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2
二月二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保资讯:
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2007年"地球卫士奖"得主
2、WWF报告:水资源危机威胁发达国家
3、我国湿地现状不容乐观
4、我国启动西部五省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评估系统
5、滇启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 树立环保新形象
6、鄱阳湖调查发现:水位高低竟决定管辖权
污染信息:
7、大连湿地现状调查:面积萎缩环境遭污染
8、给污染企业定位
重大水事:
9、三峡融资200亿 开发“西电东送”骨干电源
气候变化:
10、小岛国将被淹几亿人陷饥荒 气候变暖要罚人类
11、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企业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2、全球气候变暖:“难以忽视的真相
深度报道:
13、鄱阳湖挖沙王年赚几千万 无人为生态受损埋单
14、“黑河水源地”不再审批小水电等项目(图)
15、重庆大旱“渴死”水库 城乡无水暴露水利欠帐
环境时评:
16、请给GDP领跑的“三巨头”戴上“绿帽子”
17、环污赔偿案引发博弈 是什么迫使最高检亲自抗诉
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2007年"地球卫士奖"得主
来源:新华社2007年0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58276.html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日公布了2007年“地球卫士奖”的得主,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及其主席雅克·罗格等7名个人和机构榜上有名。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说,这7名获奖者和获奖机构都“实实在在地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要保持这种可持续性,必须依靠各国政府、商界和民间组织,乃至个人的贡献。
环境规划署的公告指出,戈尔凭借其在从政期间始终把环保作为重要目标,以及为宣传温室气体的危害做了大量工作而获得“地球卫士奖”。罗格和国际奥委会获奖则是因为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对奥运申办城市制定了严格的环保要求,给世界可持续发展以大力支持。
获得今年“地球卫士奖”的还包括阿尔及利亚领土管理和环境部长谢里夫·拉赫马尼、菲律宾前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长埃里西亚·高桑、巴西环境部长玛丽娜·席尔瓦等。今年的颁奖仪式定于4月19日在新加坡举行。
“地球卫士奖”于2004年创立,旨在表彰来自世界各地区的杰出环保人士及机构。首届“地球卫士奖”于2005年4月颁发,7名获奖者中包括中国的周强及其担任名誉主席的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赵卓昀)
2、WWF报告:水资源危机威胁发达国家
来源:科技日报2007-2-2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750.html
2月1日讯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日前发出警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困扰世界上穷国的水资源危机现在正在日益威胁到世界上一些最发达国家。
这份《富有的国家,贫穷的水资源》报告指出,在欧洲,大西洋沿岸国家正在遭受连续的旱灾。高耗水的旅游业以及灌溉农业正威胁到地中海地区国家的水资源。在澳大利亚盐渍化正成为威胁其大部分主要农业地区的因素之一。
尽管日本降水充足,但供水的污染在其很多地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实际耗费的水资源已经大于自然界能够补充的水资源。随着世界变暖所带来的降水减少、水蒸发增加以及雪山融化方式的改变,上述现象将变得更加严重。
世界上一些最缺水的城市如休斯敦和悉尼耗费的水资源多于所能够补充的。在伦敦这座城市中,由于输水管道老化而造成渗漏所浪费的水资源大约每天能注满300个奥运比赛标准规格游泳池。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开始建造诸如大型水库的水利工程,而没有充分的考虑这些项目究竟是满足对水资源的需求或是造成人类和自然资源成本的上升。在中国,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计划所可能导致的生态和财政系统成本的上升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这也与建立节水型经济和社会的目标不相协调。
报告指出:“富国的水资源危机表明,富有以及水利工程并不能保证不存在水资源匮乏、污染、气候变化以及干旱等问题。没有什么能够替代河流和湿地的保护,以及恢复漫滩地区。”
WWF北京办事处淡水项目主任李利锋博士认为:“中国面临着水多、水少、水脏、水浑、水生态退化等水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学习国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如‘为河流让出空间’、‘与洪水共生’、恢复河流的生命网络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的、以工程措施为主导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模式,将清洁生产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落到实处,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调蓄洪水等服务功能来解决中国的水问题。”
3、我国湿地现状不容乐观
来源:CCTV.com消息(9点新闻)2007-2-2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740.html
而我国的湿地,也面临着气候和人为因素的严重威胁,保护形势严峻!
我国现有自然湿地362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3.77%,大大低于全球6%的比例。
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西部地区干化趋势明显,湿地生态退化不可回避。
污染压力居高不下,长江每年接受的废水、污水量,是上世纪70年代的3倍。
湿地保护和湿地用途转换没有监管制度,近50年,仅围垦一项,就有近1000个自然湖泊湿地消失。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印红:湿地在土地利用当中属于未利用地位。从政策影响上它属于开垦的导向,所以湿地的用途转换上有非常大的压力。062500我考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政府需要把湿地保护纳入到法制建设轨道,进行制度方面的构建,另外我们十一五期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通过工程措施,为我们下一步全社会推进湿地保护做出导向性的带动作用。
4、我国启动西部五省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评估系统
来源:新华网2007年02月0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7-02/01/content_5684598.htm
新华网北京2月1日电(于文静、张洁)中国气象局近日发布消息称,我国西部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五省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评估业务系统项目已启动,并于今年投入试运行。
据介绍,这个项目分为三个子项目,即西部五省区风沙灾害与荒漠化监测评估业务系统、西部五省区雪灾及积雪动态遥感监测系统评估业务系统和西部五省区树木年轮资料网。
据悉,项目建设将产生西部五省区和各省区区域的沙漠风沙灾害的监测与预报系统、荒漠化监测与评估系统及其风沙日数、沙尘暴预报、沙尘暴天气分析、沙灾害及其荒漠化数据库、雪深分布、雪水当量、积雪日数、稳定积雪分布、牧区及公路铁路雪灾风险区域图、树木年轮年表、未来年10至20年气候变化趋势预报等有关系统和业务、服务产品。
5、滇启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 树立环保新形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57635.html
本报昆明2月1日电 记者宣宇才报道:“我爱你的三江流水,我爱你的四季如春……”今天上午,随着嘹亮的歌声,云南省正式启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行动的目标是:按照“环境优先、生态立省”思想,让“水更碧、山更青、天更蓝、地更绿、生物多样性优势更加突出”,最终树立起云南拥有“生态环境最好”的环保新形象。
“如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GDP增长多少都不是成绩,而是大大的败绩!”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说。为保证“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落到实处,针对突出环境问题,云南省全面部署环境法治行动、环境治理行动、绿色创建行动等“七大行动”。为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和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云南制定全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十一五”期间将再投入70亿元,保持抚仙湖和泸沽湖地表水Ⅰ类水质、阳宗海Ⅱ类水质标准等。
云南决定全面监控重点工业污染源,从源头上遏制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实施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计划,要求186家达标排放企业“再提高”、550家工业污染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到2010年,完成全部重点排污企业自动在线监控,实行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联网监控。云南还将继续广泛开展以环境保护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农村、进公共场所的绿色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6、鄱阳湖调查发现:水位高低竟决定管辖权
来源:信息日报 2007年0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60173.html
今年2月2日是第十一个“世界湿地日”。鄱阳湖是世界重要湿地之一,具有无法估量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记者1日获悉,为促进该湿地资源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去年,共青团江西省委、省林业厅等单位联合开展了鄱阳湖湿地保护项目调研活动。
据团省委青农部部长李菲介绍,该项目于2006年4月28日在永修县吴城镇正式启动,12月底结束。在近8个月的时间里,环保志愿者们围绕“环鄱阳湖区社会经济状况”、“鄱阳湖水质状况”等五个方面,走访了环鄱阳湖12县区中50多个村庄、200多户居民,完成了1000多份问卷调查,获得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并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资源利用开发、湿地保护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李菲表示,这次调研,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广度、深度来说,都是没有过的。
据了解,目前保护区累计总面积800多平方公里,约占整个鄱阳湖面积的15%,基本保护了鄱阳湖的生物资源,但依然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鸟争食渔业资源。调查显示,鄱阳湖区一些低洼地带,被农民承包用于养鱼和螃蟹之类,每到冬季都有竭泽而渔的习惯,导致湖面干涸,湿地面积减少,给前来过冬的候鸟带来威胁。种植杨树,湿地变林地。据悉,杨树在生长过程中,会将土壤中的矿物质吸收掉,导致湿地沙化、硬化,水草等植物将难以生长,从而影响鸟类、鱼类的生存。此外,保护区管理“各自为政”。调查过程中,志愿者发现同一个地方,水位低时归一个县管辖,水涨后又是另一个县的管辖范围,这集中暴露了鄱阳湖区管理混乱的情况。(记者周鸿)
7、大连湿地现状调查:面积萎缩环境遭污染
来源:新商报2007年0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60186.html
2月2日是国际湿地日。湿地作为地球之肾,为大地涵养着水份,如果地球上的湿地消失,大地将变为赤野荒漠。近日,记者随同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市野保协会和大连自然博物馆专家们一起,对我市各主要湿地进行了考察。在考察中,记者目睹了一些湿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观,同时,也为部分湿地面积萎缩、环境恶化而感到担忧。
金州区西海滩涂湿地 4万只银鸥盘旋
1月31日上午,阳光明媚,中国最大的海鸥栖息地――金州区西海滩涂湿地的海面上万里冰封。记者与野保部门的专家们放眼望去,只见在海面冰层的尽头,栖息着数千只美丽的银色海鸥(即银鸥),它们时而大群飞起,时而盘旋降落,使平静的大海生机盎然。正当大家凝神观看时,大海的西南面突然下起了一阵“暴雪”,密密麻麻的“雪花”布满了天空。“好大的一群海鸥!”随着记者一声惊呼,所有人的目光都转了过去,只见数万只海鸥同时飞起,在海天一线处盘旋。
随后,更精彩的一幕出现了,两只体形硕大的白尾海雕突然出现在冰面上,其中一只猛然向3只离群的海鸥扑去,海鸥向空中飞去,海雕紧追不舍。经过一番追逐,一度处于险境的海鸥终于脱险,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松了一口气。
据市野保站宋泽民站长介绍,根据近几年的考察记录,该处湿地栖息着4万余只银鸥,是目前全国有记录的最大的银鸥栖息地。
城子坦淡水湿地 雄鹰与苍鹭共舞
当日下午,一行人来到普兰店市城子坦淡水湿地。这里是秋季野鸭的大型觅食地,每年秋季都有10来种、数万只野鸭在这里觅食,其壮观景象让人叹为观止。不过,此时该处湿地已是冰封雪冻,野鸭们早已飞走了。
进入湿地腹地,首先发现一些柳莺在干枯的苇丛中穿飞,凤头百灵也不时地从苇丛中蹿上高空,发出悦耳的鸣啭。当众人站在高处放眼远眺时,发现4只大型猛禽在入海口的高空中盘旋。在旁边一大片枯黄的菖蒲塘中,一只硕大的鹰雕突然拔地而起,而其身旁,两只美丽的苍鹭则安然地翩翩飞翔。正当大家看得入神时,一只野鸡从离记者仅一米远的枯苇中窜了出来。
在靠近湿地的宁屯,记者发现两只(上“狂”下“鸟”)鹰站在一户民宅旁的电线杆上。据这户王姓村民介绍,这对(上“狂”下“鸟”)鹰在他家周围已经一个多月了,有时还会落到他家的屋檐上。
瓦房店三台湿地 灰鹤在悠闲漫步
瓦房店复州河入河口的三台湿地,是目前我市生态体系最完整的湿地,每年春秋两季,这里是大天鹅、野鸭等游禽的栖息地,最近两年,甚至可以看到罕见的鹈鹕和黑枕鹤前来做客。
众人走进这块宝贵的湿地,在一片冰雪中,远远地看到复州河水冲开冰层,仍在缓缓流动,几只海鸥在河面上戏水。但在一片收割过的稻田中,8只珍贵灰鹤在安闲地漫步。当地居民告诉记者,在湿地中还有不少大雁。记者在考察中发现,我市稀有的楔尾伯劳、各种山雀,金翅雀都是这里的居民。
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环境污染令人担忧
在考察中,记者了解到,如今,当地村民保护湿地的意识明显提高,如普兰店城子坦淡水湿地,过去,很多村民因为野鸭掠食水稻而采用投毒等办法进行捕杀,但近年来,村民改为放鞭炮等办法驱赶。虽然每年当地都有数十亩水稻遭受“鸭灾”,但村民仍然不舍得伤害野鸭。
“最近几年,我市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市野保站宋泽民站长表示,近年来,我市湿地面积萎缩问题比较严重,目前开发区入市口“野鸭湾”正在被部分填埋,野鸭觅食地缩小,野鸭种类明显减少;金州区的部分湿地也在遭受填埋。
就在此次对西海滩涂湿地考察期间,记者和专家们都亲眼目睹了垃圾车不断地开进湿地,倾倒垃圾,大型推土机和排渣车正在填海。在金州龙王庙海边,大家发现,原来龙王庙疗养院墙外就是海滩,浅海湿地中海洋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不仅是海鸥栖息地,也是中白鹭的主要栖息地。但如今已全部被填埋,海岸线已被推向几百米以外。
宋泽民站长表示,保护湿地是维护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任何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是短视行为。林业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使我市生态保持在平衡水平上,同时也希望各部门、单位,为了城市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将保护湿地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名词解释 世界湿地日
为了保护湿地,十多个国家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重要的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这个公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全球各国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以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禽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 目前加入这一公约的国家已达140多个。
1996年10月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利用这一天,政府机构、组织和公民可以采取大大小小的行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为了明天的鱼类”。 (曲家乙)
8、给污染企业定位
汪永晨
1月29日,按照广东环保局网上发布的信息:广东排放废水和废气各占全省污染负荷60%、50%的企业名单中抄下两个:广东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广州番禺梅山——马利酵母有限公司为“中国水污染地图”定位。
一上路,先是看到广州大街上的写有广州市越秀区环卫车队的垃圾车边走边流出带着极大味道的污水。每到红绿灯车停下来时,地上就是一滩臭水。清晨上班的人从车旁走过时,不捂着鼻子,真是够受的。
在离虎门大桥不远的地方,我们先找到了网上说的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和广东省环保局联合调查组根据群众举报,一举查获的严重违反环保法律的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据悉,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批转给广东的首宗群众举报环保案件。该厂偷排废水超标19倍多 。
接到当地群众的举报后,国家环保总局对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私设暗管偷排印染废水的案件高度重视,周生贤局长、环境监察局陆新元局长均批示进行暗访,并派人到广东查处该案。
广东省环保局高度重视,与国家环保总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共12人直奔东莞。为避免打草惊蛇,调查组兵分两路取证。一路直奔该厂位于东莞、深圳界河茅洲河的排污口,由该印染厂排污口排出来的暗红色污水清晰可见,在江面划分出一片明显的污染带。据采样检测,排污口废水严重超标,其中色度超标19.5倍。另一路调查人员悄悄地从该厂围墙的一个缺口直接进入,直奔污水处理设施。由于行动迅速,调查组很快就找到了该厂用水泥盖封得严严实实的暗管及控制阀门。
调查组发现,这样一家曾经获得多个荣誉称号的香港上市公司,环境违法行为竟然非常猖狂。该厂私设了两条管道用来偷排。一条管径达25厘米的铁制暗管,通过两个隐蔽的阀门控制,直接将部分生产车间的印染废水排入厂外的总排污管。
调查发现,该厂污水处理能力仅有2万吨,但该厂平均每天产生的废水量至少4.7万吨,剩余的2万多吨废水都是偷排。为应付日常环保检查,该厂还专门做了一本专给环保部门看的用水量统计假账。
去前从网上看,该厂如此严重、恶劣的环境违法行为,要停产整顿。可是在这个厂的大门口,在保安的阻止下,我们还是拍到了这样的照片
接下来我们的车开到了东莞城里,停在了城里的运河旁。那一刻,让我们怎么也没想到,走在改革开发前沿的广东东莞城里的运河竟然是这样的。
广州番禺梅山——马利酵母有限公司,从2002年,2004年,2006年一直都被广东省列在污染企业的行列里。可如今走在公司大门外,味道依然极大。我把传达室里人叫出来问,是什么味道?回答:和我们公司没关。
如今,这个企业的网上,还在发着招人的信息。
9、三峡融资200亿 开发“西电东送”骨干电源
来源 : 长江商报2007-2-2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show.aspx?id=25784
本报讯(记者 曾强)记者从省国资委获悉,日前中国三峡总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签订200亿元贷款合同,全部资金将用于规划中的“西电东送”骨干电源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开发。
据了解,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项目是国家确定的金沙江一期开发工程,相继在2005年、2006年正式开工,总装机容量分别为1260万千瓦和600万千瓦。这两个项目是三峡水利枢纽的上游电站,也是规划中“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不仅能提供大量的清洁电力,而且在减少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减轻下游防洪压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0、小岛国将被淹几亿人陷饥荒 气候变暖要罚人类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2007年0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58376.html
如果在血腥伊拉克、伊朗及朝鲜核危机之外,还有什么能登上世界媒体的头条,那就是气候问题。2006年到2007年,人们在世界各地感受着气候的反常,各种预测和统计数字让人们对未来的世界越来越担心。
气候报告发出最严厉警告
本周五(2月2日),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将在巴黎公布一份权威报告,就地球变暖向人类敲响警钟。这份报告由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科学家起草,并由100多个国家的官员及专家进行了修改和审评。报告共分四部分,2月2日即将公布的第一部分长达1600页,其他三部分也将在年内发表。根据目前透露的初稿内容看,该报告将向人类发出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报告指出,过去50年来全球气温的升高,至少有90%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报告称,气温升高将导致更为频繁的洪灾、热浪、干旱以及海平面上升;澳大利亚将出现严重干旱,全国缺水,而著名的大堡礁将在数十年内被毁;部分太平洋岛国将被上升的海水淹没;在2080年将有2亿至6亿人受到饥荒影响,11亿至32亿人受水荒影响。
联合国将召集领导人紧急开会
气候的变化不仅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很多国际性组织和各国政府也开始为反常的气候四方奔走。本月17日,《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在把“末日之钟”调快两分钟的同时说,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威胁的可怕水平”,在“今后30年或40年的气候变化可能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造成巨大伤害”。气候问题也是刚刚结束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主要议题。该论坛发布报告称,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由全球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在今后数年内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人口大规模迁移、能源短缺以及经济和政治动荡。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计划于今年9月召开一次全球领导人紧急峰会,以打破国际社会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的僵局。
印尼担心2000小岛被淹
对某些国家而言,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已不是一个可怕的预言,而是迫在眼前的实实在在的威胁。印尼环境部长29日表示,到2030年,印尼全国1.8万个岛屿中的2000个将因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被淹没。他还表示,由于气候变化,明年的大米产量很可能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法国巴黎气候与环境学科实验室计算机模拟中心完成了模拟海平面升高的实验。结果显示,非洲热带地区将因为干旱而受到严重打击,暴风雨将在南亚地区肆虐,北极的冰层将融化,而亚马孙热带雨林将逐渐变成大草原。英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显示,英国本世纪将经常发生大规模洪水,2003年袭击欧洲导致数千人死亡的热浪也将成为常规现象。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生态学院科学家罗兰·普森纳经过研究后说,如果阿尔卑斯山冰川按照目前的速度融化,大部分冰川在2037年前就会消失。南北两极冰层厚度已降到100年来的最低点。两极冰层一旦融化引发洪水,对于低洼地区的国家与居民来说,将是一场重大灾难。▲ 常黎明
11、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企业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来源:新华社 2007年0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58188.html
世界自然基金会1日呼吁全球更多的企业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为实现《京都议定书》制定的减排目标做出贡献,以实际行动控制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该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项目对外联络负责人马丁·希勒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2001年该基金会发起拯救气候行动计划以来,参加这一计划的12家示范企业已用亲身实践证明保护环境不但与企业创造利润毫不矛盾,而且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并给全球带来更多的商机。
希勒介绍说,这12家企业来自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其中包括美国运动品生产商耐克公司,法国水泥制造企业拉法基公司,以及日本电器生产企业索尼公司等。它们来自不同领域,都是世界著名企业,世界基金会选择其作为示范企业的目的就是要让它们带动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减排计划。
他表示,5年多来,这些企业已成功大幅度降低了本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这12家企业二氧化碳的年排放总量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1000万吨。如果全球再有1300家大型企业也能以它们为榜样,全球将彻底实现《京都议定书》制定的减排目标。
这位负责人还指出,让更多企业参与拯救气候行动计划需要企业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也需要政府制定鼓励措施和相关法律,企业的行动最终将推动政府采取措施,而政府的措施也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其中。
希勒举例说,美国政府至今未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在参加这一计划的12家企业中,有6家是美国企业,这表明美国企业已先于政府行动起来。他相信,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现状,将有更多政府和企业积极行动起来。
世界自然基金会拯救气候行动的12家企业代表2月1日至2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会议,总结过去几年的经验,向全球其他企业展示既确保企业利润,又能保护环境的企业发展之路,以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行动。(卢苏燕)
12、全球气候变暖:“难以忽视的真相
来源:新华社2007年02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60773.html
新华社石家庄2月1日专电(记者王民)近年来,科学界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不胜枚举: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已经融化了82%,阿尔卑斯山的“雪帽子”在缩小,中国北方的冻土面积也在减少等等。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有关专家指出,它引起的气候变化可能会使极端气候的出现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在一些地区,龙卷风、强雷暴以及狂风和冰雹也会增多,世界许多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
暖冬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这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去年上映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近几年跑遍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讲授温室效应对地球威胁的经历。整部影片反映了一个事实:人类正在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困扰。
同时,由于暖冬的气温比常年偏高,这就使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滋生蔓延,很多有害动物,比如蚊子、跳蚤、老鼠等减少了被冻死的几率,此类传染病载体的数量大增,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据估计,全球变暖会使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增加,威胁40%-50%的世界人口。
一份研究表明,到2050年,由人为导致的温度上升将加剧,那时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将使大量地球陆地植物和动物走向灭绝。有研究报告估算,如果对二氧化碳和其他与“温室效应”有关的气体的排放不采取紧急限制措施,那么全球变暖每年给全球造成的损失将以千亿美元计。
黑龙江省出现56年来罕见冬季最暖天气
新华社黑龙江2月1日专电(记者程子龙)据黑龙江省气象台提供的数据,从2006年12月1日到2007年1月上旬,黑龙江省平均气温达到1951年以来的最高值,出现56年来罕见的冬季最暖天气。
据介绍,2006年12月份,这个省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历年高出2摄氏度-3摄氏度,2007年1月上旬平均气温比历年高出5摄氏度-6摄氏度。全省有47个市县突破56年来的平均气温最高值。
黑龙江省生物防治站有关专家分析,暖气候给病菌存活和害虫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很可能给2007年春天的农业生产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牡丹江市中医院有关专家介绍,冬季气候偏暖,给病毒提供了滋生繁衍的环境,严重威胁到百姓的身体健康。据统计,这个冬天到该医院就诊的感冒患者甚至比正常年份高出50%。
暖冬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新华社石家庄2月1日专电(记者王民)按照气象学定义,当某年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比近30年同期的平均气温高出0.5摄氏度以上,这个冬季即可视为“暖冬”。虽然目前还不能判断今年冬天是不是暖冬,但人们普遍感觉,温度比往年高了不少。
据河北省衡水市的一些农民介绍,今冬气温比往年偏高,小麦早早地长出莛儿来,特别是实施秸秆还田的麦地,由于地温较高、养料丰富,旺长现象更明显。俗话说,“麦无两旺”,如果小麦在冬天长势过快,春夏间则生长乏力,最终产量将受到影响。为此,农民们不得不浇一次“冻水”,将小麦长势“冻结”,以达到稳产目的。
这只是暖冬对农作物产生影响的具体例证。农业专家认为,暖冬对农业生产的不利方面还体现在降水量减少,气温偏高,土壤中水分蒸发严重,对春耕、春播形成不利,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出苗率和正常生长。同时暖冬还会使农业病虫害加重,虫卵更容易越冬生存,并在春天大量繁殖,容易出现大面积虫灾。在暖冬过后3月末4月初,正是农作物出苗期,暖冬使农作物旺长,可抗寒能力降低,一旦出现“倒春寒”现象,将会产生很大危害,严重的还会影响全年的农业收成,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
不过,暖冬对农业生产也有有利的一面。据了解,暖冬对于节约能源、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建设以及人们的户外作业都非常有利;温暖的冬天,温度高、日照足,还有利于大棚作物的生长。
【1】 【2】 【3】 【4】
13、鄱阳湖挖沙王年赚几千万 无人为生态受损埋单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2月02日 记者:张可佳
http://news.sina.com.cn/c/2007-02-02/072912207556.shtml
“挖沙王”一年能赚几千万
1月26日,记者登上停泊在鄱阳湖的“挖沙王”——当地人对这种差不多一个标准泳池大小的巨大挖沙船的称呼。在鄱阳湖周边各县,挖沙已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地方财政的最重要收入。
就在几天前,当记者跟随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江豚考察队来到江西湖口县采访时,一位专家说,每年发生在这里的密度极高的挖沙活动,已成为导致濒危动物白鳍豚、江豚加速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临近春节,往日成群结队来这里拉沙的大型运沙船少了很多,现在正是挖沙业一年中最冷清的时期。但记者仍能看到,许多挖沙船一字排开,并列停靠在湖中心,船上高高的塔吊和各种笨重机械林立,有点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繁忙的建筑工地。
记者登上的这只“挖沙王”,刚刚给一条800吨的小型拉沙船装完货,船上震耳欲聋的机器声已经停了下来。一位安徽籍的工头与记者在船上边转悠边聊天。
“这样大的船一天最多能挖多少沙?”记者问。
“最大的船能拉近万吨沙。现在是枯水季节,大船进不来,要先用驳船运出去,再把沙倒到大船上。现在又快过节了,船来得很少,一天挖不了多少啦。”这位工头显然很不情愿回答记者的问题。
他说,这船的“老板”是浙江、安徽的多个股东,他们花2000多万元合资买了这条船,又花400万元买下了这片采区(湖面)一年的开采权,“一年能赚几千万元吧”。
工头不肯说出这条船在2006年一共赚了多少钱,只是笼统地说,“开销很大,包括要给当地采区管理部门15%的提成,还要花很多钱买油,这条船忙活起来一小时就要烧掉近万元的柴油”。
记者从水生所专家那里听到的说法是,只要有运沙船来,这些挖沙船就能整天不停地挖,特别是在夏秋的丰水季节,一夜就能挖出十几万元的沙。
渔民无鱼捕,江豚无鱼吃
江豚在江西被称作“钢(江)猪”。“挖沙王”上的工人说,经常能见到江豚在船的附近跃出水面。对于“知道不知道江豚是国家法律保护的濒危动物”,“知道不知道全世界、全中国只有鄱阳湖、洞庭湖和长江中游才有这种江豚”这些问题,工人们大都摇头,表示“没听谁说过”。
当记者询问,是否知道挖沙会影响江豚的生存时,几乎每个人都是一脸的茫然。
“这挖沙的钻头能打多深?在这一片采区能挖多久?”记者换了个角度问道。
还是那位工头说,湖底的沙层从十几米到100多米,不一定。什么时候挖出沙就算,直到挖干净,再换一处。至于是否勘探过沙层的蓄积量,他并不清楚。
“也说不定挖不到一年我们就得换地方了。过了节要往湖里边去,里边有的是沙呢。”他已经在这船上干了一年半,“收入还不错”。
考察队租用的渔船,主人姓舒,老伴姓叶。老舒和叶嫂很烦这些挖沙船、拉沙船,正是这些大船把他们的生计给毁了。“这么巨大这么深的钻头下去,把好多逃不脱的小鱼都跟沙子一起吸上来,这些年挖沙的船越来越多,湖里的鱼却越来越少了。”叶嫂一边给女儿做着绣花棉鞋一边说,“去年,我们忙了一年,也就卖了两三千元的鱼,比起以前真是少得太多了。就说这鄱阳湖的特产凤尾鱼,现在连一条都捕不到了!”
“不是每年3月20日到6月20日有休渔期吗?休渔期也不管用吗?”记者问。
舒大哥说,渔政局也做了好多事,年年都往湖里放鱼苗,但是没起多大用。“3月份把3寸多长的鱼苗放下去,6月一开禁,还没等鱼苗长大就被迷魂阵、电打鱼(两种违法捕鱼方式)给捕光了。”
另一条被此次考察队租用的渔船主人胡大爷补充说,“一个电话打过来,告诉他们要来检查了,就都把迷魂阵的竹竿拔起来,把渔网沉下去,你现场会开完了,他又把迷魂阵支起来。”他们说,湖口这边管得很严,处罚也很重,没人敢搞了,但是九江、都昌、星子等鄱阳湖上游县的电捕鱼船,还是会时常过来顶风作案。
据舒大哥讲,就在20多天前,他还看到庐山区的10条电打鱼的船连成一排,打了一整天也不过打了1100元的鱼。“费这么大的劲这么多油钱不合算了,他们这才回去”。
“要说现在渔民也很难,鄱阳湖里越来越打不到鱼了,靠政府的两三百元挖沙补贴费用,根本盯不了多少日子,更补不上渔民的损失。”湖口渔政局局长周军琪多次在县政府和人大会议上为渔民讲话,他人到中年,在渔政局工作快20年了。
他认同专家和渔民们说的“挖沙直接导致渔获的减少”。他说,“过去这儿的野鸬鹚、白鹭、天鹅、大雁、八哥等等水鸟很多很多,许多鸟是吃鱼的,它们成群结队地跟着渔船飞,现在鱼没有了,水鸟也少了。”问题是,“渔政监察船没有电打渔船跑得快,能抓到的只是极少数。一旦抓到就没收渔船、重重地罚款,所以湖口这边的渔民早已不搞电打鱼了。上游因为湖内沟沟叉叉很多,管理就不大容易”。
江豚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周军琪是鄱阳湖9个渔政分局中湖口渔政分局的局长,他的办公室外面同时还挂了5个牌子,包括长江湖口白鳍豚江豚保护站、渔业资源监测站等。而实际上,他的权力却很有限,“县政府把资源包出去了,能要一点点补偿,不过是杯水车薪。实际上这样毫无节制地挖沙不仅是苦了渔民,挖沙挖得没有鱼了,整个湖区生态全给破坏得差不多了。”
原来,由挖沙引来的经济活动规模庞大,包括众多大型挖沙船、往来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和鄱阳湖之间的大量运输船队、驳船、油船、煤船就能把航道铺满。
“每隔半分钟就有一条大船过来,这种密度让江豚根本无法自由游到对岸或从公路桥、铁路桥下经过。”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说,作为这次考察的领队,他和几位考察学者都曾参加去年12月结束的长江白鳍豚考察。
据考察队测算,至少应当间隔8到10分钟过一条船,才可能给生活在这片湖区的江豚一个喘息和游走觅食的机会。“江豚的游泳速度大约每秒一两米,在冬季,鄱阳湖枯水季节,湖口这段湖面基本就是一条不足千米的河。而这一带是江豚最集中的栖息地,大约有百余头。加上在上游的一些,乐观的估计整个鄱阳湖可能有近400头。”王克雄说,现在,湖里的鱼太少了,连渔民都难捕到鱼,江豚在噪声极大的运沙船的骚扰下,它们的声纳系统几乎没法发挥作用,能否找到食物就可想而知了。
在湖面上,考察队员轮流值守,目不转睛地盯着分工的水面,搜索江豚。湖水非常浑浊,尽管一头成年江豚体长近两米,也只有在它们跃出湖面换气的时候才能发现其踪迹。从一整天的湖面巡回观察记录看,两条考察船在湖口一带总共观察到80头江豚。从定点水下声纳监测仪器报告的数据中,也证实了这一数字。
“最糟糕的是在这些濒危动物最后的栖息地里,同时发生着‘世界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考察队员李松海博士说,“这里有这么多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江豚,却又同时有那么多的挖沙船,真是太恐怖了!”
挖沙为政府带来巨大收益,却影响了渔民的生计
据周军琪局长介绍,挖沙经济是从1998年大洪水之后进入鄱阳湖湖区的。开始几年对渔业和生态的影响还不很明显,当时,污染的问题、过度捕捞的问题更突出,政府、渔民和媒体都没把挖沙当回事。挖沙来钱非常快,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收益,比费尽心思去招商引资容易多了,现在全国都在大兴土木,到处都在搞工程,哪里都要用沙。各地过来的挖沙船老板只要交上几百万元,就划给他一片湖面,你坐在家里人家就找上门来了。
周局长说,自己每次只要见到上边领导来检查工作就反映挖沙的问题,但说了多少次,并没见有多少改变。他说,鄱阳湖生态和江豚生存的问题的确是被忽视了,这几年,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上千吨的船越来越多,挖沙限制不了,是因为它给很多方面都带来好处,也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但是,我很清楚,这挖沙带来的问题和影响真是太大了。首先,湖水是越来越浑,原来湖口连接长江的这边是清水,长江那边是浑水,现在整个儿倒过来了。鄱阳湖的水比长江脏多了。其次,湖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都没有了,鱼虾一年比一年少,白鳍豚已经多年未见踪影,中华鲟也很难见到了,一些在沙滩、石头间、草根上产卵的鱼类的产卵场全被破坏,半回游性鱼类的回游通道被繁忙的挖沙、运沙船占据,接下来的就只能是江豚最终断了‘口粮’,小豚即使生下来也难以长大,最后就是这个物种消失。”
据介绍,鄱阳湖区14个县共有渔民1万多户,省里要求各县政府每年要从挖沙收入中拿出一些钱补贴给渔民,但未规定比例、数额。各县执行政策中有些差别,多的地方如永修县一条船(一户渔民)一年发1000元,少的如湖口县是300元。有些地方是渔民自己争取到较多的补偿金。
周局长说,在江西这样的经济不发达的省,争取生态保护资金很困难。一次省里渔政局领导来开会,他左说右说才要到2000元,他用这笔钱在江边给白鳍豚和江豚立了一块大宣传牌:“江西湖口八里江白鳍豚和江豚的乐园”。逢夏秋电捕鱼高峰时期,他每天一早一晚都要下湖巡查两趟。“毕竟责任压在头上啊,电捕鱼船一旦误伤了江豚,你要坐班房的啊!”
他翻出当年一些拯救被螺旋桨打伤的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的照片说,媒体对这些事报道很积极,渔民都知道这些动物不能碰,一旦发现受伤的中华鲟,都会马上报告我们,我们也会给渔民200元作为奖励。但是他们不大清楚把鱼(电击)打光了同样会把这些豚类逼上绝路。
记者在湖区采访了几位老渔民,他们对“挖沙挖没了鱼,断了渔民的生计;电打鱼捕光了鱼,断了江豚的生计”很清楚。但是不明白为什么“往年秋季湖口凤尾鱼渔汛期,一条船总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今年竟然是一点儿都没有了”。
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官员认为,这与长江蓄水有直接关系,“今年这里的秋季水位是1973年以来同期水位最低的一年。大片本不该裸露的河滩全暴露出来,鱼儿没地方产卵,正值生长期的鱼也没法生长了”。
渔民胡大爷说,“在2006年,水也没来,鱼也没来”。以往,立秋后都要涨一次秋水的,今年却只有两三厘米高的水。鄱阳湖的渔民都知道,夏天洪水时节长江水倒灌越多,渔业年成越好,但是“现在怕是没指望了”,鄱阳湖水只是往外流了。
在湖岸边,记者看到护坡上堆着许多锈迹斑斑的巨大铁锚和废旧轮胎。舒大哥说,这都是他“失业”后改行打捞的废品。叶嫂说,“现在我们渔民是什么活儿都干,有人上挖沙船上拣破烂、下湖捞废铁,有的为零散游客或者电信公司、供电检查人员揽活搞运输,能接到一租几天考察船这样美差的,真还是少之又少。”
无人为鄱阳湖生态受损埋单
记者获悉,挖沙给当地每个县每年都能创造数千万元收入,这对经济欠发达的县来说是相当可观的收入来源。怎能“守着金碗讨饭吃”?原本沉默湖底的厚厚沙层,转眼变作巨额财富,怎么不诱人!据说,当地的沙至少还能挖10年。
然而有学者指出,这些沙作为国家矿产资源,其价值(包括生态价值)的损耗应当计算在产出成本中,而目前完全被忽略了。生态损失的账该由谁来埋单?
“这些大规模的挖沙活动有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记者问。
周局长说,“从来没有。没人搞过环评。挖沙就是水利部门办证。省里曾要求:水利部门批办挖沙证前要与渔政部门协商,但是现在也都不找渔政部门就批了。”
据悉,鄱阳湖区5万多人口靠渔业为生。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在2006年白鳍豚考察结束后给国务院领导的报告中曾建议,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主要湖区逐步实行禁止商业性捕渔。对此是否具有可行性,记者征询了渔政局周军琪局长的看法。他说,从鄱阳湖5万渔民的生计考虑,如果禁渔3年到5年或更长时间,只要政府妥善安排,有可靠的替代方案应当是可行的。因为事实上,湖区渔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很难靠捕鱼为生,已经在自己寻找新的生计。渔家年轻一代更是不愿继承父业,没人愿意打鱼了。
周军琪还提出,大型工程占用农民耕地、山林都有补偿,而占用渔场资源却没有给予补偿,修建公路大桥和铁路大桥时,附近500米湖区不能有渔船作业,而渔民每年都交纳了资源使用费。
如果这些水上大型工程和日益高涨的挖沙活动,事先有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并且公开征求过利益相关方和专家的意见,周局长和专家所担心的问题可能会大大减少。而且,给湖区渔业发展、渔民生计、生态和江豚保护造成的影响也不会如此之大。而现在,我们面对的,却是没有为生态灾难埋单。
链接
14、“黑河水源地”不再审批小水电等项目
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2007年02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2-02/103311150184s.shtml
市民时刻牵挂的黑河水源地。一条只有101个字的网文,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黑河水源地和秦岭生态保护上了一个新台阶。
没有人特意制造气氛,昨日,有关单位在金盆水库下开了一个异常严肃的会,严肃得甚至有点紧张。其原因是由一则网文引发的,对这条只有101个字的网文,市领导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
起因
百字网文让市领导揪心不已
2006年最后一天,市民都忙着准备过元旦。这天下午,代市长陈宝根看到了一则署名为“燕子”的网文,文章内容是这样的:
2006年12月27进山办事,途经108国道,返回时发现在距离进山口20到25公里处,黑河河道山体上有人在开挖矿洞,导致附近黑河水呈现出不透明的蓝绿色,黑河作为我们西安市民的生命之源,我不知道这样的河水是否还能给我们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看到这则帖子,代市长陈宝根立即责成有关单位前往调查,并要求当晚汇报调查情况。由于当天赶到现场天色已黑,无法观察水色,有关部门只做了水质化验,化验结果正常。第二天,市黑河供水工程管理局、市环保局黑河管理总站、周至县环保局等部门领导带领十余人一大早就前往现场,发现“燕子”所说地点为木匠河水电站二期工程3号出渣支洞处,由于山体岩石大部分为绿松泥片岩、云母青砂层岩,导致出渣洞的渗流水与灰渣混合而呈现出一定的蓝绿色。周至县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对沉淀后的水做了取样化验,未发现有毒、有害物质,符合饮用水质标准。
措施
黑河水源地不再审批小水电等项目
市黑河供水工程管理局在向市领导汇报这次实地调查情况的同时,汇报了黑河水源地整体情况。
在黑河水源地内挖山开洞的,除陕西马鞍桥金矿、安家岐金矿、陕西周至铁矿外,主要为小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共计6个。从现实情况看,黑河金盆水库上游建设水电站,将给黑河金盆水库带来潜在危害。因为这些工程除了建设期会对水源地植被造成破坏,更重要的是开洞弃渣、土建弃料无法外运,堆积在河道两侧,每年一到汛期,由于行洪将堆积的弃渣、弃料冲入下游水库中,会造成淤积,抬高库底,减少库容;电站引水发电在枯水期往往造成河道断流,破坏原生物链和水库的生态平衡,易造成水质富氧化。
鉴于这种情况,市黑河供水工程管理局向市政府建议不再在黑河金盆水库大坝上游批建小水电、矿产开发及各类旅游建设项目。
一直牵挂黑河引水工程的市委书记孙清云看到这份报告后,立即批示:对黑河水源地要严格保护,采取严格措施制止可能污染水源的项目。必要时可向省政府写出正式报告,请省政府责成有关部门不能再审批影响水源地的项目。已开建的要依法制止。
代市长陈宝根1月5日批示:黑河引水工程是西安的生命线,加强黑河引水系统的保护与管理,确保秦岭生态与水源地的安全,是全市上下的共同责任。即日起:
1.秦岭管辖区域内新建小水电站、矿产开发及各类污染水源的旅游项目一律停止审批;
2.已批准在建的项目,由所在地政府负责调查、清理,能停则停,能关则关,把项目建设造成的破坏与后果降至最低,并在今年3月底报告结果;
3.对未批乱建、非法开采及破坏植被的,所在区县政府及市相关部门要依法从严处理。
行动
环保部门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整改
为了落实市领导批示精神,市环保局黑河管理总站昨日召集金盆水库黑河上游8家小水电、矿产开发和旅游单位在金盆水库下的市黑河供水工程管理局会议室开会。
针对各家的具体情况,黑河管理总站提出了整改要求,并与7家小水电、矿产单位现场签订了黑河水源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市环保局污控处处长李联盟在会上表示,不再审批新的小水电、采矿、旅游项目。
黑河管理总站站长李学义说,尽管目前黑河水源地的水质在全国首屈一指,但必须按照市领导的批示,做到万无一失,使水源地保护更上一层台阶,使全市人民更加放心。
参会的市环保局副局长任永凤提出,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
沣源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玉梅告诉记者,市领导的批示,显示市领导为人民考虑的更多,更实际,更深层。做为企业,他们一定按照市领导的指示,在项目建设中保护好环境。
15、重庆大旱“渴死”水库 城乡无水暴露水利欠帐
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2007年02月02日 记者:黄豁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7-02/02/content_5674768.htm
生活在重庆垫江县城的居民近来感觉生活很不方便,全城分早、中、晚三个时段供水,其余时间停水。这是因为给县城供水的4个水库在大旱中“渴死”了3个,剩下的1个也蓄水不足。“旱灾都过了几个月,雨也下了,为什么还缺水呢?”不少居民都不理解。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2006年重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已经过去4个多月了,但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滞后效应却在2007年的严冬逐渐显现。自去年大旱之后,重庆各地的降水一直偏少,中小河流来水量较历史同期减少6成,导致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因旱灾干涸的水库无水可蓄,未干的水库也无法得到水量补充,一些地方因此供水紧张。
水库“渴死”4个月后依然干涸见底
垫江县白龙洞水库是县城水源地之一,由于去年特大干旱,水库自去年9月中旬就干枯见底。记者近日实地看到,4个多月过去了,总库容为12万立方米的白龙洞水库依然是一片龟裂,没有一点积水;走在库底,脚下密布着触目惊心的裂口,裂口大的地方甚至可以伸进一只手。
垫江县委书记李光金说,去年大旱之后,虽然有一定降雨,但都是有雨无量,无法形成径流,水库无水可蓄,全县水利工程蓄水量仅达20%。目前给垫江县城供水的4个水源地中,仅有双河水库还可以向县城供水,但水库目前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了近30米,有效库容不到设计库容的1/10,给县城的供水只能维持到今年3月中旬左右,所以县城不得不采取节水措施。
不仅下面的县缺水,重庆主城区附近的城镇也蓄水不足。渝北区石坪镇环山村在去年大旱中井水断流,蓄水池干涸。虽然近来重庆市区阴雨连绵,但杯水车薪,不仅村里各种水利设施仍然见底,连400多户村民的饮用水也靠政府每天组织车辆送水。村干部说,这样缺水太罕见了,村里现在没有一块水田;而往年,田里现在都关满了水,准备过了春节插秧。
据重庆市水利局局长朱宪生介绍,百年不遇的大旱虽然已经过去了4个月,但重庆降水量仍持续偏少,2006年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年;由于降水太少,长江、嘉陵江、乌江来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少4-7成,中小河流来水量较历史同期减少6成;河流来水严重偏少,致使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目前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量仅为历史同期应蓄水量的45%,比2006年同期减少蓄水约6亿立方米。
下一页
16、请给GDP领跑的“三巨头”戴上“绿帽子”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7年02月02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5357541.html
山东江苏两省最近先后宣布GDP突破2万亿。这意味着在广东GDP“一骑绝尘”之后,山东和江苏也终在2006年挤入“2万亿GDP俱乐部”。目前,广东、江苏、山东已率先组成“2万亿俱乐部”,远远领先第四位的浙江。(1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
发展经常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广东、江苏、山东三省成为过去一年“2万亿GDP俱乐部”里的“三大巨头”,足以令人振奋。不过,既要看到发展迅猛的势头,又要看到快速发展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才能不断在前行中总结,走出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之路。据此前新华社报道,近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节能问题调研组调研发现,今年我国能耗指标下降4%的目标难以完成,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重化工业增长过快、政策措施见效慢等因素影响。如此形势,不能不令各地决策者在总结成绩时也要进行反思。
那么,这三个省的能耗降低的目标实现得怎么样?环保总量控制指标完成得如何?人们在为“三大巨头”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很想知道他们在这方面的实绩和排名。此前有一则消息曾经引起热议,说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如今,各地对于GDP增长追逐的“狂热情结”是否还是那么不减当年?是否对于跻身于“2万亿GDP俱乐部”津津乐道,而对于“绿色指数”却讳莫如深?
新闻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广而告之”。笔者建议,不妨在公布上一年度GDP座次的同时,也将单位GDP能耗降低等绿色GDP指标也一并报来,让GDP戴上“绿帽子”,这样既可以让公众看到发展的成本,耳濡目染新的发展理念,又有利于官员形成一种将“又快又好”入心入脑的理性发展思维。
17、环污赔偿案引发博弈 是什么迫使最高检亲自抗诉
来源:法制日报2007年02月0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2/02/content_5686012.htm
著名环境法学专家王灿发:
由刘德胜个人提起的这起污染损害赔偿案件并不是十分复杂和重大的案件,却经过了四次审理、两级检察院两次抗诉,说明它不纯粹是一个当事人之间的损害赔偿问题。
一个普通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却引发了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两级抗诉。今天(2月1日),怀揣着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抗诉书,经过漫长等待,吉首市郑宏珠母女3人终于坐在了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原告席上。陪伴在她们旁边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著名环境法学专家王灿发,他为她们提供了无偿法律援助。
在长达5年的诉讼中,因患淋巴癌已经死亡的污染受害者湖南省吉首市邮政局退休干部刘德胜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代理亡者出庭,并首次在法庭上提出了近78万元的赔偿要求。
刘德胜的妻子郑宏珠向记者描述了其丈夫所饱受的污染之苦以及长达5年的漫长诉讼路。刘德胜的噩梦始于1982年,当时他们居住的吉首农机局的宿舍院子也是农机局对农用车辆进行年检和喷漆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了近20年后,2000年10月,刘德胜被确诊患上淋巴癌。
没有被病魔击垮的刘德胜在患病期间坚持自学法律。2002年7月3日,他毅然向湖南省吉首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强令农机局停止污染侵害并赔偿损失。
“出乎我们意料,这个官司一打就是五年,就在去年11月,在和癌症搏斗了6年后,老伴走了。”一提起这些仍不免泪水涟涟的郑宏珠说,就是油漆中所含的强烈治癌物苯致使刘德胜患上了癌症,并夺去了他的生命。她说,也就是在患病期间,刘德胜坚持打完了三次诉讼(一审、终审以及经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抗诉后的再审)。
尽管刘德胜手中有吉首市环保局两次对农机局污染作出处理的“铁证”,以及同院里的9名邻居患癌症的事实,刘德胜仍然没有打赢这起官司。吉首市人民法院以及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先后作出一审和终审判决,驳回了刘德胜的诉讼请求。
2003年12月9日,湖南省检察院就刘德胜案件向湖南省高级法院提起民事抗诉。在这份抗诉书中,湖南省检察院提出抗诉意见,认为环境污染属于特殊的侵权行为,这一案件应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理应由农机局自己证明对刘德胜受到的损害无过错责任。这份抗诉书指出,湘西自治州终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应进行再审。
但是,2004年8月17日,湘西自治州法院再审后仍然维持原终审判决。
到了2006年,刘德胜的病已进入晚期,恰是在这个时候,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长达数千字的民事抗诉书再次让绝望中的刘德胜看到了希望。最高人民检察院抗诉意见直陈湘西自治州法院作出的再审判决所犯的错误:“认定事实与法律适用均存在错误。”并向湖南省高级法院提出再审。
从去年1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出抗诉书后,刘德胜就盼望着再审的日子。然而,“至死,他也没等到这一天”。郑宏珠说。
在今天的庭审后,著名环境法学专家王灿发对记者说,由刘德胜个人提起的这起污染损害赔偿案件并不是十分复杂和重大的案件,却经过了四次审理、两级检察院两次抗诉,说明它不纯粹是一个当事人之间的损害赔偿问题,而是公民环境权益维护与行政部门的地方保护等等方面的博弈。他说,在这种博弈中,我们希望看到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得到维护,法律规定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
受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委托,湖南省检察院的两位检察官当庭宣读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抗诉书,并对今天的整个审判过程依法进行了监督。1日的庭审没有当庭作出判决。(记者 郄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