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十二日江河信息导读:

三月十二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3-12

三月十二日江河信息导读:

 

 

两会专送:

1、六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呼吁限制过度开发水利电力

2、政协委员朱坦:完善规划环评强化公众参与  

3、代表呼吁尽快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全国人大代表袁纯清:三措施治理渭河污染 

5、人大代表:为治理滇池资金不足“止渴”

 

环境资讯:

6、中新社:中国将采取八大措施保护京杭大运河

7、渤海污染居中国海域之首 专家力推区域环境立法

 

地方信息:

8、湖北:五大专项行动严治污

 

重大水事:

9、新华网:三峡工程导流底孔全部封堵完毕

 

污染信息:

10、淮河支流颍河被白色泡沫覆盖(组图)

 

人与自然:

11、宁夏黄河流域野生鸟类遭人为破坏严重

12、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非法瓜分现象严重

 

气候变化:

13、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不一定是人为因素造成

14、“气候变化”正引起全球高度关注 

 

深度报道:

15、三峡通航能力不足影响川江航道复兴

16、沙湖年产25万公斤“毒鱼”调查

 

环境时评:

17、设置“环境部”的建议值得重视 

 

 

 

1、六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呼吁限制过度开发水利电力

来源:新华网2007年03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58623.html

  六名全国政协委员呼吁,限制水利电力过度开发,以保护江河沿岸地区的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刘德洪、杨尊伟、陆仁达、张志凯、朱焘和李晓东等六位委员在联合发言中指出,长江上游的嘉陵江、金沙江、大渡河、乌江、岷江等主要支流上正在兴建的几十座大型水库将会拦截大量河水,造成三峡水库缺水和长江下游水量枯竭。

  六位委员们指出,这几十座在建的大型水库和已有的数千座简易水库将构成长江中上游地区安全的潜在威胁,并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而这种现象在珠江和其他内河领域也很普遍。

  “江河下游水量枯竭,将会造成那里的水质质量下降,污染物得不到充分地稀释和循环,人们的饮用水将很快成为大问题,生态也将受到影响。”委员们说。

  委员们指出,在江河上游的支流修建过多的水库占用了当地大量的耕地、森林和湿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与中国目前提倡的“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相悖。

  委员们呼吁立即停止各地方对新的水库建设项目的审批,将水库建设的审批权集中到中央,组织力量对现有的病危水库进行修补,加强对新能源、替代能源的利用,推广核能与风能的开发利用。

委员们说,过度地开发利用水利资源会使水利资源日趋枯竭,打破生态的平衡,影响到河流的生存。(记者王洋 郭鑫)

2、政协委员朱坦:完善规划环评强化公众参与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03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61248.html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教授朱坦呼吁,尽快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进一步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理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机制,从法律法规上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作为当年《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起草人之一,朱坦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我国的规划环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客观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组织审查的主体和责任不明、经费没有法定来源、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各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等。

  为此,朱坦建议尽快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规划环评科研能力建设。环保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规划环评研究的资金投入,设置一些针对行业和部门规划特点的规划环评技术方法专题,并依托有能力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组建战略环评研究中心;加强规划环评培训和技术交流,培养规划环评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积极推动规划环评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举办高规格的国际研讨会;加大力度实现信息共享。成立相关的协调机构,建立和加强部门间合作机制,共享各行业、部门的宏观基础数据,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建议国家环保总局开设专门的规划环评数据库网站,设立规划环评案例库,以便于环评人员研究和学习;建议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开展对4类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环保部门应加大规划环评开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力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环境决策的民主化;进一步加强规划环评执法力度。

3、代表呼吁尽快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3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58721.html

  两会民生话题:人大代表呼吁尽快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

  近几十年来,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日益加剧,人大代表呼吁,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亟待实施。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世界七大湿地之一,青海湖流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土地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近年来,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草地鼠虫灾害频繁,植被破坏严重,草地退化和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渔业资源锐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化。”人大代表公保尚介绍。

  人大代表才福旦说,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在制定全国生态环境规划时,已经将青海湖流域列为优先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青海省组织编制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并已经上报有关部委。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以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线,以治理退化草地、发展特色经济、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强草原法制建设为主要目标,通过退牧还草、退耕还草、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农牧技术服务体系、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等工程的全面实施,从而最终能使青海湖为主体的沼泽草甸、普氏原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草场压力减轻,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防止荒漠化土地东移,将部分牧民从有限的草场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

公保尚、才福旦等代表呼吁,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尽快立项,使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尽早实施。(记者马勇)

4、全国人大代表袁纯清:三措施治理渭河污染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03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61197.html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长袁纯清3月1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陕西省要采取3项措施治理渭河污染。

  袁纯清指出,渭河是三秦大地的母亲河,目前已经失去了生态功能。为了加快渭河治理的步伐,经过调查研究,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大力度,采取3项措施:

  第一是“关”。凡是污染严重的企业,排污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一概关掉。因为小造纸厂要减排是根本做不到的,它要达到排污标准需要很大的投入。多年以来,陕西在渭河流域已经关掉了1000家以上污染企业。去年又关掉了56家造纸厂。

  第二是“建”。就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现在全流域已经有8座污水处理厂,一天可以处理77万吨污水。在建、扩建的6座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后,将有54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但还不够。陕西省有54个县城,“十一五”末,全部都要建起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省财政一年投入1.5亿元,一连搞5年,还要不断增加投入,帮助建污水处理厂。但是这1.5亿元不仅是建污水处理厂,还要对关闭的小造纸厂给予一定补贴。

第三是搞生态整治。陕西正在咸阳、西安的渭河城市段进行生态修复。尤其是污水处理厂,采取“政府建网、社会建厂、产业运作、政府配套,企业按规定标准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建设经营模式。目前在咸阳、杨凌采取这种模式的污水处理厂运行得非常好。(宗边)

5、人大代表:为治理滇池资金不足“止渴”

来源:春城晚报2007-3-12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559.html

  人大代表力荐北岸工程进入“三河三湖”

    “滇池综合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遏制住了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势头。但是,滇池水体是污染尚未根本好转,其主要原因是入湖污染物消减不够。抓好昆明主城污染控制,对滇池水质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赵晶伟一直将滇池治理挂在心间,看到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把滇池列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列了进去,他提出了《关于请国家将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列为“三河三湖”重点项目予以支持的建议》,为治理滇池资金不足“止渴”。

    【现状】

    部分老城区淹水频繁

    赵晶伟说,随着城市发展及部分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昆明主城已形成了5个排水片区,建成了排水管道948公里,污水处理设施6座。处理能力达55.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对控制城市污染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但是,目前主城污水尚未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雨、污水及合流污水收集系统不很完善,现状污水管网覆盖范围仅约为建成区的70%,污水厂纳污范围仅约为建成区50%,排污设施建设滞后,不少地区的污水排放仍主要依靠现有沟渠或河道,导致部分老城区淹水频繁。同时,污水厂进水浓度偏低,个别污水厂进水量不足,处理效率低,未能充分发挥应有效益。

    而总体上,昆明污水处理能力也远远不足,旱季仍有约15万立方米/日的污水、雨季仍有约65万立方米/日的雨污混合水超过处理能力,只能直排河道汇入滇池,对河道和滇池造成较大的污染,污水处理深度不够,出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虽然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但是仍劣于V类地表水标准,也低于滇池保护水质目标。因此收集和处理昆明主城排放的污水、控制昆明城市污水的入湖污染物量是滇池综合治理中首当其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议】

    提升城市排污水平

    赵晶伟认为,北岸工程的实施具有十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提升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水平,截留进入主要河道的大部分排污口,最大限度将污水收集、就地处理,不让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汇入滇池,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充分发挥污水厂应有效益,可消减化学需氧量31286吨/年、总氮4754吨/年、总磷572吨/年、使主城污染负荷消减率达到70%以上,改善主城水环境、滇池水质以及人居环境;此外,将改善主城内丹霞路沿线、书林街南段、东二环等城区频繁淹水状况,提升污水处理的出水标准,促进污水再生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

    北岸工程实施资金需求量较大,除日元贷款外国内配套资金达21.8亿元,由于云南地处边疆,经济欠发达,仅依靠省市筹集资金难度较大,因此请国家将北岸工程列为“三河三湖”重点项目,并给予资金补助13.08亿元;同时请国家有关部委继续给予支持,使日元贷款协议能按时签约,保证北岸工程按计划顺利实施,改善昆明主城区水环境和滇池水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  张 勇

6、中新社:中国将采取八大措施保护京杭大运河

来源:中新社2007年3月1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8681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电(记者 马海燕)今天下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集体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透露,中国将采取八大措施保障对大运河的保护与恢复。

这八大措施是:第一,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第二,根据文物普查情况,及时把相关文化遗产公布为保护单位和历史村镇。第三,建立健全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第四,开展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第五,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做好抢救性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第六,建立健全适应大运河跨地域、跨流域、跨部门的保护管理体制,明确相关的保护责任。第七,深入开展大运河保护的社会宣传教育。第八,增加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大运河流经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六省两市,贯通了东西方向的五大水系,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通道,同时也是防洪灌溉工程。济宁以南的段落至今仍在通航,但济宁以北的段落已经断流。

据介绍,运河文化遗产的内容,既包括河道、码头、船闸、堤坝、桥梁等水工设施,也包括运河沿岸的崖谷、官仓、会馆、驿站、庙宇等相关设施,还包括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历史性城镇、街区、村镇,同时还包括与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遗产。

单霁翔说,中国已经列入“申遗”名单的大运河共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六百五十四处,其中一百零九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座城市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7、渤海污染居中国海域之首 专家力推区域环境立法

来源:中新社2007年3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8682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电 (记者 孙自法)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十一日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称,渤海是中国国内污染最严重的海域,建议借鉴国际上海洋区域环境保护立法的成功经验,加快渤海环境保护立法进程。

渤海是中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开发价值巨大,包括山东、河北、辽宁、天津三省一市的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然而,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渤海的生态与环境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近海海域局部污染严重、污染范围持续扩大;局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域功能加速丧失;渔业资源趋于枯竭;赤潮、溢油等海洋环境灾害频发。

高之国援引一组数据警告说,渤海每年遭倾倒五十七亿吨有毒的肮脏废弃物和二十亿吨固体废物,仅二○○六年,渤海就消纳有毒化工垃圾十五点八亿吨之多。由于渤海环境污染,导致多种水生物种丧生,大批鱼类和虾蟹死亡,已经影响到当地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些地区的水产品也开始受到污染。

虽然渤海环境问题很早以前就已引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方面还加大对渤海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力度,但渤海环境污染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他认为,渤海面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有必要通过区域立法的途径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渤海环境污染八成来自陆源、两成源自海上,作为一个半封闭内海,渤海环境容量有限。中国现行环保法律基本上都是一般法,均注重普遍、共性、一般的环保问题,而对如渤海这类个别性的、特殊性的环保问题却无能为力。另外,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机制政出多门,部门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合作,也明显影响该法的实施效果。

高之国表示,针对封闭性海域的环境问题,国际成功经验是立法先行,唯有制定完善的、充分考虑到区域的个性和特殊性的立法,才能对封闭性海域环境实施规范化管理,以日本濑户内海和美国的切诺匹克海湾最具代表性,其治理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这位同时担任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副会长的海洋专家称,二十多年来,许多部门和学者围绕渤海的区域立法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制定“渤海环境保护法”时机已经成熟。他建议在现有法律制度基础上,制定渤海区域性环境保护和管理法,并在该区域环境立法框架下,制定区域海陆一体化综合开发规划和环境保护计划,以法律形式保护和修复渤海的海洋环境和生态,实现环渤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8、湖北:五大专项行动严治污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3-11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530.html

关“三小”、疏“四湖”,治理工程拉开战幕

  自1月17日湖北省环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组织领导下,全省五大专项(本报2006年12月29日、2007年1月31日、2月16日连续报道)的调研和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3月1日,省政府组织“五个专项治理工程”动员部署大会,研究布置近期小水泥、小火电、小造纸、城市污水和“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等专项整治工作,这将进一步推动五大专项整治工作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

  据介绍,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政府于1月~4月组织有关造纸、污染治理等方面专家,对辖区内调查确定拟关停取缔的企业逐一复核、确认,形成造纸生产企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于4月底前报省环保局。有化学制浆生产设施且单条生产线生产规模小于1.7万吨/年的,一律取缔;有草浆生产装置且单条生产线生产规模小于3.4万吨/年的,一律在今年底前取缔;向集中式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排污的,一律在今年6月底前实施关闭;以废纸为原料、生产规模小于两万吨/年、到2008年10月底前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在2008年底前实施关闭,并于2008年1月10日前将淘汰情况报省环保局。2009年10月底前,对仍未实现达标排污的造纸生产企业一律责令停产治理。

  小水泥专项由省发改委牵头,于10月底之前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查,拟分类分批进行整治。于2010年底以前,关停20万吨/年规模以下质量或环保治理未达标的水泥立窑生产企业;鼓励以等量淘汰立窑生产能力的方式建设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力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比重到2010年提高到80%以上,力争水泥生产企业减少到150家左右;5年内水泥产品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0%;石灰石资源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小火电专项由省经委牵头,于4月底前完成对初步列入关停计划的小火电机组的所有制关系、资产状况、债务情况、人员结构的调查摸底工作,7月底前完成全省热电联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机组的复查、甄别工作。8月底前有关停任务的发电企业提出妥善解决官厅机组涉及的人员安置、债务等问题的方案,经所在市州政府审核后,上报省关停小火电工作专班审定。9月起,按省政府批准的关停目标方案,实施年内关停工作,年底提出2008年~2010年的分年度关停计划。今年底进行阶段性检查,对前段完成情况进行验收总结,此后每年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查验收总结,2010年底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和总结表彰。

  城镇污水专项由省建设厅牵头,“十一五”期间主要目标为:2007年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52%,2008年不低于60%,2009年不低于65%,2010年不低于70%。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汉江流域的县城2008年内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其他县城要确保在2010年内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

  四湖综合治理专项近期重点实施项目是西干渠水利血防治理工程、洪湖围堤加固工程、总干渠疏挖工程、下内荆河疏挖工程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由省水利厅组织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牵头抓紧开展,荆州、荆门、潜江市及所属县(市)积极参与,确保8月完成规划编制,10月修改审定并完成审批工作。优先实施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2007年建设项目,尽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按审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防洪、除涝、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通过3~5年的建设,在“十一五”期末使四湖流域基本实现人水和谐,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陈果

9、新华网:三峡工程导流底孔全部封堵完毕

来源:新华网2007年3月1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8707

三峡工程剩余的14个导流底孔封堵施工日前全部完成。至此,除三峡机组过流外,三峡工程下泄流量今后将主要通过泄洪深孔,这为今年长江中游防洪准备了条件。

因为长江防洪和施工过流等需要,三峡工程共布设有22个导流底孔,23个泄洪深孔,22个泄洪表孔。除底孔和深孔外,表孔至今没有使用过,它要在长江碰到千年一遇的洪水时才会启用。根据设计要求,2005年汛期后,导流底孔已经封堵了8个。2006年9月28日,泄洪坝段剩余的14个导流底孔开始封堵施工。

三峡工程导流底孔曾在导流明渠截流和大坝建设期泄洪、过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峡大坝去年5月20日全线建成后,导流底孔完成了历史使命。根据工程建设规划,导流底孔于2007年汛前全部封堵完毕。

10、淮河支流颍河被白色泡沫覆盖(组图)

来源:新浪环保2007年03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3-10/211112482951.shtml

2007年3月8日,安徽阜阳,淮河支流颍河被白色泡沫覆盖。

2007年3月8日,安徽阜阳,淮河支流颍河被白色泡沫覆盖。 河水颜色呈褐色

  “颍河闸下,整个河面被白色的泡沫覆盖,你们来看看吧”。近日,颍上一名读者给记者打来这样的电话。颍河是淮河的重要支流之一,难道淮河的污染又加重了?随后记者前往采访。

  河面的泡沫就像雪一样

  2007年3月7日,记者前往颍上采访,当车子经过颍河闸时,透过车窗玻璃看到,整个河面的确白白的一片。

  记者下车后,来到河堤上,一位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颍河的这种状况已经有好长时间了。记者沿着河堤来到河岸边,立即有一股浓重的气味扑来,其味道有点像药水的味道。“今天风向朝下游吹,要是朝城里方向吹的话,很远就能闻到。”

  记者看到,白色的一片全部是泡沫,就像白雪一样,整个河面几乎被覆盖。在河的岸边停泊着几条渔船。静静地泊在白色泡沫中,白色泡沫静静的船,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随后记者沿着河岸朝下游走去,发现这色白色的泡沫一眼望不到边际,绵延几公里。

  已经打不到鱼

  在河岸边停着很多渔船,难道颍河里还能打鱼?带着这些疑问,昨天记者再次来到颍河边,发现河面的泡沫似乎比昨日还要浓重。一位中年男子来到河边,在清理渔船。于是记者问他是不是去网鱼?他向记者看了一眼,反问道:“这样的河还能打鱼?”

  记者了解道,中年男子姓白,今年已经53岁,从小在颍河边长大。白师父告诉记者,他们这些渔船已经停在这里很长时间了从来没有出去打过鱼,只有等到夏季雨水多的时候,水质好一些,下游的一些鱼游上来才可能打一些鱼。“过去颍河里的确有很多鱼,现在是越来越少,目前这种情景下已经打不到鱼了。”

  淮河水质持续劣五类

  昨天,记者与颍上县环保局相关人员取得联系,环保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颍河的这种情况他们已经知道,并向上级汇报。据颍上县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状况的确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最近几天似乎还要好一些,最严重的时候,泡沫很厚很厚。

  那么,这些泡沫是不是与污染有关?颍上县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颍河水质如此主要是污染,加上连续少雨。根据他们检测,目前颍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根据他们调查,在颍上境内只有六十铺有一家造纸厂,目前处于停产状态,污染主要来自上游。

  昨天,记者与颍河与河南交界的位于界首沙河桥环保检测站取得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所处的颍河段水质也是劣五类,主要污染来自河南。昨天还又去了水样,估计状况并没有好转。

  当日,记者与阜阳市环保局环境检测部门取得联系,相关人员查阅相关检测数据后告诉记者,目前阜阳境内的颍河段水质也为劣五类。根据介绍,导致污染的罪魁祸首主要是上游的污染,当然持续的少雨天气以及沿岸居民生活污水也使得污染有所加重。

据悉,颍河是淮河的一条重要的支流,颍河全县水质为劣五类,那么淮河的水质怎样?昨天,阜阳市阜阳市环保局环境检测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检测,淮河水质也是劣五类,水质很差。

11、宁夏黄河流域野生鸟类遭人为破坏严重

来源:新华网2007年03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62449.html

  宁夏野生鸟类资源遭受人为破坏严重,95%以上野生动物盗猎案件发生在黄河流域的滩涂湿地和湖泊,给野生动物种群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据宁夏林业部门介绍,宁夏野生鸟类资源占宁夏野生动物总数的68%。当前,野生鸟类资源遭受人为破坏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宁夏的生态平衡。盗猎作案的形式主要有网捕、枪打、投毒猎杀,作案手段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团伙化”特点。尤其是投毒猎杀不仅对野生动物种群影响巨大,还对黄河流域水资源造成了极大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局部生态平衡。

对此,宁夏森林公安机关针对宁夏黄河流域非法猎捕野生候鸟案件比较集中的特点,统一调动警力,集中行动进行综合整治,一年多来取得初步效果。(连小芳)

12、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非法瓜分现象严重

来源:新华网2007年03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2/110112494962.shtml

  新华网南昌3月12日电 (记者郭远明 黄和逊)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2006年以来长期处于极端低水位。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在鄱阳湖区擅自修筑矮堤,非法围堰,大量干涸的湖底被人为地用湖坝围堰分割,鄱阳湖生态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正在遭到破坏。

  鄱阳湖周边地区一直有围湖堵河的历史。围湖堵河就是利用鄱阳湖枯水位湖底露出时机,在湖底筑起1-5米高的围堰,围堵圈占河湖水域,从而“竭泽而渔”式地占有留在围堰里的大量渔业资源。

  由于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和水生态,围湖堵河一直被严令禁止。但非法围湖堵河活动近来在鄱阳湖区迅速抬头。

  鄱阳县、余干县等鄱阳湖周边地区的渔政部门证实,2006年年底以来,鄱阳湖水域非法围湖堵河不断发生,一些地方形成了一股风潮。

  “水低好分湖”是近期鄱阳湖非法围湖堵河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去年8月开始,鄱阳湖水位就一直处于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大面积的湖底长时间裸露,有利于大型机械进行长时间的大规模非法围堰作业。

  记者调查发现,鄱阳湖非法围湖堵河现象抬头正在给鄱阳湖湖区生态和经济造成破坏。围湖堵河大量圈占了鄱阳湖野生渔业资源,不仅中断了野生鱼类的正常洄游,更破坏了鄱阳湖水底生态和湿地生态系统。围湖等不法行为的泛滥将夺去渔民大部分捕捞场所。而且,鄱阳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蓄滞洪区,非法围湖堵河也抢占了一些重要的行洪场所。

  目前,鄱阳湖非法的围湖堵河行为已经引起了江西省渔政管理部门的重视。鄱阳县、余干县等地政府联合渔政部门成立专门整治领导小组进行专项清理,炸毁了十多处非法围堰水闸。

  但整治非法围堰中存在的执法弱化和法律漏洞削弱了打击成效,而捉襟见肘的执法经费更让执法人员望着高大的围堰无可奈何。平毁稍大点的非法围堰,每500米的费用支出就要1万元,面对几十公里的围堰,执法人员也是有心无力。

13、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不一定是人为因素造成

来源:新华网2007年03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58192.html

  新华网南京3月10日电(记者凌军辉)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由该所主持的“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一种自然周期变化的结果,与人类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久的将来,全球气候有可能逐渐变冷。

  这项研究显示,大约300年前,全球也曾出现暖期,当时的气温已经接近现在的全球气温。而大约4万年前,当时的气温甚至超过现在全球的平均气温。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预测未来。”参与这个项目的沈吉研究员认为,现有的气象档案虽然详细,但时间跨度太短,通常只有几十年,而气候变化的周期很长,往往有数百年。

  如何才能了解千万年前的气象资料?沈吉说,湖泊底泥具有记录连续、分辨率高、地理覆盖面广的优势,忠实记录了气候环境演变的信息,是一个自然档案记录库。通过对湖泊底泥的取样、编年、分析,研究人员就可以了解几千年、甚至上百万年前的气候与环境演变的历史。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们就开始积极参与对湖泊沉积的研究。10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从近千年的气候变迁来看,在中国范围内,青藏高原变暖速度最快,年平均气温已经上升4-5℃。但是,这种升温不一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很可能是一种自然周期变化的结果。现在地球正处于从间冰期向冰期的过渡阶段,大趋势应该逐渐变冷,但速度显然有点滞后。研究人员认为,有可能是温室效应延缓了全球变冷的进程。

沈吉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初以来,气候变化的频率正逐渐加快,由此造成的温度、降水等气候突变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现在全球正处于过渡期,气候突变的可能性也最大。我认为全球气温有可能突然变冷,虽然这有点超出人们的通常判断,但积极做好相应的准备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14、“气候变化”正引起全球高度关注 

来源:新华网2007年03月1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7-03/11/content_5831887.htm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李薇薇)“2007年达沃斯论坛把气候变化列为全世界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在11日结束的中英气候变化报道研修班上说。这一研修班于10日到11日在北京举行。

    气候变化正引起全球高度关注。从2007年初发生的几件大事中,就可见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1月24日至28日,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有多达17个专题讨论涉及气候变化问题。

    3月8日至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上,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也是峰会关注的重要焦点,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在会上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

    3月5日,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出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等8项节能环保措施。

    尤其在2月2日,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组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所作的第四次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的评估报告一经抛出,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波澜”。这份由全世界约3000名顶尖科学家参与并共同完成的报告指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此外,这份报告中还指出,过去100年(1906年至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摄氏度,20世纪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379ppm(表示气体浓度的百万分率),是65万年来的最高值。

    但与越来越多的人切身感受到了“暖冬”等异常气候变化相比,许多人对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及带来的危害等还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公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英国文化协会10日在北京共同启动了“气候酷派”活动,计划在2007年至2009年间,通过举办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及中英气候变化媒体报道作品推介、气候变化科普教育和气候变化青年大使推介、可持续消费与气候变化市场调查和英国可持续消费设计展、“气候酷派”青少年设计方案、创新作品征集等活动引导公众自觉投入到改善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行动中来。

15、三峡通航能力不足影响川江航道复兴

来源:南风窗 2007年03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2/121112495473.shtml

  世界工厂在中国。而中国如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制造业会选择前往西部?西部生产加工的一些产品为何在国际市场上比东部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一方面是西部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都比东部低,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部的运输成本也比东部低,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在西部,尤其是重庆,高速公路每公里的造价甚至高达8000万元,是东部造价的近3倍。显然,西部产品的竞争力不是通过公路或者铁路来降低成本,而是主要通过千里川江来实现。

  金沙江和岷江在宜宾交汇成长江,长江宜宾至宜昌段被称作川江,全长1074公里,是长江上游干线航道。

  据测算,三峡蓄水后,川江通航能力将得以成倍增加,通航能力加大则意味着运输成本的降低:在蓄水前每吨每公里0.03~0.04元的基础上还要降低36%左右,加上运力大幅度提高,水运的单价将令陆路没有竞争能力(陆路运输成本在每吨每公里0.5元左右)。民生轮船公司副总经理张兴高举例,从水运走一个集装箱,重庆到上海的价格是4000多元,铁路是5000多元,公路的运价大约是2万元,时间上则相差不大。

  历来川江因其急流险滩和两岸的崇山峻岭而被人们叹为“绝地”。所以,川江自古有两条路:一条是生路,一条是死路。无论对于船工、船上的旅客还是岸上的纤夫,三峡航道都是如此。

  但不管进出三峡的航道多么艰险,它始终是一条沟通中国西南与东部的黄金水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青藏、巴蜀、云贵的物产,都要借它进入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并漂洋出海。长江中下游的物产,也要借它进入大西南的广阔市场,赚取利润。

  而处于川江中心位置的重庆也因此一度成为西南地区的第一经济重镇,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和商业中心、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和外贸中心,也是整个西南地区通向中原腹地和沿海地区的咽喉,这些都是川江曾经带给重庆无以忘却的荣耀。而此后重庆的衰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因也是随着长江水道的地位下降开始。直辖后的重新崛起也首先瞄准了交通建设。

  三峡蓄水成库后,千里川江成为西部货物进出的黄金水道,然而至今,预计中的黄金水道的盛世景象也仅仅是对遥远未来的一种憧憬。本刊记者从宜昌沿江而上采访,整个川江航道冷冷清清,偶尔可以碰见一艘上行的滚装船,三峡大坝附近的一些码头甚至一整天都没有一艘货船停靠。

  虽然近几年川江沿岸的经济增长较快,也带动了川江流域货物运输量的增长,但是整个川江运能发展却并没有因为沿岸经济的发展、航道的改善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些客观、主观存在的瓶颈就像一把锁一样制约着川江流域的复兴,而川江流域能否复兴不仅仅关系整个长江流域的复兴,也关系三峡库区,乃至云、贵、川、渝的经济发展,甚至还将影响到甘肃、宁夏、西安。这对意欲借力川江航运来增加竞争力的西部城市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过闸之困

  从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川江航道,流经丘陵和高山峡谷地区,最大落差达到120米,航深和航宽不足,拖载能力低,运输成本高。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总工杨本琪称,三峡水库成库前,川江上的船运载能力很低,几匹马力才能拖一吨货,2003年6月16日船闸建成,三峡水库蓄水厚,由于险滩淹没,航深增大、 航道加宽和水流趋缓,运力就倒过来了,一匹马力就可以拖几吨货。

  随着航道拓宽,到2008年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水位后,重庆到三峡大坝的江面可以通行万吨巨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川江下来的货物都能从三峡船闸快速通过。据公开的信息,三峡船闸设计之初确定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为5000万吨,双向运行为1亿吨。而实际上,三峡船闸的五级船闸启用后至今,双向船闸的通过能力到5000万吨就已经出现饱和,而仅重庆2006年从水运出港的货物就达到4578多万吨,这还没有包括从贵州、四川下来的货物。于是,三峡大坝过去用于应急的翻坝运输就变为了长期作业。翻坝运输的货物,每吨将大约增加成本100元左右,这对企业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

  据长江航道部门人士透露,长江三峡船闸的过闸设计能力是万吨轮船。万吨巨轮的吃水深度是9米,而目前三峡船闸的吃水深度仅仅为5米,这就意味着万吨巨轮根本没法通过大坝,按照吃水深度,目前只有5000吨的船只可以通过。

  一名知情的权威人士称,当时在船闸验收报告上签完字的10余位专家就担忧:从试运行情况看,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离设计要求显然还有一定差距,而这恰恰是未来数十年内川江能否重现昔日“黄金水道”风采的关键所在。

  由于通过能力不足,时常有船舶在船闸上下积压。宜昌一港口负责人称,待闸时间最长的一次,让900多艘滚装船等了整整5天5夜,致使水果、肉类等一些鲜货变质,个别船方由此一次性赔偿损失高达3万元以上。一些货车司机担心车上货物被偷被抢,整天整夜守着车子和货物,不敢随便走动。

  重庆方面也因此有了抱怨,有官员称,三峡大坝改善了川江航道,但是因配套的三峡船闸设计存在缺陷,并且在设计之初没有预计到上游经济发展这么快速,导致目前的三峡船闸成为限制重庆航运发展的一大瓶颈。于是有重庆市的官员提出,希望修建第二个五级船闸。而三峡总公司一负责人表示,“目前三峡还没有修建第二船闸的打算”。

  也有学者表示,修建第二个船闸,不仅投资成本巨大,而且在很长时间内都不现实。那么有无另外一种解决的路径?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提出,办法就是用三峡大坝的发电收费来弥补三峡公司自己的失误,然后用钱来补贴这个过坝,这就是降低成本。道理很简单,这是个排队论的问题,我排队,按国际规矩得排2个小时,超过2个小时你补偿我。怎么补偿?让我用汽车过坝,这完全做得到。比如修建这个东西要10亿,它把10亿摊到这个补偿上,可以补偿40年。

  但是这种解决思路也仅仅是一厢情愿,一种建议而已。三峡总公司认为,三峡船闸通行能力不高是多方面造成的,与长江上的船舶普遍偏小及非标准化以及荆江河段(城陵矶至宜昌段)有关。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川江航运企业的认可,目前在川江航道上,几百吨至7000吨的船舶都有,船型标准不统一,不仅挤压了船闸的空间,降低了船闸的通过能力,也因为川江、三峡船闸、荆江河段的吃水深度不一浪费了船舶的运能。

  张兴高介绍,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因为来水减少,航道比较浅,长江海事部门都会公布川江和荆江河段的船舶吃水标准,如果超过吃水标准,一旦发生事故,将由船舶企业自己承担。按照公布的标准,川江最大吃水是4米、荆江河段是2.9米。很显然,川江、荆江河段不一样的吃水标准也抑制了运能的发挥。从上游满载3000吨货物吃水大约是3.8米,到大坝船闸后,就要卸载大约1200吨到另一艘船上再过船闸,因为过闸后下面的航行吃水不够,1800吨的吃水就达到了2.6米。通过城陵矶后再将1200吨货物转运到原来的船上运走,通过转载,每吨将增加成本大约12元,而由于吃水标准不一致,这5个月的时间,大部分的船舶只能发挥70%的运能。

 [1] [2] [下一页]

16、沙湖年产25万公斤“毒鱼”调查

来源 : 长江商报2007-3-12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show.aspx?id=30383

本报记者 刘飞超/文  陈旭/图

█武汉城中湖——沙湖,水乌黑发臭,其水质多年来被环保部门检测认定为“劣五类”,其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质严重超标,是武汉市水质最差的湖泊之一。沙湖周边的学校及新开发房地产项目,也将生活污水不断排向沙湖。

█沙湖至今仍被用于渔业养殖。去年,渔民们共从沙湖中捕捞约25万公斤鱼,其中“98%的都在武汉处理了”,流向了市民的餐桌。

“在沙湖养鱼,是典型的毒水养毒鱼。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吃了劣五类水养出的鱼,肯定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国家已明确规定:三类以下水体不适宜养殖。”武汉市质检所化验室主任江小明明确指出。 

█去年年底,武汉市农业局和渔政部门多次到余家湖村就沙湖养鱼一事进行调研,欲想办法解决此事,但一直悬而未决。

“我们也知道,以沙湖目前的水质,养出来的鱼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洪山区渔政船检港监管理站钱站长说,他担忧的是,假如沙湖真不能养鱼了,近300名渔民的安置问题该如何解决。

█洪山区一位知情官员说:“其实这不是个大问题,只要余家湖村妥善解决,区里重视就可以,现在很多渔民已不是以前的渔民,他们的主要收入都是靠房租和其他,养鱼收入根本不再重要。”

洪山区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沙湖污染涉及武昌、洪山两个城区,一旦决定沙湖禁渔,渔民的安置问题可能需要市政府牵头协调。

浓烈的恶臭从湖水中飘出,很远就能闻到;墨黑色的湖水,像是从下水道里流出来的;惨白腐烂的死鱼在湖边随处可见……早在多年前,水质已为“劣五类”的沙湖,就已不适合养鱼。而直到去年,沙湖仍产鱼25万公斤左右,并全部上市销售。

沙湖附近湖北大学的一位老师在博客中写道:“二十年前,来到位于沙湖之滨的湖大,校园虽没有现在气派豪华,但那时的沙湖却一望无边令人神往。夏日的黄昏,湖风徐来,清澈的湖水轻轻荡漾在花红柳绿的岸边……到了五年前,也许是更早,沙湖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浩劫……沙湖的悲哀不仅在于面积的急剧萎缩,更在于水质的严重污染……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沙湖的鱼’成了污染的代名词,腥风恶臭,死鱼漂浮的沙湖让人躲之唯恐不及,谁还敢吃这里的鱼?”

乌黑发臭的沙湖

沿沙湖行走,远看波光粼粼的沙湖竟是这般样子:湖水乌黑发臭,像是刚刚从下水道里流出来的污水一般,因沉在湖底的淤泥发酵,湖中不时有成串的气泡向上冒。周边一些小区及市场的垃圾,堆在沙湖周边,被雨水冲刷后夹杂着垃圾汇入湖中。湖畔的死鱼,更让人触目惊心:死鱼被风浪带到岸边,沿途随处可见,很多已被水泡得全身发白,与湖中漂浮的垃圾相伴荡漾着。

5日中午,记者站在远处遥望沙湖,百余亩的湖面显得宽广浩大,还有点烟波浩淼的味道。但稍微走近,首先闻到的就是湖水散发出的恶臭味,湖边找不到一名垂钓者。湖边,数十个排污口正将周边的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湖中。

湖边的泥土已被染成黑色。一名老人正用铁锹铲着稀泥,一车一车倒进他在湖边开垦的菜地里。

“这泥巴很肥,种菜很好。”老人说。

沿沙湖行走,远看波光粼粼的沙湖竟是这般样子:湖水乌黑发臭,像是刚刚从下水道里流出来的污水一般,因沉在湖底的淤泥发酵,湖中不时有成串的气泡向上冒。周边一些小区及市场的垃圾,堆在沙湖周边,被雨水冲刷后夹杂着垃圾汇入湖中。湖畔的死鱼,更让人触目惊心:死鱼被风浪带到岸边,沿途随处可见,很多已被水泡得全身发白,与湖中漂浮的垃圾相伴荡漾着。余家湖村渔场旁的一个小水港,垃圾全被风浪打到这里,成了垃圾的聚集地。湖边、泥土淤积成的大、小土包,被村民种上了各种蔬菜。

一位已经在沙湖边生活了数十年的老人告诉记者,“想知道沙湖的真模样,就要到夏天再来,那时的臭味很远就能闻到。”老人说,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沙湖边,原来还经常到湖边转转,看看风景,但现在“躲都躲不急了”,夏天在家里也不得不关好门窗。

据附近的渔民介绍,虽然沙湖已变成如此模样,但这里每年能产二三十万公斤鱼,是湖边的洪山区余家湖村近300名渔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年产25万公斤“毒鱼”

去年,渔民们共从沙湖捕捞鱼25万公斤左右。“现在沙湖的水位比较低,近两年沙湖被市政府租用作为防汛湖,所以鱼的产量并不算高,且现在沙湖水质越来越差,鱼的成活率也低多了。”

正值休渔季节,在余家湖村的渔场里,记者没有看到渔民的忙碌身影,只见到两名外地老人受雇在看守着渔场的渔船和渔网。“还有些打鱼的工具在渔场里,怕人捣乱。”一袁姓老人说。

广阔的沙湖被一道巨大的渔网分成了两半。余家湖村的渔民告诉记者,那不是围网养鱼,而是为了方便捕捞而设的渔网。整个沙湖都是余家湖村的渔场。

记者从余家湖村了解到,去年,渔民们共从沙湖捕捞鱼25万公斤左右。“现在沙湖的水位比较低,近两年沙湖被市政府租用作为防汛湖,所以鱼的产量并不算高。且现在沙湖水质越来越差,鱼的成活率也低多了。”

据介绍,沙湖里所养的鱼多为鲢子鱼和胖头鱼,因为这两种鱼的繁殖能力和产量较高,且适应能力强,即便是污染发臭的水中,它们也能成活。但这两种鱼太过平常,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

余家湖村一渔民告诉记者,10年前,沙湖水质还很好,每年的鱼产量都在百万公斤以上,种类也多,还能养各种珍贵鱼种。

武汉市环保局多年环境公报显示,沙湖一直是武汉污染较严重的湖泊之一。今年1月的武汉湖泊水质监测统计表上赫然记录着:沙湖水质“劣V类”, 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质严重超标。环保部门称,“劣五类”的帽子沙湖已连续带了多年。“那是武汉标准的劣五类污染湖水。”武汉市环保局一位官员向记者断言。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武汉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李记泽在提案中描述:2006年检测沙湖水质为劣五类,湖底淤泥量达270万立方米,水下寸草不生。内外沙湖排污口各有11个和7个,每天排入的生产及生活污水总量约12.4万吨。

食用沙湖的鱼会致病?

现在,余家湖村渔民的患癌率远远高过10年前,有多名渔民已被查出患有肝癌和一些不知名的肿瘤,其他渔民患的最多的是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这些怪病原来在我们村里是闻所未闻的”。  

劣五类水质的沙湖中所养殖的鱼,究竟销往何处?它对人会有什么危害?

据渔民介绍,每年4月、9月和春节前,都是余家湖渔场打鱼的时节。那段时间,会有来自武汉各城区的鱼贩子到沙湖渔场进货。

“鱼贩子都是固定的几个人,与我们渔场长期保持联系。”渔民介绍,春节前捕鱼量最大。虽然去年渔场的整体产量不高,但春节前的一季,出鱼量还是有10万公斤以上。

据了解,鱼贩子先将渔民们捕捞起来的鱼运到武汉中心城区几个大型水产市场,再由一些小鱼贩分批到武汉的各个集贸市场。

“现在产的鱼质量一般,价格不高,我们都是就近销售,98%的都在武汉处理了,不可能卖到外地去。”一位渔民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这些鱼都被做成了红烧鱼或剁椒鱼头”。

“鱼头中的毒害物质残留量高于鱼肉5—10倍。”省政府参事周敬利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在余家湖村采访时,一些渔民自己也认为,现在的沙湖确实不再适合养鱼了。一女渔民说:“沙湖最好别养鱼了,太害人了。”她说,村里多数人都吃沙湖里养的鱼,这么多年来一直如此。现在,村里渔民的患癌率远远高过10年前,有多名渔民已被查出患有肝癌和一些不知名的肿瘤,其他渔民患得最多的是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这些怪病原来在我们村里是闻所未闻的。”

如今,一度靠水吃水的余家湖村渔民,家庭条件好的再也不吃自己养的鱼了,而是到市场上去买清水鱼。

余家湖村渔民患肝癌和皮肤病的人数增多,是否与长期食用沙湖鱼有关?

协和医院一位出诊专家门诊的张姓专家称,从有关部门提供的沙湖污染物质的化学成分来看,长期食用在这种环境中养殖的鱼,致病是完全可能的,不过是潜伏期长短的问题,“特别是患严重皮肤病的几率非常大”。

专家:

劣五类水养鱼肯定有问题

武汉市质检所化验室主任江小明指出,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容易在鱼体内沉积,被这类污染物污染过的鱼,经检测能得出明确结果。有些污染物质,在鱼的体内可能无法检测,但长期食用这样的鱼,肯定会对人体造成某些潜在伤害。

“在沙湖养鱼,是典型的毒水养毒鱼。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吃了劣五类水养出的鱼,肯定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国家已明确规定:三类以下水体不适宜养殖。”3月6日下午,武汉市质检所化验室主任江小明向《长江商报》明确指出。

江小明表示,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容易在鱼体内沉积,被这类污染物污染过的鱼,经检测能得出明确结果。有些污染物质,在鱼的体内可能无法检测,但长期食用这样的鱼,肯定会对人体造成某些潜在伤害。

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水室主任周新萌认为,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目前沙湖水质已为劣五类,失去了水体的全部功能,不适宜养殖。且水产养殖本身也会对水体造成一定破坏。

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汪亮也认为,尽管目前沙湖正在实施截污,但湖泊的底泥因长年污染,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湖泊水质难以得到根本好转,在这样的湖泊中是不适宜养殖鱼类的。

作为余家湖渔场的主管官员,武汉市洪山区渔政船检港监管理站钱站长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沙湖一直都属于水产养殖型湖泊,直到现在仍是如此,并依法办有水产养殖证。就目前情况来说,禁止沙湖养鱼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但钱站长也记者承认:“如果依照水产养殖对水体的有关规定,目前沙湖的水质标准的确已不再适合养鱼,这样的水体中养出来的鱼,可能会对食用该湖中的鱼的人身体造成某些伤害。”

钱同时称,长期以来,环保、水质监测等部门只对沙湖水体进行了鉴定,沙湖水养出来的鱼到底对人体有何种危害,一直没有明确定论,“我们渔民也希望能早日看到这个明确的东西”。

渔民安置之难

据了解,去年年底,武汉市农业、渔政部门曾多次到余家湖村,就沙湖养鱼一事进行调研。但一旦沙湖禁渔,近300名渔民的安置是道难题。

知情人士透露,有关沙湖停止养鱼的说法由来已久,但“禁”而不止的真正障碍,还在于余家湖村近300名渔民的安置问题。

余家湖村是一个传统的渔村,村民们世世代代以沙湖养鱼为生。眼下正是休渔季节,渔民们不必到渔场上班。吃罢饭后,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现在的余家湖村,已看不出当年渔村的样子,村里的高楼一栋栋拔地而起,原来的渔民已渐渐融入了都市生活。

据了解,现在村里的男渔民每月工资大约500多元,女渔民约为400多元。月工资虽然不高,但渔民们每年都有约数千元的分红。

行走在余家湖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房屋出租”的牌子。一王姓渔民说,靠养鱼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村里很多人都在外开出租车,建房子的钱多是打工和借贷凑齐的。

接受记者采访时,余家湖村相关负责人不愿就“沙湖水能否养鱼”的问题多谈,他们最关心的,是如果沙湖真不能养鱼了,渔民们该如何生存,“现在我们余家湖村共有近300人靠沙湖养鱼为生。”

据了解,去年年底,武汉市农业、渔政部门曾多次到余家湖村,就沙湖养鱼一事进行调研。但一旦沙湖禁渔,近300名渔民的安置是道难题。

“我们也知道,以沙湖目前的水质,养出来的鱼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洪山区渔政船检港监管理站钱站长说,他担忧的也是渔民的安置问题。

钱说,去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所有的农产品在上市之前都将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如果检出沙湖鱼确实存在质量问题,肯定将严格按相关法律来执行。”

记者走访时,余家湖村部分渔民也表示,沙湖养鱼已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收益,且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对他们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一张姓渔民明确表示:“我们也不是一定要养这个鱼,有危害不养就是了,村里能适当给点补偿就可以,我们也不愿做害人的事。”

据透露,沙湖地跨武昌和洪山两个中心城区,也是导致近300户渔民安置问题悬而未绝的关键所在。

3月8日下午,洪山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李大庆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表示:“因为沙湖的污染涉及到武昌、洪山两个城区,因此,一旦决定沙湖禁渔,渔民的安置问题可能就需要市政府来牵头处理,这样才利于两个区的协调。”

武昌区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坦承:“渔民安置原则上不是大问题,重在应该承担责任的部门相互协调好,真正考虑到渔民的切身利益。”

█对话

“劣五类水养的鱼肯定不能吃”

——访武汉市质检所化验室主任江小明

沙湖水质为劣五类,但这样水体中每年都出产数十万公斤鱼流向市场。这些产自污水的鱼,到底有没有问题?近日,武汉市质检所化验室主任江小明接受了《长江商报》的专访。

长江商报:劣五类的水体能养鱼吗?

江小明:有关鱼类养殖的水体问题,国家环保部门和渔业部门有明确规定,三类以下水体是不适合养殖的,因此,劣五类水体肯定不适合养殖。

长江商报:劣五类的水体中养出来的鱼会存在什么问题?

江小明:这要视情况而定,要看水体中存在的污染物的情况。如果水体中的污染物是重金属,那么这样的水体可能鱼类很难存活,这样养出来的鱼重金属会大量沉积,人吃了这样的鱼后,重金属也会到人体内堆积,对人体产生伤害。

长江商报:那么沙湖水中的这些污染物是不是会存在问题呢?

江小明:无论如何,劣五类水体中养出来的鱼,肯定是会存在一定问题的。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受这些水体污染后的鱼类存在的问题可能根本查不出来,但问题是肯定存在的,是一个潜在的问题,短时间内查不出来。时间一长,可能问题就会出现了。

█延展阅读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一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二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汤等;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四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五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7、设置“环境部”的建议值得重视 

来源: 新京报2007-3-11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926/2007/03-11/011@015547.htm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马培华代表民建中央发言时提出,建议设置“环境部”,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实行环保管理体制的“有限垂直”领导,破除地方和部门分割。

  其实,组建“环境部”的声音,这不是第一次。去年9月份,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向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作汇报时,就提出了“建立环境保护部”的建议,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发布《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其中也有“应尽快组建国家环境部”的建议。

  不独国内,包括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也在不同的报告中向中国提出过类似建议。

  所有的设想是,把现在的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部”,由国务院的直属单位变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从“局”到“部”,看起来是一字之差,但在参与高层决策、制定相关环保战略规划、提高执法效力等方面,其空间无疑可以得到更大的拓展。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保护不是哪一个部门单独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综合协调与环保有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在人员、资金、权限等方面“握指成拳”,形成环境保护的高压态势。

  而现状则是,我们的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水环境、土地环境、人类居住环境、森林和生物环境、气候和大气环境等等,各相关部门都有环境保护的责任,但是各自为政,人员和资金分散,环保结果的考核机制分散,导致环境保护这一系统性很强的领域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极大地影响了环保的效力,与中国当前的环保形势极不适应。一个例子是,如果一个企业将排污管道远距离地延伸到海洋,那么环保部门将无能为力,他们没有权力对涉及海洋的污染行为进行处罚。

  提高环保部门的规格,也可以向社会宣示一个鲜明的信号:中国正在继续加大环保的力度。这将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有利于促进形成各级政府官员注重环保的共识。

  当然,名称之变仅仅是一个“表”面,如果没有以《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保法律法规的“升级”,没有赋予环保部门更大的责任和权限,名称之变并不能必然带来应有的效应。

  所以,政协委员提议的“有限垂直”的建议也有实行之必要。“有限垂直”,可以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执法权,地方环保部门受制于地方政府,如果地方政府死守“先污染后治理甚至不治理”的信条,那么,地方环保部门的执法就无从谈起;二是监测权,基于同样的原因,地方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很可能迎合地方政府的政绩需要,而显然,没有科学真实的监测结果,环保的其他工作就无法展开。

  横向的机构“升格”,加之纵向的“有限垂直”,这样的管理机制,可以使国家更好地提高环保的效率,更加严格地约束地方环保机构的执法行为。

  尽管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但这些努力并不足以应对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和挑战。无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立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还是面对中国亦然十分严峻的环境形势,环保之于中国,其重要性都无需多言。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代表委员或专家学者提出的机构“升格”和法规“升级”的建议,值得重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