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十六日江河信息导读:

一月十六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1-16

一月十六日江河信息导读:

                  1、潘岳任环保总局第一副局长 展开第3次环保风暴

                  2、潘岳怒斥地方保护伞 坦言一次比一次吃力

                  3、环保总局点名曝光的攀枝花、乐山两项目已关停

                  4、环境问题成民众关注焦点 

                  5、改革促新一轮提价 07年能源资源价格再涨

                  6、“土政策”挡执法 环境执法暴五大“怪现象”

                  7、英国垃圾侵入中国调查:当地河水完全变黑

                  8、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马军:绘制水污染地图

                  9、东湖被弃汤逊湖被污染 江城尚无后备饮用水源

                  10、辽宁设辽河水污染防治资金 一亿元用于水源保护和污染治理

                  11、公众环保:要关注更要参与

                  12、“环保指数”凸显“健康问题”警示了什么 

                  13、评论:四分之一近海海域中重度污染警示啥?

                  14、群众饱受污染之苦 只能如此无奈吗?

                  15、危害人体及环境 “洋垃圾”不叮无缝的蛋

 

1、潘岳任环保总局第一副局长 展开第3次环保风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年01月16日 (章轲)

http://env.people.com.cn/GB/5287040.html

  [内容速览]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升任第一副局长,称再出现像松花江这样的重大污染,如处理不及时,应对措施不到位,他将辞职。

  国家环保总局第一副局长潘岳:与传统的利益格局斗争到底

  大量违规建设项目上马和被叫停,表面上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更深的层次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本月11日,中央再次大幅度调整国家环保总局党组班子成员,任免官员涉及4位副局长。

  副局长潘岳升任第一副局长。

  此时的潘岳,正在指挥担任环保总局领导职务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场大仗:第三次环保风暴。

  “以往,媒体都喜欢用环保风暴来形容每年年初环保总局的大动作。我可以告诉大家,第三次环保风暴今天开始了。”10日晚,潘岳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你看,我们不是已经把六盘水‘拿下’了吗?”

  但潘岳高兴的时候并不多。

  平均两天一次的环境污染事件,不仅让国家环保总局疲于应付,也让潘岳疲惫不堪。“再出现像松花江这样的重大污染事情,如果处理不及时,应对的措施不到位,我也将辞职。”潘岳说。

  区域限批,针对地方政府“不作为”

  继2005年、2006年两次环保风暴之后,本月10日,环保总局发动了第三次环保风暴,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首次使用“区域限批”的办法,对唐山市、吕梁市、莱芜市、六盘水市等4个城市及国电集团等4家电力企业处以“区域限批”的制裁,以遏制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

  消息传出后,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到82个项目和区域限批的问题上,却忽视了一个关键性的新闻点:2006年,国务院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并没有实现。

  这是官方首次证实:2006年的环保业绩,依然不及格。

【1】       【2】 【3】 【4】

2、潘岳怒斥地方保护伞 坦言一次比一次吃力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07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220/77106/77109/5284551.html

与前两次“风暴”相比,这次涉及的项目和资金比前两次少一些,请问这次“风暴”跟前两次相比有什么变化?

  潘岳:主要变化就在于“区域限批”政策。这是环保部门首次使用这一政策。此次执法行动直接查处的金额表面上看,似乎比前两次略小一些,但是因为“区域限批”而可能停止和延缓的项目金额也许会达十倍以上。所以,无论从波及的范围还是力度上,此次环保执法都要超过前两次。

  为什么要使用“区域限批”政策呢?是因为我们深刻感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2006年,降低能耗4%和主要污染物减排2%的目标没有完成,反而有所上升。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GDP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这种增长方式不改变,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目标就永远实现不了。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7年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面对这样的形势和任务,以往温和的环境管理手段已经不合适了。我们需要更震慑力的手段。

  在2006年12月新开工项目清查专项工作中,我们已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安监总局等七部委形成共识,今后将逐步对各项建设程序执行不力的地区,采取暂停项目审批或核准。环保总局此次先行试验。如果可行,也能对其它部委提供借鉴。如果各部委都能这么做,就能让中央宏观调控的政令得以更加畅通,就能在各方面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济观察报:经过前两次“风暴”,公众意识到,借助“环保风暴”来提升中国的环保工作,其实并不是一种常规的管理办法。那么,环保总局之所以采用这种非常规手段,是否跟中央的环保政策在地方总是失灵有关?

  潘岳:是的。在法律上,我们没有权力撤掉包庇污染的地方官员的职,也不能够直接关停污染企业,就算罚款,也就十万二十万,特大事故不过100万。行政体制上,地方环保局的财政和升迁都归地方政府管,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变成了地方政府的“项目经理”和污染企业的保护伞;甚至有的地方环保局局长要举报当地污染只能写匿名检举信。在这样一个权也不够、法也不够的情况下,中央的环保政策要么失灵要么大打折扣。这不光是我们的困境,也是整个宏观调控的困难所在。

  用正常制度处理是我们的首选,但在许多人漠视正常制度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不能等。一部法律的出台要好几年,管理体制的改变可能更长。等到那一天,环境问题可能已经积重难返了。我们得在现状下想出新的解决方案,“区域限批”就是我们的创新。

  其次,新的制度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通过多次博弈建立起来。一次“环保风暴”就是一次和地方利益、行业利益、部门利益进行的博弈,每一次都确立一个新的规则。案例的累积和法律的出台才能最终建立起制度。所以,不得已而为之的“非正常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起正常的制度。更何况,“区域限批”本来就有十种法规依据,也并非什么“非常手段”,只是我们平时忽视而没有使用罢了。

  经济观察报:在这次被点名的名单中,四大国有电力集团的名字很醒目,还有对四大地区的批评,请问环保总局这次的点名是如何考虑的?

  潘岳:主要是按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集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来考虑的,钢铁、冶金行业不符合产业政策、未批先建和越权审批现象严重,山东省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轧薄板一期工程属这一类,火电项目“三同时”违规现象严重。

  环保审批虽严,但跟踪监管能力不到位,导致许多项目正式投产后都未兑现当初的环保承诺,在当地政府庇护下使环保“三同时”制度流于形式,如河北省唐山发电厂落实关停5×50MW小机组问题,部分违法项目毫不理睬环保总局责令停止建设和限期改正的要求,继续建设和运行,如山西吕梁焦化厂一期工程整改措施落实。

  经济观察报:有人认为前两次的“风暴”有点虎头蛇尾,最后的实际处罚其实并不如点名批评时说的那么严厉。这次的检查环保总局怎样保证处罚的力度和效果?

  潘岳:前两次“风暴”并没有虎头蛇尾。媒体的印象可能来源于“既然叫了停,为什么又开工”,这是法律的限制造成的。

  刚才讲了,我们不能彻底停工,不能高额罚款,也不能撤谁的职。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争取到了制度进步。第一次风暴主要打的是程序违法,并不是说这些违规项目本身就是污染项目,而是说它们应该履行环评程序但却没有履行。从那之后,凡是发改委核准备案的重点项目都能够履行环评,这是个普法过程。第二次风暴之后,环评由“项目”层面到了规划层面,规划环评的法律正在国务院法制办的审核之中。

  至于第三次,“区域限批”本身就是最大限度的处罚。以往很多违规项目补办手续后,对于答应上的环保设施能拖就拖。我们也不能处罚他们。但这次,一天不整改完,他们的其他项目就一天不能建。这就没有退路了。在监管层面,这次将调动我局新成立的五大督察中心的力量,一个一个项目去盯,全局上下联动,共同完成监督工作。

  经济观察报:大家都感觉,三次“环保风暴”都跟潘副局长的个人风格有很大关系,每次风暴都涉及这么多人、项目和资金,可能给您树敌,您是如何看待“环保风暴”和您个人的关系的?

  潘岳:坦率地说,我一次比一次感觉更吃力。因为,事情已开始总是最好做的,空间大呀。但越往后,你离底线就越近,每前进一步的代价就越大。

  但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因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的关键时期。转型不是什么时候想转就转的,历史机遇可能只有一次。错过了,得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这伟大的转型,这个转型很艰难,总书记叫它“新的长征”,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未来,这个党的未来,可能取决于这段路我们走不走得好。

  一个人,刚好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能够为这转型做一点事情,这是很幸运的。如果做不好这件事,这不是一个“遗憾”的问题,而是一个“要负历史责任”的问题。至于选择“风暴”的方式是否和个人风格有关,我只能说,一半有关,而另一半则是必然。“润物细无声”只能在一个法律和制度健全的社会中有效;在当下中国这样一个法制脆弱、利益格局复杂的社会中,改革措施常常“法乎其上,只得其中”,为了“得其上”,“矫枉过正”就成为必然了。

  一句话,是暴风骤雨还是和风细雨全凭特定的历史阶段而定。至于对个人的影响,我只能说,作为一个从政多年的老官员,我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直走下去。

  经济观察报:环保总局几乎每年都在年初左右掀起一场“环保风暴”,这种方式是否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每年一度的例行风暴?

潘岳:每到岁末年终,我们都会对本年的环境形势做一次评估,对问题项目做一次清理。例如,对2006年环境形势的分析就使我加剧了一种紧迫感,促使我觉得必须采取行动。当然,对环境违法事件的查处,并不非得在年初,更不是“例行风暴”。而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发现一批处理一批,我们随时都会行动,我们随时都会发布。我们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3、环保总局点名曝光的攀枝花、乐山两项目已关停

来源:《四川日报》2007年01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86900.html

  国家环保总局通报我省两个环境违法项目后,13日、14日,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核查组奔赴项目所在的攀枝花、乐山两市,进行核查。到昨(14)日晚,中国华电(集团)攀枝花发电公司新庄电厂一台50MW机组被正式关停;乐山市四川其亚铝业集团15万吨电解铝及12万吨碳素项目,也按照核查组意见认真整改,并作了没有完备所有手续前绝不动工的承诺。

  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中国华电(集团)攀枝花发电公司煤矸石发电技术改造工程和四川其亚铝业集团搬迁项目“上榜”。为核查这两个项目被曝光后的情况,13日,14日,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主任马宁带队组成核查组,对其进行了核查。

  13日,核查组对中国华电(集团)攀枝花发电公司“以小代大”煤矸石发电技术改造工程进行了现场核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对生产现场的检查,核查组发现该工程存在以下问题:未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环评批复中关于采取“先拆后建”方式替代原10台小机组(共计286MW),只是于2003年5月前关停了其中7台小机组,而河门口电厂1台50MW机组和新庄电厂2台50MW机组至今仍在进行发电生产,未实施关停。

  综合考虑攀枝花方面提出的电网改造、安全供电、电力紧张等问题,核查组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即2007年1月14日关停新庄电厂一台50MW机组;2007年4月30日前关停新庄电厂另一台50MW机组;攀枝花发电公司立即将有关情况向国家环保总局汇报,然后按总局要求确定河门口电厂一台50MW机组的关停方案。

14日,核查组对位于乐山的四川其亚铝业集团搬迁项目进行了核查,据了解,该项目存在尚未通过环评就擅自动工的问题。核查发现,2006年7月26日,乐山市政府已对其亚集团搬迁项目进行了清理,同年8月15日,迁往地夹江县政府向其亚集团发出停工通知。经核查,该企业已按要求停工至今。(李丹)

4、环境问题成民众关注焦点 

来源:南方日报2007-1-16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281.html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出炉,两项不及格再敲警钟

  环境问题成关注焦点

  82%的人“谈食色变”,81%的人“饮水思危”,73%的人“忍气吞声”……被誉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晴雨表”《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简称“民生指数2006”)昨日发布。该指数表明,环境问题成为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86%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危害健康。

  “民生指数2006”显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两项不及格的尴尬分数为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再次敲响警钟。

  调查还表明,虽然大部分公众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严重,但普遍对政府的环保努力表示肯定。有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和“比较重视”。对环境部门在工程或工业项目开工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做法,70%的公众投出赞成票。对污染项目“关停并转”的做法有70%的公众表示赞赏。

  在访问的14类问题中,被访者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占82%;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食品安全问题的被访者占38%。在城市中,对居住社区农药和化学品使用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占17.2%。由环境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土壤、水源的不洁和大量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使老百姓对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忧心忡忡。

  对于饮用水污染问题,被访者中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达到81%;在城市中,对饮用水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占21.7%。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是2006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频繁发生的流域水污染事件,饮用水水源污染又让老百姓忧心忡忡。

对于空气污染问题,被访者中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达到73%;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空气污染问题的被访者占42%;在城市中,对空气污染不太满意的占39.6%。面对日益增多的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公众每时每刻都在“忍气吞声”。 作者: 袁丁 王会波

5、改革促新一轮提价 07年能源资源价格再涨

来源: 经济参考报2007-01-16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7-01/16/content_7663193.htm

在历经了2006年的全面涨价之后,能源资源产品今年的价格走势如何?来自众多专家的观点是:持续看涨。

“近一两年内,煤炭价格还将继续上涨20%;电力平均价格也会随之小幅上扬;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存在上涨的冲动和压力;而天然气无疑将成为所有能源资源中涨价幅度最大的产品。”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中心主任史丹在结合政策调控、供需关系和国际市场影响等因素后作出的判断。与此同时,一场涵盖了水、土地、铁矿石、稀土等范围更加广泛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大幕已徐徐开启。

价格改革促成新一轮提价 一场触及定价机制的能源资源价格改革方向已经非常明确。在即将迎来2007年的时候,业内盛传,一份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价格司起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方案——《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即将上报国务院。

按照这一方案,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将从水、石油、电力、天然气、煤炭、土地等领域展开,并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整套方案的最大变化在于,把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计入上述产品的定价中,如果这一价改方案得以通过,则意味着相关能源资源性产品即将迎来新一轮提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思路,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国能源形势的压力。“目前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水、电、气、石油、土地等资源价格由于受到政府管制,已被严重低估;其次,资源的低价或免费使用,又无法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使得损害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大行其道。”一位行业观察家这样告诉记者。

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同时,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严峻的形势让资源价格改革迫在眉睫。

“当前价格改革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价格能真正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合理配置资源。”一位能源专家说,“价格改革虽然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提价,但是此次改革的结果却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油气资源追赶国际价格

以2006年的提价“热点”天然气为例。近几年石油、液化气、煤炭等能源价格均呈上涨势头,天然气价格明显低于其它可替代能源的价格。按热值当量测算,目前天然气价格仅为原油价格的30%左右,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天然气与原油比价通常在0.84至1.21之间。

长期偏低的气价,不利于促进天然气资源节约和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相反,却刺激了市场对天然气的过度需求,造成了供应紧张。自2005年10月以来,西安、重庆、郑州等地相继出现“气荒”,2006年上海市天然气缺口更是高达7亿立方米。

有关专家估算,我国天然气供应缺口到2010年将达到400亿至500亿立方米。如此之大的缺口与我国现行较低的天然气价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业界一致认为,需要加快完善促进节能、保障供应安全的气价形成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常欣认为,油气资源属于战略性稀缺资源,而资源短缺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为抑制不合理消费,就需要运用价格杠杆,调升价格水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国都证券能源领域资深分析师贺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预测,2007年我国天然气价格仍将稳中攀升,并且这一走势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回落的情况,将汽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将航空煤油价格每吨降低90元。对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下调,业内评说不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消费者在内的众多人士认为,此次成品油价格的下调,并不能表明2007年油价的走向。

“我认为,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仍有可能继续上涨;但像2006年前三季度那样的大幅上涨将很难再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对本报记者表示,“受此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总体上也将小幅上涨。”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即使国际原油价格基本平稳,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存在上涨的冲动和压力。”史丹表示,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我国炼油企业亏损问题比较突出,进一步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已被有关部门提上议事日程。2006年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成品油价格改革办法,并按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先后两次调整了成品油价格。但由于这一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为稳定市场,成品油价格改革并未完全到位,按新的价格形成机制,我国成品油仍未达到应调整的价格水平。

成本提升成为煤炭涨价内在动力

如果说油气资源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那么作为一个煤炭净出口国,我国煤炭产品价格则主要受到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和煤炭成本上升的压力。“2007年我国煤炭消费仍将快速增长,但供不应求的矛盾应有所缓解。随着煤炭开采成本的逐步合理化,其成本的上升压力将使今年煤炭价格呈现稳步上行的态势。”周大地作出如是判断。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周大地表示,我国的低价能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环境成本,要想达到节能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一个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而形成能源资源价格长效机制的当务之急就是对能源资源成本的还原。“以煤炭为例,目前很多地方都没有将诸如矿工的安全、健康问题,煤矿开采对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因素纳入成本核算,或者说是严重低估了这些外部成本。”周大地告诉记者,国家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使用的考虑,将陆续出台各项政策,从环境、可持续发展、劳动力、安全等方面推动煤炭成本上涨,而这必然使煤炭价格进入一个新的上行通道。

据了解,国家对能源资源成本的还原正在按计划进行,比如矿业权无偿取得应改为有偿取得;强制矿山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加大安全投入,还原安全成本;强制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矿山环境的恢复、生态补偿,还原环境成本;所有能源生产销售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基本收入、基本福利等权益,还原人工成本。 [陈清泰:能源价格应充分反映稀缺性]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信息中心副主任郝向斌则通过近年来煤炭价格的走势,对2007年煤炭价格进行了预测。“市场煤价格今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其中不排除年中用煤淡季的价格疲软。”而对于合同煤价格,记者从1月10日开始在广西桂林举行的全国煤炭合同汇总会上获悉,在为期七天的汇总会首日,冶金、化肥、炼焦等行业用煤合同已基本全部签订,且大部分合同价格已经确定,价格平均上涨10元至30元不等,涨幅在3%至5%之间;而对于占合同煤绝大部分的电煤而言,由于一些煤炭企业要价过高而使煤电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据郝向斌判断,今年电煤涨价幅度应与2006年基本相当,45元至55元的价格区间应属正常。

史丹则预测,今明两年我国煤炭价格将出现20%的上涨幅度,电煤价格的上涨又会推动火电成本的上涨,但是一方面电力企业自已会消化一定的成本,另一方面成本较低的水电供给将逐步增长,因此电力平均价格的上涨幅度要小于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史丹表示:“由于电力产品不能储存,电力价格的上涨有时还不能完全取决于成本,电力需求的减缓对电力价格上涨也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价格交叉补贴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居民用电价格上涨的幅度可能要高于大宗工业用电价格的上涨。”(王莉)

回顾:2006年中国能源资源十大新闻

2006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年,能源资源领域发生的新闻引人关注。

一、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二、上半年GDP能耗不降反升,实现节能目标任重道远

三、中国谋求国际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话语权

四、电力供需拐点浮现,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

五、国家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

六、镇海石油储备基地建成,中国加强能源安全

七、开放原油及成品油批发经营权,石油下游市场全面放开

八、中国首条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工程启动

九、“水荒”瓶颈日益凸显,水价进入上升通道

十、煤矿安全事故出现回潮和反复

6、“土政策”挡执法 环境执法暴五大“怪现象”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7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84236.html

  针对湖北省当前严峻的环境执法现状和环境形势,湖北省政府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差距,提出整改措施,全力扭转环境执法软弱和工作落后局面。从2007年1月1日至2月底,湖北省各级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由省环保局牵头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一次拉网式、地毯式的复查(严查行动“回头看”)和集中整治行动已全面展开。

  “环境执法绝不能软如豆腐,要像钢铁一样硬起来!”湖北省副省长阮成发在近期的各种有关会议和调研时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

  湖北省当前存在哪些环境执法问题?面临哪些不利局面?记者前不久随同国家环保专项行动督察组赴湖北5个地、市抽查了有关情况。

  “土政策”挡执法

  近3年来,湖北省环保专项行动都将清理地方限制环境执法“土政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不少县、市政府仍推行以“宁静日、零收费、零罚款”为主要特征的“土政策”,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环境行政执法与监管,导致一些环境违法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洪湖市人民政府2004年2月出台《洪湖经济开发区大兴工业园投资兴业优惠政策》规定:每月25日至30日为行政管理部门到企业进行例行检查的活动时间,其他时间为企业安宁生产日。

  咸宁市纪委、监察局2005年11月印发《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八不准”规定》中明文规定,不准职能部门未经批准在企业“生产宁静日”(每月1日至25日)进入企业检查、收费和罚款。

  江陵县人民政府2005年7月制订的《江陵县工业园区投资优惠办法》规定,“本级行政性收费实行零收费制”、“对园区企业实行封闭管理、挂牌保护”。

  假“挂牌督办”顶执法

  2005年,荆门市挂牌督办13家企业,但截至目前只有5家企业完成了整改任务;黄冈市蕲春县挂牌督办11家环境违法企业,目前仅结案两家;天门市挂牌督办7家环境违法企业,目前结案4家,其中吉港建材有限公司连续两年被挂牌督办,但至今仍未整改落实;洪湖三民化工有限公司长期超标排放污水,2005年被荆州市挂牌督办,要求2006年10月31日前达标排放,但这家企业至今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黄石市鼎成科工贸有限公司铸造厂污染环境,2005年、2006年两年被当地挂牌督办,但企业拒不执行关停决定,仍在违法生产。

  长期“试生产”拖执法

  湖北省大多工业园区未开展规划环评,有的园区为了招商引资,随意降低准入门槛。

  荆门市钟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34家企业,仅17家办理了环评手续,应完成“三同时”验收的有13个,但到目前为止仅有1家正在履行验收手续,有的企业违规试生产已达一两年。

  潜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共有25家企业、42个项目,未办环评审批的有17个;应完成“三同时”验收的有14个,目前已完成验收的只有3个。

  一些已做环评的企业,并没有按照环评要求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如荆门市掇刀区工业园区内的荆门格林美有限公司已经生产几个月,但简单的沉淀池仍未建设完成。

  “边建设边环评”骗执法

  中、小型建设项目违法违规问题比较突出,“边建设边环评”和“先建设后环评”的现象时有发生。孝感市嘉沦河温泉度假村在没有环保审批的情况下建设投产;广水市中山造纸厂5万吨包装纸项目2004年建成投产,至今没有办理“三同时”验收手续;咸宁市崇阳京钒冶炼公司600吨钒冶炼公司“三同时”不配套,环保设施至今未完善;武汉武钢潍苏威高级陶瓷有限公司滑板工艺扩资改造项目,2006年3月投入生产,2006年10月10日才补办环保手续,但至今未验收。

  基层部门软执法

  湖北省一些基层环境执法人员对存在的环境问题视而不见、思想麻木,上级没有要求的不查,老百姓没有举报的不查,缺乏执法者应有的责任感。

  一些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生产工艺、产业政策不熟悉,找不到、找不准问题,不愿管,不会管。

  部分地方对辖区整体情况缺乏了解,对所监管的企业排污状况说不清,对重点污染源道不明,疏于监管。如荆门、潜江等地对工业园区的企业数量、企业类型和环境政策执行等基本情况不清楚,提供的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相符。石首市环保局环境监察现场记录(停产整顿)与楚源公司试生产实际情况不一致,前后矛盾。

  此外,有些地方对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不向政府报告,该处理的不处理,该停产的不下达停产通知书,以管代法、以收代罚。如潜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低,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性监测数据显示部分企业超标严重,但2006年专项行动期间没有1家企业受到处罚。

  十个“一律”剑指环境违法

  “我们的环保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不怕有问题,怕的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2006年12月21日,在湖北省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上,湖北省副省长阮成发反复强调环境执法一定要硬起来。

阮成发要求,在下一步的环保整治工作中,要痛下决心,做到10个“一律”:一是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的一律不得开工;二是在建项目环保设施未达标的,一律不得投产;三是未按规定申请环保“三同时”验收、长期以试生产名义违法排污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对污染严重的单位一律依法责令限期治理或关停;四是对没有完成环保目标责任书规定任务的地方,省里一律停止审批新的工业项目;五是对没有完成环保目标责任书规定任务的地方,省里一律停止审批工业用地;六是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所有违规码头、垃圾堆放场、畜禽养殖场等,一律限期取缔;七是对降低环境保护准入门槛、阻挠干扰环保部门现场执法检查的行为,一律予以纠正;八是对“宁静日”、“零收费”等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地方保护政策一律废止;九是对县、市降低或取消排污费,经查实后,一律全额追收并上缴省财政;十是对存在环境污染和违法排污的企业,一律向金融机构通报情况,提示风险。

7、英国垃圾侵入中国调查:当地河水完全变黑

来源:央视国际  2007年01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89867.html

广东佛山南海区大沥镇联滘村

  这三天,我们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连续报道了英国20万吨洋垃圾侵入中国污染环境的新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多方求证,我们终于找到了洋垃圾的入侵地,这就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的一个叫作联滘的村庄。我们的记者今天就赶到了那里。

  这里是广东佛山南海区联滘村,这也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一个废旧垃圾回收处理集散地,由于缺乏管理,我们可以看到,废旧垃圾已经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记者在现场看到,烟囱耸立,还冒着滚滚黑烟,村旁边的一条河,河水已经完全变成了黑色,上面还漂浮着各种垃圾。随后,记者来到了村里的垃圾回收处理点,发现分拣垃圾的妇女和小孩,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对垃圾进行分类,在这些垃圾中洋垃圾的身影频频出现。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环保局副局长黄颂华说:“出现污染,主要检测是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

  黄颂华介绍,仅联滘村从事垃圾回收处理的就有400多个经营户,共15000多人,并且大部分都来自外地。附近还有6个村在不同程度的从事同样的工作。在分拣垃圾的过程中,很多经营户都只是简单的通过焚烧进行处理。在这些经营户中,90%都属于无照经营,他们租用当地村民的房屋,频繁变化地点,与政府打游击战,非常不利于监管。对于这次到底是谁从英国进口了20万吨生活垃圾,黄颂华说,目前他们还没有找到确定的目标。

  洋垃圾引起当地部门密切关注

  我们的记者还联系了当地的政府部门,我们这几天的报道也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关注。

  今天,南海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对垃圾集散地作出了具体安排。要求南海区六个村的废旧垃圾企业,在本月18日以前,全面停产整顿。今天晚上,他们将会同公安和消防部门,对进入南海区的每一个主要入口设岗,入境的装载废旧塑料的车辆,一律不许进入。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环保局副局长黄颂华说:“下一步彻底把该地区置换出来,不再作为垃圾处理场地。”

  此外,记者了解到,该地区的环境破坏主要来源于塑料污染,平均每天有250辆车的交易量,每辆车载重3吨,如果按照300天计算,一年就是20多万吨的垃圾处理量。如果彻底整治该地区,将带来大量失业人员。对于这些人员,在有劳动协议关系的情况下,当地政府表示将妥善安置。

【1】 【2】

8、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马军:绘制水污染地图

来源:环球人物2007年01月1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15/114212041960.shtml

  马军为什么会当选“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并入围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100 人”

  是他绘制了“中国水污染地图”

  2006年12月9日,“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北京揭晓,8位获奖者中,马军榜上有名。这对马军来说,毫无悬念;但对公众而言,马军是谁?

  “如果把马军的头像,和篮球明星姚明、银幕美人章子怡一起放在北京街头的广告牌上,大多数路人肯定不知道他是谁。但那些知道的人会说,中国需要像马军这样的人,而且对于这一类人的需求更切。”今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选出 “200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出人意料的是,马军成为仅有的5位上榜中国人之一。

  马军是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3个月前,该中心推出中国第一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发布“中国水污染地图 ”。对于他的当选,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评价说:“只有真正相信环保事业必将胜利的人,只有真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才能获得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称号。”

  在北京幸福家园小区,马军刚刚搬进新办公室。红色的餐桌暂时被用来充当写字台,给整个房间增色不少。38岁的马军显得儒雅而又腼腆。我们面前的透明玻璃杯,白开水袅袅地散着热气。水,对于马军来说,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他的事业。

  唤醒中国“寂静的春天”

  马军之前的职业并不是环保。作为一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毕业生,他的职业生涯从记者做起。1993年,马军进入《南华早报》担任研究员,负责其网络媒体在北京的各项事务。这份工作使马军有机会走遍国内的山山水水,沿途看到的环境问题让他痛心不已。

  1997年,马军站在黄河边的时候,热爱唐诗的他再也看不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黄河已经断流了226 天。看到母亲河的困境,马军开始焦虑。此后只要出差,他总是想多去看看河,行程也总沿着河流的方向。由此,他目睹了更多严重的环境问题,青山不再、绿水不流、湖泊消失、饮水被污,有多少清澈的河流湖泊变成了一个个“没有盖子的垃圾箱” !“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条河流、一片湖泊外在的形态变化,但它反映的是整个生态系统遭受的破坏和退化,这促使我要去做更多的工作。”

  当时他只是一个环保志愿者,但投入了大量时间研读科技文献、历史典籍,进行实地考察。1999年底,他出版了《中国水危机》,书中分析了中国七大流域各自面临的水问题,认为如果不能改变仅仅通过工程措施治水的方针,那中国的很多地区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水危机。《中国水危机》一书印数不多,但一出版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为中国版《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是1962年出版的世界经典环保警示录,美国人蕾切尔·卡逊女士在书中分析了使用化学农药的危害,当时引起强烈震撼;在这本书的影响下,美国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立法限制使用杀虫剂。而马军的书也同样被寄予了厚望。

  “我很难妥协”

  写完《中国水危机》,马军原以为和水的故事可以告一段落。没想到,这仅仅是起点。许多读者和环保人士追问他: “问题如此严重,出路在哪儿?”这推动着马军开始了持续的水资源研究,并逐渐转向环境保护的专业领域。

  2002年,马军加入博信国际信息咨询公司(SinosphereCorporation),当环境顾问。这个公司主要结合跨国企业在华运营的要求,对其环境标准、公共健康安全等进行监控。马军希望从商业角度了解环境问题在跨国企业是怎么解决的。在一次企业检测中,马军看到工人因为做模具时没有戴防护目镜,导致眼睛受伤。他把这个情况写在评估报告里,下次再去调查时发现工人已经配齐了目镜。这使马军更加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环境问题终究是为了人,为了每一个人更好的生存空间。

  之后的2004年,马军作为当年唯一的中国代表参加了“耶鲁世界学人”项目,到耶鲁做访问学者。然而,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巨大反差,使马军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更重了。从耶鲁回来没多久,马军辞去了博信的工作。“我希望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企业只需要降低风险,剩下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必然会有矛盾和冲突。”

  马军说,他很难妥协,他深知妥协对依赖环境生存的群体有多大影响。“工厂里有很多年轻女工,她们几年后要回家结婚生子,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你不能让她们在这么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下苦熬青春。”与她们交谈,看到她们的眼泪,马军说自己不能妥协。“我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她们很信任我,把真实情况告诉我,这就使我有了一份责任。在任何一个污染环境里面,任何一个和我倾诉的人,都让我担负了一种责任,否则怎么对得起别人的信任。”

  2700多家污染企业被曝光

  在耶鲁的访问让马军逐渐梳理了思路:中国的环境问题很复杂,但建立一个公开、参与、法治的新型环境管理体制必不可少。马军一直在思考:“我们能在信息公开上做什么?”

  他决定成立一个研究机构。“既然我一直在倡导这样一种方式,为什么不自己尝试一下,看看能取得什么效果?”今年6月,非政府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中心的启动资金不多,主要来自国内赞助,员工只有4名。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任何商业经营,要维持中心的正常工作,还要进行环保研究。然而马军却说,他心里很踏实,可以倾情投入自己喜欢的事业,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而这种源源不断的幸福也带来了他工作的动力。

  “中国水污染地图”是研究中心投出的第一枚“炸弹”。通过这张数字地图,可以检索到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2700多家污染企业被曝光,其中33家以环保著称的知名跨国公司面临“跨国污染转移”的质疑,包括有 “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如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长春百事可乐公司等。

  “编制水污染地图最主要目的是让污染企业现形,促使排污企业承担起环保责任。”对于地图中的数据来源,马军说:“主要有两方面:政府数据和民间数据。政府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公报、各地区环境状况公报和环境质量公报等官方渠道和权威调查数据。由于民间数据审核困难,我们会把它与官方数据做出区分。”

  水污染地图还特别设计了“环境信息公开指数”,基于水质监测、排污状况和污染源信息公示三方面情况计算。遗憾的是,在这张地图上,超过100个城市得分为零,因为它们没有向公众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水污染信息。

  马军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研究中心也面临着资金、人才等问题。太阳未升开始工作,月亮出来还未下班,这就是马军的生活。不久前他和一些环保组织在云贵川考察,由于风餐露宿加上高原反应,有的考察队员身体吃不消,每天依赖速效救心丸。这让马军感觉有点悲壮,但有这样一群人在热忱地关注环境,与他们同行,马军又感觉很幸运。

  在马军办公室的大书架上,有一张照片很醒目:蓝绿的江水和青山交相呼应,是难得一见的美景。马军告诉我,那是怒江。“当我走在这个风景中,体会到的是这些年经济发展中被逼迫到角落的自然。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十几年的时间中就消耗掉这一切?现在我们还能领略到的这些山与水,是不是应该留一些给子孙们看看?”

  马军明白这是场持久战,这个准备一生沿河而走的人,脚步不会停歇。

9、东湖被弃汤逊湖被污染 江城尚无后备饮用水源

来源:《湖北日报》2007年01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87067.html

  作为武汉市的后备饮用水源基地,东湖因污染被放弃了,汤逊湖几年间水质也从三类水变成四类水,不能满足需求。昨日获悉,洪山区10名人大代表联名建议案提议:立法保护一个湖泊,作为后备饮用水源基地。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李长安教授说,随着长江沿岸工业的快速发展,长江运输日益繁忙和船舶吨位的不断加大,近年来,长江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在“百湖之市”的武汉市,东湖和汤逊湖因为缺乏法律的有力保护,均已不能满足后备饮用水源基地的要求。

  而目前,中心城区38个湖泊中,现状水质为劣五类的湖泊共20个,现状水质为五类的湖泊共10个,现状水质为四类的湖泊共7个,现状水质为三类的只有严东湖1个。

人大代表们建议,作为后备饮用水源基地的湖泊,应至少可满足武汉市居民10日的用水,并具有原生态环境。应通过立法,对该湖泊水质进行保护。(孙滨、涂亚卓)

10、辽宁设辽河水污染防治资金 一亿元用于水源保护和污染治理

来源:新浪网 2007年1月1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5437

本报讯辽宁省政府近日决定,设立1亿元的辽河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流域内饮用水源保护、大型企业污染治理、城市污水治理等。

据了解,经41位辽宁省人大代表联名建议,省政府及省环保局、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认真调查和反复研究,多次调整辽河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筹资方案。最终,省政府确定设立1亿元的辽河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为加快辽河污染防治的进程提供了资金保障。

经过辽宁省的不懈努力,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辽宁省辽河流域内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8座,污水处理率达到45%以上;另有8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建成后可使辽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率达到55%以上。流域内工业企业达标率达97%,600多家重点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50余家高耗水企业实现废水零排放。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1700多家,关闭制浆规模在两吨以下的造纸厂12家。预计到“十一五”末期,流域内的污水处理率可提高到70%,届时,辽河流域的水污染状况将有明显改观。

11、公众环保:要关注更要参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1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286489.html

 

  “谈食色变”、“饮水思危”、“忍气吞声”——这是1月15日上午公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中使用的3个关键词,分别描述了中国公众面对的食品、饮水、空气污染问题。

  “环保民生指数2006”,这一由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环保指数,被称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晴雨表”。

  食品安全、饮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位列公众关注度前三位

  “环保民生指数2006”显示,有86%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

  “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仅影响和制约我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威胁到了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磐璞对这组数据作此解读。

  在访问的14类问题中,被访者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有82%的受访者表示,对食品安全“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而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过食品安全问题的被访者则占到38%。

  专家认为,由环境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洁的土壤、水源和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老百姓对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忧心忡忡,“举箸不定”。

  关注度“屈居第二”的是饮用水污染问题。在被访者中,对饮用水污染表示“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达到81%,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饮用水污染问题的被访者占38%,与食品问题持平。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流域水污染事件,让老百姓对饮用水质问题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对于空气污染问题,表示“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被访者占73%。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空气污染问题的被访者占42%,这个比例高于食品和饮水。

  据统计,空气中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是我国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549万吨,超过环境容量一倍以上,全国烟尘排放量达1182万吨。

  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得分都不及格

  “环保民生指数2006”披露了一组让人尴尬的数字: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0分。两项不及格和一项刚过线的分数给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又敲了一次警钟。

  据介绍,环保满意度分数的计算来源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状况的认识和对政府环保工作满意度的加权平均。由于“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三项选择都被计入满意,所以这项统计得分较高。

  数据统计者、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副秘书长王麦玲教授介绍,根据对数据的分析,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到环保意识和环保满意度两个方面的影响。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越积极;环保满意度越高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越高;环保意识对于环保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

  调查发现,在被访者中,看到污染企业破坏环境,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占15.8%;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和劝阻,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占23%;遇到环境问题时,有20.5%的人愿意“向政府部门(包括环保局)反映”。这一数字已经比上年上升了4.9%;虽然比去年下降了0.8%,但是选择“说了也没用,因此一般不反映自己的意见”的比例仍达11.7%。

  统计还显示,在受访者中,“12369”全国环境热线的“知名度”比2005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有76%的被访者不知道该热线。

  “造成这种下降的原因,是我们把选取样本扩大到了农村。”报告执笔人张蓓蓓解释说,这表明,农村居民的环保知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中国信息业协会调查业分会副会长刘德寰教授建议,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环保知识和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扭转公众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缺乏的状况。同时,也要提高低收入者、低学历者和农村地区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和对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

  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重视环境保护

  接受调查的公众对政府的环保工作表示了普遍认可。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和“比较重视”,仅有4%的被访者认为“不重视”。

  对环境部门在工程或工业项目开工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因环境污染而对项目“关停并转”的做法,也有70%的公众投了赞成票。

  “最近的‘区域限批’就反映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决心。”家住北京双花园小区的张先生认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让百姓感到“安心、放心”。

  “这反映了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公众的高度认同,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渠道更加通畅,老百姓与政府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副司长刘友宾说。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正是由于近年来政府环保工作的不断加强,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屡出重拳,加大治理力度,使得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深入人心,无疑增强了公众的信心,大大加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如何产生(链接)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由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环保满意度三个一级指标构成。三个一级指标之下,又分为7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该指数从公众角度出发,系统描绘了目前公众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对环保工作的评价,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模式和态度,以及公众对环境和环保行为的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中国7个地区,28个城市,样本量包括4482名普通居民。访问的14类问题包括:食品安全、饮用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处理、绿化、噪声污染、江河湖泊污染、可持续发展、土地污染、地球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臭氧层变薄、房屋装修污染和生物物种减少等。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主要采取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所有问卷回收后,经复核编码,使用软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数据。

12、“环保指数”凸显“健康问题”警示了什么 

来源: 新京报2007-1-16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845/2007/01-16/015@014844.htm

  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1月15日发布,与2005年的相关数据相比,“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指数”令人尴尬地降为不及格,而公众的“环保满意度”则刚过及格线。公众关注的环保问题集中在切身的食品、水、空气等问题上。这表明,公众眼里的环保问题越发逼近健康问题。这是中国的环保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

  在2005年度指数报告中尚不引人注目的食品问题,今年上升为公众关注的首位环保问题,取代了传统的水、空气、垃圾污染等问题。这说明公众逐步认识到环境污染不但损害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危及到公众个体生命健康本身。

  食品污染比起其他的一切污染来说更直接而致命,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的环保问题已成为生存层面的紧迫问题。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以食品问题为代表的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也容易成为对中国环保现实的遮蔽。在公共信息依然缺乏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切身的威胁使中国公众更多地把环保问题当作一个健康保卫战对待,关注视野也就更为个体化,集中在与家庭生活相关的食品、装修、水等问题上。与此同时,多数公众对指数调查中与直接污染稍远的制度建设、发展思路等问题,缺乏关注的心力,使得相关的认知指数徘徊在2005年的低水平。对能源问题的关心,则更多集中在节省水电的经济效益上。即使是具体而重大的环保问题,如臭氧空洞问题,因为超出了切身利益的层次,也有超过60%的人根本不关注或不怎么关注。

  从两份年度指数的总体情况看,中国公众心目中的环保问题,仍然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仍然徘徊在自发和盲目的个体本能层面,对某些问题的集中关注甚至体现出非理性的恐惧色彩。这除了前文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比如人们面对一堆白菜无法了解其培植经过,对一块肉很多时候也只能依靠常识判断其注水与否,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因素,仍然是超出个体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因素。个体只有在这种组织和制度因素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其社会行为,包括对环保的认知和力行,也才能摆脱掉环保意识中的盲目性,使公众心目中的环保问题超出污染问题、健康问题这样的层面,达到指数设立者们希望的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效果。

  从这一点看,公众参与环保,并不简单是如何监督和向环保部门投诉、打热线,或者做一些公益活动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与2005年相比,对环保部门工作的关注度在上升,对环保热线的兴趣却在下降,虽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诉诸法律的污染事件比率却只有3%。这警示我们,在环保救济与维权、法律细则配套、违法追究与问责等整体机制不明晰的社会结构中,某些具体措施、制度甚至某项法律的效果,都可能是模糊的。

而创设这样的整体机制和明晰高效的社会结构,是整个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是环保部门无法单独承担和解决的。因此,要改变“环保指数”逼近“健康问题”,而相当一部分公众却又对空气污染疾病选择“忍气吞声”的尴尬,还需要在一些更深的层面,既努力推进公民环保权利的具体实现,又通过多种路途使公民切实参与到环保活动之中去。

13、评论:四分之一近海海域中重度污染警示啥?

来源:四川在线2007年01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16/090712049039.shtml

  国家海洋局十二日在北京发布《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二00六年,中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过半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四分之一的近岸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百分之八十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1月13日《中国新闻网》)

  众所周知:在所有的人类生活必需品中,水是最重要的。水是唯一以固、液、气3种形式存在的天然物质,是唯一自然存在的液态无机物质,也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自古以来水灾乃中国众灾之首,“治国先治水”是祖先留下的古训。为争水而引发的械斗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据统计资料显示: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共发生大水灾1092次,建国后,水灾不断减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呈上升趋势。正如有关专家所言:历史发展到21世纪,古老的械斗演变为现代的环境冲突,毫来夸张地说,水将成为21世纪乃今后全球性的重大国际环境问题。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导致了一系列诸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等环境问题。同时,由于人类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得水体弱化或丧失正常功能,不能维持其社会与经济价值,进而危及人类对水的基本需求。据调查,全世界河流稳定流量的40%左右被污染。世界上成千上万的湖泊在生物学上处于死亡状态。对人类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人人获得能满足其基本生理和生活需要的用水量;对社会经济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社会经济系统获得能维系其可持续发展的用水量;对环境子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环境系统获得能维持或改善环境质量的用水量。生态环境的失衡、生物多样化的锐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应像关爱自己的家人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使我们共同生活的生态环境不再遭破坏。

  当今世界,人类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人类享受着物质文明带来的极大舒适之时,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重大环境问题接踵而至,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和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犹如紧紧套在人类身上的枷锁,危及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使地球环境濒临生态灾难的边缘,生态危机正加快步伐向人类走来。作为“生命摇篮”的海洋更是摇摇欲坠,1998年1月,美国《基督教箴言报》呼吁“拯救海洋刻不容缓”。

  中国水资源具有储量偏低,加之时空分布不均和开发利用难度大等特点。所以在倡导生态文明的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人类由牺牲环境和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换来的“黄色文明”、“黑色文明”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文明”。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进入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作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严格遵守法律的硬约束,努力构建环境伦理的软约束,不仅要做“绿色文明”的倡导者,更要做“绿色文明”的践行者。要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而是让人们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爱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只有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从源头控制入手,不断探索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深入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发展观念,才能赢得环保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同时,期待我国各地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注重发展数量和速度的同时,更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注重今天发展的同时,也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和良性循环。

14、群众饱受污染之苦 只能如此无奈吗?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84244.html

  2006年12月29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原绒毛厂南院7名上访居民代表172名环境受害百姓向记者反映华宁电厂污染扰民问题,经记者调查,情况属实。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环保局2006年8月11日乌环发字〔2006〕第1号给市信访局的复函称:

  一、公司储煤厂距离附近居民住宅区仅30米左右,现储煤6万吨左右。煤厂污染物防治设施不完善,没有做到防扬散、防流失等防治污染环境的措施。风力大时粉尘污染附近居民。

  二、两台机组距离居民住宅区仅一墙之隔,其中一号机组在并网调试阶段,锅炉房产生阶段性的放气声、吹管声噪声强度极高,对附近居民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据来访人员反映,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2006年12月30日,记者函告乌兰察布市市长李万忠,请他对此事予以关注过问。记者在函中提出,时值新春佳节之际,企业应考虑让居民安安稳稳过好新春佳节。1号机组在调试阶段除尘设施不同时运行,是违反“三同时”制度的。

  2007年1月4日,受害群众给记者来电,说去了乌兰察布市环保局,李万忠市长很重视,批示让市环保局解决,而乌兰察布市环保局答复,他们也解决不了,去也只能罚罚款。

记者不禁纳闷:难道群众饱受污染之苦,只能如此无奈吗?(翁浩)

15、危害人体及环境 “洋垃圾”不叮无缝的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01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286780.html

  英国的天空电视台近日报道,素有“欧洲垃圾箱”之称的英国,正在每年向中国倾泻大量的垃圾废物,已经对一些地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在去年末加拿大政府公开调查报告,发现当地27家公司从2005年11月起至去年底的一整年内,拟将50万公斤有毒电子废品非法运往中国大陆及香港弃置。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公司竟将两地视作“垃圾站”。

  企图暗中从温哥华港运往中国大陆及香港的“垃圾”包括含铅的电脑荧幕、铅酸电池、带多氯联苯(PCB s)的荧光灯镇流器,加国当局证实全部有害人体及环境。

  运销电子垃圾既违反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也触犯中国大陆、香港及加拿大法律,为何欧美一些国家的公司仍然孤注一掷暗中进行?个中的原因恐怕有两方面:

  一是交易“洋垃圾”有利可图。一些无良商家之所以钟情电子“洋垃圾”,在于其价格便宜。只要改头换面混入市场就可以轻易大赚一笔。英国官员说,那些向中国出口垃圾的公司可以两头拿钱。英国地方政府要向这些垃圾处理公司支付每吨35英镑的费用,而垃圾公司根本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就装进集装箱,省下了大笔的处理垃圾费用。此外,他们还能从中国进口商那里获得另一比可观的出口收入。“洋垃圾”专盯中国大陆与香港再次验证了马克思那振聋发聩的预言:资本只要“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在利润驱动下,他们胆大妄为,无视国际法律,无视人类健康,做起了“洋垃圾”生意。

  二是交易“洋垃圾”有隙可钻。这个隙就是一些国家、地区把关不力不严,有漏洞可钻。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欧美某些企业竟敢做起向中国推销“垃圾”的生意,乃因他们视作中国大陆与香港是“垃圾站”。因此,只有坚决关闭这类地下“垃圾站”,才能避免预防“洋垃圾”钻进来作孽。

  令人遗憾的是,“洋垃圾”仍然对中国市场乐此不疲。国家环保总局透露,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中,有80%出口亚洲,这其中有90%进口中国,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此外,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输入出自西方国家禁止生产的高污染产业或项目。可见,中国大陆与香港对“洋垃圾”防范不严是酷实。而要以最坚决的措施、最严厉的态度堵塞“洋垃圾”已刻不容缓。

防止国外“洋垃圾”钻进来靠什么?关键是检验检疫和海关等部门。只要“国门”把得紧,国外“洋垃圾”不会从天而降。同时,相关企业也要依法经营。如同“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道理一样,坚决不做国外垃圾生意,从源头上制止“洋垃圾”作孽中国土地。对明知故犯做“洋垃圾”生意的企业及商人依法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