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十三日江河信息导读:

二月十三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2-13

二月十三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保资讯:

1、我国首个部级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2、环保总局推出六项措施减排

3、环保总局宣布2008年起在全国推行区域限批政策

4、环保总局动真格 十二个污染项目被永久性关停

5、地下水超采 我70多个城市在“下沉”

 

地方信息:

6、南京:警惕玄武湖变“酸湖” 

 

重大水事:

7、新华网: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以过硬素质建设三峡工程

8、新华网:今年三峡移民投资55亿元搬迁安置4.73万人

9、新华网:黄河水权转换实现“多赢”

 

污染信息:

10、长江沿岸垃圾泛滥 江水明矾处理后才能饮用

 

深度报道:

11、去年污染物排放为何“不降反升”

 

气候变化:

12、科学家认为“填埋”二氧化碳能控制全球变暖 

13、全球变暖开始“影响”中国水资源

 

环境时评:

14、“绿色GDP”考验中国环保问责机制 

15、权利的平等主张才是听证会的本质 

 

 

 

1、我国首个部级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来源:中国水利网2007年2月1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373

2月12日上午,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揭牌仪式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举行。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总工程师刘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陈志恺院士、石玉林院士、相关司局领导、“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相关领域不同部门的有关专家学者出席揭牌仪式。

据介绍,该“中心”是我国首个部级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人才队伍、支撑条件和相关前期工作基础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的基础上,中心主要依托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促进我国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的整体发展及推广应用。

在自然和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流域或区域尺度的水循环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伴随着水循环过程的水环境与水生态过程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采用先进的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对水资源与水生态过程的演变进行有效调控;充分发挥水资源经济社会效益及生态与环境效益,维系变化环境下供用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各个国家、流域和地方在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战略及发展问题。然而,当前水资源和水生态相关工程技术的整体发展尚不能满足上述实践需求,人类仍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水危机风险,亟待研发和推广相关的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我国尤为如此。

胡四一指出,当前,我国局部地区仍面临着较为深刻的水资源、水生态与水环境危机,影响到区域整体的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如何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并对受损的水生态与水环境系统进行科学修复,已成为我国水利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为此,水利部决定成立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紧密围绕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需求,在国家新时期治水方针指导下,以自主创新为主导,通过广泛交流合作,优化基础研究装备,构建我国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合作交流平台,全面提升我国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领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生产实践需求的能力。

胡四一针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与发展,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第一,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要紧密结合国家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要以国家在新时期的治水思路作为本中心的发展宗旨,系统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体系。

第二,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要紧扣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加强与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及流域机构的沟通与联系,明晰相关技术的市场需求;并以此为导向,做好中心的整体发展战略、适时安排中心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及合作交流任务。

第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人才是中心整体发展的源动力;要通过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并积极为年轻科研人员创造专业锻炼的机会,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开发能力强,且能创建与引导水利科技市场发展的人才队伍。

第四,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依托单位的优良传统。要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和带领下,踏实工作,锐意进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原创性成果的产出,使得整体科研水平再创新高。

第五,要及时与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多方支持。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管委会成员单位、依托单位以及部内各司局,进一步关心和大力支持工程技术中心的工作。

“中心”的主要任务主要是:完善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理论体系,提高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发挥行业带头作用;组织开展水资源及水生态领域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国际一流水平的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平台和研究基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成果推广与引进应用工作,面向社会各界提供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科技咨询服务;加强研究生培养和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建设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培训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揭牌仪式后,水利部副部长兼“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胡四一、水资源司司长兼“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分别作了题为《水文学及水资源的学科前沿和研究需求》和《水资源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学术报告。

2、环保总局推出六项措施减排

来源:新华网2007年2月1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349

环保总局12日公布,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1.8%和1.2%。增幅与上年相比,分别回落了11.3和4.4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环保指标没有完成,“环保欠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6年对我国的环保事业来说,是形势更为严峻的一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和主要污染物减排2%的目标没有完成,还不降反升。

但是,有两组数据也让专家们感到欣慰:建成电厂脱硫能力1.04亿千瓦,而前10年电厂脱硫能力建设总和为4600多万千瓦,首次实现当年新增脱硫装机容量超过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国新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83座,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56%以上。

专家认为,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GDP增速高于预期目标、环保投入不足、环境执法监管不力等等,是造成2006年主要污染物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

“尽管遭遇‘不降反升’,但‘十一五’期间减排10%的目标绝不动摇,也绝不能动摇。”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说,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六大举措,千方百计完成2007年的减排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2%,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周生贤透露,从今年起,将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同时,环保总局将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建立层层落实的减排责任制,从6个方面入手确保减排任务的完成。

一是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和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准确掌握老污染削减和新污染增加动态,落实减排责任。

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新上建设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

三是强化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和运营监管,切实发挥污染治理效益。2006年中央财政已经安排的180个水污染治理建设项目,要在2007年投入运行,确保2007年实现新增7000万千瓦电厂烟气脱硫装机容量,同时推进钢铁企业烧结机头烟气脱硫示范工程的建设。

四是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装置、生产能力和产品。2007年年底前关闭造纸行业年产3.4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以及仍在使用的年产1.7万吨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

五是着力消除大江大河沿岸威胁饮水安全的污染隐患,集中整治工业园区环境违法和涉铅、造纸企业环境违法问题。

六是配合做好环境立法工作,推动出台有利于污染减排的法规和政策。

专家分析认为,经过“十一五”头两年的努力,可以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十一五”后三年将会逐步下降。

3、环保总局宣布2008年起在全国推行区域限批政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年02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96124.html

  在初步尝到了“区域限批”政策的“甜头”之后,国家环保总局昨日宣布,从2008年起,对没有完成2007年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区域限批”政策,暂停该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

  据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透露,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4万吨,比2005年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31.3万吨,比2005年增长1.2%。与2005年增幅相比,2006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回落了11.3和4.4个百分点,但污染排放并没有完成总量削减任务。

  周生贤认为,没有完成任务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二是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退出市场,结构性污染增加了减排压力;三是GDP增速高于预期目标。“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10%的约束性指标,是在预计GDP年均增长7.5%的基础上确定的,但去年GDP实际增速比预期高3.2个百分点,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四是环保投入不足,“十五”计划确定的治污项目约有47%的计划投资没有落实;五是环境执法监管不力;六是污染物削减是一个动态过程,年度之间污染排放有升降、有起伏是正常的、合理的。

  周生贤表示,经过“十一五”头两年的努力,可以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十一五”后三年将会逐步下降。

  周生贤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2%。环保总局将主动协调,狠抓落实,千方百计完成今年的减排任务。

  在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和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的同时,从今年起,环保总局将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周生贤表示,今年环保总局还将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装置、生产能力和产品。2007年底前将关闭造纸行业年产3.4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以及仍在使用的年产1.7万吨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全面推广黑液碱回收等先进治理技术;淘汰年产100吨以下皂素生产装置,以及仍在使用的盐酸酸解法皂素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皂素生产装置,并严格执行新的皂素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3100多家水污染重点监控企业的监督管理,积极配合电力工业做好“上大压小”工作。

  据悉,今年环保总局还将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健全排污收费制度,提高火电厂排污收费标准和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进一步加大经济杠杆对污染减排的激励作用。

4、环保总局动真格 十二个污染项目被永久性关停

来源: 中国网2007-02-13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7-02/13/content_7822687.htm

中国网2月13日电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日向媒体公布,莱钢集团率先完成整改,环保总局决定解除对莱芜市的区域限批;12个严重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被依法永久性关停;其他70个违规项目的绝大多数正在积极整改中。

潘岳指出,以“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凡被限批的违规项目,也只有真正完成实质性整改后,才会解除限批禁令。而对那些严重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就算“整改”也不能通过,必须立即彻底关停。

潘岳说,2007年1月10日,环保总局对莱芜市采取限批政策后,莱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区域限批”整改领导小组,现场督办莱钢集团的整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举一反三,开展建设项目的全面清查工作。莱钢集团积极落实整改要求,停止了违规项目的建设,封存了设备,并按程序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鉴于莱芜市整改措施得力,“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轧薄板一期工程”已达到整改要求,区域限批对莱芜市发展战略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明显作用,环保总局决定解除对莱芜市的区域限批。莱芜因此成为第一个解除“区域限批”的地区。

他说,唐山市被实施区域限批后,立即关停了“唐山新联钢铁有限公司钢铁项目”3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钢铁违规项目。唐山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调整钢铁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等整改措施,年底将完成全市钢铁冶炼企业的整合,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炉和转炉全部予以淘汰。这些措施,将对唐山市乃至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状况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潘岳表示,区域限批启动一个月以来,环保总局已经关停了先期投资达20亿元的12个严重违规项目,其中包括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招商服务中心20万吨铁合金项目、江苏省常熟市航达钢铁制造有限公司建造炼钢炉、山东省烟台恒晨焦炭有限公司生产焦炭、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特种硅铁有限公司特种硅铁制造环保设施、云南省玉溪峨山天大工贸有限公司新建二号焦炉、吉林省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香兰素三期扩能项目、安徽省阜阳市绿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80万吨冶金干全焦生产线项目、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井镇兴邦吉西姆酒业项目、河南省南阳桐柏县绿地天然碱业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碱盐开采及加工项目, 河北省唐山新联钢铁有限公司钢铁项目、河北省唐山宝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钢铁项目、河北省唐山滦南华瑞钢铁有限公司钢铁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一旦建成投运,将对整个区域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潘岳指出,小机组关停、“以新带老”脱硫、城市中水回用一直是困扰环保对电力项目执法的老大难问题,此次启动区域和行业限批后,已依法关停了总装机容量为374MW的7台小机组,停建和停运了4085MW的13台未批先建机组,并使2475MW的14台机组加快了脱硫进度,有力地促进了火电行业的结构调整,积极配合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其中,2005年7月就被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叫停却依然在建运行的贵州发电厂和野马寨电厂已停建、停运;隶属国电集团的濮阳热电主动停运了1机2炉进行脱硫改造;海勃湾电厂在华能集团被限批后,将一期脱硫完成时间由2007年9月提前至6月;华电集团下属的攀枝花发电公司,将小机组全部关停计划由原来的2009年提前到2007年3月31日;内蒙古乌拉山电厂三期工程等5个违规项目城市中水回用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衡水电厂二期工程等4个久拖不验违规项目已向环保总局提交了验收申请,并开展验收监测和调查工作;钦州港二期工程的废水和废气治理接近完成;河南天瑞汝州水泥项目对窑尾静电除尘改为布袋除尘;上海米其林公司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恶臭和噪声超标的治理,“以新带老”锅炉脱硫改造正在加快实施。

潘岳说,公众和媒体对这次查处行动给予的关注和支持,相关地区与企业的响应和配合,国务院的充分肯定,为环保部门的严格执法提供了保障。环保总局将在公布违规项目整改进展的同时,认真总结区域限批在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权威、有效削减污染物总量和严惩环境违法行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与意义。(韩编)

5、地下水超采 我70多个城市在“下沉”

来源:新华社2007-2-13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014.html

  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苏锡常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也是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资料显示,该地区沉降面积已达5700平方公里,约占苏锡常平原面积的一半,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2.8米。

  由于地面沉降,矗立于古都西安的唐代建筑大雁塔倾斜已达上千毫米;由于地面沉降,海河泄洪能力大大下降,天津市区内涝基本无法从海河排出;由于地面沉降,华北一些地区地下水循环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地下水质恶化。

  上海最大沉降量2.6

  上海是我国地面沉降发生最早、影响最大、带来危害最严重的城市,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至今沉降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2.6米。根据对上海40多年沉降历史的研究,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千亿元,也就意味着地面平均每沉降1毫米,损失就高达1000万元。

  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苏锡常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也是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资料显示,该地区沉降面积已达5700平方公里,约占苏锡常平原面积的一半,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2.8米。

  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面积已达6.4万平方公里,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还有天津、太原、西安等城市,其中天津60%的地面发生沉降,塘沽区的沉降量达到3.1米。

  “过量抽取地下水、城市不合理建设是当前产生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地面沉降会引发内涝加重、地表水环境恶化、地裂缝等危害;地面沉降的发生具有缓变性、不易察觉性特点,防治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学钰介绍。

  GPS为沉降建立“坐标”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作为江苏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近期通过了评审验收。“事实上,这个覆盖长江南北,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包括249个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点在内、我国最大地面沉降监测网已经在控制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中发挥积极作用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传统的水准测量,特别是高精密水准测量的精度可以满足监测地面沉降的要求,对于区域性地面沉降易于宏观掌握。目前,我国大部分地面沉降地区均建立了高精度水准测量网,为预报和控制地面沉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应用GPS对地面沉降进行监测是目前国际比较流行的监测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在天津布设了由18个GPS点组成的监测试验网,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利用GPS对地面沉降进行监测的水平获得了巨大发展。

    压缩地下水开采量

    过量抽取地下水是当前发生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很多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都实施了控制地下水开采的措施。苏锡常地区实施控制地下水开采措施后,地下水年开采量从2000年的2.9亿立方米压缩到目前的不足0.3亿立方米,地下水持续下降的势头得到遏制。

    目前,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已得到显著控制,三个中心城市年沉降速率已降至25毫米以下,大部分地区年沉降速率控制在10毫米以下,从2003年开始该地区未有新的地裂缝地质灾害发生。

    上海通过对本市地面沉降的系统监测,地面沉降防治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上海平均地面沉降量为7.5毫米,比2000年下降4.8毫米;此外,上海还提出争取在2007年平均地面沉降量控制在7毫米以内的目标。

我国是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控制地下水开采并不是完全不开采,而是合理开采。事实上,苏锡常地区已经开展相关示范工程,为解决本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开采地下水提供借鉴与参考。

6、南京:警惕玄武湖变“酸湖” 

来源:金陵晚报2007-2-13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974.html

  土壤里是否有重金属污染,通过监测能够一目了然;水体中是否“感染重金属,也能通过监测掌握。但是,要知道湖底厚厚的底泥是否也存在重金属污染,却“难度”很高。记者从河海大学水环境学院了解到,一项针对玄武湖底层泥巴的调查实验表明,表面上一汪清水的玄武湖,底层的那些淤泥重金属含量,已经超过了南京城市的土壤的重金属含量。

  玄武湖底泥接受“体检”

  专家介绍,玄武湖是城市浅水型湖泊,随着南京城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这种“型号”的湖泊十分容易受到大量污染物的“腐蚀”,而水体遭受污染后,一些有毒的重金属最容易沉淀在底部的淤泥里,释放有害健康的物质。“比如说,有一次秦淮河某段进行淤泥的清理工作,挖出来的那些底泥熏得路人流眼泪,而且造成周围空气质量污染,,这就是底泥中那些重金属污染物的威力。”专家说。

  专家告诉记者,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显示,玄武湖的水,除在某些污染物上出现超标外,水体还是很“中性”的,pH值保持在8左右,比较适合饲养鱼类。但是,水体干净并不和淤泥干净成正比。

  记者了解到,玄武湖的底泥已经沉积了数十年,想要了解它们的现状,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为了能够顺利采样,调查人员用抓斗采样器“深入”湖底进行捞取,一共在湖的东南西北12个采样点进行取泥。这些湿漉漉的泥土样本,并不是直接进行分析,而是首先要在冰箱里“冷冻”,然后还要在60℃的炉子里进行烘干,再用专业的方法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

  局部地区比城市土壤“脏”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这次玄武湖底泥样品测得的样品pH值在6.1--6.8之间,属于中性和弱酸性的阶段,而弱酸的底泥状况表明,一些底栖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专家对采样点的底泥进行了含量监测,并且对比南京城市土壤背景值进行了分析,结果镍的个别样品超出背景值5倍,铬、锌、铅则超过背景值2—3倍、2倍和1.5倍。专家分析说,除了铅之外,这几种超标的重金属受到人类影响比较小,而从重金属总量的角度来分析,由于玄武湖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雨水和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因此这些重金属的来源主要是污水处理厂中水里残留以及化肥农药的流失。

  另外,从采样点的分布来说,玄武湖底泥在靠近花卉公园、情侣园等处,锌的污染比较重;而挨着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的位置,底泥中铅污染最重。因此,根据综合分析,玄武湖的东南湖区底泥受污染最严重,中水的回流、火车站周围的交通和人工植物园都对东南湖区还有明显的环境影响;其次就是西北湖区。而东北湖区和西南湖区底泥污染情况比较轻,相对来说,水体也会更干净。

  警惕玄武湖变成“酸湖”

  据了解,底泥释放“能量”的大小将直接导致水体的变化,按照研究惯例,湖水pH值在6.5-9.0之间的中性范围时,对鱼类无害;在5.0-6.5之间的弱酸性时,鱼卵难以孵化;鱼苗数量减少;当湖水pH值低于5.0时,大多数鱼类不能生存。因此,湖泊酸化会引起鱼类死亡。

  而记者了解到,有机质与重金属结合要高于氧化物和重金属的结合效率,调查中专家还发现湖底泥巴中的锰含量也有异常。专家说,玄武湖湖底的锰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尤其底泥又是它们积累的一个“高危场所”,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清理,当底泥中的锰富集到一定程度后,它们释放出的能量造成湖水严重酸化,这样它们就会对湖泊生物带来危害。(作者:于飞 王君 )

7、新华网: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以过硬素质建设三峡工程

来源:新华网2007年2月1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323

新华网宜昌2月12日电(记者江时强)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承担了60%以上的施工项目。在廉洁、务实、团结、坚强的指挥部班子带领下,3000名职工创造了三峡三期工程“国际一流”的施工质量,受到国务院质量专家组的高度赞誉。

2004年三峡工程进入三期施工以来,铸造“一流精品工程”成为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的最大追求。在高强度的施工任务中,他们扎实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保障了三峡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工期。

指挥部党委书记王亚明说,从加强班子成员的先进性教育入手,指挥部三年来先后组织两级党委(总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130余次,参学率达到98%以上,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统领班子成员的思想。在三峡工程建设实践中,一大批有“理论功底、经济头脑、战略眼光、管理能力、人格魅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干部脱颖而出。仅2005年以来,指挥部先后为集团公司和全国“五大”发电集团输送中层以上领导干部30名,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指挥部健全完善了“党委议事规则”等制度,严格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企务公开制度,对工程款结算、设备物资招标采购、干部任免等重大事项,召开党政联席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对内讲团结,对外讲和谐”,指挥部倡导三峡大局一盘棋的思想,注重与参建各方的沟通协作,还帮助三峡坝区周边移民开展 “百头万户”生猪养殖扶贫计划,优先使用当地劳务等,创造了和谐的施工环境。

在三峡工地,指挥部班子成员带头执行“不准内部吃请、不准到红线外参加活动、不准打牌赌博、不准介绍亲属(友)承包工程”的“四不准”廉政纪律。所建项目的质量安全、工程形象、文明管理等均走在三峡各参建单位的前列,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的努力,三峡大坝得以提前5个月全线浇筑到顶,三峡三期上游围堰爆破拆除“一爆成功”,三峡工程提前一年蓄水至156米,提前一年开始发挥防洪效益。

在创造良好施工业绩的同时,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4年至2006年,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共完成产值22.77亿元,实现利润1.15亿元,每年平均利润在3800万元以上。

8、新华网:今年三峡移民投资55亿元搬迁安置4.73万人

来源:新华网2007年2月1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318

新华网宜昌2月12日电(记者江时强)国务院三峡办确定了2007年三峡移民工作任务,计划安排移民投资55亿元,搬迁安置三峡库区移民4.73万人。

记者在日前召开的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会上了解到,2007年三峡移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三峡水库年度蓄水目标;科学编制三峡移民工程年度计划,安排移民投资55亿元,搬迁安置移民4.73万人,建房149.2万平方米;剩余工矿企业69家全部搬迁完毕;完成库周交通道路1076公里,修建桥梁9088延米和渡口60处;搬迁孤岛73座;新建学校60所,完成180所学校的补偿;实施移民技能培训35000人;全面完成三期高切坡工程治理任务,初步建成三峡库区高切坡监测预警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投资1.05亿元。

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高金榜介绍说,今年还要组织落实三峡库区移民规划调整和增加概算资金工作,全面实施农村移民后期扶持和城镇移民扶助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力争引入库区公益性项目资金1亿元,合作项目100个,项目资金60亿元,输出移民劳务1万人。

高金榜说,按调整后的移民安置规划和目前的进度,2007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依然艰巨。从投资强度来看,2007年和2008年仍然是投资安排重点年。

9、新华网:黄河水权转换实现“多赢”

来源:新华网2007年2月1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321

新华网郑州2月12日电(记者 林嵬)近年来,为了优化黄河水资源配置,缓解黄河水资源尖锐的供需矛盾,黄河水利委员会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先后在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开展了水权转换试点工作。2006年,已有5个工业项目完成对应灌区的节水改造任务,从中得到7018万立方米的水资源使用权。

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明确了沿黄各省(区)的黄河用水指标。近些年来,随着沿岸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黄河水供需矛盾突出。

从2003年开始,考虑到沿黄省(区)引黄用水效率低、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实际,黄委会提出了保证沿黄省(区)用水不突破国务院分水指标的前提下,实施“农业转工业”的水权有偿转换设想。即由工业项目业主投资建设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把农业灌溉节约下来的水量指标用于满足工业项目新增用水需求。

截至2006年底,宁夏、内蒙古水权转换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5亿元,145公里干渠、365公里支斗渠得到衬砌。在完成的节水改造项目中,农田灌溉时间和亩均水量均减少三分之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黄委会主任李国英指出,水权转换呈现出“多赢”局面。一是在未增加黄河取水总量的前提下,为当地拟建工业项目提供了生产用水,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拓展了水利融资渠道,灌区节水工程建设速度加快,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保护了农民合法用水权益,输水损失减少,水费支出下降,为农民赢得了实惠。

10、长江沿岸垃圾泛滥 江水明矾处理后才能饮用

来源:新安晚报2007年2月1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7326

本报曾经报道,2006年,长江淡水豚中外联合考察队在经历39天的长江航行后遗憾地宣布,来回3000多公里的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一些专家论断说,白鳍豚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动物。

面对这样的消息,不少读者可能感到有些突然。然而,记者近日通过在长江芜湖段采访时的见闻,深感长江之痛。

江边随处可见垃圾

塑料饭盒、瓶罐、包装袋、动物尸体散落在江岸的草丛土堆中,江边发出阵阵臭味,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将江滩覆盖……

记者在长江芜湖羊毛更段看到,江滩上零零星星地堆放着很多垃圾,一些塑料垃圾挂在纤绳上、铁锚上,飘飘荡荡。

“现在是枯水季节,江上的漂浮物已经落在江滩上了。这还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随着江水流到下游了。”一位正在防洪墙边散步的芜湖市民何师傅告诉记者:“冬天江水流速慢,大量的垃圾堆积在岸边,一旦汛期到来,这些垃圾就随着江水流到下游去了。”

“有人对江边的垃圾进行清理吗?”记者问。“没有人清理,至少我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没有见过。”何师傅说。

船民到江中心取水

记者注意到,在长江芜湖羊毛更段江边停泊着很多船舶,除了一些是货运船只外,还有很多生活船只。

在江边,记者看到一位船民摇着小船从江中心回到岸边,船头上放着几个盛满江水的塑料桶。船主人告诉记者,这几桶水是从江中心打来的。“江边垃圾这么多,水根本不能吃,只能到江中心去打水,江中心的水要清一些。”记者注意到,水桶中的水虽然比岸边清,但还是有些浑浊,船主说这些水还要撒上明矾处理一下才能用。

可能重蹈淮河覆辙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道,长江垃圾污染在整个长江沿江城市非常普遍,沿江城镇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沿岸随意堆放,每到汛期,大量垃圾和固体废物随暴雨、洪水沿江而下,形成“白色污染”。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9000多家化工企业分布在长江沿岸,大量的工业废水流入长江,而长江流域的生活污水只有很少一部分经过了处理,上百亿吨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流入长江。

有专家预测,如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5至10年后,长江很可能会重蹈黄河和淮河的覆辙,这并非危言耸听。本报记者 安雨 文

11、去年污染物排放为何“不降反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7-2-13

http://www.h2o-china.com/news/46001.html

  ●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增长1.8%

  ●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重点治污工程进展缓慢,直接影响污染减排成效

  我国的环保形势不容乐观:2006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仍旧“不降反升”,没有达到预定目标。2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专门召开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形势分析会,会同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全面分析我国污染物减排形势,研究深化减排工作的具体措施。

  2006年污染物排放涨幅明显回落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介绍说,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4万吨,比2005年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31.3万吨,比2005年增长1.2%。二者都没完成削减2%的年度目标。

  但是,这个“不降反升”却仍旧有令人欣慰的一面:与2005年增幅相比,2006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回落了11.3和4.4个百分点。

  2006年,建成电厂脱硫能力1.04亿千瓦,超过了前10年电厂脱硫能力建设4600多万千瓦的总和,首次实现当年新增脱硫装机容量超过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国新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83座,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56%以上。有利于污染减排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环境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并首次实行“区域限批”政策,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周生贤分析了“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排放水平升高。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退出市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尚未完全遏制,结构性污染增加了减排压力。

  除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等根本原因之外,GDP增速高于预期目标也是重要因素。“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10%的约束性指标,是在预计GDP年均增长7.5%的基础上确定的,但2006年GDP实际增速比预期高3.2个百分点,污染物排放量自然也随之增加。再加之环保投入不足,“十五”计划确定的治污项目约有47%的计划投资没有落实,导致重点治污工程进展缓慢,直接影响污染减排成效。同时,环境执法监管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污染物削减毕竟是一个动态过程,年度之间污染排放有升降、有起伏也是正常的。专家指出,2007年全国主要污染物要减排2%。经过“十一五”头两年的努力,可以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十一五”后三年将会逐步下降。

  “环保院士”纷纷建言献策

  分析会上,多名从事环保事业的院士到场,为污染减排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说,减排应当抓好常规工作,首先要厉行工程减排,要督促、强制各地方、各企业上马治污设施;其次是结构减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在管理减排上也要下工夫,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认为,监管是日常、长期的工作,不能靠年底突击一下。环保的监管能力要提升,必须在队伍建设上下工夫,如果环保队伍的能力不跟上,显然无法服务于减排工作的需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指出,要想给各地政府“下足环保压力”,就必须在数据细化的考核上做工夫。她举了一个例子:广东有些城市当上了“环保模范城市”,但这些城市的阴霾天气一点没有减少,因为目前我国对空气指标的考核主要是二氧化硫浓度。而大气里的污染物种类非常多,相关污染物减排没下来,工厂、汽车尾气的排放物中,多种污染物混杂在一起,必须综合考虑,联合促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则指出,GDP并不是增长越快越好,应该把我们国家GDP的增长速度,与所受的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因为资源和环境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设定科学的、合理的增长速度,设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考核指标,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指导减排工作。

  针对环保一直存在着“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建议,如果排污费收取额度一时无法提高,如果环保执法时无法关闭一家企业,那么就该采用高额惩罚制度,罚要罚得重,处分要准、要严。对守法的、积极减排的企业,就应当给予明确的奖励,奖励形式可以因地制宜。

  今年减排工作异常艰苦

  周生贤指出,2006年的目标没完成,但“十一五”的目标肯定要完成,这样一来,今后几年的担子比原定的都要重。尤其是2007年,不但要完成预定目标,而且要分担2006年的“亏损”。2007年,环保的主要工作就是抓减排,工作将异常艰苦。

  周生贤介绍说,环保系统将采取各类措施,完成今年的减排任务。从宏观上讲,要抓紧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和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完善统计制度,准确掌握老污染削减和新污染增加动态,层层落实减排责任。从今年起,环保系统将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周生贤说,在具体的执行上,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新上的项目绝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的地区,要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从2008年起,对没有完成2007年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实行“区域限批”政策,暂停该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

  同时要强化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和运营监管,切实发挥污染治理效益。2006年中央财政已经安排的180个水污染治理建设项目,要在2007年投运;督促加快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努力实现满负荷运行;加快“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报批进程,督促落实规划确定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国家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确保2007年实现新增7000万千瓦电厂烟气脱硫装机容量,同时推进钢铁企业烧结机头烟气脱硫示范工程的建设。

  周生贤表示,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也是重中之重。要坚决淘汰那些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工艺装置、生产能力和产品。2007年底前,要关闭造纸行业年产3.4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和目前仍在使用的年产1.7万吨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全面推广黑液碱回收等先进治理技术;淘汰年产100吨以下皂素生产装置,以及仍在使用的盐酸酸解法皂素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皂素生产装置,并严格执行新的皂素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3100多家水污染重点监控企业的监督管理,积极配合电力工业做好“上大压小”工作。

  周生贤还表示,将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配合做好环境立法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健全排污收费制度,提高火电厂排污收费标准和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进一步加大经济杠杆对污染减排的激励作用。

12、科学家认为“填埋”二氧化碳能控制全球变暖 

来源:新华社 2007年02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95103.html

  据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近日报道,科学家认为“碳捕捉与隔离”技术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控制全球变暖,有广泛应用前景。

  据报道,通过这种“碳捕捉与隔离”技术可将液化二氧化碳“填埋”到地下深处,二氧化碳会留在水中或在水中溶解,也可能与煤或其他矿物结合,或经数千年之后与其他岩石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碳酸盐。

  加拿大的韦本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隔离项目之一。加拿大能源公司利用从美国北达科他州一座煤气化厂输出的二氧化碳给一个老油田加压,以提高石油产量。该公司称,此项目将永久隔离2000万吨二氧化碳,并使油田增产1.22亿桶石油。而北达科他气化公司每年因出售二氧化碳可获取3000万美元的收入。

  此外,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生产者也在将二氧化碳注入到地下,以此每年避免向大气层排放100万吨二氧化碳。

  报道说,有关“碳捕捉与隔离”的必要法律、技术和基础设施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到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认为,在政府的碳排放许可制度和“碳信用额度”等经济刺激的推动下,碳储存的规模会扩大,从而使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80%到90%。

  科学家还指出,已经排放到大气层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可由植物吸收并储存在土壤中。研究表明,改变农业耕作方法以及退化土地和植被的恢复可使土壤和植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科学家指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控制全球变暖的其他办法还有节约能源,利用替代燃料、核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比较清洁的燃烧技术。

13、全球变暖开始“影响”中国水资源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2007-2-13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970.html

  从水污染到烟雾弥漫的空气,中国面临着非常紧迫的环境问题,以至于一个更长期的问题——全球变暖的影响——往往得不到广泛关注。

  这个问题正渐渐变得更为突出,因为中国可能将发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表明,气温升高会减少水供应,对农业造成严重损害,而这正是中国最敏感的两个话题。

  去年底,中国官方报纸选登了此项政府调查的部分内容,调查针对的是全球变暖可能导致的后果,该项调查定于今年全文刊发。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一份声明称,气温不断升高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北方持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引发“极端气候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NCC)副主任罗勇在中国科学院(CAS)下属报纸《科学时报》(Science Times)上指出:“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最为直接。”

  针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报告全文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争论。中国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仅次于美国。

  尽管中国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并支持联合国主持谈判的《京都议定书》(Kyoto treaty),但政府官员一般都表示,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身上。《京都议定书》条款目前对中国豁免。

  然而,中国的政界人士已经在努力解决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污染和过度使用地表水资源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

  香港经纪商里昂证券(CLSA)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现在是沙漠,这给残存的耕地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北京和上海人均可用淡水比以色列和约旦还少。

  食品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关键战略目标。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把提高农村收入列为工作重点。

  过去,对于气温升高对农业、特别是生产大量粮食的中国北方农业的不利影响,中国科学家一直没有确定看法。

  中国气象局(CMA)首席研究员任国玉去年提出,气温升高使中国东北的农业避免了严寒和干旱。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严寒和干旱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其他科学家提出,降雨增加带来的益处可能会超过气温升高的其它代价。然而,据中国媒体报道,官方的评估不会这么乐观。罗勇指出,由于气候变化,从2030年起,中国粮食产量每年可能会下降10%。气候变化还将减少可用水量,扩大病虫害的影响范围。这份报告还警告,中国南方可能会出现更频繁的洪水和山体滑坡。

  中国科学家昨日就气温升高对青藏高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警告。青藏高原常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研究员徐祥德指出,气候变暖可能会改变流入长江和黄河的水量。这两条江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他表示,青藏高原上方水蒸汽量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中国其它地方出现洪水。杰夫•代尔(Geoff Dyer)上海报道 译者/徐柳

14、“绿色GDP”考验中国环保问责机制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2-12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964.html

  2006年12月9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获得特别奖,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则是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

  破除对“GDP”的盲目崇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然而,一些地方为追求所谓的“政绩”,盲目崇拜GDP增长数字,大上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瓶颈日趋明显。

  2006年9月7日,一份由我国11位著名专家、学者历时两年多调查、统计得出的,反映2004年GDP的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向公众发布。

  这份报告展示了中国首次将环境污染成本纳入GDP核算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核算结论。我们从报告中看到这样一些数据:

    2004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是5118.2亿元,占GDP的比例为3.05%。其中,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198.0亿元,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862.8亿元,固废堆放侵占土地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为6.5亿元,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0.9亿元,分别占总污染损失的42.9%、55.9%、0.1%和1.1%。

    2004年全国由于大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以及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

    水污染方面,粗略的估算表明,由于饮用水污染造成的农村居民癌症死亡人数为11.8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67.8亿元。此外,由于喝不到安全饮用水患介水性传染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0.7亿元。因此,保守估计2004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为178.6亿元。

引进“绿色GDP”先进概念

    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GDP增长了10多倍。但与此同时,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40多倍。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而单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则是发达国家的8~9倍。

    由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以GDP为政绩,追求数量增长而不是质量优先,绿色GDP的核算并没有获得所有省份的支持。

    所谓“绿色GDP”,就是传统GDP扣减掉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以后的GDP,能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可为综合环境与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制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据了解,国际上对国民经济核算相关联的资源环境核算,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目前已对“绿色GDP”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长期以来,环境代价到底有多大,一直只停留在粗略的估算水平上。因为缺乏权威性、科学性,这种估算难以成为发展决策和政绩评价的依据。

    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第一次客观描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环境成本的真实状况。这一系列数据把原本说不清的环境“糊涂账”变为说得清的“明白账”。

呼唤环保问责机制日常化

    2006年11月24日,国务院对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引发松花江污染事故的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极大关注。

    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要想建立和谐社会,必须治气、治水也要“治吏”,要对破坏环境的官员实行问责制。

    2006年年初,监察部、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对未完成任务、环境质量恶化、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责任人追究责任;通过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和责任追究,让那些不重视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干部、没有完成年度任务的领导干部,得不到提拔重用;让那些漠视环境法律法规的领导干部付出应有的代价。

    不久后,中组部出台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明确提出把环境保护作为对地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实绩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一切都表明,一场环境保护问责风暴正在华夏大地掀起。

加强环保法律处罚力度

    1996年以来,国家制定或修订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以及水、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农业、草原和畜牧等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

    但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不少环保法律,都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制定的,以目前的状况看,这些法律设定的行政处罚上限太低。这就造成许多污染企业宁交罚款,也不愿设立使用除污设备的后果。

    为了解决环保法律法规偏“软”,赋予环保执法部门的权限不够,对污染企业不能形成足够震慑力的问题,专家建议,《环境保护法》应做“根本性”的修改,并将之上升为国家基本法。

    而其他多部环保法律法规的修改也已经列入国务院法制办的计划。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2006年的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表示,今后5到10年的时间,中国多部环保法律法规原则上都要进行修改,还要增加新的法律法规,形成覆盖环保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智 敏

15、权利的平等主张才是听证会的本质 

来源:科技日报2007-2-12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962.html

    现行听证会制度头上的“赖疮疤”最近又被揭了开来。虽然有些倒胃口,终究是越来越让民众看清了其中的本质———舶来的这个“洋”制度在中国很多地方其实已经丧失了平等主张权利的本性,成了某些既得利益者对付民意最好的武器。

    1月7日的《新京报》报道说,在北京城市管理广播推出的“一把手”与市民对话系列节目中,北京市发改委的官员针对老百姓对听证会“逢听必涨”的说法回应说,这“是对听证会制度的不了解,价格听证会是政府价格决策之前广泛听取意见的法定程序,听证会的本质应是逢涨必听”。

    “逢听必涨”和“逢涨必听”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也许有吧,但是共同点却是显见的:“涨”是关键词,也是结果(例外的时候实在太少)。因此,这位官员不论如何雕琢词汇,也不过是个“绕口令”的小儿科游戏。这种理念支配下的现行听证会制度,实际上是在要挟民意,为既得利益者锦上添花,听证的结果也就妄谈公正了。

    上个月15号由长沙市物价局组织召开的一次水价听证会上,与会的27名代表中,有26人赞同涨价,仅1人反对。但另一则报道就说,有两位听证代表在长沙市步行街对市民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348位受访市民有64%%的人反对水价上涨。64%%的反对与二十七分之一的反对,我想无论如何,民意的差别也不会有如此之大吧。(2006年12月16日《长沙晚报》)

    问题出在哪里?首先是听证代表的筛选,尤其是一些强势部门(如各种垄断部门)或公共管理部门很容易对筛选过程实施干预甚至是“收买”代表,这使得本身有权表达的人,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立场。即便一些听证会上多数代表反对原有方案,但最后既定方案仍能通过。听证会公布的结果往往是行政决定结果,而不公开听证结果,听证会成了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对这些的监督几乎真空,目前的法律缺乏明确的规定。如此看来,“逢涨必听”和“逢听必涨”又有什么区别呢?民意的表达又如何体现呢?听证会制度的公平初衷也无从谈起。

    正如有的评论者指出的,听证会不是只能由水、电、油、气等垄断集团提起涨价听证,当电力企业以亏损为由提起涨价要求时,有关部门应组织涨价听证会;当多数公众以利益受损为由提起某种产品的降价要求时,政府也应该给公众降价呼声对等的提起听证的机会和权利,召集各利益方进行降价听证。可遗憾的是,我们何时看到过公众的这种听证主张权得到尊重?

    我们必须看到,很多未必合理合法的行为一旦披上听证会这个“马甲”,立刻变得理直气壮、名正言顺起来。一旦丧失了民意的公平表达,这种“理直气壮”、“名正言顺”便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这,既践踏了民众的公平权利,也伤害了公共决策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