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三日江河信息导读

四月三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4-03

四月三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境资讯:

1、能源蓝皮书《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2、动态清单保证质量 环保成政府绿色采购的门槛

3、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标尼日利亚最大水电工程

4、新华社:我国科考队探寻北方沙尘暴的“沙尘启动源”

 

地方信息:

5、海南三个核电厂厂址查勘报告通过专家审查

6、辽宁省立法保护“地球之肾”

7、投资466亿建设454个项目 河北启动6大环保工程

8、山东:上游排污要给下游补偿 

9、山西:对违法排污企业实施“三停”措施

10、守着黄河没水吃 甘肃两市被迫舍近求远找水源

11、重庆旱情席卷36个区县160多万人饮水困难

 

水与环境:

12、鄱阳湖干旱将对湿地生态产生危害

 

污染信息:

13、青岛外锚地海域发现油污带 海事部门紧急清污

 

人与自然:

14、京杭大运河申遗:一条河流20年的命运与纷争

 

气候变化:

15、全球变暖催生“毒鱼”

 

环境曝光:

16、哈尔滨9亿治污为何“没人管”?

 

环境时评:

17、水污染防治主要责任在政府

18、环保:公众如何深度参与?

 

 

 

1、能源蓝皮书《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来源:央视国际 2007年04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54403.html

  能源在保障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基于能源稀缺性、过分倚重化石能源以及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等,它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并对环境保护造成压力,因此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新时期能源经济面对的现实课题。基于此,日前正式推出的能源蓝皮书——《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中国能源经济发展面临的转型问题,引起能源行业内外的极大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能源蓝皮书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全立、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等担任顾问,由国务院各部委、著名高校、中央各大新闻单位等长期研究能源行业的30多名行业专家担任编委,承继《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研究思路,而在研究框架和体系结构上又不乏创新。她以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与逻辑谨严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2006年中国能源行业发展战略转型”为主线,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焦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六大能源行业反映出的中国能源现状与未来给予重点评价与预测。尤其是,以分析“节约优先、立足国内、优化结构、保护环境和加强国际合作”的能源战略效果,以及探索在能源行业实践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为研究目的,在2006年中国能源行业发生的最新变革与渐进改革实践中,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度量问题。业内专家认为,这是近年来国家级主流研究咨询机构中,少有的研究成果,是本报告为中国能源行业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主编崔民选博士告诉记者,与《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不同,《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共分为七部分,总报告重点分析了2006年中国能源行业发展转型问题,对中国能源现状与未来给予评价与预测。六个分报告分别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焦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行业进行了研究,对能源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为了分析“节约优先、立足国内、优化结构、保护环境和加强国际合作”的能源战略效果,探索在能源行业实践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本报告从中国能源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入手,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度量问题,这是本报告的一个重要贡献。

  《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表明,2006年中国能源行业改革与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发展效果更为显著。在研究报告中,以权威专家和学者为主体的研究群认为:“2006年中国能源行业发展战略转型”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近年来受到国际市场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严重影响的能源供需矛盾得到较为明显的缓解,在供需两个方面,能源生产保持持续增长而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其次,以打破行业垄断和价格改革为标志的能源市场化进程加快,并已“价格调控”方式内生地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资源优化组合;再者,以《可再生能源法》为标志的发展新能源的立法促进,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步伐加快,其产业建设初具规模。

  然而,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也作为可能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素,能源的稀缺性与经济总量扩张形成了动态的博弈。不仅能源产业自身的利用效率(能源要素GDP贡献率),在国民经济总量扩张及经济增长中体现出较强的关联度;而且,经济结构与能源结构,经济效益与能源效益的双重关联性和联动性也在显著增强。当前的总量扩张与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着能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以能源消费低效益和环境高污染指数为突出表现,作为现代工业“血液”的能源行业的发展,已在环境容量有限性的制约下形成了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显然,对于构建中国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发展体系,坚持“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推动能源行业的战略转型与发展,将有助于这一政策目标的尽快实现。

  值得关注的是,《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发布了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指出:中国能源发展目前仍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处于传统向可持续发展过渡阶段。如果中国能源发展不能很好转型,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定影响。中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任重而道远。

  崔民选最后表示,《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阅读人群定位于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记者、国外驻华商社及使领事馆工作人员以及关注中国能源形势的各界人士,并适合各大图书馆、学术单位资料室收藏。“希望《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的研究和成果能够有助于中国能源行业的深化改革,有助于政府、行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决策,有助于企业和投资者对于未来行业趋势的把握。让我们一起为构建中国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发展体系而努力。”(中央电视台记者 李晓梅)

2、动态清单保证质量 环保成政府绿色采购的门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04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55538.html

  记者日前从环保总局环境发展中心获悉,为了更好地满足政府采购的需求,政府绿色采购清单从第一版中的81个企业调整为444个,奇瑞和中华汽车等一批民族品牌企业首次入围。此次入选的汽车企业共有13家,使目前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汽车企业增加到18家。

  动态清单保证质量

  不达标产品将被清理  

  据了解,政府绿色采购清单是一个动态清单,并不是一经公布就长期有效。财政部、环保总局将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及时合理地扩大和调整环境标志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及时补充符合要求的环境标志产品,并予以公开发布。对那些已列入清单的环境标志产品来说,如果其认证证书有效期已到,或生产过程中环境标志指标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将及时进行清理;对于那些还没有进入清单的企业及产品,经认证符合要求,将及时补充进入采购清单。

  为积极稳妥地开展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工作,这次清单调整产品种类仍为14类。环保总局环境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清单下次调整时将选择新的产品种类,扩大和完善清单范围,以进一步满足政府绿色采购种类的需要。

  环境准则纳入采购模式

  厂商环保技术成采购门槛 

  目前环保总局正在以政府采购产品为重点,抓紧组织制定环境标志标准。同时,环保总局将进一步加强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提升认证工作的质量和速度,高度重视进入清单的产品及生产企业的质量,确保清单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发展中心主任陈燕平介绍说,2006年10月24日,财政部、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即中国第一份“绿色采购清单”。标志着中国政府已正式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

有关专家表示,此次“绿色清单”的公布意味着环保成为了政府的一个重要导向。因此厂商还需要重视汽车环保技术的投入,这才是政府设立这一采购门槛的原意。(综合《经济日报》、《京华时报》消息)

3、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标尼日利亚最大水电工程

来源:新华网2007年4月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0115

新华网宜昌4月2日电(记者江时强、李志晖)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2日下午发布最新消息称,葛洲坝集团日前接到尼日利亚联邦政府通知,中标该国总投资14.6亿美元的蒙贝拉水电工程,这是中国公司在非洲承建的最大水电工程。

尼日利亚蒙贝拉水电工程是第二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达成的合作项目。该工程位于尼日利亚与喀麦隆交界地带的东戈河上,为跨流域调水和发电工程,装配机组8台,总容量达260万千瓦,总工期为6年零9个月,届时发出的电力将注入尼日利亚全国电网,是尼日利亚共计25亿美元总投资的国家综合电力工程项目中最大的水电项目。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是三峡工程的主要施工单位。集团总经理杨继学对新华社记者表示,葛洲坝集团具备国际一流的大江大河截流技术、大坝基础处理技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等,管理经验丰富,对尼日利亚的人文、法律环境进行了长期调研,投标过程中也得到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进出口银行、外交部、商务部、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杨继学说:“尽管境外施工面临全新的施工环境、人员调度、地质构造等问题的考验,但集团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蒙贝拉水电这一尼日利亚的‘三峡工程’,造福尼日利亚人民。”

据悉,蒙贝拉工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完成了可行性研究,但是受当时经济、技术、管理等条件限制未能开工建设。经过奥巴桑乔总统的建议,该工程得以进展,成为2003年当选的联邦政府执政目标之一。

4、新华社:我国科考队探寻北方沙尘暴的“沙尘启动源”

来源:新华社2007年4月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0164

新华社成都4月2日电(记者 吴晶晶)由我国科学家和新闻媒体组成的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队2日在成都举行出征仪式。科考队将对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地区,以及沙尘暴频发的青海、甘肃、内蒙古有关地区进行考察,以探寻我国北方沙尘暴的“沙尘启动源”。

每年春季出现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灾难性事件。以四川大学梁玉祥教授为首的沙漠生态修复课题组,经过多年的调查分析发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若尔盖地区可能是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的沙尘启动源之一。

据梁玉祥介绍,成为沙尘启动源所必须具备的沙尘源、大风、地面气象切变场这三个基本条件,若尔盖地区都具备。一是若尔盖地区近年来湿地萎缩、草场沙化严重,出现了大量沙源物质,在固定风力下容易形成沙尘天气;二是每年春季若尔盖地区处于我国季风的活跃地带,具有强烈、持续的季风效应;三是若尔盖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盆地地貌,通过千沟万壑与河西走廊相连,具有典型的“沟壑阻断”效应。

据介绍,这次科考活动将途经红原、若尔盖、碌曲、泽库、张掖、金昌、民勤、中卫、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地,历时近一个月。科学家们沿途将通过取样分析、收集当地一手观测资料等方式,探寻沙尘的传输路径,研究若尔盖地区沙化和北方沙尘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是怎样的。

有关专家表示,沙尘暴的规律研究涉及到起沙、搬运、沉降及其影响等多方面,这次科考活动将为全面研究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有益的资料。

5、海南三个核电厂厂址查勘报告通过专家审查

来源:海南日报2007年04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56638.html

  3月28日至30日,受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在海口主持召开了海南核电厂厂址预评审会,会议审查通过了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海南核电厂厂址查勘报告,会议作出以下结论:厂址查勘阶段所选定的昌江黎族自治县峨岭厂址、儋州市红沙顶厂址和龙门厂址可以进入下阶段工作。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国家环保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海南省政府、海南省军区、民航中南航空管理局、海南省有关厅局、有关市县政府领导和专家60余人出席了会议。

  自2005年12月27日,海南省政府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在海口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展海南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的框架协议》以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贯彻国家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发展方针,在海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海南核电项目开发,完成了海南核电项目规划选址和厂址查勘工作。厂址预评审会是核电项目开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核能发电是安全、经济、环保的能源,与火电相比,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需求,减排污染物。(记者官蕾)

6、辽宁省立法保护“地球之肾”

来源:辽宁法制报2007年4月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0126

在刚刚结束的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被提请审议。

湿地大省缺乏保护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重要生态功能,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据了解,我省湿地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因此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权限不明、责任不清、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我省盲目开发湿地,过度利用湿地资源现象比较严重,加之各类污染对湿地生物造成的破坏,严重制约了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湿地国际公约的履行。

拣鸟蛋最多罚1000

据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孙桂真介绍,《条例(草案)》共24条,主要就湿地保护部门的责任、湿地保护的措施、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和在湿地从事活动应当履行的手续以及禁止实施行为等作出规定。

为防止湿地过度利用,《条例(草案)》中规定,“在沼泽湿地从事生产经营或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应当经市或者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属于省以上重要湿地的,应当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条例(草案)》中还规定,“在候鸟主要繁殖地、栖息地捡拾鸟卵的,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委员建议增加强制性条款

在分组审议时,有的委员认为,制定地方性湿地保护法规,要坚持保护湿地与积极发展湿地并重,《条例(草案)》对于如何保护湿地、按照什么原则进行保护写得不足,应当进行大量的补充,应该树立积极发展湿地的原则,在如何增加我省的湿地面积上下功夫。有的委员提出,目前,开发利用林地、湿地倾向已经越来越严重,湿地资源的利用、开发、保护需要法制来约束,不能占的湿地绝不能占用,而《条例(草案)》中缺乏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条款。

有的委员提出,应增强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湿地保护意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湿地保护义务纳入到发展规划当中,并制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规划、海洋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的湿地保护规划。

有的委员建议,条例应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对相应责任要予以追究。条例应加重对已建成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投入方面的规定,并增加对征占湿地进行补偿方面的规定,必要时可以在重点湿地区域搞些退耕还湿地,尽量保证全省现有湿地面积。

据了解,有关部门将根据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修改,并在下一次省人大常委会再次提请审议。

7、投资466亿建设454个项目 河北启动6大环保工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4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54205.html

  本报石家庄4月2日电 记者王方杰报道:《河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近日发布,按照规划,河北将投资466亿元,启动总计有454个项目的六大环保工程。

这六大环保重点工程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将投资83.9亿元建设89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7.4万吨/日;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将投资27.5亿元新建40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17个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置项目;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投资116亿元建设34项电厂脱硫除尘工程和23项集中供热工程;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总投资132.8亿元,建设56个大气污染点源治理项目,建设77项水污染防治点源重点工程和41个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项目;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建设工程,将投资92.7亿元,新建或升级1.4万平方公里的49个自然保护区,建设11个生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总投资12.7亿元,将建设16项以提高全省环境应急、执法监察、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环境宣教、环境科研及辐射环境管理能力为重点的工程项目。

8、山东:上游排污要给下游补偿 

来源:大众日报2007-4-3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245.html

4月3日电 在山东省环保局获悉,今年山东省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机制,完善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治的水环境管理机制,协调解决跨地区、跨流域重大环境问题,逐步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据《大众日报》报道,今后山东省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解决上游与下游、开发区域与保护区域、受益地区与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问题,年内在山东省重点流域区域开展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继续完善环境保护价格机制,对违法排污企业加倍征收污水处理费,提高违法成本,提高造纸、化工、酿造、发电、钢铁、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的排污费征收标准。

将环保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财政环保专项资金投入要重点支持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自主创新、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将建立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机制,按照“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原则,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环保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山东省还将制定排污权交易实施办法,逐步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以奖代补”的环保资金使用新模式,对在环保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奖励。 (李文明 屠艳苹 黄玲)

9、山西:对违法排污企业实施“三停”措施

来源:新华社 2007年04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57921.html

  新华社太原4月3日电(记者陈忠华)记者3日从山西省环保局获悉,为打击企业严重违法排污行为,山西环保部门联合铁路、银行、电力等部门,对违法企业实施了严厉的“停运、停贷、停电”等“三停”措施。2006年,约有23亿元企业贷款申请被拒绝,约有3000万吨违规生产的焦炭运量被停止。

  据环保部门介绍,2006年,有500多家污染企业由于达不到环保标准,其贷款申请被拒绝,停贷额度约23亿元;电力部门先后对500家污染企业依法停止了供电,对26个重污染企业彻底拆除了产权范围内的供电设施,对于没有环保批文的用电户不予办理供电手续;铁路部门共对547家违规焦化企业采取了停运措施,停止焦炭运量约3000万吨。

  今后,山西将继续实行包括“三停”措施在内的多部门联动环保执法手段,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10、守着黄河没水吃 甘肃两市被迫舍近求远找水源

来源:工人日报 2007年04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56287.html

  从甘肃中部横穿而过的黄河,连接着省内两大城市———兰州和白银。但由于污染严重,当地人开始考虑放弃世世代代“饮”以为生的黄河水。白银市将开工建设新的饮用水源———引大入秦工程白银供水项目,而兰州市民饮用祁连山水的计划也正提上议程。

  兰州:危险边缘的饮用水源

  黄河是兰州市民饮用水的主要取水口地区和兰州市一级水源保护地区。然而,目前这里却年排放各种污水约1400万吨,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黄河。

  来自甘肃省环保局的资料显示,污染较重的黄河支流湟水从青海流经甘肃,与黄河兰州段的汇入口距离兰州市自来水厂取水口仅10多公里。湟水多数河段污染物超标,水质一直为V类、劣V类,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工业废水排放、城市生活排污也持续污染着黄河的水质。兰州人引以为豪的“黄河40里风情线”上,竟有30个工业排污口。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大多数排洪沟已变为垃圾沟,不少污水管道也和排洪沟相通。

  由于治污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多,污水收集处理率低,加上环保部门执法力量不强、检测手段落后等原因,黄河兰州段结构性污染突出。去年下半年,黄河兰州段相继发生了5次较大的水污染事件。

  白银:新的饮水项目年内开工

  黄河穿过兰州城向北100公里,就是甘肃的另一个重工业城市———白银。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是该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

  根据白银市环保部门在黄河白银段青城桥、靖远桥和五佛寺渡口三个断面水质监测站的监测结果,青城桥为二类水域,靖远桥、五佛寺断面水质常年为三类水域标准。粪大肠菌群、总氮量超过国家三类水域标准,白银市生活用水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为让市民喝上干净水,白银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城市生活水源工程,并将目光瞄准了来自甘肃、青海交界处的祁连山脚下的大通河。

  上世纪70年代开工建设的引大入秦工程,是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兰州西北秦王川地区的一项大型自流灌溉引水工程,有“甘肃都江堰”之称。

  1月30日,在宁卧庄宾馆举行的引大入秦工程白银供水项目签约仪式上,白银市市长袁占亭和省水利厅副厅长兼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局长周兴福签署了城市供水协议。根据协议,引大入秦工程每年将向白银市调蓄供水量2546万立方米,以满足白银市区近期和远景居民生活用水。引治并举化解危机为了避免饮用受到污染的黄河水,兰州市早在两年前就开始谋划新的饮用水源。

  兰州市政协在2005年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案》。该建议案列举了两个引用水方案:一是从永登树屏乡的引大入秦工程东一干渠处取水,将从天堂寺引来的大通河水经过约10公里管道直接引入兰州市自来水公司处理后,经生活水管网供给全市使用。二是直接从刘家峡水库取水,经过约60公里管道接入兰州市自来水公司。

在日前召开的甘肃“两会”上,两种引水方案再度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据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有关人士透露,他们最近正会同兰州市有关方面,研讨论证引大入秦工程向兰州市居民生活供水的可行性。如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兰州人5年后可望喝上祁连山纯净水。(记者 康劲)

11、重庆旱情席卷36个区县160多万人饮水困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04月0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3/103312683791.shtml

  天空开始下起纷纷扬扬的小雨,但重庆仍然苦苦挣扎在干渴之中。

  从去年夏天开始,干旱就像毒蛇久久地缠绕这个长江上游的“火炉”城市。夏旱之后是秋旱,秋旱连着冬旱,现在春旱又接踵而至。持续的旱情席卷36个区县,160多万人饮水困难,近3万人靠送水生活,投入抗旱的人数已达71万人。环绕主城的长江、嘉陵江一度水枯,国家“防总”不得不跨省紧急调水援救嘉陵江。

  气候专家说,4月份以后川渝地区才会进入下一个雨季,预计目前春旱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一个月前:水枯

  一夜之间,江水后退40厘米,水位只有172.04米,创造了自1939年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低水位纪录。这是2月26日上午,坐在观测室落地玻璃窗前的嘉陵江重庆北碚水文站站长王万渝,面对这异样的数据,既吃惊又不安。

  这天早晨,乘轻轨上班的重庆人看到了令他们震惊的画面。嘉陵江缩在狭窄的河道内,江面较往日退缩近一半,大片大片的河床裸露,呈现狰狞又沧桑的面孔。它尴尬地流淌于两岸雄伟楼群之间,像锦衣上一条狭长破败的腰带。

  2月26日这天,嘉陵江上的24个取水口有9个露出水面,无法取水,重庆水务集团称,这在该市还是第一次出现。当日减少供水近10万立方米,约80万人生活用水受到影响。

  水务集团为此紧急改造了水厂管道形状,延长取水管道,同时,采用大功率潜水泵,从长江调水。

  水位减退,给正处于产卵季节的河鱼带来一场灾难。在嘉陵江华村段,由于河床干涸,石头缝隙,水草深处,许多小鱼摆动尾巴,试图摆脱困境。

  因为枯水,长江长寿段以上的部分鱼类天然产卵场也露出水面。

  “即将产卵的鲢鱼、黄腊丁、江团等鱼类对产卵场所的水深、水流要求很严格,如果水枯导致鱼类无法产卵,就只得在体内将卵消化转为自身养分。”西南大学动物养殖学院水生生物专家姚维志教授解释说,两江枯水将直接导致今年江河鱼减产。

  但也有市民在这场水危机中自得其乐。长滨路的几家茶馆,老板将茶座一直铺到了原来的江心处,颇受欢迎。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说,想着竟然坐在江心,感觉非常“梦幻”。

  在春日的暖阳下,有市民脱下鞋袜走入较浅的江水中戏水,他们意外地遭遇了大量的蚂蟥,有的还被叮住脚踝。姚维志说,蚂蟥是一种生活在水底的底栖动物,但因最近江水位急剧下降,江边的浅滩露出水面,生活在水底的蚂蟥也随之浮出水面。

  限航

  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嘉陵江水量剧减,影响到长江的水位。2月27日8点,长江重庆航道局重庆水位站测量,当时长江水位低于重庆零点水位(即海拔160.2米)0.74米,为川江1892年有水位记录以来的最低水位。

  低水位给长江航运带来险情。在长江重庆段最险处的猪儿碛,槽窄流急,水位降低后,千吨货轮通行非常困难。

  2月25日,一艘载重1400吨的货轮因水位过低,在猪儿碛发生搁浅事故,致使部分大型船舶滞留在附近水域。为确保通航安全,重庆海事局发出通告,对猪儿碛水域实施交通管制,并首次在每天12点30分至14点30分实行禁航疏浚施工。凡需通过猪儿碛水域的船舶,必须接受吃水检查。

  长江重庆航道局高级工程师杨本琪说,与去年同期相比,猪儿碛水位下降超过1.3米,通行船舶实际吃水超过2.4米,就极容易造成船只搁浅。这使得重庆港区航道的通航能力大为减退。

  船舶在江上排起了浩荡的长队,等待一个个放行。一段时间内,猪儿碛聚满了人,既有长江航道局官员、工程师、施工人员,还有重庆海事局、水利局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等领导及工作人员,通宵24小时值守。

  他们的对手是眼前那条沉默不语的长江。

  调水

  此次重庆的持续大旱和江河缺水,一方面是“天意”。重庆市水利局新闻发言人称,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后无明显降水,江河在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又进入少雨的暖冬,零星小雨不能形成地面流水,也就无法形成蓄水,这是造成此间长江及其支流水位大幅降低的主因。

  而王万渝认为,江河缺水当中也有人为因素。由于两江上游大修水电站。在嘉陵江上游、四川南充和武胜境内,现在至少有10座电站和水库。他们在水枯季节蓄水发电使重庆段的水量减少。

  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严永辉工程师称,去年四川、重庆持续干旱后,各地要恢复经济建设,用水猛增,使得水资源分配的矛盾特别突出。

  重庆市水利局官员表示,目前嘉陵江上游已建的航电枢纽基本都在发电,并进行日调节。这些枢纽一般库容为1~2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在10万千瓦左右,需要几百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才能发电,而嘉陵江流前段时间只有100多立方米每秒。同时,由于峰谷电价相差近4倍,因此,在缺乏统一调度的情况下,一些水电站同时将水拦蓄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泄水发电,这种很普遍的极端日调节,导致下泄流量时大时小,甚至流量大减。

  2月27日,重庆市政府向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紧急汇报了此事。国家防总从3月3日起,紧急调度嘉陵江上游水电站以缓解重庆城区用水紧张问题,并指示四川省嘉陵江上的各水电站不得蓄水。这个措施基本保证了重庆主城区自来水取水口正常取水。

  3月3日下午2点左右,四川的援水抵达朝天门。一些好奇市民专程跑到江边观看。不断上涨的江水,赶得一些茶馆迅速后撤,有来不及的,江心的桌凳被江水一并冲走。

  3月6日8时,王万渝所在的北碚水文站测得水位已涨至173.07米,流量增至333立方米/秒。

  长江也得到补济。3月11日,长江重庆水位回涨至160.57米,这使长江重庆段航运得到缓解。

  3月15日,鉴于嘉陵江水量基本恢复正常,应急调水结束。这是长江流域应对干旱缺水问题首次实施跨省调水。它对水资源的调度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保证地区间水资源的平衡和公平分配。

12、鄱阳湖干旱将对湿地生态产生危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年04月0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3/104812683985.shtml

  鄱阳湖的水位终于开始回升。

  经历了7个月大旱后,这个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自3月20日起进入了禁渔期。搁浅的渔船上,渔民闲暇无事;遮蔽湖面的却是忙碌轰鸣、一望无边的采砂船。

  从2006年8月开始,鄱阳湖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干旱。水位从最丰盈时期的22.59米下降到2007年2月13日的7.48米。曾拥有4000多平方公里湖面的鄱阳湖,一度枯缩到只剩几百平方公里。

  如今,水位虽然已经回升,但干涸的湿地上,候鸟不再驻足;竭泽而渔的岸边渔民,未来的生计将面临困境。而大旱之后的生态话题更为沉重。

  追本溯源

  作为典型的吞吐型湖泊,鄱阳湖像一个巨大的葫芦系在长江的腰间,同时承接江西境内五大河流来水,从湖口位置向长江输出淡水。

  这决定了鄱阳湖的水位与长江休戚与共:长江水涨,鄱阳湖水丰;长江水降,鄱阳湖水枯。

  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观华看来,去年长江的低水位,是造成今春鄱阳湖大旱的根本原因。

  2006年7至8月,长江上游重庆、四川等地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持续的高温少雨,致使汛期长江上游来水偏少。

  加之“江西本地鄱阳湖流域降雨量也少于往年,五河源头的补水严重不足,造成了鄱阳湖持续几个月的旱情。”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詹耀煌说。

  而“人祸”因素需要溯源到鄱阳湖水的来源地——五河:赣江、修河、抚河、饶河、信江这几年的入湖水量在逐年减少。

  “几十年来的水土流失,使得五河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加剧了旱涝灾害,严重影响了鄱阳湖的安全。”江西省水利厅水保处提供的一份材料,向省政府详细描述了水土流失的危害:2005年流入鄱阳湖悬移质泥沙总量838万吨,比2004年多116%。全省9268座水库,每年因泥沙淤积减少库容1000多立方,相当于损失一座中型水库。

  治理困境

  江西省的水利部门作为防汛抗旱的牵头单位,多年来一直为鄱阳湖治理经费发愁。

  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詹耀煌介绍,在满足人员经费之外,江西省级财政对于水利部门的投入很少。当地防汛抗旱工作主要依赖中央财政的支撑。去年鄱阳湖大旱,中央财政拨款不到2000万,“已经算很多了”。

  真正需要资金投入的水库和泵站建设一直严重缺钱。江西省水利部门的调查显示,全省9000多座水库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但大多年久失修,其中有37%是濒危水库。这使得这些水库在旱情出现时很难发挥应有作用。

  此外,江西省内用于抽调水的泵站大多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前几年江西省水利厅的普查情况是“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泵站勉强能用;三分之一的属于带病使用;另有三分之一根本不能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令抗旱工作更加难以展开,而在鄱阳湖上游的水源地,水土流失的多年积弊,更使治理困难重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城市化浪潮中,各种公路、开发区项目在江西遍地开花,五河源头的水土在边治理边流失。2000-2005年,江西每年的水土流失量达到80-120万亩。

  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各个项目开建之前,需要向各级水利部门上报水土保持方案,“应该像环评一样,水保方案评估也有一票否决权”。方少文说。

  但实际执行却不如人意。去年江西省批了23个项目的水保方案,占了总报批项目的90%,还有项目漏报的。而到了下面的市县,编报率还不到50%,有的地区根本就不编制水保方案。

  对于那些项目施工方而言,如果按照水保方案在指定的地方堆土,可能需要增加很多运土的成本,所以大多数的施工方选择就近倒在河里。

  雨季来临时,泥水往小河里流,小河往大河里流,最终流入到鄱阳湖,使湖底河床抬高,蓄水量减少。

  和水利建设一样,水保工作同样面临缺钱这个绕不过去的坎。“省财政每年的规划资金是10亿,而最终到位的资金不足三分之一。”方少文说。按照江西每年治理3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的速度,需要17年时间才能解决已有的水土流失,而新的流失面积还在增加。

  生态之忧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早年的鄱阳湖是候鸟越冬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之一。而今天,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观华认为,鄱阳湖近年干旱造成的低水位将对湿地生态产生严重危害。

  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的统计显示,2005年有71万只候鸟在鄱阳湖越冬栖息,到了2006年,当湖区面积减少到只剩几百公里时,只剩下40多万只。

  鄱阳湖水位下降,使很多水生植物的物种发生变化。在刘观华的记忆里,有一种类似芦苇的湖边植物名为南荻。80年代末,鄱阳湖边的南荻有一米多高,保护区职工下班骑车去县城,会在南荻丛中迷路。但现如今,南荻生长受水位的影响,只到膝盖的高度。

  鱼类的资源的减少更为严重,原本每年由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鱼类会在草洲上产卵,大旱中水位严重下降,有些鱼类无法完成产卵。对于食物链上的候鸟而言,食物量也相应下降。

  在当地,甚至出现“人鸟争食”的情况。在枯水期,渔民从湖堤上挖条沟,直接引水到低水位的河里,将湖里的水排干,以这种方法“竭泽而渔”。当渔民为生计疯狂捕捞的同时,岸边的候鸟也无食可觅。

  另一方面,在长江禁止采砂之后,成百上千的采砂船都涌向鄱阳湖。这些密蔽江面的采砂船昼夜开工,在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令鄱阳湖湿地生态雪上加霜。

  受经济利益驱使的不仅仅是采砂,据不完全统计,鄱阳湖周边种植了7万多亩杨树,这种陆生植物的出现,严重减少了湿地面积。

  一些植树公司为了吸引投资,向投资者收取每亩2000元的管理费。据刘测算,每亩杨树林的种植成本不过100多元,而最终用于造纸的杨树再经过5到8年就可以进入砍伐期。正是这样的巨额利润,曾令杨树林布满了湖南的洞庭湖,“使后者仅仅沦为过江的通道,丧失了原本长江吞吐湖的功能”。刘观华说。(记者 周扬)

13、青岛外锚地海域发现油污带 海事部门紧急清污

来源:新华社2007年04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54316.html

  新华社青岛4月2日电(记者徐冰)1日10点30分左右,青岛海事局接到过往船舶举报,在青岛港外锚地主航道上发现油污带,部分海域遭受污染。青岛海事局立即协调山东海事局海上执法支队执法船赶赴现场,并组织清污力量前往清污。

  据青岛海事局危管防污处有关人员介绍,黑色油污染夹带大量垃圾,总长度约300米,宽约1米到3米不等。海事执法人员共发现两处污染:第一处长10米宽3米左右,第二处长200余米,宽1米到5米左右,第二处污染带呈扭曲状态。两处油污中都夹杂大量垃圾,系同一类污染性质,似同一单位所为。

  为避免油污带随风涌扩散,在海事执法人员的指挥下,清污船迅速布设围油栏、抛洒消油剂和吸油毡,展开了紧张有序的清污工作。由于海上浪涌较大,加上雾气弥漫,给清污带来难度。通过近5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在油污扩散前将油污、垃圾全部清理完毕。

  据介绍,两处污染属油类物质,疑似重油或者渣油,有关方面正在进行鉴定。

14、京杭大运河申遗:一条河流20年的命运与纷争

来源:新华网2007年04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55656.html

  在许多当代人的记忆里,京杭大运河之壮观、之博大、之悠远而深长,都是与中华文明的另一大象征--长城联系在一起的。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长城从山海关由东向西南延伸,写下“阳刚雄健的一撇”;大运河则从北京由北向中国东南沿海缓缓流淌,写下“阴柔深沉的一捺”;两大人工奇迹组成了中国汉字中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然而,当长城在1987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时,大运河却仿佛被遗忘了。时光如梭,20年过去了,在世界遗产不断拉长的名录中,人们依然没有看到京杭大运河的身影。

江苏、山东等地已对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和沿线文物埋藏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勘探,对其中一些已着手制定和实施保护方案,部分地段也正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必要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作者:冯磊

  运河申遗:一场迟到20年的约会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全国政协举行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集体采访活动中,首次向在座的中外记者宣布:“大运河已经列入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意味着,在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整整20年后,京杭大运河终于拿到了跨入世界遗产“门槛”的入场证,但竞争还只是刚刚开始。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已经80多岁高龄的罗哲文老先生既是中国“申遗”20年余年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谈及大运河为何与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失之交臂,罗老心中也充满了遗憾。

  据罗哲文介绍,20多年前我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专家们就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一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较重、一些河道已经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

  当时的另一个顾虑是,大运河的主体是隋炀帝主持修建的,修建的初始目的也是供皇帝骄奢淫逸之用,大运河申遗会否产生意识上的负面影响。大运河申遗的事情也就因此耽搁下来……

大运河示意图

  20年过去了,大运河之变化可谓“有喜亦有忧”。

  在江苏无锡,古运河河道和沿线古迹得到了妥善保护,许多游客面对枕河而眠、桨声惊梦的运河意境流连忘返,赞誉为“神奇的旅游”;运河保护的“无锡模式”也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并发出了“万里长城精华在八达岭,千里运河韵味在无锡”的赞叹。

  与此同时,由于多年来缺乏一个对运河沿线文物遗存范围的界定,各地运河文物遗存保护程度不一,一些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存甚至面临消失的困境。

  三千里大运河纵贯南北,其河床的历史最高点位在山东济宁的南旺镇。明朝初年,为解决运河水源丰歉不均、船舶至此无法通过的问题,民间治水专家白英献策,建造了著名的南旺水利枢纽工程,从大汶河引水济运河。汶河水经南旺分水闸分流,三分往北流、七分往南流,因此留下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传奇,并保证了这段运河“水脊”常年顺利通航。

然而,记者发现,由于黄河改道从山东利津入海后这一段运河不再通航,这一工程已就此废弃并被大众遗忘。当年发挥作用的分水枢纽工程已经难寻踪迹,剩下的禹王殿、观音阁等遗迹也已蛛网密织、破败不堪。水利专家认为,这一工程是三千里大运河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堪与世界遗产都江堰齐名,如不及时加强保护,这一重要的遗迹可能面临消亡的危险。 

15、全球变暖催生“毒鱼”

来源 : 长江商报2007-4-3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show.aspx?id=33911

每年约5万人中西加鱼毒,解毒剂尚未研发成功

  据新华社电 全球变暖,海洋同样遭灾。美联社4月1日报道,全球温度升高给鱼类带来不利影响,一些鱼体内蓄积的毒素不断增加,因食用海产品引发的中毒现象时有所闻。

  去年夏天,菲律宾港口城市伊洛伊洛的罗亚一家聚在一起共进礼拜天晚餐——滚烫的梭鱼汤。数小时后,喝过汤的6人全部感到极度不适。

  与此同时,附近的另外24名邻居也遭遇同样问题。其中一些人抱怨全身麻木,另一些人感到腿部无力,还有人说不出话,有的甚至根本张不开嘴。

  他们随后被送往伊洛伊洛一家医院接受治疗。主治医生埃德加·波尔蒂戈告诉美联社记者:“当时我们同时面对30个急诊,病人年龄从4岁至65岁不等。”

  起初,波尔蒂戈以为这些人是重金属中毒,但听说他们食用了梭鱼晚餐后,他把鱼肉取样并送到首都马尼拉化验,结果表明这些人中了西加鱼毒。

  然而,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尚未找到有效方法直接测出一条鱼是否中了西加鱼毒,因为构成这种毒素的分子极为复杂,并且不同地区呈现的分子特点不同。不仅如此,针对这一毒素的解毒剂还没有开发出来。

  更糟糕的是,一般医院也没有完善的设施诊断患者是否中了西加鱼毒。因为中毒者症状多样,医生有时会将中毒误诊成疲劳症或其他疾病。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理查德·刘易斯说:“这种病很不好治,除非你不再吃鱼,否则你就有中毒的危险。”

气温升高毒藻疯长鱼儿更毒

  科学家说,现在,人们中毒的危险系数更高。因为温室效应和污染物的排放,珊瑚礁附近的有毒藻类大肆生长,而包括石斑鱼和梭鱼在内的数十种海洋鱼类捕食了有毒藻类的小鱼后,这些化学毒素便在梭鱼等鱼类体内富积。

  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唐纳德·M·安德森说:“海洋生物体内含有藻类毒素的问题比过去二三十年前严重许多。现在,世界上有更多种毒素,更多种藻类分泌毒素,更多水域受到影响。”

西加鱼毒波及全球

  西加鱼毒是一种罕见却极为致命的赤潮藻毒素。最初由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藻类分泌产生,在经由“藻类-草食性鱼-肉食性鱼”的食物链传递中,毒性逐渐加强。西加鱼毒在南太平洋、加勒比海以及印度洋的温暖水域早被熟知。南太平洋的许多岛民在食用鱼肉之前,会先让狗尝鱼“试毒”。

  近十年,西加鱼毒传到了亚洲、欧洲以及美国。这些地方的饭店开始大量向食客提供珊瑚鱼类。专家估计,全球每年约有5万西加鱼毒的中毒者。

16、哈尔滨9亿治污为何“没人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4月03日 曹红涛

http://env.people.com.cn/GB/5554203.html

马家沟边上破败的雕塑。

哈尔滨投资9亿元治理一条污水河,几年来由乱到治,又由兴返衰——

  4月1日,记者沿哈尔滨马家沟沿线采访,在这条河流经的4个城区,污染、破损、脏乱景象随处可见;10多公里路,晚上漆黑一团……“没人管”,记者一路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马家沟,一条自南向北横穿哈尔滨市的季节河,10年前就像是哈市的“龙须沟”,沿线“乱倒、乱搭、乱堆”现象普遍,因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水冬季都不结冰,沿岸居民深受其苦。1996年起,市政府下大力气治理,2002年基本完成市区段17.1公里的污水截流主体工程,至今已累计完成近9亿元的工程量。

  治理后的马家沟却未能长久保持整洁、卫生的环境,这是为什么呢?

  河堤公园变成遛狗场,120多件体育设施至少一半以上损坏

  记者来到马家沟宽城街桥段——当年这里曾是马家沟河治理的样板:宽阔平坦的河基,修葺坚固的河堤,路灯洋气、绿化带齐整、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俨然是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然而,几年过去,风光不再。

  “我细数过,120多件体育设施至少损坏一半以上,多好的铁棋盘都被砸掉了,有的跑步机也被捡废品的卸了腿。”遛弯的刘大爷就住在附近小区里,见证了马家沟近几年由乱到治,又由兴返衰的全过程。“路灯都是摆设,到晚上漆黑一片,只能听到阵阵狗叫。”

  记者又来到马家沟宣化桥段。沿河左岸步行,只见树木支架、长椅、路灯、雕塑等设施破损严重,堤坝护坡石时有坍塌、脱落。

  绕到河的右岸,仅有的几个异形花坛里满是破败的苞米茬子。遛弯的张大爷告诉记者,这里头两年还种了些花草,后来没人收拾都败了,附近居民就在里面种上了苞米。有居民向记者反映,“晚上这里也是黑灯瞎火的,没人敢走。”

  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迟迟未能交接项目,导致“两不管”尴尬局面

  哈尔滨市城市内河的管理机构为市内河管理处(下称内河处),隶属于市水务局。据2003年发布的《哈尔滨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简称《办法》)第四条规定:有堤河段自迎水面堤肩起两侧各60米,属内河管理范围。那么,内河处为什么没把马家沟管起来呢?

  该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一个背景,在《办法》出台前,该处执行的是1997年制定的《哈尔滨市马家沟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二十条规定,“马家沟改建地段在未办理竣工交接前,由市建设委员会依照本办法实施管理”。正常情况下,马家沟综合治理工程竣工并验收合格后,即应移交内河处负责日常管护,但因建管交接未实现,实际上就导致了“两不管”的尴尬局面。

  “政府在建设期的管理维护投入不足,是马家沟管理滞后的主要原因。”负责马家沟工程建设的市建委内河综合治理办公室(下称综治办)负责人表示,因工程整体未完工,故无法组织竣工验收,更无法移交管理部门,边建设边维护让他们很头疼。2003年前后,在市领导协调下,他们也试图与水务部门进行建管交接,但因为经费没有出处,事情就搁置了下来。

  类似现象具有普遍性,理顺管理体制、避免损失浪费迫在眉睫

  综治办负责人表示,马家沟综合治理工程没有任何效益,属于纯公共财政支出的环保和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只能边筹款边分段施工。“正常情况下,包括郊区段治理在内的整个工程最多超不过5年即可完成,因为投入不到位,10年过去了,还仅完成城区段90%的工作量。”

  该负责人给记者算了笔账:新增的60万平方米绿地,按现有标准,每平方米绿地年维护费用不能低于4元钱,这就需要240万元;十几公里路灯仅节假日晚间通电几个小时,一年就得近100万元;为保证一年四五次的景观用水,得从松花江提水,一年又得300万元……而现阶段每年的投入总共只有七八十万元,相比巨额的管护成本,只是杯水车薪。

  内河处的负责人也叫苦不迭,“全市内河行业只有人头费开支,而无管理经费及其它的维护发展经费,前两年为清淤疏浚另两条内河,我们不得不打报告申请经费。”

  该负责人说,虽然2003年的《办法》已明确由各级财政部门列支相关经费,但始终没有得到落实。“马家沟的管理问题关键是明确责任、落实经费,要不然接过来根本就没法收拾!”

  据悉,马家沟郊区段还有17.5公里需要治理,整个工程竣工尚需时日。

  业内人士认为,市政建设项目建管交接不畅现象相当普遍,有些是因为工程质量问题,但更多的是在“重建轻管”的城建思维之下,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各管一摊,沟通不足,管理经费落实不到位造成的。理顺城市内河管理体制,实现建管结合,迫在眉睫。

  国家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副主任宋兰河认为,现代化水利工程和市政设施被闲置是一种浪费,因管护不力遭破坏,就更是一种损失。

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城市水务处负责人认为,主管部门应按照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考虑阶段性的竣工验收和移交,把能管的尽快转入运行维护阶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发挥工程建设的效用。

17、水污染防治主要责任在政府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4-3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243.html

    发改委建设部环保总局联合调研松花江治理指出:水污染防治主要责任在政府  

    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组成调研组,近日对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联合调研。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指出,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进展。

    调研组认为,松花江流域治污工作中存在的流域结构性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执法难等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调研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严格落实治污责任制,建立协调机制。必须把治理松花江水污染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持之以恒,绝不能放松。

    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的主要责任在流域内的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落后观念。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到政令畅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决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和生产线。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要求,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加强新、改、扩建水污染项目的审批和监管工作,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采用列入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内禁止的工艺和产品,凡已无环境容量的地方一律不批新增污染物排放负荷的企业。继续推进化工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对不能稳定达标的工业污染源进行全面治理。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利用产业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批复的要求,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对列入“规划”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要逐一落实,尚未开工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要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评估、审批和资金配套,尽早开工建设;在建的污水处理厂要加快进度,尤其要加强收集管网的配套建设,确保建成一个、见效一个。当前要把城市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要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的产业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城镇污水处理单位要完成改制,实行市场化运营。目前,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存在浓度较高、波动太大等问题,还含有重金属、POPs等污染物,严重影响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应加强对排入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废水的水质监管,保障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能够安全、正常运行。

    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要针对部分地方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偷排和超标排污现象,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坚决遏制违法排污现象的产生。要严格新建项目环评审批和环境准入,严格督察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彻底扭转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不履行辖区环境保护责任甚至妨碍环境执法的不良现象。同时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特别是县级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确保人员到位、机构到位。

    要高度重视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将对没有完成总量削减目标任务的省份实行区域限批,国家实行区域限批后,省、地(市)也要采取区域限批。 (记者李庆生)  

18、环保:公众如何深度参与?

来源:成都日报   2007年04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58127.html

  近日全国气温异常,暴热创新高,寒潮频频闹,北方还有沙尘暴。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带领数十名文化界名人到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植树,建“环保公益日纪念林”。

  但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搅乱了整个会场气氛。“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环境形势最严峻的时刻。土地、淡水、矿产、森林等资源的快速耗竭制约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使人民健康受到威胁;环境引发的投诉和群体性事件正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潘岳站在漫天飞舞的黄沙中说,解决中国严峻环境问题的最终动力来自于公众,公众应该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各类环保公共事务进行深度参与。就此,我们约请部分作者发表了看法。

  前提

  厘清“深度参与”的概念

  马樵(四川 职员)

  有些人可能认为:所谓“公众深度参与”,主要就是让公众参与到绿化环境、治理污染的活动中去。这岂不是在转移目标?

  现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主要任务,是遏制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那么“公众深度参与”的主要内容,就应该是对生产企业及政府实施严格而有效的监督。如果不把“公众深度参与”的重点确定在实施监督上,即便公众栽种再多的树,即便公众不做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的事,则再好的自然环境和再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经不起监管失控之下的集体性破坏!

  只要确定“公众深度参与”的重点是监督,就必然要以制度的形式赋予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公众也就才能理直气壮地对破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不法行为,对政府在环境资源监管上的失职渎职行为使出强硬手段。

  公众参与的三个前提

  王毅(辽宁 记者)

  一是建立畅通的环保申诉渠道,这是保障公民深度参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实际上的问题不是没有公众的参与,也不是公众参与的深度不够,而是缺乏一个有效的环保申诉渠道。

  二是必须有奖罚严格的措施,否则有再多的投诉,恐怕也只能是扬汤止沸。制度再多也无济于事。

  三是必须破除部分官员心目中存在着的致力于环保有碍于经济发展的畸型政绩观。如果某些官员的环保影响经济发展的怪异思路不得以根本性扭转,那么公众的参与恐怕只能是一句空话。

  需要政府“零度忍耐”

  廖德凯(四川 职员)

  公众对环保有两个“现实”的认识,一个是切身的环保问题的现实认识,这个认识会促使他参与其中;而另一个则是对参与后的效果如何的现实认识,这个认识会影响到他是否继续参与以及参与到何种程度。

  因此,政府及其主管工作部门要想让公众深度参与各类环境保护公共事务,就必须解决好公众对“两个现实”的认识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公众对参与效果的现实认识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及其主管工作部门对相关的环保问题必须“零度忍耐”,只要出现环保问题,无论大小都绝不忍耐,而是积极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及时处置。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公众自然对参与的结果有信心,当然愿意进行更具深度的参与。

  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今中国最不可忽略的一个“环境问题”。作为国家环保总局,正可在这一点上大下功夫,让“零度忍耐”成为吸引公众“深度参与”的一个国家“品牌”。

  保障

  需要制度保障

  陈一舟(山东 职员)

  公共社会对于环保事务的关注度很高,但参与度却不强。在我看来,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解决公共环保信息闭塞的问题。还需要强有力的“配套制度体系”的保障——要对环保信息公开的范围、信息公开后的激励与问责、公共参与的方法与形式……进行明确界定,用制度来保持公共力量介入行政监督的渠道畅通,以此来确保环保信息公开益举所引伸的公共监督权落到实处。

  私权利在环保事务中的介入,能为公权力的行使提供广泛的民意支持、信息依据,进行全方位的权力规范和制约,两者必将由此形成良性的互动,彻底改变单一行政管理环保事务的格局。从这个角度看,通过制度建设赋予公众深度参与环保事务的力量,让公众参与环保事务的法定权利切实平稳着陆,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给一个制度出口

  张若渔(湖南 教师)

  政府之于环保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把其当作一个唯一和首要的主体则大可值得商榷,尤其是在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而罔顾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时候,政府主导环保的制度现状就更加值得推敲。而一旦政府的监管责任付之阙如,环保伦理本就很脆弱的企业必然敢于踏破公益底线,置环境于万劫不复之地而在所不惜。

  很简单,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环境恶化都很难有切肤之痛。在公众为他们的饮鸩止渴承受代价的时候,他们或许正沉浸于政绩投机和资本投机取得胜利的巨大欢欣之中。当务之急便是改良制度,把公众引入到环保的制度框架中,使其获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更重要的是问责和纠错的权力和能力,从而确立“自然主体”(当地居民)环保权制度。

  唯其如此,才能结束公众与环境的有机联系被人为撕裂、完全处于缺位和失语的尴尬状态;也才能通过公众力量制衡并归置行政主体(政府)和开发主体(企业)的环保伦理和社会责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措施

  学学“抱树运动”

  耿银平(河南 教师)

  1973年,印度喜马拉雅山区的妇女为了保护原始森林,以抱住大树的方式来阻拦砍伐行为,掀起了著名的“抱树运动”。最近,印度拉贾斯坦邦居民为了保护当地环境不被破坏,也重演了当年的一幕。居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拉贾斯坦邦政府表示,将不会以任何方式改变当地环境。(《环球时报》)

  “抱树运动”将平静的环保需要弄成了轰轰烈烈,将软弱的环保行为弄得誓死保卫,将环保理念的约束性、强迫性当成自愿自觉,将事不关己的环保责任当作了“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将环保承诺融化成公民细节行动。当这种环保行为形成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社会认同的时候,草根环保就会形成巨大的民间力量,“污染黑手”就会陷入“人民环保”的汪洋大海中,不敢轻易下手。

  先学熄灯1小时

  刘宇(黑龙江 职员)

  但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参与”?我认为,首先是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所以,我们应该向澳大利亚学习,多搞一些类似于悉尼的“全城熄灯1小时”这样的活动。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19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大约2000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这一“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4月1日新华网)

  由于严重依赖煤炭发电,澳大利亚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位于世界前列。严重的干旱导致澳主要城市缺水,迫使政府下决心遏制气候变暖。活动组织者说,这项活动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通过一些细小努力就可以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贡献。这项活动也是悉尼市一项环保计划的前奏,这一计划希望在未来12个月内把悉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

  参与

  更需专家深度参与

  赵志疆(河南 职员)

  潘岳顶着滚滚黄沙号召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场景格外引人注目,而这一切不由自主地使人联想起前段时间一些专家言论。两会期间,有专家说,“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谓制止沙尘暴,实际是违反科学规律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损失的同时,也有其正面效应,说到底,没有沙尘暴就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

  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或许真的不可能被消灭。即使如此,专家的言论还是令人感到不那么容易接受。正是由于自然因素的不可抗拒,因此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才会落在对人为因素的控制之上,强调公众的深度参与。然而,就在环保公众参与还停留在植树种草层次上的时候,本应更有作为的专家学者却一再给公众参与的热情“泼冷水”,两相对比,这是何等强烈的一种反差?

  环境保护确实离不开普通公众的深度参与,但更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深度参与。当然,最基本的前提是,专家学者应该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现身其中,给公众带来有益的启示,而不应总是乐于站在高高的讲坛上做一个置之度外的“清谈者”。

  公众参与要多样化

  王军荣(浙江 教师)

  在以往的环保工作中,公众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进行了一些参与活动,但基本上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之后的参与,即末端参与。这种参与固然能够起到亡羊补牢式的作用,但环境污染的事实却已经造成。想要再恢复原来的环境,将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种参与凸现了公众参与环保途径的狭窄性和局限性,也显现出环保参与,缺乏超前性、系统性和广泛性。

  要想公众深度参与环保,必须尽可能地提供公众参与的途径,即参与途径要多样化。

  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应该涉及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预案参与、过程参与、行为参与、末端参与。只有这四个参与有机结合、同时运作,才能真正实现完整的公众参与,才能达到加强环保监督管理力度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全过程的参与势必要提供给公众多样化的参与途径,且与公众形成联动机制。只要公众愿意深度参与,他们就可以深度参与,当公众参与的热情始终不减,就会让自己一步一步地深入到环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