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31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确保水环境安全
2、四川学者力主再行论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3、中国去年发电量近2.5万亿千瓦时
4、约束性环保减排指标的落实必须从约束权力入手
5、斥资2000亿治环境 污水处理能力粤居全国第一
6、黄山发现千年红豆杉林 总数近六千株
7、北京首次跨省监测空气污染 监测覆盖周边3省市
8、杭州7大举措整治运河水环境
9、长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
10、8大行业削污实现“零排放” 四川立下军令状
11、天旱和人为因素造成重庆主城区二氧化硫污染加重
12、农村环保问题凸显 防污染下乡宜城乡统筹(图)
13、环保局长岂能替企业掩饰污染?
14、谁是中国环境破坏受益者?
15、美资深环保官员:不要政策允许企业在环保上退步
1、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确保水环境安全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6年08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64006.html
在吉林黑龙江两省松花江污染防控工作会议上周生贤指出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环保总局8月29日在京召开吉林黑龙江两省松花江污染防控工作会议。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牛河水污染事件的批示精神,介绍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吉林、黑龙江两省政府贯彻落实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和水污染防控的情况,并对下一阶段的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控工作做了部署。周生贤强调,要集中一段时间,对松花江流域的违法排污企业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确保松花江流域水环境安全。
周生贤说,8月21日午夜,蛟河市吉林长白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异地处理生产废液的运输途中,将约10立方米废液人为倒入/牛河,引发水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紧急派出由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带队的工作组赶赴现场,了解事故原因,指导污染防控工作。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政府和环保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力量构筑三道活性炭过滤坝,吸附降低污染物浓度;增加监测点位和频次,严密监控污染状况;及时通知沿岸群众,防止人畜中毒。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牛河污染迅速得到处置,没有对松花江水质造成影响。7名肇事者及肇事企业的负责人已被刑事拘留,该厂已被责令停产。
周生贤强调,松花江无小事。吉林、黑龙江两省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举一反三,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控工作。一要集中一段时间,对松花江流域的违法排污企业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对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下决心淘汰一批,着力改造一批,重点监管一批,限期治理一批。对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要吊销其工商执照;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建设项目,要一律停止建设。二要选择一批典型案件,与监察部门共同挂牌督办,依法从重从快处理。三要按照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确保饮用水安全。要果断取缔松花江流域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吉林、黑龙江两省要以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控为契机,集中力量解决一批老大难问题,确保松花江流域水环境安全。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主持会议并做总结讲话。祝光耀说,要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的要求,高度重视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控工作,集中一段时间,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抓紧建立两省污染防控协调机制,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确保社会和群众稳定。
会议讨论了《松花江流域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确保饮用水源安全行动方案》和《吉林黑龙江两省松花江流域环境应急协调机制协议》。吉林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勇、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师伟杰出席会议并发言,表示要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迅速部署开展松花江流域违法排污企业的集中整治工作。监察部有关同志和两省环保局及部分地市环保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2、四川学者力主再行论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来源:国际在线2006年08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31/02119893521s.shtml
“上百年没问题吧!”8月28日,71岁的谈英武告诉记者,“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若能一一顺利实施,黄河流域缺水问题就算基本解决了。”
谈英武主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近20年,历任水利部黄委会设计院技术副处长、副院长。1987年在其出任西线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后,先后主导完成了10年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3年南水北调东、中、西线论证审查工作。
如果说谈英武是一个极力支持西线工程上马并直言“势在必行”的人,那么比他大5岁的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鲁家果,则是一个极力主张西线工程上马要从长计议的人。
2004年8月、2006年初,鲁家果曾两次“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认为西线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一系列问题,在工程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可持续发展及风险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为一个非水利专业出身且常被人讥斥为“外行”的学者,鲁家果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水利工程,它所涉及的问题,也并不只是水利专家就能解决的。”
谁的答案离真相最近
西线调水到底能否拯救黄河,是鲁家果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他告诉记者,西线调水一期工程规划于2020年完工,三期工程全部完工要到2050年, “规划能否实现,还是个未知数。若黄河的生态环境再等到20年或50年后动手大治理,恐怕为时已晚”。
“输血只能救一时,不可能一劳永逸,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恢复黄河自身的造血功能。”鲁家果分析说,“1999年以前,国家用于黄河水环境治理投资共23亿元,不及黄河建设投资的4%。若能以西线调水工程投资的一半,用于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三五十年后必可见显著成效。”
2005年,水利部高层在接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曾表示:西线可以供给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但更重要的是对黄河中下游的冲沙,调入黄河的170亿m3水中,冲沙将占120亿m3,即生态用水占70%”。
对此,鲁家果非常不解,“如果调水主要是冲沙,届时黄河下游的河床不是冲刷,反而可能会加重淤积,黄河下游的防洪态势将更加严峻,黄河的生态将更为恶劣。”
而谈英武则向记者解释说,“调水冲沙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黄河就不能叫河了。如果把调水的目的单纯理解为冲沙,南水北调工程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在他看来,解决西北地区缺水,关系西部大开发进程,“只有向黄河输水,才能支撑起全国经济的发展。”
那么,西线工程的可调水量能承担起此重任吗?
按照规划,西线工程三期总计调水170亿m3。谈英武向记者证实,“这个调水量并非外界传言根据沿黄省(区)各自报上来的缺水数据加起来算出的,而是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做这个可调水量的研究工作。”
但在鲁家果看来,因规划没有考虑引水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输水损耗,西线工程实际可调水量与规划相差甚远,“据中科院的考察队调查,在长达7个月的枯水季节,各引水枢纽河川的总水量只有55.77亿m3,全年不到96亿m3,抽干了也不够那170亿m3啊!”
引水坝址径流量是可调水量分析的基础,侧面呼应了鲁家果论断的——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上的10个主要水文测站:其中4个为国家基本水文站,设置于20世纪50年代,“但基本上都离引水坝址有不近的距离,只能作为参证”;剩余6个为黄河勘测规划设计公司(下简称黄河公司)1992年开始设立,“最短的只有2年的观测资料,可以说尚无系列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徐乾清曾撰文指出:北方究竟缺多少水,“那种认为中国北方土地和各种资源都十分丰富,只是缺水,只要把水引来,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的大而化之的看法……必将把事情引入误区”。此外,投资资金能否及时到位、工程建设后的水价,他认为都是该工程决策的关键因素。
但谈英武这样回答记者,“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工作,随着项目推进,一切都会逐渐明了。”
争议背后的纷纷扰扰
令鲁家果忧心忡忡的,当然还有西线工程面临的地质风险、生态环境风险等。
2005年,鲁家果曾向黄委会西线工程某副总请教:工程输水线路、隧洞无法避开北西-南东方向的5条活动性大断裂带,而且几乎都是垂直穿过,怎样解决可能引发的问题?
对方回答,“我们选址在强烈活动区内的相对弱活动区。”
“那么一旦发生塌方,将如何处理?”该副总没有回答鲁家果的追问。
鲁又问,“大坝的安全性如何保证?”
该副总回答,“我们的大坝是水泥面,弹性更大。而且埋得越深,抗震能力就越强”,并举了一个例子,唐山大地震时,某煤矿的工人们正在地下施工,当时死亡的人就很少。
据鲁后来咨询其他地质专家,这个解释被训斥为“无稽之谈”。
谁来协调这些争议?还有多少争议?西线工程何去何从?
事实上,围绕西线工程的争议不光有来自外部的,还有来自内部的——据知情人士透露,黄委会内部就有人认为,在污水处理和节水、精耕严重滞后情况下,引水增水将扩大危害的负效应。
然而,在谈英武看来,这一切都很正常。
“根子出在穷上。西线工程大方向是对的,设计没有问题,国家也经过了严格审查。要相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光西线工程,他说,“东线、中线开工时,也是争论不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就好比三峡工程,最后全国人大投票时,还不是有800多张弃权、反对票嘛。”
与谈英武的洒脱相比,鲁家果则用五个字——“越来越模糊”——表达了自己对西线工程“计划没有变化快”的感受:“水利部2006年‘8·21成都会议’透露西线一二期工程合并,但我注意到,无论是80亿m3的还是90亿m3的方案,都没有为四川输水岷江留出空间啊!而且黄河公司所作的阶段成果报告,没有看到任何关于投资预算的说明。”
这让鲁家果们着实放心不下。
“用黄委会主任李国英的话说,西线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效益最大的调水工程。”对任何一个建设法人单位来说,鲁家果向记者表示,这样的一个“巨无霸”工程,都具有极大吸引力,“为保证项目论证及审查的全面、客观、公正,以及决策的民主化、科学性,建议参照三峡工程建设的立项程序”。
然而,争议背后尘埃远未到落定之时。
水利界泰斗林一山的“治黄方略”
要让黄河中游的泥沙不下来,最好的办法还是以小流域治理为主,就地分散吃光喝尽黄河水沙资源,干流只起辅助作用。
在治黄的指导思想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种是让国家花钱来治黄,不断地伸手向国家要经费。另一种是想办法通过发展当地的生产和经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兴利治黄。这样国家花的钱有限,还能从根本上治黄。我们要研究的是这种办法。
如果光讲上游要为下游服务,中上游的老百姓就没有积极性了,治山治河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让当地的老百姓受益。否则你将一事无成,要不然就是不断地伸手向国家要钱,去填那些永远填不满的治标工程。
有一个具体的问题应该引起充分的讨论,这就是为什么黄河变成内陆河不好?!实际上,黄河具有改变成内陆河的条件。因为它的干流大部分处在分水岭上,向西可流水到新疆,向东可流水到大海。正因为如此,有人称黄河为中国的大水塔,在全国所有的河流里,黄河的这个特性和优点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恰恰是黄河的最伟大之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把巴颜喀拉山以南的水引到黄河来,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黄河干流的内陆灌溉和供水系统的作用,全面解决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
——摘自《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
林一山,1949年开始从事水利工作,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长兼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负责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建制)。出任过水利部副部长、顾问等职。
3、中国去年发电量近2.5万亿千瓦时
来源:新华网2006年8月3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6361
新华网北京8月31日电(记者齐中熙)中国在2005年的发电量近2.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13.82%。
这是记者从31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召开的2005年全国电力工业发电统计年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截至去年底,中国总发电量达24975.26亿千瓦时。其中,水电3963.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76%;火电2043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9%;核电530.88亿千瓦时。
“2005年,中国电力建设保持高水平,发电量快速增长、燃料供应平稳充足,电力供应能力和供应水平明显提高,供需矛盾明显缓解,电力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中电联新闻发言人王永干说。
他同时也指出,中国电力工业中,电源结构尚不合理、能耗水平偏高等问题仍然突出。
根据这份统计年报,2005年中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消耗原煤98479.2万吨,同比增长10.02%;消耗燃油1274.25万吨,同比减少8.1%;耗用燃气1242.7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0.03%。
2005年,中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标准煤耗为343克每千瓦时,同比降低6克;供电标准煤耗为370克每千瓦时,同比降低6克。分省份情况看,供电煤耗最低的是上海和天津,均为343克每千瓦时;最高的是新疆,达472克每千瓦时。(完)
4、约束性环保减排指标的落实必须从约束权力入手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6年08月3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08/31/content_5031264.htm
资料图片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联合发布《2006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公报》,公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不降反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十一五”期间第一份“环保成绩单”,环保约束性指标能否实现令人担心。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在全国各地集中出现,形势十分严峻,环保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8月25日,中宣部等六部委在京联合举办形势报告会,邀请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作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8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第三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作了跟踪检查环保法律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等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今年环保执法检查结果。在这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8月27日的闭幕会上说,对节约能源法和有关环保法律开展执法检查是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点。这些情况表明,面对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严峻现实,各级政府必须在“十一五”开局之年高度重视环保工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遏制环境恶化趋势;各级人大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推动环保法律的实施。
当前,我国环保法律实施的主要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对污染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甚至实行地方保护。为了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获取突出政绩,一些地方政府不适当地把行政权力用于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保护和对环境执法的干预,例如,吕梁市有关政府部门对焦化项目越权审批,165个焦化项目有132个未经环保审批,地方政府非理性的经济行为成为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的主要症结。因此,遏制环境破坏行为,须从约束行政权力入手。《监督法》的颁布实施为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增强了人大常委会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力,对于推动环保工作是一个契机。
《监督法》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监督的重点是,紧紧抓住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民之福祉所系的重大问题,各级人大常委会要按照《监督法》规定,加强和深化对本级政府的环保工作的监督。例如《监督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政府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据此人大常委会可以依法撤销地方政府出台的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土规定,打破地方保护;针对环保问题,可以开展专项工作监督,如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列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重点,对有关环保政策法律的执行落实问题进行质询;可以通过对人大选举或任命的政府官员的工作业绩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监督,行使罢免权,撤销不称职官员的职务,推行环保工作问责制,把环保责任制落到实处,确保完成环保目标。(陈廷榔)
5、斥资2000亿治环境 污水处理能力粤居全国第一
来源:【南方日报】 2006年08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62251.html
记者30日从广东省环保局获悉,为了改善环境状况,我省重金投入各项环保工程:“十五”期间,全省环保投入近2000亿元,占GDP的比例连续四年达到2.5%以上,2005年达到了534.8亿元,先后实施了珠江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等重大环保工程。高强度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大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及削减污染物排放:我省污水处理能力,脱硫装机容量均达全国第一。广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拥有越来越多的碧水蓝天!
为了南粤天更蓝,我省加快推进燃煤燃油电厂脱硫进程,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约633.5万千瓦的机组的脱硫装置正式运行,每年可削减约20万吨二氧化硫;399.5万千瓦的机组脱硫设施已建成,正在试运行之中;此外还有超过100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正在建设烟气脱硫设施,部分年内即可投入运行,将有效改善我省空气质量。截至今年6月,广东已建成烟气脱硫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033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
为了南粤水更清,我省从2002年开始启动珠江综合整治工程。省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治污保洁工程和4000万元珠江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用于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整治。这些努力取得明显成效,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88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名列全国第一,其中珠三角各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72座,日处理能力605万吨。
与此同时,垃圾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的建设也加速推进。在珠江三角洲范围内,深圳危险废物综合处理中心已投入运行,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和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各地级市已基本完成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建设。同时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和改造,全省已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29座,日处理能力达到2.8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50%,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营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在治理同时,我省也从源头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珠三角地区不再规划布点新建燃煤燃油火电厂,新建燃煤机组必须同步配套脱硫率不低于90%的高效脱硫系统和在线监控系统;化学制浆、电镀、制革、化工、危险废物处置等重污染行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统一建设环保设施,工业废水达标率明显上升,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7 %,比2002年增加12.1个百分点。(刘茜)
6、黄山发现千年红豆杉林 总数近六千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6年08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61773.html
日前,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在一次林业调查中,首次在该镇聂家山村民组境内发现面积超过100亩的成片千年红豆杉林,总数近6000株。
当地林业部门的专家估计,这里红豆杉的树龄大都在500年以上,其中,单株红豆杉直径最大的近1.2米,树干需两人才能合抱。
据了解,红豆杉是一种常绿乔木或灌木,散生于林中,生长缓慢,再生能力差,繁殖困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植物。它是第四冰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至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被誉为“植物活化石”、“植物黄金”。
红豆杉树姿优美,树干紫红通直,部分大树每年在11月都要挂果,成熟时呈红色。当地林业部门的专家介绍,如此大面积的成片红豆杉林,在黄山市还是首次发现。除红豆杉林外,在聂家山村还发现了近千亩的原始竹林。
据了解,谭家桥镇拟将聂家山村民组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葛军)
7、北京首次跨省监测空气污染 监测覆盖周边3省市
来源:华夏时报2006年08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62555.html
据新华社电“北京的空气污染现状已呈现出区域污染特征,‘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将对改善北京及周边空气质量起积极作用。”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
该负责人说,为履行“绿色奥运”承诺,持续改善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北京市环保局承担了北京市科委立项的《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项目。
项目共分为7个课题,其中,近日启动的由北京大学作为技术牵头单位的“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是该项目的第六个课题。
北京市环保局前天在其官方网站上贴出了启动“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的具体内容,并表示,如此跨省市行政区域的大规模空气污染监测,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
据介绍,“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将分别于2006年8月、12月及2007年8月分3次进行观测。目的是获取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一次、二次污染物输送及二次污染物形成的三维观测数据,通过分析达到量化区域污染物输送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
2006年8月的第一次综合观测已于8月10日全面铺开,计划于9月10日结束。北京环保部门表示,根据空气污染预报,综合观测中的第一次典型污染物输送过程观测已经于8月24日中午12点至8月26日中午12点之间开展。
观测站点将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省市,同时通过飞机或无人机搭载仪器在大气边界层(600米)及自由大气层(1500米至2000米)内进行垂直观测。
北京市环保局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显示,国内外参加该综合观测的单位多达20多家,其中包括德国莱比锡对流层研究所、德国美因茨马普所、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光州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天津市环境保护局、河北省环境保护局等。
8、杭州7大举措整治运河水环境
来源:钱江晚报2006年08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31/154010885316.shtml
市建委、环保、交通、林水、城管办、余杭区还有运河指挥部,上周,杭州几乎所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奔走在运河沿线,为改善运河水质出谋划策。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尽快摘掉运河劣五类水质的帽子,从根本上改善运河水环境。
归纳起来说,杭州推出了7大举措——加快截污纳管的步伐;确保各类企业达标排放;扩大禁养区域;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运河的配水量;积极推广分散的小型污水处理装
置;加快运河水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
应该说,近年来通过开展对运河源头水——钱塘江流域的综合整治以及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运河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从原来的发臭、发黑,见不到鱼在游动,到如今的没有了臭味,经常可见鱼在游动。
根据2006年1~5月监测情况分析,从污染趋势看,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指标有所改善,但氨氮指标仍有进一步恶化趋势。对照省里提出的水质目标要求,运河(杭州段)主要差距还是在氨氮等生活污染指标,在运河干流浓度分布总体呈现出上游低(达标)、中间高、下游较高的趋势。
今年2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运河水系的30个断面进行了监测,仅20%的断面符合或优于Ⅳ类标准(达标的基本处于上游),其余断面水质均劣于Ⅴ类,主要问题是总氮磷等生活污染。环保部门说,将力争使运河在2年内摘掉劣Ⅴ的帽子。
从行政区域来看,受沿途江干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余杭区境内各支流水质的影响,运河干流主城区范围内氨氮和磷浓度上升较大,已成为运河(杭州段)干流水质恶化区域,氮磷污染加重趋势显著;余杭区境内运河干流氨氮污染基本持平,但磷污染稍有加重。
9、长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
来源:水利部 2006年8月3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6294
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之一的长江流域,十多年来已累计有近九万平方公里的流失面积得到长效治理。
据中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包括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达五十三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流域土地总面积的三成,年土壤侵蚀量达二十四亿吨。在全国七大流域中,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总量均居首位。
鉴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以及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国务院一九八八年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此年开始,在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和三峡库区四片,首先启动综合治理工程,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由此步入了大举推进的新时代。
目前,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实施范围已扩展到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陕西、湖北、河南、湖南、江西等九省一市的一把八十五县(市、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九万平方公里。其中,治理后的三千多条小流域通过了国家验收。
经过十多年的连续治理,不仅有效控制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维护了流域生态安全。而且改善了流域内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基本农田一千零二十五万亩,有效解决了一千多万人的温饱问题;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使治理区八百多万人实现脱贫。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批水土流失严重、偏僻落后的山村,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路
10、8大行业削污实现“零排放” 四川立下军令状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06年08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62286.html
8月30日,四川省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国家与我省签订的“十一五”化学耗氧量(COD)、二氧化硫(SO2)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任务情况。根据削减目标要求,到2010年底,全省COD排放总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将在2005年基础上大幅度削减。
削污三大污染物有目标
据省环保局副局长谷声文介绍:8月9日,省政府与国家环保总局签订了我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和二氧化硫总量削减两个目标责任书。根据目标要求:到2010年底,我省COD排放量总量目标控制在74.4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3.9万吨,削减比例为5.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1.9%控制在114.4万吨之内,其中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39.5万吨。另外,我省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加压,增加了氨氮指标:到2010年,氨氮要从2005年的6.64万吨下降到6.21万吨,削减4000多吨。
为了完成省政府与国家签订的削污目标责任书,从即日起,我省将实施“以减排二氧化硫为重点的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全省各地将以燃煤电厂脱硫为重点,重点抓好电力、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行业的大气污染整治。旨在通过削减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让全省的大气环境彻底好转起来。大力实施“以资源化、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固废综合整治工程”。抓好煤矸石、粉煤灰、冶金、电力、化工废渣(电石渣、硫酸渣等)的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要达70%以上;搞好电子垃圾等回收利用;加强医废、危废管理和城镇生活垃圾管理,新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106座,新增处理能力1.5万吨/日,使处理能力达到2.66万吨/日,确保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重点城市医废无害化处理率要达100%,危废基本得到安全处理,要建成21个医废处理站和两个危废处置中心。
整治八大行业要“零排放”
昨日,省环保局特别强调: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开展以减排COD、氨氮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达到80%以上,通过削减排水总量,削减COD、氨氮总量,以削减排水总量和循环利用为重点,重点控制造纸、合成氨、食品酿造、皮革、印染等行业,促使钢铁、建材、电力(火电)等八大行业实现“零排放”。与此同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岷江、沱江污染现状,全省将实行岷江、沱江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淘汰力度,对环境影响大的重污染行业,有针对性地向政府提出产业调整的建议。
把关企业排污要有许可证
昨日,省环保局还透露:十一五期间,将在全省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39座,其中地级市28座、县级市111座,新增处理能力377万吨/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让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成都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要达到90%以上。2007年底前,我省将对日排污水100吨以上,或日排COD30kg,或日排氨氮20kg以上的重点排污企业,以及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排污标准发放排污许可证;2008年底前,完成所有排污单位许可证发放工作,做到一厂一证。自2009年起要对当地污染负荷80%以上的排污单位核发总量许可证,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杨东 肖一丁)
11、天旱和人为因素造成重庆主城区二氧化硫污染加重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8月3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08/31/content_5029788.htm
新华网重庆8月30日电(记者王松涛)记者从重庆市环保局了解到,今年入夏以来,重庆市主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每立方米0.07毫克,比去年同期上升40%,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二氧化硫为首要空气污染物天数的比例明显升高。
据了解,二氧化硫污染加大既有天旱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一是气象条件影响空气质量。从6月25日以来,由于没有明显降雨,降雨对二氧化硫的洗脱作用减弱。高温天气对空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的稀释降解非常不利,空气干燥导致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颗粒物的速率和总量减少,空气中留存的二氧化硫总量增加。二是持续干旱导致全市各区县的小水电站停机,全市各主力电厂都处于长时间满负荷运行状态,加上电煤供应品质不稳定,导致燃煤二氧化硫浓度明显偏高;三是7月以来,合川双槐电厂1号机组30万千瓦机组投入试生产,由于脱硫设施尚未建成,每天约产生200吨二氧化硫未经处理直排。
重庆市环保局目前正着手建立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确保污染排放量得到削减。重庆市环保局还督促合川双槐电厂9月底前烟气脱硫设施必须投入运行,并与重庆市经委、重煤集团协调,将优质煤炭优先供应主城区燃煤大户,减少燃煤大户散排、部分餐饮业及建筑工地食堂燃煤等排放的二氧化硫。(完)
12、农村环保问题凸显 防污染下乡宜城乡统筹(图)
来源:新华网2006年08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31/09219898270s.shtml
在成都市崇州市崇阳镇文昌村附近,当地一条名为“泉水河”的小河与炼焦厂一墙之隔,原本还算清澈的上游河水经过工厂排污口后,变成了浆糊一样的黑水,顺着灌溉渠,侵入农田。左图为距离炼焦厂排污口数十米的上游河段,河水还比较清澈。右图为距离炼焦厂排污口数十米的下游河段,河水已经变黑(8月25日摄)。随着城市治污力度加大,化工、
炼焦等污染企业出现向农村转移趋势,而农村相关配套治污设施的缺失,使得工业废水基本不经处理便肆意流进农田、污染河道,加重农村污染。在四川崇州市崇阳镇文昌村附近,占地十余亩的名为“巨能公司”的洗煤炼焦厂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内外排粉尘、废水,影响附近十余户村民的生产生活,令村民忧心忡忡。新华社记者刘海摄
======垃圾“下乡”一倒了之?======
城市垃圾农村一倒了之 农民天天守着垃圾一过几年
“城里的垃圾只要几天不清理,城里人就开始闹。但城里的垃圾拉到农村一倒了之,农民天天守着垃圾堆一过就是好几年,却必须忍受。难道我们农民就不是人吗?” 7月,已经离开家乡在重庆市区打工的綦江县古南镇共同村的一村民打电话给记者,强烈要求记者到他的家乡去看看破坏他们家园的垃圾场。
这个名叫新盛德胜渣场的露天垃圾场就是綦江县城生活垃圾的倾倒处,迄今为止已经有4个年头了。“自从这个渣场搬来以后,我们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一村妇说,“很多人生病,肚子痛、头痛,有些人得了几种病。中午我们煮的豇豆稀饭,要是忘了盖上,苍蝇、蚊子密密麻麻地铺一层,就像打牙祭一样。”
比垃圾下乡更可怕是“社会不公”
中国城市的环境保护与改善,常常是以牺牲农村的环境为代价的,垃圾下乡是典型的“环境不公”。环境不公是指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弱者在环境保护中得到的往往是负面的东西,而强者得到的是正面的东西。事实上,环境城乡不公是我国环境保护中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撰文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全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为零。
垃圾下乡,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之“城乡统筹”,违背构建和谐社会之“公平正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村容整洁”格格不入,害莫大焉。按照科学发展观,我们理应树立城乡统筹的大环境观念,坚决铲除垃圾下乡现象,最大限度地弥补对农村环境保护上的欠账,以环境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农民日报:不能把农村当作城市垃圾场
在成都市崇州市崇阳镇文昌村附近,地处农田腹地的炼焦厂正向天空排放废气(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海摄
======城乡统筹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草案)》。会议指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珠三角产业转移,粤严防污染下乡
来自成本和环境两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珠三角吹响了珠三角产业大转移的号角。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有关部门今年已经发出了一系列信号:从纺织到电镀化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大潮正在面临越来越高的“环境门槛”。初步估计,至少有数千家企业将受到直接影响。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日前在全省环保会议上重申,目前广东需要严防污染从珠三角“向山区转移”。今年4月,广东省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对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中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详细规定。
上海水环境治理实施城乡“普惠制”
在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之后,上海正在把水环境治理延伸至郊区农村,避免出现城乡“二元”的水环境状况。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张嘉毅新近表示,上海开始建立水环境治理的城乡“普惠制”,全面启动以村级河道为主的农村“万河整治”计划。 在一个上海新农村建设意愿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改善农村水环境。专家表示,城乡水系是连为一体的,如果农村河道环境整治脱节,不仅形成城乡环境的反差,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会影响现有河道治理成果的巩固。
福建全面启动农村“清洁家园”行动治理农村垃圾
山东将投资百亿元推动农村环保
13、环保局长岂能替企业掩饰污染?
来源:新华网2006年08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64046.html
执法者保护违法者
一个地方的环保局长,应该是尽心尽责保护生态环境的群众利益代表。山西省大同市的两级环保局两位副局长面对长年制造污染的企业,不是正视问题、采取措施,而是替企业掩饰,为自己开脱。
在成都市崇州市崇阳镇文昌村附近,当地一条名为“泉水河”的小河与炼焦厂一墙之隔,原本还算清澈的上游河水经过工厂排污口后,变成了浆糊一样的黑水,顺着灌溉渠,侵入农田。左图为距离炼焦厂排污口数十米的上游河段,河水还比较清澈。右图为距离炼焦厂排污口数十米的下游河段,河水已经变黑(8月25日摄)。随着城市治污力度加大,化工、炼焦等污染企业出现向农村转移趋势,而农村相关配套治污设施的缺失,使得工业废水基本不经处理便肆意流进农田、污染河道,加重农村污染。在四川崇州市崇阳镇文昌村附近,占地十余亩的名为“巨能公司”的洗煤炼焦厂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内外排粉尘、废水,影响附近十余户村民的生产生活,令村民忧心忡忡。新华社记者刘海摄
大同市永鑫活性炭厂两年前取得了环保部门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但这家企业并没有按照环评要求进行建设,也没有经过环保验收,擅自非法生产至今。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厂生产设备简陋,炉体冒烟喷火,令人窒息的气味殃及四邻。
面对此情此景,大同市环保局和该市南郊区环保局副局长的表现令人惊诧。市局副局长说他“到任不久,情况不清楚”;南郊区环保局副局长竟然辩称:“企业是试生产,仅仅生产了10多天。”
两级环保局副局长的话,暴露了他们思想上的奇怪逻辑:其一,环保局领导不一定要掌握具体企业的排污情况;其二,污染问题要看到才算,看不到就没有。有如此思维逻辑,原因其实很简单:作为环保工作的主要责任人,替违法者开脱就是为自己执法中的失察、失职行为开脱。他们并非不知道自己的职责,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履行职责、怎么做才算称职。局长尚且如此,下属们的行为如何规范?环保形势怎能不严峻?
执法者保护违法者,还可能有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对重点企业实施的“挂牌保护”,衍变成了排污企业逃避执法检查的“盾牌”。有的地方为应付环保执法,把多个小企业“撮合”起来,换一个新名字继续排放污染。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发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后,从不检查验收整改结果,应付差使。
诸如此类直接或变相纵容甚至保护污染的现象,是当前环保形势严峻的根源。上半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降反升,“十一五”规划中的环保指标是否会落空让人担忧。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应当痛下决心解决环保执法不力的问题,首要环节则是要督促各级环保官员真正负起责任来履行职责。对那些“情况不清楚”的混日子官员、有了问题不思整改反而企图掩盖的官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干部管理制度严肃处理。(王炤坤)
14、谁是中国环境破坏受益者?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6年08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54964.html
环境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载体,环境破坏必然引发系列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演替或者突变,为生物生存带来困境甚至引发生物物种的灭绝。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影响,2004年我国仅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6365.7万元,由于环境破坏引发流域上下游矛盾紧张,甚至个别地方出现“炮战”。掠夺性的资源开发利用,当代人侵夺了属于后代人的资源环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总的和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类是环境破坏的受害者,没有环境破坏的受益者。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存在明显的环境破坏受益者和受害者,尽管这种划分可能招致强烈的反对声浪,但不能否定的他是客观的现实。
划定环境破坏的受益者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他可以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有利于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受益者付费原则,但是在实践和宏观层次上,环境破坏受益者是多层次的,应该对受益者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然后采取不同的对策。 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国环境破坏受益者分为以下6个方面。
(1) 环境破坏实施者
环境破坏实施者是环境破坏最大受益者,破坏者包括个人、企业、组织、决策人、政府甚至国家行为。个人作为独立的环境破坏者尽管对环境的影响有限,但由于参与者众多,其最终的累加效应破坏是不能忽略的,如近年来草原的破坏就是很大程度上众多的个人挖“发菜”导致的后果之一。一些企业是中国环境直接破坏环境者,他们以排污、破坏植被(采矿、采伐)等不同形式出现,如一些工厂,他们将废物没有达到排放标准或者直接或者排放到环境之中,污染江河湖泽或者大气,他们从中节省大量的处理费用,即便对其进行排污收费,其所上交的排污费用也远低于其处理的费用,也能从中获得额外的收益。集体组织也是环境破坏实施者之一,通过各种渠道对环境给予不同的影响,如有组织地砍伐森林,异地移栽大型树木等。决策者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错误的决策将给环境带来致命的打击,是最大的环境破坏者。政府按理不应该是环境破坏者,但由于政府政策的失误或者与某些利益集团勾结,共同对环境构成破坏,同时无人或者缺乏对他们的监管,其不仅影响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而且也对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国家对环境破坏包括国家行为直接对环境影响,也包括由于战争等因素导致的间接的对环境造成的深远的伤害,如美国攻打伊拉克对伊拉克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等。
(2)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产业部门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国家对环保治理投入不断上升,为相关的环境保护产业部门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环境破坏者受益者。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六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投资是150亿元,占GDP的0.5%,“七五”期间为550亿元,占GDP的0.67%,“八五”期间增长至800多亿元,占GDP的0.8%以上,“九五”期间的环保投资总额达到3600亿元,占GDP的0.93%;“十五”突破了7000多亿元,2004年污染治理投资达到1909.8亿元,占当年GDP的1.40%。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测算,如果按“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不低于7.5%进行估算计算,全社会环保投资预计将达到1375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6%(同期GDP总量约为85万亿元)。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市场,相关产业部门将从中获得很大的收益,我们可以从以下一组数字来略加说明。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已形成从业单位1.8万个,从业人员310万人,年收入近1700亿元的产业规模,约占当年GDP的1.9%。环境污染破坏加剧为环境保护相关产业部门带来了商机,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成为中国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将为国民经济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3)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中国环境管理的重要制度,2002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进一步奠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位。该法第二十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负责对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文件的编制,他们按照有关规定收取一定评价费用。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费用属于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按照分档计费方式制收取费用,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正式确定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费用列入前期工作费。目前收费标准主要考虑投资额和敏感程度,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含大纲)至少5万元左右(投资额0.3亿元以下),最高在110万元(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这是不设评价专题的基准价,每增加一个专题加收50%。所以,一个大型建设项目,确实有可观的环境影响评价费用,如数十万元或者更多,这对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单位有很强的吸引力。
环境影响评价能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是必须应该执行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机构为阻止环境影响破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环境影响破坏破坏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更具有权威性,事业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壮大,是中国环境破坏的受益者之一。
(4)环境保护科研部门
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家特别重视环境保护技术的投入,为治理环境奠定了技术基础。环境科研部门在日益严峻的环境破坏背景下,科研项目数量和支持额度逐步增大。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确定了10 个优先领域33 个重点主题的科技发展计划,在不包括该规划中涉及的环境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投入的情况下,预计“十一五”国家环境科技需要国家投入研究经费60 亿元(其中不包括地方配套、企业投入、国际合作资金)。目前,我国资金投入总量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启动相关工作,该专项中国家将支持研究经费20亿元,加上地方财政的投入,预计总投资可能高达数十亿元。
毋庸置疑,环境保护科研部门成为中国环境破坏的受益者。没有环境破坏大背景,争取有关方面的课题特别是重大专项是很困难的,但一旦出现环境污染重大事故,环保科研立项既快而且资金相对充足,如松花江污染事故发生后,松花江重大水质污染应急预案及流域生态修复研究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家将予以重点扶持,哈尔滨市也安排123万元专项资金,启动4个项目研究,力争尽快出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发达国家投资者和消费者
近年来,我国逐步向“世界工厂”推进,其实,由于技术不发达,发达国家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和宝贵的的资源环境为发达国家生产了众多的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尽管我们从中赚取了微薄的利润,但留下了长远的治理难度很大的资源环境问题。据有关专家估算,外国投资商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特别是“贴牌生产”, 92%的利润为外国投资者所有,中国仅仅占有8%。中国水土资源非常紧张,能源短缺,“世界工厂”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环境的破坏,那微薄的利润能否补偿中国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研究的。
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日本的筷子问题。日本每年要用掉250亿双一次性筷子,其中90%以上是从中国进口的。粗略估算,生产1万双筷子需要一棵成年树,那么每年至少需要大约230万棵成年树,需要采伐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他们很珍惜自己的森林,很少用自己的森林生产一次性筷子,中国森林覆盖率仅仅18%,却成了日本一次性筷子的最大出口国。2006年3月,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一次性木筷子的生产限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价格上升了50%,日本餐饮业面临着“筷子荒”。
(6) 相关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
环境是重要的资源,随着环境的破坏加剧,加强环境管理成为重要的政府工作之一。中国的专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无到有,从级别低到级别高,从权利较小到权利较大,无不没有环境破坏未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由于环境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关系到你我生活,关系到国际竞争力,关系到生产力,关系到国际政治,关系到….等等诸多方面,在环境破坏的背景下,加强管理部门的职能和权威,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成为环境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环境管理的部门的地位和权威在环境破坏和治理过程中得到体现,环境破坏越严重,环境管理部门的职权越大。最近有些学者呼吁成立超部门的大环境管理部门,为环境管理部门继续“扩权”。
15、美资深环保官员:不要政策允许企业在环保上退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08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31/112110883518.shtml
美国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 詹姆斯·康纳顿(James L. Connaughton)
不要有任何政策允许企业在环保问题上退步
康纳顿来得正是时候。
8月27日,当这位美国资深环保官员、布什总统高级顾问来北京时,中国全国人大就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刚结束。在此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出具一份措辞严厉的报告,认为环境形势严峻。
8月30日,康纳顿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他并不赞成突然关闭企业,认为那样成本太高:“政府的角色是制定政策,而不是在事后治理。”
康氏似乎很会做经济方面的考量,此前,对于美国是否加入京都议定书,他持反对态度,认为强制性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会对美国经济不利。
此次,他来华推动“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伙伴关系”(APP)的各种行动计划。
政府的角色不是事后关闭企业
《21世纪》:中国近年来不断出现环保风暴,一些地方污染严重的企业纷纷被关停。例如上周内蒙古的火电厂被关闭。但这些企业往往对于当地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你认为怎么才能在这些不同的目标之间取得平衡?
康纳顿:政府的角色是制定新的政策,以形成强大的激励机制,鼓励污染的防治和治理,而不是在事后防治已经造成的污染。
就你举的例子而言,如果政府的政策已经对正在修建的项目订立了污染控制的要求,而且这种要求在经济上而言是合理的,那么这些项目的修建就不应面临被关闭的命运。我的意见是,如果执行政府政策的激励机制足够高,就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抑制机制,使企业自动按照环保的要求进行生产。
《21世纪》:但是在中国,排污企业有一种“守法吃亏,违法占便宜”的观念,所以造成某些地方政府对环保的态度是“嘴上喊喊,实际不动”。
康纳顿:我建议要建立一个非常清晰的监管体系,不允许个别企业逃避减少污染的要求;另外,在单个企业内部建立细致的监管机制。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一种非常重要的执行机制,使得达到污染控制标准的企业成本更低。这种做法我们已经在美国实施多年,非常有效,其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惩罚机制,使企业不遵守环保要求所遭到的惩罚要高于其逃避监管节省下的成本。
不能允许企业在环保问题上退步
《21世纪》: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也经历了高污染的阶段,后来得到了治理。中国能不能走一条“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康纳顿:历史的证明是,预防污染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污染之后再进行治理的成本。我相信中国政府已经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这一点。
《21世纪》:美国会不会为了促进某些地区发展的目标牺牲一些环保利益?
康纳顿:美国和中国一样,经历了数十年的逐步推进的污染控制工作,许多现存的项目,如发电厂、工厂等,在目前的环保标准制定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我们也制定了新的环保政策,要求所有经济项目达到国家标准,如果地方有更严格的标准还需要遵守地方标准。
所以我们没有任何政策允许企业或者地方在环保问题上做出任何退步,不能从已经实现的环保成就上退步。与此同时,这些政策都是在经济上合理的,其制定过程考虑到了各种因素,不会损害经济的发展。
《21世纪》:中国在学习美国制定排污权的交易机制,根据你对中国此活动的了解,你有何建议?
康纳顿:我很高兴在过去几年里,双方合作来实现监管目标,这种合作进行得很好。本次访问中我得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建立两个地区级的排污权交易试验区。我们在美国使用这一机制,一开始就取得了从大部分的发电厂减少二氧化硫排放一半的成果,现在我们继续要将其排放减少70%。中国应当实施最先进的污染控制机制。我们很高兴中国把美国的做法看作更有效和可信的方式,以实现中国领导人在“十一五规划”中设定的目标。
避谈《京都议定书》
《21世纪》: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的行程和主要成果?
康纳顿:我会见了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的官员和一些商界人士,还将去上海、广州和香港进行类似的讨论。此行的主要的成果,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6个国家组成的“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APP)正在推向执行阶段,这个计划是去年夏天由6国领导人宣布的。
《21世纪》:APP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康纳顿:举几个正在进行的例子。目前各国正在分享科技,从煤矿生产中提取更多的甲烷,这一方面能提高矿工的安全,另一方面还能减少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有提高电力生产效率的项目,以后所有亚太地区的旧火电厂,都可以通过投资于提高能效的科技来获得效益,而不是增加成本。在铝的生产中,我们找到了一种不增加成本,同时排除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氟的做法。
《21世纪》:鉴于美国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亚太6国组成的这一机制是否有取代《京都议定书》的意图?
康纳顿:APP中有四个国家批准了《京都议定书》,美国和澳大利亚没有。6个国家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成员国,那是APP和气候有关的活动的基础。APP涉及了《京都议定书》所不涉及的问题,如有害的空气污染、能源安全、工业安全和水污染,所以这是为了辅助《京都议定书》,而不是与之竞争。而且APP的活动与实现更为清洁的发展目标更为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