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1
六月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民间环保:
1、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呼吁直面太湖污染
环境资讯:
2、中国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展负责大国形象
3、中国和瑞典联合打造“零排放”城镇
4、联合国评出全球十大濒危景点 我国西藏上榜
地方信息:
5、北京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并存
人与自然:
6、野生动物已逐渐适应青藏铁路沿线环境
重大水事:
7、长江流域今年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8、长江中下游罕见低水位 芜湖航道首次汛期疏浚
9、黄河:25%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水
气候变化:
10、气候变暖珠峰冰川告急
污染信息:
11、外籍轮船泄漏数吨燃油污染珠江(组图)
深度报道:
12、太湖“越治越污”?蓝藻提前暴发 环保亮起红灯
13、百亿化工项目引发剧毒传闻 厦门果断叫停应对公共危机
环境时评:
14、太湖水荒是天灾还是人祸?
15、姜文来:太湖蓝藻爆发凸现我国环保急危
16、太湖水污染,临时“抱佛脚”是否迟了?
17、该从水危机中吸取什么教训?
18、评论:没有民意基础的决策须慎行
1、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呼吁直面太湖污染
——无锡水污染不是自然灾害
无锡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虽经供水部门采取了各项补救措施,千家万户的“生命之水”依然腥臭难闻,难以饮用。
无锡市政府通过其网站提请广大市民,面对自然灾害,要同舟共济、克服困难、共渡难关。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应该是这个艰难时刻的主旋律,但将蓝藻暴发归结为自然灾害,宣称“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则非常不妥,不利于我们正确的识别问题的根源。蓝藻暴发的诱因很多,但是,这次暴发的内在因素,是太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之所以富营养化,是污染物质大量排入造成的恶果。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并非从来如此,一首《太湖美》告诉人们,在歌曲创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太湖流域还是“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的鱼米之乡。但其后遍地开花的工业企业排放大量工业废水,高速发展的城镇向太湖倾泻大量生活污水,以化肥农药为基础的农业模式也把大量营养物质输入水体,这一切才造成当年适宜淘米洗菜的河流湖泊,恶化成让鱼虾绝迹甚至让居民身心受害的“水祸”!
若要水清,必须治污,但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需要反思太湖治理的教训。这些年来,太湖治理的投资早已超过百亿,太湖水质好转的消息也时有耳闻。1999年1月1日零时,还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一个“零点行动”,当时宣布太湖流域上千家重点排污单位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但稍加深入研究我们就发现,虽然通过引入大量的长江水,太湖的污染物有所稀释,但水体污染指标总体上依然居高不下;在流域内考察可以看到,沿河的生产生活排污口依然在大肆排放,黑臭的河涌依然不断流入太湖;而在“零点行动”宣布成功的多年之后,环太湖的苏锡常等地区还有许多企业依然不能做到达标排放。
显然,仅靠自上而下的“零点行动”不能根治太湖污染。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受到水污染影响的公民参加到污染防治中,鼓励公民参与高风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公民举报污染企业,鼓励对排污大户开展公益诉讼。当地政府应该和受影响社区一起,对污染企业严加约束,施加压力,而不是让压力落到努力保护自己家园的公民身上。
蓝藻泛滥,自来水腥臭,民生困顿,在这个时刻,我们要共同面对良心的拷问。太湖流域内,环保部门近年来公布了超过三百家污染企业,其中有大量化工、印染、电镀、制药等高风险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回答,你们究竟只是对这些污染企业罚款了事?还是已经督促它们真正改正了自己的行为?
在这些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中,既有规模不大但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也有像均瑶乳品集团公司、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正丹集团这样的国内知名企业,甚至还包括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苏州市迅达电梯有限公司这样的跨国企业,它们没有承担自己的环境责任。在这个特殊时刻,这些企业应当回答,你们是否已经真正整改?是否能保证不再对本地环境和社区构成威胁?
自来水变味在太湖流域不是第一次发生,水污染的重灾区也不只是太湖流域,类似的供水危机在其它地区也曾屡次发生,此番重要城市无锡的自来水腥臭事件只是凸现了中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今天太湖流域正欲赶超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但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竞争必须在基本的环境标准之上,否则,世界工厂的后院到头来就会成为世界的垃圾场和下水道,当地的水环境将遭受进一步的损害。
环境污染不是自然灾害,将问题推给老天爷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呼吁环保部门切实加强监管,呼吁企业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呼吁政府和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准确披露水污染物排放的信息,让渴望拥有清水的公民能够行动起来,帮助监督自己社区的每一个污染源。只有社会各界共同行动,才有可能切断滚滚排入太湖的污水,才有可能让蒙尘已久的太湖明珠重放光彩。
绿家园志愿者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地球村
天下溪
自然之友
守望家园
北京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
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
绿色汉江
甘肃绿驼铃
新疆自然保育基金
淮河卫士志愿者协会
天津绿色之友
绿石环境行动网
野性中国办公室
自然大学
2、中国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展负责大国形象
来源:《东方早报》2007年06月0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08140.html
据悉,中国即将公布外界期待已久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被形容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历经多年策划、起草,将进一步明确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国家姿态。
无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中国气象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发布的时间可能是6月中旬。但另有消息人士向早报记者透露,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高广生昨天在一个公开场合称,中国将于下周一公布该方案。
气候变化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据透露,该方案集合了一系列现有能源和环境目标,比如减少能源消费、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和自然资源储量等目标。方案还包括二氧化碳和沼气两个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气体的储存,但方案不会提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定量目标。
“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将包含大量既有政策,其中一些不一定是针对环境保护的,但会对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产生帮助。”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杨爱伦在接受早报记者的采访时说,“我认为这显示了中国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据杨爱伦透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外交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这是中国首次就环保问题的对策大规模跨部门行协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她说,“我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是否会建立一个专门的政府部门来应对。”
中国国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徐华清上个月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具体目标、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了解,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此前曾向媒体表示,方案的制定是响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关要求的举措,公约第四条要求缔约国制定和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当时的报道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总体分为绪言和正文两部分。绪言部分介绍了方案制定的背景。正文分为五部分:第一,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第二,气候变化对中国影响与挑战;第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第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及建议;第五,中国对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以及国际合作。
选在G8峰会前公布?
事实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非心血来潮之作,而是经过了相当长的酝酿和起草。
其实,在2003年10月新一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成立之前,中国已经开始酝酿有关国家方案的编制。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成立后,该小组的成员部委成为国家方案的联合编制单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外交部、科技部、气象局、环保总局、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民航总局参与。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例如,国家气象局负责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研究,外交部负责与外国政府之间的谈判……
除了上述部门,还有中科院和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对媒体说,他最早于2003年3月10日就参与了方案大纲的讨论。杨爱伦也向早报记者透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策划。
事实上,气候变化问题早已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5年6月,叶笃正等8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提议设立国家气候变化科学特别顾问组。这一建议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今年1月12日,丁一汇、潘家华等12位专家组成首届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被媒体形象地形容为中央的“气候变化智囊团”。
去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称,中国政府对于履行公约的承诺非常积极和认真,在国内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并正在制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今年2月,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消息显示,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开专门会议研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基本已制订完毕,正由有关部门会签,预计3月份将会出台。
今年3月1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庄严承诺:“虽然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还是根据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此前有消息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于今年4月24日公布,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被推迟,现在又有消息称要在下周公布,我认为这一次可能性很大。”杨爱伦说,“一个原因是,6月6日G8峰会将要在德国召开,在这之前公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将是中国应对国际社会就环保问题施压的对策之一。”
中国很重视气候变化
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开始策划、起草以来的几年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发生了急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热得烫手的话题,而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告诉早报记者,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海平面上升、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等级下降、全国范围内干旱面积扩大等自然现象,对中国的农业和水利资源影响很大。
“这导致了农业不稳定性增加、极端天气事件概率增大、江河局部洪涝灾害、水资源供需矛盾等。此外,重大工程也面临了气候挑战,比如三峡工程地段爆发泥石流、青藏铁路路基沉陷开裂等等。”徐影说。“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黄河源头因为气候变化产生的后果将越来越严重,中国未来因气候变化而面临的自然灾害几率将会增大。”她特别强调。
绿色和平组织的杨爱伦表示,中国受全球变暖影响非常大,但从政府到学术界再到媒体,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日益重视。
“中国已经设定了一些目标,比如要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杨爱伦说,“这个目标很好,但在贯彻落实方面还存在不足。当然这也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
杨爱伦认为,加强环保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非常重要。“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们可能会觉得,经济都没有发展,还谈什么环保呢?”她说,“不妨换一种思路,把环保当作产业来做,不也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吗?”
3、中国和瑞典联合打造“零排放”城镇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5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807056.html
记者31日从鄂尔多斯市与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瑞典驻华使馆等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政府与瑞典有关机构合作,利用先进的“生态卫生系统”打造“零排放”城镇。
据悉,由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政府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共同研发,瑞典国际开发署资助的“中国-瑞典鄂尔多斯生态卫生城镇项目”,位于东胜区郝兆奎村,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11月底交付使用,建有住宅778户,建筑全部使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推荐的生态卫生系统,对人排泄物、生活污水、家庭垃圾进行生态处理、达到无害化并进行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小区内污染物零排放。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会长曾晓东说:“这一做法特别适用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城镇化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为中国和全球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生态卫生城镇的基地,对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有着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作为国内最大的多层楼房中使用生态卫生系统的实验基地,小区住宅全部使用粪尿分开式生态卫生厕所,将大小便分开收集,大便不用水冲,而是用锯末、粉碎秸秆等干物质把大便“冲”入储粪桶,储存3个月到4个月后转运到生态站进行高温堆肥;小便则被单独收集到一个半集中式地下储尿池。堆肥与尿液都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不含粪便污水的其他生活污水即灰水,可在小区内就地处理达到灌溉水质标准,用于小区及周围地区绿化灌溉,最后形成人工景观湖。
小区对垃圾实施源头分类收集。厨房有机垃圾和其他固体垃圾,首先在各户分类收集,投放到居民楼附近的微型生态站,有机垃圾被转运到小区生态站的堆肥厂,与粪便一起进行高温堆肥处理。
一年多的运行表明,小区每天可以节约水资源113.12吨,可以实现小区固体垃圾和灰水零排放,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压力,节省了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的投入。
2007年国际生态卫生大会将于8月26日至29日在鄂尔多斯市举行,会议主题是“生态卫生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将围绕鄂尔多斯市生态卫生社区及城镇建设成果展开学术研讨。(记者孙闻)
4、联合国评出全球十大濒危景点 我国西藏上榜
来源:《北京晚报》2007年06月0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09388.html
据《福布斯》杂志29日报道,暑期来临,又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候。如果你今年打算畅游泰国、日本或者欧美国家,您可以考虑修改一下旅游计划,因为世界各地已有很多旅游景点,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濒临消失。如果你不“捷足先登”的话,也许以后真的看不到它们了。图为评选出的十大濒危景点。
世界遗产也濒危
《福布斯》杂志评选出全球十大濒危旅游地点,包括中国西藏、埃及帝王谷、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以及美国大沼泽国家公园等,其中部分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环境保护专家凯西亚·冯表示:“世界上有几千个濒临消失的景点,由于全球变暖、污染及伐木,加上一些地区不断开发、大建酒店吸引游客,不少景点已变得面目全非。”专家说,如果你现在想到加拉帕戈斯群岛看陆龟,到乞力马扎罗山看冰雪,你还真得仔细想一想再去。
前者人满为患,身处群岛的你将会迷糊:这是在看龟,还是在看人?后者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山上的冰雪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神韵。
过度开发伤美景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介绍,处于危险之中的著名景点还有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山谷、秘鲁的昌昌考古遗址。世界遗产中心每年都要发布一份濒危景点名单,一般会有25处到35处景点入选,该中心副主任基绍尔·劳表示:“当地政府确实需要采取正确的行动予以保护。”
对这些景点的一个重大威胁是过度开发。以西藏为例,过去几年,由于游客人数剧增,当地修建了大量旅馆,国内外的商人也大量涌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到西藏旅游的人还会增加。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旅游资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大沼泽国家公园”也曾经历过“城市侵蚀”。这块美国面积最大的亚热带荒地,1993年至今一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这里以前生活着大量稀有和濒危物种,如佛罗里达黑豹和西印度海牛。但20世纪80年代末期这里忽然掀起经济开发热潮,如设立共同管辖区,建设大型购物商场,使大沼泽国家公园一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全球变暖是最大凶手
全球气候变暖危及世界各地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专家表示,由于全球变暖,世界某些地区也许在未来几年将不复存在。气温偏高和变化无常的气候模式会引发不可预测的降水,导致冰山融化,历史古迹遭到腐蚀。坦桑尼亚境内乞力马扎罗山就是典型例证。美国大作家海明威曾在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对乞力马扎罗山的皑皑白雪心驰神往,但如今这块神奇之地却正在消失。2002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地质学教授朗尼·汤普森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预测说全球变暖将在2015年至2020年间把这些冰原从地球上抹去。来自该项研究的数据显示,乞力马扎罗山冰原在1912年至2000年间融化了82%。如果你梦想着潜入澳洲大堡礁,饱览五颜六色的珊瑚和鱼群,就赶快行动吧。由于海洋气候不断升高,迫使赋予珊瑚颜色的藻类离开水螅型珊瑚虫,结果造成大批珊瑚死亡,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态系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
为保护这些生态濒危地区,世界遗产中心正全力以赴采取保护措施
5、北京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并存
来源:新华社 2007年05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807150.html
“北京的水资源是短缺与污染并存。”31日,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对北京的水资源作出如上评价。
吉林认为,北京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据吉林介绍,北京水资源现状有两个特点:一是短缺,北京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二是污染。
“我们就要对这点可贵的水资源加大保护力度,对造成的污染加大治理力度。”吉林说,北京将分层次治理水污染。“首先是北京北部,地势较高,基本是北京来水的地方,北京的饮用水源都集中在那里。我们主要是加强水土保持,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保持那个地区的水质符合饮用水的标准。”
第二个层次是继续开展城市河湖的治理。据吉林介绍,北京一方面将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城区加快实施雨污分流。“雨污分流比较难办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老城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实现雨污分流,雨污合流就不能使污水流入河道,对处理这部分污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吉林表示,北京市政府有决心分年度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据悉,北京今年将基本完成六环路内城市水系的治理,城八区的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记者张淼淼)
6、野生动物已逐渐适应青藏铁路沿线环境
来源:新华网2007年05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4/5807069.html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2004年至2007年的观测和分析表明,野生动物已逐渐适应青藏铁路沿线的环境。
记者31日随青藏铁路格拉段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组前往拉萨,在接近清水河特大桥的地方,看到一群藏羚羊正在走走停停。随着火车不断前行,车上的旅客不时发出阵阵惊叹:沿途不时出现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最大的一群藏野驴有近30只。
国家林业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民说:“藏羚羊有长距离季节性迁徙的现象,每年6-7月会成群结队地走向可可西里腹地产仔,青藏铁路沿线设置的野生动物通道保证了野生动物的正常迁徙,所以在铁路沿线看到野生动物不足为奇。”
据了解,根据青藏高原特有动物的生活习性,青藏铁路在沿线设置了多处野生动物通道。此外。青藏铁路沿线累计100多公里的桥梁、牧场附近还设立了200多个家畜通道,这些都可以成为野生动物通过铁路的辅助通道。
2004年至2007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国家林业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青藏铁路沿线开展了野生动物通道观测。观测表明,2004年,有3000多只野生动物从通道迁徙,2005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3500只,去年,有4100多只野生动物从通道内迁徙。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奇森说:“从这几年观测的情况来看,青藏铁路沿线设置的野生动物通道是比较成功的,效果也比较好,这说明野生动物已经逐渐适应青藏铁路沿线的环境。” (记者 顾玲)
7、长江流域今年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0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07793.html
人民网武汉5月31日电 (记者张志峰)根据气象和长江水利等部门最新预测分析,今年长江流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长江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说,今年长江防汛形势不容乐观,要保持高度警惕。
据介绍,影响今年长江流域汛期旱涝趋势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去年8月和今年2月分别发生强度偏弱的“厄尔尼诺事件”;去年年底至今年2月,青藏高原积雪偏多,我国气温偏高,长江流域降水偏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根据气候主要特征及当前气候背景,对今年汛期长江流域旱涝趋势作出综合预报:5―10月,长江流域降雨总体为正常偏多;6―8月主汛期,长江上游地区降雨量基本正常,中下游偏多,中游干流附近明显偏多,流域内部分区域可能发生集中性降雨。
长江防总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些气象、水文特征与1998年十分相似。长江已多年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去年遭遇罕见枯水位。根据大洪水发生规律,今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在增加。
8、长江中下游罕见低水位 芜湖航道首次汛期疏浚
来源:新华网2007年6月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3428
新华网合肥6月1日电(记者蔡敏)虽然5月中下旬长江主汛期到来,但是长江水位却一反常态、不涨反退。
6月1日长江芜湖段8时水位仅为2.35米,安庆段3.73米,而常年同期这些地方的水位一般在5米以上。
31日,航浚22号轮开始对皖江第一个浅险水道——黑沙洲南水道进行疏浚挖泥,这是长江航道部门皖江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汛期进行维护性挖泥疏浚。
长江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水位的涨落随流域的降雨量、源头积雪消融、地下水等变化而变化。每年5月长江开始涨水,一年一度的主汛期到来。但是今年长江中下游水位一反常态,主汛期水位不涨反而回落。航道专家称,长江5月份出现这样低的水位,为近30年来所罕见。
据专家分析,造成长江目前这种水位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前一段时间长江流域少雨,上游支流的汇流减少,其中长江上游偏少近2成,中游及下游偏少近3成,洞庭湖水系湘江偏少近6成、鄱阳湖水系赣江偏少近5成,从而导致中下游出现不正常水位。
针对当前长江中下游出现的异常水位、特别是长江芜湖段最低水位仅2米的情况,长江芜湖航道处紧急启动黑沙洲水道航道维护应急预案,对黑沙洲水道进行为期一周的疏浚施工,近百名航道职工、专家及技术人员将昼夜坚守在施工一线,确保皖江航道畅通无阻和船舶航行安全。
9、黄河:25%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水
来源:人民政协报2007-6-1
http://www.h2o-china.com/news/48830.html
“这水还不是最浑的,最浑的时候上面都是白沫。”5月29日,全国政协“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常委视察团一行站在三门峡水库的坝顶上看着发黑的水,听着这样的介绍。“这样的水质对发电机都有一定的腐蚀。”水库工作人员担忧地说。
其实三门峡附近的黄河水污染并不是最严重的。2006年,黄河流域44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25%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水,丧失了使用功能。而黄河干流尚属轻度污染,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渭河、汾河等河流污染最为严重。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还只是黄河水资源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尖锐,缺水形势严峻。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403亿立方米,目前年均耗用河川径流量已基本达到这个限额,大部分省区已超指标用水。一些沿河省市大规模开发地下水,形成大范围地下水降落漏斗,其中陕西、山西两省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同时能源基地建设、农村生活缺水问题亦日益突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保证这条承担着全国15%耕地面积、12%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用水的母亲河持续、健康流淌成了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5月29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郑州向视察团介绍了黄河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黄委会把“开源节流保护并举,节流为主,保护为本,强化管理”作为黄河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基本思路。为此提出了强化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针对解决水污染问题则要求明确责任,提高监测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首先划定水功能区,实行入河污染物总量和省界断面水质双控制;其次明确各方责任,强化部门合作,推行省(区)际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和保护;同时搞好黄河水质监测,加强黄河水质的动态监控,建立完善的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据黄委会研究的成果,要从根本上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就要增加黄河来水量,实施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主体的外流域调水。因为黄河流域是资源型缺水地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缺水将成为制约流域发展最主要的瓶颈。据预测,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2020年流域缺水将达到112.4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145.6亿立方米。因此必须实施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主体的跨流域调水,黄委会认为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需要尽快建设。
委员们在视察中建言,黄河的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要站在全流域的视角来思考。尤其是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使治污工作不能再拖下去了。黄河治污应该实行全流域限期治理。
委员们指出,黄河是跨省河流,上中下游的协调相对困难,这就要求中央要加大协调的力度并运用正确的协调举措。黄河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主要是由上中游在做,做这些事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这给相对贫困的地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而黄河下游地区则相对富裕,因此可以采用下游反哺上中游的措施来支持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切实解决黄河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确保母亲河持续、健康流淌。(江迪)
10、气候变暖珠峰冰川告急
来源:北京晚报2007年05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5-31/141011932813s.shtml
本报讯 (记者蔡文清)“过去30多年,青藏高原珠峰高海拔地区是中国同期升温最显著的区域,由于气候变暖,包括珠峰在内的青藏高原冰川正在迅速消融;青藏高原长度在4公里以下的冰川到本世纪末可能消失殆尽。”昨天,著名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经过三次对珠峰及黄河源地区的实地考察后宣称。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暖“放大器”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对于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被称为全球变暖的“放大器”,而青藏高原冰冻圈的任何显著变化也将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据介绍,在过去30年中,青藏高原的温度几乎攀升了一摄氏度。可以说,30多年来,珠峰高海拔地区是中国同期升温最显著的区域。
我国西部
82%冰川正在退缩
冰川退缩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显著的反应之一,目前我国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缩,估计到本世纪中,中国西部的冰川面积将比现在减少28%。如果全球持续升温,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继续以当前的速度消退,到2035年其总面积可能从现在的50万平方公里缩减到10万平方公里,甚至很可能全部消失。
冰川消退
威胁人类的水资源
冰川消退,将直接威胁人类的水资源供给。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和湄公河等都发源于此,数亿人的用水问题也与之息息相关。冰川储量的巨额透支、冰川平衡的打破,最终会导致融水补给河流的减少甚至干涸。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到本世纪内,由于冰雪消融的影响,全球1/6人口的淡水供给将遭受威胁。而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在未来30年消失,这对于中国本来就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J177
11、外籍轮船泄漏数吨燃油污染珠江(组图)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7年06月0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01/062413126518.shtml
大量燃油飘在江面上,工作人员正用吊桶打捞漏油
广州市海事局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处理事故
工作人员把打捞上来的燃油倾倒在收集桶内。
从高达12米的船舷上往下望,厚厚的燃油被两条万吨货轮挤成了一条长达250米的油污带。幸好两边有两个船舶靠垫堵着,否则数千公斤燃油一旦漂浮出去,污染的面积不知有多大。即便如此,因为潮水涨落的关系,油污已经漂流到3公里外的鱼珠江面。广州海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油污已经得到控制,大约两天之后,可以把这些油污彻底清除干净。
昨天下午2时30分,记者接到广州海事局通知:文冲船厂发现了外轮油污污染事件,当即赶到现场。肇事船只SIAM STAR(邏罗星号),是马耳他籍。由于前天晚上该轮将第四舱的燃油转到第三舱的时候,该船的内部值班交接出现问题,导致第三船舱的燃油出现满舱,直接从气孔泄漏出来。
更要命的是,该船还没有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给海事部门,漏油事故在前晚9时发生,但是直到昨天凌晨4时,才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海事部门,从而使得事故处理不够及时,污染面积扩大。
手工清理十几分钟十公斤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如此多的燃油泄漏,却只有四个工人用一只小铁桶一桶桶地从江面往船上吊起来。桶绳从12米的船舷上伸下去,再拖上来,差不多十几二十分钟才将十公斤的燃油吊上来。虽然没有测量油污的厚度大约有多深,海事部门表示泄漏的燃油不好估算。但是记者粗略估计,这批工人吊个几百桶那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至少有数千公斤的油污。外加已经污染到三公里之外的鱼珠江面,而码头周边的油污,污染相当严重。看到记者前往了解情况还拍照,外籍船长还粗暴地过来抢夺本报摄影记者的相机。
五艘油污船出动清理
昨天下午5时,广州港珠江防污公司的员工急匆匆地抱着一大堆的吸油毡向肇事船只赶来。原来他们已经将周边的油污基本清理完毕,赶来将污染源紧急清理。负责人张德生表示,在外围他们出动了三艘小船,足足用了近20袋的吸油毡。此外还有两艘小船也在周边清理。
广州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副处长刘克平表示,光用人工打捞的手法实在不行,他们已经在紧急调配真空吸油泵,运用机械的方法,直接将油污连水带油直接抽上来,同时配合吸油毡。“如果要全部清理完毕的话,估计还要两天的时间。”(文/记者蒋悦飞 图/王子恒)
12、太湖“越治越污”?蓝藻提前暴发 环保亮起红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6月01日 汪晓东
http://env.people.com.cn/GB/5807370.html
近日,无锡居民发现家中自来水腥臭难闻,无法正常使用――
蓝藻又称蓝绿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图为太湖中的蓝藻。丁焕新摄
太湖蓝藻暴发,无锡用水陷窘境
被太湖滋养了千百年的江苏无锡,眼下正遭遇一场严重的用水危机!
进入5月份以来,太湖蓝藻提前暴发,水体变色发臭。5月28日前后,居民用水开始感觉到明显异味,其后,情况愈加严重,居民家中的自来水腥臭难闻,不仅无法正常饮用,甚至洗衣、洗澡等都成问题。目前已进入夏季,这场突如其来的水危机给城区100多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
5月31日上午,记者赶到无锡。走出车站,空气中隐隐有一丝腐臭味。“我们已经闻不到了!”出租车司机小杨笑着说。
路上,不时有装满桶装水、瓶装水的电动小三轮疾驰而去。不少小区、商场门前,堆放着大量的桶装水。
市中心的一个规模不大的宾馆,几位正在用餐的客人窃窃私语。“刚才一开水龙头,一股臭味扑鼻,现在,手上还有余味呢!”服务员端着饭菜过来了。“你们烧菜做饭用的什么水?”一位客人看着饭菜有些迟疑。“当然是纯净水啦!”服务员回答。“我们洗澡怎么办?”“这个……没办法。”服务员面露难色。
“洗澡怎么办?”记者问一位当地的朋友。“先用自来水冲,然后用桶装水从头顶上往下浇,冲掉臭味。”“那一天需要多少桶装水啊?”“我们一家三口,三四桶肯定是要的。”
纯净水供应充足,总体价格稳定
水危机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
“引江济太”(引长江水入太湖)、提高水质、打捞蓝藻、加强监测、组织净水、稳定价格……一系列措施渐次展开。
截至30日下午4时,无锡市20多家主要超市、大卖场紧急调运20万箱纯净水。这些纯净水都是在市经贸委组织下从正常渠道进入市场的。从市区主要大型超市供应瓶装水情况来看,总体上满足了市场供应。除在29日发生了短时间的哄抢情况外,纯净水的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稳定,一些大型超市甚至还让利10%销售。对于困难群体,政府部门已经组织了20吨纯净水免费发放。
31日下午,记者走访了一些小超市,瓶装纯净水的价格基本没有浮动。不过,在市区永乐路附近,几位小贩在叫卖桶装水,标价是15元/桶。“比平时贵了1倍还多。”一位妇女摇摇头走了。而据另一个市民说,有些城乡结合部的小贩心更黑,他们把价格抬高到每桶二三十元甚至更贵。
“这样的情况,我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无锡市政府副秘书长朱仲贤说。目前,政府已经出台规定,对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经营者予以重罚。
目前水厂出水已达国家标准
其实,太湖蓝藻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暴发,但以往并未对城市自来水的水质造成太大影响。今年,蓝藻暴发提前了1个多月,且来势汹汹,猝不及防。
据分析,今年太湖蓝藻提前暴发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温,二是少雨。无锡市气象台解释说,上一个冬季是该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冬天,整个冬季的日平均气温比往年要高2摄氏度多,这导致蓝藻没有被大面积冻死,为来年的暴发积聚了条件。继“暖冬”之后,今年入春以来气温继续走高,为蓝藻的疯长提供了适宜条件。据统计,整个5月份也是历史上气温最高的月份。
温度偏高,使湖水蒸发量加大,偏偏今年降水又奇少,直接导致太湖水位急剧下降。据了解,目前太湖水位是50年来的最低值:2.97米。
随着“引江济太”工程的实施和自来水公司采取了强化措施,“目前自来水厂出水水质已经达到国家标准,是无毒的水。”朱仲贤说,针对残留的腥味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联合攻关。
5月31日,朱仲贤接受记者联合采访时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的自来水水质就比昨天好得多。”一些记者当即跑到盥洗间检验,发现臭味果然淡了不少。
跳出“越治越污”怪圈,太湖期待共同治理
有关人士指出,太湖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导致蓝藻的疯长。因此,这次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除了天气原因,水体污染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追溯太湖污染治理的历史,时间可谓久矣,但太湖水质却每况愈下。
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变清”目标,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工业废水只有5.4亿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却增加了5倍:监测数据显示,当年太湖流域点源污水排放量53.3亿立方米!
太湖,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打开地图会发现,如果把太湖流域视为人体的话,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纵横交错的河网,就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血管”。
既然如此,治理太湖不是一省一市的事情,环湖城市必须携起手来!
“我们的态度是从自身做起,带头治理太湖。”无锡市有关人士表示。他同时大声疾呼:“太湖涉及苏浙沪两省一市13个县市,沿湖城市都要积极治污,共同保护太湖!”
“一定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区域问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认为,目前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机制和载体,比如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关键是如何增强其权威性,使其充分发挥管理、协调、监督的职能。同时,在上下游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功能区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利益补偿机制。
“不要总等到发生危机才想到共同治污,这样往往会很被动,经济损失不说,还可能引起公众恐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徐长乐说。
13、百亿化工项目引发剧毒传闻 厦门果断叫停应对公共危机
来源:南方周末 2007-05-31 朱红军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531/xw/tb/200705310016.asp
■一项投资108亿元、可能给一座城市带来800亿元以上GDP的“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化工项目,如何在科学家、政协委员和广大民意的推动下,最终“暂缓建设”
峰回路转的叫停
5月30日上午,厦门市文化宫八楼,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丁国炎正式宣布了缓建“海沧PX项目”(PX,又称对二甲苯,化工原料)的决定,并称市政府已委托新的权威环评机构在原先的基础上扩大环评范围,进行整个化工区区域性的规划环评。
现场并未给出具体环评单位以及“缓建”时间表,整个发布过程寥寥数分钟。
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缓建”决定,厦门一在场记者形容为“峰回路转,看不明白”。
就在5月28日,《厦门晚报》刊登了一篇该市环保局负责人就“海沧PX项目”答记者问的万字长文,还以《海沧PX项目已按国家法定程序批准在建》为题,被舆论普遍视为政府强势推进的信号。
5月29日上午,厦门市政府在要求各部门做好近阶段的安定团结工作时,还提及要保证PX项目顺利进行。
转折可能发生在5月29日下午,厦门市主要领导赴福州向福建省领导汇报PX项目进展以及近期在民众中的反应。据悉,福建省委紧急召开会议,进行了专门研讨。
当天晚上,厦门市即准备在海沧区召开新闻通气会,但几番变更后最终取消。新闻发布会改在了5月30日上午8点50分,“缓建”的决定始出。
丁国炎为此提及,此次缓建决定和再次环评的工作,亦得到上级的理解和支持。
曾参与联署提案的一位政协委员第一时间对南方周末记者称,对于政府尊重民意采取审慎做法,表示欢迎和激赏,他认为,厦门市民的环保素质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经此一役,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他同时亦希望,政府能在再次环评中,继续发扬上述风格,积极听取公众意见,提供公众参与可能,确保再次环评的公正、公开,“惟其如此,市民在一个科学、公正的结果面前,才会拥护政府的任何决定”。
传言纷飞的城市
此次“缓建”决定的紧急出台,其背景是数月来一直蔓延在整个厦门的关于PX项目的种种安全和环保危害的揣测。
5月27日的厦门时有阴霾,阵雨连连,在开往鼓浪屿的游船、在繁华的厦禾路茶餐厅,甚至在海沧区偏僻的乡村,关于海沧PX项目的议论不绝于耳。
“有没有收到短信?”这已经成为厦门市民近段时间见面的寒暄语。这是一条直指PX项目的短信,新华网曾披露其部分内容:“翔鹭集团合资已在海沧区动工投资(苯)项目,这种巨毒化工品一旦生产,意味着厦门全岛放了一颗原子弹,厦门人民以后的生活将在白血病、畸形儿中度过。我们要生活、我们要健康!国际组织规定这类项目要在距离城市一百公里以外开发,我们厦门距此项目才十六公里啊……”
此前,网络已成为民众表达呼声的场所。在厦门著名的网络社区小鱼社区、厦门大学的公共BBS上,关乎PX项目的帖子,总会吸引数以万计的点击率,“保卫厦门”、“还我蓝天”的字眼屡现网文标题。
因为没有可供咨询的权威信息渠道,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其中部分传闻已近离奇。
就PX物质本身的危害性,南方周末记者专门请教了中科院一化学专家。他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并结合自身化学实践的经验后对记者称:“对二甲苯就物质本身而言属于低毒,在化学专业人士看来,和一般化学物品概念无二,其危害性应该可以控制。至于毒性,可能在其燃烧不充分的时候产生。”
他对传闻中所说的PX易导致畸形儿一说予以否认,“这有点言过其辞了,它是对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但一般是短暂的。”
不过,在厦门市海沧区,由传言引发的恐慌情绪确已波及具体行业。毗邻PX项目所在地的“未来海岸”,这个大型高尚住宅区如今已被戏称为“味来海岸”。据悉,已有部分购房者要求退房未果。其周遭的二手房价格亦应声而落。但“未来海岸”的开发商海沧投资发展总公司拒绝就此发表评论。
厦门一地产界人士曾专门调研过海沧板块,“最低时,部分楼盘的退房率达到30%”。联想到五年前,海沧曾立志打造厦门的“浦东”,不遗余力吸引地产商开发,如今的景况令其困惑。他预测,海沧的地产将因PX项目的上马而步入短暂的阵痛期。
可能被影响的还包括PX项目邻近的几所学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海沧学校。该校一位前任领导回忆说,2003年,在海沧区力邀下,学校急速上马,3月校区施工,9月下旬即已开学招生。等学校落成才恍然发觉,数百米开外竟是烟囱林立的化工厂。
若只是平常的酸臭味尚可忍受,但现在该校的困境可能在于,PX化工项目的上马,也许会直接导致购房者流失,而影响其生源。
少数厦门市民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他们试图为孩子调换读书学校,以达到远离危险的目的。
一位归国留学生说,PX项目的上马正摧毁着厦门市民一直以来对于环境的优越感和自信心。
一个合法的项目?
尽管在民间引起巨大的争议,但直到5月30日宣布缓建前,海沧PX项目的建设却一刻也不曾停息。
5月27日,周日,南方周末记者在PX项目施工现场看到,由浙江东方建设集团承建的煤仓工程正紧张地进行前期打桩施工。
这座直径达120米的硕大圆穹形建筑,需要打桩580根,东方集团在连续作战一个月后已完成大半,剩下的将在十天内结束。而厂房和锅炉工程亦尚待进行,“正增派机器和人手。”一位现场工人说。
此前,作为该项目投资方之一的腾龙(特种树脂)公司一部门经理笃定地告诉南方周末,“工程非但不会停工,还会加速建设”。
已有的进程证明其所言不虚,2006年8月,海沧土地开发总公司开始为该项目征地,短短40天内征地拆迁1920亩。再40天后,所涉土地已平整完毕。这被誉为“史无前例的海沧速度”。
该经理还告诉记者,与征地建设同时进行的是,大部分工厂设备的定货已近完成,只待2008年进驻厂区。这包括一桩与哈尔滨空调厂达成的数千台冷冻设备的供应合同。
可堪佐证的是,厦门市一银行人士说,目前几家银行针对该项目发放的贷款已达数十亿。
投资方“翔鹭化纤”的计划是,在2008年底,产量80万吨的PX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而一旦该项目建成,这个号称全世界最大的PX项目及其下游产业,将至少每年为厦门的GDP贡献800亿元,这相当于厦门现有GDP的四分之一强。
官方资料亦显示了其顺利的获批过程。据悉,该项目自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历经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的预审、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7月审查通过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国家发改委将其纳入“十一五”PX产业规划7个大型PX项目之中,并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项目申请报告。
南方周末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员处证实了相关说法。“环保总局对第三方环评报告有一个技术审查,看其技术做得是否科学,另外看其报告书是不是符合法律要求,是不是合理,经过审核后最终批准。当时审核一切都是合格的。”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一官员说。
一份“意外”的政协提案
若不是今年“两会”期间,一份由六位中科院院士和百位政协委员联署的政协一号提案,海沧PX项目恐怕至今都难进入公众视野。
提案的发起者、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赵玉芬在今年年初发现了该化工项目的存在,依靠多年的化学素养和环保知识,她意识到,作为危险化工原料的PX在距离主城区如此之近的海沧,如此大规模地生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厦门的生态环境。
她的同事、厦门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袁东星为此专门搜集和研究了国内外资料后,惊觉事态的严重性。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她曾条分缕析地列出了PX项目可能导致的安全后果和污染隐患,大抵包括:选址过近,国际惯例是类似项目距离城市一般在70公里,中国一般20公里,而海沧PX项目距离厦门主城区最近仅仅7公里,为国际最近的记录等。
这份一号提案经媒体曝光后,在厦门市民间引发巨大波澜。普遍的情绪是,化工企业落户厦门,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为什么一直隐秘不发?
厦门市人大一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关于PX项目几年前就在论证,但一直对外低调处理。
而早在2004年10月,厦门市环保局下属杂志就曾刊文,指出当时民众反映日盛的海沧区空气质量下降源于“海沧区石化工业区与处于其东面的海沧新城在规划上存在突出矛盾,今后PX项目以及大石化项目上马后这种矛盾会更加突出”,并建议政府高度重视。
厦门市一政协委员回忆,早在2006年该项目被批准时,已有部分熟稔化工专业的委员私下担忧对环境的污染。
但囿于统一思想的需要,“一直无相应提案出现。”厦门市一政协领导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就在今年的厦门市政协会议上,围绕该PX项目也曾展开激烈辩论,有委员就当场指出,厦门有无必要引进这种项目?
在上月,厦门市政协曾邀请市领导向新任委员介绍厦门市最近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成果,介绍中没有关于PX项目的内容。该委员说,“其实大家最关心这个。”
有效沟通渠道的阙如,其直接后果是,当科学家奋起呼吁后,民众的情绪被大范围点燃。于是,各种离奇的传闻被不断渲染和强化。
甚至有人将其与吉化双苯厂的爆炸相联系,两年前那场事故灾难性的后果无不令闻者色变。
迟到但坚决的回应
当有关传言在厦门市民中满天飞时,厦门市政府以公开报道的形式,对若干民间疑问进行了解释。
5月28日晚,厦门日报下属的《厦门晚报》专辟两个重要版面,刊登万字长文,以环保局负责人答记者问的形式,正式就海沧PX项目进行全方位介绍。
同日,项目投资方翔鹭集团亦在其网站显要位置刊登该公司总经理答记者问,内容也多为澄清坊间传闻,平息争论。
文章针对性地驳斥了将PX与吉化双苯厂爆炸相联系的观点,指出PX完全不同于吉化爆炸中的苯胺和硝基苯的剧毒性质,其“安全系数与汽油同一等级”;同时也驳斥了所谓安全距离的质疑,引用诸如壳牌化工区、国内的扬子石化、大连石化等实例,借此强调海沧PX项目并不违背惯例。
文章大量介绍了该项目所采用的世界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及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拟采取的一系列周密的环保措施和应急预案,结论是该项目的环保水平不仅高于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而且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作为重要内容被提及的是,该项目已经经过了国家规定的各类审批,一切手续齐备。
此举虽被认为迟到,但在关键时刻却起到了安抚民心的作用。
院士的态度
在5月27日前后的敏感时期里,政协提案的发起者厦门大学赵玉芬院士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赵院士的同事袁东星———一位专门为PX项目的危害搜集科学证据的环境学家,称一直试图将项目之争控制在科学探讨的范畴之内。但在短信满天飞的情形下,她对南方周末记者称:“现在不适合接受采访,因为学术之争正被引向非学术层面。”在28日晚间一次会议的间隙,她压低声音说,“事情越来越复杂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前后,共同发出呼吁之声的还包括另外五名院士,及105名政协委员。
黄本立院士是其中之一。
5月28日晚,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没有想到事情这么复杂”,“只能相信政府的解释了”。他是学物理出身,自称没有专业环保知识,但最初联系签名时,出于本能的环保愿望而表示同意。
另一位参与联署的院士田中群,在仔细阅读了环保局的答疑报道后表示,他希望参与环评的科学家能站出来,以科学的态度、在科学的范围内进行公开讨论。
他还表示,鉴于公众的强烈反映,以及前次环评未有公众参与的状况,建议有关部门延请“超脱、独立、没有利害关系”的环评机构来重新考察,“程序要公正、数据要公开”。
他说,民众在真正科学的环评之后,一定会尊重科学的结果。“历史最终会给出答案,决策的对错将接受时间的考验。”
而待到缓建决定出台后的5月30日傍晚,赵玉芬院士终于打破沉默,“这只是应急生出的缓兵之计,离我们要求的迁址还相距遥远。”
她强烈呼吁,既是重新规划环评,就应该公布环评单位和参与者,全方位接受公众参与和监督。
驱之不散的疑虑
虽然政府已做公开说明,但依然有民众和政协委员抱有不易驱散的疑虑,除了对“万一发生事故”的不确定性外,还有对海沧区近年来环境恶化的既有事实的担忧。
项目投资方“翔鹭化纤”的网页上罗列着该公司在环保方面享有的荣誉,包括“环保先进单位”、“花园式文明单位”等等,但有关事实表明,民众一直以来对于该厂是否存在污染事实留有争议。
毗邻该工厂的温厝村村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每遇夜晚,该村四周总弥漫着一股酸酸的气味,有时甚至刺鼻到难以入睡。
这样的气味,邻近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海沧学校部分老师亦时常闻到。包括附近的未来海岸业主,也多次向当地环保局反映类似情况。
2006年年初,在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征求部分政协委员的意见时,即有委员提出对报告中“空气质量良好”说法的质疑,一位当时在场的委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争议最大的就是海沧区“翔鹭化纤”附近的气味问题。
尽管该公司曾专门就此进行过相应回复,认为此味道对人体无害,而且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但民众的顾虑依然存在。
而今年3月份,一则“2006年度厦门空气质量由原福建省九地市排名第一,降为倒数第三”的新闻,更是令不少市民忧心忡忡。尽管厦门市环保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主要罪魁祸首是公交车等车辆尾气,但很多人都本能地将矛头指向海沧化工区那些高耸的烟囱。
一座城市的定位之困
这个重大化工项目,究竟为何选址在距离厦门主城区并不遥远的海沧开发区?
海沧地处厦门岛对岸,1997年修建的海沧大桥贯通两岸。厦门市一政协委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在1990年1月,经国家批复,厦门经济特区即专辟海沧开发区,确定其化工产业的定位,是为“901工程”。
“当时的背景是为了吸引台商王永庆投资开发,划定了大约20平方公里的面积。”一位知情人介绍。
后来,王永庆的投资项目因故未能如愿,“作为补偿,当时的1亿土地押金,被王永庆悉数捐建给厦门集美大学一教学楼以及厦门一医院的门诊大楼等项目”。
海沧化工开发区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待开发状态,仅有翔鹭化纤等少部分化工企业进驻,化工业未充分形成气候。“这一度成为地方的心病”。
2000年前后,海沧成为厦门地产的新热点,地方政府加速了海沧地块的地产开发,着力要将其打造成厦门的“浦东”,政府背景的海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未来海岸”楼盘,直接起了带动作用。
当时,鉴于厦门岛内日渐攀升的房价,不少市民将目光投向了海沧,一时海沧板块潜力无限。
“当时都以为翔鹭化纤等企业会逐渐搬迁到其他地方,让位于新的都市中心,结果谁想到反客为主了。”一位房地产开发商说。
而构成此次抵制PX项目的中坚力量,不乏在海沧置业安家或投资兴业的民众,“我们为生活、为环境而去,却要被置身于化工烟囱间,谁为我们的处境负责?”
一位曾分管规划城建工作的厦门市区级领导直陈:“对海沧的规划,存在着前瞻性不够、系统性不够的毛病,不然没法解释在吸引大量住宅区后却会引进一个巨大的化工项目。”
由化工至地产,再至化工,海沧开发区实际上经历的开发思路摇摆,终于在PX项目上出现冲撞。
另一个被引发的话题是:厦门会何去何从?这座素来以环境优势著称的沿海城市,被授予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拥有着鼓浪屿等首批国家5A景区的城市,究竟该不该确立化工行业为支柱产业?
“厦门面积又小,无论设在哪里,都是牵一发动全身。”有市民担心,PX项目的规模和将来的权重,足够改变厦门未来的走向,“环境的优势可以永续,但化工产品却会随着市场而起伏,究竟孰轻孰重?”
上述领导介绍,1990年左右,当时的海沧区,王永庆亦曾准备投资一电厂,后来几番论证,还是因为担心带来酸雨造成环境破坏,尤其怕影响以鼓浪屿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最终还是放弃了,王后来将电厂移到了漳州。
国家环保总局的上述环评司官员也表示,问题主要出在规划区的功能分工上,因为本来是化工区,后来又引进了大量的住宅和人口,造成了矛盾。“这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只有改变区域的功能。”
如是,不管再次的环评结果如何,厦门市政府面对的都将是一个两难困境:若引进该项目,则意味着对前几年大力推动的地产项目进行善后,“这不是一个轻巧的事”;要么就是放弃该项目,则厦门将失去一个发展石化重镇的绝佳机会,当然也包括数百亿的GDP以及相伴而生的就业机会等等。
而厦门这座城市未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因此被改变。
宣布将缓建的PX化工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 CFP/图
14、太湖水荒是天灾还是人祸?
来源: 新京报2007-6-1 □汪永晨(北京记者)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6-01/017@012323.htm
如果说是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暴发,那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蓝藻是怎么来的?守着太湖没水喝,面对危机中的无锡百姓,当地政府应真正负起责任。
太湖这样的鱼米之乡居然闹水荒!太湖美,美在太湖的水,如今居然到了老百姓打开水龙头闻到的是刺鼻的恶臭,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无锡方面认为是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导致水源水质恶化的。
毛小平市长在给市民的回信中称,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一时间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近十年来,太湖地区千百年来房前屋后生长的竹子,突然销声匿迹,河道中的水体隔三差五,变黑、变红、变黄,苯、砷、汞、镉一应俱全,河中经常看到漂浮的死鱼死虾。每年各乡镇死秧数百亩至数千亩,空气阵阵异臭,不时扑鼻而来、有时呛得人流泪咳嗽、果树受到污染、结的是“畸形怪果”大量减产。河水、井水被污染,造成今天该地区是癌症高发区。这恐怕不是天灾。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无锡等地的太湖地区把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个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就直接排放到太湖里。一位在太湖边长大的媒体从业人员春节回家,发现小时候清澈见底的太湖被浓浓的水藻铺得连喘气的余地都没有,阵阵恶臭更是从湖里传到家里。这恐怕也不是天灾。
太湖地区因水而得利、因水而兴盛、因水而秀美、因水而文明。1996年4月,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在国务院环委会太湖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议上非常动情地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这首赞歌已经变了味,现在已经很难唱了。再唱这首歌就不是在歌颂,而是使人感到其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时隔8年后的2004年12月,太湖高级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很多政府官员、院士、专家,不约而同地用“触目惊心”来评价当前的太湖流域水污染形势。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总工程师黄宣伟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关注太湖治理工作,并直接参与主持了太湖综合治理规划。他对当地水的“达标”排放说过这样的话:“那些所谓已经‘达标’了而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废水,如果按1∶9以上比例用洁净水来稀释后,纳污水体才能够勉强达到地面三类水的标准,也就是达到了合格的地表水标准。但现在太湖流域的水体,哪里有这样的好水来释污?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脏上加脏。”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曾指出:“按现在的城乡排污量和达标排放的标准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远达不到清洁地面水的要求。“实现达标排放后水质为何还在恶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达标排放的标准定得很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高而坤直言。
如果说是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暴发,那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蓝藻是怎么来的?无锡今天发生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恶臭的事件,和2005年年底松花江的污染不一样,不是一次偶然的泄漏,应该已是由来已久。如今,面对渴望政府在危机面前尽快拿出治理措施的无锡百姓,听到的却是父母官用“天灾”来作答,不能不让笔者斗胆向市长提出上述疑问。
15、姜文来:太湖蓝藻爆发凸现我国环保急危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6月0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807710.html
近日太湖蓝藻爆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无锡自来水发臭,难以饮用,市场矿泉水(纯净水)供应紧张,整个无锡笼罩在饮水危机巨大阴影之中。根据有关专家判断,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太湖蓝藻蔓延的面积将越来越大,蔓延时间将持续整个夏天。如若专家预言,后果非常严重。
太湖蓝藻爆发只是我国水污染严峻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伴随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也日益加剧,不仅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引发了众多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给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根据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全国七大水系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41%,Ⅳ~Ⅴ类占32%,劣Ⅴ类水质为27%,除珠江、长江干流水质较好外,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湖泊水质监测结果更不乐观,在2005年监测的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只有2个,仅占7%;Ⅲ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1%;Ⅳ水质的湖(库)3个,占11%;Ⅴ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劣Ⅴ类水质湖(库)竟达12个,占43%,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它们是导致蓝藻爆发的根本原因。被污染的湖(库)高达7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揪心的数字!我国水污染造成经济损失也惊人, 2004年仅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污染物的不断累积以及治理相对迟滞,我国水环境污染破坏效应集中发酵已经成为可能,从空间上来看可能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导致更大的损失和危害,给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南方是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因水污染导致的水质型水资源短缺正逐步转化为常态。我国的环境保护已经处于非常急危关键阶段,必须采取非常措施遏制环境污染蔓延,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
如何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学术界开出了很多的“药方”,作者不打算重复,需要强调和注意的是:
首先,水污染治理要着眼于战略,依靠战术推进
科学合理的战略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如果仅从环境、水资源或者治污的角度来考虑治理谁污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站在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下制定综合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才能从根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问题,耗能、耗水、污染大的国民经济结构不能解决,只想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难以如愿的。因此,从战略的角度建立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结构,运用循环经济等战术逐步推进是解决水污染不可逾越的重要途径。调整国民经济结构难度大,但必须下大力气面对这个矛盾,否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其次,进一步强化环境执政能力
环境问题的好坏与环境执政能力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对于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环境执政能力还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需求,从总的情况来判断,我国的局部环境执政能力好,个别地区环境执政能力差,整体环境执政能力有待于大幅度提高。只有大幅度提高环境执政能力,才能勇敢地对环境污染“开刀”,才会有“山青水秀”的环保业绩。水环境污染严峻地考验我国的环境执政能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下,在水环境污染日益逼迫下,大幅度提高环境执政能力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时不我待!
第三,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是实现水环境污染治理重要保障。明确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人,没有完成则重罚。《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和部门都要有一位领导分管环保工作,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这是非常好的规定。作者建议将地方党的主要领导同政府首长一样共同为环境保护负责。进一步落实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赋予或者落实百姓监督环境的权利,对“首长”的考核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民众以适当的方式参与考核,将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实到实处。
第四,加大环保违法者成本,为守法者点亮“一盏灯”
我国的环境法规已经逐步相对完善,但环境法规的执行和落实存在诸多问题,有法不依、违法不纠或者轻纠的现象时常发生,导致环保违法成本低廉,守法者获益不多甚至无益,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严格执行相关的法规,该关停闭转的绝不能手软,增加法律的严肃性,让法律为水污染的治理保驾护航。让环境违法者付出应付出的成本,给守法者以希望和信心。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我从小时就听这首歌,为太湖水所打动,那是我心中的天堂。如今太湖蓝藻成为“太湖水与美”的“杀手“,深深地刺痛全国人民的心,太湖蓝藻爆发凸显我国环保急危,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16、太湖水污染,临时“抱佛脚”是否迟了?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6月01日 文海
http://env.people.com.cn/GB/5807685.html
29日,太湖蓝藻提前暴发,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调运纯净水。目前,周边城市已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交管部门要求给予所有运输纯净水的车辆无条件放行。(人民网)
看了报道后,曾经是太湖水美,现在是太湖水臭,臭到影响民生了,水是人活命之源,如今地方政府采取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包括“炸坝”说,甚至水利部也指示加大“引江济太”调度水量应对太湖蓝藻,这些举措其根本目的就是确保无锡居民饮水问题,但我只能说这叫临时“抱佛脚”,解决一时饮水问题,不能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
有人说是因为天气热、水位底造成太湖蓝藻提前暴发引起水发臭,明年天气就不会干旱少雨炎热吗?少雨干旱天气热是自然规律,不是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水蓝藻爆发是因为工厂排放的污染中含大量磷造成的,并且污染过程是长期时间累积,从量变到质变过程,因此治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难道太湖水污染就那么难治吗?
我在这里必须引用深圳水库来说明问题,该水库水面约4710亩、库容量达4577万立方米。如今碧波涟涟,翠绿幽深,担负着深圳市和香港地区供水的重要任务,水库的水源自东江、新丰江,80年代到90年代是深圳龙岗惠州两地工业企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企业污水沿河排的问题也是时有出现,深圳水库里的水也就有问题了,现在为什么深圳水库还能碧波涟涟,翠绿幽深呢?难道是深圳水库没有坝吗?难道深圳天气不热吗?难道深圳惠州河源的工厂比无锡少吗?原因都不是。其关键是他们治理污染从水源头抓起,沿河落实环保制度,单深圳治污不行,必须确保水流经地的沿途不受污染,各市形成治污合力,各地方加大环保工程的投入等。
虽然深圳水库与太湖不同,但对于水污染的治理是大同小异,现在无锡地方政府临时“抱佛脚”只能解决一时一事,因此我认为要让太湖水重新变美,一:太湖周边城市乃至太湖水源头城市政府官员必须彻底改变发展观念,请政府官员记得什么叫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决不能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二:太湖周边城市乃至太湖水源头城市政府必须形成合力,治污不能搞各自为政,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必须有义务帮助经济落后城市承担治污费用,确保水源头不受污染,临省临市入水口建立督查,水超标就罚。三:治污必须领导干部带头,应该把环境治理,和谐发展这些东西用规章的形式,直接计入干部政绩的考核中,规章必须非常具体,可操作性强。四:加大水污染的治理,其实治理太湖水质上国家年年都有大量巨资投入,地方也必须加大投入,把治污成本核算清楚,必须确保中央与地方投入治污款专款专用。
总之治污的措施还有很多很多,关键还是人的思想问题,太湖水变臭给全社会敲响警钟,想想现在有矿泉水,有长江水,假如有一天长江水也变臭了,中国的命运,子孙后代将何去何从呢?如今无锡市临时“抱佛脚”解决居民饮水实属无奈之举,但我们决不能怨天怨地,必须实实在在做工作了,随意排污是要不得,重视环境迫在眉睫,全社会都重视,形成合力,拿出治污措施吧。
17、该从水危机中吸取什么教训?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2007-6-1
http://www.h2o-china.com/news/48834.html
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据《南国早报》)5月31日报道)。
江南水乡,向来以水量充足以及由此制造的鱼米之乡而著称,如“苏湖熟,天下足”。虽然官方称此番无锡水污染是由太湖蓝藻爆发所引发的“突发性的生态灾害”(无锡市府语)。但蓝藻爆发却是水中磷氮过量造成的,而磷氮过量却是污水过量造成的。如果我们不再加强环境保护,任由污染蔓延下去,鱼米之乡这个称号即将不保。这是教训之一。
既然污染可以叫一座水乡城市居民喝不上水,那么,那些缺水地区的城市就要小心了,警钟已经敲响:今天无锡市民的尴尬,明天就可能落到自己头上。而且大量事实证明,淮河领域以及其他北方地区,由于化学工业污水下渗造成地下水污染,已经形成不少癌症村,以及给村民带来一些莫名的疾病,造成居民外迁。亡羊补牢,未雨绸缪,缺水地区的领导和居民,以后都得绷紧这根弦,增加环保意识、忧患意识。这是教训之二。
教训之三,那就是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民众健康为代价,发展经济最终的目的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而且,我们必须牢记我们的后发优势,不能再走西方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这样的代价太高,我们玩不起。这个道理好像大家都懂,就是难以落实。问题就出在眼下的官员考核选拔机制上。如果这个不改,还是抱着“GDP论英雄”的观点,地方领导自然没有动力和热情去关心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把诸如环境状况、居民满意度等列入官员的政绩考核,已经刻不容缓。
教训之四,政府必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保证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化解居民之间蔓延的恐慌心理,避免形成群体事件。应急预案关键时候能起作用,而不能问题来了,一筹莫展。从常识推断,一个城市不能只有一个水源地,而无锡濒临长江,应急预案中应该有“引江济太”工程或直接从长江取水的方案,危机发生了,就能派上用场。此外,面对这样严重的突发事件,即使真是“生态灾害”作祟,地方领导也难辞其咎,至少你缺乏预见性和应对能力。因此,地方领导应该有勇气向市民道歉,换取市民的谅解。作者: 东方晦
18、评论:没有民意基础的决策须慎行
来源:南方报业网 2007年05月31日 ■周虎城
http://news.sina.com.cn/c/2007-05-31/100713121444.shtml
直言
在汹涌的民意之下,在百万条疯传的短信压力之下,在高层的密切关注之下,厦门PX化工项目终于在昨日上午宣布缓建了。在关于缓建的新闻发布会上,厦门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丁国炎表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学者和市民对海沧PX化工项目的建设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舆论也进行了积极的关注,厦门市政府对此表示充分理解和肯定。这意味着,在民意面前,厦门市领导层终于作出了示好的姿态,而不再置社会舆情于身外了。
PX化工项目是2006年厦门市引进的总额达108亿元人民币的腾龙芒烃(厦门)有限公司的一个外资化工项目。项目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区,投产后每年可为厦门市增加800亿元人民币的工业产值。但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离居民区仅1.5公里的PX项目存在泄漏或爆炸隐患,厦门百万人口面临危险,必须紧急叫停并迁址。此消息一经披露,各界哗然。在巨额收益和舆论压力面前,厦门市政当局一度选择了前者。厦门市一位主要负责人曾在一个小型会议上表示,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委员提他们的,我们不理睬,要抓紧速度干”。现在,从“不理睬”到“缓建”,这个步伐看起来迈得不大,但实际上有一点革命性的意味——民意到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良性互动具有了取代非良性对抗的可能。
政府具有追逐GDP的冲动,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厦门PX化工项目的上马并没有逾越任何法定程序,从国家环保总局的环评报告审查到国家发改委的核准,以及厦门地方人大、政府的决议,可以说法定程序是基本完备的。但要害不在于法定程序,而在于缺乏民意支持,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的这一重大工程厦门民众事先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和充分的、全面的了解。这也是造成百万条短信疯传的重要原因,不管传闻是否准确,但从披露出来的情况来看,厦门很多人通过短信知晓了这一事件,却无疑是真的。这亦说明,民意的传播具有了与时俱进和多样化的特点,靠控制本土的新闻传播机构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信息传播的管道。在一些关键决策上,政府需要做的不是钳制舆论,而是公开透明,让民众知晓、让民众参与,即使这一决策原本可能符合民众的利益。
基于地方利益的诸多复杂因素,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利益攸关的时候,民意经常不能左右地方决策,包括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尊重民意的听证会,也经常只是事先安排好的意见阐述,最终不过是应付民意而已。此次厦门PX化工项目缓建事件,展现了政府高层对民意的一次示好,意义十分重大,完全可借此机会建立决策与民意沟通的有效渠道,让公众能够在决策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决策机关也应当通过此次事件学会从“为人民当家作主”转换到“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施政思维上来。否则,失去民意支持的决策不仅会耗费巨额施政成本,还会造成民意的流失,这才是更为紧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