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2
六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召开 温家宝作重要批示
2、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被要求缓建
4、我国200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
6、新华网:黄河源头建设垃圾填埋场
7、新华网: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标准将统一升级
8、新华网:我国水能资源开发步入收获期
地方信息:
9、2008年北京90%的公交车辆将使用清洁燃料
10、河南减排紧盯重点企业 将关停小火电510万千瓦
11、山东小清河仍污染严重 过半河流水质不达标
重大水事:
12、三峡右岸首度发电 以清洁水电引领能源未来
13、组图:三峡大坝今年首次泄洪冲沙
环境曝光
14、太湖沿岸成化工厂聚集区 记者采访被指捣乱
15、西双版纳大规模毁林种胶 负面生态效应显现
深度报道:
16、江西贵溪冶炼厂废渣严重污染土地 村民温饱成难题
17、福建九龙江先致富后治污的尴尬
环境时评:
18、科学的理解水库诱发地震现象
19、公众到底为谁而环保?
20、面对污染,灌装水会成为支柱产业?
1、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召开 温家宝作重要批示
来源:新华社2007年06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51927.html
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11日在江苏无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太湖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并讲话。他指出,太湖水环境关系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沿湖各地政府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远近结合、标本兼治,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置和事故防范工作,切实防止太湖流域水源地受到污染,确保城乡居民饮水用水安全,实行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系统、科学的污染治理,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污染问题。
曾培炎说,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国家环保工作的重点,对全国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多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太湖治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太湖严重污染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要充分认识治理太湖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防污治污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痛下决心,加大力度,打一场太湖治污的攻坚战。
曾培炎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成果、完善措施,防止蓝藻再次大面积暴发,确保水源污染不再发生,保障城乡居民饮水用水安全。一是继续开展打捞太湖蓝藻作业,分片包干,长期坚持,减少湖体污染负荷。二是加强对水源地的环境监测预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和管理制度,密切关注水源地水质变化。三是做好供水安全保障工作,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完善自来水深度处理措施。四是进一步做好调水引流工作,引清释污,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五是切实整治重点污染源,分步取消太湖围网养殖,大力整治周边严重污染企业,尽快减少入湖污染。
曾培炎强调,太湖流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必须实行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下更大的决心,用更硬的措施,强化环境治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解决污染问题,走在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前列。要进一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限期实行脱氮除磷,提高污水深度处理能力。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农村生活治污设施建设也要加快步伐。切实防治工业污染,限期淘汰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重的落后生产能力,提高新建项目环境准入门槛。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依法实行更严格监管。积极推进生态治污,合理开发利用太湖水资源,增加“引江济太”通道,科学进行湖底清淤,建设湖滨生态屏障。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强太湖水污染防治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体制机制。会议对治理工作,明确了负责单位,确定了时限要求。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及浙江省、上海市负责同志,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汪光焘、张平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太湖流域有关地市负责人,参加了水污染防治座谈会。会前,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太湖水质情况和应对蓝藻暴发与水源地污染有关工作。
2、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被要求缓建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6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54930.html
人民网北京6月12日电(记者扎西)国家环保总局今日公布了关于北京海淀区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行政复议决定(以下简称“复议决定”)。复议决定指出,该项目在进一步论证前应予缓建,并全面公开论证过程,扩大征求公众意见范围。
复议决定指出,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6月1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类项目做出了新的限制性规定,例如:在“可能造成敏感区环境保护目标不能达到相应标准要求的区域”,“一般不得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类项目”等。然而,根据《立法法》第84条关于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溯及既往”的基本规则,2006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对2005年批复的项目没有追溯效力,北京市环保局依据2005年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产业政策批复该项目环评报告书的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并无不当。按照依法行政原则,环保总局对该批复予以维持。
但是,由于垃圾填埋场所在地政府并未落实北京市环保局1995年对该项目依托的垃圾填埋场环评审批时提出的“填埋场界外500米之内不宜兴建永久居住设施、现有设施应予搬迁”的要求,致使厂址周围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环境功能实际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目前在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旁新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可能加重该区域居民的环境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项目所在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参照《关于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有关技术规范,对该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是否准确、周边环境容量能否满足需求、工程地质是否符合条件、二恶英排放是否会污染京密引水渠、周边环境敏感点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是否有效等关键问题上,组织专家进一步论证。在完成科学论证之前,该项目应予缓建。
在公众参与问题上,申请人认为该项目环评公众参与人数较少,不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因此违反了《环评法》。复议决定指出,根据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和综合处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公众参与”一章的内容,该项目建设单位组织了公示会、举行了专家论证会、向附近居民发放了调查表、在环评报告书中编写了公众参与篇章。由于《环评法》中对“公众参与”仅有原则性规定,没有关于方式、范围、程度的具体规定,所以,该项目的环评在程序上并未违反《环评法》的要求。
但是,环保总局在审理过程中发现,近两年来该项目周围入住居民增多,导致可能受项目潜在环境风险影响的人数增加,公众已经通过群众来信、集体上访等不同方式,对该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表示了强烈关注。鉴此,为了充分反映民意,环保总局建议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在该项目开工建设之前,应当全面公开论证过程,同时在更大范围内客观、全面、公开地征求公众意见,并将论证和征求公众意见的结果报送北京市环保局核准;北京市环保局核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告,并报环保总局备案。未经北京市环保局核准、公告并报环保总局备案,该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环保总局法规司负责人指出,这一案例充分反映出,现行环保法律法规有关公众参与的规定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即应对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代表性以及公众参与意见在环境决策中的作用进行明确的规定。
为探索一个更加有效的公众参与的法制保障,2004年6月,环保总局发布《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2005年4月,环保总局召开了第一个完全公开的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采纳公众的意见作出了行政决定;2006年2月,环保总局发布了第一部《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要求项目在环评的各个阶段都要公开有关信息,听取公众意见。一年来,因信息公开不符合要求、公众对项目造成的环境影响不满意等原因,环保总局对总投资达1600亿元的43个火电、化工、公路、铁路等项目的环评文件不予受理;今年,在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环保总局于2007年4月25日公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这是国务院各部门中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该规章将在2008年5月1日生效。
3、世界自然基金会警告全球海洋资源遭过度开发
来源:新华社2007年06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54835.html
世界自然基金会日前在德国法兰克福发表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70%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77%的鱼类遭到极限或过度开发,每年有近8600万吨的鱼被渔业部门捕捞,预计到2050年世界鱼类贸易将陷入停滞。
报告指出,商业捕鲸仍属于禁止行为。向海洋倾倒化学物质也被官方认定为非法行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对海洋的污染减少了85%。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则有助于保护众多海洋物种和珊瑚礁。
但这些措施并未有效阻止人类对海洋的过度开发。报告说:“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大规模影响。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海洋升温改变了整个生态系统,对热带珊瑚礁造成破坏。”
报告举例说,在德国,不来梅和汉堡等港口城市正日益受到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威胁。德国科学家预言,在未来100年内,海平面将上升83厘米到1.7米,现有的沿海保护体系将难以发挥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还提醒人们注意可能影响到大片海洋的新“黄金时代”。报告说:“在墨西哥和夏威夷之间可能蕴藏着海底锰矿,还有铜、镍和钴矿。随着这些材料的价格上涨,对海底矿藏的开发将进一步加剧。”
4、我国200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
来源:汉网 2007年06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2/090412005687s.shtml
《2006年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显示,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42.55%,200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0,占“城考”城市总数的33.61%,全国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升反降(比上年下降7.24%),城市水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48%,187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占“城考”城市总数31.42%;155个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为0,占“城考”城市总数26.05%的。
中新网6月11日电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今日发布《2006年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公布2006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以下简称“城考”)最新结果。
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工作总体取得较大进展
这位负责人说,2006年参加全国“城考”的城市595个,比上年增加86个,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多数城市已建立起“城市政府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公众积极参与”的“城考”工作机制,加大污染控制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工作总体取得较大进展。
城考结果显示,与上年相比,全国环境质量优于二级的城市比例增加4.7%,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减少了2.1%,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其中芜湖、张家界等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明显降低,安阳、铜川等城市二氧化硫浓度明显降低;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60%的城市有260个;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0%的城市数达319个。山东、江苏两省的所有城市消除了污水处理率为0、垃圾处理率为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为0的现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国领先。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年度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其中,2006年国家环保重点城市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浓度最低(质量最好)的10个城市分别是:桂林、海口、北海、珠海、湛江、日照、烟台、柳州、克拉玛依和拉萨;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最低(质量最好)的10个城市是:北海、拉萨、克拉玛依、海口、日照、湛江、吉林、马鞍山、福州、珠海;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明显提高(上升幅度超过50个百分点)的有九江、曲靖、济宁、长治、宜昌、咸阳6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明显提高(上升幅度超过30个百分点)的城市有大连、锦州、太原、延安、济宁5个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水平提高较快(上升幅度超过30个百分点)的城市有延安、赤峰、渭南、枣庄、遵义、玉溪和长春7个城市。同时,去年涌现出一批新的环保模范城市,天津、廊坊等12个城市(区)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区)称号。
《年度报告》同时显示,全国595个“城考”城市中,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考”得分大多在省内排序位列前茅。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分别达到82.23%、60.69%和81.19%,其中,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与上年相比提高了8.61个百分点。
全国城市的环境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这位负责人指出,根据《年度报告》,目前全国城市的环境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国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突出。只有37.6%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有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名单见附件1)。辽宁、山西、新疆等省区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较多。
二是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42.55%,200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0,占“城考”城市总数的33.61%,全国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升反降(比上年下降7.24%),城市水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48%,187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占“城考”城市总数31.42%;155个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为0,占“城考”城市总数26.05%的。其中,广西、黑龙江、吉林、贵州、辽宁、江西、海南7省(自治区)50%以上“城考”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0;山西、辽宁、河南、安徽、新疆、云南、海南7省(自治区)50%以上“城考”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甘肃、云南、河南、贵州、新疆、陕西、河北、辽宁8省(自治区)50%以上的城市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率为0。
三是一些城市工业污染控制水平低,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足20%,工业污染控制任务十分艰巨。其中,甘肃陇南、甘肃白银、内蒙古乌兰察布、贵州六盘水、陕西安康、湖南吉首和黑龙江黑河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较差,有5项以上“城考”指标在全国排名居后,同时在所在省、自治区“城考”排名也居后。
这位负责人最后强调,从2006年全国“城考”结果看,中国城市环境问题仍然突出,要实现国家确定的“十一五”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仍有相当大的难度。各省、自治区要进一步加强“城考”工作,通过“城考”推动城市政府增加环保投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和完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再生利用率;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对城市污水厂污泥、垃圾场渗滤液的处理,提高综合利用率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同时,认真解决与市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市民反映集中的城市环境问题,提高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度。
全国39个城市空气质量劣于三级的城市名单
河北邢台市、张家口市
山西大同市、阳泉市、晋中市、运城市、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
辽宁新民市、凌海市、盖州市、大石桥市、灯塔市、北票市、凌源市
广西河池市
四川达州市
贵州遵义市、都匀市
云南昭通市
陕西三原市、榆林市、韩城市、略阳市
甘肃兰州市、金昌市、天水市
青海格尔木市
宁夏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
新疆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米泉市、阿克苏市、阿图什市、喀什市、和田市
5、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生态
来源:法制日报2007年06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2/081313208483.shtml
本报北京6月11日讯 记者郄建荣“环保法修订应关注影响环境温度行为”。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有关环境法学专家今日提出,世界发达国家的污染防治法在近几年均把大气和水体温度的改变行为纳入其规范范围,而我国却缺乏相应的规定。
“冰川消融,后果堪忧”是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显然,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前,国家环保总局有关官员也曾公开表态说,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这些影响包括,由于全球变暖,近50年来我国全海域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2.5mm,海平面上升使我国的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发生了退化等等。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这位专家认为,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环境法适用于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包括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管理环境的各种活动。但经过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其实这部法律还是更多地侧重于规范影响环境化学性状的行为,对于影响环境物理性状的行为,法律存在明显的不足。他认为,不足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污染防治法在近几年均把大气和水体温度的改变行为纳入其规范范围,而我国却缺乏相应的规定。
他提出,二氧化碳排放等影响大气温度的活动应立法予以规范。据这位专家介绍,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对环境会产生温室效应,因此,很多国家近几年来把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也纳入环境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围。如2005年11月底,加拿大把6种温室气体物质列为受环境保护法管制的污染物质等。
他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任何法律明确把二氧化碳作为污染物质对待。但是,我国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国际舆论的压力,目前正在依据节能法的节能规定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有关二氧化硫的浓度和总量控制规定,开展节能、降耗和减排3方面的工作。但这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只具有间接的法律管制作用。如果环境保护法把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作为污染物排放行为,不仅可以与国际的环境法律规定接轨,还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直接监管效果。他同时建议,影响水体温度的活动也应视为排放行为。
6、新华网:黄河源头建设垃圾填埋场
来源:新华网 2007年6月1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050
新华网西宁6月11日电(记者张进林、任晓刚)一座库容12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日前在青海省玛多县开始建设,这是黄河源头首次建设专业垃圾处理设施,常年困扰黄河源头的垃圾之患将得到解决。
玛多县是黄河从发源地流出以后流经的第一个县。玛多县副县长万玛加告诉记者,由于没有专业的垃圾处理设施,黄河源头地区常年饱受垃圾之患,很多地方垃圾随意堆放,塑料袋等“白色垃圾”对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玛多县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索南代赞说,由于黄河源头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每年都有不少人来观光旅游,这些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遗留了不少垃圾,需要进行填埋处理。
万玛加说,新建的垃圾处理场占地面积2.37万平方米,使用年限为25年,主要用于处理玛多县城以及黄河源头地区的垃圾。
7、新华网: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标准将统一升级
来源:新华网2007年6月1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047
新华网无锡6月11日电(记者郭奔胜、顾瑞珍)针对太湖水质恶化的最新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将出台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新标准。这个区域性标准高于现有的国家标准,接近发达国家的标准。这是记者从11日在无锡召开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座谈会上获悉的。
太湖水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导致蓝藻频频暴发,这引起了国家多个部门的重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建设部、水利部、环保总局等部门与江浙沪两省一市积极会商,就制定一个更加严格的统一性流域污染排放标准,达成了共同意见。这项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出台的新标准,将提高二氧化硫和COD(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门槛,同时制定氮、磷的排放标准,另外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等治理也将纳入新标准考核,形成一个完善的水污染排放标准体系。
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但污染物排放标准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标准。新标准将扭转这一局面,为促进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奠定基础。
据了解,从现在起,太湖流域凡是有氮、磷排放到太湖的项目将一律停止审批,已上马的项目将进行技术改造,严格控制氮磷的排放。太湖流域的城市还将大幅度提高排污费收费标准。太湖流域共有3.7万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达到3000万,太湖是重要的饮水源。
8、新华网:我国水能资源开发步入收获期
来源:新华网 2007年6月1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4046
新华网三峡工地6月11日(记者熊金超 、魏梦佳)11日9时12分,我国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三峡右岸电站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三峡工程迎来了新的收获季节。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右岸电站首台机组的发电,标志着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第三期工程开始发挥发电效益。
实际上,不止是三峡,我国水能资源开发已经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期。预计今后5年,全国每年将净增水电装机1000万千瓦以上。曹广晶介绍说,随着我国对长江流域水能资源滚动式“梯级开发”战略的推进,今年仅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对外招标的70万千瓦的巨型水电发电机就达32台,相当于又有一个三峡电站将进入机组安装施工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并不高。据了解,全国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高达5.4亿千瓦,但实际得到开发的不足1.3亿千瓦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电平均开发度达60%以上的水平。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决定兴建三峡工程之时,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仅有4000万-5000万千瓦。三峡工程设计总装机容量达2240万千瓦,其单机容量、总装机容量、年发电量虽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其论证、决策过程长达半个多世纪,建设周期也有17年。
然而,自2004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后,全国新增水电装机容量突飞猛进,每年都有相当于半个三峡装机容量的水电站投产发电。未来10多年间,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等单位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开发超过300万千瓦甚至1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巨型水电站就有10多个,总装机容量相当于5个三峡电站。
根据国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到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将达到1.25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8%,到2015年,全国水电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
9、2008年北京90%的公交车辆将使用清洁燃料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51115.html
“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北京计划引进50亿立方米天然气,取代市区全部20吨以下燃煤锅炉和大部分工业用煤,以减少煤烟型污染。到2008年,90%的公交车辆和全部的出租车、环卫车、邮政用车都将使用清洁燃料。”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维城在11日举行的“绿色奥运与城市环境建设论坛”上做出上述表示。
王维城表示,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为北京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北京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介绍,结合城市建设,北京近期还将再建设一批高效、节能、环保的使用天然气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进行热、电、冷三联供,这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供热方式,将是北京在清洁能源利用上的一个飞跃。
王维城说,为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真正成为绿色奥运,未来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也将充分利用这些新能源,实现20%的奥运场馆用电为风力发电。奥运场馆周围80%到90%的路灯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采用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器技术,为奥运村6000平方米的区域提供洗浴热水。(记者孙晓胜)
10、河南减排紧盯重点企业 将关停小火电510万千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52172.html
人民网郑州6月11日电 (记者曹树林)“节能减排必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和重点流域,以点带面,强力推进。”河南省发改委主任林景顺说,“关停小火电是河南省落实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一个开端。”
5月29日,河南省省长李成玉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查通过了《河南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部署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会议明确了河南省节能减排“一高一低”的主要目标: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到2010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比“十五”末下降15.6%。
《实施方案》提出从火电、建材、有色、钢铁、煤炭、化工、造纸、皮革等重点行业,及300家左右年耗能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入手,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同时,抓好建筑、交通、城市、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黄河、淮河、海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要抓紧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一批工业锅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重点项目和燃煤机组脱硫、城市污水处理等减排重点项目。
加快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火电机组是国家发改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加快电力结构调整,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河南省现有小火电装机近8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将关停小火电机组510万千瓦,每年可节煤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5万吨。河南省政府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措施,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应关尽关”。按照国家鼓励的“上大压小”政策,争取上一批大容量、高参数机组,优化电力结构,把河南电力工业做大做强。
11、山东小清河仍污染严重 过半河流水质不达标
来源:济南日报2007-6-12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212.html
一年来,山东省境内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干流内水质达标不稳定,半数以上河流断面没有达到第二阶段的规划目标,防污形势依然严峻。今天,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印发了省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对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报告。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省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于今年4月23日至28日,对《山东省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截至目前,小清河流域共投资19.5亿元,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0座,总规模达到每日128吨,东营、滨州在流域重点企业安装COD(化学需氧量)在线自动监测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控网络,水污染防治工作较去年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流域水质达标不稳定,有半数以上河流断面没有达到第二阶段的规划目标。
报告中提到,小清河流域内结构内污染严重,表现在流域内造纸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流域的8.6%,但排放COD总量占55.8%;化工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流域的8%,但排放氨氮占35.6%。其次,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满足环境需求,规划中76个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已经建成14个,在建7个,还有55个没有动工,资金缺口较大;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网不配套,致使流域内40%的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放,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除磷脱氮设施,处理后水质氨氮指标达不到排入要求。另外,流域内化肥、农药使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
报告指出,一些企业的违法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违法成本低、热潮成本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建议,对环境违法情节严重的企业和行业,不仅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而且应当启动司法程序,严肃予以查处。
12、三峡右岸首度发电 以清洁水电引领能源未来
来源:新华网2007年06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51106.html
中国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三峡电站右岸22号发电机组11日正式并网发电。顺着国家电网的触角,位于华中湖北省的三峡右岸电站首批清洁水电将使华东地区的“电力饥渴”状态得以缓解。
随着这一重达4000多吨、额定功率70万千瓦的机组“巨无霸”的正式运行,右岸电站今后将给三峡电站增加12台发电机组,其再增的发电装机容量,相当于再建3个葛洲坝水电厂,满发即可满足12座百万人口城市的供电需求,其电力将惠及沪、苏、湘、鄂、渝、粤等11个省(市、区)。
多年以来,中国许多省市电力供不应求,而火电又是耗能大户,且大量排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因此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关停小火电,淘汰落后电力产能,并希望通过在中西部修建清洁且不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等手段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
水力发电很大程度上存在“靠天收”的问题,即它的供电量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遇上干旱天气,上游来水少,会严重影响水力发电量。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也坦承,水电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三峡水电成本并不低”。但是如果就此放弃水电开发,具有6.76亿千瓦理论蕴藏量的中国水能资源将成为“弃水”。
三峡水电站在全国电网中处于西电东送、南北互联的中心电源点地位。其总装机容量“十一五”期间将达到1820万千瓦,每年发电可替代修建10座180万千瓦级的火电厂,相当于平均每年减少燃烧原煤5000万吨,减少排放1000万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减少排放200多万吨致酸雨的二氧化硫,减少排放1万多吨一氧化碳,减少排放37万吨氮氧化物,以及减排大量的废水、废渣、浮尘等有害物质。
因此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工程师程永权自信地说:“三峡电站能够提供优质的清洁水电,在全国电力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据悉,“十一五”期间,三峡电站发电量将达到3707.7亿千瓦时,这些电能的消纳方案已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
三峡工程的业主单位三峡总公司研究认为,21世纪初是中国水电与清洁能源开发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是水电领域科学技术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为此,三峡总公司提出,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装设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已经成为可能,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向家坝等四大电站陆续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可达385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记者 江时强 李志晖 熊金超)
13、组图:三峡大坝今年首次泄洪冲沙
来源:China Foto Press 2007年06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6-12/141013211973.shtml
2007年6月12日,三峡大坝开启一孔泄洪闸和冲沙闸同时泄洪冲沙。
三峡大坝开启一孔泄洪闸和冲沙闸同时泄洪冲沙。
2007年6月12日,三峡大坝开启一孔泄洪闸和冲沙闸同时泄洪冲沙.当日上午入库流量16900秒立方米,上游水位144.94米。三峡工程防汛腾库工作紧张有序,将为长江流域的防洪调控发挥巨大力量,从根本上扭转长江中下游干流无库容,调节洪水的防洪作准备。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6月12日周凯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6-12/025312002090s.shtml
照片:周铁镇太湖沿岸的污染。本报记者周凯摄
周铁镇,位于太湖西岸、江苏省宜兴市东北部。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就形成建制的周铁镇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曾被誉为无锡西门外第一镇。
然而就是这个总面积仅有73.2平方公里的小镇,却是江苏乃至全国著名的“化工重镇”,最多时全镇有300多家化工企业,1998年,该镇化工行业的产出规模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5%。由于化工行业特有的污染性,该镇的结构性污染较为突出,对太湖水质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
今年5月底的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再次让这个小镇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6月6日,记者乘车从无锡市区前往宜兴市周铁镇探访。
三四家化工厂相邻而建
汽车从无锡西站出发,沿环太湖公路向西南方向行驶,汽车左手方向就是浩瀚的太湖,沿途要经过常州市武进区的雪堰镇。
刚开始,一望无际的太湖还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但半小时左右的车程后,记者就开始闻到一股不舒服的味道,甚至有些刺鼻,眼前也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化工企业的大型广告牌。行程中经过依湖而建的太湖山水别墅,风光旖旎,记者身后的一位乘客对朋友说:“如果没有这味道,住在这里多舒服啊,可惜啊!”
汽车驶入周铁镇分水村后,化工厂的数量不断增加。各种大小化工厂随处可见,经常可以看到三四家化工厂相邻而建,而刺鼻的味道也愈加浓烈。不过车上的乘客似乎早已习惯,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
汽车经过分水村再往西南行驶了15分钟左右,就到了周铁镇镇政府所在地。
记者找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司机是一位当地妇女。“知道这附近有化工厂吗?”记者问道。“化工厂多的是,我知道。”司机说。
记者在她的带领下,沿着周铁镇的朝阳路向东行驶,很快来到了洋溪村(原为洋溪镇,后并入周铁镇)沙塘,这里聚集了四五家化工厂,其中有一家规模较大的宜兴市江南化工厂。
在江南化工厂的旁边有一条一二百米长的河道,而河道的另一边就是农田。不过这条河道的颜色已经有点儿泛黑,河道里只有一些深绿色的藻类,还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
记者采访被骂“捣乱”
记者沿着河道另一边的田埂向东行,试图寻找排污口。突然从江南化工厂里跑出两男一女,其中一名男子疾步跑到记者身边,两手紧紧抓住记者的胳膊,并质问记者是从哪里来的。
记者表明身份后,这名男子骂骂咧咧,并辱骂记者是来捣乱的,其间还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条威胁记者,让记者把相机里的胶卷拿出来,记者解释数码相机没有胶卷,这名男子依然不愿作罢,并声称要把记者的相机砸掉。随后记者又出示了记者证,男子一把夺过记者证,把记者带到工厂的传达室。
在记者和这名男子交涉的时候,旁边的一名中年女性不停地帮腔,说记者是“胡说八道”,并说:“我们要去告你们这些记者”,但当记者询问她的身份时,她只说自己是“老百姓”。
在江南化工厂的传达室里,那名挟持记者的男子把记者的记者证信息做了登记。而这时工厂里来了一位自称是周铁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在他的指示下,那名男子把记者证还给了记者,并把记者赶出了工厂。而那名女子还跟在记者身后,“你们就是来胡说八道的,你们根本就不懂。”但她始终不肯透露自己的身份。
记者从工厂出来后才发现左臂多处淤痕,并有痛感。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后,医生诊断为“左前臂、手腕、肘部多处皮肤擦伤,局部肿胀,左前臂软组织挫伤”。
那名驾驶机动三轮车的女司机很小心地对记者说:“我们赶快走吧,他们刚才骂我了,骂我把你带过来的。”
记者事后在互联网上查到,这家江南化工厂主营行业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经营范围包括盐酸、乙酰苯胺、邻苯二辛酯、对苯二辛酯、邻苯二丁酯制造等。
“污染物是从别处吹来的”
记者随后又要求这名司机带路前往太湖边上的化工企业,途中经过横塘河。这是一条最后流入太湖的河道,记者看到这条河道水色浑浊,散发着臭味,上面还漂浮着不少说不清颜色的污物。不远处就可以看到一个小型化工厂,工厂里的烟囱还冒着烟。
在路上,不时会遇到三三两两穿着工作服的员工。司机告诉记者,这附近的村子里有不少人都在当地的化工厂当工人。“他们肯定都不希望化工厂关门,化工厂一关门,他们就没工作了。厂里的工资比种地强多了。”
当记者来到太湖边的莱顿集团公司时,一股腥臭味扑鼻而来。
记者走到湖边,看到了惊人的一幕:湖边大约一二百平方米的范围内,都被蓝、绿、黑、灰等颜色覆盖,湖面散发着一股恶臭,有些地方已经看不到水面,都已经凝固成块,如同粪坑一般,上面停留着不少苍蝇在嗡嗡地吞噬着污物。3艘渔船停靠在岸边,但很显然早已派不上用场。湖边倒也有不少芦苇,但芦苇的茎部已经被蓝绿色的污染物染上颜色。偶尔有几只水鸟从湖面飞过,但却始终找不到落脚点,而不得不飞向远处。
就在记者拍照的时候,从工厂里走出不少人,其中3名男子来到记者身边,询问记者的身份,记者只好假装是摄影爱好者来拍摄太湖景色。其中一名男子说:“这都是别的地方吹过来的,我们这里不排污的。”
但实际上,记者在周铁镇走访的几个村子里的河道都发现了化学污染物,很显然不可能是从太湖的另一边吹过来的。
关停任务相当重
6月9日下午,宜兴市在周铁镇召开化工企业整治工作推进现场会,就加快推进全市化工企业整治、特别是加大对周铁镇化工企业的关停等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和部署。
根据当地媒体2006年的报道,周铁镇化工企业数量从1998年的330多家下降为121家,化工占全镇经济总量已从1998年的85%下降到40%左右,下阶段该镇将继续关停中小企业,计划用一年时间化工企业再压减三分之一。
然而,这个目标显然没有实现。
据《宜兴日报》6月11日报道,周铁镇现有化工企业152家,按照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今年要实现关停并转55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仍有一部分化工企业的关停工作没有实施到位,关停任务相当重。
15、西双版纳大规模毁林种胶 负面生态效应显现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6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52796.html
5月27日下午,20岁的哈尼族少年批刚蹲在村里的水井边刷着他的白色棒球帽。他说,家里的自来水太脏了。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南联山村委会巴其一村,300多村民如今吃水用水都到井里来挑,各家的自来水龙头已形同摆设,因为给橡胶树打农药把水库的水污染了。
但是,巴其一村至少还有水井。批刚听说,由于地下水系混乱和自然泉涌的丧失,西双版纳的许多村寨已经出现了自来水断流、井水干涸的现象。去年,曼哈乡的一些农民实在无水可喝,只能成箱地买矿泉水回家。
西双版纳州是全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在这片不到国土面积0.2%的土地上生长着占全国1/4的野生动物和1/5的野生植物物种资源,因此向来被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资源保护的重地。“以热带雨林著称的西双版纳居然开始缺水,与无节制开发橡胶林不无关系。”景洪扫盲专干杨德明说。
胶价飞涨 农民纷纷毁林种胶
两个月前,批刚辞去了在景洪一家公司的网络维护工作,回到家里帮忙割胶。30多亩共1000多棵橡胶树收获的胶乳,以每公斤17元多的价格,每个月可以卖1万多元。
“这不算多,有的人家里地多,一天就可以割一两千块钱的胶。”批刚说,自从种橡胶以来,南联山这个哈尼族村很快脱贫致富,大部分人家建起了三四层楼的新房,家家用摩托车运胶,有的甚至买了小轿车。
胶农梅康家也有30多亩橡胶林,一年收入10多万元。这30多亩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分到的土地,从前用来种苞谷、稻谷和蔬菜。由于90年代中后期胶乳价格开始暴涨,梅康逐渐改种橡胶,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种田,也不养猪养牛了。吃的米、菜、肉全部都到镇子里去买”。
据了解,1994年每公斤胶乳是两元多,现在已经涨到了十七八元。高额利润刺激了一拥而上的橡胶种植热潮。景洪扫盲专干杨德明说,从1990年代中后期起,农民们不仅弃“田”改“胶”,还纷纷将自留林砍倒,全部种上橡胶树,“能种的地方全都种完了。”一些不适宜种橡胶的高海拔地区也满山都是橡胶树苗。
不仅如此,2004年以来,橡胶投资不断升温,橡胶地、橡胶园的转让、购买火爆异常,一些农民为了短期利益,以极低的价钱把土地转让给橡胶老板,土地被炒作一空。少数不法分子开始侵占、蚕食国有林和集体林,还出现了集体性毁林等恶性案件。
杨德明说,被毁的树木倒下来横在地上,人要手脚并用才爬得过去,这些数十年的大树成片地倒下,让人十分心疼。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西双版纳州的新造橡胶林地达到了300万亩,其中农民自行开发有林轮歇地285万亩,侵占国有林和集体林种植橡胶15万亩。全州植胶总面积从1988年的116万亩增加到了2006年的615万亩。
环境破坏 负面生态效应显现
在将农民带上脱贫致富快车道的同时,橡胶给西双版纳带来的负面生态效应开始一步步显现出来。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系主任侯明明介绍说,胶乳70%以上的成分是水,橡胶林不但没有蓄水的功能,反而需要大量吸水,“一棵橡胶树就是一台小型抽水机”。大规模毁林种胶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天然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功能,也破坏了生物物种的遗传、更新和生态平衡。
最开始是溪流枯竭,井水干涸。景洪市农业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常年下乡,他眼见着澜沧江北一条名叫曼阁箐的小溪是怎样消失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民砍了曼阁箐周边的天然竹林和一些杂木,代之以橡胶,从此曼阁箐日渐萎缩干涸。“原来深的地方有二三十厘米,现在只剩下裸露的河床。”
为了开发新的水源,一些村庄住得越来越分散。南联山村委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只有8个自然村,由于水源萎缩如今已经增至25个。
据中科院勐仑植物园的研究,每亩天然林每年可蓄水25立方米,保土4吨,而每亩产前期橡胶林平均每年造成土壤流失1.5吨,开割的橡胶林每年每亩吸取地下水量9.1立方米。按每立方米地下水1元、每吨流失土壤10元计算,全州橡胶林每年生态效益损失和生态效益替代价值将近1.5亿元。
天然林可以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却不可挽回。橡胶林里没有灌木,林间几乎寸草不生,即便长出一些野草,为了防止争肥,农民也洒上除草剂除掉了。批刚记得,小时候山上都是密密匝匝的参天林木,据父辈说有虎、豹、马鹿,胆小一点的孩子都不敢进得太深。但是如今,村里四处是整齐的橡胶林,林木疏朗,没有蝉鸣,也没有鸟叫。
中科院勐仑植物园研究表明,天然林每减少1万亩,就使一个物种消失,并对另一个物种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橡胶纯林的鸟类减少了70%以上,哺乳类动物减少80%以上,这种损失无法进行经济估算。而且,单一经济林发生大面积森林病虫害的隐患难以防范,橡胶白粉病、蚧壳虫病频繁发生。
与此同时,州气象局的长年监测表明:在过去50年间,四季温差加大,相对湿度下降,州政府所在地景洪市1954年雾日为184天,但到了2005年仅有22天。对此,州林业局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虽不能说完全是植胶引起的,但应该说有着直接的联系。”
州政府拟建立橡胶生态补偿机制
西双版纳州林业局副局长李忠清说,州政府已经看到了橡胶种植的巨大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是靠牺牲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换来的,并开始着手改变这种“短视”的经济增长方式,遏制无序开发橡胶林的热潮。
但是最大的难题在于,除了个别农民铤而走险,对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进行盗伐以外,大部分农民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发橡胶,“种什么,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不能横加干涉。”
李忠清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不要盲目开发。”
去年7月,西双版纳州政府紧急发布通告,暂时停止了州内对集体林地和有林轮歇地开发流转,有效打击了土地炒作。
李忠清说,西双版纳州还打算拨出一定资金从农民手中赎买应该保护的轮歇地和一部分还没有开发的天然林,由国家把这些林地保护起来。初步估计为50万亩以上,计划定价500元一亩,这比橡胶老板开的价钱低得多,但目前资金缺口还非常大。
目前,西双版纳州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橡胶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橡胶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按照实施意见,州政府将向州内从事橡胶加工生产的企业开征生态补偿费用,收费标准为橡胶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9%。由于担心加工企业因此大肆降低胶乳收购价格,从而将费用转嫁到胶农身上,在开征的前两年,将采取减半征收的方式,以后逐年提高至9%的固定费率。
据了解,关于开征橡胶生态补偿费的详尽实施意见已经上报至云南省人大。“我们希望能借此引导农民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合理开发。”李忠清说。(记者雷成)
16、江西贵溪冶炼厂废渣严重污染土地 村民温饱成难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12日 秦佩华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65/5851641.html
由于江西省贵溪冶炼厂的废渣处理不当,造成苏门村近2/3的土地遭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地方镉含量超标达30倍――
来信 ---更多读者来信
我们江西省贵溪市滨江乡铜都村苏门村小组,地处贵溪冶炼厂以北。冶炼厂未建之前,我组水稻亩产700公斤,蔬菜是无公害、无污染产品,村民也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但是自从冶炼厂建厂以来,我组的农田、菜园逐年受到贵冶“三废”的严重污染。监测结果表明,我们这里土壤含镉超标30倍,稻谷、蔬菜不能食用。
这几年,冶炼厂虽对我组进行了赔偿,但根本不能解决我组近400口人的温饱,生活没有来源,村民苦不堪言。
苏门村小组
5月本该是稻禾繁茂、蔬菜旺长的时节,但在江西省贵溪冶炼厂旁边的贵溪市滨江乡苏门村,记者看到的却是一片荒芜的土地,田里连杂草也少得可怜。附近的蔬菜地里,稀稀落落地长着一些辣椒,叶子泛黄。
苏门村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的农田本是红壤性水稻土,往年耕种只要管理得当,就能获得较好的产量。但由于农田已经被污染,种出来的稻米不仅人不能吃,就连牲畜都不能喂,所以现在没人敢再种田了。
村庄遭重金属污染
贵溪冶炼厂是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成投产。冶炼厂的废渣场占地几百亩,苏门村正好位于冶炼厂与废渣场之间,运输废渣的卡车每天往返村里。
记者采访时看到,冶炼厂的废渣就露天堆放在渣场上,不知名的化学物质已经在一种黄色垃圾上结晶成白色颗粒。整个渣场没有任何密闭措施,周围也没有围墙,风一吹,灰尘、渣尘漫天飞扬。运来的废渣、垃圾中的废水流向下面的大坝,坝中的水已经积了很多,渗漏的废水正朝下流去,而渣场和水坝下面就是苏门村。
废渣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化学物质。2002年江西省环境监测站的一份监测报告显示,废渣中含有大量的硅、镉、砷、铅、铁、铜等重金属。该监测站鉴定,苏门村农田中铜、镉、锌含量超标,有的地方超标高达30倍。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水稻减产,严重的甚至造成土壤沙化,稻谷污染,形成镉米,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
苏门村的江增华告诉记者,苏门村整天被冶炼厂的废气笼罩,有时刺激的化学气味熏得大家都透不过气来。
另一个村民江集仁告诉记者,村里已经多年没有人当兵了。这种重金属中毒,一般前期只觉得身体不舒服,也查不出什么病,村民都“硬扛”,等到后来感觉严重了,再去医院看病治疗已经晚了。
贵溪市环保局的一位姓李的副局长告诉记者,对于苏门村被污染的耕地,他们环保局也提出过解决方案,要求冶炼厂进行土壤改造,但是冶炼厂一直没有落实,这么多年来稻田丝毫没有得到改善。
市环保局不治污
在采访时,苏门村有三四十位村民找来,向记者诉说,他们的稻田其实早就不能耕种,但以前不知道,后来才知道。开始政府还把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稻谷收上去进行处理,后来不知何故就不再收购了,让大家自行处理。
更严重的是村民的吃菜问题,一位邱姓老太太告诉记者,她们也知道自己地里种出来的蔬菜重金属含量超标,非常有害,根本不能吃,但由于大家都买不起菜,最后只好自己吃了,这样一来,小孩拉肚子是经常的事,时间长了大人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
17、福建九龙江先致富后治污的尴尬
来源:东南快报2007-6-12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219.html
作为福建第二大河,九龙江的污染问题一直饱受担忧和质疑。
6月4日,福建省有关部门明确,将拨28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整治九龙江污染;6月8日,本报《痛!九龙江》的报道中,一个个关于九龙江的污染画面,不少读者表示触目惊心。
近日,记者再次走访九龙江,以被质疑为“污染最严重”之一的龙海市颜厝段为样本,走访了沿途的颜厝、田址、宅前、上洋、马洲村、水头等村庄,探寻九龙江的污染源。
一则传言
一自称是龙海颜厝人的林姓村民,署名在网上发表文章呼吁,因村里支流被污染,一些村民得了久治难愈的皮肤病,因患癌症而死去的病人一年比一年多。
记者关于九龙江的调查从该传言开始。
一到晚上就得关门
回访九龙江的第一站是颜厝镇马洲村。
尽管家里已接通自来水,但为节约水费,陈阿姨还是习惯将丈夫一些出海换下的脏衣服,拿到九龙江岸边清洗。
“水很浑浊,回家还要再洗几遍”,陈阿姨告诉记者,十几年前,村民挤在岸边洗衣服、洗菜的情景,如今已消失。
按陈阿姨的描述,现在若从江里盛一盆水,放置后,盆上面一层脏物,盆底一层泥污。
而与陈阿姨同村的村民庄天河,向记者提出一个疑问,“到底是水污染了,才需引进自来水;还是因为引进自来水,村民开始不珍惜水源,随意污染,似乎很难界定”。
据介绍,这个有着2700多人口的村庄,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烧砖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村民大量经营家具加工厂、养殖厂、种植水仙花等。
马洲村、颜厝、田址、宅前村的东、南、北三面由九龙江的一条小支流包围着,村民称这条围绕着颜厝村的九龙江小支流为“环村河”,当地一林姓村民对支流遭受严重污染很担忧,“河水变黑,滋生了蚊子,恶臭熏天,村民经过都要捂着鼻子,简直成了‘蚊鸣村’”。
该村民向记者描述了两幅对比鲜明景象:以前,流向九龙江的小鱼儿扎堆,看着在河里洗澡、游泳的村民是一种享受;如今,臭水汹涌澎湃,蚊子苍蝇剧增,面朝九龙江(尤其是九龙江支流)的一些人家一到晚上就得关门。
不少村民患皮肤病
此前,一村民署名在网上发表文章呼吁,因村里支流被污染,一些村民得了久治难愈的皮肤病,因患癌症而死去的病人一年比一年多。
记者先后走访了上述三个村的卫生所,证实了该村民的说法。
宅前村卫生所的杨友章医生对目前村里遭遇的污染很痛心,“因为污染,近几年得呼吸道感染和肿瘤病的人越来越多”。
“对面的桥亭溪,也是九龙江的支流,有一村民曾下去洗了一次脚,后来瘙痒难忍”,在杨友章看来,他所居住的村庄附近的九龙江沿岸支流,污染要比九龙江严重得多,“这些支流,往往会产生沉积,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生活”。
而在马州村一庄姓诊所里,庄医生说,这里大多数时候是东南风向,风一吹,洗塑料、烧塑料的味道直接就冲着村子去了,村民家里的苍蝇也越来越多,得胃肠炎的人很多,类似治疗的药卖得比以前多了很多。
沿岸调查
到底谁在污染九龙江?目前在颜厝的废弃塑料加工厂和造纸厂,被当地村民称为两大恶疾。
工厂污水直接排到河里?
记者注意到,九龙江颜厝段沿岸,大小工厂云集。
在马洲村,记者看到,河岸旁堆积着如山的废塑料,不断冒烟的简陋厂房不时传来一股塑料燃烧的味道。
其中一厂房内一贵州籍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是靠回收废弃塑料纸,加工后生产塑料米(用于再生产塑料管的材料);该加工厂直接从河里抽水到厂房,然后再直接将污水排到河里,没有任何排污装置。
知情村民介绍,类似做法,马洲村村民是效仿隔壁水头村的,“成本约20几万元,大约一年就可赚回来,生产出来的塑料米大多销往南安水头。”
“这些都属于手工作坊式加工点,首先是收购废旧塑料,利用河水清洗,可省水省电,成本也低。这些作坊每天都要清洗塑料,然后把又黑又臭的水直接排到江里”,该知情村民如此描述塑料加工厂的流程。
该村诊所的庄医生证实了上述说法。
马洲村村长庄水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村里目前有5家类似加工厂,而隔壁水头村有20多家。
“以前水确实可以喝,但现在沿途都不同程度受污染,到下游时,河水污染更严重了”,庄水松坦言,“加工厂确实会造成一些污染,因为这些简陋的加工厂,几乎没有任何污染处理设施,而每天都会排出不少污水”。
造纸厂处污装置属摆设?
在田址村,一块废弃的田地引起记者注意。
“那块田地原来是田址村的小港,水清澈见底,鱼很多,后来因水污染,鱼慢慢死光了,农民想拿来种地,结果也种不成,现在就荒废了”,附近一杨姓阿姨提醒记者,目前虽表面看起来都是杂物,其实下面还有水流。
“这些污水从田址的小港流向上洋村下陈社,再流向宅前村桥亭溪,又流向下洋村、马洲村,最后排入九龙江西溪”,杨阿姨如此描述污水的走向。
走访中,记者发现,仅田址、上洋两村,一公里就有三家造纸厂,分别为田址村的龙海市佳利达纸业有限公司、龙海市颜厝信达造纸厂和上洋村的龙海颜厝民政抄纸厂,田址村的两家造纸厂仅隔约200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名妇女站在水沟里,用畚斗装纸屑在水里清洗,洗完用袋子装起来。
更让记者吃惊的是,纸厂旁的污水处理池外,大量黑水正往外流,直接流进九龙江支流。
信达造纸厂一负责环保的杨姓负责人称,该厂1995年建厂,2000年才建了个小污水处理厂,因处理不了那么多污水,到2004年开始建大污水处理厂,今年4月验收合格,中间5年没进行环保处理,肯定会留下一些废纸屑。
有村民曾向记者爆料:造纸厂虽设有污水处理厂,但平时并不常用,摆设用途多,更主要是应付有关部门检查,平时偷偷将污水排到河里。
对此,杨的解释含糊其词,但极力否认,“不可能,既然污水池建了就肯定会用;目前工人去吃饭了,没有把污水关好”。
村民习惯了乱扔垃圾
在宅前村,阿黑饭店的女老板告诉记者,“村里已组织定时来收垃圾,但不知为什么村的河里还是堆满了垃圾”。
“确切地说,我们也是污染者”,宅前村的老洪认为,“许多村民觉得,即使我们村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九龙江上流被污染过的河水,同样会流经我们在下游的村庄”。
据老洪介绍,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村里也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河里,垃圾也习惯随便扔。
已68岁的老洪说,以前村民灌溉都直接用农粪,现在都是用化肥,下雨后肥水直接流进河里。
一饲养群鸭的庄女士听说记者来采访,专门打电话让其丈夫从一公里之外赶来,“有一次,化肥水加上工业污水排进溪里后涌进了养鸭场,导致鸭子大面积死亡”。
庄女士坦言,养鸭场的粪便大部分也直接流进溪里,“不只我们这样,大家都习惯这样了”。
治污之困
从相关官员口中,记者得到一个信息,上述一些被曝有问题的工厂,还是当地扶持项目,“村民先致富,这是前提”。
先致富后治污的尴尬
针对九龙江沿岸的这些主要污染源,记者向当地官方部门多方求证。
一些村干部明确表示,这些工厂,主要是造纸厂和塑料加工厂,都是当地有关政府部门的扶持项目。
记者随即来到颜厝镇政府进行求证。该镇办公室一沈姓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
但从相关官员口中,记者得到一个信息,上述一些被曝有问题的工厂,还是当地扶持项目,“村民先致富,这是前提”。
针对九龙江的污染问题,龙海市环保局监察大队郭大队长先是拿出一本当地居民关于此问题的投诉资料,“每一个我们都受理了,但这是历史问题,不是单靠环保部门就可解决”。
“那些家庭作坊式塑料加工厂,出现有历史原因,许多现在连工商执照都没有;而像信达造纸厂,已被开过罚单了”,郭大队长认为,“九龙江流域受到污染,工业污水显然是一大顽疾,而沿岸村民的生活习惯,是另一大主要污染源。
龙海市环保局张志龙局长,针对目前颜厝段的污染问题表示,目前当地村民关于造纸厂污染的投诉甚多,他们刚和颜厝镇政府协调,还召集造纸厂负责人开了会。
对于记者提出有工厂污水处理设施属摆设问题,张表示,不排除这些造纸厂一些偷排污水现象,他们已加强监督,对处理污水能力不够的企业,要求其整改,建设大的污水处理厂。
18、科学的理解水库诱发地震现象
来源:人民网科技2007年06月12日 水博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851863.html
最近出版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指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强度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未突破正常状态,不会对三峡水利枢纽和三峡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但岸边松散堆积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
应该说明,报告指出的水库蓄水后引发微小地震的现象,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科学研究和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水库蓄水后的产生的地震未必是什么坏事。因为,水库蓄水本质上是一种地应力的调整过程,总体上会有利于减小地震灾害。其原因如下;
水库蓄水以后由于局部地壳受力状态的改变,确实会引起一些地震的发生。水库诱发地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原本没有地震断裂带的地区,由于水坝的建设以后形成水库,水库蓄水改变了原来的地应力分布,从而产生了局部的地震。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但是,由于水库增加的水体重量,通常是均匀的分布在一块较大的面积之上。而且,由于水库周围原有山体的比重肯定是高于水体,所以,水库蓄水后对地壳造成的压力变化,一定是属于消除应力集中改善地球表面受力的情况。因此,水库蓄水引发的微震,不仅不可能造成较大的地震,而且总体上应该是属于有利于地壳均匀受力的调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水库建成后的实际观测也说明,仅仅由水库蓄水引发的地应力改变所产生的地震,一般都非常微弱,大多数都是人们难以察觉的微震。不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威胁。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水库蓄水地区域原来就是地震区,有明显的地震断裂带存在。原有的地应力积累就已经孕育着地震的发生,由于水库蓄水打破了原有的受力平衡,导致了原有地震的延迟或者提前发生。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地震,其危害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原有的地震能量。水库蓄水只是引发或者说诱发了地震,而不是造成地震。
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可知,按工程地质条件来分类,水库诱发地震具有不同的成因类型,主要有岩溶塌陷型和断层破裂型。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最常见,不过多为弱震或中强震,破坏性不大。断层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概率虽然较低,但有可能诱发中强震或强震。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断层地震的产生机理主要在于,地应力的积累、变化使断层产生了突然的破裂或者错动。而断层地震的发生条件就在于不同方向的地应力的合力克服了断层之间的摩擦力。当断层间的摩擦力越大时,需要克服摩擦力的作用力就越大。这种情况下需要地应力的变化积蓄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能量,所以,短时间内地震不容易发生,然而,一旦发生后地震释放的能量也就比较大。相反,如果断层之间的摩擦力越小,需要克服摩擦力的地震作用力就越小,越容易产生地震,同时地震发生后释放的能量也比较低。所以说,决定断层地震爆发时能量强弱的关键在于断层之间的摩擦力。从这一点上看,由于水库蓄水后将会加大地下渗流,水的侵润一般只能使原有的断层之间摩擦力降低。所以,水库蓄水通常会伴随出现加速原有地震地区断层地震发生的现象,不过这也同时还有提前释放地应力所积蓄的能量,减小原有地震地区的震级的作用。
水库蓄水能促发地震、减小强震,这也许就是世界上虽然已经建有几十万座水坝,虽然水库诱发地震现象非常普遍(根据国外资料记载,有的水库蓄水后,曾经观测到成千上万次的微小地震),但是,大都是危害性不大的微震和弱震。至今全世界尚未有一起因为地震造成的垮坝事故。
只有在我国广东省的新丰江和印度的柯依那两座水库发生的地震,曾经对大坝造成过轻微的损害,必须要进行工程修复。现在,多年的实际观测和研究已经使很多学者逐渐认识到,即便是在地震高发区修建的水库也并非就一定是坏事,在很多情况下水库诱发的地震,有助于该地区地震能量的提前释放,对于减小地震灾害的破坏性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然,这也绝不是说“水库诱发地震就都是好事”。不过,由于世界上经常发生地震的区域很多,相对于其它非地震地区来说,地震确实会增加人类生存的不安全程度。但是,地球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巨大的人口压力,使我们人类根本不可能做到,凡是有地震的区域我们就要躲避开的条件。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冒着地震的风险,在地震区域内生存、发展、建设。中国的唐山、日本的东京、美国的洛杉矶都是强地震区域,但是至今人们照样还要在那里生活,照样还要建设高楼大厦。所以,面对地震的威胁,人类不能简单的选择逃避,只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只能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
地震对大型水坝、水电站的安全性的影响,一直是水库水坝建设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世界上水电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水坝的抗震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已经制订出了一系列的水坝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每个大型水坝工程的修建都必须达到这方面的技术标准。另一方面,我们公众对于地震对大坝安全性的影响,也不必过分的担心。就人类现有对地震的研究水平来看,人们总能够通过已有的地震资料分析和地质勘探,让准备修建的水库坝址,避开强烈的地震的断裂带。同时,通过对坝址的地基处理和坝型选择,也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对大坝工程的危害。总之,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我们既然都可以在地震区放心的建设高楼大厦,怎么还会解决不了大型水坝的抗震问题呢?
具体到三峡工程来说,大坝本身的抗震安全性可以说是无需担心的。此外,无论是由三峡水库蓄水引起的或者诱发的地震,都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水库诱发地震的结果本来就是有利有弊的。
19、公众到底为谁而环保?
来源:广州日报2007年06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54052.html
一些“外商外资”愿意到当地投资设厂,根本不是贪图什么土地便宜、税收减免,准备坐享的其实是当地的廉价环境资本和廉价劳动力资本,而中国现在最需要强化的就是这两块。
——冯永锋(环保人士)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最近一直担忧,因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各地频发的“群体事件”,大都由环境污染引起,每年的飙升速率很快。他说,时代真的不同了,过去是因为企业转制,后来是因为土地征用,现在,环境伤害造成的民众伤害,引发了社会的诸多冲突。于是有人就以为,群众是在对抗政府。因为对话往往发生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而少有企业这个“第三极”。
群众有时候直指政府,是因为许多决策打着的是政府的旗号,但事实上,许多行为大都是出自利益集团之手,更多的是经营者为了谋利而打出政府的幌子,狐假虎威、狗学人吠。
一些“外商外资”愿意到当地投资设厂,根本不是贪图什么土地便宜、税收减免,准备坐享的其实是当地的廉价环境资本和廉价劳动力资本。廉价的环境资本可以大大省去其环境伤害所需要支付的治理经费和赔偿经费,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让其压榨员工血汗成为理所当然。而中国现在最需要强化的就是这两块,需要提高农产品、矿产品的价格,也需要提高务工者的价格,需要树立环境成本是最高成本的意识,需要明确良好的环境是最上乘的优势竞争力。
巨大的环境成本的付出让人痛心。一条巨大的大坝像刀一样矗立在某个区域内,这个区域却无法享受到任何想象中的便利,什么高额的税收,庞大的就业安排,先进的管理方法,强大的技术辐射力,都不可能;除了看到它日复一日破坏风景,伤害自然,砍断河流,引发干旱,年年给本地带来原先没有的生态灾难外,人们看不到利益回报——只是偶尔看到其为“灾区人民”,为“希望工程”,捐上那么几分钱。
因此,我们一定要警醒。因为都是“经济人”,不管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不管是企业集团还是村庄农民,大家之间都有对话的权利。尤其在对话超越出个人利益而直指环境公益和生态公益,直指子孙后代和万水千山的时候,大家之间的对话更应当自由放开。
此时,聪明与智慧的“政府”,不该贪图“招商引资”的数据和“税收”红利而自作自为,而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各方声音,有心地推动,有机地安排,促进事态良性发展。要和谐,要安乐,要社会融洽,要发展,有吃得起肉、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休得起假,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公正,透明,给每个人调查、表态和发言的机会;最好的发展是保持在生态承载力和心灵承载力范围之内的发展。因为中国环境恶化的现状,已经不容忽视。
中国有太多的极端发展主义者,而缺乏极端环保主义者。一个时代要想有纠正因为“情绪冲动”和“经验不足”而犯下的诸多错误,就需要有一批警醒者和对抗者。我想这里用数学上的正弦和反弦来解释可能最容易明白,正弦有多高,反弦也应该有多高。用物理上的正向震荡与反向震荡来解释也类似,反向的力有多大,正向的力就得有多大;枪要射得远,后坐力必然大,否则,谁来保证你的子弹能够飞向目标?谁来保证你的列车能够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谁来保证你的环境承载力,还能够经得起人类的折腾?
如果中国持续增长的人口得不到控制,同时又在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着“征服自然”的“内功”,那么,我们的环境将何以为堪?此时,能够对这种破坏力进行适当调适的,就是民众自发的环境维权和环境公益诉讼。这力量因为充满忧愁而更加犀利,因为迟疑而更加浑重。我们当奉这些力量为至宝,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不应视其为敌,畏其如污水,如斧锯,如毒瘤。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221.html
最近,朋友家所在的小区里所有的电梯间都换上了新的矿泉水广告,大意是:当所有的饮用水都污染后,幸运的是还有这种矿泉水存在。朋友说:你信不信?灌装水有可能成为中国又一个“支柱产业”!
我以为他是开玩笑。但仔细一想,的确很可怕:去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与今年的太湖蓝藻大暴发事件过程中,不都是靠大量的工厂生产的灌装水供应,才对付过水荒的吗?相信这两次事件中,生产灌装水的厂商产值与利润都翻了多少番吧。而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继续任由地表水甚至表层地下水不断被污染,使得居民用水都困难,那么,对灌装水产业的需求就会不断增长。如此下去,这个产业还真有可能成为一个“巨无霸”产业,这一产业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肯定也会越来越高,那时,灌装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还真不是诳语。
顺着这一思路再想下去,如果我们任由环境恶化,不仅仅是灌装水产业,整个环保产业都有可能成为中国将来的支柱产业。难怪不久前一家德国专门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认为,中国将是他们下一步进行市场推广的重点地区。
但这样的“支柱产业”是我们希望的吗?又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局面的呢?
恐怕还得从GDP说起。从经济学角度看,GDP的发明是一个好东西。尤其是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自然应该追求适当的经济增长率。但如果过分地追求GDP,那么事情就会走向反面。一位环境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GDP本身就是一个不良“文化病毒”,正在全面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从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看,人类使用GDP或GNP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手段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国使用这一指标不过八十来年的历史,谁也不曾料到,GDP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一些地方最大的“意识形态”,左右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下已经有许多学者指出,以GDP作为衡量社会福利指标的最大片面性,就是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而如果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指标进行更详尽的分析,这种批评还嫌太轻了。因为在计算GDP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扣除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而且在以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中,还将本来是“成本”范畴的环境损失,在环境资源经过了生产过程后,间接地变成了经济增长中的增量部分即“产出”,而这就意味着,对环境的利用越多,GDP指标会越高;于是在以GDP作为衡量社会福利最重要指标的情形下,为了使GDP指标越高,势必促使我们更加无节制地使用环境资源。
岂止如此,GDP其实还存在多次重复将其环境代价间接计入“产出”或“利润”的问题。以灌装水产业与环保产业为例:当地表水与表层地下水被污染,人们对企业生产的灌装水的需求肯定会不断增加,这个行业产出与利润猛增,而这种产出与利润又计算在GDP中。环保产业的兴起,其实仅能部分弥补环境遭到破坏后人的生活的适意性的丧失,而对于巨大的环境资源破坏本身却几乎不起多少作用。但此行业的产出却越来越大,并计算入GDP之中。因此,环境破坏越严重,与环境相关的产业产出越大,GDP增长率也越高。由此,又形成了人对环境资源无节制使用的另一种刺激。人与环境之间,终于由和谐共处走向了不共戴天。
“所谓资本主义就是这样的东西:在四十年前,因为把铅加入石油中,因此石油的价格上涨;而现在,因为把石油中的铅去掉,石油价格再上涨。”美国著名作者罗伯特·奥宾曾这样论述一个只顾追求增长与利润的世界的荒谬。如果有一天灌装水与环保真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那也同样是够荒谬了!
在这里,我觉得还有必要再专门说一个灌装水产业。国际知名环保组织“蓝色星球运动”相关人士曾出具了一份题为《蓝金———向窃取世界水资源的公司宣战》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纷纷涉足灌装水制造业。他们一边制造工业污染,一边向居民推销灌装水;更为恶劣的是,这些公司用低价在非洲与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购买采水权,使得贫困人口更难以获得本来就很稀缺的洁净水。报告中援引了这样一个例子:在非洲某干旱小国,战乱中的死者尸体塞满了河道的上游。某个高地上有一个洁净的水源,难民们想到那里找些水喝,但这个水源却已被某跨国饮料巨头购买为其饮料水源供应地,并花钱专门雇佣了一个当地军阀部队把守着高地,禁止难民靠近。于是,饥渴难耐的难民们只能再度到充满了尸体腐臭味的河中取水,但因为饮用了被污染的河水,一种昏睡病很快在他们中流行开来,数以万计的难民在昏睡中死去……报告用诸多科学的数据与残酷的案例告诉人们:作为人类公共财产的珍贵淡水资源,正被跨国公司及大资本以及作为其买办或利益共同体的第三世界的政府与精英,以“水产权改革”的名义和“水的私有化与商品化”运动,据为己有;用水权的不平等正成为这个世界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之间另外一条越拉越大的鸿沟。
这恐怕才是“灌装水成为支柱产业”后最为可怕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