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十五日江河信息导读:

一月十五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1-15

一月十五日江河信息导读:

1、首个环保“民生指数”出炉 食品安全最受关注

                  2、周建、李干杰出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3、中国海域污染形势严峻 近岸海域中重度污染

                  4、中国成为洋垃圾倾销地 专家称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5、专家呼吁环渤海经济圈建设要重视“碧海蓝天”

                  6、中国用湄公河运油受关注

                  7、云南省电力供应十分紧张 进入红色预警状态

                  8、北京水务局局长谈水价:改动要听民意

                  9、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 不得停靠船只从事捕捞

                  10、新华网:三峡工程开始发挥生态调度作用

                  11、长江委与国务院三峡办座谈三峡工程建设

                  12、《经济参考报》:世界“水电王国”开发提速

                  13、九旬翁20年耗资百万 千次实验破解蓄电池污染

                  14、参与环评,以公民的名义 

                  15、再掀环保风暴的无奈与震撼

                  16、还有多少违法项目与环保唱“对台戏”? 

                  17、公交福利是天理

                  18、秸秆发电的意义重大 

 

1、首个环保“民生指数”出炉 食品安全最受关注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7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5281962.html

  本报讯 记者王海报道:82%的人“谈食色变”,81%的人“饮水思危”,73%的人“忍气吞声”……1月14日上午,《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正式公布。该指数显示,86%的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

  在访问的问题中,被访者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土壤、水源的不洁和大量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使老百姓对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的食品“举箸不定”。频繁发生的流域水污染事件,让老百姓对饮用水源污染忧心忡忡。对于饮用水污染问题,被访者中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达到81%;在城市中,对饮用水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占21.7%。对于空气污染问题,被访者中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达到73%;在城市中,对空气污染不太满意的占39.6%。

  该指数还显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0分。该组数据表明,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越积极;环保满意度越高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越高;而其中环保意识对于环保行为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

  2006年环境投诉已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调查发现,在被访者中,看到污染企业破坏环境,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占15.8%,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和劝阻,会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占23%。但76%的被访者不知道“12369”为全国环境热线,相对于2005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调查同时显示,10%以上的大城市人认为自己所在城市不适合居住,7.5%的农村公众认为自己所在的乡镇不适合居住。

  “民生指数”的首创者、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就中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环保民生指数(链接)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是国内首个环保指数。访问方式包括实地调查和电话调查两种。访问的十四类问题是:食品安全、饮用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处理、绿化、噪声污染、江河湖泊污染、可持续发展、土地污染、地球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臭氧层变薄和生物物种减少问题。

2、周建、李干杰出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01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80873.html

  国家环保总局今天召开总局机关副司级以上和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宣布中央关于总局党组班子成员的任免决定。国家环保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生贤指出,这次总局领导班子的调整,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大家要团结一心、发奋进取、努力工作,在全面推进历史性转变、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上取得更大的成绩,让党中央放心。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主持会议并宣布党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任命周建为国家环保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干杰为国家环保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兼任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免去祝光耀同志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职务,任党组成员;免去王玉庆同志党组成员、副局长职务。

  周生贤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祝光耀、王玉庆同志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周生贤说,祝光耀、王玉庆同志长期在总局行政领导岗位上工作,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政治立场坚定,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策理论水平高,能够结合实际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党组权威,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党性修养。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强,熟悉环境保护工作,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分管工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作风正派,团结同志,任劳任怨,勤奋敬业,对自己要求严格,廉洁自律,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周生贤说,这次新进领导班子的周建和李干杰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有较强的大局观念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们业务功底比较扎实,工作思路比较清晰,推动工作比较有力,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们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工作勤奋,为人正派,团结同志,作风务实,对自己要求严格。相信周建、李干杰同志一定能充分履行职责,努力开拓创新,为环保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生贤指出,这次总局党组班子的调整和班子成员职务的变动,是中央从全国工作大局和总局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出发,根据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和领导干部管理有关规定,经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后做出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为推进历史性转变、实现“十一五”环保工作目标提供坚实的政治、组织保障。

  周生贤代表党组对总局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要求。一要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组班子的政治素质、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部署在环保系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二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依靠集体的力量,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提高党组班子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的水平。

  三要进一步弘扬正气,加强团结,要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倍加珍惜党组的团结,始终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

  四要进一步改进作风,努力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一批危害人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地方环保工作,努力为全国环保系统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五要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深入研究思考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努力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各种难题,用改革的思路化解各种矛盾,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的进展。

  六要进一步严格纪律,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党组班子成员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和社会各界监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祝光耀、王玉庆、周建、李干杰先后发言。张力军、吴晓青副局长及总局老领导王心芳、汪纪戎出席了会议。总局机关副司级以上和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刘晶)

周建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周建简历:男,1953年11月出生,汉族,山东梁山人,法学硕士,工程师。

  197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月在湖北省襄阳县参加工作,1971年9月至1973年9月为解放军5713厂工人。1973年9月至1976年12月在北京航空学院航空材料系航空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学习。1976年12月至1982年4月任解放军5713厂技术组长。1982年4月至1985年4月任武汉市环保局管理处干部、办公室副主任。1985年4月至1988年10月先后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环保局干部、人事处副处长。1988年10月至1998年7月历任国家环境保护局人事处副处长、政策研究处处长兼局长秘书、党组秘书,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人事司副司长、办公室主任(期间于1989年9月至1991年7月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在职攻读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7月至2006年12月先后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主任、规划与财务司司长。2006年12月起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李干杰任环保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并兼国家核安全局局长。

  李干杰简历:男,1964年11月出生,汉族,湖南望城人,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89年7月在国家核安全局北京核安全中心参加工作,先后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91年9月至1993年1月在法国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研究院进修。1993年3月至1998年7月任国家核安全局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1998年1月至1999年1月在湖南省平江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1999年1月至2000年7月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一等秘书。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任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司正处级干部、副司长。2001年7月任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中心主任(正局级)兼党委副书记。2002年7月至2006年12月任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司司长(兼任核安全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至2005年7月)。2006年12月起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并兼国家核安全局局长。 (资料来源: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3、中国海域污染形势严峻 近岸海域中重度污染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01月1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15/025810998840s.shtml

  中新网1月15日电 据人民日报报道,国家海洋局近日发布了《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6年中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约1万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近岸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平均为1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近岸海域总面积的55%,占近岸功能区总面积的60%,近岸约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

  四大海区中,渤海污染依然严重,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与其总面积之比维持在26%—41%之间。

  全国60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全面监测的结果显示:81.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其中海水增养殖区内的排污口超标排放率为80.3%,旅游区内为91.2%,海洋保护区内为87.5%。

  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目前仍处赤潮多发期;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现象严重;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海洋倾倒区和海上油气开发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

此外,公报显示,中国海平面继续呈总体上升趋势。未来3—10年,中国海平面将上升9—31毫米。中国全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高于全球1.8毫米/年的平均值。其中东海上升速率高于全国平均值,黄海持平,渤海和南海略低。预计未来3—10年,中国全海域海平面将比2006年上升9—31毫米。(注:公报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余建斌)

4、中国成为洋垃圾倾销地 专家称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来源:CCTV-经济信息联播2007年01月1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14/222812034980.shtml

    14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播出《追踪英国“洋垃圾” 专家称:国内不法商人、监管部门难辞其咎》,以下是节目实录:

  这几天我们栏目持续报道了英国向我国倾销洋垃圾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专家表示,国内非法商贩借进口洋垃圾来谋取利益,最终会伤害自己人。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副所长杨素娟说:“ 从这个片子来看的确是对妇女,儿童有伤害,大部分可能是农村的,滚滚排放的浓烟,还有废水,这是一个严重的污染环境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进口许可的话,那么就触犯了刑法。”

  尽管中国已基本形成控制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法律体系,但目前进口废旧物资的管理体制仍存在不少缺陷。每年有大量废物采用规避的办法进入中国。直接进口洋垃圾,经简单加工处理,改头换面继续出售,成本非常低廉,利润相当可观。但是这种洋垃圾不仅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还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副所长杨素娟说:“ 我们看到的这些物品,他处置的这些物品,应该是属于禁止进口或者是限制进口的。未分类的处置,生产出来的所谓再生,一定是有毒有害的,流入市场,对行业,对使用的这些消费者,经济,身体上的健康危害很大。”

  中国成为洋垃圾倾销地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送垃圾并不是最近才发生或者出现的事情,我国一直都受到“洋垃圾”入侵的困挠。

  1993年9月,韩国7家公司以“其它燃料油”名义,将1228吨废旧物由韩国运抵南京港,经查船上装的全都是污水、醯性腐蚀性赦体等化工废弃物。1995年6月,从德国进口678吨货物抵运江西,名称为进口废塑料,经海关人员开箱检查,发现箱中全是食品袋、饭盒、饮料罐等生括废弃物。同年7月,上海宝山海关查获从日本进口的46吨名为回收塑料,实为废弃农用薄膜的洋垃圾。2005年3月,在荷兰鹿特丹港截获的一艘前往中国的英国货船上,54个集装箱内装满了食品垃圾、塑料废品、饮料罐、旧衣服、废电池以及废旧手提袋等生活垃圾。从2004年开始,欧洲大陆出口到中国的塑料垃圾高达20万吨,废纸和硬纸板多达50万吨,比三年前有了大幅度增加。

  网友热评英国“洋垃圾”进口事件

  这两天我们关于“洋垃圾事件”的报道,在网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下面就来听听网友的声音。

  应对洋垃圾大量倾泻坚决说“不”

  宝庆邵阳陆网友的文章中说,来者不拒,甚至将废物倾泻当成支撑地方经济的产业、项目而默许或扶持,根本不加以分析和严格把关地“拿来”,换来的必是巨额的治污成本。中国不是洋垃圾的集散地。对此,我们应该坚决大胆地说“不”。

  斩断洋垃圾进入中国的利益链

  名为金秋硕果的网友说,世界上最大的货轮爱玛号送给欧洲的是爱心,是温馨,而送给我们的却是废物,是毒品。这种行为令人汗颜,更令人愤怒。家贼想发洋财,那就罚他们个倾家荡产,让他们的发财梦彻底破灭。相关部门应该负起责任,彻底斩断进口洋垃圾的利益链。

  中国不能成为洋垃圾的受害者

  晨曦wt网友说,从我国成为“洋垃圾”的重灾区和污染受害国的背后,我们除了看到国内某些黑心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商人为钱而不择手段出卖国格、人格的丑恶嘴脸外,我们也充分认清了某些西方国家保护环境的双重标准和虚伪本质。

  “洋垃圾”为何对中国乐此不疲?

网友7728238说,防止国外“洋垃圾”钻进来靠什么?关键是检验检疫和海关等部门。如果国门把得紧,国外“洋垃圾”不会从天降。“苍蝇不盯无逢的蛋”,只要对明知故犯做“洋垃圾” 生意的企业及商人依法严惩,从源头上制止,“洋垃圾”即使插翅也难飞入国土。

5、专家呼吁环渤海经济圈建设要重视“碧海蓝天”

来源:科技日报2007年01月1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1/15/content_5605929.htm

    “不亲眼目睹是很难想象渤海污染到底有多严重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马德毅今天在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新闻发布会上如是感慨。

    “这是怎么编都编不出来的故事——临海而居的农民会到海边去找一天烧水做饭需要的柴火。”马德毅告诉记者,由于海边不少排污沟或者排污河上都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油污,农民便把秸秆扎成一小捆,扔到河沟上。用不了半天的工夫,秸秆上就吸满了这些黑乎乎类似沥青的油脂,农民们把秸秆捞起来拿回家,足够一天的柴火。但“秸秆吸走的油脂毕竟有限,大部分的污染物还是直接排放进渤海。”马德毅不禁叹息。

    另外一个故事发生在2006年的7月。“当时我带研究生到锦州湾上取样,发现不少人正拿着探雷器一样的工具在滩涂来回寻找。”马德毅说,他起初还以为是哪个特种部队在进行军事演练,但细看又不像。“我后来问其中一个人,他告诉我说他们在寻找锌矿石。”原来当地过去有一个锌厂,当年直接把挑选出来不要的粗矿和矿渣倾倒在滩涂上。现在资源稀缺了,当地农民和下岗工人都来找这些粗矿,卖给企业……“渤海近岸的沉积物被金属污染后,即使花上百年的时间治理也未必恢复得过来。”马德毅说,“渤海环境承载力如今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值,我们如果再不予以关注,加紧治理,后果不堪设想。”

    国家海洋局今天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简称“公报”)显示,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高达90.4%,导致渤海海域污染严重,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两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26%。其中严重污染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2005年增加1000平方公里,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现在渤海除了海蜇、毛虾这些较低营养级的海产品能够形成鱼汛外,其它经济鱼类基本没有鱼汛了。”马德毅告诉记者,多年前渤海的带鱼、对虾是享誉国内外的海产品,而今它们鲜有在人们的餐桌上露面。

    就在这样的现状下,如今的渤海又迎来了新的环境压力。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主要标志的环渤海经济圈建设,被视为可等同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未来经济活跃核心区域,一场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大潮正在这里拉开序幕。

    但令人担心的是,据公报显示,2006年天津周边渤海海域污染状况要明显比以往更为恶劣。其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287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比2005年增加570平方公里。马德毅预计,等滨海新区全部建设完毕之后,天津周边海域污染还将进一步加剧。

    “如何保证一方面经济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又海碧天蓝水清?”马德毅说,二者之间有一定矛盾,但矛盾可以化解。“我国目前环境成本太低,这是污染迟迟得不到遏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消息称我国征收环境税马上要进入立法程序,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马德毅表示,如果这点都做不到,那么不光是渤海,整个中国的环境问题都将很难得到解决。 (记者 向杰)

6、中国用湄公河运油受关注

来源:世界新闻报 2007-01-12

http://gb.cri.cn/12764/2007/01/12/1865@1396868.htm

  西方舆论称“绕开马六甲” 菲国报告扯上台海危机

  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成品油试运输成功,中国多了一条新的能源通道。

这条消息引起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然而有不少国外媒体带着“有色眼镜”,拿环

保、安全等问题说事。

  两艘满载150吨成品油的专用油船,日前从泰国启运并顺利抵达中国云南,

标志着首次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成品油试运输取得成功,中国从此多了一条

新的能源通道。这条航道不仅减轻中国进口能源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而且

将成为一条连接中国和湄公河沿岸国家的重要经济纽带,为沿岸民众改善生活条

件提供了便利。

  国际媒体说中国想摆脱“马六甲困局”

  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12月21日,云南西双版纳石化公司两艘专用油船分别

装载着150吨成品油从泰国清盛码头启运,前往云南景洪港。中国和老挝、缅

甸、泰国的有关专家随船对沿线航行中的船员管理、船舶运输消防安全与防污

染,空(重)载油船上滩能力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检查,并对老、缅、泰沿江港口码

头停靠、联检等进行了考察。四国专家均认为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和成品油航运

装备设施,已具备了油船通航的各项条件。今后,云南每年将通过澜沧江-湄公

河从泰国运进成品油近7万吨。

  对于新华社的这篇报道,东南亚国家、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媒体纷纷进行了

转载和评论,几乎所有国外媒体都把目光集中到了中国能源运输所面临的 “马六

甲困局”上。《印度时报》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越

来越大。每年进口原油已达到1.4亿吨,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而中国 70%的

石油进口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菲律宾《世界日报》认为,在中国看来,看似平

静的马六甲海峡,暗地涌动着各种力量的冲撞。美国早已把马六甲海峡纳入了需

要控制的全球16个关键海峡之一。印度对马六甲海峡也觊觎已久。如同韭菜一

般,永远也清剿不绝的海盗,也时常危害着中国油轮的安全。中国企图绕开马六

甲海峡,另辟蹊径,实属无奈之举。

  《日本时报》报道称,近年来,中国政府正在论证各种可能方案,以降低对马

六甲海峡的依赖。除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外,中国还打算在缅甸修建一条

输油管道,并计划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开始将“泛喀拉昆仑走廊”打造成“能源

走廊”,直接把石油从巴境内输送到中国的新疆。但从目前情况看,澜沧江—湄公

河国际航道是在短期内能够最快地为中国解忧的一条航运。

  环保、台海等因素也成为媒体炒作话题

  但一些国外媒体在报道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运输成品油试航行的同时,

也开始拿环保、安全等问题来“说事”。

  《亚洲时报》声称,依照中国方面的预测,未来中国每年将通过澜沧江—湄公

河从泰国运进成品油近7万吨。但有关专家估计,最终的运量每年将达20万吨。

如此数量的成品油沿湄公河溯流而上,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可能会对湄公河流域

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湄公河下游沿岸近6000万民众的生活产生冲击。这同时

也可能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生外交纠纷的潜伏点。该报说,湄公河下游每年

鱼类可捕量占世界内陆水域鱼类可捕总量的20%,沿岸居民生活高度依赖丰富的

鱼类资源。

  菲律宾战略研究所发表的的题为《中国在湄公河上的能源外交》的分析报告认

为,从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的运输能量来看,每年的运量与通过马六甲海峡

的运量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而,中国积极筹划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并

不是为了减轻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而是为了建立一条能够在危急时刻发挥作用

的“应急通道”。

  该报告指出,大多数中国的石油终端运输港口,例如大连、青岛和宁波等都

位于东部中国沿海,来自中东的油轮在通过马六甲海峡后,还必须经过台湾海

峡。一旦台海发生军事危机,这些油轮就有可能被封锁。而福建省的一些港口,

如漳州、厦门、泉州、石狮等,油轮虽然不必经过台湾海峡就可抵达,但由于他

们距离台湾太近,很可能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只有华南地区的港口相对比较安

全,但也仍然受到马六甲海峡动向的牵制。因而湄公河是中国正在探索的在危急

时刻能够发挥作用的安全通道。尽管这条通道的运量不大,但可持续保持供应,

尤其是台海发生军事危机之时,这条通道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湄公河开发改善了沿岸百姓生活

  境外媒体从能源安全、地缘战略等角度观察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但他

们都忽视了这条航道对沿岸人民带来的福祉。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流经中国云南、老挝、缅甸、泰

国、柬埔寨、越南。这条“东方多瑙河”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逐渐增多,澜沧江—湄公河的国

际航运作用逐渐凸显出来。

  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联合投资清除了江上的一些暗礁、湍滩,并加

深、疏浚了河道,使得大型货轮得以通行。2001年航道开通后,流域国家增设了

10多个港口。江上贸易的发展给沿岸民众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近五年

来,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累计进出口运量200多万吨,贸易额达到100亿元人

民币以上。

7、云南省电力供应十分紧张 进入红色预警状态

来源:春城晚报2007-01-13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1/13/content_9033586.htm

    记者昨日从云南电网公司了解到,近期全省电力供应十分紧张,该公司10日发布预警,全省电力供应进入红色预警状态。

    最近一段时间来,云南电网各火电厂电煤供应不足、水电厂来水偏少,而用电需求却不断上升。目前,滇东电厂、宣威电厂等5个火电厂每天来煤不足2万吨,最低时仅有1.37万吨,不足需求的1/3。由于电煤供应入不敷出,库存不断下降。截至11日,5个主力电厂的电煤库存仅有45.5万吨,只能支撑发电10天左右。与此同时,水电厂来水偏少。11日,澜沧江来水流量为320立方米/秒,比多年平均来流减少22%;以礼河、西洱河净入库水量仅有多年平均的1/2和1/6,旱情影响持续,各水电厂发电出力严重不足。今年1月1日至11日,云南统调电网平均发电量仅有1.43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1.11亿千瓦时,发电出力仅为58%;水力发电0.32亿千瓦时,发电出力仅为24.5%。

为平衡电力供需矛盾,省三电办从去年12月21日起启动全省计划用电,对黄磷、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生产实行停产让电,对水泥、钢铁、化肥等工业负荷实行错峰让电。在省内限电的同时,省政府有关部门、云南电网公司积极寻求南方电网的支持。南方电网从去年12月11日开始向云南倒送电量。目前,云南省西电东送已处于基本不送、并在夜间倒送的状态。在电力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云南电网公司呼吁全省用电客户做好计划用电,敬请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节约用电。(赵学康)

8、北京水务局局长谈水价:改动要听民意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2007年01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81035.html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焦志忠昨天在做客城市管理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栏目时表示,今年北京将继续对水价进行调研,至于能否涨价还要听市民的意见。

  水源·密云水库蓄水550个昆明湖

  焦志忠说,去年北京对水资源实行更严格管理,还与河北省水资源实行联动,保证了北京的水来源。目前密云水库蓄水增加至11亿立方米,相当于550个昆明湖(昆明湖蓄水量为200万立方米)。经过治理后,永定河、官厅水库全年已经达到三类标准。全市年年收集利用降水也达到4800万立方米。

  水价·是否调整水价还要调研

  对于人们比较关心的水价问题,焦志忠介绍说?押“目前北京城市综合水价是每吨5元,在全国是比较高的,但是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水价标准,2006年北京城市综合水价应该为每吨6元。今年北京将继续对水价进行调研,至于能否涨价还要听市民的意见。”

  水表·24000户平房全装水表

  据悉,城八区平房院居民用水“一户一表”改造工作,经过2005年和2006年的不懈努力,总计完成14.8万户的改造任务,同时各区结合各类拆迁消除了一些平房户,存在用水问题的32万户居民中大部分已经得到解决。

焦志忠认为,“一户一表”改造不仅是水费计量问题,还包括对水质的改造问题。“目前,本市分散的平房院还有24000户没有进行‘一户一表’改造,今年将全部解决。届时平房院的居民不仅可以按照水表计量缴费,还有利于解决平房院用水纠纷。”(李剑英)

9、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 不得停靠船只从事捕捞

来源:汉网2007年01月1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15/093611003338s.shtml

  汉网消息 (记者金涛通讯员鄢祖海罗巍)今年,长江、汉江的所有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取水口上下游各100米内)不得停靠船只,不得从事捕捞、种植等活动,防止水源被污染。12日,市环保局宣布,今年环保执法行动将加大对水环境的保护力度。

   去年的调查显示,我市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总体保护较好,但部分水域仍存在污染问题。今年将督促武昌造船厂、余家头长航船舶检修基地等停靠船只的码头搬迁,整治区域内的水上捕捞和岸边种植行为。另外,对二级保护区内的文昌河、琴断河排污口和慈惠油码头、巡司河排污口进行治理。

  执法人员还要调查与监测300多个村级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推行治理试点工作。

  此外,在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内要关闭现存的排污口,取缔养猪场、小造纸厂等污染企业,建成落雁景区湿地;木兰湖周边8家度假村限期治理污水,超标的一律关停;加大对汤逊湖、南湖的综合整治,从严审批沿湖建设项目,搬迁或取缔养猪场等污染源,禁止湖边住宅等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排湖泊。

  今年还将加速远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尽快建成汉阳黄金口、汉南纱帽、江夏纸坊、新洲阳逻开发区污水处理厂。

10、新华网:三峡工程开始发挥生态调度作用

来源:新华网2007年1月1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5242

新华网宜昌1月12日电(记者 江时强)三峡工程11日起正式启动对长江中下游的补水调节机制,以满足当前沿江地区紧迫的生产、生活、通航用水需求。三峡工程在156米高水位下运行后,开始发挥积极影响流域环境的生态调度作用。

2006年长江上游降雨明显偏少,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干支流来水量均较常年明显偏少,年水量接近长江1877年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小值,其中汛期上游各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偏少3至6成,长江干流各水文站来水量偏少3至4成。

长江从去年11月进入枯水期后,中下游水位持续退落,水利、航运、电力、冶金、养殖、供水等行业频频发出用水短缺的呼声。中国三峡总公司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启动生态调度机制,削减三峡水库库存水量,对下游均衡补水。

三峡大坝在去年5月20日全线建成后,在其上游约600公里长的长江水域内,形成了总库容约251亿立方米的巨型水库,而在三峡大坝下游38公里处,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葛洲坝,其形成的水库容量为8600万立方米。两个水库目前由中国三峡总公司实施统一的梯级调度。

记者了解到,按照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梯级调度规程,在三峡水库高水位运行后,从头年11月至次年3月长江枯水期内,三峡水库将择机适时加大下泄流量,缓解长江中下游的用水紧张状况,改善中游尤其是荆江河段的通航“瓶颈”。对于长江这条丰水、枯水期季节性变换明显的通航河流来说,三峡工程开始起到调节水量、平衡生态的功效。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介绍说,三峡工程此次对下游的补水调度,将使三峡水库从当前运行水位155米下落至汛期限制水位144米,共有61亿立方米水量可以动用,此后,上游来多少水将放多少水,将保证枯水期内葛洲坝下游水位在海拔38.5米,这是满足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的基本水位。“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之一,就是把汛期的部分水量截下来用在枯水期,既避免了丰水期过多弃水,又满足了枯水期用水之需。”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认为:“三峡工程已建设14年,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与时俱进’,除了原来所说的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外,现在要加上生态效应。三峡工程是一个生态工程,它对长江流域的生态调节将起到重要作用。”

他举例说,在春天长江里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产卵季节,三峡工程可尝试制造人造洪峰,以更利于它们产卵繁殖。此外,在三峡库区内利用生物技术减少水华现象,利用汛期后的清水下泄治理和改善下游洞庭湖、鄱阳湖水系,都有广阔的生态调度空间。

11、长江委与国务院三峡办座谈三峡工程建设

来源:长江水利网2007年1月15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5333

1月12日下午,长江委主任蔡其华与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座谈三峡工程建设问题。湖北省副省长李春明,长江委总工马建华、副主任魏山忠出席了座谈会。

蔡其华介绍了长江委近年来的治江工作和新时期治江思路。她说,近几年来,长江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积极探索并提出了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新时期治江思路,把源头生态脆弱区、水电开发集中区、重要水源区、中下游洪泛区以及两湖河口地区作为维护健康长江的五大关键区域,统筹开发与保护,协调生态与发展,努力实现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床河势四大战略目标。

蔡其华说,新时期治江思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贯穿一条主线,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二是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长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累进影响降到最低。三是协调三个关系,即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和跨流域调水的关系。

蔡其华还介绍了长江委长江设计院等有关技术部门在三峡工程规划设计、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和移民监理等方面所作的工作,并对今后三峡工程的建设及近坝库岸地质调查和库区地形测量等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汪啸风在会上说,长江委在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建成后水利生态调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江委是三峡办最主要的技术依托单位,希望长江委多出主意,为三峡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李春明表示,多年来,长江委为湖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长江委对湖北省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国务院三峡办资金计划司司长雷鸣山、综合司副司长王俊桥、移民安置司副司长罗元华、水库管理司副司长黄真理,湖北省三峡办主任路策、副主任徐静黎、移民局局长汪元良、副局长杨德菊,长江设计院院长钮新强、长江委办公室主任胡甲均、规计局副局长周刚炎、江务局局长史光前、长江移民监理公司总经理周志勇等参加了座谈会。

12、《经济参考报》:世界“水电王国”开发提速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7年1月1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5319

11月26日,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流上的向家坝水电站开工,标志着我国大西南世界级“水电王国”的崛起全面提速,这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的改善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水电王国”潜力惊人

世界水力最富集之地在中国,中国水力最富集之地在西南。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河从“世界屋脊”直泻而下,形成汹涌澎湃的峡谷急流。截至2005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亿千瓦,这个数字又“大”又“小”——绝对值很大,水电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首位;相对值很小,在中国整个电力装机容量里面只占到24%,水电发电量只占全国发电量的18%。在水电开发上,我国是一个“后来者”。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开发了全国70%左右的水力资源。而在我国,1.1亿千瓦的巨大装机容量也只相当于可开发水电资源总量的1/3,还有2/3的水力资源闲置着。在全国水电资源第二大省云南,2005年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干流累计投产水电装机260万千瓦,仅占三江干流可开发量的3.2%。水电起步晚,造成中国能源结构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一个明显“特色”:环保条件较好的水电、核电以及石油、天然气比重明显偏低,具有以煤为主的显著特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告诉记者,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76.3%和68.7%,远远高于全球平均27%和27.8%的水平。即使在“水电王国”的核心地区四川,2005年全省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也占到了68%以上,而水电不足10%。“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仅在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溪洛渡等4个梯级电站建成后,每年发电量是1800亿千瓦时,折算成标准煤相当于燃烧6000万吨煤。水力资源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物质,而且永远不会枯竭。在能源供应持续紧张、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大西南“水电王国”的潜力进一步凸显出来,“集中力量发展水电”已成为中央和地方的共识。

“世界级巨型电站群”轮廓初显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拉动了大西南“水电王国”的崛起。锦屏、龙滩、紫坪铺、瀑布沟、溪洛渡等一批巨型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四川省副省长王怀臣说,四川省水力资源蕴藏量10万千瓦及以上河流共781条,全省技术可开发量1.2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1.03亿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1/4。四川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水电流域梯级协调综合开发,加快大型水电流域开发,全面、统筹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三江”水电基地。云南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0364万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9795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云南省代省长秦光荣说,云南将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调整能源结构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水电。云南大小河流分属六个水系,其中开发的重点也是“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云南的“三江”理论可开发量约8072万千瓦,约占全省的82%。中央地方同心,政府企业合力,市场拉动,银行支持,西南水电建设如火如荼。一连串名单和数字足以令人鼓舞,并引起全世界瞩目:——金沙江下游的乌东德、白鹤滩、向家坝、溪洛渡四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85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其中后两个已经开工,前两个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金沙江中游、上游还有20个梯级电站正在规划中,总装机达3000万千瓦以上;——长江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乌江,以及与金沙江呈并流之势的澜沧江,都有一系列巨型电站正在规划和建设中,例如雅砻江干流在建的锦屏一级、二级水电站,总装机高达840万千瓦,大渡河上在建的瀑布沟水电站,装机330万千瓦;——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大河上游成百上千的中小支流,也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并适合进行阶梯开发,如金沙江的支流美姑河、西溪河,雅砻江的支流九龙河、安宁河,大渡河的支流金汤河、瓦斯河、田湾河,岷江的支流黑水河、杂谷脑河……

能源“引擎”驱动中国经济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能源生产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2005年,世界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65吨油当量,日本、美国分别为4.13吨和7.97吨油当量,而中国仅为1.18吨油当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日本的1/4、美国的1/7。2002年以来,能源短缺尤其是拉闸限电,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今年,拉闸限电问题已经比往年有所缓解,但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的电力供应仍然紧张。西南“水电王国”的崛起,以及配套的“西电东送”输电设施建设,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强大、稳定、可靠的“引擎”。以向家坝水电站为例,该电站总装机600万千瓦。在近期上游有锦屏一级、溪洛渡水电站调节时,保证出力2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7.47亿千瓦时;远期上游干支流规划的虎跳峡、两河口、白鹤滩等梯级大型调蓄水库相继建成后,保证出力将增加到350万千瓦以上,发电量和电能质量也将稳定提高。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大水电站将作为一组电源,主要供电华中、华东地区,向上海等大城市供电,同时还将兼顾川滇两省用电需要。西南“水电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纷纷根据自身发展,制定了电力建设和输出规划。云南省代省长秦光荣说,云南省将积极开发中小水电,开拓云电自用、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三大电力市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初步规划是到2010年电力装机容量总规模将达到3648万千瓦。据四川省副省长王怀臣介绍,近期四川省制定了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提出到2010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其中川电外送能力600万千瓦;到2020年底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7530万千瓦左右,其中川电外送能力达到3330万千瓦左右。

13、九旬翁20年耗资百万 千次实验破解蓄电池污染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7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83239.html

■图/《重庆时报》  重庆南岸区的苏文峰老先生经过上千次实验,花20多年时间及上百万元资金破解了传统蓄电池回收处理技术污染、耗能的难题。

  北京青年报讯 13日苏文峰说,他去年8月18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发明专利,目前已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初步通过审查的通知书。

  ■老人自学20多年花费百万

  “我爸一直研究了20多年,花费不下百万!”苏文峰的女儿苏苹替父亲打开了话匣子。90岁的苏文峰思路清晰,语气平和,看起来只有70多岁。老人告诉记者,他年轻时从事无线电研制工作,喜欢研究机器。

  看到我国处理蓄电池的方法既耗能又污染环境,家境殷实的苏文峰产生了研究新技术的想法。只有小学文化的苏文峰边自学边实验,光专业书就买了一大屋子。

  “原来父亲一个人住,锅里煮着饭,他就在一旁做实验。锅烧干了,灶烧裂了他都不知道,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这让儿女们很担心,老人最终被接到了女儿家。小实验可以在家里做,可大型的实验就只能在实验室里才能做了。为此,儿女们为老人在六公里租了一个场地,专门用来做实验。

  ■产品坠1米高仍完好

  “不可能!我们这么大的厂,这么多技术人员专门干这事都没干成功,一个老人家怎么能行。”当老人到北京等地考察蓄电池处理厂时,专业人士都对这项技术持怀疑态度。一次,来苏文峰实验室考察的外地厂家技术人员也不相信此技术,为证实自己产品的质量可靠,苏文峰当场把提炼出来的电极板从1米多高的地方摔下去,电极板还完好无损。

  在场的行家这才闭上了嘴。这一消息传出后,不少人前来苏老先生的实验室“取经”。

  ■端起放大镜自学成“教授”

  打开苏文峰的书房、卧室,到处堆放着比字典还厚的书。在苏文峰的枕头下,还压着几大本书,书上放着一把放大镜。“眼睛不好了,现在看书就是有点老火。”苏文峰说,他原来只有小学文化,对蓄电池处理技术一窍不通。但凭着毅力和精神,他就端起放大镜看完了一本本既深奥又难懂的专业书籍。

  “我爸爸的水平不比教授差!”女儿笑着说,父亲和大学教授谈起这种技术来,教授在他面前也连连点头称是。“哪里呀,我知道的只不过是一粒沙,对整个宇宙还是不了解。”苏文峰谦虚地打着比喻。

  ■传统技术易造成大气污染

  据了解,国内传统的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基本上采用火法,即通过对废旧蓄电池中的铅重新熔化,提炼出铅板。但该方法不但使铅板纯度降低,而且易造成大气污染。如今,苏老先生的湿法则是通过化学反应,使其溶解分离后提取含铅物质,这种方法对环境污染极小。

  苏文峰解释说,原来在长江沿岸分布着一些蓄电池处理厂,工作时要用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对废旧蓄电池进行熔化,整天浓烟滚滚。浓烟里含有大量的铅、硫等成分,对环境污染极大。目前虽然采取了多种防护措施,但成本颇高,且不能完全避免。而湿法则相对环保节能得多,只需要300摄氏度的温度,静悄悄地便完成铅提取。

  ■新技术既环保还能多赚钱

  除了环保因素之外,采用新方法还有更高的经济利润。苏文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废旧蓄电池收购价6000元/吨,精铅价为14000元/吨,用新方法生产极板价格节约4000元/吨,大厂一年节约成本大概在1200万元,估计两年内可收回投资。“新方法不但环保,而且回收1吨废旧蓄电池的利润在30%左右,而用传统技术的利润只有20%左右。”苏文峰说:“技术是死的,只有把它用起来才能造福于人。” 

14、参与环评,以公民的名义 

来源: 新京报 2007-1-14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1-14/031@011328.htm

    继两年前第一次环评风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再次采取重大行动,通报了总计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它再次表明了政府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决心,以及从源头减缓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胆略。

    “2006年,全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161起,平均每两天一起。环境投诉已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面对触目惊心的数字,每个公民都很难无动于衷。这些取之无道和取之无度的开发,将把中国引向环境失调、经济失控、社会失衡的灾难深渊。环评的功能,不仅在于污染控制,还在于减少或者遏制因为不适当的和违法的开发所造成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有助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定。

    区域限批,这一行政力度的强硬后面,是环评的法制程序的疲软。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是,这些重大违法事件,是在2003年9月1日环评法正式生效已经4年的今天发生的,它说明环评法的实施任重道远,使得想有作为的政府环保部门不得不借助一次次的“风暴”来推进。在风暴和勇气后面,我们再一次读出了环评的制度性缺陷,也再一次反射出公民参与意识的淡薄。

    为了落实环评的法制建设,最要紧的是建立包括信息公开和法律问责在内的公众参与机制。国家环保部门在2006年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为鼓励环评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具体的途径,应该使之广泛普及和培训,并建立社区层面的公众参与:监测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选择绿色生活,传承和谐文化,让公众成为政府执法的强大助力。

    除了环评的法律机制亟待完善,生态道德的缺失也是急需全民族的关注。在心中建立起平衡和谐的生态大法,才能真正建立起按照宇宙规律办的一个个人间小法。当短视的经济指标成为全社会惟一的价值取向时,当排除了环境、心灵乃至健康的GDP指标仍然是政绩考核的惟一尺度时,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很难落地的,环评也很难引起公众关注,并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建立绿色GDP的价值体系,治理心灵污染和心灵的荒漠化,重构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国需要的另一场心灵的环评风暴。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和个体可持续的生存,需要绿色GDP导航、环评法制护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型列车才不至于倾覆。

    如今,世界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倍增,世界对中国的目光,不会仅仅限于北京或北京的场馆。如果因为少数商家的利益,而让一个民族的承诺失信。各地的环境违法事件,不仅有伤国格,更有伤国体,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环评,不应该是政府环保部门的孤军作战,而应该变成社会各界共同的呼喊。

    当我们为环评风暴叫好时,平均两天一次的重大环境事件仍在发生,下一个灾难,很可能就在你身边,直接的受害者,可能就是你本人。你所需要的不是抱怨和等待,而是支持和参与。

    关注环评、支持环评、参与环评———以公民的名义。

□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

15、再掀环保风暴的无奈与震撼

来源:《大众日报》2007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8220/77106/77109/5284534.html

  把最近的两则消息放在一起读是颇耐人寻味的。一是新年伊始,国家环保总局再次掀起“环保风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外通报,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即停止审批其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其违规项目得到彻底整改为止。二是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12日表示,据初步测算,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但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的环保标语。但两则消息连读,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所付出的巨大环境代价。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记者说:我们拼尽全力干了几件事,但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1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有事实为证:在过去的一年,全国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平均每两天一起;环境投诉已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潘岳还说过,“环保总局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格局作斗争,注定要与落后的观念和行为作斗争”,“我们真的很累,环评没人做,做了不执行。”在客观的现实中,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取舍中,拒绝金山银山的诱惑而真正地保护绿水青山,是知易行难。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安徽阜南的“逼官招商”事件。据新华社记者报道,“逼官招商”不但“逼官造假”,而且必然带来污染严重的“病态项目”。(1月12日“新华视点”)

  “区域限批”——环保部门成立近30年来还是首次启用这一行政惩罚手段。环保总局手握这样一把监管大刀,对违规企业特别是地方政府来说,具有相当的震慑力。因为,地方政府如果要确保当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要对自己批准的所有项目承担决策责任。一招不慎,会引来“连坐”。在这样的处罚力度下,地方政府必须在单个项目和整体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国家也可以从行政监管和政绩考核这两个方面强力贯彻宏观调控措施。

  环保风暴的针对性愈强也愈加有效,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环保总局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的态度,也看到了国家整治环境的坚强决心。但是,我们不能指望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会在一连串的风暴中宣告结束。毕竟,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非常艰难,而且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利益权衡。环境的最终改善并非依赖于“执法手段的变化”,而是取决于体制的变革。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环境保护作为国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都不是哪一个部委能够独立担当的使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下尤其要强调的是,各级地方政府要更牢固地树立“守土有责”的意识并有所担当。

16、还有多少违法项目与环保唱“对台戏”? 

来源:新华网2007年01月1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80958.html

  刚刚过去的2006年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发生161起,平均不到三天一起 。国务院于2006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没有实现。迫于环境保护日益严峻的形势,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实施“区域限批” 政策,对涉及违规建设项目的相关人员还将被依规追究行政责任。

  为什么有些地方置环境污染于不顾,甚至“顶风违规”上项目,而且大多都是高污染的大项目产业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思想污染”严重。一些地方官员认为,“经济要发展,污染难避免”。这一错误观念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障碍。尽管国家不惜加大投入进行环境污染治理,但依然出现“前面治理,后面反弹”的恶性循环现象,被群众形象地描述为“前污后继”或“死灰复燃”。

  二是违背了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确实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经济成果的获取有相当的比重是通过高投入、高消耗、粗放经营得来的,有的甚至是靠牺牲生态环境、透支自然资源换来的。这与地方政府的某些官员的“执政理念”、扭曲的“政绩观”和群众“利益观”的缺失有直接关系。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高污染项目往往都是赚钱最快、利润丰厚的产业,只有多发展这样的产业,才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因此,许多地方政府宁可多搞项目投入,也不愿把钱花在治理污染上,认为治理污染投入大、见效慢,不划算。不少企业也是宁可受罚,也不守法,认为守法成本高、代价大。这就使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很容易达成“心照不宣”的共识。有的地方政府一提“治污”,心里就感觉不舒服;也有的地方,一提“整顿”和“关闭”污染企业,就横加阻拦,或者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千方百计“对付”环保部门,与环保部门唱“对台戏”;个别地方甚至还采取“挪位子、打棍子、摘帽子”的“人治”办法和不正常的“组织措施”,让秉公执法的环保局长“靠边站”。在项目审批上,常常出现“领导大笔一挥,政府图章一盖,项目马上开工”的反常现象。规避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估,脱离环保部门的监督,简直成了一些污染企业的“拿手戏”,致使一些污染项目“先斩后奏”、“生米做成饭”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少数执法人员也有失职、渎职或贪赃枉法的行为。

  实践早已证明,环境污染不治理,和谐社会难创建。“治污”应该先“治人”。要从干部执政理念上消除各种“思想污染”,让科学发展观彻底取代扭曲的“政绩观”。要进一步改进干部考核机制,把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列入重点考核内容,并以绿色GDP等方法来计量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要进一步完善环保评估、监督机制,对环境治理不达标的城市和企业,不仅要实行“一票否决权”,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以及组织措施。对各种制造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特别是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和屡查屡犯的企业和单位要严厉查处,追究责任,严惩不贷!(许贵元)

17、公交福利是天理

来源: 新京报2007-1-13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2/2007/01-13/021@001545.htm

  我们需要事先形成一个共识:公交赔钱天然合理。公交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福利。

  北京终于告别了月票,乘公交车全改成了刷卡。这是一个利用现代技术的理性化改革。特别是普通票四折价,学生票二折价的制度,十分优惠,市民接受起来似乎并没有困难。

  不过,取消了月票,人们难免要在心里问:公交福利是否合理?会不会有朝一日也取消?设计北京的未来,这个问题不能绕开。

  我提出这种问题,并非杞人忧天。刷卡制度实行后,确实非常受欢迎。但是,因为价格的吸引力和撤掉了一些线路,造成刷卡公交车过分拥挤,“刷卡优惠能持续多久”已经成了老百姓心里的问题。国外的前车之鉴,也有参考意义。

  我所居住的美国波士顿就正在经历公交票价上涨。

  主要理由是:油价涨,工资涨,医疗保险涨,公交系统赔钱太多,政府财政难以支持。

  但是,目前波士顿地区利用公交的人已经有下降趋势。

  这么一涨价,更鼓励大家用私人车。乘公交的人数一少,车次就少,服务就差,就更促使人放弃公交。这么下去,乘车上班就更难了。

  公交系统在世界各地很少有不赔钱的。赔多了,主张财政纪律的人就会出来要求涨票价。这种现象,以后是否会发生在中国的城市,也很难说。因此,我们需要事先形成一个共识:公交赔钱天然合理。公交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福利。

  这里所谓的福利,并非仅仅是补贴弱势阶层的问题。在汽车盛行的时代,公交如果不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就会萎缩甚至死亡。这不仅仅是因为汽车带来了种种舒适和便利,而且因为汽车实际上没有支付许多城市基础设施的费用,是靠纳税人的钱补贴的,当然有竞争优势。

  比如,汽车占据了大量的公路。固然有些高速公路是付费使用,但大多数公路并不需要车主特别付费。这种消耗,还远不止公路的造价。我在不久前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私人车提高了房价。因为私人车导致路面扩张,占用了大量地皮,压缩了住房用地,导致地皮价格猛涨,最后则是房价的全面上涨。如果北京的市民全用公交,许多公路就会闲置无用,地皮可以用来盖房,房价也会降下来。现在的汽车,其实许多是靠房奴们的血汗在资助。

  当然,汽车即使导致了公路面积急剧扩张,还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由此受伤害的,还是那些上班族。浪费了时间不说,本来可以在离工作地点一个小时的地方买栋便宜的房子,一堵车一个小时就到不了,不得不就近买贵一些的房子,生活费用又会猛涨。

  至于汽车引起的空气污染,噪音对人们健康的损害,就更是难以计算了。

  所以,用财政纪律来削减公共交通的理论是说不通的。美国在这方面是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比如美国的铁路客运非常落后,赔得很厉害。一说政府补贴,国会就不干,理由是财政纪律。可是,美国的高速公路系统,也是纳税人的钱建的。私人车在用纳税人的钱建的高速公路上“搭便车”,就没有人说了。主要是开私人车的太多了,高速公路成了大家集体的既得利益,很难触犯。而走铁路的人少,得罪得起,一有财政问题,就拿铁路开刀。

  在公交和私人车竞争的时候,各个国家的各级政府,都会面临一个怎么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的问题。公共交通的使用有个生存门槛。

  当使用人数超过一定的水平时,才会减少亏损,甚至赚钱。

  如果使用人数跨不过这道槛,赔钱就多。在赔钱的情况下,为了减少亏损,只好削减班次。削减班次,只能使公交系统变得更不方便,进一步鼓励人们使用私人车,降低利用公交系统的人数。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当使用公交的人数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就会提出:为什么为了那么几个人建这么昂贵的公交系统?结果是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对公交系统的资助。

  所以,政府通过大量财政补贴支持公交系统是个“硬道理”。公交不仅是福利,而且是城市必要的环境管理。公交系统的价格越低,班次越多,服务越周到,使用公交系统的人就越多,运营就越有效率,对公交系统的财政补贴以人均算就会降下来。在这方面,北京有天然的公交优势。北京人口密度大,普通市民生活水平还达不到使用私人车的程度,使用公交的人数多。目前刷卡线的拥挤,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提高公交质量的机会。因为拥挤证明公交市场份额的膨胀。如果借此机会增加班次,增加线路,公交就更加便利。

  鉴于这种局面,我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目前市区内的公交系统可以使用四折卡、二折卡。但是,到远郊的公交车,还是实行全价制,这等于鼓励住在远郊区的人使用私人车。因此,我希望北京地区的公交车全部能有四折卡。

  第二,刷卡应该包括地铁,这样才能整合公交系统,方便市民。第三,在国外一些大城市实行的转车券也应该考虑借鉴过来:当你向一个方向旅行,中间需要转车时,只买一次票或刷一张卡即可。上第一辆车刷卡或买票时向司机要个转车券,转第二辆车时用转车券当车票。第四,不仅要增加使用刷卡的公交线路,而且在交通拥挤的时刻,可以考虑设置公交优先线,要求所有私人车必须给公交车让路,或增加公交专用道,保证公交车的准时。这些措施,将保证公交车在价格和便利上的多方优势,使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私人车而使用公交系统。

薛涌 作者系知名学者

18、秸秆发电的意义重大 

来源: 新京报2007-1-13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2/2007/01-13/021@001627.htm

  这样的能量被称为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只要阳光照耀大地,无时无刻不在生产。

  全国第一家生物质发电项目国能单县生物质发电厂,已于1月1日开始正式发电。从此,中国电网里出现了由农民“种”出来的电流。尽管这个贡献对中国庞大的电力来讲微不足道,但其意义却很重大。

  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是植物几亿年前贮藏至今的碳水化合物。庄稼秸秆是近一两年形成的光合产物,含有与煤、天然气、石油一样的可以燃烧的碳,是以生物能形式储存的太阳能。这样的能量被称为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只要阳光照耀大地,无时无刻不在生产。可惜以前这些能源被白白地烧掉了,还严重污染了环境。

  山东单县生物发电装机容量只有2.5万千瓦,但该电厂成功运转后,将会大大带动全国生物发电事业的发展。国能公司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将生物发电规模扩大到300万千瓦,意味着全国将有100多家生物发电厂面世。这对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带动新农村建设,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秸秆焚烧已成为一大公害。秸秆焚烧影响高速公路、航空、污染空气、引发火灾。根据有关法律,如民航法、消防法、环保法,田间焚烧秸秆完全可以达到“数罪并罚”的地步。可法律归法律,因为我们没有给秸秆找到很好的出路,焚烧秸秆每年依然都在进行着。去年6月15日这天,卫星监测到全国秸秆焚烧点多达3000多个。秸秆焚烧是烧,发电也是烧,何不将秸秆集中起来燃烧并获得能源呢?这是秸秆发电的第一个好处。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所占的比重近70%,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秸秆发电基本不增加温室气体,所燃烧的是植物当年或前一年转化的空气中的碳,而不像煤炭、天然气、石油那样,是几亿年前的碳。运营2.5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机组,与同功率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火电厂大量排放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和酸沉降。而秸秆含硫量为煤炭的10%左右,“此硫非彼硫”,这样生物发电还可大大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另外,传统火电厂燃煤后大约有30%的废渣产生;而生物质直燃发电产灰率仅为2%左右,灰粉中富含钾等矿物质元素,适当加工可制成高效肥料。因此,秸秆发电的原料是空气里来空气里去,剩余的再回到土里,基本不形成污染。这是生物质发电的第二个好处。

  生物质发电厂“胃口”很大。单县生物质发电厂运营后,收柴禾的生意做到了邻省的河南、江苏、安徽地界。现在,全县共有8个集中收购加工站,附近至少有两三千名经纪人围着柴禾转。电厂投产后,每天“吃”柴约500吨,年耗15万-20万吨,仅卖秸秆一项每年就可为农民增收4000万元。因此,秸秆发电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这是生物质发电的第三个好处。

  当然,国能单县生物质发电厂所消耗的秸秆以棉花秸为主,伴以树皮、玉米秸、小麦秸等。其中玉米秸等除了含有能量,还含有纤维、糖分、粗脂肪、粗蛋白等营养,是优良的饲料,烧掉可惜。如先转化成饲料,再利用粪便制作沼气等发电,则可以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价值。这将是我们生物发电事业下一步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蒋高明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