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二十八日江河信息导读

三月二十八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3-28

三月二十八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境资讯:

1、中国全力遏制“沙化”减轻世界环境压力

2、北方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

3、世行贷款助推珠江污染治理 

4、农业部利用卫星监控洞庭湖禁渔

5"黄河蓄水池"玛曲草地近50年来沙化现象日趋严重 

 

地方信息:

6、陕西安康一化工企业污染汉江被罚1 

7、陕西加速渭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 

 

重大水事:

8、三峡库区最后一个移民搬迁集镇开工

 

气候变化:

9、无雪的冬天——从气候变化到环境伦理(连载3)

 

人与自然:

1025只白鹤飞临沧州市区 全世界仅存3000多只

11、中英警方共商藏羚羊保护工作

12、关于“内蒙古呼伦湖‘引河济湖’工程”情况反映

 

深度报道:

13、“满城尽下黄金土” 沙化危害离我们究竟多远

14、绿色GDP试点迈出可喜一步

 

环境时评:

15、节水还须硬杠杠 

 

 

 

1、中国全力遏制“沙化”减轻世界环境压力

来源:新华网2007年03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29398.html

  “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民勤绿洲推进,如果再不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将在这里逐渐合拢,民勤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在26日举行的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上,甘肃省副省长石军发出“决不能让民勤绿洲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呼吁。曾是塔里木河水归宿地的新疆罗布泊湖已经干涸,盆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

  此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防沙治沙大会,距上次有十四年之隔。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有关负责人悉数到场,对下一阶段的防沙治沙工作进行部署,以全力遏制土地沙漠化,减轻环境压力。

  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中国土地沙化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

  尽管如此,中国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沙化土地有173.97万平方公里,仍占国土面积的18%,影响着近4亿人的生产和生活,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

  作为沙漠化比较严重的省份,甘肃省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达到1203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8%。曾有“绿洲”美誉的民勤县有94%土地已经沙漠化。而在甘肃的另一个地区敦煌,沙漠在以每年两万亩的速度拓展,绿洲严重萎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前会见参会代表时表示,防沙治沙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根据此前的部署,今后中国将重点对北方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尤其是土地沙化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力争到2010年基本遏制荒漠化扩展趋势。中长期目标则是,到2030年,在巩固前期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人进沙退;到2050年,争取使凡能治理的荒漠化土地都基本得到治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中国向沙害宣战已有半个世纪之久,期间实施了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在内的多项工程,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防沙治沙的决心和举措不仅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将有助于减轻世界环境压力。

自1994年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来,中国对国际防治荒漠化事务积极、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肯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长迪亚洛先生曾经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履行公约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世界防治荒漠化看中国。(赵晓辉 董峻 张晓松)

2、北方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3-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075.html

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水利部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黄河、淮河、辽河区域最为显著,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

  评价还显示,中国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近年有所增加,增幅近5%,但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区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现象。

  据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介绍,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在不超采地下水的情况下,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全国有400余城市供水不足,缺水严重的有110个。

目前,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164个,超采区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记者娄忆波)

3、世行贷款助推珠江污染治理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3-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077.html

     记者从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获悉,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3月21日批准给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项目二期提供9600万美元贷款,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工业污水控制和水质监测、航道清淤、防洪和堤坝加固等一揽子关键措施,帮助广东省开展对珠江流域水环境的污染整治。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4%,主要是由于大量外资流入进行制造业生产。此地区集中了许多出口加工区。然而,高速经济增长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没有经过妥善处理的工业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了这一地区河流水质的严重恶化,对饮用水资源包括对香港的饮用水供应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使得河水无法用于灌溉、水产养殖和娱乐休闲活动。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广东省政府2002年推出了一个大规模的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计划用8年时间投资相当于50多亿美元在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兴建污水处理系统。负责珠三角城市环境项目的世界银行中国局城市发展部主任哲理说:“世界银行将通过在珠三角地区的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帮助实施这一宏伟计划。世行在2004年启动了珠三角地区城市环境项目一期,重点是在广州市投资兴建污水处理设施等,整治这个最大的单一污染源。新项目将扩大到佛山和江门,这两个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占珠江污水排放总量的15%。”

  在佛山,世行贷款将用于扩建一个污水处理厂,新建一个污泥集中处理和处置设施,加固防洪堤坝,建立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质监测设施,组织人员培训,开展一个对GDP增长的环境成本和绿色经济计划的研究课题。在江门,世行贷款将用于扩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截留管、二级污水管和泵站、污泥处理和处置设施等,改善水质监测系统,提供技术援助加强江门新组建的江门碧源污水治理有限公司的运营和商业管理能力。

据悉,项目总投资为1.88亿美元,世行贷款为9600万美元。(记者黄勇)  

4、农业部利用卫星监控洞庭湖禁渔

来源:长沙晚报2007年03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8/024612629430.shtml

  本报讯(通讯员 刘朝阳 周小平)春禁一碗籽,秋收一担鱼。从今年4月1日起至6月30日,洞庭湖将继续实行春季禁渔。届时,洞庭湖将实现“渔船进港、渔网入库、渔民上岸”。

  洞庭湖是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白鲟、鳗鱼、鲥鱼、银鱼等洄游性珍稀鱼类理想的生长、交配场所。这些洄游鱼类大多数在长江入海口产卵繁殖,洄游洞庭湖生长发育。所以,洞庭湖禁渔为洄游鱼类提供了最佳生态环境,实际上惠及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据渔政部门监测,未实施禁渔前,城陵矶和洞庭湖的渔业资源捕获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实行禁渔以来,洞庭湖的鱼类资源每年以15%的幅度增加。岳阳段禁渔期后,2006年每条渔船每天的捕捞量是2001年的3倍。

今年春季禁渔从4月1日12时至6月30日12时,洞庭湖全湖、华容县塔市驿伍马口至临湘市白沙洲183公里的长江水域将全面实施禁渔。另据了解,今年禁渔期间,农业部将继续利用卫星监控,随时反馈洞庭湖和长江的禁渔情况。

5"黄河蓄水池"玛曲草地近50年来沙化现象日趋严重 

来源:新华网2007年03月2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7-03/28/content_5907733.htm

    新华网兰州3月28日电(记者 朱国亮)研究表明,有“黄河蓄水池”之称的甘肃玛曲县天然草地近50年来沙化现象日趋严重,目前沙化区域还在不断扩张。这是记者从甘肃省林业厅治沙办公室了解到的。

    玛曲县属黄河流域的源头地区,海拔多在4000米左右,分布有大量天然草地。黄河流经这个县400多公里,水量要增加约40%,因此生态专家称之为“黄河蓄水池”。

    甘肃省林业厅治沙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马立鹏介绍,他本人参与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玛曲县天然草地沙化的总体发展态势是:沙化区域不断扩大、沙化面积持续增长、沙化程度明显加剧。

    马立鹏说,文献记载,玛曲县在20世纪50-60年代,沙化草地仅零星分布。60年代以后沙化速率开始加快,1990年达到3900多公顷,1999年增加到6000公顷,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玛曲沙化草地面积已达到7100多公顷,有潜在沙化土地3600多公顷。

    据介绍,从植被覆盖度和景观特征来评定,植被覆盖度低于10%的极重度沙化面积、植被覆盖度低于25%的重度沙化面积两项合计占到玛曲县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1%多,这表明玛曲天然草地的沙化程度整体上属重度水平。

    玛曲天然草地日益沙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马立鹏说,利用现有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与玛曲天然草地沙化面积变化相关最紧密的三个因子依次是牧业产值、人口数量、年均气温。

    甘肃大部分地区的沙化速度有所遏制,但玛曲天然草地沙化现象却持续严重,这不仅影响到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玛曲天然草地对黄河水的调蓄能力。因此,有关专家呼吁尽快对这一地区的沙化现象进行综合治理。

6、陕西安康一化工企业污染汉江被罚1 

来源:华商报2007-3-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069.html

   安康讯(记者 刘俊锋)一江清水送北京是安康人的骄傲,然而,汉江沿线一些企业竟偷偷将污水排入汉江。近日,安康市汉滨区环保局将生产化工产品的春滋工贸有限公司叫停,并处罚1万元。

    住在汉江畔的何女士称,他们小区附近的一条小河沟,不时有暗黄色的污水流入汉江,有时江面还会冒起泡沫,臭气扑面,他们连窗户都不敢开。这些污水全是从上游的一家化工厂排放出来的,沿河数千户住家的水井也受到污染,无法正常饮用。沿污染水流而上,在小河沟上游一家名为春滋工贸有限公司附近的隐蔽乱石堆里,有污水正从碗口粗的管子流出,这便是排污源头。

    记者26日了解到,汉滨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对污水现场检测后认为,水质的PH值小于2.5,属于强酸污水。污水正是从距此处约500米的这家化工公司排出的。该公司副经理骆宏安称,污水的确由厂区泄洪口排出,但这些水均是渗漏水。

    汉滨区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检查后当即向这家公司下发了行政处罚书,要求该公司立即停产,对污水处理设施尽快恢复,同时处罚人民币1万元。

安康境内河流密布,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密集区,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73条。目前,当地有关部门正针对一些汇入汉江的小河流污染情况进行治理。

7、陕西加速渭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 

来源:中广网2007-3-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072.html

    渭河曾被誉为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渭河流域集聚着陕西61%的人口、56%的耕72%的灌溉面积和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同时也产生了75%以上的污水,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母亲河逐渐丧失了水域功能。支流72峪是一幅“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景象。如今的渭河,被人形象地描述为“关中的下水道”。

    1997年国家加大了对市政环保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到2006年底,沿渭河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杨凌、铜川等市区已建成8个污水处理设施,形成处理能力77万吨/日,中水回用能力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同时在建、扩建的还有6个项目,设计新增处理能力54万吨/日,中水回用能力10万吨/日。

    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有力地推动了陕西省加块治理的步伐。陕西省人大也审议通过了《陕西省渭河流域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渭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印发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对治理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将纳入国家发改委建设项目规划的渭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有望达到40个左右。

    陕西省从减源、治理、调水三个环节着力,重点抓好大中城市及其周边的污水治理。要求渭河干流原则上不再建设大的耗水工业项目。限期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新建项目要优先考虑沿城市周边、沿渭河干流和收费政策落实到位、招商引资到位、污水归集到位的项目。新规划项目管网部分由当地政府负责。国家重点补助截污干管建设。现有企业要限期增建节水设施,新建项目必须同步建设节水设施,尽量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加速改造城市供水管网,使管网漏损率降到10%以下。流域内企事业单位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切实做到减量、达标排放。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从投入运行之日起,达到设计能力的年限不能超过三年。

    陕西省还通过出台开征污水处理费政策,为污水处理产业化提供条件。省政府要求到2007年底以前,区市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每吨不低于0.8元,区县不低于0.6元。预计到2010年,区市污染处理率达到70%,县城达60%。

同时,加快筹划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调水补充渭河生态基流,从根本上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作者: 王朝宇)

8、三峡库区最后一个移民搬迁集镇开工

来源 : 长江商报2007-3-28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show.aspx?id=33028

  据新华社电 前日上午,宜昌市兴山县高阳镇新集镇的场坪上鞭炮齐鸣,李作兴、孔繁荣等21户移民的房屋开始兴建,这标志着三峡库区最后一个移民搬迁集镇开工建设。

  三峡水库淹没城市(县城)12座、集镇116座。高阳镇位于三峡库区的支流香溪河畔,是通往神农架、鄂西的咽喉地带。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后,这个镇成了三峡库区水陆交通枢纽。

  兴山县县长陈华介绍,新高阳镇在原址筑堤回填造地,使原地“起跳”22米,建成后将是一座崭新的移民城镇。此前,这个镇已帮助415户居民和县直关破企业下岗职工645户进行了搬迁,首期筑堤回填造地15.8公顷,满足了集镇中心区移民建房回迁需要。整个移民户搬迁造房工程将在今年9月底之前完工。

新高阳镇总体规划用地面积1.44平方公里,已被纳入我省10个“国际性旅游乡镇”发展规划,其建设突出商贸和旅游两大特色。新集镇以“昭君旅游文化”为背景,保留了传统山水小镇的特色。

9、无雪的冬天——从气候变化到环境伦理(连载3)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王中宇

碳循环:被破坏的稳定机制

碳在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间的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最基本、也是最微妙的物质循环之一。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有机体干重的45%以上是碳。所有生命体中的碳均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者(如植物)靠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糖类,成为消费者(如动物)的食物,生物的呼吸和微生物对残渣、遗体的分解又将二氧化碳排回大气中。由此,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碳库,生态学用单位面积中的碳来衡量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高低。而生物的呼吸与分解作用成为“碳源”,光合作用成为“碳汇”,前者向大气输出二氧化碳,后者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汇集到碳库中。

水圈是另一个碳库, 二氧化碳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二氧化碳的移动方向,主要决定于在界面两侧的相对浓度,它总是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对浓度低于水圈,水圈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更多地进入大气圈中;反之,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对浓度高于水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更多地进入水圈中。正是这类机制维持着碳循环的平衡。

另外的碳库是土壤、岩石,它们也在不同程度上均参与了碳循环。

在过去65万年的时间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波动被控制在一定范围类,表明大自然形成的稳定机制在有效运行。没有这类稳定机制,人类乃至一切生物的生存与进化是不可想象的。

在有人类之前,贮存在化石燃料中的碳基本不参与循环。直到工商文明发展起来,化石燃料中的碳才以越来越大规模参与了全球的碳循环。结果工业文明制造的人工“碳源”冲击着大自然至少数十万年来的碳循环稳定机制。

人工制造的“碳源”分布见图九:

图九:大型固定二氧化碳源的全球分布 IPCC第四次报告

由图八可以看出,人为碳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最强的顺次为:北美东部、西欧和东亚。由此,人类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贡献在北极和高纬度地带年平均为4.5~3.5μg/g,北方中纬度为3.5~2.5μg/g,赤道和南方低纬度为2.5~1.0μg/g,在南极则减少到0.5μg/g 。

事实上,大自然在顽强地对抗人类工业活动制造的碳源,力图维持大气圈的碳平衡。

学者们发现,海洋碳的吸收与释放有明显的纬度特征,南北半球的中纬地区主要是吸收(碳汇),而热带主要是释放(碳源)。Keeling的计算的结果如表一,在人类释放二氧化碳最剧烈的北半球,海洋承担了最大的吸收功能。

表一:海洋中的碳源、碳汇

地带

吸收/释放

量(GtC/a)

北纬15度以北

吸收

-2.3

南纬15度--北纬15.6度

释放

+1.1

南纬15度--南纬50度

吸收

-1.1

南纬50度以南

平衡

0

陆地生态系统也加入了这一努力。全球多数陆生植物生长受到二氧化碳浓度的制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加快,从而加速了碳的吸收。通过对全球43个观测网点1992~1993年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碳13/碳12比率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存在一个强大的陆地生物碳汇,其尺度近似于由化石燃料燃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的一半。(《全球碳循环源与汇研究进展》曲建升,孙成权,张志强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然而,人类对全球碳循环的的干扰越来越强大,图七、图八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稳定机制已经无法平衡这种干扰,碳循环已经开始失衡,而其后果不是人类可以承受的。在不同的碳排放控制假设下,学者们预测了本世纪全球气温的走势(图十)。工商文明聚集的北半球将明显升温,升温最高的将是北极地区。

图十:不同假设下未来地球温度变化预测 IPCC第四次报告

其结果将是整个北极冰区融化。事实上近20多年来,北极冰区已经呈加速收缩的态势(图十一)。两极比12.5万年前明显升温,两极冰雪体积的减少已经导致海平面上升了4-6米。

图十一:北极冰区每十年收缩2.7%  IPCC第四次报告

同时全球各地的冰川也呈现出加速退缩的态势(图十二)

图十二:冰川退缩 IPCC第四次报告

全球暖化带来的是:在大陆、区域和大洋尺度上,观测到了大量的气候长期变化,这包括极地温度和坚冰的变化,降水量、海洋盐度和刮风型式的大范围变化;同时还观测到了包括干旱、强降水、热浪和强台风等在内的极端天气事件方面的变化。

学者们警告:在未来20年中,平均每10年气温大约升高0.2摄氏度。即使所有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浓度被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变,气温每10年也要进一步上升大约0.1摄氏度。以不小于现在的排放速率而持续排放温室气体,将导致进一步的变暖并且会造成地球气候系统的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在21世纪中将极有可能大于在20世纪中的变化。而图六、图八已经告诉我们,20世纪地球气候系统变化是何等触目惊心。

1025只白鹤飞临沧州市区 全世界仅存3000多只

来源:河北日报2007年03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8/104912635368.shtml

  本报讯(傅新春)3月22日上午8时50分,沧州市区黄河路沧州师专旧址上空传来一阵鸟叫。路过此地的沧州师专生物系副教授孟德荣仰望天空,看到一群白鹤正在低空展翅盘旋,并做着漂亮的“白鹤亮翅”,足足有两分钟才飞出视线。

  “成群的白鹤出现在沧州市区极为罕见。”孟德荣说,白鹤是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物种,世界上仅存3000多只。2003年8月,由国际鹤类基金会联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伊朗4个白鹤分布国家,共同向全球环境基金会申请了拯救白鹤及其栖息环境的项目,沧州和沧州周边湿地也成为划定监测区。去年10月26日,海兴湿地曾首次发现一个23只的白鹤群。

  据孟德荣介绍,当时出现在市区上空的这群白鹤有25只,距地面约有百米,它们伸着细长的脖颈,拍打着漂亮的翅膀,发出响亮的鸣叫。而后,突然之间,它们像接到指令似的,翅膀伸展就地盘旋,形态十分优美。随后,孟德荣将这一发现报告给了国际鹤类基金会中国项目办事处,对方要求他整理出详细的材料,交给国际鹤类基金会。

孟德荣分析,这群白鹤可能是从鄱阳湖结束越冬后北迁的,一般情况下,它们是沿海边湿地飞行,可为什么飞临沧州市区“看风景”,还是个待解之谜。

11、中英警方共商藏羚羊保护工作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3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8/104312635026.shtml

  新华网伦敦3月27日电(记者马桂花)来自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反偷猎警察代表27日参观了英国伦敦大都市警察署打击野生动物犯罪小组,双方就藏羚羊的保护情况进行了交流。

  大都市警察署打击野生动物犯罪小组组长费希尔向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和反偷猎警员罗延海、木玛扎西介绍了该小组自1993年成立以来,在打击濒危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他说,伦敦是许多濒危野生动物制品非法交易的市场之一。1998年,打击野生动物犯罪小组在伦敦一家商店内一举收缴了138条用藏羚羊羊绒手工制作的“沙图什”披肩,总价值达33万英镑(约合65万美元)。

  费希尔表示:“大多数消费者对披肩的来源一无所知,更不知道它们是用远在中国的藏羚羊的生命为代价制成的。因此,我们对案件充分曝光,向媒体和公众进行保护藏羚羊的宣传和教育。此外,我们还将缴获的披肩制成样品,免费向各国提供,以便其他国家警方在执法时作为参照。”

  才嘎向英国同行介绍说,藏羚羊是可可西里地区和青藏高原独有的野生动物,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欧洲市场对藏羚羊绒披肩的需求,偷猎者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大肆偷猎,截止1996年,藏羚羊数量由最多时的100万只降至不足2万只。

  他说,为保护藏羚羊,中国政府从1997年开始在可可西里建立了4.5万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并设置15名反偷猎警察长年巡护。经过多年的保护,藏羚羊数目已恢复到5万只。

  中英警方还就两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及执法装备进行了交流。伦敦警方表示,将在今后的公众宣传活动中充分利用有关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的画册及录像资料,并与中国同行进一步加强合作。

12、关于“内蒙古呼伦湖‘引河济湖’工程”情况反映

 

最近从有关报刊、网络等媒体上获悉,为了解决呼伦湖(也称:达赉湖)缺水导致的鱼类资源减少、草场干旱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准备从海拉尔河引水到达赉湖。这个项目被称为“内蒙古呼伦湖‘引河济湖’工程”(以下简称“工程”)。除了媒体以外还见过2005年10月的环评报告 (呼伦湖水资源配置及水环境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我们认为,此工程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殃及国家安全。理由如下:

1,              且不谈此工程能否解决达赉湖缺水等问题,其带来的负面生态影响足以让人慎之又慎。此工程将导致额尔古纳干流区段出现湿地退化、草场干旱、牲畜和农业用水缺乏等窘境。目前不但达赉湖缺水,与其同样面临着缺水困境的还有海拉尔河以及下游(额尔古纳河段)的湿地。引海拉尔河水即达赉湖,无异于让贫困的非洲难民帮助印度洋海啸的受灾者,救人不成反把自己饿死。这种做法,正如俗话所说“拆了东墙,补西墙”。

2,              自然状况下,呼伦贝尔高原的河流湖泊的水位是呈周期性变化的。在自然演变过程中,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自己适应演替的规律。随意干扰和改变对于生态系统本身是危险的。达赉湖和其他湖泊一样,水位的变化是周期性的。资料显示,湖水水位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是达赉湖和其他达乌尔(呼伦贝尔)高原生态区内咸水湖的显著特征.

达赉湖历史上经过多次巨大水位变化多。 1903-4年湖水不到一米深几乎干了。在20世纪与其处于同一区域、相邻的大型湖泊,例如俄罗斯达乌尔斯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托类湖(TOREY LAKES)和蒙古达乌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呼和诺尔湖、(HUHNUR LAKE)变干2-3次。 目前也正处于干旱期,这二个湖的水位再次下降。

在这个区域,30年左右为一个从多雨到少雨再多雨的气候周期。现在正处于一个少雨的枯水期,预计这个枯水期会持续到2010年,之后达赉湖的水位又会重新涨起来。和达赉湖一样,从2001年开始,额尔古纳河的年流量也减少到了只有15亿到17亿立方米。这条河并没有其他支流注入,直到200km之外的黑山头才有根河的注入。不难想象,从这样一条河里每年引走10亿立方米的水对下游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历史教训不可不借鉴,远有贵州草海几经沧海桑田之变,近有圆明园防渗膜;外有里海引水工程,内有长江白鳍豚绝灭。违背科学规律的水利工程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水利工程无法控制大型半盐碱湖泊,世界上大部分有复杂水位变化规律被。前苏联20世纪花了很多资金为了防止世界最大的盐碱湖泊-里海水位下降, 准备向里海调三条江河的水。 但是在70年代里海的水面又开始扩展。淹没了数不清的,在干涸湖区新建的建筑, 耗资巨额的调水项目不的不取消了。

在达赉湖煤矿破坏了自然河道之后, 在60年代湖水淹没了原来的在湖区建的牧场。 为此,又建了“新开河”渠道,将达赉湖的水泄入额尔古纳河。但是到70年代这条渠道已经不能使用了。 如今40年之后,达赉湖水位下降我们又准备建新的渠道。  我们应汲前车之鉴,不要重复我们邻居的错误。

‘引河济湖’工程, 没能考虑长期水位变化周期对达赉湖和其他达乌尔(呼伦贝尔)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动态重要的功能。 在环评报告只有一个地方认可水位变化周期可支持生态群落和湿地物种多样性。 但是环评报告结论提出的年均0.2-0.4米水位变化的数字(Pp:195)没有任何科学基础。 为了保护湖泊和沼泽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起码首先必须保证自然的多年1-3米水位变化周期.否则将丧失围着湖泊湿地绿色带。 限制水位波动的工程将减少湖区周边的浅水湿地和水生生物多样性,进而降低生物量。

3,              水体污染将急剧增强。海拉尔河的水污染较严重(50%以上是劣V类水质),周围有造纸厂和许多等其他工厂。因为有一些难解决污染的问题,2004开始,中俄组织专门监测海拉尔/额尔古纳河跨国界河流水质量。目前达赉湖流域几乎没有工业和生活污染的来源,是这个自然保护区非常大的优势。 如果将有工业和生活污染海拉尔水引到达赉湖,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渔业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也增加了受突发性污染的风险。

此工程否认盐碱变化循环是高原半咸湖泊自然特点。 按蒙古和俄罗斯专家的研究结果,处于本区的半咸湖泊生物产量比没有水位周期淡水湖泊生物产量更高(WWF Monglia 2006, Mikheev 2005)。 减少盐碱变化波动就会减少水生生物生物产量(包括水产捕捞量)和湖泊生物多样性, 肯定完全改变特殊的自然的生态系统动态。

4,             新开水渠没有天然湿地植被的过滤,必然会导致水土流失。海拉尔河水本身也带有一定的沙泥量。大量的泥沙会通过水渠被带入达赉湖,久之会在湖底淤积,造成湖底抬高,进一步加剧达赉湖富营养化。其结果达赉湖容水将大大量下降,后果难于治理。

环评报告对这些问题没有合适的结论。

新开渠引入水将进入达赉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环评报告没有详细的讨论这样巨大变化对现代的核心区生态系统带来什么影响。 我们没见任何文献解释那样的变化!!是否满足国家级保护区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法律的要求。!!!!

5,              工程所涉及的地方正是处于黑龙江上游生态环境相对完好的区域,包含世界200个最珍贵生态系统当中的2个。仅在中国境内就有国家级保护区3处,省级保护区3处,市级保护区4处。工程将对地处根河及其他小的支流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的额尔古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对处于额尔古纳河中游的二卡,胡列也吐自然保护区影响更为严重。尤其要影响到在本湿地繁殖的全球性濒危物种:丹顶鹤,白枕鹤和鸿雁等。

近年,2001-2005年 达乌尔斯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濒危鸟类栖息地研究(GOROSHKO 2006) 发现干旱周期对额尔古纳脆弱草原湿地带来巨大的压力有明显的恶化。工程环评报告没有考虑在下游的湿地已经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人为活动压力的影响,报告只介绍达赉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周围相关的问题。额尔古纳河水流量的减少将严重的影响至少1,000平方公里的全球性重要鸟类的栖息地。环评报告甚至没有海拉尔和和额尔古纳河多年水流量的信息。 环评报告没有考虑下游现状和工程完成之后5-15年的情况。

我们认为本工程将导致下游1000-2000 平方公里重要濒危鸟类繁殖和东亚鸟类迁徙停歇地环境的全面恶化。 与达赉湖的咸水湖泊生态系统不同的额尔古纳湿地为河畔型生态系统不能适应长期枯水位、低水流量的状况。这类生态系统对水有较强的依赖性,除每年需要充沛的水量外,还需每2-4年得到一次丰水补充。

6,              更为重要的是此工程危及国防安全。众所周知额尔古纳河是中俄界河,主河道是划分边界的依据。处于黑龙江上游的额尔古纳河水流量本来就小,如果水流量再人为减少20-50%,额尔古纳河河道淤积速度将迅速加快,一旦再来洪水有造成改道的危险。不管偏向那一边,都会改变边境线现状,有引起国土丧失或新的边境争议的危险。

7,              按工程的时间安排湖泊引水开始之后在需要5-15年时间达到544.8米的设计水位。 这段时间向下游几乎不(排)泄水。 环评报告没有讨论在这个下游最缺水的时间段对下游额尔古纳湿地能有什么影响。

尔后“正常运行”预计湖泊能向下游排水。 但是不管达赉湖水位多么高在最近45年之内到下游排量非常小(年均0.9-1.4亿立方米),并且排水渠道”新开河”早就(70年代)坏了。 让人很难相信环评预测达赉湖向额尔古纳河排较大水量的数字。 十有八九工程之后达赉湖只能在降雨量非常丰富的年份向下游排水, 干旱期下游湿地最需要水的时候不能向下游出水。 环评没分析干在旱周期与下游排水量详细的关系。

最让我们不能理解的是:有这么冗长的环评报告,却只有简单的生态水流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持证据

在报告中,他们说,“以国内外研究的40%取水流量做为河流生态环境可以承载的最大量”。实际上,是非常不科学的,或者说没有科学基础。因为不同的生态区域或河流有不同的生态需水要求。不能一概而论。这个要求不仅是包括水量和水文动态,还包括所有的存在的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与水文的关系。在这个方面,额尔古纳河应该有其特殊的要求,因为它是一个处于半干旱地区的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不能随便用这个“40%”的标准来衡量,因为这个标准不是来自达乌尔地区(内蒙古干旱草原)。

环评报告之外,我们看到了很多本地媒体关于怎么应用新增水的的消息。增加满洲里市饮用水来源、扩大草原灌溉、增加畜牧场水源供应等,都不在工程介绍中提到的。可是这些将是被引水的主要消耗。同时,环评报告也没有对这些活动对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做以分析评估。 由此可见,目前设计的工程不但不能满足达赉湖生态系统的要求,却增加了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

8,    按本工程的思路要更多改变自然和原生生态系统,为了继续使用我们现有的资源管理方法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是与之相反的理念:要改善资源管理方法和保护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实际上,达赉湖生态系统的不良变化,大多是因为上游的采伐、矿产开发、水土流失以及达乌尔草原的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所导致。该项目没有分析达赉湖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原因,也没有考虑额尔古纳同样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而是去从表面上改变水量的分配。这很无助于解决问题更远,而导致更危险的生态后果。

对于水利工程来讲该项目是一个很小的工程,但是它能够带来的生态恶果却是巨大的、长期的:有可能使其他湿地(二卡、胡列也吐、额尔古纳湿地等)缩小或消失;完全改变达赉湖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原始的生态系统、降低其生产力。

这个项目有可能把一个自然的达赉湖改变为一个人工的水库,其生态退化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一旦实现,将成为人类用较小的人工努力而造成巨大的原始生态系统改变反面教材。

综上所述,“内蒙古呼伦湖‘引河济湖’工程”是一个具有诸多疑问的项目。建议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慎重对待这个项目。要以大局出发,从长计议。,

从大范围看,呼伦贝尔高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将面临着:具有较高价值的天然咸湖生态系统和河畔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栖息地大大减少;削弱其原始性;尤其是在干旱年份可适性繁殖鸟类栖息地急剧缩。

东北林业大学 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西蒙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郭玉民

2007.03.25

 

13、“满城尽下黄金土” 沙化危害离我们究竟多远

来源:央视国际2007年03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28966.html

  CCTV.com(焦点访谈)消息:近日,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在京召开。会议认为,目前我国沙化危害依然突出,局部扩展依然严重,治理难度依然很大,治理成果依然脆弱,人为隐患依然较多。大会对防沙治沙工作进行了部署,建国以来首次由国务院授权国家林业局与防沙治沙任务较重的12个省区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不久前,记者走访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布和沙漠周边地区。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由于紧邻黄河及铁路、公路居住人口众多,所以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风沙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下风头的居民。许多村民房子、田地没几年便被风沙埋掉了。风沙的侵袭对黄河的危害更为严重。随着沙漠的前移,流动沙丘直接进入黄河的长度,已从1985年的36公里,增加到目前的46公里左右,平均每年向黄河输入七千万吨泥沙。由于大量的流沙侵入,使黄河河床的高度平均提高了2米左右。

  乌兰布和沙漠仅仅是中国沙化地区之一。为了改善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退牧还草等生态重点工程,五年内投入近2000亿元,沙化扩展的势头初步得到了遏制。林木覆盖率每年增加一到二个百分点。

  但是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部分防护林木已经出现了老化。三北防护林一共有253万公顷,现在需要改造的有100万公顷。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乌兰布和与腾格里、巴彦温都尔等其它沙漠呈连片之势,风沙危害趋势加剧,防沙治沙任务十分艰巨。

  [详细内容]:

   演播室主持人 翟树杰:

  近些年,沙尘暴几乎成了北方人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去年的4月17号,北京一夜之间降下了超过30万吨的沙土,北京人戏称是“满城尽下黄金土”。如果说面对这场漫漫的黄沙,首都老百姓还能有些幽默态度的话,那么去年4月9号发生在新疆的一列客车遭遇特大沙尘暴,一侧车窗玻璃全部损坏的事件,就让人们的心情无法轻松了。我国每年因为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现在已达500多亿元,防沙治沙的形势严峻。记者前几天走访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布和沙漠周边地区,生活在这片沙区的人们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愿望竟然是刮风天能够睁开眼睛。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地处黄河以西,沙漠总面积近91万公顷,沙丘面积为86.4万公顷,由于其东部边缘紧邻黄河及铁路、公路,居住人口众多,所以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1】       【2】 【3】 【4】 【5】

14、绿色GDP试点迈出可喜一步

来源:半月谈2007年第1期2007-3-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062.html

编者按: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体系,2005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这10个试点省市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目前试点调查和核算工作基本完成,进入专家验收评审阶段。

这次试点具有开创性、先导性。通过试点,检验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可行性,完善了核算框架和技术方法,并为全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人才、资料、经验。

建立绿色GDP是一项长期的、跨部门合作、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这次试点克服重重困难,可以说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试点的目的也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矛盾。

绿色GDP从概念走向应用,试点地区在全国先行一步,其经验、探索和存在的困难无疑对其他地方有重要借鉴意义。本刊记者分赴试点地区,采撷到试点过程中的第一手信息并与大家分享,旨在推动这一工作。

绿色GDP试点迈出可喜一步

本刊记者

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倒逼地方“主动”试点

浙江主动要求参与试点的过程很有代表性。

朱天福,浙江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处长,浙江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经过。

 对于这次试点,浙江是“主动要求的”,因为浙江的资源承载能力实在有限。朱天福首先向记者细数起浙江的“家底”。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耕地减少、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代价。

 对此,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有精彩的归纳,“粗放型增长模式所引发的诸多资源、环境问题,正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把浙江压迫到了一个节点位置。”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也多次表示,浙江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如存量土地减少、水荒等;而在这个相对高的基数上,期待经济保持高增长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制约。

 因此,当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10月联合印发《关于征集开展绿色GDP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工作试点省市的通知》后,浙江马上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省委、省政府指示要积极参加试点。2004年11月22日,浙江省环保局和浙江省统计局联合向国家环保局和国家统计局提出申请,随即得到了批准。2005年3月,浙江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地方领导重视,是试点得以顺利开展的强有力保障。在组织方面,辽宁等大部分试点地区,直接由主管副省长或市长牵头领导,同时充分吸收牵头部门参与核算试点工作。浙江等一些省还在省域范围内选择城市进行试点,为下一步全面推开绿色GDP核算提供试点经验。

先易后难,重点突破

完整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至少应该包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等5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2大项环境退化成本。受基础数据和技术条件所限,此次核算未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而此次仅核算了其中10项。

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探索绿色GDP核算的一个有益启示是———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切入,从一个局部进行研究,试图得到一个更全面的信息和分析材料。比如,芬兰的木材和林木产品实物流量的核算、法国的水资源核算、挪威的能源核算等等,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打开突破口。

对于这次试点,有关省市均充分考虑了自己的现实状况,都有各自的侧重点。这一特点,在浙江体现得尤为明显。

    浙江的关注点在生产领域。记者注意到,浙江调查项目与调查样本的确定主要考虑三大原则,其中两个明确提到“浙江实际”。浙江除了尽量按国家要求的试点项目进行调查,满足国家课题研究资料需要外,就是根据浙江特点,选择优先领域,突出重点,并扩大调查样本,力求对浙江研究具有代表性。

这具体体现在浙江选择的6个试点项目上。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所长谭湘萍分析说,目前绿色GDP核算体系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着相当多的技术上的困难。有鉴于此,浙江最终选择的是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项目调查、污染引起的家庭清洁和劳务费用增加调查、生活用洁净水替代成本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业用水额外处理手段和设施成本案例调查、固体废物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以及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调查评估等6项。

 浙江此次试点对象仅选取了生态环境领域的“三废”,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并没有涉及耕地、矿物、森林等资源,生态破坏等内容。“毕竟,对于浙江来说,‘三废’污染的重点在生产领域。这是目前社会最关注、最迫切的领域。”朱天福认为,浙江省进行的只是局部的绿色GDP研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绿色GDP,最多只能称之为“浅绿色”GDP。

四川省首次调查了全省所有工业污染源,并依据调查数据建立工业污染源统计动态数据库,为四川绿色GDP试点及排污交易制度等提供较真实全面的第一手数据。 

而重庆市则首先把水和环境纳入了绿色GDP核算的研究。这是因为: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是支柱产业,由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对重庆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时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三峡库区有78.9%的区县在重庆境内,水资源对重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专家分析说,由于区域资源环境要素的差异,绿色GDP的核算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

架构立体“火力网”,配套政策也跟上

推行绿色GDP试点工作,必须有一系列政策、法律、规划等与之相呼应,形成一个立体“火力网”。记者了解到,这种“火力网”目前正在迅速形成当中。

四川省2006年制定出台了《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设“生态四川”。与绿色GDP相似,《纲要》也设计了一系列考核指标,包括环保产业占GDP比重、森林覆盖率、退化土地恢复率、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主要河流年水消耗率、地下水超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水PH值、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旅游区环境达标率等等,并确定了计算方法,指定了数据来源单位。

《纲要》将四川省划分为成都平原、盆地丘陵、盆周山地等7个生态建设区,分别开列出优先、限制、禁止的产业。例如,川西北高原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地,规划大力发展以畜牧业为基础的有机食品;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合理发展畜牧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禁止无序开发水能资源;禁止发展严重破坏沼泽湿地及其水资源涵养功能的产业,禁止侵占湿地开发草场。

另据记者了解,四川一些市、县也专门为保护环境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这些法规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例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专门立法规定水电企业必须保证下游河道不断流。

试点意义:不只是为了核减GDP数字

截至目前,10个试点省市都还没有公布核算结果。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说,绿色GDP核算是一个体系,最后的指标固然重要,但对于研究者和决策者来说,过程也很重要。

 试点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0个试点地区的积极参与,本身就是研究成果价值的充分体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试点省市完成了涵盖30%的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所有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及3万份家庭问卷的调查,调查同时涉及除环保和统计部门以外的卫生、农业、水利、城建、交通等相关部门。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开展核算的最坚实的基础。

 ──搞清污染实物量、环境污染损失成本是基础性工作,通过核算,把基础性工作抓起来,为环境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浙江省尽最大可能扩展了样本量,最后确定调查样本单位约4000家。10个试点省市数据一汇总,浙江省有效样本单位是全国最多的,占试点调查总样本单位的21.5%。朱天福兴奋地说,一系列付出为分析浙江环境污染状况、环境治理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核算过程带来许多有用信息,帮助政府了解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资源消耗“高强度区”;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相应的,这些部门、地区将成为治理重点。

辽宁省通过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发现,造纸业是增加值污染扣减指数最高的行业,扣减指数为60多。换句话说,造纸业创造增加值的60%以上需要拿出来治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

环境退化成本算起来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核算表明,在辽宁,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是最值得关注的,2004年辽宁省城市大气污染造成不少城市居民过早死亡,约2万人因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住院,1.1万人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由于饮用水污染造成农民癌症死亡人数3189人,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约109.83亿元。

辽宁在试点总结报告中特别写到,“对全省环境退化成本和GDP污染扣减指数有一个初步测算,对各行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第一次有了透彻的了解,第一次获得了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价值数据。”

 ———深入开掘绿色GDP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为环境税收、生态补偿、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等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四川省环保局副局长隋川成介绍说,环保部门通过对水、废气的损失初步核算,算出四川省应用治理成本高达121亿元,占当年GDP的2%左右,而实际治理成本才14亿多元。

 淡化单纯经济增长指标,增加一系列与绿色GDP相关的环保指标,日渐成为一些地方干部考核制度呈现的新气象。浙江省委组织部此前刚刚确定的26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中,新增加了万元GDP建设用地增量、万元GDP能耗及降低率、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指标,用政绩考核的杠杆改变官员片面追求GDP的理念。

“开展绿色GDP核算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最后的那个绿色GDP值。试点只是起点。”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多个场合表达过这个观点,环境价值的评价从来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求证去伪的过程,对这项工作不能期望一步到位。他说,试点工作不能等到所有理论都完善、所有方法都天衣无缝了再开始。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政策是:“鉴于中国当前环境与资源的严峻形势,无论有多大困难,绿色GDP的研究与试验工作必须毫不犹豫地向前推进!”

15、节水还须硬杠杠 

来源:长江水利网2007-3-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7079.html

    就在“世界水日”前夕,作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试点的南京市,正在酝酿“定额用水”:每人每天定额为210升。据悉,如果“定额用水”政策获得政府批准,南京明年将对超过定额的居民收取“累进水费”。也就是“阶梯式水价”,即“用得越多水价越高”。

    据悉,广州于3月1日刚刚开始试行“定额用水”,人均标准也是210升。据南京水利部门调查,目前南京每人每天用水230升,与设想中“定额”的标准只差20升。但是,“每人每天少用20升水的目标如果真的能实现,整个南京节省下来的自来水数量将相当可观”。

    喊了多年的节约用水,效果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也许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们的自觉性不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出台一些“硬”措施比单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的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一些经济性的硬杠杠。看得见、摸得着,一不小心就得自己多掏银子,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心疼的,自然就谨慎用水了。慢慢养成习惯,我们节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否则,真的到了没有水吃的那一天,再来节水,再去珍惜水,还来得急吗,还管用吗?大自然给我们的教训不算少了。远的不说,就说去年四川、重庆的那场大旱,我们还记忆犹新。今年怎么样,老天爷仍不肯放过。当前四川春灌用水形势又严峻起来,不但工程蓄水差,而且冬(囤)水田也锐减,给大春作物的正常育播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四川省日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今年春耕生产的严峻形势,切实抓好抗旱抢育抢栽。

    重庆的情况又如何呢?针对今年2月长江上游及嘉陵江出现的干旱缺水,长江防总办参加国家防总工作组,协调从嘉陵江四川河段调水支援重庆解决供水困难,这可是长江流域首次实现跨省调水以应对资源性缺水。谁会想到坐拥两江的重庆市主城区供水还会有问题,但现实就是这样给人们上了一课:谁说住在江边就一定不会缺水吃,老皇历不能看了。专家预测,如果水位再下降,日供水量将减少约31万立方米,沙坪坝、渝中区等地的居民、机关、医院、学校、工厂等供水将受到严重影响,影响人口将达150万。此外,由于去冬以来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仅占同期多年平均蓄水量的40%,重庆市有一半区县将有约500个城镇供水水源不足,近600万城乡居民饮水困难,近300万亩农田春耕用水无法得到保障。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还有水让你去多用去浪费吗!

    真的不能再等到“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时才想到水的宝贵了。抛开我们人类自身的因素不说,现在这大自然也逼迫着我们不得不珍惜水。因此,要想有水吃,还得我们自己救自己,在宣传、引导节水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的情况下,不妨来点强制性的措施,双管齐下。就像上面那些城市,出台一些硬杠杠,一步一步地到位,逐步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这水日、水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最近海南省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带头节约用电。因为他们的大广坝、牛路岭水电厂受来水枯竭的影响,基本不能发电,导致全省电力供应出现缺口。要求办公场所全部暂停使用空调及其它降温设施,暂停使用吸尘器等耗电量大的清洁设备。减少办公照明,减少走廊照明,调低可控照明灯具的亮度。减少办公场所的电梯使用台数,一至四层步行上下楼。如此要求实属无奈,还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吗?其实节水、节电都是一样的道理,没有硬杠杠是难以奏效的。在人们的自觉性一时还达不到的情况下,节水还须硬杠杠!(作者:袁庆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