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六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6-18

六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三江源沙化土地已占到源区土地总面积的15.1%

2、新发现的太湖蓝藻未影响周边城市饮用水源地

3、我国沙化面积达18% 影响近4亿人生产生活

4、我国电子信息产品面临环保“攻坚战”

 

地方信息:

5北京:三万尾鱼苗净化官厅水库

6、云南丽江:环境治理行动中 加大水污染防治

 

重大水事:

7、三峡库区全面消除移民“零就业家庭”

8、新华网:长江三峡出现今年以来最大汛情

 

人与自然:

9、浙江水域发现两尾巨型死亡中华鲟

 

污染信息:

10、组图:黄河兰州段遭污染 污染带长达十公里

11、英“回收垃圾”倾入亚洲 危害中印等国环境

 

人物访谈:

12、贾治邦: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

 

深度报道:

13、药厂肆意“排毒” 企业与居民的生命孰轻孰重!

14、千里之行 问计长江 

15、一座水库为何连续7年缺水 地方政府在做什么?

 

环境时评:

16、太湖蓝藻再次暴发?怎么办?

17、环保更要重效益

18、时评:尿裤救地球 是个值得严肃思考的问题!

19、“禁电令”不能被利益集团牵着鼻子走

 

 

 

1、三江源沙化土地已占到源区土地总面积的15.1%

来源:新华社2007年06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76007.html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记者从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了解到,三江源的沙化土地面积已占到源区土地总面积的15.1%,另外还有15.8%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的趋势。

    据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董得红介绍,三江源地区沙化土地总面积为278.5

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5.1%。其中:流动沙地10.6万公顷,半固定沙地17.3万公顷,固定沙地43.1万公顷,露沙地162.2万公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92.5万公顷。

    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调查发现,在1999年到2004年的5年内,三江源地区除固定沙地减少外,其余沙化土地类型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总增加量为19.1万公顷,年均增加3.82万公顷,年均增加率为1.5%。

    专家分析认为,“分布相对集中、土地退化沙化严重,且区域不同其发展趋势和速度不同”是三江源地区沙化土地变化的主要特点。董得红说,由于气候条件的持续恶化,加之人为等因素影响,沙化土地各种类的沙化程度都在增加,尤其以草场退化发展为露沙地最为严重。“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另有15.8%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的趋势,在目前气候条件下,若仍然超载放牧,防沙治沙得不到加强,今后沙化土地发展速度还将加快”,董得红说。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这里的林草植被保护状况,对三大江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顾玲)

2、新发现的太湖蓝藻未影响周边城市饮用水源地

来源:新华社2007年06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5875492.html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15日监测发现,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出现大范围蓝藻。记者就此采访无锡、常州等太湖周边城市的有关部门,得知这次蓝藻未对这些城市的饮用水源地造成影响。

  发现蓝藻后的15日夜,不久前因蓝藻暴发导致严重水危机的无锡市迅速增加了对梅梁湖、贡湖自来水取水口水域的夜间巡视,观测藻类的分布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也到现场共同观测。两天来,无锡市太湖水域藻类集聚的程度与前几天相比无特别明显变化。从16日 、17日的监测数据看,无锡市饮用水源地3个取水口的水质指标比前几日有所好转,自来水水质继续稳定。从近期水质监测情况看,贡湖和梅梁湖总体水质在平稳中进一步好转。

  这次发现的蓝藻接近无锡的宜兴市、常州市武进区。无锡、常州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宜兴市的饮用水取自水库,常州市的饮用水取自长江,所以未受到太湖蓝藻的影响。

由于太湖水温超过30摄氏度就容易引发蓝藻,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来临,无锡等沿湖城市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蓝藻大规模暴发的可能。江苏省气象局也一直对太湖蓝藻进行监测,并定期公布水质变化情况。(记者凌军辉)

3、我国沙化面积达18% 影响近4亿人生产生活

来源:北京晨报 2007年06月1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8/013113249717.shtml

  新华社上海6月17日电(记者 季明)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王信建17日在此间说,我国现有32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地区,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荒漠化防治事业依然任重道远。

  王信建是在此间举行的“2007中国治理荒漠化上海高峰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说,尽管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经开始出现净减少,由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本世纪头四年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但沙化仍然在局部地区继续扩展。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杨勇说,长江、黄河源头地区近年来沼泽枯竭,草甸退化,湖泊退缩,水系干涸,局部地区出现了沙漠化征兆,如在通天河和龙羊峡水库附近都出现了条带型沙化带。这些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带上的潜在沙化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

  国家林业局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沙化土地有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影响着近4亿人的生产和生活,我国每年由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

4、我国电子信息产品面临环保“攻坚战”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76996.html

  8月11日,欧盟用能产品标准的生态化设计EuPs指令将正式生效,对电子信息产品等用能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回收等提出生态化的标准要求。有关分析认为,这一新指令将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对此,我国要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及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标准的生态化要求,制订节能降耗的行业标准,将节能环保的管理措施贯穿于电子信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黄建忠说。

  今年3月1日,我国首部电子信息产业绿色法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施行。由信息产业部组织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准工作组”已经出台3项行业标准,另有6项标准预计在今年底前推出,届时将基本实现有害物质在电子产品中的替代和减量。

  但是,对多数国内本土电子企业来说,并未体会到污染控制的迫切,有的企业甚至把环保攻坚当作政府的“紧箍咒”。在“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准工作组”,本土企业仅有13家参与。而外资企业却表现了极大的参与热情,英特尔、惠普、索尼、诺基亚、西门子等74家外资企业参与其中。

  “关注电子产品环保方面的规定,在标准制订阶段贯穿我们的建议和主张,并及时按照标准规定调整产品,是我们长期以来的原则。目前,我们已在采购、生产、技术、销售等各环节贯穿环保理念,以求未来取得竞争优势。”爱普生公司有关人士说。

  据了解,仅仅制造一台电脑就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其中对人类有害的化学物质达到上百种。我国是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庞大的产业规模不仅消耗着大量资源,而且废弃电子信息产品携带的铅、汞、六价铬等有毒有害金属,正在带来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

  黄建忠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污染控制是推动结构升级的重要契机。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是一种全球趋势。同时,发达国家在继反倾销、技术壁垒、收取高额专利费之后,又采取环保壁垒限制我国电子产品出口,而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常常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对此,我国应有积极的应对措施。

据介绍,已经出台3项行业标准对电子产品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检测方法、污染控制标志都有了明确规定。8月出台的“环保使用期限通则”,规定如果电子产品中含有污染物,企业必须确保其在使用期限内不发生外泄和突变。另有5项标准涉及无铅焊接等内容。(记者 冯晓芳、刘菊花)

5、北京:三万尾鱼苗净化官厅水库

来源:北京日报2007年6月18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460

  

一尾尾活蹦乱跳的白鲢、花鲢、草鱼被志愿者放入官厅水库。前天,在官厅水库库边,由700余名青少年组成的节水、护水志愿者队伍,启动了“保护母亲河,还清官厅水库”活动,向水库投放了3万尾鱼苗,净化水库水质。

志愿者李鹏辉和其他队员,把一桶桶的白鲢、花鲢、草鱼鱼苗放入水中,鱼儿欢快的游向水库深处。他说,今天加入志愿者队伍,就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大家共同保护环境,保护水库水质。

市水务系统、延庆县、河北怀来县的700名青少年,共同组成了官厅水库地区首支节水、护水志愿者服务队。他们宣誓,在今后的公益活动中,为还清母亲河,从自身做起保护水源。据了解,今后他们将开展植绿护绿、禁渔护鱼、捡拾白色垃圾、回收废旧电池等公益活动。

据活动组织者介绍,这支青少年志愿者队伍,还将开展“节水护水大赛”,“优秀节水、护水志愿者和服务队”的评选。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干旱日”,举行这项活动,就是号召大家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维护母亲河的健康生命。

官厅水库位于延庆县和河北怀来县境内,既是根治永定河的骨干工程,又是阻挡永定河洪水威胁北京的重要屏障,是本市的重要水源。市水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恢复官厅水库水质,目前水库水质已得到明显改善,水库下游的三家店库区已达到三类水质。

6、云南丽江:环境治理行动中 加大水污染防治

来源:丽江日报2007-6-1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402.html

    在环境治理行动中,丽江市以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开展水污染防治。

  首先以水质“稳中有升、逐步改善”为目标,继续加大程海、泸沽湖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到2010年,程海、泸沽湖治理项目开工率达到100%,完工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削减10%以上。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泸沽湖稳定保持地表水一类水标准,程海稳定保持地表水三类水标准,力争达到二类水质标准”的水质保护治理目标要求,以省政府泸沽湖程海水污染综合防治目标责任书工作为重点,继续加大泸沽湖和程海的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力度。

  进一步修改完善程海、泸沽湖和拉市海的保护条例,科学确定各湖水位高程,依法建立有利于湖泊保护的水位调度运行机制;在湖泊法定正常水位后延一定范围内严禁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的开发项目;重点治理污染严重的入湖河道,大幅度削减入湖主要污染物总量,全面实施“三退三还”工程,建设湖滨生态带,恢复湿地;湖畔违规建设的污染水环境、破坏生态的建筑设施一律拆除;加快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省环境监察总队九湖环境监察工作安排,制订泸沽湖、程海湖环境监察方案,进一步加强泸沽湖和程海湖环境监察力度,巩固两湖水污染综合防治成果。

  其次,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制定并实施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禁止设立排污口,现有的排污口一律关闭;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禁止新增排污口。关、停、改造对饮用水源有污染威胁的企业,加强对江河沿岸化工和冶炼企业监管,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

  以保护生态功能、强化流域生态脆弱区治理、落实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金沙江水电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加快实施三峡库区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建设项目、加强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等为重点,确保金沙江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

  加强对主要出境河流的监控,完善金沙江、漾弓江等出境河流水质监测断面布置,建立主要污染源档案,制订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防范环境污染风险。(记者 双惠)

7、三峡库区全面消除移民“零就业家庭”

来源:新华网2007年6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433

新华网重庆6月17日电(记者 张桂林)重庆市政府在直辖10周年之际宣布,三峡库区城乡移民“零就业家庭”已经全面消除,城乡移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或转移就业的目标在今年6月以前得以实现,近万名三峡移民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10余年来,移民搬迁安置的主体工程基本结束,但库区岗位不足、移民就业难,一直制约着百万移民安稳致富。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重庆市启动了消除城乡移民“零就业家庭”行动,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的移民家庭,让每个城镇移民家庭至少有一人拥有工作岗位,每个农村移民家庭至少一人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

据重庆市移民局介绍,为全面掌握三峡移民就业情况,移民部门对全市15个移民区县和6个移民接收区县的移民家庭就业状况进行了全面排查,确定了城乡移民家庭中无一人上岗就业或转移就业的7097户,涉及移民近万人。移民部门为这些家庭建起就业信息档案,对移民的家庭状况、就业能力、愿望等登记造册。并通过劳动技能培训、政府岗位扶持、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措施,为城乡移民就业提供帮扶。

重庆库区各区县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党政机关包干扶持,干部一对一帮扶等促进就业的机制,为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寻找就业岗位。据了解,万州区通过公益岗位安置和干部结对帮扶,先后帮助300多户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就业。

重庆市还对三峡库区城乡移民“零就业家庭”中年龄合适、有就业意愿的,进行定向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后能尽快上岗就业。重庆市移民局共投入300万元专项培训资金,用于5800余名“零就业家庭”移民的技能培训。此外,重庆市还出台了针对三峡移民创业的多项优惠政策,包括移民个体户的税收减免和行政管理性收费的减免,优先提供就业小额贷款,激励移民自主创业。

重庆市移民局副局长欧会书表示,重庆库区城乡移民“零就业家庭”全面消除后,基本做到了三峡移民户户有就业,为破解移民就业难探索了有益的经验,也为移民家庭致富创造了条件。

8、新华网:长江三峡出现今年以来最大汛情

来源:新华网2007年6月18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481

新华网武汉6月18日电(记者 杨希伟)长江水文局实时监测表明,18日8时长江三峡宜昌站流量达到20200立方米/秒,出现今年以来最大汛情。

这也是今年以来长江上中游首次出现的2万流量级流量。三峡水库的水位今日8时涨至144.79米,入库流量增至26000立方米/秒。

长江水文局局长王俊教授说,此次汛情主要是由于连日来长江上游大部分地区连降大雨,6月17-18日的连续大雨出现了15小时以上,如三峡区间的宜昌17-18日降雨量就超过90毫米。受此影响,长江三峡宜昌水文站水位陡涨1米多,形成今年以来最大的汛情。

长江水文局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李云中教授说,对于此次出现的较大汛情,勘测局的各测报单位按照测报方案开展了测报预报作业。一线测报人员冒雨测流,水情预报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全局防汛测报保障系统以及自动测报系统运行正常。

王俊说,根据长江水文局以及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分析,目前长江三峡的汛情仍属正常范围。

9、浙江水域发现两尾巨型死亡中华鲟

来源:上海青年报 2007年06月1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8/090013253220.shtml

  本报讯 记者朱文娟 实习生孔亮 虽然经抢救存活下来,但是这尾从1月18日落难就牵动着上海市民心的巨型中华鲟已经足足有5个月没有吃过东西了。昨天上午,已经被命名为“生生”的巨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长江。上海20年来首次实施救治的特大型野生中华鲟在岸上的经历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几乎就在同时,记者获悉,浙江水域再次发现两尾巨型中华鲟尸体。放流,到底是不是正确的选择?昨天的放流现场,专家称,“人工环境不可能提供和长江完全一样的条件。它们必须要放流。”

  【现场】

  幸存者“生生”昨回家

  记者昨天在放流现场看到,在特制的巨大水槽中,全长3.35米、体重200多公斤的“生生”正欢快摆动。从外表来看,它的伤势已经基本痊愈。“现在已经到了放流‘生生’的最好时机。”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鉴毅告诉记者,这段时间的水温水质比较适合中华鲟生存,加上现在长江流域是禁渔期,可以避免中华鲟在适应新环境期间被渔网误捕。他说,“‘生生’从被救活就一直靠注射营养液维持生命,回到长江利于它张口吃饭,补充体力。”

  昨天上午10:50分左右,随着放流槽阀门的开启,“生生”终于顺利游回长江。据介绍,为了追踪“生生”放流后的去向,科研人员还为鱼体种植了“身份证”芯片,并佩戴刻有“生生”名字的体外标牌和“水下档案系统”等。随“生生”一起放流的还有150尾人工养殖的中华鲟,年龄从1-7岁不等。

  【遗憾】

  中华鲟仍不断意外死亡

  专家告诉记者,“生生”的名字是取意“生生不息”。然而几乎就在“生生”回到长江的同时,记者却从东海水产研究所获悉,又有两尾中华鲟罹难。6月14日晚及次日中午,浙江象山地区再次发现两尾3米多长的中华鲟尸体,死时体表无任何受伤痕迹。据介绍,其中一尾中华鲟长3.5米,体重500多斤,年龄大概在25岁,是近年被发现个体最大的一尾中华鲟。目前两尾中华鲟都已被送到东海水产研究所,择日进行解剖研究。

  这个消息距离本报报道出《中华鲟半年“九死一生”》的消息不足10日。一方面中华鲟频频罹难,一方面有关部门又在放流中华鲟,这样做会不会徒劳一场?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称,“人类活动的加剧、航运、捕捞的增多,都给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即使是将中华鲟放回长江,它们仍将面临很多难关。”庄平称,尽管同样忧虑这些大型水生动物的生存前景,但这些来自自然的野生中华鲟仍然必须回到自然去。“当然,我认为,可以适当控制人工养殖的中华鲟的放流数量,避免近亲繁殖,影响到中华鲟的生物多样性。”

截至目前为止,从去年11月,长江干流和河口区域等处已发现12尾3米以上中华鲟遇难,“生生”是唯一的幸存者。有关专家称,科研人员已经着手对比历史资料和现在的自然环境相关数据,寻找巨型中华鲟频频死亡的真正原因。

 

10、组图:黄河兰州段遭污染 污染带长达十公里

来源:China Foto Press 2007年06月18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6-18/083813252817.shtml

2007061803-1.jpg

污染带

2007061803-2.jpg

污染带

  2007年6月17日,一场大雨过后,黄河兰州段又遭污染,而这次污染的是大量的生活垃圾,整个污染带长数十公里。(党运)

 

11、英“回收垃圾”倾入亚洲 危害中印等国环境

来源:【文汇报】2007年06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77067.html

  英国媒体17日报道说,英国大部分回收的生活垃圾都会出口海外,其中亚洲是其主要出口“目的地”,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更是首当其冲。由于在出口时没有进行很好的分类,英国这些“回收垃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麻烦,那些实际上无法回收的垃圾只好被焚烧掉,甚至干脆被扔在大街上,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英大量出口“回收垃圾”

  据报道,尽管英国居民被要求回收利用生活垃圾,但回收上来的一些垃圾,如装三明治的硬纸盒、装酸乳酪的容器和塑料盘子等在英国几乎没有任何市场需求,这类垃圾最终就参与到全球市场的交易当中去,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出口到亚洲发展中国家。经营一个垃圾咨询公司的克里斯·科金斯教授表示,英国对这么做“在技术上是否合法,出口目的地是否存在市场需求”并不关心。

  英国每年出口大概1200万吨“回收垃圾”。但是,英国媒体最新调查却发现,这些位列“绿色名单”上所谓的“回收垃圾”,由于不符合回收要求,往往在抵达发展中国家后大部分的处理方式是焚烧或者掩埋。据披露,很多出口发展中国家的“回收垃圾”都没有进行明确的分类,其中混有很多对环境有害的垃圾,而且经常是生活垃圾、玻璃和塑料都混在一起。为此,环境保护组织曾经控告过那些出口垃圾的公司,但是问题依然存在。

  但英国回收工业方面坚持称,大部分出口海外的垃圾都已被回收利用,而对出口目的地国环境的影响也在严密的监控之下。但实际上,英国一些垃圾回收公司的确会将垃圾出口情况上报政府并对海外的目的地进行监测,但是很大一部分公司却把“回收垃圾”卖给了某个机构或者经纪人,然后就不知垃圾的下落了。

  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通常,“回收垃圾”中的塑料会被溶化或碾碎,然后将其加工成新的包装或者产品。但是,那些太脏的、损坏程度太大,以及由多种材料合成的塑料不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一名环境保护组织的高级工程人员称,“卖不出去的就都被悄悄地烧掉了”。而那些不能进行交易的塑料燃烧后,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物和毒素。

  印度德里市西边的一个小村就是英国混合塑料垃圾的一个目的地。尽管印度官方宣称,任何外国垃圾都不被允许进入这里。但实际上,该地仍然是亚洲最大的废弃塑料市场。上周,一位废弃塑料处理商向媒体展示了他在院子里存放的没有进行分类的装满塑料物品的箱子。他说:“这些材料根本不值钱,要卖出去很困难。”

  中国香港是英国“回收垃圾”出口的一个常规目的地。在那里,很多生活垃圾通过珠江被运往中国的广东省进行分类。在珠江三角洲有个专门处理回收生活垃圾的小村子。那里的环境很差,塑料袋在街上飞舞,排水沟被粘糊糊的塑料堆和纸堆堵住了。当地居民抱怨回收工业已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所有的东西都被污染了……几年前我们这里还有干净的街道和院子,但现在水都非常脏,全是垃圾和化学物品。我们不能再种蔬菜,因为土地上全都是塑料和垃圾。”

印度尼西亚是另一个“回收垃圾”的目的地。该国已经碰到过多次从英国运来的生活垃圾没有进行分类的问题,现在印尼已经采取了严格的进出口检查。(王倩)

 

12、贾治邦: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77803.html

  6月17日是第13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记者就我国防沙治沙有关问题专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组长贾治邦。

  记者:请您谈谈目前我国防沙治沙工作面临的形势。

  贾治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沙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治沙工作者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奋斗,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沙区植被明显增加,沙化程度有所减轻,沙化面积出现了净减少。防沙治沙有效改善了沙区生态状况和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目前我国防沙治沙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高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沙化危害依然突出;黄河首曲、石羊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等地区土地沙化面积仍在增加,局部扩展依然严重;亟须重点治理的沙化土地,沙化程度更重,自然条件更差,治理难度依然很大;一些初步治理的地区,植被刚开始恢复,稳定性差,治理成果依然脆弱;沙区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较为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相当突出,人为隐患依然较多。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给防沙治沙增加了更大的困难和压力。

  记者: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对防沙治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大会,请您谈谈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对推动新时期防沙治沙工作的意义。

  贾治邦:胡锦涛总书记4月份在宁夏考察工作时,专程到中卫市考察了防沙治沙工作,对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依靠广大群众,运用先进技术,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3月份,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了科学治沙、综合治沙和依法治沙的方针,要求大力弘扬不屈不挠的“胡杨精神”,在防沙治沙第一线顽强拼搏,努力奋斗。回良玉副总理在会上总结了防沙治沙的成绩和经验,分析了防沙治沙的形势和任务,对下一步的防沙治沙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颁发的防沙治沙决定、批复的防沙治沙规划,共同形成了我国防沙治沙的大政方针,是推动新时期防沙治沙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记者:近一时期各地有哪些具体行动?

  贾治邦: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的部署,各地对本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进行科学谋划,大部分省(区、市)已经或正在编制本地区防沙治沙规划,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将治理重点锁定在沙化扩展区域,有针对性地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各地进一步强化沙区植被保护措施,建立健全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等沙区林草植被保护制度,有的省区已编制完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规划,即将启动实施封禁保护区建设。

  山西治沙造林投资在2006年3.55亿元的基础上,增加到5.5亿元。西藏安排2.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十一五”期间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黑龙江决定从今年起每年至少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脆弱区的治理。

  各地特别是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省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林业局与省级政府签订的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分级落实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将防沙治沙目标、任务、责任层层分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防沙治沙工作负总责的责任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落实。

  记者:作为防沙治沙的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下一步有哪些具体措施?

  贾治邦:对于在建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进一步强化措施,提高质量,稳步推进。对于西部沙化扩展地区,实施专项重点治理。进一步强化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探索不同类型区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模式。

  紧紧围绕当前防沙治沙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筛选一批防沙治沙科研项目,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联合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科学选育和推广植物良种,探索科学的植被配置模式;进一步健全防沙治沙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对先进适用的造林种草技术和治理模式进行组装配套,大力推广。建立和完善防沙治沙专家咨询机制,确保决策科学。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提高防沙治沙水平。

  针对防沙治沙的复杂性,统筹考虑沙区的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综合运用林业、农业、水利、扶贫等各种措施,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沙治沙部际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综合防治的合力,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督促和指导各地搞好协调,尽快编制完善省级防沙治沙规划,重点省(区、市)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性文件,把中央的各项决策和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加大普法力度,把防沙治沙法规定的各项法律责任宣传到千家万户,提高沙区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林草植被和履行防沙治沙义务的自觉性。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的违法行为,重点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加强对沙区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管,积极引导和规范营利性治沙活动,防止造成植被破坏和新的土地退化、沙化。同时,还要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健全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国家林业局将认真落实“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各项任务,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督察检查,确保防沙治沙责任真正落实到各级政府的肩上,确保防沙治沙目标的实现。同时,按照防沙治沙法和国务院治沙决定的规定,进一步落实沙化土地单位治理责任制,对铁路、公路、河流和水渠两侧以及城镇、村庄、厂矿和水库周围的沙化土地治理责任的落实情况和治理情况进行检查,对未按规定完成治理任务的,采取措施,限期完成治理。(记者 董峻)

 

13、药厂肆意“排毒” 企业与居民的生命孰轻孰重!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75966.html

  致力于创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宁夏银川市,却时时被“臭气”所困扰。位于银川市永宁县境内、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的启元药业、多维药业等企业,排放恶臭气体和污水,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和解决,银川市民常年闻着“臭气”生活,群众气愤地诘问:亚洲第一的企业与百万居民的生存环境孰轻孰重!

2007061801-1.jpg

启元药业位于永宁县绿化队附近的渣场,渣场散发出的恶臭令人窒息。晒渣场是占用农田建设而成。

恶臭袭来民众反映强烈

  “我家住在银川市比较高档的民生花园,却经常闻着臭气生活。近来天气炎热,窗户开着,夜里常会被一股奇异的恶臭熏醒,如此生活何谈民生!”“闻到恶臭气味后感到头痛恶心,我们多次向环保部门投诉,但臭气仍然不断,难道就没人来管管”……谈起近两年飘散于银川市上空的臭气,凡是记者接触到的市民无不争相诉说而又万般无奈。

  自2006年以来,银川市环保投诉热线“12369”就一直没有消停过,主要投诉不时袭来的恶臭。银川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宁平说,启元药业、多维药业等企业距银川市仅有10公里左右,排放的恶臭气体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正常生活。这些企业的污染问题一直是政府的心头病,仅今年1月份以来,有关这些企业大气污染的投诉就达200多件。6月5日,因启元药业晚间偷排废气,银川市环保部门和市政府督办中心接连收到50多个市民投诉电话。

  据银川市环保局资料显示,2006年,宁夏启元药业和多维药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药渣无法处理,就出售给私人进行晾晒、焚烧并提炼金属锌,产生的恶臭气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群众对此反应强烈。针对这一问题,银川市环境监察支队曾于当年6月会同有关部门,对启元药业等企业进行过联合执法,取缔药渣晾晒场,并对周边一些农户购买焚烧药渣以提取氧化锌的行为给予专项打击。

2007061801-2.jpg

在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晒渣场周围,农民在农田里干活时都带着口罩。

  尽管环保部门和企业一再宣称积极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并将所有渣场掩埋,不再向外出售药渣,但是记者日前暗访时仍然发现了这些企业的几个渣场,仍有农户和药场工作人员晾晒和出售药渣。记者装扮成购买药渣的商人找到启元药业位于永宁县绿化队附近的渣场,渣场散发出的恶臭令人窒息。正在晾晒药渣的一位姓梁的师傅告诉记者,这些药渣都卖给私人,每袋50公斤,现在是供不应求。他们这个渣场还比较小,一个月大约出售200吨左右,另外2个渣场产量要大得多。如果需要购买药渣要到药厂联系。

  据永宁县环保局负责人伍永琪介绍,针对药渣污染问题,永宁县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启元药业经多方考察,最终选用喷浆造粒工艺用药渣生产复合肥,并建设4套复合肥生产线。2006年底第一套复合肥生产线建成并投入生产。但由于药渣进入喷浆造粒设备进行烘干时,仍然会排放恶臭气体,结果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导致群众投诉急剧上升。5月25日,银川市环保部门要求启元药业复合肥车间停产改造,直到尾气处理设施通过环保验收后方可生产。但企业置若罔闻,仍然偷排废气。

 

14、千里之行 问计长江

来源:人民长江报2007-6-1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380.html

2007061804-1

——从“长江行动”看长江水资源保护

这是长江史上首次如此集中地对节能减排进行专题电视报道,这也是长江史上首次用如此高密度的水质监测技术进行长距离的干流水质监测。长江行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长江节能减排了望之旅,从重庆到上海,2700公里的行程,不是简单地披露长江排污之痛,更是在考问长江水环境管理,问计长江水资源保护,寻找长江和谐发展的“良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配合了这次行动。

超标排污——长江之痛

5月22日,长江行动节目组搭乘目前长江上较先进的水质监测船“水环监2000”在重庆启航,在之后的15天里,节目组途经渝、鄂、湘、赣、皖、苏、沪七省市,用镜头直击了长江排污最真实的一面。

在重庆西南合成制药厂,记者目击了滚滚污流直泄长江的“壮观”景象,监测表明,污水氨氮超标10倍,化学含氧量超标30倍;

在湖北监利县大枫纸业,记者发现该企业排出的污流在长江上形成长达三公里的白色泡沫污染带,污水的PH值、化学需氧量、挥发酚等指标均严重超标;

在湖南岳阳同联制药厂,记者目睹了该厂排污口摧残下的洞庭湖岳阳渔港,黄色和黑色的漂浮物将整个渔场吞噬,污水化学需氧量严重超标;

……

即便是行将入海的长江水也难以幸免,长江上最后一个排污口——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也是“暗涌”层出、排放不达标。

“长江行动”所看到的一切可谓触目惊心,惨不忍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通过“水环监2000”监测船在此次行动后为长江水质制作了两幅曲线图,一幅显示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另一幅却清晰地反映出长江排污对近岸水域的严重影响。

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臧小平分析说,沿江许多城市在监测船进入城区之前,岸边水域的化学需氧量含量比较低,在遇到排污口影响之后,这一指标开始上升,遇到更大的排污口后,升得更高,而在出城后,这一指标又回落到进入城区之前相当的水平。这一变化真实地反映出排污口对近岸水域水质产生的影响,勾勒出了城市江段污染带的情况。臧小平担忧地说:“长江巨大的水量稀释了这些污染物,维系了目前水质总体良好的状态,但近岸水域水质已明显受到污染影响,如果大量的污染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超过了长江水体稀释污染物的能力,长江的未来不堪设想!”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不足100亿吨,到2005年已直逼300亿吨;在长江流域3万多公里的评价河长中,劣于Ⅲ类水的河长1998年约为19%,2005年已增长到27%左右,劣于Ⅲ类的水体主要集中在城市江段和部分支流。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洪一平分析说,长江沿岸排污口的排污是导致干流和支流近岸污染的“罪魁祸首”。长江流域水质目前呈现出总体恶化的趋势,也主要是这些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所致。

“GDP政绩观”——体制之思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她为世世代代生活在长江沿岸的华夏子孙提供着优质的生产、生活水源。保护长江的水资源,不仅关系到亿万百姓的福祉,更牵动着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为了遏制污染的“咽喉”,多年来,中央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国家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采取关、停、并、转和限期治理的制度。但事实并不乐观,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市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调查发现,许多企业治污进度迟缓,还有一些企业基本上停止了治污进程,超标污水依然直接排入长江,此次“长江行动”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治理排污为何如此之难?臧小平分析说,主要是“利益”二字在其中“作祟”。“长江行动”中发现,许多企业情愿偷偷摸摸地半夜排污,或同检查人员玩“猫抓老鼠”的游戏,也不愿意让现成的治污设备运转起来,为什么?大多企业领导心里清楚这样一笔简单的账,如果违规排放被查处,处罚也不过几万,与治污成本动辄上百万相比,完全不值得一提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取什么舍什么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直接导致了企业超标排污,那么,一些地方政府片面“GDP政绩观”则是企业敢于违规排放的“庇护伞”。在“苎麻之乡”湖南汉寿县,节目组发现,全县的26家苎麻企业污水处理排放设备为零,让直通洞庭湖的安乐湖变成了“死湖”,如果要关停或彻底整顿这些企业的话,汉寿县的财政收入将会失去“半壁江山”。同样,“中国淡水珍珠之乡”江西都昌县投肥养珍珠被制止或被限制的话,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将不堪忍受。

改到难处是利益,改到痛处是体制。如果说地方的利益链让违规排污照旧,而因机制的不顺造成的治污设施“晒太阳”则是长江水环境保护的又一大痛处。在湖北荆州,耗资亿元建起的污水处理厂却成了摆设,除了城市污水管网不配套无法有效收集污水的因素外,收取的排污费与治污成本之间的巨大悬殊,也让污水处理厂对开机治污“望洋兴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荆州市每天42万吨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排长江。

这种现象在长江流域还不是个案,长江流域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280多座,仅有三分之一能够正常运转,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水环境污染的速度,企业废水直排、偷排率高达90%。最新的数据显示,长江流域的污水处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消息透露,目前我国80%左右的污水处理及配套系统还是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大多是政府收费,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致使投资匮乏、效率低下,处理质量不言而喻。

可持续发展——长江之计

关爱长江,就是关爱我们生存的家园。发展经济如果以牺牲长江为代价,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将是一条千疮百孔的脏河、臭河,长江水资源的利用必须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意味着只追求“GDP”而不顾生态环境的地方政府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该方案同时提出,将加大水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力度,避免过低的水价造成企业的大量用水和大量排放,激励企业循环利用水资源。这无疑对解决长江水环境问题,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为了摸清流域内入河排污口状况,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并开发了入河排污口管理信息系统。但在此次长江行动中,发现了一些过去未登记的大型排污口,表明在入河排污口管理中还存在一些漏洞,尚需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对于长江整体而言,仅仅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还远远不够,长江流域按照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饮用水源地等方面划分成了不同的水功能区,各个水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纳污能力,即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如排放总量超过纳污能力,也无法保证水功能区达标。各地应按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从排污总量上予以控制,对入河排污口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保护长江水资源,除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外,也应该着力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面对“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困境,走出“企业污染环境,社会承担后果,政府出来埋单”的怪圈,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逐步建立起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并通过一些经济政策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针对“谁治污、谁亏损”的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杨淳建议,积极探索污水处理厂及治污企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良性循环。

在担忧长江水质问题之余,我们也在“长江行动”中欣喜地看到:重庆长寿区的42家化工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形成了“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理念,统一治污后排污口附近的水域可以钓鱼;湖北的长江“雁翎队”将船舶污油回收利用发展成了一种产业;湖南关停234家造纸企业的“治污风暴”,让久违的江豚重返碧波浩淼的洞庭湖。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长江行动”对超标排放的企业曝光后,许多地方政府也行动起来:重庆环保局对西南合成制药厂和重庆川庆化工厂进行了立案查处;湖南汉寿县关停了十几家苎麻厂……

善待长江、珍惜长江、保护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长江行动”所搭乘的不仅是一条监测船,也是一条经验采集船和思想传播之船。愿我们携手努力,共饮一江清水!杨亚非

 

15、一座水库为何连续7年缺水 地方政府在做什么?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79586.html

松涛水库是海南省最大的水库,位于南渡江上游,是一宗跨流域引水,以灌溉为主,结合城乡供水、防洪、发电、养殖、旅游等的大型水利枢纽,素有“岛中之海”的美誉。但从2000年至2006年,它的来水量却在逐年大幅度减少,已从20.6亿立方米降到了7亿立方米。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除天气干旱外,水源涵养林的人为严重破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2007061818-1.jpg

松涛水库443亩混交林被毁,70名民工在滥砍滥伐后,大面积烧毁山上的植被(新华社记者陈海通 摄)

毁掉天然林就等于切断了水路

记者观察到,松涛水库周围水源涵养林遭破坏的面积之大、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从松涛水库旅游点到奎肚沟村沿途的道路两边,已见不到一座没有被砍伐的山坡,有的整个山头都被砍光,有的砍到了半山腰以上。

据调查,儋州市南丰镇油文村委会黄牛寮岭水源涵养林被砍伐128亩;南丰村农民在松涛水库库区内砍水源涵养林100多亩种橡胶;崇文村与苗村交界处有6个山坡被砍,面积达5000多亩;马岭排村有6个山头的水源涵养林被砍,面积1000余亩;马头岭有3个山头被砍,其中1个山头几乎被砍光,两个山坡靠水库的一面都砍到了半山腰,面积达1000多亩;庙公岭间砍伐水源涵养林种橡胶47亩;兰洋镇水兰村南渡江源头的驱排岭有7个山头的水源涵养林被砍,其中6个山头被砍光,原有4000多亩天然林被砍得只剩下2000亩。

一些有识之士无不担忧地说,毁掉天然林就等于切断了水路。如果天然林这样继续被破坏下去,海南区域性缺水问题会日趋严重。

据松涛水库管理区主任罗丰介绍,仅今年5月中下旬以来,在松涛水库管理区内发现的严重毁林案件就有3起,分别集中在大康岭、马头岭和南根岭地区。从小在松涛水库边长大的罗丰说,他小的时候水库里有各种各样的鱼,林子里面也有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小鸟,但是现在这些东西全都不见了。他还说,把这么好的大自然破坏了,稍微有点儿环保意识的人看到后都会感到愤怒的。

2007061818-2.jpg

松涛水库443亩混交林被毁,这是林木被烧毁的惨状(新华社记者陈海通 摄)

 

16、太湖蓝藻再次暴发?怎么办?

来源:《东方早报》2007年06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77256.html

  太湖蓝藻危机刚刚落定,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卫星监测又发现,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出现大范围蓝藻,巢湖西北部也出现明显的蓝藻信息。经估算,前者范围约800平方公里,后者范围约280平方公里。(6月16日中新网)两湖蓝藻的再度大面积暴发,是否预示着我们为环境污染付出惨重代价的时候到了?

  统计显示,自2005年底松花江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两三天便发生一起。每年群众因为环境污染而上访的次数也呈30%速度增长。从生态角度来说,说中国的环保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并非危言耸听。

  “六五”期间,国家有一个重点科研项目是预测“2000年的中国”,即运用数学模型对15年后的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预测。斗转星移,现在可以对当年预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了。然而,结果颇耐人寻味:凡有关经济发展建设方面的预测,几乎全部落空;而有关生态环境前景方面的预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扩展、沙尘暴、森林砍伐和物种消失,等等),又几乎全部落实。

  之所以生态环境方面的预测坐实,是因为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政策等十几年来没有多大改变。从体制来看,环境系统的整体性与行政系统的分割性存在矛盾,而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之争,以及现行经济政绩的攀比机制,使这种矛盾加剧;从政策来看,在各项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和经济政策之中,尚未考虑环境因素,甚至将环境因素排斥在经济发展政策之外;从资源使用和定价来看,资源初级产品价格相对偏低,环境等社会公共产品可以免费索取。

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任何大的调整或者变化总是在付出更多的惨重代价后才能发生。为了避免我们努力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因环境危机而毁于一旦,从现在开始,我们有必要将生态安全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将环境因素有机地融入和体现到经济决策中去。一句话,只有从价值体系到技术体系,从社会机制到人的行为的变革,我们才有可能超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建立生态安全也是生命安全的防线。(邓聿文)

 

17、环保更要重效益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18日 罗春华

http://env.people.com.cn/GB/5875633.html

  似乎也就是在近一两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从环境保护中跳出,与反恐和能源安全等问题一道,成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政治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至于这个问题为什么如此令世界关注,可借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一句话做解释:“如果你的肝功能正常,你就会忘记你还有肝脏。”

  地球的“肝脏”出了问题,这恐怕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其病症表现为暖冬酷暑、海平面升高、岛屿消失,兼之飓风、海啸肆虐、山火熊熊……连篇累牍的相关报道,相信谁都可能读过那么一条两条的。最新的气候研究报告说,当前的气候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灾难也许在未来50年或更短时间内就会爆发。

  生态已经变坏了,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控制污染、修复生态系统也是全球共识,这似乎毋庸赘言。不过,治病是要花钱的,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要治好地球的生态病,成本可远比修核电站高多了。这也是美国为什么不愿意加入《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原因。在华盛顿看来,加入这个议定书,不仅要损失众多工作机会,还不知得拿出多少钱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不过,最近美国态度已有所改变,这是题外话了。

  几年前,和两位美国朋友探讨绿色产品的使用这个话题,记得当时美国制造业推行的3R理念(再回收利用)尚热。其中一位很明确地说,“我很赞成环保的观点,但如果不是强制要求使用绿色产品的话,我既不会去买环保汽车也不会去买环保冰箱什么的。”问他为什么,他干脆地说:“因为那意味着要多花很多钱。”

  环保的问题总是这样,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需要国家、民众同心协力。但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行动起来都是要见真金白银的。于国家而言,需要制订宏观的目标和标准,需要巨大的投入;对个人而言,需要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做或多或少的改变。这意味着,要么牺牲一些生活的舒适程度,要么在日常生活中为环保意识“埋单”。前者面临的问题是,尽管政府斥巨资用于此,但据专家的估算,对气候恶化的势头也只能停留在控制阶段,离修复还差得远哩。要花多少钱才能找到投入和回报的平衡点,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这恐怕就像精确预测股市上升和下跌的拐点一样困难。在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下,全球变暖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将在本世纪下半叶或许在未来一两百年后才凸显出来。如此漫长的延迟效应,使得破坏程度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主持完成的报告认为,到下世纪初,全球可能因气候变暖损失5%―20%的GDP。不过,这个结论因其选择的贴现率受到了普遍质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到底有多大、花多少钱、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笔算不清楚的大账。至于后者,简单地说,在现代生活方式不太可能发生逆转的情形下,要平衡生活的质量和环保投入的程度,也是一个令人时常困惑的问题。

  既然谈不上防患于未然,人类花大钱给地球治病,这是顺理成章、叫人赞成的事儿。感觉困惑的是,这些年来,人们对生态问题及其治理的投入关注得太多,对环保的成本和效益问题关注得则太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任何投入都应该是注重回报的,生态的投入如此巨大和广泛,如何做到效益最大化,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

 

18、时评:尿裤救地球 是个值得严肃思考的问题!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6月18日  方淳

http://env.people.com.cn/GB/5875672.html

  这篇文章取这么一个名字,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最多是含有一点吸引更多眼球关注环保问题的企图而已。利用被人类废弃的大量纸尿裤等个人卫生用品,防治地球上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和干旱,是值得严肃思考、认真研究的问题。

  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特别是沙化问题,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着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每年5万到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近年来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荒漠化和沙化持续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当前沙化形势仍很严峻,在全国有30个省份的889个县、旗、区分布有沙化土地。全国沙化土地有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由于荒漠化地区自然破坏力很大,干旱对加速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影响亦不可低估,水资源匮乏,生态极度脆弱,植物在这些地方生长成活十分困难,如果管理稍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植被的衰败死亡,致使前功尽弃。

  如果能保持水分供给,配合其他措施,就能显著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加快防治荒漠化和干旱的进程。

  国内外防治荒漠化和干旱的经验表明,高分子吸水材料能够在几分钟内快速吸收周围的水分,然后再缓慢释放,在农林业中,可作为高效抗旱保水剂。使用高效抗旱保水剂后,可以在植物根系周围形成一个微型水库,减少浇水频率,显著提高植物成活率。高分子吸水材料还可作为种子涂覆剂,在飞播造林、飞播造草方面大显身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70年代开始就大面积推广,目前北美,欧洲,中东,日本等地将高分子吸水材料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种植,造林,铺草,花卉,治沙改造等方面。

  既然高分子吸水材料作为抗旱保水剂防治荒漠化和干旱非常有效,那么我国为什么没有将之大规模应用到防治荒漠化和干旱的工作中去呢?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

  以高分子吸水材料为主要成分的抗旱保水剂价格每公斤在20元左右,荒漠化地区种植耐旱植物,以每平方公里需用7500公斤高分子吸水材料计算,需要15万元。治理全国约1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共需要高分子吸水材料1305万吨,资金2610亿元。要治理全球荒漠化的土地,需要的高分子吸水材料数量和资金更是天文数字。

  与此同时,大量使用过的含有安全无毒高分子吸水材料的婴儿纸尿裤、纸尿片、妇女卫生巾、卫生护垫、医用护理垫、成人纸尿裤等(以下简称个人卫生用品)垃圾被丢弃,需要用巨额资金加以处理。

  据报道,在美国每年要用掉180亿片纸尿裤,这些纸尿裤足够填满25个足球场30层楼高,而为了制造这些纸尿裤,每年需用掉三十四亿加仑的石油和砍掉二十五万棵树。英国每天丢弃900万片纸尿裤,一年约30亿片。澳大利亚每年要消费约80亿片纸尿裤。据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统计,2005年我国国内卫生巾的消费量399亿片,卫生护垫消费量178亿片,婴儿尿裤消费量41.7亿片,成人纸尿裤(包括纸尿片)消费量1.18亿片,护理垫销售量2.33亿片。这些个人卫生用品消费量逐年增加,使用后绝大多数随同其他垃圾一起丢弃。目前全世界处理这些垃圾绝大多数都采用了填埋的方式,这样的话它们需要数百年的时间才能完全分解,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笔者保守地计算了一下,以每片个人卫生用品平均含有3克高分子吸水材料计算,我国国内每年丢弃的高分子吸水材料就有18.7万吨,价值37亿元,同时还附着了粪便、尿液等肥料。如果回收,可以用来治理2.5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开始回收利用纸尿裤包含的塑料等,日本则在研究将纸尿裤变成燃料,但还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回收利用纸尿裤等含有的高分子吸水材料。据笔者试验,使用简单的机械和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分离出废弃个人卫生用品里面的高分子吸水材料,剩余的塑料、无纺布等可另外利用。

  现在主要欠缺的是回收利用的意识、鼓励回收利用的制度和优惠政策。例如,如果用户提供10片用过的个人卫生用品就可以换1片新的,同时加强环保宣传,废弃的个人卫生用品就比较容易被收集起来;如果给予运送废弃个人卫生用品的车辆免收取路桥费等优待,运输企业将乐意把这些废弃物运往荒漠化和干旱地区;政府加强宣传和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从事防治的企业和个人将有兴趣收购废弃物加以利用。

  当环保理念普及,鼓励回收利用的制度和优惠政策正式出台的时候,一定会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身到回收利用废弃个人卫生用品,用于防治荒漠化和干旱的新行业中去,那时“尿裤救地球”就不再是一个笑话了,钱学森同志首倡的“沙产业”也一定可以更快地发展起来,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9、“禁电令”不能被利益集团牵着鼻子走

来源:现代快报2007年06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79538.html

  广州市2006年底开始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上牌上路,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其他一些城市也推行了类似政策。但“禁电”无一例外遭到民众反对,那么,这样的地方政令是怎样出台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地方政府排除阻碍力推禁令?记者为此作了调查采访。(6月13日《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的结论是:广州“禁电”令的主要动力是汽车工业给当地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和汽车集团合谋的结果,先“禁摩”后“禁电”,目的就是为汽车产业腾出利益空间。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但尽管如此,《中国经济时报》的调查仍不无价值,甚至是相当震撼的。它让我们在考量各地引起巨大争议的“禁电”令时多一个思考角度——地方政府出台“禁电”令的过程当中,减缓交通压力、美化市容等是否只是表层原因,而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往往被隐藏,秘而不宣?

  报道中说,广州早已确立汽车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2005年在全国汽车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广州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849.48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5.4%。更耐人寻味的是,广州出台“禁电”令之前,某汽车企业赠送20辆车给广州作警车,对该企业赠送汽车和“禁电”令是否有因果关系,广州市有关领导并不避讳。

  也许我们不能就此断定:为了迎合与保障汽车企业的利益,广州市政府用心良苦地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一纸通告后就禁止广大市民的电动车上路了,但在一个汽车产业成支柱产业、能给当地带来800多亿产值的城市里,汽车企业作为一个强势利益集团,它的能量有多大,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实施产生怎样微妙的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汽车企业就是广州“禁电”令背后的那个神秘推手,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发展汽车产业上,汽车集团和广州市政府是利益共同体,前者可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而地方政府则可以得到快速增长的GDP、税收等——而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无疑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汽车集团获利更多,2006年底广州禁电后,不少市民就表示准备购买小车。至此,我觉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广州和其他众多城市一样,在出台“禁电”、“禁摩”令时,不大可能只受制于某一因素,而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牵涉到市民、电动车企业、汽车企业等各方的利益博弈。在错综复杂的博弈中,谁对地方政府最终的决策施加了更多一些影响,这应该是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与能量成正比,而汽车利益集团与广大市民孰强孰弱,不言自明。

  “禁电”令背后的那个推手究竟是谁,也许不会有确切答案,但《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提醒我们正视一个全新问题:在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出台的背后,已经开始若隐若现地浮出利益集团的身影,如何找到相应的制约机制,使地方政府不至于过于向强势利益集团倾斜而损害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法绕开的关口。(修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