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8
五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周生贤:提高污染控制技术水平带动环境治理
2、新华网:我国最大的黄土塬萎缩加剧亟待保护
3、环绕近半个中国宣传环保 环保万里长征路启程
4、科学家警告海洋可能逐渐丧失吸收二氧化碳功能
5、中国成全球电子垃圾集散地 污染危害触目惊心
地方信息:
6、防控松花江污染 吉林省坚持建设项目"四不批"
7、渝百年钢铁城为环保迁离主城 重工业布局调整
重大水事:
8、10年?50年?甚至更长? 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引激辩
9、北极群岛见证全球变暖 冰川融化变“环保教材”
人物专访:
10、著名水资源专家李佩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暂缓
深度报道:
11、重点污染企业责令整改 松花江水污染急需治理
12、[新闻会客厅]长江的第一份体检报告不合格
环境时评:
13、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环境案折射什么
14、太湖减排,期待刚性之手
15、东四八条“危改”应重新论证审核
1、周生贤:提高污染控制技术水平带动环境治理
来源:新华社2007年05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748825.html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顾瑞珍)“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17日原则通过了实施方案。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强调,突破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带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环境治理的跨越式发展。
记者从“水专项”第二次领导小组会议上获悉,“水专项”是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将针对我国流域(区域)水污染特征,开展水环境生态功能分区、监测预警、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方法等研究,构建适合我国水污染特征的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以污染源控制为主,突破污染负荷削减关键技术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初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流域水环境监控与管理技术体系、水污染控制治理与饮用水保障技术体系。
据了解,“水专项”是在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水污染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水专项”由环保总局和建设部牵头组织实施。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水专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单位为环保总局,副组长单位为建设部,成员单位有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教育部、中科院和工程院。
周生贤提出,要切实发挥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发挥地方政府作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责任主体的作用,凝聚全国环境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最广泛的科技资源和力量,将水专项做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合作的典范。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和全国污染源普查并列为三大战略研究,将更好地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矛盾,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
2、新华网:我国最大的黄土塬萎缩加剧亟待保护
来源:新华网 2007年5月1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2608
新华网兰州5月17日电(记者朱国亮)我国保存面积最大的黄土塬水土流失严重,塬面萎缩加剧,亟待进行抢救保护。
塬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台状地貌,四周陡峭,顶上平坦。甘肃庆阳市的董志塬是中国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黄土塬,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塬面面积约910平方公里。在塬下仰望,董志塬与周边山峰无异,在塬顶放眼望去却如广袤的平原。
但是,近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这里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许多沟壑的源头不断向董志塬腹地推进,塬面也因此不断萎缩。甘肃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尚桢说:“有的沟头距离塬心只有50米,如果不尽快进行治理,不久的将来,这些沟壑将把完整的董志塬切割得支离破碎。”
庆阳市水土保持局局长罗自祥介绍,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覆盖了整个董志塬,每年流失的泥沙达1300多万吨,从飞机上看,2000多条沟壑就像魔爪一样伸向董志塬的腹地。如今东西平均宽度从过去的30多公里降到了18公里,最窄处只有50米。
董志塬是由于地壳裂变挤压隆起和黄土移动堆积而形成的,距今已有200万年历史。这里黄土层厚达200多米,土壤肥沃,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至今仍被称为“陇东粮仓”。
据介绍,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董志塬塬面不断萎缩,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及其支流,威胁下游地区的安全,同时也使当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村庄、道路时常遭到损毁。
为保护这一特殊的“大自然杰作”,减少水土流失对流域群众造成的危害,有关人士不断呼吁,加大治理力度,对董志塬进行抢救保护。
3、环绕近半个中国宣传环保 环保万里长征路启程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5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751437.html
2007全国首届生态环境保护神州万里行暨“爱鸟护鸟”征文摄影大赛和“十大爱鸟护鸟大使”评选系列活动在京启动。
人民网北京5月18日讯 记者扎西报道: 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共同倡导并主办的“2007全国首届生态环境保护神州万里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今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司马义·艾买提 ,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出席了启动仪式。
据悉 ,活动分“生态环境保护神州万里行”、“爱鸟护鸟征文摄影大赛”、评选“十大爱鸟护鸟大使”,以及环保公益大型颁奖晚会等四大主题,将先后在全国 20多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城市、自然保护区以及重要景点展开。
活动组委会秘书长、《环境与生活》杂志社执行社长李文霆介绍,这次神州万里行主要有五大任务:一是通过沿途派发和发售环保宣传资料,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环保科学知识;二是在沿途一些城市乡镇和自然保护区,组织生态环境座谈和观鸟活动;三是通过各地环保、林业部门、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环保 NGO组织组织开展联谊、联欢活动;四是广泛收集各地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当地新闻媒体一起,对各级领导、政府官员进行一些采访和专访;五是对沿途各地的大气污染、特别是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水资源保护和水质情况、废水废气废油排放的治理,作一次全面调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同时,将各地的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汇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任官平秘书长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他指出,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目前仍十分突出,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制约性、障碍性因素。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环保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强制节能减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和措施。节能环保也成为今年两会的主要议题和政府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全国上下、社会各界都在行动起来,为改善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作出各自的努力和贡献。作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国家社团组织,更是义不容辞,更应走在社会的前面,多发挥一些作用,多贡献一份力量,多为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据悉,本届活动将历时 6个月,万里行车队将于5月中旬,由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发,途经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东部沿海各省、中部和中西部2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行程约2.2万公里,环绕近半个中国,10月底前完成所有宣传活动返回北京。此次活动将全程拍摄,搜集素材。为即将筹拍的15集大型环保专题片做准备。
据了解,爱鸟护鸟”征文摄影大赛和“十大爱鸟护鸟大使”评选活动也将同时启动。全国将有数亿手机用户和青少年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形式参与投票。组委会将综合手机用户和网民的意见评选出本次征文摄影大赛的各级作品,优秀作品将先后在相关报刊和网站上选登,并结集出版。 “十大爱鸟护鸟大使”,也将于 10月底在环保公益颁奖晚会同时揭晓。另外,现场还将抽出参与投票的网民和手机用户给予奖励。
曲格平主任向本届神州万里行活动领队授队旗,沈茂成副部长、王玉庆理事长分别为本次活动代言人、著名演员袁立、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曾子墨授聘书。曾子墨主持了启动仪式。
另悉,本届系列活动由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北京碧蓝绿环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由人民网环保频道独家网络支持。在启动仪式现场,还举行了“神州万里行万人签名”活动。
4、科学家警告海洋可能逐渐丧失吸收二氧化碳功能
来源:新华社 2007年05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750054.html
新华社洛杉矶5月17日电(记者高原)英国和德国科学家日前发出警告,由于全球变暖的原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可能将逐渐丧失。
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长期以来,海洋一直发挥着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的25%是被海洋吸收的。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不断累积,特别是近些年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猛增加,造成气候变暖,海洋的“吸气”功能也受到影响。发表报告的科学家来自英国南极洲考察团、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以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
报告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经过4年的研究发现,在地球的海洋中,目前至少有一个海洋区域正在丧失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它就是环绕南极洲的海区。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这使海洋不仅不会吸收大气中新出现的二氧化碳,而且还会向大气中释放过去“储存”的二氧化碳。
这份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人、东英吉利大学海洋学家奎勒指出:“所有的气候模拟试验都表明,海洋向大气‘回放’二氧化碳的现象在本世纪将持续下去,并将有所加剧。”
5、中国成全球电子垃圾集散地 污染危害触目惊心
来源:《中国质量报》2007年05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747409.html
目前,我国的废旧家电循环利用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80%的废旧物品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处理及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而某些含有6种有毒物质的电子垃圾如果回收利用或者处置不当,除了对水、空气、土壤和动植物造成污染外,还会形成一条危害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污染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破坏。
来自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数据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中国仅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电脑5种电器的年报废量就超过1.5亿台。同时,全世界电子电器废弃物有80%被运到了亚洲,其中90%在中国消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电器垃圾集散地,而广州珠三角地带则是洋垃圾进口的重要基地。中国电子垃圾污染现状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针对目前我国电子产品中普遍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污染和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现状,需加大用法律控制电子垃圾污染的力度。由信产部与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7部委联合制定并发布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于2007年3月1日起已正式施行。这与已经实施的欧盟RoHS和WEEE两项指令一起对国内电子信息企业产品研发和企业经营形成不小约束力。
环保是大势所趋,电子垃圾回收是世界环保的重要内容,《管理办法》尽管会给国内企业相关产品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将促进我国电子电气工业的技术进步,通过科技创新来设计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提升我国电子电气企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环保专家称,企业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设计开发需要公司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在这方面,日本企业特别是民间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非常完整,并普及到企业基层。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就是岛津制作所的一名基层技术人员。当今以科技创新来“实现人类和地球的健康”正越来越多的被企业视为其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
6、防控松花江污染 吉林省坚持建设项目"四不批"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5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746759.html
新华网长春5月17日电(记者周立权)为进一步加强松花江流域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从项目源头上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吉林省坚持建设项目“四不批”。进入“十一五”规划以来,吉林省共拒批污染严重项目26项,有效防控了对松花江的污染。
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提出,作为全国七大流域之一的松花江流域,重化工业多,历史欠账久,污染负荷重,治理难度大,不仅是全国污染减排工作的重点,也是污染减排难点。经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呈上升趋势,环境压力仍在持续加大。今年第一季度,松花江整个流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其他行业,进一步加重了污染减排任务。为让这条东北人民的母亲河休养生息,尽快恢复生态水质,未来十年,国家环保总局将采取严厉措施,加大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
为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吉林省坚持建项项目“四不批”,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不能满足总量控制及松花江水污染防治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不能做到“以新带老”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防控水污染环境风险措施的项目坚决不批。
吉林省委书记王珉说,保护松花江意义重大,目前吉林正处于加快振兴的发展时期,生态省建设任务很重,全省将不折不扣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做好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
7、渝百年钢铁城为环保迁离主城 重工业布局调整
来源:中新网2007年05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750110.html
18日,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长寿启动环保搬迁改造工程,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钢铁城从此开始迁出重庆主城区,二0一0年将在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长寿区建成一个新的钢铁生产基地。
重钢集团原位于重庆主城的大渡口区,二00六年底重庆官方决定对重钢集团钢铁生产主线及关联产业实施环保搬迁,新厂址选定在重庆长寿区晏家工业园江南新区。搬迁资金为一百六十亿元人民币,在工业园中的重钢新厂房将于二00九年下半年建成投产,次年形成产业规模,届时,重钢集团所属的钢产业和非钢产业总产值将达到三百亿人民币。
据重钢宣传部负责人介绍,重钢是继首钢之后、中国第二个实施环保搬迁的特大型钢铁企业,也是重钢继六十九年前以建设抗战大后方钢铁生产基地为目标进行第一次战略大转移后,以环境友好型为目标,为实现做精做强梦想而进行的第二次战略大转移。
据了解,重钢集团环保搬迁承担着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步伐、改善重庆主城区环境质量、落实重庆市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形成重化工产业集群的目标,重钢集团此次环保搬迁身负两大基本任务:在原规模搬迁过程中,进行资源、产品的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库区建设、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现代钢铁新流程建设中,实现材料制造、能源转化和资源循环利用三大功能。
重钢集团董事长董林今称,作为重庆“十一五”期间的一号特大工程,重钢集团环保搬迁工程可解决长期制约重钢持续发展内环境容量、资源整合、结构优化、适度规模等重大课题。同时还将重钢集团的生存发展与重庆城市规划发展、工业产业布局,打造“一小时经济圈”,缓解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等重大发展战略融为一体。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表示,重钢集团环保搬迁对缓解主城环境压力,推动集团规模扩张、做大做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是重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一四”总体部署,加快发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构建“一圈两翼”发展新格局的具体行动,是加快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缓解库区产业空虚化矛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选择。
地处中国重庆直辖市的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前身是清代开启民族工业的洋务运动中、一八九0年九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后在抗日战争时期迁渝建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产生了“北有鞍钢,南有重钢”的产业布局。重钢在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第一根钢轨在重钢诞生;新中国的品种钢和军工钢生产基地在这里建成;新中国的第一台立式方坯连铸机和弧形板坯连铸机在这里投运;国内第一条中厚钢板控轧控冷生产线在这里运行。
8、10年?50年?甚至更长? 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引激辩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年05月18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05-18/937786.shtml
据有关专家透露,上月初,专门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派出专家数十名,再次远赴西线勘测和调研
一边是青藏高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1000亿立方米的可供调水量,不可谓不诱人;另一边是西部地区复杂的地理地貌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10年?50年?甚至更长?
在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相继开工的同时,对于西线工程的争论却愈发激烈。甘肃省几位长期关注水资源的专家在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对该工程何时施工表现出来的茫然和难以预期出乎记者意料。他们甚至表示出“有生之年难以看到工程顺利实施”的悲观态度。
而当地有些市县的有关官员甚至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尚无耳闻,认为“远水难解近渴”。
据有关专家透露,上月初,中国专门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下称“黄委会”)派出专家数十名,再次远赴西线勘测和调研。
慎行呼声与方案质疑
今年1月19日闭幕的中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提出了2007年的国家水利规划任务,其中强调要“抓紧开展南水北调用水条例、水资源合理配置、运行期工程管理及调度等专题研究,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力争2008年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
两个月后的“两会”上,南水北调特别是西线工程再度被聚焦。这一热点由全国政协委员刘同心提交的提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应慎之又慎》而引发。
刘同心认为,由于西线工程将建设在长江的源头,地处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工程又极其宏大,所以,宜慎行。他建议有关单位应依靠现代测量技术,进行充分勘测的前期工作之后,才能进行第二步工作,甚至在第二步工作开始的时候,还要对“调与不调,调多少”之类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
与此同时,浙江省余姚市委政策研究室的陈清波也专门撰文指出,鉴于西线工程困难重重,建议“眼睛向内,从目前有可能实施的调水方案做起”。
陈清波认为,在大山岭上打长隧道、大隧道风险很大,有可能发生坍塌事故,甚至有可能引发局部地震。另外,筑高坝引水和电力提水,投资额巨大,并且工程实施有可能导致四川盆地缺水。
之后不久,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现时暂定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提出质疑。
根据黄委会推荐的方案,西线工程着重包含了三种路径,首先,通天河引水。推荐通天河自流方案,即同加——雅砻江——黄河,年调水量90亿立方米;其次,雅砻江引水。推荐雅砻江自流方案两个,分别为仁青里——章安河与仁青里——岗龙,分别年调水量50亿立方米;再次,大渡河引水。推荐大渡河抽水方案,年调水量50亿立方米。供水范围初步考虑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六省区。
国家水利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与黄委会推荐方案基本一致。
“这种方案基本行不通”。上述官员结合自己的考察结果认为,黄委会推荐方案尚不成熟和完善,缺乏很多环节的科学论证,所以,他建议“广泛征求各种建议和声音,抓紧对这一方案做出合理的修改”。
多种方案围绕
“如何调”展开论证
其实,社会各界对于西线工程的方案有多种,在现有水源固定的前提下,这些方案着重围绕“如何调”的问题展开论证。
“但是,很多方案一直被边缘化,并没有被有关部门接纳和参考。”有学者认为西线工程方案的论证工作应博采众长,而“绝不能是一枝独秀”,由此,他认为,该方案的论证工作应该公开透明。
一直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案有几种。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提出从青藏高原南流的五大水系中调水入黄河,再从黄河开运河将水调至西北的方案。他认为,这些水可以穿越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及巴丹吉林沙漠,向天山以北开运河引水,为乌鲁木齐工农业用水,灌溉准噶尔南部沙漠地区提供水源。同时,可修建河道地区的临河至哈密的铁路,这样不但可使北京到新疆的铁路长度缩短约1000公里,还有助于处于这一区段的北干渠沿线形成一个带状灌区,成为第二个河西走廊。
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的陈传友则提出了“藏水北调”方案,就是把青藏高原水系的少部分水量,通过先提后引的方式,调入黄河上游的扎陵湖、鄂陵湖,调蓄后,分别送到西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彻底解决黄河断流问题。
有民间水利学家之誉的郭开提出了“塑天运河”大西线隧洞调水方案。据悉,该方案曾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组织了40多位在全国最有声誉的水利、电力、地质专家开了两天学术研讨会,专门研究郭开的大西线调水方案,并就一些技术难题进行了深入答辩。
上述发改委官员告诉记者,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完全否定了类似“大西线”调水的有关设想。
他分析道,西线工程或构想的受水地区既要重点考虑解决黄河中下游干流河谷地区和华北平原用水,也要充分考虑西北河西走廊乃至新疆部分干旱地区用水,以使以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为主的西北干旱地区成为我国未来重要发展后备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同时,调水水源方向是处于我国地貌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部分水量,这是由我国地势地貌和水文自然分布客观条件决定的,先是从金沙江开始调水,逐渐向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延伸。
多重因素的顾虑
一边是青藏高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1000亿立方米的可供调水量,不可谓不诱人;另一边是西部地区复杂的地理地貌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一位专家认为,这种大的工程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不能武断地将人为的结论强加于大自然。同时,要因势利导,利用好自然提供的各种便利,尽可能地节约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刘同心认为,这种大工程应处理好调水区人与自然,工程与生态、社会、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其实,就在去年底,中国水利和水资源界的核心专家、三位院士钱正英、潘家铮和沈国舫,已经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前期工作的建议》。他们认为,西线工程应综合考虑的因素涉及到技术、生态、环境和社会等方方面面,问题较为复杂,所以应在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之后再启动。
据上述发改委官员称,这三位专家是水利部和黄委会西线工程方案的主要形成者。
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马金珠最为关心的是河西走廊沙漠化治理的水资源节控问题。
根据甘肃省有关官员提供本报资料,建国后我国新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3848平方公里,西北地区10%的土地处于沙漠化状态,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和新疆为其中的重灾区。
陈清波也指出沙漠化的问题,他认为西线工程应将该因素考虑在内,实行将黄河上游225亿立方米径流量分输给西北地区和从三峡水库每年引调400亿立方米给华北平原的方式,来缓解此类问题。
但是,马金珠认为,不能寄希望于大规模的调水来试图解决沙漠化和荒漠化问题,而是应该科学利用河西走廊黑河与石羊河全流域的水,着重是水资源管理方式而非水源和水量的问题。他认为,采取黄河注水的方式容易造成水资源过度蒸发引起的浪费,同时不利于两河流域目前的用水乱局的治理。
香港乐施会兰州办事处负责人、博士丁文广也认为,解决沙漠化问题的根本途径不在于调水,而在于利用好现有水源。
不过,来自生态方面的顾虑尤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西线工程对于区域生态完整性、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与珍稀动植物、干旱河谷区区域气候等容易造成影响。(赵杰)
9、北极群岛见证全球变暖 冰川融化变“环保教材”
来源:广州日报 2007-05-18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ji/200705170005.htm
全球变暖到底会导致什么?到这里来看看吧。挪威的一个群岛近日正努力对外推介自己,声称来这里旅游可以看到全球变暖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见证气候变化的最佳地点”
这个群岛是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冰洋,生活着驯鹿、海豹和北极熊等北极特有的动物。联合国的环保专家称,在这里,气候变暖的程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区的两倍。
当地官员表示,来这里旅游对环境的损害远比不上俄罗斯所提供的那种在北极圈乘坐核动力破冰船前行或者高空跳伞的旅游方式。
“这里是世界上仍在正常运转的少数生态系统之一。在这里,北极熊还是(生物链中的)一级食肉动物。”斯瓦尔巴总督办公室的环境专家鲁恩·伯格斯特罗姆说。
伯格斯特罗姆特别指出:“斯瓦尔巴或许是见证气候变化的最佳地点,也是北极高纬度地带最容易到达的地点。”
希拉里和麦凯恩都来过
斯瓦尔巴群岛是欧洲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片荒岛,为挪威的属地,所覆盖的面积比爱尔兰还大。目前,岛上的一些冰川已经开始慢慢消失。去年夏天,一些不知名的岛屿开始在冰川萎缩后浮出冰面。
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的两位有力竞争者——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和参议员约翰·麦凯恩都曾于2004年到这里参观。从此之后,北欧的首相总理们、游客、研究气候变化的学生以及研究北极的科学家都纷纷来到斯瓦尔巴。
许多旅游者是乘坐巡洋舰到达该群岛的。去年,在斯瓦尔巴群岛过夜的游客达到7万人次,而20年前,没有一名游客来这里旅游。
环境专家伯格斯特罗姆说,前来斯瓦尔巴旅游的游客都是有钱人,所以回国后在宣传环保方面也会很有影响力。
办学习班培训环保人士
“斯瓦尔巴群岛是重要的会议地点……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冰层的融化以及给北极熊、鸟类带来的问题,这些动物受到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数量开始变少。”挪威环境部长海伦·北永内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说。
上月,挪威确立了全球最严格的环保目标——到2050年达到“碳中和”。挪威希望全世界采取更多措施抗击全球变暖。日前,挪威环境部长北永内正在筹划于今年8月份在斯瓦尔巴举行一个国际会议,受邀的客人包括联合国气候委员会的主席。今年正是联合国气候委员会发布气候报告,警告全球变暖会带来干旱、洪水、疾病肆虐、海平面上升等严重问题。
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城是一个只有1800人的村庄,是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5月上旬,即便有夜半太阳(midnight sun)的照耀,这里的气温也低至零下5摄氏度。朗伊尔城的居民竭力推动政客们采取更加环保的措施。
除了政府积极作为外,当地的公司也举办跟气候有关的活动甚至是培训班。
近日,来自荷兰、英国和爱尔兰的学员参加了一家冰淇淋公司在朗伊尔城举办的气候变化学习班,学习班教授学员们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并帮助他们回国后发起基层环保活动。
学员之一英国人罗布·贝尔希望移动电话公司提供充电完毕后能自动断电的充电器。“如果每个人的手机充完电后就拔掉,那么每年省下的电可以供33000户家庭的照明。”贝尔说。
而来自荷兰的安妮·李弗朗说,她会竭力劝说荷兰的学生改用节水的淋浴喷头。来自爱尔兰的莱斯利·巴特勒回国后将以环保顾问的身份帮助中小企业支持环保。
10、著名水资源专家李佩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暂缓
来源:科学时报 2007年05月18日
http://business.sohu.com/20070518/n250085640.shtml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资源与环境专家李佩成谈我国水问题
李佩成 1935年1月生于陕西省乾县,195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系并留校任教。曾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副博士学位。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在原西北农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原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西安地质学院、西安工程学院任教,并任西北农大副校长、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培训中心主任等职。现任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水利部地下水专家组专家。他长期在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从事农业水土工程、水资源与环境以及区域治理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自然界的水根据其存在空间的不同,可分为天上水(大气水)、地面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包括土壤水),我将其概括为“三水”,而这3种类型的水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转化之中,而且在运动转化过程中水量守恒。这也就是水科学中最为基本的规律和原理。
●节水必须有明确含义:节什么水?在哪里节水?用什么方法节水?是否有利于养水?……而且,节水也要考虑节钱,考虑节能,不能单打一。我们追求的应当是区域水资源的最大效用,应当是省水高产,是战略上的整体节水,而不是单纯的小尺度单位面积上灌溉水量的减少。
●千百年来,灌溉工作者和灌区人民也在一直追求省水高产。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当认真地加以总结,而不要用“大水漫灌”一句话否定过去,也不要认为只有机械灌溉才能节水。农田水利是面对生产的系统工程,只有面对实际、面对群众才能解决好农业节水问题。
●我国的东部本来就是一个水文气象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又濒临大海。但是,我们似乎没有认真研究如何发挥这些地方的区位水优势,而是翘首西部,强调南水北调,东线的调水工程尚未竣工,却急于开工中线。对黄河水的分配似乎也存在重东轻西的问题。
水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怒江开发……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水利热点背后,凸显我国在水问题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如何看待这种形势?其中包含的水科学的内在规律是什么?应该如何利用对水规律的科学认识,提出应对之策?带着这些问题,《科学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农业水土工程领域当前唯一的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
农业水土工程需向各方学习
《科学时报》:作为中国工程院农业水土工程领域当前唯一的院士,你对当前我国农业水土工程的使命及未来发展有何看法?
李佩成:农业水土工程是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学科。农田水利、水利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这些历史悠久的学科都是它的前身和研究内容。而农业水资源、农业环境学、农业水土工程建筑、农业水土工程现代化等新兴学科也属于它的研究范围,从而可见农业水土工程是由涉水、涉土领域的众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直接需要。
众所周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只有水土的最佳结合,才能生产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粮、草、林、果、蔬。有了这些物质才能派生出肉、禽、奶、蛋、皮、毛、药、花、木……怎样才能做到水土的最佳结合,怎样使这种结合包容其他一些必不可少的农业环境条件——即光、热、降水等气候条件,作物、植被条件以及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动物条件,使这些条件相协调,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历史使命。
农业是一个涉及天地人的复杂系统,而水土是这个系统中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子系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方面。只有通过工程技术措施,解决好水土关系,解决好水土与作物的关系,解决好水—土—作物与其他农业环境要素的关系,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当前,农业水土工程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需要向各方学习,特别需要向土壤学家、林学家、植物学家、栽培学家、气象学家等各方面的农业学家请教和学习。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爱水学水干水的人,为什么乐于参加中国工程院农学部活动的原因所在。
“三水”应统观统管
《科学时报》:你在大学学习地面水,后又出国留学研修地下水,在水科学研究和实践中曾提出了“三水统观统管”的治水理论。请谈谈这几种“水”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李佩成:自然界的水根据其存在空间的不同,可分为天上水(大气水)、地面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包括土壤水),我将其概括为“三水”,而这3种类型的水在太阳能和重力的作用下,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转化之中,而且在运动转化过程中水量守恒。这也就是水科学中最为基本的规律和原理——水循环规律和水量守恒原理。我有幸学习了地面水和地下水,又学习了一些气象和农业知识,使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三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真正体会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觉察到我们由于缺乏对水规律的正确认识而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
例如,部分灌区未领悟地面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味利用地面水灌溉,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上升,进而导致大面积土壤盐渍化。有的地区又盲目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河湖干涸、草木死亡,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出现地沉地裂和良田变沙漠。对水转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人类水事活动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启示我在1975年提出了“三水统观统管”的治水方略。几十年来,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例如,在灌区实行“井渠结合,以井补渠,以渠养井”,使灌溉水源得到高效调控,防旱抗旱,防涝治碱,作用巨大,在许多灌区取得成功。又如,运用“三水统观统管”的思想提出“群峪协井、两水并用”供水方略,成功地缓解了西安市曾经出现的严重水荒。因此,在水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人们更应当遵循科学规律,灵活运用“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水方略。
节水与养水并举
《科学时报》:众所周知,目前人类,当然也包括我国在内面临的水形势非常严峻,你认为应当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一问题?
李佩成:水问题应包括水量问题和水质问题,同时还包括人类的水事活动,和由其引发的水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地球上,由于水量分布严重不均,造成一些地区严重缺水,有些地方又渍涝成灾。另一个大问题是,由于人类缺乏经验或自我约束不够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和环境恶化,大量破坏淡水,使淡水资源更显紧缺,直接威胁着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乃至生命。人类应当认真地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要在正确处理节水与养水关系的原则下推进科学节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同时要认真地解决水污染和水环境的恶化问题。对此,人们已有相当的共识,而且也有了行动。需要强调的是,在防污、治污方面也要推行以防为主的方针,不应把污染了再处理当做指导思想,不要把污水处理厂当成“灵丹妙药”,而是要规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防患于未然,尽量减少水污染量。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十分警惕短期利益或局部利益产生的误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求更省钱更有效的防污治污途径,我相信是可以找到的。
《科学时报》:你能否将刚才提到的节水、养水与科学节水再详细地阐述一下?
李佩成:当前,在政策和舆论层面强调节约用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事物总要一分为二。依据唯物辩证法,开源节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补的,没有水源的涵养和补充,节水便面临“死水怕勺舀”的局面。因此,在浪费水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应当开源与节流并举、节水与养水结合,不但要节约用水,而且要涵养水源。否则,节水就会成为一种消耗战,造成区域水资源的衰竭,达不到节水的真正目的。这种情况在实际中已经发生。例如,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强调不分时间和地点的“无渗漏灌溉”,看起来好像节了水,但实际上切断了当地的地下水补给水源,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萎缩干涸,使本来可以作为灌区调蓄的“地下水库”失去应有的效用。在河流少水的枯水季节,曾经用做抗旱的井群出现干枯而不能发挥应有效用。而在河流丰水季节,强调灌溉节水又使河源来水白白流失,使节水和养水不是双赢而是两败俱伤。
因此,我们强调的节水必须有明确含义:节什么水?在哪里节水?用什么方法节水?是否有利于养水?……而且,节水也要考虑节钱,考虑节能,不能单打一。我们追求的应当是区域水资源的最大效用,应当是省水高产,是战略上的整体节水,而不是单纯的小尺度单位面积上灌溉水量的减少。
在干旱半干旱少水地区,衡量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是看它能否减少无效蒸散。至于田间发生的渗漏,则应进行具体分析,不要一概否定。例如,在河流丰水季节,可以适当加大引水量进行“超定额灌溉”,以补充因抗旱开采亏缺的地下水,并为下一次抗旱储备地下水源。这种超定额灌溉实为一种最廉价、最有效、最易行的“地下水人工补给”,从而实现“以渠养井(地下水),以井补渠”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从总体讲,千百年来,灌溉工作者和灌区人民也在一直追求省水高产。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也有教训,应当认真地加以总结,而不要用“大水漫灌”一句话否定过去,也不要认为只有机械灌溉才能节水。农田水利是面对生产的系统工程,只有面对实际、面对群众才能解决好农业节水问题。
水资源开发的导向性
《科学时报》:你长期从事水科学研究,参与水事活动,对目前我国水利建设还有何意见和建议?
李佩成:我国是一个水利建设历史悠久的国家。特别是解放以来,我国的水利事业有了飞速发展,仅灌溉面积就从解放之初的2.5亿亩发展到了现今的8.3亿亩,约占我国总耕地面积的1/2。而且,从这些灌溉地上生产出了占全国总产量3/4的粮食,对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已建成8.6万座水库,其中包括80余座坝高大于60米的枢纽工程,成绩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反思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水资源开发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层面。例如,重大轻小、重修轻管、重节轻养、重防洪轻抗旱、重东轻西等。一个时期以来又出现了重发电轻灌溉……这些重、轻的不均衡,表现出对辩证法的违反,造成了不良后果。
关于重节轻养上面已经谈过,这里再举一个重大轻小的例子。譬如,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重点抓大江大河,而把小河小水交给地方,又缺乏有效政策的指导和保证,就造成不少小河小水被随意“欺侮”,致使其萎缩断流,河道成为排污沟垃圾场,不仅影响到小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危害着大河的生命。
再说重东轻西。我国的东部本来就是一个水文气象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又濒临大海。但是,我们似乎没有认真研究如何发挥这些地方的区位水优势,认真合理地解决水问题,而是翘首西部,强调南水北调,东线的调水工程尚未竣工,却急于开工中线。对黄河水的分配似乎也存在重东轻西的问题,不能做到高水高用,近水近用,谁产的水谁先用,以期合情合理。我们为什么在下游地区不去向天要水——充分利用较丰的降水?为什么不能向取之不尽的海洋要水?……这些都是很值得认真深思的大问题。说这些话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并不想责怪任何人,因为自己也是搞水的人、教水的人,是共同责任人!关键在于要认真反思,认真地总结国内外特别是我国解放以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全面系统地总结利害得失,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出未来的水事规划和行动方针。
《科学时报》:你刚才提到东线调水和中线调水以及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能否再具体地谈一谈你的看法?
李佩成:我没有成熟的看法,只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尚未完全明白的问题。比如,“南水北调”的东线调水和中线调水都是非常巨大的水利工程,要花费人民数千亿元。我们没有经验,他人的经验也不多,而且未必能够尽为我用。东线和中线调水都涉及一些重大问题,例如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水质的安全问题、东线调水的受水区安排问题、中线调水的水源问题等。在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较完满解决的情况下,为什么上了东线又急急忙忙上中线呢?难道我们不能等到东线完成,取得相当的经验之后再开中线工程吗?中线调水推迟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没什么天大的事,可能还有好处,可以利用这些时间研究更好的调水方案,还可以寻找到替代或部分替代中线调水的水量,例如,海水的利用。我们还可以对现在难以预测的环境变化作更深入的研究,节省大量的钱财用于更急需的水利工程和其他建设,包括解决长期被轻视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再说西线调水,这涉及到对黄河水的合理调配。现在的思想是一方面严格限制黄河的上游用水,把水供给下游,而另一方面又说要进行西线调水,解决中上游地区的用水问题,前后矛盾。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黄河的水重点照顾产生水的中上游干旱半干旱地区,另寻更好的方案解决黄河下游地区的缺水问题?有人还发表文章称,从郑州以下让黄河向东沿故道进入黄海,一箭四雕地在保证原沿黄地区用水、保证渤海湾的可持续利用的同时,消除上亿人民头顶黄河、潜伏着灭顶之灾的现实威胁,解决豫东、淮北和苏北的水资源问题。当然,现在这还只是个设想,但也涉及到一个重大的水事规划问题,关系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布设。因此,我觉得水问题虽然严重,但可以解决。只要人们以科学的发展观对待它,就不会出现“只流下一滴眼泪”的前景!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己吓唬自己,心慌意乱。
11、重点污染企业责令整改 松花江水污染急需治理
来源:CCTV 2007年05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748462.html
[内容速览]针对松花江流域日趋严重的水污染状况,许多防治水污染的举措被推出,一批重点污染企业被责令整改,人们看到了松花江重现青山绿水的希望。
当地居民说:原来的江水比现在清得多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5月17日播出):针对松花江流域日趋严重的水污染状况,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许多防治水污染的举措被推出,一批重点污染企业被责令整改。这些都充分表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已迈出坚实步伐,让人们看到了松花江重现青山绿水的希望。
松花江流域涉及黑龙江、吉林两省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全流域人口6200多万。作为东北人民的母亲河,它曾经碧波荡漾,滋润着广袤的土地,给沿江百姓源源不断地输送生产和生活用水。但近年来,一些石油、化工、煤炭、造纸等企业对松花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同时,大量城市生活污水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使松花江的水污染呈现出加重趋势。2006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松花江干支流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呈加重趋势,支流水质污染比2005年明显加重,总体上为重度污染。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员介绍,治理松花江主要采取六大措施,第一是严格控制增量,提高准入门槛;第二要加大对原有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第三要加大流域内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第四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第五要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第六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从去年开始,环保部门已经对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能满足总量控制及松花江水污染防治要求、没有防控水污染环境风险措施的项目实施拒批。同时,还将加快重点企业和沿江城镇生活污水的治污进程。
详细内容: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焦点访谈》。
前几天很多人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个信息,从今年的5月起,松花江全流域进入为期十年的修养期。许多防治水污染的举措推出,一批重点污染企业被责令整改,以扭转松花江流域水体污染不断加重的趋势。那么,松花江这条东北人民的母亲河目前污染状况到了怎样的程度,未来的治理前景到底如何呢?我们的记者为此沿松花江进行了实地采访。
解说:63岁的王俊武老人在松花江上打了几十年的鱼,对从家门口流过的松花江是再熟悉不过了,当记者向王俊武老人询问过去松花江的情况时,老人家打开了话匣子。
王俊武 渔民:原来的江水比现在清得多,水质好、鱼就多,以后松花江就水质不好了,在以前鱼这么大,一天打好的话能打二百来斤。
黄瑛 记者:现在呢?
王俊武:现在就没准了,说不清了,有时候打白漂子(鱼),这么大的大白漂子(鱼),一网才打十来条。
解说:松花江全长1900公里,流域面积55.68万平方公里,整个流域涉及黑龙江、吉林两省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全流域人口约6200多万。作为东北人民的母亲河,它曾经碧波荡漾,滋润着广袤的土地,给沿江百姓源源不断地输送生产和生活用水,但过去清澈的江水却只留在了沿江百姓的记忆中。近年来,松花江的水污染呈现出加重的趋势,治理松花江已经刻不容缓。
曲莫莉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技术室主任:1995年是在6毫克每升的位置,6毫克是三类水体的标准,然后再就是1997年,1997年是达到了7毫克每升,这样它都是属于四类水体。到2003年将近10毫克每升,10毫克每升是这样一个概念,是国家四类水体的标准,如果超过10毫克每升,那就是五类水体。
解说:2006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松花江干支流主要污染指标高木酸盐指数和氨氮呈加重趋势,支流水质污染比2005年明显加重,总体上为重度污染。监测的14个断面中四类、五类水质占43%,劣五类水质占43%,和王俊武老人一样,沿江的6200多万普通百姓对这条母亲河充满了感情,但它现在却不堪污染的重负,那么,造成松花江水质污染加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2、[新闻会客厅]长江的第一份体检报告不合格
来源:CCTV.com 2007-5-1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8426.html
CCTV.com消息(新闻会客厅5月16日播出):
翁立达,是国内著名的水资源保护专家,长期从事长江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在他就任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的十二年里,更是直接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滇池太湖保护和治理、湖南湖北防洪等大型水利工程的水资源保护和环评。三年前,翁立达从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担任了长江论坛的秘书长,工作的重点依然是保护长江。如今,翁立达依然在沿着长江奔波着。
今年4月,由翁立达作为主编之一,编写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正式对外发布。
翁立达:“这个就是我们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连编写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
这本长达两百七十多页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被很多人称为是长江的“体检报告”。由于报告中披露了大量关于长江的第一手数据,所以一经发布,立刻吸引来了社会各界的目光。那么,现在的长江水质到底怎么样?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健康状况?一时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详细内容: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她的水资源占到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灌溉着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养育着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在2007年4月14号,有这样一份《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正式对外公布,这份长江的第一个体检报告将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短片一:
排污口现场
翁立达:“像这个因为是造纸厂的排污口,还有很多事化工厂的,这个不远前面就是长江,所以这个排出污水,排入这个河里面,经过这一段以后很快就进入长江,就污染到长江水体。这条河首先可以讲已经被污染得相当严重了,基本上可以讲不会有什么鱼类生存了。”
这是位于长江中游、武汉江段的一处排污口,色泽暗黄的造纸厂污水从这个隐藏江边芦苇后的排污口向下游,流淌不到二百米,就直接汇进了长江。
翁立达:“你们这样向长江排污,太不负责任了,这不是做不了,就是你们不做,跟你们的领导反映一下嘛。”
企业职工:“好的好的。”
他叫翁立达,是国内著名的水资源保护专家,长期从事长江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在他就任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的十二年里,更是直接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滇池太湖保护和治理、湖南湖北防洪等大型水利工程的水资源保护和环评。三年前,翁立达从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担任了长江论坛的秘书长,工作的重点依然是保护长江。如今,翁立达依然在沿着长江奔波着。
今年4月,由翁立达作为主编之一,编写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正式对外发布。
翁立达:“这个就是我们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连编写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
这本长达两百七十多页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被很多人称为是长江的“体检报告”。由于报告中披露了大量关于长江的第一手数据,所以一经发布,立刻吸引来了社会各界的目光。那么,现在的长江水质到底怎么样?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健康状况?一时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李小萌:今天我们节目请到的就是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的主编之一翁立达教授,欢迎您。这份报告公布之后,需求量大吗?找您来索要的人多不多?
翁立达:很多,因为这本报告,是第一份长江的体检报告,长江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很大一部分我们可以从这个报告里得到回答,所以凡是工作跟长江有关的,跟我们环境、生态有关的这些单位,都来纷纷打电话来,希望能够索要这个报告。
李小萌:搞相关研究工作的人来要这份报告,我觉得不奇怪,另外您更希望有什么样的人成为这份报告的读者?
翁立达:除了搞研究的之外,也有很多,比如说在前两天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监查中心打电话来要,他们是搞管理的,也是我们长江流域里面搞环境监督管理的这些部门他们来要,所以大家都对我们这个报告里面提出的一些问题,都是非常感兴趣,也感到非常重要。
李小萌:前面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您跟我们的记者在排污的排污口那个地方,能闻到一些气味吗?
翁立达:能。
李小萌:是什么样的?
翁立达:以前造纸废水有很多是泡沫,泡沫现在是看不到了,但是造纸厂的废水的特点仍然是在,基本上那种味道还是很浓的,只不过现在气温相对不高,所以要好一点,但是从它的颜色,从它的排污量大家刚才看到,那是,我特别要讲的,实际上这一个造纸厂排污口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曝过光的,现在仍然是这么一个状况。
李小萌:几年之后它现在依然存在。
翁立达:依然存在。
李小萌:像这个排污口是在武汉的附近,具体在武汉的哪个位置?
翁立达:武汉的上游。
李小萌:对武汉市会有怎样的影响?
翁立达:离它几公里的地方就是一个取水口,也就是几十万人的一个区的主要的取水口,就在它的下游,所以可以想象,这样的污水进入长江,经过几公里之后,它的污染还是很严重的,特别我们取水口一般都在岸边,这个污水都是沿着岸边排放的,所以第一个直接影响,对凡是喝用这个自来水厂取水口的水的这些居民,几十万人的健康是有影响的。
李小萌:在您这次刚刚公布的这份报告当中,这些排污口,这些污染会以怎么样的数字呈现在这个报告里面吗?
翁立达:有,我这里有一个图表,这个图表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来,作为长江流域的排污量,在过去的这几年当中是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这里列出的是1999年到2004年,大家可以看到,从1999年的206亿到2004年的288亿,实际上在2005、2006年已经接近三百亿了,三百亿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差不多每天都有八千多万吨的污水进入长江,我们如果打一个比方,因为黄河这几年的水量大概也就是三百多亿,就是一条黄河污水排入长江,相当于黄河的水量。
李小萌:都说长江的水量、体量都很大,她的自洁自净的能力也很强,在她能够自洁的范围内,这个污水能承受的是多少呢?
翁立达:这个里面,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就是很多人对长江一个误解就在这里,因为长江水量将近一万亿,水量很大,但是我们这里必须要看到,长江干流江面很宽,但是我们排入的污水一般只能是沿着岸边走,不可能全段面地混合,岸边水域,特别是我们讲的干流城市江段的岸边水域,即使排污口排出来的污水要沿着这边走,我们城市的取水也是从岸边取,所以岸边水的污染对我们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长江不是没有水,而是水质性的缺水,也就是水质不安全,水质污染太严重。
李小萌:说到对长江水质本身的影响,是不是说污水沿岸走,对主体的影响就不那么大呢?
翁立达:仍然是非常大的,从这个排污量来看,大家可以想象,每天都将近一亿吨的污水排入长江,所以对长江这么多年这个排污量,污染的水体的量比例一直在上升,跟这个基本上呈现一个同步的增长趋势,也就是长江干流,以干流为例,我们的监测段面污染河床的比例,这几年也已经上升到27%左右,是相当惊人的,因为你要想一想,长江是那么大的水量,大家污染还是那么严重,这是一。第二,这里引证一下长江的影响,对东海影响,对海洋的影响,东海的赤潮是我们国家近海水域赤潮最严重的水域,也可以认为这完全是长江的排污引起的,所以长江的污染程度现在已经相当可观了。
短片二:
这里是位于重庆境内的长江支流彭溪河,今年四月初,由于大面积的浮萍爆发,原先清澈的彭溪河变得浑浊不堪,远远望去,彭溪河的河面上就像漂浮着一层厚厚的绿色油漆。
近年来,由于长江干流、支流的沿岸企业不断向江水中排放大量含有磷、钾等有机物的工业污水,再加上农业化肥残留和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长江水体的局部富养化程度日益严重,水华、水葫芦等藻类和水生植物的爆发事件时有发生,长江水质恶化、鱼类的生存受到威胁。
李小萌:刚才咱们讲的污染是从一个数字上来说明的,您从一些景观上,从一些可见的现象上再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污染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翁立达:好的,我这里还有几张照片,这几张照片我想也很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我这里要讲的,这里面有这两张照片,实际上都是滇池,云南滇池,在国家九五期间重点治理了三河三湖,三河没有保护长江,但是三湖,太湖、滇池、巢湖都在我们长江流域,这两张照片,这一张是1999年,世博会期间。
李小萌:看着一片绿色。
翁立达:这是水葫芦,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污染的标志,水葫芦疯长,水葫芦疯长,来不及捞的话,就烂在水里,要造成水体的发臭、污染。
李小萌:污染富养化严重以后,是水葫芦滋生很严重,造成的生物的死亡。
翁立达:对,最终腐烂以后,要造成鱼类的死亡,就是缺氧。这张照片就比较典型的,就是湖泊里面的藻类的水华,这是蓝藻,蓝绿藻水华,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看起来就像一层绿的油漆浮在水面上,厚厚的一层,像这样的水体污染到这么样一个程度,那可以想象,不要谈喝、饮用的问题,就是原来像滇池都可以游泳的,现在人们不能接触,接触了就是感觉发痒,非常难受。
李小萌:就变成有毒的水了。
翁立达:没错,所以这两张照片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湖泊的影响。这张照片是2004年,这个是沱江的那一次污染事故,死鱼,可以看到,就因为氮肥厂、化肥厂引起的污染事故,鱼全部死了,鱼都翻在水面上。这张照片是在武汉,长江干流,武汉长江大桥,这一个就是长江水体发红,像这些也是以往长江从来没有过的,但是现在也出现了。所以这些水葫芦、绿藻、死鱼包括江发红,都是以前长江很少出现的,但这几年越来越严重。
李小萌:像这类型的污染事件发生的时候您在现场吗?
翁立达:像滇池我是经常去的,看得非常多,尤其这几年,每到昆明我必到滇池,不看别的,就看看这个有没有好转,不幸的是基本上看不到好转,还是这个样。所以像这种死鱼。沱江我没去,但我们局里面有人去调查了,这个也是在武汉,那是当时看到的,没有像那么红,但是也已经仍然是一个问题了。
李小萌:在这个报告当中有一个数字显示,污染比较严重的河段是650公里长,但是我们知道长江的总长度是6300公里,是一比十的概念,我们又会想,是不是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翁立达:我纠正一下,我们这里讲的650公里的概念,这是长江干流21个城市江段的近岸水域污染带的长度,不是整个长江的污染,21个城市江段是个什么概念?它的总的长度是790公里,换句话说790公里的城市江段有650公里是污染的,这个比例就相当惊人。
李小萌:把它放到整个长江长度上来看,觉得它比例占得没有那么大?
翁立达:对,可以这么说,因为长江干流就是一万亿吨水量,有的江面都很宽,像武汉中游都是一点一、一点二公里,很宽。从总体来讲,我们如果把刚才说的,如果污染物进入水体,全部混匀,跟一万亿的量比起来那是不多,但是往往它只是沿着岸边走,所以形成的污染带,所以这个就是造成,为什么我们要对污染再进行监测呢?因为这是长江干流的污染特征,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调查460公里;1992年、1993年是560公里,这次是650公里,又增加了90公里。
李小萌:怎么看待这个增长速度呢?
翁立达:这个增长速度还是相当惊人的,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前提,长江是那么大一条河,那么大的水量,但是现在发展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应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
短片三:
2006年12月,一支由中国、美国等六个国家的二十五位水生物专家组成的科考队,对长江中的珍稀动物白鳍豚进行了一次科学考察,科考队利用声学和光学等多种设备搜寻白鳍豚的踪迹,但令人遗憾的是,科考队沿着长江往返行程三千三百多公里,历时三十八天,却没有见到一只白鳍豚,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动物已经成为长江中最濒危的物种,而江豚、中华鲟等其他长江水生动物的生存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李小萌:长江里面的生物的这种演变,在报告当中有体现吗?
翁立达:有,是有两个地方都谈到了,有一部分是专门谈水下生物多样性的。因为长江是非常著名的一个水生生物的宝库,像中华鲟、白鳍豚都是世界级的可以讲非常珍惜的一个水生生物,还有白鲟、胭脂鱼等等,刚才谈到的白鳍豚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不少报道,但是不管怎么说,它的生存,去年已经没有发现,从长远来说,如果确定一种物种,已经消失了,已经灭绝了,需要有一定时间,一般是五十年的时间,但是至少用这样的手段,最先进手段,在长江跑了三千三百多公里以后还仍然没发现,应该讲这是已经给你一个信号,几乎是很难找到了。
李小萌:像这种非常令人悲哀的现象出现,除了我们刚才说到的污染之外,还有其它的人为活动因素影响吗?
翁立达:有,像白鳍豚,它是一个依靠声纳系统来控制方向的,影响比较大的,就是船舶的航运,因为我们长江是黄金水道,它航运比较发达,螺旋桨对它容易形成伤害,它的反应靠声纳系统来控制,反应不是很灵敏,对于其它的水生生物,像中华鲟这种洄游性的,就是江海洄游的,还要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像闸坝,另外一个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就比较更直接,人类活动,也就是捕鱼手段,可以讲有的用网,用一种“迷魂阵”,网眼很小,打鱼就是断子绝孙的做法,有的用炸鱼、用毒鱼、电鱼,这些非法的捕鱼手段,也是影响非常大的。
李小萌:非法捕捞手段是一类,但是像您刚才说的螺旋桨的打击,包括修水坝,一般来讲属于正常的人类的活动,怎么办?我们不做了吗?
翁立达:是这样,应该说这在管理上应该加强,实际上我们现在修水坝,我们现在就是要求要做好规划,首先对这些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它的产卵场,它的生活的习性要进行了解,了解以后在我们长江里面,要划出一些保护区,哪些地方是禁止开发的,或者是应当限制开发的,要把它留出一定的河段,让它们能够产卵,能够繁殖。第二个就是我们在工程建成以后,调度运行要按照它的要求,我们还没有谈到四大家鱼,四大家鱼跟我们老百姓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四大家鱼长江的品种也是最好的,但是四大家鱼的产卵也有一定要求,就像三峡修了以后,我们原来做环评以后都有要求,它是在4月底、5月初这一段要制造一个人造的洪峰,适应它产卵的影响,另外下旬的水温、温度要高于十八度,因为水温低了不能产卵,所以它需要我们搞专业的,搞鱼业的人来提供一些基本的要求,然后我们在规划当中,在工程的调度方面就按照这个来实施。
李小萌:前面我们讲了水质的污染,水中生物的这种生息繁衍的状态,在长江流域生活的人感受得到长江水质变化的影响吗?
翁立达:那是非常明显的,长江沿长江来做,我们很多地方不是说没水,而是水质性的缺水,就是污染问题造成的缺水,在上海,大家第一个感觉,水质都不如其它地方的好,它有盐水倒灌的问题,有上游水污染的问题,很多老百姓在那边都是买桶装水,因为考虑到水质不安全,也就是现在跟老百姓最直接有关的就是饮水的安全,这个影响是最大的。
李小萌:这份发布的报告叫做《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如果颠倒过来叫《长江发展与保护报告》,意义有不同吗?
翁立达:那当然有不同,其实我们作为第一届长江论坛提出保护与发展的时候,有人就提出过这个问题,就希望把这两个能倒过来一下,但是我们现在在谈保护与发展,不是我们一开始在发展的时候提出来的,是已经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就是要总结我们这二十多年高速发展以后的一些问题,怎么更好地发展,现在是我们要强调保护在前,发展在后,实际上还是两个并重,我们不可能光谈保护,不谈发展,这不可能,这是不行的,但是光谈发展,不谈保护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发展必须是要以保护为前提,但是保护也是必须要跟发展同步,这样才能够搞好保护,很多人都在提这个问题,特别是一些搞工程的、搞开发的,我们希望要理解这点,我们现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怎么来更好地发展,只有保护好我们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资源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到可持续,才能更好地做到我们将来的发展。
李小萌:这份报告厚厚的几百页,能不能浓缩成一句话告诉我们,现在长江的健康状况究竟是怎么样呢?
翁立达:长江的健康状况,我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表达,也就是往往很多人也问过我这个问题,已经不容乐观了,两句话来解释,横向比较,跟黄河、淮河比,也许长江比它们强,这是乐观的,但是长江跟二十年前、三十年前自身比,污染已经相当严重了,刚才讲的这些白鳍豚一类,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了,所以我们大家都应该来关注长江,保护长江,这毕竟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这是我们的母亲河,也可以讲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水资源。
李小萌:就算这样一句话被大家传送着说,长江的状况不容乐观了,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了,又能怎样?
翁立达:我们报告里也专门提到,长江是必须按照流域来管理,这是国际上的公认的一个原则,它影响到上游,影响到下游,影响到河口,影响到干支流,影响到左右岸,所以流域管理的这么一个模式,是国际上目前大家公认的,河流应当走的一个管理模式,我希望我们长江能够早日实现长江流域的综合管理。
短片四:
[解说]翁立达出生在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十六岁时考入湖南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毕业后一直留在武汉工作。1978年,翁立达调入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从此开始了治理和保护长江的工作。在他就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局长后,又参与了长江上游,三峡工程的水资源环评和保护工作,翁立达经常开玩笑说,自己的一生就是一个顺着长江洄游的过程。
近年来,翁立达把自己的关注重点和研究课题放在了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上。在这次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中,翁立达就亲自执笔编写了其中的第九章——“长江上游地区的水电开发”。
李小萌:对长江的关注和担忧除了您职责所在以外,我想和您的个人经历也有关系,就像这个图一样,您是在上海出生,在湖南学习,工作在湖北,然后又在三峡等于又到中上游去工作。
翁立达:没错,陀沱河我都去过。
李小萌:所以几十年跟长江接触,个人的情感也应该很重?
翁立达:是的,应该讲我一生都还没离开过长江。
李小萌:对,不管是生活的环境还是工作的内容。
翁立达:因为特别是作为长江水资源保护,我从1978年到现在,一直在从事这个工作,一个我感到是重要,一个感到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所以长江的保护这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事,这是全国大家都应该关注的大事。
李小萌:您几十年在从事长江的保护工作,但是看到的是这几十年长江的水质越来越差。
翁立达:没错,这也就使我感到非常需要引起我们大家关注的,千万不能以为长江水大量大,污染点没啥,甚至有的人把长江的这种容量当作一种资源来利用,那太可怕了,我们通常讲,量变到质变,像长江这么一个大河已经20%多的污染河床,我刚才说的对整个东海的影响,加上我们污染带长度的增加,我们还有些其它数据,包括像省界污染段面的数,基本上是40%左右,都是不容乐观的,这几年还在上升。
李小萌:您曾经讲过,要给后代子孙留一条洁净的河,洁净的长江,肯定有人会说我们还顾不上后代子孙,能够把眼前人的生活保证,眼前人的用水保证,眼前的发展保证,就不错了。
翁立达:这是一种短见的说法,这个我想这个历史上教训已经非常多了,我们千万不能,因为长江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我们也是从我们的先辈接过来的,长江还要为我们后代,为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繁衍提供保障,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手里造成了对长江不可逆转的伤害,那将来我们要愧对我们的后代,愧对我们的子孙的,但这个趋势是不容乐观。
李小萌:这份长江报告是对长江通体进行了调查,我想当中有一个部分你们的评估做起来应该是相当慎重,就是对三峡工程的评估。
翁立达:对。三峡工程是我们长江可以讲是一个关键性控制工程,三峡工程主要的功能是防洪,防洪实际上一方面人命关天,另外一方面也是防洪可以避免洪灾,特别是对长江中下游洪灾所造成的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防洪本身应当是一种生态环境效益,所以正因为这一个,我们认为三峡在做环评的时候,它的环境影响是利大于弊,考虑了这一点,但是三峡工程造成的另外一些对生态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在我想最主要的,一个因为三峡工程它的影响主要是两个因素引起的:第一,三峡大坝修了以后,形成水库,水库改变了我们长江的整个水温形式,包括水库,包括中下游,一直到河口;第二个就是移民,三峡工程一有百多万移民,这个移民活动对库区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一般有利影响在中下游,不利影响在库区,这两个因素引起。包括现在引起一个很明显的三峡蓄水以后,以前我不知道你以前有没有到过我们长江,以前长江水比较浑,但是现在清水下泄,不光水库水清了,下来的水也很清,这个水甚至有的比武汉的汉江的水更清,甚至比鄱阳湖的水更清,这从来没有过的,清水下泄,对中下游造成的影响,对河势的影响,对泥沙冲淤的影响,这些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所以我想生态环境问题,当前更直接的就是三峡已经发挥了它的防洪效应、发电效应,但是现在我们更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免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一些负面的影响,使三峡能够真正地发挥它造福于人类的这么一个作用。
李小萌:像去年重庆发生的持续高温干旱,有猜测说是不是跟三峡工程相关,你们做的评论结果是怎么样的?
翁立达:从总体来说,我们不仅是看三峡,还看了一些其它国内外的工程,参考了很多例子,这种影响会有,这是客观的,但是它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一般来讲是局地气候影响范围不会太大,但是要回答三峡蓄水是不是影响了去年的重庆的干旱,四川的高温等等,光凭一年的数据还是不够的,我们原来的结论,至少三峡这一块有个雾的问题,因为重庆是雾都,三峡水库形成会影响它有雾的天数,一般是略有增加,也就是水汽会增加,像我这里还可以说一个例子,就像二滩水库,二滩形成以后,攀枝花原来是干热河谷,但现在那边就是相对比较湿润了,有些山上有点返绿了,也是因为水库水面增大以后,水汽循环发生变化,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过程,不能光凭一年,2003年三峡蓄水,2004年就是四川达县那些地方下了暴雨,那个时候也有人讲跟三峡有关,去年2006年三峡蓄水到156米,又发生干旱,又说有关,这个有关无关还得有个过程,因为气候变化有个大的尺度,一个工程有它的影响,这个里面大尺度之间关系也不能靠一年来看。
李小萌:这份长江报告是描述了客观现实,最终能不能给出一个解决的办法,也是这份报告要承担的职责吗?
翁立达:还不能这么说,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提出了一些建议,长江的问题是全国的大事,这个牵扯到整个国家的体制问题,但是我想我们把这些问题通过这个报告反映出来,能够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使大家有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当然这个报告也不能说覆盖了所有的方面,但主要的问题我想这份报告可以看出来,所以我只能够说我们这个报告是给有关部门,将来的决策,包括我们国务院能够提供一个依据,我想还是可以起到这样一个作用的。
13、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环境案折射什么
源:光明网 2007-5-1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8432.html
国家环保总局12日公布了松花江流域2007年第一批环境违法案件,决定对松花江流域严重超标的11家排污企业挂牌督办,从而拉开全面治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序幕。(5月13日《人民日报》)
这是近日环保总局发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后,首次公开的对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的信息。
3月21日至30日,环保总局对吉林、黑龙江两省松花江流域的110余家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暗查,发现约80%的企业超标排污。这就是说,两省松花江流域的一些重点工业污染源存在的超标排污问题,“非一日之功”,而本应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监督监管的职能,或者说根本就无所作为。
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手推出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为环保执法锻造了一把“尚方宝剑”。然而,在面对一些企业治污设施停止运行、污水直排、阻挠环保执法、强行扣留监测水样、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等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业却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依然我行我素,顶风而上。充分暴露了当前一些地方执法之“软”与地方保护之“硬”的流弊,“保护水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成为一句漂亮的口号。
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个别地方和领导干部发展观扭曲、政绩观错位,对环保问题重视不够。有的为了加快发展,早出政绩,快出政绩,不顾环境污染,不惜破坏生态,乱砍乱伐,匆忙上马;有的无视环保法律条文,乱开口子,乱开绿灯,甚至充当违法行为的“保护伞”,致使一些存在环境隐患的项目蒙混过关,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尤其是一些重污染行业,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
环保总局决定对松花江流域严重超标的11家排污企业挂牌督办,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治污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表明了对保护我国大江大河水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坚强决心。同时也给我们一个信号:在环境保护、治污减排中消极应付,无所作为者,随时都将受到查处!
作为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当深刻反省各自的根本职能,认真履行监督监管的责任,尤其对那些违法违纪现象,要敢于“亮剑”,一查到底,切实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保护好人民的生命健康。决不要等到国家环保总局暗访,发现问题后挂牌督办,方才觉悟,被动作为。付彪
14、太湖减排,期待刚性之手
来源:扬子晚报2007-5-1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8440.html
近日,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分别向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沿太湖地区的市政府下达“严令”,要求全力完成太湖流域“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
蓝藻提前暴发,拉响太湖环境警报
最近到太湖旅游的人惊讶地发现,不少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监测发现,太湖蓝藻比往年提前近1个月暴发,而上游污染和太湖水温高于往年是主要原因。
从1995年起,太湖就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的重点。10多年间,仅围绕国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落实,我省就投入了80多亿元,建设了包括77座污水处理厂在内的九大类共176项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但也仅仅是实现了“水质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部分指标有所好转”。
“非一日之寒”,减排任务相当繁重
《江苏省太湖流域“十一五”完成水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实现水质考核目标实施方案》确定,太湖污染减排5年目标是:到2010年,COD排放量控制在25.4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4.5万吨,削减率为15.1%;氨氮排放量控制在1.9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0.4万吨,削减率17.4%。太湖湖体、太湖上游主要河流、主要出湖河流、行政交界河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规划》目标。
记者注意到,为保证目标的实现,方案对每个国控断面都排出了具体的“倒减”计划,将入河排污口和污染源、工程措施、削减总量、水质目标挂钩。如武进港戴溪桥控制断面,“共有7个入河排污口,对应13个主要污染源,每年排放量分别为COD1925吨,氨氮114.5吨,现有治理工程13项,计划新建2项,预计到2010年可新增削减能力分别为COD25.5吨、氨氮1吨”。
省环保厅污染控制处朱玫告诉记者,太湖流域纳入国家考核的主要断面有53个,其中镇江7个,常州11个,无锡12个,苏州24个(注:漕桥河百渎港断面分别考核常州、无锡两市),全部要实施对应的污染削减工程。
硬杠杠,以刚性之手“涤清”太湖
除了上马减排工程外,方案的另一保证之举,是出台了一系列以诸多“硬杠杠”来规范的综合决策,要求沿湖各地通过控制增量、结构调整、集中控污、提高标准、严格执法等硬措施,强力促进太湖水污染总量削减。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凡产业定位涉及化工、印染、电镀、酿造等污染严重项目的工业园区区域环评与环保规划,须上报到省环保厅批准”;“禁止新建一次投资额在300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以下的化工项目”;“2008年底前,淘汰所有草(棉)浆化学制浆、年产5万吨以下废纸造纸、年加工80万张(折牛皮标张)以下的制革、年产1万吨以下的酒精和淀粉生产线,淘汰水泥湿法窑和干法中空窑生产线”……
为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自2008年起,对超总量排放企业一律限产限排”;“到2010年,所有重点排污企业完成一轮清洁生产审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达到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60%”…… 记者 杭春燕
15、东四八条“危改”应重新论证审核
来源: 新京报2007-5-17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845/2007/05-17/015@015924.htm
东四八条“危改”项目是1999年通过审批。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出台,强调“停止大拆大建”等要求,这意味着北京旧城保护措施和要求再次“升级”。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东四八条“危改”项目重新进行论证审核。
东四八条部分房屋的拆迁风波,再次将北京旧城保护问题推到了舆论的前台。在这场风波中,居住于此地的人们可谓备受煎熬,拆还是不拆,这个问题犹如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开发商以及北京东城区有关部门认为,拆迁地没有文物价值,所以完全可以拆除。
可问题在于,当年之所以大范围圈地建立文保区,就意在不拘泥于一个个孤立的文物保护,而是保护不断缩小着的传统北京的人文环境。和当年梁思成先生把整个北京城划成一个文物一样,目前北京几十片文保区,每一片都是一个大文物、活文物。因此,东四八条被拆和待拆的房子可能不是文物,但它们绝对是文保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不可能没保护的价值。
曾经,由于对旧城保护的疏忽,导致现在北京旧城空间的高度萎缩,所以目前旧城建筑对北京而言是异常珍贵的。
在国外的一些城市,古代留下的断壁残垣都会保护起来,更何况我们这些饱经风雨,但至今仍可以正常居住的老房子。
所以对于这些老房子,能不拆就不拆。多一处这样的老房子,北京城将多一份古老和苍润;多一处老房子,我们将能更好地守住城市的根,保住北京的魂。
人们注意到,东四八条“危改”项目是1999年通过审批,开发企业将此作为拆迁的合法理由。不过,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出台,规划强调“应进一步加强旧城的整体保护”,“积极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危房改造模式,停止大拆大建”等要求,这意味着北京旧城保护措施和要求再次“升级”。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东四八条“危改”项目重新进行论证审核。据报道,2006年有关部门就该项目曾举行两次专家论证,但参加论证会的文物学家郑孝燮表示,当时规划部门征求的就是关于新建综合楼具体规格的意见,并没有就这一地区是否具有文物价值、该不该拆迁征求自己的意见。
记得2003年4月《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发布后,北京市政府曾作出决定,撤消此前准备实施的明清皇城范围内的“危改”立项。当时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只有皇城以外大片低层居住建筑的烘托,北京的宫城及皇城的核心地位才显现出来。而现在,对于东四八条的“危改”为什么不能遵循同样的思维模式?有关政府部门为何不能根据政策和大环境变化,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及时调整?
即使是否定先前的决定,也是为了公共利益,丝毫不会有损政府信用。倘若经过重新审核,东四八条“危改”立项确实破坏了文保区的风貌,有关部门果断将其撤消,这只会增加政府科学、慎重决策的声誉。当然,终止与开发商的合约后,政府应承担起责任,补偿开发企业因为政策变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不过,要想对东四八条“危改”立项的重新审核尽快启动,必须有相关权威部门的介入,因为目前对于“危改”发出质疑主要是专家、居民和媒体,作为北京文物保护最高行政部门,北京市文物局并没有向外界正式发表意见,而文物保护部门则是北京旧城文保区的代言人,它的话无疑是最有分量的。
东四八条“危改”风波正受到越来越瞩目的关注。人们期待,在保护传统北京历史风貌和格局已成共识的当下,这一风波能得到理性、妥善的解决;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曾经因一次次“危改”而造成的千古之憾,不再重演。□韩涵(北京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