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一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11-08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呼唤排污企业的社会责任

                  2、中国约有1.5亿亩耕地受污染

                  3、"输血的动脉"被污水灌满 "生态村"竟是污染村

                  4、我国长城现状令人担忧 保护长城已刻不容缓

                  5、人工改道:让“黄河落地” 是“好心办坏事”

                  6、黄河之水天上来 各地分到多少水

                  7、拆!解除8000群众安全隐患拆掉大坝

                  8、大陆首个自然公园将在云南高黎贡山建成

                  9、永胜县积极探索水电移民开发新途径

                  10、新华网:“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乌江思林水电站开工

                  11、四川生态建设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18亿吨

                  12、山东举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污染防治立法听证会 

                  13、北京将污染减排纳入区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4、电站威胁贵州大峡谷续:项目将提交人大表决

                  15、跨国公司为何争打“环保牌”

 

1、呼唤排污企业的社会责任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2006年1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15430.html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乡的百姓今年8月以来深深承受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带来的严重后果:因为设在家门口的铅冶炼厂的肆意排污行为,导致了数百名群众特别是儿童严重血铅超标。部分儿童因为铅中毒对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已经无法逆转,工厂周围的土地也被严重污染,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

  同期发生的还有湖南省岳阳县的砷污染事件,造成污染的企业常年向外排放严重超标的污水,饮用水源砷含量超标10倍,影响到10万人的饮用水,导致当地不少餐饮店停业,数所中小学停课。

  当越来越多企业因不负责任违法排污造成污染的事故后,企业的社会责任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何建立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并建立相应制度体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环境遭遇“利益”

  这两起事件仅仅是我国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污染事故中的两例。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2006年中国企业高峰会”上透露,自去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以来,中国共发生130多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

  在这些污染事故中,除了部分是突发事故或不可控因素造成污染之外,很大比例的事故是因为企业故意向外排放超标污染物。

  一些排污企业之所以或明目张胆或偷偷摸摸超标排污,无外乎几种心态:

  一种心态是纳税多,腰板硬,政府不敢得罪。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片面追求GDP数字增长的情况下,这些企业“财大气粗”,环保等政府部门惹不起、管不了,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排污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助长了这些企业的不法行为。

  一种心态是急功近利,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攫取最大的利润。这样的企业明知超标排污违法,仍然大肆排放。他们的心理基础是,一段时期内不被发现或者关停,就赚了一笔。

  在以上心态主导下,很多企业不讲社会责任,较少考虑环境保护,较少考虑工人的健康和福利,将利润建立在破坏环境贻害子孙的基础之上。

  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自然具有很强的逐利性,合法获得企业利润也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和社会的支持。然而,随着社会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社会对企业生存能够施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一些国际品牌或公司因为企业的不负责任行为导致的公关危机仍历历在目。一些品牌甚至引起了国内消费者自发的联合抵制。

  近年来,以劳工运动、消费者运动和新环境保护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倡导企业在追求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种错误观点认为:企业在照章纳税之后,就算完成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就没有必要再去承揽其他社会义务。企业如果负有太多的社会责任和道义感,这类企业肯定长不大,成不了大气候。而实际情况是,一些真正做大做强的大型企业,在环保、员工权利保障方面,都做得比较好。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交流加深,文化融合,使得企业传统的价值观和责任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的企业也应当适应这一潮流,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更多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最高的竞争层面应该体现在公众形象的竞争方面,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仅要赚取最大的利润,而且要成为一个提供安全产品,重视民众消费安全的企业,一个尊重员工劳动权益,有良好的员工福利计划的企业,一个担负社会责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一个讲道德的企业。

  企业违法排污 政府难辞其咎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在因企业排污造成的事故中,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责任,也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被重视。在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中,政府是否扮演了一个尴尬的角色,也成为讨论热点之一。

  在徽县的铅污染事故中,那家铅冶炼企业自1996年投产以来,一直排放乌黑的浓烟和混浊的污水,造成农作物减产,当地村民曾多次找政府要求解决而未果。

  对于这样一个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从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估,到生产阶段的监测,应当是非常严格的。为什么迟迟不能关停、整顿,最终还是导致了污染事故?

  事件中涉及的铅冶炼厂目前已被停产,但长期以来,由于环境监管不到位,当地环保局甚至拿不出该企业停产前的各种排放物的具体数据,监测不力可见一斑。令人吃惊的是,造成污染的企业竟是徽县政府认定的“重点保护企业”。从1996年投产至今,这家企业因为污染问题,周边群众反映强烈,也曾被省市县环保部门多次要求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之所以能够生产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有了县“重点保护企业”这把“保护伞”。

  事故背后仍然是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增长的观念在作祟。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不少地方仍我行我素,根子就是发展观上存在问题。由于政府对于企业或明或暗的支持与保护,导致有关部门在处理企业违法排污问题时受到很大掣肘。基层一名环保部门的负责同志曾经对记者说,查处对地方税收增长有很大帮助企业的违法排污问题时,很多时候执法部门是战战兢兢的。

  企业的社会责任既要引导又要监督

  目前,国内已经有专门的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主题的网站,由非政府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组织的相关论坛也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参与。一个督促企业重视自身社会责任的大环境正在形成。

  但也要意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单靠觉悟是不行的,还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监督。首先,要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对于违法排污等企业进行严格处罚,断绝其侥幸心理。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规、15部自然资源法规以及大量的地方环境规章。但是,每年全国环境污染事故那么多,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并不多见。不管多大的事故,往往最终一罚了之,鲜见有关官员被问责,相关责任人被处理。

其次,要在更多的基层领导干部中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尽快完善绿色GDP评价体系,对因为政府不作为甚至故意“有所不为”的行为严肃查处。最后,还要形成对企业社会责任约束的社会大环境。今年以来的几起跨国公司遭遇的公关危机说明,舆论对于企业的约束力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在社会对于企业诚信、安全等各种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无论企业大小,如果引发社会的反感甚至排斥,能够直接威胁到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加大面向普通民众“企业社会责任”等内容的宣传,培育社会约束的大环境,是法律和规章之外的最有力约束之一。(宋常青)

2、中国约有1.5亿亩耕地受污染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15295.html

  记者日前从环保总局获悉,据不完全调查,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据了解,一些地区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生产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据估算,中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逾10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顾瑞珍 刘晓莉)

3、"输血的动脉"被污水灌满 "生态村"竟是污染村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6年1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11532.html

  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村因为出了个带领村民致富的“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而享誉四方;近年来,这个村却因为大上污染项目而为害一方。这就是位于冀中平原保定市蠡县辛兴镇辛兴村。

  11月1日,记者在位于白洋淀上游孝义河边,沿着滚滚的泛着泡沫的污水,一路追踪,走进辛兴村。

  白洋淀“输血的动脉”被污水灌满了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然而,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孝义河边,记者却看到了“水向高处流”的怪现象,一股股散发着恶臭的污水卷着白色的泡沫向上游涌动,河两边生长着一排排树木,浸泡在污水中的树大都枯死了。

  望着自己亲手栽种的树遭此厄运,蠡县辛兴镇西河村村民王建斌眼中噙满了泪水。

  “河两岸共有两万多棵树,被污水泡了半年就死了2000多棵。”王建斌拿着林产证告诉记者,“这可是俺响应国家号召栽种的防护林啊。当初为栽这些树,俺东挪西借,凑了30多万元。这下全完了,俺的损失谁来补呀。”

  “这些水从哪里来的,怎么从下游往上游流啊?”记者问。

  “是辛兴镇十几家印染厂、洗毛厂排放出来的。因为下游通往白洋淀的水渠被堵上了,这些污水越积越多,最后只能向上游倒灌。”王建斌无奈地表示。

  据了解,今年3月,华北明珠――白洋淀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死鱼事件。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结果显示:“水体污染较重,水中溶解氧过低,造成鱼类窒息是此次死鱼事件的主要原因。”

  3月17日,在保定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白洋淀污染综合治理紧急动员会上,市长于群放出“狠话”:“只重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不顾生存环境和群众利益造成的污染行为,是失职、渎职甚至是犯罪。”“在关停污染企业的问题上,各地要敢于碰硬、较真,下决心抓一批反面典型,严肃查处污染背后的腐败问题。”

  在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的关注下,白洋淀的河流入口处建起了拦污坝。同时,包括辛兴镇十几家洗毛厂、印染厂在内的白洋淀上游142家工业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

  “但实际上,俺们辛兴镇的污染企业从来没有真正停产过,污水仍在源源不断地排进孝义河。为了这些树,俺三番五次地向镇、县、市的领导反映,可至今没有任何音讯。”王建斌说,“孝义河是安格庄水库、王快水库向白洋淀补水的必经之路,是白洋淀输血的‘动脉’,这样被污水灌满了,早晚还会排进白洋淀里。”

  “污水绕村流,子孙万代愁”

  “污水不仅毒死了鱼,泡死了树,还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近年来,附近几个村生怪病的村民大量增加,特别是俺们南宗村离污水最近的一个800余人的小区,近三年死于癌症的就有35个。”辛兴镇南宗村一位叫李老水的村民说。

  据了解,南宗村位于孝义河西岸,而村南则毗邻着蠡县第五分渠。污水从分渠流过,被安置在一片树林中的两台水泵抽出来,通过一个排污渡槽越过月明河排入孝义河。有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两个泵的排污量一个是900立方米/小时,另一个是160立方米/小时,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两台泵每天排污水达2.5万多立方米。

  南宗村村民刘小顺告诉记者:“随着排污量的增加,孝义河污水水面不断增高。一个月前,辛兴镇的污染企业联合出资八万元把俺们村西边的两个大沙坑买下来,用于排放污水。村南、村西已是污水流淌,再加上两个渗透力极强的大沙坑存放污水,村民们能不得病吗?”

  在一个月前因血癌去世的村民李淑玲家里,记者见到了她的公公李长生。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告诉记者,儿媳原在镇上一家印染厂上班,死后撇下一双儿女,自己承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而一病不起,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污水绕村流,子孙万代愁”,是刘小顺代表村民写的一份反映材料的题目。刘小顺原是一位在外地上班的老工人,退休后回到家乡。当他看到曾经绿水环绕的村庄竟变得污水横流、村民们病魔缠身时,这位上世纪6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四处奔走,为村民讨说法,但每次都无果而终。“白洋淀死了鱼有人管,俺们这儿死了人咋就没人管呢?”刘小顺说。

  目前尚没有来自权威部门的证据表明污水与癌症有直接联系,但污水在增多,患病的村民也在增多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南宗村以外,附近几个村的癌症患者也在增加。据辛兴村卫生所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辛兴村近三年已有32位村民死于癌症,现被确诊的癌症患者有六位,为肺癌、食道癌、肝癌和胃癌。

  “文明生态村”竟是严重污染村

  记者捂着鼻子沿着第五分渠逆流而上,追踪到了污水的源头――辛兴镇辛兴村。据了解,在辛兴镇13家洗毛厂、印染厂等污染企业中,有11家都建在辛兴村。污水从各个污染企业流出来,汇集在村北一个大坑里。站在坑边,恶臭扑鼻,呛得记者透不过气来。

  “白洋淀死鱼事件发生后,包括辛兴镇十几家洗毛厂、印染厂在内的上游排污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辛兴镇辛兴村党委及村委办公室主任张寅来说,“可实际上,俺们村的污染企业多数并未关停。他们采取白天停产、晚上开工的办法,一直在违法生产、偷偷排污。”

  当天下午,记者悄悄走进辛兴镇最大的污染企业――河北启发毛纺集团公司。在该公司巨大的印染车间,记者看到,有80多台染缸正在生产,其中一台被打开盖子的染缸上面,彩色泡沫涌出来,流到地面的排污槽里,流出车间后穿过一片果园,排放到墙外的污水坑。

  今年8月21日的《保定日报》上,曾刊登了保定市环保局通报的“全市挂牌督办十大环境违法案件”,河北启发纺织集团公司名列榜首。

  从启发毛纺集团出来,记者来到辛兴村村民委员会。在村委会会议室的墙壁上,赫然挂着一块蠡县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4月颁发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先进村”牌匾。

  “辛兴村的污染问题已有十多年了。”村委会主任崔明章告诉记者,“污水是摆在明处的,谁也藏不起来。而且作为老百姓选举的村委会主任,多年来我也一直在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而且,让村民们不解的是,在2005年7月,村里最大的排污企业启发毛纺集团董事长王启发,还被县里直接任命为村党委书记。”当记者提出要采访王启发时,崔明章说:“王书记不在村里办公,我们想找到他都很难。”

辛兴镇环保所所长王国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辛兴镇的污染问题已经持续了多年,但环保部门不是不想管,而是太难管。当记者问其难在何处时,这个冀中汉子点燃了一支香烟,叹息道:“我在这个镇当环保所长,其实是坐在了‘火山口’上,早晚会出事的。”(李新民)

4、我国长城现状令人担忧 保护长城已刻不容缓

来源:《光明日报》2006年1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15414.html

  长城:三分之一完好 三分之一残破 三分之一湮灭

  [原编者按]:我国的长城,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没过多久,世界古迹基金会就把它列为100个最濒危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长城正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一天天残破、湮灭。10月11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从12月1日开始实施《长城保护条例》。为此,我们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北京五个记者站对所在区域的长城现状、破坏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就如何保护长城提出了对策。希望这期策划能引起大家共鸣,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长城!

  提起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北京八达岭上雄伟壮观的明代长城。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从战国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先后修筑的长城算起,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将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城,再到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为止,先后有2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总长超过10万里,绵延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但是,长城的现状让人格外担忧。中国长城研究会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长城的基本情况是:三分之一基本完好,三分之一残破不全,三分之一不复存在。

  长城之忧:只剩下2500公里

  “据史料记载,长城全长约6300公里,所以叫万里长城。但据我们最新的调查显示,明长城墙体和遗址总长已不超过2500公里。”中国长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惋惜地说,“现在的明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已不到五分之一,有明显可见遗址的可能已不足三分之一,在一些自然条件恶劣或政府管理松散的地方,长城实际上已经消失殆尽了。

  在长城保护过程中,专家们往往会听到一种声音:“长城不是很坚固吗?我昨天还跟家人一起参观了呢!”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痛心地说:“正因为长城的长,许多问题才被忽视了。人们看到保存完好的北京八达岭长城,认为其他地方即使不如八达岭也差不多少。如果这种观念不纠正,今后我们的长城很可能只留下几个雄伟的‘点’,而广大的地方很可能因为不受重视、得不到保护而不复存在。”

  在北京,北京建筑工程设计院曾组织人员在今年3月对平谷、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等地辖区内的696公里长城进行实地测绘,测绘人员发现,北京段长城有三成损坏严重。

  在陕西,由于长城大部分建在山间或大漠之中,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水侵蚀,许多土墙已经坍塌消失。榆林是我国历代修筑长城比较早比较多的地区,有战国、秦、隋、明几个历史时期的长城。境内的明长城东起府谷的黄甫川、西至定边的花马池,沿途有819座守护壕墙、崖塞、780座小墩、15座边墩、36座营堡,其中镇北台是万里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如此雄浑的建筑,经过多年的自然损害和人为破坏,现仅存遗址88个点,战国及明长城遗迹虽多,但80%的长城墙体已被风沙埋压。今年9月,记者沿榆林到定边的高速公路走了一段,公路两旁的长城遗迹断断续续,许多地方根本看不到长城的具体走向,只有登上尚存的烽燧遗址远眺,长城的痕迹才依稀显现。

  在甘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惠福介绍,甘肃境内珍贵的战国时代长城本来有600公里左右,但现在,从墙体到城基全部计算在内只有300公里,而2200公里的汉代长城只能看到1000公里,1400公里的明代长城也只剩下1000公里。而在一些不便于筑墙的山地,长城还以烽燧的形式体现,形成烽燧线。目前在甘肃境内已发现的烽燧有1334座。

  在宁夏,通过初步调查和卫星遥感观测,宁夏境内长城总长约1507公里,其中可见墙体的只有506公里。这些长城分布在6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城障、关隘、烽燧、墩台、壕堑、营池、寨堡等与长城有关的建筑星罗棋布。保存至今的营堡有282座、城台有706座、墩台有1065座。

  宁夏文物局原副局长周兴华向记者讲述了一段50年前的往事:他上中学时,老师常常带他们在长城边上活动。那时的长城既高又宽,烽火台尤其雄伟壮观。不久,一条新路穿境而过并且修在了长城上面,从此,长城的壮观景象只能留在他的记忆里了。(陈宗立 庄电一 杨永林 董城)

  长城之识:要有大中华文化视野

  为了保护好长城,当前对长城的认识和定位应该有一个全面更新。内蒙古文物局局长刘兆和对记者说,过去一提起长城,就认为是地处中原的汉族为了抵御北方外族入侵而修筑的防御工事。其实,中国的长城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中华各民族共同融合成长、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少数民族共同完成的世界 文化奇迹。

  中国的长城最早是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修建的,汉族在修,同时少数民族也在修,是政权与政权之间的界线。

  刘兆和认为,中国历史上强盛、开放的朝代从来不修长城,比如唐朝、元朝、清朝。它从一个侧面说明,长城是古代生活在中国版图上的各民族以及当时政权之间的象征性分界线。

  一些内蒙古的学者研究认为,长城也是古代各民族相互依存的联络线,历朝历代长城的变迁,正反映了各民族在交流和纷争中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刘兆和说,用大中华的文化视野解读“长城”,有利于长城在国际上的宣传,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从心理上亲近长城,更大范围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护、保护长城的积极性。(高平)

   长城之殇:破坏源于天灾人祸

  万里长城正在缩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破坏。荒漠化等区域生态问题是长城保护面临的严重威胁。专家指出,目前长城分布的区域主要是干旱荒漠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这些都是中国荒漠化危害及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许多地方,长城常年遭受自然吞噬风化,濒临倒塌而无人修缮。例如内蒙古地区,由于当地风沙大、雨雪、水土流失、山 体滑坡和地震等灾害较多,给长城造成了极大危害。包头、固阳的秦长城曾在1995年的包头地震中破损严重。

  同时,由于很多长城分布在草原和戈壁深处,一般的交通工具很难进去,给长城普查和保护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今年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北部,考古工作者新发现了一段汉代长城,长城由59座烽燧和土墙连绵组成,长达百里,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居延设立都尉后,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修的汉代长城。这是近年来我国长城遗迹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但是这个地区杳无人烟,很少有人能进去。

  自然的破坏是导致长城衰老的重要因素,但是人为的破坏要远甚于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各类建设项目的大量上马和地方经济的盲目发展,人类对长城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残酷的破坏。

  77岁的岳邦湖老先生是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长城考古专家。他指出,对长城的破坏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风蚀、暴雨和洪水冲刷以及地震坍塌等。人为因素,一是建设性破坏,如修公路、修铁路、建民房等,这种破坏最厉害,往往直接推倒墙体;二是取土,多年以来,长城因其“年岁”较长被当地人挖去用作上等肥料;三是牛羊等牲畜践踏;四是在城墙上挖洞,用以避雨、避寒,或者在墙下挖洞修水渠。在对长城的破坏中,人为因素远大于自然因素,这是最让人痛心的。

  对长城的人为破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宁夏文物局原副局长周兴华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宁夏农村常常挖长城造田或把长城土当作肥料铺洒到农田里,许多农民认为长城土有肥力,可以压碱。后来,又有人随意在长城上取土、掏洞、修窑、建库房。到了最近二三十年,各类建设性破坏事件迅速上升。在建工厂、修公路、拓开发区、改造城市中,就有不少是以破坏长城为代价的!

  仅2005年一年的时间内,宁夏就发生多起损毁长城的事件,其中被媒体曝光的就有十多起,而今年又连续发生多起。2006年9月,某单位在宁夏中卫市境内施工时,擅自将一段长城挖开近200米的豁口。当有关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后,施工方感觉事态严重,又擅自用推土机将豁口堵上,并在上面插上蒿草,企图掩盖证据。结果,对长城造成二次破坏,原来的长城被彻底弄得面目全非。

  无独有偶,记者在宁夏南部彭阳县的长城塬采访时,当地一位知情者干脆指着脚下的石子路告诉记者说,你站的这条路,就压在秦长城上!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怀武曾指出:“在长城上私建庙宇、乱搭乱建,以长城为院墙、羊圈、厕所或在长城上掏洞居住、储物的情况,不胜枚举。”

  长城是跨越多个省份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在对各地长城现状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人类对长城的触目惊心的破坏:

  2002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修公路向农民征石头,农民找不着,索性上山把长城拆了,以15元一拖拉机的价格,把1000多里的长城砖卖给了建筑商。如今那里的长城连地基都不复存在,永远地消失了。

  宁蒙交界的贺兰山三关口长城,由于毗邻采石场,经营者为通行方便,不惜在长城上打开豁口,让拉运石头的车辆在长城上穿行,采石的挖掘机甚至开到了长城上面。

  宁夏中卫城北龙公庙附近有一段保存良好的长城。有人竟在距长城只有几百米远的地方挖湖蓄水。结果2005年湖水暴涨,水漫长城,三四百米的墙体坍塌。

  2003年4月,陕西省定边县的三家施工单位在修建公路时,在长城上分别撕开了三个30-40米宽的大豁口。此处长城原来高约4米左右,城墙厚度约5-6米,是保存较好的夯土遗迹。三个大豁口一下子就破坏了105米长城,使这段明长城遗址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事件发生后,陕西省文物局迅速派人到现场调查,并对三家施工单位各罚款50万元。150万元罚款的确是个大数字,但对破坏了的国宝长城来说,即使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

  还有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近年来,由于保护长城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开始修复长城,但这种修复往往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画蛇添足,对长城造成了另一种不可恢复的破坏。陕西省府谷县麻镇残存有一段土夯长城的墩台,2005年,当地一位老人发起了修复长城墩台的募集活动,获得8万元资金,修复了一处明代成化年间的夯土长城墩台遗址,这个新墩台一部分用旧砖,一部分用红砖,都被青色涂料覆盖,与下面残存的黄色夯土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古长城。

  宁夏文物局副局长卫忠告诉记者,曾有一个民营企业家,在未经自治区文物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用新砖包砌了两公里长城,进行旅游开发。结果,崭新的砖砌结构,给这段在当地有“小龙头”之称的古长城造成了灾难性破坏,他投资的800万元也血本无归。而这个“狗尾续貂”的“杰作”,至今没有拆除。(庄电一 陈宗立 杨永林 高平 董城)

  长城之光:地方政府在行动

  令人欣慰的是,各地政府已经认识到保护长城的迫切性。北京在2003年就已经出台了《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针对长城北京段的特点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保护措施。

  在陕西,2004年初,省文物局、省公安厅、省建设厅等七厅局就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陕西省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厉行长城保护。今年7月,陕西省还启动了战国时代魏长城的保护工程。

  甘肃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郑兰生介绍说,这几年有关部门都开始重视长城保护了。去年12月,连(云港)霍(尔果斯)国道工程在施工到嘉峪关明长城时,主动与甘肃省文物局联系,提出公路从长城下面穿洞的方案。在省文物局指导下,现在这一段公路已经顺利完工。

  2005年,宁夏政协在任怀祥、马国权、曹维新三位副主席的带领下对境内10个县区的20余处长城遗址进行了调研。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指示有关部门尽快拿出保护方案。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卫忠告诉记者,与自然破坏相比,对长城的人为破坏现在已经退居其次。一些工程项目、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也开始重视文物的保护了。(杨永林 陈宗立 庄电一 杜弋鹏)

   长城之幸:保护进入最佳期

  2006年10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正式签署第476号国务院令,公布《长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世界上第一部专为保护长城而制定的国家性法规应运而生,该条例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生效。

  《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禁止工程建设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禁止在长城上从事下列活动:取土、取砖(石)或者种植作物;刻划、涂污;架设、安装与长城保护无关的设施、设备;驾驶交通工具,或者利用交通工具等跨越长城;展示可能损坏长城的器具;有组织地在未辟为参观游览区的长城段落举行活动;文物保护法禁止的其他活动。

  “保护长城终于告别了无法可依的日子!”看到我国第一次有了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地的国家法规,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异常兴奋:“以前在保护长城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遭遇尴尬。有一次,我们考察长城,发现当地农民私自拆挖长城城砖。当我们上前制止时,却被对方一句话噎了回来:谁说的不能拆?”

  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初世宾研究长城已有几十年了,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长城”。听到《条例》出台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动,他对记者说:“长城保护迫在眉睫,《条例》出台非常及时!”他认为,国家在对长城保护的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应该说长城的保护目前是最佳时期。

  据了解,《条例》的亮点之一就是首次对政府作为进行了明确规定。比如,国家对长城实行整体保护、分段管理。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长城整体保护工作,协调、解决长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长城所在地各地方的长城保护工作。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保护工作。同时对于长期以来困扰长城保护的资金问题也作了专项说明: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长城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有关人士介绍说,国家实行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制度将有助于解决长城保护工作“无序性”问题。一些长城问题专家表示,解决长城问题的核心在于政府作为,《条例》的颁布对于统一社会认识、表明政府决心、调控保护行为、明确责任分工和促进长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但是《条例》的颁布并不是长城保护的终点。

  初世宾建议说:虽然《条例》明确指出,长城包括其墙体、城堡、关隘、烽火台、敌楼等。在具体实践中,还应该将墙体周边一定范围内以及地下部分都列入到长城的范围之内。

  同时,对于长城的保护也一定要遵循科学原则,不可“锦上添花”,而应该“雪中送炭”。所谓长城,并非仅仅指八达岭、山海关、居庸关和嘉峪关等著名景点的几段墙体、几座关口。作为人类建筑史上占地面积最大、工程最为浩大、建造耗时最长的建筑奇迹,长城应包括所有千百年来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长城遗址,它们应受到与八达岭等名长城一样的呵护;对已损毁的长城,一定要“修旧如旧”;还有就是应该特别注重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就甘肃而言,目前在职的对长城进行过系统研究的仅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惠福1人,刚入门的不足10人。后继乏人,将会直接影响到长城的研究和保护。

  董耀会则指出,长城绵延万里,仅靠现有的文物管理机构难以适应长城保护的实际需要,必须调动社会力量。“一个县两三个文物干部,要去管理好辖区内200多公里的长城,根本做不到。”作为一个特殊文物,长城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不像其他文物能够收藏起来,所以长城保护并非易事。

  《条例》第六条规定,国家对长城保护实行专家咨询制度。制定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审批与长城有关的建设工程、决定与长城保护有关的其他重大事项,应当听取专家意见。《条例》同时明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长城的义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长城保护。根据《条例》,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长城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一项发动长城沿线的群众充当“长城卫士”保护长城的新措施正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逐渐推广,该市文物部门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城保护员机制”,将境内250多公里的长城分74段划置,每段专门雇佣一名在长城脚下居住的农民担任保护员,每月对各自负责的长城段进行10次以上的巡视,并向文物主管部门书面上报情况。每名长城保护员每年可获得政府给予的500元现金补贴或其他物质奖励。

  还有人提出疑问:《文物保护法》是国家性大法,并未对一些破坏长城的行为起到根本的遏制作用,作为一部法规,《条例》能否真正起到作用?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所在地的省级政府在长城保护方面要做好四件事:第一,按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划定公布长城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第二,在长城沿线交通路口和其他需要提示公众的地段,设立长城保护标志。第三,建立长城档案。第四,确定长城的保护机构。此外,针对个别地方政府在落实上述职责时的标准和尺度不尽相同,以及相互推诿扯皮情况,《条例》规定,长城段落为行政区域边界的,相关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定期召开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长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包括一些争端。国家文物局也将发挥作用,促成联席会议的召开,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共同保护长城的新局面。

  “毋庸质疑,我们对于长城有着与生俱来的自豪感,而要将长城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给子孙后代,还需要人们的责任感。”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说。

  董耀会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家工程公司承修一条公路,是市里重点工程。修到长城边发现必须横穿。当地文物部门赶来制止,声称如果毁坏长城按规定要处以8万元罚款。施工方老板毫不犹豫拿出10万元钱交给文物局,把长城拆了。这是因为,按照有关法规,遇长城确实需要穿越的必须开挖地道或架设高架桥,而这些开支动辄就是几百万,相比之下,罚款最便宜,最简单,然而,这是拿无价之宝作代价啊!

  保护长城,任重而道远!(董城 陈宗立)

5、人工改道:让“黄河落地” 是“好心办坏事”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1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12277.html

  为解“悬河”之危,许多人建议通过人工改道让“悬河落地”,但治黄专家指出,这种建议并不可行,是“好心办坏事”。

  人工“改道论”历史上就有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将4亿吨泥沙堆积在下游河道里,从而造成“地上悬河”。“悬河”长高到一定程度,黄河就决口、改道,周而复始。

  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黄河自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后形成的,此前黄河南流夺淮河入海700多年,现行河道目前淤积严重。

  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员侯全亮说,黄河人工“改道论”历史上就有,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在下游改道,废弃“悬河”,再造新河;二是在上游改道,绕过黄土高原,一劳永逸解决黄河泥沙问题。

  改道不可行,应让水沙变均匀

  下游改道不可行之处在于:一是现行河道还有较大潜力,随着科技进步和工程手段的加强,维持更长的时间完全有可能。二是改道后,新的河道不稳定,将会造成新的灾害。三是黄河沿岸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一旦改道,生态平衡就被打破。一个明显的结果是下游近4000万亩引黄灌区引水成难题。四是为了治理黄河,国家投入巨资建设堤防工程和黄河上的交通设施等,再造新河,将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

  上游改道也不可行。一、黄河是我国北方惟一穿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大河,为西北缺水地区提供着宝贵的水源,一旦绕过黄土高原,将引起当地生态进一步恶化。如果没有黄河,河套灌区将成为沙漠。二、宁内蒙古晋陕地区是国家正在建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没了黄河水,工业失去了命脉。三、黄河泥沙并非只有过没有功。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携带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相当于3000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引黄河水淤灌农田,有“天然化肥”之功效。

侯全亮说,黄河的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如果能建立起一个水沙调控体系,通过人工手段让水沙变均匀,黄河在现行河道是可以安流的。(林嵬 丁铭)

6、黄河之水天上来 各地分到多少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1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11695.html

  黄河是中国北方唯一横贯东西的巨川大河,虽然水量只有长江的十七分之一,但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供水水源。宝贵的黄河水是怎样在各省区市间进行分配的呢?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水量调度局局长安新代介绍,黄河是中国大江大河中第一个进行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河流。早在1987年,国务院就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方案采用的黄河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将其中370亿立方米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给流域内9省区及相邻缺水的河北省、天津市,分配河道内输沙等生态用水为210亿立方米。

  在各个省区市,分配可用水量最多的是山东省,每年70亿立方米;内蒙古以58.6亿立方米居第二,最少的是四川省,仅0.4亿立方米。其他沿黄省区的分配水量为:青海14.1亿立方米、甘肃30.4亿立方米、宁夏40亿立方米、山西43.1亿立方米、陕西38亿立方米、河南55.4亿立方米。黄河流域外的天津和河北共分得20亿立方米可用水量。

  为了管理好、用好黄河水,1999年,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委会依照各省区市用水权,每年按“丰增枯减”原则对用水统一分配。

  今年8月1日,国务院《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正式实施,从而确定了黄河水量分配方案的法律地位。(林嵬 王汝堂)

7、拆!解除8000群众安全隐患拆掉大坝

来源:广州日报 2006-11-07

http://www.southcn.com/news/dishi/meizhou/ttxw/200611070095.htm

  经广东省和梅州市有关部门批准,带着严重安全隐患运行了8年的五华县天堂山水库大坝拆除工程于昨日(6日)正式动工。严重威胁大坝下游8000群众和3800亩耕地的安全隐患将彻底解除。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昔日冷清的天堂山水库大坝上,五六台大型挖掘机正在开挖水库坝体,20多辆汽车忙碌地来回穿梭,把坝土运往指定堆放地点。

  天堂山水库位于五华县双华镇军营村,集雨面积8.7平方公里,库容约300万立方米,属小(I)水库。1996年10月,梅州市一家公司在没有履行水利工程建设程序情况下,自行组织施工兴建。1997年11月,经梅州市水利局同意该水库补立项、补办审批手续。但业主擅自增高坝体扩大库容。1998年3月该水库在未经验收的情况下投入使用。

  由于该水库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进行施工,导致工程质量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严重危及下游8000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3800多亩耕地农业生产。虽然该水库8年来曾进行过多次除险加固,但均未能排除安全隐患。

  据介绍,自天堂山水库投入使用以来,五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水库应急抢险工作,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制订切实可行的水库防洪预案,落实值班制度,坚持输水管长期畅开放水,放空库容至死水位。今年7月,省政府工作组到五华指导抗灾复产工作时,认为天堂山水库是梅州市最大的水库安全隐患必须尽快拆除。

  经过紧张的准备,天堂山水库大坝拆除工程终于拉开帷幕。据了解,水库大坝拆除工程将在明年汛期前完成。

8、大陆首个自然公园将在云南高黎贡山建成

来源: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 2006-11-07

http://www.yn.chinanews.com.cn/news/news/117/2006-11-07/news-117-12160.shtml

在云南省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物走廊带上,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将最迟于2007年2月建成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一个自然公园并向公众开放。

据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局长艾怀森介绍,自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差别是,自然公园把保护自然与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自然保护区则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生态系统放在绝对优先地位上。在日本、美国及中国台湾等地,自然公园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但中国大陆地区在此方面一直没有尝试。

为了建立一个集保护、体验、教育、休闲、科研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地,保山管理局于2005年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特兰大植物园、纽约大学、EDAW公司和北京大学、西南林学院等10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段生物走廊带内的自然生态、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后,共同开展了自然公园的概念规划。之后,保山管理局进行了多方论证,并于当年11月着手施工建设。

艾怀森说,成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从事保护的工作人员以及研究者来说,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各个阶层的大多数公众来说,自然保护区是陌生和难以踏足的。建立自然公园主要是探索一种新的保护模式,以保护为前提,通过系列的体验活动,向公众普及自然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让公众能够发自内心地去爱护大自然,最终实现自然公园的教育功能。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随着"高黎人家"和其附属工程的竣工,高黎贡山自然公园目前已经基本成型,并于10月初对公众试开放。艾怀森说:"通过一个月的试运行,我们发现自然公园内的珍贵自然资源并没有受到损坏,证明这个方案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即使向公众开放,我们也会进行严格的野生动植物变化监测,并控制进入自然公园的公众数量。"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目前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5,549公顷,跨越云南保山市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邻近缅甸的广大西部地区,2001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成员。云南高黎贡山南段生物走廊带总面积为4848公顷,位于其中的自然公园占地205公顷,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自然公园内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其中包括桫椤、红花木莲等珍稀特有植物及马缨花、多花含笑、虎头兰等观赏植物,还有竹荪、木耳大红菇等50多种大型真菌,以及白眉长臂猿、熊猴、豚尾猴、小熊猫、林雕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40种。

艾怀森说:"对紧张而忙碌的现代生活而言,自然公园将是一个清凉而安宁的原生态休闲之所,它让人们的身心在大自然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不同,我们将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观鸟、赏花、探险等自然体验活动,开展走丝绸古道、探古高黎人之谜等文化体验活动,让人们通过自然摄影、野外宿营、林中漫步等多种休闲形式享受回归自然的情趣。"(完)

9、永胜县积极探索水电移民开发新途径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永胜) 2006-11-07

http://www.yn.xinhuanet.com/nets/2006-11/07/content_8456571.htm

在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开发中,涉及永胜县的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和观音岩四个电站总装机容量为990万千瓦,预计总投资600多亿元,需安置移民近3万人。随着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水电开发特别是涉及永胜县的四个梯级电站建设资金及人力、物资、技术的大量投入,必将全面拉动永胜县的工业、农业、交通和小城镇建设等,并极大地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增加农民收入。电站建成后,全县的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将突破2亿元。金沙江水电开发,既给永胜带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也给永胜带来了如何做好水电移民开发工作的重大难题。

水电移民开发工作牵涉面广,影响大,政策性强,任务艰巨,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要求积极探索水电移民开发的新途径。结合永胜县水电移民开发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统一认识、强化措施、寻求突破:

其一,创新管理体制,为移民开发工作提供制度支持。一是土地制度创新。建立土地的合理流动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政府应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保证依法流转、合理配置。鼓励地方、企业和个人开展土地整理,并出台相应政策规定投资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有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目前,永胜南片金沙江沿线尚有大量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因干旱缺水闲置,只要能够有效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沉睡多年的土地将重新焕发生机。针对永胜农业人口众多、人多地少的实际,应抓住机遇加快南片热区土地开发步伐,为做好移民工作提供较为充足的后备资源。二是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根据城镇发展需要,放开户口指标限制,解决好部分搬迁安置移民的户口问题,在就业、医疗、上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同等待遇。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搬迁安置后在城镇就业,收入和生活已经相对稳定的移民,暂时不能加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养老、医疗等保险项目;对无土安置后丧失工作机会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移民,应建立生活救济制度,待条件成熟时,纳入当地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带土安置的农村特困移民,应逐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其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移民搬迁安置提供良好环境。根据永胜县移民安置方案,结合小城镇建设安置的移民主要集中在大安、仁和、涛源三个乡镇。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目前三个乡镇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应抓住新农村建设和金沙江水电开发的大好机遇,遵循“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方针,把搬迁安置和扶持发展作为搬迁群众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搞好调研、论证和规划,选准搬迁点,积极探索水电移民新途径,建设移民新集镇,让为国家大项目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移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分享水电开发的效益和成果,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应将市场建设放在小城镇建设的首位,通过流通环节最大限度的畅通来充分体现小城镇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同时要结合各地实际加快移民集镇的产业发展,形成产业支撑;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工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到移民集镇发展,为移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其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移民开发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移民开发政策定位和移民自身要求的一致性。目前,金安桥水电站施工区移民过渡性临时安置工作已基本完成,鲁地拉、龙开口、观音岩三个电站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水电移民高潮即将到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应在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做好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科学合理地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和安置地;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移民特别是有利于特困户搬迁安置的优惠政策,落实搬迁规划中提出的安置地和原居住地移民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解决好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移民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

其四,加强搬迁安置点公共事业建设,满足移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永胜县需搬迁安置的近三万人中,绝大部分是贫困地区群众,与相对发达地区相比,移民群众在经济状况、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搬迁安置后,移民面临着生产生活环境较大改变,对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认真做好移民安置“硬件”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提高移民素质这一“软件”工程,将教育、文化、卫生、通信、广播电视等公共事业发展纳入移民安置规划,抓住建设新农村的机遇,结合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大对移民安置点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移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应结合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等工作的开展有计划、分层次地,深入持久地加强对移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以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促成其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打牢基础。(完)

10、新华网:“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乌江思林水电站开工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8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0502

新华网贵阳11月8日电(记者黄勇)经过3年的筹建,我国“西电东送”又一项重点工程乌江思林水电站,8日正式开工建设。

思林水电站位于贵州省思南县境内乌江干流河段,是乌江梯级第6级电站,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40.64亿千瓦时,工程总投资预计76亿元,计划总工期为5年零11个月。

乌江是全国十二大水电基地之一。乌江干流上的水能资源开发共分10级进行,目前都已建成或进入启动阶段。除重庆市彭水电站外,其余9级均在贵州境内。贵州乌江水电开发公司力争到2012年左右完成贵州境内乌江干流梯级开发,建成南方重要的水电基地,可控总装机容量达到890万千瓦以上。

11、四川生态建设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18亿吨

来源:新华网2006年11月0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08/145311460155.shtml

  新华网成都11月8日电(记者杨三军)四川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环林等生态工程以来,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18.4亿吨,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川省林业厅日前发布的生态效益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减少土壤侵蚀量7233.2万吨,涵养水源量705.3亿吨;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18.4亿吨,累计涵养水源量为5097.9亿吨。全省林草植被提供的生态服务总价值累计为10278.3亿元。

  通过生态治理等综合措施,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大大减少。据四川省水文站2004年对省内主要江河的泥沙含量监测结果,与1998年相比,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主要江河每立方米水的含泥沙量,均不同程度减少,其中最小减幅为12.2%,最大减幅达89.9%。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建设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了客观反映和科学评价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四川省于1999年在中国率先开展生态效益监测,先后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实施区,建立了15个生态效益监测站,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体系和监测指标体系,开展了水源涵养、固土防蚀、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的定量监测,并对森林植被服务价值作出评估。

12、山东举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污染防治立法听证会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0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07/content_5301155.htm

    新华网济南11月7日电(记者王汝堂)山东省就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污染防治7日在济宁市举行立法听证会,以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摸准沿线污染防治的脉搏,制定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法规。

    山东省环保局的专家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在治污,山东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由长江向河北、天津调水的最后输水干道,山东段能否如期建成“清水走廊”,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

    由于南水北调东线污染防治涉及复杂的利益群体,山东省决定就污染防治举行公开的立法听证,同时,考虑到济宁市治污项目占山东段治污项目的43%,治污任务最重,因此将立法听证的地点选在了济宁市。参加听证的人员中,既有专家学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有沿线企业职工以及农民和渔民。

    从参加听证的陈述人的陈述中了解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给调水沿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些影响,由于调水沿线污染防治严于国家标准,使沿线区域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与其他地区的同行业企业的竞争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因调水导致湖水上升,部分农田及鱼塘被淹,农民、渔民利益受损;沿线保护区内部分产业项目禁止或限制开发,给当地经济也带来不同程度损失。因此,陈述人认为,给污染防治提供适当的补偿是必要的,应当在南水北调污染防治立法中尽快明确污染防治补偿问题。

    据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输水干线487公里,汇水面积6.9万平方公里,涉及山东省南四湖、东平湖、沂沭河、海河四大流域,以及济宁、济南等10个市、57个县市区。

13、北京将污染减排纳入区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11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010840.html

  今后, 北京市将与各区县签署关于大气和水总量消减目标责任书中加入相关内容,消除所在地区的污染源,完成年度空气质量指标,同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区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