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五日江河信息导读:

2007-01-05

一月五日江河信息导读:1、环评执行率低违法严重 环保总局将再掀环评风暴

                  2、发改委酝酿价格改结合环保 能源可能再次涨价

                  3、2006中国和世界十大环境新闻评选活动拉开帷幕

                  4、水产专家支招:长江鲥鱼怎样避免灭绝之灾?

                  5、长江污染到生死关头 

                  6、青藏高原生态退化 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

                  7、江苏徐州:资源型城市的环保之路 

                  8、电能紧缺望建核电站 四川潜能:核电圆梦进行时

                  9、重庆长江嘉陵江水位逼近七十年最低点(图)

                  10、成都大观堰补“肾” 恢复水域建绿地

                  11、西安中院成功调执一起千人诉讼环境污染赔偿案

                  12、鞍山强势保护水环境

                  13、浙江嘉兴:对虾死亡因污水处理厂排污超标?

                  14、环境时评:环境教育,首先应该拿官员“开刀”

                  15、草坪喷绿是在亵渎大自然的灵气 

 

1、环评执行率低违法严重 环保总局将再掀环评风暴

来源:法制日报 2007年01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49325.html

  针对环评执行率低和“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等环境违法现象,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日前表示,环保总局将出重拳再掀“环评风暴”,对违法行为坚决打准、打狠、打疼。同时,他建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进入国家宏观决策。

  潘岳的这番表示是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而作出的。他认为,目前,规划环评的推进依然步履维艰,环评执行率低和“三同时”违法的问题依然相当严重。为此,他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进入国家宏观决策。他特别要求,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执法的环保工作人员必须有坚决执法的决心,对于违法违规项目,坚决不当保护伞,该停产的停产、该整顿的整顿。

潘岳透露,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将重点从规划环评、行政复议、公众参与、环评执法、区域监管、机制创新、典型示范、能力建设这8个方面全面强化环评工作。在加快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立法工作的同时,将继续推进第三批、第四批规划环评试点,开展全国开发区(工业园区)环评执法专项检查,尽快使规划环评由“虚”变“实”。(郄建荣)

2、发改委酝酿价格改结合环保 能源可能再次涨价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07年01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49156.html

  2006年,“涨价”成为中国能源市场最浓重的一笔。

  围绕之,是能源企业“与国际接轨”的论调,是国家发改委“深化改革”的决心,以及民众“改革等于涨价、听证等于涨价,与国际只接轨涨不接轨跌”的抱怨。

  年初的涨价大幕由天然气拉开,其出厂价格每立方米上涨了1角左右。据相关部门的测算,每户用气居民因此增加的月支出只有3元。3元确实像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钱,但相关部门却遗忘了使用液化气罐的众多用户。2006年以来液化气价格一再飚升,最高在100元左右,最低也达到80元每罐。这个价格对于许多平均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下、却往往不能享受到管道煤气的家庭,实在是不小的负担。但与此同时,以2004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390亿立方米计算,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三大能源巨头将增加 39亿元的收益。

  气价的“微涨”在社会上产生的反响,远远小于2006年接连两次的成品油价格上调。

  3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将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00元。据此,北京市93号汽油由4.26元涨为4.65元,97号汽油由4.54元涨为4.96元。这已是从2004年起的第六次油价上涨,但还没等人们从此次涨价中缓过神来,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又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油价格分别每吨提高500元。许多地方的油价涨幅在0.45元/升左右。5月23日晚,北京各大加油站已经车满为患,人们在奋力争取最后的一点“优惠”。这也算是中国特色的涨价奇观了。

  在此之后,是社会强烈的反弹。在新闻上网的很短时间内,网友就留下了一百多页两千多条的质疑声。

  石油企业提出了“油价倒挂”的理由,即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涨幅跟不上国际原油价格的涨幅。只要油价一倒挂,炼油和销售企业就会亏损,石油消费市场就会动荡不安。

  国际油价在2006年上半年也确实配合了石油大亨们的说法,1月份国际油价高开高走,2、3月份略有回调,4月份大幅飙升,一举突破每桶70、75美元两个关口,并在4月21日创下每桶75.17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此后基本稳定在每桶70美元左右的平台,年均价进入每桶60美元高位。

【1】       【2】 【3】

3、2006中国和世界十大环境新闻评选活动拉开帷幕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7年01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49698.html

  为了全面反映2006年世界及中国环保进程,真实记录和谐世界建设步伐, 2006年度中国十大环境新闻和世界十大环境新闻评选即将开始。评选活动将从2007年1月1日开始,1月15日截止。

  “中国十大环境新闻和世界十大环境新闻”年度评选活动是国内环保界及新闻界的年度盛会,它包含了年度国内外环保领域中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深刻反映了国内外环保领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全貌。此项活动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全民族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共建和谐社会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而且能够增强全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6年度中国十大环境新闻和世界十大环境新闻”评选活动是由国家环保总局主管,中国环境报社主办。活动组委会组织环保领域专家和资深媒体人士遴选出中国和世界十大环境新闻各20条候选新闻。经过公众投票和专家评审后,得票最多的前10条候选新闻,分别被确定为“中国十大环境新闻和世界十大环境新闻”。

  组委会负责人介绍说,此次评选活动非常注重广大民众的参与性,广大民众既是环保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十大环保新闻的投票人。因此,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感召力强大,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广大民众投票可以通过网络、信件、电子邮件方式进行。组委会为公众投票评选活动设置了一、二、三等奖,幸运奖和组织奖,获奖者除获得丰厚奖金,还将部分被邀请到北京,参加盛大隆重的颁奖典礼。详情请登陆评选活动官方网站http://news.sina.com.cn/z/2006zgsdhj/index.shtml进行投票或中国环境报社网站http://www.cenews.com.cn下载选票。主办媒体《中国环境报》在2007年1月1日刊登了候选新闻选票。

4、水产专家支招:长江鲥鱼怎样避免灭绝之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01月05日 (周云飞)0

http://env.people.com.cn/GB/5247688.html

长江鲥鱼

有“鱼中之王”美誉的长江鲥鱼,已经难觅芳踪。

  长江鲥鱼为长江美味之尊,过去可以在春天的餐桌上由美食者品味。可是现在,就是在浩荡长江之上,人们也难以一睹它的靓影了。有关水产专家近日纷纷呼吁,应当尽快采取建立保护区等有效措施,使得鲥鱼种群免遭灭绝之灾。

  危急:长江鲥鱼濒临灭绝

  2006年12月25日,当笔者采访江西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卢象贤时,他急切地说:“长江鲥鱼同众多的名贵鱼类一样,灭绝的速度惊人。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恐怕过不了多久,它们只能变成永久的回忆。”

  与白鳍豚、中华鲟一样珍贵的长江鲥鱼,属回游性鲱科鱼类,咸淡水两栖,平时生活在海洋,每年春夏之交从海洋溯长江而上,在淡水江河产卵繁殖,然后回到大海。因其年年如此,准确无误,故称鲥鱼。鲥鱼肉质细嫩鲜美,有“鱼中之王”之美誉,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长江鲥鱼是指示性物种,反映了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长江水产研究所对长江鲥鱼进行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江西赣江的峡江江段,是长江鲥鱼最大的产卵场。30年来,长江鲥鱼繁殖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产卵群体呈现出低龄化和小型化特点,数量明显减少,成熟个体变小,性成熟也提早,平均年龄下降,资源呈明显衰退迹象,产量急剧下降,已不能形成渔汛。据统计,1968年至1977年的10年间,长江鲥鱼年平均产量为49.2万公斤,最高年产近160万公斤。但从1984年开始,产量急剧下降,1986年仅为1.2万公斤。1996年,有关部门在鲥鱼栖息的峡江试捕1个月,毫无所获;在鄱阳湖口进行幼鲥鱼监测,也难觅芳踪。事实就是这样严峻:长江鲥鱼资源已近枯竭!

  原因: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长江鲥鱼趋于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生态环境被破坏,影响了鲥鱼的正常生长。如赣江万安水坝建成后,鲥鱼产卵场的流速、水位、水温等生态条件改变,河床提高,影响了鲥鱼的正常繁殖。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统计,江苏、安徽和上海每日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121.9万吨,重大污染源有37处之多。污水排入江湖,对长江鲥鱼的正常回游、产卵、孵化、仔幼鱼的发育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长江鲥鱼近亲繁殖,群体基因萎缩,后代生长速度减慢,繁殖率和适应性降低,种群生存能力减弱。再加上捕捞强度过大,尤其是对幼鲥鱼的过度捕捞,均造成鲥鱼趋于灭绝。近9年的资料显示,在长江鲥鱼最大的产卵场峡江至新干的30公里江段内,峡江县采用三层刺网日夜捕捞,平均每年损失10多亿粒鲥鱼卵,鲥鱼资源进一步衰减。还有鄱阳湖近年来过度地采沙,也破坏了鲥鱼回游通道,加速了鲥鱼灭绝的过程。

  建议:建立两个自然保护区

  长江鲥鱼作为典型的溯河性鱼类,是分类学和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的存在,对于丰富长江渔业资源,保持长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较高的科学价值。面对长江鲥鱼岌岌可危的处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陈大庆近日呼吁:当务之急是要对长江鲥鱼进行抢救性保护,在赣江吉安至新干江段建立长江亲鲥自然保护区,在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的湖口建立幼鲥自然保护区,以减缓长江鲥鱼灭绝趋势。

科学家们还建议有关方面高度关注和重视鲥鱼的保护,进一步理顺渔政管理体制,加大经费投入,开展鲥鱼人工繁殖,走人工放流增殖恢复资源的道路。他们指出,不如此,我们的后代恐怕就再也见不到鲥鱼了。

5、长江污染到生死关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07-1-5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032.html

  住在江边没水吃的现象普遍存在,沿江各地到了该深刻反思发展之路的时候了

  年前,就在《瞭望》新闻周刊刚刚结束对长江污染情况的调查时,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消息:2006长江淡水豚中外联合考察队在经历了39天的长江航行后遗憾地宣布,来回近3400公里的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个结果证明白鳍豚种群状况极度濒危,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动物。

  白鳍豚是仅生存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白鳍豚5岁~6岁性成熟,1年怀胎,一年哺乳,一胎一仔,习惯以小家庭的形式生活。

  对于这样的消息,记者一方面感到十分焦虑,但并没有感觉突然,因为通过长江调查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知道这种结果或许是必然的。如果长江的污染得不到及时治理,还会有更多的长江珍稀生物品种灭绝。

  “白鳍豚位于长江水系中食物链的终端,它的境遇也反映了长江生态的恶化。”相关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白鳍豚作为哺乳动物和人有很多相似性,如果白鳍豚不能在长江里面生存了,那么这样的水系也难以支撑人类的生存。

  《瞭望》新闻周刊近日沿长江自上游至下游一路采访,所见所闻深感长江受污染之重触目惊心,污染日益加剧之势令人十分忧心。长江污水排放量2005年已达184.2亿吨,湖泊半数以上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沿江城市500余个取水口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住在江边没水吃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污染致使长江水体呈“荒漠化”发展趋势。

  长江生态恶化,是沿江经济布局不合理的恶果。据统计,全国两万多家化工企业,分布在长江沿岸的就有9000多家,占全国的45%。三峡库区大中型工矿企业3000多家,化工厂有2000多座。这些化工企业不仅污染严重,而且为发生重大污染事件埋下严重隐患,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长江生态恶化,更是沿江企业环境道德严重缺失的产物。不少沿江企业把长江当成了最大的“排污沟”,以牺牲环境和公众利益来换取暂时的企业效益。长江水利委员会调查发现,一些企业污染治理进展缓慢,甚至基本停止治污进程;不少城市转嫁污染,对废水不进行处理就排放。目前长江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15%。这种上游污染下游,转嫁污染、损人利己的行为,暴露出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环境道德严重缺失。

  接受采访的众多人士指出,如果一任长江污染加剧之势发展下去,它所带来的综合损失之巨无法估算。如果仍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下去,治理长江污染的投资之巨更加无法估算。重病缠身的长江污染,也不是哪一两个单方所能治愈的。沿江各地是到了该深刻反思发展之路的时候了,长江污染是到了该综合整治的关键时刻了。

  污水排入长江量急剧上升

  《瞭望》新闻周刊在安徽省安庆市采访时看到,这个市目前还没有污水处理厂,所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长江,而位于这个市中心的安庆石化公司,因污水处理设施不足,每年有15%的工业污水不经处理就排入长江。安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刘兵告诉记者:“安庆每天有20万吨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长江,安庆石化每天产生2.4万吨工业废水,其中平均每天有3600吨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同样,在湖北宜昌市,记者看到,这个城市的生活污水排污口,排放的废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浑浊的污水散发出难闻的臭味排入长江,污水口下游形成宽约10米、长达几百米的污染带。

  记者从长江水利委员会了解到,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污水排放量呈快速增长之势。1998年全流域的废污水排放量为189亿吨,2001年为220.5亿吨,2002年为243.4亿吨,2003年为273.3亿吨,2004年为288.1亿吨,2005年为280亿吨,短短7年的时间,排污量递增了52.4%。

  2002年至2004年,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和湖泊共31106公里河长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水质劣于III类的河长:2002年占23.2%;2004年占27.5%。

  记者驱车沿安庆、芜湖、荆江等境内的长江河堤察看,见不少河段都出现漂浮着白色泡沫的污染带,有的宽达数十米。

  长江干流近岸污染带是长江干流污染的重要特征。自攀枝花至上海,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总长为790公里。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采用同样的参数、标准和方法进行监测评价:上世纪80年代,长江污染带长度为460公里;1992年污染带增加到565公里;现在污染带进一步增加为650公里。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熊铁说,长江污染下游重于上游,支流重于干流,湖泊半数以上已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黄浦江、汉江、湘江、嘉陵江、沱江,这五条支流进入干流的污染物约占所有支流总量的50%。

  长江水文局对流域内的淀山湖、太湖、西湖、巢湖、甘棠湖、鄱阳湖、邛海、滇池、泸沽湖、程海等10个湖泊进行的监测评价发现,已有6个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国家重点治理的太湖、滇池及巢湖等“三湖”的水质状况也没有大的改观;最新监测表明,太湖、滇池仍处于富营养状态,巢湖的东半湖处于中营养状态、西半湖则处于富营养状态。而且,连鄱阳湖、洞庭湖也都在向富营养化发展。

  长江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15%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翁立达教授告诉记者,长江是沿江城市的主要排污沟,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但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不少城市都转嫁污染,对废水不进行处理就排放。如上海竹园排放口每天向长江排放污水约170万吨,白龙港排放口每天向长江排放300万吨污水。

  近两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对部分沿江城市和企业治污情况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污染治理进度缓慢,甚至基本停止治污进程。例如位于三峡库区上游的湖北兴发集团、安琪集团,闲置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经常将污水直接排入长江;正在开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基本未停止生产,超标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一些在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处理规模小、处理工艺滞后。有的城市至今都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

  《水污染防治法》对工业污染源规定了关、停、并、转和限期治理制度,国家还规定了2000年底所有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削减任务、关停“十五小”、“十五”期间做到全面达标排放等规定。从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未达到规定的要求,一些企业长期超标排放污水。据对三峡库区8个区县162家企业废水污染源进行的251厂次监督性监测显示,超标排污企业88家,超标率为54.3%。

  翁立达教授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滇池蓝藻水华暴发的次数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形成全湖性的水华。1999年达到最高峰,水华覆盖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厚度达到几十厘米。13年来,为治理滇池,各级财政总计已投入资金约46亿多元,未见成效。日本的琵琶湖面积是滇池的2倍左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被污染,日本政府投入180亿美元,花了25年时间才将水质恢复成III类水。

  “白色污染”不容忽视

  三峡工程进行156米蓄水时,在三峡库区及上游的长江干支流,一场大规模漂浮物清理“战役”也在紧张进行。重庆市、湖北省三峡库区相关县市动用船只150多艘、专业人员600多人开展清漂工作。重庆市的丰都县,在漂浮物特别多的时候,还发动社会船只打捞漂浮物,然后“论斤”收购,激发了大量船只参与清漂,把江面清理得干干净净;不过一天就要耗资好几万元。重庆市万州区前几天还采取“拉网式”清理,用特制的网围堵垃圾,然后拖运到江边捞上岸处理。

  长期以来,许多沿江城镇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沿岸随意堆放,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目前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堆存总量达380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堆存量已超过3000万吨。每到汛期,大量垃圾和固体废物随暴雨、洪水沿江而下,形成“白色污染”。

  根据葛洲坝发电厂的统计,多年平均漂浮物的聚积一年4万立方米,最多的年份达到6万立方米。漂浮物堆积很多的时候,上面可以行人;如果不及时清理,甚至影响到电厂的安全运行。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每年要耗资上千万元,清理上游河段不断漂移而来的固体垃圾,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清理这些漂浮物,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委托重庆、湖北两省市的地方政府对长江干支流的漂浮物进行清理,每年支出750万元。不仅如此,三峡总公司还委托航务部门清理漂移至大坝前的垃圾,又投资2000多万元建造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清漂船只,用于库区漂浮物的打捞清理。另外,打捞上岸的漂浮物还要进行分类,或填埋或焚烧,三峡总公司每年为此又得支出1000多万元。

  污染威胁沿江群众健康

  全球水伙伴(中国)名誉主席杨振怀说,长江干流重庆、万州段、武汉段、南京至上海段,支流湘江、沱江等处,水质恶化,特别是有些饮用水源有毒有机物超标,严重影响沿江城市、农村人民饮用水安全。

  据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最近对长江流域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的调查监测表明,水体中微量有毒有害有机物如硝基有机苯、酚类化合物等普遍有检出,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十分突出,已成为危及饮水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从攀枝花到上海的二十多个沿江城市江段河水中均能检测出多环芳烷烃,这类物质大多具有致癌、致畸形、致基因突变的作用。

  翁立达教授告诉记者:“沿江城市500余个取水口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质型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如上海市,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只剩下1%,水质劣于五类的已占68.6%。无锡市由于太湖的富营养化也成为严重的水质型缺水城市,市区内很难找到合格的地表水水源地。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平原及部分山丘盆地区,因污染比较严重,有水不能用的水质型缺水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来长江口“赤潮”频发,是我国赤潮最严重的水域。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口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百分之百超标,平均含量分别为1.33毫克/升和0.03毫克/升,无机氮含量超过四类标准一倍多。污染物入海,使近海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2005年长江输入的氨氮总量进一步增加,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增加到1000平方公里。

  长江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海产品的安全。2005年5月至10月,上海市对41种海产贝类共177份样品检测结果表明,部分海产贝类受到赤潮毒素污染,其中麻痹性贝毒(PSP)检出率为8%;腹泻性贝毒(DSP)检出率为26.7%,13.6%样品的腹泻性贝毒含量超过安全警戒值。

  怎样遏制长江环境恶化势头

  记者在采访时,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负责人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等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流域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单一,管理手段不完善,无法承担起流域综合管理的职责;法规协调性不够,缺乏统筹考虑流域综合管理的法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机制存在明显的冲突,阻碍流域综合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公众权益得不到保障。

  针对上述问题,水保部门和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水资源保护力量,出台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既要加大水利部门与地方环保部门的外部合作,也要加大长江水资源保护部门与水土保持、建设管理与防汛管理、水资源的配置及调度等部门的合作,国家应成立流域机构牵头的流域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流域与区域的会商机制。

  二、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条例》,完善流域法规体系。为保证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急需根据长江流域的特点,从总体上进行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的立法。要尽快确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目标。不仅要提出水质保护目标,还要提出水量及与此相关的生态系统的保护目标。

  三、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科技支撑。要加强流域监测、信息共享与发布系统建设;加强流域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实用技术。当今世界的水文、环境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很快,要在流域管理中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包括“3S”技术、决策支持技术、废水处理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的步伐,以适应现代流域综合管理的需要;要加强流域基础性科学研究。应在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将流域生态系统相关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支持项目之一。加强对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鼓励竞争和创新。

  四、尽快建立和完善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据了解,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解决快速预警预报技术和辅助决策分析技术问题等方面已经取得重要突破。这些技术实现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快速准确定位;实现了复杂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警预报;可模拟污染物的扩散,以及采取减灾措施后污水团的变化,较为直观真实地表现污水团的演进全过程;借助3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了各类复杂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处理;系统不仅可用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管理,还可计算新增排污口的扩散范围,用于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建议可将这些技术成果先期投入到长江重点区域应急系统建设中,主要包括决策支持系统、监控中心、以及信息交流与系统建设,为事故的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圣志 杨希伟 文贻炜

6、青藏高原生态退化 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1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47658.html

湿地萎缩,蓄水总量下降

  本报北京1月4日讯 记者于猛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2003年开始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国首次通过遥感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评估了30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变规律。成果表明,青藏高原蓄水总量正在下降,在不考虑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前提下,预计到205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到2090年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50%。

  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雪线退缩、湿地萎缩、荒漠化加重,高原生态环境整体趋向恶化。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环境变迁与高原地壳最新的运动形式密切相关,而人类的活动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占我国大陆面积的近1/4,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新疆南部等广大地区,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环境变化的晴雨表,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地学界高度关注。通过遥感技术等研究探索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的状况与演化趋势是目前国际地学界重要的研究领域。遥感技术因其具有宏观、动态、快速的技术优势,现已在全球环境变迁、资源调查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调查监测结果表明,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中高原周边冰川面积消减最为明显,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小近5%。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的趋势。

  青藏高原边部现代雪线退缩强烈,腹地逐渐趋于平衡。退缩最大距离为350米,一般为100―150米;青藏高原腹地现代湖泊和湿地出现明显扩张或新生,高原周边湖泊和湿地萎缩或消亡。

  青藏高原现有湿地总面积88715.5平方公里,总面积减少了8731.6平方公里,占近10%。冰川退缩与雪线上升为高原及周边提供了大量水资源,短期内造成部分区域河湖湿地面积的增加;但随着高原冰川大面积的减少和雪线的不断上升,青藏高原蓄水总量正在下降。

  编后

  科学监测表明,青藏高原的环境变迁除与地壳最新的运动形式密切相关外,人类的活动加剧了环境的恶化,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是长远的,要实现人与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从忽视环境、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7、江苏徐州:资源型城市的环保之路 

来源:经济日报2007-1-5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019.html

  江苏徐州是全国大气污染控制重点城市之一。2006年11月11日,世界银行和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徐州为工业废物处理率达到100%的3个城市之一。国家环保总局专家近日在一份调查报告中称,徐州作为内陆资源型工业城市率先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一个成功的创举。

    变化如何产生?市委书记徐鸣强调,环保与发展同等重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同步提升,走出一条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产业变“绿”

    徐州将环境保护融入到产业布局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加速煤炭资源向电力能源转化,通过延伸加工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业。把环境优化贯穿于产业调整过程中,努力做到调高、调大、调新、调外。

    调高,推动产业层次提升。一方面关闭全市122家民办和乡镇煤矿,把煤炭年产量控制在2600万吨以下;另一方面,深度加工煤炭资源,防止和避免二次污染,投资30亿元发展煤电铝运一体化项目,使煤炭向脱硫电源及铝制品、煤化工的方向延伸,拉长产业链条。

    调大,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无污染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以维维集团为龙头的50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使农副产品的产加销各个环节进入绿色环保通道。引进中国建材集团,整合运作全市水泥建材企业,大力推行水泥熟料干法生产,配套发展闭环式建材物流,全市水泥企业由146家减少到49家,水泥粉尘年排放量削减60%以上。

    调新,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环境容量和生态基础,严格落实区域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措施。目前,全市已形成国家批准的8个省级开发区,以不到全市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10%的GDP。

    调外,推动产业外向化。一批环保标准较高的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全市基础化工的生产方式更加科学。

    污水变清

    徐州在优化环境中依靠财政、税收等办法,形成新的调控机制。2003年以来,徐州环境保护投资逐年提高,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一直保持在2.22%以上,累计完成投入70多亿元。

    在环保支撑上,用好财政补贴,2005年,市区污水处理费总支出8030万元,扣除收取的污水处理费5260万元,2770万元的缺口全部由市本级财政兜底。

    在环保运营上,用好价格杠杆,提高了危险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收费标准,污水处理费调整到每吨0.8元,并且将在2008年之前调整到每吨1.2元,促进完成价格形成机制。

    在环保推进上,用好税收手段,对环境基础设施运营单位从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社会公益事业取得的收入,全部免征营业税。

    在环保考核上,用好否决机制。全面推行行政首长环保目标责任制,提高主要环保指标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作为干部任用、奖惩、评先重要依据。

    近几年来,徐州加强同周边城市环保协作,健全和落实环保信息通报制度、环境污染预警制度、环境治理同步机制,协调推进区域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解决了水源污染问题。

    徐州大力实施了碧水工程,全面推进达标排放,先后建设了奎河、荆马河、三八河等一批大型污水处理厂,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6.28%。建立了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控系统,全力保障饮用水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天空变蓝

    徐州实施蓝天工程,按照“扶大关小,以关促治,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的思路,关闭47家小水泥、117家小造纸,全面彻底关闭民办和乡镇小煤窑,拆除了646台锅炉,拔掉了市区中心区的740根烟囱;加快煤改气步伐,使城市呈现“煤城不燃煤,市区无黑烟”、“大地不扬尘,水泥无粉尘”、“化工无气味,市区无酸雨”的环境景观。

    徐州市区建成51.4公里截污管道和2座大型垃圾处理厂,添置了一大批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车,全面提升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医疗废弃物焚烧率,市区从主次干道到背街小巷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加大噪声监控治理力度,对各类车辆违禁鸣笛严管重罚,取缔20000多违章摊点和违规市场,使城市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73.2%。重点整治了447个居民小区,拆除“破、旧、违、小”建筑物800多万平方米,清除2200多处卫生死角,新建改建200多座环保型公厕,增加269处休闲场所。

    通过在老城区实施山体护绿、环湖造绿、拆旧添绿等大规模高密度的绿化工程,徐州强化了净空气、除浮尘、治噪音、造美景的环保效果。全市相继建成泉山国家森林公园、骆马湖和大运河湿地等11个自然保护区,建成以30万亩红富士、40万亩三水梨、50万亩银杏园为标志的四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绿色社区、园林式居住区和园林式单位,跨进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记者 谢文哲 通讯员 于百万 肖昌琦)

8、电能紧缺望建核电站 四川潜能:核电圆梦进行时

来源:《四川日报》  2007年01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48038.html

  一个直径不足3米的圆球,一天能发100万度电,足够一个中型城市的工农业需求。这就是核电。

  从2003年开始厂址普选,到2006年12月蓬安核电站现场可行性研究启动,四川人的核电情结,已在心头萦绕3年有余。除了水电、火电,未来5年,四川的电力板块上能否出现核电———

  历经选址、初可研、确定修建主体等众多繁杂的工序后,推进3年之久的四川核电再度风生水起———标志着前期工作进入“转折点”的现场可研全面启动。2006年12月6日下午,抵达蓬安的核电专家、西南电力设计院总设计师付强受命承担21个可行性研究专题,他称,可研报告计划于2008年完成并送国家评审。

  几乎在同一时段,省核学会秘书长胡明刚率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的12名科研人员,走进广东大亚湾、岭澳核电站参观考察。“广东核电发展速度惊人。”回川后,考察团成员直叹“大开眼界”、“危机感顿生”,自愧弗如。

  自2003年8月首次进入四川决策层视野,3年多过去,有关四川核电的神秘面纱,始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备受公众关注和猜度。

  “一切都在严格按国家规定和程序进行,核电站的初可研报告已经审查,项目建议书已经上报国家。”2006年12月30日,省发改委副主任李亚平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现场可研工作结束后,将继续扎实、加速推进各项工作。

  一号提案:电能紧缺,四川渴望建核电站

  内陆先行:国家发改委委托进行厂址评审

  “我的家里装了分时开关。”2006年3月7日,北京,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小组会议上,朱长林代表的一句话,再次引起大家对四川建设核电的热盼。

  分时开关,是一种控制用电时间的小器件。在当前四川实行分时电价的情况下,这种能自动控制一些家用电器在午夜以后才启动的装置,可以为居民省下不少电费。

  “用这种装置可以减轻高峰期电网负担。”这位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解释。

  水能资源丰富的四川,水电与火电之比大大高于全国水平,加之径流电站多,存在电网调峰能力差的结构性问题。改变这一状况,最简单的办法是上火电,而四川是一个煤炭资源较贫乏的省。

  尴尬背后,表达了四川对核电的巨大诉求。

  时针回拨到2003年8月29日下午,一场特别的“知识讲座”在省委大院一个大会议室悄然举行。作报告的两个人,一位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名誉院长杨岐,一位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原副总干事、著名核电专家钱积惠。“核电风暴”,让聆听报告的省领导和省级机关250名代表接受了一次“核洗礼”。

  “四川正向建设西部首个核电站的目标而努力”,“省委将慎之又慎地讨论实施方案”,“集思广益,争取在四川办成此事”———讲座之后,省委、省政府领导画龙点睛。这一意愿,被有关人士看作为四川发展核电“有利的支持和动力”。

  在此之前,四川核电之梦正在鲜为人知地大打“提前量”,筹备小组组建、专家论证小组成立、合作伙伴的筛选和建设方案的论证,紧锣密鼓。拥有非常强大的常规岛技术能力的西南电力设计院,拉开了“大浪淘沙”的核电选址,经卫星、航拍等先进测量手段,区域分析、图上选点、多次现场踏勘后,从普选的20个中筛选出6个候选厂址,再精选缩减为4个。

  一个月后,省委常委会通过《关于四川发展核电的看法和建议》,由副省长王怀臣挂帅,核电项目领导小组随即宣告成立。四川的核电站建设,由此走上圆梦之旅。

  2004年9月15日,近百名中国核电业人士聚首成都,核电厂址评审会隆重登场。位于南充、泸州和宜宾的4个预选厂址,通过国家电力规划设计院众多专家预审,全部被认为符合核电厂的建设要求。四川一度成为媒体的焦点。

【1】       【2】 【3】 【4】

9、重庆长江嘉陵江水位逼近七十年最低点(图)

来源:重庆晚报2007年01月0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05/021110926058s.shtml

两江水位逼近七十年最低点

  嘉陵江北碚段水位昨天下降到176.95米,逼近70年来最低水位176.41米。

  长江上游水文局专家调查发现,最近20年来,长江、嘉陵江和乌江主城段江水显著减少。

  两江水位逼近历史低点

  最近几天,主城笼罩在细雨中,但这些雨水对两江水位的影响不大,它们依然枯瘦得厉害。昨天上午8点,长江寸滩水位159.77米,嘉陵江北碚段水位176.95米。

  据介绍,长江寸滩和嘉陵江北碚段,1939年开始水位监测,至今将近70年时间。寸滩的最低水位出现在1987年,当时为158.08米。北碚段最低水位出现在1998年,当时为176.41米。这两个最低点,距离现在的水位已经很近。

  从时间上看,这两个最低点距离我们也很近。这是因为,最近20年来,三江水位都有所下降。专家调查1944年至2004年的数据发现,1985年是一个坎,翻过这一年,我市的江水总量便开始走下坡路。

  据介绍,1944年至1984年40年时间,嘉陵江北碚段洪水期平均水量达到每秒3674立方米,而1985至2004年,只有每秒2985立方米,下降了18.75%。此外,枯水期的平均流量,年度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都有所减少。长江、乌江也有下降趋势,比嘉陵江稍微缓和。1953年至1984年,长江寸滩洪水期的平均流量为每秒18289立方米,1985年至2004年下降到17619立方米,下降了3.66%。

  集装箱船航行如常

  昨天主城两江露出了大片沙滩,一位市民在黄花园大桥下的廖家台捕鱼。这片广袤的河滩2006年只被淹没了10来天,在其余大部分时间内,嘉陵江都缩在狭窄的河道内,只占整个河床的1/4左右。河滩的水凼内有一些小鲫鱼,这名男子从夏天捕到冬天,几乎每天都有收获。

  据长江航道局介绍,前两天,长江下游已遭受到140年一遇的罕见枯水,航行困难。我市由于库区蓄水的顶托,江水依旧较深,所以航行几乎没受到影响。达到正常吃水深度的集装箱船舶,依然可以顺利到达九龙码头。

  如果不是因为蓄水,长江河床上一系列宝贝石刻,都将露出水面,比如朝天门的灵石石刻、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和云阳龙脊石等。

  两大原因造成江水减少

  专家认为,江水减少,主要受两大原因影响。

  首先是气候原因,最近以来,岷江和嘉陵江流域雨量减少,去年还发生了特大干旱。这导致嘉陵江水量显著下降,连累长江。

  其次,人类的影响也非常大。上游的人口和工厂越来越多,他们都要喝水,水资源消耗自然增大。有关部门正在实施西线南水北调,修建一系列电站等,这些都是耗水大户。

专家说,长江和嘉陵江上游已经修建了一系列大坝,向家坝电站、草街电站等正在施工,最近也将蓄水,日益增多的大坝可能出现互相干扰。为了防洪,他们大多选择在枯水期蓄水,但枯水期的江水能满足这么多大坝的胃口吗?在不远的将来,一些水库很可能吃不饱,争夺江水将不可避免,人们最终将为江水枯萎买单。

10、成都大观堰补“肾” 恢复水域建绿地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07年1月5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667

去年5月22日至24日,华西都市报对锦江区内大观堰被人为填埋、15余亩湿地被“蚕食”的现象进行了连续报道。该报道引起成都市领导高度重视。时隔半年后,华西都市报舆论监督的大观堰湿地问题最终有了阶段性成果。昨日,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水务局专家一道来到大观堰实地考察,他们表示,要最大限度恢复大观堰水域和构建生态绿地,政府需要做最大努力。

伤“肾”

湿地遭蚕食华西都市报强势监督

去年5月上旬,华西都市报接到市民反映,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进程加剧,成都东郊大观堰湿地被填埋,正在逐渐消失。记者随后找到了为保护大观堰湿地奔走呼号的锦江区两位人大代表黄屏生和杜必胜。从地图上标测的原有150亩水域,到如今的不足50亩滩涂,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大观堰湿地处境堪忧,人大代表痛心疾首,当地百姓担心不已。四川大学著名湿地专家艾南山教授说,大观堰原生态湿地就像“城市之肾”。不仅人工修建湿地的功能远不及原生态湿地,原生态湿地已形成了一套自我调节的功能,能将污染较小的水质调节后又转输出来,而且原生态的湿地可终年不枯。

去年5月22日,华西都市报刊登了《大观堰被蚕食蓉城“肾”痛》的深度调查报道后,引起各方关注。接下来连续两天,我们又对湿地遭“蚕食”的原因、当地政府部门的说法等进行了追踪报道。整组报道立即引起了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的干预下,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水务局和锦江区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对大观堰湿地被填埋的问题开始调查。

补“肾”

恢复湿地政府部门找“处方”

昨日下午3时许,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水务局、锦江区城乡一体局专家和锦江区人大代表黄屏生、杜必胜见了面,就人大代表反映的大观堰湿地问题的政府解决方案进行说明。在说明会上,成都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万小鹏和成都市水务局黄主任介绍,在围绕大观堰问题的多次调查和反复论证后,大家一致认为,打造成都宜居城市理念,恢复大观堰生态和水域应是明智之举。

在昨天的说明会上,人大代表提出,希望将大观堰水域和绿化尽量恢复,范围至少应在机场路东延线以西,老成渝路以南和开发商规划道路以北。而成都市规划局和水务局专家则称,最大限度地恢复应该没有问题,但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条件的恢复。比方说:以前大观堰部分区域土地被开发利用后,道路和房屋已经建成;高压走廊间只能进行绿化,不可能用作水域。

据悉,华西都市报报道大观堰问题后,开发商经过治理,原有的50亩水面滩涂现已变成了一个人工湖泊,水域面积增加到近70亩。成都市水务局黄主任称,尽可能地恢复大观堰的生态功能,这是当前水务部门的态度。

润“肾”

未来大观堰水域更宽更生态

未来的大观堰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大观堰附近居民最想知道的问题。对此,万小鹏称,不可能完全恢复大观堰以前的原貌,但目前初步思路是:现有水域面积不会减少只会增加,绿地面积尽量加大,还原“大观堰生态面目、老百姓的休闲乐园”是主要方向。

据悉,水务局已开始对大观堰水域方面恢复方案进行规划,规划局则展开了对大观堰整体恢复方案的论证。万小鹏介绍,“现有的水域不可能再遭填埋, 50米宽高压走廊将会增加绿地面积。”据万小鹏透露,大观堰土地规划使用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原规划的大观堰区域二类居住用地,现在其中部分区域改为了生态规划绿地,目的就是尽力确保大观堰生态功能。

“恢复大观堰已经作为成都恢复生态用地的一个典型。”长时间的奔波和呼吁最终改变了大观堰的命运,最激动、最开心的还是锦江区人大代表黄屏生和杜必胜。

11、西安中院成功调执一起千人诉讼环境污染赔偿案

来源:【陕西日报】 2007年01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50882.html

  近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从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西安出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经过30余次耐心细致工作,成功调解并当庭执行一起涉及1139名村民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使该起影响2个村6个组村民正常生活8年多的水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消除了双方对立情绪,及时排除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同时,该案的圆满结案,也创造了西安中院近年来一审民事案件涉案人数最多和以调解并当庭执结方式审结的两项第一。

  1998年5月,西安市长安区石油公司将其位于鸣犊镇的一座油库租赁给珠海某公司使用,珠海某公司遂对油库的油罐进行了清理和冲洗。1998年6月处于该油库下游的鸣犊镇张雷村4个组及桥头村2个组村民家中水井出现异味。1998年12月,省卫生防疫站对两个村的井水、泉水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抽检的井水、泉水“有明显汽油味”。此后村民只能长期从别处拉水以供生活之需。2004年2月,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主动对村民的井水、泉水又进行了取样化验,确认村组井水、泉水石油类物质及硝酸盐类物质超标,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2006年1月29日,张雷村、桥头村1046名村民以长安区石油公司排污造成其水源污染,致使村民无法正常生产、生活为由将其起诉到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判令石油公司赔偿其进行水污染治理和精神损害抚慰等各种经济损失203.97万元。

  此案是因污水渗入地下造成下游数百口水井被污染,使当地自然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群众的生命健康遭受严重影响。污染事件发生后,虽经多个部门协调处理,但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为此村民情绪较为激烈,此案成为在全省有影响的新类型、涉农、涉群体、重大疑难及敏感案件。

  西安中院在案件庭前准备过程中,决定集中各种审判资源支持合议庭,最大限度做好当事人情绪缓和工作,促使双方在互谅互让基础上,力争调解处理不留后遗症。在案件审理中,院长康宝奇、副院长李志强和民二庭领导对该涉农群体、重大敏感案件高度重视,并跟踪指导,合议庭结合案情发展及时调整审判方向和思路。

  案件具体承办人胡刚与合议庭成员王泉、邹守鸣多次前往现场实地勘察确定损害范围,并与当地镇政府及被告上级单位沟通协调,在原告村民委托律师的理解和配合下,共同做好村民的稳定工作。在多方配合下,原告方村民为表示理解,主动放弃了200万元的诉讼请求,被告方为表示诚恳,其主管上级主动申请参加诉讼并承担责任。此后,合议庭经过几个月时间对原告身份逐人逐项核对,追加了损害范围内未提起诉讼的93名村民为本案原告,防止重复或再次诉讼。

在西安中院法官的主持下,2006年8月,原告方与被告方达成一次性解决纠纷协议,但在调解书制作过程中,原告方两个村之间又因内部分款多少及诉讼费用分担问题发生争议,致使调解工作再次搁浅。经过合议庭建议,西安中院适时对原告村民缓交的诉讼费用予以减免,并及时将此情况通报给两个村所在镇政府,在镇领导和原告方律师的配合下,又促使原告方两个村达成了案件款内部分配协议。2006年9月15日,原被告双方领取了长达109页的民事调解书。同月,石油公司及其上级单位将用于解决原告方净化水及饮用水设施案款48万元支付原告方,双方8年多的矛盾得以化解,困扰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至此彻底解决。(记者 焦永兴)

12、鞍山强势保护水环境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1月5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732

在辽宁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鞍山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为纲领,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宗旨,综合整治流域污染,使太子河鞍山段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鞍山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为国家做出巨大经济贡献的同时,环境历史欠账也比较多,尤其是水资源状况堪忧。面对这样的难题,鞍山市以水污染治理项目为抓手,总投资1.83亿元,实施台安博发造纸、台安德瑞纸业、博亿印染、惠丰化工、宏大针织等6项水污染治理工程,削减化学需氧量2161.44 吨,年回用水量1130万吨。同时又实施鞍山市铁塔制造总厂、海城市三合畜禽有限公司等6个水治理工程,完成了全市247个排污口规范化整治,促进了排污单位规范环境行为,为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发放奠定了基础。

为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鞍山市环保部门编制了《地下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和《鞍山市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全面排查市内9个水源地79口水井周边污染源,依法取缔4家养殖场。还实施流域内小选矿综合整治工程,对南沙河、杨柳河流域73家选矿企业逐一排查,为鞍山全面取缔非法选矿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开展水污染治理的同时,鞍山市环保部门集中力量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关停重点排污企业。2006年8月,海城市政府在感王镇政府召开现场会,对海城市海沣印染有限公司、海城市世泓印染厂等6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和停产治理的决定。与此同时,鞍山市积极与辽宁省环保局、岫岩县环保局、凤城市环保局进行沟通,基本解决了铅锌废水污染鞍山市岫岩大青河的跨地区污染问题,并提出了对进一步完善事故池建设和管理等5个方面意见。

在此基础上,鞍山市对流域内的化工、印染、造纸、选矿企业等行业进行集中整治,完成鞍山市惠丰化工有限公司、东旺纸制品厂等6家重点污染企业的整改;金堡印染、华润雪花啤酒、青岛啤酒等企业在线监测系统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推进日处理能力20万吨的鞍山市西部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

今后,鞍山市环保部门将继续坚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原则,强化流域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保障饮用水安全,全面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重点开展中橡(鞍山)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7个废水治理项目;实施废水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的双重控制,提高废水排放达标率;继续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监管,取缔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和鞍山市西部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的环境监管,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13、浙江嘉兴:对虾死亡因污水处理厂排污超标?

来源:科技日报2007-1-5   

http://www.h2o-china.com/news/45023.html

  浙江省嘉兴市西塘桥镇养殖户状告嘉兴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水没有达标,导致周边养殖的对虾死亡面积高达1000多亩,养殖户损失800多万元,至今赔偿问题得不到解决。本报记者日前赴嘉兴专门就此事进行调查发现,是否是污水处理厂排污造成海水超标、对虾死亡,农业部东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分别出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

  根据我国《环保法》规定,有污染损失并且造成严重后果,污染方就应承担污染赔偿责任。西塘桥镇养殖户认为,紧挨着养殖塘的污水处理厂是1000多亩对虾死亡的“罪魁祸首”,如果要认定污染与损失的明确因果关系,就需要科学的检测数据来支持。于是养殖户们委托了农业部东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口和养殖塘的取水口进行了检测。据2005年8月23日的检测结果显示:排污口表层的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汞含量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取水口表层的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汞含量分别超过四、三类海水标准;COD超过二类海水标准。据介绍,通常二类海水适用于养殖。导致养殖塘水质超过二类海水标准,原因和嘉兴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污水不能有效稀释扩散密切相关。

  污水处理厂同年也委托了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进行检测,据污水处理厂向记者出示的7月20日报告中说:养殖区进水口和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除悬浮物含量较高外,其他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海洋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水质质量相对较好。

  两个都具有检测资质的中心,在时隔一个月左右却做出了两个相距甚远的结论,谁的结论有问题?养殖户告诉记者,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报告的取样时间、经纬度有问题,因为那天刮台风,工作人员不可能出海取水样。不过,该中心人员补充说明道,取样的时间、经纬度是由于工作疏忽而写错了;同时,嘉兴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张富标也向记者指出,农业部东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报告中指出,在现场取样中可明显看到一条黑色的污水带随涨潮从排污口向取水口移动,但中心解释说这是根据养殖户叙述添加的,他们并没有看见。

  有关人士表示,在过去的城改、创卫生城市以及环境统计等工作中,都曾出现过同一地区,同一监测时段、监测数据不一致的现象。这不仅缘于政府行政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行政干预,还由于监测中心自身技术能力较差,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体制改革后,需自负盈亏,因此,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这些都妨碍了监测机构公正地取样或出具数据。因此,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多次疾呼,希望环保的监测权和执法权能相对独立。这样起码能够说清楚中国环境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 记者 李禾

14、环境时评:环境教育,首先应该拿官员“开刀”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1月05日 (姜文来)

http://env.people.com.cn/GB/5247395.html

  环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终生性的教育工程,是提高民众环境道德和环境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学术界对环境教育内涵还有争议,但1977年第比利斯会议对环境教育定义获得大多数人认同,认为“环境教育是一个过程,人们在此过程中能够获得环境意识、知识、技能、价值、经验,能够促使人们采取实际行动,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环境问题,其目标包括了参与、价值、知识、技能、意识五个方面。”

  1993 年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纲领》(2005-2014),对各国推进环境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在“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环境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环境基础教育、环境专业教育、环境成人教育和环境社会教育教相辅相成,加上政府推动的环境新闻工作和环境宣传工作,构成了体系相对完备的环境教育体系,民众的环境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成为促进环境保护的重大推动力量和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我国环境教育对象非常广泛,既包括广大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研究生),也包括工人、农民、军人、城镇居民、知识分子及各级领导干部等社会各界人士。作者认为:对广大民众开展环境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一些NGO(非政府组织)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除此之外,对政府官员开展环境教育更加重要。

  环境是典型的公共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政府的权力和义务,政府官员必须对环境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有清晰的掌握,对如何管理环境具有科学系统的方法和可操作性,同时富有一定的调控能力。政府官员的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不能放松,应该大力加强。

  政府官员是政策的制订者,这里所说的政策,不仅仅是环境政策,还包括对环境有影响的相关的政策。政策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某一具体污染企业的影响,因为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全局性、滞后性、隐蔽性和扩大效应,对其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评估有时很困难,所以必须重视政策对环境影响。如退耕还林(草)政策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可以直接地感觉到,而人口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就不容易直接体察到。因此,对于涉及环境的一些全局性的政策,开展相应的环境评估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降低到最低处。政策制订者头脑中必须有环境这根弦,并且将其崩的紧一些,降低政策对环境不利影响。因此,环境教育对于政策的制定者至关重要。

  政府官员是政策的执行者。任何一项政策都要通过官员的实际推动才能贯彻实施,当然环境政策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政策和法规贯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状况得到基本改变,整体来看政策的执行还是有效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中出现扭曲或者墙上挂现象也屡见不鲜,甚至个别地区政策执行者和环境破坏者同流合污,形成利益共同体。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最令人难以容忍是人为不执行政策的偏差,因此对政策的执行者的环境教育要贯穿于政策执行的始终。

  客观地说,我国对政府官员的环境教育并没有放松,常常通过各级行政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或者开设环保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其进行环境教育。

  应该指出的是,政府官员环境教育,大多局限于环境知识和环境形势的了解,还远远不能适应政府官员实际需求,如如何提高环境执政能力,如何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加强环境保护等。官员的环境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学习和开设讲座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强化环境教育,建立官员环境考核制度是对官员最好的环境教育。

  值得欣慰的是,国务院2006年2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环境保护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坚持和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评优创先活动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对环保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2006年,环保总局和监察部2月联合出台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它将矛头直指那些在环保方面不作为、失职渎职的官员。中组部也规定“环保问责”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这是很现实的政府官员环境教育,应该坚决地贯彻实施,必将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对政府官员进行环境教育是重要的,同样,对那些非政府官员环境教育也是不能忽略的,而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如私营、合资、独资企业的老板等,他们对环境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不能忽略的,一个小的私营企业污染一条河流现象时常涌现在现实中,对这些非政府官员加强环境教育是迫在眉睫的现实。要建立一种机制,对其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实事求是地说,对非政府官员的环境教育,除了必要的环境教育普及之外,更体现在环境保护的参与上和对其严格的环境执法当中,让他们从实践中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环境是重要的生产力,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腾飞的根基,这种观念要牢牢地镶嵌在官员的脑海中,更要将其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15、草坪喷绿是在亵渎大自然的灵气 

来源: 新京报2007-1-4 □汪永晨(北京记者)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1-04/014@010303.htm

  和世界其他民族不同,中华民族有独特的风景欣赏观,这种风景欣赏观把风景自然看成一个充满了灵气的环境。古代中国人欣赏风景,总是在捕捉大自然里无处不在的灵气,他们企图在山林之间吸取“道”,或者把自己融进天地里。这大约是从远古时期华夏民族对天崇拜里引申出来的。

  前些年,北京曾有人把路边枯黄的小草用颜料涂成了绿色。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冬天就是冬天”。顺其自然,是人们越了解自然以后,越追求的境界。

  近日,《青岛晚报》上又有了类似的报道:新年新气象,元旦到了,不仅市民要换新衣裳,连草坪都要换上“迷彩新装”了。青岛红岛路东侧大土坡的草皮入冬以来暖季型草早已经枯黄入眠,可不久前几位师傅拿来“绿色涂料”四处一喷,所到之处“恍如隔季”,仿佛回到了生机勃勃的夏天。虽然这则报导说喷到草坪上的绿色24小时后就会变干,也不再有气味,不含有毒、重金属或潜在的对草坪有害成分,也对人体、家畜无害,也不会染到人的衣服上,因为增绿剂是喷在草的叶面上,所以并不影响草坪来年的生长。但是还是又引起了人们对此的不同争论。

  20多年前,我曾陪一位英国BBC的广播记者在北京采访。记得她当时不只一次的对我说,最喜欢北京的冬天,特别是冬天的颐和园。当时我问她,伦敦冬天的草坪不也是绿的吗?那时的我羡慕人家那里四季常青,她却欣赏四季就应该有四季不同的颜色。

  这些年地方跑多了,觉得北京冬天光光的树干,配上青砖的院墙,确实别有一种韵味。2007年1月1日,雪后的斜阳洒在昆明湖畔的一棵棵古树上。微风中,没有树叶的枝条拍打着佛香阁,长廊和湖边那些灰色的小房子上,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人尽情享受。西方的写实主义油画直到十八世纪,才出现了专门把山水当作主题的画。而我国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受竹林七贤遗风影响,山水画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画科。而宋元山水名画让后人感受到的更是除了人的心境以外,还有山水本身所蕴涵的灵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做到了把心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我国古人用艺术形式表述了对自然的崇尚。而被人们认为的第一本环境经典著作的《寂静的春天》,表述的则是因人类缺乏对自然的认识,过度使用了DDT使得春天里人们听不到了鸟鸣。如今,在美国密西西河岸边立着一些展牌,上面说明的是当地人曾把河流“捋”直,结果河水的泛滥让他们不得不又让河水恢复了原来的流淌。

  也许有人说,没有鸟叫就没有鸟叫,和我们人类有多大关系呢?那么2006年年底中外科学家在长江里用最先进的仪器搜寻了一个多月,一头白鳍豚也没看到后,专家说,如今的长江已经不适合白鳍豚生存了,那么有一天它是不是也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呢?

  以我们现在对自然的认知水平,给草上点颜色也许被认为没什么大事。可是,听不到鸟鸣,河流泛滥,长江里没有了白鳍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干快上,改造自然,人定胜天虽然已成了昨天的口号,给冬天的小草化装,或许只是追求美观。但自然就是自然。古人尚且不仅满足欣赏自然,还要捕捉大自然里无处不在的灵气,企图在山林之间吸取“道”,我们今人却要违背自然的规律,非要冬天的颜色变成夏天的,让进入冬眠的小草换上夏装。这样做,真的就不会带来什么恶果吗?

07年第一天颐和园的冬景

07年雪后颐和园

07年元旦冬天的颐和园

07元旦十七孔桥边

07元旦夕阳中的颐和园

07元旦颐和园枯枝与桥