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十五日江河信息导读:

二月十五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2-15

二月十五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保资讯:

1、建设部:2006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6%

2、粮农组织警告20年内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可能缺水

3、北方缺水城市 再生水利用率要达20%

 

地方信息:

4、“断电、断运、断贷” 截断污染的GDP

5、广东:第四轮咸潮来袭 15日至17日呈现最大值

6、哈尔滨:江北将建湿地公园面积两百公顷河流湿地为主

 

污染信息:

7、白色污水袭珠江 从太古仓港口涌出,居民称时常发现

 

人与自然:

8、塞班:海边的贝壳不要捡

 

气候变化:

9、全球变暖成帮凶 禽流感:短时间难根治

10、全球气候变暖 新疆冰川面积40年减少五分之一

11、2007,罕见暖冬

 

深度报道:

12、廖秀冬:政策倾向鼓励公交 环保法规严格执行

13、流域水电开发管理国际经验研讨

 

环境时评:

14、该出手时就出手 让污染者无法生存

15、“荒山染绿”拷问行政人德性

 

 

1、建设部:2006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6%

来源:中国水网 2007年2月1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508

2007年2月6日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在总结2006年工作时公布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污水处理率已达到56%”。根据之前公布的2005年的污水处理率52%计算,2006年比上年提高了大约4个百分点。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污水和垃圾处理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到2010年,全国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将不能低于70%。”要实现这个目标,未来的4年,基本仍然要保持现有增长速度。

但是这个数字只是全国的一个平均水平,根据已经公布的统计数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仍然有接近一半左右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而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超过80%,例如北京2006年底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90%。

56%的污水处理率意味着每年有158亿立方米的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了,而已经处理的部分还包括仅仅经过简单的一级处理的污水,简单的一级处理对氮磷以及水中有机物基本没有降解的能力。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我国目前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严重。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地表水的评价依次划分为五类:I类水质最好,为源头水;V类最差,仅适用于农业灌溉。

2004年,七大淡水水系中,Ⅰ~Ⅲ类41.8%,Ⅳ~Ⅴ类30.3%,劣Ⅴ类27.9%。

2005年,七大淡水水系中,Ⅰ~Ⅲ类41%、Ⅳ~Ⅴ类32%,劣Ⅴ类27%。

从这个对比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能作为我们饮用水水源的水在污水处理率逐年递增的情况下,依然不容乐观。

在这个总结报告中还提到2006年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加强了对污水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监管。对全国污水处理情况进行调研,核查了581个污水处理厂情况并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进一步总结经验并查找问题,促进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

2006年建设部还组织开展了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调研。据初步统计,2006年各地在改革过程中共引入社会资本845.58亿元,全国已进行改革的企业占市政公用企业总数的44.3%。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在而在稳步推进过程中。

2、粮农组织警告20年内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可能缺水

来源:新华社  2007年02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03655.html

  新华社罗马2月14日电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14日在这里警告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可能在20年内面临水资源短缺。

  联合国粮农组织水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负责人帕斯夸尔·斯蒂杜托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用水增长速度达到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这导致水短缺状况加剧。

  据斯蒂杜托介绍,农业灌溉占当前全球江河等淡水使用量的70%以上。对很多需要增加粮食产量来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来说,持续干旱和对水资源的争夺使农民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这位负责人认为,收集雨水、减少灌溉用水浪费等,是解决缺水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根据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决议,每年3月22日被定为世界水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介绍,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应对水短缺”。

3、北方缺水城市 再生水利用率要达20%

来源:北京日报2007年2月1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485

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昨天(2月14日)联合发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

《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至10%。通过《规划》实施,全国可节水69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节水200亿立方米,工业节水13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节水18亿立方米。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今后将逐步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和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孟为)

4、“断电、断运、断贷” 截断污染的GDP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2月15日  罗盘

http://env.people.com.cn/GB/5401712.html

污染重,执法难,是困扰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山西省各部门联合执法,以“断电、断运、断贷”的硬手腕,扼住了污染企业的生存命脉――

  面对环境污染重、执法困难大的状况,山西省各部门联合执法,以“断电、断运、断贷”的硬手腕扼住污染企业的生存命脉。半年下来,全省切断了1000多家违法建设企业的用电、运输和贷款渠道,关闭环境违法企业和设施1200个,逼使200家企业淘汰落后工艺,上马环保设施。随之而来的是全省空气质量明显提升:2006年一年,全省11个地级城市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707天,比上年增长8.67%。   

  执法机制创新,强化环境保护的控制权、制约权和关停权

  近年,山西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气环境质量连续两年居全国倒数第一,废气和烟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二位。2006年上半年,环保部门一次就查出1158个违法建设项目。

  如何有效治理污染?去年3月29日,刘向东刚刚就任山西省环保局长,田家沟村民对污染的投诉信就摆在了他的案头。刘向东当即派调查组赶赴孝义,一边调查,一边寻找对策。省环保局助理巡视员王景龙直言环保执法难:“限期治理与取缔的决定权攥在当地政府手中,环保部门又直接受当地政府领导,在这样的体制下,‘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原吕梁市环保局局长郭建新也向省环保局反映:“环保法规存在软肋,最多罚10万元,对企业而言,好比九牛一毛。”

  污染重,执法难,成为山西环保的老大难。在大量的调研之后,环保部门提出,一定要创新执法机制,建立一条公众参与、部门联动的统一战线,形成合力,打造“环保强势”。他们将想法向省委、省政府领导进行了汇报。

  不久,在省政府的一次工作会议上,省长于幼军忧心如焚:“山西要承认自己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等开脱之词不要再用。污染已是山西最大的软肋!”随后的省委常委会议上,省委书记张宝顺斩钉截铁:“山西决不要污染的GDP!”

  从此,山西全面启动了大规模的环保行动――蓝天碧水工程。决定投入805亿元,用5年时间对全省密集分布的污染设施进行集中治理,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山西决定,由环保局和银行、铁路、电力、国土、煤炭、公安等14个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19项制度,提出对污染企业实行断电、断贷、断运输,强化环境保护的制约权和关停权。

  截断“污染的GDP”!山西治理环境的绝地反击,正式打响了。

  “三断”重拳击中要害,震慑环境违法行为

  “三断”措施,正如三把高悬的利剑:断电就是拉闸限电,断贷就是停止贷款,断运就是限制运输计划。山西省环保局助理巡视员王景龙说:“对污染企业切断这三个环节,就扼住了企业的生存命脉。”山西对违规建设项目、未经批准建设的项目、属于政策规定淘汰取缔的项目,以及在规定期限内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通知电力、银行、铁路和公路部门断电、断贷、断运,联动惩治。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孝义市金晖煤焦化工有限公司。去年9月6日,企业负责人接到“三断”通知,一时不知所措。这家企业每年为当地创汇8000多万美元,为农村安排劳力1300多名,每年带动当地运输业创收1000多万元。如果实行“三断”,企业将会搞垮。一时间,说情、威胁、告状者不断,省环保局压力重重。刘向东态度坚定:“我们不能为眼下利益而粉饰矛盾,姑息迁就。”环保局断然对金晖公司实施了“三断”,限其两个月内完善环保设施、补齐手续。金晖公司的生产经营受到很大影响,不得不拆借数百万资金,完善了所有环保设施,并向环保局申请验收,才免被“封杀”。

  初战告捷,振奋人心。然而,一些污染企业也拿出自己的对策来对付省里的政策。吕梁市一大型企业遭遇“三断”后,不以为然,企业负责人说:“铁路堵了咱走公路,没有票子咱绕着借。”久拖不治,企图过关。哪知,大限一到,政府领导、公安武警等悉数到场,他眼瞅着厂房被炸毁拆除,追悔莫及。河曲县的一家企业贿赂电工,私自为其送电,继续非法生产排污,公安部门将这两名电工依法拘留。

  山西把“三断”举措推向全省,有力地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临汾市尧都区和翼城县自拆20座违规炼铁高炉,从此抬高了准入门槛。吕梁市一个月内就关停违法建设项目200多个,50多户受限的企业全部上马了环保设施。

  既解决环保问题,也缓解了工业用电、铁路运力紧张状况

  以“三断”措施为主体的联合执法行动,给山西带来一份骄人的成绩单:2006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了3.56%,晴好天气增加的同时,经济增长也保持了11.5%的较快增速。山西省环保局法规处处长王志朝说,联合执法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同时也缓解了工业用电、铁路运力紧张状况,避免了金融风险,取得了多赢效果。

  其实,受益的还不只是联合执法的这些部门。孝义市一年关停了17个焦化企业,尚有8家企业受限“三断”。阵痛之后,孝义迅速向又好又快的经济运行方式靠拢。市长张旭光说:“‘断腕’治污磨炼了孝义的经济调控能力,是一次经济转型的机会,是压力,更是动力。”入冬后,孝义市给170户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决定,全部取缔了铝矾土倒烟窑企业,全部完善了水泥行业的配套除尘设施,完成了县域循环经济规划。新年后,孝义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四大工程”,决定拿出4亿元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扶持新型产业。

  今年2月份,山西环保局决定再对117家企业实施“三断”,媒体公布后,老百姓拍手称快。在河津市,当地村民王海涛看到海鑫公司即将受限,高兴地说:“政府早该动真的了,自从这些企业建在村边,麦子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亩产减少了一半。”

  不过,污染容易治理难,破坏容易恢复难。刘向东说,山西的污染源于多年的积累,要彻底遏制,仍然任重道远。

山西要求所有电厂必须在2007年底前完成烟气脱硫。针对全省179台发电机未完成限期治理燃煤机组情况,去年,环保局提请省政府决定延期治理127台,停产治理32台,关闭29台。新的一年里,环保局还要依法关停不能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燃煤电厂。刘向东说:“这将又是一场硬仗。”

5、广东:第四轮咸潮来袭 15日至17日呈现最大值

来源:广州日报2007年2月1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477

广东省水文局昨(14日)最新预报,西江下游新一轮咸潮活动将于今天起至未来几天(即2月15日至17日)呈现最大值,这是去年入冬以来的第四轮咸潮入侵,省水利厅要求珠海市必须做好压咸、避咸的各项相应准备工作,确保春节高质量供水;而全省各地务必节约用水,以确保备春耕用水的供应。

水利专家介绍,去年入冬以来的前三次咸潮入侵分别出现在去年11月、12月和今年1月的农历初一前后,由于国家防总和广东各地各级各部门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及早、科学调度淡水资源,已有效地击退了这三次大规模的咸潮入侵。

而广东省水文局最新水、雨、咸情预报显示:由于2月上旬全省各大流域平均降雨量仅为2毫米,比多年少九成多;各大水库的蓄水量与2月初相比也有明显的减少,全省30座最重要的大型水库蓄水量2月11日比2月1日10天减少了2.38亿立方米;主要流域北江、西江、东江和韩江流域中下游水文控制站的平均流量比多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65.5%、25.9%、21.5%、14.0%;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西江上游来水量明显减少,西江国家重点站高要水文站最小日平均流量1600立方米/秒,目前西江流域梧州流量已降至2000立方米/秒以下。

因此,西江下游磨刀门水道2月11日起咸潮活动逐渐增强,预计本次咸潮将于2月15日至17日达到最大。

水利专家提示,未来几天,一方面珠海市必须做好压咸、避咸的各项相应准备,科学调度淡水资源,充分利用河涌蓄水,确保春节期间水源供给的高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近期降雨形势并不乐观,水资源形势渐趋吃紧,全省各地务必注重合理进行河库联合调度,利用有利时机多蓄水,提高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计划配水、科学调水意识,以确保备春耕用水的富足。(记者张永熙 通讯员粤水婷)

6、哈尔滨:江北将建湿地公园面积两百公顷河流湿地为主

来源:哈尔滨日报2007年2月1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482

记者从省林业管理部门了解到,3年内松花江哈尔滨段北岸松北区境内将建立一处核心面积200公顷的湿地公园。有关专家认为,湿地公园不但有利于哈尔滨市及其周边地区湿地的保护管理,也将为市民开辟一处旅游休闲的新景区。

据林业专家介绍,这处湿地公园为国家级、开放式的公园,位于松北区,分为太阳岛和大亮子两大区域,以河流湿地为主,核心部分面积200公顷,外围部分面积约四五百公顷。公园建设内容包括湿地植被、鸟类栖息地恢复、娱乐和基础设施设备等。

另据介绍,除哈尔滨江北湿地公园外,黑龙江省3年内还将兴建面积200公顷的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面积500公顷的鹤岗细鳞河水库公园,面积500公顷的佳木斯城郊湿地公园,面积200公顷的同江河口湿地公园,面积500公顷的抚远河流和岛状林湿地公园,面积500公顷的大兴安岭甘河河流湿地公园。

7、白色污水袭珠江 从太古仓港口涌出,居民称时常发现

来源:南方日报2007-2-15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069.html

  (记者/赵佳月 蔡伟)13日上午,一股白色污水从广州太古仓港口流出,珠江该河段因此变色。附近居民向本报反映,海珠区革新路金碧湾附近江面污水横流,浸染了半个江面,而污水源就在附近的太古仓港口。

  附近居民殷女士称,污水从上午11点就看到了,起初是浑浊的白色,随后慢慢变成了紫红色,现在又变成了白色。殷女士家的卧室正对着珠江,她看着江面的水色像变色龙一样变化。

  记者站在殷女士家窗台上俯视,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太古仓流出的大片白色污水浸染了珠江半个江面近百米的范围。殷女士是2006年6月开始入住的,其后不久就时常看到江面出现白色的水,“一般是晚上或者凌晨见到,下雨的时候更加厉害,今天这么大面积是最严重的一次。”

  位于太古仓港口的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港务分公司负责公司环保的经理李建强告诉记者,污水并不是从他们港口流出的,而是附近的市政排污,因为排污口恰好在港口区域,所以市民以为污水源在他们公司。“上级环保部门也来检查过,确认污水并不是从港口流出。”

8、塞班:海边的贝壳不要捡

来源:南方周末 2007-02-14 □汪永晨 撰文/摄影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215/wh/dl/200702140123.asp

  脱去冬装,穿上泳衣,游入蓝色的大海里,你的眼前是钻石般一块块结晶似的海水;钻出水面,阳光照射下如碎玻璃铺就的海面闪烁于眼前。再钻入水中,脚下又是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珊瑚和穿梭于珊瑚间的热带鱼。

  塞班岛,是北马里亚纳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东临太平洋,西临菲律宾海,与关岛、天宁岛相邻。北马群岛共有14个岛屿,塞班、天宁是最南边的岛屿,现属美国。

  一踏上这个岛屿,导游就会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拣拾珊瑚和贝壳,出关时如被发现会重罚。

  在这太平洋的小岛上,现有8万人。其中有2万多土著(持美国护照居民)、2万菲律宾人和1万多华人。土著,一般是指与西班牙人、德国人、日本人混血的当地人。

  如果追溯到1500年,当时是查莫罗人在塞班岛、天宁岛、罗塔岛出没,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1521年,麦哲伦发现了这片领地,那里开始为外人所知,接受西班牙文化;1899年,德国向西班牙购买北马里亚纳群岛,结束200年的西班牙统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从德国人手中夺走北马群岛,将其发展成世界闻名的蔗糖产地;二战末期,美国海军接收北马群岛;1962年联合国委托美国代为管理;1987年7月北马群岛正式成立美国联邦地方政府。

  塞班岛呈南北走向,南北两端像一双臂弯般延伸至海里,东海岸是陡峭的断崖,西海岸是连绵的海底珊瑚礁。不管你从任何角度观赏,海水都是淡绿、碧绿、深蓝、墨蓝等不同颜色的交织。而那深不可测的墨蓝,就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上最深的海沟———1万多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要说塞班的深,塞班附近有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以其极富变化的水下地貌和绝对高能见度(150至200英尺)的水质著称。天然的海底洞穴,潜水者要由洞顶悬崖下100多级台阶才至潭口,入水后由两条洞穴水道可潜至外海。那光线变化诡异的潜点,是全球潜水人梦寐以求的圣殿。在那里,不仅可以看见身形硕大的海龟,幸运时还能和长尾鲨共舞。

  要说塞班的浅,则有色彩斑斓的浅海。戴上那个在电视中才见过的“大头”沉进大海,很快走近了珊瑚山,带花斑的、发着蓝光的、肚皮黄色的鱼在我身边游来游去。

  圣诞节时的塞班岛是蓝绿色的。当地人告诉我,到了5月份,塞班岛的颜色就要用“燃烧”来形容了。因为那时岛上盛开着凤凰花,仿佛被染上红珊瑚的颜色。

  岛上的姑娘、小伙跳舞时穿的都是草裙。棕色的皮肤,灵活的臀部,让他们的舞姿充满了原始的粗犷。塞班有一条很严格的规定,不管是什么单位,雇人时,每5个人中就必须有一个原住民。除了旅游业,岛上可供人们选择的工作通常还有制衣,但随着“中国制造”遍布世界,那里的制衣厂一个接一个地倒闭了。

  离开塞班那天,在海关,我耗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等待检查过关。原因是出关时要把每一个箱子都打开检查。可就在我们蜗牛般地前行时,旁边一支队伍却嗖嗖地往前走。从他们的语言和装束可知他们来自日本和韩国。

  问导游这是怎么回事,他说,只有中国人的箱子要一一打开。

  记起来到塞班岛的第一天,导游就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捡拾海边的贝壳和珊瑚,出关时发现了要罚至5000美元呢。可是就有国人依然试图侥幸过关。

  几年前,我曾和几个北京的学者一起在香港海边漫步,同行的人个个都把眼睛盯着五光十色的贝壳,惊讶香港的海边怎么有那么好看的贝壳。就在我们挑得正欢时,一个小学年纪的孩子走到我们面前,细声细气地说:请不要拾海边的贝壳。我们这些大人用质疑的口气问孩子为什么,回答是:要是大家都捡,以后来的人就看不到好看的贝壳了。

  这样的经历还有一次,是在夏威夷。那里的火山石十分漂亮,一位当导游的朋友告诉我,只要接中国团,他都要加上这样的解说:曾经有一位老人捡了一块火山石带回家,从此以后家人一个个生了病。那位朋友说,在夏威夷海边捡火山石的大多是中国人。老外一般不随便捡,在他们看来大海里的一切都是公共财产。这个道理讲不通时,他就只好宣传“迷信”了。

  塞班岛海关对中国人的特殊“关照”,不知还要持续多久?如今,我在向朋友们描绘塞班岛的美的时候,一定不会漏掉讲述在海关等了两个小时的沮丧感觉。

塞班岛上的原住民小伙子

9、全球变暖成帮凶 禽流感:短时间难根治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2007年02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02434.html

驻英国特约记者 孟 秦 特约记者 潘 锋

  欧洲一家养鸡场

  最近一周来,多少有点让人遗忘的禽流感再次“风声鹤唳”。英国首次出现家禽感染禽流感疫情,尼日利亚发现首例禽流感患者死亡病例,两起事件引起了卫生界的高度关注。人类为何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根治禽流感呢?

  英国发生禽流感

  在英国东南部萨福克郡出现禽流感疫情的农场,15.9万只火鸡已被全部扑杀,为防止禽流感疫情进一步蔓延,英国防疫人员将这家农场周围3公里内设为保护区。所有接触过死家禽的农场人员和参与扑杀工作的人员都被要求服用抗禽流感药物。联合国禽流感事务协调员大卫·纳巴罗表示,在未来几个月,世界各地可能爆发更多的禽流感疫情。

  2月5日,埃及一名17岁女孩因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死亡。这是埃及自去年3月以来报告的第12例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病例。2月初,尼日利亚一名22岁女子也因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这是尼境内出现的首例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病例。印度尼西亚防治禽流感中心官员2月6日说,该国又有两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到目前为止,印尼已有83人感染禽流感,其中63人死亡,死亡人数之多,令专家感到“形势严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研究员涂长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采取了严密的防控措施和高密度免疫,今年我国禽流感控制取得明显成绩,家禽中的爆发规模和频率比去年显著降低。

  候鸟令人防不胜防

  为什么禽流感“久拖不决”呢?英国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的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引起英国这次禽流感流行的毒株可能就是前不久在匈牙利出现的毒株,但是流行病学调查尚未发现病毒是如何从匈牙利传到英国,因此怀疑又是候鸟惹的祸。在特效疫苗、药物未普及的情况下,只要该病毒存在于自然界的野鸟身上,野鸟与家禽之间又无法百分之百地“绝缘”,人类的禽流感防控战事就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呈现停停打打的局面。普通民众对此应有长期的心理准备。

  此外,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新近发现,全球变暖可能助长禽流感蔓延。这份研究报告指出,无论是一度肆虐的禽流感,还是新近在西非爆发的高致命性马堡病毒,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各种新生疾病“难辞其咎”。科学家指出,候鸟已成为禽流感病毒的主要病媒,而它们的生活习性与气候息息相关。

  长期从事人兽共患病研究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潘亮研究员告诉记者说:“长期以来,先在禽类闹腾一阵后,才波及到人,即‘先禽后人’的规律已成共识。其实不然,近年来,情况已发生某些微妙变化。这一老规律在相当方面已不灵验。”从亚洲几个主要流行区看,虽符合“先禽后人”的规律,但仍有40%左右的人间病例找不到与动物接触的依据。而这些流行区普遍存在禽类养殖过于密集,养殖环境相对不良,免疫不落实等状况。因此,看来禽流感不一定非得有禽类严重疫情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人间病例,无禽类明显疫情,人间也可能发生散发病例。

  要保持平常心态

  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确凿证据表明禽流感能进行人到人传播。因此,目前禽流感对人类的危害仍然是有限的,公众没有必要担心和惊慌。只要做好动物禽流感的防控工作,禽流感就不会对人群构成威胁。目前研究禽流感的疫苗比艾滋病和SARS容易得多,所以即使在人群流行,也会有很有效的疫苗来预防大流行,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决不会再现。

不过,自2003年以来,不少国家已在阻击禽流感的战斗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根据专家的说法,禽流感病毒的特性至今并未发生本质变化。新年伊始,一些国家还在酝酿或实施一些新的防控举措,比如法国专家呼吁禁止向疫区放飞家鸽;美国、法国专家建议全世界共建一个禽流感防治药物储备中心,由世卫组织牵头管理调配;日本则进行了禽流感防控演习。据印尼媒体8日报道,印尼已委托美国公司生产禽流感疫苗。人类有望在这场持久战中逐步取得胜利。

10、全球气候变暖 新疆冰川面积40年减少五分之一

来源:中国新闻社  2007年02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402166.html

  中新社乌鲁木齐二月十三日电 (记者 汪金生)全球气候变暖已殃及高原冰川,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今日透露的数据显示,中国西部省区新疆境内的多条冰川正加速消融。

  根据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调查,被誉为“冰川活化石”的新疆一号冰川面积在最近四十年来减少了零点二二平方公里,约有三十个足球场般大小,并正呈现出加速退缩的态势。

  新疆一号冰川是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冰川,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一百余公里处的天格尔山中,海拔约四千米,总面积近两平方公里。其周围分布着大小七十六条现代冰川 。由于现代冰川类集中,冰川地貌和沉积物非常典型,古冰川遗迹保存完整清晰,一号冰川成为中国观测、研究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的最佳地点。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闻发言人胡文康透露,近半个世纪以来,出现退缩现象的不仅是一号冰川,新疆境内山地冰川普遍退缩。航测的分析表明,一九六四年以来,新疆冰川面积减少了近百分之二十,冰储量减少了百分之十八左右,新疆山区永久性雪线高度则上升了近六十米。

  被称为“固体水库”的新疆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占中国西北地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高山积雪融水对河川径流起到非常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是这个干旱地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

  “对于干旱区而言,气候变暖是一把双刃剑”。胡文康认为,一方面它能促进该地区降水增多,但同时又将使冰川融水加快、冰储量减少,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后患。

为了保护冰川,新疆不少专家希望政府部门尽快采取措施依法保护新疆冰川的自然环境,减缓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充分开发空中水资源,开展山区人工增水工程,以增加冰川积雪。

11、2007,罕见暖冬

来源:南方周末2007-02-14  李虎军 傅剑锋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215/xw/tb/200702140080.asp

  2007,罕见暖冬

  全球变暖明显,中国筹划应对

  这个冬天太诡异,候鸟懒得南飞,狗熊忘了冬眠,往昔万里飘雪的北国城市长春降雪量只有平常的十分之一,以至于亚冬会不得不实施人工造雪和人工降雪。2月5日,北京的最高气温蹿升至16摄氏度,创下这个城市自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说,从去年12月1日至今年2月11日统计的结果看,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5摄氏度,仅次于1998/1999年的那个冬天,东北地区更是过上了自1951年以来最暖的冬天。

  据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已经制订完成,并已得到国务院批准,即将对外发布。

  “亚冬会不下雪,这还像亚冬会吗?”

  2月10日,吉林省吉林市北大湖雪场。一个个戴头盔、着墨镜、踏滑板的滑雪爱好者在雪地上自由地驰骋。就在6天前,在这里进行滑雪比赛的第6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刚刚闭幕。

  在这些滑雪爱好者不会注意的雪场角落里,并排着一队像枪炮一样的红色机器。如果没有这些机器,不仅滑雪爱好者们将不可能享受到滑雪乐趣,甚至于本届亚冬会也将无法顺利地进行雪上运动。它们是造雪机,北大湖雪场2/3以上的雪皆由它制造而生。在今年,一向在中国以寒冷著称的东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暖冬,以及前所未有的缺雪。

  据吉林市气象局公布的信息,北大湖雪场所在的吉林市区域,降雪比往年少了三分之二。而花了近一个月辛辛苦苦人造出来的29厘米厚度的雪,到开赛前夕,竟然因天气温度过高,一度减少到了19厘米。

  “四年前筹备亚冬会时,谁会想到,我们会遇到这样温暖的冬天?”亚冬会组委会的一位官员感叹。据这位官员介绍,在东三省的雪场中,吉林的雪是最受国内滑雪比赛追捧的,黑龙江冷而使雪过硬,辽宁因为暖而使雪过软,吉林的雪恰好软硬适中。所以,许多重大雪上运动钟爱吉林。

  北大湖雪场因此而有着值得夸耀的历史,据雪场场长李在阳介绍,第八、九届冬运会就在这里举行。十多年前举行冬运会,雪场完全靠自然雪就够了。但后来,天气越来越暖和,降雪亦逐年减少,仅仅“靠天吃饭”根本成就不了一流雪场。在本次亚冬会之前,北大湖雪场就已购进8台炮式造雪机,为确保本届亚冬会的顺利举行,又购进了9台炮式、20杆枪和一台塔式造雪机。一台炮式造雪机的价格约为20万元左右。

  “我们整整造了一个月的雪,常常通宵作业,除了天气实在太暖和造不出雪时停一停之外。”场长李在阳回忆。据他介绍,人工雪的造价不菲,大约需要30元/立方米,而该雪场的人造雪面积达26万立方米,造价在几百万元以上。

  其实当时的雪场中也并非没有“自然降雪”。1月5日,吉林市气象局向厚云层发射了34枚火箭弹进行人工增雪,使北大湖滑雪场降水量达9.8毫米,为各赛道的积雪深度增加了17厘米,这样的人工降雪大约占雪场的1/3。

  但吉林市气象局的这场人工增雪动作,并没有缓解本届亚冬会主会场城市长春市的缺雪困境,这次人工增雪,只给长春市带来1毫米多点的降水,没几天就化了。

  “比赛前,我们一直在等,希望老天下场大雪,增加点气氛,可老天爷像是和谁叫上劲了,直到1月28日开幕时,也没有下雪。”组委会副秘书长何泉秀回忆。

  直到1月28日,长春市冬季降雪量为建国后历年平均值的12%。气温也比常年同期高了整整5摄氏度!这是1959年以来的冬季最高温。

  长春市气象局和吉林省气象局公布的这些数据,长春市民有切身感受。比赛前的1月26日是农历腊八,长春市的气温却温暖如春,最高气温达零下2摄氏度,人们抛开了厚重的羽绒服,有女孩还穿起了裙子。66岁的靖大娘说:“这是这辈子遇到的最暖和的腊八了,这气候太反常。”

  不过,这样的“高温”并没有使一直盼着下雪的亚冬会组委会手足失措。“我们对可能到来的暖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开赛前早已做好了人工降雪和清雪的预案。”组委会副秘书长何泉秀介绍。吉林省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如果比赛时不下雪,就人工降雪,要给亚冬会营造一个冰雪世界的感觉,“亚冬会不下雪,这还像亚冬会吗?”

  1月29日上午,亚冬会开幕的第二天,老天爷终于撒下了一把小雪。组委会当即按照预案,要求长春市气象局实行人工增雪。

  当日上午十点,第一枚气象火箭射向云层。“人工增雪对我们气象局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当时有些紧张。”长春市气象局副局长杨志东回忆,他们需要把握好发射火箭的艺术,打少了不起作用,打多了会消解降雪云层,并且还要不偏不倚地让火箭在云层内部旋转。“我们真是有点着急,结果一下子打了二十多枚。”杨志东说。

  大雪洋洋洒洒,心情不错的泰国冰球教练带队员堆起了雪人,香港滑冰联盟会长叶小燕连说“很开心”。到了下午四点,组委会副秘书长何泉秀给气象局副局长杨志东打电话:“雪下够了,你们赶快让老天爷停下来。”杨志东立即组织发射多枚火箭,消解降雪云层,这才让雪停了下来。

  这一场人工增雪运动共打了31枚火箭,降水量达2.3毫米,在气象学上已经算是一场中雪了。

  但杨志东说,这并不表明“我们想让老天下雪就能下雪”,发射火箭只是在原来降雪的基础上增加降雪而已,所以在气象学上,这不叫降雪,而叫增雪。“人类对天候变化的控制,其实是极其渺小、无力和微不足道的。”

  这个冬天有点怪

  不仅仅是一向以寒冷著称的中国东北出现了气候反常,在北京、南京和广州,在美国纽约和欧洲大陆,前所未有的暖冬正在成为这个冬天里最为热门的话题。

  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巴黎发出迄今最为严厉的警告:过去100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升高约0.74摄氏度,到2010年则可能继续升高1.1至6.4摄氏度,全球变暖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在科学界,全球变暖早已不是什么秘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发布的那份决策者摘要就称,自1850年有仪器观测记录以来,12个最暖年份中的11个发生在1995年之后。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评估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和对策。

  去年年底,科技部、气象局等6个部门也联合发布了中国的第一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过去100年中国的升温幅度为0.5至0.8摄氏度,到2050年则可能再升高2.3到3.3摄氏度。

  对许多原本不了解气候变化的公众而言,诡异无比的暖冬终于带来了最为直观的感受。

  除了吉林因降雪减少而一度给亚冬会造成“困扰”之外,北京的降雪也姗姗来迟,直到去年的倒数第二天才飘落下来。2月5日,北京的最高气温蹿升至16度,创下这个城市自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59岁的农业气象专家林而达说:“我在北京长大,小时候北京冬天温度可以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但现在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更是直到今年1月10日,雪花才吝啬地飘舞了十多分钟,纽约人也总算盼来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降雪。自1878年该市有气象记录以来,这是降雪最迟的一次。

  这个冬天诡异的怪事还有很多:有的候鸟懒得南飞,许多狗熊忘了冬眠……

  在科学家精确的眼光看来,这个冬天是否属于暖冬尚需等到本月底才能做出判断。如果某年某地的整个冬季,即上年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可称为暖冬。

  不过,这个冬天确实比较暖。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说,从去年12月1日至今年2月11日统计的结果看,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5度,仅次于1998/1999年的那个冬天,东北地区更是过上了自1951年以来最暖的冬天,其中黑龙江偏高达3.9度之多。

  林而达上周参加了人民网的在线访谈。有网友提到,一篇报道称“牛屁是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他当时回答说,“这是一个通俗形象的说法,养牛排放的甲烷确实是一种温室气体,可以造成全球变暖,目前估计其贡献大致在3%到5%。”

  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并不是牛羊,而是养殖牛羊的人类。IPCC第一工作组最新发布的决策者摘要说,近50年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温室气体的增加所致。参与IPCC此次报告撰写的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解释说,“很可能”意味着90%以上的可能性,而IPCC在2001年发布上一次评估报告时的认识水平是“可能”,即66%以上的可能性。

  从“可能”到“很可能”,不过是一字之差,却反映出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更深入的理解。尽管气候变化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

  越来越真实的威胁

  “这个冬天吉林的缺雪,是东北气候进一步向暖干发展的征兆。”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廉毅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和北半球明显变暖的区域之一。

  廉毅对东北变暖所产生的威胁有持续的研究。变暖首先会导致降水减少,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降雪下降严重,有的地方已下降了一半降水量。东北地区降水线性减少较显著的地区,气候变化以暖干倾向为主。东北区西部中段和南段的荒漠化亦在扩大,绿色植皮明显下降。

  据他的调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变暖保证了东北粮食单产的持续增长。但是,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增温对粮食增产的作用开始变得不明显,降水量的多寡成了决定因素。

  在体育比赛中,破纪录无疑是一件难事。在气象领域,破纪录却似乎是家常便饭。

  去年夏天,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约60米/秒),是自1949年建国以来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比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时中心最大风力还强。重庆遭遇百年大旱,38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长达21天,当地百姓饱受煎熬。

  目前,科学家还很难判断台风、高温干旱等事件与全球变暖究竟有多大关系。不过,罗勇研究员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这类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都会增加”。

  除了极端气象事件以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也十分令人忧虑。

  在中太平洋南部的小岛国图瓦卢,电影《未来水世界》所预言的噩梦已经出现。2001年11月,该国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不得不开始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将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消失的国家。

  图瓦卢的命运完全可能降临在中国一些沿海地区。1月12日,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平面通报》称,中国海平面继续呈总体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每年2.5毫米,高于全球平均值。海平面上升的速率还在不断加快。IPCC最新发布的决策者摘要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升高幅度在18至59厘米之间

12、廖秀冬:政策倾向鼓励公交 环保法规严格执行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7年02月15日 张莉

http://env.people.com.cn/GB/5401471.html

  香港地少人多,交通却让人称道,得益于其大力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倾向;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与公众的参与,也促使香港环境逐渐改善。北京要疏通交通,建设轻轨是重要手段;而提倡绿色奥运,就要做好宣传,让来北京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努力,而且要持续下去,不是说做一次奥运会就完了,而是这项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并且就这样持续下去。日前,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运输及公务局局长廖秀冬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介绍了香港的环境、工务与交通,并分享了她任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感受。

  环保、交通、公务结合提高效率 体现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环保也好、交通也好,包括公共设施的建设,这些工作都跟经济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有时,它们好象达到的目的和经济发展的增长之间又存在一些矛盾,特别像环境保护这方面。不知道,香港政府从一开始设计将环境、交通运输和公务这三个署放在一起有什么想法?

  廖秀冬:所有的国家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体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就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我觉得把这三个范畴放在一起,就是要体现这种平衡。因为很多环保的政策,公务或者运输、交通方面不同意的话,内部的争论,很多时会把应该做的事情都延误了。我们将这些放在一起,到底在一个局下面,协调比较好。比如在运输方面来说,香港经过讨论都是同意铁路在内部轻铁,都是内部骨干。其他的交通工具都要让路的。所以我们可以有一个既环保,效率又高的交通。

  我们还有公共汽车,对公共汽车我们还有一个环保的政策,他们的车替换的时候有一个规定,怎么样可以做到排放量最少,而且在繁忙的道路上如何尽量减少高排放车。这种政策不容易推行,一个部到另外一个部,可能其中有很多矛盾。这就涉及到一个车费的问题、怎么公平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要把这三个放在一起,都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主持人:您作为三个署的领导,这肯定是挑战非常大的工作,您从哪一年开始任这个局的局长,现在有什么体会?

  廖秀冬:我是在2002年8月开始做局长的。成立这个局之前,我已经有了一个想法。由于我是环保出身,对环保方面的事了解得比较清楚,对其他两个公务:交通运输和公务要花一段时间去了解。在公务方面,因为我也是做工程的,从香港的公务工程来看,工程师有一大本指引文件,你把这些放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去看,把环保的要求加进去,基本上工程师没有抗拒的感觉。

  比如绿化,这几年我们做得很好,任何公路要把绿化放进去,还有我们在做改道时,尽可能不去砍树。还有,我们在防洪时也要做绿化,保存河流本身的生态。我们过去三年就种了370万棵树,通过公务工程就可以做。这是好的方面。

  当然还有其它矛盾需要解决,比如最近我们建立了液体天然气的收集站,每一次有这样大的工程时,很多老百姓说,你把它放到孤岛上面,不要将老百姓的生活打乱了。但是一到孤岛,有很多环保人士又说你破坏了原始生态栖息地。最近我们引用了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方法,它们在那里开的一个地球峰会时说,现在一个新的领域,就是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一定要合作,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而且如果不把企业拉进来,可持续发展永远是一个很遥远的梦想。毕竟企业是我们每一个社会经营中很重要的角色,让他们认识保护环境,是他们的社会责任,而且是可行的,不是“天马行空”,并不是说要做这个项目就没有企业,这是不成立的。所以我觉得很多方面的经验显示,合作是解决一大部分矛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政策倾向鼓励公共交通 严格执行环保法规

  主持人:您实际上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做过民间组织,又做过企业,现在又到政府来做这个工作。您的思想也贯穿在您的领导当中,怎么把三项工作更好的团结在一起。我们今天的访谈当中,会把它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出来,让您给我们解释。下面我们想让您分别给我们介绍一下。

  第一,香港的地域非常狭小,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却非常多,可能还不算流动人口,只是说香港本地的人口,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估计居于世界前列。首要问题肯定是交通问题需要解决。好多人去香港,都觉得香港交通管理得很好,最近北京市长王岐山去香港时,也说香港有好多经验需要北京来学习。您能给我们简短地来介绍一下,香港的交通从一个什么样的基本思想出发,能够使交通建设得使这么多人都非常满意?

  廖秀冬:香港的确是地少人多,而且我们的地很多都在山区,那里不可以建公路的,所以公路和人口都集中在一块很小的地方。其实人口的密度在某些地方是居于全世界第一。香港有一个总体的政策,就是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即乘坐铁路或公共汽车。

  交通怎么设计呢?就是要尽量的流通,尽管流得很慢,但也要流动。这点不容易做,但这是一个基本的条件。还有,我们尽量不鼓励老百姓自己买车。女士现在也有买车的倾向,就喜欢买自己的车,觉得开车是很大的享受。香港是一个拥有700万人口的城市,我们只有超过50万辆的私家车,原因是我们公共交通工具很好。如果你住在香港任何一个住宅区里,你从家里坐电梯下楼,一出来就有两、三种公共汽车在等你,可以选择大巴、小巴、铁路,而且它们的密度很高,基本上老百姓已经习惯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没有人站在公车里,大家都是有座的,而且公车里都有暖气,还可以看电视。所以想自己开车的人这种倾向大大减少。

  还有我们有一个重税收的系统,比如一个车是一万块钱,交了税就要2万多。另外在停车上,每一个地方停车,无论是你家下面的停车场,或者办公楼下面的停车场都很贵,有时候相当于一家人的开支。所以政策上有一个倾向,我们一定鼓励大部分的人坐公车。这就解决了很多繁忙通道的拥挤情况。因为一个公车可以载的人数比私家车多得多,而且效率相对高。

  第二,我们要对付的就是跨界交通。现在春节要来了,我们是“天下第一关”,从香港到罗湖,最高的人数超过35万/天,所以繁忙的情况就是一个奇观。虽然我们有四个通道,但是我们还是不断地增加跨界的通道,所以和广东省合作很重要。而且将来这种通道多了,全国的人民可能都希望开车。比如昨天有一个朋友要去浙江,他们也是开车去的,所以开车来香港,也不是一个很遥远的事,全国这样大,人口这样多,香港这样一点点小,怎么样承担这样大的车流量,我们也想了很多方案,就是准备将来发展。这点很重要。我们当然希望香港是一个点,全国人民都喜欢来,但是来了以后,我们怎么样把交通保持顺畅,而且环境污染是一个问题。

【1】       【2】 【3】 【4】

13、流域水电开发管理国际经验研讨

来源:中国电力网  2007-2-13  

http://www.cjw.com.cn/index/lunwen/detail/20070213/82489.asp

摘 要:合适的流域开发模式和合理的流域管理体制是实现流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虽然不存在各国、各流域通用的开发模式和管理体制,但欧、美、日等水电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的国家,在这方面仍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形成了不少共通的经验与做法,譬如在开发理念上,全流域规划与多目标综合开发;在开发方式上,因河制宜,梯级滚动,授权开发;在流域管理上,“多龙治水”与流域统一监管;在基础保障上,注重立法与环保;在利益协调上,促进流域开发效益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关键词:流域开发,流域管理,国际经验

合适的流域开发模式和,合理的流域管理体制是解决好流域水电开发中复杂的权益分配关系,调动有关各方积极性加快流域开发步伐,实现流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探索和创新流域水电开发模式、流域管理体制,对于我们这个水力资源大国加快水电开发,尤其是西部地区水电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总体来讲,无论哪个国家,流域的开发模式和管理体制都不尽相同,甚至一个国家(如美国)内务流域之间的开发模式和管理体制也不同,不存在每个国、家、各个流域通用的开发模式和管理体制。但是,总结水电资源开发强国各个流域开发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很多做法和经验还是共通的,得到了普遍认同,并逐渐成为共识。

一、开发理念上,全流域规划与多目标综合开发

(一)全流域的规划与开发

大多数国家对于河流水资源的开发都非常注重统一的流域规划,对大江大河尤其如此。无论开发模式如何,开发河段怎样排序,开发过程必须按照统一的流域规划有序进行。有些河流如哥伦比亚河,建设单位有多个,但都必须遵循统一的流域规划进行开发建设。一个好的流域规划也是进行流域综合管理的基础。美国田纳西河、法国罗纳河的成功开发,在其一开始便制订了一个综合的、长远的流域规划,然后几十年坚持不懈地按照规划进行开发治理,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全流域的开发是一个协调、统一、权衡的过程,各个河段或者单个工程开发的效益最优化并不能造成整个流域的效益最优化,必须要有基于全流域效益最大化原则上的协调与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流域规划就至关重要。

国外流域的开发规划很多都具有法律效力。这是因为,规划单位是通过国家立法机构授权的,或者规划本身也是经过立法机构讨论批准的。所以,无论任何部门或地方在进行河流的开发建设时,都必须以统一的流域规划为指导。

(二)明确主要目标,综合开发利用

不同的流域,由于自身特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特殊性,经常必须突出一项或几项主要开发目标。但同时,综合开发几乎是世界所有国家进行河流开发的根本原则。流域的开发与管理不仅要提供防洪安全保障,提供充足、优质的供水,同时要统筹生产生活用水、水力发电、渔业、航运、水上娱乐、水质保护等多方面的利益。随着流域水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和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变化,有时开发主要目标会发生变化。但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始终都是一致的。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开发的主要目标及综合开发利用内容见下表。

二、开发方式上,因河制宜,梯级滚动,授权开发

(一)因河制宜,根据流域自然特征灵活开发

水力资源的开发是流域开发的重点,也是大多数流域开发的出发点,从国际上各大流域的经验看,大都十分注重因地制宜、因河制宜,从流域自然特征和地区发展的要求出发,灵活选择适宜的水电工程开发方式。一般都在干流上游和支流上建高坝大库,在干流下游则建低坝和径流电站(如哥伦比亚河)。当航运要求比较突出时,则采取多级低坝,以渠化河道为主要目标,水电站为径流电站(如多瑙河)。有时为了减少淹没损失,增加开发梯级数,降低各级的淹没水位(如罗讷河)。北欧一些国家如芬兰、瑞典,湖泊较多,则利用天然湖泊作为龙头水库,下游各级多修成径流电站。还有的规划利用河流干支流流向平行、距离靠近但高差较大的特点,在干流和支流同时建坝,既可作为常规电站,又可分别作为抽水蓄能电站的上库和下库,进行蓄能和调峰(如日本天龙川梯级)。这些因河制宜的开发方式,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梯级、滚动开发,联合调度

梯级、滚动开发,可取长补短,联合调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协调水资源不同目标综合利用之间的矛盾;可缩短总体工期,减少总投资,加速实现梯级效益。从而提高整个流域的开发效率。欧洲、美国、日本等水利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的国家,在流域的梯级开发上,都做得较为成功,提高了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梯级、滚动开发已成为成功的流域开发的通行模式。

(三)政府主导,授权开发

对于流域的开发主体,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模式。对于一个流域,单一主体开发的、多主体联合开发的、多主体分河段开发的,都有成功的先例。但是,不管流域的开发主体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有一点需要明确,那就是流域开发的主导权与监控权在政府,开发主体根据授权进行开发。国外大多数河流开发建设的机构都是经过立法机构或政府主管部门授权批准,而不能各行其是。如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是美国国会授权;罗讷河国有公司是法国政府授权;科罗拉多河的开发也是由美国国会授权垦务局,开发方案经国会讨论通过、总统批准。有些国家是根据规模大小将河流进行分级管理、分级授权。如法国,其水资源管理机构就分为国家级、流域级、地区级、地方级和国际级共五级,在相应的具体流域范围内,由流域机构进行管理。

政府主导、授权开发有利于国家对流域资源的宏观管理,保证了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也减少了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阻力。

三、流域管理上,“多龙治水”与流域统一监管

对流域管理,在政府层面,有多个管理机构譬如水资源管理部门、环境监管机构、航运交通部门,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流域事务进行监管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不能将“多龙治水”一概而论,予以否定。但具体到一个流域,对于流域内的开发、经营等进行统一监管,也是国际上大江大河管理的普遍做法。

首先,按流域组建开发机构,统一负责该流域或该河段的规划与开发建设,以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是国外进行流域统一管理的一般模式。当然,对于大型河流(如哥伦比亚河),由于所跨地域太大,不一定有全河流的统一开发管理机构,但其规划则是由一、二个单位统一负责进行的。而且,对于某河段或某支流的开发建设,也是由一个机构统一负责的。有的大型河流,虽没有明确的统一开发管理机构,但实际上常常是由一个单位对全河(或一个河段)的各梯级开发负责到底(如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而美国田纳西河、法国罗讷河、奥地利多瑙河(奥境内河段)、加拿大拉格朗德河梯级开发的统一管理机构,则在统一管理方面最有特色和代表性。

对于管理机构的性质,虽然各国都强调流域管理机构是自治机构,给予很大的自主权。但是,西班牙的流域机构是国家机关;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和英国的流域管理机构是法律赋予很大行政管理权力的主体,但实行自负盈亏;而法国的流域管理机构则带有财政金融机构的性质。

流域管理机构的统一,可以使流域或河段的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建设经济。开发管理的统一不一定意味着投资主体的单一。投资主体仍然可以多元化,但这将只涉及电站所有权和利益的多元化,与管理一体化并不矛盾。

四、基础保障上,注重立法与环保

(一)立法先行

发达国家在对大江大河开发时一般都先制定相关法律,这是法制社会在流域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体现。这样不仅使开发有章可循,有法律保障,更重要的可以避免政策易受形势左右而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协调各方面利益冲突,约束流域内相关主体的行为,保证流域开发健康有序进行。

法律保障的优势在于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旦确立就不能随意更改。法律保障不到位,就只能依靠个案处理的政策来调整各种关系。没有权威的法律依据,政策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发生“朝令夕改”的不稳定情况。像我国怒江开发等诸多工程争执多年无法开工,一些项目开工后又被叫停搁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确定的法律依据。

(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流域开发为振兴经济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也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主要是:库区淹没带来的生态变化,水库淤积,地下水位变化,混浊水层变化,水库富营养化,对河流鱼类水生生物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等。因此,各国在研究开发规划时,都注意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在制定开发方案时,把环境目标列为重要内容。同时,对于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也越来越受到多数国家的重视。

国际上,很多流域的开发一开始并没有对保护生态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吃了很多亏,使得整个流域的其他开发难以成功进行。欧洲的莱茵河就是一个典型。’莱茵河以后的成功开发与综合效益的取得,同大力进行环境整治、生态恢复并加大监管力度,注重开发与环境并举是分不开的。日本则注重通过科技创新,大量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努力减少流域水电开发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进入20世纪中期后,大多数的流域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成为考量一个流域开发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五、利益协调上,流域开发效益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一方面,流域开发的目的是开发、利用、保护流域的资源,进而推动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流域所在地是流域资源的实际所有者,流域开发主体是流域资源的使用者。因此,在流域开发中如何处理好开发主体的利益与流域区域的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就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国外流域开发的过程中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

(一)加强交通、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流域工农业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无论哪个国家,在流域开发中,都希望通过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都十分注重加强流域内交通、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如开挖运河沟通江、河、湖、海运输网络,修建铁路、公路、港口等枢纽设施建设,架设远程输电线路等,从而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便利、做出贡献。

现在来看,加快流域开发建设中,对于流域的道路、交通、输变电设备等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但其中很大一部分设施是服务于流域开发建设需要的。如何在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将服务流域开发需要与发展流域经济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美国的田纳西流域以及欧洲的莱茵河流域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二)充分利用流域的廉价电力资源,发展高载能产业,推动流域经济发展

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是流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为流域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证与竞争优势。利用流域开发所提供的丰富水电资源,在流域内通过直供电或优惠电价的方式,提供廉价电力供应,吸引高载能产业投资,推动流域经济的发展,是国内外很多流域开发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瑞土,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力发电优势,为莱茵河流域提供廉价电力,使瑞士的炼铝和化学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美国田纳西流域提供的廉价水电也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流域内形成了一条“工业走廊”。

(三)资源使用付费,流域开发主体与流域所在地共享流域开发收益

流域所在地的经济主体是流域资源的所有者,流域开发主体是流域资源的使用者,二者的利益关系协调是流域开发成功,流域资源确实得到利用、保护与发展的保障。既要保障流域开发主体的投资收益,也要保证流域所在地对资源的正当权益,避免“飞地经济”,造成二者的对立与矛盾。

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流域所在地经济作为流域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税收分配、转移支付等方面都对当地有所倾斜。同时,征收水资源使用费,并将资源使用费大部分留在流域所在地,也成为很多国家的做法,从而使流域所在地能够更多分享流域资源开发的权益。

(四)让利于流域居民,流域开发主体直接参与流域当地经济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

如何让利于流域居民,使流域居民通过流域开发发展和真正富裕起来,欧洲一些水电开发主体的做法值得借鉴。一些欧洲大型水电企业,在流域开发的前若干年,不从流域开发提取利润,利润全部.返还当地居民,用于当地发展。等当地居民在流域开发中的损失得到补偿,并分享到流域开发的实际利益后,再谋求长远的共赢与发展。美国的TVA则直接拨出专项资金,资助流域的化肥研究、土壤改良、发展旅游等,并为流域所在地经济发展提供基金、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支持。

14、该出手时就出手 让污染者无法生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02月15日 武卫政

http://env.people.com.cn/GB/5401716.html

宁交罚款 不治污染

  看到这一题目,有人可能会反唇相讥:现在许多地方的污染企业被各种保护伞罩着,日子过得舒服着呢。哪有什么生存危机?

  如此诘问不无道理。就全国而言,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领导到平民百姓,大家的环境意识一年比一年强,但在环保实践中污染企业如过街老鼠,被人人喊打的态势还未形成。人们耳闻目睹的是污染企业仗着自己是利税大户“谁也不怕”,地方政府则千方百计“护犊子”,主要污染物排放有增无减。

  最近有位人大代表调查发现:某地一家企业听说上治污设备要投入1亿多元,竟然放言:这些钱交100年罚款也够了,我干嘛要去治污呢?企业宁交罚款也不治污,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违规者之所以出此对策,并且屡屡得手,是因为他们击中了政策的“软肋”。这一“软肋”要么是政策本身不够严密,要么是在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

  环境保护难道没有“杀手锏”?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动用“区域限批”政策惩罚严重违规的4个地方和4大电力集团,业内称为“雷霆一击”。从最近反馈的情况看,除少数企业仍然无视禁令、我行我素之外,多数违规项目陆续整改,说明这记重拳打在了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痛处。但专家指出,治理污染不能光是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如果地方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环境保护的“杀手锏”会威力更大。

  这时候,山西治污“断电、断运、断贷”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山西人并不讳言近几年身陷污染重围,这次是痛下决心,动真格的了――调动环保、银行、铁路、电力、国土、煤炭、公安等14个部门,对污染企业来个反包围。此招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各职能部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围得紧,卡得严,几招下来,加大了污染企业的违法成本,逼迫它们趋“利”避“害”。这是环保执法机制创新的可贵探索。

  当然,实行“三断”,电力、铁路、银行等单位的部门利益可能会有一些损失,但相比污染给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相比治理污染的巨大开支,相比“违法成本低”对全社会价值观的玷污,相比污染得到遏制的整体和长远效益,这些损失是值得的。“君子弃瑕以拔材,壮士断腕以全质”,解决当今环境问题,需要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

除了山西,全国还有一些地方被污染包围。我们期盼这些地方的决策者,不要继续陶醉于污染企业“拉动了GDP,创造了就业”等等“政绩”之中,让违规者在环境执法的风暴中一次次“突围”,必须切实转向科学发展轨道,动员社会力量,组成强大的环保统一战线,让污染者无地自容,无法生存。

15、“荒山染绿”拷问行政人德性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7年02月15日李劭强

http://env.people.com.cn/GB/5403681.html

  云南富民县林业局用油漆涂在荒山上搞“绿化”,村民表示喷涂费用可绿化几座山。对于此事,昆明林业局负责人态度是:该行为无相关法规可以依据,“没说可以做,也没说不让做” 。

  如果“荒山染绿”只是一个油漆广告的创意,笔者可称赞其思维开放和构思精巧。但是,当“荒山染绿”竟是现实中职能部门的作品时,让人感到的就只有其行为的低俗和德性的缺失。因为,一个具有德性的行政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干的。按照行政德性的理论,一个有德性的行政人追求的是“内在利益”的实现。这些“内在利益”包括:成功的喜悦、精神的慰藉、良心的安宁。

  显然,“荒山染绿”中缺少的正是这种行政人的德性。身为治理荒山的林业部门,不仅不及时对荒山进行实质性治理,反而以常规治理数倍的成本对荒山进行染绿,其目的究竟何在?退一步说,就算他们有所谓的正当理由和目的,他们能够面对自己的职业和良心吗?林业部门用染绿的方式造绿,这本身就是对其职业的讽刺;而高昂的成本和不容忽视的后果,则是对正直良心的直接亵渎。如果他们重视这些“内在利益”,会去用染绿荒山背叛自己吗?

  同样缺失行政人德性的还有某些监管者。因为“荒山染绿”的行为无相关法规可以依据,所以“没说可以做,也没说不让做。”按照这位监管者的逻辑,绿化部门完全可以让位给油漆生产厂和施工队了,也许绿化现状并不乐观的中国就再也看不见沙漠和荒山了。反正,法规也没有规定不能对沙漠染绿。

  可是,一个有德性的行政人不会不知道对于行政机关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常识,一个有德性的行政人也不会不懂得,有些常识是不用写进条文的。既然普通百姓都能感觉出“荒山染绿”的奢侈与荒唐,既然媒体都已经对问题的反常给予了特别关注。作为主管监督部门,作为相关行政人员,就不该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搪塞敷衍。“荒山染绿”到底是什么性质?其成本和危害到底有多大?用专业的客观的态度去进行判断并不是一件难事。

  行政人员是公共理性的产物,“公共人”才是他们角色的恰当描述。如果,行政人员分不清这样的定位,把职位的升迁、领导的提拔、外快的捞取等“外部利益”看成是行政行为的终极目的,就难免忽视“内在利益”的实现,最终成为没有德性的行政人。而如果没有了德性,行政职位也不过是普通的职业而已,依之赚钱凭之发财实在是“人之常情”。就算有时荒谬如“荒山染绿”,但终究可以从“经济人”的角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