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二十二日江河信息导读

三月二十二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3-22

三月二十二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境资讯:

1、世界水日 今年主题为“应对水短缺”

2、第六届世界鲟鱼大会将于2009年在湖北武汉举行

3、汪恕诚:缺水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瓶颈

 

地方信息:

4、甘肃省境内主要江河中受污染的河长已占19

5、4大缺水危机围困四川

6、世界水日前细算河北水“家底”

7、山西运城 环保违规企业整改行动迟缓

 

污染信息:

8、黄河兰州段发生污染事件 黑水污染2公里河面

 

重大水事:

9、长江承受中国60%的污染面临干涸危险

10、四川多个地方水资源短缺 泸州长江水位持续走低

 

民间环保:

11、21家环保组织倡议“绿色选择” 集中曝光18家超标排污企业

 

人与自然:

12、河豚全身是毒 吃野生河豚确实是在“拼死”

 

气候变化:

13、关注气候变化:冰川消融是个热点话题吗?

14、应对气候变化将有“根本大法”

15、罕见暖冬,警钟为谁而鸣?

16、无雪的冬天——从气候变化到环境伦理(连载1)

 

环境时评:

17、请以“生命之水”的尊严保卫河流

18、节能减排话“严肃”

19、特色工业园区"藏污纳垢":岂能把污染当特色

20、没有水的日子离我们有多远 

21、干涸,一个并非遥远的水噩耗

 

 

 

1、世界水日 今年主题为“应对水短缺”

来源:新华网2007-3-21

http://211.157.113.34/news/46845.html

  北京3月21日电(记者郑昊宁)今年3月22日是第15个世界水日,其主题为“应对水短缺”。

  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为了让全世界的人们关注水问题,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订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所提建议,通过了第193号决议,确定自1993年起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以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同时,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目前,全球淡水资源的比重仅占总水量的2.5%。在这极其有限的淡水资源中,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再加上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全球约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联合国每3年发表一次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是对全球淡水资源进行最全面评估的报告。去年3月发表的报告指出,全球用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6倍,其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速的两倍。由于管理不善、资源匮乏、环境变化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原因,全球约有11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26亿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同时,水污染也进一步蚕食着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并危害人类的健康。全球每年有310万人因饮用不洁水患病而死亡,其中近90%是不满5岁的儿童。

  今年世界水日提出“应对水短缺”这个主题,目的就在于强调国际和地方的合作对解决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只有国际和地方两级对短缺的水资源进行可持续、有效和公平的管理,才可能逐步解决水资源供求不平衡、地下和地表水质退化以及国际水争端等问题。

2、第六届世界鲟鱼大会将于2009年在湖北武汉举行

来源:新华网2007年3月2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9319

新华网武汉3月21日电(记者 杨希伟)记者21日从正在此间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鲟鱼大会筹备会议上了解到,第六届世界鲟鱼大会将于2009年10月在中国武汉召开。

世界鲟鱼保护学会主席、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哈拉尔德·罗森塔尔教授和著名鲟鱼研究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专家危起伟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筹备会议。来自中国湖北、黑龙江、上海等6省市的学术权威机构及世界鲟鱼保护学会理事共19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据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周刚炎介绍,此次筹备会议主要内容是听取鲟鱼界人士对将于2009年召开的第六届世界鲟鱼大会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展世界鲟鱼学会中国会员,确定第六届世界鲟鱼大会的时间和地点。

世界鲟鱼大会是世界鲟鱼保护学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鲟鱼研究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的良好平台。自1989年在法国波尔多举办第一届研讨会以来,每四年召开一次的世界鲟鱼大会受到了世界鲟鱼保护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加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鲟鱼资源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作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有影响力的组织,世界鲟鱼保护学会在俄罗斯、意大利、美国和伊朗相继举办了五届世界鲟鱼大会。

近年来,中国开展的中华鲟、白鲟等中国濒危、珍稀鲟鱼的保护,以及史氏鲟、匙吻鲟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鲟鱼保护学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3、汪恕诚:缺水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瓶颈

来源:中国水势 2007-03-22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703220001.htm

    新华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姚润丰)3月22日是第15个“世界水日”,也是第20个“中国水周”的第一天,中国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的主题是“水利发展与和谐社会”。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21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使中国水利发展真正转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轨道。

    “我国缺水问题一直存在,越来越突出。”汪恕诚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近20年来,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增幅接近5%,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减少明显,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著,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北方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

    对此,汪恕诚表示,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威胁中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强化水资源稀缺和节约意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其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亚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汪恕诚坦言。

    目前,中国水旱灾害综合防御体系还不完善,耕地有效灌溉率只有50%,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一些城市水源地被污染,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村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近一半的农村水库移民属于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

    汪恕诚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调整中央水利投资结构,抓好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这四件大事。

根据水利部的部署,2007年,中央将投资60亿元左右加快治淮工程建设,安排中央资金64亿元,解决3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此外,力争确保中央每年安排投资50亿元,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4、甘肃省境内主要江河中受污染的河长已占19

来源:新华社2007年03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97170.html

  新华社兰州3月21日电(记者朱国亮)甘肃省水利厅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甘肃境内主要江河中,受到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河长已占19%。

  甘肃省横跨内陆河、黄河和长江三大流域,分属11个水系,境内主要江河河长7133公里,其中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有78条。

  甘肃省水利厅负责人介绍,甘肃省主要河流的水质状况总体上基本良好,但黄河干流兰州段、渭河、泾河、宛川河、石羊河干流至下游红崖山水库以及白银、定西、天水、庆阳、平凉等地中小河流水污染呈加重趋势。

  据介绍,污染源主要是城镇生活及工业废污水排泄,其次是农用化肥及农药的残留物等。其中黄河干流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和重金属等其他有害物质。

  另据甘肃水利厅统计,2006年,甘肃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达11亿吨,约占工业和城镇生活总用水量的50%。其中,达标排放的只有4亿吨,约占废污水排放量的36%。

目前,甘肃水利、环保部门正在加紧建立工作机制,对河流水污染进行有效防控。

5、4大缺水危机围困四川

来源:华西都市报2007年3月2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9333

人与河流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然而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却正在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危机:河源衰退,河槽淤塞,河床萎缩,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正是这些危机,让我们不得不面临全国性“缺水难题”,“人水矛盾”的不和谐使我们正在面临着严峻考验。

今日正值第15个“世界水日”,同时也是我国第20个“中国水周”启动的第一天。昨日上午,省政府在成都隆重举行了主题为“应对水短缺”和“促进人水和谐”的座谈会。省委常委、副省长郭永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忠信,省政协副主席阿称,省水利厅厅长彭述明等领导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座谈会旨在为解决当前全省面临的干旱缺水、水污染等课题,全面推进我省“人水和谐”。

危机一:资源性缺水

市区河道昔日欢唱今枯萎

昨日中午11时过,成都市送仙桥摸底河,一块块鹅卵石袒露在宽大的河床上,一股涓涓细流潺潺流动,河水严重干枯。“一条大河,咋变成一条小沟了呢?”居住在河边的王大爷忧心忡忡:20多年前,这里水流湍急,河流清澈见底,孩子们都在河里游泳;春季时河水会淹到门里,还能见到鱼儿在家门槛边乱跳……王大爷称,过去这条河的河水哗哗作响,日日夜夜似在欢唱。然而,现在的“沟水”不仅流量极小,微弱的流动声像在“悲歌”。

河水锐减水资源逐年紧缺

省水利厅统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040立方米,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

岷江,作为孕育了成都市区在内的成都平原广大众生的“母亲河”,20年来其河水流量正在不断锐减。昨日,由省水文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水资源量偏少和偏枯均为四川历史水文记录的最低值,重现期均为接近百年一遇。2月平均流量与多年同期均值比较:岷江上游、大渡河上游、嘉陵江、渠江州河偏少2-4成,沱江偏少4-6成,其余江河接近常年。

去年冬季部分江河出现了历史最小流量,岷江上游都江堰水文站出现了1938年以来的最小流量54立方米/秒,重现期达百年一遇。“岷江上游缺水,成都市区同样水紧!”在江河水量减少的情况下,导致各江河下游水流不断枯萎,广大群众生活用水、春灌、航运出现严重危机。

危机二:季节性缺水

无水可饮全省112万人喊渴

3月20日,金堂县五凤镇金箱村,正在排队等水的八旬太婆李贵珍神情凝重。在该村名为“撮箕槽”的山上,半山腰有一处几近干枯的水库。一些年迈的老人只好到山顶附近的一口水井取水。政府一方面给群众送水,一方面正采取工程措施,金箱村群众饮水难的问题近期将得到解决。

据省抗旱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金堂县系成都市水库最多的县,但大部分水库土坝均出现了裂缝。类似于金堂县“喊渴”难题,当前全省就有112万人,其中全省共有71个县157个旱山村“吃水”难题突出。现在,吃水问题突出的这些地区,已有10多万人饮水每天靠政府车辆送水解决———这是典型的“季节性的缺水”。

省水利厅水政资源处称,“季节性缺水”引起的“水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我省12月至次年5月降雨只占年降雨量的20%,“十年九旱,十旱九灾”。尤其我省又遭遇冬干连春旱,江河来水明显偏少,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用水形势十分严峻。

用水增多城市供水很恼火

“生活用水量越来越大,然而江河能供的水越来越越少,水资源越来越短缺!”都江堰管理局有关领导称,城市用水量逐年增多。

据统计,去年全省总供水量212.3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95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191.11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90.0%。城市建成区总供水量25.13亿立方米,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占总供水量的93.9%;按行政分区计算,成都市供水量47.1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64亿立方米。

去年全省用水消耗量超过105亿立方米,总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0%。其中生产耗水量91.39亿立方米,占用水消耗总量的87%;生活耗水量12.01亿立方米,占用水消耗总量的11.4%。

危机三:水质性缺水

河道污染有水不能解渴

3月7日,由成都市人大、政协代表担任的15名水污染治理“政府特约监督员”,重点对成都市区河流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进行深入调查。本报记者经过全程陪同调查,现场直击了市区河道污染状况。在当天的调查中,监督员们发现南堰河、凤凰河等市区河道污染最为严重,可又是这些河道对成都水环境及饮水环境影响最大。

据统计,全省年废污水排放量约40亿吨,部分水域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从而成了人水不和谐的突出问题。

昨日,据四川省水文资源勘测局长期对我省主要江河湖库监测数据表明,我省主要江河湖库水质状况呈明显下降趋势。我省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5.33亿吨。其中用户(包括城镇居民、工业、建筑)废水排放量为36.39亿吨,占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的80.2%;第三产业污水排放量为1.87亿吨,占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的4.1%。

以岷江中游彭山段20世纪氨氮含量为例,60年代为0.05毫克/升,70年代为0.12毫克/升,80年代为1.07毫克/升,90年代为2.22毫克/升。据2006年1月监测的情况,岷江干流新津至眉山段、锦江水质污染严重,基本为劣Ⅴ类;当前成都周边河流中沱江水质最差,整体受污染严重。

危机四:区域性缺水

水资源少全省8市为缺水区

在人口和耕地最集中的、工农业产值占全省85%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22%;全省有8个地级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立方米,属缺水区。其中,内江市、自贡市、资阳市、遂宁市等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今天,世界水日主题为“应对水短缺”

鉴于全球淡水资源短缺、许多国家将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今年3月22日是第15个世界水日,其主题为“应对水短缺”。目的就在于强调国际和地方的合作对解决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故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

6、世界水日前细算河北水“家底”

来源:河北电视台2007-3-21

http://211.157.113.34/news/46843.html

缺水使省会面临危机

水对于人们生活是不可一日短缺,在3月22日第十五个“世界水日”到来之前,我们栏目选择了省内几个城市,从不同角度关注水资源和水的再利用状况。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河北水资源的家底。

魏智敏,河北专家献策服务团的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水利研究。他总结河北目前的水资源现状有三点。就是缺水、有方法解决而且已见成效。据统计,河北近年来年均降水量为500MM左右,排在全国的23位,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00立方米,居全国第28位。京广线以东、京山线以南的中南部平原地区是河北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区。

“尤其是衡水、沧州地区 人均水量只有144米立方相当于世界上排最后位国家的水平。”目前,河北每年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170亿立方米,而实际用水量为200亿立方米以上,每年都要超采40至5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来弥补缺口。由于地下水超采,致使全省形成了近4万平方公里的、全国最大的地下水超采漏斗群,地下水深层水位平均下降50米。

“其次就是我们政府有能力有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总体说就是在节水型社会基础上的三化一调。”三化一调中的三化,指的是雨水、洪水资源化、污水资源化和微咸水、海水等劣质水资源化。一调指的是引江引黄入调,如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而近年来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已使河北的水资源紧缺状况开始有了缓解。

“十五期间缺水现象已经得到控制,河北的GDP每年增长10%,但工业、农业用水量没增长,只是居民用水量有所增加,这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魏工最后告诉记者,如果不在全社会树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那即使有再多的水源也不够人们的消耗。

作为省会的石家庄市,近年来人口不断增加,但是许多人也许还不知道,这座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

记者:“我现在是在石家庄自来水公司下属的第五水厂,这个水厂是抽取地下水,为城市供水,在六七十年代水厂还能从地下7米左右的位置抽到水,而现在水厂只能从地下47米的位置抽水。”

石家庄自来水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石家庄市区一共有8座水厂,除了润石水厂是用地表水供水以外,其余的7座水厂都是靠抽取地下水来供水。

对此,石家庄市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金树华说:“石家庄现在的供水主要来自滹沱河水系,一方面是岗黄水库,另一方面就是地下水,从60年代,石家庄的供水还是采水和补给平衡,到了70年代,城市开始缺水。”

金总说,石家庄地下水每年的可开采量为2.2到2.4亿立方米,但现在每年都要超采1亿立方米,才能保障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由于近年来城市干旱,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地下水的水位已经超过了40米的警戒线,市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漏斗区:“石家庄最早的漏斗出现在华药,随后就是棉纺厂,后来高新区开始建设,那里又形成地下漏斗,现在整个石家庄市区已经形成了以印染厂为中心的370平方公里左右的漏斗区。”

记者了解到,石家庄市是全国35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48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8。

对此,金树华工程师告诉记者:“1980年,滹沱河断流,地下水失去补给,1998年黄壁庄水库除险加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又断了。没办法只能因岗黄的水。”金总还告诉记者,岗南和黄壁庄两座水库,可用库容为3.3亿立方米,城市可调用的水只有1.32亿立方米,这些水也仅能满足省会的短期用水。

石家庄市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金树华忧虑的说:“08年奥运的时候,这两座水库,还要向北京紧急供水,如果没有大的降水,石家庄市的地下水如果几年没有大的降水,就将枯竭。现在我们在磁河和沙河流域进行了勘探,探明地下水储量还好,应该能够保证城市到2030年的用水。”

金总说,要想彻底解决城市供水,一方面是从不同地区调水,更重要的是还要大力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因为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7、山西运城 环保违规企业整改行动迟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3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97964.html

  本报北京3月21日讯 记者武卫政报道:记者近日随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在山西省运城市检查时了解到,自今年1月环保总局集中查处全国82个严重违法违规项目以来,运城市进入查处之列的两家企业虽然停止了违规项目的施工建设,但整改行动迟缓,至今没有整改方案。

  运城市被点名查处的两个重点项目,分别是闻喜县海鑫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老区改造工程、河津市振兴集团2×20万千瓦火电机组项目,它们均属未批先建尚未投产的违规项目,在1月10日开始的集中查处中,国家环保总局责令它们停止建设,限期补办环评审批手续。

  检查人员指出,海鑫集团的老区技改工程不符合国家于2005年7月颁布的新的钢铁产业政策。在去年的检查中,有关部门已经指出问题,要求停止建设,但直至今年集中查处之时,老区技改工程大规模的建设仍在进行。目前,企业虽然停止施工,但没有拿出整改方案。这一项目必须彻底停止建设,调整设计方案,依法接受环境审查。

  振兴集团作为集煤、电、铝(电解铝)联产项目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主要工业项目布局与村庄没有严格界限,既有现实的环境问题,更有潜在的环境威胁。只有彻底整改搬迁,并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8、黄河兰州段发生污染事件 黑水污染2公里河面

来源:西部商报2007年03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2/033412579312.shtml

  本报记者 张云 罗玉礼 为您摄影报道 昨日,黄河兰州段再次发生污染事件,一股臭气熏天的黑水自中山桥下的一处排污口不断流出,染黑了两公里长的半幅河面。经环保部门初步调查,该次污染物很可能属生活污水, 已经对黄河水质造成了污染。

  污水滚滚 半个黄河变“黑河”

  昨日上午11时许,记者接到群众反映的情况后,立即赶赴现场。记者看到,在中山桥下的一处排污口内,一股黑水源源流出,并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腥臭味。黑水顺着一条小河沟流入黄河,将大约两公里长的半幅黄河河面染成黑色。

  据一位姓谢的市民告诉记者,上午11时,他正在通渭路码头附近的河边行走,就发现黄河里有一条黑色水带顺着河水向下游流去,并且恶臭难闻,于是他顺着黑水逆流而上向源头寻去,便在中山桥下发现了黑水的源头。据了解,这是一个生活污水排放口,但排放出来的污水却与平常的大不相同,不仅颜色特别黑,而且其臭更是远远超过之前。谢先生说经他观察,这些黑水流淌时断时续,但扩散得非常快,不多时候就将半个黄河染成了黑色。

  调查

见此情况,记者与兰州市环保局取得了联系,兰州市环境监控中心、兰州市环境监理所和城关区环保局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并对水质进行了检测。据市环境监控中心的牛主任介绍,这些污水确实与正常的污水不同,造成这种“黑水”的原因可能是清洗黑色管道冲刷下水造成的。工作人员分析,这个排污口主要排放西关十字一带的居民生活污水,西关十字地处繁华地段,附近没有大型的工业企业,所以须经过检测后,才能证实造成此次黄河污染的究竟是什么物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后,兰州市环境监理所柳副所长告诉记者,这个排污口排出的“黑水”很可能是市政部门在清理污水管道和化粪池时排放出来的,含有一定的污染物成分,对黄河水域有一定影响,确实造成了污染。目前,环保部门正在进对此进行跟踪调查,如果有市民得知此次黄河污染内情的市民,请拨打环保部门投诉热线12369。

9、长江承受中国60%的污染面临干涸危险

来源:新闻晨报2007年03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2/031011465266s.shtml

  今天是第15届“世界水日”,日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了题为《世界面临最严重危险的10条河流》的报告。报告指出,受气候变化、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包括长江在内的世界10条主要河流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干涸危险。

  治理长江污染已经迫在眉睫。昨天下午,记者从WWF(中国)获悉,WWF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长江污染及干涸危险的对策,其中,大熊猫的数量再增加320只成为长江流域自然保护的目标之一。另外,长江论坛将于下月中旬在长沙举办,政府部门与专家将共议长江保护对策。

  长江承受中国60%的污染

  “对人们来说,河流是那么的安宁。它没有任何疑问,只是自然地顺着自己的河道一直流下去……”这份53页的《世界面临最严重危险的10条河流》报告以引用普利策奖获得者豪尔·波利的话开始,但报告紧接着称:“如果这句话以前还是确切无疑的话,以后很可能将不再正确。”

  报告单独列出了5条亚洲最严重干涸的河流:长江、湄公河(中国境内流段名为澜沧江)、萨尔温江(中国境内称怒江)、恒河和印度河,其中长江的状况更为中国人关注。

  这份报告显示,长江流域所产生的污染占中国污染的60%,每年排入长江中的污水排放量及工业废物达250亿吨,占全国污水排量的42%。

  6周时间找不到白鳍豚

  去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为对目前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在农业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相关机构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瑞士6国的鲸类专家,进行了“2006长江豚类考察”。

  长江豚类处于长江生命链条的顶端,对长江生命系统的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等很容易沿着水生食物链在豚类体内逐级积累,因此豚类被认为是淡水水体污染物的“放大镜”,对于淡水水体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所以从侧面看,如果能在长江中发现豚类的踪迹,就可以验证人们对长江多年的治污取得了相应成就。

  然而,令所有参与此次考察的科学家尴尬的是,这次历时6周的考察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同时,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数量仅为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一半,种群下降的速度十分惊人。

  专家下月共议保护长江

  如果说白暨豚印证的生物链缺失只是说明了长江面临严峻形势的一个方面,那么“长江流域大面积干旱”、“长江水面白色污染”、“长江断航”这些2006年的热门新闻词汇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由此,如何治理长江污染成了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我们一直非常关注长江的保护问题。”昨天下午,世界WWF(中国)对外联络部联络官员庄士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WWF已经支持并资助建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

  “大熊猫的数量在1600只上再增加20%是我们长江流域自然保护的目标之一。”庄士冠说,WWF还计划2025年之前建立5000平方公里的阻隔湖泊,并建立其与长江干流的自然生态水文联系,长江重要物种的栖息地面积至少扩大20%。

“下个月我们将在长沙举行长江论坛,这次论坛上将提交对于长江的研究报告,具体探讨长江保护。”庄士冠说,“首届长江论坛”于去年4月在武汉举办,来自中央相关部委、沿江11省(市、自治区)政府及相关驻华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论坛,并一致通过了《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晨报记者徐惠芬 于任飞

10、四川多个地方水资源短缺 泸州长江水位持续走低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2007年03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2/070011467345s.shtml

  今天是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应对水短缺”。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不合理使用、污染等原因,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水”向我们亮出了“黄牌”。据统计,由于“生命之水”日渐枯竭,或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全球“环境难民”不断增加。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世界有3/4的农民和1/5的城市人口全年得不到足够的生活淡水,因水而被迫背井离乡的人已超过因战乱出逃的难民。

  四川,因水而得名,如今也因水而烦恼:泸州长江遭遇30年不遇低水位;内江旱情持续加重,24.6万人、53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广元119万人饮水不安全……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关注生命之水,爱护生命之水,别让自己成为“环境难民”。

  泸州长江水位之低30年不遇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长江应该涨起桃花水了,城区滨江路几公里长的河滩上,数十家儿童娱乐场所和坝坝鱼餐馆,应该准备撤离了。然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现实是,拥有沱江、永宁河、赤水河等数条支流的长江泸州段,水位非但未涨,反而出现多年未见的低水位,河滩经济至今仍是一片繁忙。

  长江江面“瘦”了100米

  2006年夏,持续58天的高温、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坐拥长江及其数条支流的酒城泸州却饥渴难耐:汛期的长江无洪可防,远离江河的100多万人缺水,325万亩饥渴的农作物中,37万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4.44亿元。

  据泸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长江泸州段的防洪警戒线为14米,而3月20日的水位却为-0.11米!“今年泸州长江水位之低,近30年未遇。”当地的冬泳队员们说:“以现在的长江江面,游两个来回轻而易举。”

  合江县海事处处长陈权称:“今年长江超低水位对航运货轮影响极大,3000吨级的货轮,最多只能装载2000吨,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

  昨日,记者在管绎嘴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看到,沱江干涸得就像一条静静的小溪,80%的河床祼露在外,长江泸州段最宽阔的江面,比起往年来也“瘦”了近100米。

  坐拥数条河流仍喊“渴”

  长江横穿泸州的江阳、纳溪、龙马潭三个主城区及泸县、合江两县,不仅要为数十万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用水,也为沿江各大企业提供生产用水。据泸州市水利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王建新介绍,别看泸州坐拥长江及数条支流,但仍然是个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城市,人均拥有水资源仅1400余立方米,不足全省的50%。泸天化、川天化、北方公司等沿江工业企业,一年从长江取水上亿立方米,泸州水务集团供应三个主城区居民的生活用水达2000万立方米。

  降雨量同比减少50%~80%

  据泸州市水利局副局长万诗伟介绍,受去年特大干旱的后续影响,泸州今年的抗旱形势十分严峻:去冬今春,全市降雨量比同期减少50%~80%,春耕抗旱水源严重匮乏。受春旱影响,截至2月底,该市共有10万余人、16余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目前,该市水利部门已提蓄屯水2000万立方米,提前打响抗旱保卫战。

  文/图记者杨元禄

  自贡蓄水量骤减春旱严重

  昨日,记者从自贡市水务等部门了解到,该市今年的抗旱形势异常严峻。目前,全市总蓄水量为3.04亿立方米,预计今春用水缺口在0.32亿立方米。“作为城区主要饮用水源的双溪水库蓄水量不足常年的1/3,人畜用水困难。”

  高山镇桐子坳村,地势稍高的水井已经干涸,当地人吃水要到两三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村民黄强(化名)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已持续好几个月了。高山镇桐子坳村8组组长蔡华福告诉记者,该组有30来户人,饮用水全靠附近的一口井。目前,该井流水量只有几挑水,每户人每天只能打半桶多。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该村组织人力,对附近一口堰塘整治关水,勉强解决村民的生活及灌溉用水。

  据悉,自去年伏旱后,高山镇接着出现了冬干春旱,全镇工程蓄水仅有常年的一半,全镇12个村人畜饮水困难。

  双溪水库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作为全市主要饮用水源,该水库目前可供水量仅为350万立方米,必须先满足自贡市区50多万人和荣县城区10多万人口的生活用水,以及其余4个乡镇居民的生活用水,若再用于周边4万多亩农田灌溉,缺口很大。

  此外,由于干旱,自贡城区的蔬菜价格上涨幅度不小。据菜农刘德富介绍,由于缺水严重,蔬菜产量大幅减少,菜价自然就上涨了。

  据自贡市水务局有关人士介绍,元月上旬到2月底,该市大面积出现了50天以上冬干,春旱苗头凸现。监测资料表明,进入2月以来,当地土壤湿度显著下降,土壤失墒严重。目前,全市总蓄水量为3.04亿立方米,预计今年春季灌溉用水达2.69亿立方米,但可供农村用水总量只有2.41亿立方米,加上其他用水,预计总缺口为0.32亿立方米。 记者罗暄

  广元119万人饮水不安全

  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的广元,拥有嘉陵江和渠江两大水系。全市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0条,境内总长度2844公里。然而,广元仍属缺水地区,目前,该市有15万人饮水困难,58万人饮用水质不达标,119万人饮水不安全。

  工程蓄水20年来最低

  据介绍,广元水资源总量全省排名第八位,量不算“丰”。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缺水区域从市区、县城到村镇普遍存在。广元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并存,工程性缺水尤其突出。截至今年3月上旬,全市工程蓄水1.94亿立方米,仅为上年同期蓄水量的61%,是建市20多年来最低的一年,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大中水库水质亮“红灯”

  今年一季度广元境内主要江河湖库重点水域水质状况监测报告显示,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有关机构对该市11个重点水域水质监测断面19站次的监测,按“国标”综合评价,结果不容乐观:目前该市主要江河水质较好,但湖库水质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个别已达到“重度污染”。

  数据表明,目前从陕西发源的嘉陵江“水质较好”、东河“水质良好”,从甘肃发源的白龙江“水质良好”,而从川甘交界地带发源的清江河仅“水质尚可”。

  与自然河流相比,不少大中型湖库水质亮起了“红灯”:地处国道212线的该市元坝区境内的备用水源保护地(紫云水库)目前符合地表水Ⅲ类水域功能,“水质尚可”;工农水库总磷超标0.8倍,水质为Ⅳ类;文家角水库及白桥水库总磷、总氮有不同程度超标,水质劣于Ⅴ类,已受重度污染。

  专家提醒,工农水库、文家角水库及白桥水库水体中,反映湖库营养化状态的指标总磷、总氮含量超过标准值,营养盐含量较丰,应引起重视。

  文/图记者青兴海

  宜宾守着三条江也闹水荒

  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市,虽有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条大江流过,但该市水资源依然缺乏。据该市节水办有关人员介绍,该市虽依托金、岷、长三条江,但过境水多,蓄积水少,夏秋季雨水多,春冬季雨水少,被污染水多,清洁、合格水少。当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860立方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水井渐干居民吃水遇难题

  昨日,该市翠柏大道某小区居民告诉记者,该小区2005年建成后,由于自来水管网尚未铺设到该地段,附近一公司与该小区签订了供水合同,小区居民生活用水由该公司所打的地下水井供应。不料,从2006年开始,这口水井的出水量开始减少,日出水量仅为原来的1/3,连本公司用水都不能够保证。无奈,该公司只好对小区居民限量供水,该小区数百居民生活用水成了一大难题。

  自来水成糊糊全城人买水喝

  该市珙县巡场镇是全国500个缺水县城之一,在全省50个缺水县城中排名第一。由于当地水质硫酸盐超标等原因,当地居民宁愿花钱购买60元一吨的山泉水,也不愿意喝自来水管里流出的水。

  据当地居民张女士介绍,当地自来水不好喝,把水烧开后,锅底下还有一层粘糊糊的东西。如果用来泡茶,茶水上面就会漂浮着一层糊糊。因此,她家只用自来水洗衣物,全家人饮用水都是买桶装水。由于有市场,目前该县城有200多人以卖水为业。他们每天早上天不亮就骑着电瓶车去当地金沙湾一带排队接山泉水,运到城里,每桶可卖1元钱。文/图记者田富友陈章采

  内江饮用水源污染考验政府

  据内江市政府有关部门披露,由于旱情持续加重,该市24.6万人、53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旱情严重的威远县,已派车为部分饮水困难地区送水,以保障当地居民日常用水。

  据内江市水利农机局统计,日前,该市水库蓄水量仅为3.6143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6亿立方米,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据介绍,内江是典型的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500立方米左右,约为全省的六分之一,排名长期居于倒数一二位。

  2004年3月2日那起震惊全国的特大水污染事件,迄今仍让内江人心有余悸。“今年3月2日前,沱江水质就出现了问题。在枯水期,部分河段氨氮含量达到五六毫克/升,水质为劣五类标准。”四川省水环境检测中心内江分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但经过整治,目前沱江内江段的氨氮含量基本控制在1毫克/升及以下,水质可达三类水标准。”

  随着内江城市应急引水工程、椑木镇引水工程相继竣工通水,沱江内江沿岸城市规划区的居民告别了饮用沱江水时代,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内江城区居民饮用水源主要来自濛溪河资中段,该河沿岸为农耕发达区,汛期到来,地表径流裹着土壤中的化肥、农药进入水里,河水中的氨氮、种磷,都有可能超标。因此,让市民安全饮水,还在考验着各级政府。”

  记者 高冰洁 实习生 张柄尧

11、21家环保组织倡议“绿色选择” 集中曝光18家超标排污企业

记者 章轲 发自北京

    21家全国各地的环保组织昨日联合向广大消费者发出《绿色选择倡议》,建议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考虑企业的环境表现,在污染企业改正其行为之前不选择其产品,用自己的购买权促使企业改变其环境行为。这是我国环保组织首次联合起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污染企业作出回应。

    今天是世界水日。《绿色选择倡议》指出,我国正面临严峻的水污染问题,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水威胁着水环境和公共健康,破坏了有限的水资源。一些企业超标排放,甚至造成恶性停水事件,但这并未妨碍其产品在市场上热销,这种怪现象给企业传递了扭曲的市场信号,纵容企业降低环境标准,通过减少环保投入来赢得市场竞争。而生产过程的污染,最终损害了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在昨日的倡议大会上,部分被指发生超标的知名消费品生产企业被集中曝光,包括长春百事可乐公司、南京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水奔马啤酒有限公司、廊坊立邦涂料企业集团、北京禧宝露饮料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美标陶瓷有限公司、盐城国际妇女时装有限公司、上海汇丽关西涂料有限公司、上海嘉里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步阳集团、重庆美心麦森门业有限公司、杜尔伯特伊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详见附表)等。而华北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宜昌市双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双汇大昌泰森有限公司的同一品牌反复多次出现,反映这几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污染问题不断。   

    据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这些企业多数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知名品牌,占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其产品光彩夺目,而生产过程却造成污染。”据了解,这些企业多数违反了国家或本地排放标准,尤其是水污染排放标准。

    马军告诉记者,上述企业的污染信息主要来自各级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公告,包括各级环保部门网站、曝光台、政务公开、环境执法公告等。到目前为止,已收集到政府和官方媒体披露的超标排污企业接近5000家。在公布名单之前,环保组织已经与上述企业做了尽可能的沟通。

    但马军同时指出,绿色选择不是针对某一品牌的全部产品,而仅限于某一特指的不达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如涉及的“青岛啤酒(寿光)有限公司”,并非指所有“青岛啤酒”,而是指该厂生产的“奥蕾”、“蓝仔”系列青岛啤酒。

    绿色选择也是绿色消费的一种形式。北京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表示,希望消费者能够留意已公布的环境不达标企业名单,留意产品品牌,通过绿色选择行为,给企业发出一个正确的市场信号,形成真实的市场压力,促使企业考虑其违法排放行为给品牌和市场份额带来的影响,促使其遵守环境法律法规。   

    昨日下午,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巡视员牟广丰对这一倡议公开表示赞同,称这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查身份,看成份”,有助于倡导绿色消费,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21家环保组织同时倡议大型零售商和大型企业主动加强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对照环境不达标企业名单对供货商进行筛选,对其中不达标企业开展严格的环境审核。

    据马军介绍,在得知即将公布名单之后,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上海日清食品有限公司、三井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山崎电路板有限公司、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隆尧工厂)已书面承诺在近期(最迟为2007年6月30日前)进行严格的第三方审核,并及时向消费者公布审核结果。

    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北京地球村主任廖晓义对记者表示,“我们不是出于反对企业。相反,环保组织看到了企业对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但企业没有权利向社会转嫁其环境成本,没有权利违反环境法规。”

    21家环保组织表示,通过绿色选择,期待创造正向的市场压力,协助各级环境部门更有效地对污染源实施管理;通过绿色选择,期待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让负责任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通过绿色选择,期待推动每一个企业的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绿色选择,期待公众能通过购买行为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找回曾属于自己的碧水蓝天。

相关:1,被指发生超标的知名消费品生产企业(表格)

      2,发起倡议的21家环保组织

北京地球村

绿家园志愿者

自然之友

甘肃绿驼铃

天津绿色之友

淮河卫士志愿者协会

绿岛

全球环境研究所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会

绿石环境行动网络

守望家园志愿者

绿色汉江

环境友好公益协会

新疆自然保育基金

河北绿色之音

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

重庆绿色志愿者协会

云南大众流域

温州绿眼睛

野性中国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12、河豚全身是毒 吃野生河豚确实是在“拼死”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3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98501.html

  春风送暖,又到了河豚大量上市的季节。虽然“拼死吃河豚”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在我国南方沿江、沿海地区,一般人都认为,只要专业厨师烹饪得法,吃河豚就不会中毒。记者近日走访人工养殖河豚多年、摸透河豚习性的江苏省江阴市申港长江三鲜养殖公司负责人郑金良时却得知,如果遇到全身是毒的剧毒河豚,再高明的厨师、再专业的烹饪都无济于事,吃野生河豚确实是一种“拼死”行为。

  河豚是一种海、江洄游性鱼类,其鱼卵、血、眼睛、肝脏等部位含有剧毒,但由于鱼肉的味道极其鲜美,所以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一直有吃河豚的传统,野生河豚更是备受追捧。即使发生了毒死人的事情,人们也总认为是烹饪出差错的缘故。

  郑金良说,河豚含毒是繁衍后代、自我防卫的需要。河豚的毒素并非先天遗传而来,而是后天累积的。野生河豚在生长过程中,会大量吞食水中带毒的藻类,这些毒素一点点积累在河豚体内特别是肝脏、卵巢和鱼子等部位。等到产子时节,一条河豚肝脏的重量要达到它全身重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与鲤鱼、草鱼等产子在草丛中、靠水草保护鱼子不同,河豚产子是在宽阔的水域,毫无隐蔽性可言。但由于河豚的鱼子有毒,水中其他生物不敢吞食河豚所产的鱼子,这样利于后代安全繁殖。

  正因为河豚的这种习性,自然生长的每一条野生河豚所含的毒量是不一样的。日本专家研究发现,生长在深海60米以下水域中的河豚可以让内脏、血乃至皮、肉全部带毒。一般的野生河豚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厨师宰杀、放血、去除全部带毒部位并长时间烹饪后,能够基本去除毒素。但是,遇上全身是毒的剧毒河豚,再高明的厨师也无可奈何。

郑金良说,人们通常吃的野生河豚多数生长于浅海及淡水中,未达到剧毒的程度,所以不少人吃了没事。至于人工养殖的河豚,因为所喂的饲料无毒,体内无法蓄积毒素,更可以放心食用。但野生河豚来历不明,为了生命安全,千万不能“拼死”食用。(记者 吴锦瑜、包永辉)

13、关注气候变化:冰川消融是个热点话题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3月22日 罗  勇

http://env.people.com.cn/GB/5497959.html

  ●冰川覆盖着近10%的地球陆地表面

  ●1993至2003年,冰川和冰帽的消融使海平面上升了7.7毫米

  ●冰川消融威胁人类社会的食物供应、居住环境及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是最近50年冰川消融加快的主要原因

开栏的话:

  春天大雪纷飞,冬季暖阳高照,海平面逐渐上升,几十年乃至百年不遇的台风、干旱、特大暴雪接踵而至……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候正在发生的变化。

  然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您是否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趋势,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科学家的争论?本版特设“关注气候变化”栏目,选择公众关心的话题,约请专家解答。欢迎读者来信来电点题,大家共同关注气候变化,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

  ――编 者  

  “冰川消融,是个热点话题吗?”――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布的200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这是不是个热点话题?先看看明天(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吧――“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显然,冰川和极地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热点、焦点话题。

  对大部分人来说,冰川消融似乎离自己很遥远。实际上,冰川与人类息息相关。这种极地或高山地区的巨大冰体,覆盖着近10%的地球陆地表面。据统计,我国西部有冰川46342条、总面积59414.47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0.6%,仅次于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而位居世界第四。

  冰川是大多数河流的发源地。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就发源于冰川,河西走廊的绿洲就是靠祁连山冰川融水哺育的。冰川融水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奔泻千里,构成了我国主要的水系,孕育了中华文明。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估计,从1960/1961到2003/2004年,全球山地冰川和冰帽的净物质平衡每年损失1550亿吨。从1993至2003年,因冰川和冰帽的大范围消融使海平面上升了7.7毫米。世界冰川监测机构最新发布的监测结果也显示,在1980年到2005年之间,世界的冰川厚度平均大约缩减了10.56米,而且呈现出加速退缩的趋势。

  我国的冰川也呈现出加速消融的迹象,冰川面积近40年平均减少了7%,面积缩小了3790平方公里,冰川储量减少相当于各冰川厚度年平均减薄了0.2米。

  冰川消融对局地气候、生态环境、水资源变化及海平面上升均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食物供应、居住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极地冰盖和冰川大量融化产生的冷水注入海洋将使洋流格局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气候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状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是最近50年冰川消融加快的主要原因。科技部、中国气象局最近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我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冰川将消失,预计到2050年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还可能再减少27.2%。

冰川消融不应该只是个热门“话题”,人类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拯救冰川,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并适应其不利影响。(作者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14、应对气候变化将有“根本大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3月22日刘  毅 

http://env.people.com.cn/GB/5497958.html

 “减缓”与“适应”双管齐下――

  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时说:“虽然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还是根据国际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制定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案。”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这一方案就是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

  “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是纲领性文件。”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说,“国家方案即将发布,它对中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将起到指导性作用。”

  这位联合国气候公约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了国家方案前期编制工作。专家编写完成的方案,后来经过有关政府部门长时间认真的会商、评审、会签,这使得邹骥甚至记不太清楚开始编制方案的具体时间了。打开电脑,他查到自己参与讨论方案大纲时所写的建议――上面显示,那是2003年3月10日。

  在那以后的4年多时间里,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热得烫手的话题。中国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至约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16%,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遭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仅去年至今,一些地方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台风、干旱以及50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雪。

  邹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进一步明确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国家姿态,举世瞩目。

  把国内发展目标与保护全球气候目标有机结合

  邹骥说,国家方案提出的目标将是方向性的,与国家大政方针一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较快增长,不仅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降低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方案还将强调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具体措施。“把国内发展目标与保护全球气候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并不需要承担定量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在制订国家方案的过程中,专家们专门讨论过是不是要提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定量目标。

  “结论是还不具备这个条件。”邹骥说,一方面,能源消耗等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很难定量。另一方面,国家方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方向是很清晰的,但并不适合规定定量目标。

  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认为,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会无节制地排放温室气体。中国政府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成效,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

  “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如果能耗降低20%的目标实现,仅这一个行动,就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2亿吨!此外,中国还会继续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进一步发展风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利用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吕学都说。

  “减缓”与“适应”两手抓

  国家方案将进一步明确:“减缓”与“适应”两手抓,双管齐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们强调,“适应”这一手不能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不能过多强调“减缓”而忽视“适应”。

  “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长期性,即使人类从今天开始不吃不喝不烧,气候变化效应也会持续几百年时间。”吕学都说,“未来全球气候仍将持续变暖,我国面临的形势将相当严峻,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吕学都说,中国有着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超过一半的经济总量在东部及沿海地区。不要说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地区,仅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水侵袭、风暴潮、气象灾害加重,损失就会非常严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让人惊讶,在某些沿海地区,未来可能需要采取建造拦海大坝等防御措施。

  “就如同洪水已经来了,现筑堤坝肯定来不及,只能先躲避。” 邹骥说,“地球的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未来还将继续变暖,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每个国家、每个人都要尽量适应这种变化。”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类似最近东北大暴雪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将增加。邹骥说,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灾害天气的预警预报水平,完善应急预案,迫在眉睫。此外,一些地区应当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开发新的农作物品种。

  吕学都强调,无论“减缓”还是“适应”气候变化,科技进步都非常重要。加强科研能力,才能帮助中国从根本上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办法。由于气候变化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科技有很强的依赖性。尽管中国每年在气候变化科研方面的投入不少,但是,与这项工作迫切的需求相比,科研投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关行业及各省(区、市)也将制定各自方案

  专家们认为,国家方案发布后,将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者等更加了解气候变化,更加重视气候变化。

  吕学都兼任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英文缩写为CDM)执行理事会委员。他说,“前几年谈到CDM,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是CDMA(手机网络)。甚至还有人问我,CDM的产品是不是用船装了运出去?”实际上,CDM是《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合作减排机制,指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最近几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地方政府、学术界、媒体的认识也增强了,但还有不小的差距。”吕学都说,“国内了解CDM的企业,肯定不会超过10%。”

  国家方案还将为有关行业、各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指明方向。“气候变化不只是中央部委的事情,还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千家万户。” 邹骥说,国家方案发布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业也将制定各自的方案及规划,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与各地实际相结合。

  “国家方案要落到实处,落实到人、财、物,落实到资源配置,需要一个过程,很不容易。” 邹骥说,目前国家发改委与有关国际机构合作,正在吉林、陕西、湖北、云南四省开展试点,分别编制各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实施方案。

  什么是温室气体(链接)

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气体。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这类气体可以使地球表面升温,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称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15、罕见暖冬,警钟为谁而鸣?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3月22日  欣  文

http://env.people.com.cn/GB/5497961.html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我国平均气温创下历史同期第二高值,经历了自1987年以来的第二十个暖冬。日本东京都地区整个冬季都没有下雪,成为1876年有记录以来最长时间无雪的冬天。在欧洲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滑雪场竟长期无雪可滑,门庭冷落。无雪的暖冬,警钟为谁而鸣?    

  暖冬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突出表现。罕见暖冬警示发达国家,承担起应负的历史责任,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长期排放温室气体而产生。按照有关国际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但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一、大手大脚消耗世界能源的美国,却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减反增。目前,发达国家已启动2012年后的减排谈判,但在“谁减、减多少”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达成一致并非易事。

  暖冬提醒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采取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应该坚定不移。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又处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历史阶段,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面对越来越热的冬天和被污染的环境,一些地方应该把过热的GDP增长降降温,竭尽全力去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此外,在我们周围,点“长明灯”、破坏生态等不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事情还不少。如果我们都能从夏季把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关电器时拔掉电源插头等点滴小事做起,13亿人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聚沙成塔,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巨大贡献。

  暖冬向“地球村”的每一位村民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地球上的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谁也无法置身事外。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是暖冬,还带来了夏季的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岛国消失,南北极地冰川消融,洪涝、大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据预测,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未来,人类还将经受更多的暖冬和酷暑。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斯特纳认为:“人类活动是否导致气候变化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将转向我们为此能够做些什么。”

  警钟在你、我、他的耳边鸣响,提醒我们问一问自己――“我能够做些什么?”

16、无雪的冬天——从气候变化到环境伦理(连载1)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王中宇

引子:无雪的冬天......................81
1897年:阿累尼乌斯的警告..............83
冰芯:造化的声音......................84
碳循环:被破坏的稳定机制..............87
“理性经济人”还是“地球的敌人”?....92
中国:两难的选择。....................94

引子:无雪的冬天

2007年2月11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副主任肖风劲指出:入冬以来,中国大部气温偏高,部分地区气温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黑龙江、吉林1月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西藏为次高值。2月1日至6日,北方大部及长江中下游等地极端最高气温均居历史同期前5名,不少地区刷新了历史同期最高记录。

中央气象台网站给出的2007年2月23日至3月4日十天内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实况图(图一)显示,立春(2月4日)以来,我们引来了一个远热于正常年份的初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正常年份高出3度以上。

全国十日平均气温距平实况图

http://www.nmc.gov.cn/images/forecast/products/pic/l/sevp_nmc_sjcf_s99_eata10_achn_l88_p9_20070305000000000.gif

暖冬为华北带来一个几无冰雪的初春,在3月2日的冰雪覆盖图上东北和西北也仅有少数地区被冰雪覆盖。(图二)

 

图二:2007年3月2日冰雪覆盖 

美国环境卫星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

http://www.ssd.noaa.gov/PS/SNOW/ARCHIVE/EuAsia/ims2007061_asiaeurope.gif

就在此时,一场雪灾席卷了内蒙与东北,3月3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锡林浩特市报道,遭受30年来罕见的雪灾;辽宁则遭到56年罕见的暴风雪袭击,沈阳一天之内两次发布雪灾红色预警信号;与此同时,渤海湾出现了我国1969年以来最强风暴潮,席卷了辽、冀、津、鲁、苏沿海,让无数人的元宵节在抗灾抢险中度过。3月5日的冰雪覆盖图告诉我们,三天之内出现了何等大范围的气候逆转。而它发生在暖冬之后。

图三:2007年3月5日冰雪覆盖

美国环境卫星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

http://www.ssd.noaa.gov/PS/SNOW/ARCHIVE/EuAsia/ims2007064_asiaeurope.gif

立春前夕(2月2日),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在法国巴黎正式发布。报告称,目前地球的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1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去6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35%。因为温室效应的原因,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对于过去50年来的全球暖化现象,人类活动要负90%的责任。

怪异的气候仿佛是在为IPCC的第四次报告作一个旁证,迫使我们深思气候变化背后的问题。

17、请以“生命之水”的尊严保卫河流

来源:潇湘晨报2007-3-22

http://211.157.113.34/news/46859.html

  河流在,地球上的淡水就在循环之中。河流死了,留给生命的就是干涸,河流如血。 

  第15个世界水日,我们凝视河流,就如凝视人类的命运。我们对河流的热爱,源于人类的血脉,地球上几乎每一个伟岸的民族,都有大河相伴,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地球上只要是被称之为“母亲河”的河流,都被索取得最为残酷,都被污染得最严重。 

  当人类能够在太空中回眸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上的水正处在看得见的危机中。人类进行空间探测,外星之上的一滴水的发现,会让我们欣喜若狂,但如今地球上每一滴看得见的水,都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泪水。 

  在这个地球上,河流是看得见的水的忧伤,海枯石烂,正好见证伤痕累累。 

  世界水日来临的前夕,世界自然基金会20日在瑞士发布了《世界面临最严重危险的10条河流》的报告,列举了面临最严重干涸威胁的10条大河:亚洲的湄公河、萨尔温江、长江、恒河和印度河,欧洲的多瑙河,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北美洲的格兰德河,非洲的尼罗河和维多利亚湖,澳大利亚的墨累河及其支流达令河。 

  报告称,气候变暖、污染等是使这些世界主要河流面临干涸危险的主要因素。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淡水项目负责人杰米·皮托克说,各国政府应把河流和湿地的保护看作是国家安全、国民健康和经济成就的一部分,应重点研究如何避免农业和工业用水的浪费。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两极的冰盖正在缓慢地消融。1950年,全球人均淡水储量17000立方米,1999年,人均淡水储量降至7300立方米,全球1/3的人口生活在几近水荒之中;从1975年到1999年,地球平均温度从摄氏13.94度上升到摄氏14.35度,从1866年开始记录以来,最温暖的23年都出现在1975年后,而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大规模工业化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处世界85%人口正陆续进入工业化的时代,中国的资源、环境矛盾在水资源方面表现为: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淡水占15%,万元GDP用水量为399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这些先进国家的8倍,如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相当于先进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 

  这些毫无忌惮并赤裸裸地演变成中国河流之痛:水污染物排放居世界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的河段严重污染。与人民生活最为密切、最为重要的三大水系,黄河,淮河,长江,无一不被污染,无一不在呻吟。黄河断流,辽河断流,湘江断流,十年治淮,反复污染,淮河几成死魂灵。以2005年11月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为标志,之后短短的5个月时间内,中国共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76起,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起,其中有至少6起重大河流污染事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我国淮河、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 

  中国的每一条河流,都无往不在枷锁与负重之中;每一条河流,流的都是她自己的泪水与伤痕。没有写过河流的诗人不算诗人,但如今诗人怕只能将“黄河之水天上来”写成“白发三千丈”。第15个世界水日,“应对水短缺”,春雨如油,江声呜咽,听取近在耳边的忧患。 

从今天起,请以“生命之水”的尊严与名义,保卫河流。

18、节能减排话“严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3月22日 陈  沙

http://env.people.com.cn/GB/5497966.html

  两会期间,在谈到“节能减排”目标时,温家宝总理两次强调这个问题的严肃性。一次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次是在这之前的政协分组会上。针对2006年未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他说“‘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他要求,“今后政府每年都要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完成情况,但不再把五年指标简单平均分配作为年度指标,而是把五年作为一个整体。‘十一五’最后一年,如实向人民代表大会做总体报告。”

  这番话郑重严肃,斩钉截铁,维护了国家的威严,表现了人民政权为人民的坚定信念。对于那些短视成病、浮躁成风、急功近利成瘾,出尔反尔任“忽悠”的地方和部门,无疑是一注清醒剂,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节能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之所以“严肃”,不能改变,必须实现,不只在于这是“国家确定,人大通过”的国家规划,具有法律尊严,更在于节能减排涉及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国际范围内,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快车道上,这是一场很严酷的拼搏,是质量之拼,科技含量、知识含量之拼,投入产出比率之拼,关系国家前途命运。

  节能减排的严肃性还在于,这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节能减排不仅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同时需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有关法律体制,倾全力方能取得最佳效果。节能减排看起来细小,实际上重大,是动员各行各业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一个“切口”和“抓手”。

  节能减排的困难在于,“节能”符合利润原则,相对简单;“减排”则涉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有一个先发展后治理还是边发展边治理,抑或只发展不治理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不是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发展,其代价更为惨重,甚至无法挽回,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后代。更不用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真正为人民服务、敢于承担国际义务的国家。

  节能减排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私事,而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一个基本事实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是走工业化的道路,但在今天,传统工业的发展方式没有出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是能源和生态,但在今天,传统能源走向枯竭,生态环境逐年恶化,长此以往,地球这个“蛋壳”再难哺育强大的人类,而人类又注定难以走出这个“蛋壳”。我们唯一的出路是走节能减排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人类将借助科技的力量创造新的能源、新的“太阳”,修复并创造出更加理想的生态环境。在这方面,人类已经并将继续创造出新的成就、新的奇迹来。

在今年的两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节能减排”意识与“三种意识”是一脉相通的。努力实现节能减排指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三种意识”的重要举措。在这个意义上,节能减排不只是企业界的事,而是全党全民的大事,应该广为宣传,家喻户晓,并真正化为行动。只有这样,我们的前途才是安全的,光明的,大有作为的。

19、特色工业园区"藏污纳垢":岂能把污染当特色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03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99422.html

  近日,重庆市环保部门对34个区县的44个特色工业园区检查发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园区企业“环评”手续不齐全、排污不达标等环保问题十分突出。除8个园区建有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外,其他工业园区尚未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有近79家企业因环保不过关受到了环保部门处罚。

  地方政府重点培育的特色工业园区竟然“藏污纳垢”,成为了各种污染企业的“避风港”。这种不该发生的怪事,真实地反映了有的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冲动”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要求很迫切,而工业园区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城镇就业渠道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不少地区都争相兴建各种工业园区。仅重庆就有各类特色工业园区近50个,平均每个区县就有1个。

  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地方出“狠招”,明知引进的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也大开绿灯,甚至专门开办造纸、化工、电镀等高污染的工业园,投这类企业之所好,还把这种将污染企业归大堆的园区美其名曰为“特色园区”。重庆大足县龙水电镀工业小区就因这样的特色被环保部门责令停产整治。

  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能否到位,关键在党政“一把手”,但遗憾的是,拍板决定以牺牲环境换短期增长的往往就是“一把手”。一些党政“一把手”为了急于引进企业,不管企业环境污染程度如何,来者不拒,甚至给环保局长暗示:“经济发展要上,环保要适当让一让”。“环保让一让”的结果就是特色工业园区成了“特区”,不仅税费要优惠、办事要快捷,而且环保手续也要“简化”。在被重庆市环保部门处罚的近70家企业中,都存在突出的环保问题,其中重庆百川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等42家企业甚至连“环评”手续都不齐全,却依然开工建设。

这些情况说明,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有强硬的环保制度和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环保考核体系作支撑。要公布环保信息,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将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社会及市民对辖区环境状况的满意率等纳入干部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作为评价党政“一把手”政绩,评定年度考核档次,干部奖惩与任用的依据之一,使每个党政干部带上环保“紧箍咒”。(黄豁)

20、没有水的日子离我们有多远 

来源:中国财经报 2007-3-22赵环宇

http://211.157.113.34/news/46892.html

“世界水日”忧思录

  “我的脑子里是充满了忧患,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问题,依据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的问题。”这是在刚刚结束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发出的感叹。在3月22日第15个“世界水日”到来之际,我们相信,在温总理的忧患里,一定也包含了我们这个贫水国家对水资源的深深忧患。

  我国属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我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南北分布不均。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公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06年水资源总量下降,用水总量继续增长。全年水资源总量255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9.1%;人均水资源1945立方米,减少9.6%。全年总用水量为567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7%,用水量居世界第一位。此外,全年曾有3578万人口、2936万头大牲畜因干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我国面积52%,有些地方不得不对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深层地下水进行大量超采。

  我国水资源家底薄,浪费却极为惊人。一些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城市一边大喊节约用水,一边过度开发使用景观用水,挖湖造景。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就生产用水来说,全国农业的水利用效率比先进国家低一倍,每生产一公斤粮食耗水1000公斤,其中灌溉输水渠系水量损失率以色列是小于10%,美国为22%,日本为39%,而我国为50%到60%,一半以上的水都在灌溉渠系中损失掉了。“水资源紧张,有气候干旱等自然条件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人自身的原因。”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都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严重威胁到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我国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3.5%到8%。现阶段,在全国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水污染导致甲肝、伤寒、血吸虫等疾病。废污水与食品的污染导致肝癌、胃癌是中国农村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肝癌死亡率为世界第一。由于长期饮用不清洁的水,出现了“矮子村”、“短命村”、“癌症村”、“无参军村”等;由于水源污染,导致传染疾病暴发的饮水事故屡有发生。

  我国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水环境。然而,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超过15亿,达到高峰值,要满足社会发展的种种需求,如何保护改善水资源是摆在全社会面前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制度,“两会”上的代表委员们认为现有政策法规以及行政水平必须加以改革和强化;应该坚决控制新污染源,实施市场准入和使用定额分配制度,防止水资源掠夺性开发。其次,以价格机制保护水资源。比如彭钊委员建议征收水污染税,他认为,这是集经济和法律于一体的治理水环境的有效手段,既可以抑制、调节企业和个人不利于环保的行为,又能为水资源保护筹集专项收入。另外,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应该马上提高。第三,应该加强用水科技投入,开展以水循环为中心的基础研究与高新科技的应用研究。对于财政困难的地区,代表委员们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水资源工程运行机制,多渠道投入。

21、干涸,一个并非遥远的水噩耗

来源:千龙网2007-3-22

http://211.157.113.34/news/46866.html

  世界自然基金会3月20日发布了面临最严重干涸威胁的世界10条大河,包括亚洲的湄公河、萨尔温江、长江、恒河和印度河,欧洲的多瑙河,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北美洲的格兰德河,非洲的尼罗河和维多利亚湖,澳大利亚的墨累河及其支流达令河。(《中国广播网》2007年3月21日)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这些曾经养育了全世界无数人的大河,却在今天以这样一种悲怆的方式被郑重提及,是一种尴尬,更是一种警醒,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浩浩上上的长江,也将要面临干涸,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科学的预警,很值得我们反思。

  时令虽然还没有到达炎热的夏季,但是,仅仅在最近,“干涸”的这个词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嘉陵江重庆段几乎干涸;重庆几十个区县的几十个水库干涸;海南旱情蔓延,314座水库干涸;随着盛夏临近,生活饮用水短缺成了这些地方特别棘手的问题,更不用说影响生产了。干涸威胁,这是一个并非遥远的水噩耗!

  长江将要面临干涸,这绝不是外国人对我们的恐吓,当长江支流的生物多样性被无情践踏的时候,当涵养长江的森林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人工林代替的时候,当长江沿岸经济至上主义甚嚣尘上的时候,当长江及其支流上越来越多的电站急功近利建设的时候,当长江的生态绿化忽视生态效益的时候,已经为长江的干涸埋下了祸根,谁能够说这不是咎由自取?

  曾经,有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被长江乃至黄河的雄伟气势所感动,留下了数不清的歌颂长江和黄河的诗篇;如今,长江和黄河在我们的手里似乎已经被伺候成了老态龙钟的暮年,身有余而力不足;未来,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许只能是我们的后代从历史书上才能读到的磅礴景象,我们余心何忍?

  中国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中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目前中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座;中国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亿-800亿公斤。水兴则民兴,水兴则国兴,科学绿化,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如果喊的人多,做的人少,干涸的威胁就绝不仅仅是长江和黄河。

  建设和谐社会,如果“干涸”的这个词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那绝不是我们想要的和谐,人水和谐,考验我们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更考验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破坏式利用水资源求得经济发展和政绩的扩大应该为更多的所唾弃,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景象: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只有我们的眼泪。(作者: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