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十四日江河信息导读:

二月十四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2-14

二月十四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保资讯:

1、绿色GDP核算报告首次公布 北京污染损失116亿

2、专家称我国环保投资数据严重失真

3、周生贤:在污染物减排上环保部门是铁定心了

 

地方信息:

4、无锡拟明确公民环境权 政府环保将调动各阶层

5、上海市黄浦江水源保护区17家危化企业今年关迁

6、替大山戴“绿帽子” 云南富民县油漆裸露山体

7、加快水电开发 四川省牵手中国华能集团

8、山西省环保局对15县市区作出“区域限批”处罚

 

重大水事:

9、中新网:三峡右岸下游围堰开始拆除 大坝下月全线挡水

10、黄河宁夏段将年放流600万尾土著鱼类

 

气候变化:

11、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要“说”更要“练”

12、英国:了解全球变暖 “气候课”应成为必修课

13、全球变暖愈烈 未来百年南极可能重见树

14、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来临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问题

 

环境时评:

15、染绿荒山钱从何出 

 

 

 

1、绿色GDP核算报告首次公布 北京污染损失116亿

来源:新华社2007年02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98689.html

  北京市环保局、统计局13日发布的“绿色GDP”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市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成本比重和GDP扣减比例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前。

  “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能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的核算体制。这也是北京作为全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污染损失评估调查试点工作的省份,首次由环保和统计部门联合公布核算结果。

  据介绍,2004年,北京市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为29.19亿元,对当年GDP(6060.28亿元)的扣减指数为0.48%;全市污染损失成本为116.52亿元,占当年GDP的1.92%,而这两项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8%和3.05%。

  “通俗地说,虚拟治理成本就是指所有企业排放的没有治理的污染,假设把它治理了,需要花的钱数。2004年,北京市大气、水、固体废物各项污染物实际和虚拟治理总成本为82.66亿元,其中虚拟治理成本为29.19亿元,占35.3%。”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告诉记者,虽然对GDP的扣减指数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北京市的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还有较大欠账。

  数据还显示,2004年,北京的大气污染实际治理成本为39.82亿元,占实际治理总成本的74.5%,大气污染虚拟治理成本为17.58亿元,占虚拟治理总成本的60.2%。这表明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中,大气污染治理投入最大,缺口也最大。

  “环境污染损失的核算范围很广,由于缺乏相应数据支持,还有多项污染损失没有核算在内。”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指出,由于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刚刚建立,在基础资料获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核算中未包括资源成本核算,环境损失成本中也没有计入生态破坏损失,而这些都将是统计局下一步要研究的基础数据。

  据悉,1998年至今,北京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已达到1192亿元,2006年为200亿元。(张淼淼)

2、专家称我国环保投资数据严重失真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7-2-13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977.html

  1994至2005年间,我国环保投资年均增长20.31%,但污染治理投资需求方向、效果与统计投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各种各样虚化的环保投资项目鱼龙混杂,造成环保投资数据严重失真。

  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昨天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他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咨询部主任研究员吴舜泽刚刚完成了有关环保投资研究项目,研究发现,“无效”的环保投资造成了环保投资的“虚火”,掩盖了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不足的严峻现实,这也是主要污染物减排等环保目标指标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环境规划院的统计,近20多年来,我国的环保投资持续增加。但主要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增长带动了整个环保投资的增长,涉及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

  按照目前中国环保投资统计的口径,环保投资范围主要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3个方面。

  近年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较大,占总投资的60%左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包含城市排水、集中供热、燃气、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投资,其中大部分投资与环境污染治理关系不大。

  “十五”期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4888.1亿元,其中燃气工程建设投资、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投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投资占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57.8%,占环保投资总额的33.7%。

  与此同时,据王金南介绍,工业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环保投资指标完成与否、环保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历次5年环保计划工业污染防治投资(包括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和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均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研究发现,我国每年用于污染治理的环保投资只占GDP的0.6%左右。即若以最直接相关的污水处理投资和垃圾处理投资作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口径,则2004年修正过后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投资为227.46亿元,仅占原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统计投资的20%左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口径变化将使同期全国环保投资缩水50%左右。

  王金南和吴舜泽认为,剔除无效的环保投资后,以真实有效的环保投入来看,将会对我国环境保护的阶段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即我国真实环保投资并没有表面数据显示的那么乐观,总体上仍然处于新账不断阶段,并没有大规模偿还历史欠账;环保投资的有效性需要加以调控,不能将环境建设的绝大部分着力点放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上,工业污染防治投入仍然是我国环保的重要方面。章轲

3、周生贤:在污染物减排上环保部门是铁定心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2-14  刘世昕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38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第一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每年削减2%”这门功课,各地交出了不及格的成绩单:化学需要量(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比2005年增长1.2%,二氧化硫增长1.8%。而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污染物总量减排是所有国民经济指标中唯一一个没有完成的。

  尽管2006年中央密集出台了若干政策希望控制住污染物的增长,可环保任务依然没有完成,究竟哪些因素阻碍环保这个“十一五”规划中最主要的约束性指标在第一年就落空?

  在2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召集10名环保专家举行的分析会上,专家们认为,今年是污染物减排这门功课成绩能否提高的关键一年,但只要GDP还是地方政府政绩观的指挥棒,只要GDP还在节节攀升,这门功课肯定交不了合格的答卷。

  周生贤说,在污染物减排的任务上环保部门可以说是铁定心了,虽然公布环保目标没有完成的信息会使环保部门有很大的压力,但环保部门也得实事求是地向老百姓讲清楚。

  环境与资源究竟能容纳GDP怎样的攀升

  在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看来,导致2006年环保任务没有完成,有环保投入不足、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等诸多原因,但GDP增速突破预期目标则是一个不得不被高度重视的话题。

  周生贤解释说,“十一五”期间每年污染物减排2%的约束性指标,是在预计GDP年均增长7.5%的基础上确定的,但2006年GDP实际增速比“十一五”规划预期高出了3.2个百分点。据专家测算,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煤炭消耗量就将增加2000万吨,由此将带来30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增量。也就是说,二氧化硫减排要比规划多出了30万吨的任务量,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2006年在国家各种督促政策下,主要污染物还是出现了不降反升的势头。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说,近期许多环境专家都关注一份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如果GDP的增速一直超过7.5%,那么我国要实现主要污染物削减的约束性指标的难度是很大的。

  另一位工程院院士钱易则表示说,以往我们一直是根据GDP的发展速度来制定污染物控制目标,但实际上目前的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已经由不得GDP再持续走高,国家应该根据资源与环境的容量,反推出环境能容纳的GDP增幅,GDP的发展一定是要有上限的。

  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说,不管是环保部门,还是环境专家,目前都有义务向国家和公众提交一份前景图,这幅前景图应该分别描述当GDP持续9%、10%、11%增长时,我国的环境会出现怎样的态势。

  环境质量已经对GDP的高速增长作出反馈:2006年是我国环境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全年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接近2005年的两倍,几乎平均每两天一起;环境投诉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

  更强硬的考核指标将出台

  一个事实是,2006年环保目标没有完成,确实是环保治理的速度赶不上GDP增速,但让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看到希望的是,尽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这两个污染物指标2006年不降反升,但2006年这两个污染指标的增幅与2005年相比却是回落的,这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在过去一年盯紧地方政府减排污染物是有效果的。

  中央紧盯地方的措施在2006年最突出的事件是,环保总局代表国务院同各省级人民政府和6家电力集团签订了污染物减排的目标责任书。而在专家们看来,今后的4年,中央政府对地方还需要有更加强硬考核指标,才能促动地方政府不把GDP当做唯一的指挥棒。

  在环保部门看来,今年要出台的“更强硬的考核指标”,包括减排指标体系、减排监测体系和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其中最能引起地方政府关注的可能是污染物减排的考核体系。周生贤说,环保部门正在酝酿一部考核办法,细节可能包括,对因工作不力没有完成污染物减排的地区,环保总局将取消其曾授予过该地区的有关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还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官员的问责制度。

  今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启动了被专家称为“连坐”的“区域限批”政策,这项新措施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一个地区的环保治理任务没有完成,环保部门将停止审批这一地区所有的新建项目,目前共有4个城市受到这样的处罚。周生贤透露说,从2008年起,对没有完成2007年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地区,环保总局将考虑动用“区域限批”政策,暂停这一地区所有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有专家提醒,实施更强硬的考核指标,还要防止有的地方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而玩的“纸面”上减排的数字游戏。

  不过,这一点似乎在环保部门那里已经有所准备。最近环保总局和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有关文件,强调从今年起环保部门将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国和各省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情况,但未经国家核准,各省不得自行公布减排数据。今年年初,环保总局就派出了十余支调查队,对各地污染物减排的真实数据进行核查。

4、无锡拟明确公民环境权 政府环保将调动各阶层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年02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98636.html

   无锡市政府研究室日前拟定了一份环保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通过立法明确公民的环境权,同时要取消民间环保类型的非营利性组织(NGO)在注册时的限制。

    同时,计划表示要动员民间专业人士和热心群众组建环境保护社团组织,协助政府开展环境管理和保护,参与环境决策。

    痛定思痛

    据无锡当地媒体报道,这份环保行动计划得到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的批示“很有针对性、很有操作性”,并已批转该市环保部门。

    无锡是国内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根据该市一位常务副市长领衔的课题组不久前所作的调研报告,无锡在江苏省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耕地最少,环境承载率极低,在大规模工业化的同时,目前单位面积主要污染负荷超过承载能力的50%到100%。

    无锡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长三角重要淡水资源——太湖的污染,并由此引发国内外对长三角尤其是苏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质疑。

    无锡市副市长麻建国去年9月在公开场合坦承,无锡未来五年规划,都建立在对过去发展所导致的严重污染的“痛定思痛”的基础上,无锡将拒绝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再扮演“杀鸡取卵”角色。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地区的民间环保力量发育极为有限。据了解,该市事实上至今没有一个活跃的环保NGO。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决策中的失误和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很少受到第三方力量的监督。

    NGO角色

    在眼下政府力图扭转环境保护困局的时候,民间力量的作用再次进入官方视野。

    无锡市政府研究室近日拟定的这份环保行动计划,在深度调查基础上提出“八大环保行动”,被认为是“席卷了社会各领域、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其中“全民环保行动”章节更显示,政府希望动员一切非官方的力量加入,扭转目前环境保护仅有政府单方面力推的窘境。

    计划提出,要抓紧完善地方性有关市民环境权的法律规定,通过立法明确公民的环境权,使市民在环境权利受到损害时可以获得及时的法律救济。

    同时,要探索建立民间性的环境保护社团组织,取消民间环保类型的NGO在注册时的限制,动员民间专业人士和热心群众组建环境保护社团组织,协助政府开展环境管理和保护,参与环境决策,提高民间社会的环境自律。

    在上述计划的“企业自愿协议管理行动”章节中还提出,企业可以自行制定、与政府有关部门商定、与政府和NGO共同商定或与NGO商定环境保护“自愿协议”,协议目标实现后,经有关部门评估认可,将给予鼓励,企业从中可以得到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如果违约,也要根据约定进行处罚。

    这一思路也凸显了NGO的重要作用。

    环境问题解决须依靠全社会

    无锡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相江在解释该计划时表示,环境问题已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所以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全社会、必须关注各环节。

    NGO作为“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为重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表示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对民间社团组织的成立登记条件仍有较多规定,一旦地方政府有意限制,NGO可能难获合法身份,发展困难。(高学军)

5、上海市黄浦江水源保护区17家危化企业今年关迁

来源:新闻晨报 2007年02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98591.html

  为确保市民饮用水安全,中环线以内和黄浦江水源保护区内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17家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企业今年将相继关迁。这是记者从昨天(13日)召开的上海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化工污染比燃油泄漏污染对水体的危害更大,对黄浦江取水口可能形成更严重的威胁。去年上海市即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企业展开专项整治,今年将实行“关、停、转、迁”的企业,都是经过限期整改、仍达不到安全条件的企业。今年起,上海市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车辆都将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水上交通管理部门还将与苏浙合作,实行危险化学品水上运输安全联控。

据悉,今年上海市将起步建设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还将建立健全覆盖各区县、各部门、各行业、各重点企业的预案体系,同时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和应急救援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市、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和处置必要工作装备的配置。(记者殷正明)

6、替大山戴“绿帽子” 云南富民县油漆裸露山体

来源:都市时报 2007年02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97411.html

涂绿的裸山

  本报讯 “荒山喷上绿漆搞‘绿化’!”云南富民县勤劳乡梨华村村民杨先生从电视相声上看到前面的滑稽说法时不禁哑然失笑。然而,几个月前,自家房背后老首山上刚被关停的采石场,真的就上演了这样怪异可笑的事,数千平方米的裸露山体全部被人用绿色油漆喷刷了一遍。

  这个被当地村民讥笑成替大山戴“绿帽子”的“绿化”工程,让当地村民迷惑不解。“10多名工人整整喷了20多天,油漆桶都拉走一车。这些钱用来买树苗搞绿化,可以栽满几座山了!”组织实施此次“绿化”工程的富民县林业局,为山体“换新装”的行为可谓费力不讨好,被当地村民质疑为目光短视的“面子工程”。

  至于漆山的原因有两种说法,来“绿化”的工人说为改变“风水”才这样做的,因为裸露的老首山正对面正是即将竣工的富民县委办公大楼。但村民多不信这种说法,认为还是林业局为应付上级检查临时搞“绿化”撑面子更有可能。

对于村民们的迷惑和埋怨,富民县农林局不愿介绍情况。昆明市林业局表示,只管理规范占据林地和乱砍滥伐树木的行为,对“绿化”行为不便评论。对于喷涂油漆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昆明市环保局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需要监测人员亲自到现场才好确定,对于林业局在山地上喷涂油漆的做法也不便评论。该负责人表示,环保部门介入调查需有特定的人感觉不适才行。

7、加快水电开发 四川省牵手中国华能集团

来源:四川日报 2007年2月14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434

10日,四川省政府与中国华能集团在蓉签署加强水电开发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小鹏代表双方签字。四川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道明出席签字仪式。

根据协议,四川省政府将继续支持华能在川加快开发建设已规划的涪江、嘉陵江、宝兴河、火溪河等中、小型水电项目;华能集团在2007年至2010年间将投入2600万元,对华能在川水电开发区域实施“哺农惠民工程”,积极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

“四川对华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李小鹏在签字仪式上说。到去年底,华能集团发电装机容量已达5718.5万千瓦,全国每发10度电就有1度来自华能。优化结构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这个大型能源集团“十一五”的着力点。

记者获悉,在全国五大发电集团中,华能最早入川,目前在川建成水电站10座,装机容量163.1万千瓦,在建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56.9万千瓦。根据协议,华能将加快现有已规划的中小型水电项目,并将进入省内其它流域,开发大、中型水电项目。与此同时,华能将积极扶持在川水电开发区域内的雅安、绵阳、南充、广安、甘孜、阿坝等地的中小学基础设施、乡村教师培训、乡村道路建设、农村合作医疗等项目。

甘道明说,当前四川省正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加强水电开发,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将为双方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今后几年四川将迎来水电集中开发建设的高峰期,到2010年全省水电装机容量可达2900万千瓦,2020年可达6600万千瓦,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水电能源基地。

8、山西省环保局对15县市区作出“区域限批”处罚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年02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98419.html

  继国家环保总局对山西省吕梁市实施“区域限批”之后,山西省环保局近日决定对没有如期完成环境污染末位淘汰任务的临汾尧都区、运城河津市等15个县、市、区作出“区域限批”的处罚。

  山西省环保局今年年初提出,山西今后将对区域没有环境容量的、没有认真执行省政府环保规定的、逾期没有完成治理任务的,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不履行职责,导致区域环境质量恶化的政府,叫停其新建项目审批,实施“区域限批”的处罚。

  去年8月,山西省政府对239家企业实施环境污染末位淘汰。截至2006年年底,有206家企业已完成末位淘汰任务,但仍有涉及15县、市、区的33家企业未按要求完成任务。

  此外,国家环保总局近期还对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项目被责令整改、停建或缓建,山西省电力、钢铁、化工行业等9个项目上了“黑名单”。(记者 高山)

9、中新网:三峡右岸下游围堰开始拆除 大坝下月全线挡水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2月1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411

图为三峡大坝右岸下游围堰。中新社发 韩玉洪 摄

中新社三峡二月十三日电 三峡工程最后一处施工围堰——三峡右岸下游围堰拆除施工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围堰一百一十多万立方米的水上开挖施工基本结束,为下一步围堰爆破和水下开挖做好了准备。

二00二年十一月,三峡工程二次截流构筑的右岸三期围堰,是三峡三期工程阻挡江水的安全屏障。去年六月,三峡大坝全线到顶后,右岸上游围堰被成功爆破拆除,大坝上游面全线挡水,下游基坑继续进行收尾施工。目前,三峡右岸厂房坝段等主要项目施工已结束,一月下旬已通过验收,具备破堰进水条件。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根据施工计划,三峡下游基坑将于三月爆破拆除围堰,基坑进水。届时,三峡大坝将实现上下游面全线挡水,为右岸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创造条件。

10、黄河宁夏段将年放流600万尾土著鱼类

来源:新华网银川2007年2月14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433

根据农业部批准建设的黄河宁夏段濒危水生动物救护中心项目计划,我国将在黄河宁夏段年放流增殖大规格鱼种黄河鲤500万尾以上、黄河鲶100万尾以上,以使黄河鲶、黄河鲤等种质资源在黄河宁夏段得到逐步恢复。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渔业局介绍,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有望于2008年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除对黄河鲤、黄河鲶进行人工繁殖、放流增殖外,还将重点开展黄河宁夏段珍稀鱼类鸽子鱼、赤眼鳟等抢救性保护。

黄河宁夏段由南向北流经宁夏引黄灌区11个县市区,流程397公里。黄河鲤、黄河鲶、鸽子鱼、赤眼鳟等土著鱼类一直是黄河宁夏段水域中的优势自然种群,也是主要的捕捞鱼类。

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水污染加重,受经济利益驱动等原因,黄河宁夏段天然鱼类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为此,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休渔通告,决定每年5月1日至7月31日,在黄河宁夏段实行休渔期制度。

11、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要“说”更要“练”

来源:《人民日报》2007年02月14日  李渊

http://env.people.com.cn/GB/5399638.html

  有关环境灾难的预言,几十年来不绝于耳。最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再次提醒人们“狼来了”。在内罗毕举行的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年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也指出,消耗自然资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的人清楚地意识到人类将面对凶险,目前,关键是如何去有效地应对。

  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反映了人类对温室气体危害性的共识。虽然它所涵盖的只是全球30%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硬性限制的仅为8%,但其原因并非出于人们对温室气体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而是各方对排放配额斤斤计较,担心承诺过大,有损竞争力。为此,有些国家或置身其外,或在《京都议定书》的执行中大打折扣。另外,自1990年以来,来自化石燃料消耗和水泥生产的人为总排放量以每年1.1%的速度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规模扩大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排放量难以进行稳定控制。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在众多国家被列入政治议程,而且还成为近两年来多个世界领导人峰会上的重要议题。但在应对气候变暖的意愿和实践之间,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近的一项民调发现,大多数欧洲人表示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过,只有少数人准备做出较大的牺牲。

  若想有效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需要现实的态度和务实的方法。去年,英国财政部的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在一份报告中首次详细分析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报告说,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将带来可观的商业机会,低碳能源技术及其它低碳商品将形成新的市场,不仅创造数千亿美元的价值,还可相应扩大就业机会。他认为,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并不矛盾。理由是能源科技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将为我们创造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不过,要想在这方面有所成效,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对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制定明确的价格,使减排交易活跃起来;激励一些能够降低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技术研发,包括提高能效,研究碳捕捉及封存技术,提高核能和生物燃料的使用,扩大植树造林。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社论说,全球需要提出一个可预测的方案。要实现这一点,有关各方必须在2010年完成相关谈判,其中主要发达国家与五大发展中国家(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和南非)之间的谈判将至关重要。

气候变化将影响全人类的生存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要“说”,更重要的是要“练”。

12、英国:了解全球变暖 “气候课”应成为必修课

来源:人民日报2007年2月14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425

为提高公众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认识,英国计划把“气候课”引入中小学教育。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英国日前公布了一项中小学地理课教学改革计划,决定让中小学生学习关于气候变化的课程。

“气候课”的创意不错。不仅中小学生应该学习,全人类都应该学习。它可以帮助人们懂得,如何善待人类赖以共同生存的环境。

首先是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认为人类活动非常可能是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据预计,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8至59厘米。有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地球上15%至40%的物种将濒临灭绝;如果升高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上“气候课”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环境所迫。如果人类不上“气候课”,大自然将给人类上“气候灾难课”。

其次要告诉人们,面对全球变暖不必恐慌,也不应贻误时机。一些专家认为,全球变暖的具体影响还不确定,正确的应对办法是“给地球这个不可替代的旧房子买火险、安装消防喷嘴,而不是奋力救火”,因为“大声呼喊灾难只会令人麻痹,不能鼓舞人们”。告诉人们不要恐慌是对的,但因“不确定性”而贻误应对全球变暖的时机,将会自食其果。

再者,呼吁重视全球变暖的声音有时会受到“杂音”干扰,有必要让人们学会辨别真伪。有20多万成员的非政府组织“忧思科学家联盟”日前在美国参议院作证说,美国政府过去5年曾对150多名美国气候学家进行过400多次“私人关照”,企图让他们掩盖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与美国政府唱和的还有一些能源公司。比如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曾向43家组织提供1600万美元资金,让研究人员质疑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科学性,以混淆视听、误导舆论。

“气候课”的教学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当公众把日常生活与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等现象联系到一起时,他们对减排的必要性将获得更清楚认识。挪威外交部已计划邀请美国政界人士到北极参观,让他们亲眼目睹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以促使美国政府早日批准《京都议定书》。这样生动的“气候课”将起到很好效果。

人类已经走到应对全球变暖的十字路口,帮助人们了解全球变暖的“气候课”应成为必修课。

13、全球变暖愈烈 未来百年南极可能重见树

来源:国际在线  2006年07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6856/50506/4592962.html

  国际在线消息:日前,在塔斯马尼亚首都霍巴特举行一个国际科学大会上,专家们预计在未来100年内,由于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趋势,被称为“不毛之地”的南极洲将有望长出树木。

  据法新社7月12日报道,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邓巴教授在这次大会上表示,在未来100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将会翻一番,南极洲这片被冰层覆盖的大陆也将因此发生变化,它可能会恢复到它4000万年前的样子。

  邓巴教授对参与此次会议的850名代表说:“那时候,气候温暖,灌木从和树木也都郁郁葱葱。”邓巴说,气象专家曾预测,到210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将会加倍,“但不幸的是,事实上,现在看起来这种局面可能会发生得更快一些。”

与会的科学家们还强调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温度升高。而温室气体主要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等而产生的。(国际在线独家资讯 王高山)

14、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来临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2月1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448

人类活动是否导致气候变化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将转向我们为此能够做些什么

立春刚过,长沙街头就呈现出初夏的景象。22摄氏度的气温让草坪开始泛绿,蝮蛇出现蜕皮,公园里游玩的市民也脱掉了厚厚的冬装,穿着衬衫在湖中划船。在北方,北京的气温也毫不示弱。“六九”头一天的温度就攀升到16摄氏度,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后海的冰面开始解冻,长安街边的玉兰早早吐出花芽,让人不由地感叹:这个冬天不太冷。

2月2日,世界顶尖的气候学家在法国巴黎发布了一份评估报告——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对全球变暖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他们说,人类导致的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已经开始,即使温室气体排放稳定下来,这一趋势也“将持续几个世纪”。

变暖“无可辩驳”

这份报告由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组织专家编写。报告预测说,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4摄氏度,随着气温上升,将会出现更多雨水、大风暴、干旱以及海平面缓慢上升(可能的幅度是18~59厘米)。

从卫星数据到树的年轮,专家对多个气候观察系统进行了仔细分析。他们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都证实,全球气候的确正在变暖。

有记录显示,1995~2006年这11年是自1850年以来全世界的平均气温持续创造最高纪录最多的11年。1961年到2003年这40多年间,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8毫米,而1993~2003年这10年间,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达到3.1毫米。

气候学家在报告中进一步预测说,在整个21世纪,如果温室气体以低水平速度排放,那么全球气温将升高1.1~2.9摄氏度,如果温室气体以高水平速度排放,那么气温将升高2.4~6.4摄氏度。变暖程度最大的地区将是陆地和北极,高纬度地区的变化程度将超过低纬度地区,但低纬度地区会更加干燥;夏季,北极的海冰会持续收缩,热浪和干旱将持续出现,融化的冰川将导致海平面持续升高。

《第四次评估报告》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0多名专家,委员会分3个工作组。2月2日发布的仅是第一工作组的报告。第二、第三工作组和综合报告预计分别在今年4月、5月、11月发布,将分别着重讨论气候变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或适应这种变化。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主要涉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问题。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学家迈克尔?奥本海默说:“这份报告的底线是大家已达成一个无可争议的共识:全球气候变暖是事实。另一个无可争议的共识是:如果不遏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情况还会更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斯特纳则认为:“2月2日的巴黎将成为一个转折点,人类活动是否导致气候变化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将转向我们为此能够做些什么。”

90%的可能是人为因素主导

报告的另一个主要结论是,人为活动“极有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种可能性超过90%。有消息披露说,报告的撰写者曾试图说人类导致全球变暖“毫无疑问”,或其可能性为99%。但不知什么原因,最后并没有被采用。

事实上,现在的措辞已经是有史以来气候学家最严厉的语言了。在2001年发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使用的词语是“可能”——66%的可能性。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郑国光认为,与上一份评估报告相比,这次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不确定性。

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此外,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大大提高了。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专家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9~88厘米。

现在,“可以观察到的广泛的海洋气候变暖以及冰山的消融可以证明,50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没有外力影响是根本无法解释的,而且极有可能不仅仅因为自然原因。”气候学家在第四份报告中写道。

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氮氧化物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氮氧化物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第四份报告称,今天地球上温室气体的总含量比过去1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去6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自19世纪中期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高居前10位的年份都出现在1994年以后。

美国民主党国会议员马基说,报告为确定气候变暖的原因提供了科学依据,“忽视这一问题将使子孙后代遭殃。”英国伦敦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卡米拉?图尔明也说,IPCC的报告为证明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提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对于这份报告,IPCC的主席拉金德拉?帕里乔这样形容:“我希望,报告能够震动人们、政府,让他们采取更严肃认真的行动。”

报告再引争议

让所有的人都接受IPCC的报告,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事实上,20多年来围绕着报告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公司始终抵制IPCC有关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暖的说法。

就在报告公布的当天,有英国媒体报道,由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资助的美国企业研究所曾致函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有关专家,请他们写文章,驳斥IPPC的报告,并表示将支付每人1万美元稿酬和差旅费。

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本.斯图尔特批评说,美国企业研究所不仅仅是个智库,它还是布什政府的“吹鼓手”,他们煞费苦心地否认气候变暖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有关,企图质疑气候变暖的“压倒性科学证据”,为政治目的“曲解”科学依据。

英国这家媒体还透露,美国企业研究所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得到160多万美元资助,该研究所与布什政府关系密切,有20多位研究人员为白宫出谋划策。

1月30日,在美国国会举行的一次听证会上,美国科学家和支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团体称,布什政府曾经“系统地”篡改美国气候专家所作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报告,删除有关全球变暖的内容,以减少政治上的麻烦。

事后很多科学家都纷纷表示,布什政府曾向他们施压,不准他们使用“全球变暖”或“气候变化”等字眼。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舆论纷纷指责布什政府试图影响科学家的做法不仅不利于自由的学术研究,而且会加剧气候变化。

IPCC的专家们说,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那么北冰洋的海冰将在本世纪后半段完全融化,部分太平洋岛国将被抬升的海水淹没;而非洲和南亚的旱灾将更加严重。到那时,欧洲阿尔卑斯山不再是冬季滑雪胜地,澳大利亚著名的大堡礁也会灭亡。

中国积极应对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IPCC预测,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参与起草报告的澳大利亚科学家格雷姆?皮尔曼表示:“如果你留意一下中国,会发现和澳大利亚一样,中国农业地区的降水量也在减少。”

“同全球一样,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增温的幅度为0.5~0.8摄氏度。”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说,“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中国也面临众多的气候与环境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水资源短缺、干旱与洪涝频发、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山地灾害加剧、大气成分改变及海平面上升等。”

据统计,中国上一个世纪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20世纪的后20年又是上世纪100年当中最暖的20年;近150年中最暖的10年中有8年出现在过去10年中。

2006年12月26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2.1摄氏度;由于平均气温增加、蒸发增强,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

在这份中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中,特别强调中国应进一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事实上,一个扮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智囊团”角色的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1月12日刚刚在北京成立。这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战略方针、政策法规和措施提供科技咨询和政策建议。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鸿烈院士说:“我们将联系科技界各方面的专家,把大家的智慧吸收进来,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政策建议。”这些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清华大学、国家海洋局等11个单位。

针对今年将陆续出版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有专家建议,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也应围绕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以及减缓气候变化三个方面分别设立专题组,全面分析IPCC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可能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15、染绿荒山钱从何出 

来源: 新京报2007-2-14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2-14/021@002005.htm

  “荒山喷上绿漆搞绿化!”云南省富民县勤劳乡梨华村村民杨先生从相声节目上看到这种滑稽说法时不禁哑然失笑。

  然而,几个月前,自家房背后老首山上,真的就上演了这样可笑的事,数千平方米的裸露山体全部被人用绿色油漆喷刷了一遍(2月13日《都市时报》)。

  光秃秃的山上喷油漆———如果是艺术家搞的行为艺术,估计也是很神奇的事情,何况是当地政府部门作为。面对这样一个“把日子过成相声”的行政行为,有一点是我们容易忘记的:当地政府部门在“染绿荒山”中耗费的那庞大的油漆开支是怎么垫付的呢?假设是财政支出,那么这笔贻笑大方的预算项目估计不会找到制度的出口;假设是预算外支出,那么它能在决算的时候安然逃过监管的问责吗;又假设这不是政府部门的开支,那么这种转嫁背后有怎样的交易?

  要求行政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点子都一定切实可行并不现实,即便是制度设计,也还有个道德风险的概率呢———真正可怕的是类似“相声包袱”般荒唐的点子竟然成了真?

  没有人会奢想“把日子过成相声”,说到底,只是因为“这血汗钱是自己辛苦挣来的”。为何偏偏到了公共支出这个环节就会出现这样悖论四出的笑话呢?从逻辑上说,政府应更具备专业理财能力和素养,而且这也是一种公共责任。以往,我们一出问题就谈制度设计、就说监管成了“稻草人”,但是,公共决策臻于完美决不可能是因为制度本身的完美,那些敢于把“日子过成相声”的政府部门,都有一个共性的原因:缺乏对纳税人贡献的政府财政的制度敬畏。那些形象工程也好,面子工程也罢,之所以前赴后继源源不断,关键恰恰在于一个问题:他们花钱为什么不心疼?

  可见,没有心理痛感就不会有制度痛感,没有“谁知盘中餐”的审思就不可能对财政数字有血肉感、生命感。

  □邓海建(江苏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