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4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的水
2、云南官员称遗产保护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
3、香港影院似“冰窖” 环保组织呼吁提高空调温度
4、安徽26吨液苯泄漏事故进展:火烧漏液苯防污染
5、江苏停建27个严重违规新开工项目 将公布名单
6、冰川退缩泥沙增加威胁长江源
7、长江口六成船舶污水直接排入海
8、长江、鄱阳湖持续低水位 鄱阳湖鱼类总量减少
9、台湾学生质疑刘三姐破坏生态(组图)
10、长江还在变清 泥沙含量继续大幅减少
11、黄河用水首次在汛期实施月调度
12、三峡水库排沙比优于工程设计预计值
13、汪恕诚率组对三峡蓄水156米进行验收(图)
14、解决水问题,公众要说话
15、环境时评:中国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
1、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的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9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75210.html
当今,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水资源不仅是一个国家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维持人类乃至地球生命的最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左右,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座。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水困扰。此外,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治污工作滞后,全国很多河流和不少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饮用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还有不少农村的群众喝不上干净的水,饮用水含有高氟、高砷等有害物质。据统计,全国尚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质性缺水和水源性缺水并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首要任务,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应着力抓好三项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涉水法律法规,完善法规体系建设
我国关于水的法律已经制定了四部,即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和防洪法,国务院和有关部委还颁布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涉及到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和污染防治等各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突出的问题是有些涉及饮水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不一致、不适用。所以要抓紧修订完善有关涉水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确保饮水安全。
第二,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和饮用水源地保护作为重点,加强涉水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
《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都明确规定了要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如禁止设置排污口,对已有的排污口限期治理等。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法律执行得并不好,在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建有工矿企业,甚至污染严重的企业,严重威胁饮用水水源安全。因此,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就是要强化依法行政的力度,加强法律监督,依法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当前卫生部正在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进行修订,在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增加了有毒有害的有机化学品等项目,考核指标由35项指标增加到106项,并计划于2008年7月1日开始实施。要把这项标准的执行也纳入监督的范围中,做好各项准备,确保到期全面执行。
第三,要采取积极措施,尽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对于水源性缺水的农村地区,要进一步加强供水和水体净化设施建设。国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民不再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的问题,解决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这些目标必须努力实现。
现在,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十分艰巨,关键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问题当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徐永清)
2、云南官员称遗产保护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
来源:中新网2006-9-2
http://www.tyfo.com/10026/10032/10102/2006/9/2/10204020.shtml
中新社昆明九月一日电 (张成军)云南省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锡诚今天在大理称,不管是世界遗产还是中国遗产都要加以悉心保护,遗产保护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
陈锡诚是在出席云南“大理风景名胜区——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被列入中国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新闻发布会上讲这番话的。
他称,只要是遗产,不论其是否申报世界遗产都要进行保护。当前,中国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例加以保护。中国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家,中国旨在遗产保护方面与国际接连轨,在保护手段、资金来源、保护措施方面形成国际合作机制,包括国际监督机制。
在今年维尔纽斯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三年前才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云南“三江并流”区域,被列入重点监测保护项目。一份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派往三江并流遗产地的专家考察组提交的报告指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正在规划的水电开发,被改划边界以适应开矿、建大坝等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针对云南省过去在申报世界遗产方面的经验教训,陈锡诚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不是一件坏事。只是要处理好“怎么样在保护的前提下使我们的遗产充分发挥其作用来为当地的经济服务?”和“作为遗产就是要保护好,应更多地发挥其教育、展示的作用。”的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的时候,就是“大理风景名胜区——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那一天。
他同时表示,目前对世界遗产地民众的补偿机制还没有形成。这也是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所在。
3、香港影院似“冰窖” 环保组织呼吁提高空调温度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9月0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09/04/content_5044856.htm
新华网香港9月3日电(记者 潘晓燕)香港一家环保组织3日呼吁电影院提高空调温度,不要再让观众在看电影时冻得“手脚冰凉”,“牙关紧咬”。
自环保组织“香港地球之友”去年发起举报“城市雪房”运动以来,不少香港市民投诉电影院空调温度过冷。投诉者形容电影院“寒风凛凛”,冻得人“手脚冰冷”、“牙关紧咬”。有些影院为怕冷的观众提供披肩,却从未考虑过提高温度。
“香港地球之友”在7月28日至8月13日期间对香港40家影院进行了室内温度测量,发现超过70%的影院室温在21至23摄氏度。在对809位观众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接近60%的观众认为影院温度太低,有54%的观众表示温度过低使看戏时精力不集中,甚至有14.6%的观众“冷得想走”。
“香港地球之友”认为,影院应该考虑人数多少和活动性质,弹性调节空调温度,对于看电影等静态的休闲活动,室温应有上调的空间。
香港环保团体去年曾发起调高空调温度的活动,呼吁将空调温度调高到25摄氏度,达到环保和舒适的双重目的。这一活动受到从特区政府官员到普通市民的广泛支持。(完)
4、安徽26吨液苯泄漏事故进展:火烧漏液苯防污染
来源:【江淮晨报】2006年09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75270.html
9月1日发生在合界高速上的26吨液苯泄漏事故昨天有了最新进展。昨天上午,现场指挥部对泄漏在池塘里的液苯采取火烧的方式消除。相关人员解释了用火烧的原因,因为天将下雨,如果不果断采取措施,泄漏的液苯将造成更大面积的污染。
事故发生后,经过13个多小时的抢救,终于将事故罐车吊离现场。如何消除泄漏在池塘里的液苯,现场指挥部昨天制定出方案,一是采取活性炭吸取的方法,一是用火烧的办法。在液苯泄漏后,一开始一直是采取活性炭吸取,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另外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在该地区可能有降雨,如果不在短时间内消除所有泄漏的液苯,很可能会造成更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另外,由于采取活性炭吸取,间隔时间长,合界高速不得不再度中断。现场指挥部权衡再三,决定采取火烧的方法。
用火烧过后,目前环保部门正在对此次事件产生的影响作评估。昨天中午,疏散的群众开始回到家中,合界高速也恢复了交通。(汪小曼 张兆年 何保丰)
5、江苏停建27个严重违规新开工项目 将公布名单
来源:中央电视台2006年09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75194.html
江苏停建27个严重违规新开工项目
按照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8月1日出台的《关于印发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地要清理上半年总投资一亿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继河南省首批停建16个项目之后,9月1日,江苏省发改委表示,已经停建了27个严重违规的新开工项目。
具体名单和违规性质将于下周二在媒体上公布。
江苏省发改委表示,近期他们还将结合这次清理,依法查处和通报一批严重违规项目。 另外,辽宁、山东、云南等省的发改委也表示,已对新开工项目逐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具体结果也将于近期公布。
五部门启动“亿元项目”清理情况抽查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为此,有关方面要求各地在8月31号前完成对违规开工建设的项目清理整顿工作。眼下,各地自查清理工作已经结束,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抽查工作已经展开。
8月31号,是五部委规定的各地自行清理的最后期限。9月1日,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部门联合组织检查组,奔赴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对氧化铝新建项目进行为期一周的检查,这成为“亿元项目”清理情况抽查工作启动的信号。
8月1号,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以特急形式联合下发《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用一个月时间对今年上半年列入统计范围的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逐项进行全面清理。其中,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汽车、电力等行业要清理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煤炭行业要清理年设计能力3万吨及以上的项目。
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今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9.89万个,其中约40%的项目在征用土地、环境评估、审核程序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违规现象。
联播观点:谁决策失误谁买单
几乎每次宏观调控行动,总会有一批项目要下马。这些项目开工时有开工的小道理,停工时有停工的大道理,不管什么样的道理,最终都会留下一堆烂尾工程让老百姓买单。少数人的决策失误,让无辜百姓买单,是最没有道理的事。要减少一波一波经济过热带来的震荡和损失,我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谁决策失误,就让谁买单。
6、冰川退缩泥沙增加威胁长江源
来源:北京晚报2006年09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02/14509918736s.shtml
长江源,一处神灵之所,神性,圣洁,孕育了华夏的文明。她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
间。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那里很少有人触及,但她却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明天早晨,一行由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等60余人组成的“雪花啤酒勇闯天涯”探险队,将从青海省格尔木出发,一路向长江正源沱沱河挺进。本报记者将随团跟踪采访,记录下沿途的自然生态,尤其是长江源的冰川、地貌以及那些活生生的动物和植物。
长江探源·缘起
考察旨在呼唤水资源保护
昨天下午,乘飞机从北京出发两个多小时后,记者抵达青海省会西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探险队员汇集。
彼此自我介绍后才得知,探险队员分别来自北京、天津、广东、四川、辽宁、安徽、湖北等地,他们既是户外探险运动爱好者,同时也都非常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从那些专业而齐备的装备上就能看得出来,大家都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此次探险活动的发起者、华润雪花啤酒工作人员介绍,探索长江源不只是为了去看看长江源头,或者对其现状的考察,更多的则是希望由此号召全社会都来关注水资源的保护。
为此,今年6月他们在全国举行了招募探索志愿者和环保消费者活动,最终5名志愿者、6名消费者在众多探险、环保人士中脱颖而出。
活动发起方介绍,此次活动行程长达3600公里,从西宁集合后出发,走青藏铁路去往格尔木,在格尔木进行简单的启动仪式后前往海拔3800米的纳赤台神泉,继而是长江源头、也是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之后探险队将抵达长江源正源沱沱河,并最终到达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冰川进行考察。
长江探源·课题
沱沱河泥沙量增加谜团待解
据去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公报》和《维护健康长江报告》显示,长江水质总体尚可,但已呈现恶化之势,加强水质保护刻不容缓。
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涉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19个省区市。根据长江水文局2004年度对长江流域内37447公里河长进行的监测评价,长江水质总体保持良好,水质较好的一、二、三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2.5%,但劣于三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比例已由上一年度的22.5%上升至27.5%,其中四类水河长2611公里,占7%;五类水河长1886公里,占5%;劣于五类水河长5817公里,占15.5%。
长江的年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但其排污量也占到了全国总量的34%。2004年度废污水排放总量为288.1亿吨(不含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和矿坑排水248.2亿吨),比上年度增加14.8亿吨,增幅为5.4%。其中生活污水超过80亿吨(含第三产业和建筑业25.3亿吨),占29.6%,工业废水202亿多吨,占70.4%。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的年废污水排放量仅为95亿吨,80年代末为150亿吨,7年前的1999年,废污水排放量为202.4亿吨。
此外,这几年沱沱河的泥沙量已有所增加,其原因有可能是洪水流经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草场遭到了自然或人为的破坏,但沱沱河具体是否遭到了破坏以及具体原因还都不得而知。此次随行考察的科学家将对此问题进行初步考察,很多探险队员也都希望能亲眼看到长江源是否遭到了破坏。
长江探源·访谈
长江源区冰川正逐年退缩
随行的探险队员中,有两位年近70岁的老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尤联元老师和李炳元老师。昨晚,两位科学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2004年,尤老师曾作为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的科学顾问,进入过长江源进行考察。做了一辈子的地理研究工作,他对长江源这一青藏高原最核心的地带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太想了解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河流地貌了,“长江是从冰川上流出来的河流,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她的雄伟壮观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尤老师说,目前人类对长江源的影响还是很小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她的保护,因为那里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江源区的冰川正在逐年退缩,尤其是上万年前的古代冰川的范围正在缩减,这根本无法恢复。”
李炳元老师最近一次走进长江源区是在今年5月,那时源区最低温度在零下10℃,结了冰的河流才刚刚开始融化,但最深的冰层仍有30厘米左右深。李老师向记者介绍说,长江源分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和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虽然那里没有蒙古草原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但偶尔也会看到三五成群的藏羚羊和不少鼠兔。这次走进长江源,李老师将对源区的冰川变化、宏观景象等进行观察,收集一些图片、数字资料,留作以后的研究使用,“如果运气好的话希望能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标本。”李老师经常进入青藏高原进行实地考察,他说,每次考察都是会有收获的。
7、长江口六成船舶污水直接排入海
来源:新闻晚报2006年09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04/121510916279.shtml
晚报讯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粪便直倒入海,船舶污水处理设备形同虚设,船民环保意识淡薄。记者从上海公安边防总队海警支队联合长江口管理站城管执法部门开展的联合执法整治活动中获悉,目前在长江口水域作业的一部分船舶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昨天上午8点到11点,海警和城管部门在长江口水域长航锚地和宝山港池对近10艘作业船舶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60%的船舶存在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直排入海的现
象,而所有被检船舶或多或少都存在船舶卫生文书不齐全等问题。
在一艘安徽籍运沙船的检查过程中,当检查人员问及船上是否有污水处理设备时,有的船员甚至不知其为何物,当他们看到自己船上那锈迹斑斑的污水处理设备时,船上船员竟然没有一个人熟知其操作规定与程序。当检查人员询问船员们有关油污水排放标准时,没有一人能回答出。
据船员张某交代,他们的船是今年年初从某公司租来的,上岗到现在从没进行过船舶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在联合整治中,城管部门对违规船舶进行了行政处罚,海警则对船员进行了相关法规的教育。
8、长江、鄱阳湖持续低水位 鄱阳湖鱼类总量减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年09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74102.html
江西省渔政管理局星子县分局日前透露,受长江、鄱阳湖持续低水位的影响,鄱阳湖有效捕捞期缩短,鱼类总量减少,其保护正遭遇新难题。
今年8月以来,鄱阳湖长时间保持低水位,同时长江水位持续走低,致使大量青、草、鲢、鳙等半洄游鱼类随湖水补给长江过程中出湖入江,渔民捕获量下降幅度较大。
鄱阳湖北部的星子水域是鄱阳湖水底较深的水域之一,今年,该水域鱼产量估计要较去年减少30%到50%。渔政人员估计,水位过低而形成的过度捕捞将导致鱼类种类失衡和鱼类资源减少。 (李桂庚 张学孝)
9、台湾学生质疑刘三姐破坏生态(组图)
来源:新华网2006年09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04/08059928457s.shtml
资料图片:《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情景(3月30日摄)。大型漓江山水剧场《印象·刘三姐》自2003年首演以来,至今已演出近800场。《印象·刘三姐》集漓江山水风情、
资料图片:《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情景(3月30日摄)。大型漓江山水剧场《印象·刘三姐》自2003年首演以来,至今已演出近800场。《印象·刘三姐》集漓江山水风情、
新华社南宁9月1日电(朱林曹悦妮)“这个旅游项目有没有经过环保部门的评估?”这是台湾学子在游览桂林的“两江四湖”和观看“印象·刘三姐”演出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2006桂台大学生夏令营”中,35名来自台湾大学的学生们所表现出的环保意识给同行的广西大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每到一处景区,我们都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而台湾学生仍不忘关注环保,真让我们敬佩。”广西大学的学生刘璇说。
“两江四湖”是桂林市中心的一个环城水系,2003年正式通航。为吸引游客,景区沿线安装了各式彩灯,有的湖水中央还装有音乐喷泉。
对此,台湾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彭文君表示了担忧,他说:“这里的游览时间持续到晚上10点多,游船在水上来回航行,四周还有闪烁的灯光,这些都会影响到这个水域动植物的正常生理作息。时间久了,恐怕会导致生态系统不平衡。”
观看了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演出后,台湾大学的吕适仲说:“演出场面浩大,气势宏伟。”但同时,他也看到了这个耗巨资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背后的忧患。“强烈的声光、纷至沓来的游人可能会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给当地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危害。”台湾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张文琼说,以前台湾发展旅游也出现过破坏环境的问题,因此,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应该引以为鉴。
中国的秀美山川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骄傲。然而,过度人工化、城市化,乱占地建房毁坏了大自然的遗产,有些景区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塑料袋、饮料瓶、烟头等垃圾随处可见。
如果人们都能多一些环保意识,也许,以溪景闻名的雁荡山就不会因为过度抽取地下水而溪流干涸,昆明滇池也不会水质恶化,鱼虾绝迹;如果人们能少一些利益的驱动,也许,香格里拉的碧沽天池也不会遭遇“毁容”之灾;而那些提醒人们爱护环境卫生的警示牌也不会不协调地出现在美景之中了。
建设部曾发出通知,对于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和大型主题演艺活动等作出了禁止和限制的规定。但正如有的网友所说,最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否则,仅仅依靠罚款制裁也不能保证违规事情的不再发生。
10、长江还在变清 泥沙含量继续大幅减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9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74072.html
长江水文局3日发布的《长江泥沙公报》显示,2005年的长江泥沙含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继续呈现大幅下降之势。
长江水文局的统计表明,近年来,长江泥沙的减少趋势极为明显(见本版2005年10月19日报道)。长江上游的四川屏山,重庆朱沱、寸滩,中游的湖北宜昌、沙市、汉口,以及下游的安徽大通水文站,是长江干流上的七大主要水文控制站点。长江水文局的监测表明,七大水文站2005年每立方米的年均含沙量分别为1.14千克、0.773千克、0.696千克、0.239千克、0.313千克、0.233千克、0.239千克;而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72千克、1.13千克、1.2千克、1.08千克、1.05千克、0.54千克、0.461千克。从上游至下游,减少幅度在32%至78%之间。
长江水文局负责人王俊教授分析说,长江泥沙含量持续减少一方面是因为长江流域干支流上不断兴建的水库拦蓄了大量泥沙。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明显,从根本上减少了水土流失。另外,还与降雨的分布不均相关。
公报还披露说,长江干流主要控制水文站2005年的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月―10月,分别占全年的69%、84%以上,其中屏山、朱沱、寸滩、宜昌、沙市站5月―10月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96%以上。(杨希伟)
11、黄河用水首次在汛期实施月调度
来源:新华网2006年09月0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03/19109924644s.shtml
新华网济南9月3日电 (记者 苏万明) 日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向沿黄各省区发出黄河9月份水量调度实施方案,山东分配到的用水指标为3.99亿立方米。这是我国黄河水量调度历史上第一次发布汛期月调水方案,黄河水量调度开始由非汛期调度向全年调度转变。
目前,山东黄河河务局正向沿黄各市发出9月份水量调度方案。
今年8月1日起实施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规定,黄河水量调度年度为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包括汛期和非汛期全年时段。调度遵循总量控制、断面流量控制、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这是国家关于黄河治理开发出台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的立法。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调水方案根据今年7月以来黄河流域来水实况及预估,综合7月-9月黄河流域来水比常年偏少4成等因素,分配9月份干流耗水13.13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下游河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以往因不实行统一调度,汛期干流用水处于无序状态,造成浪费,也给黄河水量的总量控制造成困难。(完)
12、三峡水库排沙比优于工程设计预计值
来源:新华网2006年09月0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03/18529924632s.shtml
新华网武汉9月3日电 (记者 杨希伟) 长江水文局3日发布的《长江泥沙公报》披露,2005年三峡水库淤积的泥沙为1.5亿吨,另外41%的上游来沙被排出水库,优于工程设计时的预计值。
公报说,位于三峡水库上下游的清溪场、黄陵庙两个水文站,2005年的长江年输沙量分别为2.54亿吨和1.03亿吨。根据这两个水文站的全年实测资料对比分析计算得出,2005
年共有1.51亿吨泥沙淤积于三峡水库内;其余41%的泥沙被排出水库。2004年,三峡水库的排沙比达到了38%,略优于工程设计时的预计值。
清溪场水文站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清溪场镇,处于三峡水库135米-139米变动回水区尾端,是三峡水库在135米-139米运行的入库控制站。黄陵庙水文站则位于三峡水库坝下游,距三峡大坝12公里,是三峡水库出库控制站。
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技术问题之一,设计时主要考虑通过调节水库水位,“蓄清排浑”来解决。所谓“蓄清排浑”,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90米)、大尺寸(79米)的泄洪深孔,在来水量占全年六成、输沙量占全年七成以上的汛期6月至9月,水库低水位运行时,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排浑”;汛末10月,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高水位运行,实现“蓄清”。
长江水文局根据2005年三峡水库地形监测资料分析,水库泥沙淤积以宽谷段为主,其泥沙淤积占总淤积量的95%,窄深段淤积相对较少或略有冲刷。库区淤积泥沙主要集中在主槽内,其淤积量占总淤积量的79%。从泥沙淤积量沿程分布来看,越往坝前,泥沙淤积强度越大,最大淤积厚度为53.4米。
长江水文局负责人王俊教授说,三峡水库是河道性水库,采用“蓄清排浑”这一水库调度运用方式,在水库蓄水的初始阶段,能将入库来水中的部分泥沙排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把绝大部分泥沙排出;最终达到泥沙的冲淤平衡,保证三峡水库长期有效运用。
13、汪恕诚率组对三峡蓄水156米进行验收(图)
来源:水利部网站 2006年9月4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6532
本站讯(记者 王 凯)9月3日,国务院三峡三期工程验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组组长、水利部部长汪恕诚,率验收组开始对三峡三期枢纽工程蓄水156米水位进行正式验收。
上午,验收组在三峡枢纽工程现场,检查了右岸Ⅲ号安装场坝段、23号泄洪坝段、升船机上闸首、船闸二闸首蓄水前的各项建设和准备工作情况。下午,验收组听取了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三峡三期枢纽工程蓄水156米验收专家组的工程建设报告、安全鉴定报告以及技术预验收报告。
汪恕诚在验收开幕式上讲话时强调,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蓄水156米验收,是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次验收是三峡枢纽工程三期验收中最关键的一次验收。验收涉及的实际工程范围基本涵盖了全部枢纽,是对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性态的一次全面检查,是对工程全面发挥设计功能前的一次全面检查,也是确定三峡工程能否正常发挥巨大效益的一次关键性验收。
其次,本次验收标志着三峡工程将从工程建设阶段转入初期运用阶段,三峡工程已经可以全面发挥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为长江中下游防洪提供关键保障;随着水库调蓄能力的增加,机组出力会更大,发电更有保障,会有效缓解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电力紧缺状况;航运效益也将随着船闸的完建得到进一步发挥。这必然成为三峡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三,本次验收是在全社会广泛关注三峡工程情况下的一次验收。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夙愿,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运用,开始发挥其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是全社会的长久期盼,必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本次验收工作,以科学、客观、公正的验收结论证实三峡工程是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
汪恕诚指出,这次验收要发挥多部门、多专业的优势对枢纽工程进行综合检查,对参建各方业绩进行深入考察,一旦发现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要务必认真处理,保证建设成果不留任何隐患。验收将遵循确保安全、质量第一的原则,继续按照充分依靠专家、严格验收程序、多方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
7月26日—8月11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对蓄水156米进行的安全鉴定,8月26日—9月2日三峡三期枢纽工程蓄水156米验收专家组进行的技术预验收,以及此前三峡质量检查专家组进行的多次现场检查,将成为验收组进行项目验收和形成验收意见的重要参考和基本依据。
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主持了今天的验收开幕式。
14、解决水问题,公众要说话
来源: 新京报 2006-9-3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845/2006/09-03/018@022921.htm
刚过去不久的夏天,是多事之夏。仅仅8月27日、28日这两天,我看到有关水的报道就有: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监测断面依然为劣五类水质,失去了生态功能,我国水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三峡库区出现“水华”现象,“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不仅仅是政府和某个职能部门的事。媒体传递信息的透明、人们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提高与增强,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而越来越多的公众站出来说话,才是真正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办法。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就这样写道:“现在观察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不是拿广士众民、坚甲利兵作标准,而是用人民知识的高明,社会组织的完备和一般生活的进化来做衡量的标准的。”
如今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当然与我们的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自然就是为人类服务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所改良。而与环境意识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公众参与意识,在得到了有关法律的保障后,则必然向广度及深度发展。
《无极》剧组污染自然环境的事情被披露后,国家环保总局相关人士承认了这方面的法规是空白,建设部则叫停了在风景名胜区的影视拍摄。这些是什么?就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就是国家的文明程度。从民间环保组织这些年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各种民间团体、协会等组成的“市民社会”,是国家与大众间的联系中介、沟通管道和减少碰撞的缓冲器,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稳压器”。这些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使得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问题上,国外也有很多著名的个案。
我曾采访过一位美国的家庭妇女。她是因孩子老生病,开始调查所住地区的环境,发现家周围的地下埋有化学废料。于是,她和社区里的妈妈们一起,向当地政府提出搬家的请求。这位妈妈不但维护了自己孩子身体的健康,同时影响到了所在地的环境治理。现在,由这位家庭妇女发起的妈妈协会,已和全美国8000多家环保组织建立了联系。
美国加州有一片非常漂亮的大峡谷,早年间水电公司认为那是修大坝的绝好地方。可是,当地公众硬是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游说政府和企业。后来,那里成了有着很好听的名子,游客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园“优胜美地”。
2006年度国际著名的“戈德曼环境奖”,欧洲得主是一位乌克兰律师。她成功地发起一场运动,阻止修建一条通过多瑙河三角洲心脏地带的运河。那里也是世界遗产地和生态保护区。她顶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出庭30多次,公开宣传乌克兰没有遵守国际环境保护协定。
我们的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公民所组成。圆明园听证会因一位游客的发现而召开,《无极》剧组破坏生态因民间环保人士的披露,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都是我国环境保护因公众参与而向前迈进的足迹。
如今,水问题严峻形势的信息公开,是我们迈出的一大步。怎么解决?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中,应该是我们要花大力气努力去做的。我国江河的明天,不光需要每一个人去关注,还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机制,这就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汪永晨(北京记者)
15、环境时评:中国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
来源:人民网2006年09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73995.html
在我国,党和政府多次强调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企业,置国家环境政策、法规于不顾,大肆破坏、污染环境的现象并未得到彻底遏制,“先污染后治理”之风依然存在。在理论界,甚至有学者以发达国家曾经历“先污染后治理”才解决环境问题为由,欲将“先污染后治理”归纳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称其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在中国,若我们选择“先污染后治理”,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超额支付,因为国情和时代的差异,以及我们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很可能在理论推算的污染排放峰值到来之前“生态泡沫”已经破裂。
之所以有如此悲观的结论,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污染物排放量总量不仅居高不下,而且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其二,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已然来临,去年年末以来,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次水污染事故。在一些地方,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形,典型表现就是不断增高的癌症发病率;污染的反作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的成果;其三,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维权意识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高涨。反映在实践中,就是以环境维权为特征的群体上访甚至与排污企业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能否依法公正处置此类事件,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在一些地方。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忍受程度已近极限,私力救济开始萌芽;其四,国际社会的约束。在发达国家“先污染”的时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远远低于当今,环境容量也远比现在丰富,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十分有限,而在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更是空白。而今,情形截然相反,发达国家“先污染”时的“宽松”外部条件已一去不复返。更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借全球化之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借此完成了本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却加重了我们的压力,在全球化的击鼓声中,“污染之花”花落我家。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大国正在成为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的一个新选项;其五,就全球资源供给能力看,“驾着大棚车到西部拓荒”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有限的资源供应能力与强劲的市场需求间的不平衡,导致石油等基础资源价格飞涨,不仅加大了我们发展的成本,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
令人不安的是,上半年统计表明,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单位能耗同比上升0.8%,污染控制“老帐未还新帐又欠”,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上升6.5%和4.1%。新开工的10万个项目中有40%未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编制和申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欲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目标任重道远。
无论从污染现状和趋势、公众健康和需求压力看还是从资源供给能力与发展成本、国际社会约束来分析,我们都不应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直率地说,我们中国今天根本就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和条件。(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副主任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