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八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8-30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我国上半年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

                  2、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以刑法手段严治环境犯罪

                  3、2001年―2005年我国环境质量及变化

                  4、川渝严重高温伏旱根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5、怒江构架骨干电网 电力调配创直接经济收入近6亿

                  6、长江委设计研究院西藏分院成立

                  7、广东省实行环保优先原则 上半年共否定26个项目 

                  8、重庆遭遇1891年以来最严重旱灾 275座水库死水

                  9、新华网:监测显示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连日无异常

                  10、丹江口大坝升船机被顺利拆除(图)

                  11、海口国家森林公园遭破坏[续]:无许可企业被取缔 

                  12、北京市开查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

                  13、重庆嘉陵江漂浮2km黄色污染物 原因不详(图)

                  14、江水不敢饮不敢用不敢摸 重安江两岸群众奈若何 

                  15、三晋环保行:忻州—污水处理厂大多成摆设

                  16、"工业大步进草原":工业和牛羊 谁破坏草原程度大?  

                                                                                                      

                 

1、我国上半年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8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54489.html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689.6万吨,同比增长3.7%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

  本报北京8月29日讯 记者武卫政报道:“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两项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联合发布《2006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公报》,指出当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十分艰巨。

  公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

  公报指出,两项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近期投产的火电装机容量配套建设了脱硫设施,但投运率不高;前几年建设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而部分污染防治设施未同步建成或同步运行;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水排放量增加,一部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未能按计划建设或投入运行。

  据了解,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要使重点区域和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其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要下降2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0%。

  今年上半年的主要指标不降反升,凸显当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十分艰巨。公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责任感、紧迫感,严格按照国务院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确保“十一五”总量削减目标的实现。

公报还透露,明年初,三部门除公布2006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外,还将公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两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2、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以刑法手段严治环境犯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8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56125.html

  今年5月至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主题,对过去3年来已经检查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所提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跟踪检查,同时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情况。就这次执法检查,近日,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突出重点 增强实效

  新闻背景:由于种种原因,“十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两个主要指标没有完成。一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五”计划要求削减10%,实际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上升,2005年排放量达到2549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27%。二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十五”计划要求削减10%,2005年实际排放1414万吨,只比2000年减少了2%,但比2004年又增加5%,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趋势。

  记者: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进行跟踪检查是基于什么考虑的?

  毛如柏:过去3年,常委会始终把环境保护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在执法检查中,常委会针对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落实得怎样,大家很关心,需要进行全面了解。这次跟踪检查是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方面的一次综合性、全面的执法检查。

  常委会研究决定同时对“十一五”规划环境保护目标的落实情况,包括指标是否已经分解到位、资金是否得到保证、责任是否已经落实等进行督促检查,其目的是督促各级政府抓好落实工作,以确保“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所以说,这次执法检查体现了“两个结合”,即把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紧密结合起来,把检查常委会所提各项建议的落实情况和检查“十一五”规划环保目标的落实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以突出重点,增强实效。

  记者:“十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情况如何?

  毛如柏:从检查情况看,近几年来,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环境保护,加快污染治理进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五”期间,全社会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累计达到8394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100亿元,支持建设了一批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项目。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严格执法 加强监管

  新闻背景200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7.7亿吨,比2000年增加了1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了56.1%,比2000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但是,工业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工作进展迟缓,产生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年产生量大大高于当年综合利用量和处置量,排放量虽有减少,而堆存量越来越多。

  记者:从常委会这次执法检查情况看,当前环境保护法律实施存在什么问题?

  毛如柏:当前,主要的问题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治理无望的企业该关的不关,该停的不停,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管处于失控状态。这次检查中看到,山西省有680多家焦化企业,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仅有65家,而能够做到达标排放的只有30多家,仅占总数的5%左右。与此同时,环保部门监管能力还十分薄弱。

  记者:如何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毛如柏: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环保执法工作,解决不好,就难以扭转环境执法不力的局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修改完善现行法律,加大对环境违法者的处罚力度。现在对违法排污企业,法律规定罚款最高限额只有20万元,不足以震慑环境违法行为。将来在修改有关环保法律时,可考虑加大处罚力度,采取以日计罚的办法,直至企业达到达标排放为止。这样企业就会为其违法行为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二是要严格执法,有关执法部门要下决心抓住一批严重污染环境又拒不治理的典型,依法勒令停产,直至关闭。三是要以刑法手段严厉打击环境犯罪。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环境犯罪的司法解释,它对有效执行环境法律、严厉打击环境犯罪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违法排污、造成重大污染事故、致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四是要严把环保“关口”,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所有建设项目立项,都必须按照“先评价、后建设”的原则,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

  机不可失 时不我待

  新闻背景今年上半年,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的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呈上升趋势。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同比上升0.8%,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6.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加了4.1%。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大,实现今年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记者:“十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指标没有完成。那么,从检查的情况看,“十一五”规划的环境保护指标落实得怎么样?

  毛如柏:从我们这次检查和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落实“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亟待去做。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多,“十一五”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下去。在开局之年取得实效,将为做好后4年工作取得主动,可以说现在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记者:如何才能确保“十一五”规划的环境保护目标得以实现呢?

毛如柏:当前,要抓好几个方面的落实工作:一是要抓好思想认识落实。二是要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落实。三是抓好结构调整的落实。四是抓好资金投入和有关政策的落实。五是抓好环境保护责任制的落实。(记者 毛 磊)

3、2001年―2005年我国环境质量及变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8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54639.html

  (一) 城市空气质量

  现状

  2005年全国开展空气质量监测的339个城市中,18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占55.2%;121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占35.7%;31个城市空气质量劣于三级,占9.1%。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湖北、甘肃和贵州等省的城市。

  变化

  “十五”期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但部分城市污染仍然很重。与2001年相比,2005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2.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下降了24.1个百分点。

  (二) 淡水环境

  现状

  2005年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国家地表水监测网实际监测的744个断面中(其中河流断面597个,湖库点位147个),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6%、36%和28%。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等。

  变化

  “十五”期间,我国地表水(七大水系)污染总体上呈减轻趋势。2005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比例由34%提高到36%,劣Ⅴ类水质比例由36%下降到28%。

  (三) 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现状

  2005年四大海域中,黄海和南海水质较好,一、二类海水比例大于85%,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较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

  变化

  “十五”期间,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总体水质逐年好转,一、二类海水比例呈上升趋势,劣四类海水比例呈下降趋势。

  (四) 城市声环境

  现状

  2005年,对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350个城市中,重度污染的占0.9%,中度污染的占1.7%,轻度污染的占33.7%,63.7%的区域环境噪声优于城市居住区声环境质量标准。

  2005年,全国365个城市中,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8dB的有185个城市,占50.7%;>68.0―70.0dB的有131个城市,占35.9%;>70.0―72.0dB的有27个城市,占7.4%;>72.0―74.0dB的有16个城市,占4.4%;>74.06dB的有6个城市,占1.6%。

  变化

“十五”期间,城市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等效声级总体呈下降趋势,城市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本文由全国人大环资委提供)

4、川渝严重高温伏旱根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8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57692.html

  旱情似火!入夏以来,重庆、四川出现50多年来最严重的高温伏旱。持续高温的原因是什么?高温伏旱的出现与三峡工程有关吗?就此,记者专访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气候应用与服务工作组主席董文杰等多位专家。他们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后认为,将今年高温伏旱归咎于三峡工程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川渝极端高温干旱

  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个例之一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分析认为,重庆、四川等地都属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高温干旱的易发区。重庆更是我国长江流域著名的“火炉”,为我国高温伏旱的主要频发区之一。在近500年中平均十年有4年旱,19世纪以后严重伏旱出现频繁。从重庆地区历史气候的变化特征来看,目前正处于全球增暖背景下的一个温暖期。进入21世纪以来,重庆年平均气温持续偏高。伴随着气温的升高,年降水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如2001年仅为813.9毫米,去年为1020.3毫米,均低于多年平均值。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地表气温变化与全球平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增暖的幅度达到0.5―0.8℃/100年。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半球中高纬陆地地区的极端冷事件(如降温、霜冻)逐渐减少,而极端暖事件(如高温、热浪)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从全球来看,重庆、四川的极端高温干旱并不是孤立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个例之一。

  专家强调说,今年重庆、四川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也不是最极端的,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当地自身典型气候特征所决定的。这在三峡水库建设之前曾多次发生,是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的结果。

  气温偏高降水偏少

  高温伏旱造成旱情严重与今年下垫面热状况和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

  据介绍,四川、重庆高温伏旱与今年下垫面(在大气下面的地球表面,海洋、陆地、森林、草原、湖泊、裸土、积雪等都是大气的下垫面)热状况和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今年冬春季西太平洋暖池海温比往年偏高达0.5℃,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动明显。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较往年偏北、偏西偏强。副高的这种异常形态,不利于南方的暖湿气流到达西南地区东部。另一方面,西南地区受大陆高压稳定控制,川东、重庆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这种气候状况长期控制了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导致伏天高温天气出现时间较长,对重庆、四川等地区影响十分突出。

  其次,在2005/2006年冬季,青藏高原地区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使得亚洲季风增强,我国夏季季风雨带位置偏北,而长江流域降水相对偏少。夏季青藏高压也比常年偏强,并与副热带高压连接成一个强大的高压带,持续控制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同时,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的水汽通道受大陆高压阻断,使我国西南地区水汽条件不充足,空气湿度偏低,造成干旱少雨。

  第三,今年前期气候系统的异常还使入夏以来,尤其是进入8月,冷空气难以南下到西南地区,而是平移到我国东部,造成北京、黄淮、东北等地带降雨较频繁。而西南地区南北气流交汇不明显,造成该地区降水偏少。

  三峡水库影响不大

  科学研究认为、监测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对周边地区气候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专家指出,虽然国际上在特大型水库的生态和环境影响问题上还存在较大争议,但一般认为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大范围气候的影响并不明显。当水库建成蓄水后,库区由原来的陆面转化为水面,由于水体的辐射性质、热容量和导热率不同于陆地,会改变库区与大气间的热交换,从而提高夜间和冬季温度,降低白天和夏季温度,使库区附近的气温得到调节。在我国季风区,由于降水多集中在暖季,所以大型水库一般都具有使其内部年降水量减少的作用,而库区周围地区由于空气湿润,降水机会增多。但这种小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小,决定重庆、四川气候状况的主因还是大气环流异常。

  据专家介绍,三峡水库是一个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对周围地区的小气候有一定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其基本结论是:“三峡水库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各气候要素建库前后均有一定变化,但增减幅度不大。”

  在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之时,国务院三峡办就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工程”。监测结果显示,并没有发现三峡库区蓄水量的变化对气候造成明显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告诉记者,自从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蓄水以来,国内、国际都非常关注水库是否会对周边气候造成明显影响。利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研究由三峡水库蓄水造成的陆面状况的改变对周边气候的可能影响,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国内外目前都有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数值模拟研究采用的方法、模式不同,结论不完全一样,但目前研究结果都表明:三峡水库的建设不会对周边区域气候带来明显影响,在某些方面还会改善周边的小气候特征。

  链接

  位于巴西和巴拉圭两国交界的伊泰普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大坝库区属温润亚热带气候,与我国三峡库区的气候和环境类似。对水库1984年建成前后的监测数据表明,水库周围的年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都变化很小。对水库周围6个农业气象站的多年数据分析也表明,兴建水库并未引起库区周边地区的气候发生任何趋势性的变化。(刘 毅)

5、怒江构架骨干电网 电力调配创直接经济收入近6亿

来源:云南日报 2006-08-29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8/29/content_7901013.h

今年初,兰坪金鼎锌业公司10万吨电锌生产线每天缺电6万度,此时,云南电网公司新架设兰坪至剑川220千伏骨干输电线路,连通省骨干电网向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输送电能,保障了电锌生产运行;7月以来,怒江州电力过剩10万千瓦,又通过省骨干电网送往国内市场。这一出一进,为怒江州带来近6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

怒江州有丰富的水能矿产资源,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提出实施建设国家级有色金属、水电基地战略,中小水电发展迅猛,今年新增水电装机30万千瓦,兰坪铅锌大矿开发获得成功,急需电力能源支持。但怒江电网建设滞后,州电网公司仅有州内一条110千伏输变线路,不能承担大电输送任务,也未与全省大电网联网,中小水电受水量丰枯季节影响,丰季电力送不出,枯季缺电不够用,电网建设成为制约怒江经济建设的瓶颈。为促进怒江州的经济发展,云南电网公司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宗旨,成立怒江电网分公司,投资5.4亿元,建设220千伏剑川至兰坪、福贡至兰坪输变电工程,与全省骨干电网联网,让怒江电能进入“西电东送”的全国市场,这两项工程列入云南省“双百”重点建设项目。

2004年6月,怒江州220千伏骨干大电网建设拉开序幕,云南电网公司千名工程技术人员开赴崇山峻岭的怒江,让电网银线跨越高山峡谷,在兰坪、福贡县建起两座220千伏现代化变电站,这是全国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输变电线路。2005年8月,剑川至兰坪输变电工程竣工投产,当年为兰坪金鼎公司10万吨电锌生产线提供了电力保障;福贡至兰坪输变电工程也将在今年9月完工,将怒江支流的中小水电丰产期电力送出怒江,产生效益,枯期从大电网引进电能,保障怒江生活生产用电,每年南方骨干电网与怒江州地方电网交换电量达30亿千瓦时。

云南电网公司新架设怒江220千伏骨干输变电网,打破怒江电力外输瓶颈,保障稳定供电,发挥了经济助推器作用。今年,怒江还将开工建设六库至永平的220千伏骨干电网,几项电网工程建成后,骨干电网将覆盖怒江州全境,电能将成为怒江州新的经济支柱产业。(刘为民)

6、长江委设计研究院西藏分院成立

来源:拉萨晚报 2006-08-29

http://www.xz.xinhuanet.com/xizangyaowen/2006-08/29/content_7897977.htm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西藏分院27日成立,该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区河流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进入到了更加专业、系统的新的发展时期。自治区副主席次仁,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参加了昨日的成立仪式。

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利有着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农牧民生产能力的提高、生活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水密切相关,这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区水利发展中面临水利基础设施少、项目储备少、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少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水利工程标准低、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低等困难和问题。“十一五”期间,有关部门将开展雅鲁藏布江和藏东南三江流域等的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和前期工作,论证建设“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同时,还将开展旁多、拉洛水利枢纽工程、雅江江北生态灌区三大骨干工程的前期工作。面对我区新的水利发展要求,就需要更加专业、系统、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河流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肩负这项职能的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西藏分院由此应运而生。

据有关人士介绍,长江水利委员会是国家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水利部在长江流域和澜沧江以西区域内行使水利行政主管职能的派出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水利部的授权,长江委主要负责区域内的水行政执法,水资源统一管理、节约、配置和保护,流域规划,防汛抗旱,河道管理,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河道采砂管理,水土保持,水文,科研等工作。

因此,做好西藏境内河流综合规划是长江委应尽之责。鉴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的重要性,以及我区水利发展在雅鲁藏布江和藏东南三江流域等开展综合规划的紧迫性,为促进我区水利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我区水利、贴近我区水利,确保规划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长江委履行水行政主管职能服好务,长江委设计院决定在拉萨成立西藏分院。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西藏分院常驻人员40人,由勘测、规划、水工、施工、水文、水保等专业人员组成,在今后的工作中,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西藏分院将把握我区生态脆弱的特点,统筹水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治理、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工程生态环境问题,深入、高效地做好雅鲁藏布江、怒江上游、澜沧江上游、金沙江上游等西藏境内诸河流的综合规划。同时,通过开展主要河流综合利用控制性枢纽的勘测设计前期工作,为我区丰富的水资源适时开发打好基础。

7、广东省实行环保优先原则 上半年共否定26个项目 

来源:南方日报 2006年08月3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08/30/content_5024909.htm

据广东省环保局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省环保审批环节就否定了26个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占审理建设项目总数近10%。从2002年至2005年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否定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产业政策的项目7135个,占审批项目总数的2.74%。严把环保准入关对保护环境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广东省的投资项目都必须按照环保优先的原则,经过严格的环评关,严格执行“五不批”政策: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有关规划、不符合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求、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确保新建项目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广东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严格实施环保规划,将环保关口前移到规划和决策阶段。省人大审议通过的《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控制。珠三角地区实行环境优先,山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粤东、粤西地区坚持发展中保护的战略。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和优化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分区制定重点污染产业控制名录,严格行业经济技术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严禁在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建设重污染项目,对重污染行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近年来,在环境优化的导向下,我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发展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效益型经济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