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二十七日江河信息导读:

二月二十七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2-27

二月二十七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境资讯:

1、环保总局等6部门联发通知:杜绝商品过度包装  

2、潘岳称现行环境保护法职能划分不清责任不明

 

地方信息:

3、重庆今春再遇大旱:长江水位剧降 人畜饮水奇缺

4、昆明将成立滇池环保基金 

5、《人民日报》:北京走生态治水之路 人口多了 用水少了

6、河南将环保列为十大实事 

7、淮河近期“水质全年最差”

 

污染信息:

8、四川广汉渔场大量鱼群死亡 养殖户称污染所致

 

重大水事:

9、新华网:三峡移民共搬迁安置120万人 动态投资544亿元

10、新华网:小浪底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支援山东春灌

 

人与自然:

11、野生动物专家呼吁尽快为普氏原羚建专属保护区

12、福建省近20年来首次发现特有鸟类中华秋沙鸭

 

气候变化:

13、热点解读:罕见暖冬,我们该如何应对

14、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全球变暖绝非杞人忧天

 

环境时评:

15、也谈环保与发展中的天平与尺蠖(水博)

 

 

 

1、环保总局等6部门联发通知:杜绝商品过度包装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7年0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20647.html

  为贯彻国务院领导“提倡节约,重视环保,反对商品过度包装”的批示精神,国家发改委、中央宣传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反对商品过度包装的通知》,要求加大力度遏制商品过度包装。

  “通知”指出,部分地方生产厂商、销售商家为赚取更多利润,在包装上大做文章,导致过度包装泛滥,主要表现在包装层次过多、材料过当;结构设计过当、包装功能过剩;表面装潢过度、包装成本过高等。这种现象既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

  “通知”要求,要充分认识反对过度包装、树立节约型消费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过度包装造成的危害很大。一是浪费资源;二是污染环境;三是损害消费者利益;四是助长了奢华浪费、畸形消费的不正之风。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反对过度包装,杜绝包装浪费。

  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反对过度包装的宣传,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中央主要新闻媒体,要组织好相关宣传报道,引导节约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抵制过度包装商品;督促生产厂商控制过度包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广播影视部门要组织各省级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并在电视、广播等视听媒体的重要时段,播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报道和相关公益广告;在报纸等媒体的重要版面,开辟资源节约专门栏目、专题报道和专版,进行集中和系列的宣传报道。

  各地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要会同有关单位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企业要加快节能绿色产品的研发,并引导商品生产与流通企业在科学定价、合理营销、适度包装方面通力合作。

要抓紧研究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加快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立法进程;其次要加快制订和完善有关包装物生产和使用标准,明确规定包装物的容积、材耗、成本等指标,形成完整的包装物标准体系。包装物生产和使用企业应当按照标准生产、使用包装物。对违反标准的产品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严查处;第三要抓紧制订遏制过度包装的管理办法、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对包装的设计、回收、再利用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切实加强对包装物及其回收利用的管理,强化对过度包装的处罚条款;第四要发挥价格杠杆和税收调节作用,研究制订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 

2、潘岳称现行环境保护法职能划分不清责任不明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7年02月27日 顾瑞珍

http://news.sina.com.cn/c/2007-02-27/094712381269.shtml

  《环境保护法》1989年颁布实施,至今已长达18年之久,近年来,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两会前夕,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此做了回应。

  修改《环境保护法》势在必行

  记者:自2002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于《环境保护法》修改的建议和提案不断增加。您认为现行的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导致修改呼声如此强烈?

  潘岳:的确如此,2004年以来的三年中,“两会”共接到关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建议和提案35件,占环保立法建议和提案总数的近一半,多达400余人次全国人大代表参与建议。

  现行《环境保护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在规范政府环境行为方面,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缺乏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法律体系中缺乏调整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在规范企业环境行为方面,对违法行为处罚软弱无力,缺少量化标准。

  2005年,监察部、环保总局对9大环境违法案件进行挂牌督办,17名责任人受到撤职、记过、警告等处分。有12个省区市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时,处分责任人163人,其中政府领导7人,职能部门领导20人。2006年国务院七部门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并已取得阶段成果,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给一些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

  修改《环境保护法》须强化政府环保责任

  记者:我们知道政府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当地环境质量的好坏。您认为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环境违法事件,政府是否真正履行了辖区管理责任?《环境保护法》的修改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潘岳:政府在环保方面不作为、干预执法及决策失误是造成环境顽疾久治不愈的主要根源。从震惊全国的“沱江水污染事件和“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到由于政府行政不作为导致的甘肃血铅超标和湖南岳阳砷超标等环境事件,使我们看到环境违法事件背后,大都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地方政府在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错误政绩观指导下,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成为环境违法行为的保护伞和挡箭牌。许多地方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看似责任在企业,实际根源在政府。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法律缺失,政府环保责任成为一纸空文。目前我国现行各单项环境资源法律多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主要调整对象,而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规定非常有限。《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监管主体的职能划分不清,责任不明,统一监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分管部门相互之间职能交叉、缺位、错位现象大量存在。致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环保局长自己充当举报人写匿名信,向上级反映应该授权由他来解决问题的尴尬局面。

  政府不履行环境责任以及履行环境责任不到位,已成为制约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修改《环境保护法》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必须突出强化政府环保责任。

  《环境保护法》修改刻不容缓

  记者:那么您认为落实政府环保责任应确立或完善的主要法律制度有哪些?

  潘岳:《环境保护法》修改应当紧紧围绕落实“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重点解决地方政府干扰环境执法问题,认真落实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的要求,创建和强化一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落实政府环保责任应确立或者完善的主要法律制度和措施,可归纳为科学决策、实施措施、保障措施、监督机制、责任追究五大类。

  《环境保护法》修改中强化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将法律调整对象扩展至政府,并且建立和完善一批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管理制度,是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制的丰富和完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有益探索。

  在法律修改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借鉴现有的立法成果,对一些经实践证明在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方面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例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区划与环境功能区划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环境质量公告和信息发布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应当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予以确立,使我国环境法律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

  法者,国之重器。立法准确到位,可以事半功倍。潘岳表示,未来10-15年正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关键时期,界定政府环保责任,《环境保护法》修改刻不容缓。

3、重庆今春再遇大旱:长江水位剧降 人畜饮水奇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18961.html

  

嘉陵江重庆主城区段严重水枯,河床裸露,部分船只停航。本报记者 余继军摄

  本报重庆2月26日电 记者余继军报道:继去年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之后,今年入春以来,重庆市再次陷入严重旱情。近段时间来,主城江面就陆续有多艘船舶搁浅。同时,春旱还导致全市近150万人、98万头大牲畜缺水。

  两江水位逼近最低点

  据长江上游水文预报中心副主任王世平介绍,2月18日以来,重庆段长江、嘉陵江水位持续下降。

  截至26日10时,嘉陵江北温泉水文站水位已降到176.16米,跌破该站自1939年建站以来176.23米的最低值。

  “由于是枯水期,两江的水位可能还将继续下降,预计会持续到3月15日左右。”王世平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去年特大干旱影响,长江上游降雨较少;二是与长江上游地区修建的100多个电站有关,它们蓄水发电也影响了今年的长江水位。

  沙坪坝区自来水厂一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嘉陵江干涸,已经出现取水困难。

  航道浅窄,千吨货船搁浅江面

  2月25日,货轮“顺风3”号发生搁浅事故,致使部分大型船舶滞留在附近水域。

  近段时间以来,像“顺风3”号这样在重庆主城江段搁浅的船舶已有多艘。重庆海事局海事监管中心夏时鹏主任介绍,“现在重庆水位已达到本地零水位以下0.47米,这是3年来的最低水位,而正常行船的水位必须达到0.5米以上。”

  目前,重庆海事局已在江面上设立了检查岗,严格控制过往船舶的载重量,防止搁浅事故。

  春旱严重,150万人缺水

  虽然从2月以来,重庆各地降水量接近常年甚至偏多,但受2006年特大干旱的影响,全市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目前全市蓄水量约11.7亿立方米,不到历史同期应蓄水量的50%,缺水严重。

  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25日统计,全市作物受旱面积104千公顷,水田缺水175千公顷、旱地缺墒98千公顷;18个区县141个镇乡的近150万人、98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目前,重庆有关部门已派出工作组分赴缺水地区,指导各地采取打井、修塘坝等措施增加蓄水量;本着“先生活、后生产”的用水原则,停止可能影响生活用水和春灌用水的放水发电和放水捕鱼。为保证春耕生产,重庆还制订出了以旱制旱的减灾技术措施。

据重庆市气象台台长刘德介绍,如果春旱持续严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会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以保证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4、昆明将成立滇池环保基金 

来源:昆明日报2007-2-27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218.html

  记者昨天(26日)从市政府获悉,为了更有效地治理滇池,我市将成立滇池环保基金,接受国内外热心和关心滇池的人士及组织援助及捐赠。

  据悉,“九五”、“十五”期间,滇池治理累计投入资金47.62亿元。其中国家投入资金为10.7亿元,占总投资的22.47%;省级投入6.65亿元,占总投资的13.96%;市级投入24.37亿元,占总投资的51.18%。此外,还有世行贷款的4.98亿元,企业新老污染源治理投入的0.92亿元。

  省调研组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目前在滇池治理中,投入不足与现有各种资金的统筹利用不够并存。在投入方面,初步测算,“十五”期间,昆明市财政年均投入滇池治理的资金占GDP的0.5%,地方财政投入滇池治理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未完全形成。初步估算,实施环湖截污、环湖生态、流域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流域近期水资源内补外调四大工程约需投资450亿元。对此,调研组建议,应尽快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和融资体系,对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社会捐助、发行债券、征收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垃圾清运处理费、企业排污费、各类罚没收入等渠道的资金,依法合理筹集、征管及安排使用。

据了解,昆明市将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和融资体系,强化规划、土地的导向作用,统筹研究环湖规划,有条件的地段结合片区土地开发,招标选择投资主体,减少政府直接投资。对即将建设和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在逐步配套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的同时,积极推进BOT、TOT等方式投资。转变城市排水和垃圾处理政府投资建设、国有事业单位管理的格局,推行环保产业化运营机制和企业化运营管理方式。 记者李丹丹

5、《人民日报》:北京走生态治水之路 人口多了 用水少了

来源:《人民日报》 2007年2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964

北京走生态治水之路 人口多了 用水少了

编者按:中宣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最近联合组织了以"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主题的"节水中国行"采访活动,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采访。本版从今天起,陆续刊登相关报道。

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1立方米,属于重度缺水城市。北京市的人口从2000年底的1107.5万增加到2005年底的1578万,但总用水量却从2000年的40.6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34.5亿立方米,北京正在迈向节水型社会。

从源头治理

今年"五一"期间,北京怀柔区神堂峪村共接待了17万游人,光小车就有3万多辆。随着山区民俗旅游的发展,大批城市居民到山区休闲度假,给山区农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留下了污水和垃圾。据统计,山区平均日污水排放量约2.94万吨,日生产垃圾约3000多吨,其中60%以上堆放在河道或沟道附近,严重影响河流、水库水质。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说,占全市总面积61%的山区是北京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全市现有85座水库,绝大部分在山区,科学地保护好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水质至关重要。

北京市水务部门变下游治理为从源头上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采取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具体包括封山禁牧,恢复植被;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39处;建设生态河道等。

毕小刚说:"通过综合治理,目前已经建成清洁小流域20条,使密云水库在连续干旱、蓄水锐减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国家饮用水二类水质标准。"

农业用水减两成

农业用水占北京市用水总量的40%。目前,北京市完成节水农田建设20万亩,累计节水灌溉面积已达550万亩。在怀柔区雁栖镇范各庄村,看见村民白玉贵手持IC卡插入了田间的智能水表控制器,电子显示屏可看到"第三户,剩76.8元,用掉116.5方水"。白玉贵说:"以前种葡萄是大水漫灌,现在实行滴灌后,可比以前省2/3的水。"

"水表一转,农民用水少一半。现在全村家家都装上了水表,无论是生活用水还是农业用水,全部实行了用水凭卡",南李渠村用水协会会长肖善军说。

毕小刚介绍说,实行节水灌溉技术后,北京市农业用水量由2000年的16.5亿立方米,减少到2005年的13.2亿立方米,减少了22%。北京市农业用水在各类用水中排名由第一位降到第二位。到2010年,北京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将达到95%以上,农业年用水将由12亿立方米减少到10亿立方米。

温榆河水将成为再生水

温榆河原是一条排污河,随着北京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沿河污水排入量逐年增多,年污水排放总量达3.24亿立方米,河水污染严重,水质为劣5类。

北京市水务局从2003年开始,有代表性地选择了7个排污口进行试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环保技术,寻找到了一系列高效、经济的生态治污方案,为今后大规模治理提供了经验。在昌平区二排干排污口附近,有一个100多米长的池子,臭气熏天的污水从池子的一头流进,经过生物膜技术的处理,从池子另一端流出的水已经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些来自回龙观等地24万人的生活污水,总氮磷超标28倍。"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总工程师奚学仁说,治水是为了用水,温榆河全部治理完之后,将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再生水基地,最多每年可提供3亿多立方米的环境用水。

6、河南将环保列为十大实事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2-27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216.html

  刚刚闭幕的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7年河南省将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十大实事,环境保护再次成为河南省委、省政府承诺的十大实事之一。

  近日,河南省委、省政府组成督察组,对2006年各地落实省委、省政府承诺10件实事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督察报告指出,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沙颍河等6个重点流域应关闭的30家企业已全部关闭,123家深度治理企业已完成治理任务的有87家,对其余36家依法实施了关闭、停产治理或限产限排。新密、巩义两个耐火材料群区应关闭的186家企业已全部关闭,765家限期治理企业已完成治理任务615家,其余150家自动关闭或转产;安全饮水工程方面超额完成任务。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5.619亿元,解决了15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今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承诺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将卫河、惠济河、贾鲁河作为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的重点。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改善13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重点治理化工(化肥)、医药、电力等重污染行业。在全省所有城市和县城建成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确保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正常运行。作者:邵丽华 

7、淮河近期“水质全年最差”

来源:江淮晨报 2007-2-27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213.html

  记者昨日(2月26日)从安徽省环保局获悉,受枯水期以及上游河南地区来水水质污染的影响,春节至今,我省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已达到全年最差状态,基本上都在Ⅴ类及劣Ⅴ类徘徊。省环保局专家透露,该状况有望在4月或5月,整个安徽进入雨水丰沛的春夏雨季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分析,2月18日至24日,淮河干流入境水质为重度污染,7个境内断面中除淮南段石头埠和蚌埠段蚌埠闸上两个断面水质为Ⅴ类外,其余5个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出境水质为劣Ⅴ类;6条入境支流中,颍河、惠济河、涡河和小洪河4条支流的入境断面水质均为劣Ⅴ类,泉河入境水质为Ⅴ类,沱河入境水质为Ⅲ类,2条境内支流淠河和西淝河水质分别为Ⅲ类和劣Ⅴ类。

  据介绍,目前,我省淮河流域超标项目均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此前省建设厅亦透露,2007年度我省在淮河流域至少将建设9座污水处理厂,以达到国家要求的“淮河治污”的要求。 (石红彦)

8、四川广汉渔场大量鱼群死亡 养殖户称污染所致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2007年02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2-27/052512377869.shtml

  事发广汉金龙湖,养鱼户怀疑系水质受污染所致

  “今天又死了上千条鱼,照这样下去,我们将血本无归啊!”昨日,广汉市金龙湖渔场承包户宋天高告诉记者,从农历正月初五(22日)起,该渔场的鱼就莫名奇妙地开始死亡,截至昨日,累计损失已达五六万元。

  昨日上午,记者赶到位于广汉市金鱼镇的金龙湖,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各种鱼翻着白肚铺满湖面,湖东南一角,水已干枯,泥塘里堆满了大量死鱼,有些已风干。

  宋天高告诉记者,去年6月,他与人合伙投资50多万元,承包了280多亩水域养鱼,本准备今年卖个好价钱,不料却遭此一劫,目前,死鱼数量还在不断上升。

  是什么原因造成鱼儿死亡的呢?宋天高带着记者来到离金龙湖不到50米的一条堰沟,“是德阳一工厂排放的污水造成的。”他指着一个正“咕咕”地往鱼塘里冒污水的地方说,“这些污水就是德阳那家工厂排放到李家堰的,流到这里后,就从塘坝底渗流到渔场里了。由于渔场地势比堰沟低,这些污水堵也堵不住。”

  据宋介绍,去年8月,渔场就有2000多斤的鱼突然死去,当时他们以为是养鱼技术出了问题。然而,第二个月,又有1万6千多斤鱼突然死掉,他们开始怀疑是水质被污染,导致鱼儿中毒。当时,他们把取的水样拿到专门的检验机构测试,随后又把检验报告送到了当地环保部门,由于他们当时把死鱼捞起来后用土埋了,因此失去了证据,此事一度被搁置起来。

  昨日上午,广汉市渔政、环保部门有关人员赶到现场,取了水样带回去检查。据一工作人员透露,这些鱼都属非正常死亡,初步判断可能是外来因素引起的,具体死亡原因要待渔业水域污染评估报告出来后才能确定。同时,他们已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作了汇报,接下来将对该渔场的死鱼数量、种类进行科学统计。

宋天高称,“这次的损失太惨重了,搭上的是我们5个承包户的命根子。”

9、新华网:三峡移民共搬迁安置120万人 动态投资544亿元

来源:新华网2007年2月2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922

新华网宜昌2月26日电(记者江时强)三峡库区将在今年启动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截至2006年底,三峡移民共搬迁安置120万人,移民动态投资544亿元。

日前在宜昌召开的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高金榜说,农村移民后期扶持总量按国家核定的57万人实施。在扶持方式上,属于原迁农村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直补到移民个人;对其他新增的后扶人口,统筹使用资金,解决本村的生产生活中如供水供电、交通等公共事业,具体解决什么问题应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

高金榜特别强调,移民扶助政策主要是解决移民生活上存在的困难,生产上的困难通过其他渠道解决。有关地方政府要做好移民思想工作,使移民理解、支持国家的后期扶持政策。

10、新华网:小浪底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支援山东春灌

来源:新华网2007年2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957

新华网济南2月26日电(记者王汝堂)据山东黄河河务局介绍,自26日起,黄河水利管理委员会将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从日平均200立方米每秒增加到800立方米每秒,以支援山东省春季灌溉。

据了解,自去年9月1日以来,山东沿黄八市平均降雨只有40多毫米,比往年平均偏少66%,现有700多万亩麦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

随着近日气温逐渐升高,山东沿黄地区春灌陆续展开,对黄河水的需求日趋迫切。节后上班第一天,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对沿黄各市需水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黄河水利管理委员会根据山东黄河河务局的调查情况,从26日起增加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保证山东春灌用水需求。

11、野生动物专家呼吁尽快为普氏原羚建专属保护区

来源:新华社  2007年0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20458.html

  为保护极度濒危的普氏原羚,专家建议应尽快在青海湖地区设立一个专属保护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志刚在谈到普氏原羚(中华对角羚)的生存状况时说,普氏原羚还能够生存多久尚难以定论,这一物种很可能在人类了解其生态、进化和遗传特征之前,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1875年,这种羚羊首次被发现和命名。历史上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后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觅食竞争加剧、被捕食等原因,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仅有数百只,仅分布于青海湖地区。

  199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普氏原羚也是《全球羚羊保护行动计划》中名列首位的濒危羚羊类物种。

  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李迪强说,如此濒危的野生动物,现在还没有一个专属保护区,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专家建议,应当在青海湖地区设立普氏原羚保护区,将保护区内的牧民迁移至其他地区,实施禁牧,建设人工改良草场、补饲点、补水点和迁徙通道,并配备保护设施和专职保护人员,采取自然繁衍和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以对普氏原羚进行有效保护。(马勇)

12、福建省近20年来首次发现特有鸟类中华秋沙鸭

来源:新华社2007年0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20729.html

  6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日前在福建省光泽县被发现,这是近20年来福建首次确切记录到该种鸟类。

  中华秋沙鸭是中国特有鸟类,全球仅存1000只左右,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

  福建省观鸟会会长杨金介绍,2月22日他与妻子在光泽县李坊乡观鸟时,偶然发现天空中一群腹部为白色的鸭子从头顶飞过,其外形与普通的野鸭有很大区别。跟随它们飞行方向沿途寻找,夫妻二人终于在一水库下游的溪流中发现两雄四雌6只中华秋沙鸭,并对它们进行了拍照,随后将发现报告给了福建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鸟类学会理事兼水鸟专家组组长王岐山教授告诉记者,中华秋沙鸭繁殖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越冬于中国的华南及华中、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它们对生存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喜欢生活在丛林茂密、水质清澈、鱼虾丰富的山区溪流中,筑巢于溪流两岸林间树洞里;由于其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和人为干扰等因素,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目前仍在下降,行踪难觅。(姜克红)

13、热点解读:罕见暖冬,我们该如何应对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2月27日 记者  刘  毅

http://env.people.com.cn/GB/5418962.html

截至2月25日,今冬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8℃,东北三省及北京、重庆平均气温都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枯黄的老叶还未掉光,鲜嫩的绿芽却一个劲儿地往外冒。1月30日,西湖边出现了“老叶新芽同枝”的奇景。包敦远摄

  

2月23日,游客在正在消融的冰雕前拍照。暖冬使沈阳各景区内的冰雕、雪雕提前融化。新华社记者 任 勇摄

  

受暖冬影响,黄河壶口瀑布今冬没有封冻,这种情况30多年来还是第一次出现。

  新华社记者 陶 明摄

  “这个冬天不太冷。”――这是北方地区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统计表明,2006年12月1日入冬以来,截至2月25日,我国平均气温为-2.6℃,较常年同期值(-4.4℃)偏高1.8℃。入冬至今,本该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东北三省以及北京市、重庆市,平均气温均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暖冬已成定局

  北方“数九寒天下大雪”竟成奢望

  大年三十这天,北京白天的最高温度高达9℃,市民们度过了北京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记录资料以来最暖的一个除夕。连续偏高的气温使得京城早早就有了初春景象,长安街边的玉兰已吐出花芽。

  “今年冬天太暖和了!”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朱女士没有回南方老家过年,留在了北京,结果惊喜地发现北京春节期间气温较高,几乎天天可以出门散步,享受冬日的阳光。

  实际上,北京整个冬季都不太冷。立春第二天的2月5日,北京的气温就飙升至16℃,创下了自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这个冬季,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气温不断蹿高、纪录纷纷被破的现象。黑龙江省1月上旬平均气温创下1951年以来的冬季气温最高值。由于气温异常偏高,1月下旬,渤海海冰面积出现了2000年以来的最小值。黄河宁夏段流凌封河日期比常年推迟10天,开河日期提前8天,封河期为30天,比多年平均封河期短18天。

  在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召开地吉林长春,“数九寒天下大雪”竟然成了奢望,降雪量比往年同期大为减少,以至于亚冬会召开前,不得不花大价钱实施人工造雪和人工降雪。

  那么,这个冬季我国总体来看是暖冬吗?

  记者了解到,“暖冬”是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出现的新名词。当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全国范围冬季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值)时,气象专家称之为暖冬。

  目前,2006/2007年冬季还没有画上句号,但根据天气预报,剩下的几天时间里全国不会出现大范围气温骤降,暖冬已成定局。

  不过,气象专家强调,“暖冬”是一个气候概念,并不是说冬季没有大幅降温,也不是说各地普遍都偏暖。例如,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今冬遭遇了持续严寒,据该县气象局2月24日的观测数据,当天的冻土深度已达186厘米,比历史极端最大冻土深度还要多出9厘米。

  暖冬危害多多

  对农牧业、人体健康、交通等产生不利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告诉记者,“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对农牧业、人体健康、交通等方面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气温偏高造成我国北方地区积雪减少,降低了土壤保湿保温效果,加速土壤失墒,加剧了华北、黄淮以及甘肃中部、陕西中北部、辽宁南部、广西南部等地的旱情;同时,气温偏高有利于病虫害越冬基数增高,易导致春夏季节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气温偏高给病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容易引发或加重人们的呼吸系统疾病。据吉林省前卫医院统计,1月1日至22日,该医院呼吸内科接诊患者人数为2528人,儿科接诊患者为11183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2%、62%。

  交通方面,暖冬容易引起大雾等灾害性天气,不利于人们出行。

  暖冬还对皮草业、羽绒服、蔬菜种植等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冰城哈尔滨市,暖冬使皮草销量大减,不少小型零售店支撑不下去,陆续关门转行。江苏常熟一家羽绒服厂对今冬天气判断失误,仓库内的产品堆积如山,库存量达50多万件。在广东韶关,由于天暖,蔬菜长势迅猛,出现了菜贱伤农的现象,批发菜价一度由七八角钱一斤跌到了五分钱一斤。

  暖冬还将持续

  在减缓气候变暖的同时,也要努力适应

  不过,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也指出,“冬季偏暖,也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

  气温偏高可以减少北方地区设施农业的能耗,使采暖需求降低,对节约能源十分有利。供暖排放也会相应减少,使大气污染程度减轻。国家气候中心对2005/2006年冬季北方采暖耗能进行的评估表明,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青海冬季偏暖,采暖耗能相应较常年同期减少幅度一般为2%―5%,其中青海冬季偏暖明显,采暖耗能减少了21%。

  气温偏高还有利于牧区牲畜安全越冬,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冬季偏暖使雪后路面积雪融化快,对交通运输有利。

  同时,冬天偏高的气温也可减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疾病的发病或死亡率。

  “总体来看,冬季偏暖及全球气候变暖弊大于利。”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谈判代表邹骥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06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至2.1℃。今后,人们还将频繁地遭遇暖冬。

“气候变暖正在发生。而且,人类要扭转这种趋势,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见到效果。”邹骥强调说,“因此,我们在减缓气候变暖的同时,也要努力去适应气候变暖。这对国民经济对自然依赖性比较大、生态比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

14、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全球变暖绝非杞人忧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2月27日 记者 刘  毅

http://env.people.com.cn/GB/5418964.html

  今年我国遭遇暖冬已成定局。在欧洲、美国等地,今冬气温也一路走高,屡破纪录。

  全球气候变暖将带来哪些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记者:近些年来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似乎很明显。

  秦大河:确实是这样。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1950年以后,无论是年平均温度还是冬季温度,我国大部地区都有明显的变暖趋势。从1986/1987年的冬季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19个暖冬。特别是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达9.92℃,成为1951年以来创纪录的暖年。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2006年,对气候极为敏感的青藏高原39个国家正式气象观测站中,有13个站的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最直接威胁是极端气候灾害异常

  记者:最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相关报告预估,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气温将平均增暖1.1℃至6.4℃。作为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您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最直接的威胁是什么?

  秦大河:我认为,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气候灾害异常,难御难防。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仅会导致暖冬的出现,还会使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高温、干旱、飓风的频数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全球气候变暖从总体上来讲,影响到我们这个地球村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国家。

  2006年中国发生了几次大的台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去年,我国台风登陆时间早、滞留时间长、风力大、降雨多、破坏性强,历史上罕见;春季森林火灾重、沙尘暴天气多、四川重庆夏季伏旱强、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的水位低、部分地区农作物病虫害严重也是多年少见;暴雨、高温热浪、大雾、霾、雷电、酸雨等频发的灾害性天气和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如果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气温平均增暖1.1℃至6.4℃,这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

  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现实威胁

  记者: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带来哪些影响?

  秦大河:除了气候灾害更为极端、防灾形势不容乐观外,我们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还很有可能对我国带来以下影响。

  一个是雨雪时空分布异常,水资源安全形势堪忧。

  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显著减少,据预计,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少27%。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除松花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的径流有所增加外,我国其他主要流域的径流量都呈减少趋势。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的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西北各大湖泊绝大多数水量入不敷出,每年平均有20多个湖泊消失。

  另一个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新的压力。受全球气候变暖及其所导致的干旱化趋势,我国草原和荒漠分布范围向我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草原面积不断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

  我国的湿地面积也大大减少,东北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从1949年的534万公顷锐减到2000年的95万公顷。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对冻土区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河湖水文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对青藏高原气候产生重要反馈作用。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迁移和消亡的概率明显增加。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热岛效应,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增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增多,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也将呈增多增强趋势。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导致土地退化和病虫害加剧,农业生产风险加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记者: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科学家们在杞人忧天。

  秦大河:应当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现实威胁,绝非杞人忧天。

  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作出努力

  记者:如何评价我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秦大河:我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与高度肯定。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要求力争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成效,“规划”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0%。

  此外,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多部门和广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都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其中。

  记者:当前,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秦大河: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对缓慢,没有引起整个社会足够重视;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比较复杂,而各方面的应对缺乏科学指导;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过多强调“减缓”而忽视“适应”等。

  为更好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议把应对气候变化列入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加快建设国家气候变化应对科学工程;组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专家和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国家战略,尤其要拿出防御和减轻极端气候灾害的战略措施;加强气候变化的宣传,唤起全社会节约资源能源、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

  气候变暖具有全球化特征和历史性根源,不是一时、一地、一国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作出努力。

  链

  今冬全球气温偏高

  美国东北部入冬以来,气温反常。1月6日纽约创下1950年以来的冬季最高气温纪录,达到22摄氏度。纽约中央公园内,樱树繁花似锦。冬季大衣及用品严重滞销。

  2006年冬天,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根本无雪可滑,原本将在奥地利、法国和瑞士举办的“世界杯”滑雪比赛取消。

  法国的气象学家早在2006年11月末就说,法国经历了50年来最温暖的秋天,平均气温比50年来平均值高出2.9摄氏度。

  瑞士的鸟类学家则观察到,2006年冬天候鸟的迁徙时间推迟。

  《泰晤士报》说,虽然前几年也出现过类似今年的暖冬现象,但各种迹象暗示着,这也许是欧洲将逐渐变得彻底无雪可滑的一个开始。

  “暖冬后遗症”不可轻视

  专家提醒,暖冬对有些人的健康是不利的。进入春季后,“暖冬后遗症”不可轻视。

  首先,天气转暖较早,人体内不适应变化往往会发生紊乱,细菌病毒等就会乘虚而入。再加上春季本来就是外感病多发季节,人们稍有不慎,就易受风寒而致感冒。此外,忽冷忽热天气会使冠心病、哮喘等病人病情恶化。

医生建议,市民要随着气候冷暖及时添减衣服;出了汗,不要马上脱衣摘帽;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公共场所和家庭每天都要开窗换气;学生和幼儿在近期内要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

15、也谈环保与发展中的天平与尺蠖(水博)

来源:经济观察报2007年2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947

很高兴看到《环保与发展中的天平与尺蠖》这篇文章(见《经济观察报》2007年1月8日第33版)。平心而论这篇文章是几年来有关水电的争论中,少见的理性文章。我注意到,这篇文章与以往的一系列反坝文章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作者是支持怒江水电开发的。作为水电工作者,我非常高兴社会学者能够这样理性地讨论我国水电开发问题。然而,尽管作者的态度非常理性,但是由于作者缺乏必要的水电知识,也不太了解我国水电建设的实际情况,因而,难免会先入为主地接受一些反水坝谣言的误导,难免会依据错误的事实,做出错误的分析和论断。为了使作者理性地讨论,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本文就先在几个方面,对作者文章中的某些认识误区,加以简单的说明。同时也欢迎作者和其他有兴趣的人士参与讨论。

关于反坝环保组织的作用

作者强调,环保主义者对水电开发环境代价的控制作用也功不可没,作为对“水电利益集团”的一种民间制约力量它更是不可或缺。在消灭水电不可行的情况下,它的实际功能应当是发挥监督、制衡作用,把水电开发的环境代价与人道代价尽可能地压低。

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国外法制社会成长起来的非政府组织不同,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有着很多先天不足的致命弱点。很多环保组织的负责人,完全把环保组织当成了个人哗众取宠的平台。例如,有些人连发电量和装机量都还搞不清楚,就敢于在公开的场合胡乱评论水电开发的效益。除此之外,作者还应该注意到中国的水电开发实际上还不是市场开发。早年的水电开发完全是国家行为,电力体制改革之后,尽管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了几大电力公司鼓励互相竞争,但是,目前中国的水电还不能说是市场化的开发。因为,水电的上网电价是由国家根据电站建设成本核算之后的“还本付息”电价。也就是说,目前中国水电开发的利益大小,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政府根据投资成本决定的。例如,龙羊峡、漫湾这样的早期建设的水电站,由于成本不高,其上网电价仅为0.14元/度,三峡的上网电价也只有0.25元/度。

作者所说的“水电利益集团”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至少应该说是受国家控制的国有企业),因为采用“还本付息”计算电价,水电建设成本中环保费用的高低,与开发建设者的收益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作者所说的环保组织“是发挥监督、制衡作用,把水电开发的环境代价与人道代价尽可能地压低”,即使正确的话,那么监督、制衡的也是各级政府,而不是水电建设的业主。此外,还因为水电的低成本是客观事实,国家要把水电的利益通过电价返还给全国公众。最终在国民福利与环保方面的比例如何决策,是由国家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确定的。从这一点上看,未必就是环保的投入越高就越好。

目前,我们国家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环保投入,还不可能像环保组织希望的那样完美。这不是我国政府重不重视环保的问题,而是大多数百姓的承受能力的问题,环保的投入最终还要体现在每个国民身上。例如,我国现在生产的太阳能发电装置,95%都出口到欧洲市场,原因就是我国民众还不能承受那么高的发电成本。因此,中国水电开发与环保的博弈,本质上不是什么水电集团与环保组织的博弈,而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炒作不切实际的环保标准之间的博弈。一般水电开发建设商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实际的发言权。水电建设中的环保和移民补偿标准,几乎都是由国家来统一规定。因此,那种把我国水电开发的矛盾看成是“水电利益集团”与公众利益的博弈的说法,完全是一种误解。而且,按照这种思路,很难解决好我国环保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关于对三门峡的评论

作者说:“结果三门峡大坝建成不久就因灾难性淤积(一年半时间潼关河床淤高4.5米)几乎毁了关中平原,从此不能正常蓄水,几十年来基本是低水位小库容运行,改建前十余年更几乎是空库一座,防洪、灌溉、航运功能云云根本无从谈起。今天还有朋友认为该工程‘功大于过’,说它‘毕竟把水灾从人口密集的地方搬到损失较小的地方了’。但这种说法不知何据?历来低水位运行的三门峡什么时候利用过原先设计的‘防洪库容’?几十年来哪一次水灾是靠它防住了的?三门峡给关中平原造成如此灾难,难道那里不是‘人口密集的地方’?”

作者的这种说法显然不大了解事实。除了在三门峡改建施工期间(即便改建前的年份),三门峡水库也能采用临时蓄水,来发挥极其重要的防洪作用。而且,实际当中三门峡也确实在每次黄河防洪的关键时刻,发挥着防洪、防凌的关键作用。三门峡建成以后,到底曾经发挥过多少次防洪作用,完全是有数据可查的。作者质疑说从来没有达到过设计的防洪库容,那是因为该水库根本就没有按照设计运行。由于平时没有在运行水位上运行,所以,三门峡即使没有达到过防洪水位,绝不等于没有发挥过防洪效益。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作者说,正因为三门峡平时不敢在正常水位运行,所以,在洪水期间能够发挥的防洪作用反而更大。

根据历史记载,黄河是三年两决口,而解放后的50多年里,黄河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大决口灾害。特别在黄河上的其他水库没有建成之前,三门峡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防洪作用,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为什么在小浪底水库没有建成之前,没有一个人敢说要废掉三门峡?就是因为三门峡对黄河下游的防洪是极其重要的。

有人说三门峡“毕竟把水灾从人口密集的地方搬到损失较小的地方了”也是客观事实。也许作者还不了解,黄河下游的人口密度绝对是高于渭河平原,而且,两处的水灾非常不同的特点在于,渭河水灾是排水不畅造成的涝灾,而黄河下游是地上悬河,一旦洪水破堤就是一种灾难性的毁灭。

关于三门峡的利弊评价,我们必须要承认,当初建设三门峡大坝的时候,我们犯了错误,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在改造三门峡的问题上,完全是正确的。假设改造后的三门峡不能做到利大于弊,我们根本就不要去改造它,而应该去炸掉它或者废弃它。之所以不能这样做,就是因为三门峡是我国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坝,在当时的防洪作用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重要。如果了解了这些细节,作者就不会怀疑改造后的三门峡的作用的确是利大于弊的了。

关于“正调节”与“反调节”

在赞美了一番美国的水电站的“正调节”之后,作者说,“而我们的水电开发却经常遵循一种相反的思路,即所谓‘反调节’模式。每个工程都力图上高坝大库,其理由之一据说就是因为上游大库的截流与放水会造成下游的断流或洪水,所以需要再造一座大库来进行反向调节。或者相反,因为下游水库没有考虑淤积问题,所以需要在上游再建大库以拦沙,依此类推,便形成了一座大库为另一座大库‘钓鱼’的现象。于是尽管我国水电资源开发率远低于美国,但高坝大库却多于美国,环境-人文代价也明显高于美国。这样一种把上游水库当作以邻为壑的‘假想敌’的‘水电性恶论’预设在我们这个号称计划经济的国家流行,未免有些奇怪。”

作者关于“正调节”与“反调节”的论述完全是道听途说的。我也见到过《中国电力报》上有人发表过美国的水电站都是正调节,而我们国家都是反调节的文章。但是,作为外行的作者根本就不知道,从专业角度看,这种说法根本就是不成立的。这完全是某个专家自己独出心裁的一种理解,毫无科学根据。至今我们任何一个人恐怕都鉴别不出来,我国的梯级水电站的“反调节”与美国梯级水电站的“正调节”到底有什么区别。如果非要说明,我们习惯的“反调节”的说法,只不过站在上一级水电站的角度上,考虑下游水电站对上游水电站的调节作用。而美国的“正调节”说法,是站在下游水电站的角度上,考虑上游水电站对下游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不管美国的“正调节”和我国的“反调节”,说的完全都是一码事,只不过习惯的叫法不同。如果要严格地说,真正的“反调节”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在我国的潘家口(抽水蓄能)水电站,由于下游水库需要不断地向上游水库抽水,这才是真正的反调节。除此之外,我国所有的水电站的运行,实质上都是和美国一样的“正调节”,或者说美国的水电站都是和我们一样的“反调节”。

关于我国高坝大库多的悖论

作者说:“尽管我国水电资源开发率远低于美国,但高坝大库却多于美国,环境-人文代价也明显高于美国。”这种说法,与美国水电的龙头水库大、可以进行正调节完全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悖论。龙头水库必然就是高坝大库。实际上美国的龙头水库即高坝大库远远多于我国。我国高坝大库少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我们国家的人口密度高于美国,水库占地的矛盾比美国要尖锐得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过去的经济能力有限,没有足够的财力建设大量的高坝大库和龙头水库。直到最近这些年,这一情况才有所扭转。然而,当我们刚刚具备了学习美国、建设龙头水库、彻底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却又遭遇一批反坝学者的造谣和污蔑。他们污蔑我国水电开发的最典型的悖论就是,一方面赞扬美国的龙头水库如何重要、如何好,另一方面又攻击我国的高坝大库建设。

说实在的,我们真是佩服我国的某些所谓学者的想像力,就像“正调节”这种某个专业人士个人的一种不经意的解释,居然就能让我们国内的一大批社会学者浮想联翩,振振有词地把美国的水电开发吹捧上了天,而同时还能用同样的理由把我国同样的梯级水电开发贬低到底。这种非凡的想像力,真是让我们专业人士啼笑皆非。不过,由于龙头水库的问题确实非常重要,我倒是非常有必要多说几句。

我们知道﹐当前制约中国生态环境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水资源。水多﹑水少﹑水脏﹑水浑是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主要矛盾。其中﹐解决水多﹑水少这个最主要水资源矛盾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要修建大型龙头水库﹐拦蓄洪水﹐变水害为水利。这也是国际社会一致的共识﹕联合国最新颁布《2006年的世界水资源报告》﹐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均不足﹕地球淡水资源尽管分布不均﹐也还说得上充足。但是﹐管理不善﹑资源匮乏﹑环境变化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使得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40%的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

然而﹐要建造龙头水库拦蓄﹑储存洪水就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因此就必须改变一部分地区的生态功能。例如﹕规划中的虎跳峡水库,是金沙江上具有调节性能的龙头水库﹐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和迁移人口;怒江规划中的松塔水电站,也是一座大容量的龙头水库﹐由于对原始林地的淹没﹐也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改变。这两个工程非常具有代表性。这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生态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必须要承受的生态损失。

社会各界对龙头水库的生态环境改变反映也是最强烈的。一些极端的环保人士至今都对这两个工程持坚决的反对意见。然而﹐他们不知道﹐中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龙头水库建设。龙头水库的存储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根据世界大坝委员会的资料,美国目前建有大小水坝8万多座﹐其水库总库容约为13万亿立方米。中国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建设资金﹐大坝﹑水电建设严重滞后﹐虽然名义上同样也是8万多座水坝﹐但是其规模﹑功能和作用根本无法与美国相比,真正能够全面发挥调控水资源功能的大型龙头水库并不是很多。目前中国水库总库容仅为5800多亿立方米﹐水库总蓄水量比美国小20多倍﹐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差距在100倍以上。正是这些龙头水库的存在﹐保证了美国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水资源和清洁能源供应﹐造就了美国今天的绿水青山。

由于缺乏龙头水库的调节能力,迄今为止中国的水能利用率也仅达到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同样也是由于缺乏龙头水库对水资源的人为控制能力﹐中国的社会﹑生态环境遭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建立具有调蓄功能的龙头水库﹐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因此,要想科学地开发水电﹐对于中国来说,恰恰就是要注重龙头水库﹑高坝大库、大型水电站的建设。

关于水电开发程度

此外,作者说:“我国的主流意见还认为,在水电资源富集区,水电总装机容量不宜超过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3,径流式水电装机容量不宜超过水电总装机容量的1/3,否则水电的丰枯矛盾就会非常严重。但在美国西北地区,水电装机容量占到总发电容量的80%,径流式水电占到水电总装机容量的60%以上,丰枯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龙头水库正调节功能发挥得不错。”

作者的这种说法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众所周知,我国实行全国水电统一规划,西电东送是我们的重要能源战略,怎么可能会有什么“在水电资源富集区,水电总装机容量不宜超过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3,径流式水电装机容量不宜超过水电总装机容量的1/3,否则水电的丰枯矛盾就会非常严重”的主流意见呢?要知道,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我国的水能资源的分布极不平均,西部11个省、区、市的水能资源总量,占到了我国总资源的88%以上,而东部的京、津、浙、闽、沪、粤等12个经济非常发达的省、区、市的水能资源量还不足全国总量的5%。西部地区发挥水能资源优势(2255.132,6.34,0.28%)、输出水电是我国的基本能源战略。因此,作者所说的那些所谓主流意见,绝对是子虚乌有的谣传。

作者说“在美国西北地区,水电装机容量占到总发电容量的80%,径流式水电占到水电总装机容量的60%以上”也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作者可能不知道,我国的湖北省水电装机比重可能已经超过了90%以上,大大高于美国西北地区。而且,这和所谓的正调节、反调节毫无任何关系。不过,正如作者所说的,龙头水库的作用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因为我们要弥补我国在龙头水库建设方面的欠缺,所以,经济实力增强以后我国现在的水电开发,才要强调建设高坝、大库。

关于“钓鱼工程”

作者在分析“‘反调节’盛行的体制原因”的论述中,提出了所谓的钓鱼工程的说法。

作者认为:“其实‘反调节’在我国盛行的深层原因恐怕还是体制性的。这就是现行体制下我国各地方当局都想从中央争切‘水电蛋糕’,争投资上项目,追求任内‘政绩’,既无市场经济下的投资者责任,也无‘理性计划’应有的科学精神。于是坝惟求高,库惟求大。我国水电工程在预算上通常都是‘钓鱼工程’,这早已并非秘密。而‘反调节’更成为重要的‘钓鱼’手段。最典型的是著名的葛洲坝(4.77,-0.01,-0.21%)工程,这个在宽阔断面上横截长江的浩大工程作为电站单独运行是绝对划不来的。当时上马的主要理由就是它可以作为未来三峡大坝下游的‘反调节水库’。然而那时三峡工程本身的论证还八字没有一撇。三峡若不上,葛洲坝就是一大败笔。主工程是否上马还在未定时就兴建本来应该是后续项目的‘反调节’工程,以‘调节’的既成事实来逼迫主工程上马,这种做法从经济‘计划’的观点看是十分悖理的,然而从政治博弈角度看以这种方式为三峡上马施加压力,却是卓有成效:有了葛洲坝,三峡就骑上虎背,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了。如今三峡工程已竣,争论依旧。”

作者的这种说法,几乎完全是来自反坝人士对我国水电开发的污蔑宣传。作者说的“地方当局都想从中央争切‘水电蛋糕’,争投资上项目,追求任内‘政绩’”的现象确实存在过。但是,那是由我国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弊端现象。那时候不光是水电,计划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国家投资项目,都会有这种争投资的现象存在。至于所谓“钓鱼”的说法,完全是一些人对水电工程的一种污蔑。我国所有的大型水电开发,都必须是严格按照流域规划进行的。这些规划几乎都是早在几十年以前就由国家主管部门经过勘查、设计之后统一确定的。实际施工时,先建设哪一级电站,完全是根据国家的投资、建设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决定的,绝不存在什么“钓鱼”的问题。

作者想当然的认为“最典型的是著名的葛洲坝工程,这个在宽阔断面上横截长江的浩大工程作为电站单独运行是绝对划不来的”,完全是某些人主观臆造的说法。葛洲坝水电站建成后到三峡建设前的几十年里,葛洲坝送出的电价仅为每度八分钱,极大的降低了华中地区的整体电价,使得当地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受益无穷。而且,就是在这样一个电价水平,葛洲坝水电厂每年还要上缴大量的利润,支援国家建设。作者怎么能说葛洲坝“作为电站单独运行是绝对划不来的”呢?

作者的“三峡若不上,葛洲坝就是一大败笔”完全不符合事实。即使三峡不上马,葛洲坝的作用、效益也是一般的工程项目难以比拟的。三峡的决策是在葛洲坝水电站建成后很多年,由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表决通过三峡的时候,绝没有人曾经强调说过三峡不上就会影响葛洲坝的效益。实际上当年上葛洲坝的原因是,国家极度缺电,需要在长江上先建一个径流式电站解决华中地区用电的急需。因此,这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三峡工程钓鱼的问题。作者试想,如果是钓鱼工程,葛洲坝之后三峡的上马还用得着再让人大去激烈争论吗?

总之,梯级水电开发是世界公认的最科学的开发方式,不管是美国还是我国的水电开发,大都按照梯级开发进行规划的。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照梯级开发,某些水电站的发电效益可能会比梯级开发有所减小,但是,决不至于出现什么“绝对划不来的”或者说什么“大败笔”的。尤其在当今市场化开发的条件下,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个开发商愿意把投资的风险,建立在其他某一座水电站必须同步建设的前提上的。因此,所谓钓鱼工程,纯属一些人对水电建设的误解。

由于篇幅的关系,有关《环保与发展中的天平与尺蠖》文章中提出的其他一些涉及到技术以外的社会制度的问题,我这里就不再具体讨论。我这里只想对作者强调一点,科学和民主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强大的必然需要。而且,两者缺一不可,不尊重科学的民主,决不会是真正的社会进步。(作者系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