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六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6-11

六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环保总局发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结果

2、曾培炎强调:全民动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3、水利部太湖局对水污染提出九项对策

 

地方信息:

4、江苏宜兴5名官员因太湖排污监管失职被处分

5、地下水超采使济南泉群告急趵突泉濒临停喷

6、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绿洲面积持续缩小

 

重大水事:

7、图文:今年三峡工程首次调控长江洪水

8、三峡右岸电站机组安装进入高峰 首台机组11日发电

9、新华网:三峡工程泥沙淤积明显好于预期

 

气候变化

10、调查:84.6%的人认同气候变暖全球紧迫问题

 

污染信息:

11、河北:污水再次危及南大港湿地 

 

民间环保:

12、寻梦永定河

 

深度报道:

13、环保热点:聪明的政府 不应仅仅追求经济发展

 

环境时评:

14、行动起来,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15、到了出重典治污的时候 

16、太湖水别成了“忘情水”

 

 

 

1、环保总局发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结果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06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1/164013203669.shtml

  中新网6月11日电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今日发布《2006年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公布2006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以下简称“城考”)最新结果。

  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工作总体取得较大进展

  这位负责人说,2006年参加全国“城考”的城市595个,比上年增加86个,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多数城市已建立起“城市政府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公众积极参与”的“城考”工作机制,加大污染控制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工作总体取得较大进展。

  城考结果显示,与上年相比,全国环境质量优于二级的城市比例增加4.7%,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减少了2.1%,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其中芜湖、张家界等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明显降低,安阳、铜川等城市二氧化硫浓度明显降低;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60%的城市有260个;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0%的城市数达319个。山东、江苏两省的所有城市消除了污水处理率为0、垃圾处理率为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为0的现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国领先。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年度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其中,2006年国家环保重点城市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浓度最低(质量最好)的10个城市分别是:桂林、海口、北海、珠海、湛江、日照、烟台、柳州、克拉玛依和拉萨;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最低(质量最好)的10个城市是:北海、拉萨、克拉玛依、海口、日照、湛江、吉林、马鞍山、福州、珠海;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明显提高(上升幅度超过50个百分点)的有九江、曲靖、济宁、长治、宜昌、咸阳6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明显提高(上升幅度超过30个百分点)的城市有大连、锦州、太原、延安、济宁5个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水平提高较快(上升幅度超过30个百分点)的城市有延安、赤峰、渭南、枣庄、遵义、玉溪和长春7个城市。同时,去年涌现出一批新的环保模范城市,天津、廊坊等12个城市(区)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区)称号。

  《年度报告》同时显示,全国595个“城考”城市中,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考”得分大多在省内排序位列前茅。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分别达到82.23%、60.69%和81.19%,其中,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与上年相比提高了8.61个百分点。

  全国城市的环境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这位负责人指出,根据《年度报告》,目前全国城市的环境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国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突出。只有37.6%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有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名单见附件1)。辽宁、山西、新疆等省区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较多。

  二是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42.55%,200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0,占“城考”城市总数的33.61%,全国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升反降(比上年下降7.24%),城市水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48%,187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占“城考”城市总数31.42%;155个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为0,占“城考”城市总数26.05%的。其中,广西、黑龙江、吉林、贵州、辽宁、江西、海南7省(自治区)50%以上“城考”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0;山西、辽宁、河南、安徽、新疆、云南、海南7省(自治区)50%以上“城考”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甘肃、云南、河南、贵州、新疆、陕西、河北、辽宁8省(自治区)50%以上的城市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率为0。

  三是一些城市工业污染控制水平低,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足20%,工业污染控制任务十分艰巨。其中,甘肃陇南、甘肃白银、内蒙古乌兰察布、贵州六盘水、陕西安康、湖南吉首和黑龙江黑河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较差,有5项以上“城考”指标在全国排名居后,同时在所在省、自治区“城考”排名也居后。

  这位负责人最后强调,从2006年全国“城考”结果看,中国城市环境问题仍然突出,要实现国家确定的“十一五”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仍有相当大的难度。各省、自治区要进一步加强“城考”工作,通过“城考”推动城市政府增加环保投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和完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再生利用率;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对城市污水厂污泥、垃圾场渗滤液的处理,提高综合利用率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同时,认真解决与市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市民反映集中的城市环境问题,提高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度。

  全国39个城市空气质量劣于三级的城市名单

  河北邢台市、张家口市

  山西大同市、阳泉市、晋中市、运城市、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

  辽宁新民市、凌海市、盖州市、大石桥市、灯塔市、北票市、凌源市

  广西河池市

  四川达州市

  贵州遵义市、都匀市

  云南昭通市

  陕西三原市、榆林市、韩城市、略阳市

  甘肃兰州市、金昌市、天水市

  青海格尔木市

  宁夏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

  新疆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米泉市、阿克苏市、阿图什市、喀什市、和田市

2、曾培炎强调:全民动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45583.html

  新华社南京6月10日电 6月10日,正在江苏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出席了当地举办的节能宣传周活动。他强调,深入开展节能工作,不仅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而且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手段。要全民动员、常抓不懈,从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扎扎实实搞好能源节约,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和任务。

  曾培炎在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节能宣传周活动现场,观摩了节能展览和宣传板牌,并与在场干部群众、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他说,要以节能宣传周为契机,加大节能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大节能知识、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力度,努力把节能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今年夏天,政府机关和各类公共设施要带头把空调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及以上,带头使用节能型产品;提倡居民家庭空调温度不低于26摄氏度,更多地使用节能型灯具、节能型家电。

  曾培炎指出,近年来江苏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制定节能工作意见,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方法,在建设能效电厂、实行电力节能调度、开发节能建筑材料、推动企业节能改造、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曾培炎强调,国务院颁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贯彻落实。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限制高耗能产品生产,加快淘汰电力、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抓紧实施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工业锅炉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尽快使节能减排取得实际成效。

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减排、科学发展”,活动时间为6月10日至16日。全国各地都在举行不同形式的宣传展示、教育咨询、交流研讨以及创建“节能型企业”、“节约型学校”、“绿色家庭”等活动,开展“职工节约环保行动”、“我为节约作贡献”活动。

3、水利部太湖局对水污染提出九项对策

来源:中国水事 2007-06-11

 中新网综合消息,由国家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组织的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座谈会昨天在上海召开。针对加强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保护问题,太湖流域管理局提出九项对策。另外,近日安徽省环保局下发通知,指出巢湖也可能面临蓝藻爆发。

  今年4月底以来,太湖出现蓝藻大规模暴发,导致无锡水源地取水口水质恶化,全市百余万市民饮用水出现困难。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昨天的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对太湖蓝藻提前大规模暴发的成因、加强太湖流域水污染等问题发表意见。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提出九项对策,包括: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系,推进太湖流域二轮治理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引江济太调度,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水生态修复等。

4、江苏宜兴5名官员因太湖排污监管失职被处分

来源:《东方早报》2007年06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45648.html

  无锡“水危机”引发一场“环保风暴”:当地一些企业因违法向太湖排污而遭到严肃查处或遭勒令停产整顿,相关政府部门责任人也因“监管失责”被问责查处。

  日前,早报记者得到证实:无锡市辖下的宜兴市5位政府官员因在对相关企业违法排污上“工作不到位”或“监管失责”,分别受到行政记过、行政记大过、行政撤职等处分。

  事实上,在太湖蓝藻暴发后、无锡尚处于“水危机”风口浪尖之时,宜兴当地部分企业仍然在顶风作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6月3日播出的《无锡蓝藻重灾未除,企业排污不断》显示,位于太湖西侧的宜兴一些企业仍然直接向太湖排放污水,画面触目惊心。

  “部分企业顶风违法排污,反映了少数领导、职能部门以及一些企业大局观念淡薄、环保意识缺失、工作措施不力等问题。”无锡市纪委、市监察局在通报中指出,并要求各部门及有关企业“一定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职能部门要正确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坚决淘汰关闭超标排污企业。

  无锡市环保局也发布消息称,自5月30日以来,环保部门在全市共检查了439家企业的排污状况,已责令9家超标排污企业整改,勒令3家企业限排,对12家企业做出行政处罚,有1家企业报呈市政府建议关停或搬迁。

  无锡市政府也在其官方网站“中国无锡”网的首页醒目位置,开通了“举报违法排污,保护我们的母亲湖”专题信箱,吸收网民的举报线索。

  以下官员受到行政记过、行政记大过、行政撤职等处分:

  ■宜兴市周铁镇镇长吴旭

  ■周铁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陈忠强

  ■周铁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莫小峰

  ■宜兴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盘君

■     宜兴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周铁中队副中队长冯旭东

5、地下水超采使济南泉群告急趵突泉濒临停喷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45590.html

  据新华社济南6月10日电 (记者王汝堂)趵突泉地下水位近日急剧下降,10日的地下水位已跌至27.19米,随时可能出现停喷。据了解,目前以趵突泉、黑虎泉为主的济南泉群面临自2003年9月复涌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未来数日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停喷将难以避免。

专家认为,地下水超采是造成以趵突泉、黑虎泉为主的济南泉群告急的根本原因。

6、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绿洲面积持续缩小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0/155713196014.shtml

  新华网兰州6月10日电(张维贤 张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敦煌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绿洲面积不断缩小,沙化、盐渍化不断加剧,自然灾害越发频繁,已严重影响到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以及群众的生活。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因拥有莫高窟和月牙泉等著名景点而为世人向往。

  据观测,敦煌地区地下水位从1976年到2001年共下降了10.77米,目前仍然以每年0.24米的速度下降。由于水位下降,导致绿洲区域的一些湖泽逐渐消失,原有的1万余亩咸水湖和1千余亩淡水湖目前80%已不复存在,由于水资源短缺,党河每年的流量只有2.98亿立方米。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绿洲周边的荒漠戈壁上的植被逐渐枯死,绿色屏障逐渐退化。据敦煌市林业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敦煌的东湖、西湖、北湖和南山一带有天然林219万亩,草场576万亩,湿地375万亩,而目前,全市仅存天然林130多万亩,草场135万亩,湿地270万亩,分别减少了40%、77%和28%。

  由于地表径流量的减少和地下水溢出量的逐年减少,敦煌境内的土壤沙化和盐渍化加剧,植被退化严重。1994年以来,敦煌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又增长了20万亩,平均每年增加2万亩。由于盐渍化的加剧,耕地的抗旱、保肥能力明显减弱,农业生产的持续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敦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减少,原有的熊、豹子、老虎等野生动物已经绝迹。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年平均出现8级以上大风达15-20次之多,特别是大风和沙尘暴的强度在不断增大,给敦煌市工农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7、图文:今年三峡工程首次调控长江洪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06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45631.html

腾库工作已近尾声

●随时待命调蓄洪水

●可御百年一遇洪水

2007061101-1.jpg

  6月10日,三峡水库茅坪滚装码头水位已大幅下降。当日,三峡工程防汛腾库工作接近尾声。新华社记者 熊金超摄

  据新华社武汉6月10日电 (记者沈翀、周梦榕)6月10日,首次发挥防洪效益的三峡工程腾库工作已近尾声,坝前水位在本月已在144米左右运行。三峡大坝变形、渗流、应力应变等各项数据,都在设计参数内,大坝运行状态正常。三峡工程梯调中心主任袁杰说,目前三峡水库防汛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到位,随时待命迎接洪水。

  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航运、发电三大效益中,防洪效益位居首位。今年是三峡水库参与长江防汛的第一年,也是特殊的一年。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枢纽设计处副总工程师陈磊说,由于三峡船闸提前完工,水库汛限水位从预期的135米提高至144米,今年正常情况下有68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少于预期的110亿立方米。但在长江发生百年一遇大洪水时,在将156米水位线上的居民实施紧急搬迁后,可将水位提升至166.5米,防洪库容可达146亿立方米,相当于两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水量,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在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水时,通过三峡工程调节,加上其它防洪设施的配合运用,也能保证荆江段的安全行洪,保护长江中下游武汉等大城市的安全。

 

8、三峡右岸电站机组安装进入高峰 首台机组11日发电

来源:新华网 2007年6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3991

新华网三峡工地6月10日电(记者熊金超、李志晖)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了解到,三峡右岸电站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调试进入高峰,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并通过停机检修的22号机组,将于11日上午并网发电,投入运营。

记者在现场看到,早先已成功安装完成左岸电站的几百名葛洲坝集团和中国水利水电四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均在各自的岗位忙碌着。几十名工作人员正在拆除22号机组的检修脚架。

据介绍,计划安装12台70万千瓦机组的三峡右岸电站,包括22号机组在内,已有10台机组全面进入安装施工或完成安装,其余两台机组均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不久也将开始安装。

据了解,22号机组是三峡右岸电站第一台完成72小时试运行并通过停机检修的机组,其设备由阿尔斯通公司制造,由水电四局机电安装分局三峡项目部承担安装,额定容量777.8兆伏安,最大容量840兆伏安,设计水头85米。

目前已完成安装并通过无水调试的26号机组,是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机组,由哈尔滨机电公司制造,葛洲坝集团安装。其无水调试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标准,并已开始充水调试。

据介绍,三峡右岸电站12台机组,其中8台为国产机组,4台为进口机组。2007年计划投产发电4台机组。

 

9、新华网:三峡工程泥沙淤积明显好于预期

来源:新华网2007年6月1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024

新华网三峡工地6月11日电(记者周梦榕 沈翀)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说,监测表明,蓄水已四年的三峡工程现在看来泥沙淤积明显好于预期。

曹广晶说,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技术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多年来在三峡工程中投入力量和资金最大的科学研究项目。蓄水四年来的情况表明,由于水库“蓄清排浑”和上游来沙减少,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情况比预想要好得多。

曹广晶说,长江水利委员会所属水文局的十几个库区水文站几年来进行了大量有效的实测和分析,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近年长江上游来沙量呈减少之势,平均每年只有2亿吨,较预想的减少50%,去年是小水小沙年,来沙量只有不到1亿吨。加上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调度运行方式,使40%的泥沙都排出库外,保证了水库的长期有效运行。

“蓄清排浑”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泄洪深孔,在来沙量占全年84%的汛期6至9月,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排浑”;汛末10月,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蓄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说,“蓄清排浑”可使绝大部分泥沙排至下游,长期保留水库的绝大部分有效库容。此外,三峡工程还在建筑物设计上采取一系列排沙、防淤措施,加上恰当的调度和辅助清淤,保证了航道畅通和水电站正常运行。

泥沙问题关系到三峡水库的长期运用,航道的畅通和水电站的正常运行等,一直是三峡工程的核心技术。

长江水文局经过数年的监测和详细调查发现,三峡水库来沙量明显减少,仅嘉陵江输入长江的泥沙就比以前减少六成多。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干流和支流在建或建起了一批水库、上游实施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上游从河道采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水文局分析认为,由于这些原因将持续存在,预计三峡水库来沙量呈减少趋势。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长江上游干流及支流已建或将建成一大批大型水库,除干流上的溪洛渡、向家坝水库外,还有支流岷江瀑布沟水库、嘉陵江上合川水库、彭水水库等。河流裹带泥沙入库后受到拦截,沉积库中,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效减少了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

与此同时,中国已斥巨资在长江上游与三峡库区加强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从根本上减少泥沙入江入库。已持续实施近20年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超过20亿元人民币。还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长江水文局每年发布的泥沙公告显示,长江泥沙含量已呈全线下降之势。

虽然采取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治理和监测措施,三峡工程的泥沙淤积也明显好于预期,但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表示,还将遵循泥沙的冲积规律,密切关注泥沙冲淤监测情况。

 

10、调查:84.6%的人认同气候变暖全球紧迫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6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45959.html

  面对国际上的不实指责,中国政府近日亮出了在气候问题上的态度。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公开表示,中国不是世界环境的威胁,也不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不履行应对气候变暖的责任,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探索低耗高效的新工业化道路。

  此番表态得到了中国民众的广泛认同。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最新调查显示,在4834名受访者中,88.1%的人已经明显感受到气候变暖的趋势,84.6%的人认为这已经成为全世界必须共同正视的紧迫问题。

  “不是别人要我们减排,而是我们要减排。中国有能力在全球经济和全球环境两方面都作出贡献。”一位受访者这样说。

  60.3%的人认为改善环境关键看政府

  6月4日,马凯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最近几年,国际上批评中国的声音发生了变化,那些说中国的发展要耗尽世界能源的人少了,说中国的发展将毁掉地球环境的人却多了。“但不管哪种说法,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他给出了三个理由:第一,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第二,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第三,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这些理由都有国际组织和别国研究机构的数据作为支撑的。“说中国构成了全球环境的主要威胁,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马凯说。

  事实上,中国民众非常认同环境保护,也非常关注温室效应可能带来的危害。6月5日恰逢世界环境日,智联招聘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九成受访者认为,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在面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两难问题时,本报调查发现,受访者的态度非常明确:85.1%的人觉得节能降耗是“好事,是我国积极履行义务的表现”,而持相反意见、认为此举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只有2.7%。

  调查中,在问到“环境问题改善的关键在谁”的问题时,60.3%的人明确回答:政府。

  马凯在6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在努力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5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于6月4日起正式实施。根据这一方案,中国将通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事实上,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7%,等于节约了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同期,中国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护等又净吸收了50亿吨的二氧化碳。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了3亿人。现在按2004年的标准,世界每一个人平均每年释放二氧化碳4吨,3亿人就等于中国去年少排放了12亿吨二氧化碳。

  不过,公众仍然希望政府在该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看看环保总局刚刚公布的环境公报就知道,我们离碧水蓝天、和风煦日的日子仍然还有很大的距离。”一个受访者说。

  记者注意到,6月5日公布的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七大水系中,除珠江、长江水质良好外,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太湖、滇池为劣V类水质,巢湖为V类水质;在全国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也仅仅占到4.3%。

  只有9.4%的人自认没有不环保行为

  除了政府的责任之外,调查发现,21.4%的受访者认为,改善环境问题关键在于每一个公民。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比例超过了“企业”(18.3%)。

  有研究者提出,那些批评中国的人似乎大大低估了中国公众对环保的热情。今年6月1日,来自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全国20个城市的民间组织,在北京启动“绿色出行联合行动”,呼吁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在不降低出行效率的前提下,选择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式“绿色出行”。

  组织者在仪式上算了一笔账: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每百公里的能耗差异非常巨大。如果小汽车的能耗为10升汽油的话,公共汽车的人均油耗为0.54升,电车的人均能耗折合成汽油只有0.34升至0.4升,地铁折合为0.5升。小汽车的人均百公里能耗是地铁的20倍,电车的25倍。

  有意思的是,在本报调查中,不少受访者认真反思着自己的“不环保行为”。62.5%的人觉得自己“喜欢使用塑料包装袋”,62.4%的人“只要出门就开私家车”,53.4%的人“喜欢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40.4%的人“不随手关灯”。只有9.4%的人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的不环保行为。

  在调查列举出来的诸多不“绿色”的行为中,68.5%的人觉得“空调温度调得过低”这一行为是最应该、也是最容易改变的,66%的人觉得“只要出门就开私家车”的行为可以尽量避免,65.9%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尽可能少使用塑料袋”。

  面对周围其他人的不环保行为,智联招聘的调查发现,超过九成的受访者感到“气愤”,但只有30.6%的人愿意上前阻止,而绝大部分人(65.3%)只是在心中谴责,只有4.2%的人“觉得无所谓,跟我没关系”。此外,94.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加入环保志愿组织,做一些环保活动的志愿者,其中1/4的人表示,自己已经参加了环保组织或环保相关活动。

  不过,一个需要注意的现象是,中国民众对环保的热情在转化为行动时遇到了一些障碍。

  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厦门。

  今年年初,厦门民间环保组织“厦门绿拾字环保服务社”曾对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八成以上受访者“知道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的同时,大部分没有私家车的人表示“正准备近期买车”,有私家车的人则对小轿车给出行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津津乐道,进而表示“不愿意再去乘公交车出行”。

  更宏观的数据冲突是:我国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度达到85.4%,27.1%的人表示对环境污染“最关心”;与此同时,80%以上的人近3个月以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环保活动。

  “我们可以不去理睬外国的那些指责,但必须真正参与到眼前的环保行动中去——因为这是我们的一片水土。”有受访者这样说。(记者 董伟)

 

11、河北:污水再次危及南大港湿地

来源:燕赵都市报2007-6-11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148.html

    6月6日清晨,满怀收获希望的村民迟洪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死去的鱼虾浮满了他进行插网养殖的南排河河面,成群的螃蟹也趴在岸边不动了。“40万元都泡汤了!”迟洪高两眼布满血丝,痛心地说。而造成鱼蟹死亡的原因是,当地企业把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通过黄骅市城北的一条排水沟排到了石碑河,使这条河变成一条臭气熏天的死河,为了排放这些污水,石碑河与北侧相邻的南排河之间的堤坝被屡次扒开。作为南大港湿地的唯一供水渠道,南排河内的鱼虾成片死亡,而南大港湿地也饱受污染之苦。

    ■南大港养殖户遭了殃

    迟洪高是南大港商庄子村民,去年,他与本村其他6户村民一起,集资40万元,在南排河中搞起了插网养殖,先后投入1000万尾虾苗、600万尾蟹苗。经过一年的艰辛忙碌,眼看着丰收在望,没想到,6月6日清晨河面上出现了鱼死虾亡的一幕。

    南排河南侧与石碑河相邻,由于石碑河附近河段都是发黑的臭水,下游渔民筑起坝来,将污水拦住。南大港环保和水务部门也在两条河之间的涵洞两侧打了两条坝,拦住石碑河的污水。没想到,6月5日深夜,两条河之间的堤坝被偷偷扒开,大量的污水排到南排河。迟洪高估计,一夜之间排进来的污水污染的河面,最少也有2000亩。

    72岁的养殖合伙人李国明介绍说,去年,两河之间的堤坝也被打开过,幸亏是白天,发现早,被及时堵住,对上游的插网养鱼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然而,“这次排污把我们彻底毁了”,李国明老人哭了。李国明的老伴三年前因病去世,为了给她治病,老人拉了不少债。这次养殖他先是投了两万元钱,后来见前景乐观,又贷款3万元投了进去。老人盘算,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可以有10来万元的收获。一夜之间,这一切成了泡影。

    ■是谁毒杀了石碑河

    6月6日下午,记者循着污水流淌的方向,从南排河来到石碑河,冲天的臭气熏得人头疼。河里的水漆黑一片,就像墨汁一样。河面上堆积着厚厚的污垢,冒着腐臭的气泡。

    沿着石碑河南岸向西走,记者发现了一条自南向北直通石碑河的水沟。这里的水臭味更大,那条水沟也完全被污水染成黑色。很显然,大量污水通过这条水沟排向石碑河。

    沿着这条水沟向南望去,前边不远的地方有两片建筑。水沟的东边是黄骅市污水处理厂,西边是一家皮革厂。污水处理厂于经理告诉记者,按照规定的流程,皮革厂把污水排放到污水处理厂,由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通过这条水沟排放到石碑河。

    既然排水沟排放的是经过处理的水,为什么水沟会被污水沉淀物染成黑色呢?对于记者的疑问,于经理解释说,水沟里的污水沉淀物,是石碑河里的污水倒灌进来造成的。

   记者发现,水沟相对于石碑河,自北向南地势逐渐抬高,而在这之前尚未进入汛期,石碑河倒灌的可能性并不大。沿着排水沟入河口,记者向上游继续探寻,发现污染越来越轻。向上游走出大约4公里的地方,石碑河的水已经变得比较清澈,可以看到水里的青蛙和鱼虾在游动。

    一名养殖户告诉记者,他们怀疑,长期以来,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通过那条排水沟偷偷排入石碑河。2005年4月,媒体曾对黄骅污水处理厂排放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皮革用废水予以曝光,而当时排放污水的,正是这条排水沟。

    ■南大港湿地面临生态危机

    南排河是南大港湿地的唯一蓄水渠道,石碑河的污水排入南排河,给南大港湿地带来很大的生态危机。

    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负责人董长胜告诉记者,去年秋天,南排河和石碑河之间的堤坝被偷偷扒开,污水排入南排河。当时,遭受干旱的南大港湿地正在引水存蓄,污染的河水灌入后,给湿地直接带来污染。野草成片枯黄死亡,很多鱼虾也被毒死。今年春夏,南大港湿地再次遭受干旱,保护区正准备为湿地蓄水时,没想到更多的污水再次从石碑河排放到南排河,导致南大港湿地没水可蓄。目前,南大港湿地水量偏少,水质差,去年的污染还没有消除,而且面临着水枯竭的危险。

    ■相关链接:南大港湿地

    南大港湿地总面积1万多公顷,是由淡水芦苇沼泽、滩地碱蓬沼泽等复杂生态系统构成的滨海复合型湿地。湿地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完整的自然生态资源。不仅有狐、獾、蛇等野生动物,还有黑鹳、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白肩雕、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鸟类。保护区处于多种候鸟南北迁徙不同路线的交汇区,是许多珍稀濒危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作为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不可缺少的中转站和停歇地,南大港湿地在国际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记者刘树鹏)

 

12、寻梦永定河

 

——“城市乐水行”之永定河

文/丹薇 资料提供/王建 图片/汪永晨 王建 米唐美

 

有一首与永定河有关的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火、铁蹄、英雄、美人……枪炮与玫瑰的纠葛交错,这该是永定河边最凄美的一幕了吧。然而,现在,当曾经欢歌的潺潺流水归为寂静,当曾经桀骜不驯的激流化为无语,我们是否还会记得,曾有佳人,云鬓红袖,在水一方,翘首企盼从旅的丈夫归来。

“逝者如斯夫”,有如记忆,有如时光, 渐行渐远渐无声的永定河,在历史的影像中渐渐淡却了吗?

在这样的一个清晨,来自“绿家园”“自然之友”“地球村”“大学生绿色营”等环保NGO和其他行业领域的20多位环保人士,背上行囊,从中央电视塔出发,经永定河引水渠,沿途15公里,直至法海寺,伴河徒步而行,在种种复杂的情愫中,开始寻找她的印记。

2007061102-1.jpg

城郭与流水的情缘似乎总是难解难分,永定河便是北京城的母亲河了。在老北京胡同巷口的故事里,从古至今,永定河曾有过许多的名字,浴水、治水、Y水、湿水、清泉河、高梁河、桑干河、卢沟河、浑河、小黄河、无定河、永定河……这一个个名字, 或通俗,或玄秘,或淡雅,或粗犷,其中蕴含了多少历史的缩影呢?

2007061102-2.jpg

王建老师讲解永定河的历史

 “春末无水沙自涨,雨多散漫遍汪洋”,永定河历史上多水患,经常决口、改道,几百年来,常以“害河”闻名于世。它水性浑浊,暴涨暴落,雨季时更是激流震荡,浸蚀堤岸,决口泛滥,致使河道迁徙无常。据解放前834年间的不完全统计,曾决口81次,漫溢59次,改河道9 次。辽代平均九十四年泛决一次,金代平均二十二年,元代约平均七年,明代西山皇陵、寺庙较多,森林局部恢复,平均十三年泛决一次,到清代则平均每三年就泛决一次。其中在康熙七年(1668)和嘉庆六年(1801)有两次洪水还涌入北京城。史料记载:1668年“浑河水决,直入正阳、崇文、宣武、齐化诸门。午门浸崩一角”。

那么,性情“无定”的永定河何以称为“永定”?有史料记载,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鉴于该河连年水患,严重危及京师安全,着令于成龙负责全面治理。在疏通河道的同时,修筑了一条自良乡老君堂口直至霸州柳岔口三角淀的百里长堤,“浚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堤百八十余里,赐名永定”,表达了“从此乡村祝太平”的美好愿望。

永定河虽然狂暴桀骜,但同时也留下了大量湖沼和丰富的地下水,造就了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壤,形成了独特的“马兰黄土”和“泥河湾组”地层。北京地区最初的文明就在这片丰泽膏腴的土地上形成了。渐渐的,永定河成了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与北京平原、华北平原北部以及沿海地区人们的一条往来交流的天然通道。中国北方各民族的文化也通过这条走廊交流与融合。约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在永定河流域先后打败炎帝、蚩尤两大部落集团,与炎帝簇结成联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如果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永定河流域就可比喻为中华民族的襁褓。

永定河有三条支流,桑干河、洋河、妫水河。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神头泉,洋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桑干河、 洋河于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汇合后称永定河,再东流,折而东南,至官厅村附近注入官厅水库。 妫水河,发源于延庆县黑汉岭,西流注入官厅水库与永定河汇流。出库后,进入北京市门头沟区,由西北流向东南,在长达110公里的高山峡谷中奔流。这一段为中游。沿途纳入沿河城沟、湫河、清水河、下马岭沟、苇甸沟、清涧、樱桃沟等支流。出三家店为下游,坡势骤缓,流经石景山区、丰台区、房山区、大兴县,沿途又汇入大小龙河、天堂河等支流。在大兴县石佛寺附近出境进入河北省,东流至天津市汇入海河而注渤海。

    古永定河下游河道曾多次变迁。大约商代以前,出山后主河道向东北,过今昆明湖入清河,东流与温榆河合;约西周时,主河道移至今紫竹园一带,过积水潭东流,沿坝河方向再拆向东南流;大约在春秋至西汉间,出山后经积水潭向南经三海,斜向东南过龙潭湖出城东南流;东汉至隋,经由今石景山南下到芦沟桥附近,再向东大体上沿今凉水河方向东去;唐以后,过卢沟桥后分为两支,东南文仍走凉水河线,另一支向南折而后东南流,南支逐渐成为主流,清康熙年间下游筑堤,流向大体稳定为现在的状况。

可叹的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永定河流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污水和废弃物急剧增加,加上流域内降雨不断减少,永定河上的官厅水库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不能作为城市生活供水水源,只能用于工业和城市河湖景观用水,1997年被迫退出饮用水供水系统。由于干旱,很多河段都已干涸。房山区葫芦垡村的永定河河道内,甚至还建起了与天相连的高尔夫球场。

现在,永定河离我们的城市似乎很遥远了,而且也难见其清波荡漾、流水汤汤的景象。我们默默听着她古老的传说,黯然的沿着漂着污染物的止水,逐渐走上干涸的河床,永定河在蒙太奇式的讲述中,仿佛只留下了一串悠久的记忆。

2007061102-3.jpg

北京林业大学同学手中的试纸与河面的漂浮物,都无声的诠释了污染的严重

2007061102-4.jpg

永定舴艋舟,是否能载动这满目的污物?

2007061102-5.jpg

污水垂钓

2007061102-6.jpg

干涸的河床上,曾流淌过多少童年的梦?

伫立在坝上,回望一路行程,流水消逝了,时光流失了,烟波浩淼,云水凄迷的梦漂泊得越来越远。烈日下晒干的青蛙化为了永定河的标本,只有岸边小小的野花还倔强不羁的坚持着,骄傲的展示着生命的力量。这星星点点撒落河畔的花儿们的执著,竟然让我感动得流泪了。她们,何尝不在我们生命的角落中静静绽放?

期盼,有一天,我们站在桥上看风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心将会与永定河一起流淌欢腾。憧憬,有一天,我们装饰了永定河的风景,永定河也会装饰我们的梦。

 

13、环保热点:聪明的政府 不应仅仅追求经济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2007-6-11 1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158.html

  最近,环境问题突然牵动了全国人民的神经。首批“广东环保大使”之中唯一的环保专家杨中艺教授,接受本报专访,一一点评当前环保热点、难点问题——

  一个聪明的政府,不应仅仅追求经济发展  

  核心提示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往年的这一天听到的似乎总是专家对环保的呼吁。然而今年,这个问题却突然牵动了全国人民的的神经。这是因为最近几天集中发生的事件:5月29日晚,江苏省无锡市因为水源地太湖爆发蓝藻污染,令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市民不得不抢购纯净水;6月4日,临海的香港发生红潮,沿岸海滩全部挂起警示的红旗……

  6月4日,广东省聘任了首批10位“广东环保大使”,基本职责是,向公众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反映环境保护方面的社情民意,反映破坏环境的事件和行为,提出建议,并对其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其中,来自中山大学的杨中艺教授是唯一的环保专家。

  杨中艺教授于1988年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期间耳闻目睹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先进经验;回国后在中山大学从事生态学研究,现为生态学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杨中艺教授刚刚从南海的农村考察回来。

  古井有水,但村民不敢饮用

  记者(以下简称记):广东省刚刚新鲜出炉的首批“环保大使”中,只有你一个人是生态、环保界的专业人士。我们知道,你参加过国家“九五”、“十五”期间关于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项目。

  杨中艺(以下简称杨):是的。我1988年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就一直在生态、环保领域开展工作。明天,我所带的研究生论文答辩,也都是相关课题的。

  记:你今天刚从佛山南海区的农村考察回来。看到的情况怎么样?  

  杨:我是去看当地农村的水质,还是以照片作证吧。虽然这个村子有绿化有美化,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祠堂前的池塘有不少垃圾,而且表面有一层厚厚的、绿油油的粘膜。这就是蓝藻。村里的老房子没有厕所,这一排公厕建在水塘上,排粪当然就在其中。加上农村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各种污水积聚到水坑、池塘和河涌。这样一来,地下水和地表水都被污染。因此,一口古老的水井虽然有水,但村民已经不敢饮用了。

  记:你说的情况其实很普遍。今天,省环保局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环境质量季报显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84%,广州和深圳市未完全达标。全省57.1%的城市受酸雨污染,71.4%的城市出现过酸雨。

  杨:去年,省政协人资环委调研过这类专题,是关于中心城镇的情况,只有少数城镇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但我这次主要是去看农村的情况。现在,村村建公路以及公路硬底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但是就忽视了环保基础设施方面的考虑。

  记:即使有的地方愿意出这个钱,也因缺乏基本知识或者过于注重形式而没达到目的。比如,不少河涌的治理都采用“三面光”式的硬体建设,看起来好看却无效。

  杨:这些水渠与土壤隔绝,失去了水体的生态净化功能,所以即使是一些样板工程,渠水仍然是混浊不清的,岸边植物种得再漂亮,并不能与水体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强化水体生态功能方面无济于事。至于“三面光”问题,大多是过去遗留的问题,现在人们渐渐明白了“三面光”的不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改造。于是,我们正在研究一种壁悬式的构造湿地系统来净化河涌水体。

  记:这个湿地系统怎么运作?效果怎样呢?

  杨:我们可以将种植风车草、美人蕉、金叶菖蒲的特制小型构造湿地系统的箱体悬挂或安置在河道边,将污水抽到系统中,经植物循环净化后再排出。这样一来,可以去除水中90%左右的磷、60-75%左右的氨氮等等。这种系统造价低廉,运行费用也很低,因此也可以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分散处理。

  记:但以目前来说,农民和干部似乎不会认为这笔费用是必要的开支。

  问题在一定时间内积聚,总有一天会爆发

  记:看来去农村考察之后,你的想法挺多。

  杨:是的。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把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上议程,不能仅仅追求表面的清洁美观。农村地域宽阔,人口分散,如果这个人群的环保设施不考虑,污染以后再要治理的难度就更大。

  记:最近,无锡太湖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污染,导致全市人民的生活受严重影响。这在经济高速的发达地区都有可能发生的吧?

  杨:无锡蓝藻问题与几年前昆明滇池的问题相似。当地政府其实已经花了很大工夫对滇池进行治理,但是水源被污染后就不易治理好。预防性措施来得更重要。其实,这些道理人们都懂,只是没有把道理变为自己的行动。

  我国人口庞大,缺乏资源,生态环境脆弱,环保的公众参与尤其重要,但即使是知识分子人群中也非人人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这就要从小学教育抓起,而我从有关教育大纲看到从小学到初中尽管都安排了环境教育,但每学年仅有四小时的课,高中阶段更少,而且相关教学内容大多分散安排在其它相关的课程中,很少有将环境教育作为独立课程安排的。这里无疑存在着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监管体系缺乏威慑力,很难制止唯利是图的企业

  记:你前两年就谈过,GDP、产值、税收、财政收入等指标是许多地区和部门领导最大的追求。尽管他们口头上表示要和谐发展,但是一旦涉及经济和环境及生态的利益冲突时,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环境和生态利益来发展经济。

  杨:是的。关键是政府愿不愿意把资源投在环境保护上。经济快速发展后,就出现压缩环境问题,这种问题在一定时间内积聚,总有一天会爆发。糟踏环境,忽视环境,人类最终会受到报复。常言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环境问题的爆发,对社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记:但是在出事前,从政府到群众都是没看得那么重。

  杨:我省环境管理能力的建设相比经济建设滞后得多。15年前,全省环境管理人员每亿元GDP有2.4名,每亿元工业产值有1.9名,而2003年相应的数据分别仅为0.69人和0.34人,分别只有15年前的28.3%和17.7%。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越来越复杂,需要监控的污染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如果没有足够的环境监管能力,或者监管体系缺乏威慑力,就很难制止某些唯利是图的企业破坏环境。

  记:也许出了事之后,从社会到政府会更多地重视环保工作。

  杨:我提出,一个聪明的政府,不应仅仅追求经济发展,要舍得把公共资源投入到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当地民众生活质量。前有无锡的太湖、东北的松花江、云南的滇池的水污染事件,我们难道还不应该警醒吗?!珠江水治理已经花了400亿元,“十一五”计划投入2000个亿。这样的治理力度是很大的,但是在当前讲求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我们还应该切记求真务实,在面临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沉重任务时,切忌做表面文章,更不应该做假文章。

  重金属污染,是一个生物定时炸弹

  记:现在广东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成本高了,环境变差了,就使得一些污染企业再转战不发达地区。而后者正好是水源区,这是否可能造成更大的隐患?

  杨:在经济发达地区,水和空气污染都已经较严重了,在广深、广佛高速路上行驶,打开车窗就可以亲历“五味俱全”,有的厂房屋顶还排放着黄色烟雾。现在,这类企业转移要找落脚点。虽然几乎我们考察过的每个新兴的工业区都强调控制污染企业进入,但实际结果和最终成效还有待观察。希望未来不再有“规划滞后”的托辞。

  记:我们知道,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你们也刚刚做了这个课题。

  杨:是的。重金属污染被称为生物定时炸弹,大多数人还没有理解这个严重性。人类不断从食物或者其它方面摄取重金属,在体内不会降解,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在中国,人们现在还比较忽略疾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其实环境恶化与许多疾病有很大关系,如呼吸道疾病、骨骼疾病、癌症等等。例如,许多骨病往往被诊断为风湿、劳损、缺钙等等。

  记:现在人们仅仅是对房屋装修材料污染引起的疾病有所警惕。

  杨:那还只是个案。而日本富山地区在上世纪30—60年代爆发过群体性的“痛痛病”,患者会出现剧烈的关节痛、神经痛、骨痛,无法进食,严重者即便是咳嗽也会引起骨折。原来,这是因为上游采矿企业排放的重金属“镉”污染了土壤、农作物,在人体肾脏和骨骼中慢慢积累,使钙被镉取代所致,导致骨骼严重老化。另外,日本也出现“水俣病”。患者开始口齿不清,步态不稳,四肢麻痹,最后全身痉挛,精神失常,在痛苦的折磨中死去。后来证明这是人吃了被汞污染的鱼中毒所致。这些事件比水臭更为严重,而这种威胁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这十分值得警惕。

  正在推广抑制蔬菜吸收重金属的科研成果

  记:你所主持的课题——“蔬菜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技术研究”,是否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

  杨:是的。我国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广东省正在组织大规模的土壤重金属调查。据了解,我省在土壤和农作物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比如,我们对广州市12个农贸市场的18种蔬菜进行了重金属镉、铅含量的检测,结果与过去已经发现的问题是十分吻合。

  记:那目前已经有了应对方法吗?

  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考虑耗时较长、费用较高的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还应该采用立即能够见效、成本低廉的有效技术来应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广东省科技厅、教育部和鹤山市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实施五年的“农作物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技术研究”项目。我们在多种蔬菜中筛选了镉、铅低量积累的品种,以及能够有效抑制蔬菜吸收重金属的土壤改良剂,部分成果已经申请了专利并开始推广。

  应用这项技术所生产的蔬菜中的镉、铅含量只有传统方法生产的产品的一半甚至更低,而且几乎不增加生产成本。这项研究已经形成了6篇博士学位论文和3篇硕士学位论文,目前仍有7名博士生从事相关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可以拿出一套降低重金属污染食物链风险的科研成果。(林亚茗 马菁璟)

 

14、行动起来,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45588.html

  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年,节能减排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在全国展开。

  搞好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各地区、各部门深刻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各地区、各部门所处的具体情况不完全一样,但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丝毫不能降低,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节能减排,是中央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为此“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但在规划执行的第一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今年第一季度更出现了部分高耗能行业增长过快的情形。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遏制住这种趋势,转变消耗高、污染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仅将使经济增长付出资源、环境的过大代价,而且有可能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

  节能减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摒弃那种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的片面想法,深化对节能减排的认识。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一时一地的GDP或许增加了,但污染严重会使更多群众的健康受到损害,投资环境也会恶化,更会影响今后的发展。事实上,在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集中的地方,受益的往往只是一小部分企业和个人,污染的苦果却要更多人来承受,最后还可能由政府来为治污等善后事宜“埋单”。经济建设需要资源能源,开发资源能源本身没什么错,但是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合理开发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注意保护环境,同时遵守国家产业政策,避免贪吃一时“资源饭”,欠下千年“子孙债”。

  节能减排,我们没有退路。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都要把节能减排当作大事来抓,做节能减排的积极实践者、推动者。不能犹疑彷徨,不能抱侥幸心理。那种“闯”国家政策的“红灯”的做法,迟早会被追究处罚。为了防止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弄虚作假,确保节能减排任务顺利推进,国家必会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节能减排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改变,即使有阵痛也要不折不扣地去做。全国上下都要切实行动起来,下大力气,下真功夫,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15、到了出重典治污的时候

来源: 新京报2007-6-11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6-11/018@034838.htm

  今年环境污染带给人的震撼很不小。云南滇池十年治理没有达到预期成效,太湖零点行动收效不彰,安徽巢湖也到了蓝藻暴发临界点,盘点一下全国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还可以归为正常水质似乎是少数。据国家环保总局数据,我国有三分之二的水系已成为劣五类水。另外,据不完全估计,全国尚有3500万人饮用硝酸盐(严重致癌物质)超标水。

  总结这些严重污染的原因,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城市居民直排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污染,尤其工厂不达标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变臭的根本原因。

  我们曾不断强调加强企业自律,推广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等等措施,但在一些人眼里,污染是自己的事,治理是国家的事;在某些企业家眼里,交罚款比上污水处理设备合算。如果污染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小,治理措施谈何有效?如果没有严厉制度的支撑,多少某某行动也是一时之效。

  新加坡政府1976年就颁布了工业污水处置法规,规定所有工厂必须装置控制空气污染的仪器,工业污水必须经过处理,确保符合规定的标准,才能通过专门的管道排出。如果在定期的工厂监测中发现超标物质,第一次发红单,第二次罚款一万新元,第三次罚款2万新元;再超标老板就坐牢。如此重罚,使工厂老板不敢以身试法,政府每年拿出巨资安装污水处理设备,还修建了化粪场,把粪便、污水、秽物处理成肥料、燃料以及工业用水,使之变废为宝,消除污染。

  位于市中心的旅游胜地新加坡河,在新加坡建国之初污水横流,臭味远播,满是垃圾和废水。1977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10年综合清理计划,使用上述重罚与搬迁相结合等措施,一方面清除污染源,一方面合理发展工业,如今这条从前的臭水沟已是新加坡城市的象征。同样的10年,我们的零点行动最终的结果与预期相去甚远,新加坡却成功了。

  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自取灭亡,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必须用重典治理污染的时候了。□焦道通(中国公安大学学生)

 

16、太湖水别成了“忘情水”

来源:中国证券报2007-6-11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161.html

  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和市长毛小平,与国内一些治水专家,带头饮用了烧开后的自来水,均认为水的味道很正常。无锡市人民政府于4日发布通告,告知全市人民,无锡市自来水出厂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实现正常供水。

  传唱了几十年的“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几乎就在一夜之间沦为一潭死水,这不仅令当地居民感到极度恐慌,也让全国人民感到莫名惊诧。危机过后,领导率先垂范以消除恐慌、安抚民心,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显示出领导者的信心与决心。不过,笔者考虑更多的却是,这一杯烧开了的太湖水,是否真的能成为一杯“忘情水”,一饮而抹去400余万人刚刚经历过的恐慌?

  在这场广为关注的危机事件中,无锡市相关部门经历了一段从最初的失语无措到后来积极补救的过程,其中政府部门应对危机的态度和能力也饱受外界质疑。承担维护公共安全责任的职能部门本应掌握第一手资料,率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出判断和应对,然而直至外界盛传无锡已成为“无水市”几天之后,官方消息才姗姗来迟,由此也直接导致了整座城市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面对即将爆发的危机,当地职能部门究竟是能力不足,还是认识不够?对这些问题做出必要的反思之前,如果这一杯白开水真的成为所谓“忘情水”,那么这些问题将率先成为忘却的内容,一旦遇到类似的危机,是否能避免曾经的恐慌?

  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无锡蓝藻的暴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太湖流域以占全国不到0.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然而与此同时,流域内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水53亿吨的年排放量,也使得太湖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泔水桶”。排污者众而治污者寡,默默忍受了几十年之后,太湖水危机终于借助于蓝藻全面爆发。诚如某些专家所言,政绩观“污染”是最大的环境污染。如果以环境换经济的发展观得不到根本转变,如果太湖流域内的工业格局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杯“忘情水”很容易遮蔽此次污染的真正源头,从而使下一次的危机爆发变得不无可能。

  作为危机公关的一种有效方式,领导出面饮用第一杯水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比较而言,公众显然更愿意看到职能部门能够从此次危机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以便及时做出调整防患于未然,而不是每次都将危机公关当作危机事件的终结。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领导喝水只是应对危机的一个开始,民众更愿意将领导者手中的这杯水看作是反躬自省的“苦水”,抑或是提神醒脑的“药水”,唯独不愿意其成为抹平一切痛苦回忆的“忘情水”。

  领导喝水之后的下一步举措是什么,相信这才是比领导喝水本身更值得关注的内容。(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