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三十日江河信息导读:

一月三十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1-30

一月三十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保资讯:

1、中国湿地保护形势严峻 70%江河遭到污染

2、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从世界平均水平1/4上升到30%

3、环保总局发函要求加强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

4、中国水利专家表示长江流域的规划修编已迫在眉睫 

5、黄河山东滨州段干枯几近断流(组图)

 

污染信息:

6、金沙江面临被污染厄运

 

重大水事:

7、三峡库区17个水环境项目通过竣工环保验收

 

人与自然:

8、台湾民间团体发起抢救珍稀生物中华白海豚活动

9、山西平陆黄河湿地专人守护白天鹅20余年(图)

 

深度报道:

10、环保总局区域限批办法见成效 地方保护仍是阻力

 

法律法规:

11、水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已拟出 曾多次征求意见

 

环保评论:

12、薛涌:没有绿色是否还有GDP 

13、不能对“生态现代化排名落后”无动于衷 

14、评论:让更多的民间组织自然发展

15、环境保护既要行政升格又要法律升级 

 

1、中国湿地保护形势严峻 70%江河遭到污染

来源:新华网2007年0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42756.html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印红说,中国的自然湿地面临着严重威胁,特别是污染和湿地资源开采过度对天然湿地的破坏较大,中国江河中有70%遭到污染。

  她29日在参加《湿地恢复手册》首发式时说:“中国面临的现状是,在湿地面积锐减的同时,湿地所拥有的独特的生态功能,包括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在迅速退化。”

  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数字显示,历史上中国的湿地总面积曾经达到过657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而2004年的一项调查却显示,中国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降到了国土总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此外还有约40%的湿地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危险。仅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为例,这块湿地从1975年的500万公顷缩小到21世纪初的113万公顷。

  她说,在2006年至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投入70多亿元,开展湿地恢复的试验性工作,保护和合理利用好一批湿地,并且把湿地保护纳入法律保护的框架内。

《湿地恢复手册》由国家林业局和美国易道公司共同编著,是中国第一本湿地技术指导工具书。(宫一栋)

2、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从世界平均水平1/4上升到30%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45195.html

  人民网上海1月30日电 记者邓建胜报道: 1月29日-30日,水利部科技委、中国水利学会和太湖流域管理局在上海举办第二届“太湖高级论坛”。水利部胡四一副部长在发表主旨报告中透露,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从过去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上升到目前的30%。“提高的这5个百分点,不是说我们国家的水资源量增加了,而是因为近2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落后于世界人口增幅。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总量都无大变化。” 胡四一补充说。

  据透露,我们目前的年用水量约为5000亿立方米,可供应水资源为5500亿立方米,水资源供求总体平衡。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非常不平衡,用水矛盾仍比较突出。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6已,年需水量为7000亿-8000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趋于饱和。

  “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猛增,造成一系列资源、生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潜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局部地区可能发生严重的为危机。因此,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胡四一介绍,我国目前的用水总量中,农业和农村用水占70%。而近20多年来,全国工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猛增: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的20年间,我国工业用水总量增加了2倍多,城镇生活用水增加了4倍多。水资源对城市化的制约作用愈发明显。

3、环保总局发函要求加强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

来源:【兰州晨报】2007年0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44319.html

  本报讯(记者朱婕 唐学仁)1月29日,记者从兰州市环保局获悉,1月25日的“污黄”事件的处理结果有了最新的进展,中国北车集团兰州机车厂热处理分厂的厂长已经被就地免职配合检查,环保部门已依法对违法排污单位下达了10万元的预处罚通知书,并将会同有关部门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1月25日“污黄”事件发生后,省、市及城关区、七里河区环保部门紧急联动,迅速启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有关管理、监察、监测人员赶赴现场调查、取证,同时,在十里店桥、中山桥、包兰桥断面进行采样监测。

  在确定排污对象后,环保部门要求中国北车集团兰州机车厂热处理分厂立即对外排的污油进行清理,停止向水体排污。同时,热处理分厂的污水排放口也必须封死,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将三个厂的污水井及管壁进行清擦处理。另外,将外排到排洪沟的污油也进行清理,清理出的污油运到指定地点,从排洪沟清理出的油水混合物大约5吨。

  环保部门依据《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条款,对违法排污的中国北车集团兰州机车厂热处理分厂处以10万元罚款;同时,热处理分厂厂长被主管部门就地免职。目前,兰州市环境监测站对黄河兰州段中山桥和包兰桥断面黄河实施每4小时的连续采样监测。监测表明本次油污染造成的污染程度逐渐降低,已接近正常值。所幸的是,由于事件发生地位于兰州市集中饮用水源地下游,兰州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未受到影响。

  事件回放:黄河再遭污染

  2007年1月25日上午9时,环保部门接到报告:黄河兰州段水面发现漂浮有大片油花。省、市、区三级环保部门立即开展调查,环保监理人员顺着排洪沟往上检查,发现距黄河兰州七里河桥南岸约1300米处的中国北车集团兰州机车厂热处理分厂有排污的迹象,经过排查,检查人员确定中国北车集团兰州机车厂热处理分厂是排污单位。

  经调查,2007年1月25日凌晨4时,热处理分厂的淬火油槽回油口被棉丝堵塞,造成油槽内的淬火油溢流进入管道地沟,从下水道经排洪沟排入黄河。

  兰州市环保局展开大排查

  本报讯(记者朱婕)岁末年初,黄河兰州段连续发生几次水污染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引起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高度关注。近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关于加强黄河流域兰州段环境监管的函》,要求加强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1月29日,记者从兰州市环保局获悉,从现在起到春节前,环保部门将对黄河兰州段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污染隐患大排查、大整改,并深入污染源单位逐项查领导责任、查规章制度、查污染隐患、查应急预案、查应急措施,切实做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工作。

  严肃处理违法排污行为

  黄河兰州段污染防治工作关系到全市人民及兰州下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安全,近期,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省环保局下发了相关文件,省、市领导也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兰州市结合环保目标责任书检查,加强污染源的监督检查,并安排部署加强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将适时组织对黄河流域兰州段的重点污染源和水质状况进行检查,对违法排污行为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开展污染隐患大排查

  兰州市环保局要求市环境监理所、各区县环保局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立即对黄河兰州段各自负责管理的排污企业开展督促排查。凡发现违法排污的,要依法从严、从快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凡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提出整改要求;对存在严重污染隐患的,呈请同级政府下达停产整改决定。另外,目前正值枯水期,市环境监理所、各县区环保局将加强对黄河兰州段各自负责管理对象的巡查。

  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

  市环保局要求市环境监理所、相关区县环保局要加强对兰州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中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中国北车集团兰州机车厂等企业的日常监管。督促其完善应急设施建设,制订完善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提高防范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4、中国水利专家表示长江流域的规划修编已迫在眉睫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01月29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cj/news/2007/01-29/863657.shtml

  中新网武汉1月29日电 (徐金波 杨莹)在今日召开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流域规划修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少水利专家表示长江流域的规划修编已迫在眉睫。

  长江是中国水资源、水能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也是中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改善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还是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长江治理与开发在构建社会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当前,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中下游防洪被动局面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建成,使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的标准。大批水利工程的建设,使流域年均供水量达一千八百多亿立方米,内河通航里程达六万三千多公里,水电站装机逾一亿多千瓦,分别占全国的三成、五成和五成以上比重。

  同时,长江水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趋势得以遏制。特别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实施,使近几年干支流近八成的河段水质基本稳定在Ⅰ—Ⅲ类水的状态,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实现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

  但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也面临着系列严峻挑战。一是长江巨大洪水来量与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局部地区缺水日趋明显。二是流域内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开发利用模式给长江“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三是流域内建成或新建的重大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将产生多方面影响。四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长江水文情势发生系列复杂变化等。

  面对新时期治江战略凸现的新状况、新问题、新矛盾,长江流域现行规划的滞后性日益凸现,修编工作已迫在眉睫。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今日说,长江流域规划的修编工作目前已经启动,将贯穿“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这条主线,兼顾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综合利用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并确保长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有效降低对中下游生态系环境的影响,努力在三年内完成。(完)

5、黄河山东滨州段干枯几近断流(组图)

来源:人民图片网 2007年01月30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1-30/132612180496.shtml

黄河山东滨州段干枯

黄河山东滨州段几近干枯

干枯的河道

龟裂的河底

  1月29日,山东省滨州市滨州黄河大桥上人流如昔。匆匆而过的人们发现,在大桥下面的黄河河水接近断流,沟沟洼洼的黄河水维系着2706天黄河不断流的纪录。干枯的河床、龟裂的河底警告着人类:大旱已成定局,节水抗旱迫在眉睫。

  从黄河河务局获悉,利津水文站恢复过流天数超过2706天,也就是说,黄河已经连续7年未断流。黄河水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唯一客水资源,该地区95%的用水依靠引用黄河水。但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黄河频繁断流。据统计,在1972~1999年的28年中,利津站有22年出现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黄河断流致使三角洲湿地面积急剧萎缩,地下水含盐量提高,生态环境恶化。1999年开始,国家黄委实施黄河统一调度,合理分配水量,确保利津站每天都有一定的下泄流量,至此已经2700多天。有水就有生机,现在每年来黄河口湿地的候鸟达400多万只,保护区内现有各种野生动植物1921种,黄河刀鱼等一些多年未见的鱼类也重现黄河口。

  去年以来,我国遭遇百年罕见的大旱,去冬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雪稀少,旱情愈演愈烈。新年过后就是备春耕的关键时期,如何节水抗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难题。

6、金沙江面临被污染厄运

来源:人民政协报2007年01月30日(王恒丰)

http://cppcc.people.com.cn/GB/45853/5342014.html

金沙江两岸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现象严重,如果不立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任其泛滥,不需要多少年,金沙江水就会全被污染,长江也会严重受害,长江流域各省、市都将成为灾区,其后果不堪设想——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河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3500公里,流域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27.8%,落差约5100米,占整个长江落差的95%,蕴藏着大量的水能资源(仅四川宁南至雷波段就有三座特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达3200万千瓦小时),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

  金沙江两岸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大量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及非金属矿。但目前金沙江两岸乱挖、滥采的情况时常发生,绝大部分矿山的矿渣、选矿厂的尾矿、废水等直接排入金沙江。据民建四川省委与凉山州委的调查:仅在金沙江边皎平渡云南一侧就有铁选矿厂九家,铜选矿厂两家,四川一侧铁选矿厂两家;四川布拖县交际河对岸的金沙江边是云南巧家县茂租铅锌矿采选地;四川金阳县热水河对岸的金沙江边为云南昭通地区所辖,也在开采铅锌矿,铜矿达50多个(目前还未建选矿厂);云南巧家县蒙姑对岸的金沙江边的四川会东县有四家大规模的铁选矿厂;此外,在金沙江附近仅会理县通安铁选矿厂就多达到40余家,金沙江边及汇水盆地的矿山、选矿厂数量无法统计。这些矿山的矿渣,选矿厂的尾矿、矿渣、废水都直接排入金沙江,对金沙江水质将造成严重污染。铁矿虽是磁选,但铁及其铁族元素镍钴等对水的污染是明显的,有色金属铜、铅、锌等,除自身对水的污染外,其共生、伴生矿物较多,成分复杂,对水的污染尤其严重。加之有色金属在选矿过程中要使用有机药剂如黄药等,这些有机质对水的污染也极其严重。如果不立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任其泛滥,不需要多少年,金沙江水就会全被污染,长江也会严重受害,长江流域各省、市都将成为灾区,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分析当前金沙江两岸矿产随意开采的现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地方利益保护思想。“有水快流”,“取干榨尽”,是部分地方负责人的思想。一方面,有矿就卖、有矿就采;另一方面,因为金沙江流域要建10多座特大型水电站,仅从云南巧家(四川宁南)到云南永善(四川雷波)段就要建三座特大型水电站,许多矿产将被淹没,一些地方政府认为与其让这些矿产淹没,不如将之开采出来增加收入。二是矿山企业及选矿厂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不顾一切乱挖、滥采,不建尾矿场、渣库、对废水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排入金沙江。三是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金沙江流域属于高山深切割区,气候炎热,交通条件差,生活艰苦,政府职能部门很难到达现场查看。

为此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情况,尽快组织调查组对金沙江流域矿产的采、选、冶炼及其排污、排废治理情况进行核查,防止江水污染进一步恶化。

7、三峡库区17个水环境项目通过竣工环保验收

来源:重庆晨报2007-1-30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652.html

  市环保局前天透露,库区首批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其中17个项目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据介绍,库区首批水环境项目包括18个污水处理厂和13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目前,涪陵区、开县、云阳县等9个污水处理厂和开县、万州等8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已完成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此外,石柱、开县等9个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功能开始运行,其中5个污水处理厂与当地环保局联网。

8、台湾民间团体发起抢救珍稀生物中华白海豚活动

来源:中国台湾网2007年01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29/083012166380.shtml

  中新社台北一月二十八日电 (记者 黄少华 路梅)由于环境污染和滥捕,台湾沿海水域的中华白海豚目前仅存不到二百只。台湾多个民间团体,今天在此间呼吁社会各界重视这一古老物种濒临绝种问题,并成立“抢救中华白海豚(妈祖鱼)联盟”,以协调共同行动。

  资料显示,中华白海豚多生活在海洋近岸河口区,是中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和淡水的白鳍豚、陆上的大熊猫、华南虎等都属同一保护级别,被称为“海上大熊猫”。

  在台湾,中华白海豚常在三月妈祖诞辰出没,因而又有“妈祖鱼”之称,栖息地大约位于台湾苗栗到嘉义段,河川出水口离岸约五公里处。

  在今天的记者会上,环保人士表示,受到海水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和渔民滥捕,中华白海豚面临严重危机,台湾附近海域估计只剩不到两百只。福尔摩沙鲸保育研究小组负责人杨世主表示,近年来,云林县、嘉义县、彰化县附近海域兴建拦河堰、石化科学园区、水库、炼钢厂、火力发电厂、等重大工程,危及中华白海豚生存。

  杨世主说,近五年来该小组针对四十九只妈祖鱼个体辨识研究,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外表皆有明显撕裂伤与疤痕,研判可能与渔民的刺网以及人类海上活动有关。

  为挽救中华白海豚,台湾生态学会、台湾永续联盟、环保联盟、台湾蛮野新竹生态学会、云林野鸟学会、福尔摩沙鲸保育研究小组发起抢救中华白海豚(妈祖鱼)联盟。

台湾环保联盟秘书长何宗勋表示,抢救联盟计画从二月份开始培训义工,使爱护中华白海豚的理念能深入民间,唤起民众的环保意识。

9、山西平陆黄河湿地专人守护白天鹅20余年(图)

来源:山西新闻网2007年01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29/060112164837.shtml

安装警示牌

察看有无异常情况

沿黄河巡视

黄河滩上的观测点

  在平陆、芮城一带的黄河湿地,每年冬天都会有数千只白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往这里过冬,为了保护这些可爱的白天鹅,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都会派出专人守护。平陆县圣人涧林业站的职工马羊保在黄河湿地守护白天鹅已经20余年。

  几日前的一个上午,马羊保开着自己的小工具车,用了两个多小时,沿着黄河岸边巡视了一圈,没有发现情况异常的白天鹅,他才放下心来,去自家的桃树地里看了看。马羊保告诉记者,他从1985年开始守护白天鹅,守护着黄河沿线20余公里范围内的白天鹅。这些年有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不时把黑手伸向白天鹅。为了加强对白天鹅的保护宣传,马羊保亲手制作了20多块保护白天鹅的标语警示牌,安装在黄河沿线的马路边,发动当地老百姓一起保护白天鹅。

  在平陆县林业局湿地保护站,记者了解到今年在平陆县黄河湿地过冬的白天鹅数量大约有6000余只,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加。

  相关链接:

  白天鹅,学名大天鹅,别名黄嘴天鹅,隶属脊椎动物门雁行目鸭科天鹅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每到冬季就会有大批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我省运城和河南省交界的黄河湿地栖息过冬。

运城黄河湿地保护区总面积86861公顷,总长度达到383.5公里。在这保护区里,共有野生动物229种,其中主要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和灰鹤数量最多。

10、环保总局区域限批办法见成效 地方保护仍是阻力

来源:新华网2007年01月3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30/150012181062.shtml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启用“区域限批”办法,将河北省唐山市等4个行政区域,大唐国际等4个电力集团列入“限批名单”。消息一出,震动各方。

  《瞭望》新闻周刊获悉,国家环保总局30年来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措施已初见成效:四大电力公司立即对违规项目关停、整治,四个地市也在积极行动。

  然而,专家分析指出,国家环保总局的“雷霆一击”,仍属无奈之举,再次凸显了我国环保法律不硬、监管体制不顺、基层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

  正如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副司长赵维钧所说,环境问题已成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环保总局动用“区域限批”是“没有招的招”。

  问题项目相继整改

  《瞭望》新闻周刊获悉,国家环保总局采取“区域限批”的强硬政策,触动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环保“神经”。地方与企业高度重视,多数违规项目陆续得到整改。

  在国家环保总局通报当天,华能集团即召开专题会,迅速落实国家环保总局有关处理决定,责成北方联合电力公司立即关停乌拉山电厂5×75MW机组,对一台100MW机组进行停机整改,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职责。

  国电集团总经理周大兵等表示,诚心接受国家环保总局的批评,旗帜鲜明地支持国家环保总局的工作,按照环评批复要求尽快落实整改措施。

  华电集团在通报违规项目的当天即通知涉及单位要尽快落实具体整改措施。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决彻底整改。

  大唐国际则表示坚决执行国家环保总局的决定,并且已停下一台机组,并拟定了一个停运计划,等待当地政府答复后实施。 一些地方政府也明确表态。

  山西吕梁市委书记聂春玉表示,吕梁市将正确对待国家环保总局的“区域限批”措施,按照环保总局的要求处理好中吕焦化的违法建设问题。目前,全市已经展开排污企业大排查,对重点县市、重点行业和区域进行重点整治。

  河北唐山市常务副市长周仲明介绍,唐山市在1月12日,已经责令滦南华瑞钢铁公司等三家企业停产停建。针对唐山发电小机组担负着市区11万户居民供热的情况,目前市政府正在抓紧寻找新的替代热源,一旦新的热源找到后,立即实施关停。此外,该市还开展了环保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加强日常监管,加大处罚力度。

  据山东莱芜市副市长刘民胜介绍,环保总局发布通报后,莱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区域限批”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整改。市环保局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在“区域限批”期间,停止审批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建设项目。莱芜已明确规定,今后不但将对市内所有项目严格进行环评,还将实行区域环评和专项规划环评,对莱钢等重点企业及全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强制要求编制报批环评报告。

  地方保护仍是阻力

  虽然大部分项目正在积极整改,也有部分人士对此次环保总局的强硬措施流露出一些抱怨和担忧,尤其企业感到自己是“代人受过”。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应急中心副主任陈善荣说,环保工作遭遇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已成为各地环境执法面临的共性问题,一些地区单纯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盲目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环评审批形同虚设。

  此次被实行“区域限批”的电力集团的有关人士就流露出对地方政府的抱怨,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企业是代人受过,环保问题的主要障碍不在企业而在地方政府。

  如四川华电攀枝花发电公司项目,华电集团于1999年和2005年已先后关闭了7台小机组,剩下的4台机组也已列入关停计划,准备于2006年底前关闭。但由于攀枝花市是一个“钢铁大市”,其电网又是一个封闭电网,电力供应紧张,当地有关部门不愿对其实行关闭。

  国电集团公司控股的濮阳2×20万千瓦热电项目是国电被实施“区域限批”的直接原因。但国电人士称,机组试生产前各项环保设施已经落实到位。这一项目入驻时,濮阳市政府承诺建设此项目的同时,关闭濮阳三强热电有限公司2台5万千瓦热电机组,确保全市“脱硫指标”达标。但事后有关部门却以“要供热,停不了”为由并未兑现这个承诺。

  四大集团的人士认为,大企业对环保还是认真的,但作为企业,既不敢和国家环保总局作对,也不敢和地方政府部门叫板,夹在中间,“有点委屈”。

 [1] [2] [下一页]

11、水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已拟出 曾多次征求意见

来源:法制日报2007年1月3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6402

议案:在去年3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汪惠芳、陈勇等155位代表提出关于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共5件。  

水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已拟出,国务院法制办已经将草案多次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就立法中的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协调。这是记者近日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了解到的。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水污染防治法是1984年制定的,1996年曾进行修正。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检查组建议,抓紧修改水污染防治法。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在内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再次提出要加快水污染防治法的修改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在有关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议案中提出,当前水污染形势严峻,水污染防治法部分内容急需完善。建议在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时,健全立法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理顺水环境管理体制,强化水污染防治责任,完善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公众监督,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环资委认为,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修改完善。环资委已多次就该法的修改与有关部门交换过意见,并将有关代表议案送国务院法制办参考,国务院法制办已经对议案所提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的研究,绝大多数建议已经在草案中得到了体现。(记者吴坤)

12、薛涌:没有绿色是否还有GDP 

来源:《潇湘晨报》2007年0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44049.html

  最近有报道说,中国的环境生态水平在世界108个国家中排名第100,即倒数第九。这给中国的现代化敲响了警钟。

  长期以来,绿色GDP在中国是个听起来好听,却没有人愿意执行的理念。道理也很简单:在许多人看来,所谓绿色GDP是富人的游戏。人家发展起来了,有钱了,自然希望改变生活环境,愿意往环保上投资。中国现在还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时候。

  然而,中国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所以自己的选择,不能脱离全球的选择。记得2000年美国大选总统电视辩论时,戈尔在和布什辩论时就曾经说过,节能环保并不仅仅涉及生态问题,还有一个经济竞争力的问题。因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提高了环保和生态指标,达不到标准,你的产品在许多国家的市场上就无法上市,还怎么进行全球性的竞争?当时他特别指出,他担心日本的节能技术将把美国的制造业打败。

  果然不出所料,今年日本的丰田汽车,将取代通用汽车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提前几年成为世界老大,甚至在美国的市场上打败了美国的竞争对手。其制胜的最关键原因,就是抢先一步发展了节能的混合动力型汽车。这一故事说明:一国的工业竞争力,要看其是否能够占领世界的主要市场。而能否占领这些市场,则要看其能否达到当地的环保标准或环保时尚。

  在美国民间,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更重要的是,在联邦和州政府,甚至在共和党内,也有了一股强大的绿色倾向。布什最近的国情咨文,除了伊战,讲得最多的就是能源问题。目前两党2008年大选的几位总统候选人,都争先恐后地表明自己的环保立场。对美国保守主义运动有深刻塑造力的基督教福音派,也展开了草根的环保运动。估计未来几年,美国会大幅提高环保指标。

  我们可以想见,到2010年左右,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会建立很高的环保指标。环保的社会运动还会不断高涨。面对这样的国际大势,中国如果不走绿色GDP的路的话,可能遇到两方面的钳制。第一,在一个低环保标准的国度,无法开发出高环保标准的有竞争性的产品。第二,环保问题可能演化为贸易争端。当《京都议定书》起草时,发达国家还把中国当作发展中国家。但是几年后,当他们把中国看作平等的竞争者时,这种态度就可能会变。

  连布什这么一个“污染”总统也提出能源独立的口号,说明了这是一个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华尔街日报》不久前描绘了中东“噩梦般的远景”:什叶逊尼两派进行全面战争,沙特等石油国家政府垮台,油价在现在的基础上再上涨一倍,重创全球经济,等等。所以,美国的战略家们正在抢时间,争取在这一情况发生之前做到能源独立。

美国尚且如此,中国能源安全的问题就更紧迫。目前中国经济的能源结构还处于形成期。比如修公路还是修铁路,发展私车还是公共交通,现在的决策将界定未来几十年的能源结构。所以,现在实行绿色GDP不坚决,后患无穷,最后使中国可能处于一个没有绿色就没有GDP的境地。希望政府和社会,在这个问题上迅速达成共识,尽快采取果断的行动。

13、不能对“生态现代化排名落后”无动于衷 

来源: 新京报2007-1-30 □蒋高明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845/2007/01-30/021@020221.htm

  据报道,中国科学院1月27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称,在全球118个国家参加评价的2004年生态现代化指数排名中,中国以低于世界平均值17分的42分排在第100名。而评估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也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对外发布。

  2006年度,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这个指标比2002年首次发布时的位置又向后移了4位。

  所谓生态现代化指数包括生态进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共有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城市废物处理率、森林覆盖率、有机农业比例、安全饮水比例、交通空气污染、长寿人口比例等30项具体生态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可大致反映一个国家生态现代化的相对水平。

  在环境代价中,最直接、最沉重、当代人能够体会到的,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因而,在严酷的环境污染事实面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发展背后的“软”道理了。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30个省(区、市),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每年土壤损失带走的营养元素,按最保守的估计,也约为年化肥需求量的5倍以上。损失的营养靠从大气和岩石中人工合成补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001年中国用水总量为5567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132亿立方米。然而,这些增加的水多数不是地面上的可循环水,而是向地球“心脏”攫取的地下水,是“子孙水”。淮河、辽河、黄河等重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于60%,其中海河达90%,黑河为110%以上,超过国际公认的30%-40%的警戒线。

  农民种地的化肥利用效率低。中国化肥平均施用量达434千克/公顷,是国际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左右;中国农药残留率达60%-70%.除农药、化肥外,农膜等白色污染也很严重。目前,每年有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膜率达40%.针对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具体而言,笔者建议:坚定不移地将绿色GDP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开展生态功能规划,规范开发活动,发展循环经济,将绿色GDP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并长期坚持下去。

  增加保护区投入,建立流域补偿机制。对保护区的投入可以先从国家级保护区开始,并列入国家的财政预算,实现“国家级、国家管”,变保护区目前的经营开发为保护执法,并主动带动社区的经济发展。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强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执法力度,提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建议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部。

  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公民必须从“被动参与”变“主动参与”,运用国家给予的法律利器维护公民环境权益,使得环境破坏行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将环境保护列为产业开发。发达国家从“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走出后,就意识到了这点,已经形成了严密的制度。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环境治理,变“制造”污染赚钱为治理污染也能赚钱还“积德”。

  总之,中国生态环境已经到非常危机的时候了,为了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再也不能是“软”道理了。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14、评论:让更多的民间组织自然发展

来源:南方报业网2007年01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29/100512168261.shtml

  新华社报道说,草根组织的慈善行动,正在改变我国慈善事业的格局。按民政部公布的统计资料,2006年全国募集慈善捐款共100亿元。其中,来自政府渠道的少,来自民间组织的多;来自富裕阶层的少,来自平民百姓的多——超过了总额的80%。慈善捐款中这种“两多两少”现象,令多少人于网上网下唏嘘感慨。

  然而事情还有另一面。由民政部组织的“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慈善事业的最高政府奖)的候选名单中,出现了“顺其自然”、“我想”等民间组织的名称。“顺其自然”由一位匿名市民发起,成绩斐然却一直悄悄行动,至今不向政府公开真实身份。

  这份候选名单是一个窗口,从中可以观察到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因而是令人高兴的。民间组织和大量普通人的创造性贡献,以及“中华慈善奖”的与时俱进,给人们带来一种扎根于中华大地之上的希望。无论是回顾2006年,还是总结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它是我们绝对不应该忽略的最大亮点之一。

  为什么是亮点呢?请以贫困家庭的儿童助学事业为例,曾经有“希望工程”带来过希望,但是许多人亲眼看到了大量的失望。衣衫褴褛的孩子在石头洞里上课,类似的照片曾在网络上大量流传,使人绝望而压抑。然而谁曾料到,网络的广泛传播,在民间唤醒了良知和力量。谁能统计出,有多少这样的普通人,夜半扪心自问,黎明闻鸡起舞,立志以行动改变生存。他们不事张扬,不拿报酬,不图虚名,不谋政绩,完全义务地,只以将善款和物品亲自送达孩子手里为最大快乐与光荣。这样的努力涓涓滴滴,正在汇成洪流。它反映出不可抗拒的民心所向和社会逻辑,反映了社会层面上,正在生长出责任和诚信、勇气与担当。

  当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奢侈品的最大消费市场时,中国的慈善事业却不成比例地远远落后。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慈善组织的贡献尤为珍贵。我自己接触过一些从事草根行动的人士,不必讳言,比起正式的单位组织里那种面目可憎的行政摊派,他们更能唤起心底久已麻木的情感。从他们的眼睛里可以读到理想、灵感和快乐,但是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出他们承受的艰辛与疲惫。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自己可能的方式,对草根组织的善行给予回应。还应该呼吁政府,要为民间组织的生长和行动,提供更好的制度条件和行政服务。

  平心而论,政府已经意识到民间组织在慈善、救助、环保、维权以及公共卫生、社区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多元性和流动性增加,许多行政机构在管理和服务方面都显得过分刚性了,两者之间产生了大量隙缝。民间组织的灵活性,最有利于填补这些隙缝,将服务、救助、慈善甚至管理措施等等,送达到真正有需要的目标群体当中。

  但是,这种横向发展的、多元灵活的民间组织,也给刚性的、等级化的、各自为政的政府机构带来管理上的难题与挑战。不容否认,政府部门中的行政观念中,普遍地还有“恐非症”,即害怕“非政府组织”,生怕他们哪个环节上出问题,自己要背责任。结果导致两种奇怪的局面。要么是,政府自己无力做到的,谁也不要做,哪怕明明看到问题就摆在那里。要么是,许多民间组织苦于无法按现行的规定合法注册,只好“非法”地做好事。

  中国的改革与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应当有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环节之一,是政府的公共管理理念要进一步朝向现代化方向转变。公共管理不是把所有的社会事务都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相反地,正像市场经济就是把经营决策权交给企业一样,大量的社会事务,应该由社会以自身为主来管理和运行。民间慈善组织不仅动员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还在保证廉洁和透明运行方面有许多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组织成员在他们的活动中强烈地体会到什么叫“助人为乐”。资源动员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道德提升能力,这不正是政府最期盼的“公民素质”吗?

  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行政登记、税收优惠、法律调节等方面有正确的讨论方向。这个方向是,支持、扶助、协商、合作,而不是管、卡、压。借用上面提到的一个名称,让更多的草根民间组织“顺其自然”吧,他们显示出来的创造性力量、道德感召力与和谐社会的凝聚力,超过很多人在办公室里的想象。

中国观察之郭巍青专栏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15、环境保护既要行政升格又要法律升级 

来源:法制日报2007-1-30 11:01:00 特约评论员 刘莘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636.html

  动员人民,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不厌其烦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万众一心与政府环境保护职能的有机结合,才是我们环境变好的真正希望所在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在全球118个国家参加评价的2004年生态现代化指数排名中位居倒数第18位,对此,一批现代化研究专家高调建议说,中国应尽快组建国家环境部、国家能源部和国家地区开发署等三大政府机构,以应对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国家环境安全、能源安全和地区协调发展问题,进而推进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

  关注环境保护的专家们,几年前就积极倡议成立“环境部”。2006年最后三四个月类似建议从不同方向提出,声音由弱渐强,甚至世界银行、世界经合组织(OECD)副秘书长阿卡萨卡等也建议中国尽快成立环境保护部。现在又有中科院高层专家的建议书,设立环境部的呼声越来越高。

  环境保护是在我们国家职能中出现较晚的职能,1974年,国务院设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4年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当时为副部级,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正部级。

  既然环保总局已经是正部级了,“局”改“部”显然不是冲着升级而来,但又是为什么呢?尽管改不改“部”都是同样的级别,但局或总局只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而非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的全体会议是由国务院组成部门参加的,因此在参与高层决策、制定政策的权限上,直属机构与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部委不同。正如负责国家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一个重大项目的薛澜教授在2006年12月回答记者时所言:升格的本质是提高政府环保机构的权威和地位,使得环保问题在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得到充分的重视。

  笔者赞成改“部”,因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的环境要有较大的改善,环保机构本身的能力首先需要较大的扩展。改“部”后,环保以及与环保有关的协调问题可以直接拿到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讨论,而其与部委同等的地位,使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更为顺畅,环保机构不再是孤军奋战。当然,陡然改“部”的外部效应,势必警醒国人,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对于改“部”,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岳曾表示,中国需要一个能综合管理与环保有关事项的职能部门,以解决当前环境事故的高发事态问题。笔者以为这也是改“部”的一种综合思维。我们的机构改革几经风雨,积累了一些经验,不应该再走老路,进行那种线性思维的改革,而应当是综合、立体的改革。环境问题既然涉及方方面面,比较科学可行的办法就是将其纳入环境部门的职责范围。综合性的改革,其实是按照事情的本来纹理进行理顺,是一种合理性的梳理。

  环境的改善和治理,除了“升格”外,还有其他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做好。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不少环保法律,内容已经有些过时。由于这些法律设定的行政处罚,相对于配置排污设备而言,数额太低。据计,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0%。结果,企业宁交罚款,也不用除污设备,造成了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因此对环境保护法做“根本性”修改是必要的。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2006年环保厅局长会议上表示,此后五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多部环保法律法规原则上都要进行修改,还要增加新的法律法规,形成覆盖环保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如此看来,国家环保总局升格其实是近几年来环境制度完善的一个方面。立法的完善,是“源头”性的。

  有完善的立法,有强有力的执法主体,我国环境的改善似乎很可以期待了,但是现代公共治理,不是也不应当是政府包揽一切。动员人民,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不厌其烦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万众一心与政府环境保护职能的有机结合,才是我们环境变好的真正希望所在。(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