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四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7-04-23

四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三分之二城市供水不足 我国资源形势严峻

2、国土部:我国1.5亿亩耕地遭污染

3、溪洛渡电站累计投资5.86亿元改善生态环境

4、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已全面掌握长薄鳅人工培育技术

 

地方信息:

5、新华网:贵州首划生态功能区保障长江、珠江生态安全

6、北京:“城市乐水行”正式启动 环保志愿者“徒步读水”

7、辽宁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国际观鸟节开幕(组图)

 

重大水事:

8、重庆三峡库区展开最大规模的联合“清漂”

 

人与自然:

9、世界地球日 “公主”重回长江

 

污染信息:

10、1700亩蚬子绝收疑因工业废水污染(组图)

11、广东佛山企业排污致毒气弥漫 百户村民紧急疏散

12、河北周边村庄污水横流

 

深度报道:

13、洞庭湖治污之难:数百家环湖造纸企业大肆排污

14、巴东“黑色景区”的拯救难题

 

环境时评:

15、长江开发,现在有百分之几了 

16、垃圾分类扔 几人能做到

 

 

 

1、三分之二城市供水不足 我国资源形势严峻

来源:中广网2007-4-23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796.html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呈现较高的需求。同时,我国多项重要资源面临短缺并且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未来我国的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的资源形势究竟有多严峻?在第38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

    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

    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土地质量较差。境内有流动沙丘0.45亿公顷,戈壁0.56亿公顷,海拔4000米以上难以利用的高山1.93亿公顷,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达2.9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0.68%。我国国土面积中干旱、半干旱土地大约占一半,山地、丘陵和高原占66%,平原仅占34%。

    在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40%,中下等耕地和有限制耕地占60%。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同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盐渍化和草场退化面积不断扩大而损失掉大片的良田。

    铁、铜、铝土、铅、锌、金等多为贫矿

    我国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很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

    据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可供储量的保障程度,除稀土等有限资源保障程度为100%外,其余均大幅度下降,其中铁矿石为35%、铜为27.4%、铝土矿为27.1%、铅为33.7%、锌为38.2%、金为8.1%。可采年限石灰石为30年、磷为20年、硫不到10年,钾盐现在已是需远大于供。

    我国能源供需方面煤炭、天然气大体供需平衡,而主要是石油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国内建设需要。从1993年我国石油由净出口国转化为净进口国,进口量在逐年增长。

    三分之二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超采和用水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有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面积已达6.4万平方公里,其中天津60%的地面发生沉降。由于地面沉降,华北一些地区地下水循环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地下水质恶化。

    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比较普遍。

    森林覆盖率排名世界百位之后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仅及世界人均值的六分之一和八分之一。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

    我国物种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我国的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四分之一。(张晓松)

2、国土部:我国1.5亿亩耕地遭污染

来源:新京报 2007年04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23/010411692476s.shtml

  本报讯(记者 蒋彦鑫)昨日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此次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昨日,国土资源部的数据称,我国耕地污染形势非常严峻,受污染的耕地大约1.5亿亩。但是,由于未摸清土地污染的分布情况,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

污染分布状况尚不清楚

  在昨日举行的“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上,国土部部长孙文盛表示,当前要突出强调节约土地资源,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节约资源,要突出强调节能减排,综合运用项目审核、用地审批、环境评价等手段做好节约能源工作。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土地污染尤其是耕地污染非常严重。据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就达到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此外,目前全国土地污染防治基础薄弱,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的分布和程度不清楚,导致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

  据了解,目前,国土资源部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承担的《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已经开始启动。据介绍,预计用3年半左右的时间,投入10亿元,完成对全国土壤污染开展系统调查。要在摸清我国土壤污染总体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标准,制定土壤污染防制和治理的对策。

  国际地球年中国委员会成立

  另据国土资源部消息,国际地球年中国全国委员会日前成立。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称,该委员会成立后,将举办国际地球年中国开年仪式,启动我国地学科技计划。2005年12月联合国第60届大会通过决议,将2008年定为联合国国际地球年,我国是提案国之一。

  新闻背景 我国资源形势有多严峻?

  地少: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矿贫: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铁、铜、铝土、铅、锌、金等多为贫矿。我国石油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国内建设需要。从1993年我国石油由净出口国转化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长。

  缺水: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缺水城市达110个。

  林稀: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

3、溪洛渡电站累计投资5.86亿元改善生态环境

来源:新华社 2007年04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650818.html

  新华社成都4月23日电(记者舒适 肖林)中国第二大水利枢纽工程、横跨川滇两省的溪洛渡水电站自2003年筹建以来,致力于环境保护,至2006年底已累计投资5.86亿元,有效控制了金沙江两岸的水土流失。

  三峡总公司溪洛渡工程建设部副主任彭吉银告诉记者:“检测结果表明,溪洛渡工程正式开工后,总体水土流失强度较之前下降了一级。有效保护和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彭吉银表示,电站的对外交通主要通过桥梁和隧道替代明线,尽量少占和不占耕地、林地,少损坏和不损坏植被,同时还培植开发大量的绿化带,建立堤坝以保持水土。目前工区已建成的四座污水处理厂,每天能处理4030立方米方污水,处理后的水可以用于绿化浇灌。

  根据溪洛渡工程建设部的请求,四川凉山州和云南昭通市环境监测站还于去年10月起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以对施工区内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控制、进一步完善溪洛渡的环保工作。

  据介绍,溪洛渡水电站是目前中国仅次于三峡的第二大水利枢纽,总装机容量达1260万千瓦,静态投资共计503.4亿元,于2003年开始筹建,2005年主体工程正式开工,预计将于2015年竣工投产,总工期约13年。

4、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已全面掌握长薄鳅人工培育技术

来源:长江水利网2007-4-20  

http://www.cjw.com.cn/index/detail/20070420/86187.asp

本站讯(特约通讯员 刘原)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已全面掌握长薄鳅人工培育技术,且日臻成熟。

1999年,水工程生态研究所首次在国内成功繁殖长薄鳅,这一突破性进展得到了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获得长江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去年,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在国家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下,和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联合,再次成功孵化出长薄鳅幼苗,其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达到预期指标,表明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已完全掌握长薄鳅亲鱼收集、催产、人工授精、孵化和苗种培育等技术。

长薄鳅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体色鲜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江段及其支流。近20多年来,由于人为过度捕捞、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造成其资源急速下降。目前,长薄鳅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龙江和岷江等支流,随着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水电梯级开发,其生存环境将面临考验。1998年,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和国家环保局已将其正式列入中国濒危动物——鱼类目录。

为拯救这一易危物种,10余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单位开展长薄鳅开发利用研究,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多项研究试验,完全掌握长薄鳅人工培育研究,为长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中的生态与鱼类资源保护工作、我国观赏鱼养殖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5、新华网:贵州首划生态功能区保障长江、珠江生态安全

来源:新华网2007年4月2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1316

新华网贵阳4月21日电(记者 李忠将)贵州省环保局官员21日消息:贵州省首次划分生态功能区,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保障长江、珠江的生态安全。

贵州省位于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是否有效直接影响长江和珠江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有关专家对贵州省的植被与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变化、喀斯特石漠化、生物多样性、大气环境、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了现状评价,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区、10个生态亚区和64个生态功能区。

5个生态功能区包括:东部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中部湿润亚热带喀斯特脆弱生态区;北部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西部半湿润亚热带针阔混交林、草山喀斯特脆弱环境生态区。

根据这些生态区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功能,其中加强生态建设、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确保长江和珠江的生态安全成为生态脆弱地区的重要功能。

贵州省环保局还明确指出了省域内生态服务系统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从空间上明确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在综合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生态保护的任务和措施,明确了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6、北京:“城市乐水行”正式启动 环保志愿者“徒步读水”

来源:新京报 2007年4月2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1305

“郭守敬是元朝的水利专家,大家所站的地方,是过去北京”德胜门水关“,”六海“(南海、中海、北海,前海、后海、西海)的水,就是通过这个水关进入的。北京西部的泉水和河流,通过这个水关,养育了明清时代最重要的‘皇家水系’。”昨天上午8点半,在北二环积水潭边的郭守敬纪念馆前,著名的北京民间水专家张峻峰,对着“城市乐水行”的志愿者开始了他的解说。

昨日,由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等国内十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的“城市乐水行”正式启动。每周六,20多名来自各界的志愿者都会徒步参加这项活动。

张峻峰称,此次“城市乐水行”的启动仪式,叫做‘徒步读水’。“这个世界有两种经典,一是人类的各种伟大创作,二是神圣的大自然。我们在徒步读水,既读北京城的文化,又读北京的水自然。”据介绍,与北京几乎同步,厦门、南京、天津、兰州也在最近启动了“城市乐水行”。

7、辽宁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国际观鸟节开幕(组图)

来源:China Foto Press 2007年04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4-23/092912844261.shtml

湿地成群的鸟类。

          

湿地成群的鸟类。

  2007年4月19日,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国际观鸟节启幕,在为期一周的观鸟活动中,来自新西兰和国内的科研人员和许多观鸟爱好者,对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园的30多种,数十万只从新西兰迁徙至此的野生涉禽进行了研究,观察,其中世界濒危小型涉禽就有十余种。

  国际观鸟节启动当天,具有150多年历史的全球性医药及相关保健产品的公司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向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首批赠款二十万元人民币认养鸭绿江口湿地100亩区域,使之永久性保护。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国际观鸟节从2002年开始,作为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辽宁省丹东市政府通过每年一届的观鸟活动呼吁社会团体及广大民众对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给予关心、支持和爱护,为保护湿地、改善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等功能。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而且还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在全球同一生物带中具有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稀有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生物多样性基地,也是一座永久的生物基因库。据统计,在这块肥沃的湿地中,生长着约365种植物,生存约有250种野生鸟类和76种鱼类等生态物种。

8、重庆三峡库区展开最大规模的联合“清漂”

来源:新华网  2007年4月2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1345

新华网重庆4月23日电(记者 徐旭忠)自4月初以来,位于重庆三峡库区云阳县境内的部分长江支流出现了大面积浮萍,给三峡库区水环境带来威胁。云阳县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人员、人工和机械打捞船展开清漂工作,以防浮萍向库区蔓延,保证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据云阳县环卫所所长韩忠英介绍,今年4月初,随着气温回升,再加上连降大雨,云阳县境内的长江重要支流澎溪河流域开始出现绿色浮萍,散发出浓烈的鱼腥味,生产速度十分惊人,部分河段被浮萍覆盖,其中以长江交汇口和高阳镇河段最为严重。韩忠英说,浮萍的大量繁殖生长,对澎溪河流域的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一旦流入长江,将会威胁三峡库区水环境。

为此,云阳县迅速召集环保、建委、移民、交通等部门及流域乡镇负责人,组织船只100艘,出动1000人,筹资100万元,展开“清漂”行动。由于清漂力量不足,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临近的万州、奉节、开县也出动3艘机械化清漂船前来增援。截至4月22日,此次清漂行动共出动13000人次,船只2700船次,清理浮萍1.2万吨,有效地控制了浮萍蔓延。

据悉,为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被打捞上来的浮萍全部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9、世界地球日 “公主”重回长江

来源 : 长江商报2007-4-23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show.aspx?id=36978

■“荆荆”两年前因科研取卵命在旦夕,赴京疗养后体重增至450公斤

■另一尾野生中华鲟在同一时间放流 她们正奋力游向长江下游

  昨日是世界地球日,当日上午,长江荆州段亲水码头,随着水槽闸门的打开,野生中华鲟“公主”——“荆荆”、“楚楚”欢快地摆动着尾巴,顺着塑料滑道游向浩淼的江水。两尾野生中华鲟终于完成了它们的回家之旅。据了解,野生中华鲟的放流在中华鲟放流史上尚属首次。

  昨日下午,记者获悉长江水产研究第一次监测到了放流中华鲟身上的声纳发声器发出的信号,确定中华鲟游向。两尾野生中华鲟正奋力游向长江下游,预计最终会游向大海。

  2005年,这两尾中华鲟因伤住进北京海洋馆疗养至痊愈。此次放归主要是让中华鲟回到自然条件下,为促进其性腺成熟,从而拥有繁殖能力。

·准备·

码头周围被十艘船围成弧形

  昨日,在放流的码头周围已被近十艘船围成了一个弧形。中华鲟的放流活动就在那里进行。“荆荆”“楚楚”被分别装在两个放流箱内,放在码头边的一艘驳船上。

  这是长江水产研究所专为此次放流设计的放流箱,放流滑道内光滑无痕,中华鲟不会在放流过程中因摩擦而受伤。

  此前,为让两尾中华鲟适应长江水的温度和水质,有关方面在运输过程中和到荆州之后,多次为中华鲟换水,让其提前感受长江水。

·放流·

一声令下 中华鲟滑道入江

  9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金榜等推开放流箱,“荆荆”“楚楚”先后顺着滑道奔腾入江,江中溅起一片水花,它们一头扎进江水中,圆满完成了它们的回家之旅。现场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

  在完成最受关注的两尾野生中华鲟放流后,在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试验基地已生活了10年的8尾中华鲟也在此放流。另一艘驳船上,停了6辆大货车,车上装着数万尾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中华鲟。其中1000尾为18个月龄的中华鲟,另外近5万尾为7个月龄。

  在那艘船上,事先放置好4台新式放流机,这些放流机是长江水产研究所专为放流中华鲟设计。玻璃制成的水箱,可以让观看者看到中华鲟入江情况。长江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小中华鲟奔腾入江。

  由于此次放流中华鲟数量较多,整个活动持续到12时30分才结束。

·游向·

两尾中华鲟正游向长江下游

  昨日下午,长江水产研究第一次监测到了放流中华鲟身上的声纳发声器发出的信号,确定了中华鲟的游向。正如他们事先所预料的,“荆荆”和“楚楚”正在奋力游向长江下游,预计最终会游向大海。另外10尾放流的10年龄中华鲟中的5尾身上也安装了声纳发声器,昨日下午,长江水产研究所检测到了其中3尾的游向。它们其中两只游向宜昌方向,另外一尾还在放流水域活动。研究人员说,它们在熟悉水情后,最终会游向下游,游向大海。长江水产研究所陈细华博士称,鱼体内的声纳装置将在三年内不断发出信号,今后科研人员不但能确定鱼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能获悉其所在水域深度,为保护中华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大量一手资料。

■“荆荆”日记之三

近乡情更怯,一夜无眠

  4月22日凌晨

  天亮之后到家

  夜里,天忽然下起了雨,打着水箱“啪啪”作响。

  我和“楚楚”被停在了长江边的驳船上,天亮之后,我们将被放回长江。一直贪睡的“楚楚”竟也和我一样一夜未眠,在水箱里摆动她的大尾巴。

  夜里,江上很静,凉飕飕的江风吹得身上很冷,但很舒服。偶尔,江上驶过的轮船按响了汽笛,那是我熟悉的声音。

  尽管雨很大,但是,驳船上还是有工作人员来回工作,他们是在为天亮之后的放流做准备。你们辛苦了。

  困了,打了个盹,脑子里出现的都是从前在长江生活时的情景。“楚楚”倒学会了安慰别人,它说,不要太激动了,天亮之后我们就到家。可是,它自己却比我更沉不住气。

  4月22日9时30分

  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写这篇日记时,我已回到我向往很久的家——长江。

  9时30分,我听见一声令下,站在放流箱旁边的几位官员迅速推开放流箱的门,我沿着滑道顺流而下。虽然,我很想家,但是,在那短短的滑道中,我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岸上那些可爱的人们。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我在心里默念着。

  再次回到长江,我才知道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由和独立甚至是责任。

  一会之后,“楚楚”也来了,我们围着驳船游了一圈,然后看到很多“小朋友”也来了,它们让我和“楚楚”带它们到大海。好的,我会带它们游向大海……

■同一日

40万尾珍稀鱼类入长江

  昨日是世界地球日,为拯救长江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增殖和养护日趋衰退的长江渔业资源,中国“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正式启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和上海等9个省市的渔业部门在沿长江12个放流点,同步放流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等40万尾国家重点保护鱼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约11万尾。 昨日,15万尾胭脂鱼在长江安徽段被放流。

  据了解,这是中国近年来在全长江段同步进行的最大规模的鱼类放流活动。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表示:“此次放流活动对拯救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花絮

提前放流 电视台错过直播

  按照事先计划,两尾野生中华鲟的放流时间是在22日上午10时整。国内某电视台相当重视此次放流事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到荆州。

  昨日上午,该电视台工作人员很早来到放流点,并占据好位置,准备对两尾野生中华鲟的放流瞬间进行直播。

  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协调方面出了问题,大约在9时30分,相关领导已经到场。伴随着一声令下,中华鲟顺流入江。此时电视台工作人员还未回过神来,从而错过了两尾中华鲟放流的时间。

■回顾

入京治疗两年 “荆荆”长了230公斤

  2005年,5条野生中华鲟在荆州被人工取卵后,不吃不喝,奄奄一息。危急时刻,科研人员将它们送到条件优越的北京海洋馆疗养,如今幸运地康复。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曹文宣院士说,人工取卵后的野生中华鲟存活,史无前例。

  科研取卵 中华鲟命在旦夕

  环境污染、过度捕捞、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设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和繁殖场所,使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并濒临灭绝。为挽救中华鲟灭绝命运,从2005年开始,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中华鲟进行人工繁殖试验。

2005年3月,一条重300公斤的中华鲟被取卵后也不进食,奄奄一息,体重很快减了80公斤。

  为救治这条奄奄一息的中华鲟(后取名“荆荆”),经多方联系,长江水产研究所决定将它送到条件最好的北京海洋馆疗伤调养。

  2005年4月2日,这条中华鲟在众人的呵护下,乘汽车走了23个小时,住进了北京海洋馆的“豪华包间”——由鲨鱼馆改造而成的中华鲟馆。

  为安全将它从荆州运到北京, 长江水产研究所发明了一种专用运输箱:内空长4.5米、宽2米,可装水9吨。箱体四壁有0.1米厚的海绵,底部是光滑的不锈钢,防止鲟鱼与箱壁、箱底产生碰撞磨擦而受伤。箱内还有专用供氧系统和水质监测设备。“荆荆”装进鱼箱前,经过了轻度麻醉处理。

  运抵北京后开始主动摄食

  “荆荆”运抵北京后,又有4条约3米长、被挤过卵的中华鲟,以同样的方式从荆州运到北京疗养。

  刚住进北京海洋馆的几个月,“荆荆”仍不吃不喝。后来,采用诱导摄食技术,潜水员可为它喂一点食物;再后来,它终于主动摄食,体态也开始变丰满。而主动摄食,是中华鲟能否成活的关键。

  目前,“荆荆”体重已超过从前,达到450公斤,两年内长了230公斤。

本报综合

■本报特邀25名小朋友见证中华鲟放流一刻

“尾巴像鲨鱼,身上还有好多角”

  本报讯 (记者 王晴) 伴随着水花飞溅,两尾野生中华鲟,五万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共同放逐到长江之中,放逐瞬间,激起了观看人群的惊呼。

  为让武汉小朋友见证此次中华鲟的大规模放流,本报特邀25名小朋友赴荆州观看。昨日,小朋友们在家长的陪同下目睹了中华鲟的放流过程。

  为看中华鲟,四点半起床

  7岁的张韵怡是第一个到达集合地点的小朋友,提起观看中华鲟她兴奋地蹦蹦跳跳。“我害怕看不到中华鲟,昨晚特意上了两个闹钟,你看我,比太阳起得还早呢。”张韵怡调皮地指了指窗外的天空,她到达集合地点的时候刚刚5时30分,天还没亮。

  “这孩子从昨天晚上就一直吵着要我们一定叫醒她,今天早上4点半就把我们都叫起来了。”张韵怡的妈妈摸了摸孩子的头,打了一个呵欠。

  3小时车程,小朋友像春游

  昨日凌晨6时,7台客车从本报报社出发,武汉华晨汽车公司提供的客车将把所有读者免费送到中华鲟放逐地,为确保读者安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为这次活动提供了300万的意外保险。

  “妈妈吃薯片。”“爷爷来喝可乐。”出发不到半小时,车厢内的小朋友开始按捺不住了,拿出自己包里的零食互相分享起来。不一会,车厢就热闹起来。

“昨晚就拖着我和他奶奶到超市买零食,感觉他是出来春游的。”陈爷爷一边帮孙子撕开薯片的袋子一边笑着说。

  经过3个小时的跋涉,25位小朋友在家长陪伴下来到荆州江堤边。

  “它的肚子又软又滑”

  由于车程时间过长,客车到达江堤边时,两条野生的中华鲟“公主”已经被放逐到长江中,没有看到最大的中华鲟放逐,小朋友们沮丧万分。

  “我还给它们起名字,能不能把它们抓上来,重新放一遍?”一位8岁小男孩,听说中华鲟“公主”已被放逐,急得不停跺脚,小手使劲抓住一位志愿者的衣角。

  “快点别闹了,不然小鱼宝宝也看不到了。”一位年纪稍长的工作人员提醒小孩。

  “它的尾巴像鲨鱼一样,身上还有好多角。”看到水中的中华鲟宝宝,7岁的吴珊珊惊讶地叫起来,她的爸爸用手将一只中华鲟托出水面,小姑娘赶忙用小手摸了一下,“它的肚子又软又滑,身上的角却是硬硬的。”

  “以前都是在电视里看到,这次看到真的,还可以摸到,好神奇啊。”吴珊珊轻轻捏着中华鲟宝宝的尾巴舍不得放开,“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认识珍稀动物,也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描绘力,挺有意义。”看到女儿认真的模样,吴爸爸高兴地说。

本版稿件采写(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刘飞超

档案

  荆荆:28号,雌,28-30岁,身长3.68米,重450公斤。曾被称为“中华鲟女王”。

  楚楚:32号,雌,18-20岁,身长2.88米,重150公斤。

历程

  ·2005年 两尾中华鲟在长江葛洲坝段被捕捞、在荆州中华鲟养殖基地接受人工取卵后,身体极度虚弱。

  ·2005年12月 28号中华鲟人工繁殖后因身体虚弱被送往北京海洋馆疗养。

  ·2006年1月 32号中华鲟人工繁殖后因身体虚弱被送往北京海洋馆疗养。

  ·2007年4月9日 28号和32号中华鲟,从北京海洋馆的5尾野生中华鲟中被遴选出来,进入第一批回家名单。

  ·2007年4月20日上午10点 两尾中华鲟先后被捕捞,并麻醉之后进入转运箱。

  ·2007年4月20日下午1点 两尾中华鲟开始了“回家”之旅。

  ·2007年4月21日上午9点 两尾中华鲟安全抵达荆州,身体状况良好,适合放流。

  ·2007年4月21日下午 它们身上被装入了4种身份认证和定位系统。

  ·2007年4月22日上午9点30分 它们在荆州市沙市区亲水码头被放流长江。

■释疑

为何选择此时放流正值长江禁渔期

  目前长江水温为10-16摄氏度,适合放流。当前正值长江禁渔期,放流后被误捕的可能性较小。4月22日还是世界地球日,选择这天放流,更具象征和纪念意义。

  中华鲟当初是由位于荆州的长江水产研究所捕捞的。现在把它运回荆州放流,该所众多的科研人员,可为放流提供技术支撑。

再回长江能否适应

各种指标显示:适合放流

  此前,还没有放流野生中华鲟的先例,何况,两尾野生中华鲟已经人工养殖1年多,再回长江,它们能否适应长江的生活。

  对此,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显良说,这两尾中华鲟原本就是从长江来,尽管在北京海洋馆已经人工养殖1年多,但是,北京海洋馆设备先进,能为它们尽量模拟接近长江的水环境,它们的野性并未完全消失,因此,适应长江的可能性很大。再则,这两尾中华鲟是从5尾野生中华鲟中遴选出来的,根据各种指标,是最适合放流的。

为何中华鲟数量没增加

长江污染严重 成活率仅3

  放入了大量的人工繁殖中华鲟,为什么长江里中华鲟的数量还是没有明显增加?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试验基地负责人李罗新,他已经负责养殖放流中华鲟近10年。据他介绍,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些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在长江里的最终成活率只有1%-3%。而造成这个原因的正是长江水污染以及人为的捕捞。

10、1700亩蚬子绝收疑因工业废水污染(组图)

来源:新商报2007年04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4-23/034512841395.shtml

随手抓一把死蚬子,发现有的是刚刚张嘴,有的蚬子肉已经腐烂发臭,有的则干脆只剩下空壳。

近1700亩的养殖滩涂上,到处都是死亡发臭的蚬子和空蚬子壳。

据他们介绍,该处海湾附近,有十来家工厂,这些工厂排放的污水都通过暗渠,流入海湾,造成一定程度的海水污染。

  新商报讯(记者曲家乙)4月21日早晨,在大连甘井子区营城子镇西小磨子村海边,天空阴沉,零星飘着雨点,6级以上的东北风让人丝毫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西小磨子村最大的蚬子养殖厂负责人于锦生站在海水里发呆,在他眼前,近1700亩的养殖滩涂上,到处都是死亡发臭的蚬子和空蚬子壳。“恐怕要绝收了,估计至少损失1600万元。”56岁于锦生满面愁容,弥漫在他心头的寒意远比脚下冰冷的海水冷得多。

  1700亩滩涂 铺满死蚬子

  4月21日9点,记者来到于锦生负责的蚬子养殖滩涂,由于赶上退潮,浅滩上的海水刚刚没过脚踝,记者换上水靴,跟着于锦生一起进入蚬子养殖区,走访查看过程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整个滩涂上铺满了死蚬子和空蚬子壳,滩涂边缘地带,海浪将死蚬子涌积成堆,最深处将近半尺。随手抓一把死蚬子,发现有的是刚刚张嘴,有的蚬子肉已经腐烂发臭,有的则干脆只剩下空壳。死蚬子堆积多的地方,海风一吹,散发出刺鼻臭味,吸引了大量海鸥赶来争食腐肉。

  “每天都有成批的蚬子死亡,一茬接着一茬,看着让人揪心。”于锦生说,正常情况下,蚬子应该藏身在淤泥中,而现在养殖区里差不多所有蚬子都先后从泥中钻出来,显然是受病了。“应该是水质出了问题,蚬子吸进有污染的海水后,挣扎着从淤泥里钻出来,然后就一批一批死亡。”

  养殖厂几近绝收

  损失至少1600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块养殖滩涂是于锦生所在公司的老板在1994年从村里承包的,一直养殖蚬子,从未发生过这么大规模的蚬子死亡事件。按照养殖规律,每年三四月份,正是养殖厂销售蚬子的时节。3月初,该养殖厂向日本出口了20多吨蚬子,不料刚运到日本,对方就要求退货,原因是很多蚬子已经死亡,有的甚至发臭了。“这种情况以前从来没有过,几乎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养殖区里开始出现大量死蚬子,以后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到现在,养殖区里的蚬子几乎死光了。”于锦生说。

  据于锦生介绍,去年他们在养殖区里投放了价值800万元的蚬子苗,本来指望今年春天,蚬子成品可以出口到日本、韩国卖个好价钱,不料竟血本无归。“如果没有这场灾难,去年投放的蚬子苗现在大多已经是成品了,再加上往年养殖区里存养的大蚬子,总数应该在1500吨左右,最保守估计,损失也应在1600万元以上。”

  “我们天天都盼着蚬子死亡的势头能停下来,但每次用耙子一挠,总是一堆死蚬子或空壳,公司老板看着上火,已经不敢再到现场看了。”绝收让养殖厂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让于锦生和公司老板更担忧的是,这种情况下,新一茬的蚬子苗不敢投放,明年怎么办?如果水质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余下的七八年承包期怎么办?

  附近排污口流出

  大股黄绿色污水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养殖区的蚬子死亡绝收?于锦生和他的工人们都认为这与附近工厂向海湾排污有关。“工厂排放的污水,流入海湾,有时,我们亲眼看到成股的污水涌进养殖区内。曾经有一次,工厂排污竟导致整个海湾海面上,呈现出酱油色。”

  为了求证这种说法,记者随后走访了该村一些村民,据他们介绍,该处海湾附近,有十来家工厂,这些工厂排放的污水都通过暗渠,流入海湾,造成一定程度的海水污染。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在距离于锦生负责的养殖厂约1000米处,找到了一个排污口。只见黄绿色的污水从各个暗渠中流出来,汇集到河沟里,最终蔓延入海。这些污水散发着刺鼻臭味,其中似乎还夹杂着硫酸的异味。

  专家说法

  该处海湾纳污能力较差

  甘井子区海洋渔业局海监大队有关人员表示,他们接到于锦生等人的反映后,立即赶到现场调查,并查看了排污口。初步分析,工厂排污确实对该处海湾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污水是从暗渠中排放出来的,很难确定具体是哪家工厂排放的。目前,海监大队正准备向环保部门提出相关建议,以妥善处理此事。另外,海监大队工作人员分析认为,由于该处海湾有岛、坨围堵,海水循环慢,流进来的污水不易被海浪冲散,纳污能力比较差,并不是养殖的最佳场所。

记者随后将此事反映给环保部门,他们表示,将尽快派人到现场详细调查,但“蚬子到底因何而死”不能草率下结论,应由权威部门取证鉴定后再定。记者雪林 摄

11、广东佛山企业排污致毒气弥漫 百户村民紧急疏散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7年04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23/142612846211.shtml

受污染的河涌里,工作人员不断往里投放化学物品进行清洁

村里第一次发出的紧急通知

  文/图记者李春韦

  昨天早上,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下安村空地上,一个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深约3米的大坑已被挖得初具雏形,准备将村中的河涌水抽入此坑。另一边厢,逾百户居民被迫疏散到邻近村落。这一切,都缘于两天前无良企业偷排入河涌的化学废品。随之而来的污染扩散,彻底搅和了村民们平静的生活。

  居民晨起见河水变成墨黑

  记者昨天赶到事发的下安村时,老远就闻到一股类似胺气的浓烈臭鸡蛋气味。在上风处,只站了两分钟,记者即感觉出现胸闷等不适症状。

  在下安村村口,贯穿全村的大洲河涌泛起牛奶白的颜色。河涌里,随处可见“翻肚”的死鱼。走在河岸,可以闻到浓烈的刺激性气味。在河涌中段,有木船来回穿梭,投放清洁用的化学物品。

  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介绍,事发两天前,当天早上,早起的居民就已闻到这股不寻常的味道。人们随后发现,气味已弥漫全村,让人难以忍受。他们循着气味找到了河涌边,才发现河水的颜色不知什么时候已成变成墨黑。住在河涌边的不少居民很快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于是纷纷“夺门而逃”,投靠附近亲戚朋友。

  村中一天两次发紧急通知

  有居民报警,南海区环保部门以及丹灶镇政府稍后赶往现场处理,确定是外来化学物品污染了河涌。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疏散居民,并在受污染段河涌段筑起土坝,以防污染向下游蔓延。其后,专家开始往河里投放清洁用化学物品。由于污染实在过于厉害,下安村村委更在前天一天内,就两次散发紧急通知,叮嘱村民切勿使用河水浇灌、洗衣。靠近河涌的村民如感不适,应到附近卫生站检查。在四天之内,居民尽量到亲戚朋友家居住,以备万全。

  据附近居民透露,污染是由于外地企业来此偷排化学废品。这种无良企业一般都聘请一些货车司机,在夜深的时候,到河涌处进行废品投放。一名居民愤怒地说:“之前已经发生过一次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有第二次!”

  水源受污染村民损失不小

  两天以来,污染给居民带来了切实不便。村里仅余的留守者过往此处,都不得不掩鼻而行。更糟糕的是,村民们养殖塘鱼是重要的收入支柱,而受污染的河涌恰恰是重要的水源。污染发生后,不少村民自发堵上与河涌相连的“塘眼”,但即便如此,还是有村民蒙受了损失。

  由于污染警报不知何时能解决,不少村民都很发愁:养鱼讲究使用活水,现在不能换水,我们根本不敢放鱼下去。一位村民介绍,清明后的10到20天,是传统的放鱼苗的好季节,现在,“放养被耽搁了”。由于村民多参与养鱼致富,因此引发的经济损失将不是小数目。

  挖大坑准备把河水全抽出

  污染事故受到佛山市以及南海区、丹灶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区环保部门以及镇政府多名工作人员从接报到场后就一直留在附近,通宵清理。

  据丹灶镇政府一名负责人透露,事发后,他们组织了大批工作人员抵达下安村,并通知居民疏散。镇政府更安排附近的金沙中学作为无处可去村民的暂住地。

  根据区环保部门的意见,镇政府安排人员多处定点投放活性碳吸污,并安排五台增氧机来加速进度。镇政府原定用三天进行排污。但昨天关于“将有大暴雨”的预告打乱了计划。“清理工作刻不容缓!不然受污染的河涌可能因涨潮而倒灌进农田、鱼塘,甚至村民家中,后果不堪设想!”

  清理工作人员随后计算出受污染河涌水量约为4万立方米,于是计划在受污染的末段挖一深坑,“先把污水吸出居民区,再行处理”。

  昨天下午4时,记者看到八台推土机以及两台大型挖掘机正在不停工作,河涌边的空地处,一个巨型深坑已经成形。工作人员介绍,该深坑足够容纳受污染水量。一旦坑挖好,10台大型水泵将在1小时内把水全部抽出河涌。

  偷排煤转气废渣较难查处

  镇政府一名负责人表示,受污染河段初步认定约2公里,沿途过百户居民大都顺利疏散。部分不适的村民在接受检查后证实无碍。但由此而付出的处理费用则“绝对不是小数目”。

  尽管没下最后结论,但环保人员认为,造成污染的是煤转气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叫“酚水”的废渣。这种废渣会放出类似煤气的味道。

  该负责人说,煤转气的工序多见于陶瓷厂。陶瓷厂通过此工序获得足够热量。这项技术虽然成本低下,但废渣处理繁琐,要由专业公司回收。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严重污染。之前丹灶镇内的陶瓷厂已经禁用该项工序,转由烧柴油和重油代替。他说,此前这类倾倒废品多使用油罐车,但现在则多使用货柜车运送,“查处难度很大”。

目前,有关部门正对事件作进一步处理。

12、河北周边村庄污水横流

来源:燕赵都市报 2007-4-23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812.html

  编者的话: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不能设想,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还有那么多人日日饮用着变了味的地下水。作为人类最基本生存条件之一的水,已经成为了我们现代化路途上最大、也最接近现实的隐患。

  我们注意到,很多地方因为浅层地下水遭到污染,不得已在平原之上打下300米的深井,以深层地下水解眼前之渴。然而,专家告诉我们,我省30年间地下水超采量逾千亿立方米,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将会带来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更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连日来,本报持续关注了许多村庄饮用水遭到污染的事件,这些散落在华北大地上一个个分散村落的水困,看似偶然,实则由来已久。"祸患常起于忽微",这些村庄的现状,正折射出我们长期以来过度追求GDP、忽略和谐发展的弊病。

  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文明之地,那里天空蔚蓝,空气清新,水源纯洁,那里阳光和煦,草木葱茏,枝条纷披。那里老人有儿童一样的笑脸,孩子有真实的快乐……至少,不为时时饮用的甘霖担心。

  安国:臭水一流,10多个村庄吃水愁

  在经过连续10多年干旱少雨年份后,华北大地上的许多大小河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涸,然而在安国市南部,一条直接流经10多个村庄的无名小沟中,水却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成为难得一见的有水河流。但这条河流并没有给沿岸的人民带来任何福祉,却成了戕害下游数万无辜百姓的"恶之源"。

  地下水被污,水井越打越深

  4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与无极县交界的安国市北张各庄村采访。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村的饮用水井越打越深,原因是浅层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村民只好被动地往更深的地下打井。而村外用于浇灌庄稼的井还是过去用的浅水井,对于用这种井水灌溉的庄稼,人们心里都没有底,谁也不敢吃,村民们为了家人的健康只好把家里的粮食全部卖掉,然后再从别处买粮食吃。虽然这样做费点事,但是心里踏实。这位村民说,他们没有能力为别人着想,只好先关心自身的健康与安全了。

  在南娄底村村委会,几位村民提起地下水被污染的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感到既气愤又无奈。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原来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水井,井深只有20—30米,打一眼井只需要两三百元。10年前上游的污水下来后,50米以上的地下水已经没法吃了,水打上来后有一股异味,烧开以后水垢特别多,于是家家户户都开始打更深的井。现在南娄底村村民家的水井都在百米上下,最深的要打到120米,打一眼井就需要2000多元,一家人辛苦劳作一年,打一眼深井,家里的收入也就所剩无几了。

  2600多口人的南娄底村,从事打井相关行业的就有300多人,村里有50多个井架用于打井,“这都是被污水逼的。”当地人说。打井成了当地的一个新兴行业,周围许多村都从南娄底村找人打深井。

  一条从无极县流经安国市的无名水沟是污染的罪魁祸首,沟里的污水直接流经的村庄就有10多个,受害最深的就有数万人。记者了解到,南娄底和北张各庄还是离臭水沟较远的村子,受害也相对较轻。

  200米深水井只解眼前之忧

  安国市伍仁村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故乡。如今,当地人说,如果关汉卿在世的话,肯定能写出一部更加轰动的现实题材的戏剧,以表达对家乡人吃不上洁净水的担忧、愤懑和无奈。

  臭水沟所流经的伍仁桥、伍仁村、寺下、崔章等10多个村子是受害最严重的村庄。

  伍仁桥村有5000多人,一提到地下水,村民们都有一肚子的怨气。一位姓平的40多岁的村民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还经常到村边的河沟里洗澡、摸鱼,当时河里的水比现在还多,水清澈见底,人们下地干活累了,都要到河边去洗一洗,人们高兴地称自己的家乡为“鱼米之乡”。现在虽说沟里还有水,但都已经变臭了,成了老百姓的祸害,往日的水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村民们告诉记者,前几年上级曾经专门拨款,给臭水沟两岸受害最严重的几个村子打了深水井,井深达到200多米,还为村民们安上了自来水,每天中午定时供水一小时,村民们吃的水不再像以前那样难闻了,但即使这样,水质也无法与污染前的浅层地下水相比。他们还是在担心,不知什么时候现在深水井里的水又不能吃了。

  现在,伍仁桥、伍仁村、寺下、崔章、南娄底等村子浇地用的井仍然是受到污染的浅水井。距臭水沟稍远一些的村庄,享受不到拨款打深水井的待遇,只好各自想办法解决困难了。

  “我们的生活怎么看到未来?”

  在伍仁桥村北部,臭水沟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穿村而过。站在桥头上,能明显闻到一股恶臭味,沟里的水呈深绿色,上面有许多泡沫。一位正在拉炉灰的小伙子告诉记者,现在还好一些,每到夏季或阴天,河中的臭味就会向四处弥漫,距水沟四五百米的村中央都能闻到。经过臭水沟的人们都掩鼻而过,住在两旁的人们简直是度日如年。

  村民还告诉记者,由于臭水沟的原因,近几年来,村里的蚊子特别多,有时一抓就是一大把,蚊子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原来本地的蚊子很小,咬人一口就起一个小红点,不用理它很快就好了。现在的大花脚蚊子将近两厘米长,叮在人身上很快就起一个很大的包,又痛又痒。每到夏天,村民下地干活,只能在一大早地里有露水时才能放心劳作,每当太阳升起,蚊子可以活动的时候,人们就要防止被叮咬了。尤其是下午4时以后,就几乎没有人敢下地了,这时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

  污水能形成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就能基本判断出污染源来自何方。为周边老百姓打井只能是权宜之计,如何不生产污水,不让污水再肆无忌惮地往下流,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污水已经污染到地下50米以上的水源,人们还可以打100米乃至200米深的水井,但是,等到污水彻底渗透到地下,水源全部被污染,一方数以万计的百姓何以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地下水污染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眼前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后代子孙生存的大事了。

  记者了解到,臭水沟沿岸多个村的村干部曾联名向上级反映过此问题,也曾有省人大代表提出过议案,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位生活在臭水沟沿岸的村民说:“我们在这里生活心里总是没底儿,这种状况不改变,我们的生活怎么看到未来?”(郭志昆)

13、洞庭湖治污之难:数百家环湖造纸企业大肆排污

来源:cctv2007年04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649882.html

 

被污染过的水

   [以下为电视节目内容文本]

  演播室主持人翟树杰:洞庭湖是我们国家第二大淡水湖。但是近年来,环湖的造纸企业由过去的40多家猛增到数百家之多。一些企业大肆地向洞庭湖里排污,而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2006年底,湖南省政府出台针对环湖造纸企业的专项整治方案,但是这个方案的实施却显得颇为艰难。

    八百里洞庭盛产芦苇,为环湖造纸企业的蜂拥上马提供了便利条件,但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只管造纸不管治污,长期在一种特殊的默许下向洞庭湖直接排污,造成洞庭湖水形势的急剧恶化。

    谢立湖南省环保局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在洞庭湖,我们环保部门设置了十个监测段面,2005年监测的结果表明,这十个段面都呈五类水质。

    记者:洞庭湖的水质呈五类水质,和周边的造纸企业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谢立:200多家纸厂,每年向洞庭湖排放的废水是1亿吨。

    我们这次采访的是首批被停止的八家最严重污染企业之一的岳阳市湘阴县丰隆纸业有限公司,这是家泰国独资企业,从2001年投产以来,对周边和湘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记者:现在全厂的污水都通过这一个口往下排吗?

    钟德梅 湖南省湘阴县环保局副局长:对。

    记者:你们平常来这,看到的排出来的水是什么颜色?

    钟德梅:黑色,那就是它的制浆。

    记者:黑水里的主要污染成份是什么?

    钟德梅:主要是碱,里面还有悬浮物,COD(化学耗氧量)都含有。

    记者:一直往前流到什么地方去了?

    钟德梅:这里就是洞庭湖了。

    记者:直接进洞庭是吧?

    钟德梅:是。

    湘阴县城关渔业社渔民:被它害死掉了,还有什么没有影响?这河里面的水,哪里看到水?都是泡沫!没有看到什么。

    记者:泡沫连上游都来了。

    渔民:来了。

【1】       【2】 【3】 【4】

14、巴东“黑色景区”的拯救难题

来源:长江商报 2007年04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23/060711694910s.shtml

  █长江边,省级风景区内,2公里长的煤坝带来严重污染

  █证件不全的煤坝被砸毁后,如今剩下的煤坝都办理有各种合法手续

  核心提示

  █长江巴东段,一处省级风景区内,有一长约2公里的煤坝建在江边。

  这处煤坝,承载着巴东、建始、巫山等地每年100万吨煤炭的转运。每当运煤车在向煤坝倒煤时,细煤灰被江风吹向半山腰,落在树枝、树叶、树干上。大风吹来,煤雾弥漫,江中一片漆黑。

  █黑色污染,让周围2000余居民饱受煤灰之苦,也让在三峡旅游中享有盛名的省级风景区无源洞终日笼罩在煤灰之下。

  █污染引起居民的屡屡投诉。2005年4月,巴东县花大力气砸毁证件不全的煤坝,现在剩下的煤坝都“合法化”了,并在林业、国土、交通等部门办理了各种手续。

  █如今,巴东县计划在离煤矿最近的临江楠木园专门建设一个煤炭码头,需要投入2亿元左右。但在县财政本来就困难的情况下,煤炭码头何时建成尚是一个未知数。

  “巴东城东,煤坝临江;烟尘滚滚,煤灰染江……”近年来,这首民谣在约6万人的巴东县城流传。

  人们抱怨的是长江边那座长约2公里的煤坝。

  这处煤炭码头,设在一处省级风景区内。一方面,它承载了巴东、建始、巫山等地每年100万吨煤炭的转运,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它又给四百里峡江造成醒目的黑色污染带,周围2000余居民饱受煤灰之苦……

  峡江最醒目的“黑色景区”

  运煤的车进进出出在向煤坝里倒煤,细煤灰被江风吹向半山腰,落在树枝、树叶、树干上。大风吹来,煤雾弥漫,江中一片漆黑,像乌龙一样在江中到处游窜。

  巴东居三峡要冲,山川秀丽,自南朝建县至今已千年。巴东的风景,除了路人皆知的神农溪外,还有一处无源洞,由于被煤炭码头遮掩,少人知晓。

  坐船经宜昌至巴东城东,江左岸的“黑色”煤坝跃入眼帘,不时有煤车鱼贯而入。蘑菇云般的煤灰经常会腾空而起,笼罩了江面。

  “那是什么,黑糊糊的一团?”

  “煤坝的煤灰。”

  “好吓人啊!”

  船上众人齐声惊叫,一旁的船老大却泰然处之:“这算什么哦,要是有七八辆煤矿车一起来,江面上就会形成一条‘黑龙’,油腻腻的漂在江面上,就是船见了也要绕开走。”

  这处煤炭码头,就建在省级风景区、巴山森林公园内。无源洞,就在“黑色煤坝”的上方。

  关于“无源洞”,新出版的《辞海》有这样的记载:北宋名相寇准19岁在巴东任县令,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无源洞即是其中之一。1993年,景区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区,2000年整修后正式对外营业。在三峡神农溪漂流开发后,无源洞已成为巴东县的第二大旅游品牌。

  4月16日中午,记者徒步来到森林公园时,里面游客很少。好不容易碰上一位叫张子荣的游客,他说:“无源洞是很好,但就是煤灰太大,附近的煤坝上车来车往,来一趟还真不容易。”

  走在无源洞景区内,护栏、树叶、水池边,处处可见煤灰。著名的“寇准碑林”上,只要游客一伸手,立即由白变黑。

  这样一个供县城6万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却因山下的“黑色风景线”——煤炭码头而被渐渐遗忘。

  煤炭码头在巴东新县城下游不足5公里处。记者看到,约2公里长的煤坝就建在江边,煤坝极陡,坡度几乎成90度角,倾斜直到江面。坝下,运输机正把煤扬起来,经露天的煤槽抛向船舱。江面上,溜槽装船运煤。由于溜槽坡度陡,冲击力大,没有安装缓冲设备,致使有相当一部分煤直接冲到江中。

  路边数位工人打着赤膊,汗水沾着煤灰成了黑人。

  运煤的车进进出出向煤坝里倒煤,细煤灰被江风吹向半山腰,落在树枝、树叶、树干上。大风吹来,煤雾弥漫,江中一片漆黑,像乌龙一样在江中到处游窜。

  “我们24小时轮流下煤。”工人们说,因巴东的煤供不应求,这个煤炭码头即便在晚上也是照常营运。

  煤灰笼罩下的2000余居民

  让居民更为苦恼的是吃水问题。多年来,红石梁社区居民大部分吃的是无源洞的水,但由于风景区附近有40多个煤坝,水渠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煤炭冲入水渠中,水源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

  煤炭码头飞扬的煤灰,污染的不仅是一个风景区,更有2000余居民的红石梁社区和一个居住着3万余人的老县城。

  85岁的宋文秀就住在煤灰的“风口”。

  她家的两层小洋楼建在山坡上,阳台正对着煤炭码头。虽然码头离此有约2000米远,但是只要稍有一点偏西风,码头四处飞扬的煤灰,就会片刻笼罩红石梁社区。

  “习惯了,一般不敢开门,衣服也不敢晾在外面。”宋文秀是个爱干净的老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煤灰,锅盖上、护栏上、窗台上,她都要一处处打扫。

  “就在菜地里采了一篮子菜,菜上全是煤灰。”见到50岁的菜农黄兴风时,她刚从菜地回来,她伸出漆黑的双手告诉记者,街上的白菜8毛钱一斤,她种的菜5毛一斤也没有人要,“别人知道红石梁的菜全是煤灰,嫌不好洗”。

  身为社区主任的刘顺喜,是县里的人大代表,他曾多次代表社区居民向县里反映问题,却一直得不到重视。他说,全社区有2453人,全部居住在煤炭码头下风处的山坡上,巴东到秭归的公路上下沿线,每天过往的煤车不计其数。

  在红石梁社区办公室外,有一个悬挂着的白色公告牌。“才几天时间没有擦洗,你看看,上面全部是黑色的煤灰。”顺着指向,记者看到,窗台上也堆积着煤灰。

  红石梁社区办公室楼下是村办幼儿园,孩子们都在教室里活动,“老师们为防煤灰,轻易不让孩子们出去玩”。

  “现在煤灰的污染不仅是环境,对靠田为生的居民来说,更是苦不堪言。”刘顺喜说。

  山坡上盛产白花桃,近几年来,树上挂的桃子再也不能吃了。“桃子要用刷子用力刨,才能洗干净,若是分成两半,里面全是黑的,谁敢买啊!”

  “红石梁社区有200多亩地,60%的人口属于蔬农,靠种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维持生存。由于煤灰污染,蔬菜成了黑色的,有的还枯萎了,根本卖不成钱,直接影响菜农的收入。”

  让居民更为苦恼的是吃水问题。多年来,红石梁社区居民大部分吃的是无源洞的水,但由于风景区附近有40多个煤坝,水渠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煤炭冲入水渠中,水源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

  “我们吃煤灰水有4年多了。”71岁的老教师张厚荣说。张老师患有肺结核,他认为自己的病是由煤灰的污染引起的。

  从去年至今,红石梁社区已有13人死于肺结核,有的村民还在治疗之中。“居民吸的是煤炭灰,喝的是煤炭水,吃的是受污染的蔬菜和食品,呼吸道疾病逐年增多。”村里卫生室的医生说道。

  煤坝:从“非法”到“合法”

  令人不解的是,无源洞景区是省级风景区,在这样的景区内是不允许砍伐林木修建码头的,但煤炭码头却在2002年开始修建。其次,2003年的巴东港口布局调整报告称,5个煤炭码头沿江长度不足1000米,但是目前总长近2000米,多出的1000多米煤坝是否具有合法性?

  生活在煤灰中的居民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不停地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污染事件能得到彻底解决,但是“合法煤炭码头”一说,却让居民们一头“雾水”。

  据巴东县林业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介绍,2002年起,这个煤炭装卸码头从水泥厂、无源洞到凉水寺,长达1000多米,有40多个煤坝,最小的20多米,最大的200多米,而且是少批多占,沿江砍伐林地100多亩,其中已有40多年树龄的柏树碗口粗,还有大量的天然林,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更未有砍伐证。“在2002年前,此处建设成的数个煤炭码头并不合法。”

  据了解,这些煤坝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先批准,后使用”的用地基本原则,全部建在库区175米水位线以下,有的离135米水位线(江面)水平距离只有15米左右,对行船有巨大的安全隐患。

  2002年,巴东县政府专题会议研究煤炭码头,并着手规划码头建设。会议决定:煤炭专营码头必须建在规划的煤炭专用港内,规划区外的任何地方不得建煤炭码头;在煤炭专用港内建设煤炭码头可以采取多种投资形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坚持按程序报建,坚持规范管理……

  2003年,巴东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部署清理整顿非法码头、煤坝工作。2003年9月,县国土资源局开始对擅自占用江岸修建的煤坝进行整顿清理,一方面责令有关责任人自行拆除非法修建的煤坝,并禁止煤炭经营者向非法煤坝卸煤;另一方面对拒不拆除煤坝的责任人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限定责任人在15日内自行拆除所建设的煤坝及其他附属设施。

  据巴东县国土资源局一负责人介绍,在2003年的巴东港口布局调整报告中,煤炭码头被修编为5个,分别为36、37、15、16、17号。其中,后3个码头在2003年前就已建成,由港务局和公司经营。此后,36、37号码头由政府开发修建,并最后拍卖了200多万元。

  2005年4月,在巴东县政府花费大力气砸毁证件不全的煤坝后,剩下的煤坝都已经“合法化”,并在林业、国土、交通等部门办理了各种手续。

  令人不解的是,无源洞景区是省级风景区,在这样的景区内是不允许砍伐林木修建码头的,但煤炭码头却在2002年开始修建。其次,2003年的巴东港口布局调整报告称,5个煤炭码头沿江长度不足1000米,但是目前总长近2000米,多出的1000多米煤坝是否具有合法性?

  对此,巴东县国土资源局的官员并未解释,只声称港口的建设在交通部门,而交通部门称,国土部门批准多少,他们才会依此建设多长。

  “利益诱惑”与“坑洼道路”

  日夜采煤,大量超载运煤,由于经受几十吨超载运煤车辆的重压,公路到处都压成“弹坑”,桥梁到处都是裂缝,特别是头道桥的钢筋混凝桥的损坏特别严重。

  知情人透露,2004年7月9日,后规划建成的37、36号两个煤坝,拍卖出200多万元。但煤坝建设一没按《森林法》规定报批国有林地,二没有考虑林业、旅游部门的意见。“建煤坝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不顾法律法规建煤坝,主要是为了利益”。

  巴东是产煤大县,煤矿产业是巴东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在今年3月5日召开的煤炭工业工作会上,巴东县领导要求在今、明两年内煤炭产量力争达到60万吨以上,税收达2000万元以上,并要求全方位多角度为煤矿企业“保驾护航”。

  去年,巴东县高度重视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圆满地完成了税费征收任务。截至去年12月初,共征收煤炭税费1021万元,比2005年的920万元增长11%;截至10月上旬,巴东地税煤炭行业税收入库3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收近100万元,是去年同期140.44%,再攀历史新高。

  巴东县港航管理所一名副所长告诉记者,巴东、建始、巫山等地的煤多是通过巴东城的煤炭码头外运,而巴东的煤炭码头只此森林公园一处,每年经此运出的煤在100万吨以上,按照每吨300元的最低价计算,收入达到3个亿。

  在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下,煤炭码头对于煤炭行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码头的煤坝的租金就算再贵,煤老板也会包下来。”他说。

  正因为此,巴东县城的老城区24小时,矿车川流不息,导致路面破损严重。

  大卡车、船只和煤坝等已经形成了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日夜采煤,大量超载运煤,由于经受几十吨超载运煤车辆的重压,公路到处都压成“弹坑”,桥梁到处都是裂缝。

  据了解,马黄公路原本是政府为运煤修建的一条专用公路,但到2004年,仅仅在通车不过几个月后,由于路面破损严重而无法行车。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巴东通向宜昌的209省道上。

  如今,矿车不得不经过3万余人的老城区,两年下来,城区唯一的一条主干道早已被压得坑洼不平。“一天24小时,矿车少说也有300多辆,有的甚至载重达到30吨。”红石梁社区专门做过统计。

  污染困境下的“搬迁设想”

  巴东县交通局一负责人称,目前县政府正规划在楠木园专门建设一个煤炭码头,但需要投入2亿左右,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很难拿出如此巨大的资金。目前,由私人投资600万元,正在修建一条专用煤炭公路通向楠木园,至于煤炭码头何时建成就不好说了。

  煤炭码头对于附近的居民究竟有多大污染?

  巴东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队长李江虎说,针对煤灰污染,他们曾联合多个部门监管,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去年,环保部门曾两次通报煤坝污染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根治。

  该县环保局去年9月下达的一份《环境违法行为通知书》称,煤坝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并责令10日内整改:安装旋转式洒水设施,防止在装卸过程中的粉尘污染;装船输送过程中,应采取密封式管道。

  但直到今年4月18日记者离开巴东时,环保部门提出的两条整改措施并没有在煤坝得到落实。

  “污染主要是卸煤过程产生的煤灰,有8家连环评也没有通过。”李江虎说,这8家包括了码头所有的煤坝。

  “环保部门就没有办法管理吗?”

  李江虎解释说,2001年12月,环保局的有关部门才成立,而在此前,有的煤坝就已经运作。

  “有居民得上呼吸道疾病,是否与煤灰污染有关?”

  “不好说。”

  李江虎坦言,从技术层面来将,很难保证煤灰不造成污染,“这主要是选址不当”。

  事实上,省环保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煤灰在空气中是悬浮颗粒物,直径10微米或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能直达并沉积于肺部,进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污染如此之严重,煤炭码头为何不搬迁呢?

  巴东县交通局一负责人称,长江流经巴东城区的长度有限,上游是客运码头,中部是散装货运码头,加之煤炭码头必须以陡峭的山体为基础,位于下游的森林公园正合适。

  巴东煤炭资源在枣子坪一带,靠车运至长江再上船。有人建议,煤炭码头最好建在离煤矿最近的临江楠木园,与矿区两地相距40公里左右。现三峡大坝蓄水后,江水已灌入朱家河,这两个地方移民后人口少,煤炭污染影响小,地价也便宜。

  巴东县交通局一负责人称,目前县政府正规划在楠木园专门建设一个煤炭码头,但需要投入2亿左右,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很难拿出如此巨大的资金。目前,由私人投资600万元,正在修建一条专用煤炭公路通向楠木园,至于煤炭码头何时建成就不好说了。

  ■链接

  煤坝曾被屡屡曝光

  2005年5月20日,《湖北日报》以《无证建煤坝污染母亲河》为题,报道了巴东县老城东侧的煤坝问题。随后,巴东县林业等有关部门组成清理专班,进行整顿。

  2006年5月17日,《湖北日报》以《“黑色风景线”死灰复燃》为题,再次曝光巴东县的煤坝问题。

2007年1月30日,《恩施日报》报道称:“野蛮装卸煤炭,致使煤炭、石块直倾江中,而且造成扬尘污染,严重影响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15、长江开发,现在有百分之几了 

来源: 新京报2007-4-23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4-23/031@012920.htm

  二千年前的人力物力有限,但对水利的过度开发也造成了严重后果。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吸取历史教训,慎之又慎

  最近,水利部长汪恕诚提出,对长江的开发应以60%为宜,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也建议,应尽快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的长江综合管理委员会来统筹协调长江的开发和保护(据《新京报》报道)。显然,对长江的开发已显过度趋势,如不加制止将贻害无穷。实际上,水利建设的过热和对水利的过度开发,一直是中国历史上难以避免的现象。

  大禹治水尽管不完全是史实,但作为在黄土高原、黄土冲积平原和长江等大河中下游平原上生存和繁衍的农业民族,华夏诸族早就形成了重视水利的传统,并且留下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水利工程,有的至今仍发挥效益。但由于农业生产的扩大和增产往往刺激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得不开垦更多的土地,而众多的人口又为扩建或新建水利工程提供了条件,所以在人口稠密地区或农业发达地区,往往会出现水利过热,导致过度开发。

  不妨以史料比较详细的汉武帝时代为例。经过七十多年的恢复和积累,汉朝的国力已较强盛,人口增加到四千多万。汉武帝亲自督察,一举堵塞黄河决口,使河水回归故道。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增开了一条六辅渠,使渠旁的高亢地也得到灌溉。

  以后,又从谷口开凿白渠,引泾水灌溉四千五百余顷,使这一带成为新的粮仓。

  这些水利成就,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很快在全国形成水利建设的热潮,出现了“用事者争言水利”的局面。从今河西走廊、宁夏、内蒙古到陕西,纷纷从黄河及其支流引水灌溉。关中地区、淮河流域开了不少灌田万余顷的渠道,更小的水渠不计其数。

  但其中有些工程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益,或者纯粹是劳民伤财。如河东太守建议在今山西西南引汾水和黄河水灌溉低洼地,估计可以新增五千顷耕地,增产二百万石粮食。为此出动了数万人,但几年后黄河改道,这些土地只能废弃。关中的龙首渠工程浩大,上万人建了十几年,虽然勉强开通,却达不到“亩收十石”的目标。

  一些人提出更宏伟的方案,其中齐国人延年上书:黄河发源于“昆仑”,经过“中国”流入渤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可以在黄河上游引水流入匈奴(今蒙古高原一带),让河水经过那里入海,这样关东再也不会有水灾,匈奴也不会再威胁北部边疆,修筑堤防、运送粮食和防守边疆的人力都可以节省下来。这件事办成了,是“万世大利”。幸亏汉武帝还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当时的黄河水道是大禹治水的结果,“圣人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没有加以采纳。要是真的在黄河上游动土,即使不造成万劫不复的局面,劳民伤财和局部的破坏就不可避免。

  二千年前的人力物力毕竟还有限,更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可供利用,对水利的过度开发也造成了严重后果。人们更想知道,对长江的开发应以60%为宜,那么,现在长江开发有百分之几了?今天对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开发,还有没有开发余地?

  如果已经接近或达到极限,该用什么方法慢下来、停下来?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吸取历史教训,慎之又慎。□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16、垃圾分类扔 几人能做到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7年04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23/094212844492.shtml

  垃圾分类扔几人能做到

  本报联合有关协会调查显示,只有4.2%的受访者会对家庭垃圾分类处理

  全民清洁日

  本报讯本报联合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大学城、北京路步行街、环市路、雕塑公园等地带就“你扔垃圾分类了吗?”对236名市民和环卫工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模糊,在处理家庭垃圾时也只有4.2%的受访者会先行分类。

  “回收”“不可回收”意识模糊

  “全民清洁日”前,志愿者们组成别动队街头扫黑揭黑,发现广州街头已不多见的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市民扔垃圾没有分类意识,而环卫工人在收集垃圾时也是“一车装”。本次调查在大学城、北京路步行街、环市路、雕塑公园等地带展开,受访人数236人。当被问及如何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时,大部分受访者概念模糊。能精确地说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以及布料五大类可回收垃圾的只占了4.2%。超过六成以上市民表示即使在学校、步行街、公园等有条件的公共场所扔垃圾也没有习惯按相应分类投放。“因为广州街头分类垃圾桶越来越少见,所以对‘分类’意识不强。”

  市民张阿姨提到“我看过环卫工人收垃圾的情形,即便有两个桶‘分类’,他们收时就是直接将分类垃圾箱内的垃圾倒入垃圾车内,如果环卫部门都是混合收集垃圾,那我们分类投放也没用,所以干脆就随便放了。”就此这些路段的环卫工人回应“垃圾收集后我们有时会再分下类。”

  在处理家庭垃圾的时候,只有4.2%的受访者会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以及其他垃圾的定义分类,高达八成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家庭垃圾分类仅停留在“把报纸和易拉罐分离出来卖给收破烂的”这样的初级阶段,像香港那样“保护环境从家庭垃圾分类开始”的意识市民普遍没有。

  大部分市民知道垃圾能“变废为宝”

  随着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剧减,人类不得不由过去把自然当成随意扔弃废物的场所的“牧童经济”转向珍惜空间与资源、使废物经循环再生后再次利用的“宇宙飞船经济”发展。调查中超过一半市民知道做好垃圾分类能“变废为宝”。

  “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是我们没有利用好!”省某民主党派从事参政议政研究的工作人员杨先生在调查表上写道。长期关注环保问题的杨先生现场还举了几个例子,日本是通过油化化学再生法,将废塑料包装热裂解或催化裂解为油与燃气的;而瑞典则把废纸包装制成浆,用厌氧微生物和醇等碳水化合物与纤维素反应获得甲烷;美国就是用废包装纸制成酒精以供工业使用。

  像日本、新加坡等能源匮乏的国家,全靠“能源的节约和再利用撑起一个国家的发展。”做好垃圾回收不仅有利于环境的改善,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他呼吁“2010举办亚运、广交会也多了一个‘进’字,每年出入这么多外宾,现在创建国家卫生模范城市在即,广州要成为国际大都市,仅仅‘达标’是不行的,要向国际卫生先进城市学习看齐!”

  昨天清洁日活动现场,海珠区环卫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要做好城市清洁工作,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减少垃圾的生产,只有重视分类才能减少总量。”而调查结果表明,市民对可回收、不可回收以及其他垃圾的定义还是比较模糊。做好垃圾分类工作,67.4%的受访者认为政府的宣传教育是关键。

  “垃圾不就是随便扔吗”

  一些受访者的分类处理垃圾意识几乎为零

  本报联合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大学城、北京路步行街、环市路、雕塑公园等地带就“你扔垃圾分类了吗?”对236名市民和环卫工人进行问卷调查。

  能精确地说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以及布料五大类可回收垃圾的只占4.2%。

  当被问及在学校、步行街、公园等有条件的公共场所扔垃圾是否会按相应分类投放时,高达33.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这个习惯,其中3.4%甚至认为垃圾随便扔也可以,因为环卫工人会进行打扫;另外,23.7%表示不一定,记得的时候可能就会分类投放。

  在处理家庭垃圾的时候,只有4.2%的受访者会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以及其他垃圾的定义分类,而近八成的受访者则表示会把报纸或易拉罐从一般垃圾分离出来,出售给废品收购站。

  小朋友建议:垃圾桶上画卡通

  有市民提出,政府多做些公益性广告告诉市民三者的区别。“市民清楚地区分各种垃圾才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还有小朋友提议,在垃圾桶上使用比较显眼鲜艳的颜色运用喜人的卡通手法画上相应投放的垃圾的样子。“又好看又能提醒大家注意分类。”

  杨先生提议“向日本学习。日本的垃圾回收处理分类相当仔细,有‘资源垃圾’、‘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危险垃圾’”、‘粗大垃圾’之分。不同的垃圾只能在规定的不同日期、不同的时间段内扔到指定的不同场所。特别是‘粗大垃圾’,如旧冰箱、旧电视、旧书橱等,必须提前在便利店等处买好印有编码的‘准扔证’并贴好后,才能被允许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其搬到指定的地点。随意扔垃圾将受到严厉惩罚。”他也指出,日本这种方法对目前的广州来说还过于超前,但应该是广州发展的方向。“目前可以先在学校、事业机关及部分高档住宅小区试验自愿推广,逐步使广州市民形成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

  还有市民进一步提议,认为大部分的环保垃圾桶只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桶,而“其他垃圾”的回收也很重要。“因为其他垃圾大多属于有害垃圾,若不对其进行单独分类回收,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如部分小区及学校设立的废旧电池回收点就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小资料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可回收垃圾——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

  厨余垃圾——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

  有害垃圾——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其他垃圾——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一名母亲教给小孩垃圾分类的知识,有这样意识的家长能占多大比例?

  受访对象身份及比例

  大学城高校师生82人,占34.8%。

  北京路步行街市民72人,占30.5%。

  环市路白领54人,占22.9%。

  雕塑公园的游人23人,占9.7%。

  环卫工人5人,占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