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1
六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今年将逐步推广政府绿色采购
2、京杭大运河将扩容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
3、水利部:太湖污染源85%来自无锡常州
地方信息:
4、金沙江大型水电站鲁地拉电站招商
5、安徽巢湖将调水冲污制蓝藻 不可能短期内根除
6、北京:官厅水库湿地一年净化2590万吨水 水质可达三类
人与自然:
7、专家认为:设置鱼礁是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最直接措施
8、罕见野生天山马鹿群 重现新疆新源林场
重大水事:
9、新华网:“淮河上的三峡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竣工
10、新华网:长江上游洪峰下泄 中下游水位持续快速上涨
11、黄河调水调沙“人造洪峰”进入山东
12、地球气温升 北极春到早
污染信息:
13、浓烟污水熏臭染黑眉山村 污水环田臭味绕梁
环境曝光:
14、湖南湘江上游矿冶企业治污设施简陋 污水乱排
深度报道:
15、太湖局部水域再现蓝藻聚集 无锡掀"环保风暴"
16、环保总局彻查合肥开发区:23家企业存在污染问题
17、太湖治污:百亿投入16年却收效甚微
1、中国今年将逐步推广政府绿色采购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年06月21日 章轲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21/032213275280.shtml
从今年起,我国将逐步推广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各级政府机关和团体组织,在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时,要优先选用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环保节能产品和服务。
在昨日举行的“首届中国绿色采购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绿色之星指导委员会主任王杨祖表示,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对全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进行规范和引导,推动企业环保技术进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引导公众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联合国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专家林初宝介绍,2006年中国各级政府采购额达到3000亿元,今年将达到3500亿元。1993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发起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到目前为止,已有1300多家企业、21000多种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涉及汽车、建材、纺织品、电子产品、日化产品等行业,年产值达1500多亿元。
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昨日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政府绿色采购行为不仅可促进绿色家电标准在企业中迅速普及,而且有助于提高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京杭大运河将扩容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2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21/021513274667.shtml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刘琼)记者从20日于北京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协调会上了解到:京杭大运河将“扩容”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涉及城市从18个增加到24个;沿线城市将成立“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由有实力、积极性较高的城市牵头,省政府、省文物部门指导,参与合作、协商和对话。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会上指出,大运河的保护管理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和省市,以往各自为政、各管一段的现象比较明显,大运河实际上成为各地各管一段的“小运河”。因此,建立一个权威性的协调指导机构至关重要。
单霁翔介绍说,我们平时所说的“京杭大运河”是指明清时期疏通完工的运河,而更名后的“中国大运河”,将把隋唐时洛阳的运河段也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涉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关于申遗的确切时间,单霁翔表示“尚无日程,要看保护规划和文本准备工作的进展程度”。他认为,深入开展资源调查,进行价值评估,做好保护规划,是大运河申遗下一步工作的关键。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重点做好大运河文物资源的调查工作,力争在两至三年内掌握大运河沿线的文物遗存分布情况,摸清家底,建立科学、完备的档案。
会上,江苏扬州、无锡和山东济宁市纷纷表示愿意做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会议确定,牵头城市应立即启动“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的组建工作,并尽快编制《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纲要》。此次会议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交通部、水利部以及24个相关城市的代表参加。
3、水利部:太湖污染源85%来自无锡常州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07-6-21 许凯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520.html
太湖蓝藻提前45天暴发
近日,就太湖水危机事件,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吴浩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太湖蓝藻危机事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太湖水体污染,影响了太湖本身的健康,二是气温偏高影响。
据了解,太湖流域自有水资源量177亿立方米,2004年点源废水已达每年56亿吨,超过水体现状纳污能力。以2005年为例,仅东太湖和南部沿岸区为中营养水平,其他湖区均为富营养水平。九大湖区中,处于富营养水平的有7个,占太湖水面总面积的86.8%,全年期89.7%的评价河长水质劣于Ⅲ类。
吴浩云透露,今年太湖蓝藻提前1个半月暴发的另一个原因是,今年1月至4月,气候较为温暖,气温比往年提高1.88摄氏度,而太湖水温相应升高2度。蓝藻在26—28摄氏度之间最易暴发,偏高的温度,使得本该在7—8月暴发的蓝藻,提前一个半月暴发。
排污太湖江苏甚于浙江
据吴浩云透露,太湖水60%来自江苏,40%来自浙江。但污染源,却是85%来自西部的无锡常州,只有15%来自浙江。这也是西部太湖水质较差的一个原因。他坦承,这个问题的具体原因,有关专家还在研究中。
吴浩云认为,太湖整体治污情况仍不容乐观,要想根本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还要加强太湖上游治污工作力度。
黄浦江水质不容乐观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江苏吴江的太浦河泵站,这里距东太湖1.6公里,是东太湖水通过太浦河进入黄浦江的重要泵站。据吴浩云讲,太浦河泵站主要用来改善黄浦江的水质。
记者了解到,太浦河泵站现在有6个锡泵,最大供水量为403立方米每秒,是常规供泄流量的8—10倍。而从2003年1月1日起,太浦河太浦闸平均每天向下游供Ⅱ类水500—800万立方米,除泄洪外,每年向下游供水量15亿立方米。
据太湖局的资料显示,黄浦江的水质堪忧。据了解,黄浦江主要有三大支流。黄浦江北支源自太湖和淀山湖,太湖出水通过太浦河,与淀山湖出水的拦路港汇合后,经斜塘入黄浦江,是黄浦江来水中水质最好的一支。其中,太浦河水质为Ⅱ-Ⅲ;红旗塘——大蒸塘——园泄泾,主要承汇浙江嘉北地区来水,水质为Ⅴ类,该支与斜塘汇合后汇入黄浦江;南支大泖港,主要为浙江平湖方向来水,水质劣于Ⅴ类水。目前,太浦河来水约占黄浦江上游来水的70%。
4、金沙江大型水电站鲁地拉电站招商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2007-06-20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6/20/content_10348976.htm
新华网云南频道6月20日电(记者杨跃萍)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上,云南省有关部门将金沙江上大型水电站鲁地拉电站建设列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
鲁地拉水电站是国务院批准的《金沙江中游河段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中的一库八级中的第七级电站,上接龙开口,下邻观音岩,坝址距昆明市公路里程515公里,距大理市公路里程160公里,距宾川县公路里程95公里。
据项目单位云南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介绍,鲁地拉电站以发电为主,同时兼有水土保持、库区航运和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根据目前的设计成果,电站正常蓄水位为1223米,总库容为16.93亿立方米,装有6台350MW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100MW,保证出力99.62MW,多年平均发电量达102.93亿千瓦时。整个工程总投资估算为1537161万元。
目前与鲁地拉水电站建设相配套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完)
5、安徽巢湖将调水冲污制蓝藻 不可能短期内根除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21日 何 聪
http://env.people.com.cn/GB/5892630.html
相关阅读:
安徽官员称:巢湖水质保持稳定 蓝藻污染也未恶化
卫星监测发现太湖和巢湖竟又出现大范围蓝藻
“蓝藻事件”是“人祸” 农业污染是主因
一条长4—5公里、宽约1公里的水华在形成
6月20日,站在巢湖西北部岸边,腥味扑面而来,一片长约4―5公里、宽约1公里的湖面水华(蓝藻浮上水面成连片形状称为水华)已经形成,这是巢湖目前蓝藻发生的主要区域。
安徽省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6、7月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蓝藻,没有特别恶化迹象。
巢湖西半湖蓝藻发生区域在5平方公里左右。据介绍,巢湖已经具备蓝藻暴发的营养条件。与今年5月上旬相比,巢湖西半湖水质已明显下降,由Ⅴ类下降为劣Ⅴ类。
西半湖区局部发生的蓝藻对合肥市民的饮用水没有造成影响。合肥四水厂取水口距离巢湖西北岸3公里,该厂已停止用巢湖水作为自来水水源。
“短期内根除巢湖蓝藻是不可能的。”安徽省环保局总工程师张之源表示,“但我们可以抑制蓝藻大面积暴发。巢湖水量一般为18亿到20亿立方米,从近几年治理经验来看,每年只要补充7亿立方米的水就可以有效预防蓝藻的大面积暴发。如今安徽还研究了调水冲污的预案,如果出现蓝藻暴发,将调取长江水到巢湖冲污。”
6、北京:官厅水库湿地一年净化2590万吨水 水质可达三类
来源:北京日报2007年6月2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701
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向记者展示经湿地处理前后的水质对比
“湿地每天可处理来水30万立方米,出水水质可达三类。”昨天,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官厅水库黑土洼湿地二期工程本月投入使用,250亩湿地全部发挥作用,一、二期工程每年可深度处理水量2590万吨,处理后水质达到三类。
在永定河河水流入官厅水库的岸边,25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主体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永定河入库的五类河水,通过湿地旁的房子(稳定塘)内的设备处理之后,再流入人工湿地碎石床,经过几次水生植物和碎石过滤、净化之后,最后排入官厅水库的水就是清水。”官厅水库管理处的负责人介绍说,他拿着两瓶颜色鲜明的水做对比,处理前的水泥沙混杂,处理后清澈见底。
负责人说,这项工程借鉴德国在水生态修复方面的先进、成熟的技术,充分利用黑土洼地区的有利地形,运用生态工程原理,采用无污染、效率高的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受污染的永定河入库水体。人工湿地分潜流湿地和面流湿地,湿地内的香蒲、水葫芦、芦苇群落等植物,吸附了杂质、净化了水质。据了解,该系统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规模的人工湿地,也是北方低温地区人工湿地处理河道微污染技术的一次探索。黑土洼湿地工程总共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每年深度处理水量约540万吨,二期工程本月发挥作用,两期工程每年可深度处理来水2590万吨,消减入库污染总量的三到五成。目前,湿地运行管理人员共8人,这项工程是永定河入官厅水库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7、专家认为:设置鱼礁是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最直接措施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7-06/20/content_6268370.htm
新华网南宁6月20日电(记者覃广华)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著名动物学家潘文石先生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中华白海豚最直接的保护措施就是往海里放鱼礁,使鱼有产卵、生存空间,海豚也就有小鱼可以吃。
中华白海豚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现存于世界上的中华白海豚只有1000多条。目前,中华白海豚最重要的生存区域范围是在珠江口和北部湾海域。
潘文石教授目前在北部湾城市广西钦州建立了一个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每天对中华白海豚进行观察、监测。潘文石说,中华白海豚喜欢生活在干净的浅海区,以小鱼为食。在海里设置鱼礁主要是为鱼提供生存、繁衍的场所,这样海豚就可以捕获更多的食物。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北部湾的钦州三娘湾海域曾经发现过白海豚,而此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加强了海湾的生态环境建设,三娘湾拥有了良好的浅海地貌和水文条件,逐渐吸引了成群结队的白海豚重返“娘家”,使得北部湾的中华白海豚至今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
据潘文石教授的监测,三娘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超过110头,这是近年来我国北部湾地区观测到的最大一群中华白海豚。
8、罕见野生天山马鹿群 重现新疆新源林场
来源:新华社2007年06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96445.html
近20多年来极为少见的野生天山马鹿,最近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新疆伊犁新源县境内草场。
位于新疆天山西部林业局新源林场内的塔勒德镇阔尕西夏草场上,最近常可在清晨见到三五成群的马鹿在森林边草地上觅食,生性机警而且有严格生活规律的它们显得都很从容,没有因为见到人立刻飞奔而去;时至中午,甚至还有成群的马鹿出现在山坡上与牧民为邻,人与自然呈现出一派和谐相处的景象。
天山马鹿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天山西部林业局新源林场通过多年来对天然林限采、禁伐,打击偷猎、偷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天然林内的动植物得以休养生息,不仅野猪、黑熊等野生动植物找到了安全的栖身之所,罕见的野生马鹿群也越来越常见。(张彬、叶斯波力)
9、新华网:“淮河上的三峡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竣工
来源:新华网 2007年6月2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644
新华网合肥6月20日电(记者蔡敏 姚润丰)淮河干流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20日通过专家组竣工验收。这标志着淮河中游无大型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从此结束。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主体工程由主坝、南北副坝、引河、船闸、进泄洪闸等建筑物组成,全长78公里,总投资22.67亿元。这项工程2001年底动工兴建,2003年11月提前一年成功实现淮河截流,2006年6月,主体工程顺利通过竣工初步验收。整项工程涉及河南、安徽两省,主体工程跨安徽省霍邱、颍上、阜南三县,是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也是淮河防洪体系中具有关键性控制作用的枢纽工程,被称为“淮河上的三峡工程”。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表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成,将使淮河干流的防洪标准由过去的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一旦淮河发生50年一遇以上洪水,配合现有水库、河道堤防和行蓄洪区,可确保淮北大堤保护区内1000万亩耕地、600多万人口以及沿淮重要工矿企业和城市安全,一次性防洪减灾效益为306亿元,是工程投资的10多倍。
10、新华网:长江上游洪峰下泄 中下游水位持续快速上涨
来源:新华网2007年6月2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647
新华网武汉6月20日电(记者 杨希伟)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持续降雨,长江上游来水继续增加,长江中下游水位持续快速上涨。
长江水文局局长王俊说,连日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持续降雨。19日8时至20日8时,长江上游干流、渠江、乌江、澧水、宜昌至武汉区间、汉江上游、鄱阳湖水系降小到中雨,三峡
区间、清江、汉江中下游、鄂东北降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
受降雨影响,长江上游干流及部分支流先后形成洪峰。长江上游干流的寸滩水文站20日7时出现洪峰,流量为24100立方米/秒。20日1时45分,嘉陵江洪峰经过北碚水文站,洪峰流量为13200立方米/秒。乌江的洪峰则于18日20时左右通过武隆水文站,洪峰水位为185.82米,超警戒水位0.82米,洪峰流量为7250立方米/秒。
长江水文局实时监测表明,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洪峰向下游推进,20日8时三峡水库的入库流量已达到36000立方米/秒,水库水位为144.46米,出库流量增至38600立方米/秒。与19日8时相比,三峡水库的入库流量与出库流量分别增加了3000立方米/秒和6900立方米/秒。
相应地,位于三峡水库下游、长江上中游交界处的宜昌水文站,20日8时的流量已增至41300立方米/秒。这是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上游首次形成4万流量级流量。
王俊说,长江上游来水的继续增加,使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持续快速上涨。20日8时,长江中游的汉口、中下游交界处的大通水位分别涨至21.66米和10.02米。较19日8时分别上涨了0.34米和0.19米。与16日8时相比,水位累计上涨达0.79米和0.94米。
11、黄河调水调沙“人造洪峰”进入山东
来源:新华网 2007年6月2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699
新华网济南6月21日电(记者 王汝堂)21日上午8时,黄河进入山东境内的第一站高村水文站流量由数百立方米每秒猛涨至1680立方米每秒,黄河第六次调水调沙“人造洪峰”已正式进入山东境内。
记者从山东黄河河务局了解到,经过前几次黄河调水调沙,黄河下游主河道过流能力普遍达到3500立方米每秒至4000立方米每秒,但局部过流能力仅在3200立方米每秒至3400立方米每秒之间。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沿线浮桥逐步拆除,截至20日下午,济南境内吴渡浮桥、平安浮桥、顾娄浮桥和北魏浮桥已经拆除。
12、地球气温升 北极春到早
来源:广州日报 2007年6月2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670
由于气候变化,北极的春天与十年前相比竟然提早了两周的时间到来。
平均提早14.5天
据英国《泰晤士报》19日报道,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发现,北极地区花儿开放的时间、动物产卵的时间以及昆虫结束冬眠出来活动的时间,与1995年相比,平均提早了14.5天。一些物种提前30多天就开始了春天的活动,其中一种小虫甚至提早50多天就出现了。
昆虫反应最明显
研究人员发现,包括蝴蝶和黄蜂在内的昆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最为明显。2005年,有7种昆虫比1995年提前了20多天出现,不过其中一种蜘蛛却晚了25天才开始活动。
在3种鸟类中,黑腹滨鹬和三趾滨鹬产卵的时间比10年前提前了一周,而翻石鹬产卵的时间则提前了10多天。所有6种植物开花的时间与10年前相比都要更早,其中两种甚至提前了20多天。
冰雪提早融化
关于北极春天来临时间的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著名的生物学刊物《现代生物学》上。科学家表示,北极的春天提早这么多到来,无疑跟全球变暖有关。
北极地区野生动植物的活动,与冰雪的季节性融化有很强的联系。从1995年至2005年,北极冰雪的这种季节性融化提前了14.6天。丹麦奥胡斯大学的托克·霍伊表示:“这肯定是由于冰雪融化造成的。我们知道,在北极的这一地区,冰雪融化要比10年前早了两个星期。由于我们挑选的物种范围非常广,没有其他理由还能解释它们行为的变化。”
霍伊表示,动物出来活动、产卵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改变,可能打乱地区的食物链。
13、浓烟污水熏臭染黑眉山村 污水环田臭味绕梁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7年06月2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21/025512062341s.shtml
油厂流出的废水呈深黑色,不断冒出气泡,发出阵阵恶臭
油厂附近是养猪棚,两大污染源使池塘内布满垃圾
每天下午准时光顾的恶臭,在池塘周围四处漫溢的污水……番禺区化龙镇眉山村一带近来扎堆出现了数家养猪场和炼油厂,不断排出的污水和浓烟严重影响了周围村民的正常生活,也严重污染了环境。村民说,不妨请“闻臭师”来闻一下,鉴定污染有多严重。
土炼油厂冒出黑烟黑水
昨日下午3时,记者首先在距离村口五六百米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家土法炼油厂,这里比较隐蔽,距离大路很远,周围是荒山和池塘。
说是个工厂,其实只有简易的篱笆隔出一片空地,约有两个篮球场大,堆着数百个装满废塑料的袋子,一个简易窝棚下是不断冒出浓烟的炼油桶。虽然此时工厂里只有一个工人看守,但生产效率显然不低,工人不断地加料,臭气也越来越浓,同时如墨汁一样的黑水顺着一条土沟从厂里流出来,发出刺鼻气味的同时还在不断冒气泡,这些未经处理的水就直接流入附近的池塘里。
围着炼油厂走一圈,记者发现所有的燃烧废弃物都直接倾倒在路边。看守工厂的工人说,这家厂主要是用废旧塑料提炼燃料油的。而在距离这家炼油厂100米外还有一家规模大上数倍的油脂厂,该厂拥有5个大型储油罐,两个简易车间,除了一条通往厂外的排污沟,记者没有看到任何污水和废气处理设备。
猪场垃圾填满池塘
炼油厂的隔壁是一连排用于养猪的窝棚,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这里约有数百头猪,也是眉山村的“臭源”之一。养猪场的工人们不愿意理会外来人的询问,但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猪圈边都放着几个巨大的蓝色塑料桶,里面还残留着一些泔水,吃泔水长大的猪挤在狭窄的窝棚里,气味令人窒息。
更加骇人的是,养猪场中间一个面积达一百多平方米的池塘竟然已经被各种垃圾填满,几乎看不到水面,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池。池中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包括旧衣物、塑料袋、箩筐等等。据了解,由于地处偏僻,垃圾车根本不会过来,养猪场里的工人们就把水塘当做了垃圾场。而从猪场里流出的臭水则和炼油厂的污水一起,排进了附近的池塘。
有老人被恶臭熏倒
村民说,最近两三个月,每天下午总会有一股浓烈的臭味飘散到村里,成了街坊们的心头大患。“有时候是煤气味,有时候是烧焦的味道,熏得人想吐!”昨日下午,村头一家士多的老板娘抱怨说。这一说法得到多位村民的证实,他们告诉记者,每天下午4点钟左右是气味最浓烈的时候,村里甚至有老人因为不堪忍受恶臭而晕倒。有人为此找到这些养猪场炼油厂交涉,可在那里工作的都是一些小工仔,根本无法做主,幕后老板又从来不露面。
记者调查发现,臭气可能还不是唯一的问题。距离炼油厂养猪场100米处是村民们的蔬菜大棚,污水就环绕着菜地流淌,由于此地土质松软,水的渗透性很强,有些地方尽管污水无法通过地表流淌过去,但走地下仍然可以到达,因此,很多地方污水直接就从地下冒了出来的,形成一个个污水洼。附近的几个大池塘是周围菜农重要的灌溉水源,从表面看水质尚可,但池塘里很少看到鱼类,有些干涸的池塘底还能看到大量红色的沉积物。
“这些味道太强烈了,能不能请个‘闻臭师’来闻一闻呢?”一名姓刘的村民说。
14、湖南湘江上游矿冶企业治污设施简陋 污水乱排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21日 潘少军
http://env.people.com.cn/GB/5893226.html
6月初,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湖南省湘江上游的衡阳、郴州等市了解到,湘江上游地区不少矿冶企业治污设施简陋,也没有相关监测系统。据郴州市政府有关人士介绍,到2006年底郴州市有1147家矿厂,沿江大量采选矿石,仅甘溪河一带就积存了近千万吨尾砂废石,每遇汛期,选矿废水和尾砂俱下,造成“大雨大污染,小雨小污染”。郴州市的冶炼企业经过整治,已经由2003年的1600多家降至目前的200家左右,然而大多没有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冶炼废水直排湘江,前不久已开始停产整顿。
湖南省有丰富的铁、锰、铅、锌、铜、锑等矿产资源,作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的湘江,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沿岸采选矿业和冶炼业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
2006年1月6日,湘江曾发生严重的重金属镉污染事件,随后经过大力整治,污染情况基本得到遏制。
而据当地干部群众反映,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矿产开发和金属冶炼,湘江两岸的重金属残留物亟待治理。去年至今年,三次取样检测表明,从株洲至湘潭40公里的湘江段,在两岸1500米的范围内,土壤和作物中还能检测到镉的残留物。
湘江底泥中也有不少重金属残留物。据湘潭市环保局同志介绍,仅在湘江湘潭段的霞湾港,沉积江底的重金属残留物就达到200吨之多。去年的镉污染事件,就是在枯水期疏通航道搅动底泥中的镉渣引起的。
记者团此行发现,湘江上的挖沙船比比皆是,挖沙行为极为活跃,以株洲、衡阳、郴州段最为严重。当地百姓说其中有一些属于无证挖沙、偷采偷挖,而过量挖沙极有可能泛起江底的重金属渣,导致江水重金属超标。
15、太湖局部水域再现蓝藻聚集 无锡掀"环保风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21日 汪晓
http://env.people.com.cn/GB/5892629.html
6月20日,苏州市渔政人员在增放鱼苗,为遏制太湖蓝藻暴发趋势而增加的蓝藻克星——鲢鱼放流总数达到160万尾。王建中摄
相关阅读:
安徽省环保局:巢湖出现大面积蓝藻报道不属实
太湖又刮西南风 蓝藻再次逼近无锡水源地
随着气温升高,同时受6月18日晚一场东风影响,近几天,无锡太湖局部水域再次出现蓝藻聚集。这次蓝藻是出现在太湖梅梁湾西部水域,距无锡市重要水源地、贡湖水厂约有11公里,对水质未造成影响。
斩“藻”
每天打捞1000多吨;蓝藻暴发可能性依然存在
“这些天我们天天打捞,多的时候每天出动一两千人。”无锡市农林局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张宪中介绍,目前每天的打捞量为1000多吨。
从目前情况看,取水口水质情况正常,蓝藻浓度约为500个/升,而在上次蓝藻暴发的时候,蓝藻浓度高达5700万个/升。“目前还没有出现蓝藻大规模聚集的情况。”张宪中说。不过他指出,太湖富营养化的情况没有根本性改变,只要气温、风向等外部条件适宜,蓝藻暴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无锡市农林局渔政处副处长周志成介绍,从5月8日开始,渔政部门就组织打捞蓝藻,先是用勺人工打捞,后来用吸泵机械打捞。
除了打捞,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可资参考的除藻办法。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陆健健提出,一个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压生土”,就是从耕作层以下或者干涸湖泊的淤泥下取土,将其脱水之后打成粉末,喷洒到蓝藻上。生土对有机氮磷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用来灭藻是立竿见影。
此外,无锡市正开展蓝藻变废为宝的研究。
预 警
严密监视异动;每两小时监测一次水源地水质
能否及时掌握蓝藻发展状况,并据此分析其可能对水质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在无锡发生饮用水危机之后,不断被人问起。
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总工程师戎文磊介绍,目前,他们已对蓝藻的生长发展以及风向、水位、气温等自然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并在取水水源地分别安置了活动和固定的监测哨,每两小时对水源地水质监测一次,重点监测与藻类有关的水质指标,以确保城市饮用水安全。
6月9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多位专家也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建立预警机制的问题。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报告中提到,将在近期组织开展“太湖蓝藻预警预报系统”研制,预报蓝藻暴发的时间及区域,并将研究建立“太湖水环境分析模型”,预报蓝藻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应对蓝藻引发的供水危机提供决策支持。
眼下气温渐高,蓝藻新一轮暴发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任何异动都在无锡有关方面的密切监视之中。“我们在作一些技术储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戎文磊说。
治 本
企业排放必须达标;三年治污目标两年完成
“蓝藻被认为是‘死亡之藻’。蓝藻暴发,说明水体已经极度富营养化,湖泊就处于‘危亡状态’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陶康华说。
那么,水体富营养化是如何造成的?水中的磷氮哪里来的?对此,学界说法不尽一致,有的认为是工业污染造成的,有的说生活污水是主因。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认为,这几年,生活污染的比重明显增加,有些区域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比重甚至超过工业污水。
陆健健认为,氮磷污染和生活污染不能画等号,强调“生活污水是主因”,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他说,目前太湖沿岸城市生活污水直排的情况已不多了,关键是一些小化工企业偷排漏排。工业污染还是主因。
为此,一位专家呼吁:沿湖企业必须达标排放,偷排漏排必须受到严惩――拯救太湖,别无选择!
“环保风暴”已在无锡掀起!据了解,截至6月20日,无锡市已取缔21家废品加工厂,停产整顿127家。还有71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被责令停业或关闭。无锡市规模以下化工企业三年关闭772家的目标将全面提速。市化工企业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透露,今年全市将关闭503家小化工生产企业,经过前期专项整治,全市已关停小化工生产企业160家,还有343家将在年底前悉数关闭。明年再关闭269家,做到三年目标两年完成。
16、环保总局彻查合肥开发区:23家企业存在污染问题
来源:世纪经济报道 2007年06月21日 范利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21/101413279534.shtml
安徽省城合肥,最近阴雨连绵。对于刚搬迁到合肥政务新区的合肥市政府来说,这几天分外忙碌。
6月15日,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14起联合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其中,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占据合肥招商引资半壁江山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入第一批督办案件。
5月24日—29日,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组成的环保专项行动督察组对安徽的合肥、蚌埠、亳州、阜阳、淮南5市的环保问题,进行了明察暗访。
从督察组初步公布的督察结果来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位于蚌埠市的八一集团被督察组挂牌督办。
开发区成环保违法“避风港”
6月20日上午,在合肥市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内,本报记者看到,一个投资4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正在火热建设中。该污水处理厂计划于7月初投入试运营。
该公司是日立公司惟一一家在中国生产挖掘机的独资企业。一位督察组随行人员披露,根据检查,这个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公司每日有约200吨废水产生,但实际上仅有40吨磷化废水得到处理。督察组现场监测其pH值为11.18,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pH值小于9的标准,而且,该企业排污费也从未缴纳。
督察组在海尔特种钢板厂的暗访结果,更令人吃惊:经现场监测,通过该公司事故管道排放的废水pH值为10.5,COD排放浓度3600毫克/升,超标23倍。
该公司系海尔集团于6年前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建。海尔集团在这里设立的另一个子公司——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磷化废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装置,也被督察组发现一直闲置不用。
而督察组6月15日的公开通报中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的342家生产企业,大部分企业生产废水未进入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直接排入巢湖支流派河。而且,许多企业未缴纳排污费。
督察组还公开通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局涉嫌越权审批建设项目。根据上述随行人员的披露,为了规避上级部门的环保验收,地方政府擅自把园区的项目规模化整为零,使得本应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的项目降格为省级环保部门审批,原本应由省级环保部门审批的项目降格为市级环保部门审批。
督察组在安徽蚌埠市的暗查结果,同样令人吃惊。
随行人员透露,在蚌埠,督察组调查了包括八里沟、鲍家沟在内的5个主要入淮通道水质情况,污染相当严重。尤其是位于蚌埠市东部的鲍家沟,污染问题更令人触目惊心。
经督察组监测,鲍家沟大桥及其入淮口COD浓度为300mg/L和390mg/L。目击者称,督察组到达现场时,鲍家沟正在开闸放水,闸下至淮河形成的厚厚泡沫,浩浩荡荡逶迤一公里有余。
督察组还在蚌埠沿八里沟、鲍家沟两个排污通道上行检查了12家企业,其中3家企业,一家停产、两家达标排放,9家企业有违法排污行为。而上述被挂牌督办的八一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一部新建项目污染治理设施未建成即投入生产,生产废水通过3个排污口直接外排,COD浓度最高达400mg/L,苯、甲苯浓度为76.2mg/L、4.13mg/L,分别超过排放标准15.2倍和8.2倍。
督察组当即建议安徽省环保局对蚌埠市实施“区域限批”。
而从督察组在安徽的整体检查结果来看,非常不容乐观。安徽省环保局一位人士透露,在简短的5天检查中,有23家企业被查存在污染问题,占抽查企业的85%以上,而且,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当地开发区。
“开发区简直成了企业违法的‘避风港’。”随行人员说。
17、太湖治污:百亿投入16年却收效甚微
来源:国际金融报2007-6-21陈丽娟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524.html
● 倘若单从技术层面上看,太湖要在三五年内实现治污,绝对有此可能。关键是管理体制问题
● 倘若管理问题得以解决,太湖治理费用只需国家一二期预算投入资金的1/10
● “863”治水专项成了利益相关者的“分肥大餐”:少数“内部人”决定着政府应该投资什么项目,项目由谁来主持、参与,项目的进程及最终成果评定也由这些人进行。而真正有价值、有效果的治水技术,却拿不到科研经费
● 放着多年水治理研究实践成功的创新成果不去用,而采用三国诸葛亮川南追敌时采用的古老“捞藻”技术,在国际治水界都引为笑谈
● 中国领导对污水治理的关心程度“世无前例”,中国对环保的投入也是“史无前例”,连续两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了1.2万亿元,但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之差也同样是“世史都无前例”
6月在无锡召开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太湖作为中国重点治理的最大湖泊,自1991年国家启动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至今已十六载。太湖治理共投资逾百亿,却收效甚微。不久前刚暴发的无锡水危机,让国人不得不面对“太湖治理16年无功而返”的沉重事实。
“太湖治污”真的难于上青天?然而,近日世界水协理事刘光钊与南京大学藻菌学科带头人刘志礼教授,在谈及太湖治理时却不约而同地向本报表示:倘若单从技术层面上看,太湖要在三五年内实现治污,绝对有此可能,现在治理的关键是管理体制问题。
“蓝藻不是不可治理,但要治水,先要治人”
相对当前舆论热衷于清议“就水治水”,多年致力于滇池治理的刘光钊表示:“蓝藻不是不可治理,但要治水,先要治人。”刘光钊几年前上报滇池治理工作时,国家环保局原局长谢振华曾给其回信称:“滇池治理看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刘光钊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太湖治理。太湖治理多年不见成效,难治之症更多的是在管理问题上。
太湖水污染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乡镇工业之兴起。1990年代中期之后,长三角地区经济起飞,在太湖流域这片占全国不到0.4%面积的土地,创造出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然而,在漂亮的经济成绩单背后,是令人难堪的环境困局。
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专家罗祖德认为,流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经济区和行政区不整合的固有矛盾,这两大矛盾加上部分官员的管理失职造成了太湖治理举步维艰的局面。
罗祖德表示,太湖流域涉及两省一市35个城市,城市在“共享”太湖的同时也在“共污”。然而由于区域行政主导下的太湖流域管理使得太湖水资源产权不清,太湖治理权责不明。于是大家一哄而上你争我抢用太湖,结果却是“发展经济不要命,治理太湖不出力”。
区域规划与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不接轨
河海大学教授崔广柏曾指出,太湖治理缺乏一个流域的日常监管机构。目前太湖流域的管理组织有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等,中间存在区域隔阂,流域管不了区域,造成区域规划与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不接轨,“规划打架”现象时有发生。
2006年底,联合国国际湖泊环委会专家哈里应无锡市要求问诊太湖,他作出《太湖水环境状况及水质修复评估报告》,认为:“建立流域领导机构至关重要。这个领导机构必须是官方机构,要由环保、水利、建设、农林等相关部门组成。这便于通盘考虑整个流域水环境修复管理措施的制订。”
6月16日,无锡市委、市政府召开治理太湖保护水源动员大会。无锡市市长毛小平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污染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其中包括组织实施国家“863”重大课题“太湖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技术示范”项目和自2002年起实施的生态清淤工程。
太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一项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性立法——《太湖管理条例》目前正在起草相关条文,前期准备工作已做完。这是一项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性立法,迄今为止尚无先例。
对此,罗祖德教授强调:“进行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性立法,立意虽好,但关键还在于执行力度。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执法机构,凌驾于两省一市进行强硬监管,方能奏效。目前在长三角一体化问题上,有专家建议可将长三角16城市扩容为两省一市政府的直接对话。这一行政设想如应用到太湖治理上,也许能够解决问题。”
太湖局则表示希望由两省一市有关部门协调成立一个太湖流域管理委员会,以解决上述问题。看来,《太湖管理条例》是否能解决“多头治水管理混乱”的问题,还需拭目以待。
“863”治水专项成利益相关者“分肥大餐”
无锡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友根曾向媒体无奈表示,目前太湖的富营养化已呈积重难返之势,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彻底治理,目前在国际国内都没有一个成熟的好方法。对此,刘光钊、刘志礼等治污专家却持不同意见,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倘若单从技术层面,太湖要在三五年内实现治污,绝对有此可能。”刘光钊甚至认为,倘若管理问题得以解决,太湖治理费用只需国家一二期预算投入资金的1/10。
据了解,2002年8月无锡市正式启动国家“863”计划重大治水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示范工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水污染科技治理专项,总投资2.1亿元。然而,几年的科研努力,却没有发挥出治理效果。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广柏认为这是由于研究项目无序设置,理论研究严重脱离实际。
刘志礼教授更将矛头直指科技腐败。他表示由于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拥有太大的资源分配权与项目审批权,操作不透明。
在这种情况下,“863”治水专项成了利益相关者的分肥大餐:少数“内部人”决定着政府应该投资什么项目,项目由谁来主持、参与,项目的进程及最终成果评定也由这些人进行。自己立项、自己招标、自己评标、自己中标、最后还由自己决算、验收。有些本已被其他国家反复研究、确认是完全错误的研究项目,在利益集团的推动下强行开展,却毫无实质进展。而真正有价值、有效果的治水技术,却拿不到科研经费。这不仅造成了大量投资的白白浪费,更耽误了太湖治水工程的有效开展。
针对科技腐败泛滥的问题,刘光钊认为,由于种种管理之弊,真正可以治污的先进技术在太湖治理中却难以得到研究应用。
太湖治水专项上应该建立责罚机制,改革招投标制度,对浪费国家资金、项目完成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企业,应予以淘汰。同时,要促进专家的知识更新。
盲目疏浚造成水体生态恶化,不能饮鸩止渴
刘光钊强调,管理问题同样体现在先进治水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上。
他告诉记者,在太湖治污工程中,落后的工艺、落后的管理占据了水务市场的大半个江山,一些部门置新技术不用,重复使用一些落后的工艺,致使太湖治理的效率难以提升,多年治理都是表面功夫。
当问及原因,刘光钊表示一是地方的守旧观念,二是控制治水的个别专家的学霸作风,三是治水专家当中一些人根本没有治理湖泊的实践经验,四是个别领导不能以大局为重,官本位、个人本位的思想作祟。
对于历时16年耗资100亿元的“引长济太”工程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捞藻”应急措施,学者纷纷提出质疑。刘志礼教授更明确表示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
刘志礼指出,目前主要采取的“引江济太”的办法,以尽快促进太湖水体流动,改善太湖水质,此举救急尚可。但由于是“死角”,所以水引得太多可能会导致藻体向南太湖、东太湖扩散。要是一扩散,整个太湖流域都得遭殃。刘光钊亦表示,盲目疏浚会造成水体生态恶化。接下来得从治本入手,不能再饮鸩止渴。
而针对目前应对水危机进行的“捞藻”工作,刘光钊更是痛陈:“放着多年水治理研究实践成功的创新成果不去用,而采用三国诸葛亮川南追敌时采用的古老‘捞藻’技术,在国际治水界都引为笑谈。”太湖治理开展多年未能奏效,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始终采用这些落后技术所致。
作为考察研究过20多个国家水治理的治污专家,刘光钊表示,中国领导对污水治理的关心程度“世无前例”,中国对环保的投入也是“史无前例”,连续两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了1.2万亿元,但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之差也同样是“世史都无前例”。
“其实中国已掌握的水处理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太湖乃至全国其他湖泊河流治理中所实际应用的技术水平却落后国际近50年。” 刘光钊认为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之差,难治之症恰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