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0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经合组织:实施不力致中国环保努力效率不高
2、OECD表示:中国应该加大污染物控制的范围
3、中国需要继续对治理水污染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
4、孙志辉:海水利用是解决东部"水困"的首选之策
5、昆明缺水谁来“解渴”
6、违法排污肆无忌惮 百家造纸厂"围攻"洞庭湖
7、安徽砀山:居民区内建起未经环评的蓄电池厂
8、图:鱼死树枯人病 重污染还评上“生态村”
9、流域生态补偿的目标及建立补偿机制的途径
10、甘肃省敦煌市封闭自备水源井保护地下水
11、北京最大的生态修复公园有望在2008年建成
12、南水北调江苏段治污工程完成七成多
13、我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可获20年扶持 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14、组图:葛洲坝库区水葫芦肆虐船行如过草地
15、陈凯歌到底该不该被提名“绿色年度人物”?
16、利益主体争相吃“资源” 洞庭湖生态严重退化
17、广东水库移民海南30年见证国家沧桑巨变
1、经合组织:实施不力致中国环保努力效率不高
来源: 中国网2006-11-09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6-11/09/content_7339703.htm
——《经合组织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发布
11月9日,《经合组织(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指出,中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正在与经济的增长脱钩,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已有环境努力的有效性和效率还不够高,其根源在于目前的体制缺陷和环境政策的实施问题。
中国的环保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报告指出,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快速的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给人体健康和自然资源带来严重危害。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环境的退化问题,正在努力向更加均衡的发展模式迈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并将理念付诸于行动。制定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在其中突出了环境管理的内容;构建了完善的现代化的环境、制度、政策体系;加强了环境机构建设,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述努力使得中国在环境保护各领域,如大气环境质量、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回收、自然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九五”期间制定的固定源的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的排放目标达到并且超额完成,“十五”计划中提出的固定源烟尘排放(削减10%)和工业粉尘排放(削减20%)的目标基本实现;
——进一步深化了水环境领域的改革,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机制不断完善,尤其是运用经济手段管理水环境的作用得到加强;
——危险和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得到加强,达到并超过了“九五”和“十五”计划制定的回收、废弃原料再利用和垃圾填埋安全处置目标;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显著,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16.2%,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广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各项国际承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和专门机构参与到中国的环境建设中来。
体制缺陷和实施不力导致环保努力缺乏有效性和效率
报告同时指出,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环境政策的实施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努力,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法规体系、经济手段(例如: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排污交易)和政策手段来促使社会和公众关注环境问题;在地方层面鼓励实施环境政策的措施和奖励机制也已建立起来。但已作出的努力缺乏有效性和效率, “十五”计划中有一些主要环境指标没有完成,不足以应对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和挑战,也不能够充分获得污染削减和自然保护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收益。因此,中国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中国某些城市的大气污染仍然严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有所反弹,没有满足“十五”计划提出的预定目标。尚未对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毒大气污染物的控制给予足够的关注;
——部分水域污染严重,水资源缺乏以及空间分布不均的局面进一步恶化;
——固体废弃物尤其是城市垃圾的处置水平仍然偏低,城市垃圾填埋量较“十五”计划中制定的目标还略有差距,政府在废弃物管理上的投资力度有待加强;
——海洋环境面临陆源污染、栖息地变化和萎缩和过度开发等问题,荒漠化威胁严峻。
报告认为,中国很多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很大程度上是实施的问题,同时也说明目前的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建议将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部
针对中国在上述两个层面出现的环境问题,报告建议:一要通过提高各级环保部门的检测、监督和执法能力、扩大各种经济手段的使用范围以及强化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等途径,加强各项环境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效率。二要将环境因素纳入经济综合决策范围,例如,财政、能源、农业、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决策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三要从更高的国际角度来审视中国环境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在清洁生产、温室气体减排、规范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环境行为、海洋资源保护和防治荒漠化等领域继续加大合作力度。
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强监测、监督和执法能力,包括将环境执法职能从地方环保局中独立出来。因此建议我国政府将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部,以加强国家环保总局对地方环保局的监督管理能力。继续努力促使地方领导对上级政府和当地群众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韩琳)
2、OECD表示:中国应该加大污染物控制的范围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0/094511477802.shtml
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顾瑞珍、张泽远) 冬季来临,又是所有中国城市居民开始关心大气质量的时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9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应该加大污染物控制的范围。
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北京发布了《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报告在阐述到中国在大气环境质量时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毒大气污染物的控
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大气污染法规和许可证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OECD副秘书长阿卡萨卡表示,在评估的时间段中,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城市地区和划定的控制区内,二氧化硫浓度降低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正在与经济的增长脱钩。“九五”期间制定的固定源的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的排放目标达到并且超额完成,“十五”计划中提出的固定源烟尘排放削减10%和工业粉尘排放削减20%的目标也基本实现。
尽管已付出上述努力,OECD认为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仍然很糟糕。阿卡萨卡认为,在2000年到2004年间,我国固定源二氧化硫排放增加了13%。
阿卡萨卡说,现在的污染物排放削减目标不足以满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他列举说,到目前为止,对于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毒大气污染物的控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中国的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高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0%;中国没有实现原煤入洗率50%的目标,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比例也低于预期;尽管汽车拥有者仍然较少,但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城市大容量交通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自行车的使用也在下降等。
OECD的专家建议说,我国应在所有行业内将能源消耗强度高的目标转换为更加富有挑战性的能源效率目标;实施更加有挑战性的大气污染削减目标,使其能够满足实现既定的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的要求;加大污染物控制的范围,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毒物质;进一步提高实施有效的大气环境管理所需要的监测数据的质量,并扩大监测范围;制定和实施考虑环境外部性的国家交通战略,采用综合手段管理私人和公共交通。
3、中国需要继续对治理水污染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10/content_5314249.htm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顾瑞珍 张泽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刚刚公布的《中国环境绩效评估》中表示,中国需要继续对治理水污染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经合组织认为,中国通过“九五”和“十五”两个五年计划,排向河道的污染总负荷在一些地区有所减少,代表着污染排放和经济增长正在脱钩。这个结论意味着,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严峻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出现缓解的趋势。
尽管如此,经合组织专家仍然认为中国的水环境状况值得高度关注。《中国环境绩效评估》强调了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不足和有限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同时,《评估》表示,随着地表水的污染和匮乏,在很多农村和城市地区,对地下水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再补给率。“维持城市和农业用水高(且低效)水平是不可能的。”
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经合组织认为,污染已经使得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主要威胁,并有可能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因此需要继续对水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大规模投资。
他们表示,首先要在城市地区进行投资储备并满足大规模的农村移民的需求;其次在农村,投资时要考虑可承受能力的问题;在欠发达地区,采用发展援助或转移的形式。
另外,根据经合组织的观点,中国鼓励水的可持续利用要做到三点,在制度上将水质与水投资结合起来;在水服务进一步向全成本定价转变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市场的影响,对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特殊需要给予关注;在水的立法和土地使用的改革中,明确和保证取水、分配和用水的权利。
4、孙志辉:海水利用是解决东部"水困"的首选之策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10/content_5312961.htm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李斌、刘晓莉)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在日前召开的“海水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说,充分发挥沿海省市濒临大海的区位优势,在东部地区积极推进海水利用,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应成为济水解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首选之策。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但仍然存在水质性缺水现象,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沿海缺水呈现出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的鲜明特点。一些地区的地下水超采,还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严峻的缺水形势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忧。
据不完全统计,东部地区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今后,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沿海地区的水资源将更加捉襟见肘。
孙志辉说,积极开展海水利用,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现状,对海上石油、远洋运输、海洋渔业、海底矿产资源开采等行业提供条件保障,并带动加工制造、自动化控制、盐化工等行业的发展。
他说,通过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水利用技术,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环保、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循环,还可以有效推进沿海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重点耗水行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5、昆明缺水谁来“解渴”
来源:滇池晨报 2006-11-09
http://www.yndaily.com/ihtml/yndaily/TXTPBK_DCCB.html
“又没水了!”家住昆明市虹山片区五华干休所的缪娟无奈地探了一声气,对于长年的缺水使得她已经对停水习以为常了。多年的干旱深刻影响着这里居民们的生活,他们都养成了节水习惯,许多人家里摆满了蓄水容器。“我们一家五口每月还用不到两吨水。”缪女士有些自豪又有些自我解嘲地说。
今年7月下旬以来,昆明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伏旱,全市高温少雨,河流水量锐减,水库蓄水困难,城市供水紧张,部分高、边、远区域出现了停水现象,市民反映较大。“水荒”正在袭击四季如春的昆明。
9月29日上午,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昆明市市长王文涛分别到东风广场宣传节水,倡导市民节约用水的意识,珍惜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在此之前的9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从10月1日开始,云南省《用水定额》地方标准于正式实施。该标准共有477个指标值,涵盖了我省124个行业,适用于每一位云南人。省水利厅副厅长陈坚表示,用水定额与水价机制将密切结合,各行业使用水资源,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基本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水价。在水资源充足的地方,如果超出用水定额,就要付出代价,就超定额的部分用水加价,也就是多承担相应的费用;在水资源匮乏的地方,如果超出用水定额就要丧失水权,也就是无水可用。
水荒悄然袭昆明
“有水了吗?”“还没有,天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啊!”这些无奈的话语成了虹山景秀山庄小区住户的见面语。自8月中旬以来,这个的供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从8月12日开始,水龙头里一滴水都没有了。昆明自来水水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昆明市的水库蓄水不足,现在又是枯水期,缺水十分严重,市里的不同地段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停水,有些地方可能停水时间持续得久一些。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市民理解。虹山景秀山庄地势高,水压不足,我们现在对虹山这一带正在进行自来水管网调配,会尽快处理。”
记者从云南水文资源局昆明分局了解到,今年昆明春季旱情严重,1-3月昆明的降雨量仅为13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近七成,是1987年以来历史同期降雨量最少的一年。各县区降雨量也较历史同期偏少六至八成。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天气加之冬春季我市风速较大、蒸发较大,全市冬春旱情持续发展。
5月进入雨季以来,全市降水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7月下旬以来,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西、偏强,致使我市降雨特少,气温偏高;进入主汛期8月全市降雨更加明显偏少,没有发生过连续性降雨,夏旱十分突出,雨水难于形成有效的入库径流,导致全市库塘蓄水(特别是承担城市供水的“五库一站”)严重不足,城市供水形势十分严峻。
9月30日开始由于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全市出现了连阴雨过程,降水主要集中在9月30日-10月1日和10月7日-10月12日两个时段,本次降雨由于持续时间较长,雨量充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的旱情和城市严峻的蓄水和供水形势,但由于前期主汛期气候异常,降雨、来水严重偏少,加之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造成“五库一站”蓄水严重不足,供需缺口仍然较大,因此本次降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供用水紧张的局面。
10月12日出现了一次强降雨后,降水多为分散性的阵性降水为主,预示着我市今年雨季基本结束。
在河流、水库来水方面,水文专家、云南水文资源局昆明分局局长方绍东介绍说,昆明市的河流、水库来水重要由大气降水补给。7月21日以后,“五库一站”水源区降雨量小,基本没有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河流来水量剧减、水库蓄水大大减少。据全市20个水文站的数据分析,在昆明市境内三大水系普渡河、南盘江、牛栏江的干支流上出现中水位以上洪水的测站仅为三分之一;尤其在8月以后,大部分水文站的流量仅为往年同期流量的二至五成,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汛中枯水现象。从松华坝水库上游牧羊河和冷水河上的中和水文站与白邑水文站的观测数据看,1至9月来水量较历史同期减少43.9%。宝象河、大河、柴河和红坡水库各阶段来水也比历史同期多年均值减少了四至七成。截至10月24日,全市库塘(云龙水库和柴石滩水库除外)蓄水比去年同期少18.5%,其中承担昆明城市供水的“五库一站”蓄水比去年同期少49.5%。如果在今年汛期结束前仍没有大的降水过程,入库水量没有大的增加的话,将对昆明城市今冬明春供水产生突出的影响。
昆明市自来水总公司生产调度处邢爱辉处长向记者介绍说,今年市民每天的正常用水量比去年大概多了5万吨,他说:“去年的同期,每天70万吨的供水量就可以保证市民的需要了,可是现在,每天的需求量是75万吨,这主要是大家的卫生意识提高,卫生用水明显增加,另外,今年夏天的气温要比去年高,也是用水量增加的一个原因。”
据邢爱辉介绍,由于自来水水源水库蓄水量不足,目前,自来水总公司每天生产的自来水在70-72万吨之间,市民的用水量又比去年同期每天增长了5万吨左右,此消彼长,造成了目前供水管网边缘、末梢和海拔较高地区供水紧张的现实。
昆明跨入“旱城”
不知从何时起,昆明逐渐陷入缺水的城市。很多昆明市民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美丽家园其实是一座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据测算,目前滇池流域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70多立方,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
严格地说,昆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昆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来人口也逐渐增加,原本缺水的昆明更加缺水。从那时起,昆明市就开始着手解决城市供水难的问题。从观念节约用水、靠法制节约用水、依靠价格杠杆节约用水的角度出发。保障水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据了解,云南水资源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但全省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属于“看得见,拿不着”型。虽然长江、珠江流经云南,云南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总量2222亿立方米/年,仅次于西藏、四川等省。但云南的水资源的地域分布垂直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云南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地区除了经济发展受到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严重制约外,人口的增长也加急了当地水资源的匮乏。
缺水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制约因素。
昆明地处金沙江、红河、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区内无大江大河过境,仅靠大气循环的降雨,通过径流汇于水库和天然湖泊,供城市工农生产和居民生活之用,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02立方米,仅为全国年人均水平的11%,是全国14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
“现代新昆明”的提出让昆明人在有了一个遥远的梦想的同时,更有了一个“目标”:从2003年开始到2020年用18年时间把昆明建成以滇池为中心的“一湖四环”和“一湖四片”,即在滇池东岸的呈贡,南岸的晋城、新街,西岸的昆阳、海口分别建设昆明新城,与北岸的昆明主城一道构成以山、水、城、林相互交融的“现代新昆明”。
昆明市政府一名官员介绍:“营销昆明要打‘春城’这张名片,突出昆明天天是春天的特色,整合昆明经济、社会人文方面的优势,打造昆明一年四季无处不飞花,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真正体现四季如春的气候与高原湖泊、山水风光完美结合的城市形象,提升昆明的城市竞争力。”
据了解,目前昆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约为1731立方米,约占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8.95%,大大低于全国、全省人均占有量,而严重污染使滇池“疾病缠身”需要大量的补给才能维持平衡。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昆明市有关部门使出浑身解数来解决“水荒”问题。寻找新的水源是办法之一,投资近40亿元的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据说此工程完成后每年可以为昆明市提供优质水2亿多立方米,也就是说,此工程只能暂时缓解昆明的“水荒”。
为彻底解决缺水问题,昆明市还准备通过跨流域、跨区域调水,目前最大胆的设想是从金沙江调水济昆,但此计划受诸多因素制约,变成现实尚待时日。
掌鸠河工程:可解近渴
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云龙水库全面建成下闸蓄水后,目前蓄水量已达到设计标准,截至10月25日,水库蓄水达4亿立方米,意味着昆明城市供水第二水源已经全面建成。
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云龙水库,是昆明市实施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的水源工程部分,设计总库容4.84亿立方米,达到目前昆明市每年供水2.5亿立方米的近一倍。水库自去年3月1日下闸蓄水以来,经历了两个汛期的蓄水检验,并进行了水体置换。不久前,经昆明市环保局和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昆明监测站每月对水质进行抽检,在29项指标中,水库蓄水除总磷、总氮、高锰酸钾指数3项指标为II类外,其余26项指标均为I类。
另悉,截至10月25日,输水隧洞掘进还剩下最后的248米,待输水工程全线贯通实现通水后,云龙水库将与松华坝水库实现联合调度,水源实现相互补给,可大大提高城市供水保障率。
据介绍,水库在正常降雨年可正常蓄水3亿多吨,总库容4.84亿立方,而昆明市每年仅需供水2.5亿立方水,这样,就算昆明再遇干旱年,云龙水库也可保证昆明市一年的用水量。
滇中调水:可期待的未来
去年7月,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滇中调水工程规划报告》通过了专家审查。
据云南省水利厅的相关专家向告诉记者,滇中地区国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而总人口及粮食产量占全省的40%,城镇人口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60%以上,是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区。滇中地区位于金沙江、南盘江、红河、澜沧江分水岭,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滇中经济发展的瓶颈。昆明等主要城市生活、工业供水不足,农业用水缺水严重,供水保证率低,光热、土地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滇池等滇中高原湖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河道断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尽快建设滇中调水工程十分必要和紧迫。
据了解,云南滇中地区及昆明市是云南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但降雨量偏少以及分水岭地带,水低田高,供水不足,制约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滇中调水工程将从金沙江丽江虎跳峡取水,以解决滇中地区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规划报告提出的滇中调水工程多年平均年调水量34.2亿立方米,渠首设计流量为每秒145立方米,虎跳峡水库承担着云南“滇中调水”,两岸灌溉用水和远期。“南水北惆”西线调水任务。云南省提出结合金沙江中游梯级电站开发调水至滇中及昆明市,规划从虎跳峡水库每年取水15-20亿立方米,引入剑川,经大理、祥云、南华、楚越、禄丰进人昆明滇池,受水区包括昆明、楚雄、大理、玉溪、丽江、红河的30个县市区,沿途灌溉22个县(市、区)22个坝子120万亩农田,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缓解洱海、滇池的污染。
2005年12月16日,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宣布正式起动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另外,中游的7个梯级电站也都立足于依托虎跳峡水库的调节,现在多数已进入勘察设计,有的设计已完成,有的甚至开工了。
但水利专家任玉岭对记者说,虎跳峡是世界上最险的峡谷之一,也是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主导景观,举世闻名。“2004年,媒体报道虎跳峡即将建坝修筑水库的消息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一批环保和水利专家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对此工程质疑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发出了‘建议论证’的呼声。”
任玉岭说,“我们认为,有必要接受岷江上游紫坪铺水电站的教训,以防止出现用‘木已成舟’的办法‘倒逼’虎跳峡水库上马,如果不成,将造成巨大损失”。
他在提案中说,“考虑到金沙江丽江段筑坝蓄水和发电对云南经济发展和调水济昆的重要意义,我们并不反对在金沙江丽江段建设水库,也不认为这样做就一定会破坏生态。但是为了对整个金沙江的开发设计和决策更加科学,又能兼顾丽江及云南全省乃至金沙江下游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还是应该进行一次公开论证。”
科学用水才是和谐之本
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昆明“大嘴喝水”的地方越来越多:日益增加的绿地、如火如荼开发建设的建筑工地、不断增加的洗车厂……据了解,目前,除了80%以上的城区绿地用水使用了再生水外,建筑工地、洗车场基本上仍在使用自来水。
去年5月,市政府出台《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条例专门规定了“城市再生水利用”,就是说园林、绿化、景观、洗车、环卫及建设施工用水,应当首选使用再生水。但截至目前,全市再生水的使用率不到1%。
如此以来,中水(再生水)没有替代自来水,自然会造成自来水的短缺。就拿洗车场来说,目前现有的700多个洗车场,其中使用节水设备及循环用水设备的仅为36家。据了解,洗一辆车平均用水0.24吨,全市日均洗车约3万辆,一年就洗掉70多万吨自来水。
加大中水回用不但能使其成为城市新水源,而且加大了对滇池的保护力度。昆明目前较为系统使用中水回用的片区有:银河片区、广福路、滇池路,主要用于绿地、景观用水。
而6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翠湖、盘龙江、大观河、大观公园、采莲河等,城市景观水体的再生水总量约为每天23.5万立方米。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昆明市主城区截至目前已并投入运行的再生水设施共79座,主要分布在居民小区、制药、烟草、机械制造、城市公交停车场、大专院校、度假村等,设计日处理规模2.51万立方米,每年再生水利用总量约600万立方米。
据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柳伟介绍,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技术改进的投资,所处理的中水已经达到“分质使用”标准,不但能满足绿地、景观用水标准,还做到了建筑工地、洗车等多层次用水标准达标。明年底,该公司将在6个污水处理厂各建1个再生水供水站,5年内建成12个供水站,扩大再生水回用覆盖范围。
市政协委员宋长昆认为,昆明要建成园林绿化城市,如果按人均绿地10到19平方米,35%的绿化覆盖率来计算,昆明主城区应该有20至60平方公里的绿化景观,这样绿化用水比例会大幅增加,只有强制加大中水回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水源缺口。
业内人士郭女士认为,目前,由于市场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因素,造成一些企业的中水指标不达标,对引导市民使用中水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技术提升、水质达标,政府应该加大对再生水市场的政策扶持力度。张严等市民也希望,为了缓解自来水的优水供求压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建筑工地、洗车场等单位的用水,政府应该强制其使用达标中水。
水资源规划专家廖庆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昆明城市污水水量稳定、供给可靠,是一种潜在的水资源,对其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程度、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污水厂二级处理水在进一步深度处理后,作为道路喷洒、绿地浇灌和生活杂用等非饮用水供应。从生态角度出发,减少污水向滇池直接排放,改变当前以滇池作为循环池的现状,污水的循环使用在湖泊水体外实现。
而市民寸先生则想到了一个朴素的节约用水办法:采取措施利用好昆明的雨水。他希望自己为节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前几天,昆明下了几天的雨,看着路面上到处积满的雨水,寸先生突然想到:要是能把这些雨水利用起来,肯定能为节水帮上大忙。他建议,可以在昆明四城区的几个主要小区内修建储水装置,专门用来储存下雨时积留在房顶的雨水,作为居民打扫卫生等用水。
昆明水资源的短缺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原因。昆明区内没有大江大河过境,仅靠大气环流降水汇集于水库和天然湖泊。作为昆明城市水源的主要来源,滇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达到60%。而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用水超过水资源量的20%时,就可能出现水危机。
一方面是水源的短缺,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城市供水需求,短短两年间,昆明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的供水人数已经从2003年6月时的150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近200万人。在全国14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当中,昆明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甚至低于严重缺水的北京、天津、唐山,处于全国极低水平。
在2005年前后,北京、深圳等城市的污水处理费提升幅度达到了50%以上,今年北京已经计划进一步上调水价,预计每吨将调到6块钱左右,而昆明市1.8元的生活用水到户价格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中下水平。节水专家表示,水价的调整将有利于扭转部分居民的浪费恶习,让大家都养成节水意识。
6、违法排污肆无忌惮 百家造纸厂"围攻"洞庭湖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6年11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21888.html
散发着浓烈气味的白色泡沫绵延近一公里,船行其中,在厚厚的污染物上划出一道清晰的水线,宛如“破冰而行”。这是记者最近在西洞庭湖一处造纸厂排污口见到的惊心一幕。在沿湖大大小小上百家造纸厂的“围攻”之下,美丽的洞庭湖正经受着一场严峻的生态考验。
就在造纸企业肆无忌惮地污染洞庭湖时,地方政府的监管却形同虚设,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台“土政策”对违法排污企业实行“挂牌保护”。这对原本已遭到污染的洞庭湖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在今年,这种污染表现得尤为突出。
今年9月到10月,洞庭湖出现了30多年来的最低水位,一些靠近造纸厂区的水域,湖水散发出阵阵腐臭味。“环湖造纸厂的违法排污行业已成为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的最大诱因。”湖南省洞庭湖环境监测站站长谭建强说。环保部门的监测表明,洞庭湖11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国家地表水标准四类以下。“总氮、总磷和化学耗氧量是最主要的超标指标,洞庭湖富营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造纸企业难辞其咎。”谭建强说。
据湖南省有关部门统计,目前环洞庭湖的益阳、岳阳、常德三市共有造纸厂101家,其中24家具备制浆能力,总制浆能力约72万吨。在24家企业中,除泰格林纸集团下属的岳阳和沅江纸厂制浆能力超过五万吨外,其他绝大部分企业年生产规模在两万吨左右,规模小、能耗高、产业密集度低。除泰格林纸集团下属的两家企业外,大大小小的造纸企业都没有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环保设备,废水几乎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洞庭湖。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4月开始,湖南省人大对洞庭湖水环境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执法检查。检查组所到企业,其排污口都是黑水横流,泡沫连片,周边环境污染严重。可长期以来,没有任何部门责令这些违法排污企业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更令人担忧的是,洞庭湖区许多造纸企业在巨大经济利益的推动下,正在盲目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据湖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人介绍,根据目前掌握的动态估算,在未来几年之内,环洞庭湖地区的造纸企业纸浆生产能力可达到350万吨/年。即使全部企业碱回收和治污设备技术都达到泰格林纸集团目前的水平,排入洞庭湖的污染物总量也将在现在的水平上再翻两番或者更多。
执法不到位和地方政府为利益驱使是洞庭湖受污染日益严峻的主要原因。以益阳沅江市为例,这个县级市有七家五万吨以下的造纸厂,2005年应缴纳排污费8420万元,而有关部门实际上只收了109万元,占应收的1.29%。监督缺位造成了企业之间“违法者得利,守法者吃亏”的不合理现象。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一些大造纸企业为了攫取更多利润,也开始效仿小造纸厂,将投巨资建起来的先进环保设备闲置起来“晒太阳”。泰格林纸集团下属的沅江纸厂曾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和碱回收项目,但偷排偷放事件仍时有发生。洞庭湖环境监测站今年2月和5月分别对沅江纸厂总排污口进行了采样监测,结果发现所排废水明显未经处理,经检测化学耗氧量分别高达2356MG/L和2508.8MG/L。
据了解,湖南省环保部门曾多次下决心整顿沿湖小造纸企业,但几乎每次行动都是无功而返。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对污染严重企业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名,行地方保护之实,出台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对辖区内企业和工业园区设立“零检查区”“挂牌保护”等,干扰正常环境执法。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承诺:“不因环境污染和其他环保问题停产、转产和关闭”。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饮鸩止渴”式的发展观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洞庭湖区仍大行其道。一些小造纸企业在极力掩饰违法排污事实的基础上,大谈企业给地方财政的“贡献”。地方政府一方面以解决“失业问题”、促进GDP和财税增长搪塞上级检查;一方面又反过来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对环保部门施压。“环保局长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湖区一位环保局长向记者诉苦说:“环保部门属于横向管理单位,人权、财权都在当地,小造纸厂我们也想关闭,但谁敢与当地政府过不去?”
7、安徽砀山:居民区内建起未经环评的蓄电池厂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11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21338.html
9月26日,一封群众举报信送到了国家环保总局,举报材料反映,砀山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经批准在砀山县城的居民区内建一个约3000多平方米的蓄电池厂,近日内投产。由于没有经过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群众认为该蓄电池厂选址不当,一旦投入生产,将会对砀山县饮用水和大气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10月25日,记者随同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斩污”新闻行动小组(下文称“斩污小组”)赴安徽省砀山县就此事进行了采访。
一到有“中国梨都”之称的砀山县,斩污小组就直奔举报材料所指现场。进入砀山县“金利工业园”约100米处,记者看到一个红瓦白瓷砖墙的厂房,紧闭的大门上挂着“砀山县宏大蓄电池有限公司”的牌子。透过窗户可以清楚地看到刚建好的蓄电池生产线。附近居民反映在前几天就有好几车铅锭原料已经运到了该厂。
据了解,该厂是当地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从江苏无锡迁过来的一家私营企业。蓄电池厂所在的金利工业园坐落在距县城中心不到五公里处,里面共有四家企业,都是直接利用前砀山卷烟厂的厂房建成的。
众所周知,工业园区不宜建在人口密集区域。而该工业园区就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蓄电池厂500米左右是砀山技术中学,附近还有一所医院。2002年底,砀山卷烟厂为响应国家烟草专卖局结构调整政策被关闭。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这里建起了工业园。记者问当地环保部门负责人为什么要把蓄电池厂址选在这里。得到的答复是,当地政府认为将卷烟厂的厂房废弃太可惜,要充分利用资源。
据了解,生产蓄电池离不开铅和硫酸,在生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铅酸反应产生大量的含铅含硫的气体和废水。如果处理不当,废水会渗入地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当地居民反映,砀山县水厂的水井在蓄电池厂南侧约2000米处,砀城地下水的流向是自北向南,周边很多居民是靠手压水井压上来的十几米深的地表水做生活用水。居民担心这些含铅废水给砀城近20万人的饮用水源造成污染,担心将来喝到含铅毒水,担心当地特产“砀山酥梨”变成含铅超标的毒果。
对于附近居民最关心的蓄电池厂铅酸废水处理问题,记者注意到,在即将投产的厂内还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据了解,虽然目前砀山县正在招商拟建一座污水处理厂,但何时建成还是个未知数。况且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在砀山县城南郊,蓄电池厂在北郊,相距约10公里。
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无论是建设项目还是发展规划,审批前都要先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在砀山县环保局的负责人出具的一份“砀山县环境监理现场记录”上,记者看到,记录中的监理相对人是“砀山宏达蓄电池有限公司”,监理记录中这样写到:“该厂设备陆续到厂,土地手续已办好,工商营业执照已办好,供电线路已拉好,环保部门环评手续没有办理。县委、县政府领导要求该厂于2006年10月底,11月初开工生产。”
据悉,砀山县环保局已经向砀山宏达蓄电池有限公司送达了《关于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通知》。然而截至发稿之日,该厂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尚未揭晓。
当地居民告诉记者,希望政府和企业负责人用实际行动给出一个满意答案,使居民的身体健康得以保证,让美丽的砀山“酥梨万年香”。
8、图:鱼死树枯人病 重污染还评上“生态村”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6年11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21238.html
王建斌看着被污水泡死的树木,黯然神伤。
白洋淀“输血动脉” 灌满污水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然而,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孝义河边,记者却看到了“水向高处流”的怪现象,一股股散发着恶臭的污水卷着白色的泡沫向上游涌动,河两边浸泡在污水中的树大都枯死了。
望着自己亲手栽种的树遭此厄运,蠡县辛兴镇西河村村民王建斌眼中噙满了泪水。“河两岸共有两万多棵树,被污水泡了半年就死了2000多棵。”王建斌拿着林产证告诉记者,“这可是俺响应国家号召栽种的防护林啊。当初为栽这些树,俺东挪西借,凑了30多万元。这下全完了,俺的损失谁来补呀。”
“这些水从哪里来的,怎么从下游往上游流啊?”记者问。
“是辛兴镇十几家印染厂、洗毛厂排放出来的。因为下游通往白洋淀的水渠被堵上了,这些污水越积越多,最后只能向上游倒灌。”王建斌无奈地表示。
据了解,今年3月,华北明珠――白洋淀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死鱼事件。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结果显示:“水体污染较重,水中溶解氧过低,造成鱼类窒息是此次死鱼事件的主要原因。”
3月17日,在保定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白洋淀污染综合治理紧急动员会上,市长于群放出“狠话”:“只重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不顾生存环境和群众利益造成的污染行为,是失职、渎职甚至是犯罪。”“在关停污染企业的问题上,各地要敢于碰硬、较真,下决心抓一批反面典型,严肃查处污染背后的腐败问题。”
在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的关注下,白洋淀的河流入口处建起了拦污坝。同时,包括辛兴镇十几家洗毛厂、印染厂在内的白洋淀上游142家工业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
“但实际上,俺们辛兴镇的污染企业从来没有真正停产过,污水仍在源源不断地排进孝义河。为了这些树,俺三番五次地向镇、县、市的领导反映,可至今没有任何音讯。”王建斌说,“孝义河是安格庄水库、王快水库向白洋淀补水的必经之路,是白洋淀输血的‘动脉’,这样被污水灌满了,早晚还会排进白洋淀里。”
“污水绕村流,子孙万代愁”
“污水不仅毒死了鱼,泡死了树,还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近年来,附近几个村生怪病的村民大量增加,特别是俺们南宗村离污水最近的一个800余人的小区,近3年死于癌症的就有35个。”辛兴镇南宗村一位叫李老水的村民说。
据了解,南宗村位于孝义河西岸,而村南则毗邻着蠡县第五分渠。污水从分渠流过,被安置在一片树林中的两台水泵抽出来,通过一个排污渡槽越过月明河排入孝义河。有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两个泵的排污量一个是900立方米/小时,另一个是160立方米/小时,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两台泵每天排污水达2.5万多立方米。
南宗村村民刘小顺告诉记者:“随着排污量的增加,孝义河污水水面不断增高。一个月前,辛兴镇的污染企业联合出资8万元把俺们村西边的两个大沙坑买下来,用于排放污水。村南、村西已是污水流淌,再加上两个渗透力极强的大沙坑存放污水,村民们能不得病吗?”
“污水绕村流,子孙万代愁”,是刘小顺代表村民写的一份反映材料的题目。刘小顺原是一位在外地上班的老工人,退休后回到家乡。当他看到曾经绿水环绕的村庄竟变得污水横流、村民们病魔缠身时,这位上世纪6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四处奔走,为村民讨说法,但每次都无果而终。“白洋淀死了鱼有人管,俺们这儿死了人咋就没人管呢?”刘小顺说。
目前尚没有来自权威部门的证据表明污水与癌症有直接联系,但污水在增多,患病的村民也在增多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南宗村以外,附近几个村的癌症患者也在增加。据辛兴村卫生所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辛兴村近3年已有32位村民死于癌症,现被确诊的癌症患者有6位,为肺癌、食道癌、肝癌和胃癌。
“文明生态村”竟是严重污染村
记者捂着鼻子沿着第五分渠逆流而上,追踪到了污水的源头――辛兴镇辛兴村。据了解,在辛兴镇13家洗毛厂、印染厂等污染企业中,有11家都建在辛兴村。污水从各个污染企业流出来,汇集在村北一个大坑里。站在坑边,恶臭扑鼻,呛得人透不过气来。
“白洋淀死鱼事件发生后,包括辛兴镇十几家洗毛厂、印染厂在内的上游排污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辛兴镇辛兴村党委及村委办公室主任张寅来说,“可实际上,俺们村的污染企业多数并未关停。他们采取白天停产、晚上开工的办法,一直在违法生产、偷偷排污。”
当天下午,记者悄悄走进辛兴镇最大的污染企业――河北启发毛纺集团公司。在该公司巨大的印染车间,记者看到,有80多台染缸正在生产,其中一台被打开盖子的染缸上面,彩色泡沫涌出来,流到地面的排污槽里,流出车间后穿过一片果园,排放到墙外的污水坑。
今年8月21日的《保定日报》上,曾刊登了保定市环保局通报的“全市挂牌督办十大环境违法案件”,河北启发毛纺集团公司名列榜首。
从启发毛纺集团出来,记者来到辛兴村村民委员会。在村委会会议室的墙壁上,赫然挂着一块蠡县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4月颁发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先进村”牌匾。
“辛兴村的污染问题已有十多年了。”村委会主任崔明章告诉记者,“污水是摆在明处的,谁也藏不起来。而且作为老百姓选举的村委会主任,多年来我也一直在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而且,让村民们不解的是,在2005年7月,村里最大的排污企业启发毛纺集团董事长王启发,还被县里直接任命为村党委书记。”当记者提出要采访王启发时,崔明章说:“王书记不在村里办公,我们想找到他都很难。”
辛兴镇环保所所长王国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辛兴镇的污染问题已经持续了多年,但环保部门不是不想管,而是太难管。当记者问其难在何处时,这个冀中汉子点燃了一支香烟,叹息道:“我在这个镇当环保所长,其实是坐在了‘火山口’上,早晚会出事的。”
9、流域生态补偿的目标及建立补偿机制的途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21087.html
目前,我国很多江河流域都存在着各行政单元污染自己、污染别人而又被别人污染的问题,破坏了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流域生态补偿问题,已经成为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流域生态补偿的目标
流域生态补偿的目标,也就是流域生态补偿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保障上下游人民群众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生存权是人们满足身体健康和基本生存需求的权利,包括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等。发展权是人们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权利。目前,由于流域上下游的功能区划、环境容量以及环境功能达标要求不同,区域内及区域间发展和保护的矛盾突出,上下游人们实际享有的生存权、发展权在一些地区是不平衡的。流域生态补偿,就是要解决上下游人民群众生存权、发展权不平衡的问题。
促进上下游各行政单元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长期以来,由于违背流域自然生态规律,流域内上下游一些行政单元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混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虽然辖区内GDP不断增长,生态环境却日趋恶化。沿江(河)发展的另一方面是沿江(河)污染,导致水体对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力和满足人们饮水需要的功能逐年下降,甚至出现了一些突发环境事件。近年来,水生态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愈加明显,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流域生态补偿,就是要明确上下游各行政单元水功能区划和环境容量,在符合功能区产业导向、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前提下追求经济较快增长,进而实现科学发展。
促进上下游各行政单元之间协调发展、互惠共生、和谐多赢。目前,国家尚未对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定位进行划定,未对跨界(尤其是跨省界)断面水功能类别及水质评价的要求予以明确,因而甚至出现了跨界同一断面水功能定位不同、水质评价类别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失去了认定流域内各行政单元保护与发展的责任义务的基本前提。整个流域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流域上下游各行政单元各自为政,在发展经济时难以统筹考虑全流域水生态的承载能力,更谈不上对整个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上下游发展间的利害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导致上游排污、下游污染,上游保护、下游破坏。流域内各行政单元污染自己、污染别人而又被别人污染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造成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失衡。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明确全流域的功能定位和各行政单元的责任义务,使各行政单元的发展互惠共生、和谐多赢。
流域生态补偿的二元性
生态补偿不是指流域内上下游各行政单元间简单的相互直接补偿,而是指流域内各行政单元内部的自我补偿和各行政单元之间的统筹补偿。其中,各行政单元内部的自我补偿是前提,各行政单元之间的统筹补偿是目标,两种补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流域生态补偿,实际上是流域内单个行政单元内部和多个行政单元统筹的二元补偿。
各行政单元内部的自我补偿。基本途径是:偿还旧账――通过补偿,偿还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旧账;不欠新账――发展经济要综合考虑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达标要求;加快发展――在符合环境功能区划产业定位、水环境承载容量的前提下实现较快发展;和谐发展――区域水生态支撑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生存保障相协调。追求的目标是:流出行政单元断面的水质达标;行政单元辖区内的水质达标。
各行政单元之间的统筹补偿。流域内各行政单元之间的统筹补偿,由各行政单元共同的上一级政府负责,各行政单元之间原则上不直接进行相互补偿或赔偿。基本途径是:划定交接断面的水功能类别,确定断面水功能区水质的达标要求;制定流域生态补偿具体办法,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原则、标准及各行政单元的责任义务。追求的目标是:上下游交接断面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符合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
流域生态补偿,由政府主导才能完成。在政府层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应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即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由中央政府建立,跨市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由省级人民政府建立,跨县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由市级人民政府建立;在流域层面,应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要按全流域到省域、市域、县域范围的顺序依次开展。依据这样的原则,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就可以构建起补偿机制框架;而细化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就可以不断完善补偿机制。
明确流域内各行政单元的功能区划。国家从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划定流域水域、陆域的生态功能区。各省、市、县严格按国家的功能区划,进一步细化所辖区域水域、陆域的功能区,明确生态保育、生态控制、生态协调等功能区。流域内各行政单元依据上述功能区划,进一步划定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明确各功能区的保护目标、产业定位,制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严格设定敏感项目环评及各级行政审批权限。
明确各行政单元交接断面水质与水资源量的要求。依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交接断面的水质类别、评价项目、评价方法、监测频次、监测规范、质量保证及信息公开方式。依据水资源量的周年动态,明确上下游的水资源通量。
确立流域功能区划的法律地位。应在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生态功能区划法,明确功能区的法律地位、划分原则、确定方法、责任主体、法律责任及执法主体。对违背功能区划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明确流域内各行政单元的权利和义务。各行政单元均有保护水域环境、发展经济的权利和义务。在较好履行“使辖区产业符合功能区划定位、保障流出断面水质达标及水资源量”的义务的前提下,辖区内如属生态保育区,或虽不属保育区但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比例较大,导致产业发展和环境容量受到限制,此行政单元就有要求获取生态补偿的权利。各行政单元如未能较好履行义务,如产业发展不符合功能区划定位、流出断面水质不达标、水资源量未保证,则应承担生态赔偿的责任。水功能区、交接断面水质类别,由共同的上一级政府根据全流域发展统筹划定。上下游各自因生态敏感区保护及其对发展的限制等而要求生态补偿,由流域统筹补偿来解决,责任在共同的上一级政府。上游没有因发展受限而要求下游对其进行直接补偿的权利,下游也无向上游进行直接补偿的义务。上下游行政单元应依照共同的上一级政府依法划定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并依据分配的环境容量,优化产业结构,用有限的纳污容量实现最快的经济增长。
建立流域水生态保护协调机制。由流域内各行政单元共同的上一级政府负责建立流域协调机构。协调机构负责制定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划定功能区,明确各行政单元断面水质的考核办法,签订水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状,论证对流域生态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工程项目,制定流域应急预案,协调解决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各类建设与开发矛盾,负责考核各行政单元履行生态补偿义务的情况。
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应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建立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补偿政策,同时抓紧研究制定产业扶持及市场化生态补偿政策,使补偿机制不断完善。(刘国才)
10、甘肃省敦煌市封闭自备水源井保护地下水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10/content_5314325.htm
新华网敦煌11月10日电(记者 邓玉山、莫华英)甘肃省敦煌市目前正在逐步封闭所有城市自备水源井,以有效控制并合理利用地下水。
敦煌市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何向东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敦煌自来水管网尚未建成,一些宾馆、企业及其他单位便自行打井取水,用于人饮、工业生产、消防等用途。这些水井深度一般在50米至80米之间,数量最多时超过100眼。
敦煌市水务局监察大队队长李生智告诉记者,近年来,这些自备水源井的缺陷日益突出。水井由单位自己挖掘、使用和管理,滥采地下水现象比较严重,而水务部门却无法有效监管。另外,这些水井属于浅水井,取水单位不做任何化验和净化,水质无法保障,存在饮水安全隐患。
敦煌市继2002年启动封井工作后,近日又发文要求,必须于2007年5月31日前关闭所有城市自备水源井。截至目前,敦煌尚有29眼自备井未封闭。
何向东说,敦煌自来水管网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建成,水源是深度在120米左右的深水井,净化后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水量也能够保证。
李生智表示,敦煌水资源严重缺乏,封井入网便于统一监测管理,从而有效控制和合理利用地下水。
敦煌是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但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敦煌采取禁止开荒和禁止打井等措施,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同时大力宣传节水理念,推广节水技术,并积极争取从外流域调水。
11、北京最大的生态修复公园有望在2008年建成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10日 11:09:24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10/content_5313332.htm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 李德欣)经过4个月治理,一个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沙坑已经绿树成荫,一个新的城市公园初具规模,2008年这里将变成北京最大的生态修复公园。
记者10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了解到,大沙坑位于门头沟区腹地,南北狭长,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最深处有34米,是历年挖沙造成的。长期以来沙坑成为垃圾倾倒场,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是北京西郊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城市土壤、地貌、空气、水源涵养等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从今年5月开始,北京市门头沟区采取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对大沙坑进行综合治理。北京市门头沟区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这个大沙坑瞬间蓄水可达3.5万立方米,因此在大沙坑中设计了收集和利用水系统,形成7万平方米水面景观。目前水面景观已经开始建设,预计月底将形成北高南低落差10多米的三级叠水水系,整体成为一个湿润的小气候,每天蒸发到空气中1200立方米水,能改善北京西郊地区空气质量。并通过生态修复,最终达到沙坑环境系统的稳定,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群落。
据悉,明年开春,除了给已建成的36万平方米绿地进行补种外,另外33万平方米大沙坑的改造工程也将全面动工。2008年,这里将建成一个集观景、休憩健身、集雨、防风固沙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生态修复公园。
12、南水北调江苏段治污工程完成七成多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10/content_5313212.htm
新华网南京11月10日电(记者 孙彬)记者从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了解到,南水北调东线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其中江苏段治污工程已完成七成多。
目前,江苏段调水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7.2亿元,占在建工程总投资的70%,在建工程达到预定的时序进度。治污工程项目已经完成75个,完成率为73.5%。
当前,建设部门正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力求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尽早实现通水目标,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任务。
13、我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可获20年扶持 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来源:春城晚报 2006年11月09日
http://www.yndaily.com/html/20061109/news_91_210412.html
记者在省政府昨天召开的全省移民工作会议上获悉,从今年7月1日起,我省将对大中型水库移民给予长达20年的后期扶持,对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后期扶持从今年7月起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秦光荣在全省移民工作会议上讲话。他说,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水库移民工作会议和两个重要文件精神,讨论《云南省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文件,总结和交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试点工作经验,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移民安置工作。
秦光荣强调,会后全省即将全面推开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后期扶持的办法是对扶持对象按照每人每年600元的标准,从2006年7月起扶持20年,扶持方式是“一个尽量、两个可以”,即尽量直接补助到人,不能直接补助到人的,可以通过项目扶持,也可以采取补助到人和项目扶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扶持。后期扶持要处理4个难题
秦光荣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移民安置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在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中妥善处理4个难题:
做好人口登记:移民人口登记一定要严格按照省里下发的人口登记办法,能核定到人的核定到人、登记建卡,做到家喻户晓,接受群众监督,不能出现虚报、瞒报和漏报。
确定扶持方式:按照“一个尽量、两个可以”的思路,采取直补到人、项目扶持或两者结合的多种扶持方式,扶持项目要以解决移民群众温饱、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难、移民能够直接受益的项目为主。
加强资金管理:后期扶持必须加强资金管理,严格资金支出,决不允许资金被挪用、截留、挤占,严禁从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中提取或变相提取工作经费。
切实维护稳定:对符合条件的大中型水库非农业安置移民中的困难家庭,要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其他征地移民遇到的困难问题,地方政府要通过落实相关政策妥善解决。要充分调动起广大移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依靠自身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开创美好生活。
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副省长罗正富主持会议。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光禄,省政协副主席和占钧,省政府顾问邹纲仁,省政府秘书长黄毅出席会议。
14、组图:葛洲坝库区水葫芦肆虐船行如过草地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6年11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6-11-10/084711476448.shtml
葛洲坝库区水葫芦肆虐船行如过草地
葛洲坝库区水葫芦肆虐船行如过草地
11月9日,在湖北宜昌葛洲坝库区黄柏河入江口上游约2.5公里长的河面上,水葫芦疯狂生长,船舶行使其间如同过草地。目前有关部门已开始组织清漂船队对水葫芦进行打捞。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15、陈凯歌到底该不该被提名“绿色年度人物”?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11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21196.html
--由陈凯歌喜获2006“中国绿色年度人物提名”引发的思考
陈凯歌喜获2006“中国绿色年度人物提名”的消息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以往环保方面的评奖活动何尝引起过如此轰动的效应,如此广泛的关注呢?不能不说还是公众人物、娱乐明星的力量大呀!这也算是环保界的一个意外收获或者说中国亿万人民的环保事业的一个收获吧。
有人把这个意外称为“黑色幽默”。何谓“黑色幽默”?那就是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压抑和残酷,它苦涩的笑声让人触摸到了泪水,愤怒,甚至谴责。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环保事业需要一点黑色幽默。从这次中国绿色年度人物提名看,中国人民是不乏幽默细胞的,尤其是智慧的网民把他们的幽默从轻松的娱乐事业向严肃的公益事业普及。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幽默,更需要的是藏在幽默后面的思考:我们的矛头最终应该指向谁?
谁都知道,中国的环境污染走到今天这样一个恶劣的境地,当然不是陈凯歌一个人的过失。陈凯歌名声再大,恐怕也没有如此神力。长久以来,我们也许会关注某某湖泊,某某河流发生重大污染事件,但是最多会向肇事的企业投去愤怒的目光。恐怖事件发生之后,也许会有组织负责人站出来主动声明对该事承担责任。但是污染事件发生后会有谁主动站出来声称对此事负责呢?应该负责任的人又在哪里?答曰:他们躲在企业的名头下。企业躲在哪里?躲在一把又一把的地方保护伞下。保护伞为污染环境的企业开绿灯,给环保执法设置种种障碍。这些保护伞又是谁撑开的呢?当然是人。是什么人撑开的呢?一些在扭曲的发展观和错误的政绩观怂恿下,在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驱使下,本应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却包庇纵容环境污染企业的地方政府官员。
冤有头,债有主,治国需重典,处罚要到人。环境是人污染的,被追究的当然应该是人。但实际情况却是,最后落实责任,人都到了幕后,污染者变成了语焉不详的“某某企业”。好一个“某某企业”!把它放到公众的舆论中声讨,能让他像人一样有羞愧的意识吗?能把它投进监狱让它面壁思过吗?
这才是最大的讽刺。如果让人负起应负的责任,如果让污染环境的人难辞其咎,罪有应得,机器或是“企业”又怎会犯下污染环境的恶行?如果不把环境污染的责任追究到具体的企业法人、负行政责任的个人,环境整治又如何真正落实?要真正树立公众对环保治理的信心,不能只是让人们面对一串又一串的环境污染数据投去愤怒却无可奈何的目光,总应该给他们一个可以谴责的主!
否则,今天对这个企业罚罚款,明天对那个企业罚罚款,局限在“公对公”上,永远只能是隔靴搔痒、难以以儆效尤;如果不把那些保护污染的“幕后黑手”绳之以法、晓以利害,就免不了故伎重演、污染反弹。如果不把这些黑手放到光天化日之下,接受镁光灯、公众目光的审视,就免不了让更多没有被揪出来的黑手抱着侥幸心理,蠢蠢欲动。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社长吴祚来先生认为:,“《无极》剧组对天池自然生态与环境的破坏,不是陈凯歌的个人行为,他与剧组工作人员当属‘非主观故意’,而监管机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人们对环境的集体无意识淡漠,造成了《无极》剧组破坏天池环境事件的发生。” 这话是有道理的,但由此推理,是不是美国也不必剿灭本拉登或者基地组织中的任何成员,剿灭所谓的“基地组织”就行了?
社会责任需要担当者,我们理应把矛头直接指向应该对企业或团体中为环境污染负责的个人,让他们以及为他们撑保护伞的人尝尝被降职撤职、被曝光声讨,甚至法办的滋味。
据悉,监察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制定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就是这样一把指向“个人”的寒光闪闪的“尚方宝剑”,令那些不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放在眼里的国家行政人员望而生畏。
据悉,国家环保总局与人民网共同建立的“环境曝光台”就是其中的这样一个面向公众的舆论平台,如果关注一下此类的曝光台,相信每个人都更能体会到黑色幽默背后的沉重。
“公共精神”是“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大奖的根本原则,也应该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精神。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认为:中国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而在于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更在于激发社会公众的力量。
中国不仅需要“绿色年度人物”的评选,还需要“环境曝光台”、甚至“环境年度破坏黑名单”这样的评选活动,让公众们看看是谁在利益驱使下伸出了污染环境、破坏绿色生态的一只只黑手,同时,也给那些黑手们更大的威慑,让它们面对公众和舆论的压力,乖乖地缩回去,用绿色洗手液好好洗白白,由此树立公民们对环境污染整治的信心。
16、利益主体争相吃“资源” 洞庭湖生态严重退化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6年11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10/content_5311786.htm
编者按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天然湖泊湿地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生态功能成就了洞庭湖“长江之肾”的美称,更直接影响着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长期以来洞庭湖一直处于“诸侯分治”、“部门争利”的状况,正由于这种无休止的过度索取,如今的洞庭湖已面临湖泊湿地萎缩、生态退化的严重危机。
鸟飞鱼衰 杨树成灾
金秋10月,对于渔民们来说本应是捕捞作业的黄金季节,可记者沿湖采访却难觅渔民踪影,只有不少渔船被搁浅在干涸的湖床上。东洞庭湖渔政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由于大片水域干涸,目前已有2100户渔民的7600条渔船搁浅受困,2/3的渔民已无业可做,渔民平均收成不及去年的1/3。据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监测,洞庭湖内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资源急剧减少,大型经济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数量锐减,占总产量的比重已不到10%,而且捕捞上来的鱼越来越低龄化、小型化,根本没有繁殖再生的机会。
与鱼类资源一样,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拥有217种鸟类的洞庭湖极有可能失去其“候鸟天堂”的美誉。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2005年,洞庭湖独有的国际濒危物种只有白鹤、东方白鹳、黑鹳、鸿雁、小白额雁等五种,较2004年已减少了四种;达到湿地公约1%标准的物种12种,较2004年也减少了四种。小白额雁、反嘴鹬、黑腹滨鹬和罗纹鸭等常见种群降幅在50%以上。
在鸟类和渔业资源锐减的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兴起的一股“种杨热”给洞庭湖带来了新的危机。目前,整个湖区杨树种植面积以万亩、十万亩的速度扩张,就连一些基本农田、行洪道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未能幸免。
记者在湖南常德、益阳、岳阳三市采访时发现,杨树扩张开始由垸内转向垸外,从沿岸向洞庭湖深处“进军”。船行洞庭湖上,已很难看到没有种植杨树的洲滩,内湖堤垸内的道路两侧、农户门前屋后也都见缝插针地种上了杨树。除此之外,种杨风还正刮向洞庭湖区几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在这些保护区的缓冲区和试验区,大量的洲滩荒地被承包出去种植杨树,甚至连保护区核心区也难幸免。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的全国七起重大违规案件中,东洞庭湖湖核心区违规种植5000亩杨树就赫然其中。
种杨树的目的是提供造纸原料。目前洞庭湖大大小小有上百家造纸厂,这些纸厂普遍规模小、分布散、环保配套设施差,对洞庭湖的污染越来越重。然而,由于由于湖区各县市缺乏工业资源且财力薄弱,造纸业成为一些县市的财政支柱。湖区某县造纸业财政“贡献率”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1/3以上。
愈演愈烈的种杨热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风险。洞庭湖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谭建强告诉记者,大面积种植单一物种,或改变原有种植的物种,使野生生物的原生环境发生改变,抑制了野生物种的正常生长和栖息。“我们调查发现,在种植杨树的湖滩,芦苇不能生长,硕大的杨树冠下连草都不能生,本地原有的群落生态系统完全被改变,湿地景观不再。此外,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在没有种树的湖滩、稻田有许多鸟类在觅食、行走,而在杨树林中则难见鸟类踪迹。”谭建强说,“如果任由盲目种杨之风发展下去,再过若干年后,洞庭湖湿地生态景观将荡然无存。这绝非危言耸听。”
“涉水不涉水,都来插一腿”
从鸟飞鱼尽到杨树成灾,考察洞庭湖生态危机的成因,一方面缘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地方政府畸形的发展理念。在“发展”的借口下,掩盖着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利益诉求,并为此付出巨大的环境与资源代价。
以渔政部门为例。2005年,洞庭湖区岳阳、常德、益阳三个湖区市县渔政总人数达335人,沅江市一个县级渔政站就有118人,为了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员,在“自收自支”利益驱动下,罚款增收成了公开的秘密。
据岳阳县谭家围子的渔民们反映,他们使用“迷魂阵”等有害作业大多“按档”收费,每户一年约交2000元,电捕船交3000元。此外,洞庭湖内大大小小的芦苇场、环保部门也要向渔民收取所谓的“泊船费”、“排污费”等。“只要交了钱就没有人管你”,益阳市老渔民皮志先说。
与渔政部门一样以“吃资源”为生的利益主体在洞庭湖区比比皆是。如东洞庭湖,水域涉及岳阳、益阳两个地级市和岳阳、汨罗、湘阴、华容、南县、沅江六市县及君山、岳阳楼两个县级区,再加上市内众多部门对东洞庭都拥有行政执法权,几十家乃至上百家部门纠缠一起,有利大家争,无利没人管,“涉水不涉水,都来插一腿”。这些利益主体将国家资源视为本部门的“私产”,随意发包,竭泽而渔。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湖区各县市普遍财政困难。为了培育财源,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顾高昂的环境代价一味强调发展。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种杨风”就是为造纸业提供原料,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就是地方政府。据了解,2005年,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仅沅江一市就新种植30万亩杨树,年初为此制订了详细的规划,并把任务分配到了每个乡镇,市电视台还定期公布各乡镇发展杨树的进度。地处西洞庭的常德市也将杨树发展列入全市“五个一百万亩”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之内,全市杨树种植面积已突破150万亩。
“公地”悲剧是变相的权力寻租
作为公共资源,洞庭湖的所有权是国家的但实际上却成为一块利益均沾“公地”,而以保护资源为主的职能部门却沦为“吃资源”的主体,管理体制上的漏洞是主要原因。专家指出,这种“公地”悲剧亟待改革。
“从政府到职能部门再到承包商,杨树的背后是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中科院亚热带所教授彭佩钦认为,虽然资源的所有权是国家的,但实际上洞庭湖成为一块利益均沾的“公地”。洞庭湖杨树危机的背后实际上是政府管理的危机,代表着权力的政府和职能部门与代表资本的利益集团肆无忌惮地掠夺公共利益,这是与民争利,与国家争利。
“这是一种变相的权力寻租。最后的结果是部门和企业获得了巨额利润,国家和老百姓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彭佩钦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洞庭湖管理体制弊端,2002年湖南省曾专门委托中科院湖泊所姜加虎教授等专家制定了一个详尽的“洞庭湖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成立一个由副省长任组长、涵盖东、南、西洞庭湖三个自然保护区的协调机构,解决洞庭湖管理权责不分的现状。但由于遇到了诸多既得利益者的阻碍,这一规划至今未能实施。
姜加虎告诉记者,目前洞庭湖区人口接近1500万。这么多人的生存与环境的保护之间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尽管头顶着“鱼米之乡”的光环,但洞庭湖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功能区划,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但长期以来在生存压力下,一些不适合人居的地方实际上已成为人烟稠密、工农业生产集中的地区。
洞庭湖区共有24个蓄洪垸,居住着数百万人口,其中包括屈原行政区、大通湖等事实上已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县级行政区。受政策因素限制这些蓄洪垸不能发展大的工业项目,招商引资也缺乏安全保障。因此“吃资源”成为这些地方群众脱贫致富的惟一选择。而掠夺资源后果必然是“越吃越穷,越穷越吃”。
姜加虎认为,对于洞庭湖而言,生存与保护的“两难”将长期存在,解决这一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引导地方政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当务之急。“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往往是重开发,轻保护;因此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加大对湖区生态移民和转移支付力度,改变对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是洞庭湖保护的关键所在。”姜加虎说。
对于这一问题,湖南省人大资源和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帅认为,造成洞庭湖管理混乱、部门资本竞相逐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权属不明,缺乏一个能够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在重新调整洞庭湖保护区划的基础上,应赋予保护部门相应的权责,并切实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将资源保护的责、权、利真正统一起来,面对日益退化的生态环境,变革资源管理模式对于洞庭湖来说,将是一场真正严峻的考验。(谭剑 李佳鹏)
17、广东水库移民海南30年见证国家沧桑巨变
来源:南方新闻网2006年11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0/024411472737.shtml
水库移民30年 归去来兮辞
从广东到海南,再从海南回到广东——信宜市金垌镇的几百名水库移民走了三十多年。1973年,为了支持当地横石水库建设,他们带着万丈豪情,远赴海南省昌江县建设青山农场。1988年,他们因为土地权属问题陷入了乡镇、农场和生产队之间的复杂纠纷,并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狼狈回到家乡,但海南户籍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沉重负担。描述他们这段经历,可以借用一个王小波式的比喻:迁徙之后又被迫回迁的水库移民,就像一群想在大搬家的宅院里找个地方孵蛋的老母鸡。他们走来走去,勤奋努力,却始终没有找到能够安定下来的家园。
1973年 移民“先锋队”
金垌公社决心利用自己的山山水水谱写一曲真实的《龙江颂》。移民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要在遥远的海南岛开发建设“青山农场”
公社和大队的干部跟“先锋队”的每一位成员握手告别,沾亲带故的人甚至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村民们高呼着“农业学大寨”的口号,热烈欢送第一批为了集体利益做出牺牲的人。“先锋队”透过车窗高高打出一面红旗,上面“扎根海南”、“开发青山”的字样让人感到精神振奋。
这一年“文革”还没有结束。“先锋队”出发的那一刻,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现代京剧《龙江颂》回荡在广东信宜县金垌公社上空。社员们用客家话、信宜话模仿着京腔京韵,有的人唱乱了节拍仍浑然不觉。在场的每个人都对这出样板戏的内容了如指掌:1963年春,福建沿海地区遭遇特大干旱。当地龙江大队“丢卒保车”,他们舍弃了自己的三百亩高产田,在家乡门口堵江截流、引水抗旱,终于解救了灾区9万亩农田。
1973年,金垌公社决心利用自己的山山水水谱写一曲真实的《龙江颂》。公社干部计划建造一座水库,淹没自身的良田,灌溉周边的公社。库区200多位村民即将迁移到遥远的海南岛,移民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要在那里开发建设“青山农场”。
在这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复杂关系中,时年32岁的村民黄光成,深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尽管背井离乡让人心生挂念,他依然和“先锋队”的其他成员们一路高歌。这40多名来自金垌公社合垌大队的村民,将在位于海岛西部的昌江县垦荒建房,迎接第二年广东大部队的到来。
时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黄光成以65岁的高龄,在金垌老家做着一份泥瓦匠的工作。那座因为水源缺乏、最终荒废的水库,死气沉沉地横卧在他寄居的泥坯房脚下。对于数百名和黄光成一样的“倒流移民”而言,过去那场声势浩大的迁徙,始终是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由此造成的影响,一直波及到下一代,至今没有显示出结束的迹象。
1975年 “扎根”海南
青山农场已经初具规模,300多位信宜移民先后将户籍迁到了海南。“安居乐业”、“扎根海南”已经从政治口号转化为真实的想法
乘坐粤海铁路轮渡跨越琼州海峡,再沿着高速公路奔驰两个半小时,就到了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广袤的田野上,偶尔刺出一簇高大的椰子树;如果识货的话,还能在不远处发现成片的甘蔗、槟榔和橡胶。地势平坦、道路笔直、土地辽阔,这一切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信宜形成鲜明的反差。
昌江县只是宝岛的一个缩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面积仅次于台湾的海南岛,都被认为是一个蕴涵巨大政治经济价值的地方。1957年1月,陈毅和邓子恢曾经联名向中央政府提出《关于开发海南岛的意见》,两位副总理建议尽快从大陆向海南实施有计划的移民。
上世纪70年代,海南掀起了新一轮的开发热潮。刚刚成立的保平公社需要劳力开发建设青山农场,而金垌公社则需要土地安置水库移民。双方你情我愿,因此有了黄光成后来第一次海南之行。而肩负着考察任务的黄光成,几乎是第一眼就相中了这里优越而独特的自然条件。
黄带回的异域见闻,对于长期受困于逼仄环境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和黄光成一起报名参加“先锋队”的村民黄启广回忆说,“那时候的海南岛,就像现在人们心目中的深圳、珠海”。
双方公社均对移民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想去海南的村民,可以领到每人25元的交通补贴;而抵达海南后的创业时期,则可以获得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
在《龙江颂》当中,英雄群体以多烧砖窑的形式,弥补舍己为人带来的损失。戏中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口号,迅速传唱到大江南北。在金垌公社看来,组织移民前往物产丰富的海南,既满足了兴建水库的要求,又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这也标志着公社全方位、创造性地对“龙江精神”进行了学习和发扬。
“解放牌”改造的大客车,满载着来自广东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梦想,奔波了10天。然而到达保平公社第一天,“先锋队”的成员便意识到:从现实到梦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黄光成、黄启广都还记得,队员们被领到一间粮仓,“每人发一张草席睡在地上,挤在一起连翻身都困难”,第二天“天亮了,草席一抖,全是水”。
与合垌大队的水库移民不同,邱定汉一家是因为支持、配合水电站建设,被送进青山农场的。他们原本是信宜县钱排公社钱新大队的村民,长年居住在当地一座名叫“衫树山”的偏僻而贫瘠的小山头。1975年,信宜县兴建黄楼河水电站,邱定汉的土地和房屋正好处于淹没范围。
动员邱定汉搬迁的县领导,亲自带着邱定汉前往海南“看地方”。此时青山农场已经初具规模,300多位信宜移民先后将户籍迁到了海南。农场管理类似于保平公社下面的一个大队。老人和妇女下地种田,壮劳力则组成副业队外出务工,小孩可以在农场小学念书学习。邱定汉和邱国祥父子俩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青山农场肥沃的土地,这里“水稻亩产四五百斤,差不多是信宜山区的两倍!”1975年,邱定汉全家21口人,移民到青山农场“插队落户”。
早期的移民非常欢迎新成员的加入。在他们看来,邱定汉一家是由信宜县委县政府“派”到海南的,这说明青山农场在家乡领导心目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有人甚至猜测,未来的青山农场将定点接收移民海南的信宜人。
青山农场的“大锅饭”,并没有养出一帮“集体懒汉”。场员们积极垦荒,拓展农场的土地面积。“安居乐业”、“扎根海南”已经从政治口号转化为真实的想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群来自信宜的广东人,有意无意遗忘了自己的“移民”身份,他们开始和海南本地人一样,将琼州海峡以北的人,统称为“大陆人”。
80年代初 土地权属
没有像本地农民那样,拿到证明土地承包权归属的小本本。水库移民和本地农民的差别,击中了长期潜伏于青山人内心的隐忧
青山人的想法突然受到了冲击。谁也没有料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从农村开始的那场大变革,竟然会在小小的青山掀起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风波。
正如一些关注中国农村问题的书中所写:十年动乱结束后,发端于安徽凤阳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革了平均主义的命;中国农村很快出现了“上至七十三,下至手中搀,一家三代人,都在忙生产”的喜人局面。海南农民和大陆农民一样喜气洋洋,唯独青山移民愁眉不展。
“每家每户虽然也都分到了土地,但是我们没有像本地农民那样,拿到证明土地承包权归属的小本本”,移民们心里不踏实,“难道这土地还是别人的?”农场也碰到了麻烦:此前一直按照大队进行管理的青山农场,竟然没有拿到能够证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任何证明。
水库移民和本地农民的差别,击中了长期潜伏于青山人内心的隐忧。很多人早就注意到:其他大队除了缴纳公粮外,没有另外更多的支出;可是青山农场每年要按照坡地每亩15元和水田每亩200斤稻谷的标准,向保平公社缴纳钱粮,其中一部分被留下来作为公社自己的收入。
直到这时,有人才道出了几年前一个令人尴尬的小故事:农场初建时期,金垌老家派出公社干部,来到海南慰问移民。返程临行之前,广东干部特意以金垌公社的名义,请海南本地干部喝了一顿酒。席间,广东客人拿出事先写好的一份合同当场宣读,而当读到有关青山农场性质问题的时候,海南人拍着桌子跳了起来——“青山农场不是农村,没有土地所有权!”
新时期的土地权属比过去更加明确,水库移民不得不接受他们一直刻意回避、而内心却又一直希望改变的现实:在长达8年的时间中,一直在租种别人的土地,尽管他们早已在这里安家落户。曾经指望着“继续当农民”的邱定汉一家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只是集体企业当中,从事农业生产的职工。
然而拥有户籍却没有土地,这显然不符合当时中央的政策。移民身处两个历史时期的交叉点,生发出更多的疑惑:“文革”时代的户口是不是不算数了?当年两家公社究竟是如何协商的?大伙儿究竟是来定居,还是来打工的?
这场风波的平息,比预想的更加迅速。保平“撤社建乡”后,新成立的农工商联合公司很快和青山农场重新确立了承包关系。农场的范围并没有缩小,移民们还可以继续耕种他们的土地,每家每户也派发了新的土地承包合同。黄光成记得很清楚:合同上写着“坡地多少”、“水田多少”,上缴钱粮的标准没有变化,承包期也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一样,规定为15年。
世代务农的移民,仍然习惯于把拥有土地看做自己的唯一出路。他们也曾经讨论过“是不是要回去”,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信宜人多地少,无论如何,海南的生活比老家要好”。一切还“按既定方针办”,似乎没有谁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时隔20多年以后再次谈起这场风波,移民们还深为当时的妥协而后悔。他们轻易就放弃了追问,以至于后来更大的变故发生时,青山人又一次感到措手不及。[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