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6
四月十六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境资讯:
1、水利部长汪恕诚称长江开发度以60%为宜
2、专家呼吁透过沙尘关注环境
3、新华网:中国采取措施遏制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4、公务车政府采购凸显3看点:节能环保将成主旋律
地方信息:
5、北京将投2.5亿加大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
6、广西近千乡镇医院污水直接排放
7、趵突泉面临停喷危机 济南压缩城市用水指标
人与自然:
8、三峡濒危植物迁地保育做的成功
NGO行动:
9、志愿者的生态补偿行动
重大水事:
10、三峡蓄水后库区水华、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
环境曝光:
11、组图:肯德基违法堆垃圾污染环境
热点解读:
12、长江首份“体检”报告公布 4大水问题困扰长江
环境时评:
13、地下水资源保护已刻不容缓
14、污水厂成摆设谁来埋单
15、文化视野中的水资源问题
1、水利部长汪恕诚称长江开发度以60%为宜
来源:新京报 2007年04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16/034911646150s.shtml
水位下降及水质污染导致洞庭湖丁字堤沙滩裸露鱼类死亡。资料图片
本报讯 昨天下午,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届长江论坛发布《保护洞庭湖行动纲领———长沙宣言》,有关政府部门及来自20多个国家的流域管理专家共同会诊长江与洞庭湖的健康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前景。
保护洞庭湖从四方面入手
本次论坛包括高峰论坛和五个分论坛,旨在通过构筑决策者、执行者之间的高层对话协调机制与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解决长江、洞庭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论坛昨日正式发布《保护洞庭湖行动纲领———长沙宣言》,宣言提出,必须“正视洞庭湖目前面临的问题,各有关方面应采取统一的措施和行动,积极推进洞庭湖治理保护的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管理体系、综合防污体系、水利生态保护体系建设。”
开发长江立足可持续发展
水利部长汪恕诚在参加首届长江论坛时指出,“长江论坛的主题是保护和发展,这是中国政府发出的信号,不能再100%开发长江了。要给生态留出余地。”昨天,汪恕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长江的健康标准应是可持续发展。
“国际上公认的水资源开发比例是40%,超过40%就会给江河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汪恕诚透露,目前黄河水资源利用已超过60%,海河超过98%,生态状态非常糟糕。尽管长江的水资源丰富,是黄河的15倍多,但是开发程度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开发60%,留下40%,保留原来的生态状况和生物多样性。”。
本栏采写/本报特派长沙记者 郭晓军
部长观点
湖南和谐点:洞庭湖不再萎缩
长江将功能分区,推广水权排污权交易制
本报讯 昨天上午,中国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会见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詹姆士·利普一行时,不谈水电开发而畅谈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长江生态成为宾主对话主题。汪恕诚透露,将对长江进行功能分区。
开发不能牺牲生态
作为在清华大学学了9年水利和水电开发的水利部长,汪恕诚坦言,学生时代老师讲得最多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大自然,要将河流的能量100%开发出来。“在工作中,我逐渐地接触和认识到中国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长江频发大水,黄河年年断流,淮河严重污染,而海河到了‘有河皆干,有河皆污’的程度,这样的环境相当可怕。”汪恕诚说。
汪恕诚指出,最近几年,中国水利工作的思路得以转变,这意味着中国整个发展模式和方向的转轨,中国不再以牺牲生态代价去开发水力资源,而要考虑江河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和自然的和谐。
和谐标准因地制宜
“我们现在都在讲人和自然的和谐,这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汪恕诚指出,应该找出人和自然的和谐点,不同流域、不同地区的和谐点是不一样的。
“以河北为例,人和自然的和谐点,就是地下水位不再下降,下降就说明这个地方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湖南的和谐点在哪儿?湖南和谐点的标志是:洞庭湖水面不再萎缩,水质达标不再被污染。”在昨天中午同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和省长周强的座谈中,汪恕诚再次提及“和谐点”概念。
推广排污权交易制度
对于屡禁不止的部分企业向长江偷排污水问题,汪恕诚认为,应该通过推广水权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来解决。
汪恕诚透露,将对长江进行功能分区,先计算纳污容量,保留生态用水之后,剩余的指标分配到各行政区,确定企业和家庭的用水定额指标。目前,水权和排污权的交易正在部分省份试点。
“层层分下去,层层有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出售,形成水权市场。”汪恕诚说。
2、专家呼吁透过沙尘关注环境
来源:新华网2007年04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616057.html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记者孙闻、樊曦)近年我国时常出现的黄沙漫天,浮尘蔽日的沙尘天气,使人们对彻底治理沙尘暴给予热切期待。但专家指出,根除沙尘暴甚至不是未来几千年内能够做到的,理性态度应该是将其看作一个环境警示信号,更多地关注诱发沙尘暴的环境破坏因素。
中国气象局灾害评估专家周自江15日表示,如果环境破坏加重,荒漠化加剧,那么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就会进一步扩大,形成沙尘暴的可能性就会增多。因此,应该把沙尘暴“视作我们头上一个长鸣的警钟,透过沙尘暴看看我们对环境的破坏是不是加剧了,对资源的开采是不是过度了”。
周自江说,治理沙尘暴切忌急功近利,“不能指望今年种上树,明年就不起沙尘。也不能因为短期内没见到效益,就不再投入,半途而废。”
周自江认为,整个生态环境就像人的机体一样,具有自我修复功能。他认为,治理环境“可以从一些荒漠化程度较轻的地方开始,致力于激发当地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同时,他主张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时,应当依据当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选择适合的物种和适当的种植密度,以实现良好的种植效果。
3、新华网:中国采取措施遏制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来源:新华网2007年4月15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0905
新华网长沙4月15日电(记者谭剑 苏海萍 王丹丹)第二届长江论坛15日在湖南长沙开幕,中国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表示,正确处理好江湖关系,遏制洞庭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是构建“健康长江”的关键。
洞庭湖是目前仅存的两个与长江干流直接连通的大型通江湖泊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围湖开垦、滥捕滥捞等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洞庭湖湿地生态遭到破坏,湖面不断萎缩,调蓄洪水功能退化。
汪恕诚强调,实现人与湖泊和谐共处除了考虑防洪减灾问题,还必须把洞庭湖生态和环境保护纳入长江综合规划和治理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加强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治,加大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力度,确保民众饮水安全,逐步恢复洞庭湖湿地功能。
为了遏制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8年以来,退田还湖政策已开始显露成效,50多年来洞庭湖首次出现恢复性增长,30多万湖区居民远离水患之苦。自2002年起,长江干流和洞庭湖实施阶段性禁渔行动,5年来累计投放鱼苗1亿尾。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地方性法规得以通过。2007年,洞庭湖沿岸130多家小造纸厂被列入关停整顿的目录。洞庭湖的生态功能分区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
在中国政府的直接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民间团体也开始介入洞庭湖环境保护,政府与公众、政府与学术界、环保团体之间对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已日益达成共识。由长江干流11个省区市以及20多个国家部委、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的第二届长江论坛今年将主题确定为“长江与洞庭湖”,并通过了《保护洞庭湖行动纲领——第二届长江论坛长沙宣言》。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欧梦达对中国政府恢复洞庭湖生态所做的努力表示肯定。欧梦达表示,洞庭湖作为全球重要湿地之一,对于维护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相信在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洞庭湖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4、公务车政府采购凸显3看点:节能环保将成主旋律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7年04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619437.html
12日,在《经济参考报》社和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07公务车采购高层论坛上,来自中央各部门、省市采购中心、企业的有关人士和行业专家对公务车政府采购政策、公务车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节能、环保是主旋律
与会的业内人士纷纷指出,节能、环保将成为今后公务车采购和汽车消费的一种趋势。
“政府采购能对乘用车的采购能起到示范效应。”国家质检总局中标认证中心主任李铁男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政府采购作为相关政策推广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政府的采购行为来引导公众利益与价值取向。从国家政策和我国能源消耗现状及需求看,政府机构在乘用车节能采购方面有着政策的要求、管理的约束、公众的监督、自身的示范等多方面的推动因素。政府在乘用车节能采购方面进行引导,必将促进我国的汽车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对节约型消费起到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而且,节能、环保等概念对生产企业来说,也将获得巨额回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发展中心主任陈燕平指出,随着环保、节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级领导者、消费者以及企业家的绿色消费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并将日益强烈。国内汽车品牌进入了政府采购“绿色清单”,就意味着在国内市场拥有更高的占有率。企业重视环境保护,不但不会阻碍企业的发展,而且会给企业发展带来盎然生机,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将获得绿色市场的巨额回报。
据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任勇介绍,东风日产一直是行业内“节能、环保”的典范。在产品投放上,东风日产的天籁、颐达、骐达、轩逸、骏逸等产品都先后通过了国家“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达到欧Ⅲ甚至欧Ⅳ排放标准。因此,去年年底,其产品都顺利进入了政府采购首批“绿色采购清单”,在公务车采购市场中博得了头彩。
综合评价有望替代“价格论”
公务车采购惟价格论的评标方法,在论坛上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
“评价汽车的好坏,不能简单以价格论。”
东风日产乘用车销售部部长叶磊认为,公务车采购应综合考虑,以使用率成本作为评价标准。他说,公务车采购市场的产品应该是集技术先进性、安全性、环保为一体的。因此,除了车辆的销售价格满足公务车市场的需求外,还应在整个车辆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内具有综合竞争力,包括车辆可靠性、维修便利性、油耗、使用成本、维修成本等等。可是,目前公务车市场出现了单纯的、低水平的价格竞争现象,这不利于汽车品牌的提升,也会影响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
“单纯以采购价格作为采购决策依据的做法,的确不太科学。”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采购中心处长陈伟指出,安全、质量肯定是公务车采购中首要问题。至于采购价格,该中心也正考虑以采购总成本作为采购的决策依据。
他说,在采购中要发生很多成本。如果从采购价格来看,有可能这个采购是成功的,但是从采购总成本的角度考虑,有时候一次价格很低的采购未必是一次成功的采购,采购部门提货的成本、车辆发生故障时的维修成本都可能很高。因此,该中心目前也在进行此方面的探索。但是,评价汽车全生命周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陈伟希望,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汽车厂商能一起,尽早实现这个目标。
记者了解到,今年一些政府采购中心在进行公务车采购招标时,让各个生产厂商提出一款最具竞争力的公务车车型,开始倡导对公务车的综合评价。
车改箭在弦上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支持公务车采购的发展,公务车采购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但是,不少与会人士都提出,目前公务车采购方面还存有四大问题。
一是公务车改革的整体思路还不确定。10年前,国务院体改办提一个公务车改革思路,即取消公务车,改为发放公务车补贴。但是,由于社会反响比较大,车改就一度中断。记者获悉,今年车改又重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一旦这个改革方案出台,对于整个公务车市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陈伟说。
二是如何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近年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出台了很多关于车辆采购的政策目标,比如《关于实施促进政府采购政策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先采购自主品牌、支持自主创新的品牌,《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要求采购节能环保的产品。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两个文件中的措辞都很委婉,提到的都是优先采购,而什么情况下进行优先采购并没做出具体规定。因此,政策的落实就很困难。尤其是,当这几个政策目标要同时实现时,哪个政策目标最优先保障实现,采购人都感到无从着手。
三是国货、自主品牌标准迟迟未出台。记者了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几大部委就曾经就此拟写出一个草案,但是最终并未颁发。国货、自主品牌概念至今无定论,影响了政策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
四是公务车的配备标准问题。目前,公务车配备标准还采用1994年和1999年国办出台的规定。这个执行了十几年的标准,现今已不适应汽车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但是,今后这个标准是否会做出改变,或者说它还要执行到什么时候,依然是一个问号。(曾亮亮 卢成)
5、北京将投2.5亿加大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7年04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618271.html
加速污水处理等薄弱项目建设 北京力争奥运会前城市面貌改观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海平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北京今年将完成全部奥运场馆建设,并加速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奥运相关基础设施薄弱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在奥运会前使城市面貌得以彻底改观。
王海平说,今年国家、北京市将投资2.5亿元人民币,继续加大北京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许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采取多种投资模式,推进特许经营。今年计划吸引社会资金1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面积有望达到29万平方公里,营造22.5万亩林地。
另外,北京今年还将开工建设一条长1.3公里的奥运旅游大道,展现绿色奥运理念。这条奥运旅游大道从北四环的熊猫环岛向北一直延伸到奥林匹克公园南门,宽近200米,投资约1.2亿元。大道两旁有一些绿化工程及喷泉等景观。据了解,这条大道的建设有两个创意:一是通过雕塑等各种手段把北京奥运会的所有项目记载下来;其次,采取类似好莱坞星光大道的形式,以铜砖的形式记录奥运冠军获得者参与的项目、成绩,加上运动员的手印或脚印、签名、纪录等,把这些雕塑固定在道路上,让未来的旅游者能非常完整地看到北京奥运会取得的成绩。王海平说,奥运旅游大道将重点突出奥林匹克公园的作用,不仅为北京市民服务,还将吸引世界各地来京的游客及奥运会期间来京比赛的运动员。
6、广西近千乡镇医院污水直接排放
来源:东方早报2007-4-16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606.html
广西近千家乡镇医院所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对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构成了较大威胁。
记者日前获悉,广西将在3年内规范医疗机构的污水处理,使全区各类医疗机构的污水排放达到国家规定。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产业协会的专家介绍,医院污水包括医院传染病源污水、医疗含菌污水和生活污水三部分。由于医院的特殊性,医院排放的污水中含有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
目前,广西各城市中的大中型医院基本都装备了污水处理装置,但县以下医疗机构的废水处理水平还参差不齐,有些污水基本上没有经过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
7、趵突泉面临停喷危机 济南压缩城市用水指标
来源:新华社2007年04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619211.html
新华网济南4月16日电(记者苏万明)为缓解趵突泉停喷的危机,济南市城市节水办日前宣布,济南市城市用水实行非常时期用水计划,压缩各用水单位四五月份的用水指标,超计划用水的单位将征收加价水费,加价水费金额为原水费的一倍到八倍不等。
济南市节水办要求,各用水单位4月、5月的用水计划指标,在已下达的用水计划基数基础上,企事业单位压缩10%,生活用水压缩5%,经营服务业用水压缩15%。超计划用水的单位不仅要征收该收的水费,还将征收超计划加价水费。
济南市城市节水办即将扩大节水检查范围,对洗车、洗浴、工矿企业、机关、院校、城市社区等进行全面检查,对浪费用水、节水(中水)设施未建或停用、使用非节水器具、跑冒滴漏等现象,加大查处力度。
济南市去年秋季以来,遭遇秋冬春连旱,给农业、旅游等产业造成一定影响。近期泉城济南的象征——趵突泉地下水位一直围绕27.60米的红色警戒线上下徘徊,经常面临停喷危险。
8、三峡濒危植物迁地保育做的成功
来源:新华网2007年4月1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0920
新华网武汉4月15日电(记者戴劲松、郭嘉轩)15日,在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的会前专题讲座上,“受胁植物移植”会议主持人、澳大利亚植物学者菲利浦(Phillip Ainsley)盛赞三峡濒危物种的迁地保育做得很成功。
据了解,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植物迫于环境压力而成为濒危物种。像三峡大坝修建,水位抬升,库区的一些濒危植物将会被水淹没,中国植物保护专家为此将一种名为疏花水柏枝最濒危植物迁移。
调查显示,三峡库区共有31个疏花水柏枝种群,总量达9万多株。目前,已有4000株疏花水柏枝“移民”到了武汉植物园,3000余株则落户三峡植物园等地。
已经在武汉植物园实地考察后的菲利浦对此大为赞叹。他说,过去自己做过的一些移植物种中最多的才200多株,如此大规模的植物迁地保育在世界上的确罕见。
菲利浦指出,将植物迁移到适合它生长的其它区域是传统做法,修建阿斯旺大坝时也是采用这一方式,而这样做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悉,疏花水柏枝的迁地保育耗资达数百万元。
因此,菲利浦建议通过采集濒危植物种子进行培育,这种方式要节省很多,目前澳大利亚已有两个成功案例,他应邀开展的此次讲座正是和各国学者、官员探讨这一做法。
9、志愿者的生态补偿行动
汪永晨
今年五一,绿家园志愿要到四川生态游。为此4月14、15日我们先到河北邢台太行山的大山里种了两天树。去之前,在我们给志愿者的通知里这样写到:希望五一参加绿家园大渡河峡谷生态游的朋友参加到此次种树的活动中,这次活动是为我们所乘飞机而造成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所做的生态补偿。根据计算我们从北京乘飞机到成都的里程是1697公里,这样来回需要种六棵树做为补偿。
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去人们还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60%是人为造成的。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月2日在巴黎发表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8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过去有科学家说66%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而在这次大会上,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已经被公布定为90%。
为此,法国埃菲尔铁塔会、意大利古罗马露天竞技场、西班牙马德里,坐落在独立广场上的阿尔卡拉门、希腊雅典,议会、市政厅和外交部的灯光在2007年2月1日晚19时55分至20时,5分钟之内,平时的灯火辉煌,成了一片黑暗。而就是在这片黑暗中,一些闪光灯却在闪烁着微弱的灯光。手持相机的人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回答:我们要记住为什么会有这一刻。
我们平时乘飞机,开汽车对气候的影响应该说也是做出了“贡献”的,那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怎么办,最近有国际组织有一个计算方法,就是我们乘飞机和开车以后以种树的方式进行补偿。http://www.hinature.cn/xz/js.html点击这个网就可以计算出你乘飞机、开车的里程和需要种树的棵数。
4月14、15两天,33名来自绿家园志愿者到河北邢台太行山种一下一片绿色。这支队伍中有记者、学者、律师、大学教授、公司职员和学生、年龄最小的是《中国经济时报》和《人民公安报》一对陈宏伟夫妇只有3岁的小女儿豆豆。
志愿者们希望不仅仅是以这种方式“赎罪”。也希望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通过对大山的了解,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希望我们能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太行山。
我们的种树行动刚刚结束,久早的太行山下开了春雨。
绿家园种树人
石头缝里种下一棵
北京到刑台这样的干河有九条
三岁的孩子在山上
母子
铲
小小志愿者
听讲敦守敬
交个朋友
大山下的绿家园
敦守敬的故事
牛朗之女山行
雨中山行
种树路上
10、三峡蓄水后库区水华、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
来源:荆楚网2007-4-16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591.html
微震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目前处于正常状态。国家已安排40亿元治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目前正在追加资金。
国家计划到2010年投资392.2亿元治理库区水源污染,湖北有8个县在规划区域内。
报告显示,三峡蓄水后,库湾及支流回水区多次出现水华现象(藻类过度繁殖),库区的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但不会对三峡工程造成威胁。
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在135米蓄水过程中和蓄水后局部时段,香溪河等12条支流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华现象。
监测表明,2004年库区支流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水华19起,2006年仅2-3月,就累计发生水华10余次,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其原因是,三峡蓄水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厘米/秒,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
此外,报告指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强度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未突破正常状态,不会对三峡水利枢纽和三峡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但岸边松散堆积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
目前,三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自1997年以来,国家先后投资5700万元,建立了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其中包括24台数字地震台、8套流动地震仪、3个GPS基准站、8口观测井和1个监测总站等。
报告还显示,2002年,国家还专门安排40亿元,用于三峡库区二期(蓄水位)地质灾害治理,目前正在追加资金。
对于库区水源污染问题,国家计划到2010年将投资392.2亿元,用于三峡库区的污染防治,规划涉及区域7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亿,湖北有8个县在规划区域内。
据悉,在392.2亿元中,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将投资216.5亿元,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投资77.5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24.8亿元,生态保护工程投资44.7亿元,基础建设投资7亿元,船舶污染治理投资14.7亿元。
按规划,如果治污进行顺利,到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水面的水质将达到2类水质标准。
11、组图:肯德基违法堆垃圾污染环境
来源:人民网环保论坛2007年04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1895/5617893.html
12、长江首份“体检”报告公布 4大水问题困扰长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4月16日 余建斌
http://env.people.com.cn/GB/5616325.html
长江水生态形势不容乐观。图为去年冬季鄱阳湖干涸的湖滩。季 风摄
4月14日公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是长江的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这份250页的报告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
“长江正面临着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四大水问题困扰。”报告的主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研究员告诉记者,这四大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水质呈整体恶化趋势以及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等方面。
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率不高;洪水灾害仍是心腹大患
报告指出,长江水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总体开发利用的程度并不高。
据杨桂山介绍,长江的水量是全国总量的35%,但汛期水量占去了全年水量的70%—75%。据1990—2000年的数据分析,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太湖水系为84%,而金沙江水系则只有4.3%。
洪水灾害历来是长江流域的心腹之患。1998年后,虽然没有出现流域性的大洪水,但随着枯水期的过去,长江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而且,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对长江防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杨桂山说,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洪水危害最严重的中游地区防洪压力。但长江中下游仍有80万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河道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蓄能力仍显不足,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而且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将引起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动与江湖蓄泄关系等发生新的变化,“洪涝灾害仍然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心腹大患”。
干流岸边污染带达600多公里;白鳍豚、鲥鱼等难觅踪影
对于长江目前的水环境质量,报告用一句话进行了概括,“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整体呈恶化趋势。”
“长江干流岸边的污染带累计已经超过了600公里,令人担忧。”杨桂山援引报告中的数据说,像岷江、沱江、湘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严重,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
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污染加剧的原因除各类点源和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外,重大工程建设导致的水文情势变化和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也应引起重视。
中科院水生所王丁研究员是去年长江豚类6国科考队的负责人。在来回近3400公里的长江干流上,王丁带领的科考队在近6周内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江豚种群下降的速度也让专家们吃惊。
“豚类是淡水水体污染物的‘放大镜’,它们在长江中的日渐濒危预示着被称为‘母亲河’的长江将渐渐失去生命的气息。”王丁说,“这可以看成是长江整个生态系统正在不断恶化的一个标志。”
让王丁印象深刻的是,考察沿途,长江上平均每公里约有12艘船只。由于一些非法渔业活动和挖沙船的存在,长江干流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真正的渔民和正常的渔业活动反而变得无鱼可打。
“江湖阻隔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杨桂山介绍说,长江中下游湖泊密布,湖泊阻隔导致湖泊水流不畅、淤积加重、面积萎缩,加剧湖泊水质恶化、沼泽化和富营养化,造成天然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
“‘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鲥鱼不见多年,鲜美的长江河蟹现在只能依赖人工繁殖。”杨桂山遗憾地说。
专家观点:“由开发优先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
作为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长江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报告指出,长江保护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也面临着各种资源环境问题。
报告说,“长江保护与发展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
众多专家都强调,长江的水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科院院士孙鸿烈说,长江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关系到流域180万平方公里、4亿人,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但是,长江流域的水行政管理涉及到供水、防洪、环保、农业、水电和航运等10多个部门,沿线又关系到19个省、市、自治区。在水环境管理方面,也存在着“水利不上岸、环保不下水”和上下游割裂状况。
“长江豚类及其他生物资源迅速衰竭,跟长江存在的管理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王丁这么认为。
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逐步增大,也对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构成了挑战。
据了解,长江目前已建成大中小水库近5万座。大量的闸坝破坏了水系的连通性,导致河流的纳污能力大幅度下降。部分闸坝在整个枯水期基本关闭,排入河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闸坝前大量集聚,当汛期首次开闸泄洪时,这些被称作“死亡之水”的高浓度污水集中下泄,极易造成突发污染事故。
因此,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长江保护与发展正进入由开发优先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的重大变革时期”。
杨桂山说,在向政府官员、科研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发出的开放式问卷中,如何保护长江“母亲河”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涉及十大热点问题(链接)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起并编撰,是长江保护与发展系列报告的首部。今后,将每两年发布一次报告。
报告涉及长江水污染、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与长江泥沙、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利用、气候变化与长江洪水、长江上游水电开发、三峡工程建成后的防洪形势变化与影响、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问题、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长江中下游江湖阻隔等十大热点问题。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评价说,这是一部系统理解长江保护与发展态势的权威材料。
2005年长江流域水质评价河长各类别比例图
13、地下水资源保护已刻不容缓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07-4-14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537.html
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公布的我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地下水的实际年开采量达到了11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供水总量的1/5。
地下水资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资源,也是地表水的战略性后备经济资源,是宝贵财富,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地下水资源的大量开采,以及地下采矿疏干排水,地下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两会”期间很多政协委员提出,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地下水环境日趋恶化无情现实已发出警告
由于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不珍惜的现象,导致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地下水管理制度滞后,对破坏和盗用地下水资源的现象处罚力度不够。随意打井盗用地下水现象较为普遍,其中某些用水大户成为超采、盗用地下水的主力军。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有些高污染企业从不主动交水资源费,也不交污水处理费。这些高污染企业往往就地盗用地下水后又直接排污。一些企业更是打深井排入地下,对地下水资源构成严重威胁。他们的利润是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得到的,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却是其利润与资产全部加起来也无法弥补的。
我国一些地方不合理抽排地下水已经造成大范围的区域水位下降,使得地下水水位(水头)长期低于允许临界值,引发了多种地质灾害。截至2003年,全国有50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沉降面积扩展到9.4万平方公里,形成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面严重沉降地区。在隐伏岩溶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岩溶塌陷,造成楼房开裂倒塌、人员伤亡、铁路中断。
上海、天津、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因地下水位下降发生的海水入侵,已经呈现由点状向面状发展的趋势,造成群众饮水困难,土地盐渍化,农田减产或绝收。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导致大部分地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土地达到175.81万平方公里。
目前,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已成为影响供水安全的重大隐患。有些地区深层水中已检出有机污染物。地下水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很难通过自然降解过程去除,很可能会长期存在并发生累积。在广大农村地区,长期超量、不规范使用农药、化肥,也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被污染的地下水治理难度大、费用昂贵。由于地下水的循环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几千年,甚至数万年。地下水系一旦遭受污染,便难以永久性清除,整治的难度要比地表水大得多。
分析恶化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地表水资源不甚丰富的华北、西北地区对地下水的依赖性更强,地下水被广泛地开发利用,其开采量以平均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最终形成掠夺式开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现在我国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80%%以上的北方城市供水不足。
大规模地下采矿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有关报道表明,我国每年矿坑排水量惊人,粗略估算,全国因采矿疏干排水总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且采矿排水利用率不高,造成水体二次污染。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导致地下水资源恶化。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雨季降水丰沛,江、河、湖泊及浅层地下水迅速得到补充,不少地区甚至江河漫溢,造成洪涝灾害,此时的水利工程以排涝为主,促使地表径流迅速排泄而不能充分利用;在旱季,一些地区的地表水体不能满足供水要求时,不得不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甚至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难以得到补充的深层地下水越用越少。
空间分布上我国东南沿海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华北地区一般为600~800毫米,新疆塔里木盆地降水量少于50毫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年地表迳流量占全国的75%以上,华北和西北地区仅占10%,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极不均衡,使得地下水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导致地下水资源恶化。个别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于企业超采和盗用地下水以及造成的危害睁只眼闭只眼,随意发放地下水开采取水许可证,放纵工矿企业的污染行为,水资源成为营造人脉的“礼物”。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文件中,公开标明可以任意开采使用地下水。
某些自来水公司大量盗用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恶化。这些自来水公司既不想积极改制,更不考虑国计民生,完全不顾水法,为满足局部利益,大量盗用地下水,不按实际用水量计量上缴国家,只是和有关部门约定,象征性上缴小数额费用。这些供水企业作为用水大户,危害更大。
水污染防治未能很好落实,导致地下水资源恶化。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供水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城镇人口生活污水的集中排放量也骤然增加。工业的发展速度迅猛,产生大量工业废渣、废水,并且未经治理就随意排泄。污染物的增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不力成为造成地下水污染的根本原因。
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操作困难,导致地下水资源恶化。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体系很不完善,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规,相关内容都分散在有关部门法中,例如在《水法》、《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定》、《国务院取水许可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中都包含了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由于规定不够细致,可操作性不强,加上多头管理,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地下水资源保护立法、执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完善立法和执法以求“亡羊补牢”之效
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但是,都不够系统和具体,不利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加强和完善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势在必行。为此,有关专家建议:
首先应该由国家制定专门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规,即《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工作。通过法律或其他方式授权,使《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调整范围涵盖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人类活动。包括各类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矿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下采矿和建设施工疏排地下水,地下水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环境保护等相关的社会经济行为。
第二,各地应制定和完善地下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明确规划的等级、内容、编制单位、审批程序、修订条件等。规划内容应当包括地下水资源利用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应当包括各类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农业用地下水规划,工业用地下水规划,生活用地下水规划,疏排地下水规划,地下水环境治理规划,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地下水环境保护规划等等。
第三,应将地下采矿、建筑施工等工程进行的地下疏干排水行为纳入法规管理。矿山开采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应当明确包括采矿对矿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规定企业进行的地下疏干排水方案中包含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内容,可以采取封堵、排供结合等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地下水的疏干排泄,加大矿坑水的处理回用力度,提高地下采矿的准入许可条件。对矿坑排水量大、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回采率低的小矿,应当坚决予以关闭。
第四,根据地下水资源利用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对工业、农业生产使用的地下水和可供饮用的地下水水源进行严格保护和管理。长期稳定的地下水开采井应当设立专门的井房、电路、水泵、水表等设施。自然人或法人需要取用地下水时,应当向管理部门申请取水井施工许可,并附取水井施工设计方案,包括井位、水井深度、取水层位、开采水量等内容。施工时由管理部门派人或委托监理单位现场监督,实际情况与施工设计方案有较大出入时,应当得到管理部门的批准,并将实际情况报管理部门备案。对于长期停用的取水井应当按照报废井处理,采用专门材料予以回填封死。
第五,地下水库建设工程、地下水回灌工程等地下水环境治理工程,是保障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硬件设施。应当具体明确规定上述地下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实施等内容。可以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筑建地下拦水坝修建地下水库,也可以利用地下废弃的矿井、巷道构建地下水库。应由专门机构对地下水水位、水质进行监测,分析变化原因,采取相应对策,适当调整开采布局,引导地下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通过动态管理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专家还建议,既要避免地下水资源的枯竭而产生地质环境问题,也要防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除了加强污水治理工作以外,要坚决禁止直接在岩溶沟谷、地下水源补给区排放废水或污水。应当坚决回填封死废弃水井,防止已污染的地下水通过废弃水井扩大污染范围。加大地下水污染的惩戒力度,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严格其法律责任。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减少村办企业废水、村民生活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
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刻不容缓,在有关法律、法规没有完善之前,应当要求各地限期完成地下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的独特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刘伟
14、污水厂成摆设谁来埋单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7-4-16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616.html
据央视近日报道,四川岷江流域的四个代表性城市都江堰、眉山、峨眉山、宜宾的污水处理厂,除眉山污水处理厂因超前建设造成设备长期闲置之外,其余三个皆因为配套的管网建设滞后而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而且,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的污水处理厂甚至“建成之时就是停产之日”。
在越来越严厉的环保问责之下,“砸锅卖铁也要建立污水处理厂”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大事。前面提到的峨眉山、宜宾市闲置的污水处理厂,投资分别为7000万和9500万。可是“大投入”与实际效果形成巨大反差。
建造污水处理厂,最基本的常识是,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能力设计得再大,没有源源不断的污水可供处理也无济于事,污水处理厂能否得到有效利用才是关键,配套的收集和输送污水的管网建设更是关键中的关键。那么,为何这些决策者都会发生相似的“失误”?
在某些人看来,盖污水处理厂,比先挖地下污水管网更能满足政绩需要:即使巨资举债也要把污水处理厂搞得富丽堂皇,上级来检查时可以拿来佐证自己是如何迫切地抓污染治理;而污水管网埋在地下,挖没挖好无所谓,反正人也看不见。
事实上,这种涉嫌有意为之的决策“失误”,让污水处理厂成了“摆设”,比不建污水处理厂更“污染”生态。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浪费投资,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地方,污水处理厂是利用国外政府贷款或商业贷款建起来的,无论是否运行,利息必须照付,因此这些污水处理厂不光是“摆设”,还成了每天都在大口吞钱的“老虎机”;更可怕的是,一项投入巨资、旨在服务经济发展和造福百姓的工程成了“摆设”,让水质在假意“治理”的名义下悄悄恶化,又怎么可能让当地群众喝上干净、安全的水呢?
污水处理是关系到百姓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追究把污水处理厂变成“摆设”的人的责任,而不是以决策“失误”搪塞,从而确保不损害公共利益,是有关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
15、文化视野中的水资源问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4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616739.html
水利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 宁
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文化关系密切,联合国2006年世界水日的主题就是“水与文化”。作为文化资源的水,是自然形态的水与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由三类文化要素构成:一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如被改造的河流湖泊、水工技术、治水工具、水利工程等;二是制度形态的文化要素,如以水为载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社会关系及社会组织、法律法规等;三是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如对水的认识、有关水的价值观念、与水有关的文化心理等。这些要素相互依存,不仅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形态,而且塑造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是我国当代的主要水问题。这些问题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防洪能力总体提高与洪水风险不断加大并存;水生态和环境状况局部好转,但整体形势严峻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客观因素,也有用水意识、用水习惯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等人为因素。从后者来看,主要是:
扭曲了人水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人合一”和“人定胜天”两种思想,并对治水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无能力,便听天由命或祈天祭神;人有能力,便战天斗地或改造山河。直到今天,人水争地、人与自然对立和对抗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实现人水和谐,就必须改变“社会要发展,自然要配合”的不正确理念。
忽视了水的文化属性。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更关注水的自然属性,并着眼于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功能,而忽视了它的文化属性。比如,过去我们在京杭大运河的恢复和治理上比较突出其水运功能,而运河承载的文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遗迹已经消失。
水的制度文明偏低。从某种意义上讲,水利工程建设是对水的治理,而制度建设则更多的是对以水为载体的人类活动的治理。我国古代一些水利工程之所以至今还在发挥功能和效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人十分重视管理制度、注重维修和养护。如果治水制度长期滞后于治水需求和治水实践,就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治水环境。当前,必须下大力气推进节水制度建设。
由此可见,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需要从文化角度审视我们的目标和行动、政策和策略,正确认识水的文化功能,注重治水过程中的文化建设。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本体论上,应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产物,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是人类文化演进的载体。人类在发挥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河流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从实践论上,应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相应地调整好人与人的关系。水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应当为人们所平等地享用。这就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不同区域的利益需求,同时遵循代际公平原则,为子孙后代留下源远流长的河流。从价值论上,应协调好人类价值实现与自然价值利用的关系。河流的开发与保护应立足于河流价值与人类需要价值之间的有机统一,既承认和尊重河流的自身价值,同时又强调这种价值是与人类的需要相联系、相适应的。
推进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一是把水资源的多种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外部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水资源是典型的公共资源,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精神价值、环境价值、生态价值。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当将这些价值纳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和收益核算体系。同时,应当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二是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是倡导文明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