继续加速消融并消失,河流来水将可能转而减少,这对西北干旱区百姓生产生活将产生重大影响。
4、铜仁污染纠纷事件背后:地方“土政策”现形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11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34887.html
铜仁市灯塔工业区这几年先后引进了12家企业,其中电解锰企业3家,化工企业1家,铁合金企业8家。而这三类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通常占工业企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85%以上。但由于引进的这些企业是铜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宁肯让其边污染边生产,也不愿断了财路
同一家企业,环保者眼里是污染大户,在政府那里是利润大户,两种角色孰轻孰重?
前不久,因制止工厂严重粉尘污染的贵州铜仁市龙田村村民杨光华、杨国平、罗来富和杨光军被判刑。直到后来,作为国务院七部委环保专项行动督查组在铜仁督查的一项重要内容,铜仁污染纠纷事件在督查人员的细致调查后,才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污染大户转移
铜仁市环保局局长张晓玲介绍,振兴铁合金厂原位于铜仁市中心,因环境污染严重,市民强烈不满。2002年2月,在贵州省环保局、铜仁地委、行署的要求下,振兴铁合金厂搬到离市区3.4公里、位于铜仁市灯塔工业区内的龙田村,2003年9月建成投产,2005年更名为铜仁市泰源铁合金厂。
2004年10月,泰源铁合金厂投资230万元建设污染治理设施,2005年9月,铜仁地区环保局对环保设施进行了达标验收,并颁发了排污许可证。
但环保设施却时断时续地使用,引起了龙田村村民们的不满,要求厂方立即停产,并对前两年的污染损失进行补偿,满意后方可生产。
1月9日,泰源铁合金厂向铜仁市委、市政府打了《关于要求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报告》。
地方财政主要来源
铜仁市振兴铁合金厂曾是当地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2004年被评为铜仁市第一纳税大户,2005年被当地财政奖励75万元。2003年以来,振兴铁合金厂累计已纳税1600余万元。
8月17日,铜仁市政府印发的一份内部简报透露,“铜仁市先后引进市振兴铁合金厂、市武陵冶化厂、市西南硅业、市金丰锰业、市阳光锰业、市川主科技助农公司、旋力化工有限公司等近20户工业企业,基本打破了全市工业发展的瓶颈。”不过,贵州省环保局局长李康民表示,铜仁引进的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环保部门对此并不看好。
记者从铜仁市政府了解到,灯塔工业区这几年先后引进了12家企业,其中电解锰企业3家,化工企业1家,铁合金企业8家。而这三类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通常占工业企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85%以上。但由于引进的这些企业是铜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宁肯让其边污染边生产,也不愿断了财路。
据铜仁地区环保专项行动办公室透露,灯塔工业区内的漾头铁合金厂、鑫星硅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早已投产,但至今未办理任何环保手续。而面积5.8平方公里的灯塔工业区,在建设时没有进行区域环评,也无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铜仁市另外两个工业区――大龙工业区和谢桥工业区,建设时同样没有进行区域环评。
“土政策”现形
“当前,少数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默许、纵容甚至支持企业违法排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国家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说。
督查组一位官员认为,泰源铁合金厂污染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与当地错误的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
2005年7月12日铜仁地委、行署曾颁布了《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试行)》文件。据上述督查员介绍,文件中诸多内容与国务院有关规定不符。
例如文件第十五条规定:“地县执法部门在对企业执行例行检查前,需通报企业的挂牌保护单位或联系人。”这与今年2月20日国家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颁布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相悖。
由于有了“优惠政策”的挡箭牌,环保部门也很难执法。“这在一些地方比较普遍。”贵州省环境监察总队一位官员说。
记者注意到,铜仁市的引资政策和方向与贵州省的有关规定也不相符。贵州省代省长林树森曾在全省环境保护大会上表示,要“杜绝引进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对于经过整改仍不能按期达到环保要求的高污染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透露,目前地方政府出台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土政策”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以工业园为例指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环境法制意识淡薄,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将工业园作为环境执法的“飞地”,实行特殊保护,“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甚至成了新的污染源,成了社会矛盾的“集中点”。
10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点名批评铜仁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限制环境执法现象,并表示将重点挂牌督办六类环境违法案件,其中,基层政府出台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被列为环保挂牌督办之首。
5、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江 违法企业为何不停产
来源: 文汇报2006-11-14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6-11/14/content_7356491.htm
编辑同志:
我是松江区新浜镇的居民,我们曾就上海山富数码喷绘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环境问题,向松江区环保局等单位反映过不下十几次,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及废水,废水直接排入黄浦江中,令人不解的是,目前该企业还在继续进行生产并制造污染,特向你们反映,希望调查。
读者唐婕
记者调查
记者就此事与松江区环境保护局联系后,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对该情况进行过调查和核实,上海山富数码喷绘有限公司的污染问题确实存在。该局已于今年4月对这家公司做出了罚款一万五千元的行政处罚和责令停产的行政决定,但由于这家公司始终未执行这一决定,区环保局遂向松江区法院提出申请,由区法院对该公司实施强制执行。
记者在松江区环保局今年1月——4月查处违法企业的名单中看到,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环保法律的规定,山富数码喷绘有限公司因“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入生产”,“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而赫然列在其中。然而,这家公司非但不及时进行停产整顿,相反继续违规生产,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尤其是污染了水体资源,这些行为自然引起了周边居民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明明已有环保部门“责令停产”的决定,有的企业为何不当一回事,看来,执法力度不够是一个较重要的原因。要有效对这类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约束和制止,处罚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执法,要不然,处罚的意义也会失去。
6、曝光:湖南建材纸厂废水长年排放 农民深受其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34316.html
近20年来,地处湖南省南县茅草街镇的湖南建材纸厂,由于废水净化能力差,排出的废水严重污染了周边乡镇。
该厂年产2万吨纯纸板,生产每吨纯纸板排出含严重超标烧碱的废水100吨,都排入沱江。沱江两岸有茅草街、厂窖、三岔河等8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60多万人口,靠着这条河灌溉100多万亩农作物。近几年来,沱江水位由37米降到不足27米,江面由500米宽收缩到不足100米,最窄处不足50米,排放的废水在江中停滞不前,颜色比酱油还黑。
厂窖镇的东风村、西伏村、幸祜村、八角山村,因用废水浇地,土壤遭到严重破坏,农作物减产。2004年,有4000多亩耕地因此每亩减收400余元。去年以来,为保护土壤,县农业局明令不许取用沱江水灌溉,厂窖镇17个村的4.5万亩耕地因此干枯,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人平均减收300元。
今年7至8月,东风村的猪因饮用江中废水死了100多头,1000多只鸭子全部死光,河中鱼虾、螃蟹等均已绝迹。村民中呼吸疾病患者急剧增加,凡接触过沱江水的人全身皮肤发痒,溃烂脱皮。
湖南南县厂窖镇东风村 余陆平 王培元等47人
7、白洋淀水位持续下降24天 可能加重北京地区浮尘
来源:法制晚报 2006年11月1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4/150011511896.shtml
今天,有“华北之肾”美誉的白洋淀已“干淀”24天了。受“干淀”危机的困扰,淀区水面交通越来越不方便,当地渔民将鱼捞起来低价卖出……
专家认为,日益严重的“干淀”趋势,势必对白洋淀水生动植物有着致命的威胁,也会影响当地局部的气候,很可能会加重北京地区的浮尘和扬沙天气。
今天上午,记者从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了解到,“引黄济淀”工程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预计本月下旬,就可向白洋淀放水。
缺水·现状
水浅手摇桨摆渡者怕失业
11月10日中午,艳阳高照,白洋淀端村码头的几位摆渡老大爷躺在船头悠闲地抽着烟,见到岸边来了游客,他们立即起身驾船迎接。
记者选择了72岁的田大爷驾驶的机动船。船驶过浅水区时,水面十分浑浊,漂浮着芦苇秆和其他垃圾,散发出阵阵腥味儿,记者用船上的竹篙探了探水深——还不到一米,而在五六米的深水区,水面清澈,碧波荡漾,水质明显好得多。
船来到东田庄附近的水域,淀内水不到半米深,由于水太浅,田大爷只好关了船上的发动机,用双手吃力地摇着船桨。田大爷说,现在是旅游淡季,眼看淀里的水越来越浅,他们都担心再过几天就没活儿干了。“木船得拉上岸,经过几天风吹日晒,船板一裂,以后就不能用了。”田大爷边抽着闷烟边说。
渔民提前打鱼卖鱼价便宜近一半
东田庄的田振桥这几天都划着船、拿“电抄子”在自己承包的养鱼水域来回“巡逻”,两小时的工夫,就捞了许多草鱼、鲤鱼和白鲢等,最重的有一公斤多点儿。“这都是漏网之鱼。”他无奈地笑着说。
20多天前,渔民们都接到当地政府的通知,白洋淀要干淀,让渔民们都把鱼捞起来卖掉。田振桥随后请了15个帮手,在他承包的200亩水域上拉网,忙了4天,终于将所养的鱼全部赶到5个大网箱内。
田振桥的这池鱼养了3年,共有一万多条,原本打算在春节期间卖个好价钱,但因为干淀而不得不提前捞起来。“现在的鱼价只卖到春节期间的一半,这次提前卖鱼,要比春节期间少挣2万元。”
许多渔民的做法和田振桥相似,因为干淀,渔民忙着卖鱼,导致最近白洋淀鱼市上草鱼、白鲢、鲫鱼的价格,每公斤都要比原来便宜0.8-1.5元不等。
趁着水路还能走小卖店主囤货忙
夜幕降临,邸庄的小刘装了满满一船的日用百货:盐、油、味精、方便面、水果……她正催促着船工开快点。在村里开了个小卖店的她语速很快,“如果淀里的水干了,运货就很不方便。趁着水路还能走,就从县城里多批发点货。”
记者在路上看到,又有三艘满载日用百货的渔船往淀内驶去。船工田大爷说,这都是不同村庄小卖店的老板,这个时候他们就开始抢购货物了。
缺水·回忆
20年前遭遇干淀危机
东田庄的老村长田林泼今年已72岁,淀内水位的日益下降,使他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干淀的经历。1984年,淀里的水就开始越来越少,渔船运载人和货物需要人力推动或拉动,物价都涨了好几倍。
1985—1987年的3年间,白洋淀彻底干了,鱼虾全死光了,人们都在淀内种玉米棒子,“淀内可以走汽车”,原来的水上交通都变成了陆上交通。1988年7月,淀内突然来水,淀内种植的庄稼都被淹没了。
缺水·影响
“准5A景区”开春游客将锐减
安新县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白洋淀正在评选5A级旅游景区,因此,他们不愿对外透露白洋淀“干淀”的任何消息。
“广大游客都是冲着白洋淀的水来的,如果干淀,明年一开春或五一是不会有多少人来这里的。”安新县旅游局一位负责人说,去冬今春的“死鱼事件”,就使得今年五一黄金周的游客锐减。
“华北之肾”衰竭 可成风沙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魏复盛说,白洋淀之所以有“华北之肾”的美誉,是因为那片湿地是一个常年蓄水的浅水湖,有深泽和大面积的芦苇荡,它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
另外,白洋淀对补充周边地区的地下水、减轻气候干燥程度、维护京津及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这片湿地不能干,如果白洋淀地下水开采过量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即使将来淀里来水了,也会很快漏没了。”魏复盛院士说,干淀会使白洋淀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在白洋淀生长的鸟、鱼、植物等失去了适合的生存环境,会逐渐消失,当地的生物链会遭到破坏。
“白洋淀干了以后,当地气候会变得干燥,尘土飞扬,会加重当地的扬沙或浮尘天气。甚至会加重北京地区的风沙天气。”魏复盛院士说。
但同时魏院士也表示,因为春天发生沙尘暴时大多刮西北风,多数会将内蒙古等地的沙子刮到北京来。而白洋淀在北京南部,只有出现适合的气象条件,才可能出现影响北京的风沙天气,“估计这种情况不会发生,白洋淀干淀对其局部环境影响较大,对北京地区影响较小。”
补水·准备
水文站坚持“特别观察”
在安新县水利局二层楼梯口,摆着一块小黑板,上面记录着每天白洋淀的水位变化:“11月1日6.47米、3日6.46米、7日6.45米……”
按规定,白洋淀水位达到干淀水位(蓄水量5000万立方米、水位6 .5米)以下,就不再观测水位情况。但此次干淀涉及淀区39个村庄10万百姓的生产、生活,水文站对处于干淀状态的白洋淀“特别观察”,每天的水位情况都要上报。
今天上午,枣林庄水文站的小刘通过望远镜观测到白洋淀的水位——6.42米。他说,10月22日,白洋淀水位达到“干淀水位”6.5米,此后水位一直不断下降。
山东开闸放黄河水济淀
面对已经干淀的白洋淀,国家及河北、山东的水利部门决定启动“引黄济淀”工程。从山东聊城在黄河上提闸放出“救命水”。
昨天上午,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的赵海棠处长告诉记者,目前山东方面还没有提闸向白洋淀调水,山东和河北方面目前都在做河道清淤等工作。他说,估计在本月下旬,黄河就能为白洋淀送水。
背景资料 白洋淀的恶性循环
上世纪50年代为“根治海河”,人们在白洋淀上游的九条河流上建起了百余座水库。入淀的河道基本断流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白洋淀发生了10多次干淀
1988年夏华北暴雨,白洋淀上游水库蓄水陡增。当年8月,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干涸多年的白洋淀重获清水。数月后,白洋淀又陷入来自上游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的包围中
1992年白洋淀第一次正式人为补水
1994年和1996年夏天华北平原又迎来暴雨天气,白洋淀喜获大量蓄水,但很快再次遭到污水污染
1996年以后上游已基本无自然水入淀
2000年后白洋淀数次干淀
2004年“引岳济淀”工程使白洋淀水位升到7.3米左右
2005年年末到2006年年初白洋淀再度出现大面积水污染和死鱼事件
8、专家:黄河源区的气候仍在向干旱化方向发展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36407.html
尽管黄河上游来水2005年的大幅增多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但研究表明,黄河源区的气候仍在向干旱化方向发展。专家指出,应继续加大对黄河源区的生态治理力度。
青海省气候中心研究表明,近50年来黄河源区气候呈增暖趋势,平均气温升高大约1.5摄氏度。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而蒸发量增大,使源区气候呈现干旱化趋势。黄河源区水土流失、草场退化严重,源头来水不断减少,生态系统日益恶化。黄河上游出现长达连续十几年的枯水期,源头数次断流,大批湖泊干涸,一些常年河流变成了季节性河流。
监测表明,黄河源区平均气温总体在升高,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明显高于整个三江源地区。
青海省气象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常国刚说,分析表明,近50年来黄河源头流域气温的逐年升高,至少造成4%-10%的流量减少。
青海省气候中心工程师戴升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黄河源头的气温自1956年至2005年全年总的趋势都在变暖,这种变化趋势促使蒸发增加,气候干旱化。
不过,气候的这种持续变化也有波动。监测资料显示,2005年6月起,黄河源头地区降水量增加,一些已经干涸的湖泊重现碧波,一度中止发电的黄河源头水电站也恢复了正常运转,黄河上游最大的水电站龙羊峡水库水位达到历史最高。
但是,今年黄河上游又遭遇历史上少有的异常“干渴”。降水量为历史最少,上游来水量也处于异常枯水年。从目前的趋势看,黄河源区气候仍在向干旱化方向发展。
专家指出,黄河源区气候干旱化趋势还需引起重视,源头生态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吕雪莉)
9、三江源湿地生态环保治理工程招标成功
来源:西宁晚报 2006年11月14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0924
昨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青海省气象科研所联合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与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科研课题的招标,一举中得承担青海省“三江源区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的引进与示范”的科研项目。这项课题将着力解决当地生态环境中突出的问题,为三江源地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提供科技支撑。
据了解,该项目将发挥气象部门的优势,利用人工增雨、围栏封育、引水灌溉、人工建植等方法,对退化湿地进行修复与保护,并利用空中监测优势,采用遥感技术监测湿地健康状况,尝试性地解决高原湿地修复的技术难题
10、长江白鳍豚极度濒危 保护难题亟待破解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36442.html
长江白鳍豚有可能成为地球上第一种消失的鲸类动物,专家估计目前它的总数不到50头,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找到白鳍豚并集中起来进行保护是这个物种继续生存的唯一希望。
但专家认为,拯救白鳍豚存在两大难题。首先,在长江中下游1700公里江段中搜寻数量不足50头的白鳍豚犹如大海捞针,即使运用目前最先进的观测方法,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寻找到白鳍豚。
曾在上世纪80年代野外考察中亲眼见过白鳍豚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张先锋博士说,当时长江里还有400头左右的白鳍豚,所里不少科研人员都观测到过白鳍豚。没想到不到20年的时间,白鳍豚数量估计只剩下不到50头。近10年来,所里已没有科研人员在野外见到过白鳍豚。
记者了解到,中科院水生所过去在人工饲养白鳍豚“淇淇”期间,一直想为它寻找一个同伴,然而直到2002年“淇淇”去世,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更令人忧心的是,自去年以来,在国家3个白鳍豚保护区里也很少监测到白鳍豚的踪迹。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博士说,没有找到并不意味着白鳍豚已经没有了,但是找不到也就很难对其进行保护。
与此同时,经费紧张是另一个困扰着白鳍豚保护工作的难题。王丁博士说,由于缺少资金,10年来寻找白鳍豚的大规模全流域性考察一直没有进行。目前正在进行的这次考察,经费也还没有全部到位。他估计考察至少需要100多万元,虽然百威啤酒公司及其旗下的主题公园海洋世界作为赞助商提供了50万元,瑞士白鳍豚基金会和SGS检测机构也赞助了部分经费,但还是有很大缺口。“剩下的我们还在想办法,先启动起来,科考不能再等了。”王丁说。
记者了解到,中科院水生所早在1997年就专门成立了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但至今募集到的资金很少,对于整个保护工作来说是杯水车薪。
王丁博士说,麋鹿在只剩下十几头的时候,被集中起来进行保护,现在这个种群已得到一定的恢复。正是抱着这样的希望,科研工作者做着最后的努力,希望通过科考尽可能寻找到白鳍豚,并唤起全社会重视对白鳍豚的保护。(沈翀)
11、北京推出首个"网上空气质量地图" 污染等级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6年11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36421.html
“朝阳区农展馆、东城区东四、海淀北部新区等亮绿灯,空气质量为二级良;东城区前门、朝阳区奥体中心、丰台区丰台镇亮黄灯,属三级轻微污染”,昨天,市环保局在其官方网站上推出了本市首个“网上空气质量地图”,用红黄蓝绿等七种不同颜色来标注全市18个区县27个空气监测站的空气质量等级。
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网上空气质量地图”最大的特点是将以往发布的一些专业数据以地图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市民对空气质量状况一目了然。据悉,该局分别用蓝、绿、黄、橙、粉、红、褐七种颜色来标注其所对应的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中重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七个空气质量等级。如果监测站空气质量良好,它便自动亮起绿灯;而一旦各监测站的空气质量超差,则全市地图便会纷纷亮起红灯或者比红色更深的褐色灯光,以警醒市民注意环保。(夏命群)
12、长江淡水生物濒临险境 淡水鱼40年内将消失
来源:长江商报 2006年11月1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4/073611507741.shtml
核心提示
正是捕鱼旺季,新洲区阳逻五码头却显得格外冷清和落寞:没有渔民出渔的喧哗声和机器的轰鸣声,小渔港的鱼腥味儿淡了许多。
由于江中可供捕捞的鱼类资源越来越少,双柳渔队的80多条渔船除少部分赋闲在家、
一部分远赴外地作业外,很多渔船不得不在附近有码头、船厂的江中捞铁挣钱,“还有20多名老渔民在武汉市区或新洲捡破烂度日。”
据农业部渔政局统计,目前,长江主要经济鱼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种苗产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亿尾,下降到目前的4亿尾。近年来,长江捕捞产量已降到10万吨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长江水利委员会最新完成的《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研究报告》指出,长江流域的370种鱼类,已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如果按现有速度继续衰退,40年之内,长江淡水鱼类有可能灭种!”11月10日,著名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显得忧心忡忡。
事实上,在长江珍稀水生动物中,被列为国家一或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的白鳍豚、江豚、胭脂鱼等,种群数量逐年减少,仅相当于10年前的十分之一。其中,白鳍豚已濒临灭绝。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水产管理部门召开有关会议获悉,我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应急保护行动即将启动。
渔民的困境
50多岁的船老大张后飞,一谈起捕鱼就连声叹气:“现在一网下去基本都是空,弄点小鱼小虾,一天只能捕一二十斤,有时更少,还不够油钱。”新洲区双柳渔队的渔船除少部分闲在家里,一部分远赴湖口、九江等地作业,一部分渔船不得不在附近有码头、船厂的水面,从江里捞铁为生,还有20多位老渔民在武汉市区或新洲捡破烂度日。
11月8日中午,新洲区阳逻五码头,没有渔民出渔的喧哗声和机器的轰鸣声,小渔港的鱼腥味儿淡了许多。新洲区双柳渔队队长张爱华坐在自己的渔船上,没精打采地抽着烟,五六条渔船整齐地停靠在一旁。
这个季节,本是捕鱼旺季,渔港却格外冷清和落寞。
“现在河里几乎捕不到鱼了!”张爱华一脸无奈,今年7月1日禁渔期结束以来,队里收入最好的一家也只有8000元左右,除去柴油费等开支,纯收入四五千元。
50多岁的船老大张后飞,一谈起捕鱼就连声叹气:“1985年以前出去捕鱼,一网下去拖都拖不动,一天随随便便就是好几百斤;现在一网下去基本是空,弄点小鱼小虾,一天只能捕一二十斤,有时更少,还不够油钱。过去经常捕捞到的10多个品种,现在近乎绝迹了。”
张爱华说,过量捕捞和水污染加重,使得长江渔业资源急剧减少,再加上长江沿线不断修建码头、大桥,占用或破坏了原有的天然渔场,捕鱼越来越难。“以前阳逻一带是我们的主要作业场所,现在附近20公里江面几乎没有鱼了。”
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张爱华驾着渔船,载着记者沿阳逻江面前行。新建的阳逻深水港一派繁忙景象,宽阔的水面没有一条渔船作业。
在阳逻港附近一个乱石岸边,张爱华说,这里以前是一个天然渔场,随着水泥码头的建设,浅水沙滩消失了,失去了习惯的生活环境,“鱼儿都跑了”。
“长江上日益加快的城市建设,也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张爱华指着正在兴建的天兴洲大桥告诉记者,军山大桥、白沙洲大桥等江段都是传统的渔业资源丰富地,但现在都捕不到鱼了。
“越来越严重的水污染,也是鱼类减少的重要原因。”张爱华驾船沿着长江和武湖连接的一条小河汊逆水而行,在武湖闸口附近,一家大型电厂的排水口正在往外排水。
“长江和武湖连接的河汊,是鱼类繁殖的地方,电厂建了以后,每天排放大量热水,每到冬天,远远可以看见河面上笼罩着一层水气,鱼根本无法生存。”张说。
离河汊不远的一个码头,还有纸厂的废水从排泄口飞泻而下。“像这样的排污口,武汉江段还有很多。”
“现在渔民仅靠打鱼,根本不能满足生存需要。”张爱华说,随着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渔民正面临着生存难题。
据介绍,双柳渔业队有300多名渔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武汉市渔政局统一核发捕捞证书,正式认定为专业渔民,划定其以长江武汉江段为捕鱼区。“以前一条船一年还有万元左右的纯收入,近几年平均只有6000多元,日子过得很艰难。”张爱华说,现在队里还有80多条船,除了少部分闲在家里,一部分远赴湖口、九江等地作业,一部分渔船不得不在附近有码头、船厂的水面,从江里捞铁为生。“还有20多位老渔民在武汉市区或新洲捡破烂度日。”
“光靠打鱼为生越来越不现实,可我们渔民世代都生活在水上,岸上除了房子,一点土地也没有,除了打鱼,我们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张爱华的神情突然变得十分茫然。
长江淡水鱼40年内可能灭种
“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动物,数量减少大家都可以看见,只有鱼类的衰退,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专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从事长江淡水鱼类研究近半个世纪。“如果按照现有速度继续衰退,40年之内,长江淡水鱼类有可能灭种!”曹文宣忧心地说。
渔民的困境绝非偶然。
据农业部渔政局统计,目前,长江主要经济鱼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种苗产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亿尾,下降到目前的4亿尾。近年来,长江捕捞产量已降到10万吨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长江水利委员会最新完成的《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研究报告》指出,长江流域的370种鱼类,已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湖北省水产管理部门透露,我省长江、汉江段的渔业产量,已由1997年的7000吨下降到去年的2000吨。湖北作为水产大省,正面临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渔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
长江水生资源现状究竟如何?11月10日,记者找到了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专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作为著名的鱼类学家,曹文宣从事长江淡水鱼类研究近半个世纪。从1955年开始,他就一直关注并研究长江淡水鱼。
“我出生在四川,小时候与家人搬到沱江上游的一条小河边时,每到黄昏,清澈平静的水面就会有鱼跳出来,如遇到下雨,用木棍绑几条蚯蚓,就可以从河里钓到很多鱼,但现在已经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景象了。”忆及往事,曹院士怅然若失。“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动物,数量减少大家都可以看见,只有鱼类的衰退,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曹院士介绍,1964年,宜昌断面鱼苗径流量是45亿,到2001年只有几亿了,2005年,监利断面鱼苗径流量仅有0.5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在鄱阳湖进行科学考察的时候,50多公斤的大鱼时常可见,当时渔民一起网,捕起的鱼都在15公斤以上。你看现在的状况……”曹院士从书架上找出一摞照片,递给记者。
照片上,渔民的船舱里堆满大量小鱼,一张特写照片上,一条小鱼仅长45毫米。“这是我的学生最近从鄱阳湖拍回来的照片,渔民捕起来的鱼,大的一斤多,小的才一寸多长。”曹院士皱着眉头,一脸凄然。
“鱼类减少的重要原因,是具有繁殖能力的亲鱼大量减少了,现有的亲鱼,无不是经过九死一生,万里存一。”曹院士介绍,鱼要有一个成长周期才能繁殖,但由于过度捕捞,很多鱼还没有进入繁殖期,就被人们捕获。
监测记录显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洞庭湖所捕捞的草鱼、青鱼和鳡,大多在15千克以上,鲢、鳙和鲤也在10千克左右,但近年所捕获的鱼中,2.5千克以上的仅占2.2%,99.58%的青鱼、96.25%的草鱼都是出生后仅生长半年左右的当年幼鱼。
“幼鱼资源的衰竭,是导致鱼类资源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曹院士介绍,一种叫“网簖”(俗称迷魂阵)的禁用捕鱼工具更是幼鱼的大敌,但这种禁用渔具在两湖一带非常普遍,鄱阳湖网簖网眼直径一般只有5至10毫米,洪湖网簖网眼最小直径居然只有1毫米。
曹院士告诉记者,由于人工繁殖往往导致鱼的基因退化,如果不能保护好野生种群,让其自然繁殖,鱼类种群将非常危险。“如果按照现有的速度继续衰退,40年之内,长江淡水鱼类有可能灭种!”曹文宣忧心地说。
食物链破坏白鳍豚濒危
在长江过量捕捞,不仅直接造成鱼类资源减少,还使白鳍豚、江豚等食鱼动物的食物链遭到破坏,其本身也常导致鲸类动物遭到误捕受伤害。中科院水生所张先锋博士说:“白鳍豚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现状。在食物链上,白鳍豚和人处于同一级别,它的现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100年前物种是一年消失一个,现在几乎是一天消失一个。”
这是一个在美国流传很广的故事。
十八世纪的美国,矿工作业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常常面临意料不到的瓦斯爆炸,后来,人们发现一种叫金丝雀的鸟可以预知瓦斯,矿工们将其带到井下,当它欢快的歌唱时,一切平安,但它突然安静下来,就意味着危险到来。
“实际上,白鳍豚就是长江里的金丝雀!作为长江鲸类里面的旗舰种,它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流域的环保现状,也反映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现状。在食物链上,白鳍豚和人处于同一级别,它的现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张先锋博士说。
张先锋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白鳍豚种群数量约为400头,1994年时数量不足百头。1997年对长江全流域展开的同步调查,确认发现白鳍豚共13头。而最近一次白鳍豚的观测记录发生在今年4月27日,监测人员在长江洪湖江段发现了一头白鳍豚的身影。
今年11月6日,中、美、英、瑞士、德、日等六国科学家从武汉出发,开始了为期一个半月、在长达1700公里的长江江段搜寻白鳍豚的科学考察活动。“这次请了国际上鲸类动物研究的顶级专家,运用了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摸清家底,确定白鳍豚的真实数量和确切生活区域,为下一步迁地保护做准备。”
10日下午,刚刚从科考船撤回的张先锋博士介绍,科考前五天,尚未发现白鳍豚。“即便没有发现,也不能说白鳍豚灭亡了,我们仍然相信,白鳍豚一定在长江的某个地方生存,只是数量太少太少了,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能放弃努力。”
张先锋介绍,此次考察目前已发现20多头江豚,这个数量只是十年前的十分之一。“如果对江豚的保护不重视,它们可能面临白鳍豚同样的命运。”
参与此次考察的美国专家罗伯特.皮特曼博士表示,对于不能发现白鳍豚的现实,早有思想准备,即便如此,考察的意义同样重要,“起码让我们认识到长江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和残酷性,对于江豚的了解,有利于下一步对它的保护。”
张先锋博士认为,鲸类动物数量急剧下降,最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的破坏。在长江过量捕捞,不仅直接造成鱼类资源减少,还使白鳍豚、江豚等食鱼动物的食物链遭到破坏,其本身也常导致鲸类动物遭到误捕受伤害。
“近年来,由于水体污染严重,特别是城市下游30至50公里水域,情况非常糟糕,很多鱼被污染以后,通过食物链传给鲸类动物。”张先锋介绍,1964年夏天,洞庭湖连续死亡六七头江豚,原因是当地为了灭杀血吸虫,投放了大量农药。
“100年前,物种是一年消失一个,现在几乎是一天消失一个,这个速度的加快,与人类活动是有重要关系的,如果人类再不约束自己,等于自掘坟墓。”张先锋博士说。
保护之路依旧漫长
目前,在长江武汉段,除了4000多渔民的专业渔队、兼业渔队和外来渔队,还有不少人在江面非法捕捞,他们甚至派人盯梢,一看到渔政执法人员,迅速通风报信。
武汉渔政执法人员一共才15人,却要管理72公里汉江水域、150公里长江水域,“执法的难度相当大。”
11月9日下午4点,刚刚从长江水面执法回来的向军,拿着摄像机兴奋地走进办公室:“我们在武汉江面清理迷魂阵时,忽然看见江面上出现了四头江豚!”
向军是武汉市渔政处新提拔的副处长,一直分管水面执法工作。“看到我们辛辛苦苦保护的动物能自由游弋,是我们最大的安慰和快乐。”
“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武汉市的鱼类资源量相对要丰富一些,总体来说,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鱼类资源在逐步恢复和增长。”武汉市渔政处处长汪大武说。
汪大武介绍,像双柳渔业队这样的专业渔队,武汉市目前还有4个,此外还有几个由下岗工人组成的兼业渔队和应城、汉川、云梦等地农民组成的外来渔队,共有4000多人,他们常年生活在长江和汉江上,靠打鱼维持生计。“这是取得合法捕鱼资格的人数,而非法捕捞的人数也很多。”
汪介绍,作为唯一的渔业监管部门,渔政处在对渔民数量进行控制的同时,加大了对现有渔业船只的监管力度,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目前整个武汉段江面,作业船只控制在500只以内。同时,严格执行国家禁渔制度。
2003年起,长江流域全面实行禁渔期制度,武汉江面禁渔期限从每年4月1日到6月30日,有效削减了捕捞强度,改善了鱼类生存环境。从10月11日到本月底,武汉市渔政部门还根据中国渔政指挥中心统一部署,正在开展打击“电、毒、炸”专项行动,除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捕捞作业外,还联合工商部门,对非法出售禁用渔具的市场进行清理整顿。
“跟非法捕捞分子的斗争,是一场十分辛苦的猫鼠游戏。违法分子的反执法手段越来越高明。”最近一直亲临一线执法的副处长向军深有感触。
据介绍,最近抓获的一起违捕事件中,发现违捕者居然安排“钉子”在渔政码头放哨,“每次出击,都会扑空,后来,执法人员在违捕者作业现场蹲守15天,在掌握其作业规律以后,我们伪装成渔民,采取水上拦截,才将其抓获,并拔掉了‘钉子’。”
向军介绍,武汉渔政执法人员一共才15人,却要管理72公里汉江水域、150公里长江水域,“执法的难度相当大。”
“城市建设与资源保护的矛盾,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武汉渔政处副处长乔磊告诉记者,相对于违捕来说,城市发展对生态的破坏作用更大。据称,军山大桥一带曾是重要的鱼类洄游区,大桥建设使其遭到破坏。“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将武汉江面纱帽段等目前还未破坏的区域,申报为重要区域保护区,并以此约束和规范城市建设的破坏行为。”
□访谈
“长江至少需要彻底禁渔10年”
——访著名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
长江鱼类资源保护现状如何?有无其他手段加大保护力度?11月10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专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曹院士从1955年开始,就一直关注并研究长江淡水鱼。
过度捕捞直接造成鱼类资源衰减
长江商报:您如何看待目前长江水生生态的真实情况?
曹文宣:非常危险。有人说,按照现状继续衰退下去,海洋鱼类将在40年后消失。我觉得长江淡水鱼如果不加强保护,也许不到40年就要消亡。
长江商报:您觉得目前长江生物资源特别是鱼类遭到破坏,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曹文宣:我总结了六大原因,包括过度捕捞、围湖造田、工矿废水污染、江湖阻隔、水利工程、农业资源污染等。过度捕捞直接造成鱼类资源衰减,使得整个水生生物链底层跨塌,对江豚等上游物种造成食物链的断裂,是首要原因。
禁渔三个月不能根本保护幼鱼
长江商报:目前,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您如何看待这些措施?
曹文宣:禁渔制度期间的监测资料显示,三个月的禁渔对资源保护有一定效果,起码保护了产卵期的亲鱼。但是,禁渔期结束以后,渔民又会变本加厉地作业,大量的幼鱼还是会被捕捞。因此,禁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鱼保护的问题。
现在渔民捕不到大鱼,渔业产量相对就低。与其这样,不如实行彻底的禁渔,我认为,长江至少需要彻底禁渔10年,才能实现资源的养护与修复。
渔业资源保护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工作,各部门要互相协调。
长江商报:人工放流是有效的保护措施吗?
曹文宣:人工增殖放流是一项希望与风险并存的措施,因为在增加种群数量的同时,也存在影响或改变遗传结构与种质的危险。因此,对于绝大部分物种来说,自然种群的保护是物种保护的主要内容,增殖放流只能作为一项辅助措施。
保护鱼类资源不能再晚了
长江商报:您如何看待现有的渔业管理体制?
曹文宣:我觉得这个体制有一定的问题。现在的管理部门是渔政部门,渔政执法人员是国家公务员,但实际经费只有一半是国家财政拨付,另一半靠收费、罚款。客观上造成渔政部门依赖违规捕捞的现实,直接导致监管效果不理想。对于这个问题,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曾经提交过一份渔政由财政全额拨款的提案。
长江商报:您一直为长江生态问题奔走呼吁,最让您欣慰的是什么?
曹文宣:我们的工作,是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资源。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譬如赤水河的保护。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呼吁在赤水河建立保护区,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赤水河干流和部分支流保护方案,目前,保护区的建设正在进行中,相关的保护措施已开始逐步实施。
长江商报: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您有何建议?
曹文宣:首先大家要提高对水生生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鱼类,虽然生活中常见,如果我们不重视,仍然有消亡的可能。对于鱼类资源的保护不能再晚了,目前不能仅仅停留在说空话,要实际行动起来。作为普通人,大家首先自己不要捕捞、食用幼鱼。
□链接
2010年前逐步推广禁渔制度
湖北省将从三大重点着手,加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一、组织专班,对江、河、湖、库的开发利用行为全面清理。将湖泊围拦养殖面积控制在总面积的10%以内,水库网箱养殖面积控制在1%以内,对江河湖库全面禁止投肥养鱼。不得在人畜饮水水源地养殖珍珠。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二、启动白鳍豚迁地保护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保护大鲵、胭脂鱼、橄榄圣蚌等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和经济鱼类的栖息地,保护梁子湖、长湖等重要渔业湖泊的渔业湿地。三、在2008年以前,全省长江汉江主要河流、土著鱼类重要栖息繁衍水域和超过10万亩的大湖,全面与长江同步实施禁渔期制度。2010年前,禁渔期制度逐步推广到其他天然水域。
13、北京:密云水库蓄水超11亿立方米 市民节水意识需加强
来源: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2006年11月14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0893
11.003亿立方米!昨天,随着上游来水源源注入,密云水库蓄水量近4年来首次突破11亿立方米。自10月下旬以来,山西、河北及京郊上游水库陆续向密云水库补水共计5709.45万立方米。
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近年来最高值,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100万立方米。在今年上游降水量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水库蓄水不降反升,实属来之不易。数字显示,1月1日至今,全市累计降水量仅为444毫米,不及去年的468毫米,更远低于多年平均的579毫米。
为保障首都的重要饮用水源,水务部门通过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自10月下旬以来,上游水库陆续向密云水库进行输水。其中,山西、河北两省向密云水库输水1600万立方米,延庆白河堡水库向密云水库输水已持续27天,目前补水仍在继续。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也是北京目前惟一的地表饮用水源,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水库的水量和水质:严格禁止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和新建工业生产项目;逐步搬迁水源地范围内的单位;2003年至今向水库内投放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苗3200万尾;在水库上游沿线逐步推进“退稻还旱”工程等。目前,水库水质稳定,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
蓄水增加的另一主要原因在于节水成效显著。今年,全市纳入用水计划管理户数为27867户,共下达用水计划指标总量为23.84亿立方米,较2005年度25.79亿立方米压缩了7.56%。市节水管理部门向全社会推广了管理型、工程型、科技型、公众参与型、循环利用型5个节水模式,预计本市全年节水量可达到1亿立方米。
今年雨季,利用河道及湖泊拦蓄雨洪资源242万立方米,用于绿化、河湖等环境用水,既美化了城市景观,也节约了大量清水。据了解,本市今冬明春计划建设较大型集雨工程12项、社会单位集雨设施150处、新城和乡镇集雨工程100处、道路集雨工程90处、村庄集雨工程200处以及农业设施5000亩,粗略计算集雨量可达4000万立方米。
本市自1999年至今连续8年干旱,密云水库蓄水量从2002年开始就在10亿立方米以下,蓄水量的10亿“大关”直到去年9月下旬才被打破。如今,蓄水量尽管有所回升,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密云水库“口渴”的现状。节水使命任重道远,市民节水意识依然不能松懈。
14、达成环保共识要落实两种机制
来源: 新京报 2006-11-14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6/11-14/015@011856.htm
昨日,《新京报》发表社论《力促民众与地方官达成环保共识》,提出要在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增加民众参与的机会与渠道。笔者想说的是,这需要必要的制度安排做保障,特别是强化地方人大事前的环保监督权。
在一些地方,地方官员往往把经济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进一步简化为GDP增长或多建项目,导致的后果就是经济增长压倒环保。而实际上,经济发展与环保内在逻辑是一致的,而非冲突的。
环保作为公共产品,公众参与不可少,但参与途径最终还只能由政府提供。在科学的制度安排下,政府应尽可能少地介入经济的微观层面,转而代替民众行使对企业的环保监管权,这是一种制衡机制;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内部也存在一种制衡机制,就是立法机关对行政权的制衡。一方面,地方政府对经济运行介入过深,稍一转身,也会成为污染的源头;另一方面,由于相关制度安排缺位,地方环保部门往往有责无权,造成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决策环保部门难以制止,地方人大也无力监督。
力促地方官与民众就环保观达成共识,必要的制度安排就是完善制衡机制。尽管地方政府有发展经济之责,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污染“开绿灯”。要强化地方人大的监督权,建立环保事件最终负责机构的体制,确立对人大的通报制度,从事前就防止污染项目的开工或督促污染的再治理。
一些地方特别是资源型城市污染问题的客观性因素不容忽视。对这些城市来讲,地方政府要把调整产业结构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如果只有GDP的增长而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没有环境的改善,这种数字游戏很难称之为“发展”。
15、姜文来:警惕和应对“中国水威胁论”
来源:博客中国网2006年11月13日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89812.html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的幽灵不断闪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中国威胁论”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几乎演化为无所不包的“中国威胁论”,可以称之为“中国X威胁论”,X包括军事、经济、环境、资源、能源、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最近,有关“中国水威胁论”的论调又泛起,不仅为“中国威胁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影响中国的水资源特别是中国国际河流的合理开发利用,而且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消除,以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确保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受损害。
2005年9月14日,俄罗斯《消息报》报道“中国将夺取西伯利亚水资源”,因此将导致“俄罗斯可能有100多万人缺水,几十家企业停产”。2006年9月13日, 俄罗斯《独立报》发表文章说,到2015年中国本身及其南亚和东南亚的周边国家将急剧增加对水的需求,中国是这一地区的水源国,中国未来将利用这些跨境水资源作为有效工具制约亚洲。 “美国之音”网络版不久前也刊登文章指责中国过度开发跨境河流,认为中国对其新疆境内的伊犁河以及额尔齐斯河水资源的过度使用正在给位于下游的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其后果可能会导致生态灾难。“中国水威胁”在印度炒得更甚,多家印度媒体甚至报道“印度的旱灾洪灾甚至生活用水都在中国的控制之下”,猜测印度的洪水“是中国军方有意而为之”,是“中国的生态武器”(《环球时报》)。
其实,有关“中国水威胁论”可以追溯到莱斯特·布朗等。1998年7月6日,莱斯特·布朗和布莱恩·霍韦尔在美国《世界观察》发表了《中国缺水将动摇世界粮食安全》的文章,认为中国农业用水供给的急剧减少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依靠水浇地生产12亿人口所需粮食的70%,但同时又日益抽取更多的农业用水来满足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要,随着河流的干涸和地下蓄水层的枯竭,日趋严重的缺水将急剧增加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导致世界粮食总进口超过可供给的总出口,如果不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都可能会推动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导致第叁世界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动荡。
分析产生“中国水威胁”的原因,既有我们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大多居于国际河流的上游,有影响河流的能力
中国拥有大小国际河流(湖泊)40多条,年径流量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40%以上,年出境水资源量多达400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年径流总量。我国主要国际河流有15条,数量居于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东北地区国际河流绝大多数是界河,有大小10条界河和3个界湖,其中主要包括黑龙江、额尔古纳河、乌苏里江、图门江和鸭绿江。西北地区国际河流主要分布在新疆,包括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阿克苏河和额敏河,全疆由国外入境的水量为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为240亿立方米,出入境水量占新疆河川径流总量的37%。西南地区国际河流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红河、伊洛瓦底江,均为跨越多国的国际河流,都发源于我国境内。
从上述的我国的主要国际河流的位置可以看出,我国大多居于这些河流的上游,对这些河流有一定的影响能力,上游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或多或少地对下游产生影响,水资源污染也可能被传递到下游国家。上游地区对河流的利用和开发拥有难以约束的天然控制权。下游地区的国家担心中国过渡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影响他们的利益是自然的事情,产生警惕或者威胁的心理在所难免。
(2)中国水问题严峻,为“中国水威胁论”提供了现实基础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年缺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此损失粮食800亿公斤。
从水资源质量来看,我国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根据1300条河流3200多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对13万公里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全年Ⅳ类以上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41.6%,其中黄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和淮河水质较差,Ⅳ类以上水的河长占54%~69%。
由于中国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和强度是很自然的事情,一些调水工程相继规划和实施,如南水北调工程等。一些下游国家担心中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他们赖以生存的河流,为威胁论的产生奠定了现实的基础。最近,关于南水北调大西线调水引发各界的关注,《西藏之水救中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调水的宏愿:在我国境内修建一条运河,贯穿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每年将相当于4条黄河流量的西藏优质水资源输送到京津等我国北方干旱缺水地区,惠及我国60%的国土面积,使大半个中国免除水旱灾害,彻底解决中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问题。由报道说目前中央领导人手一册《西藏之水救中国》,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官员商讨11次,大西线工程已惊动中南海高层。西藏的河流大多是国际河流,这样的消息无疑会引起下游国家的关注,对“中国水威胁论”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水污染事故频发,加剧了下游国家水质安全的担忧
近年来,我国水污染事故频发,引发社会普遍关注,在社会上引起了不良的影响。据统计,2001年到2004年,全国发生的大小水污染事故有3988起,平均每年近1000起。自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导致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以来,至2006年9月,中国共发生130多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达到平均每两至三天一起。松花江与黑龙江汇流之后流入俄罗斯,松花江污染事件影响严重,震惊了世界,甚至有国外媒体惊呼“中国输出污染”。造成中国水污染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生产企业由于取水的方便,大多濒临江河湖泽,如中国2万多家石化企业大部分设在水边,其中1万家在长江流域,4000家在黄河流域,还有2000家在饮水源地和人口稠密地区。
尽管目前我国的国际河流还没有发生大面积的污染事故,但松花江发生的严重污染事故,引发世界的关注,由于我国水污染事故发生频繁,下游国家担心我国其他国际河流发生污染事故的疑虑增加,出现“中国水威胁论”杂音是自然的事情。
(4)夸大中国水问题,自我为“中国水威胁论”加温
毋庸置疑,中国的水问题比较严重,甚至在个别地区非常严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水问题被一些学者或者官员过分地夸大了,他们在国际上,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传递了“中国水威胁论”信息。看一些中国学者或者官员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几乎都讲到中国水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辅助各种图片进行佐证。国外一些学者或者官员,依据这些信息和资料,对中国水问题进行判断,并且与经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政治等结合起来,发表中国水资源的问题意见或者建议。
实事求是地说,专家学者在国际场合交流和探讨中国的水资源问题是没有错误的,甚至是鼓励的,让世界了解中国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强调中国的水资源问题,而且要强调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所取得的成就。我国的水资源人均拥有量只有2220立方米,在全球范围内属于缺水国家。中国用全球7%的水资源养活了占全球21%的人口,既说明了中国水资源的短缺,也说明了中国水资源利用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的水资源问题,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着政府对水资源问题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必将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因此,在国际等一些场合,我们必须掌握分寸,不要为“中国水威胁论”加温。
(5)少数人别有用心,制造“中国水威胁论”,玷污中国形象,为中国和平崛起制造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国际大家庭中中国越来越占有地位,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瞩目,联合国通过文件、刊物和发表的文章多次公开提出,中国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样板,建议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经验。2005年我国外贸总量达1.4万亿美元,外贸规模在全球排第三。2006年7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9545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据估计到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将超过万亿美元。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同其他国家密切合作,阻止并挫败了美国企图利用安理会对伊拉克动武的图谋,在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写下多强联合成功制约美国的篇章,显示了中国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冷战之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
中国在区域和国际经济、贸易和外交等方面影响力日益显赫,在逐步打破国际间原有的势力均衡,由此引起各方的不同反应,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接踵而来,“中国水威胁论”只是其中的一种,是少数人别有用心刻意制造的产物,意在夸大中国的威胁,制造敌意中国的矛盾,玷污中国的国际形象,企图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制造障碍。
面对“中国水威胁论”,我们必须进行警惕,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应对。主要采取以下几个基本对策。
(1)建立协商机制,妥善处理国际河流开发,让国际河流成为友谊之河
国际河流开发利用涉及面广,关系到国与国的和谐关系。国际河流开发协调了,河流就成了友谊之河,否则就是争端甚至是战争之河。历史上,由跨国水资源利用引发的国际争端甚至刀光血影也不少见,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杰丁曾预言“21世纪水将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
中国目前还不富裕,经济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支撑,开发利用水资源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同时,中国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发展经济,中国提出的“和谐理论”将惠及世界。为了避免纠纷,中国在国际河流开发利用过程中,与相关国家建立协商机制,公平合理地分配水资源,既维护中国的利益,保障中国的权益不能受损,同时顾及相关国家利益。中国在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和相关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2001年中哈双方已于签署了使用和保护跨界河流原则协议,成立了中哈联合委员会,并举行过多次会议。中俄两国元首于1997年11月在北京签署的《联合声明》指出,两国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状况、共同防止跨界污染、合理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包括跨界水资源)方面开展合作。《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十九条规定,缔约双方将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状况,预防跨界污染,公平合理利用边境水体、太平洋北部及界河流域的生物资源领域进行合作, 2006年3月,中俄两国元首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签署的《联合声明》指出,近年来,两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在环保和自然资源利用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双方将就签署跨界水保护和合理利用合作的协定加快磋商。2005年4月,温家宝与印度总理签署中印联合声明,双方将继续在交换双方同意的跨界河流的汛期水文数据方面保持合作。为回应印方关切,中方同意,一旦各方面条件允许,将采取措施,对帕里河的天然坝体进行有控制的泄洪。两国签署了提供朗钦藏布江-萨特莱杰河水文资料的协议,双方还同意继续举行磋商,以早日就帕隆藏布江和察隅曲-洛希特河达成类似安排,同时签署和发表了《中方向印方提供朗钦藏布江-萨特莱杰河汛期水文资料的谅解备忘录》。
(2)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建立节水防污的水资源利用保障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加剧,国家加大了治理的力度,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对节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偏低,浪费现象依然很严重: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一般只有0.45,发达国家已经达到0.7—0.8;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62%,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高达20%,每年漏失的水量达100亿吨以上。在用水效率方面,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06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22吨,是发达国家的5到10倍。
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率还不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平均为45.67%,有相当多的城市处理率更低。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公布的《中国城市环境保护》报告,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薄弱,在全国500上报的“城考”城市中,有193个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建立节水防污的水资源利用保障体系,是我国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当务之急,它不仅可以减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强水环境保护,对于消除“中国水威胁论”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3)采取综合措施,杜绝国际河流水污染事故
我国水污染事故频繁,因该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水污染事故的频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压议题。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地杜绝国际河流水污染事故。松花江污染事故给了我们很大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对可能引发国际河流水污染事故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事故隐患单位的监控,对于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集中地区,特别是生产、使用、储存、运输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和危险物品的单位和场所,要逐一落实有关保护措施,严防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同时编制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包括开展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建设、重特大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策划与编制、重特大水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重特大水污染事故应急救援行动、突发性重水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水污染防治应急预案等。
杜绝国际河流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可以有力地消除“中国水威胁论”。
(4)加强舆论引导,强有力地批驳“中国水威胁论”
伴随着“中国威胁论”的幽灵,“中国水威胁论”的声音也时常显现,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并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批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水威胁论”的危害,他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威胁论”的内涵,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中国威胁论”危害更严重。水资源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水资源安全是众多国家安全中最基本的安全,“中国水威胁论”不仅仅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可能带来国际河流周边地区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我们必须加强舆论的引导,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中国水威胁论”。批驳要讲事实,讲道理,用科学的论据驳斥别有用心的“中国水威胁论”。重视国际河流开发利用典型的发掘,并大力宣传,“将国际河流变成友谊之流”的理念深入到相关人员的心中,树立中国负责的大国形象。
(5)开展学术交流,消除“中国水威胁论”
要消除“中国水威胁论”,其中嘴重要的渠道是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共同研讨国际河流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达到相互理解和共识,促进国际河流的公平合理的开发利用。
在学术交流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对于中国的水资源问题,要实事求是全面地看待,争取既不回避问题,同时也不要夸大。应该反思的是,在一些国际交流的场合,一些学者或者官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夸大了中国水资源问题,我们提供的数据成了“中国水威胁论”依据。
中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用占世界7%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现在我们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等诸多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不断得到提高。中国利用自己的水资源,通过可持续地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通过中国政府的不断努力工作,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会得到圆满地解决,中国的水问题不会威胁周边国家,更不会威胁世界。我国与周边国家签订的一系列的国际河流开发利用协议已经表明了中国对待国际河流的立场,公平合理地利用国际河流是主方向,“国际河流也是友谊之流”必将成为现实,造福于中国国际河流的相关国家。
(作者简介:姜文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水资源环境网站长)
16、“环保影响经济论”为何大有市场
来源:《新京报》2006年11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34880.html
通过强化“生态补偿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能够及时得以落实,起到削减官员的“数字政绩”的功能,这样,就可以形成与“环保影响经济论”进行抗衡的博弈机制。
山西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仅有6.51%的市长认为“不会”。这说明,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上,一些干部的认识仍然模糊。(新华社11月12日电)这个调查结果无疑令人沮丧。众所周知,在当前,环保对于官员政绩考核而言,仅仅作为软指标,而经济建设事关GDP增长,是事关官员升迁的硬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达九成的市长(厅局长)们信奉“环保影响经济论”,实际上就从一个侧面说明,追求经济的“数字化增长”,必然成为环境保护的最大掣肘。
笔者以为,“环境影响经济论”之所以如此强势,是因缺乏一种可以与之进行对等博弈的机制。既然经济增长本身凝结着官员强烈的政绩情结,那么,破解强势的“环境影响经济”,无疑还是要回归到经济视角上。不顾环境污染,以牺牲长远利益的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增长,是一些地方官员的一种偏执的执政思维,甚至还有一些官员以允许污染作为招商引资的代价。显然,要想遏制官员这样的利益冲动,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就应以最有效的手段,让污染在第一时间内就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一来,牺牲环境就不可能为官员带来所谓的“数字政绩”,也不可能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时间差”。
其实,众所周知的“生态补偿论”,早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制度文本。诸如使用资源不该再有“免费的午餐”、“谁使用就该谁掏钱”这样的论断,也早就成为环保治理的一种共识。问题只是,这个“生态补偿论”也仅仅是环保人士的共识,而未能成为一些官员坚守的制度理念。也就是说,当前一些官员头脑中孱弱的“生态补偿”,根本不足以对强势的“环保影响经济”构成对等博弈,这样一来,即便有了所谓的生态补偿机制,最终也成为一纸空文。
也就是说,当前必须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的及时推进,来削减官员那种“环保影响经济论”。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当前的生态补偿的机制不能及时落实?为什么污染主体的补偿不能顺利到位?为什么生态补偿缺乏足够的效率?为什么生态补偿无法产生某种及时效应?显然,这就说明,当前的生态补偿机制本身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之处。比如,生态补偿机制本身还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完善,生态补偿的相关费用如何收取,还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加以落实。
调查中超过九成的官员信奉“环保影响经济论”,昭示着环保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如果缺乏有效的博弈机制,这样在官员中的强势论调就很难被弱化,环保就很难从治理困境中摆脱出来。而通过强化“生态补偿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能够及时得以落实,起到削减官员的“数字政绩”的功能,这样,就可以形成与“环保影响经济论”进行抗衡的博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