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二十九日江河信息导读:

一月二十九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1-29

一月二十九日江河信息导读:

 

环保资讯:

1、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每次环评风暴都是场博弈

2、21世纪前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面临十大挑战

3、环保信息化向前迈一大步 环境保护数据库建成

4、云南全面盘点滇池15年治理工作 

5、河北首次启动环境保护“区域限批”政策

6、河南:洛阳石化实现入黄污水零排放

 

污染信息:

7、图文:河南孟津非法挖沙不止 黄河湿地遭殃

 

重大水事:

8、三峡库区移民资金审计结果公布

 

人与自然:

9、专家:人类活动是中华对角羚濒临灭绝主要原因

10、统计显示全球水鸟种类持续减少

11、水污染导致鱼类频发肿瘤病

 

深度报道:

12、环保新“风暴”——显现制度制衡

13、干旱和污染侵袭严重 洞庭湖退田还湖8年反思

14、城市“圈水工程”背后的巨大隐患

 

环保评论:

15、长江水位遭遇140年最低纪录意味着什么 

16、谁在“便宜”环境污染企业

17、环保风暴:让等待观望者得不偿失 

气候变化:

18、张博庭:水电的温室气体减排作用

 

         

1、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每次环评风暴都是场博弈

来源:中新网2007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38842.html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日前在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环保不是让地方经济“减速”,而是让“只快不好”变成“又好又快”。对于有政治远见的地方官员来说,“环保”不是“麻烦”而是“福音”。

  每次“风暴”都是一场博弈

  记者问到:环评风暴已进行第三次,《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出台,绿色GDP也出台、规划环评即将出台。可为什么暴露出来的环境问题还是那么触目惊心?其中症结原因到底是什么?解决的关键措施是什么?何时能迎来理想的时期?

  潘岳回答说:为什么环境问题还是触目惊心?是因为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没有改变。2006年的GDP有多少是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有多少是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产业?为什么当中央一再明确要求进行产业升级,而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还在疯狂扩张?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在错误的发展观引导下追求短平快的业绩,一些企业利用地方政府的错误发展观把属于公众的资源环境变现为自己的利润。二者的互动产生了一批特殊利益集团,上干扰中央政策令宏观调控,下侵犯百姓权益。这就是为什么环境问题虽然触目惊心,但总是得不到解决的原因。因为无论出台什么政策,到下面都会被“太极拳”挡回来;无论多大的曝光,公众多大的抗议,只要有地方扛着就行。解决的关键措施是什么?是建立新制度。但新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是要经过多次博弈确立的。每次“风暴”都是一次博弈,这次的“区域限批”无非是更接近它们的底线而已。至于何时能迎来理想的时期?我不知道,但可以预言,在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之前,这种矛盾会始终存在。

2、21世纪前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面临十大挑战

来源:新华社  2007年01月27日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5335400.html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7日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指出,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面临十大挑战。

  这十大挑战分别是:提高全民现代生态意识,加速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加速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提高经济生态化水平;加速消费模式的生态转型,鼓励绿色消费;制定国家能源战略,防止能源危机的剧烈爆发;建立长效预防机制,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现代化惠及全体国民;建设环境责任制;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开发国际资源和市场;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加速西部地区的生态现代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课题组专家特别指出,普及生态知识,提升全体国民现代生态意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成败关键。应该在全社会提倡高效低耗、无毒无害、清洁安全、循环节约、公平双赢、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健康环保,主张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监督、谁签字谁负责和谁渎职谁受罚,反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超量消费,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完全脱钩、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吴晶晶、崔清新)

3、环保信息化向前迈一大步 环境保护数据库建成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39381.html

  由国家信息中心历时两年多开发建设的环境保护数据库项目近日完成并投入使用。用户可以在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网站上查询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及时准确地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动态,掌握国内外最新环保科技和环保项目。

  据了解,中国环境保护数据库是中国——荷兰政府共同建设的“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网络化信息共享系统”项目的重要内容,数据库项目包括了环境保护资讯、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数字统计、环保产品技术及环保企业项目、环保专家等8个环境保护系列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了11个行业的污染治理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环保信息及咨询服务。数据库提供国内外环保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国家及地方政府环境发展规划和发展报告的研究;提供全国环境统计数据,涵盖了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重点推广的环境保护认定产品和重点实用技术等多个领域。此外,数据库还专门设立了环保领域专家的信息查询。

4、云南全面盘点滇池15年治理工作 

来源:环保总局网站2007-1-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578.html

  近日,云南省副省长李新华带领省九湖办、昆明市政府、昆明市滇池管理等部门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全面盘点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滇池的治理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滇池目前所要面对的问题。

  滇池水污染防治理工作,主要从1993年云南省政府“滇池治理现场办公会议”开始,至“十五”末,滇池污染治理共投入资金47.62亿元,其中污染控制类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75.8%,生态修复类项目占8.8%;资源调配类项目投资占10.7%;监督管理类项目占0.6%;科技示范项目占3.0%;其它投资占1.1%。

  “九五”期间,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是对滇池流域的主要污染企业进行治理,对城市污染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十五”期间的滇池治理工作侧重工程性治理,加大控制污染物总量,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大了滇池污染治理力度。完成了《滇池“九五”计划》12个续建项目,完成了《滇池“十五”计划》31个子项目。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经对项目梳理后,《滇池“十五”计划》的完成率为77.5%,开工率达95%。

  截止目前,《滇池“十五”计划》的六项考核指标(包括8个具体内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20%以上;城区垃圾清运率达到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沿湖村镇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率达到60%;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湖滨带生态恢复与建设3.3平方公里以上、建立草海水生生态示范区3平方公里;滇池沿湖周边2公里范围内禁止或限制化学农药和化肥、流域其它范围限制使用,除“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尚未实现外,其余考核指标基本完成,滇池综合治理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座谈会上,李新华充分肯定了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滇池治理所取得的成绩,通过实施各种治理措施,滇池继续恶化的趋势已得到遏制。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将滇池列入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和云南省九太高原湖泊治理之首,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后,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按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省各有关部门开展了滇池污染防治的调研工作,此次调研从2006年9月开始,全面盘点了滇池近十几年来所有治理工作,涉及滇池沿湖4区2县的所有重点工业,城市村、畜禽养殖等。

对于滇池未来的治理,李新华说,滇池治理要调整思路,理顺体制,形成事有专管、人有专职,责任到位的高效、负责、统一、权威的管理机制;要以治理城市污水为重点,抓住治理的主要矛盾,在沿湖建立200个污水处理站,解决污水入湖问题;以生态治理为主要的手段,解决现有水质的富营化问题,沿湖每100亩地就要有5亩湿地;要解决好执行的问题,政令不通,各种法律法规就执行不了;要正确处理节约与浪费的关系,要有前瞻性,提前规划。在今后一段时间工作,主要抓好环湖管网的普查、环湖湖滨带的面积的调查、河道整治问题、污水处理的监管等7项工作。

5、河北首次启动环境保护“区域限批”政策

来源:新华网2007年1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6274

新华网石家庄1月28日电(记者杨守勇)记者从河北省环保局获悉,因水污染整改不力,河北首次对晋州市、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无极县、深泽县与枣强大营镇皮毛工业区实行“区域限批”政策,在这6个区域的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前,暂停审批该区域新增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这一举措旨在控制子牙河流域的水污染。

子牙河水系污染调查经新华社播发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此,河北省环保局去年底先后进行数次暗访检查,并公开曝光一批违法排污企业。目前,省环保局已公开这批企业整改督查结果,对没有完成整改要求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数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等处分,并采取限产、停产措施,确保企业排污稳定达标。对污水处理厂无法稳定达标排放的石家庄市(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继续停止对该区域新建项目审批,并建议监察部门追究相关人责任。

据通报,目前仍有少数被督查企业没有完成整改工作。河北将继续加大督查力度,保护子牙河水系不再增加新的污染。河北省环保局副局长杨智明说,在严查企业违法排污的同时,环保部门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子牙河流域水污染。子牙河水系5个主要河流跨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均正式投入运行,水系共安装污水在线监控装置198台(套),占全省相关装置的50%。

6、河南:洛阳石化实现入黄污水零排放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2007年1月2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6329

本站1月29日讯(通讯员 秦金学)为进一步保障黄河水质安全,促进节约用水,近年来,河南孟津黄河河务局加大“节水治污”宣传整治力度,积极促进沿黄工矿企业节水治污,尤其是洛阳石化总厂的“节水减污”工作,助推了该厂节能降耗的技改进程。

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处最大的石油、化工、化纤生产基地,洛阳石化每天产生近万吨生产污水。为不影响黄河下游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保护孟津黄河湿地环境,洛阳石化于2006年4月建成化纤污水回用装置和中水管网。如今,洛阳石化冲洗地面、清洗装置、锅炉冲灰、浇灌树木草坪、补充消防系统用水等全都实现了“中水回用”。

经测算,2006年,洛阳石化每加工一吨原料油取新鲜水量从原来的1吨降到了现在的0.63吨,每月回用污水13万吨,比上年节约新鲜水约200万吨;与此同时,企业每加工一吨原料油排污仅0.49吨,全年减少排污约150万吨,特别是化纤污水自去年4月以来已实现向黄河零排放

7、图文:河南孟津非法挖沙不止 黄河湿地遭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36843.html

在位于河南省孟津县会盟镇一带的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近百条私人挖沙船只在黄河岸边、滩地大肆挖沙,造成黄河滩堤多处塌陷,植被遭到破坏,鸟类数量锐减。图为停靠在黄河岸边的挖沙船。新华社记者 朱 祥摄

8、三峡库区移民资金审计结果公布

来源:经济日报2007年1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6270

记者孙勇报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于2006年对湖北省、重庆市本级和两省(市)所属10个移民区县2004、2005两年度的三峡库区移民资金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三峡库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国家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和有关省市高度重视移民工作,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工作目标,三峡移民阶段性搬迁安置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为三峡工程2006年10月顺利实现156米蓄水目标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审计署公告称,三峡移民资金管理较为规范,使用情况总体较好。2004、2005年,国家共下达和拨付三峡移民资金9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88.19亿元。此次审计抽查的移民资金管理和使用单位中的绝大多数财务管理机构比较健全,会计核算较为规范,用于移民搬迁安置的资金能够及时下拨,给移民户和移民个人的补偿款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发放。

同时,审计也发现,在移民资金的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违规违纪问题,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此次审计共发现各类违规问题金额2.89亿元。一是违规使用移民资金2.72亿元。主要用于超规模移民项目或非移民项目建设、行政开支、办企业、平衡预算、购房、付息等。二是虚报多得移民补偿和政策性补助资金1694.32万元。

审计抽查了重庆市万州区等6个区县的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情况,均发现存在资金拨付滞后、项目实施缓慢问题。如万州区2004、2005年的153个移民后期扶持项目、6549万元后期扶持补助资金,至2005年底仍有87个扶持项目未开工、5563万元补助资金滞留在区财政局和移民局,分别占项目总数和补助资金总额的57%和85%。其主要原因是项目业主未能按要求落实自筹资金。重庆市2004年度的产业发展基金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两类投资计划2005年5月、9月才分别下达到区县,主要原因是项目申报审批程序复杂。

对审计发现的违规使用移民资金等问题,国务院三峡办高度重视,专门下发通知要求两省(市)认真整改。两省(市)政府多次召集有关区县专门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国务院三峡办和重庆市还分别成立了整改工作检查指导组,逐个区县检查督促整改工作。至2006年12月底,两省(市)通过收回、归垫被挤占挪用的资金和补办相应手续等方式,已整改违规问题金额2.42亿元,整改率达83.7%。

9、专家:人类活动是中华对角羚濒临灭绝主要原因

来源:新华网2007年01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34861.html

  动物专家通过实地调查后认定,人类活动是造成世界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中华对角羚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中华对角羚,学名普氏原羚,因首次由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发现而命名。目前仅分布在青海湖地区的共和、海晏、刚察、天峻4县的7个区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中华对角羚列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成为《全球羚羊保护行动计划》中名列首位的濒危羚羊类物种。

  1月5日,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蒋志刚等动物专家在青海湖周边的中华对角羚栖息地进行了6天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华对角羚的数量大约在300——500只之间。

  蒋志刚说,调查发现,造成中华对角羚这一物种濒危的原因主要是栖息地的丧失。由于人口增加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存空间和食物需求的增长,在青海湖地区,草地围栏、人工草场在不断扩大,使得中华对角羚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核心领域。

  蒋志刚认为,近几年大规模的公路建设、草原网围栏的建设以及旅游景点的不断开发,也使中华对角羚的生存空间从片状向岛状不断萎缩,目前这一物种的生存区域趋向于点状分布。

  青海省林业局副局长郑杰说,中华对角羚是一种善于奔跑的有蹄类动物,栖居在青海湖盆地的沙丘地与草原交错地带、阶地草原地带和河谷间平缓草原地带,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而现有栖息区域都是牧场或农场的生产经营区,且拉设有网围栏,限制了中华对角羚的活动和采食,同时也增加了其躲避敌害的难度。

他认为,在人类活动的压力下,中华对角羚可能会灭绝。(孙璐 任晓刚)

10、统计显示全球水鸟种类持续减少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39088.html

  最新发布的第四次全球水鸟统计显示,全球约一半的水鸟物种正在减少,报告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据美联社报道,这份统计报告称过去五年中,全球900种水鸟中的44%的数量都在减少,34%保持平稳,17%有所上涨。而全球共12类鸟科动物中,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呈现种群数量下降趋势,其中包括鹳、鲸头鹳及珩科鸟。

  第三次全球普查的数据相比,这一次统计出的结果略为严重。上一次统计是在2002年,当时发现全球41%的水鸟数量正在下降。本次普查发现,亚洲的情况最为严重,62%的水鸟都已减少或濒临灭绝;其次是非洲,下降率达48%;接下来依次为:大洋州、南美洲、欧洲及北美洲。

  协调此次水鸟数量调查的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l)的一位水鸟保护官员西蒙·德拉尼(Simon Delany)称,水鸟数量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湿地的流失,而后者又缘于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或气候变化。

  湿地国际的研究人员在全球100个国家进行了大约50,000个小时的实地考察才得出了这份报告。

  德拉尼称:“导致水鸟数量下降的原因中,最为人知的是人为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影响了水鸟的数量及其发展趋势。而人类的影响,包括城市扩张、湿地改造、人口增长及狩猎压力可能继续发展,但同时,人们常常忘记采取生态保护措施。”

  受危害最严重的亚洲地区,大量红树林因建设鱼虾养殖厂的需要而被砍伐,越来越多的湿地因工业发展及旅游度假村的建立而被改造。举例来说,韩国已将全国一半的潮滩改为商用,而自1949年起,中国就已将半数红树林牺牲给土地改造及水产业。

  德拉尼说:“湿地被大量改造,意味着许多鸟类将无家可归。大多数鸟科动物都属长途迁徙类,它们需要栖息的地方,否则就无法生存。”

  然而,统计数据也显示出积极的部分,特别是在欧洲及北美地区,许多鸟类的数量都保持平稳或有上涨趋势,这归结于当地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以及环境(包括湿地)保护措施的加强。

  例如,欧洲委员会出台了鸟类管理措施,要求成员国保护鸟类栖息地。亚洲和非洲也正在酝酿相关政策。

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研究及数据部主管迈克·可劳斯贝(Mike Crosby)称,统计数据正如鸟类专家们之前预想的那样。他说:“人类需要加强对重要湿地的保护,并找到平衡本地人类需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魏圆)

11、水污染导致鱼类频发肿瘤病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2007年1月2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6324

鱼类肿瘤与其它动物的肿瘤一样,是由于各种致癌因素引起细胞极度增生。增生细胞常形成肿块,且具异常结构与功能,代谢和生长能力非常旺盛。与整个机体极不协调而呈现肿瘤病征。此情况在受生活污水、石油化工、农药、印染等废水污染的区域更甚。

鱼类肿瘤病问题国外早有阐述。1950年德国学者Moclen,1957年~1980年美国学者Chelliku、Kileppers、Charlespanadi及1983年英国学者Bucke等皆认为鱼类肿瘤病属水污染恶化引起的病变。它诱发了细胞染色体异常分裂,增生形成肿瘤病,经恶化成癌病。但它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若鱼类具有健康体质,即使存在诱癌物也能阻止或削弱肿瘤病或癌的蛋白质产物的增生。可见,加强饲养管理,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水域条件,也是预防肿瘤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引起鱼类肿瘤病病因很多,但其最主要原因:

一是水域遭受工业废水污染,目前严重的是受石油化工、农药、印染、塑料等,未经完全处理的有害废水,其中常含有高浓度的硝基苯、苯胺、亚硝酸盐、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二溴烷盐、环氧氯烷、聚氯联苯、甘氨酰醛、三氯乙烯、乙烯氨基盐、硫脲、溴化乙烯、苏铁素、二甲氨醛偶氮苯、甲基胆蒽、氧化偶氮甲烷等致癌物质。

二是由于饲料中带入致癌物质,目前有的养殖者采用劣质的玉米、米糠、花生仁、豆菜饼等一些高淀粉含脂物质。由于这些物质易发生变质产生黄曲霉素、亚硝酸基等致癌物,招致鱼类肿瘤病。据实验表明,在饲料中含有微量黄曲霉素M1、B1即能致鱼产生癌病。如每千克饲料中含有4微克的黄曲霉素,仅喂养12天,其诱发肝癌率为10%;每千克饲料中黄曲霉素增至40微克时,诱发肝癌率达75%(详见表1)。

三是使用带有致癌物质的渔药,例如使用孔雀石绿、煌绿、铬盐、呋喃类、硝基类、次溴盐以及投喂不新鲜的青饲料和沤肥等,均能致鱼产生癌病。

材料与方法试验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野外调查,主要调查水环境污染对重要经济鱼类影响,以选择长江下游某污染江段为重点,结合采集太湖、巢湖某污染点及有些池养鱼为样本检查分析比较;二是室内做组织病理学切片与生化、生理方面检测及试验。

一、野外调查野外调查主要借助渔船在特定污染水域设置网具,定时检测所获中华鲟及其他鱼类。发现病鱼可疑者即蓄养或用乙醇浸泡保存。体表检查方法按D.Bucke等(1983年)观察指标,即把病变程度分为五个等级。一级:1支鳍条腐蚀或坏疽;二级:2支~5支鳍条腐蚀或坏疽;三级:5支~10支鳍条腐蚀或体表受坏疽;四级:超过10支鳍条或20%~29%体表影响;五级:全部鳍条或体表受影响。

二、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切取病鱼的鳃瓣、唇、上颚、肝脏组织等部位。分别检查它的结构和发病情况,取下组织块用波恩氏液固定,保存在酒精中,石蜡切片镜捡,另还做病鱼肝体指数,血液检查及生物试验。

从调查的情况表明,鱼类的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两大类,但它们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根据笔者的多年调查结果表明,在诸多污染水域中,鱼类肿瘤发病率,其均值占检查总数7%,但从十多年来病鱼发生的年绝对值来看,有增加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严重关注。

从患有肿瘤病鱼症状来看,通常体色加深,缺乏光泽,肝胆肿大,呈现浅黄色或浅白色,肝表面有隆起,肝窦扩张出血,水肿,脂肪肝严重,肝细胞受脂滴压挤,病鱼体弱,游动缓慢。

组织病理学检查一是肝脏肿瘤。中华鲟肝脏病通常有三种类型。结节型:呈深棕色,胆囊膨大,呈深绿色。从组织病理学观察,肝细胞已分化为恶性的瘤细胞,它的细胞已较相应的正常细胞大1倍~3倍,特别是细胞核更大,其核仁的大小不等,有的相差2倍~4倍,并可见较多的病理性核分裂相,细胞核呈椭圆形、多角形等不规则形状,核膜厚薄不均,胞质色深、粗大,胞浆丰富,以及细胞之间界限不清。另外,还可见其浸润生长,癌细胞已向周围正常的肝区伸展、转移、侵犯,以至包围附近一些血管和肝细胞,使组织恶化变性,失去肝脏的功能。巨块型:在肝区呈一大肿块,开始有肝区小部分细胞癌变,然后向四周伸展成立体型块状的肿瘤区。弥漫型:肝癌细胞在肝内扩散,肝脏呈血块状,出现肝细胞萎缩、坏死而变暗灰色。但在肝癌早期,仅仅出现细胞密集与增生,有的肝区出现许多空泡,而这些空泡分布广泛,尤以肝细胞表层的肝内部多。

二是肌肉瘤。

此系水质污染恶化,底质含有毒淤泥较多所致。多见于鱼的腹、胸、背部体表肌肉有明显的突起,在突起表层出现质软、腐烂、坏死等病症。如在安徽巢湖、广东流花湖分别发现鲫鱼、罗非鱼腹背部肿瘤,肌肉坏死。经分析表明肿瘤含铅14.18mg/kg~16.0mg/kg,镉6.7mg/kg~8.0mg/kg。另有些草鱼、鳊鱼肠道内发生潴瘤症状。另外,江浙一带施肥养鱼的,池水中的氨氮含量较高。据测定,一般在精养池中总氨量可达2mg/L~3mg/L。由于水中氨氮高,鱼类长期受其刺激,使体内鳃及肌表动脉血管扩张,充血。往往可看到鳃尖端膨大,呈鼓状肿瘤,特别在底层鱼类肌层增生,生成肿瘤,甚至恶化成癌病。

三是神经组织肿瘤。

这是由神经末梢到神经纤维束组成的结缔组织肿瘤。常发生在鱼体两侧及腹部。患及此肿瘤多为底层鱼类,如鳗尾鳅、鲶、鱼危等。此外,鱼类发生肿瘤病的还有色素细胞瘤、畸胎瘤及甲状腺瘤等。

生理生化测定与试验一、血液三项指标检测用患肿瘤病的中华鲟与对照组做血液红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三项指标测定(结果见表2)。

二、鱼类肝体指数测定肝体指数(LSI)测定,按Lockwood方法看中华鲟肝癌病与正常鲟比较。测定结果表明:1号~3号病鲟LSI指数为3.5~3.6,正常鱼2.07~3.2,可见病鱼肝体指数大于正常鱼。

三、活动能力测验按瑞士1~7(Bemn)规定实验装置,测定病鱼与正常鱼活动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鲟幼鱼在水流5分钟、10分钟、15分钟冲击下,其耐力甚弱,几乎失去逆水能力,其呼吸频率平均为每分钟104次~118次,而正常的幼鲟具有很强的逆游能力,呼吸率平均为每分钟199次~216次,未见异常行为。

初步讨论鱼的癌病问题已引起当今国内外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据有关报道,目前已知有致癌化学物质达千余种,经过动物试验列为致癌物质的超过三百种,其中石油化工、农药、印染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的多环芳、芘、萘、蒽及苯衍生物3,4-苯并芘等,均属极强的致癌物质,由此可知此类废水若未经严格处理排入天然水域中,不但破坏水生资源,而且危害人身健康。

化学物致癌机制是一个相当复杂又热门的课题。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它是经过一系列生化理化的反应,生成一种具有强亲电性的物质,叫终末致癌物质,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碱基作用致基因受损害,从而改变了原基因的特性,导致无控制的恶性分裂,成为癌病。

鱼类癌症与江河污染有密切关系,1983年英国调查泰晤士河鱼类的患癌率为8%,1984年美国调查纽约的法罗河和哈得逊河鱼的患癌率分别为25%~30%。然后他们坚持治污20余年,仅英国耗资逾20亿英镑,终使病鱼获新生。1980年笔者在长江污染区的调查中首次发现中华鲟患癌病,并经医学专家会诊为肝癌病,此后多次调查检测到鲟、鱼危、鲫、鳗尾鳅等鱼类患及肿瘤病。患病率占检查总数7%。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消除水环境污染,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水域环境管理与建立鱼类预测警报系统。首先必须严格“贯彻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及“渔业水质标准”等法律和法规。这是改善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的基本措施。一是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使生产实践符合自然生态的客观规律。如1989年国家颁布的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中呋喃丹、甲胺磷及甲基对硫磷等一些项目设置和指标规定已不适应当今发展形势;水产用药安全浓度如锌、铜、非离子氨、硫化物等等,指数已不符现今水域的生物生态繁育。二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检测站。不仅要监测水质底质中的有害物质,还要监测鱼虾疾病及其行为反应,如美国在水域设置笼养幼鱼监测水质,德国等有网养监测法,其方法简便,灵敏度甚高,可及时作出警报和保护措施。

二、建立水生资源保护模式。应在我国各大水域中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当地特点的水生资源保护模式,使水体物质、能量交换和水生物种群繁育维持生态平衡,即使在人工养殖的水域中也不必强求全国统一的使用标准和方法。由于我国南北水域的水质、底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地理生态条件差异甚大,加之鱼虾类等生态群落有明显的区别,故应该依据各地特点(特色)建立模式,因地制宜推广。

三、加强综合预防措施。在人工投饵养殖地区,必须建立饲料的检测系统。其中,黄曲霉素最高含量不允许大于0.1微克/千克,可保证饲料质量,提高免疫力,可适宜添加β-胡萝卜素,维生素A、C及EZOⅡ型保肝降毒剂等预防鱼类发生肿瘤疾病。作者:姜礼燔;邢红平;许云萍

12、环保新“风暴”——显现制度制衡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7-1-28  (李楯)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571.html

  与第一次环保风暴的叫停项目和第二次环保风暴的“挂牌督办”等不同,这回的第三次环保风暴的“区域限批”,是一种制度制衡的设置

  两年前,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包括三峡总公司在内的30个未做“环评”即违法开工的有政府背景的巨额投资工程项目,被传媒称之为“环保风暴”。与一片叫好声对应的,是质疑声:30个工程之外同样未做“环评”即行动工的工程是否也应叫停?今后同样情况是否均照此办理?叫停的30个项目补办“环评”后均获批准,如果所有的项目只要做“环评”就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法》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叫停的30个项目补办“环评”后批得比别的项目还快,这里面是否有“做秀”的成分?

  差不多一年前,国家环保总局又对数百个项目和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和查处。人们中虽有振奋,但总体反映平平。这就是传媒所称的“第二次环保风暴”。

  新春伊始,国家环保总局在通报投资约1123亿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项目的同时,宣布:依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环保总局将启动实施“区域限批”政策,对河北唐山、山西吕梁等城市和对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大型企业,在未完成违法项目的彻底整改前,停止其境内或其所属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的审批。

  面对这被传媒称之为“第三次环保风暴”的国家环保总局的行动,再没有了“做秀”之类的评说。人们关注的是从和谐的目的和理念出发,怎样真正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目标,在法治和善治的框架下,多方合作,以逐渐型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势。

  与叫停项目和“挂牌督办”等不同,“区域限批”是一种制度制衡的设置。当然,和其他制度一样,“区域限批”作为一种制度的规定,也会有法律社会学所说的“文本上的制度”与“行动中的制度”,“严格实行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制度”和“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制度”,以及“制度体系内具体制度的相互抵触和交互作用”等问题,但制度的本性在于排除权力的“恣意”和设定不同人或机构、行为相互间的制衡:你在环境保护上违法,不改过,新项目再好,也不可能获得批准。

  制度的设置关乎对现实的认知和价值理念的选择。之所以在人们已经程度不等地成为环境受害者的情况下,人们还再做破坏环境的事,首先是我们之中的一些人在观念上受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其次是近十余年形成的利益格局的所致。真心认为“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才会把一个人的生存质量的提升放在首位(而不再把计划经济年代的为“准备打仗”而提升国力放在首位);真心“为促进社会和谐”,才不会在“总不能不发展”的借口下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侵害公民权利为代价,支持只有利于大企业或某些利益集团的“发展”。

  当社会日趋多元时,需要一个整体的能够协调、平衡不同利益和主张的政府,而能够协调、平衡不同利益和主张的前提,是政府的各个部门不能利益、主张各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能不同利益、主张各异;作为整体的政府必须是真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它认识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当人不再与人为敌时,当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尊严、人的生存质量被看重,“以人为本”成为一个社会主流的实在的基础理念时,人才可能真心地不再与自然为敌。于是,“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统筹城乡环境建设”“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才能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等举措,才会有认真实行的必要。真心希望我们的社会离那一天不会太远。

最后,谈到制度,只有政府制约、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制度,还不足以解决环境问题,要有有利于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的制度;谈到观念,只有制度规定的制衡和惩处,而没有社会中尽可能多的人心存善意、企望和谐、崇尚法治,环境问题也难解决好;谈到合作,政府、企业、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社区、志愿者,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环境问题解决的条件。

13、干旱和污染侵袭严重 洞庭湖退田还湖8年反思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1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337112.html

  在退田还湖8年后,洞庭湖给动植物繁衍带来了欣荣,但因枯水、污染和过度捕捞等问题,这里的忧伤远未治愈——

  “看,那是夜鹭!”

  车子驶过长长的建新农场丁字堤上时,蒋勇突然指着小河对岸薄薄的一线树林说。

  车内顿时骚动起来,赶忙招呼司机停车。透过窗户,只见数百只大鸟蹲在对面树林的枝丫上,呼呼大睡。间或有一两只飞起,但更像睡觉时翻了个身,因为它们很快又找了个枝丫酣然入睡。

  蒋勇说,夜鹭在洞庭湖是夏候鸟,昼伏夜出,冬天很少留在洞庭湖,而是飞往东南亚越冬。这300多只夜鹭之所以成为留鸟,可能与气候变暖有关。夜鹭虽然不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但它们的存在,却反映了该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也为研究气候变暖提供了一些佐证。

  但令他感到忧虑的是,栖息着这群夜鹭的河堤乔灌木混交小树林,由于一个公司的承包,正面临被砍伐一空的威胁。

  这群夜鹭和这片小树林的命运折射出洞庭湖生态管理的窘境。1月12日前后,记者随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洞庭湖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湖区几个生态保护重点区域采访时发现,作为“长江之肾”的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在退田还湖8年后,既带来了动植物重新繁衍的欣荣,也因枯水、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带来久远的忧伤。

  保护区内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蒋勇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这群夜鹭的栖息地,离保护区的一个管理站不远,与保护区的核心区只有一堤之隔。核心区的大西湖、小西湖和采桑湖,是真正的鸟类天堂。

  车子行驶上大堤,就像在沙漠中跋涉的人突然看到了绿洲一样,令人眼前顿时开阔,一座巨大的湖泊一眼铺碧,望不到边。里面的各种禽鸟,如同繁星点点,凫满了整个湖泊。

  近的是白骨顶、反嘴鹬、鸬鹚、小(广颓)鹈,远的是野鸭、小天鹅、东方白鹳,蒋勇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现在大、小西湖内共生活着10多万只水禽。

  但谁能想象,这片湖泊在一年前还是“迷魂阵”遍布、数百只渔船出没的水域。

  所谓“迷魂阵”,是用竹篙将高达数米的网纱布固定在湖面上,形成拦截面,两翼则围出陷阱,让游经此地的鱼儿乖乖地“入其彀中”。而一旦鱼儿进入陷阱,倒喇叭形状的设计将让它们失去逃生的可能。

【1】       【2】 【3】 【4】

14、城市“圈水工程”背后的巨大隐患

来源:三秦都市报2007-01-29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701290003.htm

  “亲水近水”的人文环境不仅是城市市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完善着城市的环境和景观风貌。因此,近年来我省一些主要城市相继投入巨大投资实施“圈水造景工程”,然而老百姓欢迎、政府重视的这一举措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记者昨日从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了解到,经过深入调研之后,民盟陕西省委员会提出城市“圈水工程”将带来六大生态问题,亟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现状:城市水景观不断涌现

  最近几年,我省部分大中城市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开始了营造“亲水近水”人文环境,出现了大造城市水景观之风。截止2005年10月,我省已有西安、延安、宝鸡、咸阳4市实施了“拦河造湖”计划。拥有浐河、灞河等河流的西安市为了打造“西北第一水城”,继投资近5亿元开辟人工水面3.6平方公里后,2006年又新开工建设“广运潭”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形成近7平方公里的湖面;咸阳市在渭河河道上建造了“咸阳湖”,规划投资6-10亿元,最终将形成6.4平方公里水面。延安市也准备计划投资2.95亿元在延河上修建9座橡胶坝,在河上建5个景观功能区和4个景点。

  忧虑:缺水省份反而奢侈用水

  虽然“圈水工程”的建成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不少的水利、环保专家却认为这些城市之喜中却隐含着生态之忧。民盟陕西省委指出,我省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省份之一,居全国第18位,且65%集中在汛期,71%集中在陕南,使得关中、陕北的水资源更加紧缺。陕北人均水资源量也低于国际社会公认的最低需水线,而关中地区作为陕西省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也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8,远远低于绝对缺水线。耗巨资圈占大量淡水造景的这种水资源利用奢侈之风,不仅不符合省情、水情,还导致生态隐患丛生。

  问题:六大生态隐患祸及未来

  ■地上成景,地下成灾:“圈水造湖”使城市地下水位短期内大起大落,影响建筑安全。有些城市在“圈水”形成巨大水面后,市内地下水位不断上涨,导致地下人防工程多处涌水,一些防空洞成了“地下河”。如果防空洞被长期浸泡出现坍塌,必将对建筑密集、高楼林立的城区构成巨大威胁。

  ■上游成景,下游成灾:上游筑坝拦水,必将影响河流生态基流,造成下游河道部分时段干涸、断流,激化上下游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矛盾。枯水季节,城里的湖面碧波荡漾,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但下游河道却来水骤减,仍然无法摆脱脏乱差。一遇干旱,农民吃水难、浇地难,城市人却划着小船游湖,人为制造了水资源利用的城乡差别。

  ■污染难以控制:据专家介绍,渭河水量仅占陕西的16%,却接纳了全省80%的污水,干流基本丧失使用功能。在渭河这类来水少、含沙大、高污染的北方河流上筑坝蓄水,蓄起来的可能是一池污水,形成臭湖。

  ■泥沙淤积严重,影响防洪安全:由于建橡胶坝要打水泥基座,使河床不能变动,会造成泥沙淤积。据了解,“咸阳湖”2006年7月6日开始蓄水,到8月份坝前淤积的泥沙已接近30厘米厚。目前,一些城市用橡胶坝蓄水的水量已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一旦出现较大洪水,必须塌坝行洪,这样必将造成局部河段水量陡增,影响防洪安全。

  ■蒸发量大,浪费惊人:2006年7月6日,“咸阳湖”蓄水时,1号橡胶坝水面高于亲水平台10厘米以上,到16日水面下降了50多厘米,7月17日不得不再次蓄水。据有关专家测算,仅咸阳市的蓄水工程,一年就得蒸发掉150万立方米的水。水面大了,蒸发量必然大。如果花几亿、十几亿元资金搞起来的工程变成当地最大的耗水工程,造成的损害将是巨大的。

  ■造成黄河生存险境:在黄河流域一些城市争相圈引干流、支流河水大手笔“造景”之际,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天然径流量降至450亿立方米,但流域内实际水耗用量却达350亿立方米。黄委会主任李国英说:“黄河的水资源利用已突破河流承载极限。”2003年,黄河流域出现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水荒”,入海水量一度每天只有几个立方米。

  隐情:圈水背后的利益趋动

  除了带来的生态问题之外,“圈水工程”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利益问题。“圈水工程”虽然大都打着“河道整治”、“防洪”、“保护湿地”等名义,但背后的重要目的是助推城市地价上升。咸阳市修建“咸阳湖”时,在河道两岸拿出近900亩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咸阳市一度出现这样的招商广告:“去咸阳湖边搞房地产,赚!赚!赚!”先行“圈水造湖”形成的“财富效应”,引起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宝鸡市在有了“金渭湖”后,当地的房价也是一路上涨。

  开发商赚了,而“圈水工程”却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陕西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何家曾指出,在平原河道修建挡水建筑物必然会产生淤积。根据河工模型试验,“咸阳湖”蓄水渠的泥沙淤积量在40万-77万立方米,每年的清淤费就要近千万元。如果出现大的问题,还势必将造成大的经济损失,无形中增加了财政负担。由“圈水工程”带来的“圈水钱”从哪里来?“圈水债”又由谁来还?

  建议:从现在做起从严控制监管

  如何尽量避免和减少城市“圈水工程”带来的弊端,省民盟在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提出了3点建议。从河流整个流域的全局出发,加快出台细化的河流取水、蓄水管理法规,刹住因利益驱动乱圈“景观水”、乱造“景观湖”之风;对正在规划中的项目,一定严格审批,谨慎论证,邀请环保、水利等各方面的专家作严肃认真的考察评估,并将分析论证报告公示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最终达到各方面都满意的结论;对已建成的“圈水工程”加大监管力度,已经造成危害的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5、长江水位遭遇140年最低纪录意味着什么 

来源: 新京报2007-1-28 (汪永晨)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2/2007/01-28/014@020740.htm

  低水位是近几十年来首次出现,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可能丝毫不亚于洪水,但其影响往往容易被忽视。

  媒体日前报道,2007年1月4日长江干流中下游遭遇140年来水位最低纪录;《人民日报》2006年11月7日也报道说,湖面干了,鱼儿少了,鸟儿走了,鄱阳洞庭齐喊“渴”;《天府早报》2006年8月20日则报道,成都“生命河”岷江首次热得断流;《滇池晨报》2006年11月9日报道:“又没水了!”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鄱阳湖、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云南水资源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岷江前些年水的流动是可以用汹涌澎湃来形容的。怎么一下子这些江河就都成了这样?

  这些江河湖泊的低水位、叫渴,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吗?

  饮水。2006年8月岷江断流。65岁的刘佛成老人伫立岷江河滩说:“在岷江边上生活了65年,我从没见过岷江断流。”他家对面山坡上的玉米林已经焦渴发黄。老人没想到,曾经奔腾不息的岷江,今年竟然用水泵都抽不上水来了!水流量已减少50%的岷江,出现了数段长达十多公里的干涸无水河道,大片裸露的河床和大块突兀的石头触目惊心。

  “又没水了!”家住昆明市的缪娟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我们一家五口每月还用不到两吨水。”缪女士有些自豪又有些自我解嘲地说。2006年7月下旬以来,昆明城市供水紧张。“水荒”正在袭击四季如春的昆明。

  洞庭湖水位走低,使得湖区农业受到影响,不少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位于洞庭湖西岸的益阳市,2006年秋天靠湖水自流灌溉的传统做法受阻,近4万亩农田出现干旱,其中南县、沅江的部分地方还出现了生活用水困难。洞庭湖低水位长时间持续,已开始影响到湖区大量居民的饮水安全。

  航运。1月3日,长江湖北沙市段日水位是负0.77米。干流枯水增加了航道维护难度。有关专家提醒,由于枯水期水位特低,广大船舶运输单位要严格按照长江航道局公布的维护尺度配载,以免发生搁浅事故。“我们的趸船根本无法靠近码头台阶。”“往年就是水位再低也会淹没大约两到三级台阶,今年的江水居然退到最低级台阶外20多米,泥沙越积越多,人踩上去就会下陷。”这是武汉轮渡客运公司工作人员说的。洞庭湖,10月份几乎每天都有外地船只误入浅水区而搁浅,往来船只在航道内剐擦或轻微相碰事故时有发生。在岳阳港码头,记者看到千吨级以上的货船由于水浅已无法靠岸,只能通过小船渡运才能将货物卸载上岸。长江干流枯水增加了航道维护难度。元旦期间,长江航道部门加强了探测和测量,并紧急调集十多艘现代化挖泥船驻守在长江重点江段,投入5000多人,在2687.6公里的干线上全力疏浚。捕渔。2006年11月份对洞庭湖的渔民来说,应该是捕捞作业的黄金季节。可是,记者沿湖采访却难觅渔民踪影,倒是见到不少渔船被搁浅在干涸的湖床上。东洞庭湖渔政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由于大片水域干涸,目前已有2100户7600名渔民座船搁浅受困,三分之二的渔民已无业可作,渔民平均收成不及上年的三分之一。渔政部门的同志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渔民一年生活全靠捕捞这一季,如今遭遇“渔荒”,很多人今后的生活恐怕会成问题。

  2006年年底,世界顶级专家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在长江里搜寻了一个半月白鳍豚,一头也没见着。原农业部长江资源管理办公室陈正国先生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白鳍豚、江豚都以鱼为食。由于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加之修坝阻隔了鱼类江湖间洄游,长江里的四大家———草鱼、青鱼、鳙鱼、白鲢的鱼苗这些年来锐减了80%。

  鲥鱼,因形体美丽被古代诗人称为“水中西施”、“南国绝色之佳”,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我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然而,如今的“水中西施”已身影杳然。鲸豚类专家周开亚教授说,长江名贵的渔业资源还有:河豚鱼、鳜鱼等。造就一个物种至少要200万年,而破坏一个物种也许只要几十年甚至几年。

  岷江,近40种鱼类已遭灭顶之灾,其中的珍稀鱼类已经基本消失。按照生物学家邓其祥教授的调查,岷江上游的鱼类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的40种下降到如今的16种,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虎嘉鱼已经在汶川河段消失10多年了。

  这样的低水位,给我们的政府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以前对“高水位”(即洪水),我们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应对处理机制,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而低水位是近几十年来首次出现,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可能丝毫不亚于洪水,但其影响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政府应尽快建立像应对洪水一样应对低水位的预警机制。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长江鲥鱼

 

16、谁在“便宜”环境污染企业

来源:科学时报2007-1-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583.html

  一项迟来的处罚决定日前从国家环保总局发出,这就是对松花江污染事件的“元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作出的罚款100万元的决定——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引发了震动颇大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法制日报》1月25日)

  对于这起被专家看成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严重一点讲,也是损失无法估量的特大污染案件,有关部门却只能开出100万元的罚单,让人吃惊不已。原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环保部门对造成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单位只能处以最高100万元的罚款。可100万元对于财大气粗的中石油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毛毛雨”。这样的处罚能让该公司吸取教训么?能够警示后人么?只能说,如此“便宜”的罚款不仅让环保部门尴尬,也让百姓感到失望。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算了一笔账。他在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的一家重点污染企业调研时发现,2005年这家企业应当缴纳排污费116万元(实际上只交了36万元),加上环保部门对其罚款4万元,这家企业一年违法排污总成本为120万元,违法100年也不过1.2亿元,而这家企业的环保要达标至少需要投入1亿多元。违法成本与守法成本竟有天壤之别,这导致污染企业“宁愿认罚不治污”成为普遍现象,企业的排污设备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严重,显然与污染企业的违法成本太低有关。

  与此相反,国外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历来持严厉态度,在美国,这一处罚经常达到数百万美元甚至更多。比如,据媒体报道,杜邦公司2005年12月所接受的美国环保部门开出的罚单,总额竟为1025万美元,同时还被要求出资625万美元用于相关环保项目。虽然都是依法开出的最大罚单,两相比较,孰轻孰重,哪个更有威慑力,不言自明。

  “法律不得使违法者通过违法行为而获利”,这是法律的名言也是原则。“现有环保法律、法规偏软,对违法企业处罚额度过低”,已成为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眼中的环保老大难问题。当环境违法能为违法者带来利益时,实际上是在鼓励、纵容违法,这时违法便会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如何修补法律漏洞,让环境违法者付出应有的违法成本,罚到他们不敢再违法,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17、环保风暴:让等待观望者得不偿失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1-28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558.html

  国家环保总局向媒体曝光了82个严重环境违法项目,并首次对四大电力集团和四个地区采取“区域限批”政策之后,大部分被通报的企业和地方立即行动起来,按照环保总局的要求,积极落实整改措施,并举一反三,开展自查自纠,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例如,华能集团的三台机组已全部停运;莱芜市党政主要领导专程到莱钢集团督促整改,并要求对2005年以来的全市所有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清查;河北省政府要求积极整改违规项目,并对2000年以来的建设项目进行彻底清查。环评执法行动已经起到了惩戒环境违法行为、遏制高污染项目盲目扩张、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作用。

  虽然这次“环保风暴”所波及的范围和力度,大大超过前两次,但是仍有对“风暴”来临无动于衷的企业和地方。环保总局近日在对各地的违法建设项目整改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一些违法企业和当地政府行动迟缓,未严格按照环保总局的要求立即进行整改,而是消极观望,等待“风暴”过去;有的则阳奉阴违,瞒天过海,如山西中吕焦化顶风偷排生产废水,并欺骗检查组。更有甚者,在检查组到达之前,平顶山市、汝州市政府还不知道环保总局采取的环评执法行动,更没有对名列通报批评名单的河南天瑞集团采取任何措施,真可谓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在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这次“环保风暴”的时候,地方政府竟然不知道有这么一档子事,让人感觉到这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似乎生活在世外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实际上他们对世事洞明得很。之所以能这样置身于“环保风暴”之外,是因为他们熟悉环保部门的招数,对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最严厉的处罚不过罚款20万元,出了像松花江污染那样大的事,也不过罚了区区100万元,如此而已,能厉害到哪里去?我们无法判定这些地方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假的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正是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纵容,对国家环保政令和法律的漠视,才使环保执法效力打了折扣,政令贯彻遇到了“肠梗阻”。

虽然“环保风暴”一次比一次猛烈,但是,一次比一次吃力,这是因为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必然触及更多人和更大权势集团的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也就越来越大;这是因为环保部门势单力薄,难以抵挡汹涌而来的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狂潮。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和重重的执法困难,笔者建议,环保及有关部门应进行制度创新,采用综合性手段,提高执法效果。一要把“区域限批”政策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变为常规动作,对顶风违法、消极等待、整改不到位的地区和违法企业,延伸限批范围;二要联合其他部门共同采取类似于“区域限批”的严厉制裁措施,建立环保“统一战线”,实行综合治理;三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如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按日累计处罚”,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情节严重的,要进一步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四要加大环保问责力度,严肃查处地方政府违法出台“土政策”、不适当干预环境执法的行为,坚决追究政府和企业有关负责人的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如此,方能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8、张博庭:水电的温室气体减排作用

来源:人民网科技 2007年1月2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6349

演讲嘉宾: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

主持人: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史立山 

会议名称:绿色能源论坛第一期(2007年1月27日)

主办方:

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中国水电学会

中国大坝委员会

有关水电的温室气体减排作用,历来都存在着一些争议。例如,我国的水库从来都是要在蓄水前进行清理,所以,某些所谓热带水库淹没的植物腐败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现象,不大可能出现在我国。再有,所谓某些水电站水库的温室气体排放高于火电厂的传言,都没有说明是否是同等发电量的水库与火电站相比较的结果。深究起来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找不到一个实际的案例。

《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意义

为了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经过紧张而艰难的谈判,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对各发达国家说来,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0.5~0.8℃,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近50年,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增暖更加明显。

温室气体的危害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气候异常、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

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的误区

地球上的碳元素,除了极少量逃逸到外太空以及发生核反应外,几十亿年来基本保持着总数的恒定。而由于地球表面出现一个不断演化的生物圈的存在,又使得二氧化碳,这一种碳元素的氧化物形式,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动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岩石和水的吸附作用下,不断处于含量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物,作为植物体的一部分保留下来,动物、植物(夜间)又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出来。

今天我们所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几十万年前都是郁郁葱葱的植物和动物遗体。由于地壳的变化,这些生物体连同其内部固定的二氧化碳,被深埋地下。

今天,随着人类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的大量开采,并快速、过量地通过发电、供热、工业生产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把这些早已经退出碳循环的地下矿物能源燃烧掉,使得几十万年前已经固定的二氧化碳重新参与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循环,破坏了大气圈的二氧化碳平衡,这是造成地球表面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真正原因。

而抛开二氧化碳循环的大概念,片面寻求某些所谓的“温室气体元凶”,实在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所谓的牛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尽管我们发现地球上大量的牛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很高,但是,我们根本就不必担心。因为牛总是要吃草、吃饲料。每头牛一生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的碳含量,总不会超过该条牛一生中所需要吃掉的草料中的碳含量。当我们担心牛的二氧化碳排放过高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了维持牛的生命所需要的饲料(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长过程中,可能需要消耗同样多的二氧化碳,并在光合作用下把它变成氧气。正是牛的生长和饲料的生长,一起构成了一次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草料,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了维持地球的碳循环,这些二氧化碳必须有渠道还原回去。如果不是通过牛来还原,就必须要有其它的还原途径。如果这些草料没有被牛吃掉,它们也可能被其他动物吃掉,还可能会被烧掉或者在自然界腐烂发酵再变成含碳的温室气体挥发。

所谓水库的温室气体排放

水库属于人工湿地,其本质与天然湿地没有什么差别。即使现在我们为了解决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同时包括发电获取水能资源),需要有意识地建造很多水库,但是,水库这种人造湿地的出现,相对于近代人类的社会化活动造成的湿地面积缩小,并没有从总体上改变地球表面的湿地面积下降的趋势。

所有湿地都会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几万年来湿地参与地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部分。即使我们观测到了某一地区的湿地,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也根本不必大惊小怪。即便是所谓热带水库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现象,在任何热带雨林中都是自然存在的。

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碳排放

可再生碳排放:在地球表面的各种动植物正常的碳循环。包括使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

不可再生碳排放:从地下把几亿千年前沉积下来的矿物能源开发出来,燃烧后产生的碳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核心问题,不应该是所观测到的碳排放量的大小,而应该是碳排放活动所使用的原料的来源。

如秸秆发电与天然气发电的比较,虽然同样法一度电秸秆发电的二氧化碳要远远高于天然气发电,但是,由于秸秆发电是可再生的碳排放,所以它属于可在再生的能源,不会对地球的温室气体效应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而天然气发电,尽管产生单位电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比秸秆发电低得多,但是,它还是属于把地下的碳元素释放出来的不可再生碳排放,积累起来一定会对地球的温室气体效应,产生不利的影响。“牛屁”与汽车,水电与火电的比较,也都是一样的道理,无论具体碳排放的数值大小如何,可再生的碳排放总是好于不可再生的碳排放。

两类不同性质的碳排放假设已经得到考古科学家的证实

最近,美国加里佛尼亚大学地质系科研人员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地球3亿年前曾发生过大规模温室效应”。

研究人员分析了发生在二迭纪初、4000万年时间段内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气候和生物进化的情况。由于确定3亿年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非常困难,南极冰川中也没有保存下那时的气泡,研究人员使用了综合计算方法,其中包括估计碳同位素C13在方解石中、约塔矿物和植物化石中的含量;再利用方解石中约塔矿物和古生物化石中碳同位素的数据,建立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土壤、植物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图。

通过对该图的分析发现,在古生代晚期时代的千百万年里,就曾发生过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性温室效应,而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在人类出现之前,甚至在哺乳动物之前。

研究人员还指出,今天,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360ppm,是近50万年里最高的时期。今后,如果人类将地球上所有的矿物资源耗尽,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到3亿年前古生代晚期时2000ppm的水平。

结论

不管是“牛屁”也好,水库也好,无论你所观测到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多么严重,它们都是地球正常碳循环的一部分,不可能构成什么温室气体排放的元凶。任何其它所谓的新发现的温室气体排放“元凶”,都只能说是局部的,“盲人摸象”的观测结果,不可能有什么实际意义。

把牛屁与汽车比较,把水电与火电比较的所谓温室气体排放“元凶”的炒作、宣传,完全是一种对《京都议定书》的误导,只能放松人们控制汽车、火力发电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警惕,加剧全球温室气体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