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六日江河信息导读

四月六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4-06

四月六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境资讯:

1、科学家称人类将面临频繁的水资源争夺战

2国家海洋局严控人工岛建设 避免海洋生态破坏

3、联合国安理会首次将气候变化列入议事日程

 

地方信息:

4、山东:43个河流断面 仅1个适合农灌

5、贵州退耕还林为“两江”上游新增1502万亩森林 

6、太原每天浪费一个迎泽湖

7、广西红水河龙滩下游疑受污染 水厂停止供水

8、安徽淮河流域八市市长签订治污责任状

9、武汉采取七大措施净化东湖水 

 

重大水事:

10、中新网:三峡建成洞庭湖防洪作用未失(图)

 

人与自然:

11、从鲟鱼保护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12、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二:从都江堰到马尔康(图)

 

气候变化:

13、全球变暖危害著名生态景观:自然奇景面临消失

 

深度报道:

14、大巴山屡被“开膛破肚” 当地部门在做什么?

 

环境时评:

15、投诉和举报 普通公众参与环保事务难不难?

 

 

 

1、科学家称人类将面临频繁的水资源争夺战

来源:腾讯科技2007-4-6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334.html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有科学家宣布,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有可能会上升2-4摄氏度。而这一状况很有可能会诱发一场全球性的灾难。

    专家们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10-30亿人面临水供应不足的严重局面。此外,由于受到干旱的影响,届时将会有2-6亿人将陷入严重的饥荒之中。这样以来,为争夺水源而发生的战争便会不可避免地频繁爆发。

    据专家们预测,随着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逐渐上升会诱发更为频繁的洪水,这其中,尤以亚洲国家所受侵害最重。他们表示,每年在洪水泛滥区域生活的居民将达到200-700万人。

    除此之外,如果海洋温度增高2.5摄氏度,那么将有20-35%的海洋生物会面临灭绝的危险。专家们同时指出,气温的不断升高还将导致阿尔卑斯山区中三分之一的滑雪胜地消失,而地中海地区的气候将会与热带地区别无二致。(范尧)

2国家海洋局严控人工岛建设 避免海洋生态破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4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74472.html

  一定海域内建设过多过密的人工岛,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国家海洋局日前出台意见,加强对海上人工岛建设的用海管理。

  据介绍,近年来,海上人工岛作为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用海类型,正在被油气开采、交通运输和旅游等行业广泛采用。

  这种用海类型能缓解工业及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但同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也日益显现。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工岛建设用海管理工作,尽量减少这种用海类型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海洋局出台相关意见,要求沿海省市区的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人工岛建设的用海管理。

意见要求,严格控制人工岛建设的数量和密度。建设人工岛、尤其连陆人工岛,会改变周边海域的水动力环境,从而导致海洋生物、海水交换和海底地形地貌等发生改变。一定海域内建设过多过密的人工岛,甚至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为此,建设人工岛应当加强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地布局,相邻人工岛之间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密度不能过大,要确保相邻人工岛对环境的影响不会产生叠加效应。此外,还要从严限制人工岛建设的用海范围和位置,强化对人工岛用海方案的审查。意见同时要实施对人工岛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对油气开采人工岛的废弃管理。油气开采结束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批部门提出人工岛废弃申请,办理海域使用权注销手续。 (余建斌)

3、联合国安理会首次将气候变化列入议事日程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4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74633.html

  美联社消息:考虑到气候变化正成为引发世界冲突的催化剂,联合国安理会首次将气候变化提到了议事日程。

  安理会表示,4月17日,安理会将举行一个高层次的会议,讨论气候变化可能对世界安全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4月4日,安理会主席,英国驻联合国代表琼斯·帕里(Jones Parry)说:“引发地区冲突的一些传统因素可能会因素气候变化原因而被扩大。”

  帕里说,英国外交大臣玛格利特·贝克特(Margaret Beckett)将主持这一部长级会议,届时邀请安理会其他成员国的代表出席。由于这是安理会首次讨论该议题,会议预计不会发表任何决议和声明。

  上个月,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详细的计划,并警告说,如果控制失败,那么在21世纪将会出现极端气候:干旱蔓延,疾病肆虐,海平面上升,海岸人口被迫逃离家园。

  本周,外交官们将与科学家们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签署这一研究报告。这将为各国的决策者们提供一个指导方向。帕里称,他希望在明年,或许是2008年9月,召开一个全球气候变化峰会。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目前尚未承诺要召集一个气候变化的峰会,但是他说,在明年1月份的八国集团首脑峰会上,会与参会的领导人会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王菲)

4、山东:43个河流断面 仅1个适合农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4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72793.html

  新华社济南4月5日电 (记者刘宝森)山东省政府日前通报,这个省2007年度首次环保专项行动暗访的43个河流断面中,仅有1个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农灌标准,绝大多数被监测的河流断面污染严重。

  山东省在3月9日至15日专门组织了2007年度第一次整治违法排污环保专项行动,对省内部分河流断面进行了暗访,结果发现被暗访的43个河流断面中,竟然有42个断面水质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环保人士表示,劣Ⅴ类水完全为废水,起码的农业灌溉也不能使用。

  据了解,在所有被暗访的河流断面中,胶东地区河流断面污染尤其严重。其中日照市莒县淤泥沟断面水质长期超标,在2006年被环保及监察部门挂牌督办后未能认真整改,这次专项检查中断面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和氨氮浓度分别超标12.88倍和4.75倍。

  山东省表示,被检查的绝大多数河流断面污染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一些排污单位法制观念淡薄,部分企业超标排污以及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转不正常。

根据检查发现的违法事实,山东省责成莒县政府采取措施,确保淤泥沟断面水质在6月底前得到明显改善,否则将停止审批其境内所有涉及水污染的建设项目。同时,对其他辖区内河流断面污染仍比较严重的市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并责成当地政府尽快查找原因,限期整改。

5、贵州退耕还林为“两江”上游新增1502万亩森林 

来源:新华网2007年04月0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7-04/06/content_5940991.htm

    新华网贵阳4月6日电(记者李忠将)处于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的贵州省,经过7年退耕还林建设,增加森林面积1502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5.73个百分点,加快了“两江”生态屏障建设步伐。

    记者从贵州省林业厅了解到,在2000年和2001年试点的基础上,贵州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工程实施范围涉及全省9个市(州、地)的87个市(县、区),涉及199万户、828万人。截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建设资金7.9亿元。

工程实施7年来,贵州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加快了“两江”生态屏障建设步伐,保障了“两江”上游的生态安全,截至2006年底退耕还林工程增加森林面积1502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5.73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工程还使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的喀斯特山区和石漠化地区土壤流失得到控制。

6、太原每天浪费一个迎泽湖

来源:市场报2007-4-6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348.html

  太原是一个严重缺水城市,在该市频频出现“供水危机”的同时,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太原市水务局近日调查发现,太原市每天有近30万立方米的中水白白流掉,相当于一个太原市迎泽湖的水量。

  太原为重工业城市,工业用水工艺滞后于经济发展,万元GDP用水量惊人。据了解,目前,太原市水资源总量为5.3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4.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3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8.4%,不足全省人均占有量的50%;年超采地下水0.5亿至0.6亿立方米,在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同时,太原市万元GDP用水量为56立方米,耗水量较高。

  据相关人士介绍,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用水的需求,但中水回用量不尽如人意。现太原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处理量每天达到43.1万立方米,但每天污水回用量仅为18.2万立方米,大部分污水经处理后又直接排入河道。

据了解,今年是太原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新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的第一年,为使该市建成节水型城市,太原市将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上大做文章,兴建城南污水处理厂,扩建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和北郊污水处理厂,已列入计划,同时配套展开回用管网建设,在“十一五”末,太原市污水回用量将达到2亿立方米/年,使污水利用资源变为现实。

7、广西红水河龙滩下游疑受污染 水厂停止供水

来源:新华社2007年04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75000.html

  新华社南宁4月5日电(记者王立芳)记者5日从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有关部门获悉,红水河龙滩电站下游至都安河段经大化岩滩水厂提样检测,发现这一河段水质受重金属污染,岩滩水厂已停止供水。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与大化县有关部门已紧急提取水样进行化验。污染程度与原因尚未查明。

  大唐岩滩水力发电责任有限公司4日发出通知:红水河龙滩电站下游至都安段经岩滩水厂提样到南宁检测,发现这一河段水质已受重金属严重污染,主要是铅含量严重超标,已确认这一段红水河水质不可饮用,水厂已停止供水。

  5日,有关部门在红水河龙滩电站下游至都安河段紧急取水化验,目前还未得出检验结果。据了解,大化县共有7家水厂在红水河取水。

  对于无法自行解决水源问题的群众,目前由大化县岩滩镇政府与有关方面联系,免费为群众提供生活用水。

据了解,红水河龙滩电站下游至都安河段约有15万人口饮用河中水。

8、安徽淮河流域八市市长签订治污责任状

来源:新华网2007年04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6/153312715184.shtml

  新华网合肥4月6日电(记者 蔡敏) 安徽省淮河流域八大主要城市市长6日在安徽省淮南市与安徽省副省长田唯谦签订2007-2008年治污责任状。

  安徽省沿淮八大城市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市市长分别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签订了涉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治污基础工程建设进度、重点企业治污要求以及强化环境监管等内容的治污目标责任状。

  安徽省省长王金山说,根据责任目标,安徽省将力争18座在建淮河治污工程年内全面完工,7座未开工工程年内全部开工,到明年底,流域所有市、县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水质明显好转。王金山指出,安徽省将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对未完成排污总量控制目标的市、县,实行区域限批、行业限批;对不符合环评批复条件的项目,不予备案、核准和审批,不予批准建设用地、不发营业执照、不予供电保障,凡是未批先建的项目,必须立即停止生产,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据了解,安徽省沿淮各地还要在此基础上层层签订治污目标责任书,成绩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发源于河南的淮河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流经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5省,全长约1000公里,其干流在安徽境内431公里。历史上,淮河是中国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河流之一。近年来,随着沿淮经济的发展,污染问题也成为淮河治理的重要内容。

9、武汉采取七大措施净化东湖水 

来源:长江日报报业集团2007-4-6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331.html

    今年,武汉出硬招保护大东湖。市环保局昨披露,已与东湖风景区管委会决定,采取七大措施净化东湖水。

    七大措施分别是:将风景区内违法排污企业,列为今年环保专项行动整治名单,对小造纸、小洗矿、小砖厂无条件取缔;再次清查化学制品企业,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停产整治,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要求的,予以关停;对区内饮食服务单位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定布点方案,提出合适的总量需求;东湖周边的养猪场逐步责令关闭;严格禁止风景区内新建医疗单位,此类项目,环保部门一律不批;组织环保、城管、水务等部门联合执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协调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加紧区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东湖沿岸现有的34个排污口的现状情况再作调查,列出计划,逐步关闭。(记者王丹妮 通讯员鄢祖海)

    探访东湖风景区 武汉明珠渴盼不再“蒙尘”

    东湖是武汉的明珠,这颗明珠不断“蒙尘”。4日,本报派七路记者前往景区暗访,捕捉到一幕幕正在伤害东湖的行为。所幸的是,这一切将有望改变。

    小砖厂:落雁景区小山被挖成水塘

    4日下午3时,记者来到落雁岛景区,刚过大门,一个小砖厂映入眼帘,高耸的窑炉边,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红砖。

    窑炉有6个口,周边均是光秃秃的土地。靠近砖窑边上的山体,变成了一个大水塘。砖厂负责人桂华说,这里土不错,挖了十多年烧砖,每块砖卖0.26元,现在还有70万块。

    落雁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砖厂已做了十年了,管理部门不断整治,砖厂总是偷偷地开工。景区围墙被迫后退到水塘的后面,山体彻底被破坏。

    石灰作坊:废水随意排入湖中

    4日下午3时许,记者驱车经风光村上东湖东路后,行驶约四百米,在路的左边两个锈铁门内,看到一个开了十多年的小石灰作坊。

    院内,气味呛鼻,紧挨着东湖边有五个大池子,其中一个装清水,其他的池子里装满了石灰,一个男的正从池子里往外淘石灰。

    作坊里一名中年妇女说,十多年来,她和丈夫以经营石灰为生。在这个临湖的露天作坊里,他们从外面将粗石灰运进来,用水清洗后,再把石灰弄出去卖。

    记者仔细看到,洗了石灰的水慢慢流到东湖里,没有进行任何处理。由于长年的腐蚀,这块水面严重受到污染。

    湖边餐馆:垃圾“泡臭”湖水

   4日下午5时许,记者沿环湖路从东湖海洋世界向梨园医院行驶,左侧一个大水塘,是沿湖路隔开的郭郑湖一角,靠湖的一条路通往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从入口到学校门口近百米的道路沿岸摆满了帐篷。记者发现,15家连片帐篷是餐馆,有烧烤摊,也有炒菜餐馆。

    摊主将剩饭、饭盒、剩油等垃圾,全部投向湖里,湖水散发臭味,湖边草丛里散放着大量白色垃圾袋。

    下午5时30分,记者来到由数十家餐馆组成的“风光村餐饮一条街”上,餐馆大都用“进餐车辆免费洗车”这一招来招徕食客,洗车污水全部直接排入景区的庙湖中,湖面上漂浮的死鱼散发着腥臭,一些游客掩鼻而过。

    东湖水上餐厅主要集中在后湖、团湖。很多食客干脆把吃剩的残羹随手扔到湖中,臭味引来苍蝇飞舞。

    小养猪场:猪圈污水天天入湖

    4日下午4时30分,在东湖东路中段,有一个占地约四亩的养猪场,离湖不超过10米,人们老远就能闻到阵阵臭味传来。大约十多个猪圈里,每个有八九头猪。

    养猪户表示,这里养着100多头猪,有的卖给附近单位,有的被附近餐馆订购。而这个养猪场的所有的污水都流进了湖里。

    观桥湖:现存最大排污口吐“黑水”

    十几年来,市政府相继斩去东湖24条“污龙”,每日截住25万吨左右的污水,目前还有34个小的排污口,每天排污总量在5万吨以内。

    4日下午4时许,记者找到现存最大的排污口——观桥湖排污口,它正在邮科院路旁边,一个近2米宽的排污口向湖中吐着污水,排污口边显得毫无生气,草已枯黄,污水哗哗的流淌声,水都呈黑色。

    离此300米,记者找到一垂钓者,篓里只有两条小鱼,他苦笑着说:“这算运气好的。”他指了一下排污口:“那边更没有。”

    记者了解到,今年,观桥湖的排污口将最先被关闭,梨园医院、卓刀泉北路沿线、工人村等排污口也被将截断,到明年东湖基本实现截污。今年东湖的水质由劣五类变成五类,部分水质变成四类。彻底截污后,再加上东湖六湖连通工程开始启动,东湖的水质将逐年好转。

昔日最大排污口不闻臭气

   4日下午5时,记者在喻家湖碰见了在此散步的华中科大退休教师刘明清夫妇。他们感慨:“以前湖水太臭了,不敢散步。现在,我每天都来。”

    喻家湖曾是东湖最大的排污口。一年前,这里每天向湖内排近5万吨的污水。刘明清说:“以前,湖边还漂着垃圾,水都是褐色的,闻着想吐,我情愿搭车到磨山去。”

    去年10月,有关部门合力堵住喻家湖的排污口,污水全部送往龙王嘴污水处理厂。

    现在,喻家湖的排污口也被漂亮的马鞍山森林公园路代替,路面才刚刚刷黑,沿湖做成亲水平台。

    站在湖边,记者看到半米深的湖底。在马鞍山森林公园路边,昔日的排污渠已干枯。

    医院污水排入湖中很危险

   4日,记者走访了东湖风景区内医疗机构——武大中南医院、市结核病医院、东湖医院等。

    目前,武大中南医院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500吨,排污口上安装了“在线监控系统”,市、区环保局可实时监控污水排放情况。

    位于黄家大湾的市结核病医院表示,该院污水排放达到东湖地区国家零类排放标准。

    医疗机构排出的污水来源及成分十分复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传染性病菌、病毒和化学药剂等,有毒有害。特别是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房排出的污水,若未经严格无害化处理而进入城市下水管道或环境水体,会引起水源污染和传染病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文/记者王丹妮 左洋 陈自力 黄峰谢 东星)

10、中新网:三峡建成洞庭湖防洪作用未失(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7年4月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0333

每年约有一亿吨泥沙沉积在洞庭湖,加上历史上围湖造田的影响,使洞庭湖湖面缩小,调蓄容积下降,造成河道阻塞,洪水下泄不通,高洪水位时间延长。每年11、12月洞庭湖进入枯水期,船只已经无法靠停码头。 中新社发 徐文东 摄

中新社长沙四月五日电 (记者 刘双双)三峡水库蓄水后,是否不再需要洞庭湖的防洪作用?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的崩岸现象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湖南省水利厅厅长张硕辅今天就此向记者一一解疑:三峡建成后洞庭湖防洪作用依然不可替代,湖南段崩岸主因是区域降雨量小。

随着三峡工程蓄水防洪效益的逐渐凸现,有人提出了洞庭湖防洪作用失效之说。张硕辅就此认为,三峡工程建成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上游洪水,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的防洪问题。因此,长江中游防洪矛盾依然集中在城陵矶附近地区,洞庭湖作为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不可替代。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局面将会大为改观,中下游的分洪量将减少,为从根本上治理洞庭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张硕辅直言,洞庭湖目前最大的威胁还是洪涝灾害。

资料显示,每年约有一亿吨泥沙沉积在洞庭湖,加上历史上围湖造田的影响,使洞庭湖湖面缩小,调蓄容积下降,造成河道阻塞,洪水下泄不通,高洪水位时间延长。三峡工程虽能减少洞庭湖区的泥沙淤积,但小流量高水位的情况在近期将难以改善。同时,洞庭湖堤防的抗洪能力依然脆弱,实现有计划分蓄洪仍然十分困难。

张硕辅表示,洞庭湖防洪的任务依然艰巨,湖南制定了治理的总体战略:在继续维护其防洪蓄洪主体功能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湖南将着力抓好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节水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污体系和以湿地保护为主的水生态保护体系的建设,还地球一个“健康的洞庭湖”。

11、从鲟鱼保护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来源:水工程生态网 2007-4-5

http://www.ihe.ac.cn/detail.asp?id=638&key=%BF%C6%D1%D0

    鲟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水中活化石”。我国主要在长江水系、黑龙江水系和西北的新疆三个区域有鲟鱼分布。在长江流域,众所周知的中华鲟就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寿命很长。它们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约9-12后,成熟的亲鱼才由我国浅海地区进入河口。然后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幼鱼孵出后,便跟随着父母的足迹,再向河口、海洋游去。

    今年三月,世界鲟鱼保护学会理事会在中国召开,并确定了2009年第六届世界鲟鱼大会在中国举办,它将对中国鲟鱼界提供一个与国际同行共同交流、讨论鲟鱼保护的机会,为共同促进世界鲟鱼资源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鲟鱼保护的经验为世界鲟鱼保护作出了贡献,正受到世界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鲟鱼是水域中最好的水生生物指标,也是我们人类环境保护里最重要的一个生物指示指标。

    现代水利周刊:您是长期从事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一个研究者、实践者,我们想知道为什么水生生物那么多,我们一定要保护鲟鱼,而不是其他种类的鱼?鲟鱼濒危的原因是什么?

    常剑波:鲟鱼是洄游习性较强、寿命较长的一种鱼类,它要求的生物生存环境比较完整,因此它是水域中最好的水生生物指标,也是我们人类环境保护里最重要的一个生物指示指标。人类应该有责任保护好这个物种。某种程度上说,如果鲟鱼保护好了,自然的环境也就保护好了。

    目前世界上鲟鱼的种类共有27种,其中有些种已经很难在野外发现其踪迹了,还有一些处于濒危状态。造成鲟鱼濒危的原因主要是三个,第一是过度捕捉了大量的繁殖亲鱼做成鱼子酱供人们食用。第二是人类的水利工程,修大坝阻断了鲟鱼洄游产卵的路线,并且破坏了它们的自然栖息地。第三是水体污染。

    现代水利周刊: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长江濒危动物的状况。

    危起伟:白鳍豚和中华鲟都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是目前长江上最濒危动物。中华鲟是一种鱼类。历史上,白鱀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而中华鲟分布更广,在长江口至金沙江下游以及近海水域均有分布。白鱀豚是长江流域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高等的动物,对环境极为敏感,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种群数量已经极为稀少。而中华鲟的状况相对而言要好得多,在葛洲坝下的江段内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个体自然繁殖,但目前对它的保护必须高度重视。

    德国主要是在1860年前修大坝,当时没有针对鲟鱼采取一些保护措施。鲟鱼寿命很长,修大坝的时候,它们可能在海洋里生长,大坝修好后的很长时间里,它会陆续从海洋里洄游回来。人们在此期间并不会明显感觉到鲟鱼数量的减少,因为存活的是100年前的资源。江河里现存的鲟鱼是修坝前出生的,而新的鱼再也不会出生,因为大坝已经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地。多年以后,鲟鱼就会突然之间没有了,因为它们再也不产卵了。1910年,德国的鲟鱼直线下降,在此后的岁月里,鲟鱼在很多水体逐渐绝迹了。现在,欧洲的23个国家正联合起来试图为恢复欧洲的鲟鱼作出一些努力。

    不能等着破坏后再保护,而是现在就要保护,否则会付出更昂贵的代价来做修复工作,得不偿失。

    现代水利周刊:您多年从事水利工程对水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减缓对策的研究,您觉得水利工程对水域生态主要带来了哪些影响?

    常剑波:水利工程包括各种类型的人工堤坝、水库、水渠和水电站等,其建设的形式、规模和水平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发展的。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水能资源开发仍然是帮助当地摆脱贫困和谋求发展的可靠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筑坝技术的许多难关被攻克,水利水电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应该看到,修建的水利工程能够给我们带来能源、能够防洪,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但也给我们的生态与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水生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拿鱼类来讲,水利工程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是阻隔和生境破碎化。由于水利工程的阻隔,原有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隔成不连续的环境单元,往往造成一些洄游性鱼类无法完成在不同生境之间的洄游,这对完成生活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范围迁移的种类往往是毁灭性的;此外,对在局部水域内能完成生活史的种类,则可能影响不同水域群体之间的遗传交流,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从而导致种群生存能力下降。第二,水利工程建设还造成径流分配时空格局的改变。水文情势的改变导致一些鱼类的繁殖场所、栖息场所等大大减少;此外,在水库淹没区,水体流速减小导致漂流性鱼卵沉降,大量死亡;水体透明度增加,鱼类饵料生物基础也将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相应会引起鱼类种群结构的变化;在调节能力较强的水库中,水体分层导致库区水体底层溶解氧降低甚至处在无氧的状况;在坝下,影响主要表现为下泄的低温水导致鱼类繁殖时间的推迟;水库的调节使涨水过程趋于平缓,不能满足部分鱼类自然繁殖的生态水文学要求;另外,下泄水流中的过饱和气体,也会对鱼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现代水利周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较多水利水电工程的国家。您认为目前中国在保护水生生物方面做得怎样?您认为发展与保护能够同步进行吗?

    罗声涛:中国确实是个发展很快的国家,现在某些方面已经与发达国家是同等水平了。中国应该在水利工程的兴建中注意把水生生物的保护、特别是鲟鱼的保护列入规划,保护与发展是可以同步的。特别是中国目前正在修订的长江流域规划应该把这个理念放进来。不能等着破坏后再保护,而是现在就要保护,否则会付出更昂贵的代价来做修复工作,得不偿失。

    欧盟20年前就已经开始把保护的元素放进了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及其它建设规划中。中国的大型水利工程起步的时间相对较晚,应该吸取其他国家在工程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我相信,中国的行动要比欧洲容易,欧洲的23个国家联合在一起,协调行动很难,中国一个国家的行动协调就容易些,欧洲也许要向中国学习。

    中国在鲟鱼保护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工作,中国鲟鱼保护的经验为世界鲟鱼保护作出了贡献,正受到世界同行的关注和认可。希望今后更好地加强与中国同行在鲟鱼保护方面的合作。

    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规定,核心区是禁止人类进行生产性活动的,而长江干流上频繁的人类生产活动,有关法规与保护区的管理条例不能匹配,这是最大的困难。在水质方面,虽然可以保证保护区江段的水质,却没有能力保证上游不排污。公共水域的污染防治,也对鲟鱼自然保护区产生极大影响。

    如何处理水生动物保护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现代水利周刊:在河流开发治理时,我们应当如何把对水生生物的保护措施纳入水利工程建设中来?

    危起伟:河流开发治理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活动,与保护自然存在一种密切关系。对于水生生物来讲,维持原生生态条件无疑最好的,但人类也需要发展。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是人类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人类的涉水活动,打破了自然的节律,这对水生生物影响很大。有些影响还看不出来,因为我们还没有能力揭示它对人类自身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现在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开展环境评价,就是一件好事。有牺牲,但能否有挽回损失的一些措施,这是个科学的态度问题。修编长江流域规划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保护以及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多考虑整体影响,采取补偿性的措施。

    三峡工程在论证期间规划的中华鲟保护措施,现在都有程度不同的落实。当时的思路、经济预算可能不够,但从理念来讲,已经很不错了。

    现代水利周刊:您认为三峡工程会对长江水生生物带来哪些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保护,以实现我们“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新时期治江理念?

    常剑波: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问题,长江委有关部门多年来会同中国科学院及其他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围绕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评价开展了大量研究,并于1991年编制完成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经过国家环保局审查。该报告书对长江的白鱀豚、中华鲟等许多中水生生物都进行了深入的影响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当时没有认识到或受国家经济实力的限制未采取有效措施的一些影响已经明显表现出来。除了阻隔了鱼类的洄游,影响其种类的多样性以外,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的急剧减少会产生怎样的生态学效应,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长江流域内分布有许多洄游性鱼类,它们有些要在河海之间迁徙、有些要在江湖之间或长江的上下游江段之间往来,水利工程建设对这些鱼类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些影响不仅仅限于对洄游通道的阻隔,还包括水库调度对坝下江段原有水文情势的改变。如长江典型的江湖洄游鱼类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鳙)就需要在涨水过程中进行繁殖。三峡水库在洪水季节的拦洪调蓄作用将显著削弱下游河段的自然洪峰过程,进而对其自然繁殖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够通过三峡水库的再调度来促进这些鱼类的繁殖,也是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水利工程建设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必须全面落实“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具体到长江流域,我们应该从河流整体的生态可持续性维护的角度开展研究,协调好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提供科学基础。

    我个人认为,新时期治江理念,首先要统筹流域的开发与保护规划。国外的实践表明,大坝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在流域层面上有整体的表现。因此,西方有的学者积极倡导在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的情形下,应该对流域环境结构进行统筹分析,选择微生境层次丰富的河流段建立水域多样性管理区,为濒危和特有种类提供栖息场所,并建议在工程设计、论证、建设和运行期间,都要采用合适的手段对生物群落结构状况,尤其是水生生物群落的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合工程特定对其可能遭受和已遭受的不利影响进行定量研究,以采取可行的保护或补救对策。我觉得这些观点应该积极采用。

    其次,针对具体工程的不同情况,应当采取有效的补偿措施。如要充分考虑洄游鱼类的上行与下行的需要,修建鱼道、升鱼机、鱼闸、转运过坝及幼鱼溯游通道等相应设施;此外,人工繁殖放流与建立河流自然保护区也是较为有效的保护手段。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加强渔政管理,限制捕捞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当研究、采取水库的再调度以及栖息地人工恢复等措施,实现鱼类的有效保护。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吸取国外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否则,人类只能生存在日益孤单的地球上。

    现代水利周刊:您和您的同事们开展了哪些保护工作?您觉得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危起伟:目前国内有两处中华鲟的自然保护区,葛洲坝一个,长江口一个。保护等级由原来的市级保护升到了现在的省级保护。目前来看,这些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地位在不断提高,投资建设管理的手段也在不断加强。但长江干流的管理难度很大。长江干流是人类活动密集的地方,航运、捕鱼、挖砂、采石等等都会对保护区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何规范人类活动,使其影响相应减少,都是长江干流水域自然保护区法律上迫切需要解决的。

常剑波:水利部/中科院(长江委)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罗声涛(Harald Rosenthal):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世界鲟鱼保护协会主席

危起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博士、研究员

12、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二:从都江堰到马尔康(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4月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0332

岷江水从宝瓶口奔涌而出

离开成都后的第一站,是都江堰。

都江堰大名鼎鼎,当然因为它是两千多年前古人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从秦堰楼往下俯瞰,鱼嘴、飞沙堰、人字堤、离堆一目了然。站在南桥上,看着岷江之水从宝瓶口源源不断地奔涌而来,想想千年来都是这一水利工程滋养了下游的成都平原,成就了“天府之国”,心中真有极大的自豪感。

几年前,这里发生过大熊猫跑到城市里来的逸事。当地有亲历者说,他曾看见这只熊猫先在岷江里泅水,后又上岸,最后爬到了一棵树上。都江堰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大熊猫也许是“认他乡作故乡”了。都江堰的生态建设之好,由此可见一斑。

以沙尘暴探源为己任的科考队,何以会选择生态环境优越的都江堰作为第一站?专家们有自己的考虑:我们需要一种比较。而且,此行的目的,与其说是寻找沙源,不如说要寻找沙尘暴形成背后那些“支撑性”的力量,尤其是“风”。因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将去的阿坝草原,它是西南季风的流经所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州府马尔康就在前方了,那里是进入高原的初始平台,这次科考真正的起点。

4月4日,我们离开都江堰的早上,青城山起了雾,还有小雨。整个上午,车队都在沿着岷江上行,沿岸的山色、植被在雨雾中,恍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但是,去马尔康,要翻越鹧鸪山,鹧鸪山的海拔在4000米以上,下雨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天气。可喜中午在汶川打尖吃饭之后,天色渐渐晴朗起来。

下午,科考队进入鹧鸪山。4月初的鹧鸪山,即使是在其阳面,也能看到丛林间的积雪。在海拔2800米,科考队员们开始第一次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和取样。四川畜牧研究院的夏先玖教授说,他们的取样对象主要是空气和土壤,测湿度、温度和风速等等,另外要注意植被情况。因为沙尘暴形成,要受到包括地形地貌、季风、沙样粒度等因素的影响。马尔康、阿坝草原风景秀美,植被不错,所以科考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观察流经此地的季风情况。

在鹧鸪山上,海拔每上升200米或者300米,科考队便停车进行一次取样工作。按照夏教授的指点,我注意了一下沿途的植被情况:在海拔3800米以下的区域,植被基本是针阔混叶;从3800米开始,阔叶乔木已经看不到,针叶乔木渐渐退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灌木丛;而到鹧鸪山的垭口、海拔4200米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灌木丛已经处在草甸的包围之中。

站在垭口的时候,已经是傍晚6点钟,阳光已经暗淡,但是远方的雪山依然醒目,远处那些更高的地方,可能已经是冻原了。

下山的路由于是鹧鸪山的阴面,连公路上都有积雪。四川日报的摄影记者尹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多次走过这条线路,他说在冰雪覆盖的公路上,汽车总是在打滑,而且司机不敢踩刹车,只能随机应变打方向盘,真让人提心吊胆。现在,自从鹧鸪山隧道修好之后,这条翻越大山的公路已经少有人迹。我们如果不是要进入海拔高处取样,取道隧道去马尔康的话,三四个小时前应该就到了。

晚上9时,迎接我们的是一座灯火阑珊的城市——马尔康。

科考队员们在进行测量

13、全球变暖危害著名生态景观:自然奇景面临消失

来源:新华社2007年04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73612.html

  世界自然基金会5日警告说,世界上一些最壮观的自然奇景正遭受全球变暖气候威胁,处于消失的危险中,其中包括喜马拉雅山冰川和亚马孙平原。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出这一警告前一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气候学家们4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公布了一份1400页的报告。报告预测,

  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可怕的后果,尤其对贫困国家和物种多样性而言。

  法新社援引这份报告说:“气候变化极有可能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并减少生态系统多样性。”

  这是委员会公布的第二份报告。第一份报告公布于今年2月份,报告中预测全球气温在本世纪末前将上升1.8至4.0摄氏度。最后一份报告将在5月初公布,报告将讨论如何缓解变暖趋势。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警告指出,在全球10处地区,气候变化已产生相应负面后果,当地保持着微妙平衡的生态系统,正处于完全消失的危险中。

  亚马孙森林栖居着地球上近三分之一物种。基金会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在1990年的基础上上升2至3摄氏度,60%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将变成半贫瘠的热带大草原。一些物种很可能在被人类识别前就遭灭绝。

  澳大利亚大堡礁以及其他珊瑚礁生态系统仅占海底表面的0.25%,却维持着25%的海洋生命。基金会警告说,这些珊瑚礁正急速减少。IPCC的报告中也指出,只要全球气温平均上升2摄氏度,就会导致地球上的珊瑚礁褪色,进而对依赖珊瑚礁生存的众多物种和地方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

  地球上现存最大的红树林位于恒河与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交汇处的孟加拉湾地区,是孟加拉虎的故乡。这一地区也在基金会所列气候变化“热点地区”名单中。如其它低海拔河谷三角洲一样,这片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以及季风和暴雨增强的威胁。

  世界自然基金会“热点地区”名单上还包括:濒临灭绝的玳瑁龟的栖息地加勒比海、北美洲最大的沙漠墨西哥奇瓦瓦沙漠以及智利和阿根廷的温带雨林,那里生长着一种别处没有的南美松树,寿命最长可达3000年。

  此外,世界自然基金会还对长江上游、白令海和东非沿海森林地带发出了警报。

  世界自然基金会科学家拉腊·汉森说,虽然一些生态系统能对气温变化产生适应性,从而获救,但只有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阻止生态系统被完全破坏。

14、大巴山屡被“开膛破肚” 当地部门在做什么?

来源:央视国际 2007年04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72416.html

  [内容速览]位于三峡库区上游的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近却被人屡屡“开膛破肚”,保护区生态安全受到威胁,而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进行有效监管。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峡库区上游。这个保护区不仅对保护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安全承担重要责任,也是我国生物遗传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然而,最近却有人在保护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内非法采石,而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进行有效监管。

  记者看到,在保护区缓冲区和核心区里面,把山体开膛破肚的现象随处可见。采石工人告诉记者,这些石料经过加工后,可以用作石质地板块。据统计,整个保护区里有20多个这样的采石点,一些私人矿主甚至把加工点开进了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采石点没有合法手续,属于非法开采,但由于他们只有天然林管护经费,没有制止非法采石的经费,他们对此“没有办法”。同样负有管护责任的城口县林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上山巡护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伐木采石的现象。

  自然区保护管理局工作人员称,早在2003年他们就把非法采石的情况上报到县政府和林业局等部门。最后,经过县里“统筹安排”,制止非法采矿的任务落实到了城口县林业局森林公安分局身上。采访中,该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对所有非法采石矿主发出了停止采伐、接受处理的通知。但遗憾的是,从去年6月发出通知至今,20多个非法采矿点中只有一个矿主接受了处理,被罚款300元。

  采石工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有关部门监督不到位,是因为一些石矿属于县政府招商引资项目。

  【详细内容】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

  今天是4月1号,对于我们《焦点访谈》栏目来说,这个日子有点儿特别。因为13年前的今天,我们第一期节目和观众见面,以后几乎每天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准时在这里约会,一晃就是13年了。我们感谢观众朋友13年来的支持和厚爱,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争取为您奉献更多更好的节目。

  好,我们来看今天的焦点。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峡库区的上游,这个保护区不仅对保护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安全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也是我国生物遗传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然而,最近记者在这里发现,自然保护区遭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破坏。

  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城口县境内,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不仅有着众多的珍贵植物,野生华南虎、云豹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也分布在这里。然而,最近在这个保护区里却出现了怪现象。

【1】 【2】 【3】 【4】

15、投诉和举报 普通公众参与环保事务难不难?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4月06日 郭绍俊

http://env.people.com.cn/GB/5571867.html

  据报道: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带数十名文化界名人到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植树,建“环保公益日纪念林”。但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搅乱了整个会场气氛。潘岳站在漫天飞舞的黄沙中说,解决中国严峻环境问题的最终动力来自于公众,公众应该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各类环保公共事务进行深度参与。这就不能不让人有疑问:公众如何深度参与?

  公民对环保公共事务的深度参与,我的理解是知情必报、大胆参与、热情表达及全面的监督。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这种深度参与,以获得最美好的成果?笔者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就能实现。

  一 、市民在对有关的引资、立项、征地、勘察、建厂及开工等方面有任何的事关环保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如举报信箱、局长电话等等,进行及时的批评、投诉、举报和建议,将可能的污染控制在预期和前期。

  二、发挥监督和举报的力量。任何污染源的出现,都不会是悄无声息地,既使有某些官员或执法人员充当他们的“保护伞”, 或许能瞒过相关部门的检查,但在周围群众的眼皮底下,都会或多或少地露出些违规的苗头,因此,知情的市民这时要勇于承担起投诉和举报的责任,不让污染的事件在身边继续蔓延和扩大。

  三、积极参加相关的调查。环保部门经常进行问卷或全天候24小时开通的电子信访调查,收集公众意见。对于这些意见和建议征集表,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身处何地,对每一项有关制度的编制和修订,对每一项事关你实际生活的法定图则或专项规划,只要有话要说,都可以自由充分同时又十分便捷地向环保部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四、对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与市民进行的广播电视和网上的交流,我们不但可以即时进行制度和事务咨询,而且对相关的调查资料、文字材料、图表和幻灯片演示、现场讲解、解释等方法,也要牢记在心,只要有一颗支持环保之心,又有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重视并积极参与其中,就不是一件难事。

  毋庸置疑,普通公众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群体,因此,关注环保事业,就是关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虽然普通百姓对环保的全面参与尚缺乏足够的制度和程序上的支持,但依据现有资源和能力积极参与到环保的事业中来,让不讲环保的人和事陷于群众监督和干预的汪洋之中,就肯定有利于对治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