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10-27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环境执法面临“三高两多” 

                  2、环保总局升格成部委获共识 官员称权力太小

                  3、环保总局:我国已有1205个森林自然保护区

                  4、我国将完成600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保工程建设

                  5、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额贡献者 

                  6、近10多年来中国洪涝受灾面积呈下降态势 

                  7、院士专家把脉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

                  8、新华网:三峡水库成功实现156米蓄水目标(图)

                  9、新华网:三峡156米蓄水全纪录——紧张而有序的36

                  10、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山东“分得”黄河水最多 

                  11、万里长城已不足2500公里 保护现状不乐观(组图)

                  12、新华网:云南建人工湿地为污染湖泊“洗肺”

                  13、河南环保装上“千里眼”进行全天监测排污

                  14、"护污"与治污博弈背后:执政理念的偏差或错误 

                  15、黄河兰州段为何屡发污染险情? 

 

1、环境执法面临“三高两多”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964288.html

  由7个部门参与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已经持续进行了3年,应该说,7部门的频频出击给一些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可现实中,为何我们身边仍然有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呢?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副主任陈善荣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这主要是目前我国环境执法工作面临着“三高两多”的严峻局面,即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环境执法外部干扰增多、环境执法队伍自身问题比较多。

  这五个因素,每个都是环保执法中需要面临的重大障碍。

  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不久前,国家环保总局曾发布消息说,今年上半年的环保目标没有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出现了不降反增的势头,如果各地不调整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削减10%的目标将有落空的危险。而事实上,在上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污染物总量控制这个环保目标是所有国民经济发展指标中惟一一个没有完成的。

  来自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已经严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

  按十大水系常年平均径流量计算,我国地表水全部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时的COD(指化学需氧量,衡量水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容量必须控制在800万吨,可2005年,全国COD排放量为1414万吨,超过容量76.8%。另一个数据是,如果我国空气质量要达到二级标准,那么二氧化硫允许的最大排放量是1200万吨,但在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2549万吨,超过环境容量112.4%。

  陈善荣说,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的特点,不仅表现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而且污染类型日趋复杂;不仅常规污染问题严重,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问题也日趋严重。

  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期

  陈善荣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化工、冶炼等高污染行业,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生产工艺落后、设备老化等因素,多数企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环境安全隐患问题。

  从2005年年底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的全国环境安全大检查来看,当前一些重化工企业的环境隐患非常突出。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破产、停产或转制,正常监管体系被打乱,极易造成危险品擅自转移、流入社会或排入环境,产生重大环境污染。

  陈善荣说,对于企业环境隐患的消除虽然说责任在企业,可是环保总局也已经对环保部门发出要求,要求环保部门确实负起监管的责任,不仅限于末端被动应对,要把监管的关口前移。环境监管的重点应放在督促政府和企业制定环境应急预案上,放在发生事故时避免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上,放在违法事件查处上。

  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期望提高

  陈善荣介绍,2005年全国各级环保部门受理公众投诉环境案件达49.9万件,2005年总局环监局就受理公众投诉环境问题案件500多件。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内社会的热点问题。2005年国内有关非政府组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的居民做过调查,环境保护在这些城市里已成为最受关注的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这些投诉和热点问题的背后,大多数有环境违法违纪的因素,一旦处理不及时、处罚不到位,就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进而造成巨大社会影响。

  环境执法外部干扰增多

  “一些地区对于环境违法企业为什么查处不到位、关停不力,可能后面也隐藏着腐败问题。”在一次全国性的环境执行工作会上,环保总局的一位副局长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些地方的官员为追求短期政绩,视环境保护为区域发展的障碍,搞地方保护”。

  这位副局长还指出,群众反映“官不清则水不清”,有的地方存在政府官员参股办污染企业的现象,4月中旬媒体曝光的东部某县政府官员办污染严重的炼油厂,只是“冰山一角”。

  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也是执法面临的难题。据了解,一些排污单位将孙子兵法用到污染物偷排偷放上,逃避环保部门执法检查。

  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滞后,环保执法队伍问题多

  环保总局的一位官员介绍,陕西省的一个县环保局居然连办公室都没有,这实在让人难以想象。30多名环保局的员工只有一间类似仓库的大房间,全体职工只能保证一人一把椅子,连桌子都没有。连办公桌都没有的环保局可能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普遍的情况是,全国有几百个县级环保部门没有环保执法必须配备的装备。

  除了缺乏必要的办公条件外,更让人惊诧的是,作为执法部门的环保局在一些地县甚至实行的是自收自支或差额拨款的工资支付方式,环保部门要么得靠自己找钱养活自己,要么由财政支付一部分工资,剩下的部分要环保局长去动脑筋。

  安徽一个县的环保局长就摇着头告诉记者,人事部门确定该环保局公务员编制为11人,事业编制25人,但这个环保局现有公务员8人,事业编制人员51人,超编26人。除8名公务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拨款外,从1993年开始,财政每月给事业编制的51人总共只发4500元补助,其余的从环保局收取的排污费中,按照75%返还给局里发工资。有企业嘲笑,环保局收取的“排污费”就是环保部门“人头费”,这让身为执法人员的环保局领导感到异常尴尬。

在这次督查组对安徽省阜阳市督查后,阜阳市市长当场拍板,决定要将阜阳市环境执法机构改为全额拨款单位,但环保执法机构全部吃皇粮的情况在全国毕竟少之又少,能否通过专项行动促进解决这些制约,各级环保部门都非常关注。(刘世昕)

2、环保总局升格成部委获共识 官员称权力太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6年10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966939.html

  环保总局“升格”风声再起建“协调机制”较现实

  本周,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领导通过官方媒体透露,有关环保总局“升格”的问题一直在高层的考虑范围之中,环保总局有可能和其他相关部门合并后成立一个负责环境保护的部委。

  “据我了解,有一个建议是将环保总局、林业局、水利部等部门或其中的相关职能部门合并,成立一个类似于发改委的‘环境保护委员会’。”昨日下午,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官员称,这个委员会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不仅可以参与决策,还能加大执法的力度和有效性,而不再是现在的“二级局”。

  环保总局目前只是国务院直属单位,尽管在行政级别上也是正部级,但在制定政策的权限以及参与高层决策等方面,与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部委有很大不同。

  来自环保总局的消息称,有关“升格”的事宜已经在专家学者层面达成共识。特别是关注环境保护的专家们,前几年就积极倡议成立“环境部”。

  “环保总局权力太小”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事件的日趋增多和环境违法行为的日益严重,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口中,无数次出现了“环保总局权力太小”的话语。

  “‘升格’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在强化地位的同时,加大垂直管理的力度。”上述官员称。

  按照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地方环保局归当地政府管理,环保官员由当地任命,地方环保局也靠当地财政吃饭,上级环保部门只有业务指导的份儿。

  潘岳清楚地记得,在地方上调研时,环保官员的“屁股”总是和地方官员坐在一起,或是为环保问题遮掩,或是干脆就默不作声。

  另一方面,出了事人们很容易会找环保部门。比如,地下水污染了,找环保,但地下水归水利部门管;来了沙尘暴,也找环保,但这是水土保持和绿化的问题,归林业部门管。“环保总局的权和责不统一。”潘岳称。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正加紧组建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5个环境保护督察中心和上海、广东、四川、北方、东北、西北6个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共11个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直接由国家环保部门垂直管理,这是冲破地方保护,实行垂直管理的一种尝试。

  “环保协调机制”

  但无论是环保总局,还是国务院、人大相关部门,都没有任何高层人士明确发出有关环保总局“升格”这一信号。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也没有提到这一点。”环保总局这位官员说,而去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下称《决定》),也只是提及“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和“国家加强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等。

  今年初,国家环保总局自己确定的“2006年全国环保工作要点”,也只是表示要落实和规范国家区域督查派出机构建设,推动环境监察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工作,积极探索实施设区城市垂直管理体制等内容。

  据这位官员称,目前最为可行的就是环保总局与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协调机制。“比如,今年开展的全国环保专项行动,就动员了发改委、监察部、电监会等7个部门的力量。事实证明这是成功有效的。”

  《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

据这位官员称,按照通常的理解,环保总局突然“升格”的可能性并不大,最有可能的就是“环保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3、环保总局:我国已有1205个森林自然保护区

来源:新华网2006年10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0-27/080811346667.shtml

  新华网北京10月26日电 (何雨欣、陈莉)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相关负责人26日说,我国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49个,其中1205个为森林自然保护区。

  据介绍,我国已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同时有1398个保护区管理机构,近4万名保护管理人员。

  “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70%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种类和重要自然遗迹。”这位负责人在此间举行的“中欧生物多样性战略研讨会”上说。

  从自然保护区的级别来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0%,地方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41%。

  从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来看,广东、云南、内蒙古、黑龙江、四川、江西、贵州、福建8个省区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量的58%。

  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来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荒漠自然保护区占27%,内陆湿地和水域自然保护区占17%。

“此外,我国目前还建有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18个,主要类型有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等;还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33个,并有10多个省开展生态省建设。”这位负责人介绍。(完)

4、我国将完成600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保工程建设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0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966541.html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26日表示,我国将在2010年完成600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污染防治。

  26日发布的《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指出,我国将优先在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较重、对当地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农村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建设示范工程。

  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还将建设并完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物,合理布置取水点位置,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

  目前,我国共有饮用水源地超过3100个,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5716个。据统计,全国有3亿多农民饮用不合格的水,农村饮用水符合饮水卫生条件的仅为66%。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上半年发生的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重大事件包括:渝涪高速公路但渡段发生翻车导致苯胺泄漏事故,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锁簧镇饮用矿井水源污染事故,浙江省磐安县翻车造成浓盐酸泄漏事故等11起。(顾瑞珍、刘晓莉)

5、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额贡献者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0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0/27/content_5256028.htm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吴植 程云杰)世界银行专家26日在此间召开的亚洲碳博览会上说,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提供者,截至9月10日,中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已经以平均7.53美元的价格向发达国家售出了3.8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额。

    世界银行专家卡兰·卡普尔在《2006年碳市场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报告中指出,亚洲是清洁发展机制下减排额的主要供应地区。2006年前三季度,来自亚洲的减排额占据了世界碳交易总量的84%,中国以60%的份额位居首位,单笔交易规模平均达到3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005年,中国提供的减排额份额占世界的73%。报告认为,中国由于已经拥有了好几个进入谈判阶段的新增项目,未来将继续扮演减排额供方市场的主导角色。

    来自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消息说,截至2006年10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批准了13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卡兰·卡普尔说,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得以成功地吸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主要归功于这些国家的国内投资环境、经济增长规模和结构。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碳减排机会越多,而中国则拥有非常多的、标准的、减排量十分可观的减排项目。

    国家发改委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中国节能潜力大,可再生资源丰富,煤层气储量高,加上其他清洁能源资源,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市场潜力非常可观。

    温室气体像商品一样买卖,源于1997年12月国际社会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它提出了一个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温室气体减排的合作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发达国家可向没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相关技术,以支持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的项目,并购买由此产生的减排额度;同时,发展中国家用获得的资金和技术进行可持续发展。

有关专家指出,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在今后五年间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由此将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至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在此期间,中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减排的潜力将占全球的一半,项目减排额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完)

6、近10多年来中国洪涝受灾面积呈下降态势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0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0/27/content_5256263.htm

    新华网成都10月27日电(记者 杨三军)近10多年来,中国洪涝受灾面积呈下降态势,但部分或局部地区洪涝灾害仍很严重。这是记者从正在成都召开的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上了解到的。

    中国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占各种自然损失的70%以上。由于江河纵横、沿河人口密集,洪涝历来是对生命财产危害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

    据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介绍,近10多年来中国洪涝灾害呈下降态势。1991年至2005年,中国洪涝发生面积平均每年为1380万公顷,其中,1991年洪涝面积最大,达2460万公顷;2000年洪涝面积最小,为604万公顷。其中,在1999年至2005年的7年中,除2003年洪涝面积偏大外,其余年份均偏小。

    秦大河指出,尽管近几年中国洪涝受灾面积减小,但部分或局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仍然严重。例如: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了1991年以来最大洪水;2004年9月上旬,四川东北部地区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完)

7、院士专家把脉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6年10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9613

10月22日至2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丹江口市组织召开了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技术专题研讨会,来自我国水利界的22位院士专家聚集一堂,对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分析和研讨。这是该工程开工以来首次举办如此高层次的技术专题研讨会。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汪易森主持了技术研讨会,专家委员会的谭靖夷、郑守仁、曹楚生等9位专家和13位特邀专家参加了会议。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混凝土坝加高规模较大,难度高,技术标准要求高,施工环境复杂,在国内尚无成熟的施工经验。工程开工建设之初,中线水源公司和设计单位已经对新老混凝土结合、混凝土温度控制、闸墩植筋、高水头下的帷幕灌浆等专题科研项目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部分技术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得到有效应用。

专家们对溢流坝闸墩加固、溢流坝段闸墩与溢流堰结合面、新老混凝土结合面、门槽埋件水下部分检查与处理、大坝安全监测等8个专题,逐一进行了认真研讨,对水源公司和设计单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各位专家从分析问题的成因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形成了丹江口大坝加高技术专题研讨会咨询意见。

8、新华网:三峡水库成功实现156米蓄水目标(图)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0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9602

新华网三峡工地10月27日电(记者 戴劲松 俞俭 魏梦佳)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27日9时50分在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宣布,三峡水库成功实现156米蓄水目标。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中心的电子屏幕上显示:“三峡坝前水位155.38米,入库流量每秒15000立方米,三峡电站发电出力为980万千瓦。”

根据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批复意见,三峡水库自9月20日22时开始蓄水,起蓄水位135.5米,历时近37天。这也是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首次蓄水成库后再次大幅抬升水位。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分析说:“水库运行都要有适度调节空间,根据上游来水实际情况,不是一步到位蓄水至156米水位,而留有少量库容,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峡工程效益,避免后期可能因来水超过发电用水量而造成大量弃水。”

由于今年长江来水较历史同期偏枯,9月下旬到10月下旬三峡水库日平均入库流量仅为多年平均值的五到六成,蓄水进度缓慢,水位平均每天抬升0.55米左右,平均每天蓄水2.8亿立方米左右。37天内,水库水位累计抬升19.89米,累计蓄水约105亿立方米。

李永安说,综合考虑气候异常、来水偏少等多种因素,三峡水库此次蓄水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实施科学调度,既考虑长江防汛要求,也考虑沿江抗旱要求,以及中下游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需要。

三峡工程共分三期建设,为配合工程进度,水库按135米、156米和175米分期蓄水。“蓄水156米高程,意味着三峡工程将由围堰挡水发电期转入水库初期运行期,比初步设计提前了一年。”李永安表示,“这在三峡工程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0月18日8时,三峡左岸电站14台巨型机组首次全部实现满负荷发电,每台机组发电能力可达到额定的70万千瓦。初期运行期,三峡电站年发电量预计相当于一个半北京市的年社会用电量。

据悉,提前一年蓄水至156米高程后,三峡电站将比原计划多发电78.50亿千瓦时,中国南方受电的15个省(市、区)将因此受益。

同时,三峡工程将发挥更大的航运效益。自三峡坝址三斗坪以上,航道改善里程将达到570公里,比135米蓄水高程延伸140公里左右,重庆长寿以下的涪陵、万州等港口水深条件将大为改善,成为深水良港。

156米蓄水完成后,三峡水库将具有防洪库容110亿立方米。李永安说:“这一库容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了百年一遇,人们期盼已久的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初步形成,沿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更有安全保障。”

按照建设进程安排,在未来两年多时间内,三峡工程的施工任务主要包括右岸电站建设、双线五级船闸完建、地下电站建设和升船机建造等。

9、新华网:三峡156米蓄水全纪录——紧张而有序的36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0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9566

新华网三峡工地10月26日电(记者魏梦佳 戴劲松 俞俭)截至10月26日16时,三峡水库坝上水位155.07米。历经36个日日夜夜,三峡水库水位渐渐上涨,悄然接近156米高程。来自中国三峡总公司的最新消息称,三峡水库再次大幅抬升水位的目标即将实现。

36天里,整个蓄水进程看似波澜不惊,却是经过了汛末蓄水、“十一”黄金周蓄水、后期蓄水等几个阶段,始终处于一种紧张而有序的科学调度之中。

按原设计,10月1日开始蓄水。但综合今年气候异常、上游来水偏少等因素,且兼顾上中下游各地利益,多家部门多次协商后,最终确定提前蓄水。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称,这套蓄水方案既考虑了长江中下游防汛要求,也考虑了沿江抗旱要求,同时还顾及蓄水对地质灾害治理、电网调度、长江航运等方面的影响。

蓄水自9月20日22时启动。对于2003年曾经历135米高程蓄水的三峡人而言,此时的心情更多了几分平静。而当记者多次驱车沿库区穿行,行走在即将没入水中的地带,却不时涌出一种难舍的依恋。

郭家坝渡口,一位老人在江边垂钓,不时地钓起一尾小鱼,怡然自得;不远处,妇女们洗着衣服,互相说笑。几天后,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老人垂钓处、妇女浣衣处已被永远淹没,对面坡岸上的“156”标牌越来越接近平滑的水面。

远处江面上,几艘清漂船忙碌如常,清漂工人们正手执网兜,打捞着顺流而下的各种垃圾。

水位徐徐上涨,偌大江面很难在瞬间感受变化。等次日清晨赴码头一看,却发现昨天还停靠岸边的那艘趸船已经浮在了江水中。一旦水涨船高,港务人员就不能歇着,要尽快将趸船调整方位,以接近天天都在长高的江岸。据了解,整个库区需要移设航道趸船近50艘,调整300多座浮标。

库区两岸,“沃土搬家”的忙碌场景正在上演。连续几天,记者一路上都看到承担运土任务的卡车往来不绝,许多当地农民用背篓往山上新地运送肥土,与江水争时间,在瘠薄田地上播撒着对未来生活的新希望。

来自移民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称,三峡库区已累计有123万移民永远告别家园。而与此同时,他们正生活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移民新城中,勇敢面对蓄水带来的生活方式变迁。

9月27日,蓄水位突破140米。来自三峡梯级调度中心的监测报告表明:三峡水库及枢纽工程运行正常,电站机组试验正按计划实施,三峡船闸通航安全井然。

一天天涨起的江水,陆续把许多见证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人文景观推入追忆的档案。9月25日8时,奉节老城遗址被淹没,一同沉入江底的还有“刘备墓遗址”的千古之谜;10月10日5时,江水漫过张飞庙原址岩壁上的长江最大洪水题刻;11日18时,忠县境内被誉为三峡库区最具价值的古文化遗址“中坝遗址”没入江底;15日20时,三峡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大昌古镇消失在茫茫江水中……

在告别一些人文景观的同时,另一批腹地旅游景点也随着水位抬升而展现在游客面前,新三峡游格局逐步“定型”。驱船驶入水位正在变化的峡谷中,可以明显感到峡谷已不再凸显两峰对峙,而更呈高峡平湖之态。

为做强三峡旅游整体品牌,重庆市、湖北省旅游部门就在蓄水期间召开专题会议,紧锣密鼓地为三峡游“升级版”出谋划策,同时也强调要对三峡景区实施控制性发展,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十一”黄金周,出于蓄水期间安全考虑,三峡大坝坝顶暂不对游客开放。平时坝顶开放期间,每天游客总量控制在1000人次。今年9月23日,三峡坝区游客量破百万人次大关,充分显示了这个中国最大工业旅游景区的魅力。

受长江上游流域降雨影响,库区来水量增加,10月8日至11日蓄水进程加快,三天库区水位上涨4米,平均每天上涨约1.3米。10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达到19300立方米/秒,为蓄水以来最大。

10月9日,水位蓄至148米高程。三峡电厂厂长马振波告诉记者,按照设计,水位达到148米后,三峡机组即可进行满负荷发电。从蓄水以来的实验和监测结果看,14台巨型机组没有出现异常现象,已经具备满负荷发电的条件。

12日18时,水位到达152.43米,后期蓄水优化调度,蓄水进程放缓,水位缓慢抬升。三峡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分析说:“缓抬水位可避免因来水超过发电用水量而造成大量弃水。”

随着蓄水水位抬高,发电机组水头不断增加,出力稳步提升。18日8时44分,三峡左岸电站14台巨型机组首次实现全部满负荷发电,达到额定功率980万千瓦。目前机组运行状态良好。

按计划,三峡蓄水完成时间在10月15日至20日间。但上游来水形势一度见好后又开始转少,20日14时三峡入库流量只有每秒 11000立方米,比蓄水期间最大流量少8000立方米,同时为了满足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需要,下泄流量却在加大。经过紧急研究,三峡总公司决策层决定延迟蓄水达到目标的时间。

一周后,26日下午三峡水库坝上水位已超过155米,蓄水156米高程的目标成功在望。按建设进度,三峡工程将由此提前一年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三大效益进一步凸显。

10、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山东“分得”黄河水最多 

来源:新华网2006年10月27日

http://local.xinhuanet.com/dfyw/2006-10/27/content_14599.htm

  新华社郑州10月27日电(记者林嵬、王汝堂)黄河是中国北方唯一横贯东西的大河,也北方最大的供水水源。根据《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山东省获得了最多的黄河水补给。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水量调度局局长安新代介绍,黄河是中国大江大河中第一个进行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河流。早在1987年,国务院就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方案采用的黄河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将其中370亿立方米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给流域内9省区及相邻缺水的河北省、天津市,分配河道内输沙等生态用水为210亿立方米。

  在各个省区市,分配可用水量最多的是山东省,每年70亿立方米;内蒙古以58.6亿立方米居第二,最少的是四川省,仅0.4亿立方米。其他沿黄省区的分配水量为:青海14.1亿立方米 、甘肃30.4 亿立方米、宁夏40亿立方米 、山西43.1亿立方米、陕西38亿立方米 、河南55.4 亿立方米。天津和河北共分得20亿立方米可用水量。

  为了管理好、用好黄河水,1999年,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委会依照各省区市用水权,每年按“丰增枯减”原则对用水统一分配。

  今年8月1日,国务院《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正式实施,从而确定了黄河水量分配方案的法律地位。

11、万里长城已不足2500公里 保护现状不乐观(组图)

来源:新华网2006年10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0-27/075911346566.shtml

  山西省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得胜堡由于无人看管和保护遭到了严重破坏,堡里的文物遗存丢失严重。其中一段城墙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羊圈(5月12日摄)。

甘肃省山丹县老军乡夯土长城由于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已经大面积坍塌,成为长短高低不等的一个个土墩(5月28日摄)。

  中铁18局集团有限公司一施工单位在宁夏中卫市境内施工时,将一段始筑于秦代的古长城挖开一个跑车豁口,毁坏古长城原貌近100米。

  新华网西安10月26日专电 (记者刘书云刘林) 10月24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长城保护条例》,《条例》将于12月1日起实施。国家首次明确宣布,将对长城实行整体保护。《条例》规定,长城上禁止从事取土、取砖(石)或者种植作物、刻划、涂污等7种活动。

  至此,长期遭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损毁的万里长城终于有了“护身符”。有关人士希望,《长城保护条例》能够真正固我万里长城,不要使这一人类文化遗存在人们的遗憾

和叹息声中消失。

  此前不久,记者走访调查表明:万里长城的保护现状很不乐观。

  双重因素破坏长城严重缩水

  据明代史料记载,长城全长约6300公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但这个名字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失去意义。”9月27日,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参加驻华使节走长城活动时痛心地说,“调查显示,明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已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已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长不超过2500公里。在一些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长城实际上已经消失殆尽了。”

  记者调查发现,造成长城损毁严重的原因一部分是自然因素。500多年来,受风雨、地震等的侵袭和破坏,年久失修的砖石城墙和敌楼等墙体建筑,普遍存在着内部结构改变、坍塌隐患很多的问题。在北京、河北等保存较好的墙体和敌楼上,由于长年积尘并长了许多植物,使得墙体含水量加大,墙体强度降低,倒塌危险加剧。

  专家认为,城墙上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墙体构成了破坏,树根使城墙砌体强度相对降低,城墙膨胀再进雨水后,极容易发生损毁。这种情况在河北、北京、天津所辖长城段反映得最为突出。

  记者实地察看发现,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多处夯土长城几年前还好好的,但现在不是出现裂缝,就是已经严重坍塌。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保护意识淡漠和政府管理缺失,人为破坏长城的行为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对长城的人为破坏行为主要包括取材性破坏、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和修复性破坏。

  取材性破坏行为虽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但目前各地方的长城保护意识普遍都有所提高,大规模拆长城的事件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则是近年间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建设性破坏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采矿、公路的建设,经常发生截断甚至拆毁长城的情况。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使得长城成为千千万万游客心中向往的观光胜地,但游客量的增加也给长城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本意为保护或开发长城的修复性破坏更是“好心办坏事”。记者在陕西省府谷县麻镇看到,当地村民集资将一处明代成化年间的夯土长城墩台遗址修葺一新,但这个新墩台一部分用旧砖,一部分用红砖,与底部的黄色夯土台基反差强烈,墩台上垛口、哨位的位置和比例也有问题。有专家指出,如此简单、粗陋的修复行为,实际上是对长城的另一种破坏。

  保护等级不统一保护意识须加强

  长城承载着历史,每一段长城都代表了一段历史,与当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息息相关。长城的每一道土墙、砖墙、每一道残垣的保护千差万别。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各地长城的保护等级不统一。由于国家未明确整个万里长城是什么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就全国长城而言,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保护范围。

  记者发现,目前,在整个万里长城上既有国家级保护单位,也有省级保护单位,还有市县级保护单位,更多的长城段落至今尚未定为保护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长城学会会长段云飞介绍,榆林共有88处长城遗存,但仅有镇北台一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城墙和波罗堡遗址两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1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则根本没有保护等级。这种混乱的现状导致各地在长城的保护和开发上各行其是,缺少统一的标准。

  有关专家认为,长城保护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要提高全社会的长城保护意识,加强文物部门的管理职能。长城沿线各级政府对长城价值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作的紧迫性认识尚有待提高。二是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有序发展长城旅游业。三是成立长城保护联保组织,解决跨省、市、县的长城保护管理问题。

  围栏保护可资借鉴专人看护值得提倡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沿线一些地方政府和干部群众对保护长城已有了明确认识,一些政府机构为保护长城已开始进行探索实践。

  宁夏盐池县境内有200余公里明代夯土长城。记者在这里看到,为使长城得到保护,盐池县政府对境内的夯土长城进行了围栏保护。在兴武营村明长城遗址两侧5米左右的地方,每隔10米左右就有一根水泥桩,并用铁丝网连接。已经完成围栏保护的是90公里的明长城遗址,围栏共计19万米。据当地文物部门介绍,今后两三年内,境内古长城将全部实现围栏保护。

  在长城沿线设置长城保护专门机构或设专职管理人员则是人们主动保护长城的一种尝试。在河北抚宁县长城段,当地政府出资雇了沿线18位农民,进行长城的日常巡查和保护。他们每人每年可以从地方财政得到800元到1000元的补助。据了解,这一模式已经开始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全面推广。

  曾专程考察长城全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徐龙国认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保护好长城,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民族历史,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自信,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长期致力于长城保护工作的董耀会认为,《条例》颁布后,将结束长城保护标志、保护范围、档案资料与保护机构“四无”的历史。而且,《条例》首次明确了处罚条款,其中破坏长城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规定将使各项长城保护措施的执行更加有力。(完)

12、新华网:云南建人工湿地为污染湖泊“洗肺”

来源:新华网2006年10月2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9564

新华网昆明10月26日电(记者刘娟)作为云南省9大高原湖泊中污染最严重的4个湖泊之一,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异龙湖10月建成云南省最大的人工湿地,投入使用后将使每天2万立方米的污水经过“滤清”进入湖泊,有效改善湖泊水体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质量。

记者26日在现场看到,集观赏与净化于一体的异龙湖城河污染控制湿地占地63亩,用石质楼梯踏步围建成“游龙”形状,其间种植了10多种水生景观植物已经成活。

“黄色、紫色、红色等景观植物很具观赏性,等到春季鲜花怒放,整个人工湿地将呈现色彩缤纷的秀丽景观。”承建此项目的云南怡境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华明说,石质游廊为人们接触湿地、感受湿地提供了很方便的通道,具有景观价值的水生植物带能够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云南省环保局副巡视员王文义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污水通过修人工湿地的沉沙池,沉淀池,潜流湿地,一级表流湿地,二级表流湿地,稳定塘,溢流堰,“滤清”后进入城河,这将为异龙湖的环境治理、自然生态环境恢复、污染物进入异龙湖的控制和削减发挥重要的作用。

13、河南环保装上“千里眼”进行全天监测排污

来源:中国广播网2006年10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0-27/130111350129.shtml

  中广网10月27日郑州消息(记者任磊萍)经过两年多的安装调试,河南省环保部门对违法排污的“千里眼”监控系统日前正式启用,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内就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对违法排污行为实时监控。

  这套监控系统叫做“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和废水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通过这套系统,环保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准确掌握全省各省辖市河流责任目标断面水质状况和

重点污染源的排污情况等,在第一时间发出污染预警信号,锁定涉嫌违法排污的企业,快速通知相关环境管理人员赶赴现场处理。

  据河南省环保局介绍,河流水质监测系统在河南省各省辖市主要河流出境断面上,建设了3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天24小时全天候监控相应的河的水质变化段,环保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办公桌面能够实时查看每个自动站的监测数据,河流水质一旦发生严重污染,系统立即发出预警讯号,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可快速做出反应,查找污染源,采取应急污染防治措施,形成对水环境质量高效、便捷的监控管理能力。

  废水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是通过在重点排水企业和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口上安装废水自动监测设备,自动分析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这就相当于在企业的排污口布控了“电子警察”,一旦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报警,河流断面水质超标,通过该系统可以及时确定超标排污企业。

  据介绍,河南省已在67家重点污染源(包括污水处理厂)安装COD、氨氮等在线监测设备86套,已有近30家企业的在线监测数据接入省局,全部系统计划在10月底前投入正常运行,届时可以动态监控130多家重点排污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

14、"护污"与治污博弈背后:执政理念的偏差或错误 

来源:《工人日报》 2006年10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966585.html

  托克托排污事件因奇特而典型,虽属个案,却给我们敲了警钟:环境保护问题,除了排污与治污的矛盾之外,还有"护污"因素在干扰,而"护污"者又是掌握一定权力的某些地方领导和政府官员。为了"护污"得"实惠"、显"政绩",他们可以滥用权力,而"护污"的背后,又涉及地方政府官员执政理念的偏差甚至错误。这很值得忧虑和警惕。

  内蒙古托克托县政府动用警车为制药厂排污“保驾”,通过黄河灌渠把大量污水排入农田。村民试图阻拦被抓10余人,结果造成庄稼减产、牲畜死亡,而且至今没个“说法”。这件事已经过去半年了,新华社记者近日再访托克托,报道中仍说“恶劣影响难以消除”,“难见有关部门反思”。可见问题并没有解决。

  排污、治污是一对矛盾,发生博弈并不奇怪。而托克托排污事件的奇特之处在于,矛盾双方不再是排污的企业与治污的政府,而成了“护污”的政府与抵制的村民。县政府置国家法律政策、自己的职责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不惜动用执法力量强行排污,做得未免太离谱了。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政策,而且有专门的法律、条令保障,政府应该尽职尽责执行。对此,托克托县的领导者们不会不知道,知道了还要强行排污,这是为什么?

  “为人民服务”是人民政府的宗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告诫言犹在耳,托克托县的领导者们不会不清楚,清楚了还要侵害百姓利益,这是为什么?

  警察是国家机器,是专政工具,动用警力是为保一方平安,使百姓安居乐业,托克托县的领导者们不会不明白,明白了还要“犯糊涂”,这是为什么?

  一连串的为什么,总能找出点根源、背景。说轻了是托克托县领导不懂法、不恤民,言重了就是知法犯法,无视人民群众利益。其实上述说法都有点“虚”,还是新华社的报道直指要害:“每次排污灌农田前,地方管理部门都向污染企业收取大笔‘提水费’”。这才是托克托县政府动用警车“护污”的根本原因!说穿了,还是钱在作怪,而无论这钱是归了地方财政还是部门“金库”、个人腰包。

  若说托克托县的领导们一点法律意识都没有也有点“冤”。一位村民说得好:“县里的领导们知道,如果把污水排到黄河里,国家会治他们的罪,就不敢往黄河里排;我们这些种地的头皮软好捏,就专门往我们的农田里排。”可谓一针见血。同时也说明,在那里的某些领导的心目中,百姓利益可以任意践踏、侵害。而这不更表明问题的严重性吗?这是执政理念的问题,比治污、环保更重要。

  正是在错位的执政理念指导下,托克托县的那家排污制药厂建厂时就没有执行“三同时”(即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使用),县里的干部还说,这是个大项目,企业一投就是几个亿,带来了好几家配套企业,还解决了1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大项目”就可以不计污染?千人就业与破坏环境、殃及子孙孰重?还是个执政理念问题。

托克托排污事件因奇特而典型,虽属个案,却给我们敲了警钟:环境保护问题,除了排污与治污的矛盾之外,还有“护污”因素在干扰,而“护污”者又是掌握一定权力的某些地方领导和政府官员。为了“护污”得“实惠”、显“政绩”,他们可以滥用权力,而“护污”的背后,又涉及地方政府官员执政理念的偏差甚至错误。这很值得忧虑和警惕。(张刃)

15、黄河兰州段为何屡发污染险情? 

来源:工人日报 2006年10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10/27/content_5255489.htm

    有人士认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而环保部门执法力量不强、检测手段落后,也使结构性污染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