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六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6-25

六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备战“十一五”减排 立法重推“机构总动员”

2、潘岳:环境保护必须进入综合决策前端

 

地方信息:

3、明台电站就只能一拆了之?

4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联手:企业不环保 银行停贷

5、鄱阳湖区建成13处湿地保护区 面积突破300万亩

 

重大水事:

6、专家预测今年气候与1998年相似 大江大河面临考验

 

气候变化

7中国面临气候变化七大挑战 一系列举措力促节能减排

 

污染信息:

8、组图:昆明滇池污染严重暴发蓝藻

 

环境曝光:

9、湖北荆州多家造纸厂顶风排污

 

环境法规:

10、省际分水方案基本完成 国家水权制度加速"破茧"

 

深度报道:

11、"一污俱污"的蓝藻危机 太湖之病为何久治不愈?

12、一个绿色企业的困局:免烧砖为何斗不过黏土砖?

 

环境时评:

13、“中国环境威胁论”用意何在?

14、必须解开张家口水污染的悬疑

15、气候变化全球承担“共同责任”是不道德的

16、时评:“蓝藻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17、时评:吃粽子,还是吃盒子?

 

 

 

1、备战“十一五”减排 立法重推“机构总动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2007年06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07883.html

  面对严峻的节能工作形势,中国最高立法机构正在着手修订的节能法正力图通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全面参与,来推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

  草案首先在总则部分规定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和技能评价考核制度,规定了各级政府向同级人大,以及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报告的制度,在中国整个宏观政府框架下明晰了各级政府在节能方面的职责。

  根据该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有义务编制和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以及年度节能计划,并将之分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规划。同时,上述各级政府每年需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工作,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则同时需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节能目标责任制的履行情况。

  在此基础上,法案进一步规定了应在各级政府明确节能主管部门,并明确规定各同级有关部门在各自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管工作,且需接受同级节能主管部门的指导。在此框架下,草案搭建了一个节能主管和监管主体综合推进的组织体系。

  例如,草案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建筑节能的监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内建筑节能的监管工作;而国务院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则负责全国交通运输相应领域的节能监管工作;而在公共机构节能方面,则由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是修定案新增加的重点调整范围。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5%,交通运输能耗约占16.3%,政府机关能耗约占6.7%。

  草案规定显示,节能监管部门需负责自己负责领域各方面的节能环节。如建筑节能监管部门需会同节能主管部门制定建筑节能规划,负责指定建筑节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监控检查建筑项目是否节能达标等等。

  草案还就重点环节规定了相关审批部门的节能达标审查义务。如规定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不符合有关节能标准、节能设计规范和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标准要求的项目,依法负责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

  “今年以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过快。节能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压力很大。”在昨日进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上对节能法修订草案进行说明时,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傅志寰向与会委员坦陈。

  此间背景是,从“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以来,有些地区和行业能耗指标不降反升,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目标,增加了“十一五”后几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

傅志寰称,明确节能管理和监管主体,才能确保法律规定的节能制度和措施有人抓,违法用能行为有人查。而对于上述目标责任制等基本制度的确立,他认为,这也是节能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方针,须着眼于长远制度规范的需要。(谢晓冬)

2、潘岳:环境保护必须进入综合决策前端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06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10255.html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6月22日在出席国家环保总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时指出,环保总局将动员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战略环评,把环境因素提升到整个综合决策链的前端,使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潘岳说,战略环评体现了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目前,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并对国家形象造成很大损害,已经成为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绿色发展必须突破的主要瓶颈,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继续复制西方传统工业化的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但可持续发展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几句口号,它需要借助包括战略环评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落实。通过战略环评完善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机制,是我们当前必须利用好的手段和必须抓住的机遇。

    潘岳强调,推进战略环评已刻不容缓。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时,较少在宏观决策和整体规划上考虑环境与资源因素,带来了深刻教训。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厦门海沧空间布局失调等问题就是如此。必须通过战略环评,综合分析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进行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

    潘岳说,近年来,中国的战略环评在制度体系建设、重点领域管理和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开展的包括内蒙古、山东、新疆、江苏、大连、武汉等10个典型行政区、铁路、石化、铝业等3个行业和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重庆市三峡库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纲要等8个重要专项规划在内的规划环评试点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充分发挥了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但目前战略环评还面临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基础不牢固等制约因素,很多地区和部门没有对战略环评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空间布局混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积重难返。至今,一些滞后于形势的惯性思维,仍使战略环评相关法规的出台步履维艰。

    潘岳表示,为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战略环评,环保总局这次汇聚了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共39位院士和学者,组建了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这是中国战略环评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具体行动,更是政府职能从重项目审批向重规划调控转变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

    潘岳说,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成立后,将加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智慧,做到想大事、议大事、谋大事。在为规划环评审查提供咨询的同时,咨询委还将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各类决策进行环境影响论证,并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对各类重大开发建设战略和规划进行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潘岳透露,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近期将对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布局问题以及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有序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十五”以来的投资、能耗、排污、治污等情况,预测其发展前景,使环境保护能积极介入,超前谋划。这必将带来国土整治规划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新制订,也必将带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新政策。

    潘岳最后指出,战略环评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规避环境风险的根本手段。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保总局将更为积极地推进战略环评,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使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分布、国土利用格局等真正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决策的重要依据,从开发建设的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刘晓星)

3、明台电站就只能一拆了之?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2007年06月2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24/081912080890s.shtml

  日前,本报报道了四川最老综合水电站---明台水电站正在被拆除的消息,引起读者关注。一些读者认为,见证四川乃至全国水利发电事业发展的三台县明台水电站,应该作为工业遗产被保留下来。省文物管理局有关人士昨日呼吁,完善立法保护工业遗产。

  三台县近代工业的发端

  由于下游的电站在1996年就开始蓄水发电,见证四川乃至全国水利发电事业的明台水电站绝大部分都被水淹了。记者日前来到明台水电站时,能看到的只是已被拆除多半的地面建筑,全石料筑就的墙体依稀能看见昔日欧式建筑的风采。凭借少许露出水面的铁棒,大致可以推断出水下就卧着笨重的发电机组。当地村民介绍,由于电站后面的山体滑坡,拆掉电站扩路成为惟一选择。

  三台县文管所文博馆员左启先生告诉记者,明台电站是利用三台县涪江柳林滩航道渠尾水落差修建的,装水轮发电机组3×60千瓦,1948年1号机组发电,1949年11月全部投产。这座当年被三台人称为“洋房子”的水电站,给三台县人民带来了象征现代文明的第一度电,也成为三台近代工业的发端。当时,只供给少数机关、居民、富商照明。

  77岁专家连叹:可惜

  听说明台电站被拆,远在北京的研究四川地方电力发展史的77岁老专家李其道连声说“可惜”。他告诉记者,虽然电站的水轮是木制的,但技术十分先进,当时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后来,全国首创的“以电养电”的政策就是明台电站扩建中创建的。当时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该电站实习,目前不少电站的总工程师都在那里工作过。他和左先生都认为,作为工业遗产的明台电站应该被保留下来。

  电站产权单位---四川永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敏日前表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电站有那么高的价值。拆除电站时,公司高层决定将发电机组拆下来妥善保存,以供将来建立博物馆征集需要。目前明台电站初期的地面建筑全无,而主要设备都被淹没,保护很困难,也不具备观赏的条件。

  困境:工业遗产保护无法可依

  省文物管理局相关人士表示,从记者提供的情况看,明台电站足可以列为工业遗产。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工业停产搬迁,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面临不可逆转的拆毁。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非常重要。他遗憾地表示,由于目前的法律没有对工业遗产的范围、如何保护进行界定,各地对工业遗产重视不够,家底不清,界定不明,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该人士介绍,成都市完成东调后,考虑到保存东郊工业文明,斥资建立东郊工业博物馆,这是四川省在工业遗产保护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去年在无锡举行的中国工业保护遗产论坛上,全国有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中东铁路建筑群、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石龙坝水电站、个旧鸡街火车站、钱塘江大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和南通大生纱厂等9处近现代工业遗产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业遗产保护的提法是最近开始的,因此在2002年修订《文物保护法》时,没有把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畴。为此,他呼吁完善立法保护工业遗产。本报记者赵郁蒙

4、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联手:企业不环保 银行停贷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06141.html

  人民网石家庄6月24日电 (记者王明浩)今后在河北,违法排污企业不光要被环保部门罚款,同时还将面临银行的“杀威棒”――停贷。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联手治污。

  近日,河北省环保局等部门与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等金融机构成立河北省环保金融专业委员会,负责重大环境金融问题的决策、长效治污。此前,省环保局、中国银监会河北监管局等单位联合发文,明令各设区市环保局、银行业金融机构,把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保工作结合起来,联手推动绿色产业和项目发展。

  按照要求,对国家明令禁止、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和企业,金融部门一律不准放贷;对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或环保部门不予批准的项目,金融部门同样不准贷款。已有贷款要制定明确的清收计划,限期收回。

  河北省强调,环保部门要把环评文件的审批、查处情况,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通报。对环保工程或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或虽建成但未通过环保验收的,要及时通报当地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建立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违反国家禁令擅自建设和生产、严重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能力的企业,坚决关闭或责令停产、并将处理决定通报当地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协助调整信贷投向。

有“压”,还要有“保”。河北省规定:对列入国家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项目,金融部门要区别对待,提高“绿色贷款”比重和贷款质量。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或产品,在符合信贷原则的前提下,要积极贷款支持;从事环保和治理污染的项目和企业,要根据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择优扶持。

5、鄱阳湖区建成13处湿地保护区 面积突破300万亩

来源:中国水势  2007-06-25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706250006.htm

新华网南昌6月24日电(记者郭远明)根据最新调查统计,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湖区已建成13处以保护越冬候鸟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湿地类型保护区,面积达307.95万亩。

据江西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介绍,在鄱阳湖建成的保护区中,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40个A级保护区之一,新建县的南矶山保护区、进贤县的青岚湖保护区、都昌县的候鸟保护区为江西3个省级湿地保护区。

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是多功能、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鄱阳湖具有完整的流域大系统,是中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栖息着许多珍稀动物,例如目前在此越冬的白鹤数量达到其全球种群总数的95%以上,最高达到4000余只。

6、专家预测今年气候与1998年相似 大江大河面临考验

来源:人民日报2007年6月2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879

长江

再遇1998年大洪水可保证安全度汛,但今年三峡防洪不可估计过高

6月18日,长江三峡水库出现今年来最大涨水过程,根据长江防总指令,6月20日23时三峡水库水位降至汛限水位,腾出68.2亿立方米的“肚子”迎汛。

“随着三峡工程的投入使用,长江中下游初步形成以堤防为基础,以三峡等控制性枢纽为骨干的长江防洪框架体系。如果长江流域再发生1998年规模的大洪水,通过防洪体系的综合调度,可确保长江大堤安全度汛。”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说。

今年,初次发挥防洪作用的三峡工程,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有人说能防御长江百年一遇洪水。对此,蔡其华提醒,“对今年三峡的防洪能力切不可估计过高。”

她解释说,虽然去年大坝已全线到顶,但目前三峡工程尚未完工,如果需要按照超过156米水位运行,会影响156米至175米蓄水位之间正在的库区移民搬迁;会影响156米以上正在进行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还会使大坝安全运行存在一定风险。按国家防总刚批准的《三峡工程2007年度汛方案》,今年三峡的汛限水位按144米运行,其防洪高水位为156米。这对长江险要的荆江河段而言,防洪标准只是由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二十年一遇。

蔡其华说,长江防汛不能指望一个三峡工程解决全部问题,长江中下游各省必须克服麻痹侥幸心理,精心做好各项防汛工作,以从容应对可能发生的长江洪水。

如今,蜿蜒3万多公里的长江干支流堤防成为长江防洪的重要屏障。1998年洪水后,国家投入巨资对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进行了加固,并对部分河道进行了整治,长江的抗洪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针对今年长江可能发生大洪水的预测,流域各地均已早部署、早准备。三峡工程腾出6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湖北已开始整治48座病险水库,21处崩岸将限期治理。湖南岳阳防洪大堤,160处重大险工险段得到了有效治理。沿江各地清除阻水码头168处,做到了给洪水出路。病险严重的水库做好空库迎汛。

黄河

无论是来大水、还是来小水,形势都很严峻

“小水小灾,大水大灾,淹一次,好几年缓不过劲来。”又到汛期,位于黄河滩区的山东东明县长兴村村支书魏国清说出了滩区群众的担忧。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洪水漫滩20余次,累计受灾人口887多万人次,受淹耕地2560万亩次。洪水频繁漫滩,使得黄河下游滩区181万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黄河防汛既要确保堤外安全,又要考虑堤内安全。无论是来大水、还是来小水,黄河防汛都形势严峻。”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告诉记者。

“虽然小浪底水库具备防御千年一遇洪水的能力,但黄河防汛并非高枕无忧。”李国英分析说,黄河已有20多年没来大水,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在加大。特殊的气候再加上黄河特殊的河情,今年黄河防汛将面临以下四大威胁:

黄河下游普遍高出两岸城市4—6米,大堤一旦溃决,将带来灭顶之灾。但目前黄河大堤大都是无防渗措施的土堤,如发生大洪水,堤防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另外,堤防最怕洪水直冲,而黄河下游近300公里河段的主流摇摆不定,极易发生“横河”、“斜河”直冲大堤;还有,小浪底到花园口还有2.7万平方公里的无工程控制区,如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滩区群众撤退保安措施难以从容实施;泥沙淤积加剧,下游河道萎缩,一些河道最大过流能力只有3500立方米每秒,来小水也容易漫滩成灾。

查隐患、备物料、清河障……记者在沿黄各地采访时看到,各级防汛指挥部门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落实责任、修订预案,备好物资,准备迎接“大考”。截至目前,黄河防汛21项重点工作全部完成;抢险备用石料已应急补充23万多立方米,应急购买编织袋300多万条。

在河南开封县中王庄村村委会的院墙上,整齐地贴着一张张防汛负责人名单,谁负责转移、谁负责组织抢险写得清清楚楚。开封县县长于吉良说:“每个村民都发了明白卡,来多大洪水,往哪转移都心中有数,避免慌乱。”

山洪

建好预报预警体系,方向跑得对就能不死人

大江大河的洪水固然可怕,山洪也不能忽视。

截至6月15日,今年全国因洪涝灾害死亡128人,111人系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所致,山洪灾害成了近来洪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灾种。如何防御山洪灾害?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关键是建好预报预警体系,有效减少损失。

为最大限度减少山洪灾害损失,今年国家防总强化了气象和水雨情监测预报。据不完全统计,6月份以来,各级水文部门共收发各种水情信息超过30万份,30分钟内到达的信息比例近85%,向国家防办、省地各级领导发布水雨情信息短信近11万条。

“防汛的着眼点不是在抢和救上,而是在防上。”鄂竟平说,对于预防山洪灾害,要实实在在做好三件事:

第一要做预案。就是告诉各级政府,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告诉村民在通知转移的时候,往正确的方向转移。

第二要做预报。经济条件好些的地方配置一些自动测报的设施,测出的数据可以自动传到县以上的指挥部。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地区,制作白铁皮桶,做个记号,放老乡家院子里,让老乡在下雨天随时观察随时报告。

第三就是预警。预报信息传过去之后,按照预案启动预警,通知村组两级管理人员,再由他们通知村民避灾。经济条件差些的地方,通过吹口哨、打锣,通知村民,按照演习确定的预案路线跑,方向跑得对就可以做到不死人。

鄂竟平告诉记者:“我们的防汛管理能力和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水平。经过50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已经可以抵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一般是5到10年一遇的水平,有的可以达到10到20年一遇的水平。大家要有准备,也要有信心。”

“十一五”水利发展和防洪建设目标(延伸阅读)

水利发展目标:健全和完善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建立洪水管理制度,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及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率降低至1.0%以下。

防洪建设目标: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达标率由23%提高到49%以上,大江大河重点防洪保护区达到流域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特大城市防御100年一遇以上洪水;大城市防御50—100年一遇洪水;中等城市防御20—50年一遇洪水;重点海堤能防御50年一遇潮水位加8—12级风暴潮;中小河流重点河段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记者 赵永平)

 

7、中国面临气候变化七大挑战 一系列举措力促节能减排

来源:半月谈2007年6月25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883

无论是减缓气候变化,还是适应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已经表现出坚定的决心。6月4日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意志。

中国面临气候变化七大挑战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七大挑战,包括发展模式、能源结构、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农业、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等。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这份《方案》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我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国家,在200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而我国高达68.9%。与石油、天然气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高出约36%和61%。

《方案》指出,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面临更大困难。

此外,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先进技术的严重缺乏与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使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左右。

同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仍相当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湿地的任务加重,压力加大。

《方案》强调,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人均耕地资源少、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非常有限。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我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方案》认为,我国沿海地区极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威胁。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视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应对海洋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已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未来我国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对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挑战。

中国节能减排成效巨大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7%,等于节约了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同期,中国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护等又净吸收了50亿吨的二氧化碳。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了3亿人。现在按2004年的标准,世界每一个人平均每年释放二氧化碳4吨,少生了3亿人就等于中国一年少排放12亿吨二氧化碳。

《方案》的出台是发展中国家的一项创举。马凯把《方案》概括为“一个结合”和“两个推进”。“一个结合”就是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两个推进”就是要一手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一手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最近,我国已颁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马凯说:“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将努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要努力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

比如说我们正在逐步地理顺资源型产品的价格,使它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程度,一方面鼓励能源生产,另一方面限制不必要的消耗。

因为二氧化碳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所以,要少排放,就必须节能,节能是最大的减排。所以,中国政府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要下降20%,同时还要调整能源结构,尽可能少用化石燃料,多生产一些可再生能源。中国目前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只占不到7%,到2010年要提高到10%,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提高到16%。通过这些措施尽可能减少排放。

应对气候变化的全过程和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同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从“手心”来看,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节能减排;从“手背”来看就是应对气候变化。

一系列举措力促节能减排

《方案》提出,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国家把能源生产和转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节约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林业和城市废弃物等列为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

根据《方案》,我国将强化能源供应行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预计到2010年,我国将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亿吨。

此外,我国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把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提高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加快经济发达、电力负荷集中的沿海地区的核电建设,并提高核电产业的整体能力,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0.5亿吨。

我国将加快火力发电的技术进步,优化火电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适当发展以天然气、煤层气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亿吨。

我国还将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并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预计2010年这三个方面的措施分别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亿吨、0.3亿吨和0.6亿吨。

 

8、组图:昆明滇池污染严重暴发蓝藻

来源:IC传媒2007年06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07541.html

2007062501-1.jpg

在昆明滇池海埂一线的岸边,湖水如绿油漆一般。 (图1)

2007062501-2.jpg

昆明滇池海埂一线的岸边,蓝藻大量繁殖,让湖水绿浪翻滚,远处是著名的睡美人西山。 (图2)

2007年6月24日,连日来,因天气闷热,滇池蓝藻大量繁殖,在昆明滇池海埂一线的岸边,湖水如绿油漆一般。绿浪翻滚的湖水涌向岸边,带来一阵阵腥臭味道。滇池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最严重的一个,现在水质为劣Ⅵ类,每年夏天气温上升,加之富营养化严重,均要引起蓝藻爆发,造成严重污染。

 

9、湖北荆州多家造纸厂顶风排污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2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25/153013306659.shtml

  新华网武汉6月25日电(记者 郭嘉轩)长江荆州段多家造纸企业长期违法将生产废水直排长江,严重威胁下游饮用水取水安全。今年3月,荆州市启动了“造纸行业专项治理”,要求这些企业限期内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达标排放,否则将被强制关停。然而记者调查却发现,在“限改令”发出后,造纸企业排污行为不减反增,且日益公开化。

  荆江河段 造纸企业大排污

  荆州“宽宏纸厂”是一家1988年成立的国有企业,2002年改制为民营企业,每年排入长江的污水达到160万吨。6月21日记者实地调查看到,从该厂区内伸出的直径约50公分的黑色钢管,在地下绵延四五公里至长江堤脚后,横穿大堤通入长江。钢管内不断传出水流声,并有硬物与管壁撞击产生的声音。当晚10时,记者来到厂区,还未进门,纸浆发酵产生的恶臭就扑鼻而来,厂区内灯火通明正紧张生产,但治污设备却闲置且锈迹斑斑。

  在“宽宏纸厂”排污管道下游几公里江段内,是荆州城区3个自来水厂取水点,其中规模最大的郢都水厂取水点,距这一排污管仅2公里。周围群众告诉记者,前几年“宽宏纸厂”的排污口就在江边,白色泡沫浮在江面绵延几百米,恶臭难闻,群众反映强烈。纸厂就把排污管用黑橡胶管延长并沉入江中,一直伸到6公里以外的长江江心,那里水流湍急,污染可以被迅速稀释。

  荆江段另一排污大户“宏云纸业”,厂区紧邻长江柳林洲江段。由于正值长江涨水期,设置在江边的排污口被淹没在水下。6月22日,记者在九号码头一艘趸船上观察,股股褐色暗流,像黑色“蘑菇云”一样翻涌而出,在江面呈盘状扩散开来,与上游江水形成鲜明对比。居住在趸船上的工人告诉记者:“每天淘米洗菜都需在长江取水,但这里日夜都冒出污水,所以只能趁纸厂中午短暂停工期间,取水备用。”

  据了解,从今年3月份开始,荆州市就启动了“造纸企业专项整治”,要求用两年时间,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污染严重的小规模造纸企业关停取缔。记者调查的几家纸厂都在限期整治名单内,它们为何敢于顶风排污?

  “限改令”成为排污“护身符”

  荆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刘翔告诉记者,“宏云纸业”是荆州市中心城区重点污染源企业,其前身沙市造纸厂因严重污染长江曾被责令限期治理,最终却不了了之。2003年企业改制后,污水处理设施一直时开时停,每年违法向长江排放污水320万吨。经监测,“宏云纸业”外排废水中的COD(化学需氧量,水污染衡量指标之一)最高时超过行业标准4倍以上。由于该企业目前的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先天缺陷,没有碱回收装置,即使设备运行正常也无法实现达标排放。环保部门多次向企业下达停止排放通知,但他们一直不停产。

  按照荆州市“造纸生产企业专项整治”规划,“宏云纸业”应当在今年7月31日前完成治污设备的改造,逾期不达标则予以关停。对于为何不抓紧时间进行设备改造,反而继续开足马力生产大肆排污,“宏云纸业”副总经理黄家材这样解释:企业已经制订并上报了技术改造方案,但因为目前是汛期无法施工。整个改造施工工期预计要3个月,最终完成验收要10个月到一年。企业目前加班生产是把库存原料加工完,为设备改造做准备。

  提到7月31日的关停大限,黄家材尴尬地笑笑说:“改制时我们企业承担了几百名老职工安置工作,要是一下关停了会引发稳定问题。这个情况市里很清楚,到时候我们做做工作争取再延期一下。”

  “宽宏纸厂”顶风排污更为突出。荆州区环保局副局长丁家军告诉记者,“宽宏纸厂”采用生料造纸,每年外排污水160万吨。由于企业治污设备长期停用,未经任何处理的造纸废水中,COD含量超过国家排放标准百余倍。因为产量达不到规模,荆州市已决定在年底将其关闭。大限将近,这家企业现在却开足马力生产,并将污水直排长江。面对这样的企业,他们知道即使处罚也难以到位,立即关停又没有权力,基本上也是听之任之。

  对这种现象,沿线群众的说法非常形象:就像一些司机把罚单当“通行证”一样,这些企业是拿政府的“限改令”当“护身符”。明知在整顿最后期限来临以前,不会有人再来查,因此无所顾忌地排污。等过了“环保风暴”,再想办法将“治理”延期,这样的方法它们已经用过多次。

  对重点排污企业应实施“突然死亡”

  据了解,荆州市造纸行业整顿共涉及28家企业,其中4家直接向长江排污。目前,28家企业中只有5家被明确在年底前关停取缔,其余则是“限期治理,逾期不达标关停。”在限期治理的企业中,一小部分经过技术改造可以实现排放达标,但大多数由于设计及投入上的原因,根本不可能按期实现达标排放。但由于荆州市里已经给出了治理宽限期,目前基本上所有的排污企业都在全力生产。一名纸厂“老板”甚至直言,出台“限改令”其实还不错,起码这一两年生产排污没人干扰,最后怎么样走一步看一步吧。

  荆州市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排污企业当初改制时,都承诺对老职工进行安置。现在当政府因为环保问题要关停企业时,“老板”们就以职工安置问题为借口施压,导致政府压力很大。

  荆州市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刘华告诉记者,对于排污企业的关停,决定权在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只能根据企业违法排污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比如“宏云纸业”排污口污染了下游生活饮用水源地,环保部门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21条,要求它停止排放污水,实质就是要求企业停产。没想到企业却抬出“限改令”,环保部门在此期间又不好再去处罚,只能到时间看企业是否达标,再根据情况报请政府实施关停。

  湖北省社科院冯桂林研究员认为,在目前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一些严重污染企业,应敢于实施“突然死亡”。即使要求企业限期治理,给出的时间也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否则企业在期限内无法完成整改,必然以“末世心态”恶意排污,不但使减排工作出现反弹,而且会严重损害政府形象。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也表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限制环境执法的土政策比较普遍,不少企业肆无忌惮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一些地区对污染事件处理过轻、过慢,这些已经成为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瓶颈。

 

10、省际分水方案基本完成 国家水权制度加速"破茧"

来源:《中国证券报》2007年06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07398.html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继《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初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目标之后,水利部组织起草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量分配指导意见》两大界定省际水权分配的文件也已基本完稿,并很有可能在年内颁布。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距离真正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国家水权制度作为化解短缺、污染、浪费等造成的“水危机”的良方,正在加速“破茧”而出。

  两大文件基本完稿

  消息人士透露,水利部组织起草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目前正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统稿,年内有望正式颁布;而另一重要文件《水量分配指导意见》也已基本完稿,有望在《综合规划》之后出台。

  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甘泓证实,《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涉及全国主要江河省际初始水权的分配,目前,正处于即将结束的阶段。曾参与《水量分配指导意见》起草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资源配置室主任谢新民表示,《水量分配指导意见》已基本完成,但得等《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颁布之后才能发布。

  2005年1月11日,水利部下发通知,正式公布被称为“开展水权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水权制度建设框架》。

  按照该框架的构想,水权制度体系由水资源所有权制度、水资源使用权制度、水权流转制度三部分内容组成:国家拥有水资源的所有权,而水资源的所有权则被分配到用水户,用水户可以用分配到的初始水权进行转让和交易。

  《水权制度建设框架》还提出,要编制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建立编制水资源配置方案和河流水量分配方案的管理制度。

  由此看来,作为“里程碑”式的文件,酝酿中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量分配指导意见》正在向上述目标迈出关键的一步。

  谢新民表示,《综合规划》主要解决的是流域水权分配到地方的问题,而《指导意见》则通过建立分配原则和程序将初始水权进行“固化”。

  据悉,《综合规划》以重大的调水、蓄水、取水工程为引导,将流域分配的大体格局确定下来。具体而言,通过流域和行政两个切分方向,《综合规划》将流域的水量计算和配置单元划分到行政地市套三级、四级或五级区。《指导意见》则进一步细化,并确定分配方式和初始水权分配的法律依据。

  据谢新民介绍,在《指导意见》的讨论过程中,他们提出要将初始水权分为政府预留、国民经济预留和生态环境预留三部分。其中,政府预留水权包括国民经济应急水量、生态环境应急水量、水市场应急水量、发展风险应急水量、协调发展应急水量和重大发展战略预留水量六个方面。

  而国民经济预留水权主要包括生活、工业、农业用水,生态环境预留水权则保证如国家湿地保护区之类对水的需求。

   面临重重障碍

  尽管国家水权制度前景诱人,但在现实中,它还面临利益纠葛、运行设施、制度约束等种种问题,距离真正的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甘泓表示,《综合规划》迟迟没有出台,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各省区市争论不休,“各省(区市)意见如果都满足的话,水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上述消息人士也告诉记者,《水量分配指导意见》原定的名称是《我国初始水权分配指导意见》,但后来考虑到初始分配的难度,而不得不由“初始水权”退回到“水量”。

  甘泓还认为,我国水权制度还面临管道、监测手段等运行设施先天不足的问题。比如农田灌溉多没有采用水管或水渠,因而不仅渗透、蒸发耗损严重,而且很难计量实际用水量。此外,流域中水的流入量、流出量等都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设施。

  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则向记者表示,水权制度在中国的推进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水权制度的市场化与中央政府大规模调水工程的计划式的冲突,以及水权制度建设与现行法律体制的矛盾。

  意义堪比“土改”

  不过,专家们对国家水权制度的价值做出了充分肯定,而种种迹象也表明,国家水权制度正在加速“破茧”而出。

  “如果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好了,它的意义跟土地改革差不多。”谢新民向记者表示,水权制度的本质在于把作为公共资源的水分配给个人,打破“大锅饭”,避免“公地悲剧”,促使社会走出一条节水、治污、保护的发展道路。

  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2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但与此同时,如此珍稀的淡水资源被浪费、污染等现象却屡见不鲜。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高层课题组曾指出,中国缺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浪费、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实际上,水资源浪费有其体制性的原因,即水资源公有带来的“公地悲剧”。例如,占用水总量67.3%的农业部门无需交纳水资源费,仍然主要采用大水漫灌的耕作方式,水利用系数一般只有0.45,远低于发达国家0.8的水平。而水权制度建立后,农户就可以像甘肃张掖的农民一样,将节约出来的水权卖出去。

  此外,工业部门不必要的水资源耗费也时常上演。谢新民表示,以前水是国家的,各地都拼命发展耗水的工业,等规模做起来再去找水,但水权制度建立后则要求“以水定发展,以水定需求”。

  在污染治理方面,谢新民认为,在上下游明确初始水权以后,通过监测水流断面的水质,下游可以请求水行政主管部门制约上游可能的污水排放行为,还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要求上游为已发生的污水排放行为做出补偿。

  现在看来,水权制度正在冲破重重障碍,加速推进。在水利部今年初制定的“2007年水利工作的五项重要任务”中,“制定重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这一约束性目标赫然在列,这意味着两大文件的发布为期不远,国家水权制度的建立也将前迈一步。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距离真正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国家水权制度作为化解短缺、污染、浪费等造成的“水危机”的良方,正在加速“破茧”而出。(记者 高建锋)

 

11"一污俱污"的蓝藻危机 太湖之病为何久治不愈?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06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07527.html

  无锡目前正逐渐从太湖蓝藻暴发引发的公共水危机中恢复过来,但水危机深深刺痛了环太湖沿岸各利益攸关方的神经,“联合治污”成为太湖流域的必然选择。“蓝藻危机”会助推长三角一体化迈开实质性的步伐吗?

  太湖污染,呈现“一体化”趋向

  太湖蓝藻不仅在无锡引发了水危机,也引起太湖流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目前,太湖蓝藻已呈全湖性分布;在东太湖苏州水域,蓝藻暴发还导致了大量鱼类死亡。

  刚刚卸任的浙江省嘉兴市环保局原局长潘启明告诉记者,“蓝藻危机”告诫人们,一直以来太湖上游受益、下游遭殃的格局正在改变。太湖污染已呈现“一体化”趋向,环太湖各方没有谁能够置身其外。

  嘉兴市位于太湖的下游,长期以来承受着上游地区的发展之“痛”。据介绍,嘉兴地表水质均低于五类标准。为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嘉兴市付出了上百亿元的代价,自来水每吨价格达2.55元,远远超过周边地区的水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环太湖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目前以其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然而,随着环太湖地区经济的腾飞,太湖却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公共“污水盆”。

  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以二类、三类为主,有32%的水体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要求。其中,局部地方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劣于四类水体。

  无锡水危机过后不久,有人对当地最大的取水厂南泉水厂的设计提出质疑:为何不把取水口放到距离岸边更远、湖水更清洁的地方?南泉水厂负责人袁松解释说,上世纪90年代建厂的时候,这里还是水清见底。如今整个太湖水都污染了,即便将取水口前移,又能移到哪里呢?

 

12、一个绿色企业的困局:免烧砖为何斗不过黏土砖?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2007年06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08012.html

  近年来,为保护宝贵的土地资源,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淘汰号称“吃土老虎”的实心黏土砖,大力发展利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渣生产的新型建筑材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由此,一大批围绕新型建材开展科研与生产的绿色企业应运而生。北京中材建科建材技术研究所(简称“中材建科”)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然而,最近记者了解到,中材建科这个在免烧砖机行业声名显赫的企业,目前却陷入了发展的低谷,用项目负责人李杲的话说,“目前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寒冬季节”。

  行业里的领军企业

  中材建科是国内免烧砖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在雄厚科研实力的支持下,这家企业很早就在免烧砖机行业站稳脚跟,打开了市场,所生产的设备覆盖了全国各省区市,并销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

  砌屋盖房,砖块必不可少。但我国传统上使用的实心黏土砖,需要大量占地取土。而且,黏土砖的特点是,土地愈肥沃,所取之土烧制的砖质量愈好。这样,就造成了“小小实心砖,毁坏大良田”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迅猛发展,对墙体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实心黏土砖大量占用耕地与我国土地资源的严重缺乏形成了强烈矛盾。

  发达国家不用黏土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更不应该如此。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淘汰黏土砖的政策,并规定到2010年所有城市城区都要禁止使用黏土砖,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开发和推广替代实心黏土砖的优质新型墙体材料。

  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中材建科在国内较早投入到新型墙材的研发中,“保耕地,造好砖”成为企业的口号和信条。经过几年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与技术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技术体系──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石粉、矿砂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空心砌块、免烧砖等新型建材。这些工业废渣通过技术处理,不仅能生产出优质建材,而且品质更为优良。2003年,这家企业的新型轻质免烧砖、空心砌块技术获得国家专利;2004年,QTJ4-28砌块成型机获得国家专利。

  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产品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前来中材建科订货的客户络绎不绝,咨询电话铃声不断,售后服务人员奔波在全国各地,已经投入生产、效益不错的客户纷纷写来表扬信。李杲说,一些农民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还给他寄来各种土特产。几年时间,中材建科不断滚动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三大原因造成企业困局

  然而,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却突然变得疲软。李杲说,不仅中材建科被困,整个免烧砖机行业都陷入了低潮。中材建科由于客户认知度比较高,还能维持,但也必须发展一些别的产品来“养活”这一绿色项目,至于业内的一些小厂,已经纷纷被淘汰出局了。

  免烧砖机滞销,那就意味着市场上的免烧砖产品的减少,这是一个让人忧虑的信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困局呢?

  记者调查了解到,首先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工作力度不够,导致黏土砖卷土重来,挤占了免烧砖的市场。国家规定到2010年所有城市城区都要禁止使用黏土砖,有些省份还规定到2008年就要禁止使用。这些政策都很好,但是一些基层政府的执行力度却不够。如国家规定不能再审批黏土砖厂,但个别地方却招商引资,办起大量的黏土砖厂。许多地方就在当地政府的眼皮底下,发展起大量的“黑”砖窑。相当一些地方在整治黏土砖窑时只要求“关、停”。形势紧时,“关、停”一阵,一旦有机会就会死灰复燃。而黏土砖反复强烈反弹,不仅严重影响了新型墙材的发展,导致新型墙材企业纷纷停产、关闭,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再次进入这一行业的信心。

  其次是监管不到位带来发展失控和市场混乱。前些年,进入免烧砖机及免烧砖行业的企业非常多,大有一哄而上的架势。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厂家热衷于购买简陋、劣质的生产设备。企业间竞相压低价格、恶性竞争,使得市场出现质量下降、以次充好等现象,有的地方产品甚至超过一半不合格。这些劣质产品,在使用中会降低墙壁强度,隔热、保温效果差,不节能,有的甚至会使房屋出现裂缝、漏水现象。市场混乱在给客户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影响了新墙材的声誉,使本来推广就有难度的新墙材雪上加霜。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很多群众对使用免烧砖等新墙材仍心存疑虑,接受度不高。黏土砖由于历史悠久,老百姓普遍比较认同。一名农民告诉记者:一辈子只盖一次房子,还是用传统的红砖比较放心。一些生产免烧砖机的企业告诉记者,经常有客户来询问,能不能把免烧砖给染成红色,因为只有像红砖,老百姓才愿意接受。

  呼吁多方支持绿色企业

  落实淘汰黏土砖、保护耕地的政策不容动摇。而目前免烧砖机企业面临的困局及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意味着我们必须采取更得力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是要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把保护耕地纳入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发展免烧砖等新墙材,是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推动节能降耗的必然要求。而目前新墙材与黏土砖的关系就是一个我进你退、以新代旧的关系。要彻底淘汰黏土砖,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并且要保证被关闭的黏土砖窑不再死灰复燃。

  二是要推动墙改立法。记者了解到,时下的一些限制性规定,已不适应墙体材料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的需要。如在黏土砖瓦窑的整治中,对关闭或者责令其停产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因此,急需立法。最近,浙江已在这方面采取了行动,拟通过立法促进墙体材料的改革,将其纳入循环经济发展的轨道。提请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草案)》,明令禁止生产实心黏土砖。

  三是要加强监管和自律。专家指出,我国应尽快在免烧砖相关行业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并对各种违规现象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行业内的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中材建科等企业已经行动起来,正通过组织论坛等活动,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各企业加强自律。

四是要从信贷资金上予以倾斜。因为现在进入免烧砖行业的很多都是农民,他们在资金上不充裕,往往是合伙干,找不到合伙人,一般就干不了。因此,业内人士呼吁国家在信贷政策上予以倾斜,扶持这一能让农民致富、利国利民的绿色产业。(王秀真)

 

13、“中国环境威胁论”用意何在?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2007年06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08073.html

  在全球变暖的话题渐成全球焦点的时候,“中国环境威胁论”的论调逐渐升温。所谓“中国环境威胁论”,无非是通过炒作“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从而要求中国像发达国家一样“承担起减排的责任”。

  中国到底是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八国峰会前,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列举的三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从历史累计看,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同期发达国家排放量占77%,而此前的200年间,发达国家更是占到95%);从人均水平看,2004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1950年到2002年的50多年间,中国人均排放量只居世界第92位;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1990年到2004年的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长0.6个百分点,但中国仅增长0.38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发达国家及全球平均水平相比都是偏低的。而今天的全球变暖问题,从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开始工业革命起就已埋下伏笔,正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才造成了今天全球变暖的困境。炒作中国的“环境威胁”,要求中国为发达国家过去的“错误”埋单,显然是不公平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早已确定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应承担减排主要义务,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为什么还有人热衷炒作“中国环境威胁”呢?原因之一是全球变暖已引发越来越多人的担心,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一个焦点,作为承担主要义务的发达国家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更是如此。美国至今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拒绝国际社会要求其承担减排的责任,一时成为众矢之的。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推上前台,以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为理由,要求中国与发达国家一样承担责任,无疑是少数发达国家转移国际注意力、减轻自身压力的好办法。

  在“中国环境威胁论”的炒作中,我们也能依稀看到“中国资源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的影子。炮制这些“威胁论”的一般套路是,提出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某一领域显著增加的数量,如资源需求量或二氧化碳排放量,对这一数字不进行任何客观的、历史的分析,对中国的相关努力视而不见,得出中国已构成威胁的结论,并要求中国做出相应改变。其中的用心,早已被人们识破,那就是通过“威胁论”施压,迫使中国做出改变或调整,从而拖住中国发展的步伐。

只不过,由于环境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切身利益,引起的关注更多,所以“中国环境威胁论”与其他“威胁论”比起来,更具欺骗性和煽动力。(肖禾)

 

14、必须解开张家口水污染的悬疑

来源:燕赵都市报2007-6-25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603.html

和所有正在各地渐次出现的饮用水危机一样,张家口的水污染,很可能隐含着一个普遍的中国式污染规律:先污染后治理,无论这个治理的代价是否高过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个规律虽然多年遭到舆论的批评,却仍能在各地成为政府具体经济建设中的行动默契。

张家口桥西区西沟社区饮用水污染事件自本报报道后,当地政府也在进一步积极补救。最新消息说,已经确定水源地被污染,根据检测结果,水源地现在基本上失去了自净功能,有关部门已经通过了基本废弃二水源的决定,通往西沟社区的新供水管道正在铺。这可能也是污染问题到了今天唯一能做的补救措施了。(本报6月22日)

但新闻一开始提供的悬疑至今仍未解开:到底是上游企业、还是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哪一方对水源的污染责任更大些?可以确凿认定的一点是,目前,上游企业之一的奶粉厂对水源地的污染难以自证清白。尽管奶粉厂负责人称自己要做一个企业废水的检测,以正视听。然而作为一个权威性的结论,这个报告显然应该由环保部门公布给公众。

但在这个事件中,当地环保部门的权威正在遭遇信任危机。从本报记者先前从有关部门找到的当年奶粉厂的环保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到若干悬疑之处:报告指出了该厂区位于水源地保护区,如果随意排放废水将对水源水质造成污染。报告中写明,企业回收利用废水,不外排,在保证废水零排放的前提下,本项目可行。报告中没有提及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对经过回收利用后的污水最终流向也没有提及。这个存有明显疑问的环评就是出自当地环保部门,我们又怎能对其审判资格完全信任?

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一个污水处理设备还没有前期投入的生产企业,已经为几年后的饮用水水质污染埋下隐患;而有关部门几年来对这个企业在监测上的长期疏漏、甚至失职,我们该怎样为他们找出一个合乎常理的解释呢?这也是本次水污染事件中的另一个悬疑之处。在记者连日来的报道中,我们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奶粉厂是2002年桥西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也许,这才是最根本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我们不难明白,何以事隔几年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环保部门才令该企业停产;何以水质污染首先是居民自己发现的,而不是声称对水质一直进行严格检测的供水公司。该司其职的监管环节几乎形同虚设,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追查监督环节的失责当然是目前必须所做的。但,舆论的口水集中在到底是哪一方的失职也是可怕的,它很可能陷进环保部门和供水公司之间的扯皮和推诿。并且,很可能以居民重新喝上干净水为最终结局,皆大欢喜。至于张家口水污染事件之下所隐含的问题,却被忽略而过。和所有正在各地渐次出现的饮用水危机一样,张家口的水污染,很可能隐含着一个普遍的中国式污染规律:先污染后治理,无论这个治理的代价是否高过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个规律虽然多年遭到舆论的批评,却仍能在各地成为政府具体经济建设中的行动默契,这个默契,不久前爆发的无锡水危机是最典型的一个反映。

甚至治理也还谈不上呢。政府现在所做的,是新建加压泵房,废弃被污染的水源,加上铺设管道的成本,最后的费用恐怕要达到上百万元。难道真的要这样下去吗:污染一个,废弃一个,新建一个泵房或新打一口井;然后,再污染、再废弃、再建泵房再打井,再花一百万?

这不仅是张家口饮用水污染的困境了,也可能是中国将要出现的饮用水危机的困境。张家口桥西区的领导表示,如果最终检测结果出来后,污染原因确实与西沟上游企业有关,政府将采取严厉措施,该停的停,该搬的搬。这句话让人心生希望的同时,又心怀忐忑:“有关”到多少程度企业才会被做出停、搬的处理呢?政府会怎样斡旋这充满弹性的“有关”的空间呢?

水源地的污染应该也有居民生活垃圾的因素,中国的居民生活废水处理率据说不到15%,而西沟社区的生活废水处理估计连这个比率都达不到。但,这绝不应该成为证明企业清白和有关部门失职的一个借口。西沟社区的水污染事件也绝不能以让居民重新吃上了干净水为最终结束。■评论员蔡晓辉

 

15、气候变化全球承担“共同责任”是不道德的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7年06月25日贾峰

http://env.people.com.cn/GB/5908561.html

  2月2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第四个评估报告之“自然科学基础”篇,指出全球气温在升高,90%是人为因素所致。之后,这一过去主要局限在科学研究领域和国际专业会议的话题,迅速“侵入”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引发后者的“气候变化”,环境问题政治化上升到新高度。

  2月25日,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揭晓,美国前副总统、环保积极分子阿尔?戈尔主演的记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获最佳记录片和最佳歌曲两项大奖。3月份,德国、欧盟、英国等先后提出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法律提案。4月17日,英国利用联合国安理会轮值国之便,强力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就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进行公开辩论,开安理会讨论环境问题之先河。5月底,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把气候变化等列入2007年度八国集团会议议程之后,一向对环境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化不感兴趣的美国总统布什,抛出了在华盛顿召开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会议,并要求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参加的提议。一时间,从西欧到北美再到澳洲,气候变化之“风”劲吹,大有对发展中国家“合围”之势。是否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似乎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担当国际环保责任的标杆。

  6月4日,在海利根达姆G8峰会召开前两天,《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公布,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系列措施。有评论指出,面对国际重压,中国未如发达国家之愿,设定具体的减排目标,确需一定的勇气。事实上,中国不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量化指标,并非要展示自己的勇气,更不是不为减缓气候变化做贡献。重要的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争取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权,同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1994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先生曾在联合国环境署的官方杂志《一个星球》上发表一篇名为“追寻可持续发展”的文章。他指出,一个美国人一生所消耗的能源是一个印度人的30倍。这一方面表明二者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也说明发达国家对地球环境的负荷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最近十几年来,历经发展中国家的艰苦努力,虽然包括印度、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大幅增长,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依然明显。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既是各国优先的目标,也是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最好的贡献。

  今年三月,世界银行行长沃尔夫威茨(现已离职)在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了系统考察与了解之后说:“中国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作为世界银行的行长,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在与贫困做斗争的漫长历程中,过去的25年是最为成功的阶段之一。相当多的人摆脱了贫困,这是前所未有的。这其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中国经济的显著增长,使得4亿人摆脱了贫困。”

  在此情形下,不考虑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的国情,简单地用“共同的责任”来要求发展中国家设定温室气体排放的期限与目标,就等于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剥夺其发展权。套用戈尔先生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的一句台词,这是“不道德”的。

  在应对环境挑战的历史上,一个为各国包括国际社会广为接受的法律原则,就是由经合组织(OECD)国家首先实施的污染者付费原则(即Polluter Pay Principle)。正是根据此原则,早在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1997年《京都议定书》等国际环境公约或文件中都确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解决诸如防止臭氧层破坏、减缓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之所以强调发达国家承担与发展中国家“有区别”的责任,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今的气候变暖,是百多年大气中温室气体累计的结果。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指出,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50年,在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截止到200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到总的排放量的77%。由此看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贡献”。为此,发达国家应该首先承担其历史上的环境“旧帐”,并率先垂范,首先认真完成《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减排目标。眼前的目标不去完成,却要去设定一个20年甚至更遥远的未来的目标,其诚意与可行性令人怀疑。

  与此形成显著对照的是,中国在人均GDP还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的条件下,通过致力于节能降耗和减少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担负起减缓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我们希望发达国家,尤其是那个从未签署《京都议定书》以及虽曾签署但事后又退出的两个发达国家在完成本国减排目标的同时,利用其技术、管理和资金优势帮助中国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16、时评:“蓝藻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来源:光明日报2007-6-25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609.html

    今年夏天,一场现代科技与古老生物——蓝藻之间的较量在所难免。无锡太湖局部水域继5月29日爆发蓝藻引发无锡城市水危机之后,近日,太湖梅梁湾西部水域,再一次出现蓝藻聚集的现象。而在上一次危机化解后,专家就提醒,太湖蓝藻随时有再爆发的可能,而且可能会持续整个夏天。

    改善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

    当“‘蓝藻事件’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问题从脑海里跳出来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的好日子是建立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改善环境要靠每个人的努力。

    太湖美,人们歌唱太湖,不仅在于太湖水美,还在于太湖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富裕。无锡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富庶之地。但在蓝藻爆发的那几日里,无锡市民的生活却因为每日最基本的饮水需求而被彻底改变。当5月29日这一天,他们打开自来水龙头,从里面流出的水却充满着恶臭,从这一刻开始,他们有的为喝上矿泉水而到超市排长队,有的家庭为买水一次就投资几百元,一位市民面对电视镜头,表示因买不上矿泉水他只好用啤酒代替饮水,另一位市民说,他实在忍不住想洗个澡,却只好用自来水洗完后再用桶装水冲掉身上的臭味。凡此种种,追求现代化生活品位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品质还有多高呢,那几日里的无锡市民,生活于他们实在是只剩下了生活的基本需求——喝上干净的水。

    所幸,由于政府和各方的努力,他们的困境不几日就得到了解脱,生活很快又恢复了正常。然而,正像老话说的,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疼。把蓝藻爆发称为事件,似有不妥,因为按照环保部门的说法,蓝藻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既然是一个天长日久累积的过程,就不存在一个事件所应具有的始作俑者的问题,似乎大家都挺无辜,特别是那些吃了苦头的市民们。但再要细细想来,谁又脱得了干系呢。

    在“腰包鼓了,楼房新了,但水黑了,病多了,心里害怕了”这条路上,承载了多少人不正常的攀富心态。在太湖不断的富营养化过程中,来自市民的生活污染占据着很大比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想到过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为太湖减轻一点负担吗?蓝藻事件告诉我们,保护环境有多么重要,我们尝到好日子的时间还不长,然而,一个蓝藻爆发就可能悄悄拿走我们的好日子,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否则,明天还会有红藻、黑藻、黄藻等等在等着我们。

    必须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小企业众多可谓星罗棋布,这些企业充满了活力,他们创造了财富,却也在超量地消耗着水资源,蓝藻事件告诉我们,对资源取之有度,才能使财富实现正效应,否则,富裕只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糟。

    来自江苏、浙江省水利部门的信息表明,水网纵横,水资源丰富是人们对江、浙一带的印象,但实际上,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177亿立方米,而流域用水量已达316亿立方米,这种状况使太湖水乡早已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况。而且,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因而不同程度地还存在“水质型缺水”问题。

    江苏的70%以上的河道湖泊污染严重,南京、无锡、徐州、南通等地的城市河流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在苏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使80%的内河水质恶化,苏南已成为江苏省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地区。

    杭州水域地表水常年供应量的85%取自钱塘江,市域内83.7%的土地面积和80.5%的人口位于其流域内。然而,几年来流域内连续发生了蓝藻、三江口死鱼、水葫芦疯长等污染事件,加上富春江大坝4万吨垃圾污染以及下游咸潮影响,严重影响了杭州市居民饮用水源的安全。

    “我们的内河水质太差,长江来水偏少,东海咸潮频发,四面环水的上海可饮用的水源实在太少了!”坐拥长江、黄浦江两条大河,上海的人们也发出这样的感慨。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分析认为,太湖水质不断恶化的趋势虽然和近年来异常的高温、少雨天气,以及太湖水位的降低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与“十五”计划水质目标相比,21条主要环太湖河流出入湖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1.9%,45条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53.3%。按照污染物来源,目前太湖的外部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三大类。其中,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虽然近年来太湖流域实施达标排放,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随着产业转移加快,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着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更加困难。现有农业生产方式也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从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22.5公斤。

    秦伯强说,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排入量迅速增大。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很多农村地区改旱厕为水厕,这些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染源,成为太湖河网地区氮指标的重要来源。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但由于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总体建设相对滞后。同时,过度围网养殖使太湖走向沼泽化。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卫星遥测图测算,东太湖面积131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达54平方公里,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据测算,目前东太湖湖底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1.24厘米左右,照此发展,50年后湖底沉积将达3米,东太湖将因严重沼泽化而逐渐消亡。

    变“多头治水”为和谐治水

    多年来,国家和江浙沪三地政府对太湖环境治理共投入数百亿元资金,也曾搞过轰轰烈烈的“零点行动”,但到头来,并没有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除了技术性的问题,还因太湖治理涉及多个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造成“多头治水”的体制性问题,如今,需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实现和谐治理。

    针对蓝藻爆发,多家媒体上报道了许多专家建议,尽快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负责太湖综合治理的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协调治理步骤,全面、科学、长期的对太湖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不错,在太湖治理方面,许多部门都与此有关。水利、环保、气象、国土、科技等等,被称为“多龙治水”。在我国,一说到这种协调条条块块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一种更高级别的行政管理部门,其实,这种体制性的弊病,不独太湖治理中有,前几年的滇池治理不也被责问,几十亿如何被打了水漂吗?还有我国大部分江河湖泊都面临着同样问题,难道我们都必须这样叠床架屋地成立起许多新的行政机构吗?

    有专家悲观地认为,太湖的富营养化已呈积重难返之势,单个的、短期的、片面的措施根本无力回天。如果按照太湖流域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未来10~20年内,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很难有根本好转。

    但也有专家提出转变思路、实现和谐发展的观念。随着经济社会不断朝着科学发展的思路调整,一直以来的“就水治水”的治理思路正在得到改变,流域治理和区域治理的有机结合,正在成为治理模式的新的选择。专家们认为,只要按照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部门、地方协调动作,采取综合手段,就能使针对太湖治理的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正效应,在不久的将来,还太湖以清澈是完全有可能的。

 

17、时评:吃粽子,还是吃盒子?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07028.html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笔者曾专门到超市买粽子,谁知,粽子的包装把我吓住了。

  超市的入口处,挂着端午粽子销售专区的牌子,一排精美的包装盒扑进眼来:“五芳斋红南香礼盒”,18只二两重的粽子标价118元;“五芳斋喜庆五芳礼盒”标价55元;“龙盛凤祥龙舟粽子礼篮”标价238元;稻香村“好运节节高”竹筒粽子礼盒100多元……粽子包装的奢华之风可见。

  我想起了小时候端午吃粽子的情景。那时集市上卖的粽子,一个只卖几分钱,仅用粽叶包裹,无论买几个,都用细细粽叶卷成的绳子串成一串,就高高兴兴拿回家了。可在当下,月饼、酒类、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都纷纷“盛装”亮相,粽子亦“不能免俗”。一旦产品成为包装的附庸,“味道”也就变了。

  同样的东西,简易包装不过几块钱,可一旦装进了什么红木盒子、水晶箱子,摇身一变就涨到几百元、上千元。价格高不说,豪华包装盒也没什么用处,最终免不了一扔。

  不能否认,有些东西需要包装。不包装,保质期会变短。比如说现在的粽子,用真空袋子包装的,要比散装速冻的保质期长得多。有些东西也需要好看美观的包装,比如茶叶,你用塑料袋子去装上等的信阳毛尖,还真不利于保存,也少了些雅气。但是,要包装,并不等于豪华包装。如今,一些全球知名品牌产品多是“素色简装”,比如在国外无论买多高档的化妆品,商家也就给个小纸袋。

  有“买”才有“卖”。“豪华包装”有市场,也在于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在作怪。时下,一些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做什么都追求“面子”。甚至用豪华礼品来“走关系”,干着不正当的事儿。“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豪华包装”使商品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豪华包装”,祸害无穷。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产生的2亿吨生活垃圾中,包装物的“遗体”大概有4000万吨。在北京,城市生活垃圾中包装物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5%。“豪华包装”还大量消耗纸张、木材、丝绸、金属等自然资源,造成大量浪费。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企业、商家与消费者齐心协力,从身边点滴做起。企业需要摒弃过度包装,提倡绿色包装;老百姓也要转变观念,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说别的,就先从拒绝豪华包装做起吧。(杨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