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一月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11-03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中国环保进入"硬执行时刻" 涉案者难逃其咎

                  2、环保总局将在全国推广停贷治污举措

                  3、环保:为和谐社会增添生机与活力

                  4、环保总局负责人解读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5、钱正英:三峡工程建成需注意三大问题

                  6、保护湖泊湿地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明智选择

                  7、我国城市水安全越来越脆弱 加强对策迫在眉睫 

                  8、青藏高原湖泊持续萎缩 人为活动导致污染加剧

                  9、无水可流的渭水

                  10、2.5吨鲇鱼成群死亡 金华蒋堂镇养殖户欲哭无泪

                  11、污染企业3年随意排污 蚕乡之蚕大量死亡

                  12、北京进入酸雨黑名单 专家:应联手津冀共治酸雨

                  13、安徽省水质月报:淮河上游来水重度污染

                  14、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基本恢复到1954年水平

                  15、黄河干流连续7年不断流 治黄惠及近2亿人民 

                  16、黄河首次实现干支流水量统一调度 时时监控流量

                  17、水浮莲肆虐 葛洲坝航道被堵10余公里

                  18、基层环保局长监管之困:该对法律还是上级负责?

 

1、中国环保进入"硬执行时刻" 涉案者难逃其咎

来源: 经济参考报2006-11-03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6-11/03/content_7312085.htm

    不久前,国家环保总局与监察部联合宣布,两部门2月联合挂牌督办的首批四起环境违法案件基本查处到位,涉案的45家企业,除一家取缔、一家处于设备安装阶段、一家处于试运行阶段外,42家企业已通过当地环保部门验收;其中,两起案件中有九名责任人被给予撤职处分、罢免人大代表资格等责任追究。

    这与前几年的环保执法力度形成鲜明对比。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环保部门开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三年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问题七万余件,查处责任人500余人——平均每立案100件仅能查处0.7人。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挂牌督办、限期解决是新时期加大环保整治力度的有效形式,挂牌督办案件要件件有结果,件件向全社会公布。”

    此间观察家认为,针对环境污染事件频发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执法的合力已经形成,引人注目的是,具有刚性色彩的“挂牌督办”成了环境整治工作中的流行词,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大势:中国环保开始进入“硬执行时”。

    “这种转向是有其深刻背景的。”一位环保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5年来,每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都能超额完成,惟独环保指标折扣不断。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不久前的环境执法检查报告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甚至以“有水皆污”、“逢雨必酸”等词汇描绘当今中国生态环境的“警世图”。究其原因,很多环保问题都归因于人为因素,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轻视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但以往环境污染案件处罚中,很少处罚责任人,也一度使公众产生环保“执法软”印象。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说:“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年初联合发布我国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处分方面的专门规章——《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使惩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环保问责到‘人’有了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法律依据。”

    据了解,近期,国家环保总局动作频频,意味着挂牌督办在第四季度将被推向高潮。

    9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专门下发《关于加强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发挥挂牌督办的作用,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五类环境违法问题要通过挂牌督办解决或查处。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消息称,第四季度,国家环保总局将与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国家工商总局、司法部、国家安监总局、电监会组成国务院七部门联合督察组,对全国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察,督察结束后,将继续公布一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由国务院七部门联合挂牌督办。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环境应急中心副主任陈善荣还透露,“我们今年要进入一个彻底的整治阶段,整改隐患,对化工企业、高污染企业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彻底的整顿。近期将对化工及高污染企业展开相应调查,对于随意排污造成严重后果的高污染企业,要进行挂牌督办。”

    此前,国家环保总局与监察部已联合公布挂牌督办的第二批六起环境违法案件,也可能在第四季度查处到位。这六起案件涉及六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个流域、一个工业园区和25家环境违法企业。

环保专家分析认为,挂牌督办向各级官员发出强烈的明确信号:国家发力解决环保问题,绝非口头说说、做做样子而已。环保已经不是一个可为可不为的事,而是为官者必须履行的法定责任。这让人们从环保执法的强硬态度里看到了环保的希望。(黄庭满 李佳鹏)

2、环保总局将在全国推广停贷治污举措

来源:京华时报2006年11月0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03/034411411101.shtml

  本报讯(记者夏命群)昨天,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了解到,山西省政府近日实施的“停贷治污”举措将在全国推广,该局将与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商业信贷的环保指导。今后,环境信息将成为排污企业的信贷参照,有违法排污行为的企业到银行贷款将受到严格限制。

  环保总局相关负责人说,在环境问题与信贷安全上,我国曾有过深刻教训。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污染环境的小钢铁、小炼焦、小电镀等项目发展很快,这些项目不仅污染

环境,且很多效益低下,给银行造成了许多呆坏账,“因此,把环境信息系统与金融部门共享,保障环境保护与金融信贷的联动,将是环境保护与金融安全的双赢”。该负责人表示,银行通过信贷限制污染项目,将有效促进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发展。比如在国外,这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策体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的政策性银行,对于影响环境的信贷就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他表示,环保总局今后也将把有效的环保监测记录和执法信息,以及公众对于企业的综合评价纳入到信息库,通过此库,金融部门可通过共享得到排污企业的有效环境信息,从而决定是否进行放贷。

3、环保:为和谐社会增添生机与活力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6年11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35525/4995633.html

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副主任  贾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下正在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关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能否持续并惠及所有中国人乃至全人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倘若只是经济发展了但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和资源基础崩溃了,我们的“后天”将会如何?

2005年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发现,在评估涉及的生态系统服务中,有三分之二的服务功能正在退化或被非持续性使用。报告指出如果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今天不花钱即可得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将不再可得, 或者在不久的将来变得很昂贵。如果第一产业将成本内在化,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将顺之转到下游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从而带来所有商业的运营环境的变革。

今年7月4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在雅虎网站上公开张贴他的疑问:“在一个政治、社会、环境动荡的世界里,人类如何才能继续存在100年?”

面对来自科学界尤其环境学者的预测和评断,有人却不已未然,他们讲: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已近40年,莱斯特?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也10多年了,但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歇,中国更没出现布朗先生假想的局面。这些人岂不是杞人忧天。

事实上,无论是罗马俱乐部还是莱斯特?布朗以及其他对我们这个小小星球的未来安危担忧的人士,没有人希望其预言成真。增长之所以未停息,某种程度上是我们采纳他们的灼见并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工商业规则等诸多方面已部分做出调整的结果。但,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调整远未到位,危险仍未远去。尤其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压力更甚。这一方面是源于急于摆脱贫困的压力,而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污染转移的结果。发生在西部非洲科特迪瓦的“毒垃圾”事件不仅造成人员伤亡、生态损失,更演变为政治事件,令政府更迭。富国为富不仁,以强凌弱并非西非的这一个个案,而穷国虽要发展但切记不可“饥不择食”,因小失大。

9月7日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指出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3.05%。在尚未核算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情况下损失数字就如此之大,若考虑这两方面的结果,当年GDP从增长10.1%直降到6%以下并非天方夜谈。生态赤字和污染健康损失未考虑,导致GDP虚高,出现生态泡沫;而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巨额贸易顺差背后,有多少是生态赤字的贡献亟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古人云,亡羊补牢,时犹未晚。引用绿色GDP准确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是环保进入主流的一个标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早日完成减污降耗的指标。

环保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是丰富和谐社会的内涵,为其增添生机和活力。

4、环保总局负责人解读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来源: 人民日报 2006-11-03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6-11/03/content_7313922.htm

    解读人: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

    3亿多农民饮用水不合格 保障农民身体健康迫在眉睫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环境也日益恶化。保障农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迫在眉睫。10月26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出发点是为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据统计,全国有3.23亿农民饮用不合格的水,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各类水质不安全的有2.27亿人,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及供水保证率低的近9600万人。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其中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

    5年内初步解决“脏、乱、差” 1万个行政村建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该行动计划确定,5年内也就是到2010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建设500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基本完成全国1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东、中、西部分别完成4000个、3500个、2500个示范工程建设;建设50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300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2000个环境优美乡镇、1万个生态村等。

    到2020年,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重点防治5个领域 中央和地方安排专项补助资金

    针对饮用水源地频遭污染,行动计划将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污染作为防治重点。优先在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较重、对当地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农村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建设示范工程,建设600处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布设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另外,村庄环境污染防治、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也被纳入计划。

    在资金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行动计划列入“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中央财政应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近日,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2006—2010年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涉及行动计划的有两个项目,一是土壤污染防治示范项目,二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示范项目。

5、钱正英:三峡工程建成需注意三大问题

来源:科技日报  2006年11月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0096

本报讯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是当年三峡工程论证的三名主持人之一。10月31日,钱正英在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三峡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论坛上,对未来的三峡工程提出需要继续注意的三个问题。

钱正英院士指出,三峡工程的胜利建成已是指日可待了。三峡工程建成后,它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还需长期经受历史检验。就现在看,至少有三大问题需要继续注意:一是为了实现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还必须保证长江中下游河道在长江泥沙来量减少、河床面临被冲刷时的安全;同时还要继续研究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如何利用三峡工程的有利条件,相应整治洞庭湖,使洞庭湖和江汉平原都达到长治久安;二是如何使百万移民进一步实现小康;三是如何使三峡水库的水质和库区的生态与环境得到保护。

据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介绍,2003年6月,三峡工程实现蓄水135米、首批机组发电、双线5级船闸通航三大目标,由此进入了边建设、边运行阶段。2005年9月16日,三峡左岸电站整体提前一年投产发电,电量主要送往华东、华中地区和广东地区。前不久的10月27日,三峡工程蓄水156米目标实现,这标志着三峡工程进入初期运行阶段,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初步形成,开始全面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等巨大效益。

包括18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名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就三峡工程的建设、管理、技术、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

6、保护湖泊湿地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明智选择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6年11月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0092

本报讯 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11月1日~2日在南昌市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祝光耀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由于人口激增、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湖泊湿地的危害也日益严重,不仅水资源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也使生物面临生存和繁衍的危机,因此,保护湖泊湿地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明智选择,世界各国都在为之不懈努力。

祝光耀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内陆湖泊就是各民族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一些大型湖泊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的鱼米之乡,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摇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湖泊湿地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近5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天然湿地大面积减少;植被丧失、淤积严重;75%的天然和人工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维护湖泊湿地生态安全,不断加强湖泊湿地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目前已建立各类湿地保护区160多处,并把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优先发展领域。

祝光耀强调,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的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为此,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环境保护,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中国各级环保部门也进一步加大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努力维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湖泊湿地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与可持续利用。

江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吴新雄出席大会并在致辞中说,为充分发挥本省星罗棋布的湖泊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江西省政府坚持走科学发展的路子,全面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湖泊的开发、保护和治理工作,并为之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早在1985年,江西就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思路,组织实施了治山、治水与治穷相结合的“山江湖工程”。这一工程实施以来,在保护生态环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本次大会主题是:湖泊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世界生命湖泊网是一个旨在推动全世界范围内重要湖泊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非政府组织。这个国际性组织由全球自然基金发起建立,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湖泊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鄱阳湖是我国唯一一个加入生命湖泊网的湖泊。

本届大会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全球自然基金会共同主办,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承办。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全球自然基金主席玛丽安女士,以及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27个国家的会议代表,60余个湖泊成员机构的代表,驻华使节和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出席本届会议。

7、我国城市水安全越来越脆弱 加强对策迫在眉睫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6年11月0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1/03/content_5284121.htm

    安全漏洞与水环境恶化趋势相叠加

    10月22日,甘肃省兰州市南滨河路体育公园附近一排污管道向黄河里排放红色污水,致使管道下游近一公里的黄河水变成了红色。

    尽管这次事件是否会对兰州的城市供水构成威胁以及对黄河水质造成污染还需相关部门进一步检测,但记者了解到,类似的事件已不是偶然发生的个案。继去年吉化双苯厂爆炸导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故后,我国多个城市相继发生水污染事件,暴露出我国城市水安全的多重隐患,安全漏洞与水环境恶化的趋势相叠加成为威胁百姓用水安全的不定时炸弹。有关专家表示,完善城市水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已迫在眉睫。

    城市水源污染直接威胁民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告诉记者,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速,我国城市水安全问题凸显,保障城市水安全的任务十分紧迫。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城市水资源短缺、洪涝、干旱等诸多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水安全已成为一项事关百姓生命安全的民生课题。

    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量达到524亿吨,比2000年增加了26%,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逢雨必酸”的情况。同时,水污染治理项目却进展缓慢,全国661个设市城市中还有278个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说,水不仅是生命之源,现代医学发现,人的疾病80%与水有关。垃圾、污水、农药、石油类等废弃物中的有毒物质,很容易通过地下水或地表水进入食物链系统。当被污染的动植物食品和饮水进入人体后,就可能使人体患上癌症或其他疾病。目前环境中的有毒污染物增多是我国近年来各类怪病发病率递增的原因之一。

    多重隐患威胁城市水安全

    记者了解到,我国城市水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环境破坏、洪涝灾害以及与水相关的突发事件上。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十五”期间我国通过综合治理,使水污染得到了削减,但由于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水污染防治工作仍面临很大压力。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导致水关系压力增加,据预测2010年GDP将比2005年增长50%以上,如果不能对水环境进行改善,污水排放量将增长30%以上;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治理资金不能保障,地方政府能够投入到水环境治理的资金有限,导致水环境不断恶化。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市水源失衡现象严重,全国661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城市供水水源结构单一,导致夏、秋季节及用水高峰时段供需严重失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传统经济模式使我国的有限资源不断减少,废弃物逐渐增多,水环境恶化趋势在不断加剧。

    目前,水源污染成为对我国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的最直接危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污水直排量逐渐增加,加上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导致区域性水环境功能退化,城市供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水源水质甚至降为劣五类。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多数达不到三类标准,大多数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蓝藻泛滥,湖水出现绿粥状污染物,气味难闻,不堪入目。

    国际减灾会议的合作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绍玉认为,在城市水源地环境恶化的现实情况下,威胁城市水安全的突发事件又呈增多趋势,二者叠加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

    一些过分倚重地表水的地方出现了水量变化大、水源调蓄能力低的情况;同时,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出现水井越打越深的现象,甚至引起地下水水源枯竭,最后无水可用,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据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日前披露的监测数据表明,近两年,银川市地下水漏斗面积虽减少了20多平方公里,但依然超过400平方公里。造成湿地湖泊萎缩,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安全利用与和谐的生态环境。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迫在眉睫

    针对城市水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提出,鉴于当前我国城市与水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水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国家应当从水源、供水、排水、防洪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着手,增强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增强城市水安全保障,完善城市预警机制,提升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王绍玉建议,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实际建立健全城市水安全危急处置机制,保证在发生各种水安全事故时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有效地调度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物质资源,快速高效地化解各种危机。

    王绍玉指出,目前,我国很多地方虽然制定了包括水安全突发事件在内的应急预案,但其中多数只是对可能发生事故后的情况和组织形式加以预计,很少有翔实的关于每个存在环境安全风险的企业、供水等设施的调查,逐个对企业开展的可能污染调查更是缺乏。因此,一旦发生重大污染事件,往往措手不及。

    黑龙江省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林强认为,去年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和今年的松花江支流污染对突发环境应急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去年随着污染带移动时间和流经区域的延长,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需要的技术设备和人员力量大幅度提高。依靠一省、一市的环境监测力量完全不能满足现实情况变化的需求。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应当构建一个“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反应快速、联合行动”的城市水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应对城市公共事件的突发性以及一系列的不确定性,这是当前我国城市水安全领域中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城市还应不断完善水危机应急处置的法律法规,适时修订《防洪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作为未来制定《水安全法》的过渡。只有构筑完整而严密的法律体系,才能使城市水安全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防范城市水安全突发事件造成重大的群众生命安全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傅涛建议说。(呼涛 武勇 李佳鹏)

8、青藏高原湖泊持续萎缩 人为活动导致污染加剧

来源:综合新华网  2006年1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992080.html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沈吉,2日在此间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称,青藏高原这个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湖区仍处在持续萎缩状态,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湖区污染在加剧。

  沈吉介绍说,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对青藏高原长期的实地跟踪调查,青藏高原湖泊萎缩是一个确凿的事实。从几个较大的湖泊分析,海拔4750米的可可西里库赛湖,湖岸已经退缩了约500米;青海湖自50年代以来,湖泊水位以每年7.5厘米的速度下降,目前已经下降了约3.8米,湖泊面积相应收缩了约670平方公里。“青藏高原上有大量湖泊已经能看到明显的湖岸线,表明湖泊萎缩趋势明显。”

  针对个别湖泊面积扩大的情况,沈吉解释说,冰川消融现象导致了个别湖泊面积有所扩大。但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由于整体气候趋于变暖变干,高原的冰川融水补给量仍赶不上湖泊蒸发总量,这是湖泊面积萎缩的重要原因。

  沈吉还对青藏铁路开通后对湖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示了担忧。相对其他湖泊,高原湖泊的湖水流动性差,基本上处于全封闭运行状态。因此,任何进入的污染物都需要一个极长的净化时间,甚至永远都不可能被净化。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人为活动肯定要增多,相应的污染也将加剧。这将给高原湖泊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基因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沈吉表示:“湖泊是青藏高原最大的旅游资源,也是最脆弱的一种生态系统。如果无序开发,游人过度进入,湖泊很有可能丧失基本的生态功能。”

  沈吉建议,在适当限制旅游规模的情况下,应该对青藏高原湖泊的生态背景进行全面调查。趁人类活动尚未完全破坏高原原始生态的时候,测试出一个代表自然变化的背景值,并且对高原湖泊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容量作一个评估,研究高原湖泊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殊性,以便对高原湖泊进行更好地调查、保护和研究。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湖区,其湖泊面积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52%。初步统计,其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91个,总面积约为44993.3公里,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5000米的范围内。

9、无水可流的渭水

来源:南方周末2006-11-02  □汪永晨 撰文/摄影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61102/wh/dl/200611020057.as

  渭河之水滋润了中国文化数千年。可是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不过一二十年渭河已不成其为河

  无水可流的渭水

  下游———污染、倒灌、淤积

  “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这是2006年8月27日东方网-文汇报上一篇文章的题目。其中关于渭河,这样写道:“渭河从甘肃进入陕西境内的宝鸡时为二类水质,但宝鸡以下全程污染逐步加剧,到达潼关进入黄河时已全部变成劣五类水质,群众形容陕西为‘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

  今年6月,我从西安出发,走访宝鸡市和渭南市境内的渭河。我的镜头摄入的,是宝鸡峡水电枢纽上那干裂的泥土。宝鸡峡水利枢纽的工作人员和水电站边的老乡告诉我们,那里一年有8个月是这样。而就在大坝的右壁上,写着“保护水源,人人有责”的大字标语。

  在渭南的华县,渭河里的水是上游西安、宝鸡等城市的生活污水汇集而成的。我们在那里呆了一会儿,眼睛就有睁不开的感觉,嗓子难受,气味更是让人无法多呆。

  华县的渭河河床上有两座三层桥,所谓的桥上桥。这两座桥记录着河水“溯流倒灌”后积满淤泥的河床。当地环保部门的人告诉我们:“我们这儿干旱时无水,涝时就是大灾。”

  在渭南市,政府花1.2亿元修的污水处理厂,因没有运转费,风吹日晒已有些时候了。总工程师和我们谈起时,一再地叹气,他说自己现在天天睡不着觉,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每个月要上来的排污费,连还贷都不够。

  关中———旱、脏、涝

  2000多年前,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形容长安周边的河流风貌,“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异态”。此八川即泾、渭、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