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六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6-04

六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民间环保:

1、民间环保组织表示“太湖水质恶化事因污染物排入”

 

环境资讯:

2、中国节能减排新方案出台力推官员问责制

3、蒋明君:中国应尽快把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4、监测表明:甘肃达40%河流属于重污染

5、三北防护林带因黄河冲淘严重出现6公里缺口

6、汉江武汉段江面漂来大片浮萍(图)

 

地方信息:

7、无锡市委书记: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是自取灭亡

8、松花江上游嫩江水污染治理项目开工

9、福建实施“两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10、云南滇池十多年投入47亿元治理水质未获根本好转

 

重大水事:

11、湖北水利厅长指出三峡工程今年防洪作用不过高估计

12、长江源 冰川又退了60米

13、三峡工程右岸电站首台机组准备试运行 

 

人与自然:

14、长江口发现珍稀江豚尸体 腹部伤口长5厘米

 

环境曝光:

15、重庆制药厂治污设备成摆设 污水像瀑布排长江

16、无锡市长称将提高太湖排污达标标准

 

深度报道:

17、无锡蓝藻水危机 污染是主因

18、太湖水污染:谁来买单?

 

环境时评:

19、聚焦世界环境日:“先污染后治理”走不通

20、时评:污染企业为何非等到奥运临近才想到关停

21、问都江堰为何来水创十年来新低 

 

 

 

1、民间环保组织表示“太湖水质恶化事因污染物排入”

来源: 新京报  2007-06-04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67/2007/06-04/011@267038.htm

  本报讯(记者郭晓军)前日,针对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引发无锡市饮用水质恶化,无锡市政府认定“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说法,北京绿家园志愿者、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地球村、自然之友等国内15家民间环保组织称,蓝藻暴发内在因素是太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之所以富营养化,是污染物质大量排入造成的。

  “水污染不是自然灾害”

  无锡市政府将蓝藻暴发归结为自然灾害,称“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对此,北京绿家园志愿者、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地球村等15家民间环保组织前天撰文《无锡水污染不是自然灾害》称,这种表述非常不妥,不利于正确的识别问题的根源。

  上述组织认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并非从来如此,上世纪80年代,太湖流域还是“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的鱼米之乡,但其后遍地开花的工业企业排放大量工业废水,高速发展的城镇向太湖倾泻大量生活污水,以化肥农药为基础的农业模式也把大量营养物质输入水体,这一切才造成当年适宜淘米洗菜的河流湖泊,恶化成让鱼虾绝迹甚至让居民身心受害的“水祸”!

  “鼓励起诉排污大户”

  文章指出,现在虽然通过引入大量的长江水,太湖的污染物有所稀释,但水体污染指标总体上依然居高不下;在流域内考察可以看到,沿河的生产生活排污口依然在大肆排放,黑臭的水依然不断流入太湖。

  这些环保组织指出,仅靠自上而下的“零点行动”不能根治太湖污染。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受到水污染影响的公民参加到污染防治中,鼓励公民参与高风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公民举报污染企业,鼓励对排污大户开展公益诉讼。

2、中国节能减排新方案出台力推官员问责制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06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04/041313144238.shtml

  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中国将力推官员问责制。

  昨日,《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下发,要求贯彻执行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共分10个部分,包括40多条重大政策措施和多项具体目标。

  其中包括明确节能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实施全国和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以及建立对欠发达地区对节能减排财政转移支付等具体政策。

  《方案》中指出,中国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能耗统计方面,也确定新要求。要求对全部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实施全国和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

  此前,单位GDP能耗指标每半年核算公布一次。据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了解,此能耗指标体系的建立十分复杂、能耗行业数据、各地数据监测网仍待建立,完成年度核算在目前还存在一定压力。

  针对电力、钢铁等高能耗产业,《方案》制订了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的具体工作方案。其中指出将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

  事实上,淘汰落后产能始终存在地方阻力,一些地方受利益驱动,鼓励重化工行业的投资,大量能耗项目纷纷上马。

  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央地方两级财政制度也促使了上述局面形成,此次新的转移支付财政政策有望弥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之后的地方收益损失。

  去年我国没有实现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加大今后四年节能减排难度。今年一季度以来,工业行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全国能耗反弹压力再次加剧。

为此,以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小组于4月成立。宋蕾

3、蒋明君:中国应尽快把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6月04日 扎西

http://env.people.com.cn/GB/5815275.html

  在第25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记者专访了联合国城市管理委员会、国际生态安全组织主席蒋明君。在采访过程中蒋明君对记者表示,中国政府应该尽快成立国家生态安全小组或委员会。

  “中国应该把生态安全尽快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中,这个对中国尤为重要。我建议建议这件事由国务院来牵头。”蒋明君认为,在中国要维护生态安全,首先要提高人们对生态安全理念的认识,其次是尽快成立国家生态安全小组或委员会,由各相关部门组成,实行统管,协调全国的生态安全,并通过立法,加强对生态安全的执法力度。

  “2004年我们已经将相关报告提交给国务院有关部门,我们也和国家的有关部委进行了沟通。”蒋明君对建立生态安全委员会充满信心,他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会把生态安全纳入到国家安全体系当中。

  “一场生态安全事故对人类造成的损害不丝毫不亚于一场局部的战争。”蒋明君一再强调认为生态灾难可对一国及周边国家甚至全球带来冲击和影响。“就中国而言,在目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城市化发展加快的情况下,生态灾难随时可能发生,防止人口居住和住宅建筑密度过大,以及交通、通讯、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过于集中,应成为各级政府和地方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的重要问题,并要健全相应灾害应急救援和处置机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政府、社会、民众应对生态灾难的意识与自我应急防护能力。”

  蒋明君说,多年来,人们习惯于重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但对于生态安全尚未给予必要的重视。他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对生态安全理念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位,生态安全这个理念和认知需要加强。二是现在还模糊的认为生态安全就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就是生态安全,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环境保护是生态安全其中一部分,环境保护代替不了生态安全,而生态安全包含了环境保护。

蒋明君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可以说是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当前,中国资源和生态形势非常严峻。发达国家在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生态破坏问题,而我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就集中暴露出来了,加上国家生态环境的天然赋予比较差,又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耗能型经济所占比重过大,生态安全问题就显得更加尖锐。因此,维护生态安全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在近年来的从党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生态环境的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仍然没有改变,生态安全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4、监测表明:甘肃达40%河流属于重污染

来源:新华社2007年06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16479.html

  新华社兰州6月3日专电(记者连振祥)记者从甘肃省环保局了解到,在甘肃的15条河流中,有6条河流属于重污染,比例达到了40%。这6条河流分布于甘肃的三大流域中,虽然对总体水质影响不大,但是给局部地方带来严重危害。

  甘肃省环保局的监测表明,2006年,按河流全流程统计,甘肃省15条河流中有7条水质为优良,2条为轻污染,6条为重污染,主要污染物仍然是化学需氧量、氨氮等。

  分流域看,在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水质为良好,支流大夏河水质为轻度污染,洮河水质为优,湟水河水质为良好,渭河为轻度污染,而泾河及其支流马莲河、蒲河为重度污染。在内陆河流域,黑河干流水质良好,支流北大河水质优,山丹河为重度污染;石羊河为重度污染,支流金川河水质优,石油河水质为重度污染。在长江流域,白龙江水质为优。

  从甘肃的主要河流看,黄河甘肃段水质总体变化不大。渭河陇西段水质明显好转,天水段水质污染有所加重,甘肃——陕西出境断面(葡萄园断面)水质良好。泾河河流整体污染程度仍然较重。黑河水质保持良好,全流程达标,污染综合水平与上年持平。而石羊河有机污染严重,河流断面为劣Ⅴ类水质。

5、三北防护林带因黄河冲淘严重出现6公里缺口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6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04/085513146514.shtml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4日电 (段忆涓 王立萍)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林业局了解到,由于黄河冲淘严重,在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上游20公里处,“三北”防护林带已经出现长约6公里的缺口。

  磴口县林业局副局长韩慧茂说,由于防护林带出现缺口,乌兰布和沙漠的流沙借风势通过缺口向黄河倾泻,导致黄河磴口巴彦高勒段淤积严重,河中心形成大片滩涂。

  据了解,磴口县林业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的黄河防护林形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20多公里,是中国“三北”防护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阻止乌兰布和沙漠流沙进入黄河、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母亲河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由于黄河向北岸冲淘严重,致使防护林每年损失树木200多棵,沿河林带出现多处缺口。

  据磴口县委和磴口县水务局介绍,由于黄河岸边出现这些缺口,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入流沙6000多万吨,导致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淤积严重,河床平均抬高两米,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容由原设计的0.8亿立方米降到目前的0.4亿立方米,基本失去调洪能力。

目前,磴口县政府已向国家申报项目,计划对林带缺口进行生态治理。

6、汉江武汉段江面漂来大片浮萍(图)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2007年06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04/063911952889s.shtml

 2007060402-1.jpg

汉江武汉段江面漂来大片浮萍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世昌)昨晨起,汉江武汉段江面漂来大片浮萍和水葫芦,源源不断流向长江。许多市民来电提出疑问:这种情况会不会对江城自来水水质造成影响?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汉江武汉段江面上看到,浮萍和水葫芦接二连三地漂来。在汉江边住了50余年的刘师傅称,从没见过江上有这么多浮萍。

  浮萍从何而来?武汉地方海事局的航道专家称,连日来,汉江上游普降大雨,湖塘中的水葫芦和浮萍因此大量流入汉江。

  有市民担心:这些浮萍会不会对江水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到自来水的水质?对此,武汉市环保局监察支队有关人士说,由于汉江水属流动水体,从上游漂来的浮萍和水葫芦对水质影响甚微。

  武汉市水务集团水质监测部的负责人持相同看法,他表示:取自汉江和长江的自来水,市民尽可放心饮用,汉江上三个取水点运转正常。

昨日中午,记者在汉江宗关水厂看到,工作人员正站在取水船上,用竹竿拨走浮萍。他们说,这是为了防止取水泵将浮萍吸入,造成滤池堵塞而导致停产。

7、无锡市委书记: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是自取灭亡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7年06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04/051713145809.shtml

  中新网无锡6月4日电 题:无锡拿出“凤凰涅磐”精神保护好“母亲湖”

  近一周来无锡的“母亲湖”太湖出现大面积蓝藻肆虐成灾,导致该市饮用水发生异常,造成广大市民日常用水困难。面对突发性灾害,无锡市政府根据中央和江苏省指示紧急启动公共危机应急处置预案,争分夺秒地“举全市之力”奋战,于六月二日终于使市区饮用水达标。根据昨天该市第二十三次市委常委会议精神,无锡决心以“凤凰涅磐”的精神全面部署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及“扫蓝”工作,保护好“母亲湖”太湖。

  太湖水环境严峻 深层次隐患未除

  据了解,太湖流域面积三万六千多平方公里,涉及两省一市,承载着三千多万人口。近年来,无锡通过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内河治理等措施,太湖水污染初见成效,特别是蠡湖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近期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水质异常,“母亲湖”发出了沉重的“呻吟”,太湖“治标未治本”的“固疾”再次暴露无遗。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认为,治理、保护太湖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太湖流域各地区和衷共济、坚持不懈的韧劲。他表示,这次无锡市的“水患”虽然初战告捷,但接下来的形势依旧严峻,无锡要在治理、保护太湖上率先行动,“深挖顽疾”,巩固好目前的初步效果,确保市民生产生活步入正轨,还“母亲湖”以山清水秀的面貌。

  开展“八大环保行动” 经济与环境互动

  杨卫泽在会上透露,无锡将于近日“立马”开展“八大环保行动”,将环境保护纳入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他认为,“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自取灭亡”,无锡市要义无反顾地大胆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工业布局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二0一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百分之二十,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费用占GDP比重达到百分之三以上。

  他介绍,“八大环保行动”是一项开创环境优化的新模式,重点突出“减废、治污”,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的市场交易机制,帮助企业推进清洁生产,落实污染预防,积极探索将区域环境使用权授权或承包给环境治理代理人经营,建立民间性环境保护社团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全方位增强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保障支撑能力,达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启动“六六九九”行动 确保饮用水安全

  杨卫泽在会上重复强调,此次“饮用水事件”敲响了“警钟”,“水”问题是关键核心,是城市发展的“血脉”,一定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着手,紧急组织实施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的“六六九九”行动。

据介绍,该行动包括“六大应急对策”、“六大工作机制”、“九大清源工程”和“九大治污措施”,从源头上杜绝一切“伤害”太湖水的行为,绝对确保无锡市的饮用水质量和市民的健康安全,从战略高度“铁腕”治理好太湖,确保到二0一0年前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群。(作者 洪晓红)

8、松花江上游嫩江水污染治理项目开工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6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04/095513147579.shtml

  新华网哈尔滨6月4日电 (记者梁冬) 日前,随着由国家投资的嫩江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首批资金到位,松花江上游嫩江水污染治理项目已开始启动,嫩江流域的主要城市齐齐哈尔市将投入4000万元用于当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部分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

  去年10月,国家编制完成了《松花江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为了全面彻底治理松花江流域水体污染,国家决定对处于松花江上游的嫩江流域先期进行治理,以达到从源头消灭污染源的目的,计划在5年内投入9.85亿元,用于齐齐哈尔市嫩江流域的12个污染治理项目,其中包括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富拉尔基污水处理厂建设、黑化集团等企业的7个污染治理工程。

据齐齐哈尔市环保局介绍,今年这个市将完成富拉尔基区、讷河市以及部分企业的污水处理工程。其余的治理项目预计在2011年底全面完成。

 

9、福建实施“两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6月0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7-06/04/content_6194911.htm

    新华网福州6月4日电(记者来建强)福建省实施闽江、九龙江(“两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全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项目顺利实施。

    福建省财政厅会同省环保局日前发布的《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两江”流域上下游各设区市通过协商、签订协议等方式,以保护流域水环

境、改善水质、保障生态需水量为考核要求,明确上下游双方的补偿责任和治理任务。

    福建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说,“两江”流域的上游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水源保护的主基地;下游则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也是水资源的主要受益者。实施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让下游地区水资源受益者补偿上游地区为保护水源、治理污染承担的成本。

    2007年至2010年,闽江流域、九龙江流域每年将分别设立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5000万元和2800万元,重点用于工业污染整治及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及整治等基础环保设施项目的建设。

    福建省有关部门将根据“两江”流域、区域交界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对上游县市区实施奖惩。

    闽江和九龙江是福建境内最大的两条河流,其中闽江干流全长577千米,流域面积近6.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一半左右;九龙江干流长度285千米,流域面积约1.474万平方千米。

 

10、云南滇池十多年投入47亿元治理水质未获根本好转

来源:新华网2007年6月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3513

新华网昆明6月3日电(记者王研)云南省政府近日公布,10多年来各级部门共投入47.62亿元治理滇池,但水质未获根本好转。

专家认为,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的主要原因是,流域环境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滇池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修复和重建难度大;缺乏稳定的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及有效的融资机制等。

今年云南将完成盘龙江中段水环境治理、昆明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2座垃圾焚烧发电场等污染控制性工程,并将启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项目实施,搬迁部分重污染企业至流域外。

近年来,云南相关部门开展了滇池污染治理“零点行动”,实施污水达标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推进清洁生产等措施,对1630户重点污染企业实施监控;在滇池草海实施污染底泥疏浚工程,疏挖污染底泥633万立方米,机械清除富藻水780万立方米,打捞水葫芦53万吨;完成相关一些河道的截污整治等。

滇池目前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草海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劣V类;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V类。滇池水体恶化不仅制约了滇池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严重影响着滇池流域数百万群众的生活质量。

 

11、湖北水利厅长指出三峡工程今年防洪作用不过高估计

来源:新华网2007年6月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3492

湖北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1日在湖北防汛形势座谈会上表示,对三峡工程今年的防洪作用不能估计过高,中下游地区对长江防汛绝不可麻痹松懈。

他指出,三峡工程今年的正常防洪库容为68亿立方米,只可解决荆江约20年一遇的洪水。

2007年2月三峡工程南线船闸完建,恢复通航,北线船闸开始施工后,为保证三峡船闸安全运行,三峡水库的运行水位不能低于144米。为此,2007年三峡水库汛限水位确定为144米。

同时,由于三峡工程尚在建设中,枢纽泄洪设施及电站机组尚未全部投入运行,水库156米以上的30万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因此,2007年汛期三峡水库防洪高水位只能按156米控制。

王忠法说,三峡工程水库水位144米至156米之间,防洪库容只有68亿立方米。按照控制荆江泄量不超过56700立方米/秒,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的运用条件,今年只可解决荆江约20年一遇的洪水。届时,如果遇超过20年一遇的洪水,是采取三峡水库抬高水位超蓄,还是利用荆江地区分洪区分洪,要视当时情况相机决定。

 

12长江 冰川又退了60

来源:成都商报 2007年6月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3559

毫无疑问,从今天起的很多年,“保卫长江”都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不仅仅因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因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它所受到的威胁正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关乎我们的安危,甚至存亡。而这一威胁,在2007年的夏天,显得格外严峻。

6月,长江即将迎来主汛期。一个令人忧虑的讯息正不断从各种渠道发出:今年长江很可能发生1998年规模的大洪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5月对水库安全度汛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切实治理病险水库,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回良玉副总理亲抵湖南召开长江防汛抗旱会议,并亲上长江大堤进行视察,强调确保大江大河安全度汛。

长江面临的威胁到底有多大?首次面对洪水的三峡大坝能抵挡住洪水吗?长江沿线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我们有何对策?

本报记者兵分两路穿越千里,上溯长江头下至长江尾,就是为了追寻问题的答案。在长江源头,我们瞠目结舌---姜古迪如冰川正面一年内竟然退后了约60米;在长江中下游沿线城市,我们看到,三峡腾库防汛早已启动,今年的防洪标准定位为“千年一遇”。

明天就是世界环境日。选择在今天推出“2007保卫长江”系列报道,将长江沿岸正在发生的一切告诉读者,我们的愿望真诚而沉重:保卫长江,期待您的关注和行动。

■“全球变暖的脚步越来越快,我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冰川考察活动)来引起大家对环保的重视。民间环保组织力量有限,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实际上,要确定姜古迪如冰川的消融情况,只需要通过卫星图片就能够观测。但我们希望通过设立的标志碑,再加上照片、纪录片,更直观地引起更多人重视。”

■“冰川考察共进行5年,到最后一年,我会想办法招募更多的志愿者,特别是来自新闻媒体的志愿者,让政府部门,让尽可能多的人来关注环保、关注长江源!”

---绿色江河会长杨欣

5月1日清晨,本报3名记者与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简称绿色江河)8位志愿者从成都出发,第三次踏上长江源冰川考察之路,前往长江正源姜古迪如冰川,把一块2007年的标志碑竖立在冰川前,与2005、2006年的标志碑一起记录冰川的变迁,而今年确定的主题就是全球变暖。

从去年的暖冬,到今年初的春旱,再到眼前咄咄逼人的夏季热浪,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不争事实。即使是在远离喧嚣的长江源头,这里的冰川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路上,我们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恶劣天气;在姜古迪如冰川前,冰川消退的速度之快也让每一个在现场的人深感震惊。

沙尘暴肆虐 “无雨城”下冰雹

同行的队友邓轲已是第二年去冰川了。一路上他说了好几次,今年的天气似乎特别不好。出发后第二天,我们就在兰州遭遇到强烈的沙尘暴。在加油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像这种沙尘暴天气以前难得遇到一次,现在虽然也不多见,但也不能算是少见了。“天气情况越来越坏,特别是今年以来,经常都出现大风的天气。”

进入格尔木后,我们又遇到一场夹杂着冰雹的暴雨。格尔木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宏升说,格尔木市区每年降雨量总共才几十毫米,可谓是一座如假包换的“无雨城”。“不过今年来,降雨次数明显比往年多。气象专家分析,这是去年底和今年初的气温较往年有所升高,水汽蒸发速度加快造成的。”

接下来几天,我们又在五道梁遭遇狂风,在沱沱河碰上大雪……各种恶劣的天气挨个来给我们打“招呼”。

去年的冰河 今年大多已没水

出发前,我们此行的队长、绿色江河会长杨欣就告诉我们,要想到达冰川,其难度不亚于攀登珠峰。这不仅因为,在冰川与青藏公路之间大约有180公里、布满沼泽乱石的“路”,更关键的是,进山后天气情况更加复杂。“每年只有5月一次进入冰川的机会,气温不算太低,人体能够承受,路面冰层也没融化,车辆能够通过。”

然而,今年的情况似乎不同寻常。去年的冰河今年大多数地方都没有水,冰层好像变薄了……同样是第二次参加冰川考察的本报记者李伟也感觉,今年车辙似乎压得特别深。而当我们前进到距冰川30公里左右时,车队中一辆车的左前轮突然将冰层压破,几乎整个车胎都陷进了河里。这样的情况,去年一次都没有发生。

“去年遇到了暖冬,今夏温度也明显比往年高,冰面提前融化,给车辆通行造成了不小的难度。”杨欣说,从现在天气情况看,进入冰川的最佳时间应该是要比往年提前了。

短短一年 冰川正面消退60米

5月9日,姜古迪如冰川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少前两年曾来过的队员纷纷感叹:“冰川的正面怎么离标志碑这么远了?”

据杨欣介绍,2005年,绿色江河测量了一条与冰川正面平行的直线,每一年的标志碑就挨个设立在这条直线上,而碑牌所指的位置就是当年冰川的“冰舌”,也就是冰川边缘的位置。“冰舌”的变化能直观反映出长江源冰川的消退速度。在2005年第一次记录后,2006年测量出的冰川在一年间退后了3米。

这一次,2007年冰川“冰舌”与2006年没有太大变化,但冰川正面与标志碑之间的距离却大大增加了。志愿者们用一卷皮尺反复丈量了目前冰川与标志碑之间的距离,最终确定为80米左右。而据之前曾来过的志愿者回忆,“去年也就20米左右的距离”。

“这意味着,长江源冰川的正面正在急速消退。”杨欣说,一年之内冰川正面退后约60米,留下的只有一堆堆乱石。

 

13、三峡工程右岸电站首台机组准备试运行

来源 : 长江商报2007-6-4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show.aspx?id=43482

  本报讯 (通讯员 黎川) 6月2日,三峡工程右岸电站首台机组完成所有调试项目,进入试运行准备阶段。

  三峡电站处于我国电网西电东送、南北互联的中心电源点位置,对全国电网安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所发电力目前输送到华东、华南、华中11个省、市、区。三峡右岸首台机组投产,对电网安全运行是个考验。

  在机组投产试运行前,必须进行无水和有水调试,以检验机组的各项性能。在右岸首台机组一个月的调试进程中,中国三峡总公司对其进行了稳定性、摆度、温度、噪音、机械过速等多项试验,并对比左岸电站机组运行情况加以改进,证明这台机组已具备试运行条件。三峡右岸首台机组进入试运行准备,意味着三峡三期工程即将开始全面发挥效益。

 

14、长江口发现珍稀江豚尸体 腹部伤口长5厘米

来源:新闻晨报 2007年06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02/092313136025.shtml

  □晨报热线记者倪冬 通讯员於明 施德明

  昨天上午9时许,长兴岛振华港机长兴基地零号码头附近长江水域发现一具江豚尸体,从尸体浸泡情况来看,估计于四五天前就已死亡,死亡原因尚不清楚。因为保存较好,这条江豚可能会被制成标本。

  昨天上午9点,在长兴岛振华港机长兴基地零号码头附近,有人发现江水里漂浮着一条“庞然大物”,身长约1.5米,浑身灰白,酷似海豚。警方接警赶到现场,用绳索将这个“庞然大物”固定住,防止它被江水冲走。随后,立即与渔政部门取得联系。

  上午9点半,长兴乡渔政站的3名工作人员和民警一起,用绳索把这条“庞然大物”拖上江堤。值班民警说,这条“大家伙”早已死亡多时,除在腹部发现一条5厘米的伤口外,没发现其他受伤痕迹。“看起来很像是电视里的海豚,头圆圆的,身体十分光滑,但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昨天下午1时05分,“庞然大物”被移交给上海市渔政监督处,运上轮船拖走。

  “从照片看,这是一条成年江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鲸类学专家王丁告诉记者,江豚形似海豚,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受国家保护的长江珍稀濒危动物。王丁说,从尸体已经被浸泡得有些发白来看,估计于四五天前就已死亡。“因为没有看到江豚的尸体,而照片对江豚的反映也不够全面,所以还不能判断它是雌是雄。”王丁表示。

  王丁告诉记者,去年他曾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瑞士等国的鲸类专家,对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结果没有发现过一头白鳍豚,而江豚的数量也屈指可数,豚类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1991年,江豚的数量是2700头左右,2006年的数量是1200—1400头,15年中就下降了一半。”王丁说,如果长江环境继续恶化,不超过15年,江豚很可能像白鳍豚那样从人类的视野中消失。

 

15、重庆制药厂治污设备成摆设 污水像瀑布排长江

来源:CCTV  2007年06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16332.html

    近日,央视十二套(社会与法频道)《中国法治报道》大型媒体行动“长江行动”启航仪式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举行。主持人撒贝宁、侯丰与国内顶尖水质监测专家搭乘目前长江上最先进的一艘水质监测船,开启探测长江沿岸节能减排的瞭望之旅。

    “长江行动”上月23日进入第二天。节目组发现西南合成制药厂一分厂污水直排长江,令人触目惊心。

    记者目击:污水像瀑布直排长江  

    当船行至洛碛镇江段时,“长江行动”节目组突然发现岸边出现排污口,排出绿色污水,形成一条延续数公里的污染带。撒贝宁立即和随行专家上岸对这个排污口展开调查。

    抵达排污口后,一股浓烈的酸味扑面而来,而江面的水像是涂了颜料一样,远眺时看到的黄绿色污水变成蓝色,像瀑布一样从山坡上直冲而下,卷着令人作呕的白色和绿色的泡沫直接排入长江。

  附近农民:种的庄稼都被熏死了

    岸边正在劳作的几个农民说:“这里的污水已经排了十几年了,污水是从西南合成制药厂的企业排出的,这些污水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种的庄稼都被熏死了。”

    附近的居民还说,西南合成制药厂一分厂几年前安装了一套排污设备,但只有在当地环保局来检查的时候,企业才进行污水处理。

    村民说的现象是否的确存在?撒贝宁决定一探究竟。

    相关负责人:可能是污水设备出了问题

    沿着污水逆流而上,撒贝宁找到了西南合成制药厂一分厂,见到了办公室主任黄成。黄主任没有正面回答撒贝宁提出的问题,而是介绍起厂里一座花了几千万元建起的污水处理厂。

    以下是分管生产的副厂长与撒贝宁的对话:

    撒贝宁:附近的居民说,那个排污口是你们这个厂的?

    副厂长:我现在不好说。

    随后,撒贝宁拿出了在排污渠取回的污水水样。这时,这位副厂长的态度有了变化。

    副厂长:我们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有的时候污水设备出了问题,排不出去了,那个有可能,说不清楚。我可以调查一下,我只能这样。至于说其他情况,可以找我们的环保部门,还有其他部门。

    撒贝宁:今天这个蓝绿色的水,只是污水设施出了一些问题吗?

    副厂长:有可能。记者实拍荩荩等待参观时污水变清

    西南合成制药厂一分厂厂方负责人称“拥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备”,但是,当撒贝宁提出要去看一下这些污水处理设备时,这位副厂长又打起了“太极拳”:“我没有权力让你们进去。”

    在撒贝宁的一再要求之下,这位副厂长答应带领去厂区看污水处理设备,但提出需要等待四五十分钟。

    然而就在等待过程中,央视记者发现,这位副厂长不断出去接打手机。

    40分钟后,撒贝宁终于进入了厂内的生产区,一走近污水处理池,就闻到刚才在排污口闻到的味道。这位副厂长带着撒贝宁在污水处理池转了一大圈,又带到了厂内的排污口。

    此刻,撒贝宁也接到了一个电话。

    原来,就在撒贝宁进厂调查的同时,“长江行动”节目组另外一路记者仍然守在江边排污渠。

    央视记者在电话里介绍,就在撒贝宁进厂调查的过程中,排污口的流量没变,但是水的颜色已经不是蓝色,而是变成了淡黄色,而且味道也明显减弱了。

    看来,在等待“参观”污水设备的40分钟里,西南合成制药厂的人没有闲着。

  环保部门:该厂缺乏环保信用

    央视十二套播出这期名为《撒贝宁长江直击:史上最酸的超级排污口》的节目后,重庆一市民为此致信市长公开信箱说:“在记者一再要求采访的空余时间,企业负责人开启了污水处理设备。这种瞒天过海,拿人民身体健康为儿戏的企业应该关了。”

    昨天(4日),市环保局通过市长公开信箱对此进行了回复:经调查,西南合药一分厂违法排污已多次受到我局处罚,但企业仍然屡查屡犯。为彻底解决其污染问题,其废水污染治理已列入国债资金治理项目。目前西南合药一分厂废水治理总投资2632万元(其中国债1050万元)。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已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

    此次央视报道的情况,是企业生产污水未经污染治理设施处理擅自排放,属违法偷排行为。

    市环保部门最后还强调,“鉴于西南合药一分厂缺乏环保信用,我们将加快推进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的建设进度,同时将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查处力度,依法处理违法排污行为,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记者杜海)

 

16、无锡市长称将提高太湖排污达标标准

来源:法制日报2007年06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04/081013145959.shtml

2007060401-1.jpg

2007年6月3日,长江武汉段江面出现大面积绿色藻类植物。 李理 摄

2007060401-2.jpg

太湖水污染示意图

2007060401-3.jpg

2006年7月4日,安徽合肥,在巢湖沿岸,大面积的蓝藻污染了湖水。 江永 摄

  太湖排污达标标准有望提高

  法制网无锡6月3日电 记者丁国锋 “提高太湖排污达标的标准将很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将加快‘引江济太’工程,加大对生活污水处理力度。”江苏省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今天对记者说。

  “实现达标排放后水质为何还在恶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达标排放的标准定得很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说。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目前,那些所谓已经“达标”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废水,如果按1∶9以上的比例用洁净水来稀释后,纳污水体才能够勉强达到地面三类水的标准。但现在太湖流域的水体,哪里有这样的好水来释污?结果是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脏上加脏。

  “沉积在湖体淤泥里的有机物和有害金属元素不加以清除,很难彻底改善水质。”无锡市环保局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坦言。

  “事件的发生使存在的问题集中暴露,将大力推动我们治理太湖的决心。”毛小平向记者表示。

  “蓝藻技术处理取得决定性进展,无锡市民将重新用上清洁水。”6月3日早晨,江苏省无锡市的张女士一看到电视里播放的新闻,便马上奔到自家的水龙头前。

  拧开接上一碗,又是看又是闻,还用手指蘸了一点儿,放到嘴里尝了尝。“好像没有臭味了。可我还是放心不下,给家人做早点时,用的还是桶装纯净水。”张女士对记者说。不过,自从太湖蓝藻引发饮用水危机后,第一次从水龙头里接到无色无味的清水,张女士还是兴奋不已。

  记者来到解放西路的几家饭店,服务员告诉记者,近几天用餐的客人明显减少,饭店一天要用掉桶装纯净水三十多桶。而沿街的很多宾馆,“客房暂停”的告示也还没有摘。

  “谁也没有预料到,年年会爆发的太湖蓝藻今年来得这么厉害、这么突然,并迅速演化成一场威胁几百万市民生活用水的严重危机。守着太湖却没有水喝,无锡发展得够好了,政府要那么多GDP干什么,是关心民生的时候了。”一位公务员抱怨道。

  就在昨天下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份报告称:6月2日上午8时至10时,对无锡市中桥、贡湖、充山、锡东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水质进行了取样检测,结果显示出厂水水质均达到饮用水标准。威胁两百多万市民饮用水安全的危机初步得到了缓解。

  但据专家介绍,随着未来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水源地水质污染在短期内还难以得到根本遏制。“不知道下一次爆发会在什么时候!”一些市民向记者道出忧虑。

  事件回顾

  无锡陷入饮用水危机

  自5月28日起,因气候因素等影响,太湖流域高温少雨,水位偏低,使无锡太湖的梅梁湖等湖湾,比往年提前两个多月出现了大规模蓝藻现象。

  5月28日,无锡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了太湖蓝藻治理的紧急预案,水利部太湖局紧急启用常熟水利枢纽泵站从长江实施应急调水。

  5月29日,无锡市区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发了无锡市有史以来因太湖蓝藻爆发导致的最大规模的供水危机。

  5月30日,根据水利部的要求,太湖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无锡市人民政府紧急会商,最大限度地加大望虞河引江入湖水量,在当天下午还拆除了管杜山围堰,并协调常州武进港水利枢纽关闸挡污,加大了江阴沿江水闸泵站引长江水力度,共计调引长江清水超过3.67亿立方米,入湖超过1.9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市面上的桶装纯净水价格疯长,有的卖到35元一桶,很多地方出现了水荒。

  5月31日至6月1日凌晨,无锡市气象局发射了共计15枚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弹,27小时内湖区雨量平均超过23毫米,大大缓解了水源地水质进一步恶化的压力。

  在政府的干预下,很多水果店、棋牌室、理发店门口开始卖水了,但瓶装矿泉水价格涨了近一倍。

  6月1日晚8时,无锡市太湖蓝藻应急指挥部传出消息,蓝藻技术处理经实验后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无锡市民有望在未来几天重新用上清洁水。目前,恢复正常供水的初步目标已经实现,无锡房管部门也通知全市小区物业打开水箱放空存水。

 

17、无锡蓝藻水危机 污染是主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04日 汪晓东

http://env.people.com.cn/GB/8220/84923/5814760.html

6月2日,无锡自来水水质基本合格,百万市民的饮用水问题暂得缓解

2007060403-1.jpg

5月31日,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南泉水源厂的工作人员在取水口附近水域打捞蓝藻。

  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摄

  6月2日下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报告:6月2日上午8时至10时,对无锡市中桥、贡湖、充山、锡东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水质进行取样检测显示,达到饮用水标准。

  通过采取引江济太、人工增雨、对自来水强化处理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加上连续降雨,无锡市水危机得到初步缓解。不过,专家警告,目前的成果只是暂时的,如未来温度回升且降水不足,“臭水”可能会卷土重来。

  世界环境日(6月5日)之前发生的这次无锡水危机,再次敲响太湖生态警钟。太湖蓝藻提前暴发是天灾还是人祸?我国水环境治理的出路何在?

  一 问

  蓝藻水“只臭不毒”?

  需密切监视水质变化

  臭水对人体究竟有没有危害?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市民依然十分疑惑。尽管目前有关部门的报告说自来水基本能用了,但很多人还是不敢喝。

  有微生物研究专家认为,太湖水发臭“是由弱酸引起的”。5月24日苏南地区降了一场PH值为5.7的酸雨,“检测发现湖水的PH值在6.3—6.8之间,这正好符合蓝藻的生长环境。”据分析,大量死亡的蓝藻聚集之后,经过酸性水体氧化,就产生了酸解酶,再经过发酵就产生臭味,“检测发现目前带有臭味的自来水PH值在6.6—6.7左右,这对人体不会有影响”。

  “这样的分析也有道理,但这可能不是主要的臭源。”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陆健健认为。他说,水体发臭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蓝藻暴发,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很多水中的生物无法生长,尤其是一些分解者大量死亡。这样,很多生物就无法被分解,其结果是产生了一些有害物质,比如腐殖质,它会破坏生物(包括人)的正常细胞,甚至会诱发癌细胞。

  另一方面,蓝藻本身也会变形,基因突变成为有毒的藻类,分泌出有毒物质,就像赤潮一样。这样,问题就严重了,“污水变成了毒水。”

  专家指出,对于蓝藻暴发后的水体,没有必要危言耸听,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而要密切监视水质变化。

  二 问

  会波及更多城市?

  科学论证去异味措施

  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上海及苏锡常、杭嘉湖的“母亲湖”,以3.6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默默滋养着长三角的富庶土地。眼下,气温渐渐走高,而蓝藻依然肆虐,臭水是否会卷土重来,扩大到更大范围?

  “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性。”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胡维平说。

  胡维平介绍,目前藻类已呈全湖性分布,且未来几个月太湖水温随气温升高还将持续上升,水位如维持目前现状,太湖藻类水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可能持续4—5个月。当然,如果降水较多,情况会有所缓解。目前,无锡市也在积极研究对策,尽最大可能避免危害的发生。但能取得何种成效,谁也无法预料,毕竟,太湖现在已“病”得不轻!

  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以二类、三类为主,有32%的水体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要求。其中,局部地方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劣于四类水体。

  此次太湖蓝藻暴发,尚未对沿湖其他城市造成影响,尤其是没有危及从太湖取水的上海。不过,在陆健健看来,目前还不能高枕无忧。他分析,随着引江济太工程的进行,太湖水位逐步抬高,水就会往地势较高的苏州以及东太湖跑。而东太湖与上海之间通过太浦河相连,上海的取水口在太浦河近黄浦江的地方,该市70%的水是从太浦河过来的。

  因此,陆健健认为,从长江调水是临时措施,不应成为治本之策。他特别强调,目前采取的去除水体异味的措施也应科学论证,假如是添加化学物质的方法消除异味,尤其要注意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三 问

  太湖病根在何处?

  主因是人祸,治本在控污

  “有人问,这次蓝藻暴发是天灾还是人祸,我认为主要是后者。没有人类的污染,水中也就没有那么多氮、磷,也就不会产生富营养化的问题,蓝藻也就疯长不起来。”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左玉辉说。

  什么是治本之策?各方结论是一致的:控制污染源,让太湖休养生息。

  6月1日和2日,江苏省在无锡连续召开两次专项会议。省有关领导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及蓝藻应急治理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对向太湖排放氮、氨的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

  不过,这张“药方”并不是今天才开出的,落实情况如何,更值得反思。

  “太湖问题是我一辈子研究的几个大的问题之一。”左玉辉说。10年来,一个想法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把环太湖的污水集中起来,经过预处理后,调离这个区域,跨过长江,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的海涂上,通过芦苇净化后排入大海。“这是一个治本的办法。”

  据了解,目前我们国家治理污染的思路是“两极控制,就地分散,达标排放”,两极控制,一极是源头控制,另一极是污染集中控制。左玉辉把自己的上述设想称为“三极控制,尾水归漕”。“尾水”就是经过预处理的污水。三极控制,就是在两极的基础上再增加尾水控制这一极。“尾水归漕,如同强盗归牢。尾水不归漕,水源难以洁净。”他说。

  四 问

  污染该向谁问责?

  治污单靠无锡远不够

  然而,不把污水直接排入太湖能成为环湖地区的统一行动吗?江苏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指出,苏锡常都处在环太湖,要树立三市一体,“一损俱损、一荣共荣”的意识,合力治污。

  “不能总要等到发生危机之后才想到共同治污,这样往往会很被动,经济损失不说,还会引起公众恐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指出,“保护太湖,应该成为环湖地区所有城市的共同责任!”

  “太湖污染,必须向官员问责!”有人尖锐地指出。

  “不能因为此次污染事件发生在无锡,就追究无锡一个地方的责任。”胡维平认为,太湖是个流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太湖的治污,光靠无锡是远远不够的。

  从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90年代外资的大举进入,这些年来,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在太湖沿岸聚集。尽管太湖治理一直没有停歇,但治理的速度终究赶不上污染的速度。这次无锡水危机,正是长期污染后太湖的一次报复。

  专家指出,太湖污染,固然要严惩那些非法向太湖排污的企业,但同时,也要问责那些偏袒、纵容恶意排污行为的官员,唯其如此,才能使这些地方的领导痛下决心,铁腕治污。

 

18、太湖水污染:谁来买单?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7年06月04日陈丽娟 发自无锡

http://env.people.com.cn/GB/8220/84923/5814791.html

  在2007年6月1日晚举行的太湖蓝藻治理应急指挥部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无锡市政府有关领导表示:6月份只收取半月水费,不足部分由政府“买单”。

  无锡总人口约400万左右。按照《江苏省城市生活与公共用水定额》规定,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每户人均为180升/天,一个月为5.4吨左右。如果以2.3元/立方米的价格计算,无锡6月全市水费在5000万元左右。据此推算,无锡政府需支付2500万左右的水费。

  蓝藻暴发、自来水发臭、市民上街抢水……这是近日在“太湖明珠”无锡上演的一场灾难。无锡市政府称,水污染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属于“突发性的生态灾害”。然而多方专家指出,蓝藻暴发是由水中磷氮过量造成的富营养化逐年加剧,而磷氮过量是由污水过量造成的。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显示,威胁太湖水安全的除工业污染外,还有农业和生活污水。而太湖上的过度养殖也在威胁着太湖的美丽和健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无锡水危机事件究竟是“天灾”,还是城市综合治理问题长期积累出的“人祸”,不足一辩。

  有关资料显示,因太湖整个水质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大约在50亿左右。

  另据统计,2005年落下帷幕的太湖治理一期总共投资约人民币100亿元。太湖治理二期工程预算投资1000亿元。

  甚至,曾有日本专家经过两年调查,认为太湖水质要在10年内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最少要投入2251.5亿元。

水费有政府出面买单,那么水污染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我们为恢复生态而不得不投入的巨大资金,又该由谁来买单?

 

19、聚焦世界环境日:“先污染后治理”走不通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7年06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16610.html

 

  200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冰雪消融 后果堪忧

  预计15年后我国经济总量翻两番,而污染负荷可能增加4至5倍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确立,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更是责无旁贷,中国政府和民众积极响应并行动起来。从征服珠峰到保护珠峰,从保护“母亲河”到“长江行动”,从随手关灯到不随地吐痰;从政府到民间,从老人到小孩,环保意识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和自觉,更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自觉拒绝污染项目,发展环保产业。但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去年全国污染物排放量不降反升,污染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增长速度,“十一五”计划确定的重点流域治理污染项目有47%的计划投资没有落实。值此“世界环境日”将临之际,我们特推出此刊,呼吁更多的人们关注环境问题,探讨环境保护之道。

  ——编者

  太湖警示

  天灾可防人祸难挡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仿佛是要给人们一个提醒,连年如约而至的太湖蓝藻今年提前登门,并且来势汹汹,破坏力巨大。

  从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据介绍,当日上午开始出现市民抢购,到晚上货源就发生紧缺。一些小商店的纯净水也是一瓶难求,少数经营户还趁机提高了价格,原本6元一桶的纯净水被卖到了10元。由于不少市民担心用变质水做饭影响健康,开始大量购买其他品种的饮料,也有不少市民开始排队买面包。

  各方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长期研究显示,太湖生态系统结构正迅速恶化。生态专家们指出,太湖沿岸严重的工农业和生活污染引发了这场水危机。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太湖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是排入的污染物远大于环境容量。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太湖外部污染源主要是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

  工业的高速增长使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大量污染沿着河网源源不断注入太湖;农业面源污染也在加重,太湖流域每公顷耕地年均化肥施用量已从1979年的24.4公斤猛增至现在的66.7公斤;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污水通过防洪管网直接排入河流;过度的围网养殖正使太湖走向沼泽化,严重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和自净化功能。

  无锡水环境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近年来我国环境事件频发。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2005年底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

  环境问题

  祸在当代殃及子孙

  多年来,我们一直讲“保护环境,造福子孙”。但很多人的意识里,却恰恰存在“子孙自有子孙福”的观念。太湖事件中人们表现出的脆弱,则给我们发来了明确的信号:环境问题已经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危机!

  2005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掀起了3次环评风暴,尤其是今年的“区域限批”震动很大。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指出,“区域限批”所取得的成效,比以往任何一次环评执法都更加明显,因为这个区域如果有一个企业或一个项目的环境违规造成污染,区域限批政策将导致它整个区域的全部的项目得不到审批。这既解决了一些遗留的严重环境违法问题,也直接冲击了一些地方“短平快”、“惟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但潘岳同时指出,应该很冷静、很清醒地看到,3次环评风暴,包括“区域限批”在内,都只是局部的成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在“区域限批”的3个月内,高耗能、高污染的六大产业又增长了20%。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从6亿到13亿,增长了1倍;而可居住土地由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从60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减少了一半。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达到2600万吨,超出环境容量1倍;酸雨的覆盖率达到国土的1/3;70%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90%流经城市的河流严重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患上呼吸道疾病。潘岳预计,如果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发展下去,随着15年后我国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污染负荷还可能增加4至5倍。所以这不仅涉及子孙后代,也是我们这代人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现实国情

  “先污染后治理”行不得

  在历次环评风暴中,都有一些污染企业甚至是地方的重点招商项目被关停。这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解决就业的诉求产生矛盾,并导致各种不同论调出现。有人说,经济发展不上去,饿着肚子谈环保就是一句空话。

  对此潘岳指出,一个污染企业虽然是几千人的饭碗,却可能伤害了周围几十万人今后几十年的根本利益。地方发展经济必须是又好又快,而不能只重速度、只重数字,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从根本来说,关停只是手段,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最终目的。

  还有人曾经说过,英美等发达国家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也在不断降低。先污染后治理,已经被西方国家反复论证了许多年,要发展工业都逃不过这一劫。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要经过传统工业化这一阶段,可以先污染后治理。只要有了钱,什么都好办。为什么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呢?

  这种论调站不住脚的最大一个理由就是我们的国情。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一倍,可居住土地减少了一半;能源、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发达国家的1/30,而能耗是发达国家的6-8倍。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的时候,能够回过头来治理污染,而我们根本走不到那个阶段,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也即在若干年之内,环境的危机和其它问题将夹杂在一起提前来到。

潘岳说,此外还有国际的压力。现在一系列的国际规则都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比如绿色贸易壁垒等等,我们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转移不出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西方100多年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的20年中集中体现。在这种前提下,“先污染后治理”这个路子在我国根本走不通。(记者 王海)

 

20、时评:污染企业为何非等到奥运临近才想到关停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6月04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5814881.html

  奥运会期间,将对工业企业采取一些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一部分企业将调整自己的生产时间、生产工序,有的企业甚至要限产、停产。昨天,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介绍了本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和部分奥运环境保障方案。吉林说,什么企业限产、什么企业停产,需要有科学的依据,现在基本上汇总了一个大的名单,正在对每个企业逐个论证。(6月1日北京晨报)

  奥运在中国举办,千载难逢,整治环境,迎接各国宾朋,固然非常必要。但是,竞技离不开规则,社会离不开法治。北京奥运也是法治奥运,奥运的准备工作中,特别是涉及有污染企业的关停时,应以法律为基准,不能因为重大活动而出现双重标准。

  首先,关停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在“环保法”中关停权的实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违反环保法律的新上项目,包括严重污染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令禁止的“十五小”和“新五小”项目;第二种是老污染源经限期治理未完成任务的企业。上述两种类型均以环保部门依法下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和政府关停通知为具体行政行为,同时在决定前应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告知对方陈述申辩和听证等救济权利,决定中应载明复议和诉讼权。如果离开上述执法程序,仅凭行政命令责令企业搬迁就成了无源之水,法律依据不足,难以服人。

  其次,关停有污染或有影响企业的执行同样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觉履行处罚义务以及环保部门督促执行。第二种是对方超过法定期限,则申请管辖法院强制执行。当然,无论是申请复议还是提起诉讼,都不影响关停的执行。如果前面没有详细的调查取证、告知处罚和执行、强制执行或组织听证、受理复议、应诉等法定程序,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红头文件”开道的一次性强制执行,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企业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而且这一过程是立案调查的行政执法活动,而非北京副市长所说的逐个企业论证。

  第三,如果企业的污染事实存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应予关停的规定,就应该立即依法实施关停,而非等到奥运临近了,才想到关停。而且体育场馆附近与远离体育场馆的污染企业执行同一标准,不受是否影响奥运的左右。如果考虑到奥运期间环境方面特别严格的要求,那么就启动立法程序,制定严于现行法律法规的标准和规定,区别不同类型,兼顾距离奥运场馆的距离,对在建污染项目和现在仍在排放污染物且可能影响奥运的企业依法实施关停。不能因为奥运到了,就要求关停;奥运结束了,就恢复如常,那样的话,法律因奥运而出现了双重标准,法律对于被管理者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依照一个标准,那么,失衡的标准如何能保证执法的公正与公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良好的奥运法治环境既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官员的带头践行。只有法治奥运才是真正“绿色奥运”,只有法治奥运才能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才能促进全民法治素质的增强。

 

21、问都江堰为何来水创十年来新低 

来源: 新京报2007-6-2  □汪永晨(北京学者)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6-02/011@011341.htm

  《成都日报》报道,去冬今春,都江堰灌区出现了冬干春旱。总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4—7成,都江堰渠首引水流量创10年来新低。有关负责人介绍,“如果岷江来水量持续减少,按目前的调水量,预计再过一个多星期,紫坪铺库存将达到死库容水量!”如要继续满足调水需要,紫坪铺只有停止发电,“破库”调水。

  我们都知道,闻名于世的都江堰不仅是一个文物,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设计最科学、保存最完整、至今发挥作用最好、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态工程。”而《史记》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持续的干旱无疑是岷江来水量持续减少的重要原因。但联合国的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已经被公布定为90%。“那岷江上的都江堰渠首引水流量创10年来新低,又是为何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1958年,紫坪铺工程和鱼嘴工程同时开工。年末,紫坪铺截流;1961年3月,为保障江水流畅,炸掉了鱼嘴大坝;1997年,紫坪铺水库和杨柳湖大坝完成规划;2000年11月,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3月,紫坪铺工程上马,计划投资70个亿,2006年完工。2003年8月,杨柳湖工程暂时停工;2006年紫坪铺水库基本建成。紫坪铺水电站距都江堰6公里。

  李冰父子设计的都江堰无一坝一闸,所有水量都是自流到位,正可谓“水到渠成”,人顺水势。堰和坝,一横一纵,一堵一导。坝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而堰则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

  都江堰的另一绝,是四六分水的治水方法。分水不仅只是为了防洪,还反映了一种兼利天下的理念。即“我用水也想着让别人用水”。如果在一个流域中所有的引水工程不超过“四六”比例,且大规模的引水工程数量不多于支流数量,最后总的用水量有可能被限制在流域总径流量的40%—50%之间。而40%这个数字,恰好是今天国际上公认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如果60%的水能够流入大海,也就不存在上下游的冲突以及航运、渔业和景观之间的紧张了。

  李冰时代似乎还没“水利”一词。但都江堰一直利益了千秋万代。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更不知“可持续发展”为何物。都江堰工程却成为可持续发展了22个世纪的典范。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昔日辉煌,价值不仅仅是对几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使灌区两千年无沙化,它的存在宣告的也是一种治水哲学。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紧张关系的救治方案。那我们今天花了70个亿建造的水坝给我们带来的又是什么呢?它对岷江的拦截,甚至被专家们称为让都江堰退休。把一个活的文物,变成一个死的僵尸。

  昨天的都江堰,上善若水,天人合一。今天的紫坪铺,“破库”调水。一个让天府之国受益了2264年。一个完成仅有一年,不但江边的泥石流不断,还到了要动用应急预案,“破库”调水,以缓解灌区供需水矛盾。

  这,难道仅仅是因为气候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