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3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重要领域无法可依 环境资源立法存五大不适应
2、新华网:我国水资源危机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3、今年底我国所有城镇开征污水处理费
4、建设部:第五届世界水大会9月在京召开
5、城镇供水管网漏损 已形成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
6、湖北宜昌:长江“喝”污水 江面“吐”白沫
7、图解:河南省栾川县 疯狂采挖殃及生态
8、松花江支流水体污染事件7名责任人被刑拘
9、长春关停取缔58家违法排污企业
10、十堰盯紧违法排污黄姜加工企业
11、新华网:上游来水持续减少 长江江西段水位创34年新低
12、青海受旱农田13万亩绝收 甘肃85万人饮水困难
13、海南拟建国际狩猎基地 以濒危动物为猎物
14、知情人揭开20年国际狩猎秘密
15、[环保时评]:生态不是“建设”出来的
16、两个“不降反升”令人忧虑
1、重要领域无法可依 环境资源立法存五大不适应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08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08/23/content_4995145.htm
环境资源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环境资源领域的立法事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更应该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今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最高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为“两个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可以说,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其中包括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26部环境资源法律和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款、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法规、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的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但是,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法治意识以及传统习惯、国情国力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环境资源立法与建设“两个社会”的需求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之处:
存在立法空白,有的重要领域尚无法可依,环境资源立法步伐有待加快。在循环经济、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还没有制定出法律或行政法规;在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上,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规范空白。
部分立法与建设“两个社会”的目标不相协调。科学发展观与建设“两个社会”的战略决策为环境资源立法确立了新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的制度要求。很显然,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由于历史的局限很难完全适应这个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对现行环境资源法律进行评估,发现哪些法律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修改,使其尽快由不适应变为适应,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
环境资源立法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法律很多缺乏力度。有的法律原则性要求多,程序性规定少,缺乏可操作性。由于部门之间扯皮等原因,立法时对相当一部分条款不得不做了模糊处理,这就导致制定出来的某些法律既无大错,亦无大用,被人戏称为“豆腐法”。
配套法规的制定跟不上需要,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在已经公布的26部环境资源法律中,授权性规范共计140多条,而目前已经制定出来的配套行政法规和规章加起来尚不足百部,平均完成率不足70%。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配套的法规和规章是在法律实施很长时间以后才姗姗出台,而不是与法律同步实施,这显然也不利于其很好地发挥作用。
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人民群众参与不足。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立法中涉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时,应该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全面考虑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资源领域的立法事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更应该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长期从事环境资源立法工作,参加起草了1985年以来我国所有的环境资源立法,目前正从事循环经济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孙佑海)
2、新华网:我国水资源危机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来源:新华网 2006年8月2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5827
新华网贵阳8月23日电(记者周芙蓉)由于中国时空变化差异大,无论是南方或北方水资源危机以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夏军,近日在贵阳召开的“中国·贵州水问题高层论坛”上,列举了中国目前几大区域的生态状况:华北缺水,西北水资源短缺,长江洪水灾害,西南水土流失。
夏军说,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给局部地区带来了生态灾害,如黄河上游湖泊萎缩、草场退化;中游水土流失、暴雨灾害;下游泥沙淤积、河道断流。华北河川径流严重衰减,地下水亏空900亿立方米,现状是年缺水80亿立方米,出现水资源危机,主要靠超采地下水和利用不合标准的废污水来解决。
夏军指出,水的问题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21世纪,水的问题已经成为焦点,许多环境变化下的水循环与水安全应用基础问题亟待研究。有关生态需水估算、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关系的问题,都亟待解决。(完)
3、今年底我国所有城镇开征污水处理费
来源:新华网 2006-8-23
http://www.watersite.com.cn/ywkd-1/guonei/200608220019.htm
8月22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中国城镇水务及第五届世界水大会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直播页面
8月2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中国城镇水务及第五届世界水大会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仇保兴介绍,到今年底,全国所有城镇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原则上达到每吨污水收费0.8元。
[香港亚洲电视台记者]刚才您在讲话里提到,今年年底,所有的城镇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我想问一下,每吨8毛钱是未来的目标还是今年年底一定要达到的目标?对于家庭用户来说,需不需要交污水处理费用?对于高污染的企业,会不会分级别收缴污水处理费,如果这些企业不缴的话,最严重的惩罚是什么?
[仇保兴]您提的问题和美国朋友提的问题基本上是一致的,你提的更深入。我们国家要在水价提价方面,第一步就是在普通的水价上加一个污水处理费,因为8毛钱一吨实际上是污水处理的成本价。所以,这个成本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谁污染谁就要付费进行治理;二,在普通水价上叠加8毛钱水价,也就使水价本身更合理,就能促进节约用水,就是美国朋友说的提高的问题。这项制度,在东南沿海一带,基本上已经全部推行了。现在逐步向内陆省份延伸,力争在今年或者明年能够完成。这项任务完成得越好,对水污染的控制就越好,对节水的促进就越明显;同时,对现在的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提供了保障。
在这个原则下,就是谁用水,谁污染,谁就要付费。根据这个原则,普通的家庭用水,也就是把干净的水转化成污水,也必须付费,但是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就要根据它的处理工艺来决定是两倍或者是三倍的处理费,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工业的污水必须自己处理,处理完以后符合排放标准,然后再到污水处理厂,所以,这里它有多种费用,如果不上缴就会受到严惩,甚至关停工厂,就是说除了罚款还要关停企业。
[《华尔街日报》记者]中国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投资,有人民币好几十亿,然而同一时刻,中国的水价改革却进展缓慢。我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一方面中国花费大额资金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而另一方面水价改革进展缓慢?这之间的联系是怎么样的?
[仇保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水价和世界不一样,中国的水价改革实际上是在水价体系没有形成的基础上开展的,原来的供水基本上是建立在福利型供水的基础上,就是边市场化边进行水价的改革。所以,在您的国家,美国要实行市场化改革,水价在某些城市它是降低或者是持平的,这就体现放松管制所带来的效益。
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因为原来的水价只包括了水的处理价格,而没有包括水资源的价格,也没有包括污水处理的价格,更没有包括整个水生态的代价,都没有包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发达国家市场是不一样的,就价格来说,我们就是边改革边提价。在发达国家,改革有可能使价格有所下降。这是不同的趋势。这样使得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4、建设部:第五届世界水大会9月在京召开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8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31512.html
建设部22日发布消息说,第五届世界水大会将于今年9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世界水大会首次在亚洲召开。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此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此次水大会的召开是中国水务发展的难得机遇,必将对中国水行业技术创新和水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仇保兴说,未来几年是中国城市化最快的几年,也是工业化推进最迅猛的几年,这就带来了需水量和水资源的矛盾。
据介绍,大会期间将有来自世界各国水行业的近3000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进行学术研讨与广泛交流。
据了解,会议同期还将举办水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展示和推广世界先进适用的水处理工艺技术、设备和典型工程实例。(姜雪丽、黄全权)
5、城镇供水管网漏损 已形成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8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31510.html
本报北京8月22日讯 记者冉永平报道:我国城镇供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据初步统计全国已形成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造成地面沉降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50多个城市地面沉降严重。一方面缺水,一方面用水效率不高,浪费严重,仅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就高达20%。这是记者今天在国务院新刘君凤 摄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地下水长期超采不仅造成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而且也导致了管网漏损增加。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一些地方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城市建设则热衷搞大草坪、水景观,也增加了耗水量。
6、湖北宜昌:长江“喝”污水 江面“吐”白沫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8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31508.html
8月22日,湖北省宜昌市沿江大道延伸段、宜万铁路长江大桥北岸桥墩上游约50米处,一个人工涵洞内不停奔涌而出的黄褐色化工污水直扑长江。
附近居民称,这个排污口已向长江排放化工污水多年。污水源头牵涉到附近多家工厂,但一直没有相关政府部门前来治理这里的水污染问题。
图为长江江面上泛起化工污水所产生的白色水泡。
7、图解:河南省栾川县 疯狂采挖殃及生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8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31513.html
8月19日,栾川县冷水镇一个小选矿厂的几位工人在筛选钼矿石
过度开采造成山体严重水土流失。
一段时间以来,河南省栾川县冷水镇钼矿区开采秩序极为混乱,上百家无证小选矿厂遍地开花,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十分突出。据介绍,小选矿厂往往将含有化学成分的污水直接排出,造成河水污染,进而伤及人畜。
针对这种现象,当地政府部门曾进行了多次专项整治,关停小选矿厂,整治矿业秩序,治理环境污染等,但目前收效甚微。
8、松花江支流水体污染事件7名责任人被刑拘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6年08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3/143910806813.shtml
中新网8月23日电 据央视国际报道,松花江支流氓牛河8月20日晚发生水体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源昨天赶到现场开展调查,目前污染带已经被控制在距松花江干流14公里的地方,尚未对松花江水质造成污染。
氓牛河位于吉林省吉林市。20号晚上,蛟河市一家生产食品添加剂厂工作人员将该厂排出的生产废水偷排到氓牛河中,致使河水受到污染。当地政府目前正在筑坝降低水流速
度,同时使用活性炭对水里污染物进行吸附。偷排的七名人员包括两名司机和五名食品厂相关负责人已经被刑事拘留。
9、长春关停取缔58家违法排污企业
来源:新华网2006年08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2/16229818742s.shtml
新华网长春8月22日电 (钟兴、李春晖) 吉林省长春市17个部门近日联合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
目前,长春市已查处违法排污企业335家,限期补办环保审批手续64家,拆除废弃烟囱29根,治理不合格锅炉120台;同时,还对九台市莽卡废旧塑料加工厂等58家违法排污企业实施关停取缔
在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的同时,长春市还进行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工业园区建设项目、放射源、淘汰氟立昂等四个方面的专项检查,开展了多次大规模联合执法行动,对80家违法排污企业重点挂牌督办。
另外,长春市所辖各县(市、区)根据各自辖区的环境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整治行动,其中榆树市对污染严重的5家企业强制停产。(完)
10、十堰盯紧违法排污黄姜加工企业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2006年08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3/04489823737s.shtml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陈勇、通讯员喻妙、骆武山)在近日召开的全省环保专项行动工作进展座谈会上获悉,十堰市一年来关停了9家小规模的黄姜皂素加工企业,6家企业被环保部门列为挂牌督办案。
十堰市去年挂牌督办的20家企业中有12家已结案,其中9家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全部停产。十堰市强民工贸公司加工黄姜的废水严重超标,去年被列为市级挂牌督办企业,市政府
依法对其作出限期治理的决定,要求在当年9月18日前完成治理。到今年年初,该企业仍未达标,市政府下达停产通知书,目前该企业已停产。
本月初,十堰确定20家企业为2006年市、县两级政府挂牌督办案件,其中涉及黄姜加工企业6家。环保部门对3家黄姜加工企业作出了停产治理决定,并对3家拒绝缴纳排污费的黄姜加工企业作出了处罚。
十堰市环保局介绍,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截至2007年6月30日,黄姜加工皂素如果不能实现清洁生产,废水不能达标排放,十堰市29家黄姜加工企业全部都必须关闭。目前被关停和督办企业的生产规模都很小,年生产皂素的能力均在100吨以下,但污染十分严重。
11、新华网:上游来水持续减少 长江江西段水位创34年新低
来源:新华网 2006年8月2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5801
新华网南昌8月22日电(记者 郭远明)受上游来水持续减少的影响,22日长江江西段水位降至12.10米,为34年来罕见的最低水位,也是一百年来当地同期第二低水位。除沿江农业灌溉受影响外,目前长江江西段通航情况正常。
长江九江水文站负责人胡进介绍,8月22日8时长江江西段水位为12.10米,仅略高于1972年同期记录的12.01米,是当地100年水文记录史上同期第二低水位。
据了解,近一段时期以来,长江中上游来水显著减少,导致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段水位持续降低。自7月下旬以来,长江江西段水位以平均每天0.10米的速度下降。
受长江低水位影响,长江江西段沿江农业灌溉因水闸水位低,抽取用水困难,农田用水受到一定影响。九江海事和航道部门介绍,目前长江江西段的罕见低水位尚未对该段水道的船舶航行造成影响,5000吨级的海轮仍然可通行。(完)
12、青海受旱农田13万亩绝收 甘肃85万人饮水困难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08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08/23/content_4995136.htm
青海:受旱农田13万亩绝收
记者从青海省政府召开的抗旱减灾会议上了解到,7月以来持续的高温晴热天气以及有效降雨的缺乏使青海省遭遇严重旱灾。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0个县(区)有旱情,受旱农田面积168万亩,其中13万亩绝收。受旱草场面积650余万亩,33.4万人和113.25万头(只)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面对持续已久的旱灾,青海省委、省政府精心组织涉农部门及有关地州,加大投入力度,合理分配水资源,全力以赴抗灾,确保今年农牧民增产增收。(陈沸宇)
甘肃:旱情加重 85万人饮水困难
记者从甘肃省水利厅获悉:甘肃省旱情持续加重,迄今受旱面积达2920万亩,有85万人、7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入夏以来,甘肃省持续高温,降水稀少,土壤失墒十分严重,河东各主要河流来水偏枯,水库蓄水偏少,兰州、定西、临夏、天水、陇南、平凉及河西大部分地方夏旱严重并持续发展。特别是庆阳市北部、白银市中东部等地旱情持续加重,农作物绝收,部分群众吃水极度困难。
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部署,各地紧急行动,加大抗旱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各项防旱抗旱措施。省水利厅多次派工作组赴重旱地区环县等地调研旱情,指导开展抗旱救灾工作(曾华锋)
13、海南拟建国际狩猎基地 以濒危动物为猎物
来源:新华网2006年08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2/181710797523.shtml
这是一群2003年出生在野外放养的小坡鹿(资料照片)
野外放养的海南坡鹿和当地农民的水牛在一起和谐相处 (资料照片)
这是生活在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海南坡鹿 (资料照片)
生活在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雄性海南坡鹿 (资料照片)
连日来,有关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狩猎权拍卖,低调运作意外曝光后,各大报刊网络等媒体讨论沸沸扬扬。海南省有关部门近日也向媒体公布了他们的设想:用8年至10年的时间,把海南建成国际狩猎基地,让仅产于海南岛,并和大熊猫一起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动物——海南坡鹿作为将来可以猎杀的对象。从而引起了省内外的极大震惊与关注。
看热闹不如凑热闹,海南谋划欲把坡鹿做猎物
海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负责人接受省内某日报采访时表示,海南已具备成为国际狩猎基地的条件,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正在做一些初级准备工作,酝酿在海南建立国际坡鹿等狩猎基地,预计在8年至10年建成。
海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王春东说,去年年底,国际狩猎和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官员在五指山、东方大田坡鹿保护区观光后认为,海南具备开展国际狩猎的基础。海南近年吸引大量国际人士前来打高尔夫球,对海南的生态环境和动物品种很感兴趣,其中一些人士表示出有狩猎的兴趣。
根据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的相关统计,海南坡鹿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繁殖,现在数量已经增加到了1600多头。经人工繁殖成功的许多海南坡鹿已经进入老年,丧失了繁殖能力。这批坡鹿即将进入更新期,如果能够吸引“国际富豪”前来狩猎,每头收入能达到60多万元人民币,远高于正常淘汰一头收益的20多倍。
一头坡鹿可要价10万美元,坡鹿身价不输野牦牛
“现在海南有一批坡鹿即将到生命的终点,若采用传统的利用加工,一头收益在3万元至4万元。但如果成为国际狩猎基地,一头坡鹿被猎杀可要价8万至10万美元。”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王春东接受采访时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比较原定召开的首次秋季国际狩猎野生动物额度拍卖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公布的狩猎价格,最贵的是野牦牛,4万美元。按照上述算法,海南坡鹿国际要价是野牦牛的2倍以上。
据了解, 海南坡鹿曾是比大熊猫还要濒危的物种。
坡鹿是泽鹿的一个独立的种群(或亚种),仅生活在中国海南岛。它们长得很秀气,体型苗条,角很简洁,就像英文字母“C”。 早在400万年前,坡鹿就来到海南并长期定居下来,它在这个岛上的足迹比人类还要早。由于它们喜欢在海岛山地外围的灌木草地上生活,当地老百姓习惯地称其为“坡鹿”。上世纪50年代,海南坡鹿分布范围遍及海南岛中西部地区,后来受狩猎和栖息地丧失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只残存于东方市大田区不足3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1976年,其种群数量仅余26只,经过30年的研究和保护,“坡鹿”已从灭绝线上挽救回来。
“差一点,只差一点,这种美丽的动物便仅存于记忆,” 海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王春东说。据他介绍,1976-2006的30年间,政府1000多万元的资金投入、数十位专家学者的研究,以及当地老百姓的积极参与,使得坡鹿种群数量平均每年以15.26%的速率增长,30年间增加了60多倍,由26只增加到1600多只。
“按了靶环的坡鹿”能否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
据悉,狩猎是欧洲贵族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活动,相比于打高尔夫,在国际上是属于富豪们更值得炫耀和更有吸引力的运动。狩猎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食物,而是为了娱乐。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这项活动也遭遇了时代的挑战和越来越多的阻挠。
为了表明把海南建设国际狩猎场的设想合法合理合情,海南省林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依据,甚至将其上升为:是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手段的变革,将成为海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说,目前海南省野生动物利用仅限于人工繁殖领域,但从长远来看,海南发展国际狩猎对丰富海南旅游市场、增加地方收入和促进野生动物保护是有利的。国际狩猎已成为一种昂贵的消费,而作为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海南,发展国际狩猎产业或将成为海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而管理规范的国际狩猎产业的引进,也将给海南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手段带来一场变革。
然而,通过当地报刊及网络,海南公众更多的是表示质疑。
“2005年春天发生的坡鹿饿死事件,牵动了全岛人民的心,社会各界纷纷捐款,到现在还记忆深刻”,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同学说,“我们前一段时间回访了大田自然保护区坡鹿,,现在的坡鹿生存状况相对以前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觉得还没到要通过猎杀来保护的地步,希望能提出更好的保护措施”。
“曾经不惜一切的保护怎么到头来成为了富人的娱乐对象?”一网友表示观念上无法理解。
市民王强:“有限度狩猎一旦成了旅游项目,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很容易变成“无限度的滥杀”。
退休干部王先生担忧地说,“一头坡鹿被猎杀可要价8万至10万美元,金额诱人,到时肯定会有人敢于走险,谋取高额利益”。
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有关工作人员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说,狩猎能调节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能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资金。虽然是猎杀野生动物,但也是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框架之内。如果拍卖或出售一部分可能要淘汰的动物的狩猎权,意味着保护与利用模式迎来新变革。
他们认为,因为狩猎的价格相当贵,这可能会引导当地人为了吸引国际狩猎者,平时会更好地保护动物。
部分市民也表达了赞同建立国际狩猎基地计划的观点,“思路是可以肯定的,狩猎基地的建设,可以为岛内引来消费者或者投资者”;“坡鹿要好好的保护,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有计划有针对地狩猎,淘汰老弱病残,可实现野生动物种群及其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南由于海岛地理交通不便,如果通过发展国际狩猎场来带动旅游业,交通劣势相对就会减弱”。
接轨就能国际化?美元,难以抵制的诱惑
目前海南旅游消费价格整体水平处于低游,如果吸引来一个国际狩猎者,带给海南的旅游收入大概相当于1000个普通旅游者。这样的收益极具诱惑力。
据了解,国内如宁夏、四川等省每年都接待国内外不少狩猎爱好者。目前四川共接待了8批外国猎人,有近10批国内外狩猎运动爱好者在宁夏贺兰山保护区开展了狩猎活动。其中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狩猎,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但据记者调查,目前还没能真正对动物保护起到了良性循环保护作用。
对于海南如果效仿国外,与国际接轨,或者学他省份一样模式地开展狩猎业,收获的资金能不能真正对坡鹿保护起到良好作用?虽然狩猎过程有严格的限制,但在这么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最后能否监管到位?省内各界表示怀疑。“专家们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建立国际狩猎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监督不健全,问责不完善的大背景下,拿什么保证有关机构在具体实施时不违背初衷呢”?“营收资金如何分配”?“坡鹿狩猎产业化是否是保护的最有效途径”?诸如此类,许多疑问都需要专家给出可信服的解答。
动物专家、坡鹿研究第一人袁喜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经过了30年的研究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坡鹿保护工作也只是刚刚起步,坡鹿仍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袁喜才说,海南坡鹿数目再发展充其量也就1千多条,种群生存还没有摆脱困境,保护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目前,坡鹿只能在自然保护区或者人工围栏内生存,哪怕是5年甚至10年,种群如果达到了可以扩散的程度,还得想法子保证它们不被伤害,否则坡鹿保护工作将前功尽弃。
袁喜才分析,我国其他省份如宁夏、青海等,由于自然天成,有天然猎场,猎场内本身就有动物资源,而海南地理差异很大,猎场建在哪,是到自然保护区内猎杀,还是重新开辟猎场,把坡鹿放进去提供人们猎杀,由此带来的后果会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慎重,专家论证和国家批文。
毕竟,一头鹿卖个10万美元,并不是费劲把海南坡鹿从濒危种群挽救回来的最终目的,生态岛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请决策者三思而后决,跟风模仿不一定适合自己,接轨也不等于国际化。
14、知情人揭开20年国际狩猎秘密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08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732943.html
实在不愿意成为公众人物,但又愿意说说自己在国际狩猎生意中20多年的经历,知情人李华(化名)先生昨天多次嘱咐记者一定要隐去他的名字。
一场“意外”——本应在8月中旬举行的国际狩猎权拍卖会日前被国家林业局临时叫停——使得李华先生下半年有可能经营惨淡。一直以为对此次狩猎权竞拍胜券在握的李华先生,老早就向海外市场发出了邀请,最早一批来中国狩猎的客人订的来京机票是9月5日。
国际狩猎业务,差不多占了李华先生那家旅行社主营业务的1/3。“我国暂停国际狩猎消息传出的那几天,我们接到了各种抱怨、甚至怒骂的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现在还因违约四处向客户赔礼道歉的李华先生一脸无奈。
李华先生原先对国际狩猎权拍卖志在必得。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包括李华先生经营的旅行社在内,国内从事国际狩猎业务的旅行社和机构总共有4家,而参加此次拍卖的也就是这几家,也就是说,大家只不过通过拍卖的形式把今年狩猎的份额划分、确定下来,而以往的规矩是“打一次,向有关部门申请一次”。
李华先生和他的同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场已经有20多年历史的特殊贸易会由于审批部门的审批形式从“内部审批”到“公开拍卖”变化而可能搁浅。他更没想到,国际狩猎这个在业界公开的秘密一经披露会备受公众指责。
国家林业局的资料显示,从1984年我国在黑龙江建成第一个国际狩猎场到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总共25个国际狩猎场,狩猎物种涉及盘羊、岩羊、马鹿、扭角羚、野牦牛等十几种野生动物。
国家林业局的网站显示,1989年,国家林业部曾下发过“关于实行《特许猎捕证》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对“外国人来我国从事狩猎、采集标本等活动”有简要的规定。
当时开了这个口子的一种说法是,好多国家都对外国人开放狩猎,所以“礼尚往来”。在李华先生看来,国际狩猎实际上一直不存在暗箱操作,因为相关信息在政府部门的网站上都有。
确实,在国家林业局的网站上,能找到吉林、甘肃等省专门针对外国人狩猎出台的文件。另外,仔细阅读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职责,可以看到“审核国家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国家禁猎区和国际狩猎场,并负责指导和监督管理”。
学动物学相关专业出身的李华先生一直认为,国际狩猎在中国有20多年的历史,从国际猎人入境、持枪到进山狩猎,国内代理机构和动物主管部门已经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运作流程。关键的一点是,这么多年来,总共也就打了1000多只野生动物,每只是谁打的都有花名册。
但2003年出台的《国家行政许可法》要求打破这种内部审批的模式,法律规定“属于限制自然资源的利用,应采取招标或者拍卖的形式;应该拍卖而没有拍卖,相关责任人将受到处理”。
国家林业局在近期新闻发布会上的解释是,“不拍卖不行了,传统的行政审批是违法行为”。
其实,对李华先生来说,究竟是内部审批,还是公开拍卖,对自己的影响应该不大,毕竟目前国内有实力做国际狩猎的机构和旅行社还是屈指可数的。可遭遇民间环保组织和一些专家叫板的若干问题,是李华先生解释不清的。
比如,有环保组织说,“我们不在乎有关部门是内部审批还是公开拍卖,我们关心的是,有关部门有什么证据能说明目前我国的野生动物已经过剩,需要通过狩猎的形式来实现生态平衡;再有,一些允许狩猎的国家是有完备的制度的,有的国家规定狩猎的猎手必须经过3天的培训和考试,有的国家规定从事国际狩猎业务的企业需要一定的资质,而我国的相关管理规定似乎都太过于简单”。
面对这些问题,李华先生说自己确实很难说清楚。关于资质,他说自己就是搞动物研究出身,有多年野外工作的经历,同时自己也常年联系一批狩猎的好向导,基本不会发生误伤其他野生动物的事件。
另外,某说,在这20多年里,他接待过的来狩猎的外国人形形色色,有律师、医生、大学教授,算得上是比较有钱的人。毕竟按国家的标价,打一只岩羊是1万美金。因为价格高,而且按照惯例,只要见到动物的血,即便没打中,也算此次狩猎结束,所以一般每次狩猎客人也就开一两抢,基本上误伤或者乱开枪的可能性很小。
尽管在李华先生看来,这些就已经是相当的资质了。但究竟哪些是落到纸面上能成为名文规定,哪些是过硬的准入门槛,究竟怎么就批准了这4家机构长期从事国家狩猎业务,李华先生没有给出答复。
我国的野生动物是不是多得要靠狩猎来削减?李华先生说,他也不清楚国家野生动物数量的本底是多少,他们也只是按有关部门发布的目录提供给客人选择。但李华先生能清楚感觉到的是,在划定的国际狩猎区,因为有狩猎的存在反而使当地老百姓更加自觉地保护野生动物。
其中的逻辑关系是,按照国家的规定,狩猎在扣除成本和所要交纳的国家资源税后,剩余资金要留在当地进行野生动物的保护,另外当地老百姓也能靠当向导有所收益。也就是说,由于狩猎缴纳的资金能部分留在当地,于是当地人就有了自觉的反盗猎行为。所以,在李华先生看来,这些年有的狩猎区的野生动物确实在增长。
按照国家林业局公布的信息,狩猎收费的分配是:国家收取资源管理费,一级保护动物是拍卖价的6%,二级动物是4%;猎物费全部用于保护当地野生动物;综合服务费其中15%由中介代理机构收取,剩余部分由省、县、猎场所在地分摊。
也有不同意李华先生说法的,据国家林业局统计,从1985年到现在接待猎人1101人次,狩猎收入的总数是3639万美元。显然,这样的收入对改善一些地区居民的生活是杯水车薪。 (刘世昕)
15、[环保时评]:生态不是“建设”出来的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08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08/23/content_4995502.htm
这两年,我多次到西部地区调研。所见所闻,使我对“生态建设”的提法产生了质疑。
我到甘肃民勤县调研时,看到他们在大力抽地下水种树,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由于当地的来水被上游的绿洲掠夺,民勤县旁边的青土湖已经消失,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结果水越抽越少,树越种沙化越严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西北的其他地方。一些地方的群众总结道:“人进沙进,人退沙退。”
这些做法,显然都是“建设生态”的误导所致。一些地方,不是努力认识在当地自然条件下天然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去保护、恢复或修复天然的生态系统,而是热衷于建设大规模的人工生态系统,不但造成资金和劳力的浪费,甚至事与愿违,造成新一轮的生态伤害。有些地方,把生态建设与植树造林当成同义语,把盲目提高林木的覆盖率作为生态改善的指标。但是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其自然本底是草原生态系统,应该退耕休牧还草,而不是退耕还林。
人与自然不应是相互对立、相互抵抗的关系,而应是相互依存、相互和谐的关系,人与洪水必须和谐相处、人与沙漠必须和谐共存、人与河流必须和谐发展。
因此,我与沈国舫院士、刘昌明院士前不久联合建议,在中西部干旱地区,宜逐步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改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修复与改善”。因为,生态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在认识其规律的基础上加以保护、修复和改善。(钱正英 中国工程院院士)
16、两个“不降反升”令人忧虑
来源: 新京报 2006-8-23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845/2006/08-23/014@055206.htm
最近,在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方面出现了两个“不降反升”的数据,令人忧虑。一是据《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公报》的统计数字,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同比上升0.8%.二是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根据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我国在2006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2%、5.8%.
8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表示,我国城镇的水环境仍然处在整体恶化的过程中。在“十五”期间,我们有两项指标没有完成,一项是能耗,第二项就是污染的控制。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降耗、环保之间存在着严重矛盾。我国需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步增长,对能源的消费必然呈现上升的趋势。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执行节能降耗的政策意味着要减少投资,减少能源消费,也就可能减缓经济增长的速度。提高对环境的保护程度则意味着把更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就间接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于是,高能耗与高污染几乎可以画上等号。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标,其中,2006年的目标是下降4%左右。因此,通过行政手段推进节能降耗目的实现,就成为可以依靠的刚性手段。但是,实现降耗与降污需要大量的技术改造资金投入,甚至要改变原有经济发展模式,而这在短期内仅靠行政手段的推动,完成起来存在不少困难。笔者以为,从长计议,在使用行政手段的同时,更多地需要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来实现政策目标。
要把能耗管理与环保管理结合起来。目前,我国的能耗管理与环保管理分离,缺乏信息沟通和协同管理。这就造成了一边是高能耗,一边是高污染。因此,统一能耗和环保管理,应当成为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当务之急。赋予国家环保总局更大的监管权力,负责全国范围的环境、生态保护工作,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要提高高能耗产业使用资源的成本。在具体的产业部门当中,能耗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传统能源相对替代能源的使用价格依然较低。企业采取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等,将成本内部化的方式,反倒使企业付出的成本更高,客观上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的格局。针对这一点,有两种政策可供选择:其一,推行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其二,出台更有利于节能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和环保技术。
要降低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投资冲动。地区单位能耗和污染指标的提高,与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行为是分不开的。经济要发展,而且每年都要增长,这种GDP目标制成为检验政绩的主要手段,也就促使地方政府把完成和超额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当做任期内的主要任务。因而在任期内往往不愿考虑GDP增长的质量,而只重视数量。所以,逐步淡化政府考核体系中的GDP目标制,条件成熟时把考核的主要指标转移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状况上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经济学家威廉·伊斯特林在《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障碍不是有没有激励机制,而是没有把激励机制搞对。建议适度调整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鼓励地方降耗和降污,并惩罚依靠高能耗、高污染发展经济的行为。这种激励和惩罚应当具有“可置信承诺”的性质,即让地方政府对这一承诺形成稳定的预期。否则,纠偏依然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