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二十八日江河信息导读:

二月二十八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2-28

二月二十八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境资讯:

1、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区禁止大型演艺活动

2、环保总局:千方百计完成今年减排任务

3、中国将建五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监督地方环保

4、《半月谈》:水短缺人类生存最严峻挑战

 

地方信息:

5、山东省重拳治理南水北调沿线畜禽污染

6、首个绿色GDP核算:北京因污染年损失116亿多元

7、滇池治理现状:生活污水仍为滇池污染主因

8、陕西渭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现场会召开

 

重大水事:

9、长江重庆段水位持续下降限时禁航(图)

10、新华网:三峡移民搬迁总量将达135万人

11、新华网:三峡工程右岸下游围堰28日爆破拆除

 

社会公益:

12、胡德平:让企业都来关注生态保护

 

人与自然:

13、曹文宣:修鱼道并非长江流域鱼类保护有效手段

 

气候变化:

14、津巴布韦:大型水坝导致全球变暖

15、气候变暖 成都将有可能和广州一样四季如夏

 

环境时评:

16、挣钱是为了买药吗? 

 

 

 

1、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区禁止大型演艺活动

来源:东方网2007年02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2-28/032112386251.shtml

  针对近一时期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导致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屡屡遭受破坏的情况,昨日,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禁止进行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

  《通知》要求,在各类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中,应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对由于认识不够、管理不力、措施不当所造成影视拍摄、大型实景演艺活动破坏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的危害性予以足够重视。各级环保、建设、文化、文物主管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加强对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的监督管理。

  根据上述四部门的意见,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禁止进行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严格限制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

《通知》规定,确需进行上述活动的,影视制作单位和演出举办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文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环保、城建、文物部门的报批和验收手续。涉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影视制作和演出举办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和要求,拍摄和演出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拆除临时搭建和设置的布景棚、营地、舞台等构筑物,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并由所在地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验收。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章轲

2、环保总局:千方百计完成今年减排任务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2007-2-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256.html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主要污染物减排形势分析会,总结减排工作进展,会同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全面分析减排形势,研究深化减排工作的具体措施。

  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将其作为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工作力度明显加大,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开始显现。去年建成电厂脱硫能力1.04亿千瓦,超过了前10年电厂脱硫能力建设4600多万千瓦的总和,首次实现当年新增脱硫装机容量超过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国新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83座,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56%以上。有利于污染减排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环境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并首次实行“区域限批”政策,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4万吨,比2005年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31.3万吨,比2005年增长1.2%。与2005年增幅相比,2006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回落了11.3和4.4个百分点,抑制了污染反弹,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一批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问题。  

  周生贤分析了去年污染排放没有完成总量削减任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排放水平升高。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退出市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尚未完全遏制,结构性污染增加了减排压力。三是GDP增速高于预期目标。“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10%的约束性指标,是在预计GDP年均增长7.5%的基础上确定的,但去年GDP实际增速比预期高3.2个百分点,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四是环保投入不足。“十五”计划确定的治污项目约有47%的计划投资没有落实,导致重点治污工程进展缓慢,直接影响污染减排成效。五是环境执法监管不力。环境法律法规偏软,环保部门执法监管能力薄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六是污染物削减是一个动态过程,年度之间污染排放有升降、有起伏是正常的、合理的。有关专家分析,经过“十一五”头两年的努力,可以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十一五”后三年将会逐步下降。 

  周生贤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2%。环保总局将主动协调,狠抓落实,千方百计完成今年的减排任务。一是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和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准确掌握老污染削减和新污染增加动态,层层落实减排责任。从今年起,将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新上建设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从2008年起,对没有完成2007年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区域限批”政策,暂停该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  

  三是强化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和运营监管,切实发挥污染治理效益。2006年中央财政已经安排的180个水污染治理建设项目,要在2007年投运;督促加快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努力实现满负荷运行;加快“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报批进程,督促落实规划确定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国家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确保2007年实现新增7000万千瓦电厂烟气脱硫装机容量,同时推进钢铁企业烧结机头烟气脱硫示范工程的建设。

  四是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装置、生产能力和产品。2007年底前关闭造纸行业年产3.4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以及仍在使用的年产1.7万吨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全面推广黑液碱回收等先进治理技术;淘汰年产100吨以下皂素生产装置,以及仍在使用的盐酸酸解法皂素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皂素生产装置,并严格执行新的皂素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3100多家水污染重点监控企业的监督管理,积极配合电力工业做好“上大压小”工作。

  五是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着力消除大江大河沿岸威胁饮水安全的污染隐患,集中整治工业园区环境违法和涉铅、造纸企业环境违法问题,凡采用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治理或关闭。  

六是配合做好环境立法工作,推动出台有利于污染减排的法规和政策。配合修订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正案)》等法律法规,尽快推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保护法》的修改论证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健全排污收费制度,提高火电厂排污收费标准和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进一步加大经济杠杆对污染减排的激励作用。记者 张万武报道

3、中国将建五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监督地方环保

来源:新华社  2007年02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25590.html

  分设在华东、华南等地区,负责监督地方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标准执行情况的五大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将在今年上半年正式组建完毕,届时各督查中心将在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保执法等工作上切实发挥作用。

  华南地区环境执法与督查工作座谈会28日于广州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作上述表示。

  张力军说,设立华南、华东、东北、西北和西南五大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是贯彻落实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环境监管体制的要求。目前,除了华东、华南地区两大中心作为试点较早建立外,东北、西北、西南中心也已经陆续于去年底开始组建,目前正在完善下属工作处、室建设和招考相关业务工作人员,预计在上半年内将陆续完成并正式开展日常工作。

  据记者在当天座谈会上了解到,督查中心的建立,是国家环保总局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工作、扭转环境执法工作遭遇地方干扰多等不利局面的重要举措。张力军说,目前各地干扰环境执法督查工作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每年各类环保专项行动查处的案件超过2万多宗,但群众对环保问题的反映仍然很强烈,这说明加强环保执法监察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主任张剑鸣介绍,该中心试运行3年多来,已经协调处理了广东、广西及贵州广西等多起跨界污染纠纷与事故,普查督办了大量区域环境执法案件,并参与了北江水污染事件等多起环境应急事件的处置工作。(王攀)

4、《半月谈》:水短缺人类生存最严峻挑战

来源:半月谈2007年2月28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997

据预测,2025年全世界将有2/3的人口面临缺水问题。2007年世界水日"应对水短缺"的宣传主题再一次警醒世人:

水短缺:人类生存最严峻挑战

水资源:比金子宝贵

"晚上睡觉时我总是打开窗户,听到来水声,就马上叫醒丈夫,说''水来了'',于是我们便起来开始接水。" 家庭主妇加西亚是墨西哥城2200万人口中的普通一员,她知道水多么珍贵。

地球看起来并不缺水,它70%以上的面积被水覆盖,全球变暖、冰盖融化还在使海平面升高。但是,包裹地球并在继续扩大的庞大水体,绝大部分都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在地球所有的水储量中,淡水只占到2.5%,这其中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冰川等难以利用的资源,易于利用的淡水(河流、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不足1%,有研究认为这一数字可能仅为0.25%甚至更低。在革命性的海水淡化新技术出现之前,全球水资源极其有限。

水分布:30%的国家将面临"水荒"

淡水的分布极不均衡。南美洲拥有全球1/4的水资源,而南美大陆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6。全球60%的人口生活在亚洲,亚洲却只占有全球30%的水资源。从国家来看,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等国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60%(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人均水资源数量反而低于世界平均水准),而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文地理计划说,2025年,30%的国家将面临 "水荒"。

如果水资源得不到合理的治理和分配,就可能导致像石油资源一样的争端。在东非干旱的索马里,一个口渴的人甚至会为了一杯水而开枪打死另外一个人,那里"水井之战"频发,"井战士"、"井寡妇"、"井军阀"不在少数。

水消耗:"通向灾难的单程旅行"

生产1公斤大米,消耗的水比许多家庭一周的生活用水还要多,达到了2000升~2500升。一个喜食肉类和乳类制品的普通西方人,每天消耗的水是他自身体重的100倍。这些有助于我们理解: 在1900年~1995年间,全世界的水消耗量增加了6倍,比人口增长速度快两倍。

上世纪60年代,人类为地球人口将猛增而忧心忡忡,以至于预言"数亿人将要饿死"的《人口炸弹》一书成为畅销书。预言并没有应验,因为有了新一代高产作物,现在世界粮食产量是二三十年前的2倍。但是,为种植它们,灌溉系统消耗的水是过去的3倍。因此,许多人悲观地认为,灾难终究会到来。

目前,全球总用水量的约70%花在农业上,而其中60%通过蒸发和渗漏损失掉了。印度2/3的农作物需要用地下水灌溉,过量的抽取使得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发出警告说那是"通向灾难的单程旅行"。在阿拉伯半岛,80%以上的淡水来自地下水,由于过度开采面临枯竭,同样的原因使墨西哥城在过去100年中下陷了9米多。

水污染:每天3.4万人死于喝脏水

有效的供水和排水系统始终是公共卫生事业的关键部分,它对挽救生命的作用超过整个医药业。例如,在20世纪前30年,美国死亡率的下降有一半要归功于水的净化。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还有数以亿计的低收入者在遭受水污染。

在印度孟买人口密集的达拉维区,平均1440人才分摊到一个厕所。雨季一旦来临,街道就变成小河,屎尿横流。根据2002年的数据,全世界约12亿人得不到经过改良的水供应(包括自来水、公共供水站、维护良好的井和泉水、收集的雨水),约26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用水。

对于这些低收入群体来说,滋养生命的水反而成了传播疾病的载体。目前,全球每天约有3.4万人因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而死亡。全世界每年有180万人死于腹泻类疾病,其中90%以上是5岁以下的儿童。另有研究说,每年水传播的疾病导致500多万人死亡,是死于战争人数的10倍。

水权益:低收入者更易受到损害

联合国《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明确指出,水危机不是因为水资源供给在绝对意义上的缺乏,而是根源于"贫穷、不均衡以及不平等的权利关系"。

低收入者基本的水权益容易被剥夺。几年前,在玻利维亚,由于美国公司获得了特许权,低收入者未经许可在自家屋顶的储水箱里收集雨水竟然变成了违法行为,以至于引发了当地居民与外国公司的严重冲突。在清洁水的问题上,低收入者得到的最少,付出的代价却最大,在亚洲和非洲一些地区的贫民区,水价是同一城市高收入地区的5~10倍。许多贫穷家庭每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却要将超过10%的家庭收入花费在用水上。

根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2015年以前要"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卫生条件的人口比例减半",这意味着在未来10年里挽救至少100万儿童的生命。实现这一目标每年需要约100亿美元,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小,但它只相当于全球不足5天的军费开支,或富国每年花在矿泉水上的费用的一半。 

水管理:生命之水应予优先考虑

联合国认为,全球水资源危机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场公共管理体系的危机,管理体系决定了哪些人、在什么时候、通过何种方式、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水,并且决定了哪些人有权得到水资源以及相关服务。

目前全球水资源的管理极其不善,管道和沟渠泄漏使得30%~40%的水被浪费掉。但政策管理失误比技术管理失误造成的后果更严重:许多国家在决策上并没有把水和卫生设施问题当作优先事项加以考虑,用于供水和卫生设施的财政预算都很少;国际社会在探讨如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时,也没有对水问题予以足够重视。

水是生命和文明的基础。预计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89亿,在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的压力下,人类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人类文明将变成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半月谈驻纽约记者 王艳红)

5、山东省重拳治理南水北调沿线畜禽污染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2007-2-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261.html

  2月27日电(记者王汝堂)从今年起,山东省将重点解决南水北调沿线“两湖一河”流域的畜禽污染,计划畜禽规模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到2007年底达到90%,到2010年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

   “两湖一河”流域是山东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近年来,流域内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到2006年,区域内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区)1.1万个,一些地方粪便和污水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环境承载消纳能力,威胁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

    山东省决定,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以优化畜禽规模养殖布局、推行畜牧清洁生产、搞好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建立农牧循环模式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推进“两湖一河”流域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其中,为推进畜禽规模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建设,2007年山东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进行奖励性补助。

山东省近日提出了南水北调沿线畜禽污染的治理目标:到2007年底,“两湖一河”流域畜禽规模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30%;南水北调沿线重点保护区畜禽规模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50%,大型畜禽养殖场(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两湖一河”流域畜禽规模养殖场(区)粪便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60%,主要入湖河流域畜禽规模养殖场(区)粪便、污水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基本得到解决。

6、首个绿色GDP核算:北京因污染年损失116亿多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2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22602.html

未包括自然资源核算,也没有计入生态破坏损失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 记者王建新、陆娅楠报道:日前,北京市统计局与市环保局联合发布的北京首个绿色GDP核算报告显示,2004年,北京污染损失成本为116.52亿元,占当年GDP(6060.28亿元)的1.92%,低于全国3.05%的平均水平;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为29.19亿元,对当年GDP的扣减指数为0.48%,也低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开展全国试点省市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研究工作,北京被确定为全国10个试点省市之一。北京市首份核算报告于2006年11月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评审验收,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试点工作。

  本次核算的基准年为2004年。报告显示,2004年,北京市环境污染损失成本为116.52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92%。其中,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95.25亿元,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1.20亿元,固废污染堆放占地造成经济损失为0.07亿元。

  据北京市统计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由于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刚刚建立,加上缺乏相应基础数据支持,此次北京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未包括自然资源核算,环境损失成本中也没有计入生态破坏损失,即使是环境污染核算,其内容也是不全面的。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2004年,北京市需要投入的用于大气、水、固体废物等各项污染物的治理总成本应为82.66亿元,而当年投入的实际治理成本为53.47亿元,占64.7%;尚有29.19亿元的虚拟治理成本“缺口”,占35.3%。这说明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还有较大的欠账。

  通过对调查数据和环境统计数据分析核算,2004年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排放中,工业是主要来源,而工业排放主要以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饮料制造业等6大行业为主。

在总实际治理成本中,大气污染实际治理成本最高,为39.82亿元,占74.5%;在总虚拟治理成本中,大气污染虚拟治理成本也最高,为17.58亿元,占总虚拟治理成本的60.2%。

7、滇池治理现状:生活污水仍为滇池污染主因

来源:昆明日报  2007年02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24286.html

  记者昨天(27日)从省政府获悉:由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环保局牵头,省经委、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等部门共同组成调研组,于2006年9月-12月对滇池水污染综合防治开展了全面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在已监测的19条入湖河流中,90%以上的河道水质均为劣5类,上游水质优于中下游。据悉,这是我省首次组织大规模调查滇池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调研组首次摸清了入滇池主要水系有l2个,主要入湖河流29条。据昆明市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滇池水质1988年以来基本为5类、劣5类。现草海水质劣5类,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5类,属中度富营养状态,与保护目标差距甚远。在已监测的新老运粮河、西坝河、船房河、篆塘河等19条入湖河流中,90%以上的河道水质均为劣5类,上游水质优于中下游。

  调研表明:在入湖污染总量构成中,城市生活污染仍占主要地位,占入湖总量的52-74%。流域污染负荷主要来源城市生活。随着昆明市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污染负荷急骤增长,由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滞后,不能彻底、有效收集污水,旱季仍有40%以上的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相比,入湖主要污染负荷总量仍呈大幅上升趋势。

调研组认为,近期,应以实施环湖截污、环湖生态、流域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流域水资源内补外调四大工程为重点。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目前污染源控制的重点仍应放在城镇生产、生活源上,污水处理要采取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模式,在加快实施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分散处理上,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治和过程控制,确保建设效益发挥;新城区的建设必须同步配套环保基础设施,努力做到发展不增污;入湖河道的整治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主要目标,实现清污分流;下决心实施“三退三还”,稳步推进湖滨生态带的建设;抓紧做好水源区保护和外流域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先期启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做好掌鸠河引水工程的后续配套工作和清水海引水工程的开工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到2010年,流域水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并向好的方向发展。(李丹丹)

8、陕西渭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现场会召开

来源:陕西日报2007-2-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269.html

  2月27日,全省渭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现场会在咸阳召开,省长袁纯清强调要站在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陕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三秦人民的福祉计,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加快步伐,以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渭河污染治理的新突破。副省长洪峰主持了会议。

    袁纯清强调,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在陕境内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聚集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5%的灌溉面积、65%的生产总值。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存在忽视环保和生态效益的问题,致使渭河成为全省污染最为严重的一条河流,严重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渭河治理的最好时机已经来临,国务院批复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国家发改委也将渭河流域污染治理列入项目建设规划,省政府决定每年省级财政投入1.5亿元先行启动渭河治理规划,全省上下治理渭河污染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政府一定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为三秦人民谋福祉出发,充分认识实施渭河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齐心协力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

    袁纯清指出,关中不仅要在经济社会方面实现率先发展,而且要在治理污染方面走在前列。渭河流域治污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城市中心区污水处理率,西安达到80%以上,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等达到70%以上,县城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每个县城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其余市县达到65%以上。基本实现渭河由劣V类水改善为V类水的阶段性目标,初步解决黑臭问题。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关停渭河和主要支流沿岸的高污染企业;实施综合治理,加强渭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

    袁纯清强调,渭河流域污染治理是全省治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要突出抓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一是要进行制度创新,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推进治污工作实现新突破。在全流域推广咸阳和杨凌“企业建厂、政府建网,产业运作、政府配套,企业按规定标准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建设经营模式。二是要着力抓好落实,用扎实的工作推进治污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切实加快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做到项目方案设计、规划定点、土地征用、环境评价、资金筹措五到位,确保建成一个、运行一个、补充开工一个。三是要攻克重点难关,以技术措施推动治污工作形成新基础。着力解决提高大中城市污水处理深度、扩大中水用户和小型项目工艺设计问题。四是要落实各方责任,通过加强管理监督保证新机制取得新效果。渭河流域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是市、县政府,市、县政府要保证当地建成相应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营,发挥效益。

    袁纯清强调,要切实加强对渭河污染治理工作的领导。渭河流域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省财政、物价、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保证收费政策按计划出台,保证收费达到标准,保证收费全额优先用于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对挪用、截留治污费用的市县、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洪峰要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尽量把列入规划的项目往前赶,省上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支持,确保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开创我省环保治污工作新局面。(郑综文 记者 元莉华)

9、长江重庆段水位持续下降限时禁航(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02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2-28/021412385517.shtml

  

2月26日,重庆遭遇严重春旱,长江寸滩水位降至158.30米,逼近长江寸滩水文站建站以来的最低水位158.08米。长江重庆朝天门码头江段,原来的江心现在已裸露出大片河床,一些未来得及撤离的趸船和浮船搁浅在河床上。中新社发郭晋嘉 摄

  中新社重庆二月二十七日电(郭虹 唐奕)记者今从长江重庆海事局获悉,因长江及其支流水位持续下降,长江重庆段从今天开始限时禁航、对通航水域进行疏浚施工。

  据重庆海事部门称,长江重庆段多处通航水域出浅,其中重庆主港水域出现近三年来最低水位,水位低至本地零水位以下零点四米。因此,海事部门对该水域开始实行交通管制,并在每日十二时三十分至十四时三十分进行限时禁航,以便相关部门对航道疏浚施工。

  在本月二十日,长江重庆段水位退至零水位以下,重庆海事部门及时发布了枯水四级(蓝色)安全预警;二十五日再次发布枯水二级(橙色)安全预警,对预警水域内船舶吃水深度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并禁止船舶在较窄水域进行追越或会让。

  据悉,直至长江重庆段水位达到本地零水位零点五米以上时,海事部门方能解除限时禁航和交通管制。然而,据重庆寸滩水文站今天上午八时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长江重庆段水位继续下降至一百五十八点一三米,低于本地零水位达一点八七米,直逼该水文站建站以来的一百五十八点零八米历史最低水位。

  此外,长江支流嘉陵江已断航数日,致使多条船只搁浅。二十六日,嘉陵江重庆段水位仅为一百七十六点一七米,是嘉陵江自一九三九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低水位。

该市气象专家分析,降雨量不足是当地江河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去年重庆特大干旱也严重影响了当地水库、水田的蓄水量。专家预计,重庆的江河枯水位还将持续十天左右,低水位情况将会随着三月桃花汛的到来有所缓解。(完)

10、新华网:三峡移民搬迁总量将达135万人

来源:新华网2007年2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975

 

新华网宜昌2月27日电(记者江时强)国务院三峡办党组成员张宝欣27日说,三峡移民工程全面完成时,移民搬迁安置总量将达135万人左右,这比原规划约超出22万人。

张宝欣是在宜昌召开的中国三峡总公司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讲这番话的。

他介绍说:“到2006年底,三峡移民已累计搬迁安置120万人,超过原规划7万人,也就是说,原规划的113万人的三峡移民搬迁任务已经完成。”

三峡百万移民工程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成败的关键。国家确立了“开发式移民”方针,要求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搬迁安置目标。根据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三峡库区共需搬迁移民113万人,搬迁任务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的20个县(市、区)。

截至2006年底,三峡移民动态投资共完成544亿元。

11、新华网:三峡工程右岸下游围堰28日爆破拆除

来源:新华网2007年2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980

新华网宜昌2月27日电(记者江时强)记者从27日召开的中国三峡总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三峡工程右岸下游围堰将于28日15时爆破拆除,目前各项爆破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记者27日从爆破施工单位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了解到,此次爆破装药炮孔总数达482个,总装药量约20.5吨,拆除土石方量近2万立方米,全部使用成品乳化炸药,非电雷管3896发。

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从23日开始向围堰内充水,24日开始装药,目前围堰内充水已至海拔59米设计高程。爆破要求是,高渠段炸至58米高程,低渠段炸至45米高程,爆破拆除高喷混凝土墙8657.78平方米,预计整个爆破过程约12.36秒。

三峡工程在2002年11月对右岸的导流明渠实现了截流,构筑起右岸三期工程施工围堰以阻挡江水,为右岸大坝干地施工浇筑创造了条件。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挡水,右岸上游围堰遂于同年6月6日爆破拆除。三峡右岸下游厂房坝段等主要土建项目施工于2007年初结束,1月下旬通过国务院质量检查专家组验收,认定下游围堰具备了破堰进水条件。

三峡下游围堰爆破拆除后,围堰基坑进水,三峡大坝将实现上下游面全线挡水,为三峡右岸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创造条件。

12、胡德平:让企业都来关注生态保护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2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2-27/174012384437.shtml

  全国工商联日前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商联发出通知,号召各地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积极参与SEE·TNC生态奖(2007)的评选活动,鼓励民营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2月24日,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胡德平。

  记者:你是怎么看企业与生态环保的?

  胡德平:很高兴这一届SEE·TNC生态奖设立了企业生态奖,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在经济发展中挑大梁的广大民营企业。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快,在经济发展中,如何计算成本成为今天所有企业都要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除了企业需要支付的原材料、电、水、气、燃料、劳动力成本之外,对社会和大自然所付出的成本也必须计算进去。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才深切感悟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气候变暖在全世界已经是不争的现实,我们要居安思危了。郑观应有一部著作,叫《盛世危言》。虽然我们现在还在发展期,仍然要把自然界面临的危机说出来,重视起来。像很多环保组织所呼吁的,让企业都来关注生态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大自然保护协会汇聚了许多世界上的大企业家和生态保护学家,现任大自然保护协会的董事会主席约翰·摩格里奇曾是思科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他非常在意在公众眼中“我的企业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因为这是它发展的重要前提。现在,全国工商联是怎样推动中国企业家做“负责任的公民”的?

  胡德平:我们的企业界正在逐步形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力求做到股东、社会、客户、自然环境、员工、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的平衡,不少企业将做“企业公民理念和行为的先行者,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确定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但是去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硬指标都达到了,而GDP单位能耗、污染减排的指标都没有达到。这再次告诫我们,我们正面对严峻的挑战。希望这次评选活动能推动更多企业树立公民责任意识。

  近年来,全国工商联和国家林业局组织民营企业开展大规模造林活动,民营企业造的林已经超过社会造林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面前,植树造林已不单是绿化环境、提供木材的需要,树木在改善环境质量、吸附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更大。

  记者:请说说在生态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给你印象很深的企业家,对他们,全国工商联有什么举措?

  胡德平: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安泰集团的董事长李安民,他的煤矿、钢铁、炼焦企业的环保指标都达标了,环保做得非常好,日本每年给他4000万元人民币买他的碳汇指标。这就是很好的社会责任模式加上很好的商业运作模式。

  还有王文彪的亿阳集团,10年时间植树220万亩,把库布其沙漠绿化了很大的面积。

  这样的民营企业为环保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应当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补偿,采购他们为生态保护付出的成本。全国工商联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情况反映给政府相关部门。

  另外,我们也在联系国外资金的支持,加上国内企业家的投资,准备在内蒙古的阿拉善盟更大规模地种草造林,恢复草原生态。

  联合国驻华代表马和励先生告诉我,他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合作,将在中国建立一个碳汇交易所,就像芝加哥期货交易、纽约华尔街的证券交易所一样,通过国家支持的碳汇交易所,用市场的方法解决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全国工商联对此很感兴趣,因为这已不是企业之间零散的减排交易,它能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这种合力将是相当巨大的,减排的成果也会是非常可观的。相信这个大市场将推动很多高耗能企业、煤矿、电厂把污染指标降下来,降到国际先进水平,来参加这个大市场。

  中国的资源能否实现永续利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全中国老百姓,也是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如果各类企业既发展自己,又负起社会责任,将会实现多赢的结果。本报记者 张可佳

13、曹文宣:修鱼道并非长江流域鱼类保护有效手段

来源:科学时报2007年02月27日  

http://it.sohu.com/20070227/n248381428.shtml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全长63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大河。长江鱼类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类丰富、资源波动大、特有性高、经济物种多和分布区域差异大等特点,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然而近年来,长江鱼类资源面临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江湖阻隔与围垦、外来种侵袭等诸多威胁,相关部门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长江禁渔期制度、使用人工增殖放流等方式加强对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保护。针对越来越多的保护措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在三峡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论坛上特别指出,修建鱼道不是长江流域鱼类保护有效手段。

  曹文宣院士谈到,现在有一些人,一说到水利水电工程的鱼类资源保护问题,就想到了欧洲和北美,就提出要建过鱼设施。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在水利枢纽修建过鱼设施,主要是针对鲑科鱼类(如大麻哈鱼、鳟鱼),其次是鲱科和鲟科的洄游性鱼类。鲑科鱼类有强烈的回归性,并且有很强的游泳能力,必须返回到原来的出生地繁殖,亲鱼繁殖后死亡,也不存在下坝问题,这是欧美修建的鱼道有一部分获得成功的原因。我国的鱼类区系与欧美有很大的差别,仅在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图门江有几种溯河洄游性的鲑科鱼类,在大江河的下中游有鲥鱼、刀鲚等洄游性鱼类。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洄游性鱼类,长江葛洲坝枢纽兴建后阻隔了其溯游到金沙江产卵场的洄游通道,在1983年已发现其在坝下新形成的产卵场自然繁殖。此外,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入海小河有鳗鲡、香鱼、松江鲈的幼鱼须溯河到上游去生长。可见,我国的大部分河流,特别是长江上游,不存在洄游性鱼类,保护上游的鱼类资源,不是修建过鱼设施能够实现的。并且上游的鱼类,特别是当地的特有种类,多数适应于激流环境,大坝修建形成水库的静水环境对它们是不适应的,特别是进行梯级开发时,急流生境丧失殆尽,对这些鱼类的保护问题不是修建鱼道就能够解决的。

  据介绍,我国20世纪60至70年代曾经修建过一些鱼道,多数是建在沿海的防潮闸旁和江、湖间的闸、坝上,大约有40座,如斗龙港闸鱼道等。在较大江河的水电工程中修建的鱼道有两座,一座建在浙江省富春江七里垄电站,另一座建在湖南衡东县洣水(湘江支流)洋塘水轮泵水电站。在60年代末期修建的七里垄鱼道,建成后就从未有鱼、虾、蟹通过,完全是一个废物,后来被“绿化隐蔽”。1979年建成的洋塘鱼道,在当时被评价为最成功的鱼道,名噪一时。但是,在技术人员取得了数据、发表了文章以后,从1984年起,这个鱼道便废弃不用了。查阅鱼道运行观测记录可以发现,当初所过的鱼90%以上是以刮食砾石表面生长的着生藻类为食的银鲴。由于水库底面泥沙沉积,着生藻类资源有限,银鲴并不适于在库区生存,洋塘鱼道当然达不到资源增殖的目的。现在洋塘鱼道内泥沙淤塞、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还堆满了垃圾,成为了一处历史遗迹。

  “修建过鱼设施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如果不尊重科学事实,硬性要求每个水电工程均修建过鱼设施,不但不能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还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曹文宣这样说。他举例说,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狮泉河水电站鱼道的总投资为1909.56万元。这个鱼道设计的主要过鱼对象是横口裂腹鱼和锥吻重唇鱼。这两种鱼类主要在克什米尔境内印度河栖息繁殖,并不是洄游性鱼类,偶尔有少数个体在7、8月份上溯到狮泉河里觅食,不建鱼道并不影响这两种鱼类资源。况且目前狮泉河水电站下游20公里处,当地群众已修筑了一个低坝,阻隔了这两种鱼的上溯通道,狮泉河水电站鱼道怎么可能达到过鱼的目的?又如,有人建议在汉江中游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配套工程计划建设的兴隆水利枢纽修建过鱼设施,设计的主要过鱼对象竟是十几年未见到过一尾的刀鲚(又名长颌鲚)和数量极少的鳗鲡。显然,这种鱼道即便是修建了也不会达到预期目的。曾经有人说过,在江河中修建一座不起作用的鱼道,那将成为一个“愚蠢和无知的纪念碑”。

  曹文宣谈到,现在有少数学者,比照鸟、兽等繁殖率低的高等脊椎动物,在生境片断化后,引起遗传多样性降低,形成“异质种群”(Meta-population)的情况,推测受大坝阻隔的鱼类,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并以此作为应当修建过鱼设施的“理论依据”。但是,这种推测至今尚未被正式的研究结论所证实,而采用鱼道方式能否达到大坝上下鱼类基因交流的目的,也存在很大的疑问。关于大坝的阻隔是否会很快引起鱼类遗传多样性降低的问题,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但也不致于像某些学者所猜想的那么严重。鲤、鲫、草鱼、青鱼、鲢、鳙、鳡、鳊、鲴、赤眼鳟、麦穗鱼、棒花鱼、黄颡鱼等鱼类,分布很广,北自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条江河,皆有其分布,甚至有些种群在日本还有分布。它们在各条河流间相隔离的时间是以万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可是直到现在,从每种鱼的形态和生态方面,见不到明显的差异,仍然是一个物种。而一个水电枢纽的寿命充其量只有数百年,对于繁殖率很高的鱼类,在大坝阻隔期间其遗传多样性下降速率不可能像某些学者想像的那么快。

  修建过鱼设施,并不能解决大坝上下鱼类基因交流的问题。其理由是:第一,鱼道或升鱼机等过鱼设施,只能供鱼上溯,不能诱鱼下行,只上不下,不能说是“交流”。第二,江河中各种鱼类体形大小悬殊,生活习性不同,克服水流的能力差异很大,不可能修建一个兼容各种鱼类上溯的鱼道。第三,所谓基因交流,是要通过繁殖来实现的,不能繁殖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我国的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如草鱼、青鱼、鲢、鳙、鳡、鳊、赤眼鳟等,是在春末夏初江河发生洪水时,在上涨的水流中产漂流性卵,鱼卵和初孵仔鱼在漂流过程中发育,通常要漂流400~500公里才能主动游泳。这些鱼在水库中是不能进行繁殖的。可能有的成熟亲鱼游到水库尾水以上的流水中产卵,但由于漂流距离短,鱼卵进入水库的静水区后,便下沉死亡。河流的梯级开发,将使这一类鱼的繁殖条件完全丧失,根本无法“交流”。对于在砾石河滩产沉性卵或粘性卵的鱼类,如胭脂鱼、鲂等,当水库蓄水后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其位于库区的产卵场不复存在,河流梯级开发后其产卵场亦将全部消失。第四,对于一些适应于激流环境并且多为摄食底栖生物的特有鱼类,因适宜的生境已完全消失而在水库中绝迹,它们是无法通过水库上下交流的。第五,在库区生存的种类,通常种群数量较大,不易出现遗传分化,过鱼无必要性,而对于数量稀少的种类,鱼道不能解决交流问题。

曹文宣认为,我国目前在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建设项目中,拟建、待建和在建的水利枢纽工程,都没有牵涉到阻挡洄游性的鱼、虾、蟹洄游通道并对其资源有严重影响的问题。修建鱼道并不是解决鱼类遗传交流的有效措施,更不是长江流域鱼类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

14、津巴布韦:大型水坝导致全球变暖

来源:水信息网2007年2月27日邢锐明 译 孙磊 校对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982

热带地区水坝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超过了燃烧矿物能源的发电站的排放量。而公众以前一直都认为建造水坝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明智选择。

在20世纪80年代,巴西建造了拜而比那(Balbina)水坝以满足马诺斯市(Manaus)的电力需求,为此2500平方公里左右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被河水淹没。

巴西损失了大量的热带雨林资源,但获得了无污染的能源。

这是巴西对现实作出的妥协之一;巴西所使用电力的80%都由水电站提供。但是水力发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一直都被低估,而水坝的清洁、绿色形象一直得到广泛的认同。

最新的一些研究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水电站对全球气候变暖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使用矿物燃料的发电站。

如果这种说法属实的话,目前的能源战略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战略,需要被重新考虑。

这个问题是由水库中的有机物导致的。

当为了建造水坝而使雨林被淹没的时候,大量的有机物被储存在水中,之后又有更多的有机物被冲入水中。

热带地区建造的水坝储存水的温度较高,里面的有机物会降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

尽管两种都是温室气体,但甲烷更让人关注,甲烷在100年期间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是二氧化碳的20倍。

目前学者对于拜而比那水坝产生了一个共识:在避免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燃烧矿物燃料的效果更好。

但是共识仅限于此。

菲利普•法恩思德是马诺斯市国家亚马逊研究所德一名生物学家,他对水坝环境效应一直持负面态度。

他的工作是检测流出水坝的水流中的有机物含量,这主要基于理论性的计算。

许多水坝使得水流从低于水平面数米的状态下释放出去,这使得水流经历了相当大的压力变化。

法恩思德认为,这个过程会导致甲烷的释放,就像打开碳酸饮料的瓶口时会有二氧化碳气体流出一样。

他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的水电站在投入运行的前十年,释放出的温室气体的碳的含量是燃烧化石的发电站释放的4倍。

路易斯•平谷莉•罗斯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她认为法恩思德夸大了水坝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罗斯和她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同事们已经和法恩思德就这个问题争论了十年。

他们特别不赞同的一点是,法恩思德依照法属圭亚那的皮迪特•萨特水坝的相关数据来进行上述推断,而这些数据都是在水坝建立之后立刻取得的,这时的有机物含量无疑是最大的。

由于热带地区水坝相关的数据不太容易获得,因此双方的争论一直非常的激烈,没有达成结论。

环保组织对罗斯观点的公正性提出质疑,因为罗斯的一部分科研资金是由水电企业提供的。

罗斯强烈否认上述质疑,她接着又指责法恩思德试图去“否定水坝的积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2月5日和12月6日在巴黎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没有能够解决上述争议,但是研究者将对新发现的甲烷数据进行探讨。

例如,在11月14日,法国托罗斯的气象学实验室的福瑞德里克•古恩林和他的同事公布了从三个热带地区水坝的下游河道观察得到的甲烷排放量数据。

他们发现,在水坝下游河道的河水中检测到大量的甲烷,约占总气体排放量的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另外一项新的研究预计,仅仅拜而比那水坝下游的有机排放物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就相当于圣保罗市消耗的所有矿物燃料对气候变暖影响的6%,圣保罗市拥有1100万人口。

即使不存在这些下游排放物,水坝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丹尼•库伦沃德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能源政策专家,他已经对法恩思德的观点进行了初步的计算验证。

库伦沃德强调说,他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数据,但是他已经根据现有的数据估算出这些水坝每年释放的甲烷气体的重量大约在9500万吨和1亿2200万吨之间。

如果这个数据准确的话,全球每年甲烷排放量(以前进行统计时不把水坝的排放量包括在内)将增加五分之一。

许多人认为,现在应该采取应对措施了。

一些人对热带地区建造的大型水坝工程的命运感到担心,例如在刚果河上投资50亿美元的一项水利工程。

另一个让人担心的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这个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清洁能源项目进行投资,这些投资机会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以实现《京都议定书》设定的目标的回报。

目前的法规允许一些水电项目依照《清洁发展机制》的规定获得投资资金;而一些科学家和环保组织则希望对这种状况进行修改。

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相关数据支持,形势就不会发生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学者也将讨论应该优先考虑哪个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国际合作。

2008年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气候变化的政府间合作论坛》(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将决定是否就可再生能源问题制定一份特别报告。

波特•梅兹是荷兰环境评估委员会的气候政策专家和《气候变化的政府间合作论坛》下属的一个工作组的组长。他认为,以前的IPCC特别报告已经对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水坝的问题很可能将在能源问题框架内得到探讨。

15、气候变暖 成都将有可能和广州一样四季如夏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2007年2月28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8016

相信大家对去年夏天的高温大旱还记忆犹新。省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表示,气候变暖造成的最直接威胁就是极端气候灾害异常,也就是说,像去年那样罕见的高温大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将更为频繁地发生。

高温大旱将不断增加

谈到气候变暖的影响,省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指出,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区域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去年我省遭遇60年一遇的高温大旱天气;全国发生了几次大的台风,登陆时间早、滞留时间长、破坏性强,历史上罕见;沙尘暴天气多、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水位低、部分地区农作物病虫害严重也是多年少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和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

最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相关报告预估,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气温将平均增暖1.1℃-6.4℃。如果真是这样,对四川乃至全国都将造成极大灾难。因为,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都将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

成都气候将与广州类似

马振峰说,气候变暖还会改变区域内气候分布形势的变化。有研究表明,如果北京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1℃,将类似于黄河流域如河南、甘肃等省的气候状况;如果上升2℃,将和江苏、安徽、山东等淮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差不多。

就气候变暖的程度来说,目前最为严重的是北方地区,而四川由于地形影响,变暖相对滞后,但近几年程度也在开始加剧。如果气候持续变暖下去,成都的气候将有可能和现在的广州一样,四季如夏。这也是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分布形势变化的结果。

湖泊冰川大面积缩减

除气候灾害更为极端、防灾形势不容乐观外,气候变暖还很有可能对湖泊冰川等水资源带来灭顶之灾。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近日指出,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北冰川面积显著减少,据预计,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少27%。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除松花江上游和黄河上游径流有所增加外,我国其他主要流域的径流量都呈减少趋势。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西北各大湖泊绝大多数水量入不敷出,每年平均有20多个湖泊消失。

雾天增多酸雨更普遍

全球变暖还将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新压力。受气候变暖及其所导致的干旱化趋势影响,我国草原和荒漠分布范围向我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草原面积不断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

成都冬天原本就是个多雾的城市,有时由于空气中粉尘太多,甚至还会出现酸雨和黄雾。马振峰说,由于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热岛效应,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增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增多,像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以后还将呈增多增强趋势。

相关报道

天气暖和了电暖器提前下架

气候变暖·影响生活

“好热哦,简直就像四五月的天,哪里是2月早春哦!”春天提前一个月到来,不少成都市民早早脱下冬装,但却苦了不少商家。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商家对高温天气喊“黄”———不仅取暖产品提前下柜,换季打折提前一月登场,存货更是卖不出去,销售量仅是去年的50%。

某商场小家电组督导田女士说,暖冬对取暖产品影响挺大,前年最火时一天要卖50多台取暖器,而去年一天最多只能卖到20多台,销售额同比下降20%-30%。为应对提前来到的暖和天气,商场提前近半个月开始换季促销,许多取暖产品身价更是提前“跳水”,搭送的赠品也比往年更多、更丰富。

人民商场已找不到取暖器的踪影了,销售人员说,暖冬影响了家电的销售,商场在上星期就已将其下架。在电热毯柜台,销售人员说,电热毯最多再撑一周也要下架,天气太暖和了,卖不动。

暖冬让不少市民早早脱下冬装,羽绒服市场也开始换季价格战。原来一件标价六七百元的羽绒服现在标价200多元,羽绒服的特价促销也比去年提前了近一个月。即便羽绒服折价出售,但仍没有多少人问津。 (记者余媛媛简文敏实习生盛茜)

提前一月羊肉馆变冷啖杯店

暖暖的太阳照出了羊肉汤锅老板的满脸愁云。昨日下午5时多,在往年的同期,经营羊肉汤锅生意的苏老板可能正忙碌着张罗生意,可今年她却一个人守着空空荡荡的羊肉汤锅场子,满脸愁云,“现在根本没什么人吃羊肉了。”另一家经营羊肉生意的钟师傅已开始张罗着卖冷啖杯了,“比去年提早了一个多月,因为羊肉没人吃了。” (记者江玮实习生杨敏)

气温偏高纷飞蚊虫惹人烦

气候变暖,不仅改变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和导致许多物种加速灭绝,同时也直接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居住环境,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要解决的尖锐矛盾之一。

影响·江河库塘形势严峻旱灾洪灾可能猛烈

根据省水文局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省114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24.98亿立方米,可截至今年1月底,全省水利工程蓄水量只有62.4亿立方米,总体上水质状况比往年变差。“这与异常天气有关,又是天气变暖的间接结果,气温上升必使湖泊、库塘水分蒸发加速、水位普遍下降。气候变暖对水利基础设施的防御能力也形成了考验!”水利专家分析说。

专家认为,今年我省旱灾洪灾形势都很严峻,可能导致洪水风暴灾害猛烈,这极可能是气候变暖给水环境带来的最大影响。

影响·居住环境

孕育大量害虫威胁市民生活

近期以来,相当部分害虫已开始在树叶和草丛间萌动。记者昨日发现,在成都许多天竺桂、樟树、海桐、紫薇、柳树、桂花等树叶上,发现了大量浑白色物质,“那就是害虫的卵。”园林植物专家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冬气温偏高至少“孕育”了往年2-3倍的病虫害,或许今年春夏它们就会大举侵袭小区、街道甚至房屋,影响市民生活。

影响·周边沙化

沙化正在加剧直接威胁成都

在岷江源头的辖曼乡文戈村,这里似乎在一夜间就变成了荒漠。目前此地大风一来,沙尘就已遮天蔽日,两米外不见人影。这里的沙尘,正在逼近直线距离仅400公里的成都市区以及周边城市……当前,位于岷江、大渡河和黄河源头的川西北地区草场的沙漠化现状已极其明显,“气候不断变暖,必使地表水蒸发加速,是土壤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中科院成都分院有关专家表示。如果气候继续变暖,这种现象极可能在成都平原出现。

影响·森林安全

气候干燥无比森林防火严峻

气候变暖与久旱不雨已使我省林区比往年更为干燥,枯枝落叶等可燃物增加较多,火险等级急剧上升。尤其是当前,林区人员活动频繁,节日用火和农事用火大量增加,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加大,防火形势十分严峻。“森林是城市之肺,尤其是成都周边的丰富林区为遏制气温升高、净化城市空气起到了巨大作用。”林业部门有关人士称,目前包括成都四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森林资源,都因为这个暖冬而使灾情一触即发,“城市之肺”受到百年不遇的严峻考验。 记者万金龙实习生伍文静

16、挣钱是为了买药吗? 

来源: 新京报2007-2-20 □汪永晨(北京学者)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2-20/018@012613.htm

  挣钱是为了买药,可能没人会同意这个因果关系。但拼命干活累,最终累倒了再花钱去看病,现实中并不少见。

  北京市环保局、统计局13日发布的绿色GDP核算报告首次公布北京污染损失116亿。这份报告还显示:2004年,北京市大气、水、固体废物各项污染物实际和虚拟治理总成本为82.66亿元,其中虚拟治理成本为29.19亿元,占35.3%。1998年至今,北京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已达到1192亿元。这一数字细想想和挣钱看病是不是一回事呢?

  在公布此数据时,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还指出,由于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刚刚建立,在基础资料获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核算中未包括资源成本核算,环境损失成本中也没有计入生态破坏损失。

  除了挣钱是为了买药很荒唐,这些年我们的国人说到吃,也总有点不知所措。养多宝鱼的水是污染的,种蔬菜的地撒多了农药……遗憾的是,连吃什么都担心的时候,还是常常有人问我,人的肚子还没吃饱,怎么考虑环境。

  今年1月29日,我们按照广东环保局网上发布的信息:从广东排放废水和废气各占全省污染负荷60%、50%的企业名单中抄下两个:为“中国水污染地图”定位。

  一上路,先是看到广州大街上,一辆垃圾车边走边流出带着极大味道的污水。每当红绿灯车停下来时,地上就是一摊臭水。清晨上班的人从车旁走过时,不得不捂着鼻子。在离虎门大桥不远的地方,我们先找到了有关方面根据民众举报,一举查获的严重违反环保法律的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批转给广东的首宗群众举报环保案件。该厂偷排废水超标19倍多。至今厂房的烟囱里还呼呼地冒着烟。

  接下来,我们的车停在了东莞城里的运河旁。让我们怎么也没想到,运河竟然是漆黑的,上面还漂着厚厚的一层油。广州番禺梅山———马利酵母有限公司,2002年,2004年,2006年一直都被广东省列在污染企业的行列里。如今走在公司大门外,味道依然很大。我把传达室的人叫出来问,是什么味道?回答:和我们公司没关。

  2月5日下午,我接到湖北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汉江会长运建立的来信。信中写道:2月4日,世界癌症日。我会一行8人去翟湾村,看望正在病中的癌症患者,顺道去了刁河、白河边,只见新甸铺桥下污水直排,白河又变成了“黑”河。河面上漂浮着许多废液、泡沫。

  2005年10月,运建立曾打电话告诉我,通过当地政府和绿色汉江的努力白河清了。2006年元旦我到那采访时,白河水确实比过去清了不少。没想到才一年,运建立再次来信说的却是:河又“黑”了。

  污染,已成为中国各大江河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家环保总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7500多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这种布局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各个地方政府的利益需要,根本没有也难以从环保的角度在宏观层面上加以考虑。

  水污染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而中国官员一届任期只有5年,因而,环保考核往往难以操作。近几年,中国已经开始把环保列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目标,但是,在实际执行时,却往往很难落到实处。

  正是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地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防止出现大的环境污染事故,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一般很少因环保而“问责”。那有了污染怎么办,花钱治嘛。

  问题是,花钱治得了吗?

  “水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80%与水污染有关,据统计,每年世界上有2500万名以上的儿童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死亡,超过了“战争难民”的人数。

  我曾呼吁立一部“环境安全法”。生态环境安全作为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安全是指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障。

  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是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

  花点钱是小事,真的安全出了问题,有了疑难杂症,钱有用吗?

  与其挣钱买药,不如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其花钱治污,不如从根上就减少污染。

  在强调GDP的时候,加上绿色的指标,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