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9
四月九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境资讯:
1、环保总局通报"华夏第一祖龙"违法项目调查结果
2、环保总局将把区域限批变成常规制度
3、《人民日报》:我国冰川正加速消融
4、内蒙古赤峰长进糠醛厂被环保总局关停
5、漂流者称长江北源头可能消失
6、不建水坝也能让水发电
地方信息:
7、济南趵突泉再次面临停喷危机
民间环保:
8、城市乐水行之北护城河 (太平湖—东直门护城河北口)
气候变化:
9、全球变暖:富国欠穷国一笔债
污染信息:
10、嘉士伯合资啤酒厂污水威胁天水水源
深度报道:
11、河北昌黎高污染企业成为当地纳税大户(图)
12、甘肃民勤沙漠化严重事关河西走廊生态安危
13、病险水库触目惊心:居民安全受威胁 谁之过?
14、缺兵少粮 民间环保艰难“下水”
环境时评:
15、沙尘暴损失的是“国土”
1、环保总局通报"华夏第一祖龙"违法项目调查结果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7年04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84577.html
人民网北京4月9日讯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今日向媒体通报了对“华夏第一祖龙”项目违法建设的调查结果。他说,近期有媒体刊登“始祖山‘祖龙’项目未环评”的报道后,环保总局高度重视,立即派出调查组赴郑州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该项目确属环评未批先建项目,目前已经停止施工,其环境可行性有待环评后确定。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华夏第一祖龙”违法项目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始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项目总投资31118万元。拟建设高29.9米、宽13.8米的龙头,长21916米、高9.9米、宽6.6米的龙身,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配套建设大理石拜祭广场、山门、汉白玉石牌坊、汉白玉九龙玉柱、汉白玉照壁等。目前,已经完成龙身460米和龙头主体建设,并架设了高低压供电线路及配电、供水管线等,其他配套工程均未开始建设。
这位负责人说,2001年底,该项目未履行任何手续即建设开工;2006年12月,因不符合环评审批申报要求,郑州市环保局驳回建设单位呈报的项目商业计划书;2007年3月20日,该项目未继续履行环保手续重新开工。对此,新郑市环保局、郑州市环保局先后下发“责令改正(限期改正)环境违法行为通知书”,要求该项目立即停建,并限期补办环评手续,否则不得继续施工。目前,项目已经停止建设,施工设施已经部分拆除。
这位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环境可行性需经环境影响评价后方可确定,若评估结果显示其项目环境影响较大,不宜在始祖山森林公园内建设,将责令其恢复环境原貌。
这位负责人指出,当地有关部门今后应在项目审批中加强协调,在未落实土地、环保等手续前不予受理或审批;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对新建项目的执法检查力度,严格履行环评手续。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旅游开发项目建设持续升温的现象,环保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及时查处环境违法项目,规划引导开发行为。
2、环保总局将把区域限批变成常规制度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04月0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9/141412734150.shtml
中新网4月9日电 据国家环保总局消息,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9日表示,对4个区域和4个集团的限批禁令即日起已全部解除。环保总局将继续关注这些地区和行业在经济发展转型期的环境问题,把“区域限批”纳入今后的日常环境监管中,使运动式的“风暴”变成常规化的制度,使一时的“关停”变成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的平台,使其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潘岳说,今年1月10日,环保总局通报查处82个环评和“三同时”违规项目并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以来,环保总局认真督促“限批”的四市、四电力集团进行整改,各级环保部门对20多个省的82家企业进行了上百次现场检查,确保整改工作的落实。通过此次对一批违法项目的淘汰和整改,预计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超过19万吨。
潘岳指出,“区域限批”是以解决区域严重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从根本上推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走出低水平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作为河北省钢铁大市唐山和山西省焦化行业排名第一的吕梁市,都在“区域限批”的推动下,朝着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同时,对四市四企的限批政策也对国内其他工业城市敲响了警钟。山西省临汾市在环保总局对吕梁市采取区域限批后,自动加压,主动出击,采取多项措施治理整顿焦化、冶炼等重污染行业,收到了明显效果。
潘岳强调,历时3个月的“区域限批”所取得的成效,比以往任何一次环评执法都更加明显,既解决了一些遗留的严重环境违法问题,也扭转了一些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先积累后发展的思路,使他们逐渐甩掉对高耗能产业规模数量的依赖,加速跨入发展新型产业的行列。
3、《人民日报》:我国冰川正加速消融
来源:《人民日报》2007年4月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0457
40年减少3248平方公里,近十几年减幅急剧增大
虽然短期内增加了河流补给,但最终会导致河流枯竭、水荒发生
《人民日报》北京4月8日讯 记者于猛报道:日前,中国地学界大型基础研究项目《中国冰川分布及资源调查》完成,首次建立了中国冰川信息系统数据库。专家通过综合分析表明,近40年来,我国冰川面积缩小了3248平方公里。这是记者从国土资源部获悉的。
据了解,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等科研人员历时24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中国地学界大型基础资料编纂项目《中国冰川分布及资源调查》是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将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冰川资源现状、变化和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为冰川变化监测、全球变化研究、西部水资源研究和冰川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据专家介绍,中国冰川信息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冰川地理位置、面积、朝向、类型、上下界高度、雪线高度,以及冰川平均厚度和冰储量等40多项指标,以此反映中国冰川形态。这是在冰川数量多、类型齐全的加拿大、美国、中国、俄罗斯4个冰川大国中,唯一按照国际冰川编目提出的40多项参数的世界冰川编目规范完成的中国境内冰川编目,是我国目前精度高、登记内容多的全面系统的冰川库。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共有冰川46298条,面积达59406平方公里,冰储量5590立方公里,折合水储量50310亿立方米。科学家依据冰川目录资料计算,获得中国冰川融水径流为616亿立方米。
通过综合分析表明,近40年来,中国冰川面积缩小了3248平方公里,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冰川面积的5.5%,冰储量约减少389立方公里,减少率为7%,冰面平均降低6.5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冰川退缩的幅度急剧增大,原来前进或稳定的冰川转入了退缩状态。随着冰川的加速消融,对冰川补给性河流而言,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径流,但最终会导致河流枯竭、水荒发生。
国土资源部航遥中心方洪宾教授说,目前,地球上的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已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全球变暖是冰川融化的罪魁祸首,而人类又是全球变暖的始作俑者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以及温室气体效应的增加,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等。冰川的融化会影响当地的整个生物链,也会带来山区气候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影响山区内生长的植物和动物,而生存于这些动物和植物内的有机体以及依赖这些动物和植物生存的人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气候改变是人们消耗过量能源和不合理资源开发等造成的,如果不改变现状,任其发展是一个可怕的结果。
4、内蒙古赤峰长进糠醛厂被环保总局关停
来源:法制日报2007年04月0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9/080812731069.shtml
本报北京4月8日讯 记者郄建荣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今日向媒体通报说,内蒙古赤峰长进糠醛厂多项违规被国家环保总局查处后,目前,赤峰长进糠醛厂已彻底关停。
这位负责人说,国家环保总局对赤峰长进糠醛厂查处后,赤峰市政府立即召开专项会议研究落实整改,责令该企业停产整顿,赤峰市环保局停止对糠醛项目的审批。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赤峰长进糠醛厂现已彻底关停。同时,赤峰市环保局已部署对全市污染源进行拉网式检查,对辖区所有新建项目进行排查。赤峰市环保局表示,发现污染隐患将及时解决,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一律关停;对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方面存在问题的项目,将给予严厉处罚。
赤峰市政府表示,对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一律关闭;对未批先建的项目,发现一个,严肃处理一个,坚决打击和制止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污染环境的各类违法行为。
5、漂流者称长江北源头可能消失
来源:重庆晨报2007年04月0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9/050011596845s.shtml
本报讯(记者 常宇 实习生闵鑫琳)面庞黝黑,一身很酷的户外运动装束。昨天下午,“长江漂流第一人”杨勇从成都来渝,风尘仆仆的出现在重庆大学课堂上。
他应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之邀,为50多名来自各高校的热衷环保事业的大学生,讲述对长江源头的调查情况。
年初,年届不惑的杨勇刚结束对青藏高原的冬季考察活动。杨勇1986年首次进藏,随后20年来多次考察长江水源及地质情况,几乎将青藏高原走了个遍。今年3月,他获得全国“科考勇士”称号。
杨勇还播放考察录像介绍:“在黄河源区,我们的一辆吉普车坏了,为买材料花了6天时间,我们每天就吃一顿饭充饥。”
杨勇告诉大家,20年前青藏高原一些地方覆盖着冰川,但现在大量融化不见了,露出黑色泥石,“长江北源头因全球变暖和气候干旱,有消失的可能性。此外,长江的水质也越来越差!”
6、不建水坝也能让水发电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2007年4月6日 徐炜平
http://www.zjgrrb.com/gb/node2/node802/node149949/node393588/node393589/userobject15ai5326164.html
本报讯 徐炜平报道 不建水坝也能让水发电?定海市民朱国通回答:“能!”他用5年时间研发的水位差发电装置技术,最近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有关人士表示,此项专利一旦用于生产,将使水电业突破众多瓶颈。
要让水发电,现行的做法是在河流中建造水坝,通过制造人为的水位差,让水流冲击水轮,然后由水轮带动发电机发电。朱国通说,这不仅投资成本大,而且需要淹没沿河的众多土地,造成众多移民,也毁掉了一些自然保护区。5年前,朱国通萌发了“可否不建水坝也让水发电”的念头,并开始找人一起研发“水位差发电装置”技术,终于成功。2007年2月14日获得国家专利。
朱国通说,他们所研发的专利号为“ZL200520116127.6”新型水电装置,采用了连通器技术方法和阿基米德浮力原理。如果这项技术被应用,顺着一条河流一直而下,能建造无数个水利发电站,形成一个发电网,并且水流能资源可被持续利用发电。“这项技术同样可以利用海洋潮汐自然流动来发电。”朱国通说。“这项专利已引起一些科研单位的浓厚兴趣,日前,北京有两家科研单位先后来函,表露合作意向。”不过,朱国通更希望“这项专利能最先被舟山人利用,并在舟山开发。”
7、济南趵突泉再次面临停喷危机
来源:新华社2007年04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579410.html
新华社济南4月8日电(记者 赵大勇)27.66米!7日,趵突泉水位跌破28米的橙色警戒线,直逼27.60米的红色警戒线。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的趵突泉喷涌乏力,因水位持续下降再次面临停喷危机。
目前,趵突泉三个泉眼已经有两个看不出有泉水涌动,只有最北边一个泉眼仅仅在水面上泛起碗口大的涟漪。
趵突泉是济南的标志。为力保泉水喷涌,济南市节水办日前出台规定:当趵突泉水位下降至27.60米时,将采取更高强度的节水检查、节水宣传……压缩用水计划,对高耗水企业及节水措施落实不得力的用水单位实行用水计划限制。
据了解,济南市自去年秋季以来持续干旱少雨,受降水稀少影响,趵突泉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济南许多市民担心,虽然相关部门紧急出台更严厉的节水保泉措施,但趵突泉能否坚持喷涌到五一仍是个疑问。
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有“天下第一泉”的美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水需求的增大,加上降雨丰枯不匀,1976年3月30日趵突泉地下水位首次跌破26.98米的临界点,出现停喷。此后,趵突泉喷喷停停。1999年3月至2001年9月还曾创下停喷长达926天的纪录。趵突泉最近一次复涌发生在2003年9月6日,此前停喷548天。
8、城市乐水行之北护城河 (太平湖—东直门护城河北口)
绿家园志愿者 冯进
这次乐水行走的是北护城河,从太平湖到东直门护城河北口。一行二十多人在西直门的西环广场集合后就开始了今天的亲水行动。
北护城河西起太平湖,东至东直门,全长5.9公里,新中国成立前,新街口豁口外西侧护城河北有一个大苇塘,塘深约2米,元代时是积水潭的一部分,明代筑城将它分割于城外。1958年,苇塘被疏浚成湖,命名为“太平湖”。太平湖与护城河仅一堤之隔,与护城河相通。每到夏天,太平湖的北半边荷花盛开,夜间蛙声一片,使“太平观荷”有了“燕京新八景”之称。1966年,作家老舍投湖自尽,又使太平湖更具有了一丝哀伤的味道。而后,由于修建地铁等原因,不得不将太平湖填平,重现太平湖是北护城河治理的重点项目之一。可原址被占,就往东南寻找出一片地,在新街口大桥西面新建一座水坝,“堵”出一个太平湖。可自1985年以来,不同河段先后发生了4次倒塌事故,挡墙倾斜变形,已危及墙身的安全。亮马河下段河道两岸有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严重,环境恶化。北护城河改造市从05年8月开始到06年9月结束,之前河水水位低,护坡又高又陡,人在岸边走,不低头根本看不见河水。而现在,两边护坡都改造成“V”字形的斜坡式,使水位比以前高出30厘米,并且开始进行景观生态的改建,使得河岸凹凸曲折,具有古韵遗风。
所以现在的北护城河仅仅是一条城市内的景观用水,不再承担任何排污的作用,它具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河湖”,虽然被称为河但是已经不再流动,成为城市内静态的湖泊,所以名为“河湖”。用自然景观代替水泥建筑,可以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也可以使身心疲惫的人们减少环境对内心的冲击压力。
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随处见到以上的景观,街边的绿化带的浇水,这些细微的用水量聚集起来相当于怀柔水库全部灌满,足够石家庄人民半年的生活用水量。
虽然是景观生态,但硬砌衬是依然存在的,因为北京不准许那么多水渗入地下,
上图是河道在进行清淤工程并在做硬砌衬的工作,河道内的水泥块将降低河流的下
渗率,将水流留在河道内用于观赏。城市里美丽了,但是城外的居民吃水就困难了。
我们的队伍一直在壮大,市民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水资源的问题
这个就是北运河的终点,右边闸门是接着通慧河,左边闸门是接着自来水一厂。
在行走的路途中王建老师(海淀新闻中心记者)给我们讲述北京的变化。
王建:护城河的修建是为了打仗防卫,在70年代为了备战,国家将城墙拆弃,修地铁,而护城河下修水泥洞用于疏散人口。在不同年代国家对河的做法和态度是不同的,过去护城河是用于防御,而现在是起着城市风景线的作用,近两年的护城河改造加重的护城河的自然味道,向着景观生态方向发展。
在古代,城、市是分开的,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城是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市是经济贸易的地方,而城、都、京又是有区别的,京是一个国家中唯一的,地位最高的称呼,例如北京。都,是曾经做过首府的地方,城就比较普及了。
而城市格局的形成与城市水系分布是密不可分的,都市文明发展是离不开水的,城市和人口的规模和水资源的承载应该是相吻合、一致的。
在金代北京用的是莲花池水系(莲花池水系包括莲花池与莲花河。莲花池位于今日的广安门外,由于是在古代蓟城的西侧,所以又被称为西湖。莲花河古称洗马沟,从西湖向东流。在辽代以前,曾经沿着城外的西侧向南流,然后再沿着南城墙外向东流,向东南注入清泉河,也就是今日的永定河。)
到元代,人口增加,莲花池的水不足以支持而改用了高梁河水系 (或称高梁水,金代称高良河,在北魏成书的《水经注》中即有记载。发源于平地泉 今紫竹园湖,经今白石桥、高梁桥,至德胜门水关入城,循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再东南流, 过正阳门、鲜鱼口、红桥,经龙潭湖西部,在贾家花园流出城外,继续东南流,过十八里店至马驹桥以南注入温水—永定河故道,约相当于分凉水河河道。
而解放后北京人口逐渐增加,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就开始调用北京周边水库的水,再后就是南水北调。北京缺水是自然界变化的正常规律的表现,但根本原因是人类的错误行为而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北京从不到200人口增长到1800万人口,人均用水量不到300立方米,联合国标准人一年享受的水资源应该是3000立方米这是适于人居住的环境,最低的标准1000立方米。
但是一般市民是不会觉到水资源缺乏,因为政府会想法调水进来。60年代通过修京密引水渠,永定饮水渠来解决水资源紧张问题;70年代北京打了4万眼井;80年代是压缩农田面积,打出“压工弃农保生活”,90年代开始寻找战备水源,在平谷、怀柔、密云、西山、房山五处分别有一个战备水源,但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就已经动用了平谷和怀柔的水资源,是十分部好的;现在是南水北调北京应急工程,北京从河北地区调水过来,但是那些水库的水质和水量都不是很好,还必须牺牲河北人民的利益,并且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资金。即使这样也是“远水不解近渴”,而到2010年要靠引长江水生活,但是这样的做法会破坏很多农田、文物,也仅仅能调用10亿方的水。水问题将会是困扰中国经济生活的大问题。
通过一次次走河,在王建老师和张峻峰老师的讲解下,参加者们都看到了北京水资源严峻的现状,如果再不节约用水,人们将会面临严峻的水荒。
(知识连接http://www.chinawater.net.cn/CWSNews_View.asp?CWSNewsID=20392古京城水地图)
9、全球变暖:富国欠穷国一笔债
来源:《广州日报》2007年04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5579398.html
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如今,科学家们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在这两个方面,世界都是一个非常不平等、不均衡的地方。
在几乎所有情况下,最有可能遭受气候变化危害的人,都居住在那些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对气候变化影响因而最小的国家。这些面对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国家,通常也是世界上较为贫困的国家。科学家上周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对全球变暖的破坏性作出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结论:将有超过60个国家因为缺乏土地、食物和水资源而面临战争危机,而这些面临危机的国家,主要来自第三世界。
与此同时,那些遭受气候变化危害最小、而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条件最为优越的国家,则通常都是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
对于那些提倡采取联合行动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人来说,这种逐渐形成的共识并不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共识。
“最初的说法是,我们同舟共济,这种说法很容易向世人兜售,”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门德尔松说,“但科学研究并不支持这种说法,我们并不是同舟共济。”
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来说,发达国家显然拥有更大的灵活空间。部分原因在地理方面: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温暖,既不太热,也不太冷。很多发达国家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拥有适宜作物生长的季节或者法国和新西兰那种温和的天气。
不过,发达国家拥有的一个更重要的利器却是它们的财富,这些财富至少相当一部分都是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通过燃烧煤炭、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实现工业化而逐步积累起来的。
在美国,农业生产仅占经济总量的4%;在马拉维,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大约40%的经济总量来源于靠天吃饭的农业。显而易见,面对一场气候灾难,美国的承受能力远远超过了马拉维这种国家。
一些发展中大国,比如说印度正在摆脱贫困,也开始排放出数量庞大的温室气体。
但就人类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而言,这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中国现在算是一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但在人类自1850年以来因为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所有二氧化碳总量中,中国所占的比重还不到8%,而美国的这一比例是29%,西欧的这一比例为27%。
这种巨大的差异已经促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官员和气候、环境专家以及外交专家开始认为,发达国家欠发展中国家一笔气候债务。
很多专家说,之所以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有义务帮助那些受气候变暖危害最深的国家,是基于一种长期以来的法律观念:污染者埋单。
“我们有义务帮助其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因为我们应该为气候变化承担很大部分责任。”彼得·格雷克说,他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太平洋发展、环境与安全研究学会的创始人。
“如果你把你的车开进了邻居的起居室,难道你不欠你邻居点什么吗?”格雷克说,“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正在将气候变化的车开进邻国的起居室,他们没有买保险,而我们却买了。”
在全世界,财富使一些国家能够应对气候和海洋威胁,而贫困、地理以及历史问题则使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同时又最为脆弱的国家直面危险,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下面就是四个国家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截然不同的应对状况。炽热的地球
4月5日,东京一家博物馆内展出装有100万个发光二极管的地球模型,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后的景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会议即将发表的“致决策者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对最贫困国家的影响最大,因为他们对付气候变化的手段有限。
马拉维:干旱来袭 无法预报天气
在马拉维第二大城市的政府气象站,25岁的哈罗德·尼科赫曼,每天要检查两次各种气象仪表。
他跳过了气压计,因为气压计的灯不亮,他没法读取数据,他等了6个月,也没有等来气压计所需要的新电池。他的上司韦拉尼·齐伦加心烦意乱。破旧的设备,过时的技术,漫不经心的数据,零星分布的气象站,每年只有16万美元的预算,马拉维国家气象部门所能做到的就是这些了。
“4年了,我们甚至无法知道我们国家的日照时间的长短,我们还怎么去测量气候变化?”身为测量工程师的齐伦加说,“唉,太可怜了!”
缺乏测量数据只是马拉维在气候变暖问题上所面临的难题之一,这里还缺乏灌溉,过度依赖单一作物——玉米,渔业资源锐减,森林面积衰退,再加上土壤退化。
马拉维拥有1400万人口、被列为世界最贫困国家之一,十分之九的马拉维人都是勉强维持生计的农民。去年3月,马拉维政府确认在未来三年时间内需要斥资2300万美元采取紧急行动,于是向协助贫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联合国机构提出了援助请求。
一年后的今天,马拉维政府仍在和捐款国谈判。“真让人伤心,直到现在,我们一分钱还没有拿到。”马拉维环境部长亨利·邦达说。
39岁的农民奥斯丁·卡姆朋很早就开始适应气候变化,一个非赢利组织去年给他提供了软管和一个大水桶,这些灌溉工具虽然很简单却很有用。他种了好几种玉米,还种了棉花、蔬菜、土豆和木薯。但今年一月,一场连续一星期的大雨导致河水泛滥,他的2.8公顷田地全部被淹,庄稼颗粒无收,他的75位邻居无家可归。
“马拉维已经准备应对天气变化,但我们却没有给他们帮助。”环境专家南格玛说,“我们根本没有做好这种准备。”
【1】 【2】 【3】
10、嘉士伯合资啤酒厂污水威胁天水水源
来源:新京报2007-4-9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412.html
天水市是甘肃省自然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但是记者日前在天水采访时却发现,世界知名品牌嘉士伯的一家合资企业的污水已经威胁到天水的水源地。
污水不处理 十年如一日
在天水市,沿着农民们浇地的水渠,记者发现,浇地的水都是从马路对面的天水奔马啤酒厂排出来的。这是一家嘉士伯的合资企业。整条水渠沿线都可以闻到一股啤酒的味道。这些水都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但是菜地边上的标志牌却显示,这是一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更为严重的是,这里还是天水市的一级水源保护地。天水市的一座自来水厂就建在这片水源地里,离天水奔马啤酒厂的排污明渠的距离也就是100多米。
天水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周晓明说:“这里是一级保护区,(即使)达标也不许在一级保护区排放。”据环保部门说,啤酒厂的废水会造成水富氧化,使水发黑发臭。这对水源地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环保部门已多次对奔马啤酒厂进行处罚。但奔马啤酒厂的污水已经直接排放10多年了。
“一年罚一万能交390年”
天水奔马啤酒厂是当地唯一一家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10年来,天水市政府多次下达限改决定,污水处理厂依旧毫无踪影。当地环保部门认为,该厂在环保问题上与政府对峙十年,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低。周晓明说:“一次罚三千五千,一年最多罚两次,罚一万块钱。但建成这个(处污)设施起码得390万,一年罚一万块钱,能(交)390年了。”
11、河北昌黎高污染企业成为当地纳税大户(图)
来源:央视2007年04月08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4-08/231612727399.shtml
浓浓的白色、黄色和红色的烟雾,从顺先铁厂的烟囱里冒出。
在顺先铁厂的排污口,排污管不断流出浑浊的黄色污水,铁厂所排出来的污水与原来的河水形成了一条鲜明的分界线
朱各庄镇是昌黎县的重工业园区,在这里聚集了许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其中有些企业也像顺先铁厂一样无生产许可证、无环保手续
4月8日,央视播出节目《昌黎:谁在为高污染企业撑腰?》,以下为节目实录:
4月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接到群众举报,前往河北秦皇岛市昌黎县采访高污染高能耗的小铁厂,记者找到位于昌黎县朱各庄镇的顺先铁厂进行拍摄时看到:浓浓的白色、黄色和红色的烟雾,从顺先铁厂的烟囱里冒出,拉料车还不断地往铁厂的高炉里运送原料,每倒一次,就扬起一片黑色的烟尘。
在顺先铁厂的排污口,排污管不断流出浑浊的黄色污水,记者清楚地看到,铁厂所排出来的污水与原来的河水形成了一条鲜明的分界线。
就在记者拍摄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前一后两辆车把记者堵在了一座狭窄的小桥上,二十多个自称是铁厂工作人员的人抢走了记者手中的摄像机、手机、驾驶证、车钥匙,并对记者进行了围堵和殴打,直到三十分钟后,当地派出所接到报案赶到现场,才救出了记者。
第二天上午,记者在当地宣传部门的陪同下再一次来到了顺先铁厂。顺先铁厂的负责人王荣先告诉记者,铁厂是2001年年底建成投产的。
记者:“(昌黎)县里工商局给你们办的营业执照?”
昌黎县顺先铁厂负责人 王荣先:“对。”
记者:“有没有生产许可证呢?”
王荣先:“有。”
记者:“你刚才说是面包铁,生产许可证是铸件。”
王荣先:“都是铸件。”
记者:“这是两个概念。”
明明是生产铁的工厂怎么会偷梁换柱地申领到了生产铸件的相关证件呢?记者采访了一同前往顺先铁厂的昌黎县朱各庄镇党委书记刘宝敏。
昌黎县朱各庄镇党委书记 刘宝敏:“现在一般都采取这个法,为了手续合法化把原来的小钢厂,办的都是铸造而不是铁厂的营业执照,等于是铁厂没有营业执照。”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这之前,在今年上铸造厂之前,他以前的生产都是没有营业执照的情况下生产的?”
刘宝敏:“可以这么理解。”
记者:“等于都是非法生产吧?”
刘宝敏:“也可以这样理解。”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记者了解到,高污染高能耗的顺先铁厂,不仅没有合法的营业执照,而且还没有任何环保手续。
记者:“咱们有没有环保手续呢?”
王荣先:“现在环保手续正在办理着呢。”
记者了解到,朱各庄镇是昌黎县的重工业园区,在这个工业园区聚集了许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那么像顺先铁厂一样无生产许可证、无环保手续的企业,在朱各庄镇还有多少呢?
记者:“这种情况在咱们这儿多不多?”
刘宝敏:“现在就这一家。”
记者:“就这一家。你肯定就这一家?”
刘宝敏:“是。”
然而记者发现,与顺先铁厂仅一条小路之隔的一家小铁厂也在冒着浓浓的黑烟,当记者提出要看这家铁厂的营业执照和环保手续时,朱各庄镇党委书记刘宝敏承认,这家小铁厂也没有任何合法手续。
记者:“有营业执照吗?”
刘宝敏:“没有营业执照。”
记者:“你这个没有营业执照,就这么在生产?”
刘宝敏:“是这个情况。”
记者:“有环评手续吗?”
刘宝敏:“没有。”
刘宝敏告诉记者,县里要求他们提高经济产值的压力很大,所以明明知道一些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方向和环保政策,镇里还是给高能耗高污染的违法企业开了绿灯。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刘宝敏:“现在国家产业政策是一天比一天紧,原来可以办铁厂的营业执照现在办不了。办不了呢,还想打政策的擦边球,如何把它合法化,只有办铸造厂的营业执照,然后再上铸造车间,然后再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批,逐步地完善,是这样一个程序。”
记者:“打政策的擦边球?”
刘宝敏:“打政策的擦边球。”
记者:“这个擦边球打了几年了?”
刘宝敏:“过去说实在的,有些事不太清楚,现在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想方设法找一个出路,采取了这种办法。”
在没有营业执照,没有环保手续的情况下,河北昌黎县顺先铁厂擅自开工生产达五年之久。对于顺先铁厂这家违法企业,当地政府部门其实早就心知肚明,而且还为它的非法生产大开绿灯,记者在当地采访时还了解到,没有营业执照的顺先铁厂居然还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12、甘肃民勤沙漠化严重事关河西走廊生态安危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04月0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9/000112727440.shtml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及“最牵挂甘肃的四件事”,第一件仍然是“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已是自2001年以来,温总理对此问题的第14次批示和指示。
民勤:为何成为温总理牵挂甘肃的头等大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包锐 ★文馨 志锋/甘肃报道
3月27日15时28分, 2007年以来最强的一场沙尘暴袭击了甘肃省民勤县,瞬间风速达到每秒20米,风裹挟着沙尘扑面而来,整个民勤笼罩在一片昏暗当中。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县是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年降水量仅1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46毫米,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干旱的地区。
近6年来,民勤县尚未治理的风沙口流沙又向绿洲前移了15米至40米。目前,流沙正在以每年8到10米的速度吞噬绿洲腹地……
全国最近一期沙化普查监测结果显示:5年间,拥有30万人口的民勤县,监测区内耕地的风蚀沙化面积增加了15万亩,荒漠化面积达2250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94.5%,绿洲只剩5.5%。
“生态难民”大迁移
“今年民勤县计划关井500眼,截止今日已关487眼,如发现不实,敬请投诉……”3月31日,甘肃武威市民王先生收到民勤县政府发来的这样一条短信。几天来,他每天都会收到这样的信息。
为了扼制地下水位迅速下降,阻止沙漠化日益加剧的进程,民勤县从2003年开始有计划地关井,到2006年累计关井1087眼,涉及全县17个乡镇24万多人。
3月22日清晨,民勤县西渠镇煌辉村四社的盛汤国起床后来不及洗把脸,就用架子车拉着自制的大铁水桶,到10里以外的深水井去拉水。
“除了这眼深水井,其它的井都被关了,全村534人的用水就全靠这里,每隔5天才供一次水。”被乡亲们昵称为“盛四爷”的盛汤国,是湖区几个村小有名气的铁匠。
就在盛四爷家不远处,一眼机井被关闭,在被土夯得严严实实的井口上竖起了一个水泥牌子,正面是一个鲜红夺目的 “关”字,背面记载着:“民水关第1351号,关闭时间2007年,民勤县人民政府。”
“关了井,地也种不成了,我这40多袋尿素就没用处了。”面临搬迁,盛汤国无奈地说,“我们是‘生态难民’,搬走之后,我的两处房子都得丢弃,损失近10万元。”
去年,盛汤国全家4口人共栽种了9亩棉花,每亩收入近千元。“搬到蔡旗乡后,我还想种棉花,但今年肯定赶不上了。”
盛汤国所在的煌辉村四社,在解放初还有1000多人,如今只剩下他和哥哥盛禹国两户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村里地下水位下降,沙漠化开始严重,特别是沙漠化最严重的西渠镇志云村、煌辉村、东湖镇大号村等地,近10年来,人口外流已达3.2万人,有的自发整体搬迁,有的村只剩一两户,沦为生态难民,25万亩地被弃耕。
沙漠吞噬近在咫尺。民勤县政府今年初决定,于7月底前将面临沙漠化威胁的西渠镇煌辉村121户整体搬迁到蔡旗乡政府农场,这也是当地政府组织的首批移民。今年计划搬迁到蔡旗乡农场的还有东湖镇正新村98户499人、红沙梁乡义地村43户224人、西渠镇志云村167户727人,共计308户、1450人。跟煌辉村一样,这些地方也是机井全部关闭,耕地全部退出。
巨额移民经费何处来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民勤县将向外移民10500人,对湖区沿边沿沙的20个村,采取整村整社搬迁方式,由政府统一组织向县境内收回的机关事业单位农林场内集中安置。
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户移民搬迁,需要政府补贴资金7万元,今年计划搬迁的308户需要投入资金2156万元。目前,移民工程已经开始,县委、县政府也开始为筹措这笔资金发愁。
“每压掉一亩田,农民就要损失4200元。”县国土局一位干部解释说,为了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每亩耕地开发成本大约要投入3000元,压田之后每亩还要损失当年收入1200元。“绝大多数机井是农民自己凑钱打的,一口井,少则七八万,多则十几万元,在响应政府‘关井压田’的号召关闭之后,目前还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近年来,民勤县年平均大口径财政收入仅5500多万元。随着将要实施的大规模压田、移民,这一数字极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持续下降。以2006年亩均收入计,今年全县种植业收入预计比上年减收一亿元,人均减收433.7元。“这就意味着,在全国人民都在奋发奔小康的时候,民勤人还在为守住家园而苦苦地挣扎着。”这位干部表示。
“过去的民勤,在谈GDP发展时都用的是加法;而现在的民勤,在经济上要以退为进,应用GDP的减法来谋求可持续发展。”民勤县委书记谢治国说。
民勤县发改局前不久对民勤属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所需资金进行了初步预算,其中涉及节水改造、退耕还林、关闭机井、日光温室、生态移民、压缩耕地、防风固沙、缓冲区建设、工程压沙、牧场荒漠化治理等十大项目,总计需要资金43.18亿元。显然,没有外界力量的支持,对于一个国家级扶贫县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1] [2] [下一页]
13、病险水库触目惊心:居民安全受威胁 谁之过?
来源:央视国际 2007年04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82690.html
内容速览:我国有八万五千多座水库,其中40%存在着安全隐患。在农村,由于担心出现险情,许多病险水库的管理者不敢蓄水,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我国有八万五千多座水库,其中40%存在着安全隐患。近期,《焦点访谈》在全国范围开展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推出《中国病险水库现状调查》系列报道,今天播出第一集《病险之忧》;这一集主要反映主要分布在农村的病险水库,不仅成为安全隐患,更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对四川、湖北、湖南等省病险水库的调查发现,目前,全国有三万多座病险中小型水库,大多分布在农村,这些病险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受当时条件所限,许多水库的质量和建设水平都不高;而在此后几十年的运行中,由于养护不善又缺少必需的维护经费,这些水库现在陆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
很多病险水库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在湖北省天门市绿水堰水库,坝基渗漏,当地水利部门估算,这个中型水库每年有470多万立方米的水白白流走。
由于担心出现险情,许多病险水库的管理者不敢蓄水,像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就出现了当地农民多年守着水库没水吃的局面。
有的病险水库甚至直接威胁着附近居民的安全。2005年9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大龙潭乡突然暴雨,混撒拉水库出现重大险情。经过三天三夜抢险,大坝保住了,而原本就漏水的大坝却让人出了一身冷汗。
[详细内容]
主持人敬一丹:水库有多种作用,可以防洪、蓄水灌溉和发电等等。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那些中小型水库更是农民们增产增收的保障,但是水库一旦出现危险就有可能带来大麻烦。您现在在屏幕上看到的就是一个出现过险情的小型水库,当时这个水库下游有几千名村民和一条铁路线,我们可以想像,如果这个水库被冲垮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像这样的水库,我们把它称为病险水库。目前全国有30000多座病险中小型水库,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占了全国水库总量近40%。这些病险中小型水库不仅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并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2005年9月24号上午9点多钟,四川省攀枝花市大龙潭乡突然大雨倾盆,超标准的洪水让这里的混撒拉水库水位猛涨。上午11点多钟这个蓄水量120万立方米的水库出现重大险情。
四川省攀枝花市混萨拉水库管理员李云:水呼呼漫起来了,马上看到坝顶,很快就要翻了,(水离)大坝只差15公分,就要翻大坝顶了。
四川省攀枝花市水利农机局局长陈可红:由于溢洪道泄洪装不下水,从左侧墙翻水下来以后,直冲我们的大坝,大坝已经冲了一两千平方米那么大的一个坑了。如果抢险不及时的话,可能就要溃坝了。
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120万立方米的水倾泻而出将直接危及大坝下游2400多村民的生命和成昆铁路的安全。当地立即组织上百名群众及武警官兵、森林警察、应急民兵投入抢险。经过三天三夜紧张地抢险,大坝总算保住了,这次险情让在场的人至今想起来还是一身冷汗。
【1】 【2】 【3】
14、缺兵少粮 民间环保艰难“下水”
来源:新华网2007年04月09日姜敏
http://env.people.com.cn/GB/5582177.html
“事实上,环境问题就好比有人落了水,此时,呼吁是必要的,但每个人都在喊,谁也不下水去救,那么,落水者就会被淹死。我们提倡的是:既要呼吁,又要下水救人。”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德天,用“落水论”解释时下民间环保组织的处境。
“再难,也要保护!”
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是我国较早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谈及该环保组织所走过的路,刘德天说:“实在是一言难尽……”
1990年春天,刘德天作为《盘锦日报》记者,随中外专家到辽河三角洲湿地考察黑嘴鸥繁殖地,了解了黑嘴鸥是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全世界仅有2000只,而在盘锦就有1200只,全力维持盘锦黑嘴鸥正常生活,对这一动物种群在世间的存留,至关重要。
1991年,刘德天自掏腰包,注册成立了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把《盘锦日报》的办公室兼作协会办公室。后来,报社改成平台式办公,刘德天单独的办公室没有了,协会办公室也便随着没有着落。
这样的日子过了4年。
从1991年到2001年,协会的费用一直是刘德天家掏,刘德天两口子靠工资过活,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有一天,又要外出活动,刘德天手里就剩下几元了,打车都不够,找谁借?当时,他的脑子一片空白……
刘德天的妻子支持他的环保行动,可后来也无法忍耐了,于是,递过来一纸“离婚协议书”,要他签字……谈到这些,刘德天几度哽咽……
为筹集资金,刘德天求过许多人。他向企业家讲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企业家表示理解,却回答说:“如果给你开了一个头,那其他人再来找怎么办?”他又想到在商场设立募捐箱,却没有商家愿意“配合”。
“黑嘴鸥是候鸟,在盘锦地区繁殖,还要到香港、台湾、日本、韩国、越南等地过冬。要想保护它,必须建立一个信息网络。”
刘德天自费在盘锦举行了保护黑嘴鸥国际研讨会。这个会开得很成功,刘德天却为此欠宾馆1万多元。
“保护黑嘴鸥,几乎每周都要到野外考察,交通工具成了一个难题。协会没有车,每次都要‘求车’,找朋友,靠面子……10多年来,经常为借车辆而遭白眼。”
“再难,也要保护!”黑嘴鸥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表示。
近年来,协会成功策划了“辽河三角洲观鸟旅游月活动”,找到了旅游与鸟类保护的“结合点”。至今,盘锦黑嘴鸥的数量由协会成立之初的1200只,增加到6000多只。
【1】 【2】
15、沙尘暴损失的是“国土”
来源: 新京报2007-4-8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845/2007/04-08/018@033846.htm
近来,沙尘暴再次光顾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河北、北京、山东、江苏等地,人们脆弱的神经再次紧张起来。然而,就在此前不久,气象部门给出的乐观分析是,今春我国北方沙尘暴日数将较常年同期偏少。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更断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沙尘暴呈现整体下降趋势。我们离告别沙尘暴的日子,真的越来越近了?
对国家气象局的结论,笔者丝毫不敢乐观。即使沙尘暴整体趋势变小了,但并不意味着其破坏的程度变弱,影响范围变小。3月31日那天,山东泰安的天空被沙尘染黄;雨后汽车上出现明显的泥雨“膜”。我曾问年龄比我大的很多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有没有见过“老天爷”下泥雨,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没有。同样的声音在北京也能听到。一方面,国家气象局监测的沙尘暴减少,另一方面,现场感受到的沙尘暴危害加大。这样矛盾的结果孰是孰非,只有真正生活在沙尘暴源头的老百姓才最有发言权。
且不论沙尘暴的次数真正减少与否,沙尘暴频频出现依旧是事实。沙尘暴带走的物质在异地令人讨厌,但在源头的草原、荒漠、沙地,却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宝贵的“国土”。去年4月16日,北京上空的尘土据估计有30万吨。试想,这些物质是哪里来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轻的土壤物质都吹光了,重的物质吹不动,沙尘暴自然就少了。可是,假如北京没有沙尘暴的日子真的到来了,可能中国的四大沙地、草原、荒漠也变成了更荒凉的戈壁。
有专家称,沙尘暴也有好处:黄土高原就是沙尘暴的结果,并由此孕育了中华民族;沙尘暴还会给太平洋的海洋生物增加营养物质;甚至沙尘暴还会中和大气中的酸度,减少酸雨危害。诚然,这些作用是存在的。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沙尘暴的这些“正面”作用,比起其强大的破坏力要大的多。即便对这些“正面”作用,也要一分为二看。黄土高原形成时人类尚没有出现,或还在“襁褓”里,沙尘暴出现的确不是人类惹的祸;太平洋本身会平衡它的营养,人类通过环境污染增加的氮和磷,已增加了严重的“赤潮”等环境问题,海洋难以承受那些污染物;减少酸雨应从燃煤脱硫开始,或利用替代能源减少煤炭燃烧,靠沙尘暴中和显然代价太大了。
沙尘暴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天然和人为,即通常所说的“天灾”和“人祸”。近代发生的沙尘暴,上面两个原因是同时存在的。就自然的因素来讲,形成沙尘暴的天气或地质条件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戈壁的形成就是强风、干旱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境内的八大沙漠,就是这样形成的。但是,近几十年来的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人类。
当西伯利亚强风吹来时,没有植被保护的土壤就被吹得远远的,形成了沙尘暴。即使沙尘暴起源于国外,国内沿途“不安定”分子(退化草原、裸露农田、干涸的湖盆)的加入,也是造成北方沙尘暴肆虐的重要原因。
大面积的草原、沙地、干旱半干旱区的湿地都在发生着退化,这些退化也恰好发生在近五六十年间,加速退化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生态退化是造成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加大、危害加剧的重要原因。如果采取主动措施,恢复以草为主体的天然植被,将土壤“捂”在源头,沙尘暴次数减少了,这才是真正的好消息。可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中国治理沙尘暴的道路还很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沙尘暴带走的是宝贵的土壤,没有了土壤,生态恢复几乎不可能。□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