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6
六月二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三峡总公司发行25亿元企业债券
来源:新华网2007年6月2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960
新华网宜昌6月26日电(记者江时强 李志晖)总额为25亿元人民币的2007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企业债券从26日起至7月2日公开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2007年三峡三期工程(含地下电站),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梯级电站建设。
根据2007三峡债募集说明,本期债券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年利率为4.98%,在债券存续期内固定不变。债券采用单利按年计息,不计复利,逾期不另计利息。
本期债券通过承销团成员设置的发行网点公开发行,由承销团成员向境内机构投资者(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者除外)公开发行。
2007三峡债为无担保债券,债券主承销商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综合评定,发行人的主体信用级别为AAA,本期债券信用级别为AAA。
据悉,三峡总公司从1997年开始公开发行企业债券,包括此次在内,共发行245亿元人民币。所募资金用于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库区移民。
三峡三期工程建设始于2004年,机组逐年投产。到2009年三峡工程原设计方案26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三峡工程全面竣工。
溪洛渡水电站和向家坝水电站属于金沙江滚动开发项目,装机容量分别为1260万千瓦和600万千瓦。两个电站分别于2005年12月和2006年11月开工。
安徽省开闸引长江水济巢 改善巢湖水质
来源:新华网2007年6月2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962
新华网合肥6月26日电(记者蔡敏)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了解到,6月25日12时,安徽省水利部门打开位于巢湖市无为县境内的凤凰颈排灌站闸门,引长江水入巢湖。滚滚长江水以每秒100立方米的流量流入西河,经过近百公里的河道,最终进入巢湖,将为巢湖水质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今年6月以来,位于合肥市和巢湖市之间的巢湖断断续续出现局部蓝藻,面积最大时达到数平方公里。针对今夏巢湖水质的情况,安徽省水利厅研究决定,利用近日长江水位上涨较快,长江干流凤凰颈至裕溪河出口段水位已有一定落差的有利时机,结合水利工程现状调度长江水入巢,积极改善巢湖水质。
据悉,这次开闸持续多少天将根据巢湖水位变化情况及近期降雨量来定,巢湖一旦超过汛限水位后,凤凰颈排灌站闸门将再度关闭,以保证巢湖安全度汛。
发改委官员: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不日将公布
来源:《上海证券报》2007年06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12062.html
昨天(25日),在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等主办的可再生能源法宣传推广及相关技术进展培训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梁志鹏处长透露了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据悉,《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不日将公布。
生物固体燃料增产最快
2005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达200万千瓦,沼气达80亿立方米/年,燃料乙醇达102万吨/年,生物柴油达5万吨/年。按照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生物固体燃料产量增幅最快,分别要达到100万吨和5000万吨;其次是生物柴油,分别是20万吨和200万吨;燃料乙醇和生物质发电增速相当,前者分别是200万吨和1000万吨,后者是55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沼气分别是190亿立方米和400亿立方米。
“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主要任务是开展资源评价工作及资源利用规划,组织好示范项目建设,完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
近期,我国将着力于完善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和市场环境。投资政策主要是建立支持生物质能技术发展的资金,扩大支持范围和力度;市场环境是制定生物质能发电进入电网的规定,制定生物液体燃料进入石油销售体系的规定。
梁志鹏表示,国家正在研究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传导机制,以及小的生物质电厂运营管理办法。
将建设六大风电基地
2005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126万千瓦。按照目标,2010年和2020年,我国并网风电总装机分别达5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将建设达坂城、甘肃玉门、苏沪沿海、辉腾锡勒、河北张北和吉林白城六大风电基地。同时,2010年和2020年还将建7.5万千瓦和15万千瓦离网风力发电。
近期,我国将做好风能资源测量、评价和规划工作。同时,建立国家风电设备标准、检测体系,培育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风电装机能力;并支持开展适应风电的电网规划和技术研究。
积极发展太阳能
2005年,我国光伏发电达7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8000万平方米。到2010年和2020年,光伏发电目标分别是30万千瓦和180万千瓦。热水器集热面积分别达1.5亿平方米和3亿平方米。
近期,我国将推动普及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在条件允许的地区,逐步推动新建民用住宅、国家投资建设的公共建筑、以及旅馆等商业机构扩大安装热水器。另外,在具备优良资源和经济发展条件的中心城市开展光伏屋顶计划;在西藏、内蒙古、甘肃等地选择合适地点建设兆瓦级并网光伏电站示范项目。同时,在内蒙古、甘肃、西藏或北京附近的开阔地,选择合适地点建立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试验电站。
水电开发方面,我国将使发电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1.17亿千瓦,扩大至2010年的1.8亿千瓦和2020年的3亿千瓦。(阮晓琴)
专家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暴雨强度变大
来源:新华社2007年06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11664.html
全球气候变得越来越暖,已成不争事实,这对世界包括我国的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研究员辜旭赞称,全球气候变暖使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包括使暴雨强度变大。
辜旭赞介绍,暴雨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包括大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的供给;不缺少凝结核,水汽要附着在上面然后凝聚成水滴;有抬升的运动。其中充足的水汽供给是最基本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则会改变大气中的水汽饱和度。
他说,理论上看大气温度升高1摄氏度,其容纳水汽饱和量就会明显增加。这种增加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成指数性地大幅度增长。因此一旦出现降雨,降水量会比之前更大,破坏性更强。
辜旭赞表示,暴雨研究及预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预测准确度都只有20%左右。目前统计显示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明显,其中冰雹、龙卷风、强暴雨的发生都与大气中水汽变化有关。(记者沈翀)
滇池管理局:暴发蓝藻在正常范围内不影响饮水
来源:生活新报2007年06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11114.html
本月初,一位市民张先生致电本报称,昆明大观河船运码头到草海方向的河段里蓝藻暴发,感觉比往年严重。连日来,记者经过先后两次对滇池海埂大堤沿线、大观河运码头、西园隧道等地进行探访,最后证实张先生所反映的情况属实。经过滇池管理局工作人员证实,滇池确实存在蓝藻暴发现象,但在正常范围之内,另外,昆明市民的饮用水安全不会受到影响。
滇池水面 大片被蓝藻覆盖
6月4日上午10许,记者刚一踏上大观河船运码头,迎面就袭来一股难闻地腥臭味。原来,从闸道往草海方向的河段上漂浮着大量绿糊糊的东西,腥臭味正来源于此。这些看上去很脏的东西学名叫蓝藻,通常被昆明人称为“海油”或海藻。
举目四顾,只见蓝藻已将较浅的河段盖得严严实实,水面上像覆盖了层黏糊糊的“绿油漆”。河中间停着一艘被冠名为“滇藻2号”铁皮船,装在船上那些过滤蓝藻的机器设备不停的轰鸣着,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打捞蓝藻。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每天都出动10多艘船打捞蓝藻,每天早上7时上班,下午18时下班,每天都可以打捞出几十吨。”面对记者,李师傅一边说话,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
昨日下午16时,当记者再次来到滇池海埂大堤沿线、西园隧道和大观河船运码头等地时发现,虽然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在打捞,可在滇池与陆地接壤的浅水区域内,不断繁殖的蓝藻却没有明显的减少。
含有毒素 还会腐蚀船体
滇池沿岸的居民说,近10来年,滇池几乎年年都有蓝藻,只是最近几年好象更多了一些。曾在沿岸一家水厂工作多年的李师傅说,近几年中,只要到了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又久旱少雨,滇池都会出现海藻。只要天降大雨或是进入冬季,蓝藻就随着气温下降而慢慢消失。“我在水厂工作多年,一到夏天都要打捞蓝藻。蓝藻的腐蚀性极强,崭新的水鞋只要穿上一天就会被咬(腐蚀)成矿泉水瓶一样薄。”
“蓝藻不仅脏,而且含有毒素。有蓝藻的地方,鱼虾之类的海生物就没有栖身之处。另外,船家的新船试水不几天,就会被黏附上的蓝藻腐蚀得油漆脱落,”站在滇池岸边吸引游客的一位陈姓船主对记者说,这两年蓝藻严重,滇池里鱼少了,堤岸边垂钓的人也少了。
50多岁的陈先生还说,在他孩提时代,每到夏季,他和伙伴们几乎每天都要到水里游上几圈。“可是现在,没有人敢下水游泳了。为了避免蓝藻的腐蚀,我们每艘船都要准备有扫帚、风机和铲子等工具,每每发现风把蓝藻吹来吸附在船底,他们就要尽快将其扫下来,吹到离船远一些的地方。所以,大家都说现在滇池的水要用扫帚扫!”
蓝藻暴发不影响昆明饮水
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宣传教育处介绍,随着气温升高,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造成蓝藻的疯长。和以往每年的情况类似,进入5月以后,滇池开始暴发蓝藻。实际上,因今年雨水较为充足,此次蓝藻暴发,相比去年同期程度略轻。
滇池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说,自从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3月25日供水后,昆明市民都不再喝滇池水了,全部饮用水来自掌鸠河引水供水水源工程云龙水库,水质达国家饮用水1-2类水标准,因此不必担心蓝藻暴发会影响市民饮用水。
滇池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最严重的一个,现在水质为劣Ⅵ类,每年夏天气温上升,加之富营养化严重,均要引起蓝藻爆发,造成严重污染。 自1993年以来,投入治理滇池的资金已经超过47亿元。
新闻助读
据有关专家介绍,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的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孢子无鞭毛。目前尚未发现蓝藻有真正的有性生殖。
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有关专家还指出,由于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碳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碳净水器对被污染水源进行净化。蓝藻等藻类是花鲢鱼的食物,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来治理藻类,防止藻类爆发。 (周晓晖 杨丽林)
海南:实行节能减排问责 耗能企业成治理重点
来源:中国经济网2007年06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12610.html
海南省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上年降低2.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努力控制在1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努力控制在2.5万吨”。这是海南省提出的2007年节能减排目标。就此,海南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方晓宇与全省18个市县及海南炼化等11家重点耗能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
加强海南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对历史负责。先前海南省召开了全省海防林建设动员大会,今日又召开全省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再次昭示海南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海南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定决心。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讲话中强调,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方面,这是海南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另一方面,海南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生态环境很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将难以恢复,这种省情不允许我们“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加快节能减排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对海南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海口市和三亚市政府、海南华盛天涯水泥有限公司、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在会上分别就节能减排工作作了发言。海口市政府推行关停搬迁城区企业,控制零散污染源头的举措,将城区工业污染源头企业相继迁入海口西部工业区,有效进行集中治理。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对全市公交运输车辆推广“油改气”工程,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2006年海口全市达到沼气建设规模1626户。
三亚市经济主要产值是在酒店、景区、旅游房地产中实现的,一大批酒店设施、住宅设施的空调、照明等是消耗能源的主要载体,所以建筑节能是三亚节能工作的“牛鼻子”,据三亚市负责人介绍,《三亚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的制定从制度和体制上加强了建筑节能的工作推行,同时,抓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确立了以三亚瑞亚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汇丰国际度假公寓为典型的建筑节能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75145平方米,开发企业与国家科技部、中山大学、深圳能联机构展开合作,引进“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系统”、“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及国际先进的“新风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直接应用到小区公共用电。经测算,此项目投入使用后,年可节电66842千瓦小时,节省一次性能源合约27.41吨标煤,减少城市电力建设资金200多万元。
水泥工业最大的能源消耗是煤炭和电力。减少排放,利用余热发电就成为海南华盛天涯水泥公司的攻坚课题,据介绍,2005年该公司在全国水泥行业5000T/D生产线上率先研发纯低温余热发电并获得成功,在生产过程中把排放到空气中的40万M⒊/H废烟气收回来,不仅利用余热发电每年可节电4800万度以上,还可减少36348吨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节约2000多万元的生产成本,成为海南第一个被国家批准的CDM合作项目,填补了海南该项目的空白。
罗保铭同时指出,海南省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要完成国家下达给海南省的“十一五”约束性节能指标,任务相当艰巨。海南省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今年以来,就已多次出现电力供应紧张,天然气缺口不断扩大,这预示着要保持“十一五”时期的能源供需平衡,还需付出很多努力。海南是独立的生态体系,对生态安全、对环境保护必须要有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海南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大,节能减排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工业污染达标排放不稳定,农村水源污染较为严重,对海南今后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记者何伟、李祥报道)
新华网:辽宁已有159座水库干枯
来源:新华网 2007年6月2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908
新华网沈阳6月25日电(记者姚剑锋)记者25日从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截至24日晚间统计,辽宁近一个月的旱情已经造成全省大田作物受旱面积3044.43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65%。其中重旱(包括干枯)1115.5万亩,占播种总面积23.82%。
据介绍,辽宁省目前因旱有161.81万人、73.3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水库干枯159座,有44507眼机电井出水不足,有198.3万亩水田缺水。
面对严重旱情,辽宁各地党委、政府相继召开抗旱工作会议,组织发动广大群众投入抗旱斗争。据统计,全省投入抗旱人数超过200万人,投入机电井15.8万眼。
据沈阳中心气象台预报,28日左右辽宁省有一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但29日全省又会转为晴到多云天气,旱情不容乐观。
青海将对三江源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来源:新华网2007年6月2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935
新华网西宁6月26日电(记者姜辰蓉)记者从青海省政府了解到,青海省将投资6200多万元对三江源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今年治理面积为11900多亩,4年将累计治理60000多亩。
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但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环境。为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从2004年开始实施三江源地区的矿坑治理工作。3年来,先后投资3800万元,对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11个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恢复。经过推沙填坑,回填表土、栽种林草、封育围栏等工程,矿区土地生态功能得以恢复,三江源地区及祁连山的8700多亩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经检查,该地区人工播种的披碱草长势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今年,青海省争取国家资金4250万元,对玛多县清水川等13个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计划完成土地复坑复土、种草养护和网围栏建设5500多亩。同时,青海省财政将投资1960万元,实施10个矿区的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计划完成土地整治5900多亩。
专家研究认为:神农架金丝猴应得到优先保护
来源:中国交通广播网2007年06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12723.html
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专家在对我国3种金丝猴进行多年研究后认为,神农架金丝猴应得到优先保护。
为了解目前金丝猴的生存状况,为我国金丝猴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相应科学基础,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金丝猴研究小组从行为生态学、种群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等方面,对我国3种金丝猴进行了多年研究。
研究发现,目前,在我国金丝猴仅分布于云南、贵州、陕西、四川、甘肃、湖北的几个相互分离的山区中,数量稀少,种群已呈明显隔离、濒危状态。
研究表明,目前川金丝猴主要有3大相互隔离的分布区,即四川和甘肃南部、秦岭和神农架地区。四川和甘肃南部地区的种群比较古老,秦岭和神农架地区的种群是随后扩散过去的。这3个地区的种群均具有独特的遗传多样性,应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进行保护。由于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种群的数量较少,活动面积很小,生存压力最大,应予以优先保护。
金丝猴属现仅存4个物种,即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和越南的东京金丝猴。除东京金丝猴外,其余物种是我国的特有濒危物种。历史上金丝猴曾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华南、西南、东南和中部地区以及西北的陕西和甘肃等省。由于栖息环境改变,导致许多地区金丝猴种群灭绝。
新华网:三峡大坝度过今年首次汛情
来源:新华网 2007年6月2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914
新华网宜昌6月25日电(记者江时强 李志晖)由于长江上游降雨减弱,三峡入库流量25日降至每秒20000立方米以下,葛洲坝下游水位比20日最高时下降近6米。今年长江上游首次汛情顺利通过三峡坝区。
6月17日以来长江上游持续强降雨,三峡水库入库流量逐日增长,最高时达到每秒36300立方米,三峡水库迎来入汛后最大汛情。为安全度汛,三峡大坝开启泄洪深孔,使坝前水位控制在144米左右的汛限水位。从24日开始,三峡入库流量逐渐减小,于25日14时降至每秒17000立方米。葛洲坝出库流量也由20日最高每秒41000多立方米降至每秒20390立方米。
据悉,20日至23日泄洪期间,坝下水位自然抬高,三峡机组运行水头减小,单机功率一度不能达到65万千瓦。而随着汛情通过,坝下水位下降,坝上水位开始提高到144.5米左右。25日,三峡机组实际运行水头约为76米,单机运行功率在67万千瓦左右,三峡15台已投产机组的发电功率超过1000万千瓦。
根据三峡工程2007年防洪度汛方案,三峡水库今年防洪汛限水位为144米,144~156米水位之间,可正常运用的防洪库容为68.2亿立方米。在不拦洪运用时,水位允许变动范围为143.9~145米。当三峡来水不超过每秒25000立方米时,原则上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负责调度,水库水位按汛限水位运行。
村医眼中的污染村:河流遭污染村民得怪病
来源:《法律与生活》杂志 2007年06月25日 李云虹 吴浪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25/173913307079.shtml
河北省境内的磁河污染早为“旧闻”,现如今污染依旧,深受其滋扰的两岸诸多村庄的村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因傍着“污染”而日益发生改变。
背景:
磁河位于河北省境内,发源于河北省灵寿县的横山岭水库,流经河北省无极、深泽等县,与沙河、孟良河共同在安平县北郭村汇流成潴泷河,最终汇入华北明珠白洋淀。磁河属于大清河水系的一条行洪河道。
据《无极县志》记载,明代诗人任论在《滋川晚渡》中曾描述磁河风景:“滋川古渡对南关,烟色苍茫景色澜;独钓鱼翁依落日,群飞宿鹭下平滩。”
斗转星移多年后,如今的磁河另有一番“景色”。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皮革业的兴起,磁河日渐变为了一条排污、排涝的臭水沟。祖祖辈辈居住在磁河两岸的村民挥毫泼墨,为磁河书写了一首《磁河谣》:“河北深泽西南留,村边有条臭水沟;臭气冲天翻黑浪,红黄蓝绿浮水流;青蛙鱼虾子孙断,蚊蝇欢歌声啾啾;君不见,傍河头,怪病青壮满街头。”
因磁河污染而得到经济补偿的下游村民不止一家,1998年安国市得到了无极县支付的治污打井费用236.6万元;因磁河污染而遭受处分的官员不止一人,2001年年末,深泽县副县长秦占波被行政警告、县环保局局长杨玉萍被行政撤职;因磁河污染而斥巨资进行治理不止一次,无极县前后投入治理的金额高达2228.58万元……
收效甚微的事后弥补在磁河污染面前显得“弱不禁风”,死去的庄稼、漂浮的异物、变味的水源、阵阵恶臭……种种迹象“哭诉”着:母亲河——磁河无法庇护惠及下游的百姓了。
2007年5月25日,石家庄市区的气温已达37摄氏度,其所管辖的深泽县天气却很清爽,习习微风吹来了阵阵恶臭,西南留村的村医刘彦朝,如同往常一样将门窗紧闭,日渐习惯独特气味的他还是禁不住皱了皱眉头。
今昔对照
西南留村是位于河北省深泽县境内的一个村庄,现有村民2400人,被村民称为“母亲河”的磁河就从村庄中穿过。
刘彦朝是该村的普通村民。高中毕业后,就在该村行医,三十多年来目睹着村庄的变迁。
最初的磁河是干涸的,“没有什么水”,只是到了雨季时,河内才会存积下雨水,顺着河道向下游流淌,“那时的雨水可用于灌溉庄稼”。
据了解,西南留村在磁河两岸有不少庄稼地,“那是距离村里最近的庄稼地了,土地承包那会儿,这里的地村里人都抢着承包。”
由于距离磁河近,每到雨季,从上游流下的河水滋养着这片庄稼,“那时,这儿的庄稼收成相当不错”。
年愈半百的刘彦朝当年就曾承包过磁河岸边的土地,已为村医的他即使遇到农忙时分,也能做到“两头兼顾”,村里有人生病了,“只要在家门口招呼一声,不到5分钟,我就能赶回家里,给村民看病”,这让他深感惬意。
自1989年起刘彦朝这种惬意的生活被改变了。磁河开始被上游企业的排污给污染了,清澈的河水日渐浑浊,并开始泛出了臭味。
刘彦朝向记者介绍,那时,“上游的无极县和我们深泽县都有造纸厂,他们的污水都流向磁河。”据记者了解,那时的造纸厂都是利用废旧纸浆来造纸,污染相对较少。
“那个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不到100米深的井,大家吃水都用它,但污染远没有现在严重。”刘彦朝回忆道,那时的井水没有异味,井水顺着管道流入每家每户的龙头中。“那时我记得,每天早晨固定时间发水,各家各户将水盛满自家的大水缸,用于日常生活。”
从这一年开始,“村里陆陆续续出现了癌症病人,那时村民也都没有意识到是污染的危害”。渐渐的,磁河水开始变得浑浊不堪,上面漂浮着一层沫子。每到夏天,村里人都习惯在自家的场院上纳凉,但渐渐的,村民开始改变这一习惯,因为微风飘散过来的不再是习习麦香味,而是阵阵恶臭味。
“磁河从我们村子横穿过,很多户人家的院门口把着磁河”,窗前屋后被磁河水环绕着,以前到了夏天,非常凉快,现在这些村民家的门窗都跟我家似的,紧闭着。”无论寒暑,“门窗紧闭都快成为习惯了”。
空气中不仅弥漫着刺鼻的臭味,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下水也被污染了!”刘彦朝提到污染不禁内心愤懑,他告诉记者,“最早每家每户都有一口自己打的浅水井,村民也吃这些水”,由于污染,浅水井的水渐渐变得浑浊不堪,甚至有了臭味。“当时,村里共用的水井还没有问题,我家的孩子都不敢让他喝自家的井水了。”
最让刘彦朝记忆深刻的是几年前,由于污染,深泽县有关领导被处分。而那时,他们的饮用水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1998年,由于磁河上游无极、深泽两县10余家企业排放的污水源源不断流入下游,河北省安国市9个村遭受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当时有3万人饮水困难,200名小学生因水污染无法正常上课。”刘彦朝告诉记者,“我们村当初的问题也很严重”。那个时候磁河的水早已变了模样,红色、黑色、白色的污水沿着磁河汩汩流淌,不仅味道令人掩鼻,甚至于“都令人作呕”。
据了解,1998年5月14~17日,河北省环保局组成调查组,对安国市沿磁河两岸的西崔章等9个村的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监测,结果表明,9个村庄的浅层地下水均受到污染,超过了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已不适宜饮用。最终,无极县、深泽县两县赔偿安国市9个村庄236.6万元,帮助群众打深水井,解决群众饮水问题。
“当时村里连135米深的食用井水也是黄色的,庄稼地里的近30口井冒绿水,苍蝇满天飞,根本无法浇地。”他告诉记者,“每年天一暖,蚊虫就开始大量繁衍,整个村里到处蚊虫肆虐,晚上睡觉拉上蚊帐有时候都不管用。”
据了解,当时县里曾有负责人说,“这些排污企业都是县的支柱企业和利税大户,一旦停产,县里的工业布局就会被破坏,财政收入就会大大减少,经济发展就会遭受致命打击。”
刘彦朝有些糊涂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杠杆,到底孰重孰轻?
作为一名村医,他告诉记者,伴随着污染,村民的健康遭受着磨难。“从1989年以来,我们村得癌症的有近20人,得心脑血管疾病的40来人,得皮肤病的有200多人,得糖尿病的也有近40人”,得肠道传染病的人数更是数不胜数,“尤其夏天更多”。由于得病次数频繁,很多以前很有效的药物在村民身上都出现了抗体,“很多药都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谈到西南留村的现状,刘彦朝说:“几乎每年都死几个人,多数是食道癌、胃癌,不少农户因病返贫。”
通过比较,刘彦朝也觉察到,这些年来,村里人患疾病的人数日益增多,而且“我们村患病的人数远远高于附近各村”。
“护村卫士”的无奈
西南留村的村民刘明欣因为磁河污染问题,替乡亲们奔走呼号多年。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的刘明欣所写的信件不少,都是寄往各地的新闻单位,“我就是希望村里的人能喝上口干净的水!让我们村里的人不再忍受这股恶臭味。”
原来磁河的两岸都是碗口粗的大柳树,自从磁河被污染后,“岸柳堤杨枯干死,地碱苗弱近无收”。
凡人须臾离不了水,“2003年石家庄市卫生防疫部门来化验了,说不能喝这水,要打300米以上的深井,可我们哪有这钱呀!我们村是直到2006年12月才喝到了没有异味的水!”一见到记者,刘明欣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诉说着他们的境况,“早先村里人还敢直接喝自来水”,可自从磁河污染泛滥,“我们连烧开了的水都有股涩味,特别难吃”,家里经济条件好些的村民,都直接从外县叫来桶装水饮用。
“每周都能看到几家合着叫来的送桶装水的汽车停靠在村边。我们家的经济条件相对不错,也是叫桶装水来吃的,但这些水仅仅用来做饭、饮用,每月光这项开支就不少。”刘明欣告诉记者,“村里也有经济条件不好的,他们就得直接饮用受了污染的水啊!”
村民曾经在村口挂上了条幅,“上面写着,‘我们要生命不要钱,还回我们的绿色家园’的口号,但污染过了多少年了?到现在问题依旧相当严重!”
村里135米深的食用井水是黄色的,庄稼地里的近30多口井冒绿水。“现在这几年,我们村里的苍蝇和蚊子少多了”,因为由磁河沉积下的污染物质都无法滋养蚊子了,“更何况人呢”。
为了让记者有个直观的印象,他带着记者从自家的浅水井中接出一盆水,将一条鱼放入其中,不到四十分钟的功夫,鱼就翻肚了,“你看,这样的水怎么让人来饮用啊?浇灌庄稼都不成的水怎么让农民饮用啊?!”刘明欣的情绪非常激动,话语间满是愤恨。
他还告诉记者,“我们村有不少农民都得病了,一个是皮肤病、一个是脑血栓,一个是癌症,光2004年一年,因癌症就死了13个人”。
有些村民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因为“无钱医治,只得在家等死!”说到这里,刘明欣哽咽了。
尽管村民饮用上了300米深的井水,但磁河的污染依旧存在,飘荡在空气中的臭味以及荒废的庄稼地、早已沉积在土地中的污染物……“这一切何时能解决呢?怎么解决呢?”这些成为了刘明欣心头无法释怀之痛。
现场出击
2007年4月3日下午,记者从无极县出发,顺着磁河河道,沿河进行了走访。
位于无极县的磁河河道已被当地政府出资近亿元进行了整改,水泥修砌成的崭新河道,河道内的磁河水不时泛起白色沫子。走不了多远,记者就看到了排污口,顺着排污口流出了泛着沫子的水,而不远处就是皮革厂。
据村民介绍,无极县斥巨资进行了磁河改造,在水泥底下还加上了防渗膜,以防对地下水的渗透污染,“为的就是污染不沉淀在本县”。
据了解,无极县有8个工业园区,每个工业园区内的皮革制造厂多如牛毛。
记者驱车走访时发现,仅在南朋工业园区,大大小小的皮革制造厂一家挨着一家,而磁河就从皮革厂周围流过。
“无极8个制革区和化肥厂的废水大部分都排到了磁河里。”刘明欣告诉记者。
无极县环保局李占民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磁河污染从2004年就开始治理了,“企业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每家企业都达到了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该县的污水处理厂于2006年10月进行了调试,2007年6月通过验收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针对改造的区域,李占民也表示,“改造仅限于无极县境内”。
磁河进入深泽县后,水泥河道不复存在了,“我们县拿不出那么多钱进行河道整改”,原本流淌缓慢的磁河水进入深泽县后,没有了河道的束缚,开始大面积流淌。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磁河,浑浊的河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岸边根本看不到树。河中间有不少棵树木早已死亡,河道边上已经淹没的农田,寸草不生,挨近磁河的农田也“苟延残喘”。
当地村民一见到记者就围了上来,诉说着他们的生活遭遇。一位村民带着记者来到距离磁河不到100米的庄稼地,“这是我家的地,你们看看,都成什么样子了?!挨近磁河的一边根本就不长庄稼!现在都不敢用这口井的水来浇庄稼了……”说着他用绳子从井中打出水来,黑色泛着恶臭味的井水不禁让人皱眉掩鼻。
不远处的一位中年妇女却对记者的到来非常不屑,嗤之以鼻地对记者说:“跟你们说有什么用处啊?中央电视台都报道过多少次了?问题不是还没有解决吗?这里老百姓的日子太难过了……”
磁河两岸的北赵八村、田家庄村、西南留村等8个自然村,因污水渗漏,近两万多村民的生活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以西南留村、夹河村和东南留村受害最为严重,地下水已有臭味。望着满目疮痍的磁河面容,这些村庄的村民们在盼望着………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7年6月下半月刊)
世界遗产要申报更要维护
来源: 新京报2007-6-26 □汪永晨(北京记者)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6-26/015@030634.htm
四年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一直处在濒危的边缘。我们在继续志在必得新的世界遗产的时候,更应该为“世界遗产”继续承担我们这代人的义务和责任。
为期10天的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23日在新西兰“花园城市”基督城举行。中国广东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贵州的锥状喀斯特(峰林)、云南的针状喀斯特(石林)、广西的塔状喀斯特和重庆市的天坑群等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在这次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云南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也将引人嘱目。
“三江并流”自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连续在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为重点监测保护项目。“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命运,将在这次大会上面临重大考验。
200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年会上,“三江并流”以中国惟一全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四条标准的保护区,仅仅花了18分钟就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3日,“三江并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当时的云南省副省长吴晓青说: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或自然资源授予的最高“诺贝尔奖”。
仅仅一年以后,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讨论了121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并审议濒危遗产名单,其中中国有5处。大会官员表示,对遗产地保护问题的讨论也是一种口头警告,“如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大的改变,将会通过一定程序讨论其是否要列入‘濒危目录’中”,被列入“濒危目录”一段时间后,可能将被取消“世界遗产”的称号。这些遗产被出示“黄牌”,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过度开发、保护不力。设立世界遗产的初衷在于保护。
2006年4月5日至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派出专家组,专程前往云南评估待建水坝可能对遗产地产生的影响。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文件中有这样的表述,水电开发的勘探活动对遗产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大坝建设启动,必将对它的美学价值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2004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廷皓曾呼吁,中国应该尽快出台《世界遗产保护法》,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乐山大佛旁边建公园、都江堰上游拦河筑坝、张家界建电梯、武当山遇真宫大火……还有故宫、秦俑馆、敦煌等处超容量接待游客,这些都造成了对世界遗产的实质性破坏,有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
而四年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一直处在濒危的边缘。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第28届世界遗产会议主席章新胜当年曾说过,根据世界遗产中心的报告,没有任何一处及一项建议中国世界遗产进入濒危目录。当时章新胜还说: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作为一个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应当为国际社会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已经有一些被列入濒危名录,其中包括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而我们中国,一直在为我们的“世界遗产”没有一个进入了濒危名录而自豪。然而,我们已有遗产地连续3年遭到“黄牌”警告。我们在继续志在必得新的世界遗产的时候,更应该为“世界遗产”继续承担我们这代人的义务和责任。
世界遗产要申报,更要维护。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德国企业排放热水也怕鱼受不了 我们呢?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7年06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12992.html
据报载:前不久,我国某钢铁企业的一位老总出访德国,在参观德国的炼钢车间时得知,这个车间排出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已达到饮用的标准,由于经过处理后的水还是热的,他们要等到水冷却后才排到河中。这位老总大为不解,问德方同行,为什么要等水冷却后再排放。德方同行回答说,怕鱼受不了。
看罢这则短讯,笔者心灵震撼,对德国人强烈的环保意识油生敬佩。
多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特别是节能减排已成为今年各行业的重中之重。但我国的环境治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差距在哪儿呢?笔者以为,差距就在国民的环保意识上。
一些地方官员为追求所谓的政绩,环保说起来优先,做起来靠边,对“三高”(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招商时,网开一面;治理时,嘴辣心慈;处罚时;高抬贵手。有的化工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愿投资上环保设施,即使有了环保设施,也有不少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政府来人检查时,开一开,无人检查时,“关门大吉”,偷排 “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现象屡禁不止。
如此看来,我们的环保意识的确太薄弱了,姑且不说和德国比,就是和今年的节能减排目标和要求相比也差距甚大。
要增强全体国民的环保意识,需要经常宣传环保新理念、新要求、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经常进行环保公益广告宣传,长期造势,潜移默化,必获大益。还要有必要的可操作手段,奖惩并举。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奖优罚劣促环保。比如设立可持续创新基金,鼓励企业、个人在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方面的开发创新;运用税收杠杆,规定企业如达到节能减排标准或使用节能产品,将在一定时间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否则,则给予重罚等。只要长久坚持、决不懈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热水排放怕鱼受不了”,在我国也不会成为新闻了。 (游本根)
新华时评:不能让工业园区成为污染“重灾区”
来源:新华社2007年06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910803.html
新华社合肥6月25日电(记者 杨玉华)安徽省环保专项行动小组近日在通报国家环保督查组对合肥、蚌埠、亳州、阜阳、淮南5市专项检查的结果时指出,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安徽环保的“重灾区”,很多工业园区的企业长期违法排污,其中不乏合肥海尔、合肥日立、安徽丰原等一批当地赫赫有名的企业。
工业园区污染问题在安徽不是第一次暴露。去年,安徽省环保局开展的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发现,全省98个工业园区没有一个达到环境监管规范要求,40%的园区、园区内60%的企业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工业园区成为环保的“重灾区”,表面原因自然是企业一味追求利润而无视环保责任,但深究一步便会发现,这些企业敢于长期违法排污,是因为环境管理处于真空状态,他们既不怕查,也查不怕。不怕查,是因为他们大多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来的,格外受政府礼遇,一般的执法检查,不是绕道而行,便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查不怕,是因为执法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即使处罚,相对于排污的收益也是九牛一毛。
工业园成“污染园”、明星企业成污染大户的事件绝不止安徽一地存在,不少地方招商引资、环保执法中都在急功近利心态主导下不同程度地存在“媚商”现象,“唯GDP论”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中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环境评价还没有被纳入政府考核内容,“绿色GDP”“责任追究”等等还没有真正落实,说到底,是一些地方领导还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尽快把环保情况作为检验各地区、各部门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法制观念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用科学手段规范干部行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园区管理粗放的现状。
评论:是谁给了"利税第一大户"肆意排污的胆?
来源:四川在线 2007年06月25日
http://news.sina.com.cn/o/2007-06-25/075712085451s.shtml
据中国百姓法制网报道,沧州号称“中华第一武术之乡”。而其下属的东光县更有武术之乡“练武厅”的美誉。当地人还记得,就是10多年前,这里的河里都还有虾有贝,清水潺潺,湖里有鱼,湖水清亮。然而今天的东光县,武术之风日见消沉,优秀的传统文化未见发扬,倒是污水四处横流,百姓深受污染之害,贫病交加,怨声载道。今天的东光县,早已不见演练武艺的铿锵之声,常闻的却是被病痛折磨的微弱呻吟,东光已成为河北地区的癌症高发县。当地群众普遍反映,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源头就是位于104国道旁的华戈化学集团(以前叫华煜化学集团)。
当地人都知道华戈是东光县财政最大的支柱,仅去年上交税金近70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群众依然气愤地质问,难道利税第一大户就可以肆意排污危害数万群众的生命健康么?是啊,“利税第一大户”就可以肆意排污吗?是谁给了他们如此的胆量?我们的政府部门都干啥子去了?我们的环保部门又干啥子去了?
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造福人民那是自己的本职。但是,在一些地方,发展经济变成了唯GDP论,只要能够给地方财政带来收入,就大力引进、全力发展、竭力保护。于是,一些化工项目、污染企业、能耗大户,纷纷被招来、引来、拉来,当然,工业生产总值是上去了,财政收入上去了,领导政绩上去了,可是环境被破坏了,资源被掏空了,群众被害苦了。地方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变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死心踏地为企业老板掩护”。在这样的政治运行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下,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恐怕只能讲于领导的口中,见于新闻媒体的鼓吹中和大街小巷的墙上了。
环保部门,作为环境监管的重要职能部门,由于受自身地位的约束,不得不听命于地方党委政府,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得不“即做婊子又立牌坊”,虽然每年也要开展各种各样的环保突击检查和一些重大项目的审核把关,但是往往也是走过场的多、搞形式主义的多。甚至有时还和一些企业达成了某种“默契”,共同编报假数据,搞假检测,来欺骗上级,蒙混过关。
有了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保护”和“关照”,一些污染企业的胆子自然也就大了。而他们的胆子一大,群众也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有时政府为了推动工作的开展,还会树立一些典型,于是一些纳税大户往往表彰有名,一些企业老总也常常能获得个“顶戴花翎”什么的“官帽”戴戴。至于一些企业是否做到了合法经营,一些老总是否做到了清正廉洁,常常不是作为“奖惩”和“授帽”的重要标准,当然,有一条是无庸置疑的,那就是必须能源源不断地向地方财政“进贡”。标准减低了,自然就会有一些不法之徒混进“先进”的行列。而这帮家伙,一旦有了荣誉和帽子以后,往往会更张狂、更肆意妄为。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打造本地特色;必须立足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这些政治理论和科学道理,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已经扭曲了的发展观、政绩观、权力观、价值观的支配下,都成了会上说说、文件发发的“骗人”的“把戏”。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在整治环境污染问题上,单纯地就污染而谈污染是没有什么意义了。必须抓住了产生污染问题的罪魁祸首和深层次原因,才能手到病除。
宁夏银川污染企业超标排放 居民受臭气污水困扰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7年06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26/081813311689.shtml
污染企业启元药业的广告竟号称“康健华夏”。
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晒渣场周围的农民干活时都带着口罩,因为药渣气味太臭了。
因为药渣到处污染,其他企业也跟着将废弃物到处乱扔,污染环境。
致力于创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宁夏银川市,却时时被臭气和污水所困扰。位于银川市永宁县境内、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的启元药业和伊品集团等企业,排放恶臭气体和污水,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和解决,银川市民常年闻着臭气喝着污水生活,群众气愤地诘问:亚洲第一的企业与百万居民的生存环境孰轻孰重!
恶臭袭来民众反映强烈
“我家住在银川市比较高档的民生花园,却经常闻着臭气生活。近来天气炎热,窗户开着,夜里常会被一股奇异的恶臭熏醒,如此生活何谈民生!”“闻到恶臭气味后感到头痛恶心,我们多次向环保部门投诉,但臭气仍然不断,难道就没人来管管?”……谈起近两年飘散于银川市上空的臭气,凡是记者接触到的市民无不争相诉说而又万般无奈。
自2006年以来,银川市环保投诉热线“12369”就一直没有消停过,主要投诉不时袭来的恶臭。银川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宁平说,启元药业等企业距银川市仅有10公里左右,排放的恶臭气体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正常生活。这些企业的污染问题一直是政府的心头病,仅今年1月份以来,有关这些企业大气污染的投诉就达200多件。6月5日,因启元药业晚间偷排废气,银川市环保部门和市政府督办中心接连收到50多个市民投诉电话。
据银川市环保局资料显示,2006年,宁夏启元药业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药渣无法处理,就出售给私人进行晾晒、焚烧并提炼金属锌,产生的恶臭气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群众对此反应强烈。
尽管环保部门和企业一再宣称积极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并将所有渣场掩埋,不再向外出售药渣,但是记者日前暗访时发现这些企业的几个渣场,仍有农户和药场工作人员在晾晒和出售药渣。记者装扮成购买药渣的商人找到启元药业位于永宁县绿化队附近的渣场,渣场散发出的恶臭令人窒息。正在晾晒药渣的一位姓梁的师傅告诉记者,这些药渣都卖给私人,每袋50公斤,现在是供不应求。
据永宁县环保局负责人伍永琪介绍,针对药渣污染问题,永宁县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启元药业经多方考察,最终选用喷浆造粒工艺用药渣生产复合肥。2006年底第一套复合肥生产线建成并投入生产。但由于药渣进入喷浆造粒设备进行烘干时,仍然会排放恶臭气体,结果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导致群众投诉急剧上升。
企业效益与生存环境孰轻孰重
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红霉素、盐酸四环素原料药产量居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分别占据世界30%和75%以上的市场份额。与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相似,宁夏多维药业有限公司的盐霉素和泰乐霉素项目,目前产量也是亚洲第一;伊品集团谷氨酸产量也号称亚洲第一。
银川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宁平说,这些企业均是以生物发酵为基础,尽管产量高、效益好,但是普遍存在着回收率低、能耗高、耗水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低、废水废渣废气污染严重等共性问题。以前一直没有废水处理设施,废水严重超标排放,成为当地地表、地下水体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银川兴庆区通贵乡和掌政乡的河滩、司家桥、通南等五个村的村民,一直从永二农田排水干沟抽水灌溉农田,庄稼年年丰收。但2004年以来,工业污水不断汇集永二干沟,致使这条沟变成了污水沟,使近四万亩良田,却因水质污染死苗或无法下种而濒临绝产。通贵乡河滩村党支部书记邹建忠说,受污染威胁的近4万亩农田以水稻为主,由于水源被污染,今春绝大多数没有下种。涉及的500多农户将损失4000多万元。
据调查,永二干沟污染的祸首是宁夏启元药业等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过去,两家企业的污水直接排进黄河,后来就转排永二干沟。附近居民说,白天污水排量小,到了晚上污水大量排放,臭气简直能把人熏晕。
即使能达标也选择超标排放
这么多重点污染源企业,为何能顺利通过环境评估?为什么长期污染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理?一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环保局负责人无奈地说,这些企业均是当地的利税大户,要想处罚或者下发停产通知,不知道有多少说情者,最后谁都不想碰、不敢碰。由于执法手段有限,何况我们环保部门只有建议权,具体实施还要靠当地政府,所以治理难度很大。
刘宁平说,环保部门对企业罚款的上限是20万元,行政处罚的周期需要好几个月。如果企业购置一套环保设施动辄需要上千万元,日常运行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违法成本与守法成本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所以企业即使能够达标也会选择超标排放。
宁夏启元药业主管生产和环保的负责人庄元昆解释道,企业新建的复合肥车间将喷浆造粒设备用于药渣处理在国内尚属首例,但该设备尾气回收设施尚不过关,尾气中含有有机酸和氨化物,致使刺鼻的臭气四处飘散。在银川市环保部门的帮助下,启元药业今年5月从天津恶臭研究所聘请专家,“会诊”臭气问题。因环保部门要求启元药业复合肥车间停产改造,造成企业每月减少收入1500万元至2000万元,损失巨大。当记者问及企业如何履行环保社会责任,如何看待公众利益和企业利益时,对方沉默不语。
西双版纳毁林种胶:历史真实还是现实抉择?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13073.html
关于云南西双版纳大规模毁林种胶的消息最近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一时间来自社会的舆论如雪崩般砸向当地政府,有些观点认为当地官员平庸无为,任凭“回归沙漠带”上的热带雨林消失。
一位搜狐网友写道:“六、七十年代我曾在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当知青。2005年,我重返农场,已经看不到原始森林,千年古树,也听不到群鸟啼鸣,花开蝶舞的景像。连记忆中宽广清彻的勐龙河,也己经变得浑浊狭窄。由于树木竹林的砍伐,傣族的竹楼已由水泥砖瓦屋替代。除了一望无际的橡胶林,青春时留下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景像己荡然无存。”
而类似的事件,在25年前,媒体和公众反应截然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种植橡胶北移成功》是当时振奋国人的一条新闻。当年10月,作为中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的西双版纳垦区被授予国家发明一等奖。
25年之间,经济作物橡胶体现在媒体上的叙述,从正面走到反面,体现了人们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态观,更深刻说明了公众对当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关注。
记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毁林种胶”事件之后,赴当地村寨进行调查并采访西双版纳州州长、橡胶产业专家、生态学家、植物学家等相关人士。各界人士不仅对“大规模毁林种胶”这一新闻事实观点不同,甚至对橡胶树这种植物本身的生态影响也产生分歧。毁林种胶事件逐渐演化成社会各界关于生态保护的争鸣。
资料图片:云南农垦集团橄揽坝农场2分场职工收胶归来
记者调查:西双版纳胶林确实无序蔓延
从飞机飞临景洪上空的一刻起,任何人只要在空中仔细辨认,便会发现鸟瞰中的绿洲并非天然林,多数是橡胶。随后如果你出机场前往热带植物园、橄榄坝等景点,你会发现沿路的山坡上种植的都是橡胶树。
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曼寨村,记者见到当地村长波温扁。据他介绍,由于近年来胶价上涨,当地村民几乎把所有能种的土地都种上了橡胶,整个曼寨就有胶林超过4000亩。波温扁家里有100多亩橡胶林,他说胶林如果全部成材,按照现在干胶每公斤17元的价格算,每年可以有8万多元的收益。
然而,橡胶产业的发展已经使得许多生态问题显现。在曼寨村,波温扁介绍,一年下来他要在家里的100亩胶林中施用500公斤化肥,80公斤硫磺粉,15件草甘磷(每件约20斤),还有大量有毒农药氧化乐果。据专家介绍,这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将随着雨水的冲刷进入江河,不仅造成区域的水污染,还将随着国际河流的流向产生国际问题。除此之外,生态专家还指出大规模种植橡胶在气候变暖、有雾日减少、地下水减少、水源涵养等方面存在的隐忧。
象明乡的案例并非孤例,在记者采访的景洪、勐腊、勐海、勐仑等地,橡胶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远看一片葱茏,但是正如西双版纳州州长刀林荫所说,“青山无绿水,胶林无鸟飞”。当地州政府实际在2003年之后就出台了包括看死“一区两林”(保护区、国有林和集体林),限制橡胶面积,禁止土地二次流转等一系列措施。
但是由于近些年胶价上涨,使得农民种植热情空前膨胀,同时来自本地农垦系统的职工、外省的商人、基层政府官员也介入到橡胶种植的圈地过程中,政府控制农民在轮歇地种植橡胶存在较大难度。当地百姓流传一句顺口溜:“正处副处不如我的10棵橡胶树,正厅副厅不如我的10棵老茶树”。
在西双版纳的农村,农民从当地国营农垦系统买来4元一棵的橡胶苗,再付上2元一个胶坑的技术人员挖坑费,长项投资便可以开始,7年后一般可以开始割胶,一直可以持续30多年,更新的胶树还可以卖到400元左右一棵。
西双版纳州州长刀林荫告诉记者,现在全州的胶林面积已经达到330万亩,在取消农特税之前的2003年,胶产业为当地提供财政2.1亿,占到当年全州财政收入的近一半。
刀林荫介绍,西双版纳州对橡胶产业发展很谨慎,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遏制橡胶产业的无序发展、惩治林业腐败、停止土地承包流转,尽可能减少胶林产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