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四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7-04-20

(环境资讯)07地球日主题为:"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4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642710.html

今年4月22日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今年“世界地球日”宣传的重点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善待地球人人有责,节约资源可以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工作做起的全民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环讯)国际专家高度评价中国大型工程中的植物保护措施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4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4/20/content_6003522.htm

    新华网武汉4月20日电(记者李志晖 魏梦佳)在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中国对受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影响的植物采取迁地保护、种质保存等措施,受到国际植物学家的称赞。

    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钦定园长斯蒂芬·布莱克摩尔教授说:“人为开发活动会导致生物栖息地萎缩,生境恶化。其中大型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甚为剧烈,将极大加剧当地珍稀植物的濒危程度。”

    据统计,三峡地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共有200多种,其中疏花水柏枝是三峡特有植物,三峡库区蓄水175米后将全部被淹没。为此,植物学家将该物种移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进行迁地保护,还将其基因、组织、花粉和种子等进行冰冻保存。通过繁殖,目前该园的疏花水柏枝数量已达约3万株。

    武汉植物园吴金清博士介绍,目前该园已收集保存了三峡地区近80%的濒危植物物种。澳大利亚植物学者菲利浦·安斯利说:“如此大规模的植物迁地保育在世界上的确罕见。”

    俄罗斯科学院主植物园研究园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博士认为:“中国保护三峡植物是长期、艰巨但很有意义的工程,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武汉植物园主任黄宏文指出,许多大型工程建筑区往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为响应《全球植物保护战略》,避免国民经济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中国已制定《中国植物保护战略》,规定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以不破坏当地植物多样性为前提,对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项目,必须事先执行植物多样性及其生境影响评估制度,并落实相应保护措施。

    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跨越五大水系,沿线分布5个已建的自然保护区和一个特殊生态功能区。中国政府投资了11亿多元人民币,以保护沿线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

    为保护藏北草原和湿地,建设者先在原湿地旁边营造出人工湿地,再将车站用地上的牧草连根挖出半米深,一块块植入人工湿地内。施工中还首次采用加筋挡土墙技术来保护4000多平方米的沼泽湿地,为此增加投资2000多万元。

    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彼得·雷文博士说:“中国政府投入巨资保护环境,的确值得钦佩。”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同样面临保护沿线生态环境的重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研究员苏荣辉认为,东线工程的实施将提高输水沿线湖泊水位,直接影响湖泊中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引起生态系统变化。

    专家呼吁尽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评估工程实施对水源区、受水区和输水沿线的植物物种产生的影响,以采取必要措施保障生态安全和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雷文博士说:“从保护生态的角度看,大型工程自然是越少越好。但是中国要发展,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出选择并非易事。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必须努力。”

全国土地沙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 局部仍在扩展

来源:《经济日报》 2007年04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641406.html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随着保护和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土地沙化总体上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

  据介绍,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经过几十年、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土地沙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我国土地沙化状况发生了3个重大变化。一是沙化面积缩减。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由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二是沙化程度减轻。沙区植被明显增加,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面积逐年减少,在沙化土地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36.1%下降到2004年的33.9%。三是扩展区域减少。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有19个省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这次监测已有27个省份沙化土地面积在减少。

  多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近5年累计完成有效治理面积480多万公顷,年均有效治理面积近百万公顷,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一些地方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大江大河泥沙淤积逐年减少,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生态状况的持续好转。

  这位负责人强调,虽然全国土地沙化趋势总体上得到遏制,但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在继续扩展,全国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如果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这表明,今后我们面临的防沙治沙工作将十分繁重和艰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陈建辉 刘惠兰)

(环讯)高耗能产业再次抬头 中国节能形势严峻

来源:新华社2007年04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641882.html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记者齐中熙、姜雪丽、顾瑞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一季度,中国发电量增长15.5%,较同期国民经济增速快了4.4个百分点。在电力供需从紧张转向基本平衡的背景下,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现象再次抬头,中国节能形势仍然严峻。

  对于发电量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部门给出的解释是“工业用电拉动”,特别是一些高耗能产业今年以来增速较快。

  “虽然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任务仍很艰巨。”李晓超说,“一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平均增速20.6%,这个速度高出了规模工业增速。”

  此外,钢材、氧化铝、铝材、铁合金、10种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2%、53.7%、43%、44.4%和30.8%。

  李晓超说,高耗能产业高速增长、节能降耗形势严峻,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此外,节能降耗技术进步及在生产领域的推广也需要一段时间。

  为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膨胀,发展改革委2006年9月发布了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锌冶炼8个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的政策,明确对这些行业中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用电实行加价的时间和标准,禁止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

  然而,这一政策在各地的贯彻落实情况却很不平衡。有14个省份以实行发供电联动、协议供电、大用户用电直供、竞价上网等名义自行出台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

  对此,中国电监会副主席王野平表示,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对于有效地限制一些高耗能企业的发展,确实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落实这个政策的时候,确实有些地区、部门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

  “一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力相对富余,高耗能企业限制发展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使差别电价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王野平说,“二是高耗能产业的一些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还比较旺盛,抵消了实行差别电价的效果。另外,有些企业自建的一些小电厂,煤耗高、污染重,也逃避了差别电价的惩罚。”

  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再次抬头,不仅牵涉到“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更是关系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远问题。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将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促进节能降耗工作。

  发展改革委、电监会日前明确表态,要求各地限期落实差别电价政策,立即停止执行自行出台的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以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要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对纺织、汽车、电力、煤炭、钢铁、水泥、焦炭、铁合金、电解铝、电石等国家宏观调控的十大行业,实行部门联动,协同把好准入关。

据悉,今年我国还将采取八项措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包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加强节能降耗管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强化污染防治、健全法规和标准、完善配套政策、强化节能宣传等。

(环讯)《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扩大海水淡化利用规模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4月2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1177

日淡化海水近15万吨 

本报讯 记者郑娜报道:据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侯纯扬副所长日前介绍说,截至去年底,中国日淡化海水能力接近15万吨,比上一年翻一番。沿海地区正在不断扩大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的生产规模。

去年底,单套装置日产水1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在天津滨海新区建成通水,该工程采用的热功压缩低温多效装备的单台产水能力为目前中国之最,由国内企业加工制造的大型海水淡化主体设备填补了空白。

预计到2010年,天津将建成中国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中心、海水淡化设备的制造基地,届时,天津市海水淡化的总规模将达到日产50万吨,年海水直接利用量达40亿吨。

此外,中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也都在大力提高海水淡化能力。

据200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10年,处理过的海水有望占到沿海地区供水量的16%-24%;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37%。

水利部第一次申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到国务院批准

来源:水利部2007年4月2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1202

本站讯 日前,水利部第一次申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得到国务院批准。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保护面积50,684公顷,保护类型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别、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重点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该保护区地处科尔沁草原东侧,属半干旱地区,湿地类型独特,鸟类栖息繁殖条件优越,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但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持和珍稀濒危鸟类的生存生境极其脆弱,急需对其实施保护。

国务院文件指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代表性较强,在保护我国特有物种资源、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领导和监督,健全高效精干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高标准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范围组织勘界立标,落实保护区土地权属,予以公告。

国务院文件还要求: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不得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旅游活动及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按规定建设设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依法履行审批手续。

我国日淡化海水近15万吨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4-20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755.html

    据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侯纯扬副所长日前介绍说,截至2006年底,中国日淡化海水能力接近15万吨,比上一年翻一番。沿海地区正在不断扩大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的生产规模。

    去年底,单套装置日产水1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在天津滨海新区建成通水,该工程采用的热功压缩低温多效装备的单台产水能力为目前中国之最,由国内企业加工制造的大型海水淡化主体设备填补了空白。

    预计到2010年,天津将建成中国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中心、海水淡化设备的制造基地,届时,天津市海水淡化的总规模将达到日产50万吨,年海水直接利用量达40亿吨。

    此外,中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也都在大力提高海水淡化能力。

    据200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10年,处理过的海水有望占到沿海地区供水量的16%-24%;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37%。

(环境资讯)长江设计院签定缅甸水电项目勘察设计合同

来源:长江水利网 2007-4-19

http://www.cjw.com.cn/index/detail/20070419/86128.asp

本站讯(通讯员 傅妮 彭耀宗) 4月11日,长江设计院副院长赵成生代表长江设计院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南方分公司总经理李铁证在广州正式签订了“缅甸伊洛瓦底江密支那以上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协议”、“缅甸水电项目施工电源电站勘察设计协议”、“缅甸恩梅开江杰杯水电站预可研阶段勘察设计协议”和“缅甸伊洛瓦底江敏宋水电站预可研阶段勘察设计协议”四个勘察设计合同,标志着长江设计院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缅甸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中国西藏,经云南省流入缅甸,全长2714千米,流域面积约41万平方千米,是缅甸最大的河流,约占缅甸全国面积的60%。伊洛瓦底江密支那以上流域水资源开发项目的水力资源条件十分优越,开发前景较好。

长江设计院自2005年4月和2006年7月曾两次前往考察,并编写了《缅甸伊洛瓦底江敏宋水电站坝址考察报告》、《缅甸伊洛瓦底江密支那以上流域水电开发设想及敏宋水电站开发方案》等。经过近两年的跟踪,其开发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为加快项目的前期工作,长江设计院已于近期全面启动了恩梅开、迈立开江流域规划,敏宋、杰杯电站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和电源电站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工作。根据有关计划安排、项目实际工作进展和缅甸政府的要求,拟于2007年4月底开始电源电站工程前期施工。

(地方信息)《人民日报》:西藏 湿地保护引黑颈鹤重返高原(图)

来源:《人民日报》 2007年4月2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1176

图为黑颈鹤正在林周县边交林乡卡果村旁的农田里觅食。本报记者 徐锦庚摄影报道

春回大地,在拉萨市区的拉鲁湿地、日喀则市区的德庆格桑颇章湿地和林芝地区的巴结湿地,随处可见各种珍稀鸟类高盘低旋。高原湿地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湿地保护面积的拓展,使西藏的珍稀鸟类数量明显增多。其中,濒危动物黑颈鹤的数量近年来以年均4%的速度增加,今年已增至近7000只,占世界总量七成。

西藏境内的规模湿地有上千处,总面积达600多万公顷,居全国首位。仅拉鲁湿地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就可吸收二氧化碳7.88万吨,产生氧气5.37万吨。

近年来,西藏先后完成德庆格桑颇章湿地和拉鲁湿地一期保护工程,并在拉鲁湿地保护区内植树,实施“投食引鸟”行动,招引了久别的赤麻鸭等上千只珍稀鸟类回归。

(地方信息)甘肃高台县南华镇水库决口 1700余人撤离(组图)

来源:西部商报 2007年04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4-20/023512821321.shtml

甘肃高台县南华镇水库决口

  本报记者 陈永君 李静舟 为您报道 昨日中午12时许,甘肃省高台县南华镇小海子水库突然决口,下游临近农田一片汪洋。昨晚8时,省政府新闻办就此事向媒体做了通报。险情发生后,高台县委、县政府迅速启动重大险情紧急预案。截至昨日下午5时,水势已得到控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水库决口后,张掖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紧急赶赴现场对险情进行严密监控,并对可能发生险情的南华镇小海子村、巷道乡渠口村、果园村等四个村1700余名群众进行紧急疏散。省水利厅领导以及省防汛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也到现场进行指挥。截止记者发稿,受灾损失情况正在进一步统计中。

  记者目击

  水库撕开一个近30米的口子

  昨日下午4时许,记者在现场看到,水库库壁被撕开了一个近30米的口子, 水库决口处仍有大量存水涌出,下游一片汪洋,大片农田被淹,当地机关干部和群众一道正在观察水情,及时排除危险。由于水库里的水还在涌出,途经流域的农田、渠道等毁损和淹没情况仍没有准确数据。

  现场抢险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险情发生后,高台县委、县政府调动县直机关和水库临近南华镇、巷道乡干部赶赴一线,对可能发生险情的南华镇,墩仁村,小海子村,巷道乡渠口村、果园村群众进行疏散,四村1700多名群众在第一时间得以安全转移。

  截至下午4时,决口的库水只进入了小海子村的部分农屋,未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大量库水途经农田和戈壁滩后,水头已于昨日下午2时左右进入下游黑河。涌出的库水经北部低洼地势的沙漠林地淹没了部分农田。昨晚8时许,政府通知险情已控制,村民陆续回到家中。

  记者调查

  水库决口原因正在调查中

  高台县小海子水库负责人许正亮介绍:小海子水库2002年开建,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库容量350万立方米,存水主要来自上游的祁连山雪水。记者采访高台县相关负责人得知,目前水库决堤是什么原因,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未经专家论证还没有结论,水利和民政等部门正在处理相关事宜。截止记者发稿时,高台县委、县政府正在召开专题会议,本报将继续关注。(常伟)

(重大水事)新华网: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使流入黄河泥沙量减少10%

来源:新华网  2007年4月1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1158

新华网西宁4月19日电(记者任晓刚)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4万公顷,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平均减少10%。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0年5月,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建立以来,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措施,使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得到了改善。

据青海省水土保持局调查统计,自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保护天然林117万余公顷,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8.47万公顷。至2003年,全区林地和灌木地较2000年已分别增长了32万公顷和224.8万公顷。

统计资料显示,通过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措施,三江源地区治理草场273万余公顷,禁牧139万公顷,有效减轻了草场压力。

截至目前,三江源地区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土地54.4万公顷,存在生态问题的166.5万公顷土地得到修复,这些综合措施致使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平均减少了10%

(人与自然)中华鲟今日“坐包厢”回家

来源 : 长江商报 2007-4-20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show.aspx?id=36626

预计行程将达15小时 运输途中将被麻醉

  本报讯(记者 刘飞超)今晚9时,两尾寄养在北京海洋馆的野生中华鲟将起程“回家”,预计于明日12时许到达荆州。22日上午9时,它们将在长江荆州段放流。据了解,北京海洋馆为安全运送中华鲟已做了大量准备,并将馆内鲨鱼作为“实验品”进行吊装练习。今日,两尾中华鲟在吊装时将进行最后一次全面体检。

  17日,长江水产研究所已派专车将中华鲟的特制水箱送到了北京海洋馆。此前在荆州中华鲟试验基地,本报记者见到了这个国内唯一一个用来运送中华鲟的“包厢”:它由不锈钢制成,由水产研究所自行研制,长4.8米、宽2.0米、高0.9米。为了确保运送途中不划伤中华鲟,水箱内壁被打磨得非常光滑并铺上厚厚的海绵,底部是柔软的橡胶垫,螺栓将箱体与运输车牢牢固定。此外,水箱周围还有多个换水供氧口。

  为了尽量缩短运送时间,此次运送将全程走高速,从北京出发,经郑州、襄樊,最终到达荆州。

  水产研究所专家介绍,因为这两尾中华鲟的人工驯养时间还不长,还有很大的野性,所以,运送中将对它们进行麻醉,保证其不会因激烈挣扎而弄伤身体。此外,在运送途中,随行人员将每隔3小时停车观察一次,调整供氧量。途经郑州时,将为中华鲟换水,换水量约为1/3。

■链接

小中华鲟放流前“打针”

  两尾野生中华鲟将于22日放流,同时,长江水产研究所人工繁殖的5万余尾小中华鲟也将随之放流。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荆州太湖的这个中华鲟试验基地,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着给它们“打针”。

其实,工作人员是在给鲟的脊背里注入一种标记系统——一颗大米般大小的“胶囊”。基地负责人李罗新说,这些就是鲟的身份证,可以用来确定它们的年龄,也可据此测算存活率。

(人类与环境)地球哀鸣威胁人类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来源:新华网2007年04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643887.html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 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50年后将有超过30%的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 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 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锐减

如果森林消失,我们还能留下什么?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六)土地荒漠化

别再让干旱蔓延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The Yellow River ——黄河,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七)大气污染

如此环境如何生存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八)水污染

如此水还是生命之源吗?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九)海洋污染

赤潮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全方位影响人类社会

来源:新华网 2007年4月2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1238

新华网巴黎4月19日电(记者 卢苏燕) 今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摄氏度至4摄氏度,并将导致海平面升高18厘米至59厘米。

普通百姓对上述数字的具体意义恐怕并不十分清楚。根据专家的解释,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地球上15%至4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危险;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将有2亿人口会因海平面升高、洪涝或干旱而不得不放弃家园。

实际上,气候变暖造成的后果还远不止这些,它对整个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法国最新一期《科学与生活》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气候变暖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创,尤其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文章说,气候变暖将导致严重缺水,尽管各项农业灌溉工程可以弥补一些损失,但降水的多少直接影响水源。此外,夏季和秋季干旱天气增加将严重影响森林生长,并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暖冬天气也将使许多农业和林业害虫顺利过冬。

旅游业是法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法国人口为6000多万,但旅游业从业人员有250万人之多。专家们预测,由于天气变暖,夏季南部海滩的阳光将让人无法忍受,冬季北部的滑雪场则将因缺雪关门。专家们幽默地分析说,今后法国人的旅游习惯将不得不改变:冬天去南部海滩晒太阳,夏天去北部高山避暑。

在能源方面,气候变暖已经改变了从前的能源消耗格局。十几年前,空调、电扇等在法国几乎没有市场,法国大部分汽车上没有空调。然而,近年来,此类产品在法国市场非常热销,没有空调的汽车几乎绝迹。法国专家说,过去是冬季取暖消耗能源,现在是夏季降温消耗能源。

此外,气候变暖还直接影响到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最近出版的《气候变化和世界遗产个案研究》一书中概述了气候变化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威胁。该书指出,全球冰川融化正在破坏稀有野生物种的栖息地,海平面上升和洪灾则将给许多古城及居住区带来灭顶之灾。针对世界海洋遗址而言,预计到2010年,全球70%的深海珊瑚将受到温度上升和海水酸性增强的影响。

(深度报道)“大捕网”通吃一切 长江鱼怕要“断子绝孙”

来源:新华网2007年04月19日 杨金志

http://env.people.com.cn/GB/5639182.html

  一眼望不到边的滔滔江面,数百个用网兜装着泡沫塑料的渔网浮子逐浪起伏,每个浮子的直径都有1米左右。而在浮子的下面,则是长达上百米的渔网,最小的网眼细如米粒……前不久,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长江口联合巡航检查行动”,这是记者在此次检查行动中看到的场景。

  从2002年起,每年从4月1日12时到6月30日12时,葛洲坝以下长江水域均实施禁渔。在此期间,除恰逢鱼汛的刀鲚、凤鲚实施捕捞限额专项管理外,别的鱼类一律禁捕。不过,近年来长江口违禁捕捞刀鲚(俗称刀鱼)等名贵经济鱼类的现象仍然屡禁不绝,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大捕网”通吃一切,小刀鲚赶尽杀绝

  “没有一条鱼能通过这些网。刀鲚是要从长江口洄游到江苏、安徽江面产卵的,长此以往岂不是要‘断子绝孙’?”

  长江入海口素有“黄金渔场”之称,其中刀鲚、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在这次检查行动中,记者看到的那些渔网浮子,大多是逾期遗留的捕鳗网。这种网眼细小的网具,会让许多其他鱼类误入其中,无法脱身。不过,只要在合法期限内使用,捕鳗网还不是鱼类的主要杀手。“大捕网”(又称“深水张网”)才是鱼类“不共戴天”的敌人。

  “每年4月是许多重要经济鱼类往长江洄游的季节,长江口是鱼类洄游的大门,它的畅通对鱼类的繁殖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庄会柏说,“即使对于允许捕捞的刀鲚、凤鲚,也要留出足够的洄游通道。”

  “每年4月以后,长江刀鲚开始洄游,‘大捕网’马上就会多起来,甚至能把长江口从江面到江底完全封住,没有一条鱼能通过这些网。”庄会柏说,“刀鲚是要从长江口洄游到江苏、安徽江面产卵的,长此以往岂不是要‘断子绝孙’?”

  上海市崇明县渔政管理检查站站长陶汉周说,用“大捕网”深水作业,可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会造成大量幼刀鲚被捕获,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平衡。

  “水污染了还能够治理,一个物种如果灭绝了,就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副局长马毅说,“由于违禁捕捞,滥捕酷捞,当前长江口,乃至整条长江的生态环境,用‘毁灭性’‘不可逆转性’形容都不为过。”

【1】 【2】 【3】

(环境时评)环境时评:环保违法,一把手该负何责?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7年04月20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5640982.html

  4月15日,运城市委常委会作出决定,对在环境违法案件上负有责任的三名县级领导进行处理,河津市副市长阎新民、闻喜县副县长葛旭元、平陆县副县长马李魁被停职检查。(4月17山西新闻网)

  众所周知, 三位副职领导“祸”起上级督办和媒体曝光。近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批评了位于河津市的山西振兴集团、位于闻喜县的运城海鑫钢铁公司建设项目违反环评法的问题,中央电视台曝光批评了平陆县曹川镇土小企业违法生产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运城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果断措施,责令违法项目立即停止建设,坚决查封取缔土小企业,在全市范围铺开清剿超标排污现象和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行动,并决定三县市副县市长停职检查。作为三县市的分管领导在污染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级部门依法问责,查处及时,恰如其分,同时也是对环保执法不严和治污不力等懈怠公务行为的一次警示。那么,为什么在上述三起事件,一把手都能“独善其身”,什么事也没有呢?

  提及环保问责,人们自然想到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因松花江发生重大污染事故而引咎辞职,他是“公务员法”通过后第一个引咎辞职的政府高官,体现了政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决心。但是,在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引咎辞职的为什么是环保总局的局长,而不是其他分管的副局长?这说明了随着“公务员法”的贯彻,问责制也在不断深入,在对于失职或渎职官员的处理上更显理性。在环境污染事件中,如果只处理副职领导或基层官员,老百姓就要问,不为萝卜不拔菜,拔了菜萝卜为什么不见出来?

  无须回避,随入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各级党政一把手有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举措,但也有个别地方政府领导从当初的“发展饥渴症”演变为“政绩保卫战”。有的人在台上大讲绿色GDP,而在招商引资、上工业项目时却无视环保法律,我行我素。有的人与上级政府签的环保目标责任状信誓旦旦,而开完会就交给秘书锁进了抽屉。有的领奖状时跑得欢,曝光吃批评却让下面人做“挡箭牌”、“替罪羊”。环保一票否决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既有法律的规定,又有各地具体实施意见的明确,那么,为什么出了事都是副手顶着,一把手却啥事没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问责被形式化和“边缘化”,此前的环保指标与责任分离,业绩考核与问责脱节。环保效绩考核不仅仅是针对分管领导的,更是针对主管领导的。作为考核官员的一个项目,环保效绩既包括当地环境质量、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环保投入,还包括是否出现危害群众健康安全的突发性环境违法事件等,环保出了问题首先要拿一把手是问,然后再下移“问责底线”,逐级究责,方为根本。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环境安全,危及百姓健康和生命,再难也麻痹不得,懈怠不得,只有用“绿色政绩单”约束党政一把手的行为,强化督查与问责,才能严肃责任,有效地遏制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

(环境时评)嘉士伯天水污染事件折射我国环保执法的尴尬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4月20日 姜  赟

http://env.people.com.cn/GB/5642249.html

环保执行力要硬如钢铁

  在被誉为“甘肃小江南”的天水市,世界知名品牌嘉士伯的一家控股合资企业――奔马啤酒厂,十多年来一直向渭河排放污水,而且它还是当地唯一一家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近日,经媒体曝光后,奔马啤酒厂已被责令停产整顿。

  嘉士伯天水污染事件,折射出我国环保执法的尴尬局面:一方面,从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喊环保、抓环保;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的本性是趋利的。在地方政府种种形式的默许下,在环保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下,自然变成了只求财富不问责任的“赚钱机器”。可以说,是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的不作为,或者即便有作为,却不硬不彻底,才导致了类似嘉士伯天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这也就引出我们要反思的问题:为什么地方政府监管会如此弱化?客观地说,许多地方环境恶化能到今天的地步,起始是缘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上的不足,以至于把环保长期边缘化。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而按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话说,其实是体现了“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监管弱化,原因很多。其中,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滞后就是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环境政策法制还存在四个“软肋”:一是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二是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三是一些地方领导干扰环境执法,存在环保局长“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现象;四是基层环保经费投入难以保障,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实。

  高污染换来高增长使得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绿色增长”。正像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所说的那样,我们“要使环保政策和执行力像钢铁一样坚硬,而不是像豆腐一样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