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六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6-19

六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环保总局官员:环保产业潜力大发展快

2、上游“封江禁采”嘉陵江水变清 水质已达Ⅰ类

3中国相继成立省级气候环境研究中心

4黄河源头牧民搬家 310多万亩草原得到休养

 

地方信息:

5、水源保护区88个工业污染源 皖饮水安全令人忧

6、广州12名首批环保"嗅辨员"和"判定师"即将上岗 

7、辽宁遭遇30年来最严重夏旱百万人饮水困难

8、四川产业结构不合理 水体污染越治理越严重

 

重大水事:

9、黄河开始第6次调水调沙扩大下游过流能力

10长江三峡宜昌站流量达到2万级 今年以来最大汛情

 

污染信息:

11生活污染严重:超过50%的生活污水直排珠江

12、浙江绍兴:河道污染 水葫芦泛滥 

 

环境曝光:

13、疯狂采砂威胁淮河滩堤安全 

 

气候变化

14、新华视点:应对全球变暖,你准备好了吗?

 

深度报道:

15、中国饮用水拉响警报

 

环境时评:

16、不能为节能改造而浪费

 

 

 

1、环保总局官员:环保产业潜力大发展快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81847.html

去年总产值约60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将达15%以上

  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武卫政)“落实‘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任务,需要环保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我国的环保产业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今天,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赵英民介绍,据初步估算,2006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从业人员约300万人,年产值总额约6000亿元,实现利润约520亿元。预计到“十一五”末,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1万亿元,“十一五”时期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将达15%以上。

  赵英民透露,为促进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由环保总局主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将于2007年6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此次展览会将围绕“节能减排和积极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的主题,重点组织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参展,共设污染减排与防治、绿色节能、国际综合展三大部分。届时将有来自意大利、美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4家企业参展,国内参展企业及展品主要来自400多家环保骨干企业。膜技术、地热技术、高效除尘设备、先进环境监测仪器等一些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和产品将参加此次展览会。展会期间,还将举办30余场中外环境技术交流会、报告会等。

2、上游“封江禁采”嘉陵江水变清 水质已达Ⅰ类

来源:广元日报2007年06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79679.html

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督查中心成功协调解决又一跨省水环境保护问题

  往日混浊不堪的嘉陵江水从上月逐渐变清了。记者日前从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督查中心了解到,进入5月下旬以来,设置在川陕交界的嘉陵江水质自动站监测的数据表明,近十天来的浊度都在82-60之间,比高峰浊度2048—1220下降明显,水质达到Ⅰ类。这是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督查中心成功协调解决又跨省水环境保护问题。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流经陕西、四川、甘肃三省。是广元市城区、苍溪县、朝天区120万人民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去冬今春,由于陕西境内12艘采金船违规作业,导致嘉陵江(广元段)水体泥砂含量高、水浊度高。

  为了还嘉陵江一江清水,广元市请求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督查中心协调解决这一跨省水环境保护问题。随后,西南督查中心马宁主任一行沿嘉陵江进行了巡查,遂向国家环保总局环监局书面请示协调处理嘉陵江水体跨界污染,3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建局以环监函[2007]5号文件责成陕西省环保局“关注陕川交界区域嘉陵江水质变化情况,依法处理环境违法企业”。陕西省环保局随后责成省环监局长带队,会同汉中市环保局等单位于4月上旬对其境内嘉陵江河道采砂、采金进行了集中整治。目前,宁强县境内3处机械坑采点全部停产并恢复平整了河道,10多艘采金船已规范作业,减少了尾堆和悬浮物。目前,朝天区环保局与宁强县环保局共建“川陕环保联合机制”正在建立和落实之中。(王建宏)

3、中国相继成立省级气候环境研究中心

来源:新华社2007年06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82159.html

  东北亚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日前在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成立。这是自2002年以来,继新疆和甘肃两个省区建立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之后,中国地方政府为全世界的气候与环境专家搭建的第三个研究与合作的平台。

  至2008年秋,还将有上海、云南两个省市搭建起全球性气候与环境研究与合作平台。

  “不仅国务院重视全球气候与环境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措施,各地方政府近年来也在为应对该问题做着不懈的努力。”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新疆大学兼职教授叶谦说。2002年起,在新疆大学建立起了第一个由中国地方政府支持的环境与气候研究中心,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德国、瑞典、美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是这里的常客,一些研究成果已经为当地所用,并且不断引起国际上的重视,这里正在成为中亚地区的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

  此后,又一个研究中心在甘肃省建成,许多中外专家以石羊河民勤地区的气候与环境特征为参照,重点研究世界的干旱、断流现象,中国专家还就此提出了“环境蠕变”的观点,引起了中国政府及世界各国的重视。“日前黑龙江省政府支持建立的东北亚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将重点研究边缘气候环境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理论并进行应用实践,努力为东北亚地区的气候与环境改善及经济发展做贡献。”黑龙江省气象局局长刘万军说。

  自中国地方政府支持建立气候与环境中心以来,已经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巴西、伊朗、墨西哥、瑞典、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坦、加拿大、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越南、泰国、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在这些中心进行交流和合作。

  叶谦介绍,上海市支持华东师范大学筹备建立研究全球性沿海城市气候环境中心的工作已近尾声,有望在今年7月成立。这个中心将重点研究气候变化对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全世界沿海城市应对气候环境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008年,云南省将搭建起第5个由中国地方政府支持的世界性气候与环境研究合作平台。“青藏高原是12条国际河流的发源地,那里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垦荒、少数民族生活问题将成为世界气候与环境专家研究的重点。”叶谦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高级官员彼得·厄舍说:“气候与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地方政府的行动或他们之间的区域合作显得非常必要。”

  “中国各级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目前不但重视发展,而且重视清洁发展。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所以中国将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彼得·厄舍评价说。“黑龙江省是中国的面包仓,在这里研究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有意义,”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能力建设中心主任迈克尔·格兰斯说,“中国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气候和环境问题,这也是我们能到这里研究气候与环境问题的原因,这是一个多赢的举动。”(记者程子龙 郑启航)

4、黄河源头牧民搬家 310多万亩草原得到休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06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81864.html

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政府提供住房和生活补助

  据新华社青海玛多6月18日电 (记者张进林、任晓刚)在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头地区,世世代代在当地放牧为生的藏族牧民们正在实施大迁移,以保护母亲河源头地区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南部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地区,总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的玛多县是黄河干流经过的第一个县。长期以来,受干旱气候和超载放牧等因素影响,玛多县境内的草原植被退化严重,天然草场退化面积高达2400多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0%,以牧为生的藏族牧民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玛多县县长当周介绍,从2003年起,一项旨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大规模退牧还草计划在黄河源头最大的一对姐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实施。这项总投资达4100多万元的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后,得到当地牧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在政府提供住房、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后,牧民群众开始自愿地从草原退化严重地区向条件较好的县、乡政府机构所在的城镇或跨县迁移。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又启动实施,黄河源头地区牧民群众迁移规模进一步扩大。到目前,玛多县境内已有近400户、1550多名牧民实现禁牧搬迁,310多万亩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以草定畜项目也在这个县的所有牧委会得以顺利实施。当周县长说,这项以减少牲畜数量以控制草原退化速度的工程得到了牧民的积极支持,项目实施后参与牧户达到823户,建成围栏草场80多万亩,成功减少各类牲畜22万多只羊单位。

  经调查摸底,现在还有至少600多户藏族牧民要求搬迁,以保护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使他们世代生活的大草原得到休养。

5、水源保护区88个工业污染源 皖饮水安全令人忧

来源:新华社2007年06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82982.html

  安徽省环保专项行动小组近日通报,安徽省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共有工业污染源88个,饮用水安全面临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威胁。

  据介绍,安徽省饮用水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存在污染隐忧。据统计,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共有工业污染源88个,严重威胁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二、产业布局不合理。许多沿江、沿河、沿湖建设的工业园区和化工企业,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三、饮用水水源地划分覆盖面不够。部分县城所在镇及乡镇、村饮用水水源地还没有划分保护区,群众饮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四、监管能力不足。特别是县级环保部门,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监管能力普遍不足。

  由环保、建设、监察等多部门组成的安徽省环保专项行动小组近期将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抓紧制定并实施饮用水源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省辖市和县(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调整和完善工作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建制镇及乡镇于年底前完成。

安徽省还将限期清理整顿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和排污口,该关闭的坚决关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问题和隐患;完善饮用水源地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公布饮用水源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记者蔡敏)

6、广州12名首批环保"嗅辨员"和"判定师"即将上岗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6月1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7-06/18/content_6258637.htm

    新华网广州6月18日电(记者 胡俊超)空气中臭气浓度是否超标,有时人的鼻子比仪器还灵。广州市番禺区环保局近日邀请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专家举办了嗅辨员培训班。经过嗅觉能力测试和培训,共有12人通过考试,其中10人通过“嗅辨员”资格考试,2人通过“判定师”资格考试,即将走向工作岗位。

  据环保专家介绍,臭气污染评定之所以需要“嗅辨员”和“判定师”,是因为仪器一般只能精确分析某些单一成分气体的浓度,面对复杂的混合臭气却无能为力,而且仪器不能参考人的主观感受,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人的鼻子测定臭气浓度。

    广州市番禺区环保局高级工程师刘经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判定师”主持整个嗅觉实验,负责选择嗅觉试验人员,配制测定试样,归纳整理测定数据等;“嗅辨员”的主要工作是嗅辨三个一组的臭气袋,分辨出其中一个装有样品气的臭气袋。

    据介绍,臭气浓度的测定方法为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即将三只无臭袋中的二只充入无臭空气、另一只则按一定稀释比例充入无臭空气和被测恶臭气体样品供嗅辨员嗅辨。当嗅辨员正确识别有臭气袋后,再逐级进行稀释、嗅辨,直至稀释样品的臭气浓度低于嗅辨员的嗅觉阀值时停止试验,根据嗅辨员的个人阀值和嗅辨小组成员的平均阀值,求得臭气浓度。

    广州市番禺区环保局工作人员胡波告诉记者,拥有能分辨出花香、汗臭、甜锅巴气味、成熟水果香和粪臭等单一气体嗅觉的人适合该岗位,番禺区环保局有20多人报名参加了此次“嗅辨员”和“判定师”资格考试,12人通过,有效期3年。

    胡波表示,这项工作不会对“判定师”和“嗅辨员”的身体造成任何影响。这些“嗅辨员”和“判定师”上岗之后,将根据社会委托和监测的要求来对臭气浓度进行测定。

7、辽宁遭遇30年来最严重夏旱百万人饮水困难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9/100713262033.shtml

  新华网沈阳6月19日电(记者 姚剑锋)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19日上午宣布,受数日高温少雨天气影响,辽宁省各地旱情急剧恶化,到19日8时,农作物受旱面积2116.44万亩,127.31万人口、47.3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这是辽宁30年以来最严重的夏旱。

  据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介绍,干旱涉及辽宁全部14市。旱情最严重的是辽西北地区、中南部地区。目前全省有88座水库干枯。在受旱面积中,重旱691.9万亩,干枯6.5万亩。

  据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专家分析,造成此次严重夏旱的最重要原因是连日的高温少雨。另外,春节过后土壤墒情不足也是造成夏旱的重要原因。虽然辽宁3月经历了百年未遇的暴雪,但由于后期气温上升过快,使得土壤失墒迅速。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介绍说,随着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生长进入拔节等重要生长期,农作物需水量会增加,目前的干旱无雨天气将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严重威胁。

  辽宁省水利厅农水处介绍,目前辽宁省有25250眼机电井出水不足或严重不足。一些重旱地区农作物可能会面临枯死威胁。

据沈阳中心气象台预报,辽宁全省未来7天都为晴好有时多云天气。抗旱形势将更加严峻。

8、四川产业结构不合理 水体污染越治理越严重

来源:四川新闻网2007年06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9/143213263370.shtml

  (本网记者 姚朔昂) 四川新闻网记者6月19日从全省总量减排工作会上获悉,虽然通过一年努力,四川的总量削减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值得注意的是,能够反应水体污染程度的化学需氧量指标去年的排放量比前年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长了近三个百分点。

  据介绍,去年四川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8.1万吨,较前年削减了1.8万吨,削减率为1.38%。氨氮排放量为6.578万吨,较前年削减了0.072万吨,削减率为1.0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80.6万吨,较前年增加了2.3万吨,增长率为2.94%。

  减排工作为何进展缓慢,个别指标竟然还出现了不降反升的严峻情况呢?对此省环保局副局长谷声文坦言,因为四川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业占的比例太重,加上增长方式粗放,所以即使企业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大。“目前四川工业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空间已经非常小,削减难度很大。”

  谷声文还表示,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治理技术和监控能力不适应减排工作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基础工作薄弱,难以准确及时反映减排情况等因素也制约着四川减排工作取得较大突破。

9、黄河开始第6次调水调沙扩大下游过流能力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6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9/100913262062.shtml

  新华网郑州6月19日电(记者 林嵬)记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6月19日,黄河开始第6次调水调沙,以继续扩大黄河下游过流能力。

  据了解,本次调水调沙将实施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3座水库水沙联合调度,目标是将黄河下游主河槽的过流能力增加200立方米每秒,达到3700立方米每秒水平,同时通过人工塑造异重流,尽可能减少小浪底水库的泥沙淤积。

  据了解,由于目前黄河流域旱情较重,小浪底水库蓄水比去年同期少20多亿立方米,今年调水调沙时间相应缩短为12天,将于7月1日结束。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最大流量将达4000立方米每秒,小浪底库区水位将骤降,水库两岸岸坡可能出现滑塌现象,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风景区将停止水上旅游活动。

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指出,经过5次调水调沙,黄河主河槽过流能力已由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3500立方米每秒,今后将继续进行调水调沙生产运用,力争将黄河主河槽过流能力恢复到4000立方米每秒。

 

10、长江三峡宜昌站流量达到2万级 今年以来最大汛情

来源:新华社2007年6月18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495

新华社武汉6月18日电(记者杨希伟)长江水文局实时监测表明,18日8时长江三峡宜昌站流量达到20200立方米/秒,出现今年以来最大汛情。

这也是今年以来长江上中游首次出现的2万流量级流量。三峡水库的水位18日8时涨至144.79米,入库流量增至26000立方米/秒。

长江水文局局长王俊教授说,此次汛情主要是由于连日来长江上游大部分地区连降大雨,6月17日至18日的连续大雨达15小时以上,如三峡区间的宜昌17日至18日降雨量就超过90毫米。受此影响,长江三峡宜昌水文站水位陡涨1米多,形成今年以来最大的汛情。

长江水文局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李云中教授说,对于此次出现的较大汛情,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各测报单位按照测报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测报预报作业。一线测报人员冒雨测流,精心收集水文资料;水情预报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严密监视水情,精心分析、预报;全局防汛测报保障系统以及自动测报系统运行正常,并于18日组织开展了测报工作再检查,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强调防汛纪律,以确保防汛测报工作的安全、顺利。

王俊说,根据长江水文局以及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分析,目前长江三峡的汛情仍属正常范围。

 

11生活污染严重:超过50%的生活污水直排珠江

来源:羊城晚报2007-6-19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413.html

生活污染比工业污染更为严重;水质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

  珠江水质与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今年广州会否再举办横渡珠江?昨日(6月17日)上午,由本报和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共同举办的“民生论坛”在广州市中大北门广场举行。珠江边上谈珠江,主持人及市民的辛辣问题一个接一个,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实 

事求是、各抒己见。

  今年水质略有下降

  珠江是我国南方最大河流,是我省最重要的水源,担负着向流域13个地级以上市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数千万居民供水任务。

  据广东省环保局珠江综合整治工作办公室副处长孔庆安介绍,珠江水质在2003和2004两年的检测中属劣五类。“劣五类就是大家即使在岸边就能闻到臭味。”经过这几年的整治,从水质检测数据上看,珠江从去年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今年1到5月份基本稳定在五类水平,个别时段达到四类。

  针对之前有关今年珠江水质有所下降的报道,孔庆安认为,不同时期的水质情况可能不一样。比如下雨的前期,它可能把河涌里的污染物冲下来,水质会变差;但如果继续下雨的话,水质会有改善。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中心)主任陈晓宏教授则表示情况并不乐观,“我掌握的资料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自去年(2006)9月以来,珠江的水质略差,例如长洲站等。但是总体稳定在五类水平,比起以往发黑发臭的劣五类,是略有改善。”

  讲到珠江水质的变化,广州冬泳会副理事长陈志源医生最有发言权,仅在去年他便三渡珠江。第一次游臭味很重感觉不及格,“上岸后冲了四次凉,这才把身上的臭味洗干净。”第二次游时觉得水质已有明显改善,第三次集体横渡感觉非常好,证明水质正在逐渐变好。

  能否再办横渡珠江?

  继去年横渡珠江获得空前成功,今年广州还会不会再次举办类似活动呢?为此,陈志源医生称其收到可靠消息,今年的横渡将在8月份举行。“我很期待,而且希望参加活动的名额能够增加!”

  相对于陈志源医生的热情,陈晓宏教授显得异常冷静,他表示,去年成功举办横渡,第一是雨水不多,所以污染有所减少,加上上游的来水稳定,所以水质特别好。第二要归功于临时关闭多个排污口,包括加强一些污染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从今年的情况看,这段时间雨水比较多,上游的来水比较大,要实施同样的应急方案有一定的难度。

  广东省环保局孔庆安则认为:“前些时间,有市民在珠江里游泳,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广州珠江整治工作确实取得了实效,但是,按照从专业角度,我并不提倡游泳。”孔庆安同时指出,如果要游泳,应通过卫生、环保等部门的系统水质检测分析,进行科学评估。

  珠江治污任重道远

  在珠江整治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也仍存在着一些顽固问题。陈晓宏教授指出,目前珠江很多污染源头非常隐蔽,难以真正截断,而且有些古人2000年前修建的排污口到现在还有污水排出,根本不知道渠道是怎么“走”的,难以根治,所以整治困难重重,逐个击破比较花时间。

  同时,孔庆安也提到,目前制约珠江整治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工业投入费用问题。“由于受到各种制约,现在广州的污水处理建设、重点区域整治包括工业污染源的整治都有部分滞后。”与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速度比较,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相对迟缓,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还不够50%;按照原整治计划2005年就应该达到50%。换言之,到目前为止,仍有超过50%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珠江。

  另外,生活污染比工业污染更为严重。本需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生活污水,大部分只是经过了简单的化粪处理。另外,农业施肥残余与养殖场粪便污染也是造成珠江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

  “污染容易治理难,提高意识,不要先污染后治理。”最后,陈晓宏教授一语点睛。本报记者 蔡霞曾璇 实习生 陈俊伟

 

12、浙江绍兴:河道污染 水葫芦泛滥

来源:央视国际2007-6-19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419.html

    (新闻30分):今年入夏以来,浙江省绍兴市的内河河道上漂满了大量的“水葫芦”,造成河道堵塞、河水变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

    我现在是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一条内河的河道上,大家可以看到水面漂满了密密麻麻的“水葫芦”。

    记者沿着内河走了近5公里,“水葫芦”一直在河道上蔓延。 岸边,还有许多被打捞上的“水葫芦”,现在已经变成枯黄色。

    居民:以前还有人在这里钓鱼呢 现在没有了

    鱼虾在这里养不活 会死的

    水葫芦在不流动的水域里,会造成河水发黑发臭。在繁殖高峰时,还会造成河面堵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它的肆意生长呢?

    居民:居民楼那边都是污水。

    居民:垃圾什么的乱丢也不能定期清理。(绍兴这样的河道多吗) 多多 太多了。

    绍兴是个水上城市啊为治理“水葫芦”这条河道的两侧已经完全封死,但是在“水葫芦”的周围还有一层绿色的漂浮物。

    居民:水是臭的 你到水边去散散步 风景很好 鼻子受不了

    记者随即来到绍兴市环境保护局。

    绍兴市环境保护局 办公室主任 胡剑:我们环保局主要负责工业污染,河道治理是我们配合水利、建设等有关部门工作。

    根据环保局工作人员的提示,记者又来到了绍兴市水利局。

    水利局工作人员:环城路以内不是我们管 我们只负责环城路以外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绍兴市建设局、水务集团等部门。水务集团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市政府已经出台措施在两年之内治理好饭店、宾馆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

 

13、疯狂采砂威胁淮河滩堤安全

来源:京报网 2007-06-19

http://epaper.bjd.com.cn/wb/20070619/200706/t20070619_296156.htm

 

 2007061916-1.jpg

淮河干流多项治淮骨干工程遭受严重破坏

  新华社合肥讯记者近日在水患频发的淮河流域采访调查时发现,淮河安徽段非法采砂现象十分猖獗,造成多项治淮骨干工程遭到破坏,部分淮河河岸崩塌。淮河汛期防洪安全正面临着“千里之堤,溃于采砂”的严重隐患。

  疯狂采砂滩堤开裂

  记者看到,在淮河干流的蚌埠至浮山河段,滩堤已经大面积开裂,支离破碎的河滩被水浪一击,泥土便坠入水中。而就在距离河滩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便是保护着淮北平原数千万人的淮河防洪屏障——淮北大堤。“如果这样的坍塌不控制,整个淮北大堤的防洪就没有安全性可言了。”淮河水利委员会建设局淮干建管处处长余智囊说。

  记者乘快艇沿着淮河干流的蚌埠至浮山河段走了一圈,见到不宽的河道上到处竖着高高吸砂杆的采砂船仿佛一片片河上“森林”,在突突的马达声中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采砂作业。余智囊告诉记者,这些疯狂的采砂船就是蚕食滩堤的罪魁祸首。“船上的一个采砂杆能伸到水下二三十米,采完一片就好比把河道挖出一个黑洞,把设计好的标准河道给更改掉了,严重破坏了河岸护坡和新砌的河滩。”

  记者在蚌埠至浮山的一处河段看到,不到1公里的河道上,竟然有大小各类采砂船70余艘。按照汛期河道管理规定,进入汛期后,淮河河道应全面禁止采砂。

  在淮河凤台大桥河段记者同样看到了疯狂采砂的景象。这个处于禁采期的河段内,采砂船如过江之鲫穿梭不止,河滩上砂场林立,有的采砂船甚至就“驻扎”在大桥下,靠着河堤作业。

  多数砂船无证开采

  砂民周素华告诉记者,这几年淮河上的采砂船一年比一年多,这些船中,小船一天可以采100吨砂,大船则能采200吨,按照最低1吨10元钱算,一天仅一条小船就能赚1000元。

  据安徽省水利厅淮河河道管理局的调查,目前淮河安徽段的采砂船只已达1800多艘。随着采砂船只的增多,船只吨位也增加,平均每条船的吨位为150吨,年河道采砂能力约1600万吨。

  据淮河河道管理局水政科科长陈乃辉介绍,目前登记的有证合法开采的船只几乎没有。绝大多数船只都属于无证非法开采。新华社记者杨玉华

  图为:淮河河岸护坡因采砂出现的裂缝新华社发

 

14、新华视点:应对全球变暖,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新华网2007-6-20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455.html

    贵阳6月19日电(记者 王丽) 花上3500万元,加上每年的设施运行费525.6万元投入治污,换来的是节省水费、排污费、农赔费、污水处理费等,每年可达2921.65万元的综合效益,而且两年就可收回全部治污投资。耗水排污大户中铝贵州分公司,就是这样通过技术攻关减排治污,使高浓度污水全部转化为再生水二次利用,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铝工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生产中大量排放高浓度碱水,造成水体和生物污染。中铝贵州分公司在艰难的治污道路中发现了新商机,将企业各工艺流程的废水进行综合处理,产生的再生水又全部回流到生产流程中去,节约了大量用水和治污成本。如今,不仅企业污水总排口看不到点滴工业废水外排,每年还要从企业外部抽取大量生活污水处理,实现了厂内外同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只污染不治理”,曾经是一些地区及企业发展经济的惯性思维。这些地方和企业往往只算眼前账、局部账,算来算去,治污似乎都是一笔得不偿失的支出账。中铝贵州分公司曾在这种思维下,将污染大户的“黑帽子”戴了几十年。

    这家企业的最终实践证明,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创新治污思路,学会算大账,舍得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治污,辅之以精细管理,治污减排就不是“赔钱的买卖”,而是获益匪浅的“赢家买卖”。中铝贵州分公司正是在许多企业忽视和犯难的治污环节,走出了治污为赢新路,还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节能减排治污不仅仅是企业一家的事,也是各地政府的职责;而如何调动企业的治污积极性,政府部门也是责无旁贷的。在促进和帮助企业节能减排治污的过程中,有关政府部门既要要求企业算治污的收支账,更要帮企业算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的大账。还要用好政策杠杆,一方面,不能让污染企业交付的罚款比治污成本还低,可以心安理得地大肆排污;另一方面,还要支持企业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科学治污,将“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控制”,用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新技术在全社会共享,使企业内部科学运转的“小循环”,最终带动起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从这一点上说,治污无论对企业或是地方政府,都不是“赔钱的买卖”。

 

15、中国饮用水拉响警报

来源:中国食品商务网2007-6-19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435.html

    无锡的渔政人员正将白鲢鱼放入太湖,它能吃掉大量蓝藻,净化湖水。

    6月10日,江苏无锡的自来水刚恢复正常,媒体就又曝出:安徽巢湖的蓝藻已零星暴发。6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太湖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可以说,此次蓝藻事件给中国的饮用水安全拉响了警报,也促使每个人去反思:我们该为饮用水安全做些什么?

    太湖水质已经好转

    6月11日,《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巢湖西北部塘西岸边,远远地就闻到空气中弥漫着较浓的腥味。湖面上漂着长约4—5公里、宽约1公里的蓝藻“水华”。水色墨绿,水质也十分黏稠。虽然巢湖市居民的饮用水目前还没受到影响,但安徽省环保局总工程师张之源表示:“巢湖已具备了蓝藻暴发的条件。”巢湖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要求对巢湖水质实施24小时监控;对沿湖的所有工业企业排污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加强管理;质检部门将每月一次水质检查改为每旬一次;水务部门也必须做好预案,必要时可引江水稀释巢湖,确保环湖200多万群众饮用水安全。据记者了解,目前巢湖还没有出现居民大量购买纯净水的现象。

    在蓝藻最早暴发的无锡,政府也通过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迎战蓝藻。水利部向太湖引入了1.9亿立方米长江清水。目前,太湖湖面的蓝藻已基本清除,湖水恢复了往日颜色,自来水出厂水质也已达标。不过,无锡市民胡芳(化名)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现在很多人对自来水仍有顾忌。“我们还在喝纯净水,洗澡都用井水。”

    “这次太湖事件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潜伏的危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说。不可否认,“连日高温少雨,水位降低”为蓝藻暴发提供了条件,但由各种污染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才是罪魁祸首。

    饮用水安全不容忽视

    其实,中国饮用水安全受到的威胁远不只蓝藻这一点。有数据表明,在中国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有约20%的水不合格;而中国农民有3亿多人喝不到安全的水。采访中,公众与环境保护中心主任、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之一的马军指出了目前我国饮用水存在的几个主要污染源。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由于湖泊、水库的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低,所以富营养化比较严重,即天然水体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入,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质恶化。这些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农田施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河流污染严重。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08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的水占了约1/4。另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部分供水水源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其原因主要是工业废水排放。

    地下水污染。“在北方,地下水是城市和农村饮水的重要来源。”马军说。地下水污染主要来自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及垃圾中的油、酚类物质。2006年,我国125个受监控城市中,浅层地下水水质呈恶化的有21个,呈好转的只有9个。

    自来水二次污染。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复兴教授表示,目前我们所用的很多输水管内壁涂有沥青类物质,长期使用后内壁腐蚀、结垢,导致重金属、细菌、挥发性酚、苯等物质增加。

    由此可见,中国饮用水安全受到的威胁已经不容忽视。此外,水污染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也值得大家关注。李复兴说,蓝藻的真正危害不在于腥臭气味,而是它会分泌一种叫做“微囊藻毒素”的物质。该物质是一种促癌剂,它可能影响儿童肝功能,还可能造成胎儿肝肾受损。此外,水中的环境激素、铅、砷等物质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消化系统等系统的病变。

    每家要自己把好饮水关

    “其实饮水安全比食品安全更重要,我们应呼吁建立《饮水安全法》。”李复兴说。在他看来,保障饮水安全的体系应该分为三层,分别是水源、城市供水和家庭饮水。“前两层更多靠政府,是长期过程。我们每家能做到的,就是尽量通过正确方法和一定工具,实现安全、健康地饮水。”李复兴还向记者介绍了几种保证家庭饮水安全的小窍门。

    饮水前先放水。每天清晨用水或长时间未用自来水时,应先让水流放几分钟。放掉的水可用于清洁卫生。

    烧水要多烧2—3分钟。水快烧开时,把壶盖打开,让残留的有机物挥发,再盖上盖;烧开后2—3分钟再关火以尽量清除细菌毒素。

    水不能反复烧,以防形成千滚水,因为千滚水属于死水。最好现烧现喝,不要隔夜。水垢应定期清除。

    在水龙头上安装净水器。应购买带有粗滤、活性炭过滤装置的净水器,并定期清洗、消毒。

    尽量不用含磷洗衣粉。含磷洗衣粉混入水中,再作为污水排入自然界,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

    马军则对大众有更高的期望,他认为,如果有更多的民众通过合法手段向那些经常违法排放污水的企业施加压力,例如不去购买它们的产品、积极举报它们,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应该会得到更大的改善。

 

16、不能为节能改造而浪费

来源:《光明日报》2007年06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82860.html

  关于当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形势,如果不使用“严峻”这个词,我们已经很难表达其紧迫与艰巨了。

  去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去年全国并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这本身已经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而更为严峻的是,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如果你仔细观察则很容易发现,各行各业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诸多问题仍然广泛存在。这种状况若不及时扭转,我们现在就可以断言:不仅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6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笔者细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包括40多条重大政策措施和多项具体目标,涉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实施10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等——这是一系列很有力度的硬举措。中央的态度如此坚决,相信各地方、各部门很快都会拿出具体措施来贯彻落实。比如,仅就照明系统改造而言,就会包括非节能灯更换、改造电路控制方式等许多工程。节能改造,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对节能改造没有精细的管理,恐怕又要造成新的浪费。综观各个单位,特别是“公家”单位的实际,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

  我们切莫忘记,节能减排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公家”单位很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对于国家政策和上级精神积极响应,但对于执行政策和落实精神过程中造成新的浪费却麻木不仁,视若罔闻。对于存在这种现象的单位和个人,如果你说他不认真执行上级指示,他可能会十分认真地跟你理论;但如果说他在执行上级指示过程中失之粗放,浪费太大,他却若无其事,泰然处之。实际上,浪费也是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损失的重要形式,而且随时随地发生,更具有普遍性。而且,我国的浪费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如果把浪费比作一种病,浪费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流行病、传染病,几乎成为当今一大社会公害。

  绝不允许为节能改造而浪费,尤其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部门的高度注意,因为他们在节能改造问题上具有决策权,且担负指导责任。所以,我们应当在《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落实之初就明确强调:要节能减排,要节能改造,但也要降低节约工作的成本,坚决制止不计成本进行设备更新改造的新的浪费行为。这一点是对各地方、各部门创造性和责任心的双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