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3
三月二十三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境资讯:
1、中国已建成8.5万余座水库大坝 其中三成多老化
2、世界银行贷款9600万美元帮助整治珠江污染
3、新华网:联合国呼吁亚太地区改善水资源管理
4、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关注极地气象 保护全球气候
5、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部分流域出现水资源短缺
地方信息:
6、晋十官员因环境违法案受处分 包括县长副市长
7、治污有方 北京营造奥运水环境
8、湖南将责令停产整顿百家企业 治理洞庭湖污染
9、重庆将建第二座国家级大水库
重大水事:
10、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信息系统通过验收
人物专栏:
11、潘岳:人类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要不断自省和自律
人与自然:
12、北京海洋馆两尾中华鲟下月将放归长江
气候变化:
13、气候变暖影响自然生态系统 可增极端天气事件
14、面对全球变暖 普通人的“节能账”该怎么算?
15、气象专家:全球变暖已对人的情绪带来明显影响
深度报道:
16、长江"最后一盆清水"陷危机 渔民竟快没饭吃?
17、我们的耻辱 “最受伤长江”谁埋单?
环境时评:
18、网友:绿色GDP的难产说明了什么?
环保人物:
19、中国著名保护主义摄影师奚志农
1、中国已建成8.5万余座水库大坝 其中三成多老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7年03月2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03-22/897905.shtml
中新社北京三月二十二日电(记者赵胜玉)中国水利学会名誉会长朱尔明今天在水利部为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举行的座谈会上说,中国已建成八点五万多座水库大坝,由于历史原因和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多年运行,年久失修,约有百分之三十三的大坝存在较多的隐患和老化病害,尤其是中小型水库病坝更为严重。
他说,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水灾害安全和供水安全方面做了大量调节工作,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目前中国的水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突出问题。
一是水旱灾害。中国的水文气候特征,决定了中国年内年际间水旱灾害交替发生,总体上南方洪涝频发,北方干旱缺水。水旱灾害是中国各种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七成以上。
二是水污染严重。二00五年全国点源污水排放量超过七百亿立方米,面源污染面广量大,河流约有百分之四十的河水质不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湖泊水质有百分之六十五不符合水质标准。
三是水环境恶化。
四是水库病坝。中国已建成八点五万多座水库大坝,约有百分之三十三的大坝存在较多的隐患和老化病害,尤其是中小型水库病坝更为严重。其中不少病坝位于城镇、交通干线、工矿企业的上游,直接威胁着下游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他说,上述问题的存在,有自然环境引发的,但更多的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问题。单靠某一部门难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经济、法律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研究,综合解决水安全存在的这些问题。
2、世界银行贷款9600万美元帮助整治珠江污染
来源:新华社2007年03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09890.html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安蓓)记者22日从世界银行获悉,世界银行已批准给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项目二期提供9600万美元贷款,帮助整治珠江污染。
这笔贷款将用于加强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工业污水控制和水质监测、航道清淤、防洪和堤坝加固等,以帮助广东省开展对珠江流域水环境的污染整治。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然而,高速经济增长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未经过妥善处理的工业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了珠三角地区河流水质的恶化,对饮用水资源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使得河水无法用于灌溉、水产养殖和娱乐休闲活动等。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广东省政府2002年推出一个大规模的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计划用8年时间投资相当于50多亿美元在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城镇兴建污水处理系统。
负责珠三角城市环境项目的世界银行中国局城市发展部主任哲理说,世界银行将通过在珠三角地区的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帮助实施这一计划。
他介绍说,世界银行在2004年启动了珠三角地区城市环境项目一期,重点是在广州市投资兴建污水处理设施等,整治这个最大的单一污染源。新项目将扩大到佛山和江门,这两个城市排放的污水占珠江污水排放总量的15%。
在佛山,世界银行的贷款将用于扩建一个污水处理厂,新建一个污泥集中处理和处置设施,加固防洪堤坝,建立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质监测设施,组织人员培训,以及开展一个对GDP增长的环境成本和绿色经济计划的研究课题。
在江门,贷款将用于扩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截留管、二级污水管和泵站、污泥处理和处置设施等,改善水质监测系统,提供技术援助加强江门新组建的江门碧源污水治理有限公司的运营和商业管理能力。
据介绍,这一项目总投资为1.88亿美元,世界银行贷款9600万美元。
3、新华网:联合国呼吁亚太地区改善水资源管理
来源:新华网2007年3月2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9437
新华网曼谷3月22日电(记者沈敏)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22日在其曼谷总部举行纪念“世界水日”活动,呼吁各国政府充分认识亚太地区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严峻性,对水资源进行可持续和高效的管理。
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应对水短缺”。22日参加活动的联合国专家指出,亚太地区未来水资源状况将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率、气候变化和水资源消费方式;而对各国政府而言,改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避免用水浪费,是改善本地区缺水问题的关键。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助理总干事兼亚太地区代表何昌垂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70年代本地区经历过重视农业发展的“绿色革命”,但此后由于受到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政府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减少,连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的维护也受到较大影响。而水资源管理也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大家认为必须推动政府把水资源看作一种公共资源而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又需树立“水也是一种商品”的意识,改变那种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培养人们自觉节水的觉悟。
何昌垂强调,在亚太地区,农业用水占了所抽取的水资源总量的84%,因此提高农业领域的用水效率,对本地区而言尤为重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以色列等在农业领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很高,而中国、印度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仍大有潜力可挖,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增加农业水利投资、加强水利和灌溉现代化技术能力建设、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及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等。
亚太经社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水资源匮乏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亚太地区经济体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也是本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根据联合国认定的标准,可用水资源年人均占有量少于2000立方米被视为“非常低”水平,低于1000立方米则被视为“极其低”水平。调查发现,在1950年,亚太没有一个次区域的人均可用水资源水平被列入“非常低”或“极其低”行列。
然而,到了1995年,亚太几个次区域的人均可用水资源占有量都下降到“极其低”行列,所影响的人口占整个亚太地区人口的58%。报告指出,如果不改善水资源管理,任情况继续恶化,到2025年,亚太地区约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将遭遇这一困境,而大约一半人口的可用水资源年人均占有量将低于500立方米的水平。
4、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关注极地气象 保护全球气候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10677.html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主题是:“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表达了国际气象界对极地气象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学理事会(ISCU)共同发起“2007―2008年国际极地年”活动,目的也在于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充分认识极地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联系,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重要影响。
2007年全球瞩目的一项大事就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审议并通过《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评估报告,给全人类敲响警钟:到21世纪末,在多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预估全球地表平均增暖1.1至6.4℃,海平面相应上升0.18―0.59米。同时,高温、热浪、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很可能会增加,热带气旋(含台风和飓风)的强度可能会增强。这将导致极端气候灾害和生态、环境、海洋、地质灾害形势,以及国土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形势都更加严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面临更多复杂难题。
考察研究极地对于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全球气候变化涵盖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作为全球大气的主要冷源,南北极地区在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形成,南北两半球热量、动量和水分的交换中起重要作用。极地大洋环流和海冰变化与极地大气环境密切相关,在全球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极地冷水通过沉降从海底向低纬度地区、甚至跨半球输送,在全球海洋温盐环流中起启动作用 对全球各大洋的热量和气体交换起重要作用。极地冰盖和大洋沉积物中保留着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的详细记录,是了解地球演化历史的良好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科学价值。南北极尤其南极,是目前全球受人类活动影响和环境污染最少的地区,是研究各种大气物理现象和日地关系的理想场所,极地大气化学特征、大气本底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类在极地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考察研究极地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科学工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涉及气象、海洋、环境、生态、地理等自然科学诸多领域,也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的方方面面。认识极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必须深入推进极地气象学、海洋学、冰川和水文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观测,必须克服自然环境恶劣的种种挑战,必须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自19世纪末以来,人类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前赴后继探索极地、研究极地,尤其是对极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仅在南极地区(南纬60度以南)就有64个考察站,其中常年站37个。100多年来 国际上已进行过三次以极地为主的国际合作观测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气象、地磁、电离层、无线电等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次国际极地年(1957―1958年)科学考察和研究成果改写了地球科学的许多重要概念:长期争论的“板块漂移学说”第一次得到直接证据,首次发现了环绕地球的范·阿伦辐射带,首次估算了南极大陆冰量的规模,创建了第一个“世界数据中心”,促成了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诞生,将极地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南极条约》是第三次国际极地年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和平利用南极”从此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理念。
极地气象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全球科技界还需在极地雪冰―大气―地球物理综合观测和大气本底观测,极地冰雪/大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研究等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在进一步量化和理解南极冰盖演化历史和现代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从极地气候变化信息中发现和提取能用于全球和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信号等方面做更扎实的工作。
关注极地气象、研究全球变化、保护全球气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我们将继续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加速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深入研究极地气象和全球气候变化,为更好地适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我们将继续面向国家需求,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着力发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等气象业务,进一步提高对天气、气候和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部分流域出现水资源短缺
来源:新华社2007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11365.html
记者22日从水利部了解到,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些年,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变化,北方地区水资源明显减少。“北方部分流域水资源已从周期性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暴雨和高温等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在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介绍,近20年来,我国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
“我国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地表水资源量比20年前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这位负责人说。
“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对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也在不断加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多种手段并举,力争将灾害损失最大限度地得到减少。”这位负责人还说。(何雨欣、姚润丰)
6、晋十官员因环境违法案受处分 包括县长副市长
来源:中新社2007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12617.html
山西省纪委监委和省环保局今天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期查处的两起环境违法案件,并对十名干部进行了党纪和政纪处分。
今年二月,山西省纪委监委和省环保局在对临汾市汾西县团柏乡境内小土焦、改良焦及小铁厂等非法生产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内,二十一座土焦炉、一座国家早就明令淘汰的改良焦炉和一座三十立方米小铁炉,正在进行非法生产,生产过程中无任何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
调查组认为,汾西县县乡两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未认识履行环保职责,监管不到位,取缔不彻底。依照国家和山西省有关条规,对团柏乡党委副书记刘林斌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对团柏乡党委书记郭清明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汾西县城建环保局执法大队大队长、县政协委员周福明给予撤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建议撤销其县政协委员资格;对汾西县城建环保局副局长、党总支副书记连青锋,给予撤销行政职务和党内职务处分;对汾西县城建环保局局长庞保明,给予降级、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汾西县计划经贸局副局长贺平,给予降级和党内警告处分;对汾西县委常委、副县长郭向东,给予记大过处分;对汾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郭宏,责成向临汾市人民政府作出深刻书面检查。
此外,调查组还对孝义市焦化行业违法问题进行了调查,因孝义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未认真履行环保职责,造成焦化行业环境违法、违规生产问题突出,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山西省监委研究决定对孝义市环保局局长曾树茂,给予记大过处分;给予孝义市副市长邵富贵记过处分。
7、治污有方 北京营造奥运水环境
来源:中国建设报2007-3-23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907.html
据悉,目前北京市污水处理率达90%,已提前实现奥运水环境目标。可以说,北京市以申奥为契机,其污水处理设施存量、设施运行质量、污水处理率均走在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为进一步了解其详情,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齐京军。
他介绍说,北京市污水治理工作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全面启动了市区污水治理工作。申办2008年奥运会,进一步促进了污水治理工作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北京市污水治理工作得到了高速发展。
2004年北京市成立了水务局,对于污水治理更是加大了监管力度。从目前情况看,北京市城区已投入运行的9座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21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90%。今年将开建、续建4座再生水厂,实现再生水回用率50%的奥运目标。
北京治污苦练“内功”
目前,北京市市区和远郊区县的污水处理率和水环境状况已经成为该市市委、市政府考核各区县和委办局工作业绩的指标。此外,水环境状况已经成为广大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污水治理工作的发展。
再就是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目前,北京市市区和各远郊区县城镇均已制定了详细的排水规划。包括农村地区结合水源地保护也制定了重点地区排水规划,排水专业规划的制定保证了排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
再有,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保证了排水管网建设投资需求。财政资金主要投入方向是排水管网建设,目前市区4000多公里排水管网约90%是财政投资建设的。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保证了排水管网建设与处理厂建设同步,并适度超前,有效保证了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率。近年来随着社会资金的投入,财政资金更多投向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污水截污配套管线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排水管网的收集效率和运行安全。
北京治污三步走
齐京军说,污水治理一般分三步,也可以说是三个阶段吧:第一个阶段是政府投资建设主导;第二阶段是政府主导的市场多元投资;第三步是政府监管阶段。北京市早期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都是财政投资。2002年前,该市只有高碑店、方庄、北小河、酒仙桥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28万立方米。之后,开始了市场化投融资。据悉,北京排水集团投资70亿元围绕凉水河、清河展开治理,共建设完成4座污水处理厂,铺设300公里污水截流管线。其中2002年10月,清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日处理污水20万立方米;2003年9月,凉水河流域上游的吴家村污水处理厂建成,处理量为每日8万立方米,被市民称之臭河的凉水河上游终于有了清洁水源;2004年清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日处理污水20万立方米,清河上游水质全面改善;同年,凉水河上游的卢沟桥污水处理厂建成,日处理污水10万立方米;2005年11月,凉水河第三座污水处理厂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日处理污水60万立方米,凉水河流域水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这4座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就是多元融资的硕果。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的9个污水处理厂中,5个是财政投资,4个是国营、私营和外企多元融资,拟建的5个污水处理厂也将是多元投资。
再生水利用有学问
近年来,北京市污水治理工作已经从单纯的削减污染走上了循环利用的道路。污水处理已经由稳定达标排放转向提高水质、扩大利用。再生水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水资源被纳入全市水资源平衡计划,其利用方案也已经成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投产酒仙桥、方庄、清河3座再生水厂和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泵站,铺设再生水管线325公里,累计生产再生水5.2亿立方米,年供水超过1亿立方米。酒仙桥再生水厂建成,日供水规模为每日6万立方米。经过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向朝阳公园、东四环绿化带、环卫部门、洗车行和住宅小区等提供市政及景观用水;2004年方庄再生水厂建成,规模为日供水能力5000立方米,通过8公里长的管线为紫芳园、世纪风景等住宅小区供市政杂用水
参考国外污水再生利用经验,结合实际,北京市制定了再生水发展利用政策,即重点发展工业用户、扩大农业灌溉、增加河湖景观用水,推进市政杂用。齐京军说,为什么我们提出“重点发展工业用户、推进市政杂用”,主要是一个使用成本的考虑。如果我们将8万吨再生水供给电厂,只要投资一条管道就可以。但如果我们用于市政杂用(绿地、洗车、冲厕所、洒马路),投资成本高许多。为什么呢?还是8万吨再生水,你用它冲厕所,要有100多万户家庭,每天冲10次,而这么多用户起码是分布在近1亿的建筑面积中,且分散,你算算,我们要把这8万吨再生水用于市政杂用,要修多少输送管道呀,这也增加了城市建设成本。所以有人问:“中水离我有多远”的时候,我就告诉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说,中水利用也有个成本问题。
当记者问到当前污水治理中最大困难是什么的时候,齐京军说:目前排污管道私接情况较严重,我们要像消灭蟑螂一样去消灭这些违法河道排口。再就是当前的污水治理监管体系还不完善,需要加强。记者 刘喆
8、湖南将责令停产整顿百家企业 治理洞庭湖污染
来源:中新社 2007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12708.html
洞庭湖区内一百四十六家排污不合格的企业本月三十一日将被责令停产整顿,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洞庭湖污染。
湖南环保部门表示,本次整顿将以造纸等污染较大的行业为重点,企业排污达标后每年将减少近亿吨污水污染洞庭湖,大大加快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恢复。
根据环保部门调查,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是湖区“污染大户”,目前湖区内造纸企业达到一百零一家,较二000增加了二倍多。其中,化学制浆造纸企业二十五家,废纸造纸企业七十六家,分布在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十五个县市区,年排放废水一点零七亿吨,化学耗氧量十七点四万吨。
湖南省环保局局长蒋益民表示,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问题已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从去年开始,湖南环保部门与湖区三市开展联合整治行动,目前有八家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已经停产,本次整顿达不到排污标准的造纸企业将被坚决关闭转行。
另据湖南省水利厅公布的湖南二00六年水资源情势报告透露,湖南百分之三十八的监测河段水质较差,局部地区水资源环境已受到严重污染,全社会供用水总量为三百三十一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百分之十九。
9、重庆将建第二座国家级大水库
来源:重庆晚报2007年3月2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9488
昨日是第十五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重庆市水利局发布消息:力争年内开建国家级大型水库——玉滩水库,解决渝西片区缺水难题。据悉,这是继开县鲤鱼塘水库之后的重庆市第二座国家级大型水库。
可蓄水1.5亿立方米
渝西片区一直是重庆市缺水重点区域。比如大足、荣昌、双桥,因没有大江大河流过,每年缺水约2亿立方米。而整个渝西片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560立方米,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
根据国家水利部审批通过的重庆西部供水规划,玉滩水库成为解决渝西缺水问题的骨干水源工程之一。该水库占地约666.7万平方米,库容达1.546亿立方米,可灌溉面积2.2亿平方米。
三区县53万人受益
玉滩水库位于沱江的一级支流濑溪河中游,上距大足县城37公里,下距荣昌县城28公里。
建设玉滩水库,实际是一个“加坝扩坝”的改建工程。也就是说,新水库在现有库容2369万立方米的基础上,扩大了7倍多。
水库坝址和淹没区全部在大足县境内。待水库建成后,除满足大足县9个乡镇的用水需求,双桥区2个乡镇、荣昌县16个乡镇都将受益,总共可解决53.3万人饮水困难。
整个工程总投资10亿余元,计划3年内完成。届时,水库周边约460万平米土地将被淹没,搬迁人口约2600人,拆迁房屋约8.1万平方米。
5年内根治渝西缺水
重庆市水利局介绍,解决渝西片区的缺水问题,除了修建玉滩大型水库,还包括建5座中型水库、三大提水工程。
这5座中型水库,包括铜梁的玄天湖水库、万盛的青山湖水库、永川的孙家口水库、璧山的三江水库、綦江的鱼拦嘴水库,现已陆续开建。三大提水工程则包括铜罐驿长江提水工程、松溉长江提水工程、铜梁县城的琼江提水工程。其中,铜罐驿、松溉长江提水工程通过专门铺设的管道,每年调运长江水约6000万立方米,可满足永川、荣昌、双桥、璧山、九龙坡等区县乡镇近180余万人饮水。
重庆市水利局表示,再经过四五年时间的建设,上述水利工程将陆续投入使用。届时,渝西片区的缺水危机将得以消除。
相关新闻
年内拟出台法规重罚浪费水资源
昨日,重庆市水利局新闻发言人卢峰介绍,今年争取出台《重庆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约束和减少用水浪费现象,督促单位和个人节约用水。
该法规目前正处于草拟细则、征求专家意见的阶段。据悉,其主要内容将包括明确各单位和个人在节约用水中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将对浪费用水现象作出重罚规定。此外,该法规还将明确水资源所有权管理、水权分配、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地下水管理等方面的规章细则。 (记 者 何昌钦/文 毕克勤/摄)
10、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信息系统通过验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3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3/013112588272.shtml
本报北京3月22日讯 记者朱隽报道:今天,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信息系统顺利通过由国务院三峡办等单位组织的验收,标志着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迈上了新台阶。
该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该系统主要通过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测,为三峡工程的管理和运行、保护和建设库区及其相关区域的生态系统等服务。具体目标是:及时发现因兴建三峡工程而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掌握三峡建坝前后长江流域相关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规律,预测不良趋势并及时发布警报;充分发挥工程的有利影响,减免不利影响,使受工程影响的地区及相关地区生态系统呈良性循环;为三峡工程进行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积累数据,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积累基础数据。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是否会对三峡库区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是三峡工程论证以来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及时、全面地跟踪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可能带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国务院三峡办等单位于1996年组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在此基础上,2002年国务院三峡办与中科院合作开始开发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信息系统。
11、潘岳:人类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要不断自省和自律
来源:新浪环保2007年03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3/092612593763.shtml
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近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管理的通知》后,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为了积极响应四部门的号召,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并邀请了来自环保、高校、文艺等各界数十名专家、学者及演艺界人士,于3月22日在北京国宾酒店召开了一次积极而有意义的座谈会。
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著名演艺界人士张振华、秦晖、徐友渔、张纪中、冯小宁、高明和四部委有关方面负责人牟广丰、王凤梧、雷喜宁、彭常新等就如何减少影视拍摄破坏环境而献计献策。大家一致认为,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是减少影视拍摄破坏环境的重要途径,就如何保护环境敏感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书面讲话中指出,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先进手段,承载着沟通信息、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但这些先进文化都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就不能违背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从属于自然。人类是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复杂的生态网络之外。人类与自然界的其它生命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便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因而,人类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之中要不断地自省和自律。
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说,影视作品为何频频触痛生态环境,其主要原因是文化氛围的负面影响。票房至上的思想致使一些剧组一味追求经济收入,铜臭淹没书香,泯灭了人文素养,中华民族久远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在他们身上得不到真正有效的传承,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尊重自然、休养生息的意识极为淡泊,反之,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快餐文化泛滥。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豪华奢靡,数典忘祖的现象几乎有蔓延之势,这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著名导演张纪中表示,“通知的出台,引起了大家对景区的关注是一件好事,同时也唤起所有国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这毕竟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健康。影视拍摄对景区造成破坏属于个别现象,而不是所有人。影视拍摄的过程中也同时把景区的美传达给了全世界,从这个角度而言,拍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贡献。景区本来就是一种美,我们不忍心破坏,而是极力保护。如我在拍摄《射雕英雄传》时,我们是有条件有准备的采取了一些环保措施的。在景区内拍摄时,为了减除对草坪的破坏,我们的车辆由专人抬进景区,而停车的地方也有所选择。保护环境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有没有这个责任心。”
评论家筱白指出,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在文物古迹里拍摄瞎编乱造的东西,不仅仅是对文物古迹的玷污,也是对人文环境的一种践踏。
演员高明认为,“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首先要有环保的意识,从回收垃圾等小事开始做起。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大家都有义务做好环保工作。”
合理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也是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要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引导影视制作和演出举办单位遵循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增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尊重自然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座谈会上,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学者以及著名演艺界人士发出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影视的倡议,建议对以严重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所拍摄的作品,原则上不予以政府评奖提名。之后,他们在印有“提倡绿色影视倡议书”的巨幅绿布上签名并郑重承诺,将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影视。
[1] [2] [3] [4] [5] [6] [下一页]
12、北京海洋馆两尾中华鲟下月将放归长江
来源:北京晨报2007年03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3/015011473578s.shtml
记者昨天从北京海洋馆获悉,两尾符合指标的中华鲟将放归长江。这是康复中华鲟的首次放归,具有重要的实验价值。北京海洋馆总经理胡维勇告诉记者,北京海洋馆将同时招募100位潜水爱好者和鱼类爱好者,陪同中华鲟一起“回家”(图)。目前,志愿者的遴选标准正在制定之中。
“回家”先过体检关
据了解,自2005年首例在洄游途中受伤的中华鲟运到北京海洋馆疗伤调养以来,目前海洋馆已有5尾康复的中华鲟。由于此次是康复中华鲟首次放归,且需长途跋涉,因此只有符合体检指标的两条野生中华鲟获得 “回家”资格。据介绍,这次放归还将参与农业部于4月22日举办的大型“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届时,康复的中华鲟将与几十万尾其他鱼类一起回到故乡长江。
适量麻醉“坐”卡车
据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显良介绍,从北京到放归地湖北荆州,路程约1300公里,需要2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张显良告诉记者,将采用专用卡车运输的方式放归。由于路途遥远,运输箱内的水质将全程监控,中途将在郑州、襄樊等地给中华鲟换水。另外,技术人员还将把运输箱内的水温降低,减少中华鲟的新陈代谢和活动,并对它进行适量的麻醉。
将装声呐追踪系统
据介绍,放归的中华鲟身上都将装有声呐标志牌,可实时监控中华鲟的游动状态和生存情况。如有发现异常,会及时捕捞上来,给它做体检,必要时会再送回北京海洋馆疗养。他还表示,将已恢复体质的产后野生中华鲟放归长江,可补充日益减少的野生中华鲟种群,实现野生中华鲟亲体的再利用,为长江中华鲟在自然状况下的洄游习性研究创造条件。
晨报记者 刘春蕾/文
13、气候变暖影响自然生态系统 可增极端天气事件
来源:新华社2007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11392.html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的相关资料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
现有的研究指出,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如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因而将增大荒漠化或沙漠化的趋势。
近百年来,中国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近年来,干旱、暴雨、雷电、台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雪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严重且频发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张丽娜)
14、面对全球变暖 普通人的“节能账”该怎么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3月23日 樊 曦
http://env.people.com.cn/GB/5510679.html
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量烧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加剧温室效应,令地球温度“节节上升”。
科学家们预言,气温不断升高将在未来20年至90年间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被洪水“逐出”家园,出现疾病流行、食物和饮用水缺乏等严重问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计划于4月初发布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报告草案说,如果在几十年中,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停留在一定水平,那么多数坏的影响都能避免。
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其实,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稍微加以注意,算上一笔“节能账”,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比如,可以选择把空调室外机装在阴凉处或配以遮阳棚,运转效率就可以提升10%;冬天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摄氏度,夏天调高2摄氏度,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或者把家中的单层窗户换成双层从长远来看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冬天时双层窗户能避免家中一半的热量散失出去。
家中使用的白炽灯泡别小看,也会浪费不少能源。有调查显示,全世界有20%的电力消耗在照明上,其中40%的电力是老式白炽灯泡消耗掉的。
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节能荧光灯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至80%,而且使用寿命更长。假如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泡,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
购买节能电器,同时尽量别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多使用电器上的开关按钮,直接关闭电器,而不要只用遥控器一关了事。因为如果电器处于待机模式,就要白白耗费40%的电量。
喜欢驾车出行的朋友只要略微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也可以节约不少能源。例如,缩减开车次数,或是给轮胎打足气,别让发动机转速过高(即尽可能提前一刻换挡变速),及时清理车中杂物减轻车子载重等小措施,从而减少油耗。
其实,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账”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比如重复使用购物袋,多选择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等。全球变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人的小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15、气象专家:全球变暖已对人的情绪带来明显影响
来源:新华社 2007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11440.html
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出现高温灾害天气,并给能源、农业生产、人体健康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气象专家告诫,在极地不断消融、全球变暖的气候大背景下,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天津市气候中心气象专家周慧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强度也越来越大。2003年夏季,欧洲大部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2006年入夏以来,我国四川、重庆遭遇了历史上少见的高温干旱天气;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华北地区高于35℃高温的日数普遍增加,如天津在1997年、1999年和2000年连续出现异常持续或间断性高温。
天津市气象台预报员赵敬红说,高温酷热天气尤其是极端高温,会对能源、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体健康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高温天气形成的“热浪”加重了城市供水和供电系统的负担,增加了能源消耗,造成城市用水量和用电量的急剧增加;高温天气及持续少雨干旱,会增加森林火险的危险程度,同时会加剧旱情发生和发展,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另外,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候对情绪的影响显著增强。据测算,正常的人群中约有16%的人会在夏季莫名其妙地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如心烦气躁、一点儿小事便大动肝火,即使有的人本身所处环境并不热,也会因为外界强烈的光线产生烦躁的情绪。持续高温还会使心脑血管病、中暑、中风、日光皮疹等疾病发病率增多,威胁身体健康。
赵敬红表示,高温天气的频繁出现应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和调节,如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减轻热岛效应;降低城区中心的人口密度以减少人为热量;增加城区水域面积和喷水、洒水设施等。(孙洪磊)
16、长江"最后一盆清水"陷危机 渔民竟快没饭吃?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7年03月23日 郭远明 黄和逊
http://env.people.com.cn/GB/5512221.html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是盛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对鄱阳湖人与自然和谐的描述。
目前,鄱阳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惟一一个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被称为长江“最后一盆清水”,它的“健康”状况维系着长江中下游的饮水和生态安全,也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生态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鲍曙明两年前发表题为《鄱阳湖危机》的文章,认为受水枯竭和水质污染的影响,鄱阳湖面临着“水质危机”、“生态危机”、“公共卫生危机”三大危机。
不幸的是,鲍曙明的这一悲观预测在去年得到一一应验:在历史低水位的影响下,鄱阳湖陷入资源和生态危机――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民生产生活陷入困境;湖面严重萎缩,候鸟觅食场所减少。同时采砂、种树、围堰堑湖、水质污染等人为破坏湖区资源环境的行为日益突出。
水浅鱼少鄱阳湖渔民望湖兴叹
鄱阳湖与长江相互连通。受长江低水位的影响,去年鄱阳湖迎来了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并且这个记录不断地被打破。2006年8至11月份鄱阳湖持续出现异常低水位,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连续四个月突破历史同期最低。
鄱阳湖大片的草洲滩涂提前裸露,少雨干旱导致鄱阳湖周边地区部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一度造成约25万人饮水困难,出现“住在湖边吃水难”的窘况。
江西省渔政管理局和江西省水文局专家告诉记者,从2002年以来鄱阳湖就一直处于低水位状态,即使在汛期鄱阳湖水位也极少达到19米,鄱阳湖低水位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1】 【2】 【3】
17、我们的耻辱 “最受伤长江”谁埋单?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7年03月23日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5510857.html
相关新闻:长江登全球“最受伤大河”前十 4问题最伤河流
世界自然基金会20日发布警告说,亚洲五大河流已经成为世界上遭破坏最严重的河流。如果对目前的形势放任不管,将会产生“可怕的后果”。亚洲的长江、萨尔温江(中国境内称怒江)、印度河、恒河和湄公河(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已经跻身世界上遭破坏最严重的河流之列,在前十名中占据“半壁江山”。(3月21日现代快报)
造成长江成为全球“最受伤”的五大河流之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世界自然基金会报告称,主要是在物种入侵、污染成为严重问题的同时,蓄水、气候变暖等也成为威胁河流生态环境的最普遍、同时也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因素。而长江由于沿岸地区快速发展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和水土流失问题,导致污染问题非常严峻。
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的大江大河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等方面进展顺利,国家主导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和开发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11条大江大河流域土壤流失量有较大幅度减少。其中,长江和淮河流域土壤流失量为多年平均流失量的50%左右。
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长江沿岸地区治污不足和各自为政是导致长江“受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长江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城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公里的污染带。水质恶化已经使地处下游的城市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自去年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3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至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在部分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已经明显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水污染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难以想象,如果污染继续下去,如果长江成为一条污水河,我们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挽回。
流域性污染问题决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行政区域、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松花江污染事件暴露出流域性环境监管的协调缺失,流域之间没有形成健全的污染控制和保障应急机制。曾有一种说法:“环保局不下水,水利部不上岸”,仅这两个部门之间就存在职责不清,各管一块。国家应通过立法,综合治水,统一监管,统筹协调。只有区域间、部门间、行业间以及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大协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水资源短缺、大流域污染严重的社会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只能强化各职能部门和长江沿岸各地方政府职责,通过严格执法和严肃问责,有效地遏制污染,才能还长江一个“清白之身”。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民族的生命之源。当孕育多个世界著名文化的大江大河先后衰落之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还依然在奔腾、咆哮。然而,长江作为十三亿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成为全球“最受伤大河”前十位,这是一种耻辱,更是一种拷问。治理长江水土流失和沿岸污染绝不是政府和向个部门的事,每一个国民都有保护母亲河不受侵害的神圣职责。
18、网友:绿色GDP的难产说明了什么?
来源:人民网环保论坛2007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514011.html
“地方政府与绿色GDP——只恋爱不结婚”,有人这样描述地方政府与绿色GDP的微妙关系。“地方政府”和“绿色GDP”谈了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要是论说,都“爱”得轰轰烈烈、死去活来,但一到要办手续结婚了却又躲闪不及。这不能不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个悖论。的确,绿色GDP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此前并非全无征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再次升级的绿色GDP讨论,理念的转变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当中形成共识,两会对环境问题的热议,也给我们这样一个感觉,是到了国家真正亮剑的时候了。但出人意料的是,今天媒体大幅报道,说中央的相关部门,突然鸣金罢战,不公布绿色GDP的核算结果。这损害的当然不仅仅是百姓的知情权。
这次的理由仍然不新鲜:绿色GDP不成熟。诚然,从技术层面来看,生态成本、环境成本的核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有关核算方法的争论从未停止。但GDP不是也存在争论吗?
从制度层面来看,由于地方官员的考核方式尚未出现大的转变,对于一些省份来说,列入试点就意味着本地GDP要被减去生态环境损耗部分,而未列入试点的省份却不扣减,这种情况在“惟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下,很容易因其“不划算”、“不公平”而遭到抵制。地方政府与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的关系,特别是片面的发展观,使得我们逻辑上完美的绿色GDP与千疮百孔的单纯经济GDP的碰撞下显得“心有力而不余”。
潘岳说过:“就算只剩下一个省,我们也要把它算完。”我们需要这种气概,更需要这种勇气。但易而易见的是,不等地方退出,中央的职能统计部门就已经在鸣金收兵了。没有了国家统计局的支持,绿色GDP其实就成了睁眼瞎。这让我们看到,虽然科学发展观的大旗已经竖立,但诸侯的旗帜却早已满山遍野,更何况以GDP试英雄的政绩观仍然是我们审视地方官员的第一把铁尺。这把尺子不仅衡量着地方,同时也左右着中央相关部门的思维,同时也营造着从下到上GDP出员的官场帮带群体。这次的不公布,就是因为有对各省环境损失的具体核算,早已在GDP统计中取得了部门既得利益的统计部门,当然要权衡一下得失,当然不会像一直不受人待见的环保部门那样超脱。
只是一个事关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准,就这样可能死在国家职能部门的手中,也着实令人扼腕。
绿色GDP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和有效手段,意味着从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来转变思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绿色GDP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他有自身的成长和完善过程,产前的阵痛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和阻力就打退堂鼓,特别是我们的国家统计局,更应该正确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与自己的小算盘、小利益作斗争,勇敢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中国很多东西只要坚持了,就会胜利。
19、中国著名保护主义摄影师奚志农
荣获首届“亚洲野生动物与环境电影节”——“马来熊奖”
在3月16日闭幕的首届“亚洲野生动物与环境电影节”上,中国著名保护主义摄影师奚志农被授予对亚洲的自然保护做出特殊贡献的“马来熊奖”。在上台领奖时,奚志农谦虚地说:“我是代表中国所有的自然保护人士上台领奖的”。
“亚洲野生动物与环境电影节”是旨在鼓励亚洲的自然历史纪录片制作人、推动亚洲的野生动物与环境纪录片制作的一个国际性电影节。参加本届电影节角逐的不仅有亚洲各国的专业人士制作的优秀纪录片,也有国际著名的“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BBC自然历史部、NHK等老牌自然历史纪录片制作机构制作的国际顶级水准的纪录片。虽然没有参加纪录片的比赛,但奚志农本人在本届电影节上获得了两项提名:一个是“马来熊奖”,一个是奖给最佳野生动物图片的“大象奖”。
对获得“马来熊奖”,奚志农表示“非常出乎意料”。“获得提名的都是亚洲各国的著名的保护人士,其中包括一直致力于保护亚洲黑熊的Jill Robinson女士。我对他们的事迹都非常钦佩。能获得这个奖,不仅是对我本人的工作的一个肯定,也说明国际上对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视和关注。”
在场的嘉宾都纷纷向奚志农表示祝贺。一位新加坡华裔制作人非常兴奋地说:“我非常高兴中国人得了这个奖。我真的非常自豪。”
奚志农表示,获得这个奖是对于自己“用影像保护自然”的实践的最好的肯定。他将坚持不懈地把这个理念继续贯彻下去。
背景:
奚志农,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和环保活动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信念。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他将鲜为人知的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并由此保住了它们所栖息的一片原始森林;他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状况以及“野牦牛队”为保护藏羚羊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他首倡举办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为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和设备的帮助,进一步壮大了以影像保护自然的队伍。他的作品在《中国摄影》、《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大量发表,并且为各大国际环保组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获得2001年英国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濒危物种”大奖、2002年英国 “自然银幕电影节” “TVE奖”,是首位在这两项比赛中获奖的中国摄影师。这些优秀作品也为他赢得了《中国摄影》优秀摄影师、2004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乃至 “地球奖”“保护母亲河奖”等大量荣誉。他也是第一位成为“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of Conservation Photographer)成员的中国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