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八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8-28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世界面"水危机" 实为"管理危机" 98%人为造成 

                  2、牤牛河污染再现我国水环境危机面临"三重门"

                 3、盛华仁:我国水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4、新华网:松花江再度污染挑战中国环保法律

                  5、中石油可能因去年松花江污染事故遭处罚

                  6、南京外秦淮河耗资30亿治污后再遭大规模污染

                  7、黄河四支流“有水皆污” 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

                  8、深圳盐田港出现4万平米油污 出动9艘舰艇清污

                  9、太原西山储煤场:滚滚黑尘每天从这里荡起(图)

                  10、《人民日报》:三峡库区炸礁工程全面竣工

                  11、《人民日报》:三峡蓄水156米开始技术验收

                  12、南京:水涨价!今日听证四大悬念

                  13、[环境时评]重庆旱热与三峡大坝有何干系?(水博)

                  14、环保目标何以成“橡皮泥”

                  15、评论:环保新账缘自政令不畅 

                 

1、世界面"水危机" 实为"管理危机" 98%人为造成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08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48386.html

  水资源问题与利用有关,造成缺水问题“98%是人为原因,2%是自然原因”

  世界不缺水,缺的是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这是专家们在本周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水周”上发表的颠覆传统概念的意见。

  “让我对传统观念提出不同意见……这个世界并没有面临水危机,我们拥有足够我们做任何事情所需的水资源,(但是)我们对水资源的管理存在极大失误。”荣获2006年斯德哥尔摩水奖的第三世界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阿西特·比斯瓦斯教授说。

  过去30年间,印度裔加拿大人比斯瓦斯不懈为水资源问题而努力,并通过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把水的科学管理和水资源在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之一的要求提到许多高层决策者的日程表上。

  比斯瓦斯等专家表示,鉴于全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增加20亿至30亿,而目前在许多地方水已成为紧缺资源,必须对水资源的管理模式加以根本改变。

  ■缺水现实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其他一些研究机构、政府、援助组织的支持下,700名专家历经5年时间,试图回答“世界上的水是否将耗尽”这一问题。专家们的《全面评估报告》称,“全球每三人中就有一人面临这样或那样的缺水问题”,包括北非、中国北部、美国西南部等地区的居民。

  专家们发现,约9亿人生活在河流或湖泊附近的盆地,但这些河流和湖泊已处于缺水状态,有些河流处于断流边缘,湖泊蓄水不足。此外,7亿人口生活所依赖的河流和湖泊盆地正向干涸方向发展。另有1亿人口生活的地带水资源虽然无虞,但这些人无法承担利用水资源的费用。

  总部设在斯里兰卡的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主任弗兰克·赖斯伯曼说:“(缺水的情况)比我们以前想象的更为普遍。这非常令人担忧。在好几个国家,我们看到的情况都能够称为危机。”

  在他看来,澳大利亚、中国部分地区以及去年遭受严重旱灾的印度,其缺水程度都可称得上是危机。

  赖斯伯曼认为,水危机分两种,一种是水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和河流水位下降甚至干涸;另一种是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而导致无法掌控、利用本来相当丰富的水资源。

  赖斯伯曼说,水资源的问题与利用有关,造成缺水问题“98%是由于人为原因,2%是自然原因”。

  ■农业──用水大户

  如果按行业划分,农业是造成缺水现象的“罪魁祸首”。全世界的水74%用于农业,18%用于工业,生活用水只占8%。

  《全面评估报告》说,目前1升水可以生产1卡路里热量的食物,生产1公斤小麦需要4000升水,生产1公斤肉类则需要1万升水。平均而言,要生产出够一个人一天食用的食物,需要耗水3000升。全球人口不断增加,每个人消耗的食品,特别是肉制品越来越多,则对水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全面评估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增加30亿,农业耗水量将是目前的2倍。

  此外,许多国家出于环保和节省费用的考虑开始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如利用甘蔗、玉米、木材制造燃料。但这样做却会对水资源形成新的压力。

  “如果人们发展生物燃料和食物,将(对水资源)形成新压力。这将会大量增加用水量。”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的戴维·摩尔顿说。

  ■水与粮食

  理论上,世界并不缺水,但水资源分布不均。

  世界粮食产量一多半来自雨水灌溉的农田,另一小半来自人工灌溉农田。世界上最贫困的农民中的大部分,包括绝大多数非洲农民,依赖雨水生活。如果能够拥有收集、引导雨水的渠道、储存雨水的小型密封容器,那么他们将更好地度过干旱期,在同一片土地上收获更多粮食。如果大规模推行雨水收集项目,粮食产量将翻番。

  果真如此,那么世界只需增加10%的耕地面积就可以满足增长的粮食需求。

  ■滴水产量

  缓解水资源紧张,确保人类在2050年时仍能享用水资源,最重要的解决方案是找到以更少的水资源生产出更多粮食的办法。而提高每滴水产粮量的第一要诀是寻找能提高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地区雨水灌溉系统的方法。

  《全面评估报告》认为,帮助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地区可以从一些具体措施做起,比如帮助这些地方的农民耕种一些用简单、低成本手段就可种活的作物,改变靠修建昂贵的水坝或运河改变灌溉条件的政策。

  更好的灌溉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使用手工操作的水泵等都能够对非洲地区的农民提供帮助。而一旦最基本的食物需求得到满足,提高每滴水的产值也是农民摆脱贫困的方法之一。

  ■观念调整

  改变观念,与时俱进,随时根据最新情况及时调整政府策略,这些也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紧要任务。

  “政府的政策以及他们对待水资源问题的态度,是短期内最需要改变的。”赖斯伯曼说。

  事实上,地球上拥有足够多的土地、足够丰富的水资源,人类也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在今后50年里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食物,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并不缺水。

  人类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为农业提供更多水资源,但同时不对环境造成伤害。必须打破“农业导致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导致环境恶化和环境破坏”的怪圈。

  此外,人们还需探讨如何让水资源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而不是成为国家冲突的原因。在这次主题为“江河湖泊──资源共享,责任同担”的“世界水周”大会上,来自缺水的中东地区的几个国家就愿意坐到一起,探讨合作利用水资源问题。

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三国,以及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三方分别开会,商讨水资源管理。(徐海静)

2、牤牛河污染再现我国水环境危机面临"三重门"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08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48097.html

  国家环保总局最新的消息表明,吉林省牤牛河水污染事件已得到妥善处置,不会对松花江水质造成影响。这起突发环境事故虽然在5天之内就被平息,但却再次凸显了我国水环境危机面临的“三重门”: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企业的违法行为撑起了保护伞;大江大河上游密布污染的定时炸弹。

  牤牛河水污染事件的肇事者已经找到,8月20日午夜,吉林省蛟河市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异地处理生产废液的运输途中,将约10立方米废液人为倾入牤牛河,致使河水污染。

  这起调动了大批环保应急人员、又是筑坝又是投活性炭的污染事件,仅仅是因为一家企业为了节省10吨污水的处理费。

  事实上,这家企业已经不是第一次偷排污染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了蛟河市环保部门所作的环境监察报告,这份报告称,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公司在去年冬季就擅自把有毒废液拉到农村的山区倒掉,造成附近农田污染。

  为什么这家企业会屡次偷排?

  因为按照目前的法律政策,“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或者将含有汞、镉、砷、铬、氰化物、黄磷等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也就是说,即便被环保部门抓到了,这家企业被罚款的额度最多就是10万元。而据专家介绍,这样规模的一家企业,治理成本一年下来肯定不止10万元,所以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诱惑下,企业会一次次铤而走险。

  再有,根据现有的法律,如果企业的排污行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30%计算罚款,但是最高不得超过100万元”。

  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所做的报告中专门提到,“现行法律中确定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还不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据蛟河市环保部门所作的环境监察报告,当环保部门发现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公司有偷排行为后曾对该企业的环保治理能力进行了调查,结论是,这家企业“没有相应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监测水平和手段都与实际管理需要不适应,很多化工知识不懂,反应原理不懂,工艺流程不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企业的门口,却挂着当地重点扶持企业的牌子。

  盛华仁在指出现行法律处罚力度不够的同时还进一步阐明,当前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对污染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甚至实行地方保护;一些企业的环境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往往只顾自身利益,靠牺牲环境和公众利益来换取暂时的企业效益。

  “这种状况如不改变,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可能得到遏制,环境污染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盛华仁说。

3、盛华仁:我国水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来源:新华网2006年8月2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6092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田雨、邹声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26日说,我国水环境形势仍然严峻,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盛华仁是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跟踪检查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报告时作上述表示的。

盛华仁说,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量达到524亿吨,比2000年增加了26%。水污染治理项目进展缓慢,重点流域“十五”时期污染治理任务没有全部完成。从治理项目的完成情况看,海河、辽河、淮河都只完成70%;在“三湖”中,太湖完成率较高,达到86%,而巢湖和滇池分别只达到53%和54%。

盛华仁说,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监测断面依然为劣五类水质,失去了生态功能。重点流域的劣五类水质监测断面,海河占54%,辽河占40%,淮河虽然经过多年整治,仍然占32%。

盛华仁还介绍说,近年来,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专项行动,为严明法纪,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近3万件,关闭污染企业2600多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震慑作用。(完)

4、新华网:松花江再度污染挑战中国环保法律

来源:新华网2006年8月2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6089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吴晶、邹声文、田雨)民众抢水的恐慌再度出现在松花江支流污染曝光之后。“水、水、水”的惊呼敦促中国立法者重新审视环保立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26日在报告跟踪检查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时说:“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已集中出现。”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夙生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张夙生对家乡的水污染深表痛心。她说,中国应尽快制定针对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法。在松花江污染事件中,沿江的居民由于单个的诉讼成本太高,而且过于麻烦而没有向造成污染的吉林石化公司索赔。

“松花江两岸上百万人都因为饮水困难而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也遭受精神损害。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却未能索赔,本身就是对环保立法的警示。”她说。

据介绍,一些在立法方面比较先进的国家往往都由政府负责出面统计民众在环境污染中遭受的损失,帮助他们索赔并进行赔付协调。

“中国现行的环保法律比较注重行政处罚,但对民众权益保护力度不够。” 她说。

盛华仁说,中国现行法律中确定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还不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主要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对污染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甚至实行地方保护;一些企业的环境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往往只顾自身利益,靠牺牲环境和公众利益来换取暂时的企业效益。

据统计,2005年,全国661个设市城市中还有278个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696个市县中有一半以上出现酸雨;还有近一半的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没有经过有效处理。目前中国固体废物堆存量累积已近80亿吨,占用和损毁土地200万亩以上,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丛斌说,近年来,小煤窑乱开滥采,不仅使国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储备受到威胁,其产出的节能技术水平低的燃煤更成为主要污染源。

丛斌指出,由于现行法律对国有自然矿山的保护没有严格规定,许多小煤窑受到零开采成本的利益驱动,钻了政策机制的漏洞,再加上执法监管力量薄弱,因而屡禁不绝。他建议立法规定“国有自然矿山要严格保护,有偿使用”,使无利可图的小煤窑“自动下马”。

此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物权法草案虽然是一部调整财产关系的法律,但其关于国土资源保护的阐述也引起立法者关注。草案规定: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

王梅祥委员建议将“水流”改为“水资源”,同时增加对取水权的规定。目前不少企业大肆开采地下水,造成一些地方地下水位下降,加之不实施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措施,还导致严重的水污染。应明确水资源为国家所有。

王涛委员提出,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海洋作为“蓝色国土”,也应予以保护。

近年来,中国华东地区因采煤沉陷造成耕地损失和退化,西北地区因采矿造成土地荒漠化,西南地区则因矿区二氧化硫排放酸雨频降。来自环保总局的统计显示:200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9%,代价却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上升。

盛华仁表示将着手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同时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法。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组长李文华认为,当务之急是以立法的形式,确立生态补偿的范围、对象、方式和补偿标准,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着手开展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待取得比较好的成果后推动立法和制度建设。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正在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以应对松花江污染等类似事件。该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已公开表示:中国计划将环保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各级政府将由此套上环保问责的“紧箍咒”。(完)

5、中石油可能因去年松花江污染事故遭处罚

来源:东方网2006年08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8/083710846562.shtml

  造成去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的责任企业中石油,或将受到纪律和经济上的处罚。

  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陈宜瑜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中石油将为去年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承担责任,并有可能受到纪律和经济上的处罚。

  “由于这一事件涉及的面非常广,如何核定补偿面、受害者边界和补偿标准非常困难,这在国际上也是一个难题。”陈宜瑜称,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中,由于多个关口都没有把好,存在很多相关责任人,这给责任认定带来了很多困难,要确定经济赔偿责任也很困难。

  针对普遍存在的环保“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透露,国家有关立法机关正就惩罚力度问题进行研究。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中的惩罚力度将有所加大,惩罚的额度可能要提高。

  同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一份环境执法检查报告显示,环保审批违规违法继续充斥着上半年全国的新建项目。毛如柏称,上半年40%的新建项目在土地征用、环境评估和审核程序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违规的现象。

  5月起,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兵分五路”,赴四川、湖北等五省(市)进行检查。同时,委托天津、辽宁等10省、市人大常委会在本地区进行检查。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跟踪检查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报告》。

  毛如柏称,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最新跟踪检查,当前各地提出的经济增长指标普遍高于7.5%,而且有层层加码之势,不少地方发展经济的措施主要还是依赖高投入、高消耗。在调整企业结构时,有的地方甚至把几个或十几个小企业在名义上联合起来,改换一个新的名字,从而人为地使企业生产规模由小变大。

  26日公布的执法检查报告建议,这种以“变脸”、“打捆”的手法进行企业结构调整,必须严肃批评,坚决查处。

  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的情况表明,目前不仅一般的环保治理项目资金还没有落实,就连国家批准的一些重点流域治理项目的资金,也没有完全落实。

  据环保总局初步估算,“十一五”期间,全国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需求高达1.4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实际投入8394亿元要高出三分之二以上。执法检查报告建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必须抓紧落实资金来源,推动建立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确保各级政府的投入及时到位。

“今后几年,我们每年都将对环境保护落实、环保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毛如柏说。

6、南京外秦淮河耗资30亿治污后再遭大规模污染

来源:现代快报2006年08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8/004610842386.shtml

  滚滚污水为外秦淮河“补血”

  外秦淮河30亿整治成果又开始遭到大规模污染

  十运会前,南京政府投入30多亿整治外秦淮河。水清岸绿,市民甚至发现,外秦淮河阔别多年的鱼儿回来了。事情仅仅过去一年,外秦淮河如今又变得面目全非:昨天的外秦淮

河上不少鱼儿已经死去,发出阵阵腥臭,水面上飘着油花,30亿整治成果正遭遇无情扼杀。

  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公司的消息是,前两天媒体所说的外秦淮河通过南河补水、“洗肠”一事并不准确,现在补进来的全是污水。

  沿线大量鱼儿已经死去

  昨天是外秦淮河画舫恢复运营的第一天,在石头城码头(主码头)上,到处冷冷清静。售票的阿姨见到记者直摇头——人太少了。一对来自上海的游客一直在窗口外徘徊。这位叫张正志的中年人说,坐画舫游十里秦淮是他的一大梦想,但看到浓得像绿汤一样的脏水,他进退两难。

  在张先生的指引下,记者果然在码头旁发现不少死去的小鱼儿,有的甚至是一群一群的,发出阵阵腥臭。而在一年前,这里正是记者发现鱼儿跳的地方。在岸边,曾在环保部门任职的刘师傅告诉记者,沿线的情况和这里差不多,死鱼不少。“鱼就是水质和生态恢复的标志,辛辛苦苦一年,外秦淮河污染又卷土重来了,刚刚修复的生态再遭破坏。”

  滚滚黄水为外秦淮“补血”

  刘师傅告诉记者,外秦淮河污染加剧“罪”在南河。那么,南河又是一条什么河呢?记者从南京水系图上查到,该河南北走向,源于西善桥秦淮新河,下游在赛虹桥处汇入外秦淮河。

  近几年,随着沿河两岸企业和居住人口的增多,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南河变成有名的“臭水沟”,成为外秦淮河水质屡屡恶化的头号元凶。为了断绝南河水对秦淮河的侵蚀,十运会前不久,水利、市政等相关部们在两河位于赛虹桥的交汇处,建成一座土坝,将所有污染物挡在坝外。

  而昨天在现场发现,原本的土坝已被彻底拔除,南河大量黑水滚滚而来。那么,这些黑水又从何而来?记者顺着南河往上找,在小行桥附近,场面触目惊心:在河道的东侧,一个大大的排污口不停地往外吐着类似泥浆状的黄水,这些黄水与上游来的黑水迅速混合,形成了具有浓烈腥臭味的水体,中间夹杂着不少絮状物。

  住在对面岸边的李成梅指着几个大烟囱告诉记者,污水主要是那个南京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排出的,现在流量比去年要大了。而在去年,快报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是,大概每天有3000吨这样的黄水从这个污水口排出,当时已成外秦淮河一夜变成黄河的“罪魁祸首”。

  土坝是按计划拆除的

  明明污染还在,当初用于挡南河污水的土坝为什么还要拆除?昨天,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证实,土坝是该公司按照计划拆除的,从本月20日开始拆除,耗时三天。

  该负责人介绍说,南河是外秦淮河的一条支流,原来是相互沟通的。在去年十运会前,为保外秦淮河一方平安,临时修筑了土坝。但在今年汛期,土坝屡屡被冲跨。按照2006年年度城建计划,将由市政公用局负责对南河沿线的污水截流,在汛期前全部完成,环保部门牵头对污染企业(主要是南京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整改。

  但到汛期的时候,该公司发现,污水并没有截住。后来与市政公用局和环保局联合召开了专题协商会,会上市政公用局方面承诺,最迟在今年8月20日前把污水截住,并保证在8月20日能准时拆坝。于是,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公司才按计划拆除土坝。

  对拆除土坝的原因,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公司有两点解释:一方面,土坝是临时的,外秦淮河不能永远靠土坝来“保命”;此外,土坝不去掉,南河就成了臭水沟,沿线的几万居民不能答应。该公司负责人遗憾地说,外秦淮河是一条母亲河,大家都非常珍惜,出现这样的情况谁都不愿意。他甚至建议记者去问问市政和环保部门,截污工程已有一年,在这一年里,南河沿线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是否真的截住了呢?而政府曾要求污染企业减产,相关部门又做了哪些工作?污染企业究竟减了没有?

  30亿整治成果被糟蹋

  对于南河沿线的截污情况,南京市政工程建设处似乎也是一肚子苦衷。该处负责人说,通过努力,生活污水基本截住了,但对于南京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污水,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该负责人说,南京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排出的污水系强酸性的,PH值甚至能达到2。现在,该单位附近的截污管道已经建成,但他们根本不敢把这酸水往污水处理厂送,原因是污水处理厂用于吞食污泥和细菌的微生物,碰到这种水就被烧死——在今年4月份就发生过这事。

  此外,南京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排出的强酸水与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温度有五六十度,接管道的潜水员根本下不去。该负责人实事求是地说,南河最大的污染源根本没截住,“土坝不具备拆除的条件”。

  那么,土坝到底该不该拆呢?这个问题如今似乎再讨论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因为,南京母亲河又开始遭受大规模的污染,30亿的整治成果也在慢慢地被蹂躏。

昨天,记者已将所看到的情况向南京市环保局“12369”热线反映,暂未得到明确答复。

7、黄河四支流“有水皆污” 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2006年08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7/092510839573.shtml

  “这四条支流及其流域由于径流量小,自净能力差,现在几乎到了‘有水皆污’的地步,污染之重,触目惊心!”

  在对黄河流域的渭河、延河、汾河、涑水河等4条支流进行执法检查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26日这样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重点检查的黄河流域,有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为劣五类水质。水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据介

绍,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全国661个设市城市中还有278个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有相当一部分因为管网不配套不能运行或不能满负荷运行。

  黄河流域污染较重的4条支流

  渭河:渭河从甘肃进入陕西境内的宝鸡时为二类水质,但宝鸡以下全程污染逐步加剧,到达潼关进入黄河时已全部变成劣五类水质,群众形容陕西为“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

  延河:监测断面有40%为劣五类水质,主要是石油类的污染物。陕北地区石油类污染物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一大隐患。

  汾河:现在的监测断面中,有66%已经成为劣五类水质,自太原以下的水体完全失去了生态功能。其化学需氧量浓度超过国家三类水质标准的7.3倍,氨氮超标20倍。

涑水河: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条排污沟,全程都是劣五类水,化学需氧量超过国家三类水质标准的9.5倍,氨氮超标35倍。(本栏均据新华社)

8、深圳盐田港出现4万平米油污 出动9艘舰艇清污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2006年08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8/061610844851.shtml

盐田港惊现大面积油污

  本报深圳讯 (记者王纳 通讯员林明、郭静、覃建豪摄影报道)盐田国际3号泊位附近昨天凌晨惊现大面积油污,油污呈黑色,发出较浓的油味,并且油污在风浪的影响下不断向周围扩散。

  记者从深圳海事部门了解到,深圳海事局已经专门成立现场指挥小组,组织有关清污公司对污油紧急组织清除,有关查找肇事源的工作也正在马不停蹄地进行之中。

  风浪影响下,油污不断扩散

  昨天凌晨零时29分,深圳海事指挥中心接到有关报警,在盐田国际3号泊位附近发现大片油污,颜色很深,可能为重柴油,面积不详。获悉后,深圳海事局紧急成立了由危管防污处以及盐田海事处成立的现场指挥小组,并奔赴现场组织处置。

  深圳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处长王盛明告诉记者,接获报警后,海事人员立即赶往现场,经现场初步勘察,油污主要集中在盐田国际3号泊位附近,油带面积较大,呈黑色,油味很重。油污在风浪的影响下,不断向周围扩散。天亮后进一步勘察,发现油污已经扩大,约有4万平方米,主要聚集在码头架空层下面,还有油花不断向航道外漂去。

  9艘舰艇出动清污

  据了解,深圳海事局已经紧急组织辖区清污力量对油污进行监控和清除。对污油比较集中的3号泊位布放围油栏,防止污油扩散并对污油进行清除,同时对9号泊位外侧布放围油索,防止油污往外面扩散。

  目前已投入清污设备主要有:Pvc浮子式围油栏1000米,吸油毡1000公斤,吸油索800米,油污船3艘,污油监视船1艘,工作小艇5艘,清污人员、车辆以及其他装备一批。

  据了解,海事巡逻船“海巡1601”正在事故现场进行监视,以防污油扩散,并密切勘查溢油情况。海隆公司、航鹏公司等清污公司也被紧急调集前往现场对污油进行围控。

  事故原因正在调查

  目前海事部门已经介入事故调查,有关人员正对在港船舶进行清查,查找肇事源。

  至记者发稿时止,清污工作仍然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海事部门表示,将会密切注意监视油污漂移方向,防止油污漂移至大梅沙等旅游环境敏感区域。

9、太原西山储煤场:滚滚黑尘每天从这里荡起(图)

来源:山西晚报2006年08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8/050910845199.shtml

滚滚黑尘每天从这里荡起

滚滚黑尘每天从这里荡起

滚滚黑尘每天从这里荡起

  新闻前缀

  8月23日,太原正式启动了“蓝天碧水”工程,要在今年内对出入市区二级以上的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煤堆,进行彻底清理。随后本报热线即接到了不少相关的投诉,投诉的对象均指向了万柏林区北寒村的储煤场。

  8月26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座座巨型煤山一个挨着一个,一辆辆重型卡车在煤山间出没。煤尘弥漫空中,周围的建筑都变成了黑色。当地群众说,每年到了秋天,西北风一起,这些煤尘便大举东进,污染太原市区环境,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黑色污染源。

  为了降低污染程度,西山煤电集团决定出资3个亿建设十里长的地下煤运通道。可是,这一带不断壮大的煤场,却每天在“制造”滚滚黑尘。建设地下煤运通道的意义,将会被煤场产生的大量污染所抵消。

  目击 煤堆高达十几米

  8月26日,记者沿西山西外环公路徒步行进,一路上记者看到,这里的煤山有近百座,几十辆重型运煤车排成长龙,车辆荡起的煤尘令人无法睁眼,稍一张嘴,就会有煤面儿飘进嘴里。路旁一些白色的门面房,全被煤面“染”成黑色。这些煤山连成一片,但分属不同的储煤场,小的三米多高,大的高达十几米,它们在路两侧随意堆放,并分别向南北扩张。在西机路与西铭路之间不到两公里长的西外环公路上,就设有30多家大大小小的储煤场。

  “玉门储煤场”的规模在当地只算得上中等偏小。足球场般大小的场地内,根据不同的煤质,4座大煤山被分开堆放。老板说:“我的煤场太小,这儿才堆了两万多吨煤,大点的煤场有几十万吨!”

  与这家储煤场一墙之隔,是另一家较大规模的储煤场,场内煤尘飞荡,机器声轰鸣作响。这家煤场的面积相当于太原五一北广场那么大,场内全被煤山占领,煤山高度相当于5层楼。只见这里重型运煤车出入频繁,挖掘铲车繁忙运转于煤山之间。

  一名工作人员说:“这儿的煤量每天不等,今天卖得好,只剩下10万多吨。”一位煤场老板介绍,路边的这几十家只是一部分,还有更大更多的煤场散落在路北较远的地方,十分隐蔽。记者走出煤场后,浑身已沾满了煤尘,嘴里飞进了让人牙碜的煤面儿。

  恶果 西北风一刮,市区跟着遭殃

  一位煤场工作人员说,因为一点小风就会扬起煤山表层的煤尘,附近的门面房和村民家里全是黑乎乎的灰尘。

  村民老刘家距离煤场半里地左右,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扫院子,这片院子不到一个篮球场大。老刘说,他每天早上和晚上必须清扫两回。说话间,他把满满一铁锹煤尘摆在记者面前说道:“看,这都是那边煤场刮过来的。”

  一位附近村民反映,自从有了煤场,每逢春秋两季,家里就煤尘弥漫,家具、床、厨具等日用品表面一直贴着煤面儿。有时刚擦完桌子,再用手摸,手指上还会沾上黑色污垢。他说,这里的所有住户情况都是如此。

  西山煤电集团的红星街小区与北寒村相邻,小区居民刘先生家距离煤场近1公里。记者在其家里阳台上坐了两个多小时,后来发现,水杯里的水面上铺着一层薄薄的黑灰。“这是黑煤面儿!”刘先生苦笑地告诉记者,一年四季基本不开窗户,只要开了,家里就全是煤面了。

  老刘是全村为数不多的尚在种田的村民,他无奈地说,刮来的煤尘污染了田地,他只得改种玉米,可这种地结出的玉米质量不高,产量很少。村委会姚村长也承认,由于受煤尘污染,村里耕地已所剩无几。“夏天一过,这儿就不能呆了。”一位煤场老板说,春秋两季西北风来袭,大风刮起的煤尘甚至遮住了太阳,煤场里就像刮起了沙尘暴,天空是黑色的。他一般不来煤场,只是留几名工作人员轮班看门房,并负责进煤和售煤。他说,过了夏天,煤场区除了运煤车司机来往,很少有人活动。

  一位煤场老板讲,西山的煤场地处太原西北方,西北风经过这儿后,相当一部分煤尘就会被席卷进市区。太原市空气中的悬尘污染物很多来自这儿。对于这个道理,煤场老板没有不清楚的。

  污染一条线,公路毁坏严重

  煤场———西外环公路———前进路———西矿街———小井峪街——和平南路———晋祠路,这是太原市一条重要的运煤通道。许多从西山煤场开出的运煤车沿此路去往目的地。记者考察了这段公路的路况及沿途的周边环境,公路上随处可见超载车洒下的煤块,有的已经深深嵌入了路面。

  走完这段路,记者全身上下就像在煤堆里滚过一样脏。其中西外环路与前进路的环境最为恶劣。西外环路东段已经建起多座居民楼,但相距马路很近,之间没有隔离草坪。记者看到,一辆重型运煤车荡起的煤尘,直接扑向了路边的居民楼窗户。一位居民说:“我们每天就是陪着煤面儿过日子!”前进路南段,运煤车不断,煤尘始终悬浮在空中,路人几乎是小跑着走完这段路。附近的小区门口,很少能见到休闲的老人。一位居民说:“这条路不能多呆,呼吸的都是煤面儿。”

  记者路过小井峪街看到,马路的路面坑坑洼洼,处处是大车轮碾压过的小沟。附近居民讲,这条路3年前才修过,每天过往的超载运煤车,严重影响了路面质量。夜间,这里经常堵车,上百辆大运煤车停满了马路,煤尘飘浮在空中,能见度极差。

  说法 煤场老板:我曾是受害者

  记者以购煤者的身份暗访了一煤场老板。他说自己曾是煤尘污染的受害者。那时,从官地、西铭等地小煤窑驶来的运煤车非常多,煤尘污染了庄稼,降低了收成。于是,他不再种地,也建起了煤场,专门收购官地和西铭山里小煤窑的煤炭,然后再倒手。这些煤场老板多数是本村村民。他说,几乎天天都有山里小煤窑的运煤车给他送煤。同时,许多外地车辆来买煤,这些外地车多数来自河北、内蒙古和陕西等地。本地的求购量相对较少。他平均每吨煤能赚5元钱,年纯利润40—50万元。“我这只是小煤场,大型煤场赚的是我的好几倍!”

  村委会:我们也没办法

  北寒村委会的姚村长介绍,煤场大规模建立是从1997年开始。那时,西外环路开通,而马路恰好横穿村里。大量来自官地、杜儿坪、西铭等地小煤窑的运煤车路过村里,煤尘污染了耕地,为了弥补损失,一些村民纷纷将耕地改为煤场。姚村长无奈地表示:“我们也没有办法!”过去村委会曾制止过这种行为,但无济于事。现在,全村的耕地绝大部分都成了煤场。一些村民未开煤场,但他们买了大卡车专门运煤。同时,姚村长也承认,开煤场只是让小一部分人受益了,多数村民却深受其害。

  政府部门:需要联合行动

  就西山煤场的问题,记者专门询问了省煤炭管理局、太原市经贸委、万柏林区政府、万柏林区环卫局、万柏林区国土资源局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以及负责人,但没一家部门表示能管得了。

太原市经贸委的工作人员称,西山煤场问题不归其管理,属于省煤炭管理局的管辖范围。但省煤炭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这就是归太原市经贸委该管的事。万柏林区环卫局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只负责清理卫生,不负责西山煤场环境问题,西山煤场问题应属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最后,记者采访了万柏林区国土资源管理局监察大队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介绍,处理西山煤场问题必须得由政府牵头,国土、工商、公安、环保等多家部门共同行动才行。目前,他们尚未接到上级的行动方案。

10、《人民日报》:三峡库区炸礁工程全面竣工

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8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6132

炸礁85万多立方米,清除碍航礁石30处 

本报重庆8月27日电 记者余继军报道:三峡库区重庆涪陵至铜锣峡河段航道炸礁工程26日获交通部、中国三峡总公司共同验收通过。这标志着历时9个半月的三峡库区炸礁工程全面竣工。

今年10月,三峡水库将蓄水至156米,为满足三峡蓄水到175米后万吨级船队直达重庆的要求,急需在156米蓄水前对涪陵至铜锣峡航道内的碍航礁石进行清炸。2005年10月16日,涪陵至铜锣峡河段航道炸礁工程正式开工,今年7月完工。

该工程是长江航道史上在同一枯水期内规模最大的炸礁工程,工程总投资9789.37万元,共炸除治理了涪陵至铜锣峡90公里河段内的30处碍航礁石,炸礁工程总量达850818.9立方米,创造了长江同一个枯水期内炸礁工程的新纪录。该工程还在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使用50多吨炸药、17万发雷管无一例安全事故。

在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前,交通部和三峡总公司还将对铜锣峡以上河段航道进行综合整治。届时,三峡库区航道的通行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万吨级船队将直达重庆。

11、《人民日报》:三峡蓄水156米开始技术验收

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8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6131

据新华社宜昌8月27日电 (记者马梦莉、江时强)27日15时,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专家组在三峡工地召开专门会议,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的技术验收工作正式开始。

据介绍,对三峡工程蓄水156米的验收工作,将分技术预验收和验收两个程序完成。技术预验收从27日开始为期7天,此间专家组将进行现场考察,查阅资料,听取中国三峡总公司和设计、施工、监理、安全鉴定各方的详细汇报并座谈,最后形成专业小组意见以及验收综合意见与建议。正式验收会议将于9月2日至5日召开,而先期进行的技术预验收,将为正式验收工作奠定基础,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预验收专家组由44位相关国内知名专家组成,其中教授级高工39名,组长由水力发电工程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担任。

此次对于三峡工程蓄水156米的技术验收项目包括:右岸大坝高程160米至185米土建工程和相应的金属结构工程及机电设备;右岸电站进水口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右岸排沙孔、排漂孔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右纵坝段高程160米以上土建工程和相应的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碾压混凝土围堰拆除工程等。

12、南京:水涨价!今日听证四大悬念

来源:中国水网2006-8-28 

http://www.lonwin.com.cn/display.asp?ID=22807

  今天,南京市物价局将就自来水涨价召开听证会,备受市民关注的“5年内民用水价拟涨至3.25元”这一方案能否通过,将在今天见分晓。此次水价上涨,各方争论不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天的听证会,将呈现四大焦点悬念。

  听证方案 民用水每吨3.25

  目前,南京市居民用水到户价为2.30元/立方米(月用水量在20立方米以下),按照此次听证方案,将一次性地论定今后5年内的水价调整计划,从今年起,上涨的部分将在这几年里一一兑现。预计到“十一五”末,南京的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将为3.25元/立方米。这个价格,比起现在的2.3元/立方米,增加了0.95元,而构成这0.95元的主要是三部分价格:水资源费、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在今后的5年内,这三部分价格将不同时间、不同幅度地上调。这样算来,5年后南京每个家庭的用水支出将在现行基础上增加40%左右。例如,一般三口之家每月用水13立方米左右,目前需要30元左右,而5年后则每月需要42元左右。这个支出,对于一般家庭,特别是特困家庭来说,都将是一个不轻的负担。前天,南京市物价局在召开有关会议时表示,这0.95元的涨幅,与当初申请方案的涨幅相比,已经“砍”掉了将近一半。按照原来的申请方案,污水处理费的综合涨幅是每立方米0.783元,供水价格的综合涨幅是0.838元,如果平均调整,民用水每立方米将总共上涨1.621元,而实际方案中最后确定的涨幅是0.95元。同时,物价部门强调,涨价的原则是减轻困难群体的压力,充分考虑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南京市物价局副局长姜愉斌表示,对比全省,南京目前的水价处于偏低水平,而且方案中所列的涨幅也将5年内全市城镇职工人均收入的增幅考虑在内。对于困难群体,将会有具体的补贴措施出台。对于此次自来水涨价,各界议论颇多,部分听证代表将带着不同意见上会。记者采访发现,今天的听证会,将围绕几处焦点问题,呈现四大悬念:

  悬念一

  污水处理费该不该市民承担

  污水处理费的上调幅度,将是今天听证会的一大悬念。在采访中,对于水资源费的上调,几乎没有异议,因为水资源的开发需要成本,这笔费用也是国家统一制定的;可是,对污水处理费的上调,却意见不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听证代表对记者表示,污水处理费的收取,应该充分考虑南京实际情况和居民收入水平和实际承受能力,他认为,污水处理费上调应该“分层分级”地收取,而不是一锅端,企业是造成水污染的重头,而不是普通居民,由企业造成的水污染,却要由所有的市民来买单,岂不是于理不合?所以污水处理费应该由企业承担大头,居民承担小头,而不应该把这部分费用一股脑儿都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放在民用水价里综合收取,这是不合理的。另一位听证代表表示,如果污水处理费在未来5年内提到这样的涨价幅度,老百姓势必要问,这笔钱市民多交了,是否就能真正起到治理水污染的效果?市民代表聂传娣女士就说,她住在金川河边,深受水污染之害,沿河700多户人家,夏天家家都要点蚊香除臭。“我们交了钱,污染是不是就真的能够治理好?金川河已经治理两年多了,水质却并没改善到我们期望的水平,你说我们老百姓怎么愿意再多出这笔钱呢?”

  悬念二

  南京水成本到底有多高

  至于涨价中的另外一块组成部分,自来水本身的供水价格究竟涨多少,也将是今天听证会的又一大悬念。南京的水成本到底有多高,这是不少听证代表怎么也弄不明白的问题。“南京位于长江边上,说南京缺水,恐怕没人认同,既然取水成本并不高,又为什么要涨供水价格呢?”采访中,部分听证代表和市民代表认为,南京在省内也许不算水价最高,但是在全国范围来看,南京水价已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相对于很多旱地内陆的北方城市,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长江,既不存在水资源匮乏,又不存在运输难题,取水成本明显大大低于北方缺水的城市,但是南京的水价仍然一直在涨,成本没增加,供水价格又凭什么要涨呢?另外,有代表认为,即使要涨,也不应该涨民用水,而是应该涨在像桑拿、洗车等这些特别“费水”的行业上。

  悬念三

  垄断行业亏了谁补

  在今天的听证会上,相关公司的申请涨价理由能不能得到与会代表们的认同,恐怕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此次自来水涨价,相关企业的“亏损”仍然是最主要的原因。南京市自来水总公司在调价建议中表示,为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该公司加快建设供水基础设施,为此增加固定资产约10亿元。另外,实行抄表到户后,该公司为改造工程支出了约4.25亿元,剔除“十一五”期间预计收取抄表到户的专项资金,该公司在此项工程费用中尚有约3.40亿元的缺口。而南京市市政公用局在有关污水处理费的调价请示中表示,目前南京主城区的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离85%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且现行的污水处理费标准难以满足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建设投入及还贷的资金需求。但是,这个理由,不少参加听证的代表都提出了异议。有听证代表明确提出,此次自来水涨价,政府应该是通过提价来让市民节约用水,而不是垄断行业因为亏损来涨老百姓的价,自来水公司的资金可以通过财政来实现补差,而不是用调价的手段去从老百姓的手里收回,“自来水公司如果经营得当,应该是一个盈利企业,难道说一个企业运营产生的风险,要由市民来承担吗?如果企业一亏损就要涨价,加重的是老百姓的负担,完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还有市民代表则对自来水公司的服务态度提出不满,这位市民说,他因为用水问题曾经跑了很多趟自来水公司,结果快1年了问题都没得到解决,这样的服务态度,还要再多交钱,怎么能心服?

  悬念四

  困难群体补贴多少

  对于涨价,负担最重的无疑就是困难群体。市民代表黄世明已经获得今天水价调整听证会的旁听资格,他是一个退休工人,每月的退休金不到800元,但是每个月光水、电、气就要交掉300元,感觉负担沉重,希望听证会能够考虑他的实际困难。对此,市物价局已经明确表示,对于特困群体,将出台补贴措施,但是,补贴的具体对象和范围,以及补贴标准,都还是一个悬念,将根据今天听证会决定的最后涨价幅度,来制定补贴标准。记者了解到,相较于5年内涨到每吨3.25元,今年将会调整到什么样的价位,此次听证方案中没有明确。据有关人士预测,到今年年底,南京民用自来水总价格可能要从2.3元/立方米涨至2.5元/立方米,其中含水资源费上调0.07元/立方米。

  新闻附件

  水价上调的成本及用途

  供水价格:平均价上调0.33元根据《江苏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至2010年末,南京市自来水总公司综合平均含税供水价格将由现行1.22元/立方米调整到1.55元/立方米,上调0.33元/立方米。“十一五”期间,南京市自来水总公司将投资10.74亿元扩建北河口水厂和城南水厂、合理布置输配水管网和增压站、有计划实施旧管网改造,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高供水水质。污水处理费:综合价上调0.55元至2010年末综合平均污水处理费将由现行1.05元/立方米调整到1.60元/立方米,上调0.55元/立方米。5年内南京将投资31.56亿元扩建新建8个污水处理系统、完善主城污水管网、新建成两个污泥处置场。水资源费:上调0.07元按照调整目标,地表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由现在的0.13元/立方米调整为0.20元/立方米,上调0.07元/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费标准在原标准基础上相应上调0.07元/立方米。

13、[环境时评]重庆旱热与三峡大坝有何干系?(水博)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6年08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35525/4745521.html

  今年入夏以来,重庆地区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截止到8月中旬,重庆全市有39个区县不同程度受灾,全市几百余座水库干涸,三分之一的乡镇出现供水困难。除了降水量极少以外,今年重庆地区的气温还特别高。綦江、万州、云阳、开县、巫溪、彭水等地日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的酷暑天气持续超过一周。8月15日,重庆綦江县再次刷新当地的最高气温,达44.5℃。这是重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同日,重庆市全市40个区县中有35个最高气温超过40℃,重庆主城区气温高达43℃。此外,有些地区的实际温度可能更高,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在綦江县气温达43.5℃的时候,当地气象部门称,地表温度已经达到77℃。重庆不进打破了有史以来的温度最高、降雨量最少、干旱和高热持续时间最长的纪录。

  长江水位也创造了历史新低。

  非常凑巧,今年5月20日长江三峡大坝刚刚建成封顶,然而,入夏以来重庆就遭遇到特大干旱。这种巧合难免会让人们议论纷纷。众所周知,我国的三峡建设由于某些意外的客观因素,似乎和中国的民主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分明是一些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却屡屡被人为地加上政治色彩,成为海内外媒体、舆论关注的焦点。这次的重庆气候变化当然也不会例外,不少人都在纷纷猜测三峡大坝的气候影响作用。

  一般来说大型水库建成以后,水面增加,必然会加大水蒸气的蒸发量,肯定会增加局部的水汽小循环。这是水库增加当地的空气湿度和降雨量,改变局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功能。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事,增加局部降雨量再加上水库蓄水以后对上游的排水产生的一些障碍,肯定也会增加上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所以,很多对三峡持否定态度的人,就喜欢利用这个自然变化的特点来做反面宣传。有人曾经信誓旦旦的预言说,三峡建成后必然就会水灾搬家、水淹重庆。不过,这次老天可真是跟那些喜欢拿三峡哗众取宠的“预言家”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你们不是说三峡大坝要造成重庆的严重洪水威胁吗?我偏偏要给你来一个特大干旱。

  然而,某些带着有色眼镜看三峡的人并不满足于这些污蔑三峡言论的破产。即使三峡大坝建成后的事实,已经对他们水淹重庆的“预言”进行了最有力的驳斥,但是,这些人反对、污蔑三峡的态度是绝不会改变的。因此,有人就把“必然水淹重庆”的咒语仍在一边,立刻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反过来又抱怨“你们不是说三峡是大的空调吗?”。说实在的,他们的这种质问,还真是有些道理的。因为,所谓的“大空调”不过就是个别记者杜撰出来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夸张说法。

  水库建成后由于储存了巨大的水体,必然会影响到周围气候的温度变化。所谓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是人所共知的自然现象。水库对周围地区会有冬暖夏凉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由于三峡水库的水体毕竟只有几百亿,而且分布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内,因而不可能有太大的“空调”效果。其实,所谓大空调之说,只能是一种比喻。

  《中国三峡工程报》 早在2002年7月22日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湖?”一文中,就对三峡是最大的人工湖和大空调的说法作过一些更正说明。三峡根本就不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湖,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空调。

  此外,目前还有一种比较时髦的说法认为,四川是一个盆地,长江是唯一的出口,是三峡大坝阻断了太平洋方向沿江西进的水汽,从而造成了四川盆地的干旱少雨(所谓木桶理论)。这种独出心裁的说法之所以能广泛流传,是由于从理论上很难得到证实。

  因为,我们人类目前的认识水平,还不能达到精确计算某一局部地区大气流动运行规律的程度。严格地说我们现在对普通流体力学中的三维湍流问题还都不能精确求解,何况如此复杂的地面气候系统。那些挖空心思整天拿着放大镜给三峡挑毛病的人,当然是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机会的。

  不过从世界各国的水坝建设史上,还没有发现有哪座水坝阻断了大气循环,彻底地改变了某一地区的气候的先例。况且,我国的三峡大坝虽然是今年才全部封顶,但是,实际上早在2003年就已经蓄水发电,大部分的大坝也早已经建成。也就是说大坝的实际影响,早就应该已经存在了。几年来三峡大坝不仅没有减少四川盆地的降雨量,而且重庆开县地区还曾经连续2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增加降雨量应该是正常的)。当然,那时候的三峡大坝右岸部分还是围堰,这要比现在正式大坝低30米左右。

  既然我们在长江峡谷地带(所谓木桶理论的开口处)已经增加上百米高的大坝,都不曾有过什么异常的气候影响,那么现在仅仅在已建成的大坝的某一部分补齐这二、三十米(豁口)的高度差之后,无论从哪方面分析,似乎都不应该造成如此巨大的气候变化。然而,由于我们毕竟还缺乏对大气中水汽流动规律的精确计算手段,最后的令人信服的确切结论可能还要由实践来做出回答。如果这种大坝阻断气流动的木桶理论成立,那么重庆地区的这种特殊的气候变化,就应该多年不变的长期持续下去。估计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退一万步说,即使真的出现这种世界奇观,也并不是什么绝对的坏事。我们已经有了2003年三峡发电以来的成功经验,只要再想办法适当降低某一部分大坝的高度就是了。然而,如果真的能够通过实践证实,仅仅一段二、三十米高的大坝豁口就能对地球的局部气候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其意义绝对是非同小可。

  我国早就有人建议在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一个口子,让印度洋的水汽直接进入我国新疆地区,彻底改变西部沙漠的气候。这种大胆设想的可行性,至今谁也不能断定。如果三峡大坝的建设实践能够证明,地面障碍物对气候的影响程度,确实能够达到如此敏感的地步,恐怕我们就可以放心的去尝试人们梦寐以求的空中调水的计划了。

  除此之外,我们也并不能说三峡大坝对这次重庆的干旱炎热就没有任何影响。正是因为有了三峡大坝已经存蓄了一些去年的洪水,重庆市区长江段出现的航船搁浅的现像,才没有在整个长江中上游航道出现。而且,三峡大坝以下的长江流域,也没有过多的受到长江来水量剧减的严重影响。所有这些都要得益于三峡大坝对自然灾害的巨大调节作用。实际上我们真是应该庆幸,如果没有建设三峡工程和它去年存蓄下来的几百亿方洪水,很难想象历史最枯水位的长江流域将是一种什么样子。有关方面应该理直气壮的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报道,把三峡工程的防灾减灾巨大作用如实地告诉公众。

  相反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如果现在金沙江上游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龙头水库虎跳峡电站已经建成,下游重庆今年遭受的这种特大的干旱,肯定就能得到极大的缓解。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尽管虎跳峡水电站的建设规划,早已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但是,由于国内外反坝组织的暗中策动,8万多虎跳峡移民的问题,至今还成这个为长江上游龙头水库建设的巨大障碍。

  事实说明,长江三峡大坝只能对其下游的水资源调控发生作用,而重庆地区的水资源调节问题,不管是洪涝还是干旱,都必须依靠长江上游的龙头水库解决。特别应该强调,这次特大干旱只是偶然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按照一般规律三峡建成以后,重庆地区的降雨量还是应该加大,想办法抵御该地区的洪水威胁,还应该是我们今后的主要任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加速上游龙头水库的建设,用科学的手段抵御各种自然灾害。

总之,世纪各国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发展人类文明才是抵御自然灾害最有效的手段。希望我们社会各界能够从这次重庆遭受的特大自然灾害中,吸取到足够的教训。用事实和科学道理抵制各种对三峡、对水坝的欺骗性宣传。认识到192个国家首脑一致通过的《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行动计划”是正确的。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加速水利水电开发,是减少灾害、摆脱贫困、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4、环保目标何以成“橡皮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年08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45573.html

  ●环保目标能否真正落实,一要看指标的制订是否科学、可行;二是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制约和追惩手段

  上半年环保目标落空,再次引人关注。

  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0%”的约束性指标,上半年不降反增――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上升6.5%和4.1%。此新闻与前不久有关能耗指标不降反升的消息,同样耐人寻味。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按常识理解,计划好的目标没能实现,是个关乎“政绩”和“形象”的严肃事件,有关部门和地方少不了来一番检查检讨以便“改进工作”。但是,除了几个干巴巴的数字,笔者尚没有发现类似“致歉”的声音。

  回顾20多年来的环境治理工作,这样的“失望”并不意外。有资料表明,从“七五”计划至今的20多年间,在环境保护方面,每年对政府工作都有目标和要求,但20多年来,没有一年的环境治理目标是如期实现的,而且主要污染指标都是“不降反升”。于是,环境恶化成了顽症,环保目标被人戏称为“橡皮泥”。

  刚性的约束指标沦为“橡皮泥”,人们往往从公众环保意识淡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法规不健全等方面找原因。笔者以为,这些方面尽管重要,但无关环保指标屡屡落空的根本。比如,仅从法规上看,其实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其中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环境资源法律就有26部,由部门和地方出台的法律、规章更有200多个。

  国内许多社会难题,只要将治理目标与当政者的官帽仕途挂钩,往往就有奇效,也就是所谓“领导重视,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可惜在环保方面这样的经验难奏效。究其原因,一是环境问题积重难返,积累了二十几年的问题,仅靠一道命令、几次行动,无济于事。二是环境评价和治理的专业性强,治理效果往往迷信于专业部门和个别专家、权威,容易由少数人说了算,就是说了瞎话被揭露了,领导也不会被追究责任。

  因此,总结20多年来的环境治理工作,至少有两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其一,指标的制订是否科学、可行――倘若离开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较为全面的治理数据,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情况下,一些“规划”出来的目标、任务本身就是空中楼阁。其二,对实现目标是否有行之有效的制约措施和追惩手段。尽管地方政府的考核中普遍推行“环保一票否决”,但除了对个别具体的新上污染项目有所制约外,环境治理的状况如何,基本无关政绩评判,相反,GDP、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所谓的“硬指标”,在许多地区发挥着所向披靡的“一俊遮百丑”的威力。

从“十一五”规划的情况看,5年内“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0%”,这样的目标应当是科学、可行的,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起码的环境要求。为了明确职责、确保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的实现,国家环保总局最近还与各省市区签订了“环境保护减排目标责任书”,这是可喜的进步。在未来四五年内,如何将这样的削减指标落到实处?恐怕更关键的是对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监督措施是否到位、追惩手段是否严厉等方面。

15、评论:环保新账缘自政令不畅

来源:南方网2006年08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8/08529866916s.shtml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做了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有些地区已经到了“有水皆污”、“逢雨必酸”的程度,污染之重,触目惊心。

  应该说,人大的检查,不仅是对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各级政府环保

工作的监督。因为,环境问题无论是涉及到某项法律法规,或是涉及到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的具体指标,都必须由各级政府来贯彻执行。因此,人大通过严肃认真地检查发现问题,通过对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不留情面地予以揭露而达到监督的目的,正是全国人大的职责所在。

  人大的跟踪检查报告指出,环境污染情况是“老账未清,又添新账”。而在前不久,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0.8%。人们清楚地记得,“十一五”规划中真正的约束性指标只有两个,即单位GDP能耗指标和环保指标。两个指标的标志性意义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就在“十一五”规划刚刚开始实施的阶段,这两个重要指标却出现了“不降反升”、“又添新账”的反常现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认为,如果将约束性指标的“约束”二字理解为具有一定的“政令”色彩的话,那么,当各级政府在落实执行上述指标的过程中屡屡发生不受约束的问题时,所反映出现的是“政令不畅”,甚至是“政令不通”的问题。仅以环境污染来说,无论是“老账”还是“新账”,其实都是一本账。这本账的核心是如何认识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期的利益关系,是能否统筹处理发展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说到底,是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政绩观的问题。我们知道,比起漫不经心地污染和破坏而言,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确实是更为吃力的工作。然而,只要把核心观念的问题解决好,环境污染欠账是完全能够清偿的。

  不久之前,各地地方官员被要求在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上签字。这一方面意味着,关于环保目标的落实责任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特别是负责任的官员必须承担起环保职责,即便污染问题发生在企业,官员们也难辞其咎。另一方面,通过签署目标责任书这一具体形式,中央政府再次显露出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的决心。一旦这种“不服约束,必受处分”、“不换观念就换人”的决心付诸实施,环境问题有望得到极大的改观。

  环保问题以及能耗问题是两个硬指标,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在落实过程中不妨采取非常手段。我们更希望的是,让这两个指标的落实发挥一种示范作用、牵头作用,进而推动其他方面的工作,确保“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编辑:张音)

16、野生动物,猎杀肯定不是保护 

来源: 新京报2006-8-26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2/2006/08-26/014@030603.htm

  推迟狩猎野生动物额度拍卖是正确的,但更正确的是,响应民间的呼吁,立即停止这样的做法。

  最近,国家林业局准备在成都进行“2006年秋季国际狩猎野生动物额度”拍卖会,计划拍卖猎杀的动物包括盘羊、羚羊、岩羊、马鹿、矮岩羊、白唇鹿、北山羊等14个物种,主要在青海、陕西、新疆、宁夏、甘肃、湖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笔者听说这一消息,第一反应是认为“胡闹,令人生气,不可思议”。大众所见略同,果不其然,这一行动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并因此而推迟。国家林业局有关人士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大体是为这一政策进行辩护。其理由有:

  猎杀野生动物是必要的种群干预,也是物种保护的手段。为什么呢?是因为近年来,许多地方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发展很快,譬如陕西等地的野猪、野兔以及岩羊等野生动物数量剧增,给生态平衡、环境建设带来巨大压力,给其他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也带来了麻烦,所以给予适度的人为干预是必要的。而且狩猎都坚持打老不打小,打公不打母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因此也是一种物种保护的手段。

  合理狩猎是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可以创造价值,更加有利于保护动物。猎杀动物所获得的收入可以用于西部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如日常巡山、保护的费用等。

  不过,这些理由都是不成立的。首先,根据这些解释,西部局部地区野生动物数量剧增,主要是野猪和野兔,而根据现有的消息,国际猎人感兴趣的似乎不是猎杀野猪和野兔,而是珍贵的野牦牛等,其中白唇鹿和北山羊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些动物显然不存在种群数量过多的问题。野猪和野兔种群数量需要干预,显然不能解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也需要干预。

  其次,即使是珍贵的野生动物,比如岩羊,局部地区种群数量过多,也不必采用猎杀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多余的野生动物迁移到其他已经灭绝的地方生存,或者送到城市的动物园,或者建立野生动物园。这一方法显然比简单的猎杀要好得多。

  第三,猎杀野生动物,的确可以筹集一定的资金,但实际收入是有限的,而代价却很大。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通过引入国际狩猎活动1101人次,获得3639万美元的收入,代价是猎杀野生动物1347头,平均2.7万美元一头野生动物。这看起来是一笔巨款,但每年所得收入不足200万美元。这些资金对全国范围内保护野生动物来说,可能会有一些作用,但不可能解决什么问题。更何况,目前还没有公开的资料说明,这些资金真的用在了保护野生动物项目上。而一头濒危的野生动物只卖20万元人民币,似乎也太廉价了。得不偿失。

  过去隐蔽地通过国际狩猎活动获得收入,老百姓不知道,也就罢了,现在主管野生动物保护的国家机构,居然带头拍卖猎杀野生动物的额度,必将给社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让人感觉,只要有钱,就可以有权猎杀野生动物,而且还有保护野生动物的美名。而没有钱,就没有权猎杀野生动物,要猎杀,只能去偷猎,还落一个破坏野生动物的恶名。同样是猎杀,一个是保护,一个是破坏,无非是有钱和无钱的差别。这对贫富差别问题比较严重的我国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另外,有钱的人可以合法猎杀,没钱的人,就会有更充足的理由,去非法猎杀。有钱的人猎杀是种群数量调节,难道没钱的人猎杀不是种群数量调节?

  猎杀野生动物,可以获得收益,让保护的人分享收益,就可以鼓励保护的人去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进行保护。这可以说是符合逻辑的。但同样符合逻辑的是,保护野生动物所要投入的资源和付出的代价,往往不是商业交易可以弥补的。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牺牲者,愿意拿命去保护野生动物,现在要通过商业行为来猎杀他们曾经拿生命保护的野生动物,他们肯定不会答应。这样做,最可能的后果是,辛辛苦苦保护了野生动物,最后却被有钱的人一枪结果了生命。其结果是,没有人会认认真真地去保护野生动物,反正野生动物逃不脱被人猎杀的命运。

  在我国,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还是新近的事。不少国人有吃野味的习惯。在一些国人眼里,野生动物浑身都是宝,肉可以食用,骨头还往往可以入药,毛皮当然也是可以用来保暖的。这样的民情,使得在我国要保护野生动物往往缺乏良好的社会基础。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国人好不容易培养了野生动物并不是“宝”的观念,野生动物本身就有其价值,野生动物,即使是凶恶的豺狼虎豹,也是人类的朋友,一旦灭绝,这个世界将变得缺少意义。在这个紧要关头,反而推出猎杀野生动物,就是保护野生动物的荒谬做法,无疑是给脆弱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泼上了一瓢冷水,使得野生动物保护的事业更加艰难。

  所以,所谓猎杀野生动物就是保护野生动物,看起来似乎有理,实际上却是强词夺理。这样的拍卖会,推迟是正确的,但更正确的是,响应民间的呼吁,立即停止这样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